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

中医初学入门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初学入门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初学入门教学

第1篇: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入门教学 教学方法

对于英语启蒙教学,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加上新课程的词汇量比较多,很多七年级新生的英语基础仅限于会读26个字母,但不能正确地读出、写出26个字母,少数兴趣浓的学生能认读英文单词及日常用语。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而言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针对英语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抓好初中英语入门教学。那么,如何搞好英语入门教学呢?

一、搞好中小学英语衔接的教学

1.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初中英语直接服务中考,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小学英语侧重于学生的听和说。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开始七年级新生的英语教学前,应该先与小学老师交换教学信息,了解七年级英语与小学英语在词汇、语法、日常交际用语等方面的异同,分析中小学教材的内容,找准衔接点。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英语侧重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课堂上几乎是边玩边学;而初中英语侧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单一的输出为主,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尽量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学进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中生而言,哪位教师对他好,他们就会对该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2.采用多种多样的英语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可借助实物、图片、动作、表情,录音机等手段创造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句型的意思,掌握其结构和用法”平时可动手作画,如简笔画等,补充教学挂图,选用实物,用直观的形式,尽量把要教的课文或句型用谈论实物或图画的形式进行说听训练,直到学生既说得出,又写得准;既听得懂,又答得出。还可以轮流onduty,或者freetalk,让学生每节课轮流做报告,自编自说,就学过的知识选一题目自由交谈,既创造外语学习气氛,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3.用英语上课能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尤其对于初一学生,其刚开始面对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要有一定的信心,先用英语并借助手势,汉语可以适当地使用,以后逐渐减少汉语的使用,多用英语教学,学生就会慢慢习惯。老师在课堂上坚持用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模仿、使用英语,这样课堂上师生会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气氛中,学生会很有激情。

三、抓好英语起步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

1.重视英语字母教学。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重点帮学生学好26个字母的读音和写法,使学生掌握英语的“第一节课”。在英语字母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字母卡片,让学生了解大小写字母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听老师的发音,观察老师的嘴型,听录音,大声地跟读。26个字母学得怎样,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单词记忆。我在教26个字母时,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字母的拼读上,如果接到的初一新生已经在小学学英语,也会重新教学26个字母的拼读,归纳26个字母中的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讲解一些最简单的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2.音标教学和字母教学同步。音标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会不会拼读单词,会不会拼读单词又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单词认不得,记忆单词就困难。单词记不牢,句子、短文及文章就无法朗读和理解。我在教学26个字母的同时,把字母音标写出来,教学生拼读,让学生掌握音标的拼读。在这个过程中,我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巧妙地利用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受益于汉语拼音,降低学生学英语的难度。如我在教学5个元音字母a,e,i,o,u的时候,对比小学拼音a,o,e,i,u;在教学an,en,in,on和ang,eng,ing,ong的发音时,和汉语进行适当的比较。在学生掌握音标的拼读方法后,写出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让学生进行训练。在以后的单词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和巩固学生对于音标的认读。

3.单词教学。教学单词时,要尽量在课堂上结合课本内容重点学习单词,课后多花时间教学生认读单词,把单词的音标写出来,让学生课后自学。鼓励学生大声、清晰、快速地朗读单词,背诵单词和简短的对话、短文。在教学单词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单词放在短语、句子中,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来学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根据规律,拼读单词和联想记忆;利用同类词、缩略词,合成词等,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单词,有助于学生牢牢记住这些单词,如Pencil加box就变成了pencil-box。

4.听说领先,交际同步。有人认为,中国人要习得一种外语,必须做到:一是听说习惯的养成,二是终身不断地泛读。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最终目的就是交际。英语学习入门阶段,听说领先不但可行,而且符合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咿呀学语的婴儿学说话,就是从听到说开始的,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同时也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入门阶段,应侧重培养听说能力。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会听也不会说,成了英语哑巴和聋子。听说教学不等于交际教学,听说法的根据是结构语言学,它局限于语言的结构,即句型模式之内,而不顾及交际行为的需要。交际法的根据是社会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简单地说,它不但要让学生懂得一定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形式。单纯的听说犹如套公式练习,而交际练习要有一定的情景。英语入门阶段,要听说领先,交际同步。语言训练的早期,不可能进行大量的交际练习,但我们要尽可能地把交际渗透到听说活动中,切不可把听说与交际分割开来。听说活动是为交际做准备的。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练习情景对话,把单纯的听说活动搞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四会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What color ...句型时,如果机械地单纯地进行这样的练习:What color is it?It’s red/blue/yellow/grey ...这就是听说法练习。我们提供了实物,创设了情境练习,如一个同学捡到一只书包,寻找失主而进行的对话:――Hello,Li Ming.Is it your bag?――No,it isn’t.――What color is your bag?――It’s red.May be it’s LiPing’s.――Thank you.Good bye.――Bye-bye.这就是交际性的练习,效果大不一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更使知识的掌握变得容易。

四、入门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不要设立过高的目标。目标是必需的,但目标过高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特别要保护七年级新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握好教材的要求尺度,尤其“听、说、读、写”功能不能盲目追求全会,不能给学生造成压力。

2.切忌以讲代练。英语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交际活动进行语言演练,达到使学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我们在课堂上以讲解重点、难点而取代学生的演练,会错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3.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七年级新生学英语,难免出错,这是正常的。我们要积极引导,纠错要讲究方法,不能挫伤学生交谈的积极性,以免造成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活动,使教学陷入困境。

总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中英语教学如果能抓好入门教学,让学生迈好英语学习的第一步,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能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学好英语,为将来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

1指导学生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医与药联系记忆

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是统一的,中药学课程一般又晚开课于中医基础理论。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据理立法、按法处方、以方用药是紧密联系的。如化痰止咳平喘药主入肺脾二经,源于中医理论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化痰药之所以又可用于治疗癫痫惊厥、阴疽流注、瘿瘤瘰疬等病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中药学记忆方法时,还应强调活学活用,不能死搬硬套每味中药。中药学理论干涩枯燥,但是,它上联基础,下联临床,这一桥梁学科的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可见,把握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学好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好中药学要不断温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特别是脏腑生理和脏腑辨证两部分。这样,就可使中医药知识前后衔接,融会贯通。以上一些学习方法对初学者不失为是好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但深入研究中药性用,决不能流于表层,机械记忆,而应以药物临床实际为主。应鼓励学生全面学习,下苦功夫理解记忆,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医与药联系记忆方法,是学习中药学入门时的一把钥匙。

2引用中药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药物的典故和传说等,增强课堂趣味性,不但能加深理解记忆,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讲述辛夷花,能治鼻炎、鼻塞、鼻窦炎等鼻疾。说起辛夷花的名字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呢!相传,古代有一姓秦举人得了一种怪病,经常头昏头痛,鼻子流脓流涕,腥臭难闻,四处求医,均无效果,十分苦恼……有一天,朋友来看他,见状便劝道:“老兄,天下这么大,本地医生治不好,何不到外地求医?”他听后觉得有道理,反正呆在家里得了这种病,死也死不了,还不如出去逛逛名山大川,散散心也好。于是,次日便携家人出门了。这个举人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治好鼻病。后来在一个夷人居住的地方,遇见一白发老人告诉他:“你这病不难治,我给你介绍个验方,只要你坚持治疗,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个月,就能治好”。他听了很高兴,急忙向老人求教。只见老人走到房前,在一株落叶灌木上采了几朵紫红色的花苞,说:“就是这种药,你每天早晚采几朵煮鸡蛋吃,用不了一个月准能治好你的病”。他遵医嘱,连服半月,果然积年鼻疾霍然告愈。举人便向老人要了些草药种子带回家种在房前屋后,遇有鼻疾的人,他就用这种药给人治病,都收到了显著疗效。后来,他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医生。人们问:“这种药很奇怪,先开花后长叶,叫什么名字?”他忘了问老人了。想了想,这是辛庚年从夷人那里引来的,便急中生智道:“这药,就叫辛夷花”。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

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用以课堂教学为主,配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并充分利用标本室及野外采药见习的手段,以加强对理论课的学习和掌握。尤其对提高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积极性有非常好的效果。对于大多数初次接触中药学的学生们来讲,在明确这一学科的重要地位后,学习的自觉性都很高,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也能恰当地使用授课技巧,在讲授基本知识同时,讲活讲妙,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精彩、趣味横生。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是首要的任务。单纯运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新形势的要求,虽然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形象生动。我们广泛收集中药教学影象资料,使用并制作贴近教学大纲、实用性强和质量高的中药学课件。在课件中突出中药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直观性教学,使中药学从平面教学向立体教学过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但实践内容还远远不够,必须有所革新。尤其对中医、中西医专业来说还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到药材市场、药材加工厂、药房、中药标准室等进行见习或参观,加强对中药饮片的认识和一些常见中药的简单的真伪鉴别。另外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某一个专题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些教学形式新颖、活泼、贴近生产实际。实践证明,这些教学形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极好补充,它们不仅使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向外延伸,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扩大知识面,熟练基本技能,从而诱导创新的潜能与意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中药兴趣小组,加强课后指导,让学生从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中,了解中药领域的发展过程、历史背景,提出见解,写出论文。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中药研究的兴趣、信心,使基础不同的学生各有所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与素质,深受学生欢迎。

第3篇: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育;国学;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

近年来重新兴起的国学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全社会需要在传统文化和中华思想文化中寻找和汲取精神文化营养的表现。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家国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体现和概括,是国家民族的性格表现和智慧结晶。中国人最早在课堂上接触国学是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而在小学课堂上较早对学生教述国学的思想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建立起学习热情,弘扬国学文化都非常重要。

一、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学习组织和传达语言知识和文化的统称,是学习其他文科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最基础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交流思想和保存传递知识经验的载体。哲学上对语文的认识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的口头或是书面的文字言语的物质存在形式。其目的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怀等。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在系统地训练和教育小学生时,不仅要进行语言和文学的教育,更要注重蕴含在语文中的文化和哲学教育。语文的概念是解放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国语”和“国文”两门课合二为一而称为“语文”。

二、语文课堂与国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一般是概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广义的国学是我国历史所有文化与学术的集合,包括思想、哲学、戏剧、琴棋书画、数术、中医、星相、农艺、宗教、礼教、伦理、文学、史学等等。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接触到的国学是以文学为基础的凝练着国学思想和道德文化的文学作品。

三、适合小学语文的国学内容

(一)三字经

三字经是宋朝时期创立的,至今已经七百多年了,是家喻户晓的国学经典入门文章。其三字一句的经典形式朗朗上口、极易成诵,是公认为的国学入门教材。其中包涵了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教育、人文、地理、民间传说等。

由于三字经创立的目的是为了初学的儿童,因而历朝历代都是儿童学习文化知识的入门教材。三字经虽然简单易懂、朗朗上口,但是其引经据典、引用扩展的知识非常多,其本身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材,其引申出来的典故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更是扩展小学生知识面和稳固道德观、价值观的经典教材。三字经可以说是小学生国学教育的启蒙和宝库。三字经不仅可以是国学的入门经典还是儒家思想的入门经典,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是小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学基本思想的重要启蒙知识。

(二)千字文

千字文是南朝时期周兴嗣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取的一千个字做成的文,其中一千个字没有一个重复(据考究,重复了一个“洁”字,实为999字不同),千字文中以999个不同字写成的叙事性很强的启蒙性文章,是以999字勾画出的一部完整中国地方文化简史,是我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最高水平。千字文的文风和目的就是指引儿童的行为习惯,按照我国传统文化的塑造素质行为,进而为小学生的人格养成灌输我国传统国学的营养成分。

(三)千家诗

现代概念中常提到的国学启蒙教育读本是“三百千千”即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中的《千家诗》为明朝时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著,其实际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格律诗,其中大多为唐宋名家诗句,较为广泛地反映了我国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唐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千家诗作为我国诗歌文化的入门教材在小学生国学入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同于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叙事性文体,千家诗是精选的唐宋名家名句的精华诗篇,是小学生欣赏传统文化魅力和古典文学魅力的启蒙之作,更是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和提升对国学关注的重要经典。

(四)论语

论语是教师之祖孔子的言行语录,由其弟子整理完成,是儒家思想的入门材料。其中以语录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同时论语也是教育学的经典教材,其中提起的因材施教、学而时习等教育思想也是教育的经典理论。

论语作为儒家四书五经中四书的第一部,也是四书五经中写的较为浅显、句子较为简单的书籍,是最适合小学生学习阅读的国学经典教材。其中朗朗上口的句式也适合作为小学生早读诵读和背诵的段落。

(五)史记

史记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不朽明珠,由司马迁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史记由于其纪传体的特点,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比,历史性、文学性和故事性都较强。其中可以采取“糖葫芦”式的教学方式,引入史记纪传体的小段历史故事在给小学生讲故事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传递蕴含在传记中的民族性格、道德观念、做人道理。

(六)诸子百家

我国传统思想百家争鸣时期的诸子百家是我国春秋时期各派别的总称,其中最为显赫的派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在我国的国学教育中儒家思想传播广远,但是诸子百家中其他的一些流派如墨家、法家、道家的思想也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诸子百家的精神也相互渗透,共同在我国传统文化留下了精神的烙印。

(七)西游记、三国演义

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中,较为适合小学阅读并且广受小学生喜爱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具有非常良好的基础,其中的故事学生早已通过电视剧熟悉了知。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在熟悉的故事情节基础上提点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和文化。把故事情节扩展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

[2]田立君.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J].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04).

第4篇: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

近年来,中医的科学性及现代化等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这种争鸣已超越医学领域了。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某些中医圈内学者对中医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或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不科学)”、“中医是形象思维”、“中医是自然哲学”[1];或认为“目前肩负我国12亿人口医疗保健主力的是西医而不是中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 [2]……面对这些说法,作为中医一分子的你作何感想呢?笔者无意与之辩论。但疑感的是,操这些观点的人实际临证水平究竟有多高、对中医的理论研究有多透呢?

刘力红教授说:“老一辈的中医家没有什么临床与理论之分,当然的理论家就是当然的临床家,而中青年的这一辈老师,理论临床已然泾渭分明。搞理论的对临床没有探究,更谈不上丰富的经验” [3]。故一些人在论述中医的问题时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其实不少纯属臆测,不见得能治好几个病;而老一辈中医家以临床验证理论,以理论指导临床,不断地总结提高,故其文章多为经验之谈。相比之下,现在一些动辄指摘中医不科学的研究者,未必有多少真本事。很多中医院校五(七)年毕业的学生理论水平看似不错,其实却未必能治好几个病,不知把中医的思维丢到哪去了?邓铁涛教授谓之为“泡沫中医” [4],邓老认为“中医硕士”、“中医博士”都有了,唯独没有“中医”。中医界“中年中医成才太慢,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一直是困扰中医教育的大难题[5]……这不禁令人深思:中医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学方法不当可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教学方法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提出自己一些建议。

1 重新回归师带徒模式,注重跟师临证

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主要是师带徒,讲究言传身教。重视理论与临证紧密结合,重视经典的背诵与运用。这样往往学得很扎实、灵活。纵观历史,这种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是最多的,往往是名师出高徒。如长桑君带出了扁鹊;张伯祖带出了张仲景;张元素带出了李东垣,李东垣又带出了罗天益;近代丁甘仁氏又培养出了很多中医大家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等……而现在的中医院校,其规模之大远非昔日所能同日而语,教育普及程度也大为提高,但质量却严重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间缺少沟通,活动空间大多局限在固定地域,满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思维能力趋于僵化。而很多学生以死记硬背,埋头题库,获得考试高分为能事,不念求经旨,博极医源。

另一方面,课堂所学未能及时在临床上验证,很少有足够时间跟师临证,很多东西只是走马观花,如何能把所学的活用呢?这种课堂与临床分离,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辨证思维的缺失和临床能力的下降,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若什么都要到见习、实习时才真正跟师临证,岂不晚乎?况且见习、实习时西医成分又占了很多,真正的中医临证有多少时间呢?

由此可知,当代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证水平之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实为理论与临证脱离所致。然而,我们教学却很少为学生创造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机会,如学中医诊断学只是短短的一个学期,其中诊脉只是对着脉诊议,岂不闻古人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经》语),没有长期的练习和领悟,岂能达到心灵手敏,探其理致呢?先人不辍临证,尚觉诊脉之难,未能接触病人,何异于纸上谈兵,怎能深刻感受其精妙之处呢?而舍证舍脉之情况复杂难辨,岂能不多临证呢?故接触几个病人为之切脉,比感受十次脉诊议更有意义。同理,观察几个病人的舌象,聆听老师分析医理,比看几十次图片更有价值。因为通过自身体会,往往更为直观深刻,学习效率和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可惜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却忽视了这些。邓铁涛教授强调要早临证、重跟师,学以致用,令人深思。若能安排学生长期跟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学习,类似于私下跟师,这样便接近了师带徒的内涵了,更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人才。

2 重视文史哲等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连,如果忽视漠化了她的文化源头,中医便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故古往今来,凡为大医者多是“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类经序》)之人。其中不乏在文学艺术上有高深造诣者,如清温病大家薛雪同时又是诗人,著有《一瓢诗话》;清妇科大家傅山同时又是文学家、书法家。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樵,同时也是文坛大师,国学功底极为深厚,文名甚至盖过医名。其他名医国学深厚的不胜枚举。由此可知,传统文化是成为高水平中医的基础。古人言“文是基础医是楼”;又言“秀才学医,笼里捉鸡”,可谓是一针见血!历代名医成才之道不乏有师授家传的,但主要还得靠自己领悟。而领悟的首要因素便是国学基础深厚。而很多自学成才的名医靠的正是深厚的国学基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如金元时代的张元素,清代的徐大椿,近现代的恽铁樵、肖龙友、岳美中、刘赤选、何炎等都是凭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发愤自学成为中医大家的。没有过硬的古文基础,如何攻读古医书,尤其是领悟《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经典的奥旨呢?而历代名医都是在精究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的,而现在学中医的人很多尚未深究经典,如何提高临证水平呢?又谈何发展中医呢?纵观时下中医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理科出身,传统文化基础偏弱,其先天不足是制约学好中医的一大因素。

邓老说:“过去中医重视文史哲的素养,故文化水平较高的医家往往被称为儒医”,“重视文史哲修养的建议,是先进而不是落后的” [6]。邓老还曾让他的研究生报到前精读《古文观止》上的文章,何其有见地!现在怕的不是学生不用心于西医,而是怕不用心于中医;怕的不是不学数理化,而是怕不学文史哲……而中医院校却很少重视文史哲,反倒设置很多理科科目,甚至一些与中医没有太大联系的理科,让人疲于应付,如何保证足够的时间钻研中医呢?难怪路志正教授说,现在的中医院校,五年里真正学中医的时间还不到二年。可想而知,如此五年(七年)出来的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故大一时多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让文史哲的学习贯穿于整个五(七)年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何其重要啊!

3 调整中西医比例,加大中医的分量

现在的中医院校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难以突出中医的特色。而中医难于精通,西医易于上手,初学者容易受西医影响,从而难于培养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且见习、实习时,不少老师强调西医的重要性,使学生中医临证方面未能深入,西医却惯于先用,如何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呢?有评论言“中医五(七)年只是打下基础,毕业后西医先用上,中医是一辈子的事,慢慢学习吧。中医是越老越有前途,中医是六七十岁才有作为的”。此等悖论,何异于枉自菲薄?其实是一种惰性,一种对中医学习的不自信,难道中医要到两鬓斑白才有作为吗?这样岂不浪费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吗?岂不闻历代很多名医却在青年就医学精湛,名动一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过是经验和医技更上一层楼罢了。如滑寿著《十四经发挥》时才27岁,徐春甫著《古今医统》时才36岁,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时才29岁,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时才47岁,唐容川著《血证论》时才21岁……这些流传至今的名著皆是青壮年时写成,可见先辈成才并非皆是至老方有所得。又如近代中西汇通的大家张锡纯20多岁时临证造诣已令人叹服,年轻时自创理痰汤,连当地名老中医都赞叹其后生可畏,将会成为一代名医,张氏后来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一影响至今的著作也是壮年开始;蒲辅周先生15岁继承家学,18岁开始独立应诊,20多岁即闻名川北;岳美中先生1925年(25岁)自学中医,一年多竟治好了自己的肺结核,1928年即治愈了很多连当地名医都感束手无策之病,闻名一时……

可见中医成才不一定要到老时才行,主要是在于自己对中医的领悟及刻苦钻研,而这一切的基础源于文史哲基础和大量的时间花在中医上,做到专一致志、博极医源。而不像现在中医院校的学生未能全心钻研中医,临床时多是“中不中,西不西”,所谓“中西医结合”更多的是乱拼胡凑,把中医精髓逐渐丢弃。

4 开展特色教学

中医博大精深,但中医理论很多却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颇有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味道。很多人学习中医感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很抽象,甚至怀疑它的科学性。若能学习气功,长期体会,便能更好感受气在人体的运行,坚定对中医的信心,从而深刻理解中医难以言传的精妙之处。而中医的推拿、点穴、正骨等,除了要求专业知识外,还需有高超的技术,有武术气功基础的中医生手法往往很到位,可收到其他没有功法修炼之人无法匹比的效果。以前很多骨科名家多是练武出身,现在大多学生于此道未入门,如何能更好地继承前人的东西并发展提高呢?故在大一时便可进行正规的武术气功修炼,学习拳术、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优秀功法并贯穿于整个中医教学之中。

5 重视民间简单高效的疗法

现在科班出身的人往往看不起民间中医,认为他们学历不高。孰不知不少民间中医掌握着很多奇技妙招,对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们流传下来的独特疗法经过很多代人的实践验证,用起来既简便又高效。如广东民间用针“四缝穴”治疗疳积腹痛,现在用治蛔虫梗阻,疗效很好;过去农村用量米的竹筒拔火罐治愈急腹痛;用铜线蘸油在灯火上烧热放指甲上治愈指甲下化脓等[7]。但现在很多民间疗法濒临失传,如能挖掘挽救这些民间经验,让学生体会中医宝库的伟大,再应用于临床上,补充常规治疗的不足,其意义何其大哉!总之,中医教学要牢牢抓住“中”(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扎实),“专”(以中医经典为代表的专业理论功底深厚),“能”(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强),“精”(精通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8]。通过教与学的和谐结合,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中医栋梁之才。笔者坚信中医一定能像邓老所说的那样“前途有如万里云天,远大光明” [9],越来越展示她的无限魅力,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风刚.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J].上海中医药,2002,36(7):4243.

[2] 蔡定芳.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J].上海中医药,1999,33(5):46.

[3] 刘力红,唐农,刘方.运气学导论开启中医之门[M].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4] 邓铁涛.邓铁涛医学文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 连建伟.连建伟中医文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第5篇: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

【摘要】中药学课程的教和学都是较难的,特别是各论部分中药物的掌握对大中专学生来说是相当的困难。本文对怎样学好中药学课程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方法,包括目录掌握法、分类学习法、逻辑推理法、标本结合法、实践学习法、概述掌握法等方法。各方法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并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药学;学习方法

The Discussion of learning-methods about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 Mingjiang

【Abstract】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difficult about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 particular the part of drug master.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learn the course of TCM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r methods such as directory master method,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method, logic method, specimen method, practice learning, master the outline method and so on.The methods are mutual penetration and combined,and we learn the course of TCM can be received more effective.

【Key words】The course of TCM; Learning-methods.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及其相关专业大中专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方剂学、诊断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学等课程的入门课。学过中药学课程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中药学既是一门枯燥无味、又是一门难理解难记忆的课程。对于大中专学生来说,学好中药学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会影响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作为中药学授课教师,能否将中药学课程较容易地让学生学好、理解掌握,亦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将淡谈对中药学课程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学习建议,共大家一起探讨。

一 目录掌握法

中药学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包括中药的起源、采收、炮制、性能、配伍及应用等章节。本部分内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学生学习也比较感兴趣,学习掌握不是问题。但各论部分的内容相互联系不大,学习起来枯燥无味,学生也因此学得不好。要想学生对各论部分能较全面的理解掌握,首先得让学生对目录部分熟悉,即对每个中药的名称要熟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目录中中药名称抄写几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药名的加深记忆,同时防止学生以后进入临床或实践中把药名读错、写错。供药用的中药有一万两千多味,但我们常用的中药就是中药学书上提到的四百多味,这几百味中药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目录学习法是学生对中药学课程学习的最基本要求,是让学生熟悉药名、记住药名最好的学习方法。

二 分类学习法

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难度主要还是集中在各论部分。各论部分药多,各内容独立而无太多联系,同时某些药物之间的功效主治又那么的相似,这对初学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学完中药学课程后,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常常很大一部分学生连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病症都弄不清楚,更不说其他的功效应用。要让学生学好这几百味中药的功效应用,分类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学习法首先是让学生明确某味药属于哪一章节的,这样学生便以知道这些药具有这一章节的主要功效(中药学分章节常常是按主要功效作用进行分类的),这样一来学生对中药学的了解便掌握了至少30%的知识要点。其次,在这掌握的基础上再对每个药物其他的功效应用逐一学习,不断补充完善,把每味中药逐一掌握清楚。

三 逻辑推理法

如果对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等一一要求掌握的话,学生学到最后,可能只能记住麻黄一味中药或者只能记住最后一味中药。中药学的学习是理解性记忆,记忆是很重要的。记中药就如学生记忆英语单词一样,要反复的记才能记住,但中药的记忆比记英语单词的难度要大得多,这是因为药物之间常常容易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内容全部记得住的,而在以后的实践应用中,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那么怎样才能清晰的记住这些内容呢?在授课当中,要学生们学会一种方法,这就是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要求学生重点记住每味中药的功效,因为功效中就意涵性味归经及应用等相关内容的信息,学生掌握功效后,就能从功效推理出药物的性味归经及临床应用。譬如麻黄这味中药,其功效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我们可以推理出其性温味辛(辛味具有发散作用)、归肺膀胱经(与发汗和利水有关的主要两经脏腑),主要应用于风寒感冒(由于发汗作用较强,主要用于风寒实证)、肺气壅盛咳喘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一个功效对应一个应用),这样一来所有的内容就不难记住了。倘若我们对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等内容全部记忆的话,未必都能记得住。因此,逻辑推理法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授课当中,务必让学生领会并掌握这一方法。

四 标本结合法

标本学习法可以采取两种方案,一种是制图标本结合法,一种是实物标本结合法。制图标本就是将每讲授一味中药时,都让学生认识它的原植物形态和饮片形态,这能够让学生从形态学上较直观去认识中药,甚至从制图中学生能识别某些日常生活中见识过的中药,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感兴趣并容易记忆。实物标本由于标本有限,某些中药的原植物或饮片可能没有,如果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学,可以采用此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物标本结合法能让学生从感官(望、闻、问)上与书本内容相互渗透性学习,标本结合法特别适合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这对他们学习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实践学习法

中药学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实践。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是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开处方、一起抓药、一起煎药等实践环节,这能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掌握中药学相关的知识要点。如车前子这味中药,煎煮时是需要包煎的,学生通过亲手煎煮的实践操作一定会掌握这一知识要点的。再如石膏的应用,煎服的石膏是要求生用的,而外用用于收敛生肌的石膏则要求煅制的。实践学习法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发展到主动学习,从枯燥性学习变成趣味性学习。

六 概述掌握法

每一章节概述部分是对本章节的一个总结,是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等内容的概括性说明,因此学生一定要掌握好各章节的概述部分,掌握概述内容后学习各味中药时就能将重心放在各药物之间的异同点上,相互进行比较性的学习。概述部分是理解本章节和归纳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学生一定要学好、掌握好。

第6篇:中医初学入门教学范文

为了最大限度地探索“网络孔子学院”的资源和功能,笔者对整个网站做了完备的归纳总结和体验使用。“网络孔子学院”主要包括语言教学和文化集锦两大块。其中,语言教学包括“学汉语”“、教汉语”和“汉语测试”三块;文化集锦包括“文化介绍”、“文化课件”和“特别推荐”三块。“学汉语”版块包括“初级汉语”(《长城汉语》、《汉语900句》、《拼音入门》、《识字卡片》、《轻轻松松学汉语》、《每日汉语》)、“中级汉语”(《慢读新闻》、《新闻汉语》、《汉语流行语》、《汉语我和你》、《交际汉语》)、“高级汉语”(《万里海疆行》、《汉语听读》、《汉字五千年》、《电子杂志》)以及“少儿汉语”(《快乐汉语》、《朗朗中文》、《快乐成语》、《趣味阅读》、《词语游戏》、《儿童歌谣》)。“教汉语”版块包括“教学示范课”(《优秀示范课推荐》、《快乐汉语示范课》)、“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工具、文化知识)“、汉语教材培训”以及“下载专区”(视频、音频、动画)。“汉语测试”版块包括“HSK在线模拟练习”和“商务汉语考试”。“文化介绍”版块包括美食、茶酒、旅游、文化遗产、人物、民俗、功夫、中医、文学、艺术、概览和世界名胜古迹。“文化课件”版块包括“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饺子”“、年糕”和“北京城门”等PPT课件。“特别推荐”版块包括“中国京剧”、“中国饮食”、“中国茶艺”和“中国国画”等介绍。

(一)“网络孔子学院”在不同课型中的使用

“网络孔子学院”的课程类型多种多样,大体上可以分为语言类和文化类。语言类课程又可以分为综合性、口语类、听读类、视听类及其他补充类课程。综合性课程有《长城汉语》、《快乐汉语》及《朗朗中文》等,这类课程包括听说读写练等完整语言训练,适合全方位地学习语言技能。口语类课程有《汉语900句》、《汉语我和你》及《交际汉语》等,这类课程从语言的功能出发分话题,适合学生训练相关领域的口语技能。听读类课程有《慢读新闻》、《新闻汉语》、《汉语听读》等,这类课程比较重视对学生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下的听力训练,选取的新闻都是真实新闻,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没有特意照顾到留学生的需要。视听类课程有《轻轻松松学汉语》、《万里海疆行》等,这类课程不以逐字逐句的语言学习为重点,旨在训练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展现中国文化。在视频中出现重要的词语及句式时会做解释,但占比例较小。文化类课程一般采用图文解说或者视频解说的方式,符合文化呈现的特点。“网络孔子学院”的文化课程丰富多彩,只要是学生想了解的文化知识,几乎都能在“文化集锦”中找到。例如,“美食”里分别介绍了“中华美食”、“美食文化”、“美食名店”,无论学习者想了解还是想品尝,都可以找到参考材料;“旅游”里介绍了“旅游资讯”、“旅游图册”、“旅游名城”、“名胜古迹”、“自然地理”等知识,为想去中国旅游的国外友人打开了一扇窗;“功夫”里不仅有中国功夫的介绍和展示,更有功夫教学片供有兴趣的学习者模仿练习……汉语教师可以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文化材料,甚至直接使用这一版块的课件用于教学。

(二)“网络孔子学院”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使用

“网络孔子学院”的资源版块已经按照学习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做好了分类,所以在使用上非常简单便捷。零起点的学生,成人可以选择《长城汉语》或《每日汉语》,这两套课程都是从最基本的“你好”开始的。《长城汉语》听说读写并重,话题比较适合在校学生,而《每日汉语》按话题整句教学,内容带有商务意味,适合工作者。有了一定基础的初级汉语学习者可以选择《汉语900句》或者《轻轻松松学汉语》。《汉语900句》也是整句教学,话题适合在校大学生,而《轻轻松松学汉语》为卡通视频,选取的是富有时代特征的话题,有故事情节,在卡通视频中学习词汇和句子,并体现文化内涵。少儿学习者则可以选择《快乐汉语》或《郎朗中文》,这两套课程都包括课文学习、课文讲解、课文练习及家庭作业等版块,并且穿插很多语言游戏。中级汉语学习者可以选择《交际汉语》或《汉语我和你》。这两套教材都是按照语言的功能来分话题。话题比较实用,每一课都有音频和文本。其中,《交际汉语》的课文比较简短,音频只是朗读句子和词语,而《汉语我和你》为广播汉语教学,主持人会在教学中穿插知识讲解。高级汉语学习者重点不在词汇或语法的学习,而在对语言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可以选择《万里海疆行》或《汉语听读》等课程。

(三)“网络孔子学院”在不同的语言技能教学中的使用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不同的学习者可能对不同的语言技能有所侧重。在“网络孔子学院”,不论学习者想重点训练何种技能,都能找到对应的课程。训练“听”,可使用综合课程中的听力练习版块,也可以使用听力类课程如《慢读新闻》及各种视听课程,甚至是各种文化视频;训练“说”,可选择口语类课程如《汉语900句》、《汉语流行语》等;训练“读”,可选择《新闻汉语》、《电子杂志》、《趣味阅读》等版块;训练“写”,可选择综合课程里的汉字书写版块或是利用《识字卡片》、《写字帖》给学生做书写练习。

二、“网络孔子学院”的价值验证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孔子学院”资源如此丰富,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多少对外汉语教师使用了“网络孔子学院”,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了“网络孔子学院”?“网络孔子学院”在第一线的汉语教师的使用中价值如何?又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对外汉语教师使用‘网络孔子学院’情况调查”问卷,分发给全球153名对外汉语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32份。参与问卷调查的汉语教师中,有26.5%任教于国内大学,28%任教于国外大学,9.1%任教于国外中小学,36.4%任教于国外孔子学院。在年龄跨度上,72.7%为20~30岁,18.2%为30~40岁,9.1%为40~50岁。

(一)“网络孔子学院”的价值验证

在问卷中,我们主要就“网络孔子学院”的资源利用、资源评价、使用效果评价和使用对象评价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每一位利用了“网络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都认为“网络孔子学院”是有价值的。

1.在资源利用上,约54.5%的教师将“网络孔子学院”的资源用作课堂导入,占最大比例。而使用率最高的资源为语言游戏,约占37.5%,用“网络孔子学院”训练最多的语言技能为听力,约占63.3%。

2.在资源评价上,约44.4%的教师认为“学汉语”版块最丰富最实用。

3.在使用效果评价上,约56%的教师认为“网络孔子学院”对初级阶段的学生帮助最大,约45.5%的教师认为初学者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网络孔子学院”学习汉语,40.9%的教师认为“网络孔子学院”使自己的课程形式更多样,27.3%的教师认为“网络孔子学院”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好。4.在使用对象评价上,55.6%的教师认为“网络孔子学院”最适合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

(二)“网络孔子学院”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也显示了“网络孔子学院”的使用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推广范围还不大。经常使用“网络孔子学院”的教师只占约8.3%,大部分教师只是偶尔使用,另外还有约17%的教师不使用或是没有听说过“网络孔子学院”。部分使用的教师反映,由于网络课程没有推广,一线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知道如何使用“网络孔子学院”。

2.资源分布不平衡。“学汉语”版块资源很丰富,但“教汉语”版块超过50%的教师认为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可供下载的课件不多。

3.现有资源不完整。约18.9%的教师认为应该针对语言点建立习题库,10.6%的教师认为中高级综合课程缺失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

4.资源分类条理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有些资源不容易搜索到,而有些资源在不同的版块里重复出现。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