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中医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近20余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所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1,2]。
作为反映新世纪国际医学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循证医学在国内一经引入便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一直都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3,4]。但抛开争论,循证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模式或者说一种科学的方法学引入中医临床,为中医现代化服务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共识[5]。另一方面,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当今社会,中医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尚难以用客观、准确、可重复的实验数据说明其疗效,长期被拒于科学体系之外[6]。而循证医学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思维理念淡化了基本原理的研究,仅对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这对于以疗效著称的中医无疑是一次被世人认可的机遇。
1 临床中医师的循证医学实践
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包括认识和预防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应用有效的措施改善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些都与临床医生紧密相关。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仍是依靠经验和推论来进行临床决策的。而各个医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各自师承和自己形成的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少弊病[4]。我们在临床常可见到对同一个病人,不同医生的辨证或方药也不尽相同,治疗的效果也就不一样。这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疗,也不利于医生治疗水平的提高。循证医学实践为临床中医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
1.1 掌握循证医学知识,接受循证医学指导 循证医学要求临床医师在工作中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严格的检索挑选和评价文献来回答这些问题。因此,中医临床要实践循证医学,首要的条件是作为实践循证医学主体的临床中医师必须摒弃循证医学是西医的事,与中医无关的思想,自觉接受循证医学指导。一是认识循证医学的本质、意义、价值,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自觉性;二是熟悉循证医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主要步骤;三是掌握实践循证医学的各种知识、技巧,特别是快速、有效地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正确阅读、评价医学文献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7] 。
1.2 借助循证医学方法,寻找最佳中医证据 按循证医学的定义,临床循证实践应有科学依据,强调按证据办事,而证据是已有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医学的证据有三类[8]。第一类是四大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基本上是现在中医学证据当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证据。第二类是四大经典之外的医学著作。这部分证据内容广博,数量繁多,其证据水平也参差不齐。第三类证据是按照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所得到的临床证据。这些文献所报道的证据,从古至今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工作,尤其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病案医话,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指导着中医临床。临床中医师在循证医学实践中应重视第三类证据的质量和运用,但不能否定和排斥前两种证据。随着中医循证医学体系的建立和研究方法学的改进,今后势必对于已有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评价,以加入到更高级别证据当中去运用。
1.3 尊重患者自我意愿,完善临床诊疗决策 查询文献所获得的结果是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效益”,而我们主管的患者并未在研究中,其特点可能不同于文献中的研究对象。因此,在将临床研究证据应用于具体患者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相应调整[9]。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基石。遵循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本质所在。循证医学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主张,将现有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生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选择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每个具体的患者服务[10]。其核心思想就是谨慎、明确、明智地应用目前最佳医学证据对每个不同健康状况的人作出正确的医疗保健决策,进而对每个不同患者的健康问题提出更为完善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体现中医的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 结 语
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及精湛的医疗技术,在世界医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来源于实践,具有确实可靠的临床疗效。临床中医师在工作中引入循证医学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特色的中医诊断、疗效、治疗方案评价体系,必将为中医临床实践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陈可冀院士所断言:“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时候,也是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的时候” [3] 。
【参考文献】
1 Sackert DL,Rosenberg WM,Gray J A,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MJ,1996,312:7172
2 张鸣明,刘 鸣.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华西医学,1998,13(3):265
3 罗云波.论中医与循证医学.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2):4
4 邢 斌,颜乾麟.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87
5 胡镜清,谢雁鸣,刘保延,等.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界及其临床应用认识的初步调查.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10):737
6 徐厚谦.从循证医学观点思考中医药的发展.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1):47
7 朱方争.临床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作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1):6162
8 顾锡冬,张 勤.浅谈中医循证医学.江苏中医药,2008,40(2):7173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是悬壶济世,是施仁爱于他人。医学被称为“仁术”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等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开宗明义地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1]在非典危机中、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仍闪耀着骄人的光芒。当代中国医务工作者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奏响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时代最强音。他们无私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永远为人民所铭记,为历史所铭记。
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駐张机体的整体髓复。中国传统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整体观念,更是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一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二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獻体的各个誠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會吐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m这里当然也包含着人体与情志、人体脏器与情志之间的关系。情志,即“七情’、“五志”古人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喜、怒、悲、忧、恐,叫作五志。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的改变可能使人发病,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详细记载。情志的变化也和脏腑密切关联,中医认为一定的脏腑由一定的情志所主。它们的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忧、肾主恐。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则伤肺;过恐则伤肾。人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且五脏六腑相互縣、相互影响,故某1情志对某一脏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或者可以这样说,以本脏为主,同时也可能伤及他脏。因此,如果病人躯本上有不适,往往会导致精神上的问题,而精神上的问题往往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或加重,从而使人遭受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环境统一性的思想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治病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而且也应当关注整体上的反映,包括情志对脏腑,乃至对整个人体的影响,并注意对整体上的(包括对情志上的)调节。因为医生通过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和对其精神情志上的调节,将有益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所以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疾病措施的同时,更注重X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人文关怀,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和疾病的治疗。
2医学人文精神是临床医学发展至今的应有之义医学的目的是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疾病,维持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要实现这一点,就不仅要在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微观层面上,而且要从家庭、社会、生物界、地球等宏观环境上,去揭示和把握生命、健康、疾病、衰老、死亡等基本现象的本质和相互联系。临床医学的目的和对象具有人文取向性,因此,临床医学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哲学的精神思维、文学的心灵情感、经济学的利益权衡、法学的权利维护和伦理学的道德培养等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医学的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因此,这就决定了医生不但要了解疾病,了解健康,了解患病的人,了解和认识社会,而且要做到正确了解疾病(医学知识)、人(人文知识)、社会(社会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医学社会性、艺术性、知识性的体现,更是完整地把握疾病的必然要求。因此,重技术轻人文既不利于整体把握病情,也不利于对患者的治疗。所谓“见病不见人”是医之大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西方医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医学界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日益严重。此种现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化,把病人只看作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医患之间很少交流,对病人的体验毫不关心。二是商业化,把病人只看作消费的主体,导致医学边界无限扩张,医疗腐败现象屡见不鲜。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卫生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否则付出的代价将是沉重的。
目前,医学的发展己使医学人文精神的传统在临床医学中由迷失到被急切地呼唤到回归。一是医学发展使医学人文精神的传统在临床医学中产生迷失和断裂。20世纪,医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医院里装备了各种诊断仪器和设备:从X射线、心电图、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到自动生化分析仪、CT扫描、正电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凭借这些仪器设备,医生们能准确、动态、自动地诊断、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的功能变化。肾透析机、心肺机、起搏器、人工脏器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术、介入性治疗等提供了多种有效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而为了更准确、有效地诊治疾病,按疾病的不同位置或类型分类的临床专科和亚专科也纷纷建立,使病人越来越被简化为因机体的某一部位损伤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医学专业化的发展同样也导致了医疗保健程序的分解,病人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词素,病人受疾病的痛苦也纷纷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作为一个病人为病所代替,作为一个病人的整体,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了。医学中传统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洪流的冲刷下发生了迷失和断裂,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技术上出现的至善主义,使医学发生了异化现象。这就是诊断治疗的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使医生远离病人的非技术接触,导致医疗程序的非人格化、装配线化、超市化。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研究技术、追逐结果,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増加与病人交谈,医生更加愿意关注的是躯体问题而不是病人的情感。疾病被看作是细胞或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死亡被看作是分子的瓦解。在提高效率的名义下,给予个体病人的时间被压缩到最少。面对候诊室外排满的病人,医务人员精疲力竭,即使主观上有强烈愿望也没有多少时间给患者以人文关怀。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的“技术至善论”又将人们锁定在医学的幻想中:即人类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象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但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却出现了医学发展本身未料到的后果:出现了以药物保障健康的现代迷信;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増加;临床医学昂贵的治疗挽救了某些危重病人的生命,但并不能根本解决其健康问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医学的异化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专科化消解了整体性的人,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不断更新,儿科医学已成为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较强的临床综合能力与具备高尚医德、无私奉献精神的医疗事业优秀人才,是当前儿科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责任和挑战。本文对近几年来临床医学实习中医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医学;儿科医学;临床医学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66-01
1临床医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沟通能力临床医学是医生与病人或家属之间的沟通,互相作用的结果,良好的沟通是保证诊疗计划顺利进行的前提,尤其是在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因为个人的理解,文化层次、生活背景的不同,沟通成为重要的课题,稍不慎言都将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绝大多数医学生一是存在“怕”的心理,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病人,其二是“不知如何与人谈话”,尤其是在儿科,多数患儿不能正确表达,家长又非常焦虑,当不擅长应用儿童的语言与患儿交流,而与家人解释病情时,便难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这就需要更多时间来解释。
1.2缺乏奉献敬业精神医疗服务行业是帮助病人解除疾苦,日夜不停的工作性质使作息时间无规律,甚至常常牺牲节假日时间,而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相对较少的现状与目前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社会观念相冲突,造成医护人员的心理失衡。尤其当代许多医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备受享受的环境下长大,缺少艰苦的磨练。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对于所承担的医疗工作是最基本的,所管床位的医疗工作常不可能在规定的上班时间里完成,每时每刻病情的变化,诊疗措施的实施,抢救工作难以用时间概念来确定。学生们对于工作的热情缺乏,计较工作时间,在其工作及职业的需要与自己的空闲时间中难以平衡,而超强度的连续抢救及值班、手术后加班,无论是体力和主观上都难以适应。对病人就是一切。
1.3轻视医德医德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行医以德为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其职业的特殊性对医学生道德素质的要求高于其他学科。由于其服务的对象是身体和心理需要帮助的人,因此,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是宗旨。而医学生对于此理念的概念模糊,注重技术,只埋头学习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当面对患儿家长时,态度较生硬,询问病史时缺乏关切的口吻,机械性追问患儿家长症状,以及罗列套用书本上能出现的模式化的症状,让患儿家长有不平等的感觉,因此难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容易遗漏重要的信息。在实施检查和操作时,缺乏保护性的措施,如天冷时捂热听诊器再听诊,检查时随时关注患儿的反应,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和痛苦。医学生在临床考核中普遍扣分是缺乏保护措施,将患儿作为单纯的治疗对象,而忽略了作为人的本质。
2对临床医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2.1加强人文教育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理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发生转变。“医乃仁术”是医学先辈们对医学人文精神最本质的概括。目前大学课程中主要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在哲学、心理学、论理学等方面的培养还是相当肤浅,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要求提出:“敬业精神合伦理行为是医学实践的核心”,职业道德、态度、行为、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保证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及基本素质之一。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他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合决定他们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首先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高,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合人文精神的人。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合科学素质。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教育的核心要“以人为本”。
2.2加强临床思维培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短时间内能增加知识,但已造成了对知识接受的被动合不积极的状态,使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随着时间流逝而很快忘记。学校在进行基课教学时,由于医学理论知识涉及的领域广泛,记忆内容多,概念性强,应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循序贯通,多问“为什么”挖掘其内在联系。在临床课的教学中贯穿问题教学,剖析一个问题从各个相关的基础知识串通在一起,如在讲哮喘时,不是单一的从病因到发病机理,而是从其临床表现及处理的原则中反馈其病理生理、解剖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使其融贯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强调共性问题,培养纵向思维,而临床上往往出现某些个性问题,因此还要学会横向思维,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另则要培养勤思维的良好习惯,注重条理性,强调课堂教学中引入互动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3加强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临床技能的培训需要大量实际操作的训练。目前的医疗状况要求医学生在进入实习时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概念,因此在学校学习的后期临床课教学时,开展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进行正规化的训练。在每项操作前,教师要结合具体例子讲解该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交待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应急处理的方法,学生身临其境,领会各项操作的具体要求,准确熟练地掌握各项操作过程,通过图片、录像、VCD等资料方式多渠道反复强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宋宇,杨永岩,陈自谦.医学影像专业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6, (04)
中医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特点,在目前复杂的医疗形势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和医疗单位对中医人才临床水平、业务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中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如何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各科的基础,许多教学内容与基础理论课程交叉和重复。学习临床课程时,学生面对的是枯燥的教材,流于书面的病证论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限的中医内科学课堂讲授,难以涵盖临床病证千变万化的表现和治疗方法。如何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思想和方法,是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和调研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技能为教学核心,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以期改变中医内科学灌输式教学现状,体现中医教学特色,展示中医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中医临证能力。
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实践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分析各系统疾病特点,将病因病机、疾病诊治的特点及预后转归梳理成体系,建立数据库,并将各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加以比较和分析,采用小组讨论、教师解惑、知识问答等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融会贯通能力。课堂上,重点讲授各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疾病特点,深化和提高学生中医理论认知水平,突出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肺系病证,首先分析肺脏本身的特点,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脏的生理功能是宣发肃降,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治节;从五脏整体观的角度,肺为脾之子,肺为肾之母,有“金水相生,培土生金”之说;进一步分析,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进而提出问题:若外邪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内合于肺,肺失宣降,可产生哪些病理变化?出现哪些肺系病证?如何解决临床问题?治疗中结合肺脏本身的特点又有哪些特殊的注意事项?在各系统疾病基础理论讲授过程中,注意疾病间的相关性,牢固树立整体观念。比如讲授肾系病证时,强调肺脏和肾脏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与脾脏的密切关系,提问肺、脾、肾功能失调会出现哪些疾病?其临床症状如何?在临证治疗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剂?如果临床处理措施失当,会出现何种后果和表现?适时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出答案。可先由学生分组自评,再由教师总结分析,给出正确答案,变被动为主动,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为达到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如典型病案分析法、模拟临床场景法、比较分析法、问题引入法等,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在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下阶段的临床实习奠定基础。针对各系统疾病,教师应结合临床经验、查阅相关文献,培养学生善于抓住辨证关键点,提髙准确率。如选取肺系疾病的感冒病案,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肢体关节酸痛不适,咽痛、咽红,咳嗽,咯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要求学生辨证分析,从寒热方面分析。一部分学生只看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就认为是风寒束表证,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根据咽痛、咽红,咳嗽、咯黄痰,舌红,荅黄腻,脉滑数判断是痰热蕴肺证。先由学生各自陈述诊断依据,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指出学生观点正确与否及原因所在,并提出正确的辨证结论是寒热错杂证,病证的实质是寒包火,外寒内热证,使学生认识到感冒虽小,病机也很复杂。而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又听了教师的讲解,更好地理解了书本理论,提高了理论认知水平和中医临证能力,加深了对中医辨证论治精髓的掌握。
(3)建立中医内科学试题库,充分利用试题库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于2014年建立了中医内科学试题库,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填空题、病案分析题及问答题等多种样式的试题近四千道,资源丰富而全面,涵盖了各章节的知识点,可随机组卷。在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目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合适的题型及考查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针对暴露的问题加以强化训练,做到有序、有效学习。此外,开展临床技能竞赛,模拟临床场景,教师扮患者,由学生问诊,并写出门诊标准病历。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教师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材施教,完善教学内容。
(4)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将提高学生临证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仍处于初期阶段,内容还有待完善和丰富。如何有效解决课时有限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如何调整课程内容安排以突出中医特点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系统疾病知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
【摘要】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授课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概念,讲解具体操作步骤,并结合实例由学生亲自操作,体会如何应用。实践表明该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临床思维方法 中西医结合 教学改革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采用的思维方法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思维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必将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1]。我们在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结合现代方法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循证医学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也必将是指导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r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2]。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任何医疗措施的确定,即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措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EBM已被当今医学界公认为对指导临床实践、制定计划、解释结果和临床决策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方法学。在医学教育研究中引入循证思想,也是近年来国外医学教育研究较热门的课题。
1 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培养的必要性
1.1 循证医学是发展中医药学,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中医药学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临床疗效是其优势,更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临床疗效虽确切,但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重视不够,往往对临床疗效不能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价,严重束缚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体现在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最终目的就是把提高疗效作为最高的原则。中西医结合虽不是唯一途径,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承发展传统医药途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在校生,肩负着提高中医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实现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任,完成这些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他们同时也面临着有限时间和无限知识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引进全新的方法学——循证医学的理念,促进中医药与世界接轨。只有把中医药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变成具有确切科学依据的有效疗法,只有依靠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将中医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进行严格验证,才能转化为最佳的客观证据,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临床决策的失误。
近三十年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报道使临床医生面临着时间有限和众多文献的矛盾,如何进行文献评价,从良莠不齐的文献中选择精华则是EBM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从“六五”至“十五”期间资助一大批中医学课题,一些成果相继问世,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风病证候学、治疗学研究,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等项课题的临床研究部分都是多中心的RCT,所报道的文献质量较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检索、评价文献方法,如果将这些成果评价后应用于临床实践势必会提高他们的临床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疗效。另外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分会为规范临床治疗编写的相应领域指南,其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参考符合EBM原则的多中心RCT结论,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EBM知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
1.2 循证医学是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改革的依据 循证医学不但给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使疾病的诊治更准确、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中引入并实施循证医学,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医学实践,激发内在兴趣,避免了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中,大课讲授、小组讨论、床旁带教见习等各种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学生讲授,考试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学期结束时以分数高低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当中,更没有寻找证据和实践的机会。近年针对以往医学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各种医学模拟技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等新兴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医学教学实践。以实践为导向,变灌输式教学为共同探索。把EBM理念引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收集证据、检索文献、评估和利用证据,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医学思维方式,训练诊断与防治疾病的临床思维,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乃至今后从医过程中主动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进行临床实践;教会学生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最佳证据融入临床判断中,才能做出最佳决策和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因此,循证医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教育创新;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促进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如计算机、英语与中西医结合。这些全新的改革效果评价同样需要采用循证医学方法。
1.3 循证医学知识尚未普及目前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循证医学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尚未接触循证医学, 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不尽如人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课题的设计方案缺乏经过大规模RCT 验证。尤其是临床教师对循证医学也不甚了解,更谈不上主动培养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这是当今教学中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4]。
2 循证医学融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2 教学方式根据华西医学中心李幼平教授等[5]提出对新入校的医学生应尽早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理,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二、三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在介绍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时适时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计划用3个学时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采用案例式、问题式教学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资料、评价证据。并且提出问题由学生课下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收集资料,最后安排一次讨论课,内容是如何利用EBM的思维来解决临床问题。
2.3 教学内容首先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缺陷与循证医学优势,把握住循证医学的精髓,避免陷入误区。这是循证医学理念在学生思想中的启蒙阶段,也是应教会临床前期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循证医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估进行循证医学实践。例如选定一个专题“冠心病与血脂”进行检索尝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集体组织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重点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检索实习后得出结论:①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②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③冠心病防治中降低LDL-C已确定为首要目标。④应用药物升高HDL-C以达到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结果不一致,尚需扩大规模进行临床观察。⑤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降低LDL-C最强效的药物。⑥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可损伤肝脏和肾脏。由此提出思考问题 “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调节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危险事件发生”。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兴趣,又锻炼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也具有双重性,其理论尚在不断完善,很多研究仍在探索中[6]。但可以肯定的是,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融合的思路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研究水平,尤其是研究的设计水平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研究的结果也必将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和有说服力的依据。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将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现代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世纪人才需要“知识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春虎,温海青,纪正春.当前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5,22(4):362.
[2]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Welsby P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guidelines, personality types, relatives and absolutes[J]. J Eval Clin Pract 2002,8:163.
[4]Finkel ML, Brown HA, Gerber LM, 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medical students[J]. Med Teach 2003,25:202.
1教学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临床课程教材仍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而本科教材为适应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需要而编写,分科、分系统、分病种、分证型论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但人体是复杂的、整体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生病,医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看病,那么教材疾病简化论述反而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专科教材为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简化了理论论述,疾病证型和方药更简单,病种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均论述不足,导致学生疾病观和诊治思维缺乏。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情况辨证论治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生及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提升医学生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与医生培养质量确有较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及某些城市社区,医学本科生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相比本科医学教育,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时间大大压缩,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课外和线上预习、复习。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没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力并不强,临床教学条件不好、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真正的校院合一,故中医专业临床课程教师普遍不能教学、临床双肩挑。这就导致临床课程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正因为目前存在的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医院诸多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思维缺乏,解决方案应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基础,反复训练,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由于临床工作需要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故在反复训练临床思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2中医临床思维
王永炎[1]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临床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这就是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国医大师孙光荣[2]总结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中医专业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思维,可以从中医诊断学课程所讲授的辨证方法入手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即八纲辨证思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病性辨证思维(六、气血、津液辨证)、病位辨证思维(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初学中医的学生还未经历临床磨炼,学完中医诊断学课程后,还要在临床课程学习中进一步训练中医临床思维。从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目标来看,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课程阐述最多的是脏腑证治思维,即要求学生辨出患者的病性、病位证素,分清主次,组织证型,然后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这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并可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中医临床思维,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应该加强训练。在中医内、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安排学生进行脏腑证治思维训练,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实习前就“会看病”,有较强的脏腑证治能力。
3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
3.1整体安排
三年制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实习。对于中医临床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中医内科学,第四学期安排中医外、妇、儿科学,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其他临床课程基础的重要性质,需先行开课学习。正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且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最高,一般医药院校设置课时较多,如我校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每周10学时,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每周6学时。教材内容中,内科诊治所用临床思维主要为脏腑证治思维,内科临床实践亦如此。因此,综合以上条件,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脏腑证治思维,应把重点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复习脏腑证治必需的中医基础知识,如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能力、方药知识等,使学生强化记忆,尽量达到烂熟于心、随手拈来的程度。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训练以脏腑证治思维训练为主,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各课程均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中医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训练专科临床思维能力,层次递进,整体安排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的脏腑证治思维训练。
3.2脏腑证治思维的能力要素
其一,脏腑证治的前提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藏象学说,有助于快速、熟练辨别、归类各种病象,以内在联系形成证候,为脏腑证治的辨证关键。掌握病因病机学说,则能明确人体生理、病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需要概述内科病证的共性常见病因病机及整体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这一内容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添加。其二,熟悉八纲、病性、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的相互关系。各种辨证方法均有其实用价值,中医专业学生应全面掌握这些辨证方法的内容,尤其是各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做到重点掌握脏腑辨证而不偏废其他辨证,争取做到熟练判断选择。其三,培养从整体出发的临床决断能力。脏腑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病位、病性的辨别准确与否有关,学生还需善于判断病位、病性的轻重或主次,明确主证与兼夹。辨证准确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分清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明确治疗的先后主次。临证决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的。其四,牢固掌握方药基础知识。掌握方药知识是临证处方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学生中药饮片辨识能力强,能为理解、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打下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特点及主治均需牢固记忆,多背方,临证时才会有“站得高望得远”的感觉,随手拈来,更为对证,疗效也更好。其五,能随证加减变化组方。能熟练随证加减变化的前提是熟悉中药的性味功效、多背诵方剂和熟练掌握并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配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加味的选药往往是从方中而来,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其六,学会交代医嘱(含辨证调护)。医嘱内容包含中药的煎服法,尤其是特殊煎服法,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养生保健措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煎服注意事项,熟悉中医药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调护措施。
3.3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演绎临床病例[3],尤其能锻炼学生脏腑证治思维,重在问诊,思考病性、病位等证素,分析证素主次得出证型,并据思路处方用药、交代医嘱。这种师生互动情景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逐渐学会处理临床复杂问题。在教给学生临床问诊基本技巧之后,课前教师精心选择较复杂的临床病例,先给出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然后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问诊思路演绎病例,边应答问诊边在黑板上简单记录病历。情景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和医嘱。下次课一开始教师抽查学生的处方用药,选取个别处方讲解分析。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4]。情景教学法学生接受度高,得到的临床思维训练机会多,效果较好,但对教师临床能力要求较高,某些年轻教师及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翻转课堂、PBL、TBL、网络教学平台等,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5]。这些教学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精品在线课程不断涌现并得以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线上预习、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有助于中医临床病例的展示,有助于讨论、分析和考核。但在高职高专院校,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加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信息设备落后,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小专题,如分析病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6-8]。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数多,课程任务重,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全面实施,切实得到锻炼的学生不多。
1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1.1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有利于教与学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课程学时一般较少,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既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的特点,又能充分利用板书教学速度适当、重点突出的特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有些教学内容如“电子云”、“杂化轨道”、“手性分子和对映体”等内容,多媒体教学表达的更形象、更直观;有些教学内容如讲课内容的框架和重难点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物质的结构式的写法,板书教学重点突出、效果更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和精心设计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和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对教学过程的掌控。
1.2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医用化学是后续各种医学课程学习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的联系。例如,在讲授“氢键和范德华力”时,引申出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稳定力量”;讲授“羟基酸”时,要求学生掌握乳酸、苹果酸、柠檬酸、异柠檬酸等物质的结构,为以后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糖代谢”内容的讲授奠定基础;讲授“乙酰胆碱”时,引申出生理学课程中的“神经递质”;讲授“生物碱”时,注重与药理学课程中一些药物的联系。通过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将医用化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知识和临床知识相联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时也更有动力[2]。如在讲授“蔗糖”时,讲解红糖、白糖、冰糖的知识;讲授“醇的氧化反应”时,讲解“呼吸分析仪检查汽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的原理”;讲授“酮体”时,解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吸中为什么会出现烂苹果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发现医用化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空洞,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医疗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常识、医疗知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优化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医用化学实验时,注重与生物化学和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开设基本操作实验如“实验仪器使用教学”(实验仪器包含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医学课程实验教学中所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溶液的配置”,开设综合性实验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同时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通过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规范操作和各种现代化分析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临床检验所需的部分实验内容,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医学学习的理解。
3优化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方式
一般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一考定终身,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应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能力、行为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总成绩由3个部分来组成:理论课考试成绩,占总分的60%,在出题时少出客观题,多出主观题和综合性题目,尽可能反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成绩,占总分30%,由实验课实验完成情况、操作规范、实验报告书写情况以及开放性实验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总分的10%,由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提问回答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通过建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避免考前突击、考后全忘的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图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建立及其准备工作 陈德基,李扬彬
读片窗及答案 刘文源,关长群,杨本强
新生儿豆纹动脉多普勒检测评价脑血流灌注 夏焙,林洲,黄惠君,刘晓红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眼底无改变糖尿病人视网膜动、静脉血流变化 郭丽苹
颈部囊性病变的CT、MRI诊断 黄宝生,陈巨坤,林红雨
儿童主动脉弓中断的影像诊断与病理分类 朱铭,钟玉敏,李玉华
心血管数字造影和超声心动图在大动脉错位诊断中的作用 江菊芬,孙立军
支气管动脉插管并发脊髓损伤治疗的再探讨 虞希祥,黄林芬,李阳,彭文献,林友岳,王玉珠
二次谐波声学造影诊断先天性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初步探讨 吴凤林,龚渭冰,李颖嘉
大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应用 高众,杨秋吉,王爱华,夏敏,韩玉成
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对射频治疗肝癌疗效的随访观察 田蓉,段云友,赵柏山,罗淑荣,王文,袁丽君
多层面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技术的研究--造影剂量及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的影响 周良平,郭青,徐香玖,沈国强
纵隔畸胎瘤:CT与病理对照分析 虞辛强,金莉莉,杨光钊
PTC-CT在胆管癌立体放疗中的应用 商健彪,刘方颖,裴著果
腹部Castleman病影像学诊断 马民,卢明花,张亮,王其军,刘红光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右心房粘液瘤并多发房间隔缺损1例 曾慧茹,郭猛,毛丽
超声引导自动活检在诊断弥漫性肾病中的应用研究 童明辉,朱秀芳,武桂芳,马宁
超声诊断先天性阴道斜隔致阴道内残留胎物1例 马西蕊,于祎璞
MRI对脊膜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的评价 马春忠,杨振海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物中的应用 陈爱,张生光,杨歌,俞静
VEGF在脑肿瘤中的表达及MRI对照研究进展 耿承军,陈君坤
介入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意义 黄种文,叶彼德,张起楷,王慧华,黄梓平,张连才
99mTc-N(NOEt)2肺阳性显像对肺癌诊断临床价值的探讨 曹剑鸣,李金彪,晁福,张红,苏玉林
胃肠穿孔的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的对照分析 康锡宏,王海贞,李海兰,吴劲松,蔡树雄
氩氦超低温治疗肿瘤的超声监控探讨 刘成国,侯锐,张毅霞,郑洪柱,韩大跃,田志坚,陶钢
脾脏含铁血黄素沉着1例 陈瑞官
CR与屏/片乳腺摄影临床应用比较 陈志安,李梅,李晓非,张伟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1例 姜忠宇,张东泉,江时忠,郑勇明,余小忠
左眼眶内皮脂腺囊肿1例 陈玉辉,林赐荣,郑向东,杨平生,陈凯,马中铭
颈髓上段合并小脑动静脉血管畸形临床及MRI特征(附1例报告) 吕佩源,李玲,梁翠平,董艳红,吴育锦
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 冯平勇,辛雨玲
超声诊断原发性隔肌肉瘤1例 高建津,刘洁华
肝脏炎性假瘤1例 普福顺,季云海
先天性皮毛窦1例 高云东,张铎,李桂霞,权奇月
B型超声诊断胎儿右上肢缺如并腹裂内脏膨出1例 朱艺玲,唐莉
无典型临床表现胃肠穿孔的 CT诊断 郎兆会,李伟,刘君凤,苗清华
输尿管膀胱壁段梗阻的 B型超声诊断 张靖,陈利蕴,冯保华,高琳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注药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研究 吴凤林,龚渭冰,周馨仪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胡玉美,黄进,张华民,王桂荣,王春光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价值 刘君,黄红梅,刘吉凤,杨恒,史建伟
颅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并出血性卒中1例 姚沛旭,陈国华,许建生,黄伟鹏
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 王爱玲,吴小军,杨炯,李耀华
超声诊断左室多发性憩室1例 周超杰
儿童胰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附2例报道) 孙淑霞,卢光明,张妍芬
肋骨软骨粘液样纤维瘤 1例 陈凯,陈玉辉,林赐荣,郑向东,杨平生,孙赣清
多普勒超声对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析研究 童晓明,马洪图,王华,张文霞,王继涛
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喻晓娜,富维强,任卫东,孙长福,杨军,唐力,王立建,陈昕,冯赫林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李肖,任伟新,顾玉兰
超声显像对原发性腹膜恶性间皮瘤的诊断价值 向莎利,王宏,张映辉
晚期血吸虫病的腹部CT表现和特征 赵富金
溃疡性结肠炎的CT表现 (附10例报道) 孙应实,张晓鹏,邵尉,徐刚,徐克
超声在探查和监测体内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孙肖宁,于明,张爱华,彭磊青
妊高征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研究 廖明松,李树森,赵金英,梁燕,黄静,邓旦,王利玲
椎管内表皮样囊肿的 MRI诊断 孙吉林,刘连祥,吴育锦,吴晶,张新船
脑血管病变影像学检查的比较及临床应用评价 宋振全,刘文源
恶性脑膜瘤的 CT诊断及价值 (附 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漆军,刘巧俐,唐光才
糖尿病所致视力下降眼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探讨 钟伟邦
侧脑室肿瘤的 CT和 MRI诊断 罗健君,张闽光,须同禄,冯晓源,沈天真
B超诊断无功能性双侧肾上腺皮质癌 胡丹为,马仁华,程贵芹
听神经瘤的低场 MRI及 Gd- DTPA诊断 王玉丽,张立安,司仲诚,王守波,周洪超,王东
MRI和 MSCT对颅内病变的比较诊断 李松柏,何翠菊,朱玉森,王强,徐克
晶状体后囊异物1例 崔华静,于炎
真菌性上颌窦炎的 CT诊断 贺伟中,陈新辉,左长京
上期读片窗答案 贾腾蛟,刘兆玉,吴振华
54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核素显像分析 葛明康,王金亭,何秀丽
Fahr病的CT诊断 提正太,杨海山,丛文联
鼻窦肿瘤的CT诊断(附20例分析) 韩旭
高频彩色多普勒对甲状腺癌诊断的作用 马灵芝
正常成年男性乳腺的CT表现 文亚,吕发金,罗天友,胡志华,李咏梅,袁书伟
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介入治疗及护理体会 秦维,纪付华,李英,许峰,苏鹤
蝶鞍内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 孙玲玲,于宏,王志荃
左冠状动脉右室瘘的X线和MRI诊断1例 赵志锋,陈新,胡连源
少年Menetrier病1例 钟平,郑志刚,陈彩梅,田峰,许寿良,张学敏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复发及纵隔心包转移1例 刘邵华,王关顺,王银瓶
椎管内积气4例 许有生,顾东华,沈纪林,王土兴,杨其根,余强,吴金兴
左胫骨骨神经鞘瘤1例 宋扬
1例特殊的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贺芳,王爱珠,李泽波,张隽
1.1调查对象
对我校2011级(4年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不同学制(五年制、七年制)学生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50名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2.67%。139名学生中,男生44人(31.65%),女生95人(68.35%);五年制学生105人(75.54%),七年制学生34人(24.64%);来自城镇学生45人(32.37%),来自农村学生94人(67.63%)。
1.2调查方法
自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现况及专业素养调查问卷》,主要从专业兴趣、学习现况、专业素养3个方面设计了30个问题,如“你为什么选择医学专业”、“你为医学生身份感到骄骄傲吗”、“经过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你现在对医学专业的兴趣如何”、“毕业后你会选择当医师吗”、“你现在能背出多少首方剂”、“你会用医学专业文献数据库查阅专业文献资料吗”、“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等,所有问题全部采用选择题方式,根据不同问题形式设计了相应的备选答案。
2调查结果
2.1专业兴趣及职业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入学时自主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为48人(34.53%),父母的意愿为65人(46.76%),其他原因选择医学专业的26人(18.71%)。学生表示对医学专业越来越有兴趣的34人(24.46%),越来越没有兴趣的12人(8.63%),很纠结、说不清的103人(74.10%),对于毕业后做一名合格的医师方面,有信心的学生74人(53.24%),没有信心的57人(41.00%),根本不想当医师的8人(5.76%)。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还会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31人(22.31%),会选择医学专业,但不会选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65人(46.76%),肯定不会选择医学专业28人(20.14%),没想过,不能回答问题的15人(10.79%)。
2.2学习现况
对学习现况的调查发现,21.58%的学生对目前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和开心,只有8.63%的学生认为自己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有52%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过1门以上不及格的科目,61%的同学觉得临床课程比基础课程有趣。对临床课程教学,认为应该加强中西医内容教学的学生有36人(25.90%),认为应该加强西医内容的教学30人(21.58%),中西都应加强的68人(48.92%),仅5人(3.6%)认可目前的课堂教学难度。
2.3专业素养
对学生现有医学专业知识素养的调查发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西医知识掌握较好,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好的创新思维。如73%的同学认为课堂教学只是起引领作用,大学生应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59.71%的同学会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和老师交流,87.05%的同学会去图书馆借阅医学杂志或专著,80.58%的同学会使用万方、维普、CNKI等医学专业文献数据库,71.5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对专业学习很有帮助。但调查结果也显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基本功底比较薄弱,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明显不足。如有97.12%的同学没有通读过《黄帝内经》,92.09%的人没有通读过《伤寒论》,64.03%的同学没有尝试过运用所学方药知识给自己或亲人开中药处方。对方剂的掌握情况也不理想,方剂能掌握100首以上12人(8.63%),50~100首20人(14.3%),10~50首68人(48.92%),10首以下39人(28.06%)。
3分析与对策
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授课的对象是高年级学生,经过了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要上好临床课程,提升培养质量,临床课程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
(1)运用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
影响并巩固学生的专业。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并不牢固,经过前期的医学基础教育,很多学生对临床课程还是充满期待,内、外、妇、儿科等专业课程毕竟是未知的领域,这个时候是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的很好时机。临床课程老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可以在专业课堂上适当的分享自己的临床感悟,真诚的交流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临床医师职业的向往,从而坚定学医之路。
(2)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加强中医经典知识的温习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学得比中医要好,中医临床思辨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中医经典内容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中医基本功。教师本身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认真探索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教学。
(3)临床课程教学要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