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展 会展产业 会展经济
会展产业以其高效率与高增长的特点被称之为“走向世界的窗口”、“城市经济的助推器”同时也被作为一个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它以高达1:9的产业带动系数带给当地可观的经济效益与超强的连锁带动效应,从而拉动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发展会展经济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也可以提升城市的功能与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对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会展经济的内涵
(一)会展
会展是指会议、大型活动与展览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即在一定的空间地域内,聚集具有相同目的的许多人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群众性社会活动,包括各种类型的展览展销活动、博览会、大型会议、文化活动、体育竞技运动、节庆活动等。会展由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会展是指展览会与会议。
(二)会展产业
会展产业是通过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来带动当地的旅游、交通运输、饭店及相关服务业的一种新兴产业。会展产业源于欧洲,已有百年历史,是一种基本成熟的经济形态。每个国家都期望通过举办会展进行商品交易、信息与技术的交流,带动本国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并能进行产业的优化调整,从而拉动国家或地方的经济增长。会展产业是无烟型的、都市型的产业,因其高效率、高增长的特性而成为提升城市经济的“助推剂”。但于我国,会展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但发展速度极快,目前,会展产业已成为40多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五个会展经济带,即,以北京中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的东北会展经济带与以成都为中心的中西部会展经济带。
(三)会展经济
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展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会展经济因其高效率、高增长带来高收入、高赢利,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的标志。根据经济专家的测算,会展经济以高达1:9的产业带动系数,带给主办方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超强的连锁带动效应,能够促进商品、技术与信息等各种资源的交流交换,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运输业及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拉动地方的经济增长。并且,会展经济能够充分整合城市的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交通业、通讯行业等资源,使其协调统一发展,形成可持续性发展。会展经济在拉动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向世界直接宣传了一个城市或国家。作为“触摸世界的窗口”,会展经济充分展示了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形象与内涵,进一步推动着一个城市或国家的良性发展。
会展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动型、产业推动型、协会推动型与综合实力推动型。我国的会展业起步较晚,主要是以政府推动型的模式开展,近年来,产业推动型与协会推动型的会展也不断展出,综合实力推动型的会展更是逐年上升。
二、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的会展经济起步相对比较晚,但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优势,厚重的文化文明,丰富的旅游资源,富饶的产业资源,使得我国的会展经济发展极其迅速,羽翼日渐丰满。
(1)我国会展经济发展速度快。近年来,我国的会展产业发展速度极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会展产业的总规模以20%左右的递增速度增长。尤其从我国加入WTO后,会展产业更是得到空间发展,会展的数量与规模都获得了空前的提升,会展的场馆建设也日臻完善,会展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益。据商务部依据全国14个办展主体不完全统计与亚太会展经济研究院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2011年共举办会展6830次,展出面积为8120万平方米,出国境展览面积为60万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1980万人次,分别比2010年提升9.2%、8.5%、13.8% 、17.7%。
(2)我国会展的规模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国际会展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展业不仅是数量上快速发展,更表现在会展的规模、展览质量与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上。我国专业化会展的日益增多,并且造就一些大型的会展公司或会展集团,举办诸多规模大、档次高、质量好、知名度高的会展。如我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因其规模大、层次高、商品各类齐全、参展商多、成效好而被称为“中国第一展”,并且在国际上也颇具声誉。
(3)会展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会展产业的不仅能够通过会展降低成本,促进经济贸易,更能以高达1:9的产业带动系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就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会展经济的直接产值约3500亿人民币,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8%,拉动相关产业的经济收入为3.15万亿人民币,提供社会就业2125万人次。
(4)我国会展产业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目前,尽管我国的会展经济发展较快,全国各地兴起了会展热,但会展经济在我国发展却不均衡。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上海的经济发展优势,广州的改革发展前沿优势,使得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成为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集中地。据统计:2011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共举办会展1380场,占全国会展总数目的20%;展览面积为2523万平方米,占全国总会展面积的31%,尤其是上海会展面积即将突破1000万平方米。世界商展百强排行榜上中国占有14席位,其中北京上海各4席、广州3席。
(二)我国会展经济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会展经济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健康有序发展,但由于我国的会展业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水平低,在其进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1)会展经济的意识薄弱、会展认识存在误区。长期以来,人民对于“文山会海”嗤之以鼻,认为那是浪费时间、金钱与精力之事。所以,人们对于会展业有所误解,也没有多大期望,没有认识到会展经济的作用与重要,在展会的安排与展开时工作也到位。如,我国会展,按层次上北京居首位,按数量上上海第一,但与国外的会展相比,仍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会展的参与者与关联方没有正确认识会展经济,没有意识到会展经济的重要性,更没有正确开展会展,利用会展,发展会展经济。
(2)会展展馆或场所重复建设,功能单一。目前,我国各个大中城市都建设展馆,但是大部分的展馆面积相对较小,功能相对单一,设施相对落后,服务水平比较低,故而不具有竞争力,更不具备接办国际知名会展的素质与能力。很多展馆只能开展一些档次低的会展,没有统一布局,只为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会展经济的长期利益,开展会展活动过多过滥,致使参展物品数量档次低、数量少、无亮点,降低了对商家的吸引力,也降低了会展的质量,影响会展的声誉与企业的效益。同时,这些展馆盲目建设,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3)会展行业的管理比较薄弱,组织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尽管,有些地市已成立会展经济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安排全市的会展工作,协调解决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但是,由于会展业的起步快,没有统一的行业的准则与标准政策,在会展审批、会展项目的开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审批手续繁琐、多头办展与重复办展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会展经济管理领导小组多是日常事务处理,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服务标准认证体系,会展开展的资质评估、会展的咨询服务、信息服务等相对比较滞后。会展的服务水平低、组织管理模式落后,也使郑州市的会展滞留在相对封闭、功能单一、会展档次低、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4)多数会展没有明确定位,参展目的不明确。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知名会展相比,我国多数的会展没有明确定位,犹如“鸡肋”,让参展商们“食之无味,弃之或惜”。如有的会展无论产品档次与质量都一拥而展,形成一锅烩;有的会展形成滞销品、残次品处理的场所,从而影响会展的质量与效益。并且,参展商们的参展目的不明确,只是“坐以待客”,没有明确参展计划,从而影响其参展的效益与积极性。
(5)会展产业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服务的技术与信息是制约会展规模经济的发挥的主要因素。而同一批工作人员不但是会展的组织者,又是会展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会展的实施者,从会展展品的征集、运输到展品布置、会展的其他配套服务都是这一批人承担,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高效率的发挥。并且为会展提供支持服务的会展信息、会展咨询、施工、评估、展台布置等行业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6)会展产业主办主体复杂,缺乏专业的会展人员与展览公司。目前,我国会展的主办主体主要有各级政府组织及相关部门、各类行业协会及学会、各种群团组织、各种媒体、咨询与展览公司,也有种类企业等。会展的主体主体身段复杂,致使会展水平与会展规模参差不齐,良莠不分。同时,会展产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不管是会展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还是会展的施组织者与服务者的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观念相对落后,并且缺乏创新创造精神。
三、促进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对策
基于绿色环保、坚持会展专业化与品牌化、会展企业自身建设为主、创新会展模式的原则,我国发展会展经济的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发挥会展协会及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比较发达的国家,会展协会都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目前,会展的行业协会在各地相继成立,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会展行业协会也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实现会展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会展经济的产业有着非常高的关联度,并且这些产业协会都相对比较成熟。这些产业协会一方面都专注于本行业的专业研究与发展,能够进行整体规划、有效宣传与规范指导;另一方面,也专注于本行业的会展研究,能够基于自身优势,整合行业资源,进一步提升本行业的资源优势,品牌宣传。我国发展会展经济应抓住机会,同关联产业协会进行沟通交流,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并且也丰富了进行会展经济研究的基础。
(二)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建设
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的顺利召开促进了各个城市的“会展热”的现象,从而各地展馆供不应求,提高了会展经济的成本,并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故而,加强会展的基础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首先,会展的基础建设要明确目标,合理规划,杜绝“先有展馆、后做规划”的展馆建设现象。其次,会展的基础建设要全面考虑,严格管理,避免“会展数量多、层次低”的会展展览现象。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建设也制约着会展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服务业的管理、医疗卫生的系统的完善等软、硬件条件都会严重影响会展的发展。我国应基于交通运输业与服务业的现状与特点加强建设,从而促进我国会展的发展与会展经济的发展。
(三)强化会展企业的核心竞争竞争力
会展企业要在竞争中谋发展,需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不仅在于硬件的完善,更要注意于软件的建设。会展企业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首先要树立现代会展的服务理念,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全方位的会展服务及相关服务;其次要与开设会展专业的各大院校、培训机构结合,根据本地现状与特征,培养适宜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会展规划、管理、网络会展等专业人才;第三要构建会展文化,创建服务品牌;最后要扩大国际使用交流,提升会展服务水平。
(四)加强政府政策支持与规范指导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会展产业迅速发展,被国内外会展界的广泛认可。要促进我国会展产业的迅速、有序、健康发展,提高会展经济的效益与社会效益,政府应尽最大努力支持会展业的发展。首先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政策支持与鼓励力度;其次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建立重点帮扶项目;第三建立会展管理制度,规范政府指导。
(五)加快战略创新,打造会展品牌
品牌会展是会展产业的发展后劲。我国应基于自身特点与优势,整合相关资源,构建会展品牌,促进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我国培育会展品牌,首先要与相关产业结合,重点支持,给予相应的优惠和补贴;其次要在给予资金资助,重点支持与培育,扩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
总而言之,我国会展产业应转换视角,在政府的大力支持,树立新的会展理念,确立会展经济的发展目标,规划发展战略,重视会展品牌与信息化建设,强化行业协作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大力促进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牧,赵闯.中国会展产业年度报告(2012).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07).
[2]远大会展.2012年中国会展产业统计分析报告. http://ww
,2013 ,(10).
关键词:SWOT信用体系专业化服务
银行卡是商业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作为结算支付工具的各类卡的统称,是商业银行签发的允许信用良好者据以赊购商品和劳务的身份证明卡(信用凭证)。同时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主要载体,不仅是一种集融资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金融产品,而且是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工具。自1986年国内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以来,中国的银行卡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和最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卡业务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履行,我国银行卡产业将面临来自外资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压力。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卡业务的SWOT分析,为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出战略对策。
一、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SWOT是英文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hreats的缩写。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就是以我国金融系统为单位,积极审视金融系统内部银行卡业务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同时洞察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然后综合分析找出积极的战略对策。
(一)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竞争优势(Strengths)
1.金融机构金融电子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个大金融机构投入大量资源,加快金融电子化水平,EDC和POS机、自动取款机、自动存款机以及全功能的自助式银行大量设置,使银行卡业务呈现服务渠道增加、服务成本降低,服务全天候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IT技术的发展使银行业务系统高度集约化、系统跨地域运作成为可能。加上各商业银行积极发展网上银行、家居银行、呼叫中心、手机银行等电子商务领域,这些就为银行卡业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金卡工程”初见成效,形成全国性银行卡网络。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商业银行已建立了一个密集的网点体系,到2003年底,全国银行卡发卡机构从当初的5家发展到109家,发卡量从400万张增加到6.14亿张,其中信用卡近3000万张,借记卡5.84亿张。实现联网通用的城市已达684个,包括所有地级城市及300多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3万个,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约商户约15万户;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5.1万台,销售终端机(POS)35万台。如此庞大的营销网络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金卡工程”的实施使银行卡受理环境有所改善。当前11家商业银行和16个城市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初步构成了一个全国性信息交换网络。
3.各家银行纷纷成立了银行卡中心,构筑现代化银行服务体系
各家银行通过银行卡中心的建立,集中处理前台业务和客户服务,使银行建立起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不受时间、地点、场合限制的高效率自助服务和人机交互等现代化银行服务体系,而数据仓库自然是其中的“基础设施”,是提供服务与决策的基石。
4.定价体系逐渐合理化
2003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从2004年3月1日起调整现行银行卡跨行交易收费办法和标准,不再规定超市、百货业1%和宾馆、酒店业2%的商户扣率标准,只规定发卡机构收益和银联网络服务费的比例。人民银行一方面调低发卡机构和网络服务组织的收费标准,另一方面放开收单机构的收费标准,新的收费标准使银行卡产业的定价机制更加市场化的同时,也使各项银行卡收费标准进一步市场化。
(二)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存在劣势(Weaknesses)
1.银行卡业务功能品种单一。
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明显滞后,各种银行卡功能、品种单一,不能适应不同阶层客户的需要。而在发达国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电子化步伐的加快,信用卡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信用卡已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含义。持卡人不但可以凭卡消费,而且可以据此转帐、存款、取款。高级的信用卡,除了用作信用凭证、综合实现各种信用卡功能外,还可以有个人身份证明卡、病历档案、地铁月票等各种用途。
2.营销措施不够,售后服务跟不上。
营销措施不构体现在三个环节,即宣传和推销、售后服务,特别是三者不能相互衔接,造成营销脱节。首先宣传意识不足,宣传方式主要还是借助横幅标语、文字广告、散发一些宣传折页单等,广告宣传、营销承诺,往往出现夸大其词,影响银行卡形象;其次推销手段主要还停留在一般的柜台等客上门,或是简单地通过贷款手段,利用一些社会关系资源强行推销。且相当一部分营销人员自己都不太了解银行卡功能,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不能现场解答指导;银行卡售出后,顾客对象对相应问题的咨询渠道不畅。
3.专业化服务水平比较低,服务环境差。
商业银行作为银行卡产业务发展主体还没有跳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传统思维模式,还不习惯“专业化外包”。各家商业银行自成体系,自我发展、统包独揽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彻底改变。虽然国内的四大银行当前已经开展了银行卡的业务,但是其服务质量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没有形成知名品牌。虽然我国已有50多家发卡金融机构在发行种类不同的银行卡,种类繁多,但至今没有形成几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4.特约商户少、布局不合理。美国现有560万商户约商户占80%多;韩国120万商户约商户占87%;而我国目前特约商户仅15万户,占比不到3%。特约商户不仅数量太少,而且布局极不合理,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商场、酒店,极大地限制了银行卡的使用范围。
(三)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经济的发展程度为中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推动力和增长空间。
按照金融市场基本规律,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美元至5000美元时,银行卡业务发展将处于大幅增长的好时机。目前,中国的部分地区和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已进入这一区间。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08年的未来7年,中国经济若能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将比现在将近翻一番,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在此期间,中国沿海和其他发达地区,将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年收入5000美元的行列。业内人士表示,这给银行卡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国务院将会陆续出台有关银行卡业务管理的行政法规。
这会从多方面规范、促进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既促进形成有利于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要的法制环境,有利于行业监管,有利于银行卡业务的长远发展,同时确定各参与方业务行为规范,确定经营边界,避免无序竞争,降低进入市场和业务运作的成本。在有关行政法规的规范下,受理市场建设将会加速,形成较为良好的消费环境。地方政府有望成为改善受理环境的重要领导力量,同时,商家接纳银行卡的积极性将得到很大提高,用卡的行业范围将迅速扩大。
3.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为银行卡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我国从1994年3月起正式加入互联网,同年5月,成为互联网络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员。网络的带宽和用户的发展迅猛。1997年、1998年、1999年分别为62万户,210万户,890万户,平均每年翻两番。据2000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169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650万台,有近4万个商业网站。我国计算机社会拥有量已超过2000万台;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15亿元,2005年可望达到200亿元。已注册的企业类域名有3.4万个之多,占到域名总数的80%;电子商务使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运营效率大幅提高,消费类电子商务网站已经超过1000家。可见,网络经济正在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网络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催生在线支付业务及银行卡业务的创新与发展,这对我国银行卡业务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以后发展的动力。
(四)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外部潜在(Threats)
1.我国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对极大的挑战。
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将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必将与中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进行一轮拼抢竞争。然而外资银行实力雄厚,在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上比中资银行有优势,并且其有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根据其在中国分支机构少的特点,分析其在中国的经营战略,必将会在银行卡方面逐争夺市场制高点。而国外很多的信用卡上有各种各样的福利,如各种保险、店铺打折优惠、消费积分等营销措施,且国外大的外资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在国际上有着良好的信誉,所以容易被人们接受。这样会对中国银行卡业务争夺重点客户资源,及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这样对国内银行卡业务的盈利能力及发展产生威胁。
2.目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会制约进一步发展
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跨行业务收费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现行规定中对于发卡行、收单行和银联公司三者按“8∶1∶1”比例分配商户结算手续费的利益分配机制明显偏向于发卡业务。在银行卡发展初期,这种分配机制对于扩大发卡量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受理市场成为银行卡业务发展瓶颈因素的情况下,该利益分配机制对收单方的分配比率过低,未能充分补偿收单方的成本投入,尤其是不能体现对受理市场先期投入者的合理补偿,不仅使得先期投入者不愿开放受理机具,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导致各银行都不愿为了每笔交易结算金额1%的110再去花费巨资购置POS机或ATM机,从而严重阻碍了银行卡受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银行卡服务市场化定价,银行卡市场上商户回佣及其分配比例全国统一,并长期沿用,市场主体无法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节,导致利益分配机制不畅,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3.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对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很不利,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将极大的促进包括信用卡业务在内的信用交易的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必将举步维艰。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个人信用制度缺欠,个人信用无法评估,没有社会化和规范化的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申请人的收入和信用记录的真实资料,无法实现全国联网和资源共享,个人信用状况很难掌握,无法从根本上堵住欺诈申请的源头,导致在中国银行卡业在发展各种贷计卡、信用卡面临巨大的风险。
4.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健全,不利于进一步提高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水平。
任何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维护,银行卡市场的发展也不例外。而目前我国相关的专门性法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3月制定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但该办法在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仅仅是一种行业规范和处罚,而没有明确银行卡公司等市场参与者的资质要求、准入程序、监管要求和主体、客体的法律承受责任和支付、结算权力法律保护等。且国家在目前的金融法规系列中尚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系统涉足银行卡的法律。再就是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尚不健全,影响了银行卡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以及对于个人信用体系方面的法律都没建立起来。这必然会对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面临很大的机会,但同时,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潜在威胁,我国银行卡业务要取得进一步和更大的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措施:
1.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做法,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作为国际标准的VISA和MasterCard国际组织的条例和原则对指导和规范各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发卡银行大都是VISA或MasterCard两大银行卡组织的成员,而发行的银行卡也大都是VISA或MasterCard卡。而现在我国制定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明显存在着与VISA和MasterCard国际组织的有关条例不一致的内容,这严重制约着银行卡业务的快速。所以要参照国际惯例,将现在分散于《刑法》、《民法》、《经济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加以整合,从而形成一部更为全面、更加细致地系统规范银行卡市场行为的专门法律法规体系;遵循“有利于鼓励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原则”、“对先期投入予以适当补偿的原则”、“鼓励受理市场的拓展和维护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使我国银行卡业务与国际惯例接轨,学习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方式、高效的作业流程、灵活多变的营销手段以及“独身定做”的客户服务等先进做法,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推进国内银行市场化的进程,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2.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发银行卡多功能用途,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银行卡功能不能仅仅局限在存取现金、转账、消费、代收代付等传统业务范围内。对于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终端等信息化的金融服务,和个人消费信贷、分期付款、银证通等新兴金融服务,都要加大创新力度和科学技术投入力度,使银行卡如何各种金融服务于一身,扩充卡功能,丰富银行卡多彩的产品效能和服务,除了提供传统的金融服务外,还要不断创新附加功能,塑造银行卡多功能智能卡;积极实施银行卡跨行和跨地区技术与业务的研究与实施;加快各行银行卡中心地设立,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专业化服务是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银行卡中心的设立,实施专业化分工,专门致力于银行卡产品的研发和风险管理等核心环节,而把银行卡业务流程中的某一项多项职能,如收单环节的和发卡环节的一些职能通过外包进行专业化管理,以充分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提升银行卡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
3.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银行卡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主要是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应该加快和健全个人和企业的的信用征集,联合税务、保险、社保、房管、工商、公检法等部门全面的征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建立信用档案。其次要建立合理的信用评估体系,由人民银行牵头,与各商业银行及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对各信用主体的还款能力、资信状况做出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信用等级。并根据结果整理出其信用分析报告及相应风险管理措施。再次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及个人信用查询系统。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行全国联网,使国内的每一家商业银行都可以通过这一网查到相关的资信信息。最后,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确保法律和舆论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的监督力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法律制裁和打击力度。使社会信用体系真正的起到好的作用,为银行卡业务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4.构建全方位的营销体系,全面提升和开拓银行卡业务的市场空间。
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持现购物的思想没有改变,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商户充分认识到银行卡对于扩大客户群、增加销售、降低经营成本的作用。让全民提高持卡消费知识和意识,营造用卡消费的高尚文化理念。在销售上,要充分地进行市场细分,配合产品功能拓展,认真研究各细分市场消费者心理、消费趋势及消费者偏好,对大众客户需求的银行卡产品实施无差异营销策略,对中高端客户需求的银行卡产品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对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银行卡产品实施集中式营销策略。根据目标客户群的不同,量体裁衣,从而促进银行卡业务的功能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种创新,大大拓展银行卡服务功能。同时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特点,实施银行卡各种保险、店铺打折优惠、消费积分等营销措施,增加银行卡的附加值。在定价上,可以利用差异化的市场定价策略,针对不同目标客户有的放矢地加大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鼓励持卡消费,调动用卡热情,全面提升和开拓银行卡业务的市场空间。
5.加快高中级人才培养,实施战略人才储备。
银行卡业务的重要特点是新兴行业、银行业务与IT技术的交叉行业。其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要充分挖掘系统内部人才潜力,调整人才布局,选择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用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银行卡业务岗位。同时,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稳定银行卡从业人员。要建立竞争形势下新的用人机制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形成一个留住人才、用活人才的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脱颖而出优秀人才,以适应银行卡业务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与国内银行在人才方面展开竞争,将会分流国内部分优秀的银行卡业务人才。所以要加强危机意识,加快高中级人才培养,实施战略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周建伟市场细分原理与银行卡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信用卡2004(8)
[2]徐磊费鹏加入WTO后我国银行卡业务的SWOT分析[J]商业研究2004(5)
[3]张玉纯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业发展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03(1)
[4]左晓慧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完善研究[J]经济问题2003(8)
[5]方芳制约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2004(3)
[6]农行抚州市分行课题组对发展银行卡产业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4(3)
[7]雷纯雄中国银行卡业回顾与展望[J]商业银行2003(9)
[8]万建华中国银行卡业现状与未来[J]金卡工程2003(3)
[9]尤晓明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及其监管[J]金融电子化2001(6)
[10]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11]/xwdt/010002031402.htm
[12]/kj/200405260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