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第1篇: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1]。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3]。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4]。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5]。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第2篇: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64-02

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充分说明,循环经济的思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重点环节。

一、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基础不牢固

在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少人在循环经济的认识方面出现了各种误区,使得发展之前的模式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科学、不协调的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是很详细、在循环经济上的政策的条文不是很协调、实施的层面不是很全面;把循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单独地进行考虑。在考虑环保的问题上经济出现问题,一旦强抓经济的话环保又出现问题。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善

法律的规范、制度的体系等不全面。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响应的法律条文保护循环经济的利益。区域性的循环经济没有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没有很好地做到一致协调。此外,在没有法律支持的环境下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问题,企业的配合和统一不够。环保部门的支持力度还不是很大,各种原因导致中国在循环经济的综合产值上不能得到优化。

(三)技术落后,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模糊

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较多的现代化科技支持,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开发还处于前期发展的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和平台来支持循环经济的运营,在客观上造成了循环经济的瓶颈。中国经济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但这是处于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背道而驰。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企业转型和改革并没有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果,其具体表现在各种制度和技术跟不上循环经济的步伐。大多数企业没有绿色经营的理念,只知道经济效率而不考虑环境的问题。投资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很多人对循环经济持观望态度。

二、加强循环经济的措施和行动

(一)增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当前,循环经济理念在人们心目中还很淡薄,人们对有关循环经济的知识还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扫清思想障碍。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明确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系统观。它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经济原则。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主要遵守这几个基本的原则:减量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在考虑自然界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和条件,使其始终保持良性循环。

(二)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提高循环经济的应用

循环经济是从生态学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的发展来进行的,和一些企业的短期经营目标并不一致。在各种的生产的矛盾之下,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产业发展方向指导。利益的处理和分配成为了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经济政策应加强循环经济的资源分配问题,在如今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短缺现状。在此方面,政府应起主导地位,提高循环经济的应用,发展一系列循环经济的技术及扶持措施,对循环经济的使用加强宏观规划与指导。例如,可以通过在农村地区应用沼气池的应用,对废物和一些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对于循环经济的特殊产业进行减税、扶持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措施,不但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解决污染问题。政府起主导作用,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项目进行投资与鼓励,切实做到利国利民。

(三)利用市场机制,完善循环经济法的建立,提供法律保障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对于环境产权要明确,实现生态环境的有偿的使用制度,区域的发展要满足一定的环境指数。应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利益驱动杠杆,将个人和企业的利益内部化。此外,要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立法关于环境的法律已经有4部,各种的资源管理法律有8部。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从立法的高度出发,完善各种法律、资源管理制度和行政法规。我们需要改变的不只是环境治理的模式和措施,而且要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循环经济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与循环经济实施的效率。提供法律保障,可以建立循环经济法,对循环经济进行法律保障。

三、结论

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其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改变目前环境的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我们才能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大量的循环经济的项目中我们需要的不止是资金的问题,还包括技术、政策、设备、环境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企业的绿色的生产等也是支持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现代社会中循环经济具有长期的发展前景,关键的问题是管理和使用。循环经济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实现经济从粗放形式向集约方式转换的重要思路与手段,值得决策者、企业与相关机构认真关注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曹凤中.生态全息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治理,2012,(6).

第3篇: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必要性问题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超越。经济增长存在着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为人类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其副产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却导致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因而,以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

2.构建循环经济主体的参与行为机制,有助于人们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深入理解。理论上,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或者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模式的危害,则应该主动改变各自的行为,从而不需要任何外界力量的干预,整个经济发展轨迹自然而然就会转向新的均衡路径――循环经济模式。但现实绝非如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增长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没有一帆风顺的,都需要政府的广泛宣传和强烈干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3.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已经为我国认可并积极推广。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就是区域(尤其是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建设。因而,加快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构建契合实际情况的发展途径,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其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循环经济遇到的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刚进入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很多,借助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及评价,对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述如下:

1.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虽然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但对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重外延,轻内涵,重治标,轻治本,思想上还没有转到从源头抓起、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污染产生的清洁生产上来。目前,虽然总体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已启动,但在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方面,各市(州)在重视程度上却存在着较大差异。

2.发展循环经济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尚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尤其是缺少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同时,现有的激励、优惠措施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原因在于,相关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不畅,一些政策的执行缓慢,认证过程复杂、繁琐,落实尚未到位。

3.缺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从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科学技术来看,循环经济技术若得不到发展,许多循环经济理念就只能停留在想法的阶段。这都是未来有可能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此外,循环经济蕴含一个内在的制约因素――循环经济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若没有能力进行技术研究,则不可能去购买大企业开发出来的关键技术,只好维持现有的粗放生产模式。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循环经济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政府部门要加大推进循环经济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循环经济相关考核指标纳入各级部门政绩考核体系。同时,在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建立政府各部门的分工负责和协调机制,明确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资源管理部门、财政、税收、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职能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协调合作的运作机制。

2.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仅仅由政府推进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还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协助。一方面需要来自外界力量如政府和公众的大力支持。因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首先要争取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在政府支持下,加快自身的自治化进程,并与政府协商争取必要的资金援助。另一方面需要非政府组织自身的不懈努力。非政府组织应该注重自身的发展,积极探索体制创新,增强其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资金筹措和运作能力等,充分发挥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3.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进程,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有关部门应结合具体情况,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获政府、行业和市各层次开展循环经济立法工作。从政府层次上,循环经济法规应更多地体现在鼓励和倡导方面,而不是强制性的法规;在行业层次上,应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电子产品、包装废物等资源化利用和处理的专项法规和规章;在市层次上,各地应结合本地区实际,裁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规章。

第4篇: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企业循环经济内在动力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起源和发展、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研究,作者在《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结论是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直接的内在动力仍然是从中获利,并通过对循环经济“3R”原则的展开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参与循环经济确实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一、现阶段企业发展与参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矛盾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存在于微观经济活动中,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无论采用何种社会发展形式,企业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对于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讲,其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直接的内在动力也是从中获利,并且也确实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但为什么中国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参与率低、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的努力较少?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发展与参与循环经济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突出表现在企业最终发展目标、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以及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终发展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然把重点放在提高生产效益和利润率上,而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更多体现在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则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当企业的规模大了,实力强了,可以调配的资金多了,企业会考虑通过参与循环经济更好的实现企业最终目标。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通常不会考虑参与循环经济,原因在于参与之后,经济效益可能没有提高,企业甚至无法将投入的资金收回,所以在现有条件下小企业通常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循环经济。当然,在政府做出各种倾斜政策,推进循环经济尽快发展之后,小企业也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它们可以从循环经济发展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如何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是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最直接的动力,当通过循环经济的参与能够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时,企业会积极参与;但是当企业认为参与循环经济对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没有直接贡献或者贡献较少时,它们会选择暂时放弃循环经济的参与。这就需要企业外在的动力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

现阶段我国企业还缺乏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尽管有些企业确实知道参与循环经济将会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们没有积极参与;还有很多企业可能根本不知道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会获益,因此需要对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展开研究。

企业能否真正参与循环经济并发挥循环经济主体作用,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是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循环经济并且发挥循环经济主体作用的关键。究竟应该如何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增强企业领导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

领导具有战略性和较强的综合性,在企业中起着重要的指挥、协调和激励作用。企业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领导者最终做出的决策。因此,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实际上应该从增强企业领导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入手。只有企业领导者意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企业才能真正地从上到下、从管理者到员工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参与循环经济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利益,还有些企业家根本不了解循环经济的真正涵义。因此,首先,需要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传媒渠道,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等形式,让企业决策者充分认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同时,了解循环经济的原理和理念,这样容易把新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其次,在一些大城市开展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会议,通过专家、学者们对各专项课题的研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提供可借鉴理论和经验。

第三,组织一些专家定期到边远地区或信息不发达地区进行专题讲座,加强当地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一些农民企业家,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能够了解循环经济的途径不多。因此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使他们在参与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捕捉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通过上述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循环经济”一词及其相关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出现的频率,使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都能够就循环经济说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增强企业领导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政府行为化解矛盾

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某项经济活动能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如,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时,企业一定会投入相应的人、财、物力。问题是现在参与循环经济并不能使企业直接获得经济利益,有实力且有远见的企业会毅然选择,而更多没有实力或有实力没有远见的企业则缺乏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就需要通过政府行为化解矛盾。

政府可以适当给予一些企业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使那些有条件但缺少资金的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成立一些专门机构帮助愿意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逐步转型,逐渐参与到循环经济中;通过成立相应的工业园区,使区内各企业间产出的各种废弃物要互为消化利用,实现园区内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通过项目招标,扶持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通过政府定价以及一些政府购买行为,对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适当提高销售价格,使这些企业通过政府行为从参与循环经济中获益,进而提高其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政府还可以对参与循环经济过程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企业给与一定的表彰,为其他企业树立典范。通过这些措施,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投资有所回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

第5篇: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逐利本性;技术支持;优惠政策

在湖南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湖南省对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诸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法规。但基于湖南省的省情,存在许多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意识淡薄,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发展循环经济是对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产品的再使用(reuse)和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是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利润的主要增长点,但当前我省企业界对发展循环经济还有些模糊认识,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因发展循环经济所能带来的长远效益,因此在做是否发展循环经济决策时还有些犹豫不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只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2)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我省省情。持此论者认为湖南属中部地区,经济相对沿海地区而言较为滞后,贫穷问题才是主要问题,这一问题没解决,谈什么循环经济。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一谈经济就非要破坏生态,一说环保就是被动投入不发展经济。其实,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解决两者的对立,实现两者的统一。(3)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多数人没有认识到末端治理是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和浪费,由末端治理产生的环保市场带来的只是虚假的经济效益。(4)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持此论者认为这是将来的事,离现实还很遥远。

其实,湖南政府和部分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已非常重视,并且划拨专款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但湖南的有些地、市对发展循环经济还认识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还有诸多迷惑。一是,末端治理对企业改变生产方式意义不显著。摆在湖南面前的首要矛盾是农民问题,在湘西的某些边远山区,甚至有些家庭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有些人认为湖南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吃饭问题,环境问题在其次。这说明还有人没有真正认识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不仅仅是解决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它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双赢。二是重视不够。目前湖南整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好,生态承载力较强。由于工业规模不大,污染相对不很严重,这就让人轻视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二、企业的经济人特性和纯粹逐利本性

利润最大化既是企业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企业行为的归宿点,任何正式的企业行为都是由这个目标来规定、内控和定向的。据省统计局不完全统计,我省中小企业2007年全省中小企业达到55000多家,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且分布不均,由于有些企业资金、技术相对薄弱,这些企业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发展循环经济,那么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企业的行为注定要以自身的利益为主,它会想方设法的利用市场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方面的缺陷,进行大规模生产,而将生产中产生的污染、浪费等外部成本的转嫁给社会,即使存在外部法律、政策约束的情况下,他们也会竭尽全力的逃避责任,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利润率。

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排污成本。但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和循环过程成本障碍,使这两方面的效益难以显现。首先是价格障碍。一是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二是在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三是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多数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更高,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其次是成本障碍。目前我省的环境容量仍然未被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纳入经济体,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的排污费不仅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甚至也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这就使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很难收回。

三、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关键因素中永恒的主题,只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一切成果,我们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使我们的产业利润更大化、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多年以来,湖南省在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科研基本上是处于被动跟踪状态,既缺乏系统的、基于省情的理论,也少有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储备。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技术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我省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发展滞后,在很多情况下把废旧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产成本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相对更高;在农业生产领域工业技术和产品大规模渗入,使农业的技术范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虽然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工业品,土地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都大大提高了,但也给土地和水资源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污染,自然生态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目前这种现行的技术状况给湖南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

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落后

湖南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问题是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等技术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可以说,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省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少之又少,大部分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同时我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也是比较落后的:一是我省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地区高,二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型锅炉技术水平落后,能源效率低。三是风机水泵等耗电设备系统运行效率低、节约潜力巨大。四是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低。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

3.企业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省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缺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如我省的废物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与此同时,我省企业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基本上依赖与外国企业合资,使用现有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十分缓慢,与国外企业及国内的优秀企业研

究与开发经费一般保持在销售额的3%―5%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为我省经济中坚力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尚不足。

从以上几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要让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未来循环经济发展中切实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就必须从研究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入手,把循环经济科技问题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通过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凝聚骨干科技力量,建立一批适合湖南省情的循环经济研发体系、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通过摸清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组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一批适合湖南省情、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产品;

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率为目标,积极扶持一批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主要特征的科技产业;

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三高”(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三废”(废渣、废水、废气)区域、行业及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科技试点,通过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国内外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从整体上提升湖南省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

四、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

资金缺乏也是制约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因素。城市走循环经济道路得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功能区域划分、布局、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等一系列的改造活动,动作力度大,改造成本高,如水处理,建一座污水处理厂需要上千万资金。水的循环利用,一般用双管供水系统(其一为饮用水系统,另一为再生水系统,即“中水道”系统,中水道的再生水一般用于冲洗厕所、浇灌城市绿地及消防),再建一个这样的水道系统需要投入很多资金,湖南财力有限,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与基石,好的政策、优惠的政策不仅可以使频危的企业获得新生,同时还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然而我省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人们的行为所造成的,比如:传统发展观所确立的政绩观,使一些政府官员偏好形象工程、偏好数字效应,重视短期经济行为,而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部分地方政府从局部经济利益、短期利益考虑,为求政绩,不惜与污染企业合谋。在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下,把保障和鼓励更多的企业生产放在第一位,无意甚至有意识地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对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不适当地采取保护、鼓励措施。另一方面是制度、政策导向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制度缺失,包括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我省至今没有一家制定出完备的循环经济政策体制框架和制度。诸如绿色资源制度、绿色生产制度、绿色财税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等都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

第6篇: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资源 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开始向中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9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和障碍,比如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家还没有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资源利用的指标和核算体系也不健全,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有效的激励政策尚未建立起来,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还不够,还缺乏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这些都成为我们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

1、思想认识不足。其表现: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不够,或不够关心;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不多。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3、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体制。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但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

4、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已滞后于实践。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5、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低下。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企业亟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1、转变观念。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2、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3、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健全法制。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完善政策。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6、依靠科技。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7、示范推广。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在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微观基础。

8、强化管理。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第7篇: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际经验;比较;发展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125-03

【作者简介】朱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金融学。(江西南昌330077)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与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循环经济理念和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赢”的目标。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日本。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主要采取“末端治理”、“管端预防”的方式防止环境污染和控制生态破坏。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推行清洁生产的热潮空前高涨,生态工业发展风起云涌。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循环型经济构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环保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的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立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行动准则。21世纪初,又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

(二)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弃物限制处理法》,从以怎样处理废弃物转向避免产生废弃物为中心。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

同时,倡导循环经济教育、绿色认证和采购、信息与咨询服务等。其中,较为成功的是“双轨制回收系统(DSD非政府组织)”和“德国联邦废物处理工业协会”的建立。该组织和协会一方面向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另一方面提供垃圾回收或再利用的服务。目前,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美国于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美国加州于1989年通过《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在2000年以前,50%废弃物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

(四)其他国家。在日本、德国和美国对循环经济立法的影响下,欧盟和北美的许多国家相继制定鼓励二手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同时规定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的具体目标。如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计算,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

综上所述,德、日、美及欧盟等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放在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上。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历20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在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通过废弃物的再资源化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加大了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万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为1985年的12.4倍,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几年,国家加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一是加强宣传。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思想的宣传;特别是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组织试点示范。我国在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开展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时,生态农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三是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出台约束和激励措施,构建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各地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这些均为依法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外循环经济的比较

(一)中外在循环经济认识上的差别。总体上,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的认识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产生的背景方面。发达国家在逐步解决了工业污染和部分生活型污染后,由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引起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我国是在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在较低发展阶段,为寻求综合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来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了自己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

第二,内涵方面。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人手,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我国目前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探索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最先从工业领域开始,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拓展到包括清洁生产(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和循环型社会(大循环)等

三个层面。

(二)中外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上的差别。从目前的实践看,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是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物质能量流动方式的管理经济。具体讲,是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等3R原则,依靠技术和政策手段调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程,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同时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三赢”发展。

相比之下,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或者说实质是垃圾经济。在工业和部分生活型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由消费带来的日益增加的垃圾(包括工业和消费领域的废弃物)成为德国面临的最大国内环境问题之一。所以,在1972年德国颁布了《废弃物管理法》。在1996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目的是彻底改造垃圾处理体系,建立产品责任(延伸)制度。可见,德国的循环经济是由垃圾问题而起,重点是“垃圾经济”(3R和最终安全处置),并向生产体系(企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

日本的循环型社会起源于废弃物问题,旨在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德国相似,由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成为日本当时面临的主要国内环境问题之一。为此,日本在1996年的《环境基本法》之后,于2000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与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相比,日本的《推进基本法》在目标和内容上更为深入和丰富,其宗旨是改变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型社会”。

其他发达国家虽没有循环经济的说法,但废物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是其目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一个重点。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实施了《资源保护回收法》。目前,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法国、英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也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安全处置的法律。

发展清洁生产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发达国家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做法。在中国开始推进清洁生产之前,清洁生产在发达国家已有10多年的实践历史。可以认为,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发达国家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的源头与过程控制措施基本到位。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I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企业规模小,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我国“五小”企业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在落后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实践表明,只有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二)尚没有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一些城市建立了垃圾再生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运转费用而不能运转,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弥补市场外部性的政策体系支持和投融资机制。

(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缺乏一致性。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中仍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发展循环经济仍然边缘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

(四)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仅仅是理念。

(五)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

(六)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五、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进行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利益格局,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因此,首先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目前,在我国的生态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术重视远高于对制度重视的现象,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单纯依靠这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

(二)仔细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有利于增加就业,至少不与就业发生矛盾。目前,我国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经常采取限时达标的方法,在某一时间段内关闭大量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是常用的手段。但在实践中,往往是过一段时间被关闭的小企业又重新开工生产,污染依旧。在我国当前存在极大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以牺牲大量就业为代价,必须在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第二,应该以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第三,针对短缺资源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第四,具有较为成熟的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应优先推进。

(三)必须在生态环境伦理体系和市场经济伦理之间建立一套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并使之深入人心,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循环经济涉及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与全社会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发动社会大众,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必要开展一场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动员,鼓励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四)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纳入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之中,使之与其他政策相配套。过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集中于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总量,很少在总量调控的同时对不同部门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产品进行精细的分类调控。对于循环经济发展,其政策应该充分细化,与财政、货币政策相协调配套,防止政府不同部门按照部门利益和业绩需要“有选择地”执行。

(五)技术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则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并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

第8篇: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均十分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各类废弃物的处理和污染,各种能源的过度消耗等环境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各类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长期的企业生产实证明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并不只是取决于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当前的市场需求,同时还取决于自然资源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等因素。我国能源企业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当地生态环境所具有的脆弱性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导致能源开发和环境治理问题凸显出来。能源企业要想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大局中做出自身的积极贡献,就应当依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与能源开发特色,建立起一个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现代人应对自然资源的不利影响与环境污染所提出的巨大挑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观,以各类资源的高效和循环使用为中心,实施减量、再利用以及资源化方针,以较低的消耗和排放,较高的效率为主要特征的,是一个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出现,对于以往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以及大批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变革。

一、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能源企业要想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配置的优化为中心,以提升生产率与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主要目标,以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为主要推动力,切实健全完善相应措施,从而逐步形成和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保持一致的,真正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运行机制。有鉴于此。能源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资源化之原则。所谓减量化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应当尽可能地降低资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在最大的限度上提升一次能源开采率以及利用率。所谓再利用,就是应当确保各类生产要素能够反复多次地利用,从而尽可能地加长各类设备及物资的利用周期,从而切实减少损耗。所谓资源化,就是应当落实好废水、废气以及废渣的循环形运用,以实现化害为利之目的。

二是要遵循企业通过可持续发展以实现自身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之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应当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再产生废弃物,最后又形成再生资源的一种新型精细化企业生产模式,从而让能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自然生态物质循环之间保持互动、和谐的状态,并且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与环境资源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三是要遵循依靠科技进步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资源利用率之原则。一定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大科技上的投入和技术引进的力度,切实形成以替代型技术、减量化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共同构建而成的现代生态企业技术体系。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依据资源条件以及生产布局,不断地延长与拓展企业的生产链条,加快各大产业之间的共生与藕合,从而切实发挥出良好的协同效应,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遵循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和紧紧把握政策依据之原则,将市场作为主要导向,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与现代企业制度之要求来强化企业管理。与此同时,一定要坚持把企业建设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互结合起来,依据循环经济的政策性导向加以合理把握。

二、构建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发挥政府部门在加强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政府部门在发挥自身积极引领作用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是要不断深化循环经济的机制建设,而且应当细化至十分具体的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艺流程以及技术环节;

其次是要健全完善能源的价格管理机制,按照价值规律以及供求关系之准则,不断提升能源税费以及污染税费的价格,从而采取收取污染税费的办法以支持能源企业应用循环经济,进而提升循环经济条件下所生产产品的价格优势;

再次是应当着力提升排污费的收取标准以及企业违规排污的处罚额度,通过企业污染补偿资金的大幅提升,以促进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让能源企业能够更加自觉地走上清洁生产以及循环再利用道路。

最后是要继续加大制定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力度。要依据循环经济发展之要求,全面修订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其中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相应的规定,并且还要对清洁生产以及资源回收、利用、再利用等实现强制性要求。具体到各个能源领域,应当着重在可再生能源企业、电力企业、煤炭企业、石油企业的开发利用以及节能等方面制定或者重修有关法律法规,并且加入和循环经济相适应,能够加快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定。

(二)企业管理层必须深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层应当抛弃对于循环经济所持有的片面观点,也就是觉得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完成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觉得循环经济的作用只能是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因而觉得只有解决发展与生产等问题之后,才能再触及到循环经济。有鉴于此,企业应当全面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努力追求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多种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形成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能够保持统一的循环经济工作策略。同时,能源企业管理层以及广大职工应当切实深化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断提升资源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在战略的高度上加以认识,并且运用全局视野以把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强化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自觉性以及责任感,把自身具体行动融入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中。

(三)企业应当积极导入和推广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能源企业应当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依据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与外部性特点,形成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对循环经济进行投入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外部性要高于内部性的项目,这一项目的企业效益要高于其投入的成本,从而让企业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也就能够促进其积极参与其中。政府部门可运用鼓励、表彰以及培育市场等多种方式对此类项目进行培养。对于循环经济的投入属于难以创造出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也就是外部性要小于内部性的项目。因为在经济效益上并不显著,企业缺少足够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还可运用命令、指令以及计划来加以监督,并且和适当地补偿以及税收优惠等各种方式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面对处于两者间的企业循环经济项目,这一项目虽然较为普遍,但是在经济效益上并不够稳定,政府的补偿以及税收政策激励上的效率比较差。对此类项目,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引导,运用合理的价格机制,让产品与服务体现到循环经济的投入成本当中,让企业能够真正地有利可图,促进能源企业积极发展此类项目。

(四)企业要以技术升级与创新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

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促进能源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动力。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能够打破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限制、价格限制与再利用障碍,从而更好地推动能源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不仅费用非常高,而且技术上的要求也相当高,企业要想方设法更好地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全面解决影响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主要有资源节约、再利用以及环境无害化等技术,其中包括了能源的开采、冶炼、中间环节产品制造、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利用等全过程之中的循环体系,同时还涵盖了引入技术创新联盟以及生产联盟,从而发挥出合作生产之优势。

(五)立足改进管理运用集约经营以实现企业的扩能与挖潜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促使能源企业控制消耗与提升效率,而且还能依据我国能源供给的整体紧张形势,同时也需能源企业在最大的限度上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所产生的需求。充足的能源供应是确保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能源企业不仅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而且还是资源密集型企业,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现代企业制度之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优化管理来健全完善各类要素的配置体系,不断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经营,深入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确保更加稳定地增产和增收,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能源需求。

(六)改进企业的产业结构以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步伐

我国能源企业一定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式、高消耗、低效率发展模式,全力巩固产业调整和改进。以电力能源企业为例,应当努力推进高参数与大容量电力机组之建设,强化大型发电机组之建设,推动核电与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当然,煤、电、气等各类能源企业均应运用产业一体化经营,强化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战略合作,发挥出更大的协同效应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入探讨当前我国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备极为深刻的理论价值以及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持续不断地推进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并且加以发展与完善,从而健全完善我国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进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研究,这些均有待于下一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2]周宏春.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J]. 煤炭经济研究,2006(1).

[3]何华兵. 中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 中国矿业,2006(5).

第9篇: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随着资源开采的日渐深入,资源紧缺将导致城市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为了避免资源型城市经济受到资源限制、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快速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必须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口增加现状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特点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循环经济使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将传统单线经济模式以资源、产品、才生资源的循环方式保持经济的循环发展。通过循环经济方式环境资源、环境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缓解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还能够通过城市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减少资源型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1.加快城市经济基础调研——城市经济科学发展的基础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在现代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过程中应加快对城市经济基础情况的调研。通过对城市经济现状的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的掌握,为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城市居住人口情况、城市流动人口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城市地域特点以及城市资源型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经济模式优化调整以及经济模式改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2.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应强化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城市经济的优化与调整。以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提高城市环境资源的配置、以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同时以循环经济模式特点以及结构优势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需求,现代城市经济优化与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改善传统经济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使城市新兴工业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与改革中必须提高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通过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3.加大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理念宣传,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时应针对其对全市人民利益相关性加强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经济理念的宣传。针对人们对循环经济缺乏认识的现状以多种宣传渠道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宣传。通过各企业经营者、社会各界人士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为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不必要的麻烦。以循环经济的绿色环保理念引导大众消费、引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方向。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入手促进城市经济环境的改善,为城市招商引资工作奠定良好的投资环境。

4.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中政府职能发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引导职能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把握方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策鼓励以及城市资源的协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低污染、高循环企业的政策扶持、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整改及限制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主流方向。同时以政府作为媒介,鼓励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循环经济活动中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运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目标。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与运转,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应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需求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工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淘汰资源浪费、高污染工艺设备及企业,限制能耗、水资源、高污染产业发展。以新型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清洁产业为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产业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三、注重非耗能产业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城市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机构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应注重非能耗产业资源的开发,以非能耗产业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例如:对城市周边湿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城市周边休闲游为目的进行湿地保护与建设。通过城市周边湿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实现湿地保护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另外,还应对城市的地域优势进行探讨,以旅游资源开发等类似的低能耗、无污染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北方城市发掘自身气候特点,以林区夏季气温较低等特点吸引南方游客避暑。南方中小城市则通过古建筑保护、地域文化保护与发掘等建立地方特色旅游线路。通过类似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快速建立。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政府机构应通过政策引导、产业优化等方式加快城市循环经济的建立,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