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数民族美术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审美价值
在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我国有文明记载以来,我国就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共同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今天,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各少数民族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程部分。少数民族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从古至今一直在民间流传和发展,在我国歌舞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它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某种程度看,原生态歌舞是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作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一、表现自然能量
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表现了自然能量,这是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产生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在当时人们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形成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观念。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完全按照自然规律去生产和生活。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存在,人与自然要达到内在的和谐统一。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就体现了这一观念,它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沟通方式,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交流方式,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相处方式。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表现了人对自然能量的敬畏,对自然能量的崇拜,它不是简单的歌舞,而是生命整体形态的呈现。当时人们不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认为这是神灵在起作用,出于对神灵崇拜和敬畏,人需要与万物进行沟通,而沟通的独特方式就是歌舞表演。同时这些歌舞虽然充满了生活化,但它并不是表现生活的舞台表演,它蕴含了深厚的社会文化。歌舞成为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要举行什么重大的仪式,歌舞表演都是其中的必要项目,它已深深融入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对服装和道具也非常重视,很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会用自然力量装饰他们的服装和道具,比如太阳、月亮、星星等,也会用他们的民族图腾装饰服装和道具。总之,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表现了人类生命的自然能量。
二、具有质朴美
具有质朴美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的一种重要审美价值。原生态歌舞之所以具有质朴美,是因为从文化审美的角度看,原生态歌舞具有原始性和乡土性。我国少数民族受历史综合因素的影响,它们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属于边远地带,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这一特点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相对比较封闭,开放性不足。他们观念比较保守,保留和传承着自己的原始文化,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非常崇尚传统。这些民族特点也反映到原生态歌舞上,使其具有了原始性。少数民族社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社会,民族文化比较融合,雅俗界限不是很明显,地域特色非常浓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样的社会,分化程度较低,民族文化的掌管着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反映到原生态歌舞中,是具有了乡土性。同时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图腾崇拜,保留着自然崇拜,保留着巫术,也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传统习俗。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具有原始性和乡土性的特征,它具有自然本色,就像不经过雕琢打磨的美玉,表现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具有现实生活的质朴性。
三、具有新奇美
说道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的审美价值,新奇美是不得不说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它需要用人的感官去具体的感受,对于缺乏变化的事物,审美的时候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影响审美活动的效果。所以追求新奇是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具有新奇性,由于少数民族生活环境、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特点,使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自然具有新奇性,不需要刻意为之。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新奇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歌词的变化。民族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它的规范性不足,这也正是民族语言的优点。民族语言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不断发生变化。歌词的句式往往打破常规,使用的比喻也比较独特,给人带来新鲜感,引起丰富的联想。二是乐调的变化。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中,歌曲乐调有着丰富的变化,而且新颖独特,充满了新奇之美。比如在云南有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一个著名的民歌。该民歌的演唱法很特别,不仅要滚动喉音,而且还要用舌尖上下弹吐,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既可以模仿出蝉的叫声,也可以模范出蟋蟀的叫声,听起来非常有趣。比如云南另一个少数民族有一个著名的民歌,它描述了古代人们的插秧劳动,插秧者每唱出一个和谐音调,四周就会用混声合唱附和他,形成非常美妙的乐音。三是表现形式的变化。从唱法上看,原生态民歌的唱法是比较特别的,它既不同于美声和民族唱法,也不同于通俗和流行唱法。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源于现实生活,它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它在形式上灵活多变。不仅可以只进行唱歌表演,也可以有唱歌有跳舞。不仅可以单独一个人唱,也可以大家一个合唱,还可以大家一起跳舞一个合唱。总之表现形式多种多用,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享受和感知。
四、具有集体美
具有集体美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的又一重要审美价值。人们对审美活动的通常认识是它是一个内向性活动,注重个体心理体验。审美对象可以是一个首歌,可以是一个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一幅画等。审美效果因人而异,审美活动具有明显的个体色彩。而原生态歌舞不是个体色彩,具有集体性,充满了集体之美。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的集体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生态歌舞的规模一般是较大的,通常会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举行,也会在打的节庆活动中举行。二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是一种文娱活动,通常是集体的,表演的时候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甚至一群人,一般情况下,规模越大,表演人数越多。三是在原生态歌舞中,表演者与观赏者不是分离的,观赏者可以随时参加到表演中来,二者融为一体,共同获得歌曲体验,共同获得审美感受。比如我国彝族有一个名叫打歌的原生态歌舞,这通常是一个环形的集体歌舞,对人数没有任何限制,有时候只有几个人,有时候有成百上千人。不分演员各观众,凡在场的人员都可以观众,都可以是演员。大家在篝火旁边,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形,跟着音乐的节拍,一起挥手,一起踢脚,并且围着篝火进行转动。这是一个典型的集体歌舞,大家一起创造美,一起欣赏美,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说,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具有集体美。
参考文献:
[1]陈蔚.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的审美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15-117.
[2]杨昌鑫.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原生态审美文化探微――以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为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1-55.
[3]王智,郭静.声像载体对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的保护与传承[J]. 民族艺术研究,2010,02:21-24.
[4]陈京东.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实践与理念探讨[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09:111-113.
关键词: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100-02
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迅速崛起,变革了媒介“单向度”的传播路径与机制,图像文化消解了传统的书写文明,建构了新的审美形态,预示了“后理论语像”时代的来临[1]。在泛娱乐化的电视文化生态中,都市流行音乐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冲击很大,使得其在传承与开发上面临着困境。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不仅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文化选择,更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以及电视媒体在内容“瓶颈”上做作的全新尝试。
一、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历程
“原生态音乐”这一概念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音乐教学和研究中已广为应用了[2],但在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中该概念却存在很大的争议。可以说,在电视媒体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的时间却并不长。这种“原生态”语境是相对于现代都市环境而言的,其来源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践中。随着央视的介入,西部大多数省级卫视才开始陆续开发此资源。
如表1所示,中央电视台是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为人们所熟知的窗口。早在2002年的《魅力12》栏目中,央视就对原生态民歌进行了展示。2004年,“原生态民歌”概念首次被用在央视的“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重要活动中,同年,央视还将“原生态”理念继续运用到的节目制作中,开播了《民歌・中国》栏目,该栏目的定位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此外,央视还充分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态”元素,在2013年开播了大型歌唱类电视选秀综艺节目《寻找刘三姐》。受央视的影响,很多省级电视台开始大力注重“原生态”音乐资源的挖掘。2007年,陕西卫视举行了“盛世欢歌――中国原生民歌大赛”,而云南卫视也立足本省推出了有关云南题材的、原创的第二届云南省青歌赛,重点突出了云南“原生态”唱法。随后,旅游卫视(中文全称是海南旅游卫视)更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掘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2014年8月贵州卫视制作了国内首档原生态音乐体验综艺节目《让世界听见》。
二、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原因
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因传承与发展中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正在逐渐走向“消亡”,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引起业界的关注,电视媒体当然也不例外。
(一)抢救、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
一方面,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主要依靠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受地域、语言等环境的影响,传播的范围小,长期以来,其出现在电视荧屏里的机会并不多,更不用说为普通观众所熟知。另一方面,面对都市流行音乐文化的强势来袭,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因流行度不高等原因几乎淹没在流行音乐的浪潮当中。电视媒体通过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开发可以透视少数民族的文化景^,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电视媒体的大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二)创新、丰富、发展电视节目内容与形式
电视媒体在进行节目内容与形式的策划、制作中,往往会根据自身实力和节目需求与定位对相应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在电视媒体节目日益趋同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文化资源是电视媒体进行节目内容创新、制作的重要资源,是电视媒体进行节目差异化开发的重要路径。电视媒体在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过程中,主要是“演播室+户外真人秀”的拍摄模式,这种将舞台技术与民族文化资源深入结合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电视节目的形式。
三、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条件
少数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原生态音乐文化。藏族的锅庄、侗族的大歌、新疆的木卡姆、蒙古族长调和彝族海菜腔等都是典型代表。
(一)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
少数民族民族原生态音乐是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电视节目创造、制作、播出的重要来源。西部各省份是我国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地方,较东部各省级卫视而言在传播和推广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方面有相对的资源优势。
(二)电视媒体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媒体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的形成与运作。央视率先将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如音乐频道的《民歌・中国》、综合频道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有关栏目或赛事成功举办多届,得益于央视自身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三)突出受众文化诉求,借助强大的粉丝团队
电视媒体在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过程中,很注重传者与受者的关系。贵州卫视原生态音乐体验综艺节目《让世界听见》能够获得很好的收视还得益于流行明星强大的粉丝团队。
(四)电视媒体节目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
随着歌唱类电视节目的兴起,电视媒体如何提炼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成为抢占先机的重要所在。2004年央视 “西部频道”的改组以及2012年青歌赛的延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节目的形式跟风效应明显,比赛过程中出现了互动性和娱乐性的短板。
四、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创新路径
从央视和部分省级卫视等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形式来看,电视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通过民歌赛事展现、挖掘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和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进行音乐寻访和整理是电视媒体的主要路径。虽然电视媒体对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具体创新路经如下:
一是利用少数原生态音乐元素:典型元素、影像元素等创新节目内容与形式。我国的少数民原生态音乐种类很多,电视媒体在开发的过程中就应注重对典型的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如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长调、彝族的海菜腔等的选取。而原生态文化的影像元素――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较为突出[3]。
二是打造强阵容的制作团队,提升节目品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戴维L.史托洛夫认为:“如果要抓住观众,一个微妙的平衡必须在信息细化和技术质量之间得以维持。”[4]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节目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技术化转换,制作技术是否到位对节目的品质而言影响很大。
三是借节目收视“东风”,积极开发节目的衍生产品。研究认为,随着市场需求及资源调整,衍生节目前景不容小视[5]。一档节目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获得很好的口碑和收视率,还在于对节目的综合性、系统性的产品开发。
四是加大对原生歌手的宣传力度,推动市场化发展。1995年,朱哲琴与何训田合作的《阿姐鼓》的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华纳音乐利用全球的渠道和平台对其进行了专业化的、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宣传[6]。
五、结 语
一方面,像央视、西部各省级卫视等媒体承担着传播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责任,因此对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的传播将会继续。另一方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激烈,主流媒体在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路径创新中需要实现传统与流行的有机结合,强调电视原生态音乐文化节目原创性、趣味性,注重音繁硐帜谌莸那崴捎胪ㄋ住U庵智魇扑秤α说鼻暗牡缡用教蹇缃缛诤戏⒄沟那魇疲有利于电视媒体生态环境的营造。
参考文献:
[1] 赖黎捷.媒体奇观视域下中国电视娱乐文化转型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2] 杨洪涛.论电视对原生态音乐的解构与重构[J].当代电视,2010(6).
[3] 伍新明.电视传播当代性与原生态文化影像元素――原生态文化资源转换成当代文化要素的路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9(5).
[4] David L.Stoloff.Minority Ethnic Television in Los Angeles:A Multicultural Alternative[J].The Urban Review,1981(11).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是我们本土的艺术文化,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广西民族民间的美术。因此,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需加强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传承和弘扬我地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必备手段。只有加强对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了解、发现和深掘,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传承和弘扬;
广西高中美术欣赏教育教学中,对中外纯美术的教育研究及运用较多。但对自己本土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却关注较少,形成这一现象有多种因素,但关键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缺乏民族自信心,从而引发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较少,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亦对民族民间美术与民族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之知甚少,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几乎于漠视状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不同种类的具有典型、代表、特色、优秀的作品进行鉴赏,领略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领会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民族民间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民族民间美术,从广义来讲是相对于汉民族的各少数民族的艺人们或普通老百姓所创造的美术;从狭义来说,则是指相异于正统美术(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宣传画、漫画等)的民俗美术,它纯粹根植于民间,创造于民间,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或以此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所创造。它不像纯美术那样出于纯粹的欣赏目的而创作,而是以实用为创造前提,或用以美化环境,或用以丰富民间民俗活动,或应用于日常生活。
广西地处祖国南部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民族。广西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地域沿着自身的生活轨迹,保持和发展着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艺术。它们从一开始就受到民族心理民族崇拜和民族习俗的影响。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侗族的建筑、水族的编织、瑶族的刺绣、毛南族的花竹帽等等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贯穿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风俗民风,显示出各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艺术资源宝藏。在大量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保留着更多的古老式样,原始艺术形态或称之为原生态形态特征显著,是民族艺术的“活化石”,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是繁荣我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需更多的加强对我们本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是传承和弘扬我地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必备手段。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的需要又促进了美术创作的发展,体现在造物的实用功能上,人们生活提供帮助和对生活的实际改善。出于这种功能和目的,这种美术创作自然是一种真诚、淳朴和源于生活的,在内容形式上以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的要求,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因而才使得艺术风格质朴真诚。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民间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有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绝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它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老百姓常说“我想什么就画什么,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广西民族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生动可感的形象,一切都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来体现的,离开了艺术形象就不可能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许多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和实物充分运用了大量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媒介,以创造艺术形象的审美活动为基本过程,通过个体内心自由境界的不断实现,从中享受和领悟自由愉悦。因此,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上充分得用最能体现广西少数民族的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和实物展示给学生。极容易唤起学生的美感,尤其是每个图案、纹样、每一种造型、色调或构图等具体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表现,使学生容易接受和领会,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故事传说,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长发妹”等等,使学生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滋养。这些对于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均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可以直接请当地少数民族的能工巧匠到课堂上表演刺绣、剪纸、印染、编织等技艺,起到传播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作用,同时在审美愉悦体验功能上激发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兴趣,关注和探究。
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的思想。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加强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必将会不断地丰富或在某种程序上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同时也使蕴涵着几千年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的文化内涵得以发扬光大。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的美术,只有加强对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了解、发现和深掘,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罗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广西;河池;546400)
参考文献
[1] 甘幼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中学试用课本美术欣赏》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当前,一些高校正在开展关于艺术课程构建的相关研究,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在众多高校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成果或展示也逐渐占据一席之位。高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如何使教学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获益,让少数民族艺术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创新?为此,记者采访了在高校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专家和学者。
少数民族艺术走进课堂面临的困难
文化艺术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祖国内地的文化传播到边疆,边疆的民族文化也传播到内地,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中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实施以来,美术学类下设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设计学类下设、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通过对专业目录及专业核心课、专业主干课的解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杨洪文没有发现有关于少数民族美术的相关表述。少数民族艺术作为一个专业课程系统或者是一个专业方向,安排或挂靠在相应的哪一个专业中都没有相关依据。在课程设置中,30%多的公共课程是不能删减的,30%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25%左右的实践课程是硬性规定的,一学期的专业实习是必须进行的,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就所剩无几了。
少数民族艺术在本科段美术学类、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缺乏最基本的生存空间。近年来,民间美术文化和民间美术工艺传承断代的情况不断恶化,政府和民间的挖掘发展力度也在加强。针对以上问题,作为地方综合高校,应在专业拓展课或专业选修课中安排相应的民间美术课程。一方面是对课程体系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是对地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是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杨洪文认为,民间美术课程性质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应该是在大美术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民间美术课程建设方面,紧扣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阶段、分层次教学设计,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适量加入一些田野调查教学活动。突出地域性与民族性特点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全方位精通民俗文化,对民间美术能鉴赏、能进行新的民间艺术作品创作,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水平应用型美术人才。
作为从事新疆文化艺术史研究及自治区重点学科美术学,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等课程教学和研究的带头人,新疆艺术学院教授左红卫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学科建设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各高校都加强了艺术类学科建设,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少数民族艺术课程,如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开设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研究、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新疆当代音乐创作研究;舞蹈学开设了新疆舞蹈史研究、新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研究、新疆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研究;美术学开设了新疆石窟艺术研究、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新疆当代美术研究等,对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少数民族艺术的课程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形不成合力,发挥不了整体优势;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带头人各方面还不成熟,较难担此重任。表现为:1.高层次人才缺乏。缺少特色专业教师。新疆民族民间美术后备力量的师资及科研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初步拟定的科研攻关项目和建设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2.在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缺少相关的信息与交流,对于国内外工艺美术发展的整体情况缺少了解和考察。3.科研成果转化难。美术核心期刊较少,刊发文章难度较大,难以实现科研成果快速高质量的转化。
对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得不够和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困扰少数民族艺术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刘永武长期从事对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等黑龙江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研究,在日常的教学和田野采风过程中,他认为应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挖掘力度并形成课程资源,需要培养深谙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师资力量并愿意为少数民族文化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寻找课程建设新模式
高校艺术教育在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左红卫教授说,第一是注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并重发展。要将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舞蹈等纳入到高校学科建设。虽然对民族艺术传承保护的成果表现在开设课程、数据库建设、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多方面,但缺乏高校与社会、家庭、个人(传承人)之间立体的保护性互动体系。如新疆,要将新疆民间工艺纳入到艺术学科发展视野中,以民族非物质文化作为切入点来整合其他学科并建构有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是当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保护和传承的首要任务。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2002年,新疆艺术学院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成立,这是新疆高校较早涉足非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教学、科研机构。随后,相继成立新疆土陶试验室、民间扎染工艺工作室、新疆民间图案创作室等,开设了玉石雕刻专业,将新疆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探研,推动了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该所属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的研究基地。研究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本体特征的理论性研究;二是对民间美术的开发及实践教学应用研究。将多种形式的民间美术融入到美术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该研究所老一辈专家主持、参与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新疆乌鲁木齐市二道桥国际大巴扎,新疆艺术学院教授李安宁任该整体建筑的艺术总监,副教授塔西・甫拉提参与新疆伊斯兰经学院的建筑装饰设计。多位从事民间工艺的专家参与新疆多项富于民族特色的地毯图案及刺绣图案设计、花布印染和扎染设计,为新疆民间工艺的传播与再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是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地方高校要把民间艺人的培养和抢救性保护作为主攻方向,建立生产性、工艺性数据库。民间艺人大多依靠祖传技艺,以自身的力量在生产和经营,产品研发方面缺少专业指导、缺少资金扶植、缺少市场预测和把握,缺少技术扶植。高校要以产品设计创意、创新、审美素养提高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为切入点,与民间艺人及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互动合作实现生产性保护。近年来,新疆艺术学院与新疆木垒县积极展开合作,举办的刺绣培训班,主要针对产品设计、版式创新进行集中培训。比如新疆妇女刺绣骨干培训班,把原来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迈进了一步。从新疆艺术学院对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在举办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民间美术培训班,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智力资源优势,加强民间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
第三是加强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人才基地建设。全国各地艺术院校以特色文化为依托,不断探索特色办学,而民间工艺美术便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办学理念下,培养了一批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才。近年来,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根据地区文化资源优势,从开发和利用新疆地区的民间美术及文化资源入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改实验。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深化了高校的学科体系建设。新疆艺术学院将“新疆民族民间美术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新疆地区民间美术实践考察活动。还开设“新疆土陶实践教学”“民族装饰”“新疆民间图案手绘”“纺织印染”“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民族土陶”“玉石雕刻”等实践教学,使得新疆民间工艺教学初步形成从理论研究、实践教学到校外实习的课程体系。
第四是加强再生产实验基地建设。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地方高校最接近民间,也直接服务地方发展。特别是文化艺术类高校和艺术专业在各地都发挥着繁荣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校内独自设立研究机构、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等,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具有强大的研究能力和人才优势,有良好的学术梯队,这为民间工艺美术再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实验基地。目前,必须加快民间工艺美术再生产实验基地建设,从工艺流程和制作等各个环节进行实验、研究和保护。如新疆艺术学院土陶实验室、民间印染实验室等对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和开发进行不断的实验和设计,推动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第五是加强艺术陈列室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如搜集了印染花布、土陶、民族小刀、帕拉孜编织、民间刺绣、民族花帽等多种民间工艺品。数据库建设。2005年前后,开展新疆民间美术研究的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2011年开始建设重点学科课题《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数据库建设》,已经基本建成体系,力图运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对新疆各种民间手工艺进行工艺流程的记录、整理,以推动新疆民间工艺再生产保护的进程。
作为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艺术学科建设的学院派代表,目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在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专业中主要开设了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和黔西北民间美术等课程,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属于理论课,也是学院使用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紧扣黔西北民间美术研究,在对黔西北民间美术的研究中产生认识,形成理论。黔西北民间美术主要属于技能课,黔西北民间美术又是一个“框”,只要是黔西北优秀的民间美术样式,同时又具备开课的条件,都往黔西北民间美术这个“框”里装,使得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大方漆器、漆艺、黔西北民族蜡染工艺、民间绘画、黔西北陶艺工艺、黔西北民族服饰等。师资来源主要是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民间美术传承人等作为授课教师。一方面解决了师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民间艺术家搭建施展技艺的平台。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注重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学生要深入当地采风,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邀请老艺人或文化传承人进课堂,加强课堂的实际教学能力。对少数民族地区招收的学生要实行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策略,要从文化课以及实际学习能力上给予照顾和充分考虑。
探索理想化的课程建设,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艺术的课程建设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这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完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少数民族艺术课程的建设应该达到什么高度才算是理想化的状态,如何达到这一高度?
近10年来,随着自己钟情于地方少数民族题材(乡土题材)创作的深入,杨洪文教授愈发感觉到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在创作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显得空洞与乏味,究其原因就是对地方民族文化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感悟,没有能使所表现对象的民族文化、所创作的作品以及自己的情感达到一种有机契合,导致创作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少数民族生活状态表面的呈现而缺乏一种民族文化内涵的支撑,无法直击民族文化的根脉,无法激荡观者的灵魂。因此,在不断调整创作状态和创作心绪的同时,逐渐涉入到承载民族文化的地方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上来。少数民族艺术学科范畴内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除了自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其中很多有价值的功用直到现在仍然适用,成为与现代文化并行不悖和可供溯源的精神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美术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大多处于边缘地带甚至逐渐消失。作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担当起地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负起救艺(民间美术技艺)、救人(民间美术传承人)、救学科的重任,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文化产业的合作与攻关,搭建起人才培养、传承创新、市场互通立交桥,使民间美术在社会环境和大美术背景中形成自身的文化生态。
杨洪文教授所在学院的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投身到贵州省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充实到中小学美术师资队伍中。通过民间艺术家进校园传授民间美术技艺,再通过毕业生进行二次教育和传播,形成了民间、校园再到民间的传播形式,使民间美术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拯救民间美术的目的。还有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毕业后也许还会以民间美术为业,开发民间艺术,使其转化为旅游商品,这样使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承与创新。
一、高中学生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意义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贵州近年来对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多努力。首先,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由省文教事业费内拨出专项专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中小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助学金及衣被照顾优待,在贵州民族学院和卫生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还享受医药、书籍、文具费用等照顾。为培养少数民族师资,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工学院、贵州农学院留出一定名额专收少数民族学生。其次,在文化方面,从1951年2月起,省文教厅每年专门组织1~2次电影小分队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乡、镇放映电影。1952年5月成立贵州省人民文工团,1954年改名为贵州民族舞剧团,1956年改为贵州省歌舞团。编创人员和演员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回族、满族、汉族等民族成分。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联合组成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先后于1952年、1955年、1956年深入贵州农村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语言调查,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创制了民族文字方案(草案)。自治州、自治县建立后,各自治地方均设立文化工作机构,搜集、整理、宣传、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完全具备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贵州的本土文化底蕴深厚,教学取材也比较容易,很大部分同学都有耳濡目染的先决条件。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多元化的社会背景,我们要找准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有位名家曾经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回归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才能进一步地发展和创新。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再是盲目追求高分的教育,更需要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能力包括学习、生活等人最基本的能力。这就说明学习本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本土文化艺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明天的更好发展奠基。
二、如何在高中美术课程中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
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一开始我只能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一一讲解,后来慢慢发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美术课程要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面对这一要求,我发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能更好地完成课标的要求。对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苏教版《美术鉴赏》的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为例,本课强调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包括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彩灯、编织、食品等,但是如果每一个类型都细数,那学生肯定接受起来很慢。于是我将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对贵州扎染艺术进行剖析,让学生学练结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讲解扎染的来源,当堂示范扎染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扎染作品。我们的同学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对民间美术接触较少,对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对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也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要积极充分地领略民间美术的种类,领会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民间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美术修养。我觉得本课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的艺术教育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同样重要。可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的不尽人意,没有使艺术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服务。
1.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1艺术教育使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唤醒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模式,就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叠加。"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1.2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书法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1.3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日寸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将会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腱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有益。
2.我国西部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为止好多老师和家长普遍都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应试教育形势下人们的共同观点,他们只要求孩子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文化课程,而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要求则是"可学可不学",但学好文化课程这一点谁都不打折扣,目的是通过考试,考一所理想的学校。虽然通过近几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的认识有所转变,但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还是将只注重孩子文化课程的学习。只有少数家长让孩子在周末参加美术、钢琴、舞蹈等学习班,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已。同时,学校也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如有些学校每周只开设一节音乐、美术课程,甚至有时还让应试学科挤占。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而学校的实际操作则与规定有很大的差距。
2.2学校艺术教育教师严重不足。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城乡平均每所学校只有0.69名音乐教师,0.59名美术教师。平均每568名学生才有1名音乐教师,平均每665.8名学生才有1名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占全体在职教师比例仅为2.59%,美术教师占全体在职教师比例仅为2.21%。其中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平均每校只有0.59名音乐教师,0.49名音乐教师,城市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平均每校有0.86名音乐教师,0.78名美术教师。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每两所学校才能拥有1名音乐教师和1名美术教师,远远无法满足实际教育教学的需求。这些教师中,大部分还是非专业教师,这就严重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2.3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发展。由于历史、政治、地理等诸多方面原因,中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等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现实状况就给西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带来了重重困难,很难以跟上全国课程改革的步伐。艺术教育需要切身体验和感悟,而这种体悟就需要一定的情景和物质条件,这些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优劣。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有怎样的经济基础,就有怎样的教育规模和教育水平。现在要在外面找家教学习艺术的话,一个小时的学费就要几十元甚至是几百元,这对经济条件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经济条件不允许孩子学习艺术。有些孩子即便是有天赋,也被昂贵的学费挡在了门外,无法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3.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对策
3.1转变观念,突出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教育大宣传力度,让学校领导、家长和教师都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使学校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而不流于形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个性特色
一个民族应该有本民族的文化根基,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又处在与缅甸和泰国交界的地域,其美术文化和外国美术文化的交流甚多,那么如何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又如何显现出自己的魅力呢?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歌曲、舞蹈、乐器、服装、装饰品、民间美术、民间造物等作品,如何传承,艺术教育在其中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建设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大学的个性又体现在哪里?我想美术教育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高校,都应该负着构建个性特色学校的使命。
2.封闭观念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致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相对封闭、守旧。云南美术教师在观念上、专业功底上与发达地区的美术老师相比是有差距的,尽管近些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高校也引进了外省的教师。我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省外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视野、教学经验、专业优势面对强大的本土群体观念,很难实施开展,甚至有些观念方法得不到认可。第二,在转变观念方面比较被动。我认为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老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不断发展社会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有美术文化素养、有专业创造力、有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教育者。在学习的观念上,教师要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会借助现代传播工具,让自己的思维保持最前沿。这样,才能开阔教育视野,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改变云南美术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想云南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传承与创新,注重民族美术文化教育,同时也应该注重艺术化生存教育。
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美术文化教育工作者应处理好艺术教育中技术和艺术的区别。当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很大的问题首先就是重技术而轻艺术学原理,其次是单一学科的专业教育,使学生不能综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注重交叉学科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通识艺术文化学理知识,同时又自主学习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比如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教育、艺术人类学等交叉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有宽阔的视野,才能够深入思考研究问题,才能综合全面发展。同时,艺术教育应该关注人文情怀,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生命教育。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素养,有传播艺术文化和创造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有能力的、较高素养的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必定带来艺术教育模式的变化和艺术教育观念的革新。
2.加强美术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施教者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具有主动施加影响的教学先导地位。因此,要建设有特色的艺术教育,构建民族艺术教育特色的学科,首先是要有具备高素质的艺术教育教师。教师不仅要有美术技术,而且应该具备较高的美术文化素养,具有交叉学科的知识,系统的教育观念、思想、方法,具备传播思想的观念和意识。随时传播思想,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师还应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发展历史。构建特色的艺术学科,促使艺术教育与交叉学科,如民族学、人类学等综合发展,并将发挥云南地方艺术特色与本地区艺术教育联系起来。
另外,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音乐素养、能力提高(包括交往能力、彼此欣赏的能力、学习能力、应对处理事情的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等全面发展。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画家、艺术家或者设计师,更重要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能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人。从事美术文化教育的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2)努力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3)守候自己的身份角色;(4)在工作和学习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5)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树立自信心)。艺术文化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艺术文化素养,同时应该为构建云南民族艺术文化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3.建设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教育
关键词:乡土资源;实践活动;美术教学;筛选;整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86-02
一、以龙胜的地方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为素材,进行“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
在教学中把一些具有地方乡土特色的建筑物、器物、建筑图案和艺术品作为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并用美术形式与手段表现出来。
(一)开展欣赏与评述教学
搜集龙脊梯田摄影图片,搜集家乡的建筑图片开展欣赏与评述教学。在此基础上,如:自编校本教材“艺术家眼中的龙脊”,从知名艺术家的画龙脊的作品,画龙胜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探析龙脊的自然风光之美,了解龙脊杆栏式建筑民居“吊脚楼”之美。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也是龙胜的特色建筑,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家乡。通过对地方美术经典的自然风光的学习,让学生对龙胜的地方美术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让学生在欣赏中领略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将本地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造景观引入写生教学
在龙胜的地方资源中,自然资源及自然的人造景观(建筑、遗迹等)是最直观、也是最贴近学生的美术素材。对于龙胜的孩子来说,这里的千层梯田、吊脚楼等景物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常常因为熟视而无睹,未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地域之美。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美术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再表现”。龙胜的“龙脊梯田”可以说是龙胜的一个符号,说起龙胜,人们就会想起龙脊梯田。龙胜特有的民居建筑――“杆栏式”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侗寨的鼓楼,也是龙胜乡土民居的代表建筑。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零距离观看风景及建筑,进行写生教学。比如,和平小学组织学生去龙脊景区采风,利用集体春游和秋游的时间拍摄地方美景;平等小学和乐江小学组织学生置身于侗寨,感受祖先创造的侗族民居――鼓楼、风雨桥;其他很多学校的学生进行“景观仿造”,观看龙脊梯田景点的摄影图片,苗族、瑶族、侗族、壮族、汉族的民居图片,进行绘画练习。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龙胜梯田之美、少数民族的建筑之美有了更深的体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表现地域之美。
(三)民风民俗入画
通过了解本地少数民族风情,通过参与民俗节,让少数民族风情走进绘画作品。龙胜县自宋代以来陆续迁入瑶族、侗族、苗族、壮族、汉族等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保存着许多古朴、独特的民间文化。
少数民族民俗节庆资源丰富而独特,文化悠久灿烂,民族节庆节事一年四季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古朴纯真,饮食习俗别具一格;民族建筑古朴艳丽,民族服饰典雅艳丽,民族歌舞妙曼动人,民族体育竞技妙趣横生。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把这些民风民俗用美术的语言表现出来。
1.让学生观察民族服饰,并用于创作表现。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的服饰,使他们对本地的民族服饰有深刻的印象。说起龙胜的少数民族,学生就会想起苗族、瑶族、侗族、壮族这四种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会想起红瑶和盘瑶、花瑶的服饰上精美的刺绣装饰;会想起色彩简洁明快的壮族服装和花毛巾做的帽子;会想起每个民族特有的造型精致的银手镯、银项圈、银头饰等饰品。
2.让学生参与民俗节庆的活动,作为学生创造表现的主要内容。红瑶红衣节、晒衣节等节庆已经推向了全国,成为全国民族节庆品牌。在晒衣节,红瑶女将会展示瑶族的“长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还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另外,侗族的“武圣节”、“长桌宴”是最具特色的,当天侗族还会唱侗歌,表演多耶舞、芦笙踩堂等。龙脊梯田开耕节会举行祭祀、放水、开耕、好汉爬龙脊等活动。这些民俗风情成了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在了解这些民族风情后,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整理,编成教学案例,指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中小学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表现民族风情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市级、区级等各类绘画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在,凡是美术竞赛,90%的学生都会以民族风情为内容来创作,而且效果良好。以绘画比赛这个载体宣传了龙胜的少数民族风情。
二、以龙胜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参与“设计与应用”
利用乡土造型材料,开展工艺美术创作活动。龙胜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民间美术的依托和生存土壤。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龙胜民间艺术,龙胜的中小学都开展了“民间美术进课堂”的系列活动。有的学校以侗乡草编(编草龙、编草鱼等动物)为主题、有的以瑶族的刺绣为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农民画,或者以本地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为内容的海绵纸板画和木板木刻版画作品,创造了木糠贴画、五谷贴画,这让学生受到了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极大感染。我们对龙胜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发挥了民间美术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也为本地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学习中还发现了乡土美术的特色和风格,历史、发展和现状,体会到了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传承了本土美术的创作技能,延续和发展了乡土文化的命脉。
三、以龙胜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
龙胜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各种民俗节日及社区文化活动等,是开展地方美术学习的契机,也是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结合民俗活动的主题,开展校园美术制作与展示活动。每年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美术竞赛活动,以图片、文字简要介绍家乡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学生现场创作以歌颂家乡和家乡少数民族为内容的绘画作品,现场制作工艺品(草编、刺绣、纸制作的建筑等),电脑制作课件。
学生策划活动、自主探究、切身体验等活动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总之,挖掘龙胜的地方乡土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助于本地美术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对于合理改进美术课程结构及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艺术,弘扬优秀民族和民间文化,促进地方有特色的民族地区美术教育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付茁.教育科研课题组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
[2]唐海虹,金正海.挖掘乡土造型资源开发学生创造潜能[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3]黎灵伟.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J].琼州学院学报,2008,(S1).
[4]朱春桃.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02).
[5]丁晓华.农村小学美术课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体会[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3).
[6]张雪峰.农村贫困地区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美与时代,2006,(06).
[7]徐海华.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5).
[8]张丽丽.利用乡土资源 开发美术课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2).
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招生委员会,各高等学校:
经省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广东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如下:
一、第一批本科院校(含执行本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的提前批本科院校)
文科类:总分520分。
理科类:总分485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330分,体育术科235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308分,美术术科230分。
音乐类:文化科总分295分,音乐术科220分。
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地方专项计划):
文科类总分500分,理科类总分465分。
二、第二批本科院校(含执行本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的提前批本科院校)
文科类:总分418分。
理科类:总分360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280分,体育术科190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280分,美术术科210分。
音乐类:文化科总分250分,音乐术科190分。
高水平运动队(含一本、二本):
文科类总分460分,理科类总分420分。
三、第三批专科院校(含执行本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的提前批专科院校)
文科类:总分210分。
理科类:总分200分。
体育类:文化科总分190分,体育术科180分。
美术类:文化科总分190分,美术术科160分。
音乐类:文化科总分190分,音乐术科150分。
四、高等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中职毕业生:文化科总分180分,并取得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考试合格证书。
高职院校招收退役士兵:文化科总分120分。
高职院校招收内地西藏新疆班:文化科总分120分,并取得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考试合格证书。
五、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
(一)第一批本科院校农村卫生人才定向:
理科类总分465分。
(二)第二批本科院校农村卫生人才定向:
理科类总分335分。
(三)第三批专科院校农村卫生人才定向:
理科类总分310分,文科类总分370分。
六、各类院校招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一)第一批本科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
文科类总分480分,理科类总分445分。
(二)第二批本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班):
文科类总分380分,理科类总分320分。
(三)第二批本科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
文科类总分370分,理科类总分310分。
(四)第三批专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班):
文科类总分360分,理科类总分300分。
七、其他预科班
第二批本科院校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
文科类总分350分,理科类总分3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