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与发展为价值旨归,重视人的价值、尊严并对人生存的意义和现实生活中人的处境细致关怀的思想体系,其体现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人类不断追求自我解放的文化自觉。其蕴含在人类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承担的使命不仅仅是人体的健美,更重要的是对人精神世界的启迪与改造,可以说体育教育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强烈气息。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首先是体育教育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体育运动技能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内容,反观各种体育运动不难发现,几近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把公平公开合作拼搏作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回溯至体育活动从与人类生产活动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容体系,体育活动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理学改造,任何一种体育运动所体现的就不仅仅是对个体的体力的非凡考验,更重要的是其所体现出来的对重大精神价值(如公平、正义等)的渴望和体育活动所激发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这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原初。
其二,体育教育活动中内隐的道德人格,体育活动不是一种物质生产性的劳动行为,体育使得人类身体活动的方式的文化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这种转变就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道德人格的生长,在日益丰富的体育活动中,人类萌发出寻求身心愉悦,显示自身智力,增强群体自尊的需求,正是体育活动中内因的道德人格是人类的社会性大大发展。体育教育活动中内隐的道德人格所阐发的道德理念、道德修养、道德品质、道德能力是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理性根基。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言传身教的道德示范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其三,体育教育活动中所富有的探索精神,体育教育活动并不是怂恿个体盲目展示自身的生理运动机能,而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运动潜质的开发,现如今,体育教育活动借鉴了其他学科中对自身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的有益成分,着力对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科学规律展开探索,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体育研究无疑表现出人类对科学和真理的重视与求索,这是体育教育活动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撑。其四,体育教育活动对人主体性的充分肯定,体育教育活动倡导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对尊严和荣誉的捍卫,可以说体育教育活动进一步确认人在社会生活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方面。总而言之,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以体育文化心理层面展现出来的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着眼于优化人的生活方式和弘扬人性的,关爱自由,追求重大精神价值的精神元素所组成的丰富的思想体系,其不仅仅是一个静态意义的存在更是发展意义的存在,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二、现实境遇中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异化
在物质文化充斥着整个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竞技化的体育文化和精英化的体育人才培养中迅速沦落,突出表现在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核被割裂,人文精神在竞技化中的体育文化中衰微,在精英体育教育中的迷失。
第一,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核被割裂。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自身认识和要求不严等问题,以及各种不良习气的影响,目前在体育教育的教学、竞赛、科学研究中层出不穷地出现,恶性竞争等破坏体育教育人文精神的恶劣行为,体育活动所倡导的公平、诚信合作的精神品质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与体育活动本身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格格不入,诚然这些问题可能极少数的个别行为,但它对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损害时巨大的。必须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第二,人文精神在竞技化体育文化中的衰微,竞技化的体育文化过多地强调参与竞技的主体在训练和赛事中所获得的名次和物质报酬,是体育竞争的异化,其极大地消解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竞技化的体育文化中,体育活动中追求人自身发展的需求被获得运动成绩和物质奖励所替代,人被沦为对象化的存在,为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所左右,其价值取向偏向于单一的“工具论”体育活动“重物轻人”的倾向长期发展必然使得体育的人文关怀属性大打折扣,体育竞争的拜人的诉求最终为拜物教所俘获,竞技化的体育文化使得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严重地偏离了体育竞争的初衷。其只是一味地强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竞技水平,忽略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另外竞技化体育文化的盛行会怂恿运动主体追逐体育竞赛所带来的对物质利益与荣誉,这不仅仅损害了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神圣性与纯洁性,进而最终使得体育教育的对象沦为片面发展的人。
近年来,随着扩招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人们对体育课程理解的加深,小学体育教学中部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体育是我校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本课题就教学实践中对体育模块的教学策略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助于小学体育体育模块的教学。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分层;意义
分层教学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把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中的学生按其原有的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旨在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有效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认知能力、智力水平之间的差异,根据掌握学习,继续进步等教学原则,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正的机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最切合实际和最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同时以三级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既有静态理论知识,又有动态操作实践,既重视技术、技能训练,又关注学生情感价值态度观,使体育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并把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和“掌握最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程目标的显性标准。
1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以下问题
1.1“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的是自然班班级授课,这种授课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疑阻碍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学生来源、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体能和技能情况等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运用传统的体育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很难解决一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却“吃不了”的问题。
1.2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现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主要停留在比赛和投篮方面,而忽略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也不够全面和系统。
1.3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冷淡。多年的教学环境中,国家课程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认识深处,国家课程才是正统,地方课程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觉得学校课程开发是各浪费时间的过程,学校课程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在课程的实施中,妨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进,教育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学校的特色。怎样促进体育普及化来满足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怎样促进体育项目教材化以适应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学练水平;怎样积极有效地利用体育——这一集体性竞技项目为广大青少年健身锻炼和身心健康服务;怎样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练水平和需求,选编和开发适宜的体育教学内容;怎样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因此,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开发,以及体育教学方法选择和手段运用都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因此,我们特提出此课题。
2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意义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和创造性。体育分层次教学校本课程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充实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想法,通过不断的研究、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去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独特个性的教学方式,展现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因而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4学校特色的形成
注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要调动教育共同体(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资源,以我校女篮传统项目为基础促进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特色。
5有助于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灵活性
当前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陈旧、老套,不能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体育课程的开发正是朝着打破这种惯例方向发展,将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大纲,让体育教师根据学校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自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让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更具灵活性。
作者:毛小红 单位: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l]杜保胜.分层推进教学的理论依据和一般模式的构建.全国中学数学第十届年会交流论文
本文通过对宁波地区教师和学生进行有关田径教学内容方面的问卷调查,说明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
一、关于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的调查的结果分析
1.教师对田径教学内容按运动项目分类与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比较判断的调查统计
教师问卷调查显示,35.7%的教师认为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较好,50.6%的教师认为按运动项目分类与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可以相互借鉴,只有13.7%的教师认为按运动项目进行分类较好。数据表明,教师反对田径教学内容按项目分类,提倡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或对两者进行有机整合,这为我们对未来中学田径教学内容的分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学生对田径教学内容按运动项目分类与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比较判断的调查统计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51.6%的学生认为在田径教学内容分类问题上应充分借鉴按运动项目分类与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的优点,赞成按运动项目分类和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的学生分占18.0%和12.4%,还有18.0%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这反映出学生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上述问题较难进行理性的思考,但从感性上,多数学生认为应充分借鉴按运动项目分类与按走、跑、跳、投四大类分类的优点,并进行有机的整合。
调查的结果显示师生们对以往太过竞技化的田径教学内容很反感,希望突出田径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希望打破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旧格局,对现有田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径教学对人们生活、健身的意义。
二、现状调查表明中学田径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全面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田径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还是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鼓励学生参与田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情意性、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不够。教学内容重视田径项目技术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其健身属性;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运动技术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师生普遍认为传统中学田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难以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与学生田径认知、学习能力水平的一致性,难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服务。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依然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与时代对教育、对体育课程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终身体育观念也相脱节。
三、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
在中学田径教学这一模块中,教学内容以学生身体的全面实践活动为核心,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锻炼,提高体能与技能,促使学生学会一定的健身知识与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因此,以走、跑、跳、投四大类运动形式为依据进行分类较为合理。
中学田径教学内容的构建,应以“健康第一”“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面向全体学生”“为终身体育服务”作为基本思想。
关于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可以采取以下两点策略。
1.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游戏化、趣味化、简易化)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传统中学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型中学田径教学内容在选择和开发上,应极力避免上述问题,要淡化竞技技术体系,把内容的可接受性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情趣,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田径运动项目游戏化、趣味化、简易化是改革和开发中学田径教学内容的合理举措。
2.教学内容的可拓展性(实用化、生活化)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作者简介:刘世元(1951-),辽宁营口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区域国际经济法、欧共体法。
摘要:欧洲共同体是在其成员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不断加强、各国保护竞争立法又有较大差异的背景下建立的,因此,在共同体大市场内制订统一的竞争法,是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促使欧共体竞争法不断扩展其调整范围,完善其自身的制度和规则。欧共体竞争法的适用协调了成员国的竞争政策.建立了统一的竞争秩序;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促进了共同市场有序发展;禁止境外企业的不当竞争行为,创设了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保障了经济一体化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欧共体竞争法;欧洲经济一体化;欧共体竞争法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D9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1-0059-05 收稿日期:2007-09-03
20世纪50年代,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启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欧共体从筹建阶段开始,始终将竞争法的制定与实施作为一体化的重要活动内容。欧洲经济一体化催生了欧共体竞争法,并使之不断充实和完善,成为整个共同体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法律部门,而欧共体竞争法对于经济一体化经济秩序的形成,共同市场的顺利运作,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欧共体竞争法与欧洲经济一体化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既是欧共体法制建设的一个重点,又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运行的一大特征。
一、欧共体竞争法是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非从欧洲共同体开始,但是欧共体却将一体化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欧共体建立之前,世界上其他地区已经先后建立了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1949年4月建立的南非――南罗得西亚关税同盟、1951年8月建立的尼加拉瓜――萨尔瓦多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往往采取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形式,集中解决彼此间贸易的关税和其他限制问题,因此,1948年临时生效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4条认可了缔约方之间采取的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两种合作形式。欧共体的建立,突破了传统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它不仅体现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功能,而且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一个经济与货币联盟,以及实施(条约规定的)共同政策或活动,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协调与平衡发展,注重环境保护的持续与非膨胀性的增长、经济成效的高度聚合、高水准的就业与社会保护、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成员国间经济与社会的聚合与团结,”其合作范围更宽,联合的程度更高,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关键词]网络经济 现代物流 物流一体化
一、正确认识网络经济与现代物流
首先,就网络本身而言,其功能定位应该是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搭建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其次,网络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信息交换的跨越时空限制和实时性方面,仍然属于信息的范畴。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只有和经济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增值效应,虽然网络经济的门户网站,媒体网站和一些增值服务的网站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网络经济的主角绝不是纯网站经济,而是应用网络进行管理、制造和流通的各种企业,他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充分及时的信息和交易机会、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且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内联网的对接,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因此,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只有和实体产业紧密结合,才能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和发展空间。
“网络经济”最重要的实现形式是网上交易,网上交易使商品交易发生了巨大的革命,不仅时间缩短,交易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商品交易的交易成本,尤其对于个性化不强的商品,对于现代经济中大量按标准生产的,有严格品种、规格、质量标准约定的产品,可以在网上实现全部商品交易活动。就此而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交易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网上交易对于商品交易的作用,是获得了广泛肯定的,然而,网上交易只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局部,作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正如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过程一样,可以分解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商流、信息流、货币流可以有效地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在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是这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也就是说,尽管网上可以解决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配送”的问题。
配送方式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物流思想的综合产物,和人们一般所熟悉的“送货”有本质上的区别。从新经济的角度来看,被认为是新经济中新生产方式的“零库存生产方式”和典型的新经济形态――电子商务,配送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配送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不仅局限在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在于它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手段。电子商务大大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作成本。而电子商务下企业成本优势的建立和保持必须以可靠和高效的配送方式作为保证。现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其核心在于服务的及时性、产品的及时性、信息的及时性和决策反馈的及时性。这些都必须以强有力的物流能力作为保证。值得注意的是, 物流一体化的方向和专业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和大型跨国公司所关注、探讨和实践的热点。
二、构筑物流一体化
首先,物流一体化是微观企业寻求发展与应对竞争的需要。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除了极少数大型物流企业之外,我国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都存在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网络分布散、服务功能单一、资金实力弱、运作效率低、收益水平低、企业形象差等多方面的问题,难以满足需求方对物流服务品质多样化的要求,也不具备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实力,急需寻找新的发展径与发展空间。而从工商企业的角度来看,物流服务的低效率与低效益己经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成为企业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以物流资源整合为外在形式、以提高物流服务品质为目标的物流一体化策略将成为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共同的选择。
其次,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产业主导发展理念―整体优化的基本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物流过程会涉及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而每个利益主体仅承担物流过程的局部坏节如运输、仓储、配送等,享受物流过程的局部利益,利益总量相对有限。相反,物流业发展的主旋律是整体优化,整体优化可能带来的利益空间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流组织效率的提高而相对无限地扩容。这就形成了单个利益主体利益边界的有限性与物流优化空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单个利益主体是独立的企业,会受到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思想的限制,其利益取向必然是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取向上的对立。而物流作为系统的、过程的和整体的范畴,其发展的基点在于为顾客创造最大的增值空间,就是说只有通过利益主体之间的协作达到物流过程的优化才可能获得自己的利润空间,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各主体在整体利益上又具有一致性。这就形成了单个利益主体利益取向的对立性与物流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之间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两个矛盾,物流一体化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再次,物流一体化是寻求物流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市场集中度低、物流企业多小散弱、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低端物流市场的恶性竞争等是目前我国物流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而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所导致的低服务品质、低效率与高消耗是我国物流市场绩效的主要表现,物流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急需从产业层面寻找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合理途径。而以有效整合物流资源为基本内容的物流一体化策略的成功实施将对物流市场结构的优化和物流市场绩效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大大加快物流产业升级的步伐。综上所述,物流一体化策略不仅体现了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的需求,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或者说,我国物流产业不仅存在推行物流一体化策略的必要性,而且具有显著的可行性,即满足了物流一体化策略的运作意愿。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田青,郑力,缪立新.物流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国信息协会.网络经济与经济治理[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4]吴明.物流信息管理实务[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一.卡通一代出现的上文关系
美术史上出现的潮流虽然并不是以线性的逻辑在演变,但一种艺术潮流的出现绝不可能兀然崩现,而总是跟历史的上下文有着某种联系,无论这种联系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
如果说85新潮美术是对于以后出现的伤痕美术、乡土艺术的离距和转向,之后的“89现代艺术大展”则一方面展示了艺术形态及观念维度的,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时的艺术家欲与西方靠拢和接轨的急不可耐。在当年的敏感事件结束之后,艺术家们更加深刻地认清了脚下这块土壤。进入90年代,出现了以一种消极的玩世心态来映射艺术家内心图景的作品,栗宪庭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此外还有“政治波普”及其衍生品――揶揄庸俗文化的艳俗艺术。当历史的步伐前行,1992年广州的黄一瀚提出了“卡通一代”的说法,并以“中国新人类”作为这一标签的修饰性定语。按照黄自己的说法:“它是指比中国新生代(50年代末―60年代末出生)晚一代出生的、与中国电视时代、商品经济、卡通大众流行文化同时成长的一代。从年代上划分,卡通一代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间。浅薄的健康、仍诘耐胁、变异的美丽、潜在的反叛,构成了卡通一代的文化群。”之所以提示出“新”,其实就是标示出卡通一代的视角与之前的艺术家有很大的离距,即从之前的带有政治色彩英雄式的宏大叙事和理想主义转向微观叙事与个我关注。可以这么说,“卡通一代”成长在一个物质生活在不断改善,精神生活图景在不断刷新的年代。显然,这代人很少挨过饿,受过冻,没有遭遇过战争,生活相对安逸。由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在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剧变。人们开始以金钱为标尺在商品社会中刻量着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度量标准。由于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开始有钱购买电视。通过这一媒介了解资讯,同时也被媒体所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由于电视的普及带来动画片的流行。《巴巴爸爸》、《变形金刚》、《一休》、《非凡的公主希瑞》、《花仙子》、《蓝精灵》、《忍者神龟》、《鼹鼠的故事》等一大批海外动画片纷纷引入中国。同时,中国本土的诸如《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雪孩子》等等这些精彩的动画片及其像小人书这样的衍生产品对于生长在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视觉的饕餮盛宴。不能否认,这些视觉影像在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记忆,甚至成为这一代人对于世界认知的元初文本,也深深影响到这一代人的道德意识和审美趣味取向。某种程度上说,卡通形象作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视觉符号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视觉经历中作了一种潜在铺垫,这成为他们在创作时关联到卡通绘式的直接线索。
二.新卡通绘画会成为一种策略吗?
鲜艳的,大头的,异化的,电子的,虚拟的,太多的关键词可以用来标示新卡通一代在绘画形貌上的特点。如果说古典艺术关注空间的写实,抽象艺术用点线面构建及表现,波普施以拼贴的话,那么卡通绘画则基本上是用平涂勾线的、夸张的、漫画式的方式来呈现。客观地说,如果不涉及绘式的问题,就作品本身来说,一批新卡通画家是具有相当的问题意识的,他们通过创作跟现实语境发生联系。比如,朱海的作品表现物质异化的图景,沈娜的画以拉拉身体欲望的表现切入同性恋问题,熊宇则描绘赛贝儿时代人的异化状态来凸显对现时及未来时空的关注等等。这些都涉及社会问题及文化语境问题。其实,如果说“如何画”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什么形式画”与“画什么”的话,那么以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的立场,真正拷问的其实是后者,而前者已不是问题。因为之所以被归为“卡通”,其实就已经规约了其形式表现的基本特点。而随着卡通潮流的漫进,出现了大量以漫画手法入画,光鲜明亮,以取悦人的视觉偏好为诉求的作品。当“你今天卡通了吗?”作为绘画是IN 还是OUT的判断标准发出提问的时候,问题便出现了。作为一种策略,其思路是明晰的:卡通绘画成为一种绘画潮流存在并作为一种“新”艺术的形态标志,此时如果要抢占艺术市场的领地,行之有效的手段无疑就是找个“好瓶子来装”。卡通――就是最好的瓶子!而不论酒的质量如何。当2008年5月的背景瀚海春季拍卖会上,出生于1981年的新卡通艺术家高r的《打虎》拍出了112万人民币的高价之后,那些深谙此等策略的卡通投机者便愈发疯狂地追逐和憧憬着新一轮的价格神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1区域经济及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
1.1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指在相应的区域内,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下所出现的生产综合体。其中,一定的区域范围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要素及与其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作为综合性的地理概念,区域经济能够充分反映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尤其表现在能否恰当地对土地以及矿物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地区之间的生产力布局是否能够将科学性与经济效益融为一体是区域经济的主要表现。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仅仅从单一的经济指标上来表现,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量,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进行结合。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五点。1)分析地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用。2)其发展速度、规模是否与当地的发展现状一致。3)其方案是否能够对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挥作用或者是能否发挥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4)能否正常发挥其协调作用,对于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5)适应于基础设施。
1.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人类生活和获得生产资料的活动中,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体化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也在渐渐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要打破各个传统的行业界限,根据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可以将区域内整体的交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地进行组织与协调工作,从而保证区域内交通运输体系能够健康运转,并且为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创造十分便利的条件。此外,能够充分满通运输需求的各类条件,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益的提高。从整体上来看,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具有几个重要特征。1)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其制定的发展方向、总体规划都必须符合区域一体化发展所制定的要求标准。2)区域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并非是将各类运输方式进行叠加汇总,而是将其结构与特征进行有效组合。作为交通运输综合体,其具有全局性、创新性和整体性的特点。3)顾名思义,区域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体化,主要包含市场、政策以及规划建设等各项要素的一体化。4)区域一体化运输体系能够将区域间经济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也成为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健康发展。
2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2.1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说就是能够将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并且能够将各个地区之间的布局以及产业结构进行资源整合,有效处理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区域经济的内容包含社会生产的多个方面,比如区域之间的生产和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等。较之于其他系统来说,一致性、层次性和关联性是区域经济所特有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区域经济系统进行划分,可以将之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区域生活以及基础设施等各式子系统。此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子系统,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联性,二者缺一不可。1)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交通运输业成为构成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交通运输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能有一个的话,那么这个因素不是制度,也不是文化,而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交通运输业是链接各部门的桥梁,能够充分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由此可见,一旦交通运输系统出现功能提高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区域内的主要经济收入,同时,交通运输系统功能一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保证区域经济系统开放程度的提高。同时,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区域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合理利用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产业间的关系,保证其和谐发展,便能够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2)区域经济能够拉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使交通运输业产生高标准的运输需求,并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对交通运输业的整体规划目标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进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也能够影响运输结构和运输布局的调整。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之间的均衡状态需要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地进行发展。我国经济建设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所产生的,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已成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不断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业要在均衡的状态下保持不断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区域的可达性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区位条件进行改善。区域可达性通常是指从一个位置到达指定的活动位置,其存在的便利程度便可称之为区域可达性。区域可达性的提高,将直接促进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加强区域和外界的沟通联系,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通过减少运输成本和缩短运输距离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区域的区位条件,为其带来区域的竞争优势。第二,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增加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保证联系不间断。交通运输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运输业成为区域间的人、物等要素之间的重要载体,在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要对各个地区的资源进行合理地优化配置,并且充分展示区域优势,整合资源,从而实现市场一体化的规划目标。
2.2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重视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对区域交通运输业的运输结构以及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地配置,并且同步建设多极化、网络化的运输系统。打破行业界限,积极发展各类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2)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壁垒必须打破,在多样运输方式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并强化区域整体发展的观念,保证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益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作用,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促进区域内合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3)加快区域交通运输制度规范一体化。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健全和发展区域内的协调机制,减少多头管理,从制度上来保障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打破行业垄断,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定,推动区域统一的市场发展。
3结语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公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公路的承载和运输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如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显得日益重要,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也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其建设质量必须同经济发展的需求目标相适应,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以保证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作者:蒋海峰 单位:鹤壁市交通运输执法局
参考文献:
[1]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徐阳,郗恩崇,苏兵.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理论与改革,2013(2).
[3]谭建新,杨晋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