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舞蹈体能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体育舞蹈是一项特殊的体育竞技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有较高的要求。要保证运动员的体能充沛离不开体能素质训练。体育舞蹈运动员体能素质训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训练方法,本文从体育舞蹈的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和耐力训练来对体育舞蹈运动员体能素质训练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体育舞蹈 体能素质训练 运动员
一、体育舞蹈的力量训练
(一)力量素质的作用
力量素质是体育舞蹈运动员最基本的素质。对于所有运动项目来说,都需要运动员通过肌肉的力量来对项目的技术进行掌握,这也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必要条件[1]。在对体育舞蹈运动员进行训练时,重点是对他们的力量方面进行训练,这是挖掘舞蹈运动员潜在能力以及舞蹈张力的途径。那些力量素质优异的运动员往往能将一些项目中的动作熟练而完美的表现出来,进而使得该项素质能作为体育舞蹈运动员之间竞争的重要资本。
(二)训练力量的有效方式
1.负重抗阻训练:如通过小腿绑沙袋、做俯卧撑、举杠铃等训练方式。这些都可以对人体的肌肉进行训练,是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的有效训练方式。
2.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如使用拉力器、拉橡皮带等,依靠弹性物体变形而产生的阻力发展力量素质。
3.借助专门锻炼力量的器械进行训练:通过运用锻炼力量的器械能有效的使身体以不同的姿势来对不同部位的肌肉进行力量训练,进而有效提高肌肉的力量度。
4.运用环境中的外部主力进行练习:如草地蛙跳、沙地跑等。对于这些练习,通常在动作的末尾阶段需要加大力量,但并不需要用尽全力去练习,而在动作上,应当轻而快。
5.运用对自身重量进行克服的方式进行训练:如引体向上、向上跳、倒立等。这些训练方式能使人体的局部肌肉在一定时候承受一定的重量,进而有效提高其力量。
二、体育舞蹈的速度训练
(一)速度素质的作用
对于运动员来说,速度素质不光会对其参与项目后所取得的成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还会对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当然,运动素质也是人在进行迅速运动时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是体育舞蹈的运动员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中所有动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完成项目后所取得成绩高低的重要保障[2]。而速度素质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动作速度、移动速度以及反应速度。其中,熟练的舞蹈动作技巧对于提高动作速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舞蹈运动中的动作方向、大小、时间长短等都会影响动作速度的快慢。
(二)速度训练的方法
1.训练应激性速度的方法。在平时,舞蹈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音乐旋律来有效提升自身的发应速度,队友之间可通过相互约定的舞蹈旋律来反复进行训练,进而在未约定的情况下运用别的舞蹈旋律进行一同训练,加强彼此之间的默契度,最后运用比赛中所规定的音乐旋律进行训练。
2.训练移动速度和动作速度的方法。选取与动作相适宜的方法来进行训练,如“CHA CHA WALK”,通过放松膝盖使得脚跟迅速落地的方法来提高出脚的速度。在动作完成前,身体各部位都需要一定的力量,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来不断的提高该部分力量。同时,运动员可通过对身体重心部分的附近绑一些小沙袋的方式来加大训练中的难度系数,也可以称之为负重训练。
三、训练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耐力
(一)耐力素质的作用
耐力素质是运动员有机体长时间工作抗疲劳及疲劳后迅速恢复的能力。要在舞蹈训练、表演中去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并在一定的时间里保持特定的舞动强度与动作质量,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 在持续比赛的动过程当中不断积累和加深与疲劳作斗争的能力。耐力素质的训练对于一个舞者来说, 是其艺术生涯和生命力长短的重要基础。
(二)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1.在耐力训练中,慢跑是有氧运动方式中的最佳方式。对于运动员来说,慢跑简单而容易掌握,而且养成习惯后,对于身体以及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不管专员运动员喜欢,业余运动爱好者也喜欢[3]。当然,慢跑也有着一定的方法需要掌握,如速度应当放慢、历程应当慢慢的增加等,如此,才能更好的获得慢跑所具有的效果。
2.水上排球、游泳和水中行走等运动,都会受到浮力的影响而减小对肌肉的力量要求,而水的深度越大,身体所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因而对肌肉的负担也就越小。因此,此类运动有利于改善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尤其是对那些伤后需要运动的人来说,就显得非常的适宜。
四、体育舞蹈的耐力训练
(一)柔韧素质训练的作用
柔韧素质是从事体育舞蹈学习所需的基本素质之一,良好的柔韧素质是学习、掌握体育舞蹈技能的重要基础,可以促进其他运动素质的提高。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不仅可以避免或消除两者之间不良转移,而且有助于两种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对于体育舞蹈运动员而言,柔韧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柔韧性好的运动员,无疑在做项目动作时能加大运动的幅度,同时,也不易造成扭伤或肌肉拉伤,因而能更好的完成动作。而柔韧性的训练方法通常有三种,第一种是动力性牵拉:在做动作前,就适当的做下摆腿联系、伸展关节和肋木压腿;第二种是PNF牵拉:通过运用阻力、静力以及外力进行有效结合的方式来提高肌肉的力量以及韧性;第三种则是静力牵拉:通过静力背弓、劈叉来提升下肢肌肉的温度和背部肌肉的柔韧度。
参考文献:
[1] 查建芳.论现代体育舞蹈的专项身体素质[J].宿州学院学报.2010(08).
1、损伤类型分析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高要求的运动,其需要达到独特的竞技与艺术的平衡,从而使运动员的下肢极易受到各种软组织损伤。研究发现由于习惯性踝关节扭伤造成的本体感觉失控是运动员在进行舞蹈动作训练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在损伤期间如经过及时的姿势矫正和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本体感受器功能。无论任何形式舞蹈,由于其动作表现的需要,身体的大部分负荷都主要集中于下肢以及强壮却又脆弱的足踝部。因此足踝部的损伤不可避免的在损伤中占据了较大比例。有研究报道17%~24%的摩登舞运动员有损伤史,而损伤部位中足踝部的损伤占到了34%至62%。
舞蹈形式和舞蹈动作的差异使得机体的生物力学表现不尽相同,因此导致的损伤也千差万别,其中包括急性创伤性损伤和因过度使用造成的重复性微创损伤。在对96名欧洲国家不同类型舞蹈运动员损伤的研究中发现,摩登舞运动员中最易出现疼痛的部位依次是小腿、膝关节和踝关节,而啦啦操运动员的膝关节损伤占到了首位,国标和拉丁舞运动员的脚趾受伤率更高。出现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由于特定的舞蹈动作或训练方式成为不同类型损伤的诱因。
有研究指出,踝关节作为连接腿部与足部的唯一关节,对舞蹈中的姿势稳定和维持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协调腿部和足部力学功能的关节。踝关节对于运动员的表现力至关重要。而且踝关节是舞蹈运动员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之一,加强对踝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包括对关节的骨结构、软组织约束、运动功能特点,无论对于体育科研工作者还是对于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需引起足够重视。为了更深入表现体育舞蹈的艺术魅力,仍需更全面地进行相关研究。
2、损伤机制和控制研究
在以运动生物力学手段对下肢的复杂结构和功能分析之后,学者发现常见的损伤机制多是由于动作与关节活动度的不相适应。例如前脚掌的力量不足以支撑大腿的过度旋外,而髋关节周围的附着肌肉不能随着足跟的提起而提供力量支持。同样。在落地时由于不能很好控制的足底韧带、关节囊和足底筋膜以缓冲应力,而对这些软组织造成伤害。这些软组织损伤会使骨骼发生应力性改变,并增加骨的载荷,进而使运动系统的不同组织都产生劳损。
Duncan E Meuffels等对职业舞蹈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研究中发现该损伤的机制,是在做舞蹈动作时跳起后落地时,由于姿势的改变使膝关节受到外翻的间接暴力而造成前交叉韧带撕裂或断裂。因此,在训练中应着重注意,合理运用动作,避免此类损伤发生。
Kervl指出舞蹈表现力的体现需要机体将肌肉耐力、爆发力、有氧能力、柔韧素质、关节稳定性、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调控等各要素进行整合,舞蹈运动员做为运动员和艺术家的多重角色,无论是爵士舞、摩登舞还是古典的芭蕾舞,其技术风格的表现都离不开运动医学的支撑。
Anthony C.Luke等在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中指出,因素可分为两种,内在因素包括解剖特征,过去的病史,月经史,舞蹈经验,舞蹈运动史和整形外科体检,外在的因素包括培训,疲劳,压力,鞋子和钙的摄入量。受伤的最常见部位依次是脚踝、小腿前后、背部,通常是因为过度使用造成肌肉拉伤和扭伤。同时因素还包括年龄和性别。
Elena Streskova等对5对拉丁舞运动员平衡能力的研究发现,辅以专门的热身活动后的训练,可以更有效的改善机体的静态特别是动态平衡能力。而目前在体能训练领域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核心区力量训练,核心力量是指核心区肌肉在稳定人体核心区部位及重心的同时,使人体产生最有效的位移及旋转的力量能力,从而对人体在控制子系统――神经系统,主动子系统――肌肉系统,被动子系统――骨骼、韧带系统和调节子系统――呼吸系统的协同作用下,使核心区部位保持中立位,为肌肉的发力提供支点,为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递创造条件。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控制力和平衡,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动作中的损伤以及伤后恢复,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3、体育舞蹈具有防治心血管的作用
体育舞蹈属于有氧运动,长期进行适当的练习,即可改善和提高心肌功能,防止脂肪在血管壁中的沉着,保持血管的弹性,维持正常血压和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外对体育舞蹈的能量代谢研究比较全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和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重点关注这些运动员的损伤的防护。国内对于体育舞蹈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研究体育舞蹈的极少,由于不能揭示体育舞蹈的独特生理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舞蹈的发展。
4.2 建议
职业实用体育教学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其对象是未来的广大从业职工人员。其开展的目的是提高广大职工的健康水平、调节劳动情绪、消除劳作疲劳,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侧重职业体能训练(包括综合体能、局部力量),预防职业疾病(如生活习惯不良症、颈肩腕综合征、“老头腰”、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等),娱乐休闲活动(趣味活动、登山、钓鱼等)。总而言之,能增强从业人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预防职业病水平,能促进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使身体全面协凋发展。
2专业特色与相关体育
现代社会职业岗位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职业岗位分类众多,各具特色。高职院校根据社会、企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了相应专业,高职体育就不同工作岗位劳动形式及活动形态探索相关的职业实用性体育。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分类情况为例,探讨与之相适应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见表1)。专业类别专业名称从事职业或岗位工作形式与特点相关职业实用性体育。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建筑工程监理、装潢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木雕设计与制作、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造价员、建造师工作形式不具固定性,往往为流动型,需经常来回行走,或需要简单而轻的体力活动,下肢负担重,重点发展下肢肌肉力量练习(如健身走、跑交替活动);加强上肢的锻炼(如乒乓球、羽毛球),以求上下肢协调发展;学习消除下肢疲劳的方法,避免膝关节、踝关节的负重损伤。制造类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操作工、电脑设计员、技师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手眼不停操作,精神紧张重点发展下肢力量(慢跑、台阶跳、连续蹲起练习);加强躯干肌肉力量(发展腰腹力量,预防“老头腰”:仰卧起坐、两头起);加强下肢、胯关节柔韧性练习(压腿、踢腿)。电子信息类、财经类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资产评估与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软件设计师、动画制作;经济师、会计、跟单员、营销员长期伏案坐姿脑力劳动为主,要是腕、指持续工作,身体活动范围小,常处于静止状态等重点发展腰部力量,预防腰椎间盘突出(仰卧起坐、两头起、俯卧背起);加强综合性练习(健身走、健身跑、自行车远骑、郊游、各种球类运动、跳绳),身体全面发展。旅游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商务英语导游、餐饮服务、翻译工作特色服务性、交往型,主要有接待访谈、社会交往、书写、内勤、电脑等工作,体力活动少重点发展下肢肌肉力量练习(如健身走、跑交替活动);形体训练、强化职业姿态训练、健美锻炼;再加体育舞蹈、交谊舞。
3结论与建议
3.1树立正确体育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主要落脚点,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坚持终身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作为传教者,应加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意识,加大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力度,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终身体育和职业体育的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2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能否开展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切以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终身受益目的出发,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拓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范围,选编一些交际型体育活动、结合体能训练、预防职业病等内容并传授有关知识,使学生在校爱体育、恋体育,到将来练体育、用体育,使体育活动贯穿职业生涯,使学生真正得到终身受益。
3.3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关键词:职业技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我国高职院校在职业能力培养中体育课程的作用
1.1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
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规划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规划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培养职业能力的方向也有根本需求: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其专业技能,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必须灌输职业道德的理念,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道德约束的作用,不仅体现出技能的优势,也要体现出高尚的职业素养。最后,依据终身培养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并非将学生推出校门便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与之建立联系形成终身培养的教学目标,促进高职院校为社会和职业岗位输送人才的教育价值体现。从而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中稳定发展创造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综上可知现代化教学理念,对于高职学生的全新职业能力需求:技能卓越;职业素养;稳定发展。
1.2职业能力与高职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中,依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领路,在体育教学方向上应当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广泛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而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一方面,能够以锻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体力提升,进而提升职业要求对于体能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以体育精神的文化理念促进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以稳定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体育课程能够提供基础的身体素质健康保障。以上三点能够看出,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定能提升学生对于职业需求的多种能力提升,因而体育教学改革为服务教学规划为宗旨,引领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尤为重要。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用性的教学改革路径
2.1以体育精神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
以体育精神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超越自我不断进步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团队意识的精神层次。首先,在体育文化中,以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提升,打破历史中人类创造了各项记录和体能极限。这种文化中的追求恰恰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不具备的。在多数参加工作的学生调查中发现,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精神文化。其次,在体育项目上对于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团队配合才能赢得比赛,不是单独个人能够取缔集体力量的。那么现代企业的职业需求,也要求员工具备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相互协调完成具体工作。而职业院校的学生从普遍课程中,仅以自身考试成绩为目标,很少接触团队协作的能力训练,但体育课程却可以根据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促进其,提升团队合作意识,进而形成现代企业需求的职业能力。
2.2以体育锻炼提升职业体能的强化
体育锻炼的基本作用就是提升体能,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多年学业繁重,对于体能锻炼相当缺乏。而从多数研究中也能发现,很多学生只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但是在体能上简直手无缚鸡之力。对某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学生进行考察,发现进入电子企业生产线,不能胜任普通职工常规任务量,其根本并非操作技能的缺失,而是体能上有一定差距。依据这样的情况,我国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完善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其基础的体能,从而适应职业化的需求完成基本工作。
2.3以体育教学内容完善职业健康的需要
在《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与身体的健康”。而且体育运动也以强化体质完善身体健康为根本,那么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提高体能,同时要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忙于工作就疏忽了自我锻炼。而且在很多职业工作中存在由于缺乏锻炼产生的职业病,以办公自动化专业和会计专业为例,到工作岗位中其基本工作都在办公桌前完成,运动量相对过少,如果再缺乏自身的主动锻炼,必然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亚健康的局面。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又当如何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因此秉承终身教育的理念,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在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胜任未来职业化的需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运动理念,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进而提升在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身体基础。
3针对提升职业能力的体育课程改革规划
3.1拓展体育理论课程的新内容——精神文化的职业素养
拓展体育课程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内容,其目标在于为学生提供精神文化的培养,即完善自我的进取精神需求与团队合作的主体意识。那么在高职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理论课程中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国内外管理体育精神文化的资料进行整理为学生解读。里约奥运女子3000米障碍赛,埃塞俄比亚选手迪洛的鞋子被踩掉,但其并没有停下来调整,光脚继续比赛,在奔跑、跨栏、踏水池的每个动作中忍受剧痛,当这位坚强的运动员跑到终点时,因为疼痛难忍已是满脸泪水。志愿者将她搀扶起来,用轮椅推出赛场。这位永不放弃的跑者,向我们诠释了真正的体育精神。这样的励志故事体现的是体育进取精神,体育教师将其带到课堂之中,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对于职业工作中遇到挫折迎难而上的信念,只有当学生具备了精神信仰,才能在工作中勇往直前,体现出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成效。另一方面,在体育理论课程中,教师同样可以用不同方式呈现出团队意识的题材,引领学生对于团队意识的领悟。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女排决赛在迎战塞尔维亚的决赛里,以先负一局的被动情况下,通过团队配合以拦网和强发球的艰苦拼搏中,连扳比分3:1逆转获胜,时隔12年再度荣膺奥运冠军。《人民日报》曾经用“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领悟团队合作的真谛,从而形成未来职业能力中自身团队意识的强化。而在普遍的教学活动上,体育教师也应当多开展球类团体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加强,为以后职业生涯的需求打好精神层次的基础。
3.2完善团体训练模式的体育课程开展——提升体能与团队意识
团体训练模式TeamTraining是企业发展团队建设经常用到的发生,应用于现代高职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能提高与团队意识。而拓展训练OutwardBound作为较为先进的锻炼方式,可以广泛开展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堂。首先,在体能训练的阶段,教师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在职业能力上体能需求,那么对于不同专业需求也要进行具体划分。例如数控专业与物流专业在职业道路上,必然要比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体能需求高,那么根据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在体育课堂中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运动需求进行归类,从而进行具备针对性的教学规划。而同时对于男女同学,以及不同体质的学生都要进行合理区分,才能够规划出更加适应个人体质提升的教学方案。其次,在团队训练的模式中,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在竞技类大球项目上,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效果更加。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可以融入比赛模式,让学生通过竞争,体验到团队合作的优势,从而产生对于配合协作的积极主动,那么也就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以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开展体育课程,一方面,能够在拓展项目上进行更为科学的训练内容,组织学生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同时提供解决方案,有小组配合完成。那么必然产生对于完成任务的团队依赖,进一步促进形成团队合作的小组共识。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更早的接触企业团队内容,形成对于现代化企业的客观认识,产生先进管理理念的客观认识,进而形成相应的职业素养。
3.3从选修课程中明确职业能力的区分——职业需求导向的选修课程
选修体育课程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进行的主要教学模式,其目标在于通过不同体育项目的具体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其优势在于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课程筛选,从而在课程中更加具备积极性和参与感。但是在职业化的需求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体育能力的职业需求存在差异化。这种差异化来源于工作性质的专业区分,比方说,会计专业的身体素质需求必然不会有机械自动化或者建筑专业学生高,那么从教学需求的考量中,应当按照选修课程的运动量进行专业需求的合理划分。体能需求较高的专业应当为其提供相应运动量较大的课程安排。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体能要求较高,如建筑专业、机械一体化、汽修专业、模具专业等,那么对其职业需求的考虑,可以开展乒乓球、田径投掷、羽毛球、武术等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对于某些要求气质的专业可以开展相应的体育课程指导,例如接待、翻译、艺术、表演、涉外旅游人员等专业,可以开设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太极拳等课程。其他方面,对于某些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专业需求,如会计、设计、行政、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由于受到岗位需求的制约,应当完善其肩带力量,腰背力量,以及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提升。那么在体能训练的规划中要注重仰卧起坐、蛙跳、拓展训练及下肢力量训练等。只有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进行划分,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出较高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在企业中的长期发展和不断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钱巧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基于工场操作类职业的实践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26-129.
[2]陈雁秋,陈浩东.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施“岗位主导”教学模式的探析[J].运动,2012(11):89-90.
关键词:体质;体能;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07
1 前言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体质概念的分析,探讨了学校体育教育中增强学生体质的步骤。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在阅读有关体质概念和学校体育教育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为本文积累并提供资料来源和论据。
2.2 逻辑推理法
在对所得文献,有关论文的参考后,综合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方法完成论文。
3 结果与分析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2006年10月4日公布,近20年来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三;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的高中毕业生有63.7%。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3.1 体质概念的分析
“体质”这一抽象名词 ,大家都非常熟悉。 “所谓体质,则是指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有的人先天体质好,有的人先天体质不好。对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由于受到后天环境、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对这些方面进行科学的教育增强人的体质,即通过科学的运动锻炼,合理的饮食再加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生活观念等后天人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体质向好的方面发展,能够使先天体质不好的人变得很好,先天体质好的人变得更好。科学的运动锻炼,提高学生内在的身体机能水平,外在身体素质;合理的饮食,培养学生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还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最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也能有效制止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
科学的运动锻炼是增强学生的体质的重要途径。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体体质是变化的。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学生体质增强过程中,人的体质有哪些变化因素(仅供参考):以百米短跑为例,百米短跑是以在最短时间内跑完全程为目的。决定短跑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起跑、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这四个阶段要缩短每个阶段的时间,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如爆发力、协调力、耐力等各方面身体素质,这些是缩短时间的重要内在因素。所以人体质变化的第一个因素是身体素质,然而身体素质需要一定的体能,体能的提高需要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转化到较高机能水平,达到提高体能的目的。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人的精神状态是痛苦的,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所以单列出来作为体质变化的第二个因素,以此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消除学生对运动锻炼的厌倦情绪,提倡体能的科学训练。在百米短跑的过程中,起跑爆发力强弱、肢体配合协调不协调、耐力的持久等变化因素,都需要人用自己的意识调控自己的身体,达到教练要求的技术标准。比如,在起跑后加速跑这一阶段,要求运动员“前倾角适宜,蹬摆迅速有力,渐增步幅,渐抬重心,(两脚印)渐成直线。”需要用自己的意识调控自己的身体。之所以能做到,就是人能够用自己的意识做这样的动作调整。之所以做不出动作,也是人调控身体的能力不足。所以,人体质变化的第三个因素是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综合起来人在运动过程中人的体质变化有三个变化因素,体能,身体素质,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之所以以百米短跑为例,因为百米短跑能集中反映人体体质变化的三个因素。其实,这三个因素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整体。比如,跳初级健美操,动作协调能力很重要,即身体素质很重要。这时侯体能、自我调控能力的彰显不明显,于是不需要进行训练提高。等到跳高级健美操的时候,比如控腿需要提高体能,腾空动作需要提高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体能、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就会凸显出来。而且人的体质是表现人体各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要想增强体质,必须打破这种“相对稳定”。通过提高体质的变化因素,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相对稳定”,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当然,这是个大学问,需要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
3.2 W生体质增强的步骤
通过身体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其次,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第一,以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进行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身体锻炼认识水平。第二,学生具备一定身体素质后,通过学习运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学生体质。
3.2.1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身体的习惯
人,呱呱落于世。那时候,对孩子最重要的是身体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有营养的奶水,充足的睡眠,舒适的家庭环境。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从家庭走进学校,变成学生,开始学校生活,需要学习知识。不仅学习认字、识数,到某一年龄段,还学习健康知识、体育知识及进行体育活动(游戏)。通过学习健康体育知识,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进而了解人自身身体需要:饿了需要饮食,而且要有营养;困了需要睡眠,而且要时间足够;白天需要身体运动等各个方面。从而进行完整的身体教育。身体教育,是随着人自身在不断成长过程中为适应特定社会而建立的教育措施。面对食物大丰盛时代,饮食的合理不合理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所以需要从小教授学生饮食知识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念。饮食知识,需要与学生自己生活所在地的主要农作物及主食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识别自己所吃食物的营养成份,再加上营养知识,转化为认识,使学生对食物有选择性,针对性,这样能够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达到学习饮食知识的目的,同时,提倡健康饮食观念,如,“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吃饭八分饱”等,以儿歌或其他形式以记忆的方式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并作一定的科学说明。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从思想认识上消除吃饭不能偏食,不能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就不吃什么,使学生关心自己的胃,善待自己的胃,进而保护自己的胃,为今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饮食观念培养生活饮食习惯,加上营养知识,使人们面对不同环境,都有能力对食物做出选择,提高社会生活适应性。
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饮食知识的学习和饮食观念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的一个方面,还有站姿,坐姿,睡眠姿势等方面知识也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应该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有多么重要,以室外亲身体验,室内传授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教授。当然这些知识本应是家庭教育的内容,但是现代社会家庭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所以这些知识没有普及以前有必要通过学校这种途径传授,使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观念。还有针对学生视力普遍下降这一现象,学校有必要针对影响学生视力下降的因素,在校传授相关知识及眼保健操,从小培养学生如何使用眼睛和保护眼睛,避免下一代重蹈上一代的覆辙,因为人一旦形成习惯,就算这些行为对身体不好也很难改。所以,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从小培养教育,通过观念的树立,知识的引导,最终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3.2.2 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3.2.2.1 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水平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常常萦绕在我们耳旁。知道运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上体育课应该传授学生身体运动及它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这些知识,通过教材的形式,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比如干家务是运动,走路爬楼梯是运动,跑跳投等也是运动,尤其学校日常锻炼内容要传授运动锻炼合理性的知识及它的积极意义,使得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常识,而体育室外课,更是运动,是教师通过一种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体育运动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
教授任何一门课,都有一个起点,体育课的起点就是从身体运动开始,从走、跑、跳、投等简单运动开始,应该从运动形式入手。“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人的身体运动也不例外,也必取一定的身体运动形式。而人能够运动必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身体能力强,运动能力也强。身体能力弱,运动能力也弱。身体能力的强弱是通过外在的走、跑、跳、投等简单身体运动提高的,身体能力提高了,再进行复杂的运动锻炼。通过走、跑、跳、投等简单身体运犹岣呱硖迥芰Γ具备了一定的身体能力后,再学习复杂高难度的运动技术。所以决定外在的身体运动强弱的内在因素是身体能力的强弱,即身体素质的强弱。通过一定的外在身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强弱通过外在的身体运动来显现。由此可知,运动体质变化的内在决定因素是身体素质和体能,所以运动体质教育的第一阶段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身体素质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
那么人的身体素质由那些因素决定呢?这些因素必须反映人身体素质强弱的最基本方面,并且能够量化(目的是为了个体化,能够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有三方面(仅供参考):身体力量、柔韧性、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身体力量:“是人体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柔韧性:“人体肌肉、关节、韧带等组织的伸长活动能力和弹性的总称。”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就是用人的意识控制身体姿势,调节身体运动节奏的能力。比如,燕式平衡、倒立、跑步时有意识的调整呼吸节奏和运动步伐等动作。这些例子的共同点是在做这些动作的过程中人的意识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有能力去调控身体。通过间接提高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提高人处在运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因为身体素质的展现,必须有人的意识调控,在这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所以把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列出来作为身体素质的一个因素,认为应该从小培养。不过身体素质强弱的先决条件是体能的强弱,因为要提高身体素质必须先打破原先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之发生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所以,体能训练是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机能会出现不适应,要想从低机能水平向高机能水平转化,必须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体育课是一门以运动为主的实践课,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在运动中学习体育知识,在运动中理解深化知识,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健康水平,从而为今后提高锻炼身体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不失其根本,才能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3.2.2.2 良好运动技术是科学锻炼身体的必备条件
一直以来,存在着“是‘以增强体质为主’,还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二者必居其一,无法回避,也无法调和”这样的看法。其实这两方面应该结合起来:以增强体质为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辅。通过学习运动技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因为运动技术的展现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身体素质和自我调控身体的能力强弱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运动技术来体现。所以,良好运动技术是科学锻炼身体的必备条件。
随着人类对自身身体潜力的不懈追求,追求的过程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来展现,以比赛竞技为手段,达到“更快、更强 、更高”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竞技运动这种形式来挖掘人类的潜力展现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调控能力,是正当的,也是合理的。当然也应该是人性化的。但是竞技运动毕竟是少数人的活动,而且从人的生长历程来看竞技运动是人生当中一个运动阶段而已,最终还要回归大众活动,回归到社会生活当中,这时他们运动锻炼的目的也应该和大众一样是增强运动体质,增进健康。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体质概念的分析,在运动过程中,人的体质变化有三个因素:体能、身体素质、自我调控能力。以此来探讨学校体育中体质教育步骤。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锻炼身体习惯。其次,学生通过学习身体素质理论课结合科学的运动实践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再次,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通过学习运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这样学生在校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理论水平,等走到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2] 刘建国.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 矛盾论.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4.
【关键词】舞蹈训练;情绪管理;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NO:XYS15S28。
形体舞蹈是一门艺术,为形体修塑和舞蹈的结合;而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是基于初中起点的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招生对象为湖南省各县市基层农村生源,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年龄小,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等原因,学生入学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些许挫折和压力就产生不良的情绪,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问题。2004年在德国召开的舞蹈艺术教育会议上,研究者们分别提出:舞蹈训练治疗法可以降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对心理过度紧张和压力大的人起到一定的缓解和调节作用;还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等观点。因此,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加强情绪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减轻舞蹈训练的负担,克服由外在压力引起的不良情绪,提升自信。使学生通过学习舞蹈摆正自己的心态从而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自身心智的成熟。
一、舞蹈训练与情绪管理的关系
舞蹈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之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绪体验训练。情绪训练中,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情绪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同时,情绪引导能够减轻学生在舞蹈训练中内心的负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舞蹈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更加专注和认真,舞蹈的动作更加规范。而舞蹈教学中情绪引导的作用非常明显;学生通过舞蹈课中的情绪训练,能更好把控学习和生活中引起的各种情绪,从而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舞蹈训练有效提升情绪管理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升学习兴趣。形体舞蹈课作为六年制免费师范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可以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素养;有助于增强其形体美感,提升其教学气质和职业素质。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绪状态的影响,如消极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到认知过程,无论是初级简单的还是高级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教师应该要充分认识到个人情绪管理能够对学生造成影响的这一点。舞蹈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情绪表达的意义,而在形体舞蹈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情绪的引导以达到身体技法的传授和情绪情感的传达尤为关键。在形体舞蹈训练的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外,还需要给予情绪信息的引导认识。因为,良好而又积极的情绪反应会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而又充满兴趣的接受新的知识,教师也更加容易引导整个课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在遇到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情绪条件才能够更加有利的去调节和引导。六年制免费师范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在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形形的困难,而通过形体舞蹈训练能够帮助他们释放生活中的抑郁情绪,改变其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从而提升学习情趣,以更加自信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二)有利于传递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信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心理还不成熟,在情绪管理上,具有不稳定性。研究表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会产生双向情感体验,教师上课之前的用心准备,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练习。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赞美,让学生产自我肯定感。同时,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接受能力,使教师内心感到满足。长此以往,利于形成课堂教学中积极情绪的良性循环。舞蹈训练是一种特殊的体能训练,它可以促进其身体健康;加上辅助工具音乐的配合,使学生感受到多样的情绪体验,促进其情绪宣泄。在舞蹈教学中有效提升情绪管理,教师传递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信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积极的情绪会使学生更好的面对未来的发展中遇到一些社会问题。长期以来,一些人对于舞蹈训练的看法十分浅显,觉得对于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舞蹈训练课程的开设没有必要性,认为舞蹈训练只是对学生塑造体形气质有帮助,将来在学生职业发展道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其实,舞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它利于塑造学生内在美,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舞蹈训练有效提升情绪管理,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在舞蹈训练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情绪,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正确面对舞蹈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使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信心,进而提高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舞蹈技能,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舞蹈训练有效提升情绪管理,还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与互动。改善学习氛围,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在舞蹈训练中,情绪引导对于学生调整情绪,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有很大的帮助。舞蹈训练有效提升情绪管理,利于学生在舞蹈训练中,不断完善自我,利用情绪引导思维,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之中,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对于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把握好自身的情绪,更有利于将来以一颗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促进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舞蹈训练有效提升情绪管理的意义
在舞蹈训练中,教师的情绪引导,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于在舞蹈训练中排除紧张、胆怯、害羞等心理障碍,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训练中,在提高舞蹈技能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在舞蹈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情绪引导,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学生情绪的反馈,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在舞蹈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也能够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升舞蹈教学能力。可以说,舞蹈训练中的情绪管理,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舞蹈的内涵,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舞蹈教学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四、结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不仅能够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向观众传递信息,表达舞蹈作品中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还能够通过舞者的外在情绪表现,向观众展示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因此,在舞蹈训练中,舞蹈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舞蹈技能训练,还要在舞蹈训练锻炼学生情绪的控制能力,有效进行情绪上的管理。加强情绪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舞蹈表演中摆正自己的心态,能够以一颗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对于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晔.高校舞蹈专业课堂的情绪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王巧慧.重庆市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现状的分析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4年.
[3]朱丽红.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4]李金地.试论免费师范生创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意义[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课程;教学;结构;改革;思考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计划的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课程结构在第一学年开设体育必修课课,第二学年开设选修课和职业体能课,;学生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期间实行自主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与考核监督,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自觉性。
1.一年级体育必修课的设置。
根据学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教师资源、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培养目标情况,体育课拟开设:
(1)体育必修课;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
2.二年级选修课的设置与学分认定。
(1)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体育专项俱乐部,教师在专项俱乐部中,建立QQ群,运用EMILL、手机等互动与联系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指导,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开展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职业体能训练;
针对行业不同专业特殊工作的需要,修建不同的练习场地,场地应该有里面的器械有:荡木、平梯、攀爬墙和天网,这些设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例如“攀爬墙”主要是针对建筑专业和测绘专业而设置的,平梯是建筑施工监理专业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发,发展了“准”职业人所需要的手臂力量、协调能力、攀爬能力以及运动中的平衡能力,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的恐高心理,对培养和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选修课内容设置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战术的运用为主。健美操、排舞和太极拳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动作练习和成套动作组合练习为主。田径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动作和提高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在选修课项目内容设置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以提高技术动作、技战术运用能力为主。健美操、排舞和太极拳以提高技术动作质量和熟练完成成套动作组合练习为主。田径以改进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技能为主。
(1)体育俱乐部选修课(1学分);
(2)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一一体育文化节、阳光体育活动、课外体育健身(1学分);
(3)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二——单项体育协会活动、体育社团活动(1学分)
(4)课余体育活动参与之三——院队参加校际间比赛(1学分)。
以上四种形式的学分认定(1)由选修课任课教师给定,其余(2)、(3)、(4) 16均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所在院系证明及活动记录认定学分。每名学生只认定(1)、(2)、(3)、(4)种形式中的一种。
3.顶岗实习期间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的网络管理
(1)大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的自主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与教育
管理:(全年1学分)
(2)开设“顶岗实习体育“网页专栏,制定《学生关于顶岗实习期间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的办法》,将顶岗实习期间自主锻炼原则、健身方法、运动处方、预防职业损伤的方法及顶岗实习期间体育教育的安排、要求、活动建议、远程考核及管理办法等内容放在网上,指导同学们开展自主体育锻炼,所有三年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按要求执行。
(3)开设“视频专区”栏目。将广播体操、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根据学生实习岗位创编的岗位体操等内容或套路拍成视频,放在视频专栏中供参加“顶岗实习体育“的同学们对照学习、练习,也可将互联网中简单易学、易于开展的视频内容下载,放在网上,指导同学们开展自主体育锻炼。
(4)设“你问我答” 网页栏目,你问我答,开展积极有效的网络沟通与指导。体育老师可进一步把顶岗实习期间体育指导专题内容、健身原则、健身方法、自我保健、运动处方等内容放在群共享里,供同学们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自主修订锻炼计划、自主反馈与评价自主锻炼情况、,并得到教师具体指导和评价。
(5)网络指导与实际指导相结合。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到学生顶岗实习点
授课并开展调研,积极做好个案分析,并将成功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高职体育的教育教学,探索出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全程化网络管理的特色教学改革道路。
(6)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团队实习的学生可参与实习企业的体育活动与小型比赛,有条件的团队实习点还可以组织开展实习点体育竞赛活动。为提高大学生开展自主体育锻炼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体育教师根据实需要到学生项岗实习点开展调研或授课,了解学生(准员工)开展自主体育锻炼情况与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企业人士共同探讨当代企业员工身体健康持续改善办法,从而修订高职院校全程化体育培养大纲。
(7)体育部教师做好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学分认定工作,每学期在体育部网页中公布学生顶岗实习自主体育锻炼的成绩。
体育课程教学结构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1、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改革,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科学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不断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项适合自身特点,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活跃业余体育活动,并通过体育锻炼达到陶冶情操,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3、对实施高职全程化的体育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与改进意见,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全程化体育教育须重点关注的薄弱部分——顶岗实习期间的体育教育问题,逐步推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自主体育锻炼,逐步实施与改善高职全程化的体育教育体系。顶岗实习阶段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同时顶岗实习又是实施全程化体育教育与管理的一个瓶颈,也是高职体育教育最容易忽视和放任自流的阶段,如果说大一年级、大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那么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离开了体育教师的视线,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正是学生练就健康体魄、培养运动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过渡期,此阶段开展体育锻炼全凭体育教育的魅力、学生个人的兴趣、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认识与把握能力以及体育素养、学校体育部门健全的的制度等多方面综合情况而定。必须纳入高职院校规范的组织与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