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文化调研范文

社区文化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文化调研

第1篇:社区文化调研范文

[关键词]兰州市城关区;社区文化;文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63-03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兰州市城关区第十次党代会议精神,加强对区情的了解,区委党校安排教师在城关区各部门、街道、社区开展调研活动。分别到皋兰路街道耿家庄社区、榆中街社区,酒泉路街道畅家巷社区,五泉街道闵家桥社区、青白石社区及居委会就街道社区文化建设进行调研。

本次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城关区7个社区发放调查表、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89.7%。

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现场观察法、文献分析法,了解调查社区居民关于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设施、需求、内容、质量、态度、意见和建议。每到一处,仔细察看社区开展基层党建、文化建设活动的有关资料、学习栏、宣传栏,听取开展活动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社区服务大厅、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党员活动室等。

二、 结果与分析

其一,城关区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和态度,对所在居住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表示满意,随着调查对象年龄的增长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有增强的趋势,他们也非常关心社区的发展,绝大多数居民愿意参加社区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希望成为社区集体活动的一员,对集体有一种归属感。

在访谈中可以感觉到,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街道社区的工作近几年立足服务居民群众,规范民生办理程序,提高行政工作效能,密切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民情流水线”工程,创造性开展了“五园一湾党建工程”,即: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阳光家园”、服务社区弱势群体的“爱心家园”、服务居民健康和文化生活的“康乐家园”、服务居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家园”、服务社区安定祥和的“和谐家园”、服务社区党员的“红色港湾”,使街道社区工作有载体、有抓手,受到了辖区群众的好评。社区居民也从心里热爱社区,在问卷调查中,大家都希望自己所在的社区能够成为社会认可、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社区。

其二,社区文化特别是社区风气建设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问到居民“你认为搞社区文化建设有没有必要”时,有60.5%的居民认为有必要,92%的居民认为社区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强烈对社区的服从意识、服务保障意识和大局意识体现明显。

在回答“你认为社区应有怎样的风气”时,68%的居民都希望社区拥有一个“有凝聚力、有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工作气氛和谐”的社区风气,其次是“积极进取、爱岗敬业、健康活泼”等社区风气。由此可见,在社区风气方面,一个团结互助、勤奋踏实、拥有创新精神的团队工作作风是居民心中理想的社区风气,使社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其三,社区领导班子的能力与素质影响着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和发展方向。调查中,64.5%的居民希望社区领导干部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修养,具有统筹、组织、协调和对社区工作负责的指导能力;其次是能够以身作则、以人为本,民主管理。66%的人希望领导班子团结同心,分工协作,互相尊重与沟通,以身作则,人性化管理。

在实地观察中也可以看出,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改革创新强、民主作风好的社区精神面貌好,从而能创造出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其四,特色社区得到社会和居民的认可和满意,同时,社区的精神文化、办社区的思想与方向在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居民愿意居住在环境设施好、安全祥和的社区。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是社区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社区成员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这里,特别将那些指向性强烈、精神性突出的活动等也算作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如社区创造性开展“红歌会”、“社区文化节”、“邻里节”、“少儿夏令营”等文体项目。国庆等节假日,社区组织的“社区邻里亲、中秋百家宴”,“欢度国庆、喜迎重阳暨情系百姓、关爱老人”慰问演出,老干部集体生日会等活动受到98.7%的居民的热情参与和高度评价,激发了居民热爱社区的情感,营造了温馨和谐的街区氛围。由于精神文化具有明显的社区特点,所以往往要多年积累,逐步形成。

调查还发现,由于开展社区工作的思想和观念过于注重规范性、统一性,容易忽视灵活性、创造性;其次,来自工作任务、人际关系、社区竞争、领导评价等方面,管理中更加强调制度、任务的执行和完成结果,而为社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工作氛围体现不够。社区建设注重看得见的硬件建设和见效快的方面,忽视对社区文化的传承、长远发展和科学发展意义上的建设等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要使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和价值,要对社区文化建设树立发展性的管理观念。

(一)转变观念,充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事业

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先经济发展后文化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心协力,在组织、政策、经费、人员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事业。

(二)以人为本,切实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健全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指导协调社区宣传、教育、科普、体育、文化、娱乐等文化工作。

其次,巩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体,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驻社区企业、单位、学校、部队的文化潜力,成立青年、少年、企事业单位、部队文体活动组织,构筑老、中、青、少四梯次,居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区文化活动网络。

再次,及时发现、培育热心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队伍,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鼓励,充分调动文化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社区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

社区文化在文化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可以是居民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是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可以是文体活动,也可以是科普法制教育;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国际的。在文化活动的形式上应不拘一格。可以是宣传窗、书报栏的宣传;可以是广场演出、卡拉OK比赛;可以是有奖征文、趣味体育竞赛;也可以是模拟法庭辩论、专家授课等。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以一般为基础,创特色文化;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同时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区与区、市与市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社区资源整合三管齐下为抓手,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保障社区文化建设运作协调,不断强化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在保证财政预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着重加大政策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如社会投资文化项目的建设可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对投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奖励等。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资,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确保社区文化建设有钱办事。与此同时,充分调动、整合驻区单位已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形成以社区文化中心为基础,驻区单位文化设施联动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建,共同发展。

还要形成全社会重视和关心社区文化建设的观念和良好氛围,确保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争优创新,深化发展;引入督导检查制,督促引导社区文化健康运作,积极向上;创建人才激励制,鼓励文化骨干努力多出精品,多出优秀文化成果。

(四)社区文化建设注重发挥出对社区的引导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娱乐功能、激励功能、改造功能

社区文化的引导功能既表现为对社区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表现为对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一个社区的社区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社区成员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与“标准”产生不符的情况,社区文化将发挥引导作用,使之与标准相符合。例如倡导的“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尊老从自己的家庭开始”等,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约束功能是指社区文化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社区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建设上。为了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管理,必须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营造社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制订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持社区秩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社区居民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产生一种自我约束作用,从而保证社区文化健康、稳定地发展。群体意识、社区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造成强大的使个体从众化的群体压力和动力,使社区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

凝聚功能是指社区成员在共同目标、利益和信念的基础上,通过共建机制,使社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聚、凝结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社区文化犹如粘合剂,把社区内的成员“粘合”在一起,社区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使他们从生疏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居民都是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文化将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乐于参与社区的事务,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区的繁荣做出贡献。

娱乐功能是指社区文化能起到给人们的消遣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环境的作用。人们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而社区文化恰恰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为他们提供了场地。社区居民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会感到精神倦怠,身体疲劳。社区文化活动将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和舒适的环境,使他们从劳累和压力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并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次日的工作。

第2篇:社区文化调研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一项国家级公益性文化创新工程,由于科技含量高,需要一定的经费投人,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通过对曲靖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调查,分析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下一步的建设对策。

为更好地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2010年4月18日至21日,共享工程云南省分中心举办了全省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培训班,来自全省15个州市、67个县图书馆的馆长及工作人员参加了这次培训。培训后,曲靖市支中心和尚未建立的3个县级支中心,以及30个乡镇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工作全面展开。为了准确掌握曲靖市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为当前和今后的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曲靖市图书馆通过发放书面调查表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地调研了全市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发展、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意见。

1曲靖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概况

1.1文化共享工程曲靖市支中心建设的前期准备情况

根据《云南省文化厅关于做好2009年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项目准备工作的通知》(云文社X201田to号)和《曲靖市文化局转发云南省文化厅关于做好2009年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项目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曲文社〔2010] 12号)等文件要求,曲靖市图书馆及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开展了前期准备工作。

1.1.1场地。目前已将三楼报告厅重新装修成办公区域,将原办公区域打通后,把一楼的少儿外借和少儿阅览室搬到三楼,原少儿阅览室用于建设电子阅览室;同时,将一楼少儿外借处书库改造为中心机房。

1.1.2场地环境改造(含机房、电子阅览室装修)。一楼电子阅览室和中心机房用地已做到远离电气管道、高压线路、变电所、电波微波发射塔等设施,光线充足。目前正在进行电子阅览室和机房的装修,待装修结束以后即可配置电脑桌椅。

1.1.3防雷系统。由于曲靖城区不属于雷区,且图书馆馆舍建筑较低,目前正在咨询如何进行防雷系统的建设。但机房、电子阅览室里的机柜、UPS和计算机电源均能做到接地。

1.1.4供电。按照要求已经将30KVA交流电接人到电子阅览室和机房。

1.1.5防火器材。按照要求,电子阅览室和机房配置了相应的干粉灭火器,制作了禁止吸烟的消防警示标志

1.1.6防盗设施。根据实际情况,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安装了防盗门窗,现准备在院内安装监控探头等设备。

1.1.7电话及互联网接人。互联网目前使用的是铁通l 0M光纤,已将光纤接人器移至中心机房。

1.1.8专(兼)职人员配备。已考虑配备2名管理人员,1人为专职,1人为兼职,两人均精通计算机设备应用。

1.2曲靖市6个县级支中心和41个乡镇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情况

曲靖市按照共享工程云南省分中心的要求,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实行市级支中心、县支中心、乡镇农文网培学校三级架构。但是,由于尚不具备相关条件,目前仍由共享工程云南省分中心承担资源整合、设备维护指导、人员培训等任务,待今后条件成熟后再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级管理。

目前已建成的6个县级支中心均能正常开展活动,能有效利用设备,制订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和措施。除沾益县以外,各支中心都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富源县政府提供了7万元的财政经费用于工程正常运转;宣威市、罗平县分别解决了2万元的运行维护经费,其中罗平县财政将2万元经费列人了每年的财政预算。

已建成的41个乡镇农文网培学校均能正常开展活动,能有效利用设备,制订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其中95%以上的农文网培学校都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80%以上的农文网培学校每年都有2-3千元的运行维护经费,都利用设备开展了1-3期农民培训。

2曲靖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主要成绩

2.1各地党政部门均高度重视,齐抓共建基层文化阵地

曲靖市文化局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建基层服务点,用好有限的资金,让设备和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2.2基层文化单位增强活力,积极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为群众服务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曲靖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种种困难,但各县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仍坚持开放,为群众服务,其中公共图书馆基本做到了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开放时间和开馆时间同步。如马龙县图书馆依托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活动,举办了图书馆宣传周、电脑知识培训和未成年人专题知识讲座;罗平县图书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在寒暑假针对广大中小学生开展了“推荐百部爱国主义、科普类影片”活动,举办了思想道德建设专题讲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陆良县图书馆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服务力度,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的管理,对未成年人进人电子阅览室的,必须征得家长同意,才予登记、办卡上机,且严格规定上机时间,监督他们的阅览内容及范围,城保他们文明、健康上网;陆良县三岔河镇文化站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充分挖掘镇、村图书阅览室的潜力,开展“读书、爱书、用书”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

2.3利用丈化共享工程况固文化阵地

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公共图书馆纷纷抓住机遇壮大自身实力,建立电子阅览室,不仅促进了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也促进了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如马龙县图书馆2004年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基层站点后,积极争取5万余元经费购置了电脑,组建了小型电子阅览室,后来又争取2万余元经费购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现正用于图书书目数据库和读者信息库的建设。与此同时,目前已建成的大部分乡镇农文网培学校通过配置文化共享工程设施设备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使以往缺书少报的文化站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3曲靖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3.1对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视不够,一些地方领导仍不了解文化共享工程,认识有偏差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的领导还未真正了解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内容和意义。各地普遍反映,目前文化共享工程还基本停留于部门行为,光靠文化部门难以推广文化共享工程。截止目前,各县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列人当地总体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也是屈指可数。

3.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云南是西部省份,经济发展较东部地区较为滞后,文化投人相对不足。曲靖市有不少县市的财政本来就十分困难,再加上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原先征收的教育附加费、计生费、土地税、农业税等税费有的停止征收,有的全部上缴财政.造成乡镇一级财力严重不足,没有多余的钱投人文化事业。据各地反映,维护一个农文网培学校的正常运行,一年至少要2万元(包括宽带线路、设备维护更新、水电、办公、活动、交通费),而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固定经费来源,直接造成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宽带线路费没有保障。每个服务点宽带线路费每年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一旦中断不能上网,只得关闭服务点。二是设备老化无法维修、更新、升级。三是缺少活动场所,影响服务。此外调研中还发现,一些乡镇文化站由于经费和场所限制,文化站都设在政府院内,一旦要建设农文网培学校,群众出人就会不方便,导致服务面过窄。即使是县图书馆,本身经费也不足,很难拿出更多的资金投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即便政府解决了设备购置的问题,但每年的宽带运行费和设备维护费还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3.3缺少懂管理、懂服务、懂技术的专(兼)职人员

调研中发现,乡镇文化站普遍缺少懂技术,特别是懂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尽管共享工程云南省分中心一直坚持对基层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但是由于时间紧、内容多、人员素质不高,基层人员通过短期学习很难掌握相关技术。这就容易造成出现设备故障以后,由于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无法下基层进行“手把手”指导,小故障往往变成大故障的问题。另外,基层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顾此失彼,刚人门又调走,工作不稳定,也不可能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上。

3.4现有的适用资源和特色资源严重不足,缺少吸引力

现有的文化共享工程海量资源中真正适应广大基层群众需要的资源仍然不多,主要原因有:一是资源覆盖面过广,但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差,一些农业科教片并不适宜在各地推广;同时,曲靖本地群众爱看滇剧和花灯,但现有的戏曲资源多数是京剧、折子戏,当地群众不感兴趣。二是版权制约使得影视资料、名家讲座等群众喜爱的资源太少。三是现有的系统还不稳定,视频图像质量不高等。

4对今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都熟悉文化共享工程

要自上而下,切实加大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取得社会的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建议由共享工程云南省分中心统一制作文字和视频宣传材料,尽快发放到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基层服务点,向各地领导和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还可要求各县级支中心和农文网培学校的电脑全部将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设置为首页。总之,用一切手段使文化共享工程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4.2明确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

目前,国家已明确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属于公益性事业,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加大投人。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必须加大国家和省级财政的专项投人,并辅之以州市、县、乡镇各级财政的经费补助,明文规定并督促地方各级财政拨付配套资金,切实保证各级支中心、农文网培学校的设备维护更新、宽带线路、活动开展等日常费用。

4.3加强培训,稳定队伍

文化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要以人为本,不断壮大技术力量,招聘专业人员,培养技术骨干。乡镇农文网培学校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能够承担基本的教学和服务。同时,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基层人员的待遇,使他们安心工作。

4.4因地制宜配里设备,提高建设质童

目前,文化共享工程国家管理中心配置给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的设备基本是相同的器材设备,而实际上,各级支中心今后还存在资源采集和资源加工的任务,迫切需要配置相关的设备。同时,基层服务点要下基层开展服务,而现有的服务器并不方便,所以应该配置笔记本电脑、大容量硬盘以及DVD刻录机。此外,各地购置电脑等设备时,应考虑选择当地有1-3年保修期的品牌,以减轻维护工作;在视频资源制作中,不宜过分考虑电脑播放的流畅性而过度压缩数据,可改为刻录光盘进行播放,以保证投影播出效果。

第3篇:社区文化调研范文

【关键词】天津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与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时期。文化作为城市发展最突出的标志,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①,而与快速城镇化相伴生的却是对文化意义的忽视②。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单位办社会逐步演化为社区办社会,“社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肩负起更重要的时代责任;同时不同阶层、地域、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在社区中集聚、碰撞和摩擦。毋庸置疑,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基层③,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对于解决新时期新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较好,历程较长,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与新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选取天津中心城区的17个城市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以期能摸清基本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调查与设计

为保证调查研究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以社区区位、规模大小、发展与成熟程度、居民形态四个因素为评判标准,笔者选取了天津中心城区的17个城市社区为调查研究的案例。关注社区文化活动的季节性特点,调研于2013年4~10月分三个阶段实施。2013年4~5月是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实地勘察的方法,进行预调研和基础摸底工作。2013年6~9月是第二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鉴于社区文化内涵的抽象性,采取了随机发放并面对面辅导填写的方式,使得问卷的有效性达到百分之百,根据社区规模与成熟度的不同,分别发放50、70和80份问卷。2013年10月是第三阶段,采用“质性研究”中深度访谈的方法,本着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选取了20位社区居民和10位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在社区居民的选择上兼顾了文化活动骨干、积极分子和一般居民,共获得30份有效访谈样本。

笔者设计了分别面向居民与管理人员的两套问卷,问卷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针对管理人员的问卷共有18题,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知、评价与诉求3个部分。面向居民的问卷设计有40道题,涉及到居民的基本情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和认知、评价及诉求,对物质文化设施的使用、评价与诉求,对制度文化的了解与评价,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个部分。

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指根植于内心的心理意识、信仰和价值观,以及外化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等④,归并为两个方面:心理层面的价值观念文化与表征层面的行为活动文化。

一方面,心理层面的价值观念文化。笔者从居民文化程度、、认知水平、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从问卷分析看,天津城市社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较高,以高中和大学学历为主,分别占到了33.4%和49.8%。大部分社区居民无,由于民族构成的特点,在回族集聚的社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占一定比例。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知有着普遍性和局限性并存的矛盾和特征,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及建设普遍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又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和功能作用的认知比较片面。

居民对社区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表明天津市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邻里之间的相熟度和交往性不高,社区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不强。而且在调研中还发现,成熟、环境好、设施完善的社区,其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而人员构成复杂、较新、环境差的社区相反。

另一方面,表征层面的行为活动文化。行为活动主要表征通常是社区文化活动,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是类型单一、内容老套,各社区之间雷同、复制,特色不突出,根据社区特点和居民需求组织的文化活动很少。据实地调查和居委会访谈结果整理,大部分社区的文化活动首先以歌舞活动为主,其次是一些固定的节日演出或慰问活动,这也是导致社区文化活动居民满意度与参与度低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居民有良好的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期望,但是却很少或不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对于已经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都不高。

物质文化层面。物质文化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硬件设施,在给社区文化活动提供场所的同时,更是城市社区文化直观、具体的表现,可分为物质设施文化和物质环境文化两个方面。⑤

一是物质设施文化,即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实施的设施和场所。各社区都有一些基本物质文化设施的配置,如广场、健身器材、活动室、宣传栏等,但各个社区差异较大,共性问题也非常突出,数量少、面积小、后期维护脱节、更新缓慢,室外场所和设施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室内场所和设施使用率普遍较低。就室外场所与设施而言,数量与面积都存在大的缺口与使用率低下并存的矛盾,一方面是数量少、面积小的问题非常突出,而另一方面却是使用率并不高,甚至因长期不用而残破不堪。。而室内场所与设施,除了数量与面积上的硬伤之外,开放时间短、开放度不高是最突出的问题,很多社区的室内设施和场所形同虚设,居民很难接近和使用,反映出室内文化设施建设和宣传工作的薄弱。

二是物质环境文化,可以直接体现一个社区的文化特色、水平以及居民素质,表征为城市社区的建筑风格与色彩,小区的景观和绿化,以及各项环境设施与小品的设计、使用和维护状态等。物质环境文化的水平主要受前期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维护两个因素的影响,整体来看,新建设社区的前期规划建设水平要整体高于建成年代早的社区;而从后期管理维护角度而言,物业管理的有无、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素。综合调研的17个社区,建筑形式多样,但是色彩和风格都不能体现城市特色,维护管理跟不上,很多建成时间不长的社区外表也因风吹日晒而显得十分陈旧。在景观绿化与环境小品上也相对比较传统,没有考虑社区人群构成特征;几乎每个小区都存在私搭乱建现象,有的社区绿地、环境设施和小品的破坏还非常严重,居民对社区物质环境文化的满意度不高。

制度文化层面。制度文化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顺利而持续开展的约束和保障,可分为规章规范以及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两方面。⑥

一是组织机构单一、人员配置薄弱。目前天津各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主要由居委会负责组织进行,物业起辅助作用,个别社区有业主委员会起一定的协调作用。很少有驻区(外)单位(机构)参与进来。各社区均设有文化专员的职位,或是文卫兼管,也有文卫与其它方面负责相合并的,但是文化专员的专业特长堪忧;社区都有一些居民文艺骨干,有比较固定的文化活动团队;但是专业文化人才短缺,几乎没有社区与专业文艺团体建立长期的对口联系,另外所有的社区都缺少文化活动的专业志愿者。

二是制度庞杂、针对性不强、宣讲不够。所有社区的各项制度、规章、规范都很健全,内容庞杂;但是缺乏特色,缺少针对自身的制度建设,绝大多数社区自主制度建设不积极,特别是几乎没有专门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而且制度的形式化严重,宣讲不够,对社区居民的约束力极低,社区居民对社区制度的关注度和评价较低。

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转变观念,加强认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笔者体会到观念和认知是影响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因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的认知不够深刻、比较片面,不能从其对居民个体、社区和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和深层动力进行理解。在观念上重表面轻实效,最突出的如制度建设,所有社区的各项公约、制度、组织健全,但实施成效弱;物质层面,各社区都积极进行基本物质设施的配置,但是其利用与开放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精神层面,主要组织一些例行的文化活动,参与人员固定化、核心化。

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认知。只有正确认知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和内容体系,才能树立建设社区文化的正确目的,采取有效措施,发挥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一方面,强化对社区文化建设功能的理解。社区文化具有多位一体的功能,从微观上讲,对居民个体具有娱乐、教育和塑造功能;从中观上讲,具有对社区进行规范、协调乃至融合的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可以起到城市的文化传承、城市稳定和和谐的作用,因此其功能的深远意义在于其对城市发展所起的深层次作用。

另一方面,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体系的认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是多层面的严密组成,与广义文化的内涵相对应,包括核心内容―精神文化层面、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层面和制度保障―制度文化层面,各层面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忽视任一方面的建设都会影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

明确地位,确立主体。制约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不明确,城市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其一,明确文化建设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灵魂和核心地位。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社区对文化建设形式上很重视,但是行为上支持的力度较弱;社区文化建设在有些社区中处境尴尬而矛盾,拔得高却落点低,提得多却做得少,务虚不务实的状况比较普遍;很多社区重物质空间环境改善而轻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显然不能满足社区发展的基本概念。

其二,确立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构成主体,理应且必须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而目前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远未建立,政府、社区组织处于整个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核心地位,社区居民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缺乏,社区观念淡漠,对自身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缺乏认知;另一方是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低透明度,造成了很多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内容、参与缺乏了解,这种参与主体的尴尬性造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不明显、文化建设活动虚假繁荣、文化建设的普及性差。⑦

摸清现状,以评促建。调研过程中,大多数社区管理机构都反映出了对物质文化设施的迫切需求,其次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匮乏。笔者在访谈中得知社区中有大量有文化特长的居民存在,有很多文化资源可以挖掘。而评估则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

首先,以评估为契机,对社区内外可利用、可挖掘的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工作。重在人才资源的发掘,对社区内部有文化特长和一定文化造诣的居民个体进行调查、建档,同时摸清区外可供利用的艺术家个人、团体或志愿者的情况,建立合作关系;摸清社区内外的物质文化资源,明确社区内的物质文化设施水平和环境水平,积极开拓社区周边可供利用的物质文化资源。其次,以评估为契机,提升、改造社区的物质文化设施和环境水平,丰富文化活动类型,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最后,以评估为契机,找出差距,站准位置并注重挖掘特色。目前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雷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差,而且各社区的亚文化特色不突出,各社区一定要立足自身优势,挖掘特色资源,注重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完善机制,拓宽渠道。建设运行机制不合理与资金缺乏是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就运行机制而言,目前的文化建设行为基本上是在政府倡导下自上而下进行的,导致社区管理机构很忙,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而专项资金缺乏确实是一个难题,目前的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拨付,且额度有限,资金不落实,各项文化活动的组织、物质设施的配置与日常维护都难以实现。

一方面,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作为基层文化建设,培育社区文化自下而上的建设力量,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调动其工作热情;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社区管理队伍和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能力。

另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改变目前单一的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努力拓展资金渠道,积极吸纳社会及居民赞助,力争建立“三位一体”的以政府支持为主、市场化运作筹资为辅、社会及居民赞助为补充的资金筹措系统,适时建立社区文化建设基金,实现自我循环和良性发展。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12025)

【注释】

①刘士林:“关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第4期,第35~37页。

②柏巍,刘昆轶:“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探索―以上海静安区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6期,第66~72页。

③郑萍:“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18期(11),第115~118页。

④杨贵华:“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5期(3),第92~98页。

第4篇:社区文化调研范文

__县__镇,因辖区__村300亩秧田生产的大米晚熟、色亮、味香,被誉为“__之乡”,2012年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镇和2015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镇政府所在地__社区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社区。自“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邀请西安园林设计专家先后4次到__社区调研、走访、修改审定“美丽乡村”设计规划方案,县委书记__亲自深入__调研协调“美丽乡村”建设突出问题,县政府副县长李萍曾带领20余个县职能部门领导到__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统筹协调共推__“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到过__的人都一致称赞“__变美了,__发展太快了,__将成为全县休闲养生的福地”。现以__为例,就__“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美丽乡村”规划要超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镇村建设、城市给排污管道铺设、传统古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增收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当地的党委政府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要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广泛调研,倾听不同的声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要邀请专家亲临现场调研、反复论证修订。就__“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而言,西安设计学院园林设计专家4次修改审定才定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建设性、合理性、前瞻性。

“美丽乡村”建设要学会巧借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个镇一个部门的能力就能搞好的。就__来说,镇党委政府善于与联镇部门沟通、汇报,争取项目支持;善于运用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搞建设;善于鼓励引导乡贤返乡投资,反哺建设家乡,对此我建议:一是当地党委政府要善于做“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工作,要能放下脸面,低下身子,善于沟通,勤于汇报,主动向联镇及职能部门讲清楚贫困的现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让人家觉得项目落户于你镇你村(社区)是合理的。要树立唯拉到投资、要到项目是“美丽乡村”建设成绩的理念。能积极协调处理建设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纷争,让投资企业看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诚意。二是集中捆绑扶贫、__避灾移民搬迁、村镇建设等项目资金,尽可能的让建设项目落户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社区),做好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握指成拳集中资金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上。三是充分发挥联镇联村部门、村(社区)三委班子、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当地乡贤对“美丽乡村”的促进作用,通过他们的人脉资源,同情贫困伸援手,感恩社会反哺家乡建设等途径,争取项目支持,引进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融资难问题。四是加强宣传,让群众充分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微信分享”、“__”手机客户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列活动等方式让群众知晓“美丽乡村”建设,评选“__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善行义举榜”、“农民艺术节”等活动让群众共享精神文化生活成果,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发挥好人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就__“美丽乡村”在设计上突出__特色,注重“__之乡”、“__”、“夫妻树”等人文传说的挖掘与__古庙宇建筑、__老屋民居保护性开发,能突显__特色。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项目可行性论证充分,有长青缘现代农业项目支撑,降低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可能。__的文化旅游项目丰富,人文传说精彩,地方物产品种多,产业支撑相对合理,在“美丽乡村” 建设因地制宜方面我建议: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挖掘太极文化,历史传说等文化地理的文化底蕴,传统古村落、旅游景区景点采取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地重视还原回复,恢复未来本来面目。二是集中开发__、__、__平定千亩荷塘,__小区,__农业园区,____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一村一品”,打造独具__特色的稻米、油菜、荷花、狮头柑、拐枣、樱桃等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区。三是开发太极城夜景、__古镇、小河名镇等特色镇建设,让__“美丽乡村”建设“明珠生辉”、“光彩四射”。四是在后续产业培育上,要注重地域特色,充分调研,广泛论证,进行市场风险预测评估,宜种则种,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注重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农产品的产业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第5篇:社区文化调研范文

关键词:上海;80后;文化消费;分析。

1问题的提出。

消费作为人类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日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作为消费中的一部分,中国国内文化消费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文化消费的发展更加迅速。其实,所谓的文化消费[1],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享受;即指消费者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消费文化消费品的过程。在经济条件宽松充裕以及具备闲暇时间的条件下,人们为了获取知识、陶冶身心、娱乐自我等需求的满足,而对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形态的文化服务进行的一种消费行为[2]。文化消费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并对本国经济发展有着带动作用。在对文化消费的研究中,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与标准。若从消费的形式来看[1],它包括社会公共文化消费和个人文化消费;其中,个人文化消费又可根据消费的内容划分为个人文化产品消费与个人文化活动消费。再从消费内容的广义上来看[3],文化消费又包括教育、旅游、体育事业、文化娱乐场所、广电音像制品、戏剧舞蹈等等服务行业。在此基础上,还可将健身、体育表演和赛事观赏等更广泛意义上的娱乐休闲活动纳入其中。

同时,学者们还进一步提出文化消费与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审美观及兴趣爱好有关[4]。而80后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前人已经截然不同;这样,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主要消费群体,探讨80后在文化消费方面的特征,就显得极为迫切与必要。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本研究将从社会公共文化消费、个人文化产品消费以及个人文化活动消费三方面,选取上海地区的80后群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去揭示80后文化消费的现状,并总结与提炼其文化消费特征及规律。实地的调查通过随机街访的形式完成,发放问卷600份;经过严格的筛选,共收集有效问卷503份。

2社会公共文化消费的研究。

社会公共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中属于最基本的消费,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一般由政府组织,旨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本研究从80后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知晓度、每周在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时间以及每年去社会公共文化场所次数三方面,来探讨上海80后群体的社会公共文化消费情况。

2.1 80后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知晓度的调研结果。

经过对80后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知晓度的调研,可发现有59%的80后知道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存在,并知道可在这些场所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有41%的80后表示不知道有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存在,并无法利用这些场所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该调研结果表明,虽然较多的80后知道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存在,但仍需社区服务中心做好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的80后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动。

2.2 80后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活动时间的调研结果。

经过对80后每周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活动时间的调研,可发现每周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活动0小时的人数占样本总量的69.3%,每周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活动1小时的人数占样本总量的18.5%,每周在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活动1小时以上的人数仅占样本总量的12.8%。该调研结果表明,80后群体可能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每周没有太多的时间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活动;而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也应丰富自身的活动形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前去参加。

2.3 80后去社会不同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次数的调研结果。

经过对80后每年去社会不同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活动次数的调研,可发现80后群体去图书馆与博物馆的次数,要远多于其去纪念馆、美术馆及文化馆的次数;特别是80后群体中没有去过纪念馆的人数接近总体样本的70%,即纪念馆为80后群体每年去的次数最少的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与图书馆相比,80后群体每年去博物馆的次数要更多。该调研结果表明,80后群体较多受流行性大众文化观念的影响,偏爱“快餐文化”的消费,对博物馆等观光性质的场馆偏爱度较高。

同时,通过80后群体“不去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原因的调查,还可发现80后群体提及最多的原因为“工作繁忙”,这样从侧面论证了80后群体“偏爱快餐文化”消费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另外,提及因场馆设施不好或活动中心服务不好等原因而不去社会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的人数最少,这也表明目前场地及服务因素并不是阻碍年轻群体参与社会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因素。

3个人文化消费的研究。

3.1理论基础及方案设计。

毫无疑问,关于个人文化消费的概念及内容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已经成功地嫁接了国外此方面的研究视域,并结合中国的社会现状,较为清晰地解析出个人文化消费的本质及其研究的范畴。但个人文化消费概念及内容的研究,仅是个人文化消费研究的表层部分;而关于个人文化消费动因及其演化路径的研究,才是个人文化消费研究的核心部分。在目前的研究中,国内学者虽然提出了个人文化消费与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审美观及兴趣爱好有关[4],但却未能深入探讨文化消费与以上相关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大小,并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以至于缺乏显著性的成果。

当然,该情况的出现,也可能与文化消费的研究主题有关;“文化”这一概念本身所承载的社会学意义,以及定量分析法在整体问题研究上的局限性,使得定性分析法成为国内学者们的首选。但是,若能选择典型性的实证样本,并准确定位于研究对象文化消费现状的成因,将会有可能消除定量分析法应用的局限性,以实现文化消费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关于该目标的实现,可以从国外社会学家提出的“消费文化”研究范式中借鉴。

这是因为,“消费文化”的研究范式,是将消费现象同社会阶层结构、社会关系等社会事实并列考察,以最大程度地拓展“消费”的边界维度;也即消费并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也是进行属性构建、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5]。同时,随着社会结构变迁、价值观改变、艺术审美变化等事实因素的引入,使得定量分析法在文化消费研究中的应用就成为可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政治及文化的不同,使得文化消费研究中“社会阶层结构”在国内研究的嫁接,更多表现于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划分,并不存在明显的政治性地位划分。

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关于本研究方案的理论设计,在充分考虑到本研究的目的与数据分析的可操作性后,将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1)80后文化消费的内容;(2)社会事实的影响因素。前者主要包括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的消费,后者主要包括性别、教育程度、职位、月可支配收入这些人口统计变量的描述。

在具体变量的统计上,首先是关于文化消费变量。其中,文化产品的消费变量为:每月读杂志的数量、每年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数量、每月购买影碟的数量、每月由网络看电影的数量;文化活动的消费变量为:每年看戏剧的次数、每年看演唱会的次数、每年听音乐会的次数、每年看歌舞剧的次数。最后,本研究还选择4个人口统计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其中,设置的具体选项如下:

性别:男、女;教育程度:高中程度(高中及以下、中专),大专程度(非全日制大专、大学、全日制大专),本科程度(全日制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职位:初级职位(学生、机关或事业单位一般职员、企业/公司的一般职员、一般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位(机关或事业单位普通干部、企业/公司的部门经理或中层干部、个体从业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位(机关或事业单位司局级以上干部、企业/公司的厂长或总经理、私营企业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月可支配收入:低可支配费用(4000元以下)、较低可支配费用(4000-5999元)、中等可支配收入(6000-9999元)、较高可支配收入(10000-13999元)、高等可支配收入(14000以上)。

3.2性别因素下的方差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发现不同性别特征下上海80后的文化产品消费与文化活动消费并不存在着差异(P>0.05)。这说明男女群体在文化消费上,并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性别因素不对文化消费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性别特征的组数为2,且性别因素不对文化消费产生影响,所以不进行事后的比较。具体分析结果见表1。

3.3教育因素下的方差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发现不同教育程度下上海80后的文化产品消费与文化活动消费存在着差异(P<0.05)。这表明,不同教育程度下的80后在文化消费中存着一定的区别,教育因素对文化消费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教育程度的组数为4,且教育因素对文化消费产生影响,所以还将进行事后的比较。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性别因素下方差分析结果

 

 

 

 

 

由于不同教育程度下上海80后的文化产品消费存在着差异,因此分别将高中程度、大专程度、本科程度及研究生四种教育程度下的文化产品消费人数进行比较,可发现高中程度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购买数量0-2”、“购买数量6-10”和“购买数量11-15”三个区间上,大专和本科程度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购买数量6-10”、“购买数量11-15”和“购买数量>15”三个区间上,研究生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购买数量>15”区间上。这表明,教育程度对80后文化产品消费产生正向的显著性影响作用。

由于不同教育程度下上海80后的文化活动消费存在着差异,因此分别将高中程度、大专程度、本科程度及研究生四种教育程度下的文化活动消费人数进行比较,可发现高中程度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消费次数0”区间上,且有过文化活动消费的人数也要少于没有过文化活动消费的人数;大专和本科程度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消费次数1-2”区间上;研究生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消费次数>5”区间上,且大专程度以上的80后群体中有过文化活动消费的人数也要多于没有过文化活动消费的人数。这表明,教育程度对文化活动消费产生正向的显著性影响作用。

3.4职位因素下的方差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发现不同职位等级下上海80后的文化产品消费不存在差异(P>0.05),而在文化活动消费中存在着差异(P<0.05)。这表明,不同职位等级下80后群体在文化消费上存在着部分的区别,职位因素对文化消费产生影响,但影响性不够显著。同时,职位等级的组数为3,且职位因素对文化消费产生部分影响,所以还将进行事后的比较。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由于不同职位等级下上海80后群体的文化产品消费不存在着差异,因此分别将初级职位、中级职位、高级职位三种职位等级下的文化产品消费人数进行比较,可发现不同职位的80后群体在各区间的分布人数上基本趋同,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表明,职位等级对文化产品消费不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

由于不同职位等级下上海都市居民的文化活动消费存在着差异,因此分别将初级职位、中级职位、高级职位三种职位等级下的文化活动消费人数进行比较,可发现初中级职位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消费次数1-2”区间;高级职位的80后群体体主要集中在“消费次数1-2”和“消费次数>5”区间。这表明,职位等级对文化活动消费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但作用并不显著。

3.5收入因素下的方差分析。

由于高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仅为3.27%,不具有普适性,可考虑将其与较高收入群体相合并为新的“高等收入群体”,以进行共同研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发现不同收入水平下上海80后群体的文化产品消费和文化活动消费中存在着差异(P<0.05)。这表明,低收入群体、较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以及高收入群体在文化消费上存着一定的区别,收入因素对文化活动的消费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收入的组数为4,且收入因素对文化消费产生显著影响,所以还将进行事后的比较。具体分析结果见表4。

由于不同收入水平下上海80后的文化产品消费存在着差异,因此分别将低等收入、较低收入、中等收入及高等收入四种收入水平下的文化产品消费人数进行比较,可发现低等收入水平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购买数量6-10”区间上;较低收入水平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购买数量11-15”区间上;中等收入水平及高等收入水平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购买数量>15”区间上。这表明,职位等级对文化产品消费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

由于不同收入水平下上海80后的文化活动消费存在着差异,因此分别将低等收入、较低收入、中等收入及高等收入四种收入水平下的文化活动消费人数进行比较,可发现低等收入水平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消费次数0”的区间上;较低收入水平的80后群体主要集中在“消费次数1-2”的区间上;中等收入水平和高等收入水平的80群体主要集中在“消费次数>5”的区间上。这表明,收入水平对文化活动消费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

4研究启示。

经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性别特征因素不对上海都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产生影响,教育程度、职位等级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会对上海都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产生影响。其中,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会对居民的文化消费产生正向的显著性影响;职位等级会对居民文化活动消费产生正向的影响,但在影响的显著性上,不如教育等因素明显。因此,通过所得到的结论,后续的研究可从以下三方面方面展开:

(1)补充文化消费的研究变量,进一步分析人口统计变量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如引入不同收入群体的文化消费支出变量,从而确定收入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程度大小;(2)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交叉,找出人口统计变量对居民文化消费影响的成因;如将年龄层次与收入水平两因素进行交叉分析,以准确界定各因素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大小;(3)控制人口统计变量在都市居民文化消费中的影响作用,分析其他的外界因素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如在控制人口统计变量的前提下,研究居民生活形态变量对其文化消费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米银俊,土守忠,孙浩。浅析《资木论》中的文化消费[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3)。

[2]仝如琼,王永贵。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0,(3)。

[3]刘珉曳,赵华朋。陈丽芬。陕酉文化消费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4]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0,(3)。

第6篇:社区文化调研范文

为了保证本次调研活动的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社区多渠道、广范围地进行了调研:

一是召集社区党员、工作人员,居民代表、单位代表座谈会,听取各方面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精心设计调查表,由社区干部、党员、社区志愿者分头下小区、走单位、入门店、进住户,对辖区单位、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社区对201人进行了深入调研,收集调查表86份。

三是征求街道办事处、劳动局、计生局、综治委、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办公室以及民政局、区委组织部等上级部门对社区建设的意见,争取上级部门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和关注。

经过广泛调研,仔细梳理,社区共整理种类意见建议41条,主要反映在八个方面:

一、公共设施方面:

主要是①中滩路无公厕,商户及外来人员入厕难,部分商户随地大小便。②部分小区缺乏体育健身器材。③社区为公场所在居民院内,无法发展,缺少居民、党员活动、培训、休闲、健身场所。④社区内无休闲广场。

二、小区物业管理方面:

①大部分物业小区“三防”设施不到位,车辆无人管理,容易丢失。②部分小区既无物业公司又无业主委员会,处于管理真空。③小区乱堆乱放比较普遍。

三、公共安全方面:

①部分道路中间隔离段树木高大浓密影响行人视线,横穿马路易发生事故(如火炬路)。②公园路加油站洗车点占道经营,影响行人安全。③流浪狗太多影响交通安全。④部分加油站、加气站液化汽泄漏,或距离小区太近,有安全隐患。⑤狗伤人时有发生。

四、环境保护方面:

①中滩路部分家属院一、二层经营没烟噪音污染严重的餐饮业,既影响环境以又影响居民休息。②部分烧烤店应限时经营,防止深夜扰民。③狗屎遍地,草坪遭到蹂躏。

五、关注弱势群体方面:

①“三无”空巢老人保障机制不够完善。②低保户就业困难,部分低保户亲自领取低保补贴有困难。③大病救助、困难救助、渠道不太清楚。④应加强对弱势的帮抚,慰问。

六、精神文明方面:

①多举办社区各类宣传讲座,不断提高公民文明道德素质,使居民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维护花草树木,维护环境卫生。②多举办适合居民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七、流动人口管理方面:

①、流动人口入学难、租房难、办事难。遇到困难救助门路少。②流动人口中的党、团员无法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加入组织比较困难。

八、共驻共建方面:

①加强社区与单位横向联系,密切合作,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共建和谐中滩。

九、组织建设方面:

1、支部党员人数达206人,80%以上为退休党员,分散居民在50余个小区,学习活动很不方便;

2、每年党员缴纳的党费全额上缴,支部缺少活动经费。

针对意见建议及存在问题、社区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先后三次召开会议,认真分析研究解决办法。一是对居民提出的如加强流浪狗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关注弱势群体等11个问题社区能够做到的,社区立即着手完善制度,明确责任,限时解决,对需上级有关部门解决的,立即上报上级部门,督促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如建公厕,增加体育设施等问题,对目前尚无能力解决的如居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入托难等问题,给居民讲清楚,取得居民谅解,截止目前,所有问题都已进行了分类处理,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7篇:社区文化调研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设计理论;建筑景观

一 山东胶东半岛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

山东胶东半岛地处中国东部沿海 ,北临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临黄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土地总面积 3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9%。胶东半岛地处平原,沃野千里,冬季干燥寒冷,夏季炎热多雨。本次调研的主要地区为青岛、威海和烟台地区的新农村规划设计。

(2)新农村的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表现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生存环境以及建筑改造、道路景观规划等内容。以此形成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3)胶东新农村建设基本状况

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当前,对于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有着比较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但是,对于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研究是在探索中完善和前进,很多设计方面的理论都需在实践中总结。所以,目前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深入农村调研,按照当地气候条件、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特点来探索胶东半岛的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胶东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与此同时,由于该地区受到地形地貌、经济条件等各因素的影响,在土地规划利用和农村土地管理方面相对缺乏。在道路用地规划、宅基用地规划以及排水设计规划、废弃物用地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人民水平的提高构成了限制和制约,所以目前对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科学化土地规划管理的要求迫在眉睫。

二 胶东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对青岛、威海和烟台地区一些在建和完工的新农村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调研,发现目前还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

(1)总体规划设计有待完善

此次调研中发现胶东地区某些新农村建设中道路用地、宅基用地以及排水用地和废弃物用地规划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某些社区的内部和周边出现了和社区环境不配套、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合理的统一的规划设计。在道路交通规划方面,有些社区中的道路性质不明确,缺乏依照社区功能分类安排路网设计;在民居规划方面,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房屋结构设计存在照搬城市民居设计问题;在排水用地及其废弃物用地规划上难以满足规范要求。

(2)景观设计呈现随意性

新农村规划中的景观设计是整个规划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和反映新农村审美层次的重要体现。通过调研发现有些城镇广场与社区的景观设计与整体规划风格、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整体色调不统一、不协调,存在着设计的随意性和拼凑性。新农村的景观设计应将其纳入整体规划之中。

(3)农村居住环境设计单一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些地区的建设一味照搬城市小区规划模式,不能体现农村社区环境自己的需求定位,所以当前新农村的居住环境形式要呈多元发展,不能让新农村的规划设计程式化,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这样才更突出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只有立足于当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生产模式以及农民的生活习俗进行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定位,真正站在农民的视角上思考设计的功能与形式问题,才能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之路。

三 胶东新农村规划设计原则与设计理念探讨

(1)整体规划原则

通过对农村土地规划现状调研来看,整体规划是解决农村规划用地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必须要对整个村落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改造,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按照农村自身的生产生活习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整体规划设计的设计总体原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规划设计要体现对农民的尊重和了解,加大土地的利用率,让居民拥有合理的交通空间、休闲广场、民生设施,使农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功能与审美的满足感。要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的活动相统一,使建筑与景观相协调。要以生活发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为设计指导方针。要遵循环境与资源,需求与供给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对各项用地和基础设施做进一步调查研究,精心定位,合理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不仅要有前瞻性,同时也必须保证其可实施性及实用性原则。

(2)规划设计要体现功能满足和审美感受

通过创造宜人的生产、生活空间和优雅的文化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让空间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居住、娱乐、基础服务设施、商业服务区域、交通体系等功能空间的设计规划方面,尽最大可能体现其服务功能的满足。在规划过程中,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喜爱的视觉形象应进行艺术加工,提炼概括,形成本土文化品牌形象,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征,采用统一的形式语言,使文化主题、景观形象、色彩视觉设计系统相互融合,并且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和审美感受的统一。

(3)建筑规划设计

不论是基础建筑、文化建筑、服务性建筑还是民居建筑设计,都要对当地的地形状况、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应立足经济实用、造型美观、节能、节地、节材等设计方针,设计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并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社区住宅,要在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大力推行适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公寓式多层、高层和联户式住宅建筑,逐步控制独立式住宅。每一幢楼从设计到外装修、材料的选择,都要体现新农村新气象,充分参考本地气候等条件,比如夏季多雨地区,要注意房顶的倾斜度的造型设计以及房屋开窗大小和朝向等。要遵循节约性建筑、科技性建筑的设计理念,依照艺术设计形式美原理,给每一幢建筑赋予生命和灵魂,让建筑与生命更贴近,与自然更融合。

(4)道路规划

在农村道路规划中,要注意车行和人行两条道路,在此可采用新农村建设“人车分流”的道路规划理念。如果不实行人车分流,会造成道路的拥挤,带来安全隐患。容积率较高的社区,则尽量使农用车辆入户,在民居建筑设计时考虑设置车库。新农村社区应随着农民私家车增多而尝试设立集中管理的停车位。小区的步行系统应顺应景观系统进行设计规划,既能有效直接的达到每个片区,又能提高步道系统的趣味性及环境审美。

(5)景观规划

新农村社区着重强调社区环境塑造,把社区生活空间作为艺术研究对象,从而营造出具有园林生活情调的康居环境。将景观渗透到小区的每个角落,创造可达性共享性强的景观。要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状况,并加以研究和利用,注重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使之与整体建筑风格相融合和协调,其中包括道路的布置,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以及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社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考虑商业及小区的建筑﹑小品﹑铺装﹑种植等景观设计因素,处理好植物生态效益与环境功能﹑总体环境景观与局部﹑近期效果与中长期效果等等多方面的关系,力求植物景观与小区整体风格和谐统一。2)因地制宜,胶东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丘陵、平原、山区等地形相间分布,因此,对不同地区的土地整理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土地建设规划方案。另外,注重植物品种在胶东地区的可生存性,根据植物的姿态﹑颜色和生长特性等进行不同的景观布置。注意多种多样种植形式的运用,注意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多层次合理搭配,注意长绿和落叶的比例协调,从而达到立面层次丰富,平面曲折有致的视觉效果。同时,以人为本,突出现代居住小区新的姿态,生机焕发,赋予新的文化内涵。3)在儿童活动场所,要创造一个清洁﹑优美同时符合儿童生理审美特点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时,必须注意不要选用飞毛﹑飞絮的树种,并且注意不栽种多刺﹑有毒﹑有臭味及容易引起过敏的植物。儿童娱乐设施景观一定要注意其安全性。4)地被及草地,按不同位置地被栽植品种不同,主要选择阔叶麦冬,吉祥草﹑万年青。草地可按不同的位置选用草周期长﹑耐踩踏的地毯草或黑麦草和高羊茅混种;或选用耐热﹑厚、美、观赏性的早熟禾,在早熟禾的局部位置可加植金银花等则更美。5)公建配置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要的公共建筑,应选在小区的中心位置,同时与活动休闲中心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方便服务居民,通过室内外景观空间、展示宣传空间、居民交流空间和休息空间的营造,完善公建配置,提高购物、娱乐环境的使用率。另外可布置小型休闲广场和健身场地,营造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提高社区文化品质,形成特色的公共建筑环境文化区域,扩大在社区周边范围的影响力,提高社区的知名度。

作者简介:王东辉(1963-)职务:山东轻工业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职称:教授。

第8篇:社区文化调研范文

一、公益性岗位的基本情况

(一)公益性岗位的人员构成。目前,我街共接收公益性岗位人员共计56人,其中:调出10人,退休3人,现实际公益岗人员总数43人。主要岗位有劳动就业服务、劳动关系协理、劳动保障服务员、社区保洁、社区城管、司法纠纷调解员和社区残联主席等岗位。

(二)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对象。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主要是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零就业家庭”成员、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符合条件的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退伍军人、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等。

(三)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目前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分两块,一是XX年6月前每人每月480元;二是XX年6月以后增至目前的每人每月650元。

二、街道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为了把公益性岗位人员合理、科学的运用到了街道社区的各个工作岗位当中,充分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文化街积极探索实践了“三化式”管理模式,强化了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合理配备公益岗人员和设置岗位。文化街一班人重视从实际出发,对4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在原单位的工作表现、本人现有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员情况和经济收入支出情况等等进行了排查,细致的掌握;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在掌握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尽可能的去发挥利用他们的特点、长处,发挥其长,避其之短的角度出发,按照岗位分工、年龄大小、原来所从事的行业、责任心强弱以及个人爱好等等方面的因素,把他们安排到各个社区的岗位当中,分担社区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综治司法工作、环境卫生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以及困难群众的帮扶等项工作,统属于街道下设的社区居委会和特殊群体,由街道和社区具体管理、分配任务、责任明确、检查考核,最大限度的调度了公益性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社区的和谐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9篇:社区文化调研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问题途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要保持持续繁荣健康和谐发展,必须建设包容性的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有特色、具包容的镇街社区文化,是沿海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

总的来看,绍兴柯桥的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协调同步的,绍兴县是全国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多次进入全国十强县行列,柯桥因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而显得更加繁华,全县70万固定人口,外来人口79万,超过了本地人口。在过去几年中,柯桥街道的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可圈可点的。至今,街道共有216多支文体队伍,3000多名文体骨干,在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中始终活跃着社区文体骨干的身影,街道每年承办的文体节日200余场次,参与人员10万人。已创建县一级文化社区19个、县二级文化社区8个、县三级文化社区4个、县级先进文化社区8个、市级先进文化社区6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2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1个。但深入调研,问题还是存在的。

一、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沿海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内地早和快,部量也相对较大,但要投入的社会事业建设资金也较多,范围也很广,其中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上的资金也不是很多。柯桥的社区文化建设虽然成绩不小,但碰到的难题也不少,这在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主要有:

一是对重要性定位不准。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考核。且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职责不够明确。

二是硬件基础设施滞后。目前社区文化阵地面临的是独立使用少,混合型占多,且面积分散形。此外,现有社区文体场所、设施大都单一,活动场所不够集中,大面积活动场所不多,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是文化经费投入欠大。目前仅靠人民政府投入开展活动是不够的,有时到所属成员单位“化点缘”,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人员不断增加,装备费、交通费等逐渐增大,由于社区经费来源渠道有限,数额也不多,需要开展的活动又比较多,社区文化活动没有专项预算经费,目前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很容易断粮。

四是文化活动模式陈旧。目前大多文化活动模式陈旧,活动层次单一,仅局限于玩一玩、乐一乐。有一些团队,其组合的随意性很大,活动质量一般,在精品、特色文化打造上还比较乏力,没有形成一些在区域内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活动,多数文化活动一般化,地方特色不突出,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创作还十分欠缺。

五是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现实中,社区干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社区文化专干缺乏,基层文化开展工作一般都是社区委员会干部凭借老一套经验或依靠社区中热心社区建设的文艺、体育人才等开展的,人才培训亟需加强。

二、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建设社区人普遍认同的新社区文化,这对于融合社区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是新的和包容的,文化必须也是新的和包容的,要做到这一点,探索出一条社区文化建设新途径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从本人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看,以下几种途径比较行之有效:

一是种文化。俗话说,春种怀粒粟,秋收万颗籽。庄稼要有好收成,没有播种是万万不能的。同样文化也需要播种。种文化的实质就是培育文化队伍。目前,在柯桥街道,从事社区文化管理的专兼干人员25人,辖区内单位也配有文化工作负责人及具体工作人员,我们以此为种子构成了街道社区文化工作的主心骨和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发挥社区居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柯桥作为县城所在地,居民素质普遍较高,特别是离退休人员中,有许多曾经是活跃在省、市、县的文艺骨干。因此,街道在文化工作中注重挖掘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街道积极创造条件,组建或扶持以退休居民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团队,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促进从行政管理向居民自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