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习惯内涵
习惯是什么?是存在于人身上不易改变的行方式和思维模式。人的习惯可以分为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卫生习惯、待人处事的习惯、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等等。各种习惯的综合就是一个人的素质。
有人说习惯是天生的,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科学研究证明习惯不是天生的,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多次重复的结果。习惯就是人们不用思索的第一反射或思维上的第一反应,也可称行为定式和思维定式。如:见老师来了马上起立,这就是一个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听见洪水来了,先跑去敲钟。告诉村民躲避,这是集体主义的思维习惯。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也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或称为观念。人的行为也是如此,人们一般情况下能看到的习惯,多数表现在行为方面。如勤奋整洁的习惯、按时起床的习惯、准时守信的习惯、干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学习一日事一日毕的习惯、背书习惯、听课记笔记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综合就是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有好的习惯,就会有好的前途。一个人有的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2)习惯养成
有的人认为,只要我们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他就会如何如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习惯的形成主要靠多次长时间的重复。而坚持重复,必须有外力的支持。我们平时对学生的管理,如按时起床、洗漱、整理床铺、摆鞋子、擦窗台、上早操、站队、呼号、列队行走、上课不准迟到、课堂上不准趴桌子睡觉、不准说话、不准思想溜号等,下课后在走廊里不准打闹、不准高声喧哗、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保持良好自习状态、出入校门要下车、见了老师要问好、不乱扔、乱吐、不损坏公物、按时熄灯、按时就寝、不影响妨碍他人等等。这些行为只要长期坚持重复下去,最后就能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或行为习惯。习惯的培养不是靠教、训、劝,而是长时间的重复。如果没有坏习惯的干扰,好习惯很容易形成。
那么,如何排除坏习惯的干扰呢?必须有老师或家长的坚持不懈的重复,不给坏习惯出现的机会。一般说,习惯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形成,一年到两年就会稳固。习惯是人们不用思索的第一反射。一般在学校三年、四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其实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管理,课堂上的训练,在思维学习和做人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和政治方法
孩子到十五六岁,精力充沛,各种欲念开始形成,有极强的好奇心,而且又非常容易痴迷,网吧、电视、录像、电影和他周围的朋友,是他满足好奇心的主要帮手,他们很难掌控自己,跟着感觉走是他们的突出特点,管不住自己是他们学习不好的主要原因。
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不好,绝不是脑子笨。而结论恰恰相反,脑子笨一点,学习反倒很认真。就是一些小机灵鬼学习不好,不是他学不会,而是他不学。
其二就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主要是在五、六岁甚至三、四岁时没有刻意培养成他们的好习惯,小学期间又有所忽视。一入学没有把握住,拖欠越来越多,积重难返,最后丧失了学习信心所致。三就是结交了一些不愿学习的朋友,相互影响造成的。
管不住自己是他们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管不住自己的毛病,不是用教和训能改造过来的,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的,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和学校的看护。有些行为坚决制止、有些行为要限制、有些行为要规范、有些行为要鼓励,这就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
我们学校每个班配置一名专职的班主任,不讲课专门跟班陪读(陪上课、陪自习、陪活动),实行24小时跟踪管理,帮助孩子自己管住自己。这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一是当天的事,必须当天完,不拖欠,不积压,做到学习任务不过夜,当日事当日毕。二是让学生每天都有学习的成功感,让他感到“我能行”。三是,控制孩子花钱,每月生活费不准超过300元,不能什么时候要钱都给,钱多了就是祸害。四是,不准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孩子交往。如果孩子结成帮伙,两个人难舍难离的情况下,就要学古人”孟母三迁”,搬家换地方,否则就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一个家长和一名班主任,对于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单靠训斥和说教是改变不了的,最重要的是,下决心改变他的周围的环境(包括他的朋友),培养他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让他离开那些不愿学习的朋友,限制他的花钱,规范他的行为,限时定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布置的学习任务要量力而行,让他有成功感,让他每天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只要三个月就会见效。
三、怎么培养学习的兴趣
1.父母的言行和脾气。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最深。很多父母在家里不讲究文明用语,夫妻间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对孩子骂不绝口。这些粗俗的语言像病毒一样毒害着孩子纯洁的心灵。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癖,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孩子常常被吓得胆战心惊,造成了孩子缺乏自信和心理上的阴影。
2.父母离异或关系不融洽。据有关数字统计,当今社会离婚率高达20%,越来越多的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中。单亲家庭的孩子思维观念、性格习惯容易走向极端,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一部分孩子因此产生严重的情绪障碍、自卑、厌世、忌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了的心理。
3.父母的不良习惯和嗜好。一些家长认为这是小节小事,其实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像班级里那些个人卫生差的学生,其家庭卫生往往也较差。有些家长自己成天赌博,甚至还教自己的小孩玩,使得很多孩子都迷上了赌博。像酗酒、吸烟、赌博、懒散、不讲卫生等都是孩子身心的腐蚀剂。
4.父母精神文明程度低下。如父母的语言粗鲁、不负责任、自私贪婪、吹牛撒谎等都是孩子效仿的榜样。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绝不可以低估以上这些精神垃圾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
5.不正确的观念。当今青少年父母这一辈人由于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又只有一个孩子,往往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的价值观扭曲。还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拔苗助长,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之所在,剥夺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导致孩子内心压抑、苦闷,使孩子的心理空间出现窒息状态。除此之外,家长们还喜欢用钱示爱,使孩子沦为精神乞丐。针对以上现象,为了子女的前途和未来,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应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品行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榜样。要用心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不能任由其在家中充当事事都不做的“小皇帝”,而是要用爱的力量去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给孩子自己一片蓝天,让他去飞翔;给孩子一点苦头,让他自己去品尝;给孩子一些尝试,让他自己往前走。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人生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人做不好,做事做学问也做不好。比分数更重要的还有亲情、友情、真诚、正直、善良、人格、精神,要培养孩子的人情、人性、仁爱等人文精神,让孩子学会宽容、礼让、仁厚,学会明辨是非与善恶。
二、多点关爱,多点沟通,切勿溺爱成性
家长一方面要多抽出时间来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多与子女交流、沟通,发现不良状况要及时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来纠正。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认真聆听他们说话,让他们感到父母对他们的重视与尊重,这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会被树立起来,他们也会在与大人的谈话中,认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习惯也有良好的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原则的,无原则的爱是溺爱,畸形的爱,是弊大于利的爱。要防止关爱过头变成溺爱,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孩子说了算,不要让孩子的愿望都很轻而易举地实现。当孩子犯错时,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帮助隐瞒过错;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不能一味的去妥协和满足,而是要语重心长对其进行教育。
三、多夸奖和鼓励,给孩子一个人生的支点
“好孩子、好学生是被夸出来的”,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确实,每个孩子包括大人都爱听溢美之词,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从而为了不辜负期望,发挥自己潜在的能量,取得成功。所以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增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他的一点点进步;肯定他,坚持鼓励他,耐心引导他,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他,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
四、努力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想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就应该以身作则,自己也热爱学习,从而创造一种家庭式浓郁的学习氛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己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若父母饭后经常看看杂志、书报,孩子也会看书、学习。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对其产生熏陶的作用。孩子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对某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确定奋斗理想和目标,并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关键词:家长素质 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
几天前我们学校的办公室来了一位家长,一进门就开始抱怨自己的孩子,每遇到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显得非常悲观、厌学,而且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与父母沟通,埋怨父母管得太多等等。我知道这是一个经济不错的家庭,平时父母都在忙于生意,很少和孩子沟通。孩子这次模拟考试总成绩不错,但英语没考好,父母两人只是埋怨英语成绩不好,对孩子的进步熟视无睹。我听到这位家长的叙述后,深有感慨,一个十几岁的初中学生,自己有了烦恼无人诉说,父母只是关注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进步却不闻不问,物质上虽然富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和无助,这样他们还能健康的成长吗?
由此可见,家长的自身基本素质如何,对子女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往往关系到孩子的一生。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并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孩子呢?
一、家长应具备的素质
(一)家长要具备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都感到新鲜,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孕育着聪明和智慧。如果我们家长能在孩子提问后给予正确的解答,并因势利导加以启发,对促进孩子智力发展作用非常大。
(二)家长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家长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细致,他们常因孩子领会不到大人的意图而斥责、打骂,什么“蠢猪”、“笨蛋”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由此产生。
2、家长还应具备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面对,善于动脑筋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对孩子形成坚强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3、应当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分析能力。一个好家长还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子女的一言一行,善于捕捉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成人、成才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家长在具备以上素质的同时,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呢?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凭借某种传统的经验来对子女进行教育,而这种直觉和传统的经验往往和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
(一)目前存在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调查研究,当前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下四种:
1、溺爱型。采取这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往往只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而忽略了或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去关心子女,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日趋严重,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2、专制型。采取这类教育方式的家长由于受封建家长制作风影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采取命令的口气,采取打、骂、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只知道严格管教,而不懂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3、放任自流型。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往往对子女的行为,特别是子女的缺点错误不闻不问,任其自流,而不做正确的引导。即使偶尔问了,也只是敷衍几句,并不把教育子女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
4、民主型。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式。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家子女疼爱而不溺爱,要求严格但不自以为是,他们能够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规律教育孩子,注意启发诱导,言传身教。在这种比较民主的气氛中生活的孩子,也会形成一种民主的作风、良好的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上四种教育方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是随意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是在在多数情况下以采取哪一种方式为主而已。
(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不断改进家长的教育方式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家长爱孩子,重视孩子,满足合理的要求,但不能溺爱,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都是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都将要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现在许多家长,却过于实用主义,眼睛只盯着高中大学,却没有明白,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初中养成的习惯与逐渐形成的性格。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在美国的超市买菜从不挑挑拣拣,一来我这人在家务事上很马虎,二来美国超市里的蔬菜、水果一般都同样大小,没什么可挑的。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很多年前一个朋友跟我说过的故事。她说她们那儿的超市里常常有华人买玉米的时候要剥皮挑选,一天她正要过去买玉米,就听到老外店员正在大声地骂:“那些讨厌的中国人把玉米皮剥开又不要,玉米都风干了还怎么卖?!”我朋友说老外的话就像是打了她一耳光,她红着脸推着购物车飞也似的逃走了。我妈妈来探亲的时候,我带她去超市,她也是一拿起玉米就剥皮。我赶紧制止她,并给她讲了上面的那个故事,她听了就不剥了。可是下一次她又忘记了,在超市拿起玉米来就剥皮。看来,买东西挑挑拣拣的习惯还真不容易改呢,但其实,更重要的不是习惯,而是一些观念问题。
再说一个台湾牧师讲的故事。他下班后常跟同事们一起去买西瓜吃,在台湾,买瓜是可以试吃的,在瓜上开个洞,然后挖出一块来给顾客品尝,顾客满意就买,不满意可以不买。但是他有一个同事,买瓜从来不试吃。牧师问他为什么,他反问道:“如果试吃了不买,开了个洞的那个瓜,瓜农又卖谁去?!”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习惯是买东西要挑最好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这个习惯会损害到别人的利益时,这样的挑拣就不值得了。因为即使你最后买到了最好的东西,可失去的却太多太多,比如一颗愿意为别人考虑的心。
前些天我家两个宝贝的学校卖南瓜,2美元一个。艾米挑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自己拿不动,要爸爸去学校帮她拿回来。而凯伦则挑了个很小的,自己放在书包里就带回来了。我看到那个南瓜不仅小,而且还长得歪歪扭扭的,就问凯伦为什么不挑个大的。凯伦说:“这个南瓜又小又丑,没有人愿意带它回家,我就把它带回来了,我也可以把它装饰得漂漂亮亮的!”我意识到我问凯伦的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源于自己的思维习惯,那就是既然付同样的钱,当然应该挑个最大、最好的。可凯伦的回答提醒我,原来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如何挑选东西。比起艾米2块钱买的大南瓜,凯伦貌似吃亏了,但实际上她收获了更重要的东西:爱心。这件事也提醒我,不要总想着占便宜,尤其是做了父母之后,无论做什么事都成了孩子的榜样,如果想培养孩子的诚实与爱心,自己也要学会吃亏和宽容。
关键词:幼儿 责任感 重要性 承担
一、从身边做起,让孩子明确责任感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责任。责任即义务。人生有权利,也有义务。责任它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是指份内应当做的事,二是指因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错。
先说份内应当做的事,比如说:作为老师,教好学生是他们的责任; 作为士兵,保卫祖国是他们的责任;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他们责任;而作为孩子他们的责任又在哪里呢?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事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一点在家庭教育中很重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但是,大家可能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在家里孩子手拿小勺在碗中搅来拌去,想要独立吃饭,结果饭粒像“天女散花”一样,撒的到处都是。家长看到这一现象,立即夺过孩子手中的小碗小勺,取而代之;吃过饭,孩子积极主动的帮助妈妈收拾碗筷,可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饭碗,父母对着孩子摇头:“孩子你还小,你别收拾了,还是我来吧……”此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还是需要父母的呵护,而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就会增强,责任心萎缩。
由此可见,家长过多包办,压抑了孩子身上最为宝贵的责任的萌芽。相反我们应顺势引导,使孩子知道: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如何去做,明确自己的责任。同时要教育孩子在幼儿园,尊敬老师、爱护同伴、收拾玩具与学习用品;在家里,帮着爸爸妈妈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是培养孩子有责任感的好的契机。
二、勇敢承担“过错”
因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错:受年龄以及生活经验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孩子对许多事或出于好奇、或出于顽皮的天性,或处于对社会生活缺乏知识和经验,往往会因自己的不恰当行为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这完全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但是,过度的宽容对孩子有害无益,它只会让孩子淡漠自己的责任意识。当孩子因自己的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时,要让孩子明白本身过错和应承担的责任 ,以及以后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等,从而使过错行为成为强化孩子责任心的契机。
笔者通过这样一则故事:高桥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做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了。然而,他们想错了。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糖果。
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他们看来,孩子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这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这对美国教授夫妇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的。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是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可见是疼爱孩子,然而,孰不知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爱,它在客观上是袒护了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而且也很有可能会重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做事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应怎样去承担责任,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味斥责、批评。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例如:孩子在游戏时不小心弄伤了别人,我们应该平静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把受伤的孩子扶起来,并真诚地说上一句“对不起”……必要时提供适当帮助。孩子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出经验、教训,并逐渐明白: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对自己做过的事负应有的责任。
一天上午,我正在给孩子们上手工课,只听见“哗”的一声,接着就有幼儿喊道:“老师,田子瑜吐了。”顺着声音我的目光定格在田子瑜身上,只见他的小脸苍白,眼里含着泪水,我连忙来到他的身边询问他哪里不舒服并整理他身上的污物,这时只见坐在他周围的小朋友都连忙捂着自己的鼻子,用一种想避而远之的眼光看着田子瑜,这时有个细小声音说:“田子瑜,你不舒服了吗?我给你捶捶背吧,我不舒服的时候,妈妈给我捶捶就好多了。”
我抬起头来一看,原来是我们班年龄最小却是人缘最好、最有爱心的李思雨小朋友。从她的身上折射出现在大多数孩子缺少的是什么?是要学会去爱别人,去关心别人。试想一个不懂得爱人和关心人的孩子,长大后从何谈起去爱集体、爱社会,和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只有九岁的5·12抗震小英雄林浩在自己已经被砸伤,脸上、手上都是伤口的情况下,他没有想到自己一个人逃离,而是返回废墟里,一个一个往外救出了两个同伴,这样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在挽救别人的生命时也获得别人的尊敬。
三、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责任感的形成
iPad究竟魅力何在?
2011年,浙江一个幼儿园曾进行了一场引人关注的防拐演练,说它引人关注,是因为在所有物品中,iPad对孩子的吸引力远大于零食和玩具。全班36名小朋友,竟有10名被iPad“骗走”。为什么iPad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记者调查发现,iPad等电子产品走俏的背后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首先,不少家长认为,该类产品及其应用软件具有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教育功能,孩子们更乐于接受。“很多资源都浓缩在一个电子产品里,教育孩子比较便捷。”
第二,很多孩子表示,拥有iPad才能拥有“话语权”。目前,中国许多城市的课堂教育正在引入“电子书包”,其操作原理与“iPad”可谓大同小异。有“经验”的孩子很快就能上手,而没有接触过这类产品的孩子则容易被“边缘化”。
第三,iPad等电子产品似乎具有一种“魔力”,能够让孩子瞬间被吸引并安静下来。家长们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觉得有这样的“电子保姆”未尝不是件好事。
在被问到电子产品的影响为什么会如此深远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益龙指出,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代,不仅仅儿童,包括成人在内都需要关注和预防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马克思所概括的“人的异化”问题。陆益龙强调,儿童对现代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精神被物品所支配,也可以说是一种异化现象。所以,现代教育要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即理性思维习惯和社会交往习惯,尽可能避免对某种物的依赖。
对iPad说不?
2012年初,北京史家小学将iPad 引入课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对于这种“开发智力”的方式,教育专家表示出深深的忧虑。专家们指出,iPad的“早教”功能是有局限的,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语言、思维、阅读等能力都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果确实需要用iPad进行“早教”,应扬长避短,可更多地让孩子用iPad听儿歌和故事,发挥其“听”的功能,尽量少用它玩游戏,弱化其“看”的功能。而北京市东城区某学校的陈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电子产品的泛滥,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取代儿童玩具成为新宠,但是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玩具形式,更多的是改变了孩子从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电子产品具备超容量、方便和快捷的特点,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传统的书本教育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形式。
除了北京,上海也曾经在一些学校尝试用iPad辅导教学,同样引起了很大争议。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这样做看上去好像很先进,但对于孩子的认知、计算等能力的培养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处。”
杨雄指出,以iPad为代表的电子产品,里面的设置、游戏等内容,其实是为成人设计的。比如,我们小时候都要背唐诗宋词,即便不太理解其含义,但锻炼了记忆能力。而这些电子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海量的信息存放,所以孩子们都不需要背,手指一点就什么都有了,时间长了记忆能力很难提高。还有,我们小时候都训练过加减乘除的心算,可现在只要按键,就能得出答案,时间长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小孩子通过书写可以提高耐心,锻炼把握性和平衡性,提高动作的精确度。现在用手一划,相应的画面就呈现出来,简单易上手,却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iPad那种多窗口、多界面的形式,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杨雄说。之所以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和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大关系。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专一性,他们才能坐得住,踏踏实实地学习,对将来走进职场也有好处。而据了解,作为iPad这类电子产品的研发者, 美国硅谷的IT科学家们都不让自己孩子过早接触,而是鼓励他们走进大自然,用泥巴、纸张等天然材质做手工。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才是开发心智的关键。
然而如果就此否定iPad的价值,多少显得有些武断。正如网民“冰块”所说:“iPad只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本身并无利害之分,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合理使用。”“‘iPad一代’在某些人类机能方面,肯定会比前人突出。手指的灵活对大脑开发有很大好处。我们不能因为老一代的观念而阻碍孩子们对新生事物的追求。”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说,关键是家长要具有“适度”理性,预料到过度依赖智能电子产品的潜在危害。
无法避免的“电子时代”除了高科技产品,网络等电子媒介也了许多家长无法回避的话题。尽管许多科学研究显示,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网络或电子媒体对身心发展不利,但我国小学生网络使用的现实情况如何呢?
2009年8月,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实施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网络已成为紧随电视之后小学生最喜欢的媒介,“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等”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其中上网玩过游戏的比例超过九成。
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创新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当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在课堂教学中,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从中自己总结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要注意以下两点,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培养自信勇气,开发创造潜能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创造性的发展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鼓励的方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信心。我们要始终坚信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值得注意的是:1、教师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2、对于学生的一些大胆的想象及创意不要硬性的否定,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更好的增强孩子创新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应当多多的看到这些不同寻常的动作,发现其潜在的内涵,帮助学生。学校环境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三、肯定大胆想象,鼓励创造思维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创造力在小学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很多东西有好奇,喜欢提出问题;善于创造幻想的东西,而且这种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景激发的;靠直觉和灵感来帮助创造……我想有了好奇心,小朋友们才能对这事物更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之进行创造。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无穷的,在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以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想象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
肯定小学生想象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1,想象的目标是创造性的解决数学问题,而非空想玩乐。2,开设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数学课堂中要搞好课堂纪律,松弛相依。
四、注重课堂练习,发掘创造
新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对这些练习进行加工、改造,经常是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提高练习的实效性,有利于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开发课堂的创造情趣。
如在教学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于是我用了三个游戏把整节课贯穿起来。首先是个人抢答赛。老师出题学生抢答或学生互相出题,这个游戏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接着是小组合作争优赛。4人一组,用三个数组成4个算式,比比哪个组想的算式最多。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合作竞争的意识。最后“吃鱼”这个游戏把整个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情绪高涨。游戏是这样的,每人一条鱼,每条鱼的上面都有一道题,只要能大声地读题说得数,这条鱼就送给你。学生们不仅要把自己的题说对,还要对其他同学的题进行判断,大提高了练习的强度。游戏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的,又提高了练习的时效性。在练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性的开掘就孕育在其中了。
话题一 关键词:粗心
很多孩子数学学不好,其实都归结为一个比较大的毛病——粗心。粗心是怎么回事?是能力上的问题还是哪方面的问题?该怎样去克服?
孩子的“粗心”或许并不是家长所认为的那个“粗心”。孩子的“粗心”很多时候是因为数学概念还没达到一定层次。而家长却把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粗心,从而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粗心”其实是一种生理问题。例如,孩子抄错字,把106抄成109和166等,颠三倒四多一笔或少一笔。这是一种感知缺陷,如果你的孩子恰好有这样的现象,请不要硬性地把它归结为“粗心”。
如果要把“粗心”做个界定,我认为分为两类:一是过失性,本身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孩子考了98分,家长说:“恩,懂了嘛,不错。”就行了,千万不要说:“哎呀,真遗憾,没有考到100分。”对于这种过失性我们要适度宽容。还有一种是理解上的问题。举例来说,算除法时,238÷8和823÷8哪一个比较容易错?我们要看孩子本身的定位和计算能力,如果孩子不会算,他当然会错。这时候就不是粗心不粗心的问题了,这种看似粗心的背后,其实是对知识点理解是否到位的问题,也可能是一种知识结构的缺陷。
我还想说明两点。第一,孩子粗心是不是与他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做数学题粗心的孩子,他的书包和抽屉是不是也乱七八糟的?如果孩子在生活上也表现得没有条理性,那么这样的孩子在做题时往往也是乱糟糟的。所以,我觉得家长们可以着眼于培养孩子生活的条理性,这会隐性地对孩子纠正粗心有帮助。
第二,不要经常对你的孩子说:“你怎这么粗心,又做错了。”这样会强化“粗心”这个概念。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这叫潜意识的“暗示”, 长时间的不良“暗示”往往会造成负面的作用,孩子也会给自己这样定位:“我是一个粗心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粗心”并不是无药可救的。我们也可以做一些针对性训练。如果孩子的观察能力比较弱,经常犯把106写成166之类的错误,我们就可以让他多做些类似于“找不同”这样的游戏,去帮他寻找一些细微的差别,提高观察能力。
还有一种现象,往往越到中学越严重:孩子看题目一目十行。也许他觉得这道题似曾相识,但有些关键的地方却没有理解透。这种粗心,其实是思维习惯上的问题,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
话题二 关键词:拖拉
孩子拖拉时,家长在看电视打麻将吗?┉
孩子拖拉时,家长在看电视打麻将吗?拖拉难道全是孩子的责任吗?会不会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合理?会不会是家长的原因?作为家长,应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假如孩子正在做作业,家长却在一旁看电视、打麻将,让嘈杂声充斥孩子的耳朵,他当然会分心,做作业怎么会不拖拉?
我一直在想,孩子拖拉的毛病是不是和家长有关。如果一个孩子半小时,比如在七点半就完成了作业,家长们往往会这样想:八点半才睡觉呢,还有一个小时啊,干什么呢?于是就继续找题目给孩子做。有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点自由,让孩子这样想:“我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玩。”那么孩子学得踏实,玩得也会痛快。
话题三 关键词:题海战术
数学老师和专家一直强调数学思维训练,但是怎样训练才是最好的?家长去书店买来大量的习题集,“题海战术”这样的训练是否科学?
数学训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一定非要做习题才算训练。比如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吃饭,可以问孩子:你估算下筷子有多长?让孩子说出一个大概的数,然后你再让他测量出准确的数。这两个数比较一下,看看数值差多少?这其实也是训练。因此,想让学生跳出“题海”,老师得先“下海”。题目是肯定要做的,但要以精练为主,只有老师先“下海”摸索,为学生挑选出一组由浅入深的精华题,才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在平常教学中,每天我只让学生做四道题,但这四道题必须认真去完成。学生做不出来也没关系,但必须要经过读题和认真思考,而且做错了一定要订正,同时还要反问自己:问题是出在审题上还是解题方法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得答案?假如学生按我的要求完成了,那么他每天就完成了一个思考的全过程,日久天长,不愁学不到本领。
很多家长喜欢一厢情愿地去买习题集。我想告诉家长们:如果真想给孩子买,最好事先和孩子任课老师交流一下,搞清楚,你的孩子哪些方面需要强化训练。我想任课老师肯定比家长更清楚孩子弱项,千万不要盲目、跟风地买习题集,既浪费钱也浪费孩子时间。
另外,参考书辅导书并非版本越新越好,要挑选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出版次数和年月相对久些的。你想:过了这么多年都还有人买,这书肯定是实用的、经典的。
最佳方法和孩子一起体验考试竞争。兴趣主要来源于生活。培养孩子数学兴趣,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例如摄影用的三脚架,为什么是三个脚的,而不是五个脚、六个脚?这就是小学数学里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多用这些好玩的问题引起孩子思考,自然而然地他就来兴趣了。
家长培养孩子数学兴趣可以做两方面工作。第一,配合老师把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呵护好,多和孩子交流学习上的得失与快乐。第二,多方面培养,比如和孩子一起用扑克牌玩24点游戏,在轻松的娱乐中帮孩子提高心算能力。
我有个学生的妈妈,给我印象特别深。孩子每张试卷,妈妈都会拿来做一遍,妈妈和孩子一起体验考试,体验成长。有时候妈妈考得没有孩子好,孩子就会特别高兴地说:“哎呀,妈妈比我还少5分呢!”假如妈妈比自己多,孩子就会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超过妈妈。长期如此下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都能提高。
话题四 关键词:初小衔接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学习的过渡?这中间有无窍门?
衔接好不好,家长很关键。数学的初小接,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充满自信地走进初中。刚刚步入初中,孩子将面临一个全新开始,将面临一次全新的机遇。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希望家长不要过早地去评价、定位孩子,让孩子充满信心地走进去。数学里很多概念有别于常识,接受它需要一个过程。小学入门阶段,孩子有其自身的思维特点,老师只能用一些描述性语言解答。举个例子,长方形和正方形,孩子早期认识了正方形,那么在刚开始学习时就很难接受它也是个长方形。认知需要过程,孩子对这种包含关系还没形成意识时,接受起来就有困难。随着学习深入,老师会帮他们适应。
家长能做的就是充分信任老师。孩子升入初中时,家长可以适当和老师沟通,告诉老师你孩子的特点,缩短老师认知孩子的时间。
其实初中数学内容并不多,往往走过了回头看发现就那么一点。学生刚接触新知识,在知识结构上混乱,做了很多题考试却成绩不好,老师就要在适当时候帮他梳理知识体系和漏洞。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要改善。有一次,我让学生把上学期错题再拿出来做一遍,依然有很多学生不会做。我把它总结为“假订正”——他只是就题订正题,是被动的,订正完了仍没有理解题目真正含义。应该让学生主动订正,把每题都理解一遍,找出错在哪,为什么错。
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至关重要。小学时,老师扮演的可能是类似老母鸡式的角色,孩子则接受“圈养”式教学;但到了初中,可能就演变成“放养”式教学了。课业加重的同时,老师在管理上却给孩子“松绑”了。怎样去适应“圈养”到“放养”的过程呢?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 此外,小学时主课是2门,到初中后突然变成4门,要教孩子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能学好数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教师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评价理念,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你的学生会是充满活力的,充满自信心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改进方法
品德与生活学科是以孩子的生活为基础,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品德修养、乐于探究、深入思考为教学目标的综合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生活方法、生活习惯、生活逻辑,以学生的生活感知、生活体检为为主体,开展以贴近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游戏活动、教学载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以正面的思维,科学的方法,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引导儿童在“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一、情趣导入新课,催生学习情感,道德寓于学生生活之中
品德修养寓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品行的修养、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感悟,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认知能力、思维习惯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和道德认知。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情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培养学生乐观的处世态度,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入手,让学生带着深厚的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思考,不断提高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将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人与自然》、《绿色环保》等节目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到书本中寻求如何才能别把花草弄疼了的答案,使学生通过了解花草树木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了解花草树木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装扮地球的作用,是我们的好朋友,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珍爱花草树木的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了花草树木的行动中去,为护养它们做贡献。
二、尊重孩子权利,优化教学过程,珍视学生生活感知价值
儿童是一张白纸人,教师要教学中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让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要重视所学内容与孩子生活感知的联系,让品德与生活变得更加对孩子有意义,让学生构建起一种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内化成自身的道德品质。教师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重、探究欲强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成效。教师要教学中,要注重采取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展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如,笔者在教学“我是家中小成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全家人的合影照片,让学生在课堂上拿出来,在歌曲《可爱的家》之中,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欣赏,学生们个个流露出幸福的笑容,然后我请学生把父母长辈的故事介绍给大家,将教学目标以如何尊敬父母长辈、如何学习做人等探究讨论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总结出一件父母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情,在介绍家庭成员,回忆甜蜜往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激发学生爱生敬长、热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通过典型事例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将教学内容中一些情节通过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如,笔者在教学“眼睛与耳朵的诉说”内容时,采用“模拟法庭”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生动活泼,学生有新奇感,使学生能负责任、有爱心地对待生活。
三、理论联系实际,拓展教学空间,强化学生品德修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