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

第1篇: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4.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改善保险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

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险种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如何合理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和安排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运用的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结果,提高公司竞争实力和企业价值。

三、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原则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等,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要求,包括期限、风险、出险频率、流动性等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模式,强调的是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等。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家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保险的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成本的滞后意味着资金的滞留,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险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保险公司应更加关注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则上要求资金运用满足保险发展和保险负债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负债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保险产品或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状况来决定资产配置情况。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险公司资产的特点,充分考虑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充分考虑财产保险行业的特点。

1.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产保险公司与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的原则。就是要求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上的相对平衡和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总量上的相对平衡,这里要求的平衡是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结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即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差异进行布局,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的投资,而短期负债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并根据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结构调整。

(3)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或速度对称原则,其主要内容为:资金运用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最好是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一致。

(4)目标替代,总体效用平衡的原则。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安全性越高往往伴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流动性较高往往盈利能力较弱,但安全性较高。目标替代原则是指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或方针上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相互替代,尽可能实现三者的均衡,而使总效用最优。这里的总效用是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方面效用综合构成的。

2.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及意外健康险业务,保险期限较短,保险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下特殊因素:

(1)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为保证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必须具备较高的流动性。

(2)险种结构及不同业务的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具体险种上包括财产保险、车辆保险、责任险、建工险等,不同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不同,其风险状况、出险频率及损失可能产生的金额大小也不一样,对赔付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如车辆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要求相对其他财产险业务高,因为车辆属于移动的标的,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出险的频率较高,导致赔付的频率也高,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高。而普通的财产保险业务的出险频率低,但由于保险金额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要求的赔偿金额大。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业务结构、险种类别,以保证偿付责任的及时兑现。

(3)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国保监会通过认可净资产与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的比较结果,来判断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由于保险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偿付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对资产的认可率的要求也不同,公司对资产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的需要。四、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的组成及投资的重要性

从产业性质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属于金融企业。第三产业从资产结构上看,具有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小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也一样,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不高。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又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业的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对资金运用的要求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银行存款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人保60.49%,太平洋77.32%,大地74.34%,太平6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资金运用的需求旺盛。资金运用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中与保险业务经营同样重要的经营活动,客观要求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加强投资资产的管理,关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为财产保险公司及财产保险行业整体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与资产负债管理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快,但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加,竞争特别激烈,承保利润率在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同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本身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高。财产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取决于保险业务经营和资金运用两方面,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符合国际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在国外,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赔付率均接近100%,利润主要来自保费资金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对公司的贡献,提高经济实力。为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公司负债进行深入的分析,紧密联系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品种等。

(一)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二)充分分析公司的业务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多,且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等特点,因此,同一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金额的要求可能较大,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对资金总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的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流动率来判断投资配置是否合理,平均流动率等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的比值,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示资产的运用过度,应根据负债的具体类别,缩短投资的期限;反之,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应适当提高长期资产的比重,以保证平均流动率维持在1的水平。但在使用平均流动率时,最好对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如将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分段越多,计算结果的运用越合理,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越匹配。

(三)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认可率的投资组合

根据中国保监会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不同资产的认可比率是不一样的,认可比率的不同,对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法定的偿付能力要求与公司的业务规模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投资资产的认可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公司业务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资本金充足,基本不需要考虑公司资产的认可率,可以只考虑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去配置投资。但当公司业务规模较大,资本金处于不十分充足的时候,就必须将投资配置在认可率高的资产上。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第2篇: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这个数字传递出一个信息:生活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意识到了趁早做理财规划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很多人因没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理财规划,使得年纪越大,生活质量越差,那么该如何做养老理财准备呢?

明确退休的目标

理财专家认为,在养老规划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退休目标,其中包括退休年龄、退休时比较舒适状态下的基本生活花费、养老医疗费用、应急费用等。通过这种倒推方式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养老缺口,也更容易认识到养老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大致推算出退休后的主要费用开支项目和数额后,就要设想如何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根据目前自己(家庭)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养老理财。

养老理财

要趁早

因为,在相同的本金和投资回报率基础上,时间越长,收益也会越大。所以,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同样要未雨绸缪规划未来的养老。另外,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几年,但普遍寿命又比男性长。所以在退休金准备上,除了时间要早,资金储备也要更多,甚至可以超过男性的三分之一。

规划养老金时一定要控制风险,而且年龄越大,投资的风险应越低。不过,一味追求资金安全而忽视了投资收益也是不适宜的。比如银行储蓄,有养老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近50%的人通过储蓄方式筹集养老金。

专家认为,储蓄的优势是安全性高、保本保息,但却无法抵御通货膨胀风险。所以,单纯依靠储蓄来养老,无法维持购买力,将使退休生活大打折扣。

科学合理的规划

养老理财有了目标和资产配置方式后,还需注意自己领取年龄与退休年龄的衔接,这样在退休之后就立刻有养老金领取,生活质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养老金领取方式也尽量选择按期分批领取,一次性领取后很容易导致资金被挪用,影响养老质量。养老钱是刚性需求,要专款专用,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其保值或增值。比较一致的建议是:社保+企业年金+个人理财方式,如基金定投、商业保险、定投黄金等。

1. 基金定投。

其特点和优势是平摊风险、积少成多、复利增值。如果从30岁开始,每月定投1000元稳健型基金,假设年均收益率为6%,60岁退休时,可以累积超过100万元的养老金。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走势情况看,基金定投是长期抵抗通胀较好的方式。

提示:对于定投养老,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养老储备金应主要来自日常收支结余,如此可保证专款专用;二是定投要坚持,不应因短期收益波动而改变。一般情况下,定投首选股票及偏股型基金,尤其是市场相对低位时。

2. 商业保险

投保商业保险对社保养老进行有效补充很有必要。目前市场上可作为养老金积累的险种大致有四类:传统型养老险、分红型养老险、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型寿险。传统型和分红型养老回报额度较确切,投入较少,适合一般工薪阶层;投连险和万能险由于投入较高,适合投资意识较强、高收入的人群。现在市场上最畅销的是分红型年金险,产品具有保本+保息+收益分红的特点,可有效抵御通胀。

提示:选择商业养老险时,应同时兼顾意外、健康险等保障类保险,以抵御人生中各种风险。一般商业保险保费占家庭年收入的15%左右。

第3篇: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一、投资组合保险发展概述

大约20世纪80年代,投资组合保险在美国出现,三家金融机构通过实践得到的,后来传入我国,在企业财经管理方面得到了运用,不过从宏观角度来看,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分析国际上对投资组合保险的应用,可以发现投资组合保险在三种形势下应用最广泛,一是投资者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二是追求低风险的回报率;三是股票风险波动较大。现资范畴中,证券风险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系统风险,第二种是非系统风险。为了尽可能的避开系统风险,可以运用投资组合保险,而非系统风险可以利用投资组合来分散。

投资组合保险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成熟,但我国对投资组合保险的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具体的研究中,通常模拟单一的投资组合保险测量,比如CPPI,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时,CPPI的效果比TIPP好;当市场发展出现下跌的情况时,TIPP的效果比CPPI的效果好,因为它能够有效的保护市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时得到的利润,降低投资的风险。

二、定量分析研究

1.简单参数投资组合保险

企业运用投资组合保险时,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不可能符合所有的条件,就可能出现实际价值与理论价值不相符的情况,此外,投资组合保险也会受到股票波动率的影响,考虑种种情况,笔者主要分析简单参数投资组合保险。

(1)一般的TIPP

TIPP的底值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的,设定好底值,它的表达公式是Ft=aMt+bert,a的取值是[0,1],b的取值是[0,正无穷),r代表无风险率,aMt代表组合可能会出现的价值,也就是组合历史价值变化。

(2)CPPI

TIPP与CPPI的差异之处是投资者预先设定的底值会因组合价值的变化产生变化,分析无风险利率,由于时间的变化,CPPI的底值会上升,用Ft=F0ert可以进行表示。

三、实验模拟投资组合保险

笔者模拟投资组合保险,假如将资产的初期价值设定为100万元,投资者可以选择安全资产投资或者风险投资,安全资产定位成债券,年利息是5%,风险投资定位成股票指数,将交易成本设定成交易量的0.5%,出现风险波动较大的情况需对幅度进行调整,为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取值是1%、3%、5%、8%,把保底率设定成0.9,利用CPPI策略a=0,b=100万×0.9;TIPP策略,a=0.9,b=0,m的取值范围是[1,5]。投资组合保险关注最后的价值,所以,研究时应当计算战胜大盘率,组合价值收益减去大盘指数收益率就是战胜大盘率。实验模拟中,分析CPPI与TIPP战胜大盘率的差值,若CPII策略底值比TIPP策略最终值高,那么代表策略失效。

四、探讨数据分析

(一)短期投资分析

投资者进行短期投资的时候,可以这样设定调整策略:如果风险资产下跌的幅度比trigger大,那么投资者能够判断出市场会出现下跌的情况,适宜选择TIPP策略,从而确保投资组合的安全性,因为TIPP策略市场上涨的能力比较弱,风险资产上涨的幅度比tigger大的时候,投资者能够判断出市场会上涨,保有风险资产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这种策略对短期投资有帮助,但对长期投资并不适合,因为市场长期变化的情况不容易估计,时常会出现资产是0的状况,致使获利降低。

(二)长期投资分析

当风险资产上涨的幅度比tigger大的时候,选择CPPI策略,当风险资产下跌的幅度比tigger大的时候,选择TIPP策略。投资者需要注意,选择投资组合保险的时候,要参考风险资产的变化来切换,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投资者还要根据交易量的情况调整策略。从而发挥投资组合保险的良好效果。

五、投资组合保险应用分析

现阶段,我国低风险的投资市场仍然不成熟,尤其是银行领域,相对股票市场来说,风险投资大,这些形势为风险组合保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我国的股市有一段时间相当不景气,虽然后来出现了牛市,但依然会出现较大范围的变动,为了保障资金的安全,许多人开始关注投资组合保险,投资组合保险因此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大环境稳定,比如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升值等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选择撤资并不明智,这时,为了控制风险投资,投资者就会考虑投资组合保险的效果。

第4篇: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上半年保险行业预计利润总额1056亿元,同比减少1242亿元。其中产险公司利润缩水259亿元;寿险公司利润缩水1033亿元,主要系投资收益承压和经营费用上升。同时,上半年全国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8.4%,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寿险竞争格局重塑,产险排名基本稳定。寿险方面,市场排名出现较大变化。原保费收入方面,相比于2015年年底,和谐健康取代阳光人寿跻身前十位,名列第7位。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公司的排名均有所下滑,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富德生命人寿等公司的排名有不同程度上升。规模保费较2015年年底出现较大变化,安邦人寿、华夏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和谐健康跻身第2、4、5、6位,尤其是安邦人寿增速惊人。产险公司的市场排名变化较小,前7名保持不变。

此外,资金运用余额稳步增长,非标类投资备受青睐。2016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2.5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37%;其中银行存款2.36万亿元,占比18.79%;债券4.21万亿元,占比33.4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69万亿元,占比13.50%;非标类投资4.30万亿元,占比34.22%。非标类投资比例首次超过债券投资成为险资运用占比最高的投资方向。行业资金运用收益率2.47%,同比下降2.69个百分点。

尽管上半年保费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但投资收益率却出现明显下滑,保险公司中报业绩大概率也会出现较大下滑。但对保险公司而言,实际上,现金流比盈利更重要。因为保险公司利润可调整的灵活性比较大,会计准备金涉及的参数也比较多,但只要准备金参数是合理的,评估利润就存在可调整的空间,因此,换个角度来看,保险公司的会计利润除了用于年终核算、税收缴纳和股东分红,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纵观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百年经验,盈利并不是决定保险公司生存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一般而言,寿险公司设立后的5-7年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企业并不会因为亏损而倒闭。相反,如果风险累积在短期集中爆发,再保险安排不合理,资产配置缺乏流动性,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会更大,因此,相对于盈利而言,现金流对保险公司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现金流是“乖孩子”,因为投资收益、准备金计提、利润核算都有可调整的空间,但是现金流一旦发生,不管计入哪个科目,最终都体现为现金流出或者现金流入,保险公司很难通过操纵现金流改变现金流流入和流出的本质,因此,通过现金流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保险公司经营的本质。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单个保险公司而言,我们更加倾向于采用现金流量分析法。尤其是通过对损益表现金流项目和非现金流项目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分析企业的经营结果,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不过,现金流科目比较繁冗,为了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我们首先对损益表项目进行归类,从而简化损益表,更好地揭示现金流变化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

简化损益表的主要方法是将现金流入部分拆分为已赚保费和投资收益,将成本项拆分为现金流出成本和非现金流成本。现金流出成本包括退保金、综合赔款(含满期给付和保单红利支出)、费用(含佣金手续费和业务管理费);非现金流成本:保险准备金提转差和其他成本。在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退保率分析在现金流分析方法中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退保率指标需与时俱进

2013年以来,受到高现价保单热销的影响,保险行业退保金规模增长很快,成为影响保险公司现金流支出的主要因素之一,退保率的波动对保险公司现金流、利润、资产配置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保险公司都在采用传统的退保率核算指标,传统退保率计算方法一般以风险保额、准备金、保单件数或者跨期的保费作为计算依据,这些指标虽然能反映保险产品质量的高低,但是很难反映当期退保金额对于当期现金流的冲击。

目前的退保率核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保单件数、风险保额、保费为基础的退保率;二是以准备金为基础的存量退保率。第一种保单退保率=1-保单持续率,保单继续(持续)率,可以反映保单在考察期后仍维持有效的比例,一般考察期为13(14)/25(26)个月,考察月为第13(14)/25(26)个月,计算方式主要有三种:考察月仍有效的保单件数/考察期内生效保单件数、考察月实收保费/考察期内承保保费、考察月实收保额/考察期内承保保额。第二种存量退保率=当期退保金/保险责任准备金平均值,存量退保率即目前保险公司财报中披露的退保率,能够整体上反映退保情况,但不能反映退保与当年现金流的关系以及对盈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平安证券在长期的行业研究中发现,退保相对于保费收取具有滞后性,虽然退保保单的签发年仍可能是当年、去年、前年(以前)或更早时期,但是当年退保金额汇总都会在实质上抵消当年度的保费收入。虽然保费和退保在会计上是单独核算的,但是从现收现付制的原理看,退保金实质上抵消了保费收入。为了更加清晰的反映退保金对保费收入的抵消作用,同时使得不同公司之间的退保率具备可比性,平安证券在研究中独创了一个新的现金流指标――流量退保率,它的计算公式为流量退保率=退保金/已赚保费。

由于目前万能险保费分拆后,非风险保费部分不计入当期已赚保费,因此,我们在计算流量退保率的时候,并未考虑万能险对现金流的影响。研究流量退保率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退保产生的各种原因。退保产生的原因五花八门,从常规因素来看,财务危机和替代效应都会对退保产生较大的影响。

首先来看“财务危机效应”引发退保的情形。当宏观经济下滑时,失业率增长,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投保人可能没有能力继续支付保费,从而选择退保。从美国的历史数据来看,寿险公司流量退保率和失业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其次来看“替代效应”引发退保的情况。当利率上行时,其他投资产品的收益随之上升,投保人可能会选择退保,将资金投入储蓄、股票、债权、房地产等。从美国的历史数据来看,寿险公司流量退保率和实际利率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在2013年之前,中国寿险行业退保的主要原因是常规因素,从数据上看,退保率变化不大。从中国上市保险公司的历史数据来看,在2008-2012年的五年时间里,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的流量退保率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0%、6.8%、-5.4%和4.8%,基本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

从渠道因素来看,银保渠道销售的大量高现价保单是导致退保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银行渠道销售的保单退保率会显著高于个险人渠道。虽然个险人渠道销售产品的缴费期限和保险期间更长,但是由于个险渠道在保单维护方面好于银行保险,因此,其退保率要显著好于银行渠道。中国银行渠道保险产品过去几年更多体现为理财化特征,导致保险行为短期化特征比较明显。

而产品因素也是导致退保率形成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保障型保险产品的续保情况要好于理财型产品。高现价产品是指第二保单年度末保单现金价值与累计生存保险金之和超过累计所缴保费,且预期该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不满3年的产品。

从2013年起,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保费,通过银保渠道销售了大量趸缴高现价保单,这类产品退保率较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一年后现金价值高。相对于传统险种,高现价保单在一年以后的现金价值远高于所缴保费,投保人往往会选择满一年以后即退保,而趸缴产品未到期前的现金价值明显高于期缴产品,退保的概率更大。

二是与个险渠道相比,银保渠道服务难以跟进。一方面,银保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工作人员完成,而银行工作人员由于对保险产品认知的差异以及为了短时间内将保险产品销售获得中间业务收入,会存在一定的不规范行为;另一方面,由于个险渠道的人佣金率较高,人为获取高额佣金会更加注重客户关系的维护。

此外,投资类保险占比提升导致近年来退保上升较快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从2013年起,投资性保险产品如投资性分红保险占比提升,也会对退保率造成较大的影响。因为投资性保险产品的收益率波动大,与市场行情相关度高,因此,投资类保险更多体现为短期化特征。 退保牵一发而动全身

平安证券对2015年国内寿险保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出流量退保率的整体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银保渠道占比较高的保险公司退保率普遍较高。这类保险公司主要有银行系保险公司,如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交银康联、民生人寿等;以及非银行系但银保渠道占比较高的公司,如人保寿险、新华人寿等。第二,高现价产品占比较高的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较高。这类公司主要有弘康人寿、合众人寿等。第三,以期缴产品为主的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较低。这类公司主要有平安人寿、友邦人寿等。第四,由于收入确认的原因导致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较低,但其实存在较大的退保压力。由于万能险的保费收入不计入已赚保费中,而是计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由此导致华夏人寿、天安人寿、生命人寿、安邦人寿、前海人寿、珠江人寿等万能险销量较大的保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较低,但我实际上,这些公司的潜在退保压力较大。

对64家寿险公司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流量退保率最高的公司高达80%以上,有10家寿险公司流量退保率超过或者接近50%。这类公司基本都是以银保或者网络销售为主,主打投资性质的保险产品。

由于上市保险公司的相关逐句较为翔实,上市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的整体变化情况值得重视。我们对上市保险公司下属的寿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进行了汇总分析,上市保险公司所有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数据。

在2013年以前,四家上市寿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都处于低位。但2013年后,四家寿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开始出现分化,除了平安人寿的流量退保率依旧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外,中国人寿、太保寿险的流量退保率上升较快,新华人寿的流量退保率增速最高。此外,流量退保率的下降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调整才能实现,预计未来四家上市寿险公司的流量退保率将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对上市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变化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可知,保险公司业务结构、渠道结构等因素都会对其流量退保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渠道方面来看,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银行渠道保费占比较高,而平安人寿一直以业务员销售为主,因此,渠道的结构不同基本会在保险公司流量退保率中得以体现。从新单保费的渠道结构来看,中国平安的个险渠道占比最高且不断提升,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人寿的银行渠道占比较高,其中,新华人寿的银行渠道占比最高。而且,从趋势上看,中国人寿、太保寿险的个险渠道占比有逐年提升的态势。

从缴费方式来看,趸缴占比越高的公司,其流量退保率也越高。从新单保费的期限结构来看,平安人寿和太保寿险的期缴保费占比较高且不断提升,中国人寿、新华人寿的趸缴保费占比较高,流量退保率也较高。

从四家寿险公司的新单保费的渠道结构、期限结构和保费收入的险种结构的对比来看,2013年后,新华人寿的流量退保率提升较快的主要原因是,通过银行渠道销售了大量的保单所致。

对保险公司而言,流量退保率的影响显而易见。流量退保虽然能产生利润,但不符合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尽管退保能产生退保费,从而形成一部分利润,但是这部分利润并不是保险公司所追求的,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将资金长期的留存在账户中,而退保会导致资金流出。

流量退保对现金流的影响较大,而现金流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和资产配置。从2013年起,退保在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支出中占比提高,并通过改变现金流来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和资产配置。保险公司投资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流量保费的留存和投资收益,而退保率与流量保费的留存紧密相关,尤其是当投资收益率处于低位时,退保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会更为显著。退保率提高会导致现金流支出较大,从而对投资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增强,需要配置更多的短久期资产,并将流动性差的资产的投资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但如果退保率继续提高,将对资产负债管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此外,退保率高会导致保险公司对于第二年保费的增长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综合赔款、退保金和费用支出等因素的影响,保险公司每年都不可避免会有大量的现金流支出,如在2015年,中国人寿三项支出的合计除以已赚保费,已经达到90%以上。保险公司为了应对现金流的大量支出,在下一年会设定更高的保费增长目标,以实现现金流更多的流入,实质上更类似于使用现收现付制来维持当年度的经营运作。

保险公司的主要现金流入包括已赚保费和投资收益,主要现金流出包括综合赔款、退保金和费用,从2013年起,根据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的历史数据,流量退保率对现金流支出的影响作用变大,退保率通过影响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支出而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和资产配置。

2015年,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3641亿元和1119亿元,但是当年度退保+赔款+费用的支出合计分别为3430亿元和1036亿元,当年度结存的现金流只有211亿元和83亿元。由此可见,流量退保对留存保费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保险公司投资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流量保费的留存和投资收益。假设在没有现金流支出和投资收益为零的情况下,投资规模增速(剔除投资收益因素)应该与“已赚保费/期初投资规模”的结果相近,但以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为例,从最近5年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两者相差甚远,这说明现金流的支出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影响很大,而自2013年起,流量退保率对现金流支出的影响作用变大,因此,流量退保率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有较大的影响,若投资收益率降低,影响会更为显著。以2015年为例,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退保+赔款+费用在保费中的占比超过90%,据此可以肯定的是,保费增长几乎没有给投资资产带来增量效应,流量退保率影响保险公司投资规模的增长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现金流的变化对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流量退保率上升时,会导致现金流支出较大,从而对配置的资产有更高的流动性要求,在投资资产结构中,表现为配置更多的短久期资产,将流动性差的资产(例如长期股权投资、基础设施和不动产债券计划、私募股权投资等)的投资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因此,流量退保率影响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也不是空穴来风。 降低退保率乃当务之急

通过对中国寿险公司退保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首先,近两年,保费增速较高与退保率高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高现价保单第一年现值很高,投保人大多会选择退保后再续保的方式,从而成为新单保费来源的一部分。其次,保险公司对下一年保费设置更高目标不具有可持续性。根据上述分析,退保率高会导致保险公司对于第二年保费增长有较高的要求。但在中国GDP增速放缓、人口红利下降的背景下,保险密度和深度难以大幅提升,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保费规模的扩张是有一定限度的,长期来看,这种高增长难以为继,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2015年以来,保险新规对高现价产品进行不断的打压,未来如果保费增速下滑,那么,退保率极有可能会继续升高,且主要影响销售大量高现价保单的平台类保险公司。

2016年3月,保监会了《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主要内容如下:1.与原有的高现价产品的定义相比,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实际存续期间由不满3年扩大至不满5年;2.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3.对不同存续期限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提出不同要求,存续期限不满1 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应立即停售,存续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满3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规模在3年内按照总体限额的90%、70%、50%逐年缩减,3年后控制在总体限额的50%以内,对超过规模限制的公司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

上述监管新规出台后,预计对于万能险销量较大的平台类保险公司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其不能继续通过销售大量高现价保单来维持保费的高增长,从而导致退保率将会继续升高。而对于四家上市保险公司来说,由于资金实力很强,且近年来已纷纷开始调整保费结构,降低银行渠道的占比,减少高现价保单的销售,提高保障性产品的比例,因此,它们应该不会受到太大的负面影响。

退保率高会降低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并对偿付能力造成较大的压力。寿险公司的内含价值等于“调整后净资产+扣除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后的有效业务价值”,有效业务价值是有效保单在未来若干年能带来的利润贴现,而退保增加只会降低有效保单数量,进而降低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

第5篇: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人寿保险公司有意思的地方是,即便在成立最开始的那几年,都要考虑一个长周期的问题。着眼二十年、五十年的长周期,对外部环境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要研究人口的变化、利率的变化等等。”德华安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CFO梁平伟表示。

德华安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德国安顾保险集团、德国安顾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出资6亿元,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山东的全国性寿险法人机构。

守正创新

“中国的保险市场已经处于比较充分的市场化阶段,保险经营主体很多,市场竞争也激烈,我们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发挥差异化的特点。”梁平伟认为,应该充分挖掘出自身的特色。作为一家中德合资的寿险公司,德华安顾人寿围绕着“德国品质”与“国资信用”铸造品牌要素,提出了“守正出奇”的经营策略。所谓“守正”指的是公司的经营要符合寿险发展的规律,“出奇”则意味着要通过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抓住机遇,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机遇。

寿险的定位,从根本上讲是对社会保障的商业化补充与延伸。这是一个对长期资本投入、持续稳定经营能力有相当考验的行业。寿险公司需要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质量,给客户长期稳定的保障和收益。

“互联网作为一个新技术,对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我们新公司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在梁平伟看来,当互联网跟金融业结合的时候,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金融机构天生有一个优势,就是信用,它是因为监管而获得的,注册一家普通公司仅需几万块钱,而注册一家保险公司至少需要两个亿,还不一定批,所以金融机构是强监管的范畴。互联网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几个人都可以做,门槛低,天生有一个缺陷,就是信用稀缺。所以保险与互联网的结合,是能够产生一些化学作用的,但是具体怎么形成,大家还都在尝试摸索的阶段。”

在渠道创新上,德华安顾人寿创新建立了“职员制+制”的模式。在众多寿险公司中,个险向来是主要的销售渠道,也流行打“人海战术”。但是个险营销员大进大出、专业水平有限等问题,已逐渐引起全行业的思考。

“从行业上讲,制引入中国市场30年,原来保险公司是等着客户上门,引入之后,是更主动去获客,对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发展到现在,大家对制的认识更加全面了。我们在此之上进行了一点创新,针对不同的从业人员,有更适合他们自身的方案,这也是一种尝试,目前效果还不错。”梁平伟表示。

在产品创新上,德华安顾人寿在国内市场首次推出了老年防癌险产品――孝亲宝。该产品不仅突破了以往健康险60岁不能投保的门槛,还因具备低费率、免体检、在线提交材料、赔付3天到账等特点,成为业内第一款互联网老年防癌产品。2015年底,这一产品也被中国保险报评为2015年“年度互联网保险产品”称号。

“传统来说,年纪越大保费越高、发病率越高、成本越高。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发生率越高,客户的需求就越旺盛,但产品提供方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并不青睐这样的产品。这是一个市场痛点。而这是有解决方法的,我们在产品、市场上有洞察力,当你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客户、业务都会随之而来。”梁平伟同时指出,老龄化是当前人寿保险行业一直在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保险是能够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一个工具,这是一个机遇。在国外养老产品有税收优惠,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上,我们也在呼吁。”

美国的401K计划,是雇主养老金计划中一种。由于该计划是按美国《国内税收法》第401条k项条款(Section 401k)的规定而建立的,所以一般被称为“401k计划”。

根据该计划,雇员在401K账户的缴费和投资收益均免税,直到退休后从账户领取养老金时才对账户总额(包括利息红利附加增值)上缴个人所得税。由于退休人员的收入较退休前普遍下降,纳税基数随之减小,再加入投资收益免税,其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将大幅下降。

“中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改革开放到现在也不过是四十年,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必然会提到的问题。”梁平伟表示,“老龄化的问题、生育率低的问题,首先在欧洲,我们公司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深耕发展

虽然是行业“新兵”,但两大股东的全力支持,让德华安顾人寿的短期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需要德华安顾人寿考虑的,是如何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进而作为向外扩张的支点。

“具体来讲,中方股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环境,外方股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保险经验,我们的管理团队也有丰富的保险经营经验,现在碰到的问题,都不是第一次碰到,但是也有一个解决的过程。”梁平伟认为山东自身的市场就非常值得挖掘,“我们有一个深耕的策略,首先是立足山东,把山东经营好,把市场做透,在成本上也有好处。从体量上讲,中国的一个省相当于国外的一个国家,把它做好,能够获得的也很多。”

从行业来看,山东历来是保险大省。数据显示,山东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80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54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尽管发展迅速,但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2014年山东省保险深度为2.45%,低于全国3.18%的平均水平,整体上呈现“大而不强”的特点。这也让“深耕”有了现实意义。“我们非常看好山东的市场,人寿保险要有人,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大省。一直以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个省都位居国内保费前列,市场容量是没有问题的。”

截至2016年9月底,德华安顾人寿已经开设了山东、青岛两家分公司,12家中心支公司,35家支公司/营销服务部,在三四级机构开设速度方面领先其他外资公司。2016年,德华安顾人寿将初步完善山东省机构网络布局。

在省外机构的设立方面,德华安顾人寿也严格按照公司确立的机构发展策略稳步推进,在充分调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地域文化、市场格局的基础上,坚持逐省深耕、发挥规模效应。

2016年10月9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德华安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筹建江苏省分公司的通知》(保监筹建〔2016〕70号)。这也意味着德华安顾人寿首家省外分支机构――江苏省分公司(筹),进入筹建阶段。在山东省实现了稳健而又迅速的三年深耕发展后,德华安顾人寿正式吹响了进军全国的号角。

自2013年9月5日德华安顾人寿正式宣布开业,发展迅速稳健。2014年规模保费收入3162万元,同比增长1376%,增速位列行业第一;2015年,德华安顾人寿在主要经营指标上仍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全年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2752万元,同比增长303%。个险新单标准保费收入3711万元,同比增长310%,互联网保险标准保费收入1323万元,客户数量超过300万人,均位居行业中上水平;资金运用收益率同比增长26%,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一代)3943.55%,位居行业前四。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也显示,成立3年以来,德华安顾人寿尚未进入收获期:2013年亏损7128.76万元,2014年亏损7671.87万元,2015年亏损1.10亿元。

从2014年和2015年这两个完整经营年度数据来看,德华安顾人寿翻倍增长的营业支出令人关注。2014年,营业支出共计9388.94万元;2015年,这一数据攀升至1.93亿元。2015年营业支出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业务及管理费1.47亿元、保险责任准备金3021.22万元、手续费及佣金支出1051.01万元。从增幅来看,除了因保费收入增长带来的保险责任准备金翻倍提取外,业务及管理费也在翻倍。

对此,梁平伟做出了三点解释:首先,人寿保险业存在早期的亏损,这是一个行业的规律。保险公司提供的是一种长期服务,很多工作是发生在业务的更早期。比如一个期缴的产品,付保费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但是有相当大量的工作是在第一年甚至第一个月完成的,这就会在会计上出现这种情况:未来有很充沛的资金的流入,但也会有很大的、即期的资金流出,导致前期出现亏损的情况。德华安顾人寿作为新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是符合寿险行业发展规律的。而与即期盈亏相对应的是长期价值的积累。

第二,社会经济不断持续地演进。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需要有更完善的规则和专门的知识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今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偿二代监管规则,适应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在技术细节上严谨周密,能更动态地测量业务经营的资本需求。现在执行的新会计准则是2007年实施的,未来还会有更新的会计准则推出,国际会计准则第九号出台后,对整个金融行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变化都需要企业未雨绸缪,在人才、组织、技术等方面先行投资,为未来发展储备力量。

第三,公司自身的经营策略。各家公司有各自的战略,比如前期加大投入是不是可以在未来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和战略资源,这都需要精打细算。德华安顾的核心战略支柱之一是发展人渠道业务。与去年同期相比,人渠道新业务增长了两倍多,是近十年来市场少见的,这与前期的布局密不可分。

“单纯看财务报表,不可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结论,数据背后有很多不同的原因,要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坚持从业务视角看财务是梁平伟多年的习惯和立场。

“荒的是高质量资产”

在供给侧改革下,保险公司战略资产配置的问题,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近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撰文表示,当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风险挑战日益复杂,风险应对的难度日益加大,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未来较长时间,国内经济增速呈现“L”型特征,市场利率还将持续在低位徘徊,“资产荒”问题突出。上述严峻形势,决定了保险资产配置难度不断加大,投资收益难以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今年上半年资金运用4.94%的年化收益率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从行业形势看,资产端和负债端矛盾突出。当前这一矛盾主要表现是:从静态看,是高成本负债所带来的利差损风险隐患;从动态看,是高成本负债倒逼形成高风险激进投资,极有可能引致更大的风险。

行业“长钱短配”和“短钱长配”现象同时存在,“长钱短配”带来再投资风险,“短钱长配”带来流动性风险。随着保险资金参与金融市场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不断提升,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已经与经济金融风险深刻交织交融在一起,风险日益复杂、传染和叠加。

在梁平伟看来,所谓的“资产荒”是一个概念,资产永远都有,真正“荒”的是在一定资产质量上面、高收益的资产。“这是资产负债匹配的问题,很多国外保险公司不是亏损或者盈利的问题,而是资产负债匹配没有管理好。保险公司只要把资产端和负债端控制好,资产荒这个问题是可解的。如果资产收益下降,我们有没有提供更高收益资产的能力,或者在一个资产组合上面,有没有可能在控制住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有很多方法。其中一个方式就是进行全球资产配置。通常说市盈率约等于利率的倒数,固定收益类的利率下行,是不是对权益类资产可以进行一定的配置,这也是一个办法,这是资产端。在负债端,如果整个社会的平均收益率在下降,我们自然而然可以把收益下调,随行就市。”

梁平伟认为,“长钱短配”和“短钱长配”,本身没有好或者坏,关键在于能不能控制风险。如何管理风险?“从行业监管上讲,第一,要有更多资本应对风险。如果股东想要追求更高的利润,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你就需要更高的资本来准备这些风险;第二,进行行为监管,让市场有一个更干净、更公平的行为。当然行为监管不意味着统一经营行为,应该鼓励百花齐放,能够通过创新获得成长的机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做有价值的事

“任何一个商业,如果要长久存在,必然要对社会产生价值。不能够对社会产生价值,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只有对社会产生价值,我们才能在过程中通过提供服务获得相应的报酬。从个人来说,是工资,从公司角度来说,就是利润。”梁平伟表示,人寿保险是一个长周期的产品,如果不注重对客户产生价值,一定会出问题。最长的产品可以从1岁卖到108岁。这么长的产品周期里面,怎么获得客户的信任是很重要的。客户的信任是这个行业的立身之本。“中国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大家对保险的经验和认识比较少,怎么能够给客户提供一个长期的承诺,这个承诺值多少钱,这是保险公司面对的最大难题,也是机会。”

衡量保险市场潜力通常有两大指标,一个是保险深度,一个是保险密度。国内现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整个社会在变革,过程中随着中产阶级的形成、人民的富裕,大家会越来越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对个人来讲,风险共担的保险机制,可以弥补未来经济冲击对个人造成的影响。对国家来讲,寿险是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些跨周期的建设项目,只适合长期资金的投资,正好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适合投资。一般保险资金的平均年限是10-20年。

“人寿保险公司有意思的地方是,即便在成立最开始的那几年,都要考虑长周期的一个问题。一些新设立的公司去卖一个108年期的保险产品,必须首先假设自己能活到108年,否则就是在骗人。市场经济的好处就是百花齐放,供给充分的时候,需求端可以自由选择。”梁平伟坦言长周期视角恰恰是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这个行业让你必须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着眼二十年、五十年的长周期,对外部环境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要研究人口的变化、利率的变化等等。”

身为ACCA会员和ACCA中国专家智库成员的梁平伟毕业于深圳大学经济学专业,拥有二十多年保险从业资历,具有非常丰富的保险企业财务管理控制经验。曾任职于多家跨国企业,负责过财务、投资、内部审计、合规、公司战略规划等各类工作。

梁平伟刚接任德华安顾人寿CFO不久,就听到有个别员工反映报销速度的问题。“我去了之后,确实有流程上的问题,但也有误解的问题,把流程做了一些改善和检视,每个月定期向员工公布。”很快财务部门就听不到这方面的反映了,同时赞誉财务效率高的部门多了起来。

第6篇: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第7篇: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保险资金 风险管控体系 投资水平

    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已经五年。作为中国金融行业中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开放过渡期最短的行业,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正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原则稳步推进,目前已经进入了深度开放期。外资保险公司的大量涌入,使市场份额的竞争更加激烈,中资保险公司也不再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来获得利润,而是越来越意识到保险投资有效运营的重要性。资金运用增强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竞争能力,提高保险基金的社会效益,更大大增强了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渠道进一步拓宽,完善保险投资管理的法规制度也不断出台。但我国保险业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和填补。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

    (一)保费收入和保险资金规模

    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596亿元、2112.28亿元、3079亿元、3880.4亿元、4318亿元、4927亿元和5641亿元。可以看出保费收入近几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保险资产规模从2000年末的3374亿元增加到2006末的19731亿元。据统计,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年均增长约40%,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比重逐年提升。截至2006年11月,保险资产总额已达1.878万亿元,其中,投资总额1.143万亿元。

    (二)保险资金运用情况

    1.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

    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12%、4.3%、3.14%、2.68%和2.4%,央行降息及投资渠道狭窄等是收益率走低的重要原因。2005年由于政策导向作用,投资收益率上升为3.6%.随着政策不断完善和投资渠道陆续拓宽,投资收益率在2006年达到5.8%,投资收益共955.3亿元。2006年保险资金债券和存款投资收益率估计约为2%至3%,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平均收益率超过10%,投资基金方面的收益率超过9%,投资基础设施的年收益率为6.2%左右,投资收益水准较其它金融机构同类投资而言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2.保险资金运用投资结构

    2006年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7785.39亿元。在具体的投资结构中,由于国内股市表现良好,保险公司全年共拿出912.08亿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以及未上市股权的比例也有大幅度提高,累计达929.24亿元,占5.22%,比2006年初上升了4.1%.此外,保险资金还实现境外投资24.6亿美元;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有100亿元投资在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上。

    二。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有待完善,投资压力日益增大

    近年来,银行存款在保险资金运用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国债和同业拆借占比不大,证券投资基金、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及其他投资比例更低。这种投资结构不利于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结合,难以起到保险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和达到保险资产与负债相互匹配的要求。资金成本较高的投资型保费收入逐步成为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主要投资品种(债券)收益率大大走低,债券市场的小规模、低流动性和股票市场的不规范给保险投资带来了未来支付缺口的潜在风险,直接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以及投资的稳健性,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的获利空间,中短期内难以显着提高,给保险投资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二)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很多保险公司投资主体地位不明确,投资地位与权责的不明晰,资金运用的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制度的力度不到位,没有履行治理结构中必须的董事会决策程序以及相应的制衡、监督程序。许多保险公司管理体制落后,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中国的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在投资理念上,尚未完全确立起以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稳健投资和长期投资为核心的思想;在技术上,运用资产的匹配管理、战略配置和组合管理的方法还不够娴熟;在投资策略上,对市场形势的判断、把握深度和准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投资风险的控制上,仍然缺乏识别、计量、预警和对冲的技术手段;在投资绩效评估上,尚未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和方法。

    (三)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投资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重保险轻投资,重来源轻运用的局面,忽视发展投资专业队伍,保险企业缺乏具有较高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不少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由从事保险业务的人员担当,造成许多投资决策者不懂投资风险,投资经营者不懂投资分析,投资经营不稳定,投资效益低下。而且由于监管方面的严格限制,保险公司也在相当程度上缺乏对保险投资领域的研究与开拓精神,使得即便是在监管部门放宽对某个投资领域的限制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赢得主动。

    (四)保险资金运用潜在风险不断积累

    由于投资工具缺乏、投资期限较短,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以及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现象十分严重,而各家保险公司目前办理的协议存款大部分是5年期,到期日集中度过高,存在再投资风险。现在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千差万别,其间蕴涵着极大的风险。保险资金投资于股权等领域也有很大的风险。低利率环境将在中长期制约投资收益率,而海外投资又面临货币错配和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在投资渠道放开后,又面临经济减速的风险,长期性保险资金应对经济周期的难度增大。

    (五)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目标不明确,内涵还需扩充;监管模式尚不确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会计制度等配套制度落后监管的要求;监管信息化程度低,无法适应动态监管的要求;监管队伍力量薄弱。保险资金现在可以投资基础设施,可以作为QDII境外投资,可以股权投资,可以创业投资,而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要求和风险,需要清楚界定资金投资的空间和规则;而保险公司参股、控股银行、证券公司,或者银行参股、控股保险公司,都会对现行的金融分业监管格局带来冲击一这些都对管理层提出了挑战。如何制定好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起新的保险资产管理体制、新的风险预警机制以及新的监管体制成为当前迫切的问题。

    (六)保险业的市场化过程没有完成,资金运用透明度不足

    从资本市场和金融体制的角度看,保险资金运用的透明度不足。透明度涉及保险资金的安全和投资的公平性。保险业的市场化过程没有完成。保险资金来源是高度市场化的,某种程度可以说是一种恶性竞争,但资金运用的市场化程度却很差。资金来源高度市场化,投资运营却是高度计划性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保险业发展可能会进入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

    三。完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对策

    (一)建立严谨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体系

    作为保险监管机构必须把握“三性”的统一与平衡,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模式。在放宽保险投资方式的同时,保监会应审慎控制保险资金运用比例。建立健全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定期进行资产检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要逐渐把对业务范围的限制和投资渠道的限额管理转化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建立并采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资本要求、投资精算师制度等。加强资金运用监管信息的基础建设,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信息披露制度,实行资金运用的分类监管。加强保险人协会、保险经纪人协会对保险市场的宏观管理。建立科学的投资绩效评估机制以及保险资金非现场检查监督系统。

    (二)健全风险管控体系,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控制的决策基点应当立足于我国保险产业长期发展战略,重构保险资金运用的决策思维,控制交易人员的道德风险,逐步建立起政府依法监管、企业自律内控、社会有效监督相结合的三位一体风险管控体系。保监会应引入分账管理和匹配管理制度,采用按照产品设立账户、按账户资产选择投资组合的方式,实现保险资金运用的精细管理。保险公司层次上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于建立和贯彻有效的总体风险管理制度和实施有力的各投资品种风险控制措施,强调独立托管制度和保险投资体系的前后台分开原则。规范保险资产管理运作流程,完善保险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涵盖识别、测量、控制等环节的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三)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未来,保险公司可以从投资方式控制转为比例控制,逐渐减少银行协议存款的比例,调高企业债券投资比例,丰富债券投资品种,增加股票持有。在准备金充足、资产负债保持平衡的情况下谨慎选择配置一些相对高风险的产品以提高投资收益,比如地产等基础设施,也可以进入实业投资、期货、甚至权证等领域。保险公司应当加大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实现从负债主导型向负债与资产互动型的保险产品实际机制转变。在目前市场利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设计出具有较强保险保障功能、能够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投资预期收益合理、投资和保障灵活可变、在市场中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品;在产品设计中体现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运用创新方法提高产品本身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缓解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的高额外汇储备的巨大压力。

    (四)不断提高投资水平和员工素质

第8篇: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目前,美国、欧洲与我国均开始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实践,通过对发达国家监管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对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美国作为次贷危机的源头,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教训更加具有借鉴意义。

监管现状

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仍在不断完善。目前,总体的监管理念与监管框架已经确立,争论主要是细节的修补。总体来看,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建立在巴塞尔资本监管协议理念之上、侧重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从严监管体系。

2011年6月3日,美联储理事丹尼尔•K•塔鲁洛表示,为金融体系带来极大不稳定性风险的超级金融企业应满足额外的资本要求规定,且应随着企业扩张的“系统性足迹”变得更加严格。作为资本金要求从严监管的体现,2011年6月15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监管机构落实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的《柯林斯修正案》,要求美国大型银行须与规模较小银行遵守同样的最低资本标准,体现了对大型银行的更严格监管。值得注意的是,《柯林斯修正案》是对“巴塞尔协议III”的回应,将系统重要性的非银行金融企业包括在内,因此这一针对大型银行的严格监管很可能进一步延伸至全部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

监管存在的问题

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无疑有助于控制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但是,在相对完整的监管框架之下,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监管力度与监管成本仍需权衡。如前所述,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基于“巴塞尔协议III”的理念。“巴塞尔协议III”基本沿袭了之前协议的监管框架,但对最低资本要求进行了调整,引入了一些新的资本要求组成部分。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需要,增加了用以吸收损失的“系统性资本附加费”,要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具有更高的吸收损失能力,这是“巴塞尔协议III”的重大突破。

但是,对于系统性资本附加费占风险加权资本的比重,并没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2011年6月3日,美联储理事丹尼尔•K•塔鲁洛表示,按照“预期冲击”方法,如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倒闭带来的损失比普通金融机构高N倍,那么就应提高资本附加费,使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倒闭的概率降为普通金融机构倒闭概率的1/N。据此,塔鲁洛认为,增加的资本附加费应该为“巴塞尔协议III”标准的20%~100%。因此,即使以普通股最低资本要求(计入留存缓冲)的标准(7%)计算,资本附加费占风险加权资本的比重也在1.4%~7%之间。

由此可见,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附加费要求显然较高且过于宽泛,从而导致了大型金融机构的“反弹”。6月7日,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詹姆斯•迪蒙在公共论坛发表意见,认为过于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将增加银行业的监管成本,在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会更加妨碍美国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乃及美国经济的复苏。虽然最终公布的资本附加费标准可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关于监管力度与监管成本权衡的争论仍将持续。

其次,救助成本的分摊机制尚不健全。出于挽救整个金融体系的目的,监管部门可以放任小型金融机构乃至普通金融机构的破产,却不得不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救助。由于存在多个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机构,并且救助措施也可以由多家监管机构实施,因此在危机发生时,如何分摊救助成本成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面临的重要问题。

分摊救助成本的问题,目前体现为不同监管机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界定范围存有不同意见。在制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倾向于较宽的范围,将大型对冲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均列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则倾向于较窄的范围,希望将“上榜”公司控制在十家以内。由于在会员银行因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有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所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倾向于通过财政部或美联储对银行的救助行为来降低会员银行的破产概率,或者可以根据一些会员银行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身份而采用较高的保险费率。但是,将更多的金融机构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范围,将增加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与救助费用,所以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存在缩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范围的激励。

因此,救助成本在各监管部门之间分配的机制是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有效激励的重要前提,尽管美联储是主要的监管者,但各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的监管成本分摊问题也同样不能忽视。

再次,政府的担保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认定形成的政府担保可能扭曲市场资源的配置。当监管部门将一些大型金融企业列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范围时,相当于承认政府在这些金融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将予以救助,以防止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因此,虽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如增加资本附加费)可以吸收损失,起到缓冲作用,但也使得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救助制度化,事实上强化了对这些大型金融企业的政府担保。

对金融企业而言,拥有政府的这一信用担保将极大增强其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使其他金融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弱化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和自我纠正机制。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金融管制措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进行抑制,但这些大型金融机构通常也是金融创新的发源地,监管措施很难起到预想的作用。

认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所带来的信用担保还将扭曲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美国按揭贷款证券化的大规模扩张相似,政府担保使得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所在的行业将比其他金融行业以至非金融行业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有利于吸引资金流入。这种资源扭曲会形成正反馈:政府担保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所属行业规模扩大,行业规模的扩张又使得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倒闭带来的外部影响更强,从而强化政府对其系统重要性的认定。

最后,道德风险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从严监管源于对这些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反思。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各国官方不得不采取前所未有的步骤防止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崩溃。虽然这些行动达到了防止金融体系崩溃的预期目标,但也极大地增加金融体系的道德风险。通过提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试图建立资本缓冲与约束机制,以降低这些金融企业的道德风险。

但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可能会导致更强的道德风险。原有的道德风险源自监管机构与金融企业的风险不对称,由于金融企业有更多的风险信息,所以当一些大型金融企业可以获得监管机构的援助时,这些金融企业会利用信息优势在既有监管措施下承担更高的风险,从而在政府过度援助之下获取超额收益,并将政府救助所投入的财政成本转化为股东和高级经理人的私人收益。如果监管措施仅仅集中在最低资本要求,那么在政府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认定后,政府和被认定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差距不会因“认定”而缩小。

如前所述,监管部门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会形成更强的政府隐含或明示的担保,增强的政府担保使得这些金融企业更有信心在经营高风险业务时只承担较少的风险,由于信息差距未能减小,所以使得被认定的金融企业不但不会减少对高风险业务的追逐,反而会因政府担保的增强而强化道德风险的激励。同时,对于未被认定的金融机构,当危机发生时,如果在实际上也具有“系统重要性”,那么仍然会获得援助,所以也不会减少其道德风险激励。因此,政府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道德风险。

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通过上文对美国监管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需要在以下四方面进一步完善。

第一,匹配监管力度与货币政策取向。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变化,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与我国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体系相适应,表现为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监管。而商业银行又是货币创造的主要环节,对大型商业银行监管力度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货币供给的波动,进而带来宏观经济的波动。

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信贷规模占整个银行体系信贷的绝大部分,虽然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尚未公布,但一般认为按照资产规模标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与交通银行均包括在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10年底,仅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便分别占全国存款型公司的34.5%、21.85%和56.16%。如果系统性重要性银行范围扩大至国开行、交行和邮政储蓄银行,那么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将分别占全国存款型公司的40.71%、26.97%和68.3%。这使得当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时,无论是货币供给的M1层面还是M2层面均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紧缩影响。

因此,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与过渡时间必须谨慎权衡,要与同期的货币政策取向相匹配。

第二,协调银监会与人民银行的监管权限。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下,系统重要性银行面临多头监管,监管的协调问题尤其突出。一方面,按照我国的机构型监管框架,银监会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从而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必然要由银监会实施;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具有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的职能,而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从属于这一职能,从而中国人民银行也有相应的监管权限。

银监会与人民银行的监管权限重叠,将带来机构界定、监管成本、救助措施等方面的冲突。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界定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内容中属于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部分,并分别将其授予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另一方面,要建立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磋商机制,以避免监管措施的潜在冲突。

第三,注重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市场约束的作用。尽管目前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集中于资本充足率要求,但“巴塞尔协议III”并没有放弃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市场约束这两大支柱。对我国而言,这两大支柱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尤其重要。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大而不倒”现象,虽然我国并未明确规定政府对商业银行负有救援义务,但“政府必然不会坐视银行破产”几乎成为民间的共识。就此而言,我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会存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即使将系统重要性银行区分出来,民间也不会认为政府会放任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破产。所以,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意义,更多是控制它们的外部性。

控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外部性,不能仅通过资本充足率的限定实现。银行经营活动的外部性,既受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技术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又受市场参与者评价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机构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日常监督,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向公众提供比普通银行更多的资产负债信息。

第四,将非银行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纳入监管名单。目前,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只包括商业银行,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应当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原有的中型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可能因为良好的经营绩效或扩展的混业经营而扩大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影响。此外,在危机发生时,政府不得不救助的金融机构也不局限于商业银行,大型证券机构与保险公司同样在政府救助的范围之内。因此,非银行机构也需要进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以对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形成全面的监管。

第9篇:资产配置保险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5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3-0161-02

1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1.1 外部环境因素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与世界和国家的法律、社会、政治、自然和经济以及科技、法律等外部因素相关,并且外部因素所造成的企业财务风险,通常较难控制,并且在受到影响之前,也不能够进行较好的预测。如果发生金融危机,部分企业会直接面临破产的风险,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应用以及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对企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企业的管理意识不够或是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支撑欠缺,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通常会措手不及,造成财务风险。

1.2 企业自身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管理,包括决策层、领导层的管理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如果企业管理者忽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仅重视企业当前的效益和利润,忽略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将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目前企业的财务人员大多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缺乏关注,甚至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仅需管理好企业的现金和资产,便可以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对于财务风险并没有客观、全面和具体的认识。尤其在中小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绝大多数并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对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及对财务风险的判断、预测、控制和分析的意识不强。

1.3 财务决策欠缺科学的指导

大多的企业在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统一科学的理论指导,甚至部分企业仅根据自身的主管判断以及根据经验做出决策,若是较为特别和重大的决策,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直接会导致其活动,因为缺乏可行性或是因经济准备不足而无疾而终,促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另外,因为没有及时仔细地分析资本结构,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的负债资金和资产比例一直处于变化当中,若是企业对资产负债比例的敏感度不高,未对资产结构实施优化措施,便会导致其结构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会因为资产负债比例的不合理,造成过多的负债,对流动资金造成影响,引发财务风险。

1.4 企业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

在我国目前的大多企业中,缺乏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导致企业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致使内控执行乏力。这类现象的存在,直接会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受到限制,如果企业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企业财产的安全,便会存在风险防范漏洞,加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另外,风险预警体系的不健全,也会加大财务风险的范围和难度,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的健康

发展。

2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转移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如果不能够完全避开,则需要尽可能地将其转移。在风险转移中,主要应用两种方法:其一为转移控制性风险。主要是将可能会遭受损失的财务及其相关的活动转移出去,也就是通过所有权的转移,而实现风险控制转移,在如今属于风险转移风险的主要形式,应用流动和转移风险,进行生产质量的改善,以此实现良性循环的目标;其二为保险转移。所谓的保险转移,是将企业面临的财务损失转移给保险人承担,通过经济个人或单位,在缴纳保险的前提下,把企业可能遭受的财务风险成本,转为保险公司需承担的风险,保险公司承担部分或全部的财务风险,因为保险转移的实现需将保险费作为条件,所以在风险转移之前,就已存在风险处理成本,企业若是实施保险转移,首先需明确比较保险转移的成本问题。

2.2 降低和缓冲财务风险

降低财务风险方法的应用,企业需付出一定的成本,以此降低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可通过资金回收的结算资金回收风险或是应用出借和预付资金的方式降低风险,还可实施对外担保风险,能够确保应收账款的尽快回收。同时可通过保持企业销售和利润的最大化实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另外,公司信用形象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应收账款的回收,并且还有利于信贷。在缓冲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应遵循谨慎认真原则,可建立专门应对风险的基金,对于风险较大并且长期负债的企业,需建立起偿还基金,并设立准备金,如存货跌价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达到缓冲财务风险的目的。

2.3 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领导在提升自身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对内部员工的培训,以此提高全体职工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财务工作人员需重视其职业素养,可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加强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防范的认识,使其能够熟练掌握防控风险的方法,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财务人员需将财务风险防范作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领导者可将主要的防范工作细化到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中,若是必要,可设立专门的人员或组织结构,进行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促使企业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地规避风险。

2.4 通过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促进风险防控工作

除防范直接与财务风险相关的经营管理工作之外,还需注重对导致财务风险间接因素的防范。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的控制、运营能力的提升以及经营费用等日常的工作当中,间接地实现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为此,企业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物力、财力和人力,并促使其达到最优的比例组合,能够较好地为生产运营服务。资金的应用,需尽可能地发挥其最大使用价值,还需严格监督和控制资金的使用过程,以免造成资金滥用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企业需将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及时地更新生产设备,结合现代科技的应用,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此外,为避免财务风险扩大化发展,企业需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首先企业的工作重心应转变为负债和资产结构的调整,通常情况下,需保持负债和资产的比例为1∶2以上,才可保证企业有充足的资产来还清债务,并且将速冻比例控制在1∶1以上,提升企业资产的变现力。如果存在负债数量增多的情况,会加大资不抵债的可能性,需改变不良资产,提升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减少应用账款和存货占用的资金。

3 结语

财务风险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利益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企业并不能够将财务风险全部消除。为此,企业需注重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提升财务风险的管理意识,根据财务风险存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实施有效的防范,从各类财务关系中,直接或间接地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率,减少企业损失,促进其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颖,吴晖.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1,4(9):171-172.

[2] 田月昕,伊基红.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识别与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J].商业会计,2011,4(18):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