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安全规范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45-03
手术室是实施麻醉、开展手术、抢救治疗急诊手术患者的重要场所,其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效果[1]。眼部结构精细,即使轻微损伤都可能引起患者视力减退,甚至视力丧失,在眼科患者中,手术病例占到总病例的93.2%[2]。眼科手术具有精细、手术时间短、手术量大的特点,常出现连续接台手术[3],且手术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患者沟通困难、基础病多、行动不便,因此,眼科手术室的护理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失误,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规范化管理措施的制定能有效保障手术的顺利完成和护理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医护纠纷发生。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1853例眼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并提出对策,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眼科手术的18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90例、女963例,年龄2~92岁,平均(66.1±12.3)岁。其中白内障摘除术1050例,玻璃体切除术51例,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外路)61例,斜视矫正术50例,抗青光眼术168例,眼外伤手术121例,其他眼科手术352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53例患者眼科手术期间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并查找护理安全隐患,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化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手术期间安全事故统计结果
1853例手术中,出现显微镜灯泡突然烧坏2例、冷凝机无法制冷3例、激光机无法开机2例,经立即维修后顺利完成手术;出现器械遗失2例,经重新清点查找,核对无误,未影响手术;出现人工晶体度数核对错误1例,发现及时手术顺利完成;出现眼心反射1例,因紧张、尿急致血压升高2例,经
对症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出现缝针刺伤1例,术中医护人员接手机谈话引起患者不满1例,经耐心劝解未引起纠纷;出现术后感染2例,术后患者撞伤1例,经对症治疗后无影响。见表1。
2.2 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分析结果
回顾性分析1853例眼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眼科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配备不完善,知识和技能单一,法律意识淡薄;手术室监督意识薄弱,后勤保障欠缺;及医疗制度不够完善。
2.2.1 护理人员方面 (1)人员配备不完善。眼科手术室手术时间短、手术量大、贵重精密仪器种类繁多,需要护理人员相对固定,熟悉眼科手术器械使用和手术流程,并具有较强的眼科专业知识。而目前专业的眼科手术室护理人员相对缺乏,手术咨询、准备、人流控制等工作做不到专人负责,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无法及时到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护理的安全隐患;(2)护理知识和技能单一。眼科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大多为中专或大专学历,眼科专业知识欠缺,工作中多数是被动执行医嘱,科学、独立、变通处理眼科手术室护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眼科手术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其往往伴有其他合并症,或部分患者经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会引起心率加快、高血压、胸闷等症状,需要护理人员掌握多种合并症的处理方式,而部分年轻护理人员因知识和技能单一而无法独立处理。多数护理人员认为手术室护理是单纯性配合医生的工作,缺乏积极学习新护理技术和方法的主动性,一旦需要综合处理新术式和新仪器时,往往会束手无策;(3)法律意识淡薄。手术室是医患纠纷、护患纠纷的多发地,且随相关法制规章的不断健全和媒体对医疗纠纷的关注,患者的维权意识和医疗护理要求不断提高[4-6],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2.2.2 管理方面 (1)缺乏手术室人员间相互监督意识。手术室的各项操作均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尤其是眼科手术室,眼睛生理功能特殊,解剖复杂,需严格遵守术前术中各项操作的规范。个别医护人员自我主导观念较强,不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会威胁到护理安全。(2)后勤保障欠缺。手术室工作的联系范围较宽,需要多科室、多人员共同协调完成,尤其对于手术量大的眼科手术室,器械和布类等物品需要及时灭菌处理和补充,后勤保障工作尤为重要。本研究中,出现显微镜灯泡突然烧坏2例、冷凝机无法制冷3例、激光机无法开机2例,虽经及时维修后没有影响手术进行,但是术前检查工作不够到位,也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
2.2.3 医疗制度方面 旧有制度没有及时修订,灭菌消毒制度、手术患者接送和交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标本管理制度、术中医嘱执行制度等新制度没有及时添加,使得实际护理中的一些活动缺乏有效依据,从而引发潜在护理安全隐患。
2.3 潜在护理安全隐患的规范化管理
2.3.1 护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1)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加快医疗配套改革,明确护理人员分工,重视护理人员的梯队建设,综合培养护理人员反应力、眼力、体力,使护理人员从超负荷的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全方位保证眼科手术室手术患者的护理安全。(2)重视护理人员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医学理论、新的医疗器械以及新的手术方式应运而生[7],不断应用于临床实践,护理人员必须强化医疗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最新医疗动态,拓宽知识面,并积极参加各种仪器操作学习和讲座,同时医院管理者应组织各种类型的医护知识培训和比赛,增加医护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组织和督促护理人员学习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8],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实践,有效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双方权益,减少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处处以护理质量为中心,时时以患者安全为己任,对于合并高血压、高血糖等其他基础疾病的老年眼科手术患者,在处理眼科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其基础疾病的治疗,避免因基础疾病恶化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2.3.2 护理安全的规范化管理 (1)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监督力度。在人性关怀护理人员和保障护理人员权利的基础上,赏罚分明,严格要求护理人员,从而调动护理人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和手术主治医师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提高手术护理安全。(2)加强后勤保障力度。眼科手术室管理者要与其他各部门保持积极沟通和交流,加强后勤巡查和监督,满足手术相关机械供给,保证医疗机器的平稳安全运行,消除各环节不安全因素,使得手术顺利进行[9]。尤其要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严格区分内眼、外眼手术标准,避免交叉感染,固定物品摆放,限制非手术人员进出手术室,防治医源性感染。
2.3.3 完善制度 施行眼科手术患者的视力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且行抗青光眼术、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听力、运动、感觉等功能降低,连台手术时容易出现错答错应、混淆排号等情况,因此要建立和执行术前七查、十二对、三到位制度[10-12],术后患者需敷料包扎术眼,因此安全制度的建立对降低术后意外伤害至关重要。管理者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的各项医疗法规,结合本院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眼科手术室运行的规章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洞察缺陷与不足,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使各项职责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减少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3 小结
眼科手术高、精、难的手术方式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创新,对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对1853例眼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包括:护理人员配备不完善,知识和技能单一,法律意识淡薄;手术室监督意识薄弱,后勤保障欠缺;及医疗制度不够完善。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了适合我院眼科手术室的规范化管理措施:合理配置护理人员,重视护理人员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监督力度和后勤保障力度;同时完善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瞿静文.影响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的隐患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5,4(3):63-64.
[2] 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3] 谢斌.基层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安全隐患的分析与防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0):2857-2858.
[4] 欧雪芬,蒋维连.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124-125.
[5] 李会娟.浅析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2013,17(2):116-117.
[6] 赖丽君,刘荣.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46-47.
[7] 刘耀梅.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0):111-112.
[8] 李莉燕,万明玉,肖育梅.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5):87-88.
[9] 黄雪玲.基层手术室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717-718.
[10] 曾木兰.手术室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8):156-157.
[11] 唐秀花,张军红.影响护理安全的隐患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5,22(3):69.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践性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提供社会性技术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它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管理水平,曾被誉为: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①因此,加强实验室的硬软件建设和管理,深化实验室的体制建设改革以及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是当前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主要场所。生物化学实验室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涉及较多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并且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了高温、高压的特点,另外还会使用到易燃、易爆、有毒、强氧化性的试剂和药品,如果稍有不慎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加强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对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②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在发展中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完善。因此,我们需要先从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深入管理的改革和创新,确保实验室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最终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1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一套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是让实验室平稳、安全、高效运转的前提,并且可基本上防患于未然。俗话说:“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优秀的集体离不开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因此,建立健全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专业特点,生物化学实验室需要合理规划、小心管理,以免造成仪器损坏、环境污染、试剂中毒,甚至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参照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结合自身实验室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1)制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2)建立实验室考核及奖惩制度,细化考核任务和考核指标;(3)健全“实验室管理基本规范”,“实验室信息资料库”,“实验室操作手册”,“实验室试剂耗材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4)明确实验室的发展目标、监管机制和奋斗方向。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系统及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实验室运转进程,还能够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和管理,节约成本,真正起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作用。③
2加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利刃,如何规范合理的使用仪器让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首先,需要建立各种仪器简单的操作规程卡片,学生使用仪器时可随时参照执行,让每位学生都能标准、规范、合理的使用仪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学生大量的仪器学习时间,还能减少实验室仪器的损坏率。其次,要让“小老师教学模式”成为实验室仪器管理的主导,④采取分类管理的方法,把每台仪器分配至小老师,认真把握好每一位小老师的岗前培训。而后让小老师们负责每一位新人的培训和指导,监督每位仪器使用者完成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对于一些特殊仪器定期进行清理与维护,对于故障仪器及时登记、报修。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每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小老师得到一次锻炼自己统筹全局管理能力的机会,还能培养他们互助的精神、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减少实验室的损失、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根据学校对实验室仪器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积极配合学校进行统一的规划投入和管理,以求最大程度的实现实验室仪器的共享,从本质上提高实验室仪器的使用率。让实验室仪器高效、良好的运转,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实验室的交流,还能为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完善实验室的环境管理
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科技发展的源泉,对科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对外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窗口。其中“人文环境”被誉为实验室灵魂,良好的环境基础是高校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它主要包括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两个基本层面:前者主要体现在实验室的布置安排及卫生环境,后者体现在实验室的人文氛围。生物化学实验室外在环境管理需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根据实验室空间现状,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规划布局。生物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应该严格区分开来,保证实验室的布置合理;确保实验室的通道畅通,无异味,安全标志醒目齐全;保证实验室水电等管线设施规范、完善;定期完成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的检查、更换,保证事故抢救设施性能完好;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清洁和整理,确保实验室环境干净规范。生物化学实验室内在环境管理主要是人文环境的管理,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为了给实验室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需要加强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强调管理人员的能动作用、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情感管理。实验室的文化是实验室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保证实验室和谐高效运转的必然要求。生物化学实验室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其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让实验室内部形成一种无形的自制力。(1)营造氛围。定期进行文献汇报、工作汇报和学术报告,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定期参加、举行学术活动,加强技术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督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实验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树立形象。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对其工作态度、时间观念,言谈举止进行培养和规范,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专业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3)强化意识。使实验室全体成员富有高度责任感,强化实验室成员的认同意识、服务意识、归属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实验意识。
4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保障,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定期检查,积极治理安全隐患,对确保实验室的顺利运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1生物化学实验室药品管理
生物化学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药品,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而且种类比较多,不容浪费和出错,所以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合理并安全使用和管理实验室药品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应该具备专门的药品室,并在药品室设置一个放置危险品的专柜。药品的存放应该按照防止不同种类的药品之间相互反应的原则,实行分类编号放置。实验室管理员还应该定期对药品室进行系统的检查、打扫和清理。危险化学、生物药品的购买需要严格按照实验室需求合理少量购买,实验室成员使用时需填写“危险性药品领用申请单”,经实验室管理人员批准后才能领取危险品,使用完毕应后及时归还药品,严格建立起领用使用登记制度。另外,废液和废弃的药品也必须按照实验室标准回收处理,不得随意倒入下水道或倒入垃圾桶。因此,生化实验室的药品管理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实行,尤其是对危险药品的购买、存放、使用以及日常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尽量做到尽早发现安全隐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2消防设施、水电管理
生物化学实验室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会用到诸多试剂药品,还会用到许多仪器设备。因此,每学期初都需要对实验室进行防火、防盗、防事故以及防灾害等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妥善管理和使用相关的防火措施和安全设备,并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安全检查,如果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整改,无法及时整改时就立刻上报相关安全部门,确保实验室场所及实验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随时随地都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让他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不变原则。从进入实验室起就开始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后需要关闭水电气等相关设备以及门窗等才可以离开实验室。时刻谨记“排除安全隐患,防范于未然”,才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⑤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繁多,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成员以及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和重视。由于生物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使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在,着眼未来,建立一套易操作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并且能够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让实验室成员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改进、自我提升以及自我创新,最终实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长久进步与发展。
注释
①吴红萍,傅丽容,汪继超“.4M1E”要素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230-233.
②孙莉丽,李荣华.高校生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学术论坛,2010.2:281-282.
③覃江凤,王黎芳等.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几点新措施[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6):14-16.
④刘幸福,储君君,刘曼西等.开放生化实验室管理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265-266.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 安全管理 “6S”管理模式
随着近年生物科学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仪器设备的添置、实验项目的增加以及开放力度加大高校生物实验室呈现出技术密集、人员复杂、危险因素增加且相对集中的特点。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为保障实验室的良好运行,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小视。
我校生物实验室自07年实行了“6S”管理模式且效果明显。所谓“6S”是源于日本5S现场管理法,在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等五个项目的基础上添加并强调安全(Safety)这一要素。新模式在保障实验安全、改善实验条件、降低实验成本、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提升学校形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校今年成功由高等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在学校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如何坚持强化“6S”管理模式,更好开展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现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做一些总结探析。
一、生物实验室安全防范的重点
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包括常规的防火、防爆、防盗、防中毒、防触电等方面,还应注意一方生物安全事故。
1.火灾事故
引发此类事故原因主要有:电路老化、负荷不足、短路、接触不良以及自然界的雷击和静电;操作不规范或管理不善使得火源接触到易燃物质;忘关电源,致使仪器设备长时间通电或工作,温度过高。
2.中毒事故
此类事故起因较多,主要包括:操作不规范造成实验人员误食误触有毒药品;通风设备老化或故障,有毒气体无法排出;仪器故障、容器破裂造成有毒物质泄漏;排水系统堵塞或污水处理系统的故障导致有毒废水的回流或未经处理的排放,从而引起实验室和周围环境的污染;实验室管理不善造成有毒药品流失,在实验室外造成一些中毒事故。
3.爆炸事故
此类事故的原因主要是易燃易爆物品的错误存放、错误操作,压力容器的老化和违规使用。
4.生物安全事故
所谓生物安全事故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高校生物实验室此类事故主要表现为实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病毒、细菌以及疾病的感染;实验产生的生物废弃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产生较大污染。
5.其他类型的事故
生物实验室高速离心机、烘箱、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仪器设备由于老化故障、操作不当、缺少防护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坏、人员触电或对实验人员造成其他方式的损伤。
此外,实验室的防盗工作也应做好,避免影响实验室正常使用、造成国家的财产损失。
二、推行“6S”管理模式,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实验室安全事故有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特点,根本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6S”强调的是通过整理、整顿、清扫对人、物、事进行科学管理,改善实验环境,并将具体实施过程制度化、规范化,以维持其成果,从而人人按章操作、依规行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根本上消除安全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偶然性。
1.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高校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建设或改造应符合我国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充分考虑生物安全做到如下几点:(1)实验室选址要尽量独立,确保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2)合理布局实验室的水、电、气管道,插座要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并接地线,排水管道应考虑防回水设计,保证水路畅通;(3)科学设置防护门窗,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4)按要求设置通风橱、排风扇、空气过滤器和生物安全柜等环保设施;(5)操作台和边台的设置应预留足够的设备安全操作空间;(6)实验室要配备多种灭火器材,以应对实验室可能的起火;(7)设置必要的实验废物处理装置。
2.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损坏、生物因子污染、操作使用不规范都较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在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操作中应做到:(1)对实验室配备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测,确保仪器设备状态良好、运行安全;(2)及时排除仪器设备的故障和安全隐患,经常接触感染性生物因子的仪器设备还应消除污染;(3)大型精密仪器和特殊仪器的管理必须责任到人,逐台建立技术档案,包括出厂的技术资料以及详细的使用维修记录;(4)大型仪器和特殊仪器的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或操作许可才允许进行操作;(5)生物实验室各仪器设备的适用范围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符合要求的设备,以免引发安全事故,如各级生物安全柜防护性能不同,选用时须注意。
生物实验常用的各种吸头、针头、注射器、培养皿、手术刀片、手套等器具在实验过程中会直接与实验材料和各类试剂接触,所以不仅要科学存放、规范使用,防止对人体造成机械损伤,还应及时消毒灭菌,以免成为毒害物质和病原物的传播载体。
3.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生物实验室存在大量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药品会引发火灾,毒害品会引发毒害事故,腐蚀品会对人体和设备造成损害。我校一直把危化品事故防范作为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药品储存区与实验教学区分开并设置安全标志,防止师生误入;药品分类存放,自配溶液要求标签上药品名、配置时间等信息齐全,避免误拿误用;严格执行药品领用制度,建立药品账册,记录药品的采购、验收、领用、交还情况,做到使用后及时消账;单独设立危化品仓库,实行双人双锁,危化品的领取必须两名管理员同时到场。种种措施保证了实验室药品储存、领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减少药品无端浪费,绝不让药品从实验室流出,杜绝一切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
4.实验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生物实验会不可避免产生废气、废液、废渣以及生物废弃物,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对于通常的废弃物,可以用溶液吸收、固体吸附的方法处理SO2、NH3、H2S、汞蒸气等废气;掩埋法或焙烧法处理无机、有机废渣;混凝沉淀、中和等方法处理部分废液。生物废弃物由于接种疫苗注射药物或抗体等实验处理往往对于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甚至可能造成疾病、病菌的散播,生物废弃物的处理主要是注意分类收集和消毒灭菌,避免与生活垃圾一同存放。
三、强化“6S”管理理念,提升实验室软件
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技能
实验室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差,安全防范技能低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何加强安全教育成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安全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应做到安全教育常态化:(1)实验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实际操作技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2)编写《实验室安全手册》和《实验实训守则》,并组织所有师生认真学习;(3)学生初次进入生物实验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室的功能、注意事项的介绍以及防火、防水、防触电、防中毒、防烧烫伤、防生物污染的安全教育;(4)每次实验操作前,教师应该针对本次实验教学讲解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
2.制定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从根本上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稳定性,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制定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我校不仅制定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还根据生物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专用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同时为每台大型仪器都建立实时档案,包含操作流程和使用维修记录,实行每日上报制度,及时将仪器设备和药品耗材情况上报实验实训中心,使得仪器设备能够定时按需进行维修保养和更新,药品耗材能够及时补充,保障了实验室的顺利运行。
为了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度,我校还建立了生物实验室准入制度和实验室开放制度。一方面对本校人员进入实验室进行权限管理,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实验室开放严格把关,开放人员的申请必须经由实训中心初步审查后组织专家进行课题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学校逐级下发实训任务至实验室负责人,负责人与指导老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确定时间对开放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合格方可安排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开放实验。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我校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专业人员具体抓的原则,以“注重组织领导、注重职责细化、注重责任落实、注重关键环节、注重督促检查”为手段,着力建立健全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格局,确保安全工作做到有安排、有布置、有重点、有成效。
与此同时,我校还逐层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层层传递到个人、岗位职责细化落实到个人,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从上到下抓实抓好安全工作。通过领导以身作则带动教职工,教职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进一步提高全员开展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教导全员在实验时力争做到以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操作的“小安全”带动长治久安的“大安全”,推动实验室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四、结语
实施“6S”管理模式后,生物实验室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实验条件和安全设施,安全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形成一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验指导老师组成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带动参加实验的学生和实验室开放人员一同为生物实验室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安全运行努力。面对学校发展可能会产生的新问题,我们仍应坚持这一模式,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支持两方面不断探索研究,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做好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温光浩,周勤,程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2]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3]戴芳,何江,赵治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考.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99~202
关键词 艾滋病抗体 初筛实验室 抗体检测 生物安全 质量控制
我国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遍及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军队等各个系统[1]。随着监测覆盖面的逐步扩大,与之相配套的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初筛检测技术、设备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基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在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领导重视,成绩显著
从目前基层HIV抗体初筛检测实验室的运行情况来看,政府职能部门对HIV抗体初筛检测实验室的工作重视力度很大,已将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和质量管理纳入地方卫生行政规划[2],严格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在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中起到了指导作用,给予HIV初筛实验室经费上和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对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能在最短时间内竭尽全力想办法克服。由于领导重视,目标明确,为基层HIV抗体初筛实验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和谐的发展空间,使得基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得以迅速发展。基层HIV抗体初筛实验室建立以来,完成了大量的羁押、VCT、社会吸毒、孕妇、女性性工作者、各类住院病人等等的HIV抗体初筛检测工作,为有效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建立了第一道防线。新的《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于2009年修订,《全国艾滋病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颁布,使基层HIV抗体初筛检测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单位领导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HIV初筛实验室管理措施后,更是加强实验室的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进一步提高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水平奠定基础。
队伍稳定,技能过硬
基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全是经过艾滋病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及检测技术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员,而且工作中至少每2年还要进行1次再培训,实验室负责人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这支队伍可谓是精兵强将。基层筛查实验室内设立有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每年至少1次对有关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3],并能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生物安全自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切实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了实验室内职业暴露的发生[4]。
由于基层实验室负责人注重对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再加上上级筛查实验室对基层筛查实验室定期的现场检查和技术指导,所以基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队伍稳定,人员素质较高,在实验原始记录,仪器使用记录、相关记录表格中能做到规范和齐全;实验室负责人定期对所属工作人员进行评价,切实提高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检测能力和规范化管理能力。
环境优良,设备齐全
由于各级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基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经费上的大力支持,所以基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设置及其建筑、设施、设备上基本符合《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的要求,有明显合理的三区划分,实验室内配备有生物安全柜、酶标仪、洗板机、专用冰箱、空调等相关仪器设备[2],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管理规范,质量过关
良好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得出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实验室良好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基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能严把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关,做到了:①实验室内制定有标准操作程序和操作程序文件,并能定期进行修订和补充;②能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使用外部对照和内部对照,建立质量控制图,③实验室内部成立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加大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检查督导力度;④保证实验室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⑤实验室环境条件达到《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⑥检测试剂和方法的选择上,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的试剂,选择的试剂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试剂;⑦仪器设备经常维护和校准,保证检测工作安全和结果的可靠;⑧在发出检测结果报告前,在试剂盒及外部质控品结果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并有检验人、复核人等签名[5]。
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由主管部门统一建档,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初筛实验室检出的可疑样品能及时送确认实验室复检,确认实验室复检的结果能及时反馈给初筛实验室。
随着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到基层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进行相关咨询和检测的人数越来越多,工作量也随之逐年增大,作者认为应加强基层艾滋病处筛实验室的队伍建设,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实验室建设,不断补充新生力量,以适应基层检测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2006.
2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
3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关键词:实验室;规范化;安全管理
实验室是开展教学、科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学生验证科学理论,训练操作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教学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和实验教学的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日渐复杂,要求日益提高。如何管理好实验室,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①而化学实验室易燃、易爆、腐蚀性、刺激性、剧毒性等危险物品居多,人员出入较为频繁,因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近几年频发的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更是提醒我们加强实验室管理刻不容缓。笔者作为高校实验系列人员,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管理展开,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本文就实验室管理工作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重视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实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健全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规定化学实验室应制定相应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包括遵守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规定;实验室常用危险物品、化学试剂的性质、使用和处理方法手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条例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原有的规章制度并不能满足实验室的现状,如缺乏对实验室安全细节上的规定,缺乏生动的教材或者宣传方式,对制度的执行缺乏力度和持久性,缺乏常规评估和考核等。②因此,为了加强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我校除贯彻国家已有的管理条例外,还制定了《化学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防火管理规章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损坏处理办法》、《实验室日志》、《化学仪器室管理员职责》等。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行为上的规范,增强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范、爱护公共财物的自觉性,保护实验仪器设备,减少仪器的损耗,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时对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提出要求,使其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的一线管理者,是实验室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提高实验室建设管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实验技术人员是通过正式的招聘程序,吸收学士、硕士、博士进入实验室管理岗位的。在正式工作之前都会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师德修养,培养其教书育人、以德修身的教学理念,同时注重培训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教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请专业的管理老师授课,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加强本校实验室管理和其他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③正式上岗之后,定期各教研室也会组织安全管理讲座,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并将业务培训与实验教学的实践相结合,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在健全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实验室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的作用和地位随之增强,就为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实验室的管理,包括实验试剂的管理、常用仪器和大型仪器的管理、环境与安全的管理等各种事项。
2.1实验试剂与药品的管理
化学实验中,有着大量的实验试剂,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其类别、数量、品质等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试剂管理是重要一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④化学试剂申报购买由专人负责。在本学期课程开始之前,各个实验课带教老师必须统计好实验所需试剂种类和数量,向专门负责药品管理的老师申报,老师根据上学期实验教学试剂剩余量和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需要量,进行合理的归纳和分类,然后由科室主管教学的主任核实审批,最后购买。购买时要从有资质的正规药品销售公司购买,购买试剂上要标有名称、含量、产品标准、生产厂家、规格、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等信息,入库需要验收和登记。对于验收合格的试剂分类存放。对于常见的药品试剂,按照其各自的化学性质分类后保存,比如氧化剂与还原剂,酸和碱等分开摆放;易潮解、易氧化的药品保存于电子防潮箱中;腐蚀性药品存储于腐蚀性化学试剂药品安全存储柜;毒麻药品、危险品置于专门的毒麻药品柜等。每个类别区域再根据各自特点及性质摆放,方便查找取用,比如无机物可按周期表、试剂的字头排列、阴离子排列来排放,有机物按官能团分类排放,指示剂可按功能、颜色排放等。⑤另一方面,对于配制好的试剂,按实验项目分类存放,在所有的装有化学试剂的容器上贴好标签,标明试剂名称、浓度、配制日期、保质期、存储方法、配制人等信息,以免在使用时出现混用或者存储不当的现象,从而导致不安全的事故发生。并将实验项目名称标记于柜门,以便下次准备实验查找。对化学试剂的领用要做好出库登记,填好领用人、试剂名称、数量等信息。危险品必须专柜存放、严格取用制度,确保人员和仪器设备安全。采取“五双”制度,⑥即双人管理、双本帐目、双把门锁、双人领发、双人使用,严格控制,对有剩余的危险品及时收回,防患于未然,要有安全意识。
2.2常用仪器和大型仪器的管理
化学实验所用玻璃仪器种类繁多,规格各异。烧杯、量筒、锥形瓶等均有不同规格,分门别类的收集在柜子里,并统计好数量规格,做好登记表,以方便找寻。破损的玻璃仪器单独收集,统一回收处理。对于大型仪器,必须建立大型仪器设备档案,包括采购与验收档案、仪器的管理档案等。仪器专管老师需对仪器名称、数量、生产厂家、规格型号、入库时间、入库地点、出库时间、领取人员、仪器编号和教保处编号等建立表格,做好新仪器验收登记,并存与档案室。另外登记教学仪器总分类账和明细账,并对日常仪器的使用、维修做好记录,同时及时做好破损仪器核销工作。
2.3环境与安全的管理
化学实验中常常会接触到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学药品,经常使用各种加热仪器,如电炉、电热套、酒精灯等,因此实验管理人员以及进出实验室的其他工作人员和学生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第一、以防为主”的观念,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决不能麻痹大意,关注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小事做起,营造一个绿色的、安全的实验环境。实验授课前,教员需向学生讲授实验室安全守则,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使其充分了解相关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重视安全操作;学生实验时,需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按有关安全规则开展实验,做好安全用电、用水、防火、防毒、防爆、防污染等安全防范工作;实验完毕,剩余试剂及时回收,妥善保存,实验废弃物不可随意处置,应分类集中回收,并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公司处置,避免产生其他不安全事故或对环境造成危害,营造绿色化学实验室。另外,学生应清洗好实验仪器,整理好实验用品和实验台,值日生负责打扫实验室卫生,并必须检查实验室的水、电、气、门窗是否关好。经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实验室。总之,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对保障实验教学、科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到要做好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朝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使实验室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张俊娜 李明华 黄雁茹 何炜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
注释:
①王文安.加强实验室管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J].科学教育,2005(9):109.
②邱琦,罗仲宽,吕维忠等.国内外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J].广州化工,2010.38(5):273-274.
③韩宝庆.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30(5):126-128.
④胡翔,张嘉杰.化学试剂管理与实验教学[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482-2483.
【关键词】实验室 管理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46—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是逐渐加强。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更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学实验室是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地。做好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室的建设是基础,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关键,也是实验室工作的中心内容,更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实验人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以及业务水平、组织才能的高低。如何搞好实验室管理,使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我们实验教学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浅谈一下对实验室现状与管理工作的认识。
1、加强实验室卫生,安全管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实验室卫生、安全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实验室内应严禁进行吸烟、喧哗、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并将实验中使用的仪器用完后及时清理。放回原处,保持室内整洁。不能在实验室外的任何区域进行实验,一切与实验无关的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每天下班前由值日人员进行检查,做好记录。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大实验室防火、防爆、防盗等安全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要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重视实验室教师队伍管理。为管理创新营造氛围
传统观念认为,实验室教师只有是带不了课的老师才去做,或者学校后勤人员监管,专业性没有任何保障。对很多专业的实验室老师造成一定的压力,形成实验室没人去。
实践证明,要管理好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没有一支有良好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素,实验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服务的质量、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加强实验教师队伍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素质,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要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和理论探讨,提高教研理论水平。要对各学科实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实行实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对实验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定,逐步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另外,实验教师必须做好一切辅助工作,一切为教学着想,一切从教学出发,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才能真正完成好实验教学任务。鼓励实验室教师在实验课改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正确评估实验室管理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3、完善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创造实验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速度大大加快,管理工作明显跟不上配备速度,出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实验室管理员管不了,学校领导又管不到,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如;有的任课教师嫌麻烦不愿意去做实验,有的教师是做完实验不填写通知单,实验室管理员不及时做好实验记录,不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借出仪器设备不登记等现象。
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日常运作的规范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规范化管理有利于督促实验人员更好的管理实验室。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验室规划、配备标准和装备要求,正确合理地选择、采购、配备仪器设备,做好验收、登记、建账、立卡等账册管理工作,对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实验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仪器物品的摆放要做到合理、科学、规范、安全、美观、方便取用。要建立健全实验室计划、总结、通知单、固定资产账册、实验仪器清册等各种资料的档案,强化管理措施,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的开出率。
4、做好实验室考评机制管理。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
目前,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对实验室教师缺乏关爱和业务上的支持现象,大大挫伤了实验室老师的工作热情。随着新课改和新教材的推广引用,很多课程设计都需要实验来实现教学的目的。实验室老师工作量大,并冒着一定风险。但是老师的工作量与风险程度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待遇偏低,物质补偿和精神奖励也与老师们无缘,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使实验室作用难以发挥。
关键词:医学院校;实验室;综合管理
纵观国内外院校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没有一流的实验室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实验室的实力是重点院校的标志,是教学、科研工作的核心基地[1],其建设和管理状况更是一所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2]。由此可见,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医学院校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国内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的发展与建设,在这过程中,现有相应的配套服务与日益扩大的实验室规模严重脱节,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实验室综合管理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突破原有理念束缚和思维方式,推进其改革创新,是目前医学院校面临的必答题[3]。如果说安全和质量是实验室的生命线,那么规范和科学就是实验室综合管理的黄金法则。实验室综合管理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药品库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和团队的管理等[4]。只有各项管理落到实处、执行到位,形成适合新时期的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实验室高效而有序地运转,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室价值,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实验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
1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下,实验室安全管理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加大,重新认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剖析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规范管理的对策,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5]。
1.1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等国家标准和管理条例,制定出一整套对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与操作细则,努力使实验室设施安全标准化,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坚决杜绝安全隐患。根据实验室功能的不同,进行管理制度的细化,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如制定《中药药剂实验室管理制度》《中药鉴定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药理实验室管理制度》《生物灭活室使用管理制度》《贵重仪器室使用管理制度》《组培室使用管理制度》等。明确需要注意和避免发生的各类问题,从而规范实验室人员行为[6]。积极探索开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给实验室营造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7]。
1.2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明确安全管理职能推行实验室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院校统一部署,督促各学院建立针对自身特点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具体负责人,由院校直接与学院签署安全责任状,各学院再与所属实验中心负责人签署安全责任状,做到每个实验室都要有负责的安全员,强化每个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将实验室安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良性轨道,确保实验室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8]。实验技术人员要通晓每个开设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实验技术人员要掌握安全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安全技术水平。
1.3制定健全安全应急预案
提高突发事故应急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医学院校实验室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案准备。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应针对实验室可能存在或发生的安全危险进行预防和处置,内容包括应急组成员、应急措施、事故处置步骤等。实验室要定期组织使用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应急演练,确保一旦有突发事件,就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和采取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法,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1.4加大安全常识普及力度
实验室安全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责任,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动,成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影响力,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通过设置安全教育宣传栏、安全教育网页、实验室安全微信公众号,组织安全教育讲座、安全评比活动、印制实验室安全手册等方式,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1.5建立绿色实验室
鼓励师生多进行“微型实验”,促进实验室科学持续地发展。“微型实验”是指用微小型的仪器,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进行实验研究,即仪器的微型化和试剂的微量化。“微型实验”的推广可以极大地减少实验中的“三废”,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的因素,这样既有利于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也符合创建“绿色实验室”的要求,实现实验室真正的“绿色发展”[9]。
2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
目前,一些医学院校由于学科设置较多、专业划分明确,亦或实行多校区办学,使得各实验室相互独立,缺乏资源共享和相互合作,导致院校对教学及科研仪器设备的重复投资,进而不利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及发展。
2.1打破学科壁垒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机制,打破小而全的建设模式,集中力量建设多功能超大规模综合实验室,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10]。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型仪器开放使用基金管理办法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价值,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验室指派专人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和维护,逐步形成服务规范、运行高效、全面开放共享的新格局。
2.2引入管理平台规范使用大型仪器
制定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制度及收费办法,收费标准参照国家大型分析测试仪器收费标准或参照其他院校标准执行,目的是满足实验室仪器正常运转。共享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实行网络化预约管理,用户需先登录管理系统进行注册,注册后即可选定相应的大型仪器进行预约使用。
2.3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发展新道路
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若仅从资产理论的角度管理,不能实现设备效益的充分发挥[11]。要开放教学资源,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下,积极申请资质认定,打造权威检测鉴定机构,将实验室仪器设备面向社会服务。例如申请绿色中药认证机构、中药化妆品检测机构、药物成分检测机构等,这样不仅能扩大院校与社会的交流,还能获得经济效益,同时将院校的知名度也进一步提升。
3药品库管理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招生比例不断增加,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实验课程增加了许多设计性、趣味性实验内容,这就使得教学及科研实验中各类药品使用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12]。针对实验中心药品库中易燃、易爆、腐蚀性、剧毒性等危险药品急剧增加,实验室一定要严格管理、规范操作,若因管理不善,造成事故,不仅影响到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的进行,还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产生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药品库的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危险药品尤为重要。
3.1危险药品的贮存
危险药品的储存场所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药品库必须安装火灾报警系统,配备健全的消防设备;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做到监控全覆盖;安装排风装置和防盗门;实验中心要根据危险药品的种类、性质将危险药品严格分类存放。对易燃、易爆、剧毒、致病微生物、麻醉品等危险品,要分类放到不同房间,做到专室专柜储存,并指定专人保管。剧毒危险药品要特别严加管理,使用人员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凭手续双人领取,做好领用和出入库记录。严格控制使用量,无特殊情况做到用多少,申请多少,不能多报。如有剩余,必须及时退还药品库,妥善保管。
3.2安全规范
防患于未然使用人员要对使用的危险药品化学性质、危险特性、防护措施、应急处置做到心中有数。使用易燃、易爆、有毒危险药品时,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用具,实验要在安全通风橱中操作,确保实验以及人身安全。药品库中超过保质期的药品要集中妥善处理。对易燃易爆、毒害和其他危险药品的销毁、处理,需经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审批备案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
4实验室档案管理
实验室档案工作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3]。实验室各方面的材料是历史的真实记载,实验室档案的建立,对加强实验教学和管理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大的作用[14],做好实验室工作,规范实验室管理,拥有科学完善的实验室档案是提升教学、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4.1实验室档案的分类
实验室档案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实验室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工作档案三大块。教学档案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开设内容、实验教材及实习指导、学期教学任务分配情况、实验课成绩及分析等。科研档案包括:科研项目申请、中期进展情况、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及成果等。工作档案包括:校、院(系)下发的通知或文件、实验室建设规划和成果、实验室人员管理情况、对外服务情况、仪器设备管理明细及变动情况、安全隐患的调查分析及处理意见等。在日常的实验室管理中,要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加强归档意识,属于归档资料的要及时整理、立卷,要维护档案资料的齐全性、完整性、准确性。
4.2推进电子档案的建立
电子档案不仅可以达到无纸化办公,还可以通过电脑快速查找到相关内容。例如一些教学影像资料、仪器设备图等,就可以设定专门的电子档案来保存。
5实验室人员管理
5.1构建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
实验系列专业技术人员是掌握操作技能和方法,支持保障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在之前的体制机制下,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低、待遇低、职称低,工作岗位缺乏激励机制,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15]。针对这一现状,近期,国家层面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16](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要通过不断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和队伍的建设。这意味着实验技术队伍的规划、建设、培养等一系列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意见》还提出要把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这样从根本上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使实验技术人员享有等同于教师岗位的津贴、职称评定等待遇。
5.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保证实验技术队伍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现有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素质培训,鼓励通过提升学历、出国进修、参加实验教学方面的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实验技术和管理的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高学历、有梦想的高级人才充实到实验技术队伍中,不断稳定和壮大实验技术队伍,最终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以保证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质量。鼓励医学院校和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积极开展实验技术研究和实验设备功能开发,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6结束语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现状;管理实践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体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展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既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护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实验室安全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实验室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功能逐步提升,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活动日趋频繁,各种实验安全隐患日益凸现,已引起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教学科研正常运行及不断创新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实验室的安全事故
高校实验室具有财产集中、技术密集、危险性相对集中、人员结构复杂和高级人才集中等特点,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防火、防盗、防爆、防辐射等。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主要分为如下。
1.火灾事故。造成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忘记关电源,致使设备或用电器具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乱扔烟头,引起着火等。这类事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任何实验室都可能发生。
2.设备损坏事故。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线路故障或雷击造成突然停电,致使被加热的介质不能按要求恢复原来状态造成设备损坏;高速运动的设备因不慎操作而发生碰撞或挤压,导致设备受损。这类事故多发生在用电的各个实验室。
3.设备或技术被盗事故。造成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室人员流动大,设备和技术管理难度大,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这类事故是实验室安全常发事件,不仅造成了财产损失,影响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甚至有可能造成核心技术的外泄。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与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职责。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参差不齐,职责不统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安全责任不明,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检查不力等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多数高校实验室现行的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是保卫处,一方面,由于学校保卫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实现实验室安全的专业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保卫部门和实验室管理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或者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导致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往往成了校园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另外,由于高校的扩招,实验室紧张甚至超负荷运转的情况非常突出,致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现有制度执行不力或缺乏检查督促。实验室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校园安全行政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建成分级负责、考核科学,制约有力、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合理分工,合力共抓落实,抓监督,将实验室安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良性轨道,确保实验室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安全观念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术水平低下、安全知识欠缺、安全素质教育与培训的缺乏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有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通过开设通识选修课,构建网上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信息系统,真正把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纳入大学生始业教育和教职员工岗前培训的内容;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与技能。
3.注重实验室安全环境文化氛围建设。从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人手,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重视情感融入和亲和力,变强制灌输为潜移默化,化枯燥无味为趣味横生的安全活动,着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文化氛围,是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观念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可以让师生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接受安全教育和熏陶,营造实验室安全与环境文化氛围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通过编写印发实验室安全技能手册、宣传单、安全广告、宣传画以及开展实验室安全讲座等,从观念、道德、情感和品行等方面影响师生员工,帮助他们树立安全责任感和安全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加强他们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自觉满足学校对安全健康的要求。
三、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
1.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杜绝实验室安全隐患。实验室基础条件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我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从源头抓起,把安全建设标准纳入实验室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在实验室新建、扩建过程中,以保证安全为前提,按专业实验室的特点,充分考虑实验室的设计、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安放及实验室水、电、气等管线设施的规范、完善问题。
2.建章立制。完善安全管理网络。制度完善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针对实验室安全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和管理人员修订相关的实验室安全制度。制订了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建立了环境设施规范使用、安全检查防护维修制度。我校还实施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实验室安全是一个由多方面工作构成的整体,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来进行归口管理。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具体由实验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保卫处负责实验室消防等公共安全。
3.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加强安全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的加大,在新形势下,实验室安全工作迫切需要我们积极转变安全管理模式,倡导安全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利用信息化、科学技术和文化手段,变事后型为预防型的管理,要从传统的行政手段、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要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利用科学技巧与方法的管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千百年来无数血的事实形成的教训,预防工作,教育为先。我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纳入新生的始业教育,启动实验室安全培训准人制,并将培训及其考试制度化,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经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进入实验室。为了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效应和权威效应,教育对象范围从师生、基层领导扩展至学校决策层领导,以加强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对进入实验室实验的学生进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实验考核的范围,并给以学分承认,切实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重视。
高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教学和科研实体,是高校师生进行实践的重要基地[1]。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规模亦快速增大,硬件条件明显改善,这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实验室安全管理事关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财产安全及高校教育的学生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无论是从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还是长远发展,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都显得尤为重要。
1基础医学实验室概况
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承担了基础医学部下属15个学科35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及科学研究任务。综合分析,基础医学实验室目前现状主要具有几个特征:①实验室多、分布范围广,且相对独立,管理难度较大;②实验室功能齐全,拥有大批精密贵重仪器;③实验的类别及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④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⑤多个实验室使用了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部分实验还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⑥部分形态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有潜在感染威胁的人体及动物标本;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三废”物质及过期或失效试剂、药品需要规范处理。
2基础医学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
长期以来,基础医学部在部属各实验室的密切配合及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加强日常安全警示与检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基础医学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注重对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治理,力促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杜绝安全责任事故,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为使各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安全检查有法可依,我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规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结合基础医学部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实验室管理规则》、《基础医学部实验室物品管理规定》、《基础医学部化学试剂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等多项管理制度,确保规范化管理。
2.2明确安全管理责任
落实安全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基础医学部作为学校的二级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个教研室、实验中心的积极主动性。鉴于基础医学部下属学科众多,实验室分布广、数量多这一现状,基础医学部实行教研室和实验中心三级管理制度,各教研室和实验中心的负责人是实验室的第一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实验教学中,要求所有代课教师都要严格填写《实验登记簿》,教师对实验室财产及所有学生的安全负责。对于开放性实验室,要求各实验室必须明确开放性实验的指导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实时监控学生的安全状况。明确安全责任人,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并非是要追究某个责任人的安全责任,旨在促进安全责任人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安全隐患的治理和日常的安全检查上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我部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安全知识培训班,先后有8人参加了安徽省芜湖市卫生局举办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班;部属各个实验中心都设置有兼职消防员,积极参加校保卫处定期开展的消防演练,增强防火意识,提高防火、灭火技能;我部不定期邀请消防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官给全体教职工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通过消防官兵翔实的图文资料和切实的感受,以一个个深刻的教训,警示全体教职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2.4保持安全检查工作的常态化运作
安全检查对提高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自2007年以来,基础医学部坚持安全工作的月查制度,重点对各实验室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危险物品的保管与处理、贵重仪器设备的保管与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检查组由各实验室一些高年资的教师组成,大多采取实验室之间交叉相互检查的方式,促进相互监督和学习。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对基础医学部难以排除的安全隐患,积极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检查组根据《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对各实验室的安全状况进行考核,年终评比年度安全先进实验室。目前,已有4个实验室先后获得基础医学部年度“安全与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2.5明确安全工作重点,确保实验室安全
因我部实验室数量、实验类型及项目数都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及特点,突出工作重点。
2.5.1化学试剂使用安全我部各实验室或多或少都会使用到各种试剂,其中医用基础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验室试剂的使用量尤为巨大。我部对各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严格要求,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要求各实验室严格执行“三废”回收利用制度,确保“三废”处理后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鉴于部分实验室空间不足,致使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试剂不能完全单独存放,基础医学部积极调整实验室房屋资源,设立化学试剂室,对各类试剂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严格通风和安保措施;针对部分实验室将普通的房间用作实验室,没有符合规格的通风设备,师生的身体安全隐患较大等实际情况,基础医学部积极协调,为相关实验室安装通风设备,确保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要求各实验室严格建立试剂的使用台帐,对各个学科每年低值易耗预算中化学试剂的采购量严格控制,要求各实验室必须在在弄清楚实验室药剂库存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的编制,严禁一次性大量购入试剂,导致库存积压、大量报废试剂,在严重浪费的同时,造成不必要的环境危害。对于教学、科研中使用到的氰化物、砷化物、汞化物等剧毒药物及国家管制的物[2],基础医学部实行专人管理,并统一配备保险柜保存。
2.5.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工作的特殊的工作环境,由于工作内容的独特性,有可能会对工作人员产生危害。人类研究微生物的同时不断地受到微生物危害,甚至感染严重疾病,危害到生命安全。另外,不时出现不明微生物及遗传工程不断产生新的微生物,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往往难以预料对此类微生物进行实验的危害程度,因此受感染的危险性就更大[3]。基础医学部鼓励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人员参加各类生物安全专业培训,掌握专业知识和国家相关法令,认真学习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3月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严格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要求为标准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p#分页标题#e#
2.5.3形态学科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形态学科实验室经常接触到人体的各类器官和组织标本,标本可能有艾滋病、肝炎、麻风、结核、痢疾等传染病以及各种癌症等,且标本多为未固定的[4]。形态学实验室最常用的固定剂是福尔马林,它是腐蚀性强,易挥发的液体,刺激性较大,对人的粘膜、眼睛损害较大。我部各实验室高度重视各类标本处理的规范化运作,对送来的标本及时固定,用有盖的桶或封闭的容器盛装,取材的实验技术人员能够穿隔离衣服、带口包,开启所在间房的通风设备,并在工作完毕后能作必要的灭菌、消毒处理。因冰冻切片的组织都是新鲜未固定的,可能有强烈的传染性,我部实验技术人员严格防范,若发现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时处理,并对冰冻机进行清洁、消毒,以保证操作者的健康和安全。各形态学实验室切片机的刀片非常锋利,稍不注意会引起仪器的损毁和人员的损伤,我们要求实验人员用完的废刀片要放在收集利器的箱内,避免伤害其他人员。目前,我部形态学各科实验室未出现一起学生、实验技术人员、带教教师被标本感染及实验器械伤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