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第1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是国家为加强新疆人才培养工作而在内地多个经济发达城市开办,招收新疆初中应届优秀毕业生就读高中的办学形式。教育部要求内高班学制四年(含预科一年),预科重点补习初中的汉语文、英语和数理化课程,以达到办班学校当地初中毕业水平。学生从15岁到19岁一直在内地学习和生活,这段时间正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了解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黄金时期。因此,预科课程除了要让学生巩固学科知识基础和丰富学习经验外,更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充分发展学科思维能力,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为满足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需要,我校预科思想政治课程创造性地增设了“科学思维方法初步”的教学专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并且引导学生通过该教学专题的学习来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具体的思维方法的概念和原理,另一目的还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它们能够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迁移。而要较好地实现第二个教学目标,政治教师需要获得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的支持,或直接与理科教师合作完成。为此,我校预科政治、化学教师共同以协同教学的方式,对求异法和共变法这两种归纳法的教学进行了教学实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二、归纳法和协同教学

归纳法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中使用的重要思维方法。穆勒五法指运用归纳法来探究事物现象间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推理方法,求异法和共变法是其中的两种方法。教师进行归纳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充满智慧。但是单有好的科学思维方法还不行,正如有了船还必须有合力划船的团队。两个学科教师把科学思维方法教学与化学教学通过协同教学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本研究的创新特色。

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是外国教育研究者为加强教师间的合作而提出的概念,具体指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通过合作来共同负责同一个学生群体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别的教学组织形态。根据该定义,合作的教师应该能够形成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教学团队(team)。在综合实践活动或综合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教导参与课程的学生,这是较常见的协同教学。学校学科组、同一年级学科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也可以算是协同教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围绕同一个教学主题来实施协同教学则较少见。协同教学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和支持,汇集各种教育力量和资源,对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整体效果多有帮助。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

我校预科43名学生参与本研究,他们在新疆学习期间均未参加过科学思维方法专题学习。根据学生在内高班统一招生考试的成绩,成绩高于班平均分的25名学生归为高分组,其余18名学生归为低分组。

(二)研究工具

预科化学教师编写了两份题型相同、试题难度相近的复本试题,每份试题均有4道化学实验填空题,其中考查求异法的2道试题共2分,考查共变法的2道试题共5分,总分是7分。试题参考广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广东省高考化学试题修改而成,着重考查学生根据实验条件或现象、两种归纳法的原理,分析和选择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和两种归纳法的原理,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试题作为学生在前、后测的测试工具,了解学生在协同教学前后运用求异法和共变法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

预科政治、化学教师围绕求异法和共变法的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确定协同教学的方式和进度。在完成各种准备工作后,两位教师实施协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 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前测,根据教学计划进行2课时“求异法和共变法”专题教学,介绍两种归纳法的原理和形式结构,以生活实例和化学、生物学科实例作为讲解范例。

2. 化学教师进行1课时“思维方法与对照实验的设计”专题教学,用求异法和共变法的原理分析初中化学课程中若干实验的实验设计。学生在课后完成“探究实验条件影响双氧水分解反应速率”的实验设计方案,可改变的变量是双氧水的浓度和体积、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

3. 化学教师安排1课时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验设计方案亲身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和总结实验条件影响双氧水分解反应速率的规律。

4. 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后测,继续进行后续其他教学内容的教学。

四、研究结果

使用SPSS 10.0软件对全体学生的前、后测得分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见表1。全体学生在后测求异法试题、共变法试题和整份试题的得分均较前测时略高,但是两次测试得分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性。分别对高分组、低分组的前、后测得分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表2的数据表示高分组的后测得分较前测时略高,低分组在两次测试的得分则略微变化,两组学生的前、后测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以上数据表示学生在教师实施协同教学前已经具有一定的解决前测试题的能力,尽管学生未必是从求异法和共变法的原理来构思解题思路。由于这次教学干预的时间较短,学生在两次测试的表现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这次协同教学只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高分组的影响略优于低分组。

分别对高分组、低分组的前测得分、后测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见表3。两组学生在前测、后测时均无显著差异,也即表示两组学生的学习表现在这次协同教学前后都没有产生分化。

五、对协同教学价值的思考

囿于教学干预时间较短,学生在前、后测的得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仍然不能证明这次协同教学对学生认识求异法和共变法有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笔者认为这次试探性的教学实践仍然有其价值。

第2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非线性思维 积极心理学 创新能力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74-03

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都是复杂的和非线性的,无论如何研究,都不能为了简化分析过程而只是采用简单线性的方式来分析所有的问题。不可否认,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情况,线性思维方式在很大层面上帮助人们解决了许久以来悬而未决的难题。但是,对于大学里教授的一些专业课程,属于科技的和理论的问题,就理论本身而言,有线性的(如牛顿定律),也有非线性的(如谐波平衡法),就思维方式来说,要采取辩证的非线性思维方式[1]。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教师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2]。单独讨论非线性思维方式和积极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文章已见诸报端,但是对于非线性思维方式和积极心理学联合应用在教学中的情况还比较少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应用非线性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并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应对遇到的难点,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将积极心理学和非线性思维方式有机结合,可以有效的改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已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填鸭式”教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符合当展趋势的知识结构体系。

1 非线性思维方式

1.1 非线性思维

“思维”在英语中是thinking,源于拉丁语tongere。思维是人脑反映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对事物认识的活动过程和对信息的一种排序。据《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记载,思维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表现为两种形式:(1)通过思维人们可以在实然、必然、或然三种水平上获得对事物的认识;(2)通过思维人们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3]。例如,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有些人读书甚广、学历颇高、知识渊博,最终有可能碌碌无为或成为高级打工仔,相反,有些人读书不多,但是思维活跃,也可能创造出突破性的成果,这些差别便是思维能力不同所导致的。

思维活动由思维工具、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三个要素组成。思维工具是连结思维主客体之间的桥梁,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中介;思维主体是思维着的主体或者群体;思维客体是思维的对象。思维活动的三个要素及其变化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4]。

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进行的方式,是思维结构和思维功能的统一,或者说,思维方式是思维过程内部相互作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统一[5]。

以往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通常将复杂的因素加以简化,一些要素由此被略去,或者把高级的复杂系统分解为低级的简单系统,从局部求得问题的全局解,也就是将非线性问题简化为线性问题来处理和分析,这是受当时人们认识能力和处理方法的的制约造成的。在认识上属于线性思维,在方法上属于还原论。20世纪后半叶,非线性科学的诞生揭示了上述方法的局限性,主张从非线性角度认识和处理问题,克服线性思维刻板、简单、机械的缺点,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特性和规律,体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正是由于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因此,线性思维不过是非线性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近似和简化,而非线性思维才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1.2 非线性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李凡[6]等人对非线性科学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教育技术中包含教师、学习者和人造物三个要素。作者指出教学中采用线性科学方法的缺点: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是在基于线性方法的情况下,往往缺乏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研究状态,这样会导致教育技术研究与实际的教学环节脱节,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些突发事件,如果教学过程过分依赖初始条件,就无法处理教学行为表现出的不可预测事件及教学因果关系的随机性,所以把教学过程看成非线性系统势在必行。

非线性思维方式是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所揭示的规律不仅对自然科学领域具有普适性的意义,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也具有普适性的意义。教学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自身的认知水平提高,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才能满足不同时代学生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其中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媒体等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它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不同类型学生的独特敏感性和各自的初始条件,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还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非线性思维。

2 积极心理学

2.1 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1997年美国心理协会主席Seligman(塞利格曼)就任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的一大任务。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7]。

积极心理学把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的特质[8]。积极心理学家B.L.Fredrick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并构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作用,也就是为即时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资源,例如使个体在当时的情景条件下反应更准确、认知更全面、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等等。在扩建即时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情绪还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起长远的、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资源[9]。

国外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希尔[10]等人的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过程中个体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处理所面临的任务,从而保证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够做出最有效的反应;艾森[11]等人的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有效的组织人的认知活动,使人的认知活动范围更加广泛、流畅度更高、灵活性更强;沃林格[12]等人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范式出发,用实验证明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下的视觉注意广度更大。

积极心理学不仅拓展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其理念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的功用与性质、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积极心理学不仅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和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这将有利于人类社会全学科的发展。

2.2 积极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胡婧[2]对积极心理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促进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寻找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挖掘积极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既要督促学生注意学业的进步,也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克服重重障碍、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教师亦要对学生的进步进行适时表扬,使学生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体验是兴趣的源泉[1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亲身领悟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出创新的能力,教师本身更应该具有创想思想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珍视学生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3 非线性思维方式和积极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现阶段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在五种能力中对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就是思维能力,因为没有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不能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而且根本无法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而非线性思维是创造性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非线性理论对创造性思维方式有极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方式几乎都是非线性的,同时非线性思维方式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因而具有创造性。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人人都有创新能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新能力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因此,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兴趣等,它们也是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即创新精神。其中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其兴奋状态称为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细致地观察,促进记忆、激发想象、活跃思维等,而且能够增强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提高操作效率,增强人们的创新能力[14]。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塑造创造性人格,即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创造技能的思维训练,而且要进行深层次的人格培养。就像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的那样,创造性智力不仅是一种形成思维的能力,而且是一种生活态度,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敢于与世俗进行对抗,不惧怕别人的怀疑、轻视和嘲笑[15]。这种坚忍不拔的人格和品质,需要人们在复杂的、非线性的困境中、难题下不断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思想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使之达到平和,进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不竭的前进动力。

影响创新能力的智力因素(非线性思维方式)和影响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

(1)鼓励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对自身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学生是含苞待放的祖国的花朵,肩负未来国家发展的重任,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现实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所以学生的思维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思考,这样才能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否则创造性思维就会中断,创新能力的萌芽将被扼杀。出现错误和失败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立刻对其进行否定,更不能责骂,此时,可以引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对自身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由、温暖和充满想象力的空间中更利于创新性思维的拓展。

(2)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有无兴趣,对学习的效果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克服重重障碍的积极思考,不把学习看作是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对于难于理解的复杂、非线性难题,教师更要寻求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思维方式;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引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难于理解的问题不会产生排斥情绪,处于一种对新知识的渴望中。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不断地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情景,包括教学模式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身也具有非线性特性,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设计教学时必须将教学过程作为非线性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来设计,创造性的运用非线性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教学,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才可以保证顺利的教学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整合资源,使教学三要素中的人造物更好的为教师和学生服务。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变成了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快捷、高密度的学习内容。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非线性复杂系统,输入量是否会和接受量成正比更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其实不然,这样做缺乏了从整体角度出发来考虑课程整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效果不甚理想。

一位学者认为:真正的整合是看不见的整合,技术不是教学中一个特别突出的部分,而是自然有机的融合,这是技术在教育中使用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利用信息技术等人造物整合课程资源时,不是简单的应用技术服务教学的单一问题,而是一个不仅受信息技术复杂性困扰、也无法摆脱人的复杂性的羁绊的非线性系统,教师必须充分体会其特性,应用非线性范式研究人造物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面对上述复杂、非线性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人们在遇到困难,不易处理时,最易产生消极情绪,这样会导致教学过程的中断,严重降低教学效果,只有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化难为简,使教学过程有序的进行。

非线性理论是非线性思维发生的基础之一,非线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非线性理论的思想精华,善于培养出自己独特的非线性思维方法,才能正确分析与研究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科学研究才能更具有创造性;只有采用积极心理学指导我们的思想、应对遇到的难题,我们的创新能力才会更强,才能更具创造性,才能为国家和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才会更快地走入世界前列。

4 结论

本文首先对非线性思维方式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逐一讨论。采用非线性思维方式可以培养独特的非线性思维方法,能够正确分析与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采用积极心理学,可以调节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产生困惑时的矛盾心理,使人们处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下,处理问题的效率也会不断提高,从而使科学研究更具有创造性。将两者应用于教学过程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应用非线性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并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应对遇到的难点,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均可提高。只有将非线性思维方式和积极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润珍,武杰.非线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 20(2):26-29,34.

[2] 胡婧.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6-7.

[3] 张恩宏.思维与思维方式[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 张敏瑞,李国民.非线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方式[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3):89-94.

[5] 黄麟雏,孟宪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6] 李凡,王矗,陈琳.非线性科学及其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0(12):44-46.

[7]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8] 唐海波,郭锋.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1):31-33.

[9] 杨佳.柏拉图的正义观解析[J].人民论坛,2010(23):242-244.

[10] Hill E L.Evaluating the 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 in autism[J]. Development Review,2004(24):89-233.

[11] Isen A M.Some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feelings and emotions:Positive affect facilitates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M].Manstead A S,Fischer A. Feelings and Emotions:The Amsterdam symposiu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2] Wadlinger H A,Isaacowitz D M.Positive mood broadens visual attention to positive stimuli[J].Motiv Emot,2006(30):89-101.

[13] 宋荣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J].成才之路,2008(3):86-88.

第3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的意义

思维的定义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就是人体大脑对所感知到的事物的概括性描述,思维包括分析问题、综合问题、比较问题、概括归纳问题,演绎和推理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1)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思维力度.通过思维的简单定义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可以增强学生对外界问题的感知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思考的更深入,探索的更广泛.(2)有利于加快学生接受新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思想层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活跃度.(3)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通过培养化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化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化学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是一般思维的升华、总结和概括,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站得更高,有能力看得更远,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全局.

2.培养学生的化学动态思维.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相对.所谓的动态思维就是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世界,利用动态平衡的手法解决化学问题.当今社会是发展的社会,是动态的社会,只有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才能掌握事物的动态发展原理,分析总结化学反应中蕴涵的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化学可逆思维.逆向思维,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的一面看待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可逆思维,在学生进行化学反应实验后,要引导学生思考该反应是否具有可逆反应,从完全相反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对化学反应持怀疑态度,通过可逆思维的培养,可以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把这种思维应用到化学教学中.

4.培养学生的化学发散性和收敛性思维.顾名思义,化学思维的发散性和收敛性是一对相矛盾的思维方式.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向不同方向,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看待问题,积极尝试从多角度解决问题.而收敛性思维与此恰恰相反,收敛性思维是以收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发散性思维适合用来解决非关键问题,收敛性思维适合解决关键问题.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简单问题多角度解决.

三、建模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思维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化学知识也不断更新,新知识和新概念不断引入,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为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打下思维基础.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新概念,就要要求学生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从一类事物的特点出发,掌握其他事物的共同点,为学生的建模思维打下能力基础.

3.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寻找突破口,争取利用创新的思维和态度促使学生学习和实验.同时,教师要重视利用启发式教学,制定符合学生思维感知力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接受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理论和新方法,为学生的建模思维打下创新基础.

四、化学教学中其他思维的培养

第4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 逆向思维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引言

以往的数学教学体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教学方法和教材的编写专注于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公式理论、解题思路的记忆背诵。传统数学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正向思维,但是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定。新课程标准谋求教学方式的转型,注重学生逆向思维方式的形成,并能够应用逆向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逆向思维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系统化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方法,加强逆向思维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逆向思维方法的总特征

发散性思维模式是逆向思维模式的基础。逆向思维模式又被称为反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是指从已经相关思考方向的反面进入,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整理问题。逆向思维模式带来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具体的运用方法可以体现在对公式或者定义的方向运用,对法则的变化处理,等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模式可以使学生打破传统的理解方式,从新角度思考问题,建立系统化的分析方法。在对旧知识的重新思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应用和记忆,并从新知识中再得出新知识。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至关重要,能够对学生建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提供极大的帮助,指引学生通过逆向思维进行思考[1]。

二、逆向思维方法的作用

为了通过培养逆向思维模式改变学生就有思考方法,实现对问题的创新分析、重新思考。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使学生成长为适应文化多元变化、社会急速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形成主动的逆向思维模式。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逆向思考方法可以很好地理解课上所学的基本知识。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够思考出更多的集体思路,极大地提高数学解题速度。形成良好的逆向思维后学生可以进行逆向思考,促进独立思维的形成[2]。

在新时期新课标要求下进行数学逆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数学知识体系中有很多需要灵活应用的地方,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思考。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倾向于从上至下地逐步教学,都是正向的思维方式。学生从教师的教育方法中学到的都是固定思维,引导学生对知识记忆、解题模式形成固定套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一旦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逆向思维方式的引导

教师该如何进行对学生逆向思维方式的引导呢?举一个例子,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2+2=?

如果教师以这个问题提问高中学生,首先,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幼稚而可笑,并对教师的行为感到困惑。对于高中生,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幼儿阶段就已经知道了。但是应用反方向思考方法,教师接着提问学生?=2+2,并询问学生?=2+2可以得到多少种可能。通过简单的方式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模式,学生也能从中学到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及对问题进行反向思维加以解决的技巧。这个简单的事例既让学生理解了逆向思维模式的最简单方法,又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数学教学需要用逆向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基础知识的深化学习是通过教师讲解课本的主要内容,学生自我进一步学习为不仅能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还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逆向思维模式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普通的数学学习生活中开发出自己独特的对概念、法则的运用方式。

四、在教学中实践逆向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传授新内容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既可以直接讲解数学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对公式、定理做出解析,又可以对学习过的基础知识反向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要注重教学环节结合逆向思维模块设计,也要关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教学知识要根据学习内容做出调整,首先应该设计例题,其次让学生自我探索,最后对立体中包含的数学概念进行反向思维的讲解。以上就是反向思维方式中的根据结果找原因的具体方法。习题练习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一个基本方法。数学知识强调基础性,教材中在数学知识体系后都配有相应的、形式多样的习题,教师可以通过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在习题讲解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习题,设计不同的逆向思维的训练方式,习题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可以大致分为例题示范和学生对习题的训练[3]。

整体解题思路能够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整体意图,日常教学活动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以分析题为例,所有人都习惯从已知条件出发,配合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数学难题。但是整个数学思维方法中包括反向思维法,很多练习题的思路就是逆向破解,从结论找出原因会使得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在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体系和一般解题思路与方法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是对知识体系的再巩固和加强,对基本概念、规律的强化,帮助学生对逆向思维解题思路的整体理顺和分析,最终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朝正确的、多维的方向发展[4]。

结语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以数学的学习促成逆向思维模式。这要求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对学生能力进行深入开发,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成为教师队伍中的变革者。数学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在锻炼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行引导、培育。

参考文献:

[1]杜薇.逆向思维在平面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34(07):71.

[2]林永德.数学合作式学习,令学生勤学好问[J].华夏教师,2015,11(11):77-78.

第5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一、放开手――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前提

尽管儿童对探究充满了热情,甚至很多人认为儿童就是天生的科学家,但是事实上儿童的思维方式离科学的思维方式相差甚远。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探究充满了热情,而且思维天马行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好奇心渐渐消退,思维也越来越拘谨,究其原因,是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思维束缚太多。

思维被捆绑是现在很多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时候教师没有放开手,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全是教师的一手制,孩子就像是拴在绳子上的蚂蚱,老师走到哪孩子走到哪,老师提不到的地方孩子永远也想不到,何来科学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思维。

想要科学的思维首先要给孩子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思维,因此笔者认为从课前的实验准备阶段开始,我们就要给孩子提供思维的机会。在三年级学到《有生命的物体》这一课时,我把孩子带到校园里去亲身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再继而选择一种小动物蜗牛来研究时,孩子很快便有了自己的问题。孩子们各自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前两节课掌握的知识完美的再呈现。整个《蜗牛》这一课的学习,老师完全放开手,孩子们做的很好,相信这种效果绝对超过老师手把手的教,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这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得到提升。

二、牵着走――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

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其年龄的问题,阅历浅,知识面窄。很多时候在老师完全放开的情况下会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这时候虽然发散了思维,但是不科学的思维任其发展下去也是不利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新课程也要求我们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要适时的引导,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引导的同时又不能束缚其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其中的分寸,更好的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

(1)顺着牵。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究后,孩子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这种思维很多时候不是科学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顺着孩子的思维一点点的引导,最终使其踏上科学的思维之路。比如在教授五年级《认识常见的岩石》这一课时,孩子们在认识完岩石的特点以后,教师让其想办法怎样来研究硬度?

生:放在地上摔。

师:可以的,但是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

生:可能会把我们教室的地面摔坏

师:所以我们不建议这种方法

生:可以把两块石头对着敲,看谁坚硬。

师:这种方法科学吗?

生:这种方法要把一块岩石跟其他的四种岩石对着敲。每增加一次敲击都会损伤它的坚硬度。

师:所以这种方法我们也不建议。

在教师的一步步指引下,孩子们开始试着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面临的问题,科学的思维方式就这样在教师的“顺着牵”的指引下一步步形成。

(2)倒着牵。引导孩子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时候是要“顺着牵”,但是有时又需要倒着牵,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时,对于坐在小车上的女孩来说她认为自己没有运动,因为她始终坐在小车上的同一个位置,但是对于坐在下面的同学来说,小车和女孩一起运动了,他们认为女孩是运动的。关于女孩是否运动的问题,很多同学是摇摆不定的,这时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其答案,顺着牵也不行,这时就要倒着牵,让对立的双方进行争辩,都试图去说服对方,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科学的思维在悄悄的酝酿。最终说服了对方也使其他同学理解了什么是运动。

不管是顺着牵,还是倒着牵,都是学生科学思维自己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曲折的,纠结的,布满荆棘的,但是没关系,适当的放开手必要时再牵着走相信孩子们自己可以完成,有错误的思维向理性的科学的思维发展。

三、一起走――促进科学思维的最终形成

在针对科学问题提出了质疑,通过实验收集了资料以后,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才能促进孩子科学思维的最终形成。这时就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也许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困难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理性思维的工具。我们可以启发他们对客观事实进行思考,或将有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寻求它们的内在关系。在经历了放开手,适时牵着走之后孩子的思维愈加朝着科学的方向发散,最后师生一起总结,一起走,促进科学的思维最终形成。

四、总结

第6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通识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76-03

一、计算思维提出的意义

计算思维和计算问题关系密切,美国在2005年6月,通过一份报告《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竞争力》中明确阐述了计算科学的重要性,提出计算科学中的先进技术可以在经济以及其他的前沿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1],21世纪科学研究中的难题可以通过计算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200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启动了“大学计算教育振兴的途径”计划,投入巨资进行美国计算教育的改革。美国政府开始实行CPATH计划进一步宣传了计算思维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以及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提出了具体的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2,3]。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还向全球开放公开课程《计算科学与编程导论》,重点讲解计算思维训练,让全球的读者都可以自由免费学习计算思维的本质。

在我国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开始认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全国高等教育学校2008年中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在召开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专题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在中国高等学校中开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2010年7月,中国的“常青藤”学校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以计算思维为核心[4]。

新生的事物出现还是需要一个普及的过程,目前多数高校教师对于计算思维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培养计算思维的实践也甚少。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探讨计算思维在科学研究、哲学方法论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价值,提出在计算机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改革措施,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像具备读、写、算能力一样,具备计算思维的普适能力。

二、计算思维的定义及解读

2006年周以真教授的《Computational Thinking》给出了计算思维系统定义,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计算思维涉及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解问题、设计系统并理解人类行为。计算思维涵盖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之广泛性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强调计算思维是所有人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在阅读、写作及算术之外,应将计算思维添加到每个孩子解析能力之中。周以真从多个角度给出了计算思维的细致描述[5]。具备计算思维能力,是在信息化社会中创新的需要。各领域中的科学研究都需要有高效思维的正确引导,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在思想方法上就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习者运用高效的思维去思考。

三、计算思维对于科技创新的价值

对应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实验和计算三大科学的方法,同样有三大科学的思维:理论思维、计算思维和实验思维。计算创新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有多位科学家因为在计算方面的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1982年的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是计算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证明科学计算在科学方法论中的重要地位。1985年得主豪普曼就凭借X光晶体结构分析的方法摘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同样,1998年科恩与波普尔也是因为将计算量子化学方法获得了大奖。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也与计算思维有关。19世纪海王星的发现就是通过计算得来的,在20世纪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充分体现计算思维对于科学史的贡献。前人未能证明的“四色定理”也通过计算机的数值计算得到了证明。

中国著名的“华―王方法”,有限元方法,及“吴方法”,也都是和计算相关的重大的科学创新[6]。

很多科学发现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计算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价值。

四、计算思维的哲学价值

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Edsger Dijkstra曾说:我们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及习惯,从而也将影响我们的思维力。思维的方式、方法是人类认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所以,有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的任何科学是一样,是一种历史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7]。

五、计算机的计算思维对于人才的培养价值

人才对于国家和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有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而在计算机普及的现代社会中,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和设计系统的计算思维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现代的合格人才应该是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越性能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的规模选择合适的计算环境和算法,这就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用人工解决还是计算机辅助解决,即不同的计算环境采取的思路是有很大不同的;同样用计算机辅助求解问题,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采用的算法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面对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效果就和决策人的计算思维相关了。计算思维不是独立存在的,是融合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的,但是在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却可以特别强调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确保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此责无旁贷。

六、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中培养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不同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而这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相吻合。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各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广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扩展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展示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式。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很顺理成章的,也应该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特别可以在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着力培养计算思维。

目前由于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错误认识,出现了“狭义工具论”的说法,甚至有人质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问题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多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偏重知识的介绍和流行软件的使用方法,仅注重实用而没有提升到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式,即教学过程中仅将计算机作为一个普通的工具使用,而并没有重视计算机科学本身自有的思想方法、方式,导致学生感觉不到新知识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其他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课程中加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关系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的出路,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一般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方法》等,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包括涉及计算机基本原理的思维、应用计算机的思维以及计算机和专业结合的思维等。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和存储程序的思想让学生了解二进制的存储、0和1的思维、程序代码和机器指令的思维、程序设计语言的思维和计算机系统的思维等。从《程序设计》语言中可以培养学生关于问题求解的算法的思维,例如问题约简、细化和仿真的思维,递归和并行的思维、预防、保护和启发式推理的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之间寻求平衡的思维等。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驾驭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方法,而不是为考试而被动学习。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使人类更好地借助计算机发挥强大的计算能力去解决各种需要大量计算的问题。

计算思维的培养可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大部分可以保留,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渗透到每一教学环节中,例如课程实施中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思维方式对问题有效解决的影响,再通过实践环节中问题的有效解决让学生体验计算的愉悦,培养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可计算问题的思维习惯,训练学生针对问题规模选择或发掘计算工具和算法的敏锐性,在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所作为,更好地体现杨玉良所说的通识教育的特征:通识教育要同时传递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要展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要充分展示学术的魅力[8]。通识教育课程受众面大,影响广泛,认真研究通识教育规律将对人才培养质量有深入的影响。现在已有几所高校针对计算思维能力做了对应的培养,将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名为《计算思维导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聚焦在计算思维上,明确的为基础课程的改革做了示范。希望更多的高校能认识到计算思维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继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及计算机通识教育中开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

参考文献:

[1]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putational Science:Ensuring America's Competitiveness [EB/OL].http://nitrd.gov/pitac/reports/20050609 _computational/computational.pdf,June 2005.

[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CPATH计划2009年项目申报说明[EB/OL].http://nsf.Gov/cise/funding/cpath_faq.jsp#1.

[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CDI计划官方网站[EB/OL].http://nsf.gov/crssprgm/cdi/

[4]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5]Jeannette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

[6]朱亚宗.论计算思维[J].计算机科学,2009,(4).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杨玉良.实施通识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中坚[Z].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第二十次全体会议大会交流发言材料,2010.

第7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在图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在原有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逐步优化。具体来看,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转变:从单向型向多维型转变、从经验型向逻辑型转变、从理智型向情感型转变、从认知型向实践型转变。

关键词:

图形设计;教学教师;思维优化

图形设计课程的发展和创新,适应了如今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所有与设计相关的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由于图形设计课程在各类高校艺术学院中尚属新兴设计课程,因此多数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目前,各类院校在图形设计课教学中往往在内容与方法上截然不同,授课效果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图形设计课程应该视其为一门与其他设计课程完全不同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尽力打破其传统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在创作、手绘、制作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的全方位的训练,来激发学生在图形设计上的创作主动性。教师教学思维方式不能自行表现,而只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表现出来。基于此,通过大量的调查,笔者对当前部分图形设计教师整体的教学行为模式和特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我们认为,在图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在原有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逐步优化。具体来看,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转变,优化图形设计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模式。

一、从单向型向多维型转变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和传统教学思维习惯的影响,单向型教学思维方式在广大图形设计教师身上还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普遍倾向于独占教学话语权力,缺乏应有的对话意识。这说明不少教师实际上习惯于独占话语权力,缺乏基本的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这也是当前教师单向型教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仍然被广大图形设计教师所接受和采用,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实际上仍然奉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时候虽然也会有学生参与讨论,但很多情况下只是陪衬而已。这是当前教师单向型教学思维方式在教学方法上的主要表现。显而易见,如果没有知识创造和生成的空间,教学就失去了多向发展的可能性。随着图形设计教学改革的开展,当前教师需要有一种多维型教学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教学看作按确定路线而展开的过程,更不能将教学按教材所预先规定好的进程来进行。多维型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从一些具体的方面加强自己的思维,并指导实践中的教学改革。具体来说,主要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接受多元的文化观和教学观,强调多元、宽容与理解的文化氛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弃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进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教学实践呈现丰富多彩的样态。

二、从经验型向逻辑型转变

从经验型和逻辑型的角度来考察当前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现状,可以发现经验型教学思维方式仍然广泛存在,而逻辑型教学思维方式则较为缺乏。不少教师知识结构较为陈旧,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学过度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对其他学科知识内容知之甚少。同时,不少教师缺乏足够的进修与提高的机会。久而久之,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多维持在经验依赖的层面,并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技术化”操作。这种教师并不少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另外,许多教师往往忠实于教材内容,很少能对教材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不能对一些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学理性地分析和判断。教师在教学中一旦丧失了怀疑与批判的基本态度,就难免出现“独断论”倾向,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理性。新的教学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思维必须从经验的层面延伸到逻辑的层面,必须借助于新的教学理论以促进其教学思维的更新和转换。教师自己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研究和观点,不人云亦云,不妄下断语,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去分析研究,鼓励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过程。直观、模糊的教学语言不利于培养学生精确、科学的逻辑思维。经验型教学思维方式虽能使教学熟练化和程式化,使得教学更易于操作,但由于其经验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因而更易导向保守与封闭。因此,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借助逻辑型教学思维方式。

三、从理智型向情感型转变

从教师思维主体的心理倾向看,当前图形设计教师的理智型教学思维方式有过于重视,而其情感型教学思维方式则较为缺乏。具体表现为。当前,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而往往较为忽视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领域。在过分理性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只有与单调的专业知识打交道,精神生活因此变得单调而贫乏。由于理性的过分扩张,甚至会导致学生情感的冷漠。只重视理性而忽视感性的教学对学生的感受力有严重的损害。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越来越“技术”化,最直接的结果是改变了教学活动的本性,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一项纯粹的技术性活动,失去了其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价值属性。当前图形设计教学中,教学程式化和技术化愈演愈烈,这不能不说是教师理智型教学思维方式过度,甚至扭曲、滥用的必然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简单地交给学生一定的图形设计的“套路”和“技巧”,而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不至于被纳入固定模式。因为说到底,图形设计产生的作品,最终还要服务于社会中的人。而人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忽视情感,设计出来的作品也难以深入人心。图形设计教师应该着重于提高自己的情感性语言表达、非语言性情感表达能力。师生之间情感性的交往是适应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现代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师生的交往活动或交往过程,这种教学交往本质观的确立深刻地揭示了教学的交往特性。教师如能和学生保持和谐、融洽的交往关系,不将自己的思维局限于图形设计本身。能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四、从认知型向实践型转变

从课堂上教学关注的目标看,当前图形设计中,“重认知,轻实践”这一思想和观念贯穿于教师教学认识和实践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中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的倾向还比较明显,非常重视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听讲,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重视学生对知识结论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这种倾向容易导致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过于单一,更多局限于单向的知识灌输和接受,而忽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型、交往互动型、互助合作型的教学只占极少的比例。教师在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的基础上,应该加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比重。图形设计最终要通过市场进行检验,它要能够满足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图形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探究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图形设计教学要从企业的设计实际出发,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目标,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力争使图形设计改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五、结语

第8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 家居室内设计 创新教育 设计思维创意课程

一、室内设计的概述

所谓的家居室内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而有意识地营造一种理想化、舒适化的内部空间。

(一)营造家居室内环境空间

营造家居室内环境空间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它的目的就是使人在这个环境中工作、学习、休息感到舒服,心情愉快。

(二)合理组织家居室内使用功能

就是人们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通过思想思维的工作,而使布局更加合理,使家居室内结构层次分明,室内动静空间流线通畅。

(三)构架出舒畅的家居室内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的处理在生理方面应该适应人们的各种要求,让居住者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休息时感到满意,这主要涉及到通风条件、绿色和采光等方面的合理处理。

二、室内设计的趋势

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室内设计方面正逐渐向更加人性化,并且更加富于文化,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设计的人性化

室内设计是人性化的空间,其中以人为本是室内设计的本质,每个室内空间都有不同的组合、生存与发展方式。

(二)文化的品味来源于陈设艺术

精致的陈设和简洁的装修是营造文化品质的一种手段,在室内陈设中,应该注意陈设与业主的身份、修养的合理和协调性,在陈设和风格上要追求一种独到的艺术品格,在组合中家具与陈设、绿化与陈设、照明与陈设等有机地协调结合起来,并且互相补充,以达到一种美。

(三)健康的设计理念

健康的设计注重装修设计和施工全过程中的环保品质。就是在施工中选择环保性材料和天然的材料,而在设计中则突出环保的概念和主题。

(四)精致产品

从设计到施工,从施工人员的选择到材料的选择,从装修到陈设,不论哪一个环节都要谨慎对待,这样可以为业主创造舒适生活,也可以给设计者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二、我国室内设计创新教育发展的简况

早在20世纪初期,俄国代表巴甫洛夫和美国代表华生建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其影响我国的教育思想长达半个世纪,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中职学生在学习时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是被刺激的记忆过程和迟钝的机械反应过程。在这种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中职学生们失去了自主的思维和行为,创新能力也被抑制了。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引导和倡导下发展起来的,许多艺术院校都采用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也都纷纷将设计思维创意课程运用在设计教学中,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扩展能力,与以前的技巧性的知识的积累相比,这种模式更注重思维形式和素质的培养。

三、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重要性

良好的、正确的、先进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可以从任何类型的学生中发掘出其固有的特点,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设计思维创意课程就是对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加以有效训练和开发的课程设计与体系,这种创意思维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已储存的设计知识及新获得的各方面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式,克服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打破陈旧,经过各种信息、知识的组合、匹配,借助类比、灵感和直觉等特点创造出相对于自身的新办法、新概念、新观点,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我国很多院校都一味效仿外国设计院校或者是视觉大师的理论研究,都只是一味地复制。要想培养出真正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的人才,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先进设计创意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展示自我、自主的设计创意思维,顺应万变的社会。

四、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一)构建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完美的创造人格。人格代表着人的整体面貌,学生建立起的创造性人格直接决定着他在创造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完善的创造性人格可以使学生从容坚定地应对创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创造也可以顺利地进行。在设计思维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打破陈旧的影响,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广泛爱好,发现学生自身的直觉能力、独创性与独到的欣赏力,激发学生自身的不同个性与想法,以不同的角度充分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室内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训练

最重要的是思维技能的训练和教授,这是开发创造性思维最有效且最直接的办法,我们需要总结出一套既能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又不会成为一种束缚的模式,并且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及什么时候使用它们,让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能够通过科学的训练充分地得到开发。

(三)思维的训练方法

1.直线性联想思维训练方法

直线性联想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是视觉形态中主体对客体通过思维后的提炼和升华。在思维心理学领域中,这种模式的规律性较强,思维方式比较冷静和理智。该模式的特点是直线性,不作横向或者反方向的思维运动。学生应该通过艺术化设计手段将该手工艺术表现在作品里,使观看者直接通过视觉的表现形式,从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和传递的艺术思想,让观看者和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

2.逆向思维训练方法

逆向思维方式是打破传统的思维方法,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寻求一种突破,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方式与直线联想思维方式相比,它打破了直线联想思维方式的一般规律,该方法的思路不是直线,也不是曲线,而是背道而行,表现在设计上,往往采用与正常思维方式相差异。逆向思维模式的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把在创作过程中看到、听到、想到的多个事物结合起来打破常规,求新求异,让自己的思路逆向进行,让人们过目难忘。

3.交叉性联想思维的训练方法

第9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人才培养;西医教学;目的

中医学为我国医学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医疗事业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式,为使更多人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则需要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创新,要振兴中医则需要从中医的教学开始。我国目前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作为医疗方针和政策,西医院校中医专业教育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教育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科学优势,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将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阐述如下。

一、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开设中医教学的西医院校已超过20所,一直以中医院校的培养方式作为教学模式,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编教材、教学大纲等,以期培养中医人才。但是与中医教学相比,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教学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①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教学开设中医教学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素质相对不高;②与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更注重对西医人才的培养,中医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设备、书籍等相对缺乏;③缺乏中医临床实践基底,授课教师自身临床知识不足,多是照本宣科,课时安排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受很多影响;④受学习氛围的影响,西医院校多缺乏中医院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故影响其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稳定性。

二、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意义及目标思考

西医院校主要侧重于对西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不应该把培养中医人才作为主要目的,其意义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医的推广者,让其认识中医,了解中医,认同中医,而不要成为中医的反对者,中医无用论的支持者,而应带领社会接受中医,增加对中医的了解,让社会、患者树立中医治疗的信心,以达到振兴中医的目的。因此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应将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好感作为目标,让其认同中医,意识到中医与西医在疗效方面各具优势,让这种意识延续到将来的医疗工作中,甚至让其自觉产生研究中医的动力。

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将培养学生中医学的兴趣作为重点

西医院校学生多以西医为主,受中医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设备书籍缺乏、学习氛围、中医理论多抽象等影响,学生对中医学多提不起兴趣,故教师应先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促进学习的动力。在教课时教师可将中医学中抽象的知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学生的了解;教师自身提高专业知识,通过举例、组织讨论、提问等方式活跃课程气氛,提高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中西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研究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的一种整体思想体系,其决定着研究问题的性质、角度及研究方向等,并对研究方法的应用起着支配作用。中医、西医均赋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即使其研究对象相同,但受文化、背景、社会等影响,其对疾病的认识、治疗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把中西医结合起来,互相对比,以建立中医思维方式,提高中医学习兴趣。治疗方面西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中医则强调辩证论治,因人制宜,从整体出发,注重协调统一。因此在教课时应强调中医与西医的差异,在进行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应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将西医思维应用于中医,不然可影响对中医的学习和对其的理解,由此可见西医与中医在理论上存在的差异,建立中医思维方式才能对中医学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认同中医,消除对中医的误解,拓宽其思维领域,开拓其眼界和思路。

(三)强调特色,注重中西医结合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辩证论治,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是符合现代潮流发展的。在西医院校中,要使中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教师在授课时不单只教授课本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向学生介绍目前中医在癌症防治方面取得的成绩,如理论知识,研制出并已在临床使用的药物。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再向其详细讲解中西医在癌症方面的不同认识及各种在治疗方面存在的优势,并可根据临床情况,向学生讲解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癌症防治方面取得的效果、优势等,让其意识到中西医可协调作用,取长补短,了解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趋势,从而引起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兴趣。

四、结语

中医注重机体变化,强调整体观念,西医是证据医学,尽管两者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西医院校开设中医教学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的及实际情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帮助其培养中医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促使中西医有机结合,使其协调作用,为我国医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勇进,徐晶钰.论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目的[J].中国医药科学,2013,3(4):143-144.

[2]张亚兵,张莹雯.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之思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80-81.

[3]赵颖.试论西医院校学生教学《中医学基础》目的所在[J].西北医学教育,2014,14(2):240-24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