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

教学改革的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改革的趋势

第1篇: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中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中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利影响,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3、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中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中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趋势

鉴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来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3、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中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文菊.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18).

第2篇: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类工商企事业单位里,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市场营销专业应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为各类工商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现代营销理念和从事各类营销业务、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营销人才。

关键词: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也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市场营销专业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课程特点,积极尝试和探索适合自身教育发展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手段的改革。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融合,体现专业教学改革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以系统的思想来看待专业建设,同时要不断总结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中重点核心问题,在改革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重点突破。

1.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选取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建设能够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2.重新审视教学计划,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突出重点、难点,制定完善的、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体现专业特色突出的课程设置。

3.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教学计划中其它课程的关系。在课程体系整体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实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优化,对相关课程进行删减,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

4.制订和修改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案,加强实习实训的力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5.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手段

1.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具体实际案例为教材,以一些典型的案例为教学资料,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案例点评等的形式,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没有标准答案,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寻求标准答案,注重的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知识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用来解释知识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以及学生们的讨论,从中可以发现问题,进而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以推动学习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既可以把握知识内容的精髓,也能够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非常适应于市场营销学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科性质。案例教学实际操作时既应该注重市场营销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市场营销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在经典案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常常能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形成的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

2.情景模M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将企业的营销活动展现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特定学习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市场营销情景,在场景中设置各种角色,通过学生参与角色,体验过程,使他们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地分析判断,在多变的情景角色转换中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相关的教学需要在理论层面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创造力,然后再培养学生用“抽象”的理论演化成日常市场营销的技巧。因此,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有必要将学生置身于一个较真实的商业环境中,使其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于是情景模拟教学便成为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模拟企业的市场运作,使学生加深理解,帮助开发其创造性思维。以真实情景的现实性和感染性、以课堂模拟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以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方的有机结合,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可以采用模拟软件全面模拟市场营销的整个环境和战略决策过程,并且将这样的模拟软件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这种以营销理论模型为基础,以情景模拟为手段的教学工具可以让营销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现实环境中演练他们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充分体验企业从市场调查、竞争企业分析、营销战略制订到具体的营销战术的决策组织的全部过程,熟悉和了解各种市场调研预测工具的应用。以软件模拟实际营销环境的教学方式已经被发展成为营销教学过程的一种必要手段,在市场营销的专业教学以及企业营销人员的培训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根据可选择的剧情模拟不同产业环境中多个企业生产不同的商品相互竞争。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扮演各个企业的营销负责人,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和竞争者的情况制定各种营销决策来争取各自的经营利益。决策按照教学的要求分为多个阶段,每次决策全部完成之后,所有数据都将被送入优化的营销模型中进行运算。而学生们将通过各种实践中广泛使用的市场调查研究的工具和手段获得关于市场的实际情况和预测的报告,然后根据这些资料分析市场需求、竞争者动态,从而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战略战术,制定下一步的决策策略,完成持续的营销管理过程。学生在系统中选择一个公司,模拟公司的市场营销经理,从市场调研开始,到市场的细分、定位,从产品的研发、包装,到价格的制定,到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以及广告、服务、促销策略的设计和执行等系统都可进行详细的模拟。学生可以根据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等重要的营销数据衡量自己的营销结果。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市场营销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一环。特别是校外实习很难进行时,营销实训就是学生巩固和深化书本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应加大在实训室方面的建设投入。建设一个多功能的市场营销实训室,使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的校内实践都能在这里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教学组织案例分析讨论、模拟或实际营销策划、营销策略技能模拟演练等等,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在理论知识的应用中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职业技能。如市场调查、预测、分析的能力,营销策略方案的策划的能力,顾客的沟通与管理能力等等。学生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而有些根本就找不到实习单位和合理实习内容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则可以去掉。

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以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和培养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全面、成熟的市场营销决策技能和相关管理技能。在实践课中,主讲教师可针对企业招聘营销人才的岗位要求,结合实践课本身的实践技能特性,在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具体项目和具体技能标准,并通过结合模拟演练和营销策划,熟练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例如结合营销策划书的形式,营销策划书的撰写是W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营销管理的实际工作,掌握有关营销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方法,而且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营销创新的能力。具体来说,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重点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营销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营销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了解企业营销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最终达到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的市场营销教育目标。

(2)建立实训室。实训室通过模拟商场的形式,使学生能利用现有的商场物品进行实际销售,进一步锤炼学生的营销技能和技巧,与实际市场接轨,使学生不断运用体会营销知识,从而为今后学习其他营销课程和从事营销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础。具体做法可以首先设置几种不同的货架及冷藏柜,让学生熟悉商品的不同摆放技巧、商品的包装设计与包装技术、商品的储运与养护、商标的特征与管理等商品学及物流学的相关知识。设置收款机,让学生熟悉编辑商品的编码输入数据库,熟悉收银的流程。设置广告展示架,让学生熟悉营销策略当中的促销策略以及广告学的相关具体知识。其次,实训室可根据商场中的实际布局设立几种不同形式的柜台,利于学生掌握多类型柜台和商品的陈列方法。同时商品陈列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作为学生的创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全面模拟商场的进、销、存各环节业务,为学生提供模拟商场的实战机会,增强实战经验。

总之,实训室可以提供市场营销学、推销理论与技巧、销售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实训条件。学生可以结合营销模拟软件,从公司的成立、经营、日常运作开始,同时利用该实训室提供的经营场所,训练商品分类、商品货架布局、商品标签配置、商品进货、商品入库、商品登记入账、商品上架、商品陈列、商品销售、商品出库、商品核算、盘点、POS机使用等营销过程的演练。

三、总结

市场营销的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其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将课程教学和工作实践、创业以及学生就业结合起来,突出营销的特色,造就适应市场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高水平、实战型的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维莉.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模式谈[J].西北职教,2006(5).

[2]曹成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索[J].市场营销导刊,2008(6).

[3]黄逸.关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山西科技,2009(1):35-37.

[4]程礼芬.基于市场需求的营销教学方法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9):396-397.

第3篇: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

服装设计浪漫主义风格教学改革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大学不仅应履行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传递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实现着造就人才、塑造人类的伟大使命,而且更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更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更强调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不应只是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而应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相适应,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一、服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搭配焦点

服装设计涉及到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色彩学等要素。时装的产生并不是由时装设计师个人行为导致的,它反映出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状况。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新型布料的出现,人们开始追求更多新奇的东西,从而推进时装的发展。

1、现代时装的浪漫主义风格

设计中回归了优雅华丽的感觉,并把浪漫主义所有的形式美观念与装饰手法运用在了服饰设计中,充满了娇柔的女性化味道。对自然色彩的追求、工艺的要求、曲线的多样型,个性化的塑造等丰富着时装界的变化。然而所有这些元素无一例外都诠释着现代服装设计者对欧洲古典华美的向往,给人以充满强烈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奢华印象。新浪漫主义保留了传统浪漫主义的基本元素,如服装的流动和韵律,又适当加入后现代的速幻,以及嬉皮的颓废与都市实用,再加上艺术夸张和变异,使得服装展现出既简洁、美观,又出人意料的面貌。怀旧不是将过去的旧事物重新演绎,而是将其中的元素引入到现代设计中,即将历史、地域、民族中符合现代人品位的元素引入设计中,让人们在过去中揭示未来,从传统中寻找现代。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在古物中徘徊不前,而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创造。

2、现代时装的怀旧风格

现在时装的怀旧不是将过去的旧事物重新演绎,而是将其中的元素引入到现代设计中,即将历史、地域、民族中符合现代人品位的元素引入设计中,让人们在过去中揭示未来,从传统中寻找现代。所以我们往往可以从最时尚的物品中看到传统的影子,这是人们审美意识中“喜新怀旧”、“喜新寻旧”的心理反应,这种时尚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性兴趣。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在古物中徘徊不前,而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创造。怀旧的形式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借鉴,用现代材料、加工手法对其进行提炼、简化、改造和创新,已经是一种新的创造性呈现。

二、服装设计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

结合服装设计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既强调在实验实习中验证理论,更强调在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巩固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要及时更新实验内容,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

教师不能囿于教科书,应该把基础课与实际操作,实际服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形象更具体的让学生一目了然,把握好所学内容。

2、改进和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要求教师在实验课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学术交流式教学方法。对于难以完成的实验项目,采取课程实习的方式在室外组织教学。开发多媒体课件并上网,使学生在课后能用课件、视频等手段反复播放实验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达到强化基本操作和安全意识的训练。

3、加大实验室开放,增加开放性实验内容

一是制定基础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二是建立开放实验室和实验项目的预约登记制度,学生可以通过“中心”网站预约实验项目、时间、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三是增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室数量,同时制定激励措施,扩大教师科研实验室的开放面,采取本科生科技创新立项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方法,申请进入本科生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实验室工作。

对于教师方面,应该不断的充电,不断的扩大眼界和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升华自我,才能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实际,延续和深化课堂实验教学

服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应用性)是设装设计学科的特色之一,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心必须充分利用好服装设计基地活动的延续和深入。实践证明实践实习也是服装设计理论实验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实践实习,至少可以达到如下教学效果:可以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现场验证;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服装设计学科的实践教学必须坚持课堂理论和实践实习相结合的原则,方能真正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要坚持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先导地位,定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形成制度化,以始终保持教育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为学校在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冯泽民,齐志家.服装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22-25.

[2]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4-56.

第4篇: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基本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关于营销方面的方法和技巧,具备对于市场营销方面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所以,对于新时期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职业性和应用性两大方面。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要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对于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策划、市场公共关系处理、商务谈判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商务英语的翻译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途径

1.加强公共课设置。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这些公共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在今后的的社会实践和工作中起到十分积极地作用,例如数学课程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逻辑能力、推理分析能力;中文课程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外语课程的设置能够保证学生掌握一门外语,从而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更好的与外商进行沟通与合作,还能够兼任翻译的职能;计算机科目的设置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能力,为今后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方面的工作提供一项必备技能。

2.加强知识结构的设置。在公共课的学习基础之上,一定不能忽略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和工作中处理专业问题时的能力,还能够保证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或者更好的完善传统市场营销的变化。

3.加强专业课程结构安排。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大概包括十一门学科,这些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在今后的市场营销工作中的表现,所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结构安排一定要有所侧重,分清主次,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在新时期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呈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新趋势。传统的理论知识包括了基础的市场营销专业的知识,而实践知识则包含了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改革需要,我们在传统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引入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方式,例如,国际商法、商务谈判和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内容较强的课程中添加了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内容,在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适当的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与练习,不仅使得学生对于传统的基础知识不在产生畏难情绪,还能够增添课堂师生互动的程度,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愉快的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将学生带入到实际的案例之中,让学生产生身历其境之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市场营销方案的设计、投入到市场营销的管理工作、模拟市场中的竞争,既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能够提前感受到市场营销的氛围,为自己今后的工作规划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

第5篇: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

高职教育现状改革趋势

一、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它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从1999年开始成规模地发展起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具有就业率高,就业面广特点,同时,毕业生还可以灵活选择专升本等途径继续深造。现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是一群“90后”,他们更加注重自我,更加懂得张扬个性,不再对家长言听计从,而高职教育的这些灵活性的特点对于被称为“新新人类”的“90后”们来说,是一个好的选择,选择高职院校,将来毕业了可以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就业,也可以选择深造,继续升学。可谓是就业、升学两不误。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则离不开教育,在我国的各类教育中,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着最为密切和直接关系的便是高职教育。在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快速。经济结构也得到了战略性调整,现代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等职业教育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中转站,学生在学校里通过技能型的专业培训后,在进入工厂后,把高、精、尖的书本理论知识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便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这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渠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数千万的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的基础和保证。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高职教育规模不断不断增长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增长。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2005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并且,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也在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52%,2007年达到258万人。并且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总数将进一步增加。

2.高职教育结构、定位不合理

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不容置疑的是,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迅猛,形势喜人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不少问题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已直接困扰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必须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比如,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准,有的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有的又成了中专的“发面馒头”。定位尚且不准,特色又如何形成?高职应向何处去;高职应如何办学,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这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

3.传统思想与市场需求的偏差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人们接受新鲜事物和思想的意识有所进步。但是受传统经济模式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仍存在一部分人对高职教育是轻视的。比如,一些用人单位明明需要应用型的高级人才,但在招聘时却指明“本科以上”,从而将高职生排斥在外;在国家政策方面,则有许多规定人为制造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区别,比如助学贷款、公费医疗、生活补助等,使高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要转变“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是困难的需要长期的努力,这也说明了高职教育发展与实践过程的复杂与艰辛。

三、高职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1.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解决了以后,家庭日常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期望获得新的适应力。人们开始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的要求进行追求。因而具有终生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的终身教育便运用而生。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职教育相当于人一生中所接受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终结性教育。因此,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的衔接机制,为高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的机会,是现在高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

2.结合学徒制度,加强校企合作

学徒制度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际作品,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学徒制曾经是人们学习的最普遍的方式,从语言、绘画、雕刻、复杂的社会交往技能到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都可以通过类似学徒制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学习获得。在高职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以及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在实习基地通过观察、模仿师傅的技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从而受用终身。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的确立重要的地位。而高等职业院校也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同时顺应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改革的深度,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积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量的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旭,李忠华.把握结合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第6篇: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主要特点是应用性、实践性,因此,在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改革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在《电机检修与控制》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将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讨论交流。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没有人能够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确实如此,正如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观点:“学生学会的知识最终都是通过自己建构、内化完成的”。因此,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环境下,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以能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它能够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溶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要应用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能够激发学习动机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体现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明线、以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为暗线、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电机检修与控制》的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任务中蕴含了学生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也蕴含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在兴趣与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与技能真正内化, 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起启发和引导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电机检修与控制》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能力的综合培养。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分为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交流评价三个阶段来完成教学过程。任务设计的阶段具有导向作用,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蓝本。任务实施是学生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阶段,它是工作任务的实现过程。评价阶段包括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是知识掌握和提高的重要阶段。

1、任务设计

任务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是来源于实际工作岗位,能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与具备的能力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学习趣味性的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就是任务的设计。因此,任务设计必须依据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设计:

(1)目标性原则:任务设计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整个过程应贯穿企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必须与企业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

(2)涵盖性原则: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细致的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各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及相互关系,工作任务的设计应能涵盖教学内容绝大多数知识点,使各知识点之间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3)问题性原则:工作任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启发学生研究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得到一个有价值与意义的结果。

(4)开放性原则: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恰当的控制动机水平,给学生留出创新能力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发挥自身创造力,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5)操作性原则:工作任务必须是可操作的。任务设计应分析当前教育教学条件,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个体探究和小组协作的基础上,依靠现有条件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按照上述原则,笔者在《电机检修与控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13个任务,主要包括交直流电机的拆卸、故障检修、装配调试及运行控制等,主要培养学生对电机进行装配、检修和控制的职业岗位能力。

2、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过程,就是任务完成的过程, 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主要包括任务提出、知识学习、分析实施、任务检查等环节,下面结合具体的任务实施案例进行说明。

(1)任务提出: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提出任务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角色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比如,在《电机检修与控制》教学中提出任务:结合启动平稳、节能、转速控制等调速要求,完成工业生产中大功率三相异步电机(10KW水泵电机)的调速控制。

(2)知识学习:这个环节中,比较注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不是把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去自主探究,而是把学生探索学习和教师解惑答疑相结合,一些基础性的新知识还需要教师进行传授。比如,在上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找变频调速的相关资料,教师进行指导、讲解、答疑,学生自主完成异步电机调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分析实施:这是教学过程的重难点,教师可采取头脑风暴法、情景教学法等先进教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工作任务,通过个人思考学习和团队交流合作,提出任务的解决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各种方法、途径组织实施,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比如:上例中,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制订10KW水泵电机调速控制实施方案,绘制配电、电气控制原理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方案的交流审核,安排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按照方案组织实施。

3、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启示,发现同伴的优点,找出自身的不足,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提升。它主要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

(1)学生评价:在学生分组完成了工作任务后,各小组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相互评价。在这一阶 段,应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由各小组代表交流经验和体会,谈谈经过和感受,有利于学生吸收他人之长,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方案,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协作精神,提高学习兴趣。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从知识学习过程、任务实施效果、职业素质养成、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给他们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评价应以激励鼓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引导学生反思,使他们能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学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三、教学效果分析

首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之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之后,再到实训基地实训,只是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题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课堂搬到实训基地,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课堂气氛较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作为主体,在具体 “实践任务”的激发下,兴趣和积极性很高,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教学效果很好。

其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提出相应的探究任务,因此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同一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每个学生只要努力了,自己纵向比较有进步,教师就会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人人都有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得到加强,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学制度;趋势预测

对大学教学制度改革未来的趋向预测,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从回顾历史中找到制度改革的源头和起点;二是从分析现实中发现现行制度的问题和那些隐含的必定会催生新制度的重要苗头;三是从理论研究中找到变革的思想依据及其昭示的脉络线索与前进方向。综合这三方面的因素,我国大学教学制度改革(以下简称“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将呈现如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制度改革将从教师和管理者本位转向学生本位

1.新的教育哲学思想与大学教学制度改革

对教育的本体问题——“教育是什么”的新审视。鲁洁先生指出: “教育是人之自我生成的有意识的学习活动。”相应地教育学就是研究“成人之学”。教育学需要阐明的是:人之为人的“人的实践生成的本性”、学习和自我建构对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人天生有一种“向上”的本能,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在于“人的未定态”与“超越态”,或“未完成性”、“动态的创生性”,既是其所是,又非其所是!要进入这样一种教育状态,教育就是一种“成人之学”——成为不同于昨日之人。这与现象学对教育的定义不谋而合。后者认为“教育非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乃是一种迷恋人的成长的学问”。如此则还学生以人格的尊严和发展的主动权、选择权。醉心于“迷恋人的成长”这门学问,传统的教师观与学生观都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并在教育是限制人的成长还是解放人的教育功能问题上,可能更多地体现出解放人的、建设性的、积极性的一面。

再来看基于生存论哲学的以生命为元点、以生命实践为核心而对“什么是教育”或教育的本质的考量。如李政涛在《教育学的生命之维》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应把“生命”作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要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释教育活动。教育学中的“生命”是什么呢?是以可能性为前提的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生命;是不断生成的生命;是具有选择权和有待被赋予主动选择能力的生命;是具有开放性、未来性的生命;是处在“教育关系”中的生命。教育学看待“生命世界”的方式应处在各种思维方式和问题领域之间:在人性论、存在论、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之间;在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之间;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教育学中的“生命世界”试图在三者的联结中投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教育学理解生命的方式是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教育学是一种真正的实践哲学——生命实践哲学。教育始终处在对生命的塑造过程之中,始终处在个体生命和类生命的不断生成的道路上。教育学就是对生命的存在、生成与发展加以认识和介入的学问。为此,教育学要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核心底蕴的教育学。大学教学制度改革要体现这个教育哲学理念,就必须从教师和管理者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从预成控制模式转向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能动的生命实践。

2.新的教育管理哲学思想与大学教学制度改革

张新平在(教育组织范式论)一书中以范式为主要分析框架,把西方百年来教育组织理论的发展作了梳理,把它们归纳为结构功能、现象学、批判理论等三种不同的范式。

(1)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的古典组织理论先驱是泰罗和韦伯。前者最先提出科学管理的构想,后者对公共管理制度的经典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科层制。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信奉这样一些假设,即社会是客观的、实在的和具体的,所有事物都是有条不紊的,其社会秩序应首先得到认同。现行的教育组织理论绝大多数都属于功能主义。这种理论又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强调对社会组织的控制,并防止其自发性和破坏性。二是将组织看成是一种可以脱离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

(2)教育组织现象学范式是由加拿大学者、著名教育管理学家格林菲德(Thomas.Cnenneld)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呼吁对作为教育管理知识和行为基础的经验主义、帕森斯学派的功能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具有控制取向的理性主义进行质疑。他从一种存在主义的和个人主义的视角发现,追求教育管理的理性和经验主义,并不代表一种关于世界的客观真理,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和偏见。该范式避开用功能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方法来分析社会事实。这种范式认为,组织与其说是客观存在,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建构,该范式主张,个体即是实在;而指引行为的是那些共同的决定和共识。组织生活的大多数事情就是不断地建构和解释意义。教育管理现象的理解性需要我们修改长期以来将个体拒斥在教育管理现象之外的有关信念,关注、思考和重视教育管理活动中个体的意见和发展需要,关心个体的发展需要和生存问题。格林菲德明确地说:“科学并不足以成为理性社会行为的基础。”换言之,自然现象需要的是观察,社会现象需要的是理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以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作为理论根基的现代组织理论的缺陷,它并未能真正描述和揭示教育组织及其管理问题。而从教育组织现象学范式之中则有望生发出既更富人性又更具效率的教育管理制度的理想与追求!

(3)教育组织批判理论范式与教育组织现象学范式一道,成为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相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理论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对教育组织批判理论产生特别直接和明显的影响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和交往理性的引入。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石。交往理性的提出是出于批判工具理性的泛化和对生活世界的殖民。交往理论强调的是相互理解和沟通,它是语言性的、反思性的和批判性的,根本不同于那种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的工具理性。交往理论的特点:一是语言性,通过语言达成共识。二是互主体性。交往理论的核心是主体间的关系,所面对的是与诸主体相关联的相互理解的可能条件。三是开放性、可错误性和可批判性。例如,在科层化了的学校中,现行制度并不一定具有任何合理的认识论基础或者社会基础,它们考虑的主要是基于官僚制度的便利需要;而且学校科层制层级中的那种统治和服从模式,形塑和固化了人际间的交往和对话,是单向性的说教与命令。这种交往结构带来的结果是,它用行为管理的形式替换了理性对话,阻止了理性发展和对各方利益的公平考虑。学校要成为一个民主的机构,在那里,管理者、教师 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的,人人可以参与讨论、批评,进而多方参与制定学校的种种制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借助于管理学的批判理论,对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持一种质疑、追伺、审视、反省、检讨的批判意识和批判向度,我们能够从那些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制度的正统思想中彻底解放出来!

综合上述,应当建构由经验的、诠释的和批判的三个向度构成一个整体的新范式:管理科学可以是以经验为根据的,但它必须同时糅合诠释的(解释并理解他者)和批判的向度。功能主义旨在发现组织管理的法律般的预言和规律,解释理论旨在审视意义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选择是怎样被强加上去的,而批判理论则旨在批判现存的社会制度,交往理性的引入和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从元点上质疑基于科学管理范式的现行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二、制度改革将从刚性到弹性,从注重统一到鼓励多样

现代大学人才培养制度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到课程结构体系的模块化,再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弹性学分制等诸多改革尝试,表明大学教学制度改革正在或将要从刚性转变为弹性,从注重统一到鼓励多样。从理论上分析,它是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体现。

学生是教育活动及其生命实践的主体,他不是一种普遍和抽象的观念世界中的关于“人”的符号,而是以自己个人的感情、思想和生存境遇而独特地存在着、生活着: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当我们决定教育的最终目的、内容和方法时,我们又如何能够不考虑这一点呢?

如果人们认识到进入教育过程的个体是一个具有特殊心理特征、独特的成长背景的具体的人时,就必然会在教育实践中引起剧烈的变化。过去大多的教育体系无论在机制方面还是在理念方面,都不把个人看作具有特殊性的人。不把进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个人视为生气勃勃的、有生命活力的、有个性的、有自己各种需要的具体的人,而是把人当作物品。如果我们不改革这种教育程序并使教育活动个别化,我们就既无法履行也不能取得具体人的职责,也不能真正实现上述对教育目的的广义界说中所期望和追求的教育效果。而实现教育活动个别化有赖于大学教学制度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提供制度保障。

从教育内在规律来看,自古以来在教育活动中,人们就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便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教学原则。从根本上说,差异性反映了万事万物的客观状况,也体现了万事万物的生机与活力。人才培养制度从刚性到弹性,从注重统一到鼓励多样正是差异性带来的必然结果。

三、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将从注重教学控制到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

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中学习自由体现不足的缺失,归根到底是教学控制与教学(学习)自由之间的矛盾失调的反映。控制和自由的矛盾集中反映了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制度改革的未来趋向将从注重教学控制转变为注重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其思想理论依据来源于现代管理与组织理论的自由理念,它与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模糊管理等密切相关。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体现自由理念。它要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它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加学习的选择性,加强管理的弹性,不能寄希望于刚性的管理制度来“强迫”学生发展。现代教学同传统的观念和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该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换言之,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点。既要注意发挥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功能,又要注意增加教学管理制度的弹性,从制度上保障学习具有选择性、个性、弹性和开放性。为此,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创新和改革力度:

其一,建立自主学习制度。自主的学习制度应当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条件,自主选择主攻的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选实践、地点、媒体等),甚至自主选择喜欢的老师。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负责的精神,有利于塑造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此,要逐步实现专业选择自主,大学要在制度上为那些希望转换专业的学生提供便利;要加大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等都是有利于扩大学习选择性的管理制度,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其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如免修、免考制度。要变刚性的学制为弹性学制,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年限,提前和推迟毕业,为大学生休学与转学搭建制度平台。大学生创业休学制度的出台与实行,就是人才培养制度上的一项新突破。

四、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将从独自到对话,从封闭到开放

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观和师生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和师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而某个时代的知识观又取决于那个时代的知识范型。而知识观的转变又与知识转型密切相关。下面就来论述知识范型与人类第三次知识转型——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的重要启示。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制度观。知识观是教学制度观的基础,它构成教学制度改革的基本前提。

知识范型和知识转型是最重要的知识观。知识范型是一个时代所有知识生产的标准和合法性依据,是某些知识共同体接纳、理解并在行动中运用的关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概念、方法和信念,也是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都无法逃脱的思想命运。“人类知识范型经历了神话知识型、形而上学知识型、科学知识型,当代正处在从现代的科学知识型向后现代的文化知识型转变过程中”。

当代知识观的基本内涵可归纳如下:当代知识观蕴涵内在、开放、动态的知识本质观,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知识发展观,多维互补的知识价值观,积极内化、主动生成与合作建构的知识获得观。有鉴于此,要正确对待知识的不确定性,使知识体系呈现动态、开放特征;检讨理性至上的教学知识观;在评价标准上,强调评价过程性与非标准性;走向新的师生观,学生不是外部知识的灌输对象和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加工者、生成者、反思者、批判者。知识只有经过学生的独特建构和彼此对话才能获得真实而丰富的意义,才能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他们人生经验的有机部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也才能得以彰显、拓展和创新。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催生师生关系的转型。传统师生观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给予与接收的关系。新的知识观使得师生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生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创造者,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激励者、合作者,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传递——接受、传播——复制的关系,而成为人与人的深度交流、平等对话的协作关系,教育活动由此转化为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共同经历知识和人生意义的生成过程。

当代新的知识观必将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活动及其制度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体系模式、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和转变。其中,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将发生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由独白向对话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不追求整个教学管理活动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而是可以由一些随意和松散、杂乱以及尝试错误组成。

五、制度改革将从注重制度的模式移植到注重制度的自主创新

第8篇: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

误区一:只注重活动形式,忽略学生特点

教学中,看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等,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黑边或录像,一会儿要开展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得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还有的老师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是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注重形式不看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简单时学生轻易就给出了答案,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从而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对这些经历不多的学生来说,易使他们失去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的活动设计,必然会使部分学生闲置,不能使买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适合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实际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误区二:忽略史实的科学性,标新立异

历史教材中内容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教材的内容都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做真知灼见,护士否定了基本史实基本史论。对学生的看法、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对学生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创新、创意,不管科学与否,一律肯定。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这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形成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的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是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误区三:只注重了课堂氛围,忽略了课堂本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很多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学生发言多、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的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得一团糟,盲无目地、放任自流,课后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而对应该掌握的知识却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能力培养。这样的活动又有何用,所以,课堂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行而有效。

误区四:只注重知识的罗列,淡化了事物的本质

第9篇:教学改革的趋势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emand for talent, engineering graphics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teach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education, and described its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approach to cultivate talent. It also emphasized that re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 stable team of teachers and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are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关键词: 工程图学;教育;教学;创新

Key words: Engineering Graphics;education;teaching;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65-02

0引言

工程图学教育是工程教育的基础,尤其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CAD/ACE/CAM在行业中的广泛、深入地应用,工程图学教育受到冲击和挑战,赋予了工程图学更丰富的内涵。近年来,新编的图学教育教材琳琅满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如何深化工程图学教育理论,研究其内涵,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更好的培养图学人才,促进学科发展,使得工程图学教育更好适应行业企业的生产发展需求,是值得认真探究的重要课题。

1工程图学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工程图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课程试题库的研究和图学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长足的进展。

1.1 教学模式与特点近年来,工程图学教育模式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和现代化。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①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画法几何、制图技术、计算机绘图分段教学;②贯穿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将二维计算机绘图技术融于工程图学教学全过程;③工程图学与三维参数化造型设计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将工程图学与CAD合并为一门课程,即《工程图学与CAD》。极少院校实验通过学科间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重组教学内容,如将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与CAD课程整合成一门《机械设计制图》的机械基础课程的融合模式。

1.2 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传统的“灌输式”、“应试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工程图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广大图学教育者在“启发式”、“自学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获取知识能力,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观点和看法,为学生创建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提高了工程图学的教学质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由于工程图学教学内容不断增加、教学时数减少、班级人数增加,以“粉笔与黑板+模型与挂图”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工程图学教学的需求。多媒体技术为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而且实践表明合理地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采用的教学手段总体有三种: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型与挂图”、综合的“黑板作图+多媒体教学课件”、单一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因生源及教师等因素影响,具体教学效果各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图学教育界的公认。福建省图学教师在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合适的比例作了大量的分析与探讨[1];研究《机械工程制图》网络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制作[2];探讨和实践SolidWorks、AutoCAD、CAXA等三维实体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3]。

根据工程图学课程的特点,建立助学软件和模型库是很有必要的,有许多教师对建立工程制图虚拟模型库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探讨了基于SolidWorks 与ModelPress及FrontPage等软件创建以网络形式显示的制图虚拟模型库。或利用VRML代码编程将VRML与大型三维造型工具软件solidworks及3D Max相结合建立虚拟模型,构建基于VRML的工程制图虚拟模型库。三维模型具有适时的交互性,观察者可通过操纵浏览器从任意方向观察模型外观,也可深入模型内部观察其内部结构,达到与真实模型相似的效果。学生通过利用模型库自学,培养和发展了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制图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1.3 课程体系与教材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出现多种课程体系构建的形式[4],如:将制图、公差及计算机绘图融合成一门课程,或将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融合成一门课程,或将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设计、力学、材料等融合成一门课程。也有按模块划分的,如:分成投影基础、投影制图、机械图、计算机绘图、土建图等几个模块,便于与相关专业协调安排教学模块。更多的是单独设课。结合教育部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创建了机械制图精品课程。计算机绘图教学在工程图学教育中有以下几种引入形式:计算机绘图与制图教学分离式、融合式,有以一种软件为主导进行教学,也有采用AutoCAD和3D软件相结合的计算机绘图教学。

1.4 课题试题库研究试题库建设对于减轻教师的负担、真实实现教考分离、促进教学质量检测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课程考试的试卷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很多院校根据工程图学试卷的特殊性(以图为主,文字为辅),进行了许多探讨和实践,试图建立一个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合理的、具有很好开放性和可扩充性的、初步拥有一定题量的、操作方便的能智能组卷的试题库。福建省图学工作者综合应用VFP、Word、OLE、VBA、等技术,构建通用试题管理系统设计平台,实现了试卷公式、CAD图形、图片、文字混排录入编辑和灵活的自动组卷方式以及试卷自动排版生成,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简易的操作环境,提高了题库管理系统的通用性、扩展性和易用性[5]。有的教师提出了对制图成绩的评价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综合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总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计算机绘图成绩、习题作业成绩,其中以卷面成绩为主。根据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开卷和闭卷考试,有分单元测试、口头答辩和实际操作等考核形式,是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的方面展示自己的学业水平。

1.5 图学人才的培养工程图学现为二级学科,没有自己的专业和学生,研究生规模也不大。但是,工程图学作为一门量大而广的基础课,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工程图学素质,即培养学生的视觉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重任,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以及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工程图学教育在现代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陆续建立了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一些重点院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设立了工程图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为国家培养了工程图学领域的高级人才。

1.6 工程图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在图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队伍不稳定、课程建设速度缓慢、工程图学课时逐年减少、实训设施(机房、测绘室及其测绘部件与工具等)得不到充分保证,工程图学训练严重不足。随着生源综合素质的下降,教学质量和效果急需提高;另外,部分制图教师对CG/CAD不恨熟悉,或缺乏必要的工程知识,难以对学生进行CG/CAD教学和对学生工程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而且在理论教学中会不自觉的以纯粹的科学研究思维模式取代工程思维,从而阻碍了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影响图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队伍。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工程图学教师队伍一直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学教育的发展。不稳定因素主要有:①教研室没有自己的专业,不受重视,影响了教师的职业成长。②课时逐年减少,教学任务繁重。③图学课程属于基础课程,科研工作受课程制约,职称评定受限。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年轻的图学教师不安心教学,所以兼职教师、轮流上课较普遍。部分老教师缺乏积极性而安于现状,对现代图学钻研不够,教研教改工作难以开展。

2工程图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途径

图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图示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结合培养目标,分析工程图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途径。

2.1 图学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途径图学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结构分纵向和横向。纵向人才培养结构主要指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三个部分,对应分为工程科学型、工程技术型和工程应用型三种规格的图形人才。研究生层面的图学教育是培养工程图学领域高级人才的阶段教育,它关系到提升该领域人才素质、研究水平及未来工程图学的发展。本科生和职业教育这两个层面学生数所占比例相当,但培养方向有所不同,均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行业所不可或缺的人才。各校的传统和侧重的差异,允许和鼓励各校在人才培养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色,防止“千校一面”的现象。

横向人才培养结构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教育有所区别,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重点。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以下三方面作为切入点:①将最新科学技术和行业发展信息融入到教学中,为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提供设计基础平台,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依据。②图学教育必须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就是教育教学的目标,行业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教育科研课题。实行开放式教育教学,强化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传统教学方法与优质CAI教学课件相结合,使教学语言更加形象化、图示化,降低教与学的难度。

2.2 重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就现代工程图学课程的内容而言,包含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三维造型设计四部分的内容,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老构建,应以图学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课程体系构建将遵循两个原则: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结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由多门相关课程整合而成的工程图学课程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尝试。在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其内容的选取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工程图学课程内容将以职业岗位需求原则选取、序化,同时兼顾学生的知识迁移和个性化教学。

创造性教育以及个性化教育是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工程图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环节决定了它是训练、提高一个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很好途径。在图学教育教学中渗透产品的构型设计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2.3 稳定教师队伍稳定教师队伍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突破以往单纯的图学教育构建理念――培养学生读图和绘图能力,把图学教育与设计相融,这样,即可结合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又可拓展教师教科研的空间。②适当减轻教师教学负担,鼓励并支持图学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从事科学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条件的院校申办现代工程图学专业,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发展前途,从根本上稳定图学教师队伍。

2.4 引入工业产品设计思想从国外的图学教育情况来看,将图学与工业设计相融是一个发展方向。把工业产品设计引入制图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造型能力,使学生不仅能绘图,看图,还能设计造型。工业设计与图学教育都具有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共同点,三维图形和二维视图相辅相成,设计出产品的结构和形态。这种教育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改善教师研究方向狭窄的局面。

3结语

随着工程图学教育的发展,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等各方面均呈现了多模式、多样化和现代化。课程内容将有针对性的向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并不断产生新的图学教育课程。三维数字建模将在图学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是努力的方向,也是科技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章拓,贺向东.论工程图学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1):30-34.

[2]苏春锦.《机械工程制图》网络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制作[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151-152.

[3]李建中.三维AutoCAD 图形技术在组合体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0,28(Supp):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