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2-0234-01
1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点及处理办法
1.1 城市能源设施建设
城市供电系统问题是城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问题。城市供电比较要求具有较高的供电可靠性,这一点对于不同地域的城市将会有所不同。举例来说,我国某城市主要以220千伏为供电主干网架,更高电压的电网网架并没完整形成,导致系统电压并能够保证持续稳定。
针对这样的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应做好协调利用土地增值等办法,以严格控制城市电力网设施的发展用地和线路走廊用地,并在城市范围内可采取不同划区域的设施建设规划用地政策。
1.2 城市燃气供应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燃气供应主要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能源为主。问题就在于城市对于利用燃气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非常普遍,客观上造成燃气输送配管设备的限制和浪费。坚持利用多种气源,以因地制宜和合理利用能源的发展方针作为某本原则.充分利用现右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能源。
1.3 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
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工程主要是供给全市的生活用水和部分的工、农业生产用水。施工管理应主要考虑到各个工业发展区和生活区的用水人口增加量,给水和排水管网的施工修建必需要与城市发展建设同步,避免城市供水能力不能满足供排需求的问题出现。另外,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对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以往一些陈旧的施工工艺和设施设备也不能够满足新的规范标准要求。城市排水系统对分流制排水不能完全展开实施,仍留有合流制排水的模式。
完善城市市政给排水设施的建设施工管理,首要任务应加强对地方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实际需要扩建市政水厂工程,确定水厂的供水规模大小和布局,完善改造当下的现状管网,重点与扩建水厂配套新的输送配水管网等。排污管网可采取一定数量的中水回收设施,以补充部分生活用水和城市绿化用水。
2 市政基础建设管理措施
2.1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建设
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开展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及员工的培训考核,各区县城乡建设要按要求配备质量监督人员。主动与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促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编制和经费的落实,确保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正常开展。加强廉政、职业道德和工作业务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水平和市政工程监管力度。
2.2 加强对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的管理
组织开展对《建设工程监理管理办法》和制定《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及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办法》。强化监理管理的制度建设,推行建设工程监理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合同备案制度。采取巡查和专项检查的方式,重点整治工程监理人员不到位、不履行监理责任等行为,促进工程监理行业健康发展。
2.3 切实把握工程质量监管控制重点
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特别是轨道交通工程、大跨度桥梁工程,要建立工程质量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切实加大监管和服务力度,确保重点工程的质量安全;对大型公共建筑工程,要切实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对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要强化重大质量风险源的事前预控,防范其技术风险;对高边坡、深基坑、挡墙等工程,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重点检查勘察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质量,确保项目自身及周边建筑的安全;治理质量通病,制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要点》,从设计、施工等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整治工程质量通病,做到防范于未然。
2.4 规范质量检测行为
建立全市检测机构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和上传制度,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行为进行实时监控。采取不定期的“飞行”检查、现场检测备案管理等措施,加强对质量检测机构检测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切实规范检测行为。组织开展全市检测机构资质就位和人员换证工作,建立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办法》,利用信用记录管理检测机构及其人员。
2.5 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监督管理
促进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健康发展。制定《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落实预拌混凝土质量监管责任。
2.6 积极培育推广市政工程建设先进技术工法施工
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实施科技攻关,形成一批质量稳定、成熟可靠、国内领先的技术和工艺。组织开展市级工法的评审及国家级工法推荐工作。积极培育市场对新技术的有效需求,进一步引导应用“四新技术”,提高建筑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的提高。
2.7 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监督效能
推行质量巡查,建立以质量巡查为主要方式、强化工程质量验收,以行政处罚为主要手段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凡发现违反强制性标准或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的,除按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整改外,还必须对责任人进行处罚,提高质量监督的震慑力和权威性。
实施差别化监管,突出对质量管理较薄弱项目的监管,强化市场与现场的联动,强化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行为的监管,进一步提高监督管理效能。
试行工程质量监督手册。明确工程质量监督抽查频次及主要内容,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监督工作方案,提出质量监督工作要求,细化配套工作用表,促进监督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建立质量监管、益理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以及相应人员资格管理等信息系统,全面加强对工程项目、监理和检测单位及其人员等基本信息、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记录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实效。
建立全市建设工程质量状况报告制度,及时全面掌控市政基础建设工程质量动态,认真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建立从业企业质量行为评估评价体系。制定《建设工程参建单位质量行为评价标准》,研究开发工程质量及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行为评估评定信息系统,通过日常监管掌握的信息和定期巡查检查结果,及时对工程业主、监理、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在施工阶段的质量行为进行评估评价、综合评分,评分结果纳入信用体系管理,并与招标投标活动联动,形成优胜劣汰的建筑市场竞争格局。
2.8 加强治理工程建设领域违反法律法规突出问题
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违反《建筑法》、违反《建工程招投标法》、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进行专项治理和排查、排查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重点、难点、热点质量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管理层面、一线操作层面,认真整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准症结,进一步深入调研,拓宽视野,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3 结束语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施工质量管理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形象,对提高城市使用功能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行科学合理地施工管理,既是为能够促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顺利发展,也为广大城市居民生活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理论阐释
[作者简介]焦勇(1976-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59-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简单地回归日常生活,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科学解读,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目标、内容、路径、方法,才能增强实效。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这些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大都是哲学理论,并不直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全面深入地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通过辨析这些理论,探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从而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生活世界学说最早由胡塞尔提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概括来讲,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多种含义,主要包括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和原生活世界。
特殊生活世界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为了生活所构成的自我世界。特殊生活世界针对个体而存在,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行为习俗不同,体现的价值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生活世界都不同。科学世界也属于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理论思想中有两种不同的科学世界:第一种是绝对化和理念化的纯粹科学世界,第二种是可以被感知的主观科学世界,是科学技术改造和影响的生活世界,这两种世界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绝对化、理念化。胡塞尔赞同可以被感知的科学世界,反对丧失生活意义的理性化科学世界。他总结历史发展经验,认为任何科学成果都要体现在生活世界本身上,都要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因此科学世界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符合人类发展,可感知的生活世界。普遍生活世界是面向我们的唯一实在的直观对象的总体,是能够通过知觉被感知的、被经验到的世界。胡塞尔对此进行了如下论述:“难道我们不能转向生活世界――我们大家在生活中作为我们大家的世界意识到,但并没有以某种方式将它变成普遍的主题,而始终只是被呈现给我们日常的、眼前的,我们的个别的或普遍的职业目的和职业兴趣的生活世界吗?”①胡塞尔认为我们应该用毫不加饰的态度去认识人们纯粹的普遍生活世界,并按照它的存在方式,按照它原有的相对性与变动性去认知了解,抛去任何所谓普遍理论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包含普通的日常生活世界,但这种生活世界不是科学追求的普遍理论,不是理念的逻辑构成物,是客观存在的生活世界。原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最终要回到的生活世界,是纯粹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是最初的起源世界。综上来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既是先验的,又是主体性的,还是原发建构性的,从而是超越历史恒久性的结构。
(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虽然有先验性特点,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通过对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和原生活世界的理解,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是回到原生活世界,即回到人类的本性、人类社会的本质中去,这是真正的生活世界观。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都要体现出原生活世界的核心理念,体现出生活世界的真正价值,必须祛除本源生活世界外的遮蔽,从而回到或把握真正的生活世界。对照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祛除形式化、工具化的遮蔽,摆脱简单的说教,摆脱毫无创造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而言,是要帮助人们在学习知识、适应社会的同时,帮助他们思考和认识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对意义生活的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简单地回归日常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祛除理念化的观点,寻求有意义的生活,满足人的充分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是生活事实和生活意义的高度统一。
由此可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要求个人通过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最终回到原生活世界,即有意义、有价值的本源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恰恰就在于帮助个人实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本性和价值,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样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树立了目标。
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秉承了实践理性传统,是在胡塞尔的基础上吸收了维特根斯坦、米德等人的思想而形成的。他以“交往行动理论”为根基,认为人类日常生活是从符号互动中产生,必须从社会理论和行动理论来理解生活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包括三大结构部分:文化、社会和个人。他说:“我把文化称之为知识储存,当交往参与者相互关于一个世界上的某种事物获得理解时,他们就按照知识储存来加以解释。我把社会称之为合法的秩序,交往参与者通过这些合法的秩序,把他们的成员调节为社会集团,并从而巩固联合。我把个性理解为使一个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就是说,使一个主体能够参与理解过程,并从而能论断自己的同一性。”②深入理解,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三大结构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沟通的作用,促进人类生活世界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展;二是社会组织作用,促进社会组织的整合和统一;三是个体社会化作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他批判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所追求的纯粹境域是一种先验的乌托邦,只有刨除其虚幻,才能使生活世界成为充满前见的原发境域,才能把先验主体变成交互主体,才能把生活世界概念从认识论转变为本体论和方法论,才能整合理论与实践,使生活世界理性化成为可能。哈贝马斯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把实践的内涵纳入到生活世界,并把理论的功能放置于现实环境中,为生活世界注入实践和文化的内涵,唤起人们对日常交往的深层意识,脱离先验的框架,获得与先验理念一致的精神生活。另外,他还把先验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变为日常生活语境下的生活世界,将“生活世界”的构成境域由先验主体移至人的日常交往实践。哈贝马斯不仅强调“生活世界”是由个体的能力以及直观的知识所构成,而且更为强调“生活世界”是由社会实践和直观知识构成的。因而,“生活世界”不应仅仅理解为先验的主体所构造出来的视域的总和,表现为一个由单独的主体走向交互的主体的过程。③至此,生活世界学说,经过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改造,敞开了融入马克思实践理论的大门。
(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综上,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哲学基础。第一,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为统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理智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应该以人的生活世界为落脚点,也不是单纯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摆脱教条化的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人学性相统一,真正有效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国家或社会为维护其利益、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成员教育、灌输、引导国家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认知、情感、评价、意愿的总和。在这一点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灌木丛理论天然地耦合在一起。第三,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三个结构――文化、社会和个人,通过语言、劳动和实践,建立一个交互主体性世界。群体和个体的生活融合在生活世界的结构中,并共同影响着生活世界的总体化。当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表现为一个由单独的主体走向交互的主体的过程时,恰恰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由此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内容、过程、作用等方面也趋于一致。同时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三、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
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主要以马克思实践论为基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各种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生活是人们对各类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发生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而且还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变换的过程,因为人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人在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实践包含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又构成了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以高度集中的形式概况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这三大领域正是由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而形成的。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基础,具有根本的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中,物质生产实践的方式制约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不仅改造了自然,改造了自我,更是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也正是通过社会的实践改造,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总之,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生活的创造本性、实践本质,也揭示了生活的全面、系统内容;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认识生活的根本方法,并且从存在论层面揭示了哲学与生活的深层关联。⑤
(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全面生活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因此我们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本质。实践决定了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核心内容是调整人的基本社会关系,尤其是思想社会关系。这为我们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容、价值、功能等实践表现,从而为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存在,其哲学根基在于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完善的需要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人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讲泛指所有的人类活动,从狭义看是指日常生活中人的种种行为表现,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生活具有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使生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离开的真实根基。⑥由此可见,实践论不仅为我们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理论依据。
通过剖析胡塞尔、哈贝马斯和马克思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为我们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三位哲学家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有许多不同,但是就人与社会、人与生活来看观点还是一致的,生活就是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而开展的各种活动,生活世界是人类现实世界与抽象世界(目标世界)的总和。从哲学角度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立足于生活世界,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实现现实生活与意义生活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突破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定,这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本质要求。
[注释]
①(德)埃德蒙多・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60.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89.
③傅永军,张志平.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评与改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1.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关键词:评估;理论基础;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81-03
一、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理论基础比较
(一)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作为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指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也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目的也是手段,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主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当做正在发展中的人,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方式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完整的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其国家政治目标,这一目标是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国外的学校非常多元化,学生的文化背景、都存在着不同,不能用某一种方式去笼统的概括,所以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就是国外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主要包括品德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国际教育。
(二)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导思想的比较
1.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的共性。统治阶级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自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完善的教育模式。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式。科技发展为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是功不可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手段的现代化,不是对高科技的简单照搬,而是一个创造性运用的过程,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2.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的差异。西方国家中,宗教教育是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明显的宗教性。对于大多西方人来说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参加宗教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缺少。但在中国,多民族多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宗教教育在中国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宗教世界观与科学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国外注重渗透式教育,而中国则偏向灌输式教育。这两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同时存在,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渗透式教育是建立在其社会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对个体的教育,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宽松的教育气氛,实行弹性管理。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更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的灌输和规范,强调政治性,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理论教育,或者由受教育者系统学习理论,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国外德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中国则相对单一。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较为深入,道德教育和思想行为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各异,选择、使用的方法多样化。中国则处在研究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主要利用专门的途径进行直接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是评估的参考因素还有待完善,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3.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比较的结论。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因为有相同的教育目的所以存在着共性,都是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推行的,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起到巨大的作用,很多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互相补充,进而各自完善。又由于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因指导思想的指向有同有异,导致在评估体系建构、评估方法实施等方面也有同有异。
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状况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发展几十年,其中较为权威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指标体系构成这一说法,指出评估体系应该被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估指标;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估指标;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指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组织体系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活动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各个主体,为了实现某项价值判断而组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由评估领导决策机构统领的,由评估管理组织和操作组织具体运作评估活动的系统组织。有调控性、规范性、分权性和复杂性四个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评估目标,根据评估原则选定有利于协调各种评估力量和工作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操作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分析法。第二,比较法。第三,效益评定法。第四,接受程度评定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核心,具有导向作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内在含义是指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整体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是评估人员进行评估时依据的标准,遵循一定的价值和目标。但是对于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目标我们无法进行直接的判断和分析,这就需要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这种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而这些指标的集合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不足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有待拓宽。明确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是整个体系的基础,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高校学生越来越被外界新的因素所影响,生活方式多元化、价值取向复杂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停留原地,把教育的内容静止在课本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也应相应发生转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性质有待明确。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明确是以行政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这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内容和德育评估的内容发生了重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重点应该突出政治的层面,而德育评估的重点则在于道德。两者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所以如何将二者区别开,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内容。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有待科学化。方法是实现目标所必须的途径,越科学的方法越可以让评估的过程合理化。在当前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实践中,很多地方和高校只是在运用查阅文件等传统的评估方式。当然传统的评估方式有其优势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本来固有的方法就显得不够“与时俱进”。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效益的研究有待加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的价值是什么,是关系到评估存在合理性的重要问题,也是评估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评估价值是众多学者和专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是如何让切实的效益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巨大工程,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少不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约束和督导作用。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以及国际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对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环节。中国一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明确和规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走形式不落实,说的比做的多,其效果怎样,只有在评估中经过实地调研才能准确把握。所以要定期的考核评价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发现问题,查找薄弱环节,明确努力的方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方法。近几年中国高校采取了专项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测,客观准确的了解各方面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确的列为目标之一,保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树立立体的教育观念,全方位的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当中。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客观的依据。如何评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效果是一个难题,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衡量和判断,不断的加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方案的选择、计划的制定等决策活动,都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估。如果没有这种方向性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极易受到影响。通过评估所获得的信息最客观,所作出的分析判断也最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在此基础上的决策也最有针对性。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力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其自身有一定的特殊性,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会带来经济效应。对于部分领导来说不能带来政治绩效,所以存在一定的应付态度。但是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如何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真正贯彻落实到大学生当中,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最有力的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几条措施
1.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新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反映的是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要通过多次的评估活动对比之后才能得到反映,所以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其关键环节就是将教育目标层层分解,从而构成一个完备的目标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新目标,就是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自身的质量和效力进行设立,通过新目标的设立便于人们通过对照评估目标,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活动与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差距,能够检验评估活动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2.运用现代的先进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于传统,有些甚至只是形式工程,很少用到现代化的评估手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仅仅需要重视原始材料的收集检查,还要把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其中。当前客观现状不断发展变化,高校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评估手段和方法,以达到增强评估效果的目的。运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帮助高校落实评估过程,不流于表面,方便管理。
3.在方法研究上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强调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统一,就是要求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评估时,综合分析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优缺点,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评估方法。这种强调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决定的。纯粹运用定量评估方法的评估范围很少,大多时候是通过定量评估的方法来评估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因为掺杂了人的复杂思想所以有一定的观念性,很难进行精确的量化,也就无法通过单纯的定量评估来获得结果。所以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以孤立任何一方而单独评估。
4.建立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主体。评估主体是指评估行为的实施者由不同的评估主体评估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过去的评估主体通常是教育行政部门,但是随着教育客体的多样化发展,评估主体也应随之丰富起来,主体不应当只限于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中间力量。为了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应加强评估主体的培训,建立完善的评估主体制度,结束评估过程以后,把评估结果反馈给政府机构和高校,以达到评估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杨.论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评估方法[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 王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研究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 .
[3] 陈炳,姚会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4] 蔡海生,邱隆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
[5] 郭政,王海平.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和方法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5).
[6] 邱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
[7] 赵立群.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比较[D].上海:复旦大学,2008.
[8] 韦诸霞.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研究及启示[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9) .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YANG Qian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09,China)
为什么要谈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问题?主要缘之于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1)在日常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教师往往对教学形式的关注要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如课堂教学如何导入、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组织检测等,而很少关注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事实上教师自身知识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一些教学难点问题的解析和突破。(2)在谈到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时,教师往往归结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上。事实上作为课程实施者的学科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科知识内容相关的教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的效果。(3)在谈到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时,人们往往会想起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等,因为我们常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都归因于此。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一点,如果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对教学内容分析透彻,即使他没有提问,没有所谓的互动,学生照样听得津津入味,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反之,形式多种多样而对教学内容本身不甚了解,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政治学科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问题。
一、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解析
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肯定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并为教师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是如何思考的》中指出,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专业知识是在“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中产生的,当实践者如此反思时,就会成为实际情境中的研究者,并在这种过程中获得“正式的和严谨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默会的”、“直觉的”,“行动中的知识”。
(一)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一般学者都认为作为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就其外延而言,主要包括两大范畴:具体的学科知识,有关教育学活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特别强调有关“内容”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类: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他定义了构成教学的知识基础的七种类别的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生及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和关于教学目的和价值的知识。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传统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基本定位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针对具体的学科教育背景,比较扎实地就具体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甚少。更何况,对于高中政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国外学者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关于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在一些论文中有所涉及,但也不够系统。但从几十年几乎不变的大学本科师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可推断出大家比较公认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我们认为,林崇德教授等学者从教师专业知识功能出发的分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既较全面地刻画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又清晰明了。因此,我就以此分类模型为依据解析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
1.高中政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一直以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都被放在首位。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指高中政治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和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1)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是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有完整、系统、精深的掌握,才能在教学中统观全局地处理教材内容。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伦理学、法学等。
(2)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从相关政治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说,发展史集中体现了政治主要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深刻政治理论和观念的变革,包含着探索者的思索、创造、艰辛与悲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了解其理论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政治概念、理论。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更是凸显了发展史教育的价值。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马克思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经济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2.高中政治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对高中政治教师来说,条件性知识包括一般教学知识和政治课教学知识。
(1)一般教学知识
一般教学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与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政治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学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政治课教学知识
由于高中政治课本身具有的理论性、时政性、教育性等特征,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新课程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政治课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技能、教技巧,还要教政治思想方法,把政治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努力去体现政治课的文化价值和政治课的教育价值;培养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政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建构的;第二,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关于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多是具体的小叙事,比如:“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第三,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向教育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由策略性知识、情境性知识、自我知识等组成。
(1)策略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是指政治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评估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如教学反馈、先前知识回顾等。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政治教师个人经验和思考的实践性知识。
(2)情境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特定情境的教育现场中不断形成的,是政治教师从处理各种教育事件的历史经验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依赖于政治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性、对学生及其特点的了解和感知、课堂教学与管理技巧的掌握和变通等。情境知识能够增加教师对实践情境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能够赋予教师时刻敏锐地感知和辨别特殊的教育情境,使教师透过教学机智在特定时间压力下做出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
4.高中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
有学者在谈到“专”与“博”的关系时曾说过,使用某种“专业知识”时,常常需要更多的“一般知识”来做它的后盾,像冰山一样,浮出海平面的一部分,需要一个巨大的基座来支持它,而这个巨大的基座指的就是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的一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常识,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理论与观点,法律知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般分析方法等。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路径
实际上,教学是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其实就是传授“教师个人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的理解版”的知识。而对教材内容“理解”需要几个方面的知识支撑,理解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等)对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给出的个人诠释,包括教材内容的理解、侧重取舍、如何讲解、如何呈现等。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教师从高观点或宏大的境域中去理解教学内容,以致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相关文化知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知识的通俗理解和讲授、类比比喻和表征等策略的良好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帮助教师选择更好的更有效的方式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是经验、智慧,是教师教学抉择的基础。
那么,作为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发展、提升这些知识呢?主要的路径有:
(一)多看书
对教材中某些知识理解不透的,必须找相关专业书进行系统学习,不能简单地上网搜索一下,要理解其理论的来龙去脉。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看一些时事评论等杂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多看书主要是解决学科专业知识、相关文化知识的问题。
(二)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
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听课评课,相互研讨以及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不断增长我们的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来获得。
(三)特殊路径———研究高考试题和尝试编制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提升,其根本在于高考试题本身的特质。众所周知,高考试题是众多例题专家的学科智慧和优秀学科思想的结晶,可以说,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学学科核心内容知识及学科思想方法本质。高中教师研究高考试题,总体而言,不仅能够梳理教师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丰富学科内容的广度,优化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的结构和品质。研究高考试题对新手教师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新手教师往往对高中学科教学深度把握不准,知识理解不透彻,知识表征单一,知识应用能力有限,通过研究高考试题,对他们尽快掌握高中学科教学要求非常有益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则是促进理论内化为学生思想自觉,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关于实践教学的认识,还是实际操作过程都存在很多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普遍缺失。因此,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法和制度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建立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首先源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准确定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学生获得较为系统、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和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 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它以社会为场所,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它要求大学生参与实际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与参与, 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 它“把实践教学与社会 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实践状况,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只表现为实践性, 而是强调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理论为基础和理论载体的,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除具有本身固有的实践性特点外,还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强调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并重的学习方式, 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 内化有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类课程要求学生用所学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课程的重点并不仅仅在于解决问题,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善于总结和思考,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高校只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才能制定科学的课程规划和进行完善的课程建设,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受益。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1.提高认识,建立常规的管理制度和协调组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组织和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和教学单位,需要多方协调和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比如,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等课程,教学对象包括大学一二年级的所有本专科学生,人数众多;它的教学任务一般由各高校专门的“两课”教学单位承担,而学生则分别由不同的院系进行管理。由一个教学单位与全校所有的平行的教学管理单位进行协调组织,其难度可想而知,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上都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因此,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并有序进行,学校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两课”教学单位和各院系以及团委、学生处、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科研处等相关负责人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制定严格的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细则,将工作任务下达给学校相关部门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要求上述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责,每学期高效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年度考核的指标之一,使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2.设立专项活动基金,保证实践教学的经费开支
长期以来,众多高校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中,每年仅有的开展得几项较有声色的活动也与大多数学生无关,参加者多为学生骨干,而且多利用寒暑两个假期突击搞,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教师的现场指导或及时沟通,课题或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不能进一步展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得不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很普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经费。没有经费,授课教师徒有好的教学计划和活动规划,难以组织调动人数众多的学生积极参加;没有经费保障,各院系也就觉得属于公共课的这些实践活动可有可无,在人员和时间协调配合上就不那么重视,多数实践教学计划就这样被搁浅;没有经费,学生参观访问、实地调研、宣传报道、成果交流和展示、成果汇编和出版、优秀调研成果的奖励等都没有办法很好的实现,学生完成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因此,高校必须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基金,保证实践教学的各项经费开支,做到专款专用。
3.设立实践教学基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选择好适当的实践主题和实践场所。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会趋向相反。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到的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的基本问题,涵盖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这类问题在认识上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但在实践中可以从某一个具体方面入手,比如,一个地区、一个乡镇一个村落、一个社区、一个具体的单位或某一项具体的社会公益后动等。因此,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学生社会实践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学院应积极主动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互动,取得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同时,要从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适当投人,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有代表性、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轮流到各基地或相关单位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研与社会考察。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就新农村建设、街道社区、企业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见解,写出有价值、有收获的调查报告。这样,不但使广大学生通过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服务于社会现实,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促进、检验、落实了实践教学成果,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锻炼提高。
4.提高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实践环节开展的好坏,对广大的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首先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改变单纯地讲好课本知识,和一切以“我”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做到在理论上讲清问题的同时,能够深入地了解社会,把社会现实问题或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实践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不但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还要求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具备良好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在实践教学中选准题目,设计出有思想、有意义的实践方案,指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因此,高校必需加大力度提高“两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尤其要提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战能力”,全面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多重需求。目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与时俱进,时刻把握学科新发展,深入社会,研究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锻炼和培养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调查研究水平,加强独立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能力。要从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教师的培训、交流、进修、调研锻炼等,使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教学素材,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2-0023-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培养我国未来建设大军的政治素质和思想修养的重任。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进”工作中,最艰难的、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工作就是使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在教学活动中妥善协调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妥善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关系
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因为它有着坚不可摧的科学性,是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大学生历来都是社会中思想最活跃、敏锐性最强、参与性最积极的力量。当代大学生在入学前已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水平,并通过历史课、政治课、品德课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入学后,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智能和体能的日趋成熟,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又获得了一次飞跃,独立思考的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敢于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质疑,不愿墨守成规,见解也不乏一些独到之处,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且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注重社会交往,喜欢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问题,希望能在大学里得到更高层次上的理性提升。因此,只有“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寓政治性于科学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和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要有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就能够吸引学生。但是,目前高校有的教师知识陈旧、结构单一、照本宣科、老生常谈,驾驭不了博大的理论和广阔多变的实际,落后于时展和学生的需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信念坚定,理论扎实,勤于学习,勤于科研,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这样才能占领讲坛,吸引学生,通过科学的感召力,让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润物细无声”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另一方面,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也从不讳言自己的阶级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任何一门课都具有一般知识性、技术性课程所没有的政治性。在真理与谬误、高尚与低俗、先进与落后碰撞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保持严肃的态度、坚定的立场,不能一味地迎合和迁就一些不当的观点和情绪。如今,大学更加自由、开放,信息化的程度更高,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各种思潮荟萃、各种价值观碰撞的场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趋向成熟又末完全成熟的阶段,身处于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潮流中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他们又不可能自发性地产生思想,需要教育者从外部进行“灌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敢于与各种错误的思潮交锋,用科学理论去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迷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根基。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的修养不足,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错误的思想面前理不直、气不壮,甚至随声附和,这是必须加以纠正的。
二、妥善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和时代性的关系
第一,要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以及在
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新变化、新发展来证明理论的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迅捷的网络广泛地搜集信息,时时关注国内外的动态,为教学提供新鲜而又准确详实的素材,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缩短与理论之间的距离,增强时代感和使命感。当今的信息时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时代性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具有信息量大又多彩生动的优势,可以弥补单纯语言表达“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同时,也要纠正另一种偏向:有的教师为了迎合一些学生的猎奇心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趣味性,或过分地渲染不必要的细节,或过多地使用电化教学,以便尽量地少讲理论。注重时代性并不等于放弃理论性,提供直观生动的资讯,其落脚点在于更好地阐释理论,便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单纯地介绍资料,而是要用理论来分析说明、总结概括、挖掘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
第二,要通过回答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和解答大学生思想中的问题来显示的生命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也层出不穷地带来新的问题、新的矛盾,特别是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旧摩擦所导致的冲突就更加的激烈,存在着诸多的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如党内腐败、城乡差距扩大、分配不公、职工下岗等问题,反映到对社会问题敏感的大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回避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疑难点,否则学生就会产生“理论是一套,实际不对号”的不信任感。只有用理论有效地解答了学生思想上的疑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端正思想、认清方向、澄清模糊认识,才能最终在学生中真正树立起理论的权威。因此,加强针对性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并且积极研究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当前社会中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难免在理论和实践上会出现一些“旧者已去、新者未立”的空白点,产生理论上的“应然”和实践上的“实然”之间的差距,这些问题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在这些问题面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有一些问题还处在探索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成熟,教师也要用的原理、观点、立场和方法引导学生看清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激励学生改造世界、开拓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三、妥善协调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教学实践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虽然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但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和反思性。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他们迫切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展示自己的才华,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尊重。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违反了学生具有主体性的教学规律,是必须改变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为必要。第一,就教学内容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的人,都会对各种社会现象形成自发的、朴素的认识。第二,就教师而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的必要措施。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具有客观性,这决定了教育者要从学生思想的实际出发,客观地观察、认识、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但是思想上的问题具有隐蔽性,教师只有在营造宽松广泛的交往情境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把思想上的困惑、疑虑表达出来,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故矢。第三,就学生而言,他们主体性的发挥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在与同学们、老师之间的观点和思想的交流中促使学生反省、反思,意识到学习的迫切性,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思考。第四,从长远来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最精深的理论也不能囊括所有的实践,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鼓励、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锻炼并培养他们学会应用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理论不断学习的兴趣。这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辐射性,是实现实效性的最高层次。
但同时要注意,理论教育是离不开灌输的。有人认为,灌输就是“填鸭式”教学,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这是误解。按照列宁的解释,所谓灌输是说无产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而需要从外部向无产者宣传,使其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主导性决不能因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弱化。理论体现了国家发展的全局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基本趋势,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弘扬的主旋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为了更好地灌输理论。
四、妥善协调教材体系相对稳定与教学体系不断更新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工作中,“进头脑”是根本目的,“进教材”是前提,“进课堂”是桥梁,它们都是使教学内容进入学生头脑的保障。“进教材”和“进课堂”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首先就要协调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
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既相辅相成,又有一定的区别。教材体系规范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体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是基本教学的依据和蓝本。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一再改版,以力求展现时代的新风貌,但是保持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稳定性、完整性、严肃性是对教材体系的基本要求。教材体系是不可能囊括社会生活的全貌的,也不可能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另外由于教材的编写、审定、印刷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即使最新版的教材也与时展存在一定的时滞。而教学活动是生动活泼的,拿着相同教材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的思想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释现实、指导现实,现实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教学的侧重点也要随着教学对象和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正确协调好教材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与教学体系不断更新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积极地发挥能动作用,努力使课堂成为搭建教学内容进入学生头脑的桥梁。
以教材为蓝本,并不是意味着教学要照本宣科,教材体系的相对稳定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讲授内容不变。当代大学生有着良好的文化知识和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对国内外大事的思考更趋理性,那种拘泥于课本的一般性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就要提高教学的理论层次,进行深入的讲解,采取专题式的讲解方式。专题式讲解打破了章、节、目的界限,信息量大,知识丰富,便于吸收各专业中新的理论成果,还具备融会贯通、分析整合的功能,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体系的总体把握,也有利于深入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实践证明,专题式讲授比一般性讲授更能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也更明显。
但要注意,专题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学基本要求,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因而不能脱离教材体系的理论框架和总体结构而另搞一套,专题的内容要始终处于教材体系的范围之内。正确处理教材体系相对稳定与教学体系不断更新的关系体现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学体系围绕着教材体系而设定才能不失随意和涣散,而教学过程的灵活机变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方法,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失刻板和枯燥。如果离开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接受这个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失去了政治性、理论性的特点,教师也失去了思想引导和教学的责任,整个教学活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代大学生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反应快捷、追求理性,其素质提高要求教学质量相应地有更大的提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面对日益复杂和变化迅速的社会生活、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是一门有相当难度的课程。教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理论修养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努力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案,利用课堂魅力吸引学生。在一些教学管理部门,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社会上淡化政治、追求效益思想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口里重视、心里轻视、行动忽视”,使一些教师对发展前景担忧,流失现象严重。由于经费不足,一些教师长期得不到进修机会,闭目塞听,知识老化的问题难以解决。在教学管理上,要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实行优胜劣汰的进出制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还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四门课程,使教师分工协作,突出各门课程的特点、优势,避免重复,形成合力。只有管理、教学、保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富有实效。
参考文献:
[1]《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指导项目课题“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编号08SJD8800037)成果之一。
所谓教学方法,通常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所采取的一切方式、步骤、程序和手段的统称。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及教学果的优劣。由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自身的特点及其在高等艺术教育培养目标上所承担任务的特殊性,使教学方法在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当前,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培养全面发展、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的需要。
1 艺术院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大部分艺术院校的思政课主要是采取单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信息,而且又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因而成为教学方法体系中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往往是教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1.1教学方法单一,信息传递单向,缺乏教学互动性
课堂讲授教学法亦即人们俗称的“灌输式”、“填鸭式”。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以语言加板书的形式讲授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主动讲、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被动听、接受少。这种强调灌输说教、缺少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对于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崇尚自由、情感丰富、喜欢创新的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只能是适得其反,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1]。
1.2课堂讲授内容空洞乏味,理论脱离实际
思政课的内容理论性、政治性较强,需要老师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一些思政课教师知识陈旧老化,在讲授过程中,忽视课程特点,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甚至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实际,不注重对理论进行深入浅出分析,不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不及时反映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导致讲授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理论严重脱离实际。
1.3教学手段落后,缺乏直观性和趣味性
目前,高校中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被大多数教师掌握和使用,但是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来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思政课教师仍然存在。是与时俱进的,宣传、讲解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我们如果仍然仅仅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去解说的新发展是很难有好效果的。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中,有的教师在课前制作课件,上课时充当“操作工”,对学生进行“机灌”,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注重师生和人机的互补和交流,这种形式主义的“创新”,同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启迪[2]。
1.4教学过程不完善,忽视素质教育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仅仅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和知识的灌输。教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它是一种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法,缺乏实践环节,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它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记,不利于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此外,由于课时和师资等原因,绝大多数艺术院校的思政课仍以上“大课”为主,课堂教学的许多环节无法正常进行。教学设施和单项条件比较落后,难以开展互动教学,教学手段不够科学化,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 导致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落后的原因
教学方法的落后,严重影响了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找出导致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落后的原因,以便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1一些学校对思政课不够重视。一些艺术院校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比较重视艺术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没有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思政课,而是将它视为专业课的辅助内容,甚至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有的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单位在经费、师资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长期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和整体发展,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2思政课教师自身存在影响教学方法改进的因素。首先,一些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有的教师自身都不适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缺乏基本的课堂组织能力;有的教师本身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的应用技能,难以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的教师自身知识面狭窄,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讲授比较单薄,学生的认同感很低;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使得很多学生不能从老师讲解中理解并相信老师的授课内容。如果思政课教学只停留在呆板的灌输和生搬硬套的说教上,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还会引发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3]。其次,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基本都是毕业于普通综合性大学,他们大多不太了解艺术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身也缺乏艺术专业基础知识,平时又不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教学中难以把握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很难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2.3艺术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影响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多年来,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线一般比普通高校要低一些,大约只有普通高校分数线的60%一70%左右。再加上学习艺术的学生一般重视技能技巧,思维方式多为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在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不少同学因理论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加上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一部分同学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轻视思政课学习。他们认为,进入艺术院校学习,好比走进艺术殿堂,无论是从事音乐、绘画还是设计等,都是十分高雅和深奥的,需要潜心钻研,至于其他的公共课,似乎和艺术不搭界,因此不大重视,常常借口学习专业而忽略这些课程的学习,请假、缺课现象较为严重[4]。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在某些情况下,仅保持学生的出勤率和维持课堂纪律就消耗了教师不少的精力。有时候即便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效果也不显著。久而久之,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必然受到沉重打击,进而影响到教学方法的改进。
3 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艺术院校的思政课不仅要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总体要求,还要认清和把握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特殊性,着眼于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学校人才目标培养的需要,切实提高艺术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教学方法改进的因素,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创新。
3.1学校要在各方面支持思政课教学,积极引导和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从根本上提高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必须重新认识思政课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艺术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政策制度、宣传导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2作为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应该以方永刚为榜样,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学方法创新的需要。
首先,要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思政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思政课教学涉及文、史、哲、法等多学科知识,教师应该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努力使教学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进展,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讲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科学性。作为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还要尽可能地补充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充分挖掘不同门类艺术形式中的德育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既能贴近学生专业,又能丰富教学内容。其次,要着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艺术。政治理论学术水平高的人不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必备的要素。《易中天品三国》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一推出便倍受观众推崇,收视率一度飙升,这与易教授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严格的考证是分不开的,但是最吸引观众的还是易教授高超的语言艺术,就是因为易教授用他独特的教学语言深深的征服了许多观众,使其陶醉其中、不能自拔。易教授的这种教学语言艺术对于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来说是深有启发的。最后,要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只有教师本身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技术,才能在课堂上充分的运用它。
3.3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实践反复证明,老师作为唯一主体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行主体互动,能够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能有机地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从而使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和主动地去接受思政课的教育。[3]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审美、趣味、政治信仰等内心世界的确切了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这一点对增加艺术院校学生的向师性,具有十分突出的实际意义。所以,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情感、思维、人格特点,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善于放下架子,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正确的思想等,来赢得学生的信任与青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5]。
3.4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思政课教学应从不同角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选择诸如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热点评论、观看教学视频、教师提问启发思考、学生发问老师解答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搞好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考察农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组织学生做社会服务的义工、开展知识竞赛以及聆听专家报告等活动,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5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艺术院校的学生,普遍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素质较差,喜欢和习惯于根据直观、鲜明生动的形象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不是使用严谨、精确的逻辑思维。他们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标新立异。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十分强调培养和表现自己的个性,不愿重复别人,讨厌别人空洞的说教,反感别人强行让他们接受大道理。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最适合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份讲稿、一讲半天”的状况,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影视、录音、动画等,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此外,艺术院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充分利用网络的迅捷性、开放性、交互性的优势,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介绍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出现的热点问题,并积极回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思政课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雪静.提高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
[2]阎占定,程莹.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7,(7).
[3]刘文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7).
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运用与推广价值。我在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单向输出转变为多向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由传统单一的授课人变成了导演、发言人、主持人、点评人。这种角色的改变不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而且对教师的群体互动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准确定位、怎样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关系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高中政治老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需要彻底摈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案例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路者,引导他们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并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当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探索,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深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宗旨,努力探索案例教学法的一般规律,充分理解案例教学法的真谛,提升教学案例的编写能力和实施案例教学的组织能力。
二、恰当处理学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形式,也是一种新的启发的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身心投入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怎样适应的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中,应该以中等生为主,有效促进两头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当然,以中等生为主,并不是说忽视优秀生和后进生,教师尤其不能漠视后进生的存在。优秀生能力强,成绩优秀,在心理上占有一定优势,课堂上他们发言踊跃,能够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讨论。但是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容易造成讨论问题时,这部分同学成为发言的主体,其他同学变成听众、看客的现象。教师不但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优秀生的发言次数,而且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还要让他们注意听其他同学尤其是后进生的发言,认识到相互交换思想的重要性。在案例教学中我深感难以处理的问题是怎样将后进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进生因为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不想甚至不敢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仅仅做发言同学的听众、看客。为了能够让后进生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教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他们的特点和后进原因,对他们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当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新的意见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进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逐步走出自卑的阴影,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案例教学尊重每个学生个体,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提升,健康成长。
三、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运用案例教学,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伴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严重加剧,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党的十报告,提出建立一种关系民族未来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建设融为一体。
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的开展途径。
1在思政课中,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系统的工程。其中,在人的思想中,价值理念直接影响人的行为。高校思政教师为了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懂得理解环境、认识环境对生存的重要性,尊重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理念、生态道德观、生态审美能力等。
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需要向学生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之价值观,就需要教师向学生揭示自然本身具备的价值,并且对人类索取环境、资源的行为给予科学地界定。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重树正确的生态价值理念,把自然当做人类的朋友与好伙伴,产生尊重自然的关怀之心与道德情感,形成自觉遵守自然规则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这就需要教师应教育学生形成一种不破坏花草树木、尊重自然生命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生态道德的出现,也代表人与自然建构一种平等的关系。这一种平等是不破坏、不污染自然生存环境,并承担让子孙后代享受持续生存、发展的责任。因此,教师开展的生态道德教育观,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自然存在物价值等生态道德观上,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在思政课中,丰富生态文明知识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生态教育知识比较少,教师在思政课中应丰富相应的生态知识。丰富生态文明知识,应从这几个方面开展。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以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这一课程思想教育内容方面,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对学生观念进行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引导,也能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这一课程的道德教育方面,如果对学生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对学生宣传生态伦理的道德规范,以及宣传先进的道德模范事迹,能有助于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的形成。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授法律教育部门所制定的生态环保法律,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有关的生态法制意识。
在思政课中丰富生态文明知识,教师也应设置独立的、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如可以专门设置一门《生态伦理学》课程,课程内容覆盖生态文明发展历程、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国内外生态问题的解决之路与现状,并向学生系统讲述生态文明知识。为了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系统的了解,教师应仔细梳理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
目前,生态文明学派比较繁杂、来源众多。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有西方的生态中心主义、动物中心主义、马克思生态主义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性与继承性,在讲述古代生态文明知识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现代化转变。
高职院校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来开展与渗透生态文明知识。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讲述旅游知识的时候,有目的地渗透生态旅游、文明旅游方面的知识,间接地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对中文专业学生讲述专业课的时候,应讲述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知道生态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的积极意义,在更深层上思考与理解人与自然所建构的关系,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3创新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述法之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创新生态教学方法。如可以采用生态伦理两难选择教学法、生态伦理典型示范法、生态伦理互动教学法、生态环境熏陶法等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目前,在生态文明教育上,采用生态伦理“两难选择”法是最少的。
这一个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营造一个与生态环境与生态道德密切结合的两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生态环境道德问题展开积极思考,并探索问题所在,推动他们积极去建构一个崭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实现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
在平日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生态文明知识。如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以及所在区域生态特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比如可以让学生考察林区和农村的生态资源,达到普及生态教育知识的目的。教师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上,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各个林管局、林区开展生态文明行为、生态知识宣传活动工作,达到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