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

第1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发散思维 含义 特征 训练

思维是人对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根据思维指向性的不同,人们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两类。我就发散思维谈谈想法。

一、发散思维的含义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过程,思维方向发散于不同的方面,即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在数学学习中,发散思维表现为依据定义、定理、公式和已知条件,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前进,不局限于既定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途径。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人们通常都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大量的联想及多种解决途径产生,这就是发散思维。它有利于提出各种设想,与集中思维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二、发散思维的特征

发散思维需要从不同方向来考虑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因而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开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概括地说,发散思维有三个特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1.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者心智活动畅通无阻,迅速灵活、善于联想,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和原理。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基础。

例题:一棵大树上有6只鸟,一位猎人向树上放了一枪,这时树上还有几只鸟?

答: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不同的理解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a.一只没打中,6只全跑了;b.一只打中,又分挂在树上或掉地上两种;c.还有意外的想法,就是有几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2.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消极因素束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牧师正在考虑明天如何布道,一时找不到好的题目,很着急,他6岁的儿子却时时来烦他。情急之下,他把一本杂志内的世界地图页撕碎,对儿子说:“来,做个有趣的拼图游戏。你回房把它们拼好了,我给你买糖吃。”正当他认为可以清静一会时,就听到儿子来敲门了。怎么这么快?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头像,人对了,世界地图自然就对了。这就是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当正面不通时,我们就应该从侧面或反面或其他不同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样可以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3.发散思维的独创性

发散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它是发散思维的质的标志,是流畅性和变通性的飞越。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更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它将意味着学生能深刻理解已学习的概念、定义、定理,并运用它们另辟蹊径,产生新颖的解决问题方法。

例题:水池有甲、乙、丙、丁四根进水管,甲、乙、丙三管同时开,12分钟可注满;乙、丙、丁三管同时开,15分钟可注满;甲、丁两管同时开,20分钟可注满。如果四根同时开,需要多少分钟可注满?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习惯性地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求解,仅有一个学生迅速给出答案是10分钟。他的解题思路是:两甲、两乙、两丙、两丁同时打开一分钟,可注满水池的1/12+1/15+1/20,即1/5,所以甲、乙、丙、丁四管同时打开一分钟,可注满水池的1/10。因此,注满水池需要10分钟。他的这个解法跳出了常规模式,巧妙运用题中隐含条件,使得解题过程简捷、明快、易懂,很具创造性。

三、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有如此多的益处,那么如何培养发散思维呢?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1.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训练

是指问题的结论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充分揭示数学问题的层次,另一方面又可充分暴露学生自身的思维层次。

例题:?摇?摇?摇?摇 ?摇?摇的图形是正方形。

答案:可以根据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或是菱形来定义。

2.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训练

与已知条件的发散相反,结论的发散是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尽可能地确定求知元素,并求解。

例题:1=?

答案:此题非常简易,但却可以引出非常多的数学等式来。如:1=3÷3,1=3°,1=cos2α+sin2α,1=tan45°……它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复习学过的多方面知识。

3.利用图形进行发散训练

英国的东尼·博先赞先生——世界脑力运动锦标赛的奠基人、著名作家及演讲家,设计了一幅以椭圆为中心,有四条分支脉的象章鱼的思维导图。它是一种思维工具:图的中心就像城市中心,它代表你最重要的思想;从城市中心发散出来的主要街道代表你的主要想法;二级道路或分支道路代表你下一级思想;还可以有三级、四级等。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寻大脑功能进行全方位训练的过程。下面来跟着我的叙述画一画,这是韬图哥哥根据博赞先生的方法,设计出来的思维导图:它的中心是一个动物园,四条发散的主脉上分别画了哺乳类动物小老虎、鸟类动物丹顶鹤、昆虫类动物小蜜蜂和爬行类动物小乌龟。请你在每条分支上添加上你所认识的同类动物,你能行吗?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使学生深刻地领会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福建教育出版社.

第2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关键词】有效;应用题;教学

打开小学数学课本,不难发现:不论是哪一册,应用题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大。从历年统考的试题、数学家庭作业、同步练习以及其他数学资料来看,亦然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题也随处可见,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杀菌、消毒、灭虫等,需要计算或估计浓药或水的多少;建房盖屋需要估计砖瓦、水泥、钢筋的多少;专业养殖要计算支出、收入、盈亏的多少……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得不进行解决的应用题。可以说应用题是生活的需要,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呢?为此,笔者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精心设计了应用题七环教学法,收到了可观的教学效果。

应用题七环教学法是在心理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应用题的特点,从应用题生活化的角度,针对应用题在小学中的地位,对应用题给师生带来的困惑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得出的。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为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基本环节是:导读思说记找研。现分述如下:

一、导

导,即导入新课,是老师有机连接各个环节的桥梁。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识上,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千万不可小觑,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仅要让导的内容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有利于学生进行迁移类推,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既容易学,又有趣;既有用,又有价值。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或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或者充分使用学具、教具进行设疑,或者运用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或者环环相扣,以旧引新。总之,不论运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达到导的目的,导得自然,一般来说,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导入方式。

二、读

读,指读题目,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会算不会算,把题读三遍”。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

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学,大多数的学生读题时都不注意停顿,语感非常差,使得数学意识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题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读的指导: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全班齐读,形式不拘一格。此外,还要注意读的语速。通常情况下,语速以稍慢为佳,以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为标准。因此 ,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对于较深的题目,甚至要咬文嚼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三、思

思,指学生读题后,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述,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如何用线段图描述题目,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还有什么隐含条件,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学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不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产生遐想,引发思维的火花,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负责。切忌以教师的说讲来代替学生的思,力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说

说,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属于口头动脑,是对题目的再理解,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尤其是学困生,更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还要要重视说的依据,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学会思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第3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堂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53-01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等的很大变化,要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实现课改目标,必须要解决一系列教学难题,而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教师,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必须把握住课堂。在课堂中,教师是引领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动口,动手,动脑,更好的完成展示的学习内容,使课堂更高效?

在“自主学习、合作构建”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展示作为课堂学习中生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个体和合作小组学习信息的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资源的挖掘。学期之初,就课堂学生的展示的运作来看,教师的认识和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疑惑和问题,如何进行课堂展示,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认为上好一节好课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展示环节。

一、展示内容的确定

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导学案里的内容用简洁生动的表现方式展示出来,从而检验其自学的效果如何。展示的形式可以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展示的方法变化多样。概念的形成、现象的描述等这些内容利于口头展示。定理的证明,推理、探究的过程、题例的解答等利于书面展示。

有些内容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帮助其说明,增加他表达展示内容的效果。学习空间图形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制作实物模型、道具,通过学生的展示、比较,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展示?其实,高效课堂特别注重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自己不会的”,也就是在编制学案时,我们特别强调要分ABCD四级目标,A是基础知识,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D是针对个别尖子生的拓展训练,属“小灶”,因此AD两级一般不作为“展示内容”。BC两级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学习内容,是课堂上展示的重点。

二、确定展示问题的学生

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展示?既然BC两级才是展示的重点,那么展示过程中则应该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中等生的积极性。尽可能不让尖子生去展示“低层次”问题,他们在展示过程中作为“小先生”出现,去点评、归纳和总结。同样对“差生”来讲,要照顾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兼顾到其它程度较好的学生的利益,怎么办?可以让他们在“组内”展示。再尝试着参与集体展示。

总之,展示的对象重点是中等生,但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参与”。展示内容贵在“精”,展示并不是把导学案上的内容照搬到黑板上,一些内容简单易懂展示的必要不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目标,绝不是对导学案上的问题重复讲解,统一答案。在实践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就让学生分组或自荐按照顺序把学习任务中的内容一个一个都展示出来,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抓住重难点;也有的老师只注重学习任务的展示,认为只要把学习任务中安排的内容完成,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忽略了课堂内容的适当拓展和延伸。展示的内容要具有开放性、拓展性、出现较多错误的题目。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

三、教师在展示中的点评

第4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如何进行新教材使用导学案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究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吃透教材,明确三维目标,编写新教材使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的变化促使教师必须走进新教材,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把握教学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要求;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发挥新教材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必须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教材的重、难点,教材的深度、广度和教材的关键之处。吃透教材还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和例题习题,只有在吃透教材之后才能准确确定教学的准确目标。如《平移与旋转》这一章节,经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分析之后,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平移、旋转和中心对称,体会图形变换的动态认知;(2)通过演示、画、找、拼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样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创设情景,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这样的三维目标的确定以及实现的过程,既是提升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精准把握,深刻领会的能力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并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采用新教材使用导学案多样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套好的新教材使用导学案,它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灵活有效,这样才能把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探究学习相结合,防止机械接受学习和机械探究学习。如在教学《初步统计》前,我先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分类统计自家图书的本数,统计每月水、电、煤气和电话费的钱数,统计本年级各班男、女学生的人数等比较熟知的数据,让学生初步尝试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方法,感知、体验统计的意义、价值与其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产生学好统计知识的愿望和兴趣,课内再引导学生认识并制作统计图、表。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导”相结合,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顺利地达成三维目标,取得了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新教材使用导学案的突出亮点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好奇心强等特点,作为智慧型的教师常常会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对此我在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并在情境创设时体现了以下三个原则:(1)趣味性。情境创设是否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用多媒体设计了雨滴到湖面上的动态影像,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2)针对性。创设出好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3)可操作性。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教学《抛物线的应用》时,我设计了多高、多宽的卡车是否能通过涵洞的情境,让学生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四、新教材使用导学案要更注重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时,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像抛绣球一样“抛”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合作讨论。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几何课。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何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出四边形内角和,如何转化;那么五边形呢?n 边形呢?通过对简单图形的分析,学生提出用分割的方法。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各小组开始动手动脑,参与面广。通过不同方法的分割,有的在形内找点,有的在形外找点,思维体现了有序性、互补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表现出了协调方面的专长,有的表现出辩论的才能,有人激动地代表本组发言,有人在认真倾听,有人情不自禁地提出问题,有人迫不及待地补充。在反馈时,同学之间有互相的欣赏,也有自我反思,最后同学们很自然地选出最优解法。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思维的比较中取得了对问题的完满解决,萌发出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五、合理设计新教材使用导学案题型,注重变式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5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关键词】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导学;策略;探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的依靠教师进行学习,向相对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的转化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能顺利度过这一转化的困难时期。为此,需要教师正确地运用导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转化。所谓导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转变,最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导学策略,实现教学的创新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重视分段指导,突出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

所谓分段指导,是指教师根据物理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各阶段的能力要求进行培养。分段指导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紧密结合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已做了充分考虑并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做了合理安排。学生在相对集中的学习期内,以掌握前人的经验为主要任务,而这需要依靠教材作为平台加以合理利用而不能抛开。学生的学习内容还受到自身的心理、生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而所有这些问题。(2)要强化合作的自主探究。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师尽可能地指导学生通过合作的个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多,而学生是说得少、做得少。强化合作的自主探究,使学生乐于参与,勤于动手,通过多向的合作学习,学习比以前更轻松了,学习兴趣更提高了。(3)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而不能搞一刀切。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上应统一,对阶段性能力的培养要允许异步循环发展。在学生的最终能力教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各种能力)上,要求达标(即到了初中毕业时全体学生的各种能力应达到或超过大纲统一要求的水平),但在个体的能力发展上要允许个性的差异存在。因此,分段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初二上学期主要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包括观察指导、合作学习指导、作业练习指导等,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学期要增加讨论指导、合作学习指导、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指导等;初三再增加独立实验操作指导、逻辑推理及抽象思维训练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的“差异资源”,达到学生共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注重示范训练,突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用之不尽。”示范就是教师采用有效方法(如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给学生以模仿、榜样示范,使学生懂得该怎么做,从而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示范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起点,而训练是强化习惯的手段。如何进行训练?教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如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就要对所学新知进行整体的把握,以建立系统的结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后,才能应用物理知识,特别是灵活应用物理知识。特别是在复习的过程中,以前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往往是列个表明知识结构的图表来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这样只能让学生记住有关的知识而不能内化入学生的知识系统,这对学生形成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利的。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列出知识结构的方法,并给学生以尝试的机会,则学生就能深入地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物理量如密度、电压表、变阻器等,可从要造、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方面来掌握。在进行单元或章节复习时,可用“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对知识进行整理。如能量可分为机械能,又可分为动能和热能;热能又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压强有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大气)压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可归纳为光的传播规律等等。这样经过一阶段的示范训练后,学生就能从整体上应用这方面的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对已掌握进行应用,也才能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6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先学后教;内涵;新思路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落实,现代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种新观点、新思想、新教法击荡着教学的天地。德育课作为集学习知识、能力培养、品德教育于一体的课程,有其教学特殊性,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有效性成为了德育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极具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一、“先学后教”的内涵本质

何谓“先学后教”,即学生先自学,教师后讲解。“先学”,即在教师未引导、未开讲之前,学生带着由教师布置的任务、根据既定目标、运用明确方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学,主动就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力争通过个人的力量独立的分析、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先学是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后教”,即教师就学生在 “先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力争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提升认识并实现教学目标。

“先学后教”教学策略一般分为准备-自学-讨论-讲解-延伸五个阶段,它的重要价值在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而这,恰恰与中职教育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二、“先学后教”的实践思路

(一)以学定教,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先学后教中常会出现学与教不一致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处理好倾听与总结的关系。因此,在“先学”和“后教”两个环节中教师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引导者和讲解者。

在设计问题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先学”的时候,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学习材料所蕴涵的新信息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的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教师必须针对中职生的现有基础出发,设计出难度适合,有梯度的,能够衔接新旧知识点,并且在学生独立学习和发挥集体智慧后能够顺利完成的问题。具体来说,优秀生要在思维和创新上求突破;中等生要在知识和方法上求发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跳起来摘果子”的目的;学困生要采取低起点、小坡度的教学策略,让他们随时能看到自己的变化、收获和进步,从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

在“后教”中,教师同样要学会倾听和总结。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教师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由浅入深,这样才能让教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及时而教,让课堂有形式有内涵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以对话、互动、共同成长为核心,建立起了师生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怀揣各自的兴趣、需要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收获知识和体验。在这过程中,教师无时不起着“灯塔”的指向作用。因此,教师要懂得“及时而教”,而非“学后才教”。《学记》中强调教学要“及时而教”。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捕捉指导最佳时机的教学敏锐性,及时指导,同时要根据学生认识的顺序指导。正所谓“于导入处点拨,引导学生了解表现目标,激发表现欲望;于吸收处点拨,促进学生吸收表现素材,生成表现表象;于尝试、体验处点拨,指导学生表现、展示、形成表现策略;于表现、反思处点拨,鼓励学生表现,不断提高表现水平。否则,教与学就会相互脱节或冲突,大大降低先学后教的效果,也容易使中职生好不容易调动起来的课堂专注度和兴趣感大大降低。

对此,“导学案”的使用能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导学案是以教学目标为准绳,由教师整合各种资源,自己编写,在课堂上供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共用的书面材料。它给了学生一个拐杖,起到导思、导练、导学的作用。教师根据导学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但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导等在导学案中都有表述,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先学后教”既有形式,又富内涵。

(三)互学深教,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大力倡导学习上的自动自得,力图对学生进行学习法的指导。他指出:“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将可终身受用,且受益无穷”。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对于中职生而言,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显得更为迫切和关键。因此在“先学后教”中,不应只停留在让学生懂得知识要点,更要在讲解和延伸阶段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指导他们将学习方法运用到专业课的学习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不断的变换中使得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这应当成“先学后教”教学策略和德育课最终的落脚点和归宿。

例如,在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的复习课上,我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互相讨论完成知识结构图。再让学生自己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我则将其中体现的学习方法提炼出来和学生进行探讨。这是互相学习“先学”的一个过程。最后,我结合系统思维,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设计出新的结构图,这是“后教”的过程。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到系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能够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正在不断推陈出新。“先学后教”作为较新颖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对现实课堂模式的重新审视,是“生本课堂”的至高境界之一。也许在中职德育课堂上探索这种方式会有一定的阻碍,也必定要经过较长的尝试阶段才能凸显其价值,但是我们深信,这种改革和探索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40-46

[2] 孙斌.对“先学后教”教学策略的反思[J].中国学校体育,2009(9)38-40

第7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随着学生从初一升到初二,日渐发现,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尽管还可以,但口语表达能力却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较差。后来了解到:由于先天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基础弱的学生怕出错不敢发言,基础好的学生长时间“一言堂”缺乏竞争,进而找不到进一步提高口语的兴趣点。如果长期忽视口语表达,会导致学了多年外语后还是“听不懂、说不出、读不快、写不准”。(李岚清语)为了能尽快缩小生生之间的差距,我们初二英语任课教师决定开始实施“有效开展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的行动研究。

二、如何实施

(一)、调查

为了能提高研究的可行性,我们准备先行调查学生的真实想法。可以发放问卷、个别谈话,附之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困难的真实原因。浅显的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缺乏信心

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逐步出现了两极分化。尤其在口语上,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开朗或口语基础不错,不断抓住课堂的锻炼机会,他们敢于开口说英语。他们勇于表现,在英语课堂上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 也有学生由于缺少训练,对开口讲英语有一种惧怕心理。他们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和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

2.缺少语境和训练机会

语言环境对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由于我国学生不是生活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 除了英语课堂外, 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再加上目前我国基本上都实施大班教学,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 学生个体参与口语训练的机会自然也就很少。

3.缺乏词汇

没有建筑材料,即使有再好的地基和图纸也无法铸成大厦。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词汇量是十分必要的。而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到词汇量大,没有系统的规律性,在词汇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结果,由于词汇量的缺乏或对词汇法掌握不够全面,不能用英语和别人交流,出现了“想说却说不出来”的困境。

(二)、制定实施方案

1.学会模仿发音

英语口语学期过程中,模仿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教导学生在听到标准英语发音的时候,养成模仿的习惯。模仿的原则:一要大声模仿。这一点很重要,模仿时要大大方方,清清楚楚,一板一眼,口形要到位,不能扭扭捏捏,小声小气地在嗓眼里嘟嚷。刚开始模仿时,速度要慢些,以便把音发到位,待把音发准了以后,再加快速度。

2.定期组织英语演讲活动

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兴趣爱好、日常习惯、每日见闻等。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对于稍差的学生,需要课前就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从而使之能在课堂上表现得也很出色。逐步从一段话,培养学生能够组织英文的演讲文章,并使用口语表达出来。

3.课堂分组讨论

对于教材中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甚至进行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先给出一个话题,然后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判断、推理以及连贯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4.多媒体优化

利用多媒体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找一些较为简单的英文影视资源信息,让学生能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英语对话,并组织学生进行跟读,帮助他们更好地锻炼口语。

第8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1 借鉴他山之石,彰显本校自身特点

“自主・循环(35+5+5)”课堂模式来源于名校的模式,但有自身的特点。它在结构上分三个模块,预习、展示、测评,把45分钟的课分为三段,即“展示+测评+预习”。在课堂时间上安排3 5+5+5,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5分钟布置并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中间是5分钟的反馈检测,最后5分钟布置并指导下一节课的内容。这样,课后时间变成了展示课前的预习时间,学生的预习更充足,课内课外成为了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循环大课堂。 “自主・循环(35+5+5)”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时空,通过“问题导学,互动探究”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通过明确目标――预习交流――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拓展总结――达标测评等六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导学案,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循环(35+5+5)”课堂模式让学生通过独学(自学)产生“?”号,让学生带着“?”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互动及师生互动,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这个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2 策马扬鞭,做高效课堂教学的践行者

对于走在我县14所初中学校前面的课改活动,我的思想十分情愿,我的行动十分主动。经过积极的准备,12月下旬,我就初一上学期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3角》上了一节公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我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认真做好以下四点;

2.1 根据学情对导学案进行周密的二次备课,避免照抄照搬导学案。

2.2 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等预习目标告诉学生。以“1、2、3、4……”的形式罗列,遵循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告诉学生预习的方式有独学、有小组交流,然后归纳出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将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写在学习笔记本上。课前周密认真的预习准备为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自学、小组探究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3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展示准备。在引导学生展示这一环节,为了让该课堂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发挥最大效益,学生展示的35分内我针对各小组回答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提升,以拓宽知识面。

2.4 注重测评环节。测评是课堂效果的关键环节。为了让这一教学环节产生效益,我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少而精地布置强化训练作业,要求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限时限量完成训练题,并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实现“堂堂清”。听课老师对我的授课及发言,给予肯定,也指出许多的不足,让我受益匪浅。

3 天道酬勤,付出终有收获

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展让师生受益多多,上课时教师轻松了,愉快了,课堂活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潜力被挖掘出来了,学生合作意识增强了。特别要强调以下两点:

3.1 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我明白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我明白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应该是开心而充满笑容,严格而不失幽默;数学老师应该是能平等对待学生,上课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数学教师应该宽容大度,能允许学生犯错误;数学教师应该是循循善诱,富有耐心;数学老师应该是学识渊博,能说会道。

第9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自主学习教学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精心讲析,教师可以运用所有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就必须给以讲解点拨。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

学习信息及时反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

教师教案的导学性、开放性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2种倾向:1)教学的单向性,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为此,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教案”,用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导学方案,提前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教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教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史料收集或讨论交流,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课堂上就少讲、精讲,甚至不讲,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导学教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学。

自主学习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应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以“昌盛的文化”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介绍佛教,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举例说明;2)介绍道教,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举例说明;3)司马迁是怎样写出《史记》的?4)秦始皇为何要在其陵墓旁埋下巨大的军阵?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同时,结合地方史,历史与现代社会相联系,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导学提纲是大问题,带有导学导读性质,学生还可以根据大问题来提出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线、面。

实施自主学习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倍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而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勇于提出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理解教材开拓了思路,而且为学生明天走向社会,研究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这是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基础。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