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

中药学专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学专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药学专业方向

第1篇: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

民族器乐专业方向)初试要求及细则

一、视频必须为考生本人现场演奏,使用智能手机录制,要求面部清晰、声像同步。

二、视频中只能出现考生一人形象,不得出现任何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考生提示性信息,否则视为违纪。

三、视频作品只允许使用智能手机录制,不得连接任何外部设备。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第一部分:自我介绍。时长3分钟(含),录制结束后点击结束按钮或3分钟自行停止。

内容:考生自报姓名、准考证号、报考专业、户口所在省份、年龄、年级,共六项内容。

拍摄要求:

1.左手持身份证或户口本本人页、右手持准考证。保证视频高清晰度的前提下近景拍摄。

 

(二)第二部分:专业演奏。总时长5分钟(含),考试结束后点击结束按钮或5分钟自行停止。

考试内容:演奏一首本专业曲目。

拍摄要求:

1.录制过程务必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灯光自然清晰,尽量选择纯色作为录制背景。

第2篇: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字:中药学 人才 模式改革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中医药学遗产,并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是我国医药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中药学专业是最具我国特色的本科生专业之一,也是当前备受社会欢迎的本科生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成为中药学专业培养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应用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中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人文关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应现代中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具备的素质

1. 1知识结构多样化中药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中药学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较宽广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由于其作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及动物,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遇到的问题也是多方而的、涉及诸多因素。尽管中药学人才供不应求,但社会对其要求也日益严厉,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

1.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想要在竟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取得立足之地,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社会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中医药发展,既要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创新,与世界接轨,与日俱进。

1. 3练合索质和团队精神。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人文关怀、身体条件等。技术研发、生产管理,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等都与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更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所从事的大都是第一线的工作,很多工作需要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创造、合作完成的。因此,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是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2、建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2. 1建立应用型中药专业才培养模式是中药学发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它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中药人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医药经济也要融入世界经济中,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中药学人才,以适应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而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从发展中药事业、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增强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仟感

2. 2建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随着中药的研制、制药技术及设备的发展,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从事中药基础性研究和药物研制的研究型人才。第二,随着药学服务的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除了药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之外,还包括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中药生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流通、药材的质量、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等,更需临床应用的中药学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药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

3、构建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 1落实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研究药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人及动物服务,倘若研究与生产脱离,研究便没有意义,生产也会滞留不前。学校应该利用名优中药开发企业对科研技术的需求,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个优化创新平台。这个平台以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关键技术为切入点,融入最新的科学技术,设有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中药组效关系评价研究、中药处方配伍优化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组分配伍作用模式研究、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等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志向、兴趣,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研究中心、实验教学部共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机制,校企合作造就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

3. 2实施学分管理、完善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应把重视学生及其需要作为核心,实施学分制管理。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给学生选择余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改变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现状,尊重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个性。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但其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远远不够,选修等于必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式和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发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而,学校要合理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要更加注重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

总之,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中医药还要不断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世界。要实现这个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时维静,俞浩,周国梁,方艳夕. 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6)

[2] 徐晓媛,吴晓明.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01)

第3篇: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

凡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主要服务于科研和教学,或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为目的的学位类型,一般被称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则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即前者强调学术研究,后者强调实践技能。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2010年)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了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1]。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会议决定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2]。从此中药学高层次培养模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3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湖北是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湖北省拥有深厚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中药资源,并拥有很多著名的药企和中医院,因此湖北省对中药学高层次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而湖北中医药大学作为湖北省惟一一所中医药类院校,对于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极其重视。本文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积极研究和探索了现有中药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及改革,以期不断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培养高层次的中药学人才,提升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的素质,同时为其他兄弟院校更好地培养中药硕士提供借鉴[3]。

1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区别

1.1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首先,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最大的区别是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学术学位硕士更注重学术研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把握学术动态前沿,着重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专业学位硕士则强调实践技能、突出职业导向,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熟练运用中药学专业知识,重在提升在中药产业及应用各领域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简而言之,在素质结构方面,学术和专业学位硕士分别更注重科学家精神和实干家精神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前者是开展基础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理论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等学术价值,后者则以应用性研究,研究成果侧重体现技术创新、开发研究新产品等应用价值。

1.2培养方式方法不同

以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研究生处、二级学院、学位点共同管理,以院校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导,导师全面负责的方式,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专业课和技能考核,以此使学生构建起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学术学位的学位论文常为基础性研究,要求有创造性和理论性,能够在论文中体现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提出新发现,解决新问题。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采取实践基地职业教育为主导,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理论课程教育在校内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部门实施,所选的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求。专业学位的论文更侧重应用型研究,在论文中应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出一定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与该行业紧密结合,与该行业无缝对接。

1.3学习要求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而专业学位硕士则应遵循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前者要求能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掌握本专业的科学前沿动态,同时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尽可能独立地设计自己的实验课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能够肩负起本专业相关教学任务。而后者则要求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后,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下能够按照校外导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能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能够实现与该行业的无缝连接[4]。1.4就业方向不同学术学位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与科研相关的工作,如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去高校任职从事中药学相关的教学任务,或者去科研单位进行科研工作。而专业学位则是去药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质检、销售、管理等工作,或者去医院药剂科、药房等部门工作。

2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其培养体系已经相对成熟。而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起步较晚,与学术学位硕士相比体系并不成熟,没有可以借鉴的培养模式。但是现在这2种培养方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多是参考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课程并没有突出职业导向,应用性实践性不足;其次是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式的“双导师制”不够完善,导师队伍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且导师录取专业型硕士的积极性不高;而且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规模较小。以上这些导致了社会和研究生对该学位的认可度较低,师资力量和生源不足。同时,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没有职业药师资格证书获取制度,缺乏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职业指向性较强的评价体系[5]。

3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改革

3.1学术学位硕士的改革

(1)应尽可能多地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增加课程的丰富性,教师也应及时根据最新动态研究进展更新课件与讲义。(2)将单一的导师制度变成导师组制度,这样有利于信息的交换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各导师之间资源和技术共享,增加团队的合作精神[6]。(3)增加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实验仪器设备操作及新技术、高水平论文撰写等科研技能培训,能够让学生充分把握学习的机会,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增加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4)引入多元化指标构建学术型硕士的质量评价体系,既要评价的数量、级别、参与课题数量等内部指标,也要评价研究生社会服务、就业质量、雇主评价等外部指标。评价指标应侧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学位学分以课程学分和科研活动学分为主,以此判断学生能否适合医药科研、教学相关工作。

3.2专业学位硕士的改革

(1)对于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要加大宣传力度,认识到设置该专业学位是出于中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外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社会与师生对该专业学位硕士的认可度。(2)扩大招生规模,确保产、学、研实践基地和师资配备充足,并不断完善“双导师责任制”;理论课程设置应以职业需求、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应用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差异。(3)还需要实现专业学位与国家执业中药(药)师资格的挂钩,推进国际中药职业标准化资格认定。(4)构建专业型硕士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应侧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学位学分以课程学分和实践活动学分为主,以此判断学生能否适合医药产业相关工作。

4展望

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不断发展,2种培养类别均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地总结与探索,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药学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提升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EB/OL].(2010-9-18)[2020-11-02].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J].中国资产评估,2010(8):44-45.

[3]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4]高洁,张庆芝,章涤凡.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区别及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77-78.

[5]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第4篇: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中医学,发展方向,问题

探究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必须有现代意识和超前意识,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系统观点和发展观点。21世纪的中药学发展方向是以培养新型中医专业人才、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专业学科质量为目标而不断努力。下文,笔者具体结合我国医学现状指出了我国中医学发展方向。

一、规范化

(一)关于中药命名的规范化问题

我国人民使用中药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中药命名仍较混乱。中药在命名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是:①概念混乱。把药物命名人格化或形象化,造成概念表达含混不清。②名实不符。一部分以入药部位命名的药物存在着药名与入药部位不相符的情况。③同名异物。一部分源于不同品种、甚至于不同科属的药物,冠以同一名称入药。④同物异名。我国幅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阅历的人往往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药物命名,造成今日一药多名的现象。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导致历代本草不得不在药物释名上大做文章:浪费了大量的笔墨和精力。所以,中药命名未来发展必须走规范化的道路已属势在必行。

(二)关于中药材产地加工的规范化

对于诸如草鲜、土获荃、乌药、附子、鸡血藤之类入药部分取其根、根茎,果实或本身为木质藤本类的植物药材,由于其干燥后质地坚硬,难以浸透切制,无法进行二次加工,经产地切割加工后不经过药厂的再加工,因而,如果对这类药材的产地加工缺乏规范管理,就会出现因所用药材质量低劣或加工不当而造成药材品质下降。因此。必须按《中国药典》规范的要求,严密组织中药材产地加工。

(三)关于中药炮制品规格标准的规范化

目前,中药炮制品的质量规格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被炮制的药物本身的质量、辅料规格和用量、操作方法不同以及操作人员感官判断上的差异,同一方法所生产的炮制品的规格标准却并不一致。中药学的未来发展,必然要求在搞清炮制原理的基础上,首先统一各地同种炮制方法所用辅料的规格、数量和操作方法,从而制定出统一的炮制品规格标准;其次,要根据炮制科研的成果,逐步找出炮制品用化学、药理学和微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方法界定的质量标准,克服炮制品现行规格、标准靠经验判断的局限性。

二、科学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中药学从基本理论到主要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已反复地被证明了其所具有的内在科学性。从特殊意义上来说,中药学长期存在着与现代科学相脱离的现象。因此,必须从克服两者脱节入手,探索出一条实现中药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当今科学的发展,人们知识结构的改善,都对实现中药学科学化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目前,迫切需要改变中药成份中有效分子与无效分子混存且数量界限不清的现状,利用科学方法,准确控制药品质量并制成多种剂型。同样,对于中药学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必须是为了丰富和发展中药学.另一方面必须是为了实现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例如化学研究,要围绕中药学理论和相关内容的物质基础去进行现代科学阐述,弄清哪些化合物具寒性,哪些化合物具清热解毒作用?再如生物活性研究,镇痛应明确药物是寒性还是热性,从而选择相应模型和指标。研究活血化癖作用,就要明确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关于临床用药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如为了治疗消渴病,其降血糖、尿糖的目标明确,只有尿蛋白呈阴性,才算彻底治愈,显然远比传统的以腰不痛为指标要精确的多。

三、现代化

(一)关于中药种植、饲养的现代化

现代科学认为,遗传基因在生物体内控制着有效成分的合成,对药材质量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栽培学告诉我们,土壤的化学性质、特定的生态环境、栽培、饲养和加工技术是地道药材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除氮、磷、钾这些基本肥力因素外,土壤的酸碱度,土壤对某些无机成分的溶解程度和保留程度,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都直接影响到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分布,影响到药用植物的质量与疗效价值。同样,药用动物的饲养和加工技术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动物的药用价值。因此,实现中药生产的现代化,必须从中药的种植、饲养入手,从土壤化学性质的科学测定、优良品种的选择、特定生态环境条件直至栽培、饲养技术的应用,全面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朝着采用大规模、集团化、工业流程化、作业方式的方向发展。

(二)关于中药保管的现代化

实现中药贮存、保管的现代化,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是以现代技术手段,严格监控和治理真菌对药材的污染,解决药材在贮存、保管过程中产生的霉烂变质问题。现在在国内

第5篇: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

    本校作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国内首批授权点,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订了一整套培养方案,以热爱中医药事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药物合理利用及社会服务等工作高层次、应用型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了专业学位的应用型特色。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中药学专业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中药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对这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够,造成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培养模式雷同等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多数科学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缺乏复合性;指导教师只负责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有限,尤其缺乏国际性;研究生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创新性。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造成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不能迅速融进社会,缺乏竞争力。

    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摸索和不断总结,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适合专业学位的新型培养模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实用化、教学方式灵活化、指导教师双轨化、科研实践社会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营造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环境,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基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为打造创新型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1.培养模式多样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发展目标和定位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而非为以后高深学术研究做准备。这种强烈的实践品质必然要求学生研究与应用两者兼顾,因此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再适应新的专业学位发展要求。新的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在研究与实践两者相互结合之上,学生需要参与两方面的研究并获得研究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此,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可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政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但应该更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改变单纯培养某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单一化培养模式。

    2.课程设置实用化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以前,人们往往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专业化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和单一,甚至脱离生产实际。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专业化课程向实用化、综合化课程转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四者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同时更应是一流的实干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3.教学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也应该更加灵活,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重视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聘请在中药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和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有机结合,辅之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重视运用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相关部门实施;所选课题强调实用性、创新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实验课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相结合,在实践中完成,强调现场研究、团队学习,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4.指导教师双轨化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在导师队伍上的差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遴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时,强调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课题;在校外,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中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内导师一般科研功底较强,但他们对各部门的实际问题并不十分熟悉;而校外导师对实际问题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因此,他们以指导实践为主。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5.科研实践社会化

    实际操作中,本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要求必须保证不少于18个月的校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生产和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药品检验机构等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由校外培养基地提供并保障实践教学的条件。研究生本人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并按期撰写实践报告。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报告及最后的实践总结上签名。对学生科研实践的评价要由高校与实践单位双方同意,评价标准应符合行业实际,并能真实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生教学培养单位要对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种科研实践社会化的培养模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与企业迅速融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研究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术交流国际化

第6篇: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

中药制药方向是北京城市学院中药学专业的一个方向,旨在为制药企业、科研院所、药品检验等部门培养从事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质量分析与检测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自开办此方向以来,学院一直致力于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特点,培养适应中药制药领域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在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中,经过丰富的调研,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药制药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

中药制药方向特色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教学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技能实践性的特点[1],基于此,我们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时,立足于基础实验技术和专业实验能力的巩固与提高,协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分层培养、启发创新”为基本教学思路,从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运用能力出发,设计构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整体实验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实验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实验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其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实验教学体系整体性原则。中药制药方向传统的实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强调与理论课程的相应性,注重每门课程的独立完善与改革,从而造成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及实验室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时,首先要系统地建设实验教学内容,理顺实验课程体系[2],改变过于与理论教学相应的状况,以中药学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出发点确定各门实验课程的知识结构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根据学科的交叉性、相关性,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调整实验内容,按多层次、循序渐进、开放式的思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从而发挥系统功能效应。

二是分层次、递进性、多样化教学模式。中药制药方向实验课程体系以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性训练三大模块。具体实验项目的设置划分为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三个层次。其中基本技能侧重实验基本操作,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专业技能注重专业技术的巩固与应用,以综合性设计性项目为主;创新性训练模块注重强调应用性教学、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以设计性项目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按上述实验内容层次划分,进行“递进式”的多样化教学。通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力,利于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培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创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三是依托实验中心优势资源,共享基础训练平台。中药制药方向依托的实验教学中心―中药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拥有丰富的学科交叉和开放型团队的协作条件。实验中心通过科学整合原有的各个功能独立的实验室资源,构建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和生命科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满足了不同专业的实验训练需求,强化了各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

中药制药方向通过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各项训练平台、学科交叉与开放型团队的协作条件,在共性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同时,科学合理地构筑专业核心实验课程体系,内容与结构设计反映了知识链、能力序列、学生层次的系统构思[3]。

四是实验室开放与学生创新训练、应用相结合。实验室平台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的肥沃土壤,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条件,鼓励学生到开放实验室从事创新活动或开放性实验训练,提升学生实验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创新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检测等领域的知识、技术运用为核心,对中药制药方向实验课程设置进行一体化设计,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见下图)

图: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

其中,基本技能模块实验课程的开设,依托实验中心构建的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和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主要训练学生显微镜技术、溶液配制、玻璃仪器洗涤使用、称量及实验室安全的训练内容,以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在一年级本、专科新生中进行。通过训练使学生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达到整齐划一,为进入下一轮的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做好充足的准备。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三门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与特色进行有机整合,作为基本验证层次 ,重新编写《化学基本技能训练》。面向生物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中药学和药学专业开设的化学实验平台训练。

专业技能模块实验课程的设置,强调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突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检测技能。该模块按实验技能循序渐进设置有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两部分。其中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依托实验中心开设的生命科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该训练平台是拟合生物技术、中药学、食品检验技术专业的基础实验项目,以专业共性基础与个性基础相结合设置实验项目,以各专业共性项目为主,个性项目为辅,多为验证性实验,少为综合性实验项目。各专业在必修共性项目和专业个性项目的基础上,可以选修其它专业的个性项目,拓宽思路与视野。中药制药方向依托此平台开设了其中与药用植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解剖生理学、仪器分析相关的训练项目及专业拓宽项目。突出使学生掌握中药显微技术、植物形态鉴别方法、仪器分析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中药药理实验技能,同时开拓了视野与思路。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设置了“中药化学实验”“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药剂学实验”“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和“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其中,“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是在前四个核心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为强化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学实验的系统性、整体性理念,以实际应用为着眼点设计,将各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设置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

创新性训练模块是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创新性实训项目。此项目的开设方式主要是以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或参加教师主持的应用型研究等项目为主展开训练,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意识。

如上所述,中药制药方向构建了由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性训练模块组成的,具有完整性、循序渐进性,有机结合、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和运行的关键环节

实验课程体系中核心专业技能模块作为专业实验技能与能力运用的核心,在整个实验体系的设置与运行中是关键环节,对学生核心实验技能培养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专业核心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并实施实验教学是重中之重。

根据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质量检测技术核心实验课程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在实验项目的选择、建设上,注重典型性、特色性,突出学科特点。将基本技能层次、技能强化层次、综合设计层次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同一系统的实验技能顺畅衔接,保证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层次性。同时,打破以课程为单位组织进行的实验教学,有效地避免各课程开出的部分实验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术的掌握。

另外,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以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检测为核心,按照中药学应用型实验研究思路,选择了一些典型性的实验项目。例如,复方黄连素片、冠心丹参滴丸、山楂总黄酮分散片等,以《中国药典》为指导,建设了将各门实验课程联系起来的,模拟中药材质量检测、中药制剂制备与质量检测、药效评价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构建了中药制药方向的特色实验教学“流水线”。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的特色与优势

1.形成特色实验教学培养体系

围绕中药生产、质量检测和应用的实践,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性训练模块3个阶段的实验技能训练,巩固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了基础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核心技能实验、强化技能与思维形成的实验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2.多学科协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依托实验中心构建的各类训练平台,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专业核心实验技能的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师资力量。

3.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选择性的为中药制药方向的学生开设设计性综合应用型实验,并以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实施,打破了实验课程课时的限制和“填鸭式”教学形式。在实验实施中,学生自主拟题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仪器的准备、试剂的配制、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均由学生负责,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这种专业实验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为中药制药方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受益匪浅,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效果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经过近两年的初步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成绩显而易见。

一是实验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刚刚入学时实验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比较被动、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扎实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在专业核心实验课程中锻炼了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感到身心轻松,游刃有余。

二是在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思维的训练,能够很快胜任相应领域的工作岗位,并在就业岗位中显示出明显的竞争力。

三是创新性训练模块激发了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实验技能与思维挑战创新实验的热情,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不断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在教育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如何能够使实验教学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并达到预想的效果是任重而道远的使命。适合的实验教学体系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完整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乐趣,从而为就业岗位培养实验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中药学应用型技术人才。

该成果得到北京市财政专项(PXM2012014202000200,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类专业群综合改革)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张建逵,张振秋,孙德峰,邸学.中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246-247.

第7篇: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 教学团队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69-01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在中药学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应转变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团队建设改革的探索。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借助与中药种植和生产企业的合作关系,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推荐、学校考核录用、挂职使用、互相兼职、有偿聘用等多种途径,引入企业的技术人员、经验丰富的药工,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通过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等途径,培养现有的专业教师,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若干名专业骨干教师。

一 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在现有专业教师中选拔1名具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教科研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课程改革趋势,能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专业带头人的主要任务是:(1)带领教学团队进行专业人才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2)带领教学团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核心课程;(3)具体负责教学团队中各位教师的发展方向、培训目标、培养措施,整体提高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4)具体负责实训项目建设,开发实训项目,保证理实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顺利实施;(5)负责和企业联系,圆满完成社会服务任务。

选拔若干名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一定的实践水平,熟悉本课程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有较强改革意识,能积极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锻炼、业务进修,跟踪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技术交流,提高其业务素质;通过制订倾斜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到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其实践技能培养,提高科研水平,取得专业资格证书。骨干教师的任务主要有:(1)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完成工学结合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2)编写具有行业地域特点的、创新的特色讲义,完成教材建设;(3)完成工学结合的优质结合课程建设;(4)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教学质量;(5)紧密联系行业企业,跟踪中药行业的发展,不断革新教学内容。

二 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下企业,规定专任教师一年内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在中药种植和生产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三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与中药种植和生产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形成校企互动、共享共赢机制。增强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从合作企业中聘请2名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学校教学任务,再聘请高水平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建设顾问。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参与专业课程建设;(2)参与实践基地建设;(3)指导学生校外实习;(4)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四 健全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学科设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学科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入选者,在出国研修、国内高访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推荐,具体措施如下:(1)国内访问学者,学科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大学或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2)出国留学研修,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做访问学者、攻读学位、开展合作研究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3)国内外学术会议,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信息,跟踪本学科最新发展水平。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促进他们密切追踪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第8篇: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中药制剂专论;教学改革;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自此,我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专业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理论研究为主,注重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侧重于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河南中医药大学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药学、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我校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涵盖:制剂与新药研究、中药检验与分析、医院调剂与制剂、药事管理等研究方向,以培养具有较强中药学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结合中药学专业实际掌握科研基本方法,为培养目标。

中药学专业学位-制剂与新药研究方向注重学生中药生产、产品研发能力的培养,中药制剂专论是研究生的重要课程。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中药药剂学作为中医与中药的桥梁,在中药制药工业、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药制剂现代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大力开展中药制剂学理论与方法学的基础研究工作,提高中药制药的理论学术水平,深入研究药物剂型与疗效的关系,为新剂型与新制剂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保持中药的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的传统优势,努力在复方配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提取纯化、制备工艺等相关研究,逐步实现中药药剂的剂型现代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产业化,从整体上提高中药制药水平,加快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药制剂专论主要包括:中药药剂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索,中药制剂前处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剂型在中药药剂中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制剂口服给药合理性研究与评价,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鉴于授课对象为研究生,为深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我们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侧重前沿性、实践性、应用型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1以问题为中心

开展讨论教学制剂与新药研究方向的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方向多为中药生产、产品研发,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中医药背景,基础知识扎实,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在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讨论教学”,使学生对相关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能学以致用。如:在制剂新技术一章授课时,我们以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为例引出章节,以“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研发中的应用”为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囊化技术、脂质体技术、微乳化技术等制剂技术,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阐述科学研究方法、学术成果、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向,做到学会、学深、学透,并能够学以致用。以“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为切入点,以质量可控为例,阐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工作范畴即原辅料、饮片前处理、工艺、包装、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质量可控性评价对象为药学研究资料中有关质量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及稳定性研究资料等,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质量均一稳定、控制已知的安全风险。并以清开灵注射剂的研制历程、临床应用为例启发学生对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身临其境

进入车间实地教学制剂技术、辅料、生产设备是药剂生产的三大支柱,其中制药设备的发展进步对制剂生产保驾护航,并对制剂技术的推广实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多为理学学士,工科知识薄弱,对于生产设备构造、使用,生产车间布局等方面知识欠缺,为此我们利用我校制药模拟GMP车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对车间设计,设备的构造、使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后续课题研究,未来工作奠定基础。如我们选择感冒清热颗粒处方,充分利用我校制药模拟GMP车间具有较为全面的口服固体设备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提取、浓缩、制粒、干燥等环节,对超临界萃取、多功能提取、微波干燥等设备有更加深入了解,认识到设备改造更新换代的重要性。并分别选用摇摆制粒机、挤出制粒机、快速搅拌制粒机、流化床制粒机、干法制粒机等设备,采用不同方法制备感冒清热颗粒,并按照《中国药典》要求进行质量检查,使学生对各种制粒方法的特点、设备构造、适用范围、局限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深入医院和制药企业见习

根据课程特点,安排学生在医院药学部、中药制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进行见习。通过见习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巩固深化、运用知识的目的。优良的药品是生产出来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推行药品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各种差错的发生,将“影响质量的危险应减至最低限度;把人为的误差降低到最小限度”是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对药品质量具有可追溯性的科学管理方法。生产企业通过:生产和管理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原料和包装材料、生产工艺、检验、售后服务等硬件、软件多方面的控制达到GMP认证要求,开展生产,产品符合国家标准。通过在企业见习,学生学习了从原料药购进到产品包装等各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实施,对GMP实施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对生产中“写你所做的事,做你所写的事,记你所做的事,分析所记的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意识到工艺条件发生偏移是潜在质量事故的发生信号,及早发现、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方可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见习前要求学生对所去医院、企业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特别是优势及特色。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月月舒牌痛经宝颗粒等系列中成药,是全国最大的浓缩丸生产基地。到该企业见习,学生提前学习企业的产品种类,特色品种,特别是六味地黄浓缩丸的生产过程,关注饮片炮制、提取、成型等工序,特别是干燥、灭菌环节,感受微波灭菌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由药房、制剂室、制剂实验室等组成,制剂室拥有国内较先进多能提取、外循环浓缩器、喷雾干燥器、有机无机膜超滤器、纳滤器、高速离心分离机、二级反渗透制水等设备,按照GMP要求改造的制剂车间有颗粒剂、水丸、蜜丸、胶囊等近10个生产线。通过见习学生对调剂(饮片、中成药)、煎药室、特别是具有医院特色的相关科室医疗机构制剂的申报、生产、质量检验等环节有直观的认识。

4借助产学研合作项目锻炼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包括:高校和企业自主联合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建立科技园区,实施科学研究与成果孵化;建立基金会,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依托合作项目培养研究生,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工作,将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依托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银花深加工产品金姜颗粒、银花含片的研究”,培养研究生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家保健食品注册政策、生产、销售状况充分了解,强化学生对保健食品剂型选择、制备工艺优选、质量标准起草、中试生产、申报材料撰写等相关能力的培养。

5改革考核方式

在教学活动结束时,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布置设计型作业,开展课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同学之间的讨论,给出解决方法和实现手段,课程以论文和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教学效率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6结语

通过教学反馈,研究生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表示赞成,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学到了知识,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增加了学习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今后将进一步推广双师制,将从事药品生产、研发的导师做专题讲座。在合作单位中遴选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担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的导师,不定期到校给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特别是在开题、答辩环节,聘请其作为外审专家,对研究课题提意见、润色、把关,提升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并使学社在未来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实现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吕东勇,邝卫红,王宏,等.发展中的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1):78-80.

[2]朱志军,白娟.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9):16-17.

[3]徐莲英,陶建生,冯怡,等.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J].中成药,2000,22(1):6-18.

[4]白东亭.深刻领会GMP的实质是实施GMP的前提[J].中国药事,2003,17(2):128-130.

第9篇:中药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毕业实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44 doi:10.3969/j.issn.1003-305X.2016.01.417

毕业实习是中药学专业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毕业实习的质量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地由学校教育过渡到社会就业。笔者对本校中药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59人)的实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实习岗位选择与分布、实习时间安排、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对实习岗位的满意度等,旨在了解本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情况,发现问题,改进实习,提高毕业实习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实习岗位选择及分布调查

实习岗位是影响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对于校内外多个实习岗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或由学校安排。27.1%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实习岗位,30.5%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选择实习岗位。学生对实习岗位选择的数据见表1。最终学生的实习岗位分布中,54.2%的学生在本校实习。在校内和校外科研单位实习的学生,其实习内容基本上为科研实验型,能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完成某一部分的科研实验,并以科研实验的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在校内外科研单位以外岗位实习的学生科研实验相对做得少,但可以更贴近药品实地生产、销售、管理等,与校内教育环境不同,所接触内容不同,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社会经验,有助于就业后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对“选择实习岗位时最吸引你的条件”问题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期待在实习过程中能获得相关经验以利于今后的就业,而岗位所在地决定了能否方便就业应聘等活动,所以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今后可引导学生在实习安排中将二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安排实习,既考虑到学生的实习地点问题又增加学生的实习效果。另外,教师因素也是学生对岗位选择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1.2实习时间安排情况调查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此时间段,学生不仅要毕业实习,而且面临考研或就业,大量的招聘面试、公务员招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或调剂等伴随着整个毕业实习期。很多学生的毕业实习断断续续,实习时间、心态或实习专注度受到一定的干扰。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中药学专业的实习学生中,64.4%的学生在实习期内基本在岗,27.1%的学生因去有意向的公司实习而1/2以上的时间不在岗,6.8%的学生因考研复试、应聘等原因1/2以上时间不在实习岗位,1.7%的学生基本上都不在实习岗位。但从实习的结果来看,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实习任务及毕业论文。经调查,那些长时间不在实习岗位的学生选择在实习期前找指导教师,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提前实习,以调解实习期中实习与工作招聘、考研等之间的冲突。

1.3实习内容完成情况调查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要求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独立完成某一部分科研课题的研究。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完成情况来看,52.5%的学生实验或毕业课题是全部由自己完成的,20.3%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基本上是做辅助工作,27.1%的学生认为自己做的实验等完全与毕业论文无关,没有做实验的学生为0%。从数据来看,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内容上多数从事实验研究,但有可能由于实验结果不理想造成实验内容与毕业论文不相关,或因实验技能达不到指导老师的要求而只做一些辅助工作。

1.4实习效果自我评价调查

学生对自己毕业实习的效果评价见表2。67.8%的学生认为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说明毕业实习的确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能体会到毕业实习在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重要作用。另外,25.4%的学生认为虽然未觉得对以后有什么用处,但毕业实习会是大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记忆。在“实习是否对未来的职业有帮助”这个问题上,虽有44.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帮助,仍有较多学生认为很少帮助或没有帮助。对未来规划不清及实习岗位的选择缺少主动性可能是对实习效果产生不好影响的重要因素。实习后,33.9%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明确了毕业后的就业目标,32.2%的学生知道了大概方向,说明毕业实习对就业还是有相当大的引导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向就业过渡的作用。

1.5对毕业实习要求的调查

通过实习,全部学生基本完成了毕业实习内容、撰写了毕业论文并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回顾实习过程,33.9%的学生认为学校要求太多、过于严格,52.5%的学生认为要求基本合适,13.6%的学生认为要求太少。从学校角度出发,对学生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有助于学生更能专注于毕业实习,提高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从学生的角度,对更灵活的管理方式及实习模式有所期待。就“如果对实习岗位有再一次的选择机会,会更多考虑哪方面因素”,39.0%的学生认为会更多考虑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30.5%的学生会更多考虑指导教师的人品和对学生的关心程度,11.9%的学生会考虑岗位所在地,18.6%的学生会更多考虑实习内容。可见,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在实习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及其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应该是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1.6毕业实习与就业方向相关度调查

毕业实习与就业相关度的调查中,笔者发现,28.8%的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与实习内容相关,37.3%的学生基本相关,说明实习岗位的设置与就业关联度相对较高,能够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也有33.9%的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与实习内容不相关,可能由于学生在实习前对未来工作方向不明确或想尝试不同的工作内容等原因引起。

1.7对实习的满意度调查

学生对实习岗位及指导教师的满意度是对学校实习设置及安排工作的重要考评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实习岗位的满意程度,有30.5%很满意、54.2%基本满意、15.3%不满意;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程度,从很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别是59.3%、23.7%、10.2%和6.8%,满意率达83%。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实习岗位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是满意的。其中,学生对实习岗位的不满意度与指导教师的因素有关。

2讨论

从以上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面对毕业实习,并能从中获得较好的效果,对毕业实习是满意的。通过问卷调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的毕业实习效果。

2.1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的地位

从学生选择毕业实习岗位的方式来看,大部分学生能针对自己对未来工作的规划或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知道自己应该在实习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科研或工作经验。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岗位的选择缺乏主动性,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因此需要加强毕业实习的动员工作,让学生对毕业实习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学校要开阔思路,引进多种毕业实习模式,修订培养计划,进行毕业实习改革,提高毕业实习在整个中药学本科教学工作中的地位[3]。

2.2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毕业实习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因与课堂教育方式不同,学生对毕业实习充满了新奇、期待,也要面临一系列挑战。面对遇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这就要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动态管理,加强实习巡查制度[4]。在增加实习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教育,适当增加考核制度,以增强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实习的质量[5]。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沟通、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规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确保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进而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指导教师水平

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决定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能获得多大收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问卷调查也显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满意度直接与对教师的满意度相关。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热情和实习的效果[6]。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7]。指导教师可在实习期间适当安排针对实习内容的讲座,提高实习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并在实习过程中就某些知识细节亲身细心指导,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实习角色。除了专业方面的指导,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情感上的关心和鼓励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实习,顺利步入社会。

2.4加强对学生实习安排的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时间。由于毕业实习受到就业应聘、考研复试等各种重要事情的冲击,合理的毕业实习计划对学生来讲显得格外重要。做好实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有利于学生有效利用毕业实习时间更多地学习新技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有助于学生在实习与就业、升学各种事情之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8]。另外,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实习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的就业工作与毕业实习内容不相关,这也是部分学生对实习不满意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前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规划未来并根据工作的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实习岗位,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更有利的条件,也更能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3结语

毕业实习问卷调查显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的来说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而对于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不足,应通过加强对毕业实习的重视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改革实习模式等予以解决,以期推动学生有效合理地利用毕业实习,充分发挥毕业实习在整个中药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毕业实习成为学生未来工作、学习坚实的铺路石,同时为培养符合中药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中药学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丽冰,沈志滨,陶曙红,等.中药学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质量调查报告[J].药学教育,2013,29(1):55-58

[2]田莉,曾斌芳,田树革,等.中药学专业毕业专题实习问卷调查及分析[J].药学教育,2012,28(1):55-58

[3]孔令义,梁敬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6-8

[4]王萍,聂继红.加强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管理的探讨[J].新疆中医药,2010,28(1):57-58

[5]李启照,宋祖荣,张兴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药物制剂专业毕业实习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1):219-220

[6]冒小璟,徐群为,李歆.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与改进设想[J].药学教育,2015,31(3):77-80

[7]徐安龙.善待学生,以致其性,为实现“振兴中医梦”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医教育,2015,34(6):1-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