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阅读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阅读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如我国先哲孟子强调"心之官则思",又如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指出:"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硬让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首先,尊重思想自由,使学生敢想。在弘扬学生主体的实践中,对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不少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如何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却少有涉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在阅读之后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这是已被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的。要使学生敢想,老师就必须热情鼓励和细心呵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如果教师在学生发表了一两个见解后就急于评价,会扼杀了其他同学富有创新的理解。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要珍视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同学,充分肯定讨论的结果,强化学习成功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评价,学会创新。
其次,要教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会想。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意思是说独立的见解是想出来的,不去想就谈不上什么见解。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会想,学生的独立见解就会如不竭的山泉汩汩流淌。再次是要注意从发散思维的、多角度的去思考阅读中的问题。发散思维提一种多向开展的思维,它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一种想法,而是广开思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对问题做出多种答案。比如,《济南的冬天》,就可以在阅读和济南的感性体验中,找到该文章的独特精妙之处,也能看到很多不同的体验。
二、强化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改变僵化的单向阅读教学为双向互动教学。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激发学习学习兴趣的意识,但这个举动往往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并不一定能真正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不一定能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多媒体教学走进学生的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三味书屋的读书声,一边欣赏着百草园的景色,完全陶醉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开放,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会”,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深层次文章韵味的初体验能力的培养。
文章,特别是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高级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多重而复杂的文化语境以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对于文章的文本深度阐释,正是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好的体现。就中学语文阶段而言,学生的阅历少,容易对阅读的文本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读和隔阂。教师教会学生阅读,不仅体现在教会学生对科学的分段、句意的把握,而且体现在诱导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体悟”能力,能够领悟文章中深层次的含义。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修辞的初步感觉,比如比喻、暗示、双关等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想象的初步的理解,体会艺术底蕴。
四、注重语感的培养,真正从汉语的特点入手,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感受。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 or learning)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极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在这种学习观的改变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是个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
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待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改变。
澳大利亚教育学者比格斯提出了所谓的3P(presage, process and product) 模式描述了课堂学习的前提、过程和产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前概念和动机解读课堂环境,通过元学习因素驱动他们的学习过程。在3P模型中,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这一模式说明,即使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都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比格斯的这一模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第一,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浅层次等);第二,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在谈到什么因素决定学习结果时,比格斯指出,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习的结果,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第三,学习具有多种层次的结果,如质化的和量化的结果;第四,影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有两个方面,即教学环境和学生本身的因素。
我对自己所教班级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过一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课例1:主动学习应该从情感的投入开始,让学生发现自我,找到自我
一堂课快结束时,我让同学们给自己认为做得好的英语课堂活动小组分发“奖品”。结果,全班九个活动小组只有一个小组(共六人,是班里最差的一个活动小组)没有能享受到胜利果实。我请这六位同学简单谈谈为什么没有得到奖品。这时,其它小组的同学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指出他们的不足,说他们的语言表现能力差,语法结构不对,……。这六位同学很不是滋味,脸一阵阵发红,并低下了头。这时我问这六位同学:你们刚才把奖品送给了哪个小组?为什么要送给他们?这六位同学用英语作了回答。于是。我接着说。“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认可其它活动小组的优点、长处,而且又能用英语表达出来。算不算是这个组的优点呢?同学们都回答:“Yes!”然后,我又请其它活动小组的同学谈谈这个组的变化情况,即从不开口-----开口讲话-----较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时,我说:“这个小组的进步这么大,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些奖品以资鼓励呢?”,于是马上就有几个小组的同学将自己的“战利品”-----“苹果、篮球、足球、房子、汽车、电脑……”(在黑板上画的)送给了这六位同学。此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六位同学此时已是热泪盈眶,激动不已。他们齐声地说:“We’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从这以后,这个最差小组合作得特别好,一改过去只听、只记、不发言的学习方式,而是课前分工负责自己准备的内容,网上查阅,翻阅参考书籍,课上活动积极,总是给全班同学展现一些新颖别致的、有趣的观点,但又能紧扣教材所学内容,语言的运用恰倒好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现在已是班里的 Best group!。
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实际上,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良好,但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不达成。一言以蔽之,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未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因此,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中一个迫切的任务。
三、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我认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这些形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
课例2。 以“火”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达到活用知识的目的
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团“火”(教高中英语第一册下册第16单元“Fire”),并告诉同学们We’ll talk about fire in this class today. “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火的词汇”(要求以小组形式讨论3分钟)于是,引出了一连串有关火的词汇,如:“雄火、大火、小火、微火、篝火、焰火、明火、暗火、野火、炮火、发火;火锅、火腿、火花、火海刀山、火眼金睛、火中取栗,”……等等。同时我请同学们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接着问道:“这么多有关火的词汇,在生活中哪一种火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火你认为是最不好的?为什么?”有人说喜欢微火,因为它柔中带钢;有人说喜欢野火,它来势凶猛,在摧毁一切的同时,又让一切重新复苏,旧貌换新颜;有人说喜欢火眼金睛,能洞察一切;一位同学上台画了5幅图,第一幅图画的是一个男孩,瞪着两眼,头发竖立,张着大嘴吼到:Get away! ;第二幅图是在医院里医生问这男孩:“What’s wrong with you, my boy?” 男孩回答说:“Maybe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liver.”;第三幅图是一群孩子看着这男孩就吓得四处奔跑,边跑边说:“Don’t play with him. He always gets angry with somebody without any reason.”;第四幅图是这男孩的朋友都远离他;第五幅图是这男孩孤独的坐在石凳上,自言自语的说:“Nobody likes a boy who often easily gets angry with people. I won’t do that any more ! ”最后叫同学们猜他最不喜欢的火是什么?全班大声地说:“Get angry!”。对火的词汇进行讨论后,我又引导同学们以活动小组形式 Talk about the history and uses of fire.。10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各自的讨论情况,有的小组谈火的起源和发明;有的小组谈火对人类生存的好处;有的小组谈火对人类带来的灾难;有的小组谈怎样防火;有的小组谈发生火灾时怎么做;有的小组谈发生森林大火怎么办;有的小组谈家里发生火灾时、办公室里发生火灾时、在商店里发生火灾时的处理;… 等等,话题丰富有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思路非常开阔,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学们在宽松的、自由的课堂里自教自学,学到了已往一堂课所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和不可能完成的如此多的内容。
这样的课程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我,学生非常喜欢。同时,我们也因此形成了一个理念,知识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创造。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和主动式的学习方式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参考书籍:
论文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一时期,是初中生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相对不稳定的活跃时期。然而目前,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能力低下,初中语文教学陷入困境。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1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2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①让学生多看,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景象来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体验,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尝试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图画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产生腈感。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次小说情节的六幅图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让学生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陋人物形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画面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②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教《社戏》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罗大佑演唱的Flash歌曲《童年》,轻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让学生多演,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让课文主题真挚亲切的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分派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深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3 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词汇贫乏,使学生埋怨语文课是“老瓶装旧酒”,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另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启发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例如歇后语之类的,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精力集中,精神愉悦,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极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身体语言,诸如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 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问题;教学建议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倡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保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但是新课程改革中仍然有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数学新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学新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教师通过教材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教材的编写有可能不能与本地课程安排进度适应而出现问题。
(1)教材进度与课时不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高一要完成四本数学教材的学习,涉及函数、统计、概率等重要内容,课业内容相对繁重,但是高一学生知识程度较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而让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与之相比,高二数学内容则相对较少。
其次,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时严重不足。高中数学教材越编越厚,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数学教学课时却不断收缩,导致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学生来不及消化,更谈不上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深化。正是数学新课改产生的进度不适、课时严重收缩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功课不扎实,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高中课改新教材结构混乱,编排不当
高中新课改数学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结构混乱,初中与高中教材内容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学习的知识相对琐碎,而一进入高中除了面对厚厚的几本数学教材之外,高中教材则直接涉及因式分解、完全立方等新概念,但是高中新接触的新知识却和初中的课本知识联系不大,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让进入高中的学生学习很吃力;此外,教材本身的结构也存在不少问题,解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尚未入门就要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生学习新知识存在较大难度,正是这种教材编写结构的混乱对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带来挑战。
2.新课改教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新课改教学观念认识存在偏差,教学老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存在差别,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内容不严禁,教学方式不恰当,直接影响到授课教师的积极性,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容易造成教学模式的固化与形式化。
(1)数学课堂授课形式化严重
传统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填鸭式灌输的方式被压制,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数学课堂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越来越少,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知识点,使课堂流于形式化。
(2)追求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
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和情景化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原本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吸引人。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过于追求情景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片面地追求情景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教学内容成为附着在现代化与情景化之上的辅助工具,本末倒置。数学教学课堂追求情景化与现代化教学并非不可以,但重要的是要把情景化与现代化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富有探究性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接纳数学,而不能把数学课当成趣味课。
二、针对数学新课改中问题的改进建议
1.政策性建议
新课改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需要结合当地的教学进度与安排,因此建议新教材要重点解决高中三年的知识层次结构问题,以便于高中生从高一到高三循序渐进、难易适中。
此外,建议新教材重点解决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相脱节的问题, 初中知识是为高中知识做铺垫的,如果高中数学单刀切入,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断层,因此需要将高中之前的知识点重点补充添加,为高中数学学习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教学建议
近些年来,数学试题日益新颖、灵活,不少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试题上,却忽视了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养,这种题海战术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对学生影响是重大的。学生不知道一个公式、定理的逻辑推演,不能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的内在规律,一味地机械追求大量习题的解答,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数学是一门给人乐趣的学科,它蕴含着强烈的数学思想,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也在向学生传递数学思维,对学生而言,掌握了数学思维才能把握数学规律,提升数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改革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时刻,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一、扬弃传统教育思想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无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传统教育思想也是无数教育智慧的结晶。在教育工作中,一些教育者由于不能全面理解传统教育思想的内涵,造成部分教师产生了完全否定传统教育的意识。例如:过去我们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许多人过分理解为平等发展,忽略了学生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个性差异,抛弃了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实际上,这种教育理念也是与传统教育思想相悖的。总之,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不是“重起炉灶”,而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的整合,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二、扬弃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数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课程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尽管有不足之处,但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随着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片面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过时,计算机课堂教学完全取代“传统”的时代已经到来,因而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忽略其必要性,置课堂效果于不顾,置教材特点于不顾,一味地追求表面“秀”。当然,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辅助课堂教学设施,具备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其作用是不可抹杀的,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恰当运用,乱用不如不用,滥用不如妙用。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应是立足现实、推陈出新,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全盘抛弃。对那些教师已经熟练掌握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摒弃,而且应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使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扬弃传统学习方式
大力提倡主动学习是课改的必然,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无疑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最佳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相互启发,让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但任何合作学习都要在教师的指导和有效的调控下进行,所以,教师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讲,“讲“仍然是接受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只让学生各抒已见而没有教师恰当的讲解和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不能深入;如果仅有学生的体验与感知,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很难得到培养。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审时度势,当讲时则讲,不当讲时不讲。总之,讲的多与少并不是区分学生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分水岭,放弃教师有效调控与指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都不可能实现新课程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16-01
一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学通常通过“教师的专心讲授与学生的认真听讲”来完成,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实行后,语文教学模式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都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总结出的优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也不再直接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广大教学一线教师纷纷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扩充语文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
二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改革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合理化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没有实行新课标之前,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更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忽略了课前教学引导、课后教学评价等相应的设计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原因,只注重课堂教学,不免会让一些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吃不饱”或者“接受不了”,在无形中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课程设计从教学背景、教学内容出发,以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基础。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式培养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同时课程评价在课改之后,也不再使用一卷定成绩的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评价,更有利于在过程中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情。
三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改革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具无非是粉笔、黑板、教材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领读、通过板书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联系能力较弱,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思维联想,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快速体会出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之美。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能承载大量信息的新的教学工具,图文并茂地为学生展现文字中的情感和情景,使课堂充满乐趣,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感悟
在新课程标准实行之后,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教,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注重学生感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内涵和意境,让学生成绩由学生平时的大量阅读、写作的训练来决定,而不是通过对课文的死记硬背来决定。对于课本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促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趋向于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动画、图片、音乐的导入,无形中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中的文字内容,迅速的转化成直观的感官内容,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是以促进小学生整体的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一、一些教师仍走不出旧教材的影子,随意补充知识,加深教学难度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内容上也作了许多删减。一些教师,唯恐一些知识点高考要涉及到,所以在教学中随意补充一些旧教材上的知识点。其实,有些知识点在新教材中已明确不作要求;有些知识点在旧教材中是重点,在新教材中只是作为了解的内容,详细的内容放到相关的选修模块中。盲目地、过多地补充知识点所带来的后果是:不仅造成课时不够,还使学生觉得太难太杂,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影响了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目标的落实,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严格对照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明确哪些知识该讲,哪些不该讲,讲到何种程度,千万不要随意拓展教学内容,加深教学的难度。
二、貌似教学改革,一味追求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到处是学生的声音,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象,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活动缺乏明显的目的,“唯活动是瞻”、“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这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会场、市场,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所以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动而有效。
三、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原则性
一方面表现在教学形式一定要与众不同,如引导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应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秩序,而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人为增加认识的难度。再如只推崇新课改提倡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倡导学生畅所欲言,挑战权威,因而不管什么样的奇谈怪论,甚至是非常偏激的思想,也不加以引导和指正,只要敢于提出新观点就是好。这很可能对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开展活动在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同时要明确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转贴于
四、过分热衷于多媒体教学,滥用乱用媒体,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它可以使知识更生动、形象、直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但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我发现自己上的公开课和观摩别人的公开课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了多媒体,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好课,就意味着你没有掌握科技手段。更有甚者在某些教师的课上从来不见板书,每堂课都象放电影一样,学生对重要的内容根本来不及做笔记,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总之,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不是主导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要运用恰当。
五、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的是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然而,有的教师把此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尽量少讲。有的学校还硬性规定,教师只允许讲二十分钟,剩下全部时间学生或自学或做练习或活动。每节课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不同,特别是一些较难的理论,靠学生自己探究根本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教师又讲得太少,有的知识只是点到为止,根本讲不透,学生就会如一团雾水。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淡化教师的讲,教师讲多少要由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定,不能过度追求课堂形式本身,忽略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出现了为形式而形式的现象。因此,传统的“以教为主”不提倡,片面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也不行。尤其是对基础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加必要。
六、各种各样的教学大赛泛滥,冲击正常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过度注重语文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得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背离素质教育的初衷。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发展差异化的影响,一些地区教材大纲与教材内容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素质教育教学需求,同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语文教育教学缺少新鲜血液,同时由于教学理念思想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影响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二,有些学校忽视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的作用,以升学为导向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评简单依照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教学工作缺少正确的指导与推动,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长阶段的特殊性,教学模式以简单知识传授为主,忽略课堂互动的重要作用,多采用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忽视课堂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难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内容改革首先应当选用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教育目的多元化的语文教材与选读教材,扩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层次上增加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W内容,增加语文实际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教学内容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念体系与责任感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教学课堂比重分配时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剧本表演教学,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创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
语文教学方式的设计与选取受教师素质与理念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时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丰富教学方法与技能的知识储备,针对学生生长发育特殊阶段的心理与生理特征,科学合理的进行语文教学方式改革。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传授式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语文教学方式的比例,转变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以朋友与学习伙伴的角度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通过引导与帮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其次,鼓励学生通过质疑与讨论的方式开展语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在语文教学中“善用鼓励”将强队学生的肯定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梳理学习压力的心理素质与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评价系统设计理念与评价标准不但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教学能力,因此在重视素质教育教学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及时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与指标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首先在语文教学评价时注重对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评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确定位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师生学习关系,其次,通过发挥教学评价的指导作用,加快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改革,督促教师通过正确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高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水平。例如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加入各种语言类课外竞赛于活动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在竞争学习中加强自身语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更是知识全面延伸、全面竞争的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教育领域今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活动。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出了对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制都进行了一连串的改进,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新课改的实施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给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1、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一直影响至今。一直以来,包括高中语文教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学校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需要传授的知识和内容。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反复记忆,不断重复的练习来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好坏。整个教学过程只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再加上目前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升学考试,更是以“应试”的目的来对待高中语文的学习与教学,高考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
2、新课程标准改革并未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步开展实施。但并没有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并未将改革落到实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么仍然紧紧抓住自身主体作用的角色,滔滔不绝地讲课;要么就完全忽视了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完全放之任之,将新课程标准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仅为了应付改革而改革,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欠科学,课程设计不合理,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1、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新课改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和教师们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补充新鲜的知识和能量,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用新的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内容与精神,不要仅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要认真学习改革内容,认真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完美融合;课堂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要紧紧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学水平、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
2、重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新课改提倡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完全摒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同时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将课堂全部让给学生,放任不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
比如在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面对苦难》这篇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苦难,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无形地对“苦难”这个词汇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想法,在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同时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3、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多媒体电教室等先进的资源,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材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活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粤教版)中的《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去年刚上映的著名电影《鸿门宴》,让学生们从视觉上对这一段历史,对其中的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可以将电影与历史进行比较、评析,增强学生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且强大的视觉盛宴,也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把枯燥的课本知识与图象、声音、动画融为一体,让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