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

第1篇: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我们祖先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伟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所形成的反应中华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阶段,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反应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反应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弘扬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显著的。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教育职能,在学生群体中积极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升当代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分析

学生是社会传统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对象,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群体受到多种外来思想的冲击,逐渐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继承受阻的现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传统文化实践性不强,对传统理论掌握不够充分,成为现阶段教育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前人的智慧,能够解决当前学生面临的多种问题,如心理健康问题、择业问题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含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蕴含着重化民主传统美德。在学生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深当代学生对中华民族伦理规范和价值准则认识有着显著的作用,其可以进一步提升当代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爱国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图书馆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推广的优势分析

1.职能优势

图书馆具有传统文化的职能,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凝聚着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精神,在对待传统文化过程中应该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一般情况下,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图书文献形势保存下来,所以传统文化传承本身就离不开图书馆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秉持着先进的文化理念,也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机构,是人类的大脑,储存了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成果,所有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都可以在图书馆中找到答案。图书馆的众多职能中?N含着传统文化的教育职能,图书馆的文化传承职能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理论依据。学校图书馆承担着支撑学校教育研究和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职能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础,也是重要的文化堡垒阵地,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图书馆在进行传统文化推广巨大优势。

2.资源优势

资源优势主要包含了学生资源和图书馆的藏书资源。首先,从图书馆藏书资源来讲,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图书文献资源,种类多样繁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图途径。学生在图书馆中能够获取相应的知识和能量。在学校图书馆藏书结构中,其传统文化、传统美学和国学方面的文献十分丰富,能够给学生以文化的滋养。在图书馆中丰富的传统文献资源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次,从学生角度出发。学校图书馆主要为师生服务,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和时代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课堂教育之外,图书馆还能够为学生提供课堂以外的传统文化学习途径。图书馆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面对学校数量众多的学生群体,图书馆有充足的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推广活动。

3.空间优势

图书馆是学生获取知识,精神支持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场所。最近几年,很多学校图书馆逐渐重视自身资源、场所和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拥有宽大的空间,舒适的桌椅,柔和的光线。图书馆的功能划分越来越精细,自助式设备让师生利用图书馆越来越便利。学校图书馆的这种自由、便利、宽敞、舒适的空间,不同功能的划分,文化产品布置,给传统文化教育推广提供了空间方面的可能性。

三、学校图书馆传统文化教育推广对策分析

1.编制推荐书目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推广

推荐书目又称为选读书目,导读书目,为学生读书和学习传统文化或者普及文化知识选择适合读者阅读的书籍将其编订成书目,让读者选择阅读。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包含了丰富文化作品,将这些书目推荐给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且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历史上有不少值得向学生推荐的文学作品,如《论语》、《资治通鉴》、《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历史著作。推荐书目对于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编制推荐书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学校充分利用好本校专业教师组员,成立相应的专家小组,对推荐书目编制进行指导,为传统文化教育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2.利用丰富多样的馆藏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推广

图书馆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馆藏内容丰富的图书馆也是进行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推广重要资源。图书馆通过深度研究当前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所需的书籍,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广泛搜集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此外,结合时展进程,图书馆还可以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数据库,积极应用教育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推广,让学生更好的汲取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图书馆应该高效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推广,在学生群体中加大宣传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保证学生能够深度了解书籍,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2篇: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区域,以学生、教师为主要群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以多学科、多领域的文化交流及其特有的生活内涵为基本形式,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基本形态。[1(]P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大学校园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蓬勃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应当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辉映万古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公正无私、诚实笃信、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见义勇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建设提供指引并提供大量的教育素材;在文学教育方面,楚词汉赋、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浓厚的文化气息,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在美学教育方面,传统绘画、中国刺绣、剪纸等文化艺术,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美感,提升师生审美的能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深层次的目标是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即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这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义、仁爱、守信、求大同、厚德载物等思想,是炎黄子孙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2]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群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内的大学生和教师为主要群体,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而广大的大学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都将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持续力和未来前进的方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宣传。如很多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古为鉴,推崇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设计、基础设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以物言志;校园人际关系建设推崇仁爱精神、和谐原则,致力建设和谐人际关系;高校主导组建的学生社团、开展的校园活动等等,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极作用。

3.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播。

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校园环境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师生在校园中体验、感受着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又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感化着师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式、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这都十分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体系。

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环境提升工程,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一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空间环境,在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如利用教室、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场等相关区域以及校内楼房、道路、广场等地的布置装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二要构建和完善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方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

2.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服务体系。

高校管理服务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它体现了高校管理者的价值趋向和信仰追求,对高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管理服务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的有利保障。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中,并通过学校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充分展现,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

3.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体系。

文化的传播与继承离不开特定的传播平台。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传统传播平台的作用。如可以在校广播电台开设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如传统艺术赏析、美文诵读等等,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在校内刊物开辟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专栏,通过学生征文、摄影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参与度;在宣传栏定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宣传,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其次,高校要大力运用网络交流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探索利用网站、微信、微博、QQ等网络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利用多媒体平台,拓宽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渠道,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网络氛围。

4.构建和完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二要积极开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三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建设和研究,为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其次,校园活动的开展应积极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一是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与中华传统活动相关的表演、展览、推广等校园活动,如中华传统文学艺术、中华传统美术艺术、中华传统体育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鼓励学生组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如武术协会、书法协会、绘画协会、舞蹈社等等,并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学生社团大力的支持,依托学生社团,多渠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乐于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再次,要构建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体系。如开展校史教育,系统展现并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当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开展当地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纪念活动、研讨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知礼、明礼、行礼的文明习惯;开展“亲情校园”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开展“感恩行、献爱心”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深入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使他们主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姚海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3篇: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1.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建设有力后盾和保障

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个时期转型,就近代而言就有三次转变,民国政府和党的四个现代化,这都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之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主要就是因为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不断渗透和应用,使得其发展和社会进步想结合,走出来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尊重历史和肯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不然现代化建设也是无从讲起,很多事实都证明了,孔子思想到近代革命先驱思想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很多普世哲学理念和思想内涵,比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为贵等等都是非常伟大的思想,这些不仅对于个人,家庭,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都是有着非常巨大作用,可以维系和调节社会发展进步步伐。对于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思想价值,也已经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论和思想依据,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重要动力,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为止之所以非常快速,就是源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来说,更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切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2.传统文化教育是建立和谐社会重要保障

传统文化重在和谐两个字,也就是《论语》中讲到的“和为贵”,“君子何为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现代社会中讲到的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高等职业教育更是社会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部分,也是文化发展重要方向,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接班人,非常重要方式,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和谐社会中对于学院和谐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群体教育可以增强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团结,所以只是一个小部分人群,但是也有这非常巨大力量带动影响更多的人能够推进社会整体和谐文明和进步。在职业教育中能够做到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干群之间和谐相处,这些都需要具备海涵和宽厚美德,以自身魅力吸引和影响整个校园,建立非常良好学院环境,切实做到和谐共赢局面。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尊重和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也是道德建设重要内涵,所以必须树立起重视传统文化校园良好气氛,同时全员参与实现,优秀的文化能够得以很好传统并发扬广大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广大人们群众能够参与其中,不断进行学习传播。所以一个社会文化氛围是相当重要,特别是在一个学习气氛非常浓厚的学校之中,更是要不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同时切实做好制度保障措施,传统文化周密严谨制度保护和推广,可以不断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在广大人们群众中生存状态非常强势,同时对于物质保障,规范市场运作,增强生命力。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文明不断提高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非常有助于文化传播和文明发展进步,创新传统文化,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重要问题,所以要密切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步伐,正确介绍和宣传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全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加速文化发展,同时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切实强化传统文化校园环境发展步伐,同时加大各个相关主体共同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力度和发展趋势,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打造基本硬件和软件建设,使得传统文化更是适应经济社会中校园文化发展模式。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教育中去,不断强化传统文化发展,同时在课堂上也要增加对于传统文化传播力度,将这种教育深入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能够非常切实收到优秀文化熏陶和感染。多使用古代名言警句,古典音乐等等传授方式,还可以对于传统接入进行主题活动,学习节日内涵,使得学生能够耳濡目染收到文化熏陶。加大对于教育方式改革力度,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传统文化课程,使得传统文化课程改革力度加深,特别是对于教育方式改进上,需要教师对于学生进行静心设计,每一个专题都要做的非常到位。运用非常生动方式对于学生进行讲解,更好学习传统文化,做到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使得学生掌握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和特征,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开拓新的思路和空间,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因为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出发点,是最重要的载体,所以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去学习传统文化。

三、结论

第4篇: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文化强国 传统文化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强国作为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全面发展的根基与重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借鉴传承与发展,还是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都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当然,文化产业和文化公益的双管齐下更快更好地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对传统文化的定位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为了实现中国梦,除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之外,当然还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是新时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建设文化强国方面,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是首要的源泉,除了要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因此,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整体发展。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诸子百家的学派纷争到具有深远科学意义的四大发明,民族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度辉煌。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体现在理性、智慧、力量的传承上,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竭的源泉,是建设现代化大厦的雄厚根基,是人类不断攀登文明高峰的丰厚积淀。了解、学习、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往开来,综合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示新风采,始终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精神相融通,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基础,同时又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的现代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体系,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先秦乃至后期的朝代,不同学派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其中,诸如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神则是一直被认同尊崇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与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忠孝”到“仁爱”到“信义”最后到“和平”,无一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相对应。这体现了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首先是对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再通过创造性的发现,应用、创新与发展,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精神相融通,以此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术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专业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传承的主要平台。就目前而言,大学的传统文化教学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以外,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学术论坛也如火如荼的举办,一些重点大学更是针对社会高端人士开办了国学培训班。传统文化以其本身的特质与光芒吸引了更多现代人的关注、学习与研究。这些针对传统文化的学术活动以及相关的论坛组织使得传统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文化,而是全民的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更多的途径,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发展的新机会与新途径,而传统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根基

增强文化产业的传统背景。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是潜在的生产力。在构建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需要增强文化产业的传统背景。以电影电视为例,电影电视作为面向广大群众的传播媒介,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很多电视电影题材很大程度上是以现代流行元素为要点来构建和改编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向民众宣传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就要求电影电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多引入传统文化故事、历史事件、风土人情,将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方式表达与传递。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将中国各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搬上荧幕,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了解、接纳并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其次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加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推动文化公益在传统文化上的发展。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收纳,从而更好地服沼诠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在传统文化体系的构建上,首先,可以成立一系列的文化建设研究所,由国家投资设立,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文学家、史学家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政府文化部门可以共同推动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推广活动,针对小学生可以举办一些儿童经典诵读活动;针对社会人士,可以开设一些公益性的学习培训,传统文化学习论坛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发展中。最后,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可以建立国家级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会,将孔子学院开办到世界各地,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推动了文化强国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和文化强国战略在国家理念上一直都具有一致性。文化强国战略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发展的新机会与新途径,而传统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根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马克思也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传承的是民族的智慧,发展的是民族的精髓。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从只有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公益事业这两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利用现代化方式来发展传统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真正内化到每一个国民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为长春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参考文献】

第5篇: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高师音乐

传统音乐以其自身丰富多彩的姿态,一直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凝聚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断渗透下,传统音乐并不太受国人喜爱,甚至处在被边缘化境地。因此根据传统音乐在高师教育中的现状,总结其在高师教育中的传承价值具有切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学者江水莲《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一文的基础上,对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重新梳理与研究,以期能为今后的传统音乐传承与教育提供借鉴。

一、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高师音乐教育在初创时期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虽然我国的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但从现状来看,传统音乐教育教学并不乐观。其中主要表现在传统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承不足,一些学生对外国作品的分析头头是道,然而一讲到中国传统音乐则漏洞百出;一些声乐专业的学生演唱水平虽然很高,可以演唱歌剧咏叹调,但是不会演唱京剧片段;主修钢琴的学生虽然演奏水平极高,但是不会民歌伴奏。在中小学教堂,律动是常用的教学手段,而在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时,很多学生设计的律动与传统民族音乐风韵明显不符,不会从民族舞中找出有针对性的动作。种种迹象表明,目前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还难以胜任传统音乐教学,这就使得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阶段的最高级,有许多优秀人才都在这里成长,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者。因此,在高校建立传统音乐传承机制,可以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二、中国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对策

在现代高师音乐教育中,必须安排充足的传统音乐课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学校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课外实践,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一)安排较充足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

现如今的高师音乐一直存在传统音乐课设置不足的情况,而其他关于传统音乐教学的内容也不丰富。我们要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安排充足的传统音乐教学课程,还要保证传统音乐的教学,这样才能使传统音乐有效发展起来。

(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在很多方面,传统音乐教学都与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必须依赖年轻人的力量。然而很多年轻人并不喜欢传统音乐,因而使得传统音乐的发展停滞不前。要有效发展并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就必须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识,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积极宣传传统音乐文化,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其魅力。

(三)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课外实践

许多高校平淡的音乐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厌倦,因此,学校应该组织较多的传统音乐表演活动,除此之外,学校应频繁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开设以传统音乐为主的比赛等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自身技能得到升华,使传统得到更有利传播。

三、结语

传统音乐相比其他音乐类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而其又没有实际存在的经济效益和物质产品,所以,传统音乐处于相对的弱势,它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存活下去,需要借助更多的力量“保护”它。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基石,它具有较高的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更是提升我国文化实力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理应自觉主动担任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学习与积累,使我国传统音乐一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江水莲.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02):185-186.

[2]杨碧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弘扬传统音乐的设想[J].中国音乐,1996,(01):35-36.

[3]王建.论我国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传承[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04):70-73.

[4]李伟.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369-372.

[5]李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04):82-83.

第6篇: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社会学;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R193;R2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5625.2016.02.004

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的灵魂,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推动力,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医药学价值、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民众的健康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有关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不仅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内容不够细致深入[1]。文化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角度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学科,而整个中医药体系一直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2-3]。本文从文化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涵,从文化传播实现的4个条件入手,分析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

1文化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文化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而人则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要研究文化传播,就不能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不能不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及其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文化传播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文化的分配和享受。任何文化传播都是社会传播,是人的社会活动的过程,离开了社会关系,离开了人与人的交往,文化传播既不存在也不能实现。文化社会学将文化传播定义为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文化实现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否则就无法实现传播,文化传播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个传播过程中看,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①文化的共享性: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条件,指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②传播关系:所谓传播关系,即社会关系,它是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关系;③传播媒介:是文化传播的中介;④传播方式:分为横向传播和竖向传播[2]。

2中医药文化传播内涵及其意义

2.1中医药文化传播内涵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理解中医药文化传播,可以概括3点内涵,第一,中医药文化传播离不开人,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换句话说,中医药文化传播离不开社会关系;第二,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活动中对中医药文化的分配和享受;第三,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是依靠文化共享、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传播方式4个条件得以实现的,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其传播过程都将无法实现。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在社区、群体及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有关中医药文化的互动现象。实质上,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有关中医药知识、信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中医药文化内容的一种互动的社会活动。

2.2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人”“社会”两个方面总结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中医药文化传播有利于人们构筑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健康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中医养生防病知识的普及,是获得健康的积极手段,中医药文化传播对人们构筑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4]。其二,中医药文化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具有深厚的文化联系,通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其中内含的哲学内涵、伦理道德要求等都会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5]。

3中医药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文化传播实现的4个条件即文化共享、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入手,分析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在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中医药文化认同危机仍然存在

近10年来,随着全球“中医热”的持续升温,中医药文化传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6],但社会民众对中医药文化不认同的现象仍然存在。2014年某西医学者发起的“脉诊验孕约战”再一次将中医是否科学这一命题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面前,同时也把中医与西医的较量推向了,一时间有关中医药学“不科学”“没疗效”“不靠谱”的质疑和反对言论掷地有声。这些不认同现象的本质是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缺少理解,而这种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危机出现又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传统文化土壤的流失,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汲取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而传统文化的沦陷使得整个社会群体缺少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给社会民众与中医药文化在理解和互动造成了障碍;二是在西方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医药学显然并不符合西方近现代的科学思维、效率思维、还原思维,实验医学成为主流医学,相对于中医药学其占据了话语霸权地位[1];三是中医药学发展的自身原因,由于中医长久以来的劣势地位,也使得中医失去了临床阵地进行的系统实践,脱离了实践经验,中医药从业者的水平无法进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退化[7]。有些疾病相比西医疗效相对较弱,有些民众没有从中医中受益,自然不会对中医产生信任。

3.2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不健全

近些年来,中医文化的传播机制上是一种单向的政府主导下的传播,缺少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双向和多向互动[5]。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的通知》,随后又印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1年“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方案的通知》[9],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对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及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国家政府部门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活动仍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关系,是一种自我封闭的传播机制,政府部门往往根据自己的宣传意图,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并且传播内容过于专业化,忽视民众对中医药信息的接受度和理解程度,只将重点放在了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和产出”,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社会其他组织和公众主动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热情并未被调动起来,只靠“传播者”政府的呐喊,不去关注“接受者”社会民众的需求,这样的传播机制不可能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3.3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监管不完善

近些年来,中医类养生节目、中医药类报纸、中医养生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了中医药文化面向社会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借助微博、微信、手机APP、网络论坛等新媒体技术传播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也正在兴起,很多中医学者、医药企业、医院、药店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在向社会民众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也会一些中医药养生小常识,间接地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但在这些大众媒介和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现象。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季度监测到的虚假违法中医医疗信息中,99%以上为变相广告,打着中医药幌子的违法虚假广告;2014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中医养生电视节目下发了《关于立即停止播出“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等养生类节目的通知》[10]规范性文件,这说明目前中医传播媒介中仍存在虚假宣传、误导观众的现象。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中医药学对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方面信息,其关乎人的生命及健康安危,所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及信息必须是准确的、科学的[11]。虚假、错误的中医养生信息如若被观众采信或应用,将会对观众的身体造成伤害,进一步降低中医药学在社会群众中的信任度,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阻力。所以,加强这些传播媒介的监管和传播内容的审查,对社会民众的身体健康,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建议

4.1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

只有得到社会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中医药文化传播才能实现。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对于理解中医药学语言及理论具有基础性作用。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媒体、学校、社会组织、社区、职场等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积极互动、采取各自擅长的方式方法,传播和宣传传统文化[12]。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的形成,能够给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一个更好的语言环境。第二,建立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文化共识。让社会民众了解到中医和西医都是医学体系,它们两者的智慧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13],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造福人类的,通过建立这种文化共识,避免出现用中医打击西医或用西医批判中医的现象。第三,切实提高中医药学的疗效。只有当人们运用中医药治疗和防止疾病产生预期或良好效果时,才会从心理上产生对中医药学的信任和认同,从而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产生正能量,进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医药学临床疗效任重而道远,需要从继承和创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保护中药资源、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努力。

4.2完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

完善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应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化的中医文化传播机制[5]。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了解中医药文化,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核心,所以应建立以“接受者”为中心的传播关系,要根据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不同的地域、年龄、收入制定各自侧重、全面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文化普及策略,减小认知差异[11,14]。第二,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传播机制。如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双向沟通机制,在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应该互相沟通;正面引导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积极影响和功能,需要大力宣传;及时反馈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公众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需要相应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作及时反馈;评估机制,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成本和绩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5]。中医药文化传播以社会民众了解到中医药文化的本质及学习到中医药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益,必须同时关注传播关系的两个主体,及时解决好在传播过程出现的问题,以确保中医药文化传播信息渠道的畅通。

4.3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监管和审查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监管和审查,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保障。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规定。通过这种强制力手段对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进行规范,国家应继续制定相关政策文件,让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外部监督机制,加大对违反规定媒体的惩罚力度,坚决取缔一些打着中医药幌子为牟取暴利的传播活动,净化传播环境;第三,利用和研发先进的网络技术,过滤和监测网络存在的虚假中医药广告和信息,确定社会民众接收到的中医药知识和信息是科学的、真实的、实用的、权威的及对民众的身体健康有利的;第四,加强对媒体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律意识,社会媒体具有很强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所以必须对所传播的信息尽到审查义务,避免误导观众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5结语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播,可以得出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是其传播的首要条件,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是其重要的内容,中医药文化传播媒介的监管是根本保障,同时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民众、政府部门、媒体行业、高等院校、医药企业等多方面协调一致,多管齐下,才能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申俊龙,马洪瑶,魏鲁霞.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和演化逻辑[J].医学与哲(A),2013,(10):90-94.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7.

[3]薛公忱.中医药的文化定位问题[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6-139.

[4]温长路.对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中若干关系的探讨[J].中医药文化,2014(3):62-65.

[5]陶林,张宗明.论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突围[J].理论月刊,2015(3):70-73.

[6]赵海滨.从文化安全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0):54-58.

[7]蔡慧贤.中医药文化传承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1):529-531.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1年“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方案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

[1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立即停止播出“健康365”和“杏林好养生”等养生类节目的通知[Z].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

[11]李海英,段逸山.从盲目养生热谈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迫切性[J].中医药文化,2011(5):15-17.

[12]刘诗林.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1(1):106-108.

[13]张其成.中医文化复兴是中医复兴的重要途径[J].中医药文化,2006(01):6-9.

第7篇: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李文虎(1989―),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在读体育硕士,单位:四川成都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摘 要:从旅游视角探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阐释在旅游产业日益商业化、庸俗化以及传统观念被现代同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并提出在“旅游视域”背景下传统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旅游视角;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价值;可持续发展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以完整、独立的民族文化形式存在。虽然条文规定,全国每四年举行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但实际上,40多年来,只举行了6次,因此,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得到挖掘、搜集、整理、推广和提高[1]。步入21世纪,我国旅游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旅游竞争中出奇制胜,就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奇特作用,而实现这一作用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要依靠我国旅游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据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投资报告,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旅游政策环境持续利好,旅游产业处于较为景气的水平,三大市场维持两高一平的增长格局。2012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817亿人,入境旅游人数达3231160万人[2]。

少数民族地区绚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资源。当代,这些资源对于大多为了实现缓解压力、亲近大自然、领略异族风情的旅游者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愉悦身心的功能。旅游视角下,旅客在身心俱疲的工作中解脱,寻求一项愉悦身心的活动。具有浓厚民族气息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满足游客这一要求。如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和土家族在正月初三至十五举行的摆手舞,气氛非常热烈[3]。游客在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中,将缓解压力、沟通情感、协和气氛结为一体,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旅游价值中的愉悦身心的功能,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在旅游产业中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旅游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旅游化开发,在营造愉悦的活动氛围的同时,潜意识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入旅客内心。人们享受的不只是游戏带来的身体感觉,还有一种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和民族精神,表现出整合的功能[4]。如在旅游中安排舞龙、舞狮等活动,多是以集体为比赛单位,参与者除了竞争心外,还有着民族集体荣誉感。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功能,促进传统体育在旅游项目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间的联系

(一)旅游观念与传统体育文化间的冲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保留着传统的思想观念,憧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外来游客的到访,在与当地人们交往中,潜移默化了当地人们淳朴的性情。拜金化的价值观腐蚀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传统文化,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旅游价值。

原本纯粹娱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蒙上了金钱的阴影。少数民族的摔跤、斗鸡等传统体育文化,也被蒙上了赌博色彩,“买大买小”的拜金化腐蚀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从原来体验异族风情的猎奇心理到只是实现金钱与物质的等价交换,这般旅游观念的转变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并且再也无法满足旅游者涉猎异族民俗风情的好奇心理[5]。旅游观念的转变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产业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体育项目颇受旅游者的青睐,如布依族的踢毽,藏族的押加,又称“大象拔河”,尤其受到旅游者的喜爱[6]。

旅游产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腐朽了传统的民族文化[7]。政府应采取相应政策,使得旅游产业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融合,既保留其原有的民族特色本质,又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尽量规避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达到双赢的局面[8]。

三、旅游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为协调各方利益,切实起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建设工作的领导、监督、管理[9]。

(一)保守与宣传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进行广泛宣传,增加群众基础,大力宣传传统体育文化,为传统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10]。一些与体育有关的传媒也应该全面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内容,政府可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构建体育网络媒体工程来传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11]。

(二)游戏与竞技的结合。旅游视域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被游客当作一种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的工具,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游戏而言,失去了它自身的竞技内涵。在旅游产业中,加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表演元素,无疑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增添色彩[12]。

(三)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少数民族地处偏远地区,保存着最本质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由此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藏族的姑娘追等。但传统的体育文化已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迫在眉睫[13]。如藏族的姑娘追可以创新为一种异性之间进行的比赛,增进情侣间的感情。

(四)特色与发展的结合。旅游视角下,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要提倡生态旅游,重视生态建设与发展。少数民族应保留其原有体育项目的特色,切忌过度商业化。

总之,纵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型发展历程,21世纪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结合的发展中,不仅要不断地创新,与旅游市场需求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而且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应防止开发热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打造属于我国特有的传统旅游品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特色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冉学东. 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5:126-128

[2] 莎丽娃. 基于SWOT分析民族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2,10:108-113

[3] 窦. 试论中国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2003,06:11-13

[4]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03:26-29

[5] 毛景广. 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探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6:58-59

[6] 王光,张秀萍,徐春毅. 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探索[J]. 体育文化导刊,2008,02:83-85

[7] 成英,葛小军,陈振勇. 代价论视域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山东体育学报,2013,02:24-28

[8] 邵玉萍,徐尊华.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瓶颈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 四川体育学,2013,06:23-24+28

[9] 牛爱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 体育科研,2009,06:56-58.

[10] 陈振勇.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与展望[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01:20-24

[11] 杨志强,孙德朝. 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路径选择――以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38-141.

第8篇: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一、理解记诵

南怀瑾先生曾说:记诵是旧教育常用的方式,在旧教育的理论上“有一种‘反刍’的妙用”,“因为从童年脑力健全、思想纯洁时开始注入这些经书诗文,虽然当时理解力不够,但一到了中年,从人生行为的日用上,和人事物理的经历体验上,便可发生如牛吃草的‘反刍’作用,重新细嚼,自然而然便有营养补益的用处了”[2]。记忆反刍常被用来支持无理解记忆,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无需理解。的确,背诵经典对于儿童心智训练、记忆增强有积极作用。但不求甚解的记忆弊大于利。笔者曾跟踪过一些小学时接受过经典背诵教育的孩子,发现他们到了初中就因为缺乏“反刍”的寻回学习环境,因为没有及时而反复的回顾,所学的经典自然被遗忘了。可见,死记硬背的教育、被动的学习会让学生思维产生惰性,甚至走向反教育。在许多学校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年级学生整本背诵《大学》,尚能完成;二年级学生整本背诵《中庸》,就会被诸多“子曰”弄得头昏脑胀,难以继续进行。同样,《千字文》等经典也因其文字古奥,文意跳跃而让小学生大为挠头。

当前,背诵经典影响儿童心智的实证研究相对空白,但来自第二语言习得专业的研究可供参考。一些研究表明:熟读背诵外语课文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3]同样,理解记诵相对于机械记忆会发挥更好的智力训练功能。理解记诵使得经典所蕴含的多种信息,如文字符号、故事、史实等激活学生的头脑,在大脑中建立更为活跃的神经联系。访谈也表明,学生更喜欢理解记忆。他们普遍认为:“背是很枯燥无味的,但如果知道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来背就容易一些。”“刚开始有点难,老师讲解后就易懂了。”在某些学校,每周通过开设一节经典讲解课,使记诵与理解交替进行,学生经过“感知记诵――教师讲解――理解记诵”三个阶段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可见,要让经典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抛弃对其死记硬背的膜拜态度,强调理解记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先自学感知,之后讲解,最后理解记诵。记诵的材料需精选经典,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诸子百家为辅,次序则可以如朱熹之设想,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4];无需整本记忆,可以选择圈画最精彩词句,供学生记诵。

二、学问思辨

经典所承载的道德价值需要道德主体将抽象的精神与当前社会、个人生活产生联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后,才能“笃行”。针对经典承载的价值观念进行学问思辨,能推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由浅层而深层、由抽象而具体、由零碎而整体的转变。王阳明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进行学问思辨,就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个人体察提出问题。之后,师生合作条分缕析,解疑释惑,以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笃实之知。

笔者收集了一所学校“知行合一国学班”学生的学习心得。从中可以看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精神的智慧,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故事讲道理,非常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如“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就引发了学生多方面的理解:“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地位、财富、学历不如自已而瞧不起他,或者不把他的话语当一回事,更不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的言论都认为是对的。”“不论是什么人,都能让我们学到东西,而有些很有知识的人或工作很好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全对的,不能盲从。”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是一致的、兼容的。

“知行合一国学班”还创设了一条师生直接交流、对话的渠道。学生们真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了诸多困惑,涉及到交友、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思想认识等多个方面。如有的学生思考:真正的成功,到底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还是拥有一颗仁德的心呢?乔布斯是否是君子呢?学生通过反思性学习,将国学经典与现实社会、个人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利用儒家经典的基本原理与精神对当前社会现象与生活实践进行反思,在师生论道对话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儒家精神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自我省察

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克己省察,注重道德主体对个人行为的自我反省与自我纠正。当前,使用功过格来要求学生反省一日得失比较常见。某校每晚要求学生花十分钟写功过格,围绕“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进行自我反省。笔者收集了此校五到八年级学生书写的323份功过格,并围绕功过格的使用对相关师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教师对于功过格的作用多持肯定态度。

“学生不需写太多字,这是一种倾诉的方式,对话的方式、交流的方式,学生不会觉得是完成任来。老师的评语也很能鼓励学生,如‘老师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你’,并不像改作文的评语。”

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明确表示喜欢与非常喜欢写功过格的比例为61.9%,但对于书写功过格的态度差异较大,一些学生说,“功过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功过格没有存在的意义,写来写去每周都是那几件事”;还有一些同学则表示,“一开始做好事是为了写功过格,时间一长就成了习惯,会帮助身边同学”。

从学生提交的功过格来看,“日行一善”完成情况相对比较好,周一至周五出现频次较多的善事为:“捡垃圾”“借东西给同学”“关水龙头”“扶摔倒的同学”等;“三省吾身”栏,学生主要反省自己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过失,如学习不专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马虎、迟到、看书少、上课表现不好等。

“日行一恕”栏,则主要涉及在学校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在家里处理与兄弟姊妹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典型事例为:宽恕骂人行为或推拉碰撞误伤行为、不计较未按时归还物品行为或指责批评自己的人。总体来看,学生对于“恕”的理解相对较弱。

研究发现,学生经历了不断学习适应、越写越好、越写越真实、越写越深刻的过程。随着活动的持续发展,变化不止发生在一个同学身上,若干个同学身上都会出现,他们的态度更加坦诚了,书写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生动了,对于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反省更为深刻了,思考也更加深入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袒露胸怀,不对教师或同学设防;不是绞尽脑汁地写几件事,而是比较具体地写一件事情,从中或者领悟到人生道理,或者反省自己,或者感恩他人。

上述研究表明,功过格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反思的工具,值得推广。

四、事上磨练

王阳明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所谓“事上磨炼”,指在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道德修养,反对离开具体事务,空谈道德。其目的在于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即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能够始终保持内心的稳定、平和,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事上磨练的基本途径是:生活教育、家校合作、服务性学习。

其一,从生活教育开始。学校要注重“洒扫、应对、进退”的生活教育,“洒扫、应对”是每日的基本生活劳动,学校应注重让学生养成自己叠被、打扫卫生、饭后擦桌等行为规范,帮助孩子养成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进退”,则要学习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教导学生懂得待人处事的礼节,在班级中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些学校倡导学生“日行一善”,有的学校设立爱心储蓄账户等,都是很好的引导学生求善行善的做法,发挥了传统德育中激励人向善的因素,强调人的自觉性,而避免将注意力放到学生行为的错误方面,避免了惩罚的泛滥。

其二,注重家校合作。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行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才能持续深入。学校可利用“告家长书”“家长会””家长课堂”等渠道,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教育,明白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另外,一些学校举行的“周行一孝”活动中,孩子为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给父母捶背,得到了学校与家长的表扬,从而形成一种正向的激励,激发学生把偶然的行为变成经常的习惯。长久下去,孩子会变得更加懂事,家长看到自己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变化,能够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处,加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与认同。布置“亲子共读经典”作业也能让学生跟家长一起接触传统文化,密切亲子关系。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周行一孝”和“亲子共读”教育方式支持度比较高:66.7%的家长认为“周行一孝”非常好;对于亲子共读,家长选择“好”和“非常好”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其三,开展服务学习。学生有着强烈的走出校园、服务社区的愿望,但遗憾的是,学校因为种种理由,往往没能提供充足的渠道,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和体验独立。如果将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就会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文化支撑和更好的序列性。

总之,经典诵读须得走向知行合一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的精神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财贵.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人格完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20-24.

[2]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81.

第9篇:宣传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引导着大学生立足实际、勇于探索,用爱心温暖冰冷的角落,用智慧化解复杂的难题,用敏锐留住历史的经典,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素质,提升个人修养,做综合型、全面型人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然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也需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探索与创新,方可彰显“实践出真知”的无穷魅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铲除荆棘,加速前进。下面以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5年社会实践为例阐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一、实践成果概况

化学化工学院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共组建10支团队,内容涵盖“重走路”、“环保调研”、“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关爱”、“科技支农”等8个项目类别。在各学生团队的努力下,社会实践过程顺利,成果丰硕。共完成调研报告9篇、简报46篇、新闻稿68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及转载,活动内容多次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河南青年报、河南经济报等多家网站报纸报道,并被鹤壁市、浚县等各省县电视台争相报道;此外,我院与多地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共识,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多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秉承“弘扬民族精神,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投身实践。充分显示了新世纪青年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青春正能量,体现了工大学子良好的个人素养,扩大了河南工业大学在民众中的影响。

二、实践工作机制中的创新作法

(一)项目化管理模式

通过参照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管理的模式,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管理与指导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大量申报项目中抽选出若干项目作为重要项目予以立项,实践活动获得良好效果。这一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类别模块化申报

大学生根据学校所提供的不同项目类别,进行针对性的项目申报,团队定大主题后将所选项目进行模块化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类别模块化申报。这种申报形式既促进当代大学生找准实践定位,抓住实践重心,又便于学校的项目化管理。环环相扣,促进全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快速有效进行。

(三)三方联合共促进

学校及学院领导慰问项目影响力较高的实践活动,为有深刻意义的实践活动进行宣传,指导老师跟随学生一同进行社会实践,实践归来后召开实践成果展示会,学校及学院将根据实践情况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学院、老师三方联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发展,不断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四)宣传――与时俱进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方式由最初的报纸、电视转变为现在的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的宣传。大学生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对各自的实践项目进行宣传,增强活动曝光度、社会影响力、实践意义等,同时主题标新立异,充分满足标题党的要求。学校及学院也将项目的宣传情况包含在项目的评估内容中,提高实践宣传传播的重要性。

(五)团队组成精益精

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实践团队组成均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团队的互补性极强,每个实践团队都由高年级队长带队,并且此队长均参加过上一年的实践活动,队长将自己上一年所学到,这一年所经历的全部倾囊相受给低年级的同学,就这样,一级传一级,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传承性、优化性,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打下坚定的基础。

三、实践工作机制中的不足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实践的方法与形式不丰富,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

学校及学院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但广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方法与形式依然不够丰富,没有创新性,同一类别的项目实行的方法形式雷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乐忠于相对容易做的实践项目,不愿尝试较少人做的实践项目,促使传统项目的传承度减弱,创新能力不得以展现。

(二)缺乏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时间集中性强

社会实践基地虽每年都有所建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旦建立实践基地,之后的大学生往往不想再回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无法创新出更多的活动,几乎都想开阔属于自己的领地。大学生因学业原因,开展实践的时间性过于密集,甚至有些大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

(三)全社会未形成共同支持帮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

大学生实践团队在找寻媒体进行宣传时,过程非常艰辛,有些媒体甚至不愿意帮助大学生,甚至有些社会机构不愿接受大学生前往进行实践。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的希冀还需一段艰苦的路程。

四、结束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