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第1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

1.个体研究

针对单个或是一组有关联的古代文人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领会他们的风格,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讲授东晋陶渊明时,课前我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对陶渊明其人和其诗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对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还是积极的行为进行讨论时,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此外关于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面貌,通过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的综观,学生得出了陶渊明诗歌不仅呈现静穆的一面,同时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的观点。这种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思维的视野被大大地拓宽了。这种开放式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迅速融入古典诗文的氛围中,锻炼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比较鉴赏

古诗文中的一些作品的思想性或艺术性往往有共通之处,教师在讲解时可有意识地进行作品对比,或看该作家的作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或其他时代的作家有何异同,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在讲解李密的《陈情表》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样是表示不愿出仕,《陈情表》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二者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二者的语言风格有了明确的认识,前者动之以情,婉曲深致,情辞恳切;后者嬉笑怒骂,批判力极强,极尽嘲讽之能事。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风格解读形成这两篇作品的不同认识,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两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而顺藤摸瓜地找出作品的旨意,最后要求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这种文体的总认识,写出一些相关的文章。经过这种延伸比较,学生的体会更深刻了,并且觉得这样的课上得有深度,有广度,比死抠文本好多了。

3.纵横贯通

语文学习中要善于将各种零散的知识点,把各种看似独立的课文及观点纵横贯通起来,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而又不流于空谈。由于多种原因,现在的中学生对古典诗词兴趣不浓,对古典诗词的创作艺术知之甚少,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有待继续培养。教师可以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必修的词作为认知的点,沿着朝代向前、向后贯穿选修中不同时期的词作进行教学,按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打乱选修中的作品排序,重新整合、排序选修中的作品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词的发展、演变有整体认识,加上对词人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感知、赏析词。当然探究所依据的词作是必修、选修和少许补充的词作,这样才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为了便于明确探究的问题,老师可以提供几个探究方向:(1)词的体制变化;(2)词的题材变化;(3)词的艺术手法的变化。通过学生探究、交流,师生明确几个步骤后,词的发展、演变从形式到内容到艺术手法,线条清晰,不仅对选修和必修中涉及的词进行了梳理,而且可以拎出一条词史的发展、演变的线索,做到语文教与学的集约化。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词的发展、演变,词的知识图式有清晰的认识,鉴赏词的能力自然提高。

4.积累知识

文学作品是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古诗文反映的是古代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制度。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常识,用卡片分门别类地记录,以便进行系统的整理,按照历法、天文、礼仪、宗教、农业、建筑、科举、官宦制度等各方面进行知识的收集。如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主称“侯”、称“王”,战国时期,各大国的国君先后称王,后来有的甚至称“皇”称“帝”了,但都为时不久,未成定制,直到秦始皇初步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从公元前二二一年开始,确定“皇帝”为新的国君称号,这个称号一直使用了两千多年,到清朝统治为止。秦汉以后,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国君的称号与汉族不同。如匈奴称“单于”;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匐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称“可汗”,简称“汗”;吐蕃称“赞普”,等等。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他们的搜索面。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就不仅有面的巩固,还能获得点的深化。

5.社会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确,“高中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比如,在学习《六国论》时,苏洵的主要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写作此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部战国史探究一些原因,联系当今全球的发展局势,得出一些自圆其说的看法,来让今人和后人受到启发。通过读“六国”,看世界,学生能拓宽阅读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这种开放的、灵活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第2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advanced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is to train professionals with sharp prospectives,scientific abilities and rich medical knowledge. English is an useful weapon to learn the experience and new things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so mastering English becomes one of the essential abilities as a qualified doctor.Meanwhile,As medicine is divided into many branches,specialized English is urgently needed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s. Highly specialized English can help to train the society-needed talents of high quality in medical field.

关键词: 医学英语;分专业细化;人才培养

Key words: medical English;highly specialized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58-0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对外交往和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医药行业及科研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成果颇丰,而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反映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上,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英语教学要求落后于社会需求,教学内容专业性差,高度和深度不够;分专业专用医学英语教材几为空白,以致授课效果不理想;课型设置不合理,师资培训压力较大。所以加强专业外语教学,使学生在具备了一定外语基础之后,尽快向实际应用阶段转化,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医学专业分科很细,面对一个个医学分支,其专业涉猎面广,知识更新快,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专业外语的素养也就格外重要。术业有专攻,专业英语这门辅助工具也应适应要求,达到专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成为我国医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在整体英语水平较高的许多欧洲及亚洲国家和地区,ESP或双语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早在上世纪末,瑞典就对医学生物学研究生提出了高学术标准,并将语言学习规则融进专业知识学习进程中,极大提高了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近年来,国内一些外语学者和高校教师就专业英语教学陆续进行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如首都医科大学、昆明医学院提出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英语教学模式的设想。经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本课题小组推出了医学英语专业细化教学:学生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基础医学英语教育后,转向分科专业英语学习。在此背景下,根据各专业培养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分阶段实施教学,使教学细化成为可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医学英文素材、快速阅览专业期刊和掌握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们综合运用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有独立思考及工作能力的高级专用人才的教学目标。

1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在医学院校的应用

在专业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改革背景下,细化专业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医学英语课程的深入,最为广泛的质疑是:我们所教授的医学英语课程基础医学过多,偏重科普,专业分类不具体,真正的专科英语接触少。有的学生反映学完医学英语之后,连专业名称也不会用英语表达,更不要说涉及深层次研究的专科内容了。我们广大外语工作者、尤其是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此特别关注。纵观我省医学高校数年来使用的医学英语教材,普遍存在教材老套,内容陈旧,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学笼统,泛泛空洞等问题。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分类明确,工作专业特点强、本领域知识更新快,这就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专科的相关英语知识,达到辅助学习,研究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学中一味地材,统一内容,偏重基础和科普知识必然会导致学生即使学完医学英语课程,所学内容对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应用和再学习的帮助十分有限。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开始进行医学英语专业分类教学的尝试,但多以选修课形式进行,研究范围较窄。本课题小组尝试了在完成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后,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英语检索和收集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专业信息,拓宽专业知识,提高从事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从事医疗保健服务和学习、研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医学英语基础。医学专业英语在大学三年级和研究生及博士阶段隆重登场,深受学生青睐。根据各专业培养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医学英文素材和快速阅览专业期刊,掌握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们综合运用本学科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的实施特点

以“巩固基础、强化技能、多维一体、学以致用”为教学指导思想,以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师资培养为保障,多方位、一体化、分步骤地进行细化英语教学创新。

2.1 修订教学大纲。对往届或现届学生、医务工作者以及教师进行调查访谈,了解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以及实际教学需求,修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新大纲中力求体现巩固语言基础、强化专业英语知识,重视交际能力、增强综合素养、拓展科研和交流等应用能力的新理念。

2.2 优化课程设置。首先构建基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主干课程模块,将英语基础的巩固融入到专业英语教学中,教材选择与教学计划的实施对分类专业学习有所侧重。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应在“语言共核”教学方面适当地在教材学习同时补一些英语基础知识和词汇,以利教材的顺利学习。形成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以最新教学理念为指导,编写专业医学英语系列教材;正确处理教材针对性不强,内容陈旧,教材老套的问题。根据学生已具备的基础英语水平,选择英语文献资料,范围涵盖专业学科,内容注重临床实际,选材难易适度,编排循序渐,尽可能使用最新国外原版英文医学教材,参考书和最新英文期刊,由各分支专业教师从网上摘录最新医学文献,在英语教师的协助下改编,使之在难度,长度上适合学生的需要,辅之重点词汇及难点注释,涉及本领域新发展介绍。因特网这个高速信息网正向我们提供着无穷无尽的信息源。英语教师在专业医学教师的帮助下,在教学和科研中接触众多的专业网站,在总结和筛选后,可将其中最具前沿性和代表性的在“相关资源”一栏中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相关专业的兴趣网站进行浏览,在增长专业医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医学英语阅读水平。开发选修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面的学习需求,增设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国际会议学术交流英语、医学专业英语口笔翻译等课程。

2.3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综合采用任务型、交际型、合作式、讨论式、导师模拟式多种教学方法;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服务于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提升专业英语综合技能。

3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对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以实际应用为主,在医学英语基础知识前提下,掌握将要服务学科的具体内容与实际能力的培养。语言教学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由通到专,螺旋上升,循序渐进。使英语这门语言能够真正起到辅助医学人才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目的。大学英语学习应该有一个特定的方向和范围,即与自己工作的领域有关的英语学习。这就是"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教学。ESP的特点是把英语作为手段或工具来学习,以便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或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ESP主要有职业英语、学术英语、教育英语和各行各业的科技英语。ESP目标明确,是针对性强、实用价值性高的教学途径。就医学专业而言,分支详细,内容差距大,单一地笼统地采用统一课本,教授基础医学英语知识,将会偏离教学目的,达不到真正专业用途英语的作用。采用分专业英语细化的教学方法,是ESP教学的具体而有效地运用,融合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二语习得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现在注重学生需求,教学模式多元化,培养技能多元化等方面,具有前沿性、全面系统性、科学创新性及实用指导性,取得了学生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促进了当今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为其他高校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科学的医学英语课程及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利用英语摄取专业医学知识的能力,为深化素质教育开拓广阔的前景。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从普通英语向专科英语调整,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本课题实践了医学英语分专业细化的教学模式,适应社会潮流,与世界接轨,与时惧进,达到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困惑;对策

一、前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或者说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过程、情感与体验、交流与合作等。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策略,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体育课程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体育价值,形成良好、有效的体育学习方式,在中学体育课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笔者参与的各类教研活动和平时的听课发现。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性学习时出现了一些困惑。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中学体育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困惑

1、对体育课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学习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自然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2、体育研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

第一,重过程。体育教学中,学生经过一段对某一项运动技能的研究学习,可能最后运动技能水平并不是太高。但是,学生在体育研究学习过程中认真的学习态度,锻炼方法的掌握,身体得到锻炼,也就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关键是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体育学习方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第二,重应用。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加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

第三,重实践。实践是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体育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最大的不同点是不只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第四,重全体参与。体育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根据智力多元理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优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所以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3、对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作用的认识

随着体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的角色在体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教师角色的理解是否正确,将影响到体育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对于如何给自己定位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在体育研究性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是一位权威的体现者,知识的灌输者;还是一个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参与者?

体育研究性学习是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扩大,人们要面对大量的信息,进行自我的判断、筛选、获取和应用,这就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来解决所面对的各种情况,也就使我们的教育背离了传统的方式,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学生在体验之中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与传统的接受式相比,在体育研究性学习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和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地位,失去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权威,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而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互相协作的。

4、在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认识

对学生认识主要表现为两个问题:一种认为体育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过高的要求,是一种奢望;另一种认为体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简单的活动,不过就是动动手,写篇论文而已,是一种新的劳技课,一种新的样式罢了。这两种认识都是没有搞懂研究性学习之中“研究”的含义所致。

体育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研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的手段。让学生通过研究这种方式,亲自去探究所学知识的实践过程,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给传统的学习方式注入生命的活力。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延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使他们能从社会、生活、书本之中发现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进而通过自己的探求,在合作的方式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对体育研究性学习过高或过低的认识都不是客观公正的。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他们有无限的潜力可以挖掘。只要我们的方法和指导得当,体育研究性学习就能顺利的开展。

5、对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的认识

有人认为体育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仿效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做个课题,搞个调查,写篇学术论文;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不是研究性学习。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有过程性的特点,所以体育研究性学习也必然要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接受式学习,强调知识的传承性,忽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性,因而便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的标准,所以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仅有的评价标准,而能体现这种评价标准的途径,也就只有考试,只有成绩了。我们不想否定这种评价方式的作用,只想说,它不是评价的唯一方式。体育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中,通过一种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仅仅以考试和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客观的,我们不但要重视成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不但要有终结性评价,同时也要有过程性评价。

总而言之,在体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结果与过程并重,我们更看重过程。

三、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倾向,学生的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体育研究性习则是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的探索、实践,勤于动手,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教师不应停留在掌握或精通本学科书本知识上,而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阅读、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身知识的广度,拓宽知识面,逐步熟悉和掌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掌握研究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

2、体育教师要了解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了解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原则。

课题研究工作一般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研究题目的选择。第二步:研究方式的设计与步骤实施。第三步:论著的撰写与答辩。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为:①科学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整体性原则,④应用性原则,⑤艰巨性原则,⑥合作性原则。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一,做好初期的宣传工作。讲求可行性,就是要求学生选题时不要太宽泛,不要大而笼统,要尽量做到角度小,视角新,富于创新意识。

第二,做好开头的组织落实工作。要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的性质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确定研究的方法,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步骤。总体看探究的方法一般有学习咨询,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查问卷,访问专家,实验观测,技能操作等。

第三,做好活动中三大环节的指导工作。①选择确立课题的指导,②进行实践研究的指导,③提炼、撰写结题报告的指导。

第四,做好结题评价的工作。本着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在活动中取得收获的小组及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

4、进行灵活而恰切的评价

第一,全面的评价观。定量评价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定性评价具有较好的交流功能和激励功能;形成性评价则强调对过程的关注,而终结性评价则强调对结果的关注。它们各有优势,互为补充。由于体育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参与程度,所获得的情感满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就决定了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准确的评价体育研究性学习。

第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传统的评价,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在评价中教师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某种程度上的对立,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看法和感受,有利于教师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学生和评价学生,他评是对自评的补充和辅助,所以要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第4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研究性学习 现状分析 调查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1]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而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及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心理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认识到竞争的复杂性和群体性,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这种过程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养成学生不断质疑、反思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要求。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阜阳市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临泉县、界首市和亳州市部分初、高中的体育教师和初、高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和数据。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和体育教师卷。学生卷设计了17道题,均为选择题,有单选和多选两种。内容涉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及了解情况;体育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及效果;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顾虑;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及建议等方面。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68份,有效率95% 。体育教师卷设计了18道题,均为选择题,有单选和多选两种,内容涉及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关注程度、了解情况及运用状况;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顾虑、困难及效果;教师对体育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需要改善的方面以及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等方面。共发放问卷78份,收回75份,有效率9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及运用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程度不高。体育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非常了解”的只有8%,60%的教师只是“有所了解”,近32%的教师表示“听说过”或“不了解”。当问及教师对研究型学习的理解与实践的关注程度时,78%的老师只是“偶尔关注”。59%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只是“有所了解”,29%的学生只是“听说过”。对研究性学习“非常了解”的学生寥寥无几。这说明很多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课标宣传、执行不是很到位,进而研究性学习在老师中的宣传、执行就很不理想。

在接受调查的师生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情况很不理想,主要是偶尔运用。关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情况,79%的学生表示老师是“偶尔运用”,“经常运用”不到7%。和对学生的调查数据基本吻合,被调查的老师在教学中“偶尔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占78%,但在问及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态度时,67%的老师表示“非常赞成”,33%的老师持“赞成”态度。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运用情况不佳,但老师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课标,开展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2.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认识情况

关于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知识是否有帮助,被调查老师认为 “有很大帮助”和“有帮助”的分别占20%和60%,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和“有帮助”的分别占16%和68%。可见,运用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方面不管在老师中间还是在学生中间是有很高的认同度。关于以学生小组的形式来组织课堂对提高团体协作能力的作用,所用的老师均表示有帮助,甚至是有很大帮助;80%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或有很大帮助。但问及学生“小组成员强调其互助合作的精神,你认为你的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近60%的学生表示一般或不好。

3.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效果反馈

针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效果,问卷中从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主旨:体验过程、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相关学科联系及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这四个方面来体现。根据统计结果来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研究型学习实施的效果更多持一般态度。如对于完成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体验“过程”的艰辛和欢乐的体验程度,63%的老师感觉学生体验到的艰辛和欢乐程度一般;11%的学生感觉很好,35%的学生感觉好,感觉一般和没有体验到过程的艰辛和欢乐的学生分别占46%和8%。关于改变学习方式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学生及老师更多持有一般态度。关于加强相关学科联系方面,87%的学生和78%的老师均表示有时或很少综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4.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及原因

由调查结果可知目前体育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情况不理想及实施效果整体表现不佳,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难题,同时老师和学生在体育研究性学习中也有其自身的一些顾虑。这些共同导致了体育教育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在教师的调查问卷中问及“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困难有哪些”(该题的设计是多项选择)。根据统计结果来看,老师提及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65%的老师认为自己缺乏有效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指导,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稍显力不从心;二、60%的老师认为是学校缺乏资料、设备等资源,难以保障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三、50%的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动手操作能力差,难以保证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老师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何顾虑”(该题的设计是多项选择)的结果统计中居于前三的分别是:所有的老师都担心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学生学不到东西;86%的老师担心学生“一放就乱”难以管理;71%的老师担心指导成果难以体现。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你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何顾虑”(该题的设计是多项选择)。统计结果中位居前三的分别为:84%的学生担心学校搞形式、走过场;73%的学生担心得不到很好的指导;67%的学生担心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达不到研究高度。此外,担心影响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担心查阅文献困难或调研有难度;担心自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参与等方面都占有比较高的比例。由此对照教师提及的困难发现师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谋而合,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四、建议

1.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前提

好的教学模式若想得到充分的应用,首先必须转变参与到教学中各个人员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它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同时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体育老师的角度来说,实现教学观念的六大转变是关键,即:“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由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由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2]从学生角度来说,应彻底摆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的束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总之,只有实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才有可能得到最终的实践。

2.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运用过程中,虽说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并建构知识的过程。但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能否成功实施主要是看体育老师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否被学生所接受、认可,并使研究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能否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能否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评价等等。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过程中,仍需要体育老师的进行系统的活动设计和适时的引导与启发。可见,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这要求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机智和自我调控能力、自学和科研能力。此外,熟悉网络,拥有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

3.学校的支持与保障是基础

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超越,对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学校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以保障其实施。诸如:进行合理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加大投入,提供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和教学所必须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尤其是进行教学资源系统和操作性强的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保证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探究学习活动所需的便利的上网条件与充足的时间;建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性学习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促进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顺利地运用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制.

[2]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作者简介:

第5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条件 评价 动机

一、研究性学习兴起的思想背景及时间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在我国一直是个“流浪汉”,但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在国外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

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斐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

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应工业化时代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受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

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欧诸国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有两大类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种学习方式,如张肇峰认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第二种观点则是将研究性学习做了广义与狭义上的区分,认为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理念,而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则指一类课程,比如霍益萍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处理、分析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尽管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存在分歧,但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积极运用调查、访问、实验、测量等手段进行学习,要求学生有极大的学习自主性与热情。

2.强调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传统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知识的运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强调实践与创新。

3.强调直接经验与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关注生活中、现实中的问题,学习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到实践中检验答案,所有学习过程都紧贴生活,这与传统间接经验的学习形成互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1.内在动机。研究性学习是自觉、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高难度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当学习者拥有强大的内在动机,才能激发并保持持久、坚定、不怕困难与失败的学习行为,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包括元认知过程。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探索自然世界与生活世界从而获得知识、建构意义。进行资料搜集、调查、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交流、讨论、计划、执行、修正等一系列活动。从认知层面来看,这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注意、记忆、思维、创造、反思、监控、调节、评价,等等。

3.批判思维。批判思维具有分析性、策略性、独立性、正确性、全面性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

4.创新。研究性学习提倡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习者突破定势思维,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种种对已有知识的新的认识或重新组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

5.实用智力。实用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但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而且要求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学习者要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要与社会打交道,要充分整合环境资源。因此,学习者的实用智力是必不可少的。

6.意志控制。意志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它其实更像科学研究的过程。在一个项目或主题的学习中,通常学习是很枯燥和艰辛的,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拥有坚强意志力的学习者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执行学习计划,达成原定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明显的自主实践性。所谓实践性是指研究性教学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做”、“考察”、“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2.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给予个体充足的自由空间。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个体主动进行的,学习步骤大都由个人安排,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给予个体安排学习活动的自由。

3.生成性。课程具有计划性的一面,但它的本质却是生成性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随着学术研究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问题往往不断生成。

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得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更多地参与步骤安排。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培养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标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5.开放性。打破传统的封闭性学习状态,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研究性学习在其内容、过程安排和得出结论中都享有充足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把内容固定在单一的学科内容中,而是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范围内。

6.互动性。研究性过程中非常强调互动,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上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并且互动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有口头表达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的过程,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7.整体性。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即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而个体的整体性并不是不同学科汇杂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和自我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课题主题的选择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应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

8.探究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和认识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等方式,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校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又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现象的探究思考;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问题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

2.生成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课程构建角度来说,具有生成性特点。与传统课程构建的方式和过程有很大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由专家学者预先设计及组织安排的,而是一个自我生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完成的。

3.非线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内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非线性结构。与一般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不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本位的课程,而不是知识本位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由学生个人经验的过程构成的,而不是由某些科学概念、规则、范畴构成的。它强调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逐渐积累直接经验。由于经验形成的复杂性,它不像学科知识那样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无法通过演绎推理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因而其构成及序列是难以确定和排列的。

参考文献:

[1]庞维国.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李静.试论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

[3]魏青云.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滨州师专学报,2004.

[4]郑流爱,吕准能.关于研究性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3.

[5]杨明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

[6]高飞,秦赟.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第6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 [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

第7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二、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以下的问题均可做为数学研究性问题来进行讨论:(1)购房贷款决策问题;(2)对当地或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调查,预测今后人口数量;(3)气象学中的数学问题;(4)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5)无盖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6)商品营销策略问题等等。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数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因为,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以学习者的立场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为此,数学教师在选题阶段,要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条件、特点,开发设计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在方法上,教师也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数学教师应当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走进“研究性学习”吧。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2]程太生 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第8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新手教师;教学设计

进入21世纪,新型劳动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个 “新”正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以培养未来劳动力为己任的学校,越发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正是为培养创新性人才而提出的课程形式。要帮助新手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我们必须首先对核心概念――研究性学习进行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为新手教师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课程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依然意见不统一,有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有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但不管哪一种定义,都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有统一的认识,学者们都认为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要帮助学生改变原先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建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逐渐提升,学生才能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

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中提到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并列。并且,研究性学习活动被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因此,本文选择将研究性学习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来进行相关内容的探讨。

二、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1.转变固有的教学观点,确立新的教学观、课程观

研究性学习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使命,新手教师当首先转变自己的思想,认清研究性学习的独特性。

(1)教学观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再只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本中的间接经验,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意义,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应用能力。

(2)课程观的改变。原先课程的开展往往严格遵循课程计划或教学指南,学生学习的是静态的课本。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实际的课堂中不断生成知识的一个情景化的社会过程。学习者被置于课程的中心,除了建构知识,还学会了与他人的交往。另外,也正是因为研究性学习强调在过程中的生成,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均表现出不确定性。在评价方式上,研究性学习也因人而异。

2.调整原先的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在任何课程开始前,教学设计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它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败。

(1)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为了使学习不落于泛泛之谈,教师也要对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设定目标。同时确定目标也是帮助教师选择学习材料、安排学习进程并且最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的指标和依据。另外,在确定目标时,我们除了设定总目标之外,还要注意设定出大致的分目标,当然分目标不是僵死不动的,它会随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不断开展而发生改变。

(2)确定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主要是指学生的初始行为和学习特征。学生最终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所以,明确好学生的初始行为很重要,这也是为了确定不同学生的不同起点,便于教师在后期的研究性学习工作中对学生提出个性化要求。另外,不同学生他们的学习特征不同,我们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从而真正帮助每位学生提高自我。

(3)学习环境的选择和设计。知识是有情境性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探讨,因此对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师应当设置真实化的情景。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个实现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可以采用互动模式,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也包括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学习共同体无形中发展起来。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不必对学习共同体介入过多,以免影响学习共同体中不同角色学生能力的锻炼,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当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更加明确、外显,教师更易掌握学生现有的基础情况,从而便于教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4)学习成果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中,评价设计要从三方面来开展,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根据评价结果对学习过程予以修正。我们当根据操作性目标,制定出测验项目的评价标准,并开展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事件进行修正,重新确定学生的初始行为特征。

第9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

为了更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真正用新的教育思想培养具有主动求知能力、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在研究性学习操作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点:

弄清研究与学习的关系 研究过去是指向未知领域,它建立在丰富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等基础之上;学习指向已知领域,重在消化、吸收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成果。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专家学者的科学研究不可同日而语。学生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有重大发明创造,而是让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经历研究过程,感悟世界的奥秘,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归根结底还是主动学习,主动求知,这是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最本质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在凝结其毕生心血和创造性智慧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讲到:“采取恰当的带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不通过直接观察,而用间接方式去研究、认识和探索事实和现象的能力。”

当下的教学改革将这两者联结在一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经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历程,直接感受、体验、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习过程变成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课题、研究课题以至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再只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积累,已知认识结果的直接接纳。研究性学习目的是让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日后终身发展及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

辨明研究与指导的关系 学生研究,老师怎么做,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基本原则。研究性学习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当然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抉择、独立判断的学习决策者的作用,教师则应从启发诱导、点拨指导、释疑辅导和因势利导等几个纬度上发挥导引作用。这样,学生主体地位能充分体现,学生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说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利用可能的信息资料,针对学生实际,指导确定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及时了解研究实施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醒指导、点拨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开发可资研究性学习的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运用有效手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写好研究日记,记载研究情况;指导学生对获取的研究资料、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形成结论。

总之,始终应注意,教师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只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方法线索,具体实际操作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发现。

懂得课题与课程的区别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对一个个独立的课题进行研究的活动。课题研究与课程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课题式研究学习是通过选题与研究开展学习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课程学习,是把课程内容(课文)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以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它是变革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这两种模式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构成综合交叉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考试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有促进作用。目前高考改革落后于教学改革,仍处于探索之中,尚未能对研究性学习起到积极导向作用。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早已列入高考命题方向,高考命题也早已明确提出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前需要做的是怎样才能得到切实的体现。教育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高考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不是教育改革适应高考的需要,高考命题应对基础教育改革起到指挥棒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