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范文

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

第1篇: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范文

关键词: 说话 训练 能力 素质

新实施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恰当应对、辩驳。”这也是语文工具性、语文服务于生活的体现,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说话能力是一种比读写更复杂的能力,因为它涉及到语调、音色、举止风度及应变技巧等诸多因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我们要由易到难、科学有序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而现在很多学生在“说”这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在该说时,表现得茫然,或拘谨不敢言或木讷不善言。交际中词不达意、牵强附会的现象屡屡发生。就我们的学生而言,现状和目标的差距很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加大对此方面的训练。其实学生之所以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平时不注重训练,学生又缺乏胆量和勇气,再加上必要的技巧不懂。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自己的一套方案。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的胆量,让其胸中积蓄很多话,不吐不快,并授之以一些必要的技巧。为了鼓励学生我还说:“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苦练出来的。这在口才训练上同样适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主动性、积极性,并联系教材,联系生活,在充满乐趣、富有挑战的课堂上培养了同学们的说话能力。

一、口头补叙课文

补叙课文是在对课文的深层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需要有独创性想象。书面表达已有一定难度,如果让学生口述出来,那更是一种挑战。当然之前可以给学生一些准备时间,也可以把自己的口述的内容简单写一下。如补叙课文《项链》,路瓦栽夫人在得知十年前借的项链是假的,而自己却为此付出十年的代价,她会怎样呢?让学生对此大胆想象,积极准备,然后当堂口述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她疯了,在街上披头散发,见人就说“假的”,最后住进了医院;有的说她忍受不住被欺骗的耻辱,回想自己的爱慕虚荣,后悔不已,最后投缳自尽;还有的说她状告女友,想讨个说法……由于是熟悉的教材,加上是自己的合理想象,因而虽然同学们观点各异,但演说得都很精彩。再如学过《孔雀东南飞》之后,能不能学习章回体小说形式给诗歌结尾?有同学这样写道:恩爱夫妻难相聚,棒打鸳鸯两分离,为寻真情赴九泉,化鸟泪洒相思地。

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口语,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联想和想象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开展教材辩论会

要施行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是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实践证明,结合教材举行辩论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可以激发其探究、想象等多方面的潜能。

由于辩论的主体是学生,因而为使效果更佳,我缩小辩论题目,依据教材,提出论题。这样就不用担心学生无话可说。在学过《雷雨(节选)》后,我再让学生看电影,以了解全部剧情,之后安排一场辩论:周朴园到底喜欢鲁侍萍么?由主持人确定辩论的正、反方。准备时间为一周。在辩论中,同学们大胆提出见解,双方各持己见,有理有据,“据理力争”,气氛很是“紧张”。

当然,随着学生学识、阅历的增多,论题可以向课外拓展,走进现实中。我还告诉学生,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获得06年诺贝尔文学奖,是和他与父亲的一次辩论分不开的。

三、点评流行音乐

高中生喜欢音乐,特别是歌曲。谈起歌星及他们的歌曲,很多学生兴趣盎然。结合这一点我提出一个新的说话形式:我评我喜爱的歌曲(戏曲)。要求届时当场播放音乐,并结合歌手(演员)的经历加以点评。这种课堂因为有了歌声,非常有吸引力,并且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效果非常好。

在课下,同学们积极搜集尽可能详尽的材料,认真整理、准备;课堂上则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走进新时代》显现了张也嗓音的激昂、清脆、甜美、悠扬,《请到青年突击队来》体现了关牧村的浑厚、稳重;凯西金演奏的《回家》令人回味无穷,笛子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余音绕梁。还有一位同学现场演唱了常香玉的《花木兰》选段,并结合电视剧《常香玉》讲了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不屈不挠的奋斗史,讲了抗美援朝时捐献飞机的感人故事。台上声情并茂,台下掌声不断。这样的点评不仅训练了口语,提高了思想,还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欣赏水平,增强了艺术修养。

四、模仿新闻联播

语文的目的即是为生活服务,因此走向生活是其必然选择。结合说话训练,我让学生模仿新闻联播播报新闻。这是一种更具挑战的形式。

每四人一组,按座位一次进行,每节课一组。四人合作上台播一条新闻。全班轮一遍后,评出最佳的一组。试验结果表明,学生积极性很高,效果不错。下一组借鉴上一组的经验,越讲越好。如汶川地震期间,第一个学生报告:今天是几月几日,汶川地震发生第几天,然后其他人依次讲新闻,最后一位总结:感谢您的收看,明天再会。如此颇有新闻的味道。

当然,这样的说话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并实时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凡事贵在坚持,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提高了演讲能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培养了学生的探求、创新精神,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或许,未来的演讲家就诞生在这不起眼的课堂上。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演讲与口才,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