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

第1篇: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核桃树;病虫害;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84-02

1 引言

核桃树的主要病虫害有核桃白粉病、核桃褐斑病、核桃黑斑病、核桃举肢蛾、核桃小吉丁虫、刺蛾、核桃天牛,分析了以上病虫害的特征、病原、生活习性,并对每一种病虫害提出了防治方法。

2 核桃白粉病

核桃树叶表面产生白粉层,引起叶片提早脱落,甚至苗木死亡,7~8月发病,发病初期叶片退绿或造成黄斑,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幼芽萌发而不能展叶,在叶片的正面或反面出现圆片状白粉层,后期在白粉中产生褐色或黑色粒点。

2.1病原

核桃白粉病有2种:Microsphaera akebiae Saw称木通叉丝壳,Phyllactinia juglandis Tao et Qin 称胡桃球针壳,均属子囊菌门真菌。

木通叉丝壳闭囊壳球形,黑褐色,直径 98~120(μm)。附属丝5~16根,顶端呈4~6次叉状分枝。闭囊壳内生2~8个子囊,子囊卵形,大小42~49×34~35(μm),子囊孢子4~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7~26×9~15(μm)。

胡桃球针孢闭囊壳也呈球状,直径140~210(μm),表面轮生针状附属丝5~18根,基部膨大呈球形,内生子囊5~45个,子囊圆筒形,大小60~105×25~40(μm),内生2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大小17~48×12~29(μm)。戴芳澜于1979年将木通属上的叉丝壳归属于M.alni(Wallr.)Salm.称桤叉丝壳。

两种白粉菌均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翌春遇雨放射出子囊孢子,侵染发病后病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5~6月进入发病盛期,7月以后该病逐渐停滞下来。春旱年份或管理不善、树势衰弱发病重。

2.2防治方法

(1)秋末清除病落叶、病枝,集中销毁。

(2)加强管理,合理灌水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强树体抗性。

(3)发芽前喷布波美1°石硫合剂,减少菌源。发病初期喷洒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或30%特富灵可湿必粉剂3000倍液。

3 核桃褐斑病

疾病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嫩梢,可造成落叶枯梢。叶片感病后,先出现近圆形和中间呈灰色的小褐斑,病斑上略呈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病斑增多后呈枯花斑,果实表面病斑小而凹陷。嫩苗上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十年多次侵染,5~6月发病,7~8月为盛期。

3.1病原

Marssonina juglandis(Lib.)Magn.称胡桃盘二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盘生在角质层下,后外露,直径106~213(μm),分生孢子梗排列在盘内,大小3~4×2~2.5(μm),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双胞,大小18~28×4~6(μm),上部尖,弯如钩状,内有油球。有性态为Gnomonia leptostyla 称核桃日规壳,属子囊菌。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翌年6月,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叶片侵入,发病后病部又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7~9月进入发病盛期,雨水多、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该病的流行。

3.2 防治方法

(1)清除病叶和结合修剪除病梢,深埋或烧抻。

(2)开花前后和6月中旬各喷一次1∶2∶200倍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4 核桃黑斑病

核桃黑斑病主要危害幼果和叶片,也可危害嫩枝及花器,首先在叶脉处出现圆形及多角形的小褐斑,严重时相互愈合,病斑有以水渍状晕圈,中央灰褐色部分有时脱落,形成穿孔。枝梢上病斑长形,褐色,稍凹陷,严重时因病斑扩展保卫枝条而使上段枯死。幼果受害时,果面发生黑色小斑点,无明显边缘,以后逐渐扩大成片变黑,并深入果肉,使整个果实连同核仁全部变黑腐烂脱落。花序受侵后,产生黑褐色水渍状病斑。病原细菌在病枝梢的病斑中或病芽里越冬,第二年春季细菌借风雨飞溅传播到叶、果及嫩枝上为害,病菌可以侵染花序(器),因此,花粉也能传带病菌。昆虫也是传带病菌的媒介。病菌由气孔、皮孔、蜜腺及各种伤口侵入。在足够的湿度条件下,温度在4~30℃范围内都可侵染叶片,在5~27℃时可侵染果实,潜育期在不同部位也有差异,果实上为5~34d,叶片上为8~18d。

4.1 病原

病原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Juglandis Pierce Dye,异名X.jugandis (Pierce)Dowson,属于黄单杆菌,菌丝短杆状,大小为1.3~3.0μm×0.3~0.5μm,端生一根鞭毛,在PDA培养基上,菌落透明初呈白色,渐呈草黄色,在牛肉浸膏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旺盛,凸起,有光泽,光滑,不透明,浅柠檬黄色,有黏性。细菌能极慢地液化明胶,在葡萄糖、蔗糖及乳糖中不产酸也不产气,生长适温为28~32℃,致死温度为53~55℃,生长的pH为5.2~10.5,以pH6~8为适宜。

4.2 防治方法

(1)培育和栽培抗病品种。

(2)保持树体健壮生长,增强病力,及时清除病果、病叶等病源物。

(3)发芽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5~6月喷洒1∶2∶200倍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雌花开花前、开花后和幼果期各喷1次。

5 核桃举肢蛾

其幼虫危害核桃果实和种仁,受害果变黑皱缩,引起早期落果。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1~3cm深土中或杂草、石块、枯叶中结茧越冬,6~7月化蛹,产卵于两果相接处或萼洼梗洼叶柄上,初孵幼虫在果面爬行1~3h后蛀入果实危害,8月为脱果盛期。

核桃举肢蛾防治方法:

(1)冬春细致耕翻树盘,消灭越冬虫蛹。8月上旬摘除树上被害虫果并集中处理。

(2)成虫羽化出土前可用50%辛硫磷乳剂200~300倍液树下土壤喷洒,然后浅锄或盖上一层薄土。

(3)成虫产卵期每10~15天向树上喷洒一次速灭杀丁2000倍液。

6 核桃小吉丁虫

核桃小吉丁虫(又名串皮虫)是危害核桃的重要害虫。以幼虫在枝干的皮层内缧旋状取食,被害处枝肿大,表皮变为黑褐色,直接破坏输导组织,导致大枝脱水干枯,严重时全株枯死。

核桃小丁吉虫的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的抗虫力,采后至落叶前结合修剪剪除受害枝条,集中烧掉。

(2)成虫发生期喷洒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剂4000倍液。

7 刺蛾

刺蛾(俗称洋辣子、刺八角)常见的有黄刺蛾、福刺蛾、绿刺蛾和扁刺蛾。以初龄幼虫取食叶面下表皮和叶肉,仅留表皮呈网状透明斑,我国南方每年发生1~2代,6月初出现成虫于叶背产卵,7月中旬至8月上旬孵化成幼虫开始危害叶片。8月下旬老熟幼虫结茧越冬。

刺蛾的防治方法:

(1)秋季结合修剪铲出虫茧并深埋,成虫出现期(6月上中旬)每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摘除群集危害的虫叶并立即埋掉或将幼虫踩死。

(2)幼虫危害严重时,在幼虫发生期喷洒25%亚胺硫磷乳油6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剂5000倍液。

8 核桃天牛

核桃天牛学名云斑白条天牛,又叫铁固牛、铁炮虫。主要危害枝干,为害严重的地区受害株率达95%。受害树有的主枝死亡,有的主干因受害而整株死亡。

受害症状是被害部位皮层稍开裂,从虫孔排出大量粪屑。危害后皮层开裂,木质部中的虫道比木蠹蛾少。成虫羽化孔多在上部,呈一大圆孔。云斑天牛发生世代数因地而异,越冬虫态也有不同。一般2年发生1代,跨3个年度。以成虫或幼虫在树干内越冬,4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份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幼虫淡黄色,无足。成虫黑褐色或赤褐色,有假死和趋光习性。

核桃天牛防治方法:

(1)在冬季或产卵期前,用核桃保果灵I 号涂刷树干。

(2)在有虫眼的地方用铁丝将虫眼内木屑清除干净,再用注射器将核桃保果灵I 号原药注入虫孔,用泥土封死孔口,杀虫效果良好。

(3)利用成虫趋光和假死习性,晚上用灯光引诱到树下捕杀,白天经常观察树叶、嫩枝,发现有小嫩枝被咬破且呈新鲜状时,在附近即可捕捉到成虫。成虫产卵后,经常检查,发现有产卵破口刻槽,用锤敲击,可消灭虫卵和初孵幼虫。当幼虫蛀入树干后,可以虫粪为标志,用细铁丝将尖端制成小钩,从虫孔插入,钩杀幼虫。

参考文献:

第2篇: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大白菜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99-02

目前,大白菜已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栽植,应及时做好大白菜各种病害的预防,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大白菜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和干烧心病等,虫害主要有白粉虱、蚜虫、菜青虫、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等,这些病虫害发生后,既影响白菜品质又影响白菜产量。

1 病害

1.1 霜霉病

霜霉病在苗期至包心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白菜叶片,最初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突出病状是叶面形成大量多角形病斑,病部在湿度大或有露水时长出白霉,或形成多角形病斑,严重时病斑增多使叶片变黄干枯,不能食用。该病发生轻重与气候、品种和栽培技术密切相关,秋季降雨多,相对湿度高于70%,有利于霜霉病发生;播种过早、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田间排水不良时发生严重。

防治上,合理密植,适当晚播。中、早熟品种种植密度为3.75万~4.50万株/hm2,晚熟品种种植密度为3.0万~3.6万株/hm2。平衡施肥,追施多元素复合肥,避免偏施氮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1]。发病初期可用40%乙磷铝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1.5%霜疫威1 000倍液叶面喷雾;在莲座期至团棵期,喷施保护性药剂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发病重可用霜克或72%杜邦克露800倍液叶面喷雾,隔7 d喷1次,连喷2~3次。

1.2 病毒病

病毒病症状分2种类型:一是花叶型,叶片产生浓淡不均的绿色斑驳或花叶;二是皱缩型,心叶呈现皱缩畸形,质硬而脆,可出现抽筋、花叶、皱缩、坏死、畸形等症状[2]。该病发生与气候、管理等因素有关,白菜播种后遇高温、干旱,根系生长发育受抑,抗病力下降,加之高温干旱有利蚜虫发生,传播病毒几率高,病毒病发生严重。另外,管理粗放,缺水、缺肥时发病重。

防治上,白菜病毒病由蚜虫传播,因此防治蚜虫至关重要,可用10%吡虫啉2 0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1次,连防2~3次。在防治蚜虫的基础上,白菜染病后,用1.5%植病灵2号800倍液或病毒克星、康润一号1 000倍液叶面喷雾,每隔7 d喷1次,连防2~3次。

1.3 软腐病

大白菜软腐病俗称“烂疙瘩”,又称塌帮、脱帮,在莲座期至包心期发生,开始时菜帮基部或短缩茎上产生水渍状病斑,并由外向内扩展;有时短缩茎腐烂后由内向外扩展[3]。发病初期,外叶萎蔫,但早晚尚能恢复正常,以后随着病情发展,外叶下垂,叶球,基部腐烂,散发出一种恶臭味,严重时整株死亡。常有2种类型:一是萎蔫型,白菜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持续几天后整株死亡;二是软腐型,受害的白菜叶柄或叶球呈黏滑性软腐,并散发出臭味。该病发生轻重与气候、茬口、播种期等有关,如降雨多、地表积水有利于发病,另外播种过早、连作地块发病重。

防治上,加强管理,早期及时防治地下害虫,自苗期起及时防治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等;中耕(尤其在莲座末期)要浅,以免伤根,同时要注意不碰伤地上部植株;施肥均匀,注意施肥的部位和浓度,避免烂根和烧叶。在进入结球期后,要注意经常观察田间植株。一旦发现病株,及早拔掉深埋,并用消石灰撒于病穴周围,防止病菌传播。遇旱不可大水漫灌,也不宜局部积水,以利于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防止病菌田间传播;雨后及时排除菜田积水[4]。在大白菜幼苗期或病害初发生时,用菜丰宁3 kg/hm2对水750 kg喷洒,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另外,喷洒50%代森铵600~800倍液、敌克松原粉500~1 000倍液或200 U农用链霉素、200~400 U氯霉素等也有一定效果。在大白菜生长中后期或田间出现大量病株时,用菜丰宁7.5 kg/hm2对水1.5 t,逐株挖穴灌根,效果良好。

1.4 干烧心病

干烧心病一般于白菜莲座期开始发生,幼嫩叶片表现干边,到结球期症状明显,叶片上部逐渐变干、黄化,叶肉呈干纸状,叶脉黄褐至暗黑色,发病部位主要在叶球中部。该病属生理性病害,主要因缺少钙、锰营养元素引起。

防治上,增施有机肥。在白菜幼苗期、莲座期或包心期前用0.7%硫酸锰加绿芬威3号喷雾;或选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新植霉素3 000~4 0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30%菌必克600倍液,或灭菌威500~800倍液交替喷雾,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喷药时以轻病株及其周围植株为重点,着重喷施接近地表的叶柄及根茎部。

2 虫害

2.1 蚜虫和白粉虱

蚜虫和白粉虱均以成虫和若虫吸食大白菜汁液,导致被害叶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分泌的蜜露严重污染叶片,引起霉污病发生,使白菜失去食用价值;另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防治上,利用蚜虫和白粉虱的趋黄性,在田间设置黄板诱杀,设置300~375块/hm2,固定在木棍上插在菜田中,高度以黄板底部高出植株顶部20 cm为宜。生物药剂可用3%除虫菊素微囊悬浮剂675 mL/hm2喷雾防治[3]。化学药剂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德力克1 500倍液,或98%巴丹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隔7 d喷1次,连喷2~3次,要注意早晚用药。

2.2 菜青虫、甜菜夜蛾和小菜蛾

菜青虫、甜菜夜蛾和小菜蛾均以幼虫食叶危害,菜青虫3龄后可蚕食整个叶片,危害重的仅剩叶脉,严重影响白菜生长和包心,造成减产;甜菜夜蛾主要以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的小孔,4龄以后食量大增,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和叶柄,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小菜蛾可将菜叶吃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吃成网状,在苗期常集中心叶危害,影响白菜包心。

防治上,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每2.67~3.33 hm2地块设置1盏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害虫;也可利用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对性信息素的趋性,在田间每666.67 m2地块放置1套性诱剂诱杀害虫。可在害虫低龄期用生物制剂Bt 250~500倍液喷雾防治。选用化学药剂15%安打悬浮剂3 000倍液,或安达尔1 500~2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3 参考文献

[1] 姜春敏,刘连喜,张国华,等.大白菜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84-185.

[2] 刘小红.大白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新疆农垦科技,2010(4):32.

第3篇: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烟叶;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7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烟叶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叶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烟叶种植过程中会遭受诸多病虫害的危害,据统计其病害高达116种,一旦防治不力可能会引起烟叶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会绝产。在烟叶生长期间其发生的侵染性病害有67种,其中真菌病害最多,为30种;其他病害有病毒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植原体病害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种类分别为18种、7种、5种、4种和3种。不同病害有不同的发生特点,这与烟叶的品种品质、生长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管理等密切相关。烟叶还会遭受烟青虫、烟蚜、地老虎等害虫的危害,也应该对其重视。

1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1.1 黑胫病

1.1.1 发生情况

引发黑胫病的病原体属于鞭毛菌亚门疫霉属,为一种真菌病害。该病原体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生长旺盛,主要危害烟叶成株,侵害部位囊括根茎叶,但主要侵染根部与茎基部。在大田中,遭受该病侵染的烟叶植株常会出现以下症状:黑胫、穿大褂、黑膏药、碟片状和腰烂等。该真菌能够在土壤烟草残体中生存长达3a,通过水体扩散。黑胫病发生面积一般不大,但是危害性较重。

1.1.2 防治措施

在黑胫病的重灾区选择种植抗病品种,如牛津1号等;由于土壤为该病的初侵染源,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轮作,比较有效的为轮作禾本科作物、甘薯,水旱轮作也效果也比较好;做好田间管理,避免田间积水,并及时清理发病植株;通过甲霜恶霉灵、敌克松、乙磷铝和杀毒矾等药剂防治,效果较好。

1.2 炭疽病

1.2.1 发生情况

引发烟叶炭疽病的病原体属于半知菌炭疽菌属,为一种真菌病害。该病原体对温度变化不敏感,适应范围较大。对烟叶生长的整个时期都可能产生影响,也能侵染种子。叶片染病后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随后发展为褐色圆斑,边缘为褐色隆起,中央为白色或黄褐色凹陷;叶脉、叶柄和幼茎染病后,出现凹陷纵裂的褐色梭形病斑,容易折断;茎秆染病后,常出现黑褐色的凹陷纵裂网状条斑。病原体在土壤或肥料中越冬,可通过空气和水体传播。

1.2.2 防治措施

选育抗病品种,重视苗期管理,薄膜育苗效果较好;播种前对种子做好消毒工作,消毒剂可以选用CuSO4、AgNO3、福尔马林等,也可粉锈宁拌种;苗床地应该选择在远离与烟叶生产加工相关的地区以及菜地,地势高而干燥,排水好且土壤肥沃的地块,避免重茬,最好薄膜覆盖;苗床水管理精细化,尽量少浇水,肥料腐熟要彻底;使用斯美地土壤消毒剂对土壤消毒;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大水漫灌;可以使用波尔多液、克菌丹、多氧霉素、退菌特和百菌清等进行防治。

1.3 野火病

1.3.1 发生情况

引发烟叶野火病的病原菌为假单跑杆菌属丁香假单胞杆菌烟草专化型。该病能够危害烟叶幼苗和成株,多发于生长中后期,暴风雨后易发。其危害的主要部位为叶片,感染初期叶片出现黑褐色水浸状的小圆斑,随后扩展为带有宽黄色晕圈和中央褐色坏色的大圆斑,严重时形成成片的不规则大斑,轮纹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变部位常出现菌脓。

1.3.2 防治措施

加强苗床管理,避免菌源被带入苗床;烟叶收获后及时深耕翻土,清除带病残株,条件允许时应该轮作;适度打顶,避免郁闭的发生,并及时除去病叶病株;及时发现染病情况,使用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等进行防治。

1.4 病毒病

1.4.1 发生情况

引发烟叶病毒病的病毒常见的有4种,即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与烟草蚀纹病毒,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也可通过其他物理接触传播。病毒病易发于苗期与大田生长初期,初期症状不显著,后出现透明叶脉并进一步发展为花叶。整个烟叶植株呈现矮小,节间发生短缩。

1.4.2 防治措施

防治烟叶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选用抗病种,如辽烟10号、TT7、NC89等;加强种子采集的管理,避免混入病株的种子;种子播种前使用AgNO3或百菌清进行表面消毒;加强苗床管理,远离涉及烟叶生产的区域和菜地,对营养土进行消毒处理,尽量少触碰幼苗;避免使用近期耕种过茄科、十字花科植物的田块;如果田块发生病毒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杀灭烟蚜,以防止病毒继续扩散。

1.5 烟蚜

1.5.1 发生情况

烟蚜已发生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主要危害幼嫩的叶片和茎尖,还有传播病毒病的风险。烟蚜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液汁,引发烟叶煤污病,降低烟叶品质。

1.5.2 防治措施

以银色薄膜苗床驱蚜,避免其在幼苗间传播病毒;及时打顶处理,并对打顶后的烟叶组织进行焚烧处理,避免烟蚜的滋生;使用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杀;可以使用辟蚜雾可湿性粉剂和一遍净粉剂等进行驱杀。

2 对烟叶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思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烟叶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烟叶农药残留情况非常关注。在大力建设生态农业的背景之下,烟叶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应该被大力推广应用。在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基础上,利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通过对烟叶抗病虫基因的研究获得抗病虫害的转基因烟叶品种。生物农药由于其可降解性和无公害性而受到关注,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t、白僵菌等微生物制剂以及印楝素、除虫菊等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和性信息素能够有效灭杀烟蚜等病虫害,还可以利用食蚜蝇、瓢虫等天敌对付烟叶害虫。当然,烟叶病虫无公害防治需要使用者具备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技术水平,这也是当前烟叶无公害生产工作的瓶颈。

参考文献

第4篇: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甜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32-01

甜玉米在会昌县种植面积递增,1年可种2季。其生长季节发生病虫害多,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须及时防治。

1 甜玉米主要病害

1.1 大斑病

又称条斑病,是会昌县甜玉米上最主要的叶斑病,常年发生且危害较重。可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多从下位叶向上位叶扩展,叶上病斑长梭形,灰褐或黄褐色,潮湿时病部产生黑霉,病斑易合并连片形成更大的病斑,使叶片提早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高温、多湿,时晴时雨是大斑病发病最佳条件,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地常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选抗病品种,如黄金1号、华珍、超甜2000等。处理好残株病叶,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发病初用25%丙环唑1 0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加收米乳剂500倍液等喷雾,隔10 d喷1次,连喷2~3次。

1.2 小斑病

又称斑点病,是甜玉米中常见真菌性病害,全生育期都可发病,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危害叶鞘、苞叶和果穗。病斑小而多,椭圆形、黄褐色、边缘紫褐色,有时病斑上有轮纹,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病部长灰黑色霉层。果穗染病可致穗腐病及种子霉烂,后期叶片病斑常彼此连合,叶片干枯。小斑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喜高温(28~30 ℃),高温多雨、发病重,反之发病轻。防治方法:参见大斑病的防治。

1.3 纹枯病

纹枯病由近地面叶鞘和叶片向上发展。叶鞘上病斑椭圆或不规则形,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多个病斑合并成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包围叶鞘,使叶鞘腐败、叶片早枯,并侵入茎秆。苞叶上可形成云纹状大斑,严重时果穗干缩、霉变,穗轴腐败。后期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大量白色菌丝体并结成初为白色、后变深褐色的菌核,菌核形状、大小不一,易脱落入土[1]。种植过密,偏施氮肥,湿度大,连续阴雨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绿色超人等,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对低洼潮湿、高肥密植、遮荫郁闭、易发病的田块,从孕穗期开始就应注意田间检查,发现发病株及时喷药防治,药液要喷到植株下部和果穗上。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7.5 kg/hm2对水3 t/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于植株下部。

2 甜玉米主要虫害

2.1 玉米螟

又称钻心虫,是甜玉米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以幼虫蛀入茎秆取食危害,影响养分输导,且蛀孔处易遭风折。穗期喜蛀食雌穗,使籽粒缺损霉烂。苗期蛀食心叶,出现排孔。

防治方法:秋收后,清除杂草,处理秸秆、穗轴,减少虫源基数,利用黑光灯在夜间诱杀成虫;田间分2次释放赤眼蜂15万~30万头/hm2,也可释放螟虫长距茧蜂1.05万头/hm2;在甜玉米心叶末期用1%辛硫磷颗粒剂15~30 kg/hm2拌5倍的细砂土撒入喇叭口内;甜玉米抽穗后,用2%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00倍液,或20%康宽15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或滴液于雌穗顶部和雌穗上下几片叶的叶腋处。

2.2 玉米蚜

又称腻虫,以成虫、若虫刺吸甜玉米叶片等组织汁液,使叶片变黄或发红,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植株枯死。此外,玉米蚜还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铲除田中及田边杂草,拔除中心蚜株的雄穗,田间挂黄板涂黏虫胶诱集有翅蚜或距地面20 cm架黄色盆内装0.1%肥皂水或洗衣粉水诱杀有翅蚜,减少虫源;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1%的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拌种,播后25 d内对玉米蚜防治效果好。拔节期后用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25%吡蚜酮悬浮剂4 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 000~6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3 000~4 000倍液等喷雾,视虫情10 d喷1次,防治2~3次[2-3]。

2.3 地老虎

又叫土蚕、切根虫。1~2龄幼虫为害幼苗心叶或嫩叶,3龄以后切断幼苗茎部,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

防治方法:铲除杂草,烧毁;黑光灯诱杀成虫,设置密度15盏/hm2,或用糖醋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诱杀成虫;于清晨在甜玉米断苗周围将土扒开捕捉幼虫;用2%杀螟松粉、50%辛硫磷粉22.5~30.0 kg/hm2或50%辛硫磷、25%二氯苯醚菊酯等乳剂750~1 500 mL/hm2,加少量水混拌细土或土粪300~375 kg/hm2,制成毒土或毒粪,也可用糠麸等作饵料,炒熟、炒香后,每50 kg加2 kg稀释好的90%晶体敌百虫拌匀成毒饵,毒土可直接施于播种沟(穴)内,毒饵撒在地面进行诱杀。

3 参考文献

[1] 张盼.甜玉米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蔬菜,2011(6):57-58.

第5篇: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一、主要虫害

1.玉米螟

又叫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害虫。

1.1主要症状

玉米心叶期钻食心叶,当心叶展开时形成排孔。抽穗后蛀入茎秆或穗茎内,在穗期还可咬食玉米花丝、嫩粒或蛀人穗轴中。被害的茎秆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的输送,使玉米穗部发育不全而减产,茎秆被蛀后易被风折断则损失更大。

1.2发生规律

玉米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1年可发生1~6代,以幼虫在玉米秆和玉米芯中越冬,部分幼虫在杂草茎秆中越冬,发生期极不整齐,并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在虫口基数大、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往往危害严重;在高温高湿的6~9月容易发生;玉米品种不同。被害差异不同。

1.3防治方法

1.3.1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1.3.2心叶期、穗期选用药剂及时进行药物防治

1.3.3利用赤眼蜂消灭玉米螟有很显著的作用,并且成本低

1.3.4选用抗虫品种

2.蚜虫

2.1症状

以成虫在叶背和嫩茎上吸取汁液,受害植株叶片卷缩,禾苗萎蔫,甚至枯死。老叶受害,提早枯落,缩短结果期,造成减产。

2.2发生规律

蚜虫的繁殖与一般害虫不同,具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交替繁殖的特性,所以其生活史比较复杂。往往出现几代“同堂”,1年可发生20个世代以上。虫口密度很大,危害时间又长。对玉米造成的损失也较严重。

2.3防治方法

2.3.1药剂防治

用40%氧化快乐果3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克/公顷兑水750~1125公斤/公顷喷雾。也可用40%乐果乳剂原液15公斤/公顷加水75~90公斤/公顷,在被害玉米的茎基部,用毛笔或棉花球蘸药涂抹。

2.3.2利用天敌

玉米蚜虫的天敌主要有蚜茧蜂。

3.地下害虫

主要有蝼蛄、蛴螬、地老虎和二点委夜蛾等。

3.1症状

咬食玉米幼苗、根茎或根,造成死苗、缺苗、断垄。

3.2发生规律

这些害虫昼伏夜出,其中地老虎食性很杂。一般以第10代幼虫危害最为严重。秋季多雨是地老虎大发生的预兆。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食性杂,咬断植物幼苗、根茎,使幼苗枯黄而死。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靠近地表处咬断玉米幼苗,或在土壤表面开掘隧道,咬断幼苗主根使幼苗、枯死。

3.3防治方法

3.3.1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以消灭虫卵和幼虫,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3.3.2药剂防治。最好在播种时用药剂拌种,即用50%的锌硫磷1公斤兑水25~30公斤或用40%甲基异硫磷1公斤兑水20公斤拌种500公斤。没有拌种的可在播种后用50%锌硫磷3.00~3.75公斤/公顷兑水6000~7500公斤/公顷或敌百虫800倍液顺垄灌根。

3.4田间发现有危害时,可用90%敌百虫或50%锌硫磷0.5公斤对水稀释后拌40公斤麦麸或碎油饼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玉米苗附近防治。

二、主要病害

1.玉米大斑病

1.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1.2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温度在18~22℃高湿时发生偏重,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流行发生。

1.3防治方法

1.3.1选用抗病品种

1.3.2农业措施

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1.3.3药剂防治

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必要时隔7天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2.玉米小斑病

2.1症状

主要危害叶、茎、穗、籽等,病斑椭圆形、长方形或者纺锤形,呈黄褐色或灰褐色,高温条件下病斑出现暗绿色浸润区,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点。

2.2发病规律

该病病原为玉蜀黍平凹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温度高于25℃和多雨天气发病重。

2.3防治方法

同玉米大斑病。

3.玉米病毒病

3.1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从出苗至七叶期为易感染期。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呈弓状弯曲。叶背面、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发生隆起的短条纹,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

3.2发病规律

玉米矮花叶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种。主要由蚜虫传播,蚜虫除传播病毒外,对玉米的危害亦很严重。蚜虫刺吸的同时吐出一种唾液,影响生长和扬花授粉,造成空苞和秃顶。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该病毒可在灰飞虱的若虫体内越冬,也可以在冬前受侵染的小麦苗中越冬。

3.3防治方法

3.3.1选用抗、耐病品种

3.3.2早期用药剂把蚜虫和灰飞虱消灭在迁飞至玉米田之前。用40%氧化快乐果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克/公顷兑水750~1125公斤/公顷喷雾。

3.3.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玉米青枯病

4.1症状

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握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4.2发病规律。由镰刀菌、腐霉菌侵染引起。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土壤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4.3防治方法

4.3.1选用抗病品种

4.3.2在栽培措施上应注意排水

4.3.3用金雷多米尔、康正雷或盖克1000倍液灌根。

5.丝黑穗病

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开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危害相当严重,俗称“乌米”或“灰包”。

5.1症状

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症状表现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开花发病的植株一般无花穗,刚抽出的花轴顶端变成一小堆黑色孢子堆,有时开花抽出后小花畸形变为叶状物。

5.2发病规律

病菌厚垣孢子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土壤温度较低比较干燥时,玉米出苗迟缓,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发病率高。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

5.3防治方法

5.3.1选用抗病品种

5.3.2实行轮作、深耕。实行3年以上轮作,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菌的危害;深翻土壤可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第6篇: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栾树虫害;形态特征;发生特点;防治方法;河南驻马店

中图分类号 S4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00-01

驻马店市庭荫树、行道树及景观树大量采用栾树,是该市主要绿化树种之一。栾树属无患子科栾树属落叶乔木,蒴果三角状或长卵形,顶端尖,红褐色或橘红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在栾树养护中主要虫害有蚜虫、吹绵蚧、桑刺尺蛾等。

1 栾树蚜虫

1.1 形态特征

栾树蚜虫为同翅目蚜科,成蚜有翅胎生雌蚜,长卵圆形,长约2 mm,翅展6 mm左右,黑或黑褐色。翅长2.8 mm左右,透明。腹管细长,黑色,腹部淡色,有黑色横斑纹。无翅胎生雌蚜,卵圆形,长2 mm左右,较肥胖,漆黑色或黑褐色,少数为黑绿色。卵:长0.5 mm左右,淡黄色渐变为黑绿色。若蚜:体长1 mm左右,浅绿色。

1.2 发生特点

驻马店市栾树蚜虫1年发生数代,主要危害对象为栾树的幼嫩部分,严重时虫体布满幼嫩部分,分泌物布满树干,影响枝条生长,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死亡。以卵在树皮裂缝及芽缝处越冬,翌年3月底孵化为若蚜,4月中旬形成无翅雌蚜,开始胎生小蚜虫,4月下旬有翅蚜大量产生,进行迁飞扩散,4月下旬至5月危害最为严重,6月中旬后,虫量逐渐减少,10月中下旬有翅蚜迁回栾树,开始胎生雌雄无翅蚜,后交尾后产卵越冬[1-2]。

1.3 防治措施

在秋末冬初剪掉树干上虫害严重的枝条,集中销毁,也可在早春树木发芽前喷石硫合剂集中杀死越冬虫卵,消灭初发生尚未扩散的蚜虫。4月初于若蚜初孵期开始喷洒氧化乐果1 500倍液,或10%啶虫脒5 000~10 000倍液。危害严重时,隔7~10 d再次喷药防治。幼树可于4月下旬,在根部埋施15%地害平颗粒剂,根据树木干径用药1~2 g/cm,覆土后浇水;或浇辛硫磷乳油,根据树木干径浇药水1.5 kg/cm。

2 栾树吹绵蚧

2.1 形态特征

栾树吹绵蚧属同翅目硕蚧科,成虫体长5~7 mm,雌虫椭圆形;橘红色,腹面平,背隆起;触角黑褐色,11节,产卵前在腹部后分泌白色卵囊,囊上有14~16条纵纹。雄虫全腹瘦小,长约3 mm,胸部黑色,腹部橘红色;前翅狭长,黑色,后翅退化为钩状。卵椭圆形,长0.7 mm,橘红色,密集于雌虫的卵囊内。若虫椭圆形,橘红色,背面覆盖淡黄蜡粉,2龄触角6节,3龄触角9节,体毛发达。蛹体长3.5 mm,橘红色,体上散生淡黄褐色细毛,被有白蜡质薄粉。茧长椭圆形,白色,由疏松蜡丝组成,外敷白色蜡粉[3]。

2.2 发生特点

在驻马店市1年发生3~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若虫和成虫群集树叶上吸取汁液危害。发生严重时,叶片发黄,枝梢枯萎,其分泌物诱发煤污病,影响生长,导致落叶,降低观赏价值。

雌成虫以4、7―8、10―11月为最多。雌成虫多数群集固定一处,腹末分泌白色蜡质卵囊,边分泌蜡质边产卵,产卵期超过30 d,每只雌虫产卵数百粒至2 000粒。幼虫孵化后分散活动,多寄生于嫩梢及叶背的主脉两侧,每次蜕皮换居1次,2龄后逐渐转迁枝干上群居危害,吸食树体汁液,同时排出蜜露[4]。

2.3 防治措施

若虫大面积发生时可喷洒氧化乐果2 000倍液+洗衣粉1 000倍液,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2~3次。也可于5月用25%呋喃丹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灌根2次,杀灭若虫的效果很好。11月至翌年3月,可刮除越冬雌成虫,集中刮下虫体装到塑料袋后深埋,配合修剪,剪除虫枝,消灭越冬虫卵。

3 栾树桑刺尺蛾

3.1 形态特征

桑刺尺蛾又名褶翅尺蛾,属鳞翅目尺蛾科。成虫雌成虫体长18 mm左右,腹部宽8 mm左右。全体灰褐色,腹部各节有灰、褐色鳞片相间、翅银灰色。前翅有3条褐色横带,靠翅顶1条较宽。停落时2个前翅折叠起来,向后翘起。雄成虫体长15 mm左右,全体棕灰色。卵扁椭圆形,初产时银灰色,渐变古铜色,有光泽,成片产于枝、干或叶片上。幼虫1、2龄幼虫体酱色,4龄幼虫体长27 mm左右,全体绿色,背上有3根刺,刺为绿色,镶有白色黄色边。蛹椭圆形,体长14~17 mm,宽9~12 mm棕褐色。茧椭圆形,16~20 mm,灰褐色。

3.2 发生特点

在驻马店市1年发生1代,以茧内的蛹在树干基部土下树皮上过冬。翌年3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多产卵在枝上,每雌蛾产卵700~1 100粒,分几次产完,卵期20 d左右,4月上旬幼虫孵化危害,小时啃食叶肉,大时蚕食叶片,白天躲在叶柄或小枝上停留,将头卷曲在腹部呈“?”形。5月中下旬为幼虫下地化蛹盛期。幼虫有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幼虫可转移危害,也可在虫道内掉头,10月幼虫蛀入二年生枝条越冬。该虫危害时排出大量颗粒状木屑。受害植株8―9月出现枯枝,严重破坏景观。

3.3 防治方法

在初春树木萌发时,及时喷施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虫卵,蛹期在树干基部土下、树皮上刮除茧蛹消灭。根据被害形状或地面虫粪,人工捕杀幼虫。于低龄幼虫期喷20%啶虫脒10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2 000倍液灭杀虫卵及若虫。

4 参考文献

[1] 杨海莲.栾树病虫害防治[J].河北林业,2008(1):40.

[2] 刘芳.栾树蚜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2012(3):36-37.

第7篇: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1. 纹枯病 小麦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达50%以上。小麦播种后造成烂芽,苗期造成死苗,拔节期表现为花秆烂茎(眼斑)和叶鞘枯死,严重时形成枯白穗。

①重发生条件。病害发生适温是20℃左右。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小麦播种过早,病菌越冬基数大,返青后病势扩展快的地块春季发病重;氮肥过多的地块发病重。

②防治方法。春季小麦病株率达到2%的地块应及时喷药防治。亩用20%三唑酮乳油80毫升或1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100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茎部,用药间隔期7~10天,连喷2~3次。

2. 条锈病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茎秆、穗部,颖壳及麦芒上也有发生。病害流行年份小麦一般减产10%~20%,严重流行年份可减产60%以上。

①重发生条件。该病是由气流传播的病害,在降雨多,田间湿度大、结露、有雾滴的天气条件下容易重发生。

②防治方法。春季小麦病叶率达0.5%~1%时及时防治。防治关键在于治早,当发现发病中心时应立即防治。亩用20%三唑酮乳油80~100毫升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40克,对水50千克喷雾。

3. 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一般发病后可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者可达50%以上。

①重发生条件。春季降水多,田间湿度大、雾多的年份发病重;施用氮肥过多,种植密度大、田间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

②防治方法。春季病株率达10%以上时及时用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40克,对水50千克喷雾。

4. 全蚀病 主要以土壤中的病残体或带病粪肥、作物秸秆和种子传播。一般在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点片或成片发生白穗,病根变黑,形成“黑脚”。一般发病田小麦减产20%~35%,严重发生时可减产50%以上。

①重发生条件。春季降雨多,湿度大,土壤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病害发生和传播;水浇地块发病重;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②防治方法。拔除小麦全蚀病白穗株,带出田间烧毁;在病穴内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消毒;在小麦返青至灌浆期用硅噻菌胺(全蚀净)可湿性粉剂20~25克,对水15千克喷雾,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5. 赤霉病 是随气候变化发生的一种偶发性病害,主要在穗期发生,引起穗腐,一般导致小麦减产10%~20%,严重发生时减产达80%~90%。另外,人、畜食用病粒后可导致中毒。

①重发生条件。春季雨水多,田间湿度大时发病重。特别是小麦在开花期遇雨,常常造成病害流行。

②防治方法。小麦扬花期喷药预防病害发生。可在始花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多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二、小麦春季主要虫害

1. 蚜虫 主要集中为害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吸食小麦汁液,使叶片变黄白。蚜虫的排泄物还会污染小麦叶片,阻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灌浆,使小麦减产。

①防治指标。平均每百株小麦有蚜虫500头以上,或有蚜株率达25%以上时,要及时防治。

②防治方法。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克,对水50~75千克喷雾。

2. 红蜘蛛 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开始发生。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吸食汁液,被害叶片表面布满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成斑块,叶片发黄,严重时植株不能抽穗,枯萎而死。

①防治指标。在小麦单行33厘米有麦圆蜘蛛200头或麦长腿蜘蛛100头时及时用药。

②防治方法。用73%炔螨特(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3. 吸浆虫 以幼虫为害花器和吸食麦粒浆液,造成瘪粒,导致小麦减产。

①防治指标。4月底至5月初1个样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蛹2头,或在灌浆期扒开麦垄一眼可见2~3头成虫时,应及时用药。

②防治方法。蛹期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600~900克拌细土20~25千克,或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对水1~2千克并拌细土20千克,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立即浇水,可提高防效。

4. 麦叶蜂 以幼虫取食叶片,将叶片吃成缺刻状,严重时仅留主脉。

①防治指标。每平方米麦田有40头幼虫时用药。

第8篇: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叶榕;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云南普洱

中图分类号 S763.72.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64-01

小叶榕是一种生长适应能力很强的热带常绿乔木。由于其具有易成活、生长快、枝叶繁茂、树冠优美、一年四季常绿常青、抗污染以及对氯气、二氧代硫、氟气等有较强的抵抗力等优点,逐渐成为城市绿化中的主要街道树种和盆景材料。但在栽培管理中常受到病虫危害,影响了小叶榕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时造成树叶卷曲、畸形、变色、脱落等,大大降低了小叶榕的观赏价值。目前雷艳梅等[1]和谢小明[2]分别对广西和四川小叶榕上的害虫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在云南,对小叶榕的病虫害种类进行调查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首次对云南普洱小叶榕的病虫害种类及危害情况等进行了大量调查,对今后开展小叶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病害

1.1 煤污病

煤污病又称煤烟病,危害植物的叶片,也能危害嫩枝。其症状是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甚至引起死亡。本病在普洱全年都可发生。 高温多湿、通风不良、蚜虫、介壳虫等分泌蜜露,害虫发生多,均加重发病。每年3~6月和9~11月是发病高峰期。

1.2 日本菟丝子

菟丝子是一种攀缘性草本植物,又称黄鳝藤。以藤茎缠绕主干和枝条,被缠的枝条产生缢痕,藤茎在缢痕处形成吸盘,吸取树体的营养物质,藤茎生长迅速,不断分枝攀缠植株,并彼此交织覆盖整个树冠,形似“狮子头”。不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致使叶片黄化、脱落,削弱树势,甚至造成枝梢干枯或整株枯死。在普洱,菟丝子10月开花,11月种子成熟,种子落入土中经休眠越冬,或到第2年2~3月至6月落入土壤,陆续发芽,遇寄主后缠绕为害。

1.3 炭疽病

病斑常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处,圆形至椭圆形,后期病斑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略有轮纹,病斑上出现针头大小的黑色小点,严重时会造成病斑形成孔洞。该病在普洱主要在每年4~10月发病,高温高湿的天气或通风不良的环境易发病,在长势弱或受橡胶榕斑为害的树上发病较重。

2 虫害

2.1 榕管蓟马(Ynaikothrips uzeli Zimm)

成虫和若虫以其锉吸式口器刮破植物表皮,口针插入组织内吸取汁液进行为害。受害初期的嫩芽、嫩叶形成大小不一的紫色斑点,为害严重时叶面折叠成饺子状虫瘿,内有若虫、成虫几十头,形成褐色成片的取食斑点,新梢嫩叶受害最严重,可导致叶片脱落。榕管蓟马在普洱1年可发生9~11代,大多在虫瘿内化蛹、产卵,无明显的越冬现象,世代重叠严重。每年5~6月和9~10月是该虫发生高峰期。

2.2 橡胶榕斑蛾(Ficus elastica Roxb.)

以幼虫咬食叶片进行为害。初孵幼虫啃食叶表皮,大龄幼虫则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猖獗为害时,可把植株叶片全部吃光,仅剩下光秃的枝干。橡胶榕斑蛾为害高峰期是4~10月。一般9月下旬开始陆续有老熟幼虫在树附近的杂草或树根间隙处结茧越冬,成虫以4月始见。

2.3 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

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植物的幼嫩组织和叶片的汁液进行为害,植物受害后,叶片和嫩梢不能正常生长;蚜虫还可分泌蜜露,与蚂蚁形成共生关系,同时还可诱发煤污病,致使叶片变黑,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该虫周年均可发生,正常气候条件下,一般进行孤雌生殖。但在雨季结束后的10月至翌年5月为害较严重。

2.4 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

以若虫、成虫群聚在植物的叶背、嫩梢及枝条上进行为害,发生严重时可布满整个枝条,致使寄主叶色发黄,生长势减弱,造成落叶和枝梢枯萎,以致整枝、整株死去,即使尚存部分枝条,亦因其排泄物引起煤烟病而一片灰黑,影响观赏价值。该虫在当地1年发生3~4代,因世代重叠,在同一时间,卵、若虫、雄成虫均可见到。雌成虫在卵囊内边分泌蜡丝边产卵,长达1个月之久。繁殖方式以孤雌生殖为主。春季雌虫产卵可达600粒之多。若虫孵化后,常寄生在嫩叶及叶背的主脉两侧,随虫龄增大,渐渐移至小枝危害。在自然条件下,雄虫数量极少,不易发现。其天敌为瓢虫。

2.5 蜗牛(Euolta)

蜗牛以成、幼贝为害小叶榕的叶和嫩茎,叶部受害症状为叶的绿色部分被啃掉,表皮呈灰白色。蜗牛边取食茎叶边排出粪便,并通过分泌的粘液粘在叶片上,在爬过的地方留下带状银灰色的粘液痕迹,既污染小叶榕,又利于病菌侵入。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生活,为害的高峰期为每年6~7月和9~10月。成、幼螺在小叶榕根部、草堆、土缝、瓦砾堆下、地面枯枝层或表土层内越冬。3月初气温达到10℃以上时,蜗牛开始活动,进行危害。

3 综合防治措施

目前小叶榕在普洱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绿化树种,但由于病虫害的为害,使其观赏价值降低,因此今后有必要继续加强对小叶榕病虫害的进一步防治和研究。从整个调查结果来看,在普洱小叶榕上,病害以煤污病的危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在遮荫或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病较为严重,因此在种植小叶榕时,应考虑到植物的配置,不能把小叶榕种到其他高大树木的下面;害虫主要以榕管蓟马的危害较为严重,这与雷艳梅[1]在广西的报道一致和宁玲[3]在普洱的报道结果也是相同的。针对榕管蓟马是小叶榕上的主要害虫,为害较为严重,建议今后对榕管蓟马的天敌资源进行调查,以期在本地发现其天敌资源。由于小叶榕是作为绿化树种进行栽培的,对其防治应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或者采用低毒农药。

4 参考文献

[1] 雷艳梅,黎健春.小叶榕蓟马的发生为害情况[J].广西热带农业,2003(4):22.

第9篇:害虫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1主要刺吸性害虫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1.1蚜虫

蚜虫以成虫、若虫密集于嫩梢、叶上吮吸汁液,严重时嫩叶畸形卷缩、嫩梢顶端弯曲,引起枯梢枯叶,致使幼枝节间缩短,花芽生长受阻,并影响开花结实和果实品质,造成减产。经观察,蚜虫在永泰县冬季以有性蚜、卵、干母和无翅胎生雌蚜混合越冬。2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为害李树的盛期;5月虫口陆续迁离李树,到夏寄主上繁殖为害;10月上旬有翅蚜从夏寄主迁回李树上,在叶片背面取食繁殖;11月上旬出现雌性蚜与有翅雄蚜,11月上旬后期雌性蚜开始产卵,11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1月上旬为产卵末期。卵多产在当年生枝条的芽腋上,少数产在小枝条的分杈处,极少数产在树皮裂缝内。12月中旬卵开始孵化,1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2月中旬孵化基本结束。李蚜发生量大小与冬春气候条件密切相关。10-11月雨量少,有利于有翅蚜的大量迁飞和迁返李树上繁殖,从而加大冬季的种群数量。同时,翌年2-3月李树长叶长梢期间降雨量少,气温正常略偏高,李蚜孤雌胎生繁殖速度加快,死亡率低,为害加重。

1.2桑白蚧

桑白蚧以雌成虫及若虫群集固着在枝干上吸食汁液,偶有为害果、叶,致树势衰弱,严重时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3(3)全树枝干遍布白色介壳, 造成枝枯、株死、园毁。在永泰县,每年发生4代,以受精的雌成虫于李树上越冬,寄主萌动时开始吸食,虫体迅速膨大,李树2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产卵,3月上旬产卵结束, 若虫一般于2月下旬始见,3月中旬为第1代卵孵化高峰期,3月下旬初结束,3月下旬可见成虫。越冬代雌成虫产卵最多,每头雌成虫产100~130粒卵。第1代雌成虫于4月下旬后期开始产卵,5月中旬结束,5月下旬为第2代卵孵化高峰期,6月中旬进入成虫期。第1代雌成虫平均每头产卵50~55粒。第2代雌成虫于7月上旬后期开始产卵,平均可产卵40~50粒,7月中旬中后期始见若虫,7月下旬为第3代卵孵化高峰期,8月中旬进入成虫期。第3代雌成虫于9月上旬始见产卵,平均每头可产卵60~65粒,结束于9月下旬,9月中旬始见若虫,9月下旬中后期为第4代卵孵化高峰期,10月上旬陆续进入成虫期,以后越冬。

1.3球坚蚧

球坚蚧是该县局部地区李树上暴发性害虫,以若虫和雌成虫群体在枝干上刺吸枝、叶汁液,尤其3月份虫体膨大产卵期对李树危害和破坏性最大,轻则影响开花发芽,重则整个枝干逐渐枯死。同时排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重者枯死。每年1代,以2龄若虫在枝上越冬,外覆有蜡被。2月中旬开始从蜡被里脱出另找固定点,尔后雌雄分化。雄若虫3月上旬开始分泌蜡茧化蛹,3月中旬开始羽化,后雌虫迅速膨大,4月中旬中后期为产卵盛期。每雌一般产卵1 000余粒,卵期7 d左右。4月下旬为卵孵化盛期。初孵若虫出壳后3~5 d开始活动,分散到枝、叶背寻找适当地点固定下来,并开始逐步形成蜡丝。以叶痕和缝隙处居多,此时若虫发育极慢,越冬前脱1次皮,10月上旬后以2龄若虫于蜡被下越冬。雄成虫寿命3 d左右,可与数头雌虫。未的雌虫产的卵亦能孵化。全年4月中下旬为害最盛,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虫口密度的果园,幼蚧出壳高峰期出现迟早不同。

2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

2.1.1冬季清园11月份彻底剪除病虫枝、枯枝,集中烧毁,并全园喷1次3 °Be石硫合剂,以减少越冬虫源。

2.1.2合理修剪在生长季节通过抹芽、摘心、扭梢、拿枝和拉枝等方法控制枝梢无效过旺生长,促进通风透光,枝芽充实健壮,减轻虫害的发生。修剪下来的枝叶杂物清理出园,集中烧毁。之后喷洒5%矿物油EC或机油EC或用10%氯氰菊酯EC 200倍液与柴油EC 10~50倍液涂刷介壳虫多的枝干。

2.2生物防治

李树刺吸性害虫天敌资源丰富,种类多,有绒茧蜂、赤眼蜂、草蛉、瓢虫、食蚜蝇、蜘蛛和鸟类等。在李园可采用茶果间作或在幼龄李园种绿肥,夏、冬季在李树行间铺草,均可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

2.3物理防治

2.3.1色板引诱蚜虫对黄色有趋性,可采用涂有化学信息素的黄板诱杀。有色粘虫板的使用方法: 在早春(3-5月)蚜虫未大发生前在李树上挂黄板,诱杀有翅蚜,667 m2悬挂25 cm×40 cm有色粘虫板20~30片,使用2~3次。

2.3.2人工防治冬季用硬刷子或钢丝刷刷掉枝条上的越冬雌虫,减少虫口基数。

2.3.3树干涂白冬季或早春用石硫合剂或用杀虫涂白剂(按生石灰10 kg、硫磺粉1 kg、食盐0.25 kg、敌百虫0.5 kg,加适量水混合而成)刷干,可杀死越冬虫源。

2.4适期施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