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

课堂教学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的定义

第1篇: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

今年三月,我校迎来了“协进课堂”教学研共同体的第一次教学研活动,来自浙江丽水学校、上海育鹰中学两所学校的“东方丽鹰教育联盟”的领导和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协进课堂”是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在多年课改实验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协进课堂”的“协进”有三层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的协进。课堂教学以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为基本模式,通过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的协进和反思,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本校朱蓓蓓老师以“协进课堂”理念为指导,执教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第三框“做个成熟的消费者”。她借助SMART电子白板技术,巧妙设计,成功演绎了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

1.遵循认知规律,把握探究层次。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根据我校“协进课堂”模式要求,教学应安排学生独立、完整、充分的自主学习,“先学”应具有超前性、独立性、差异性。朱老师课前要求学生基于课本,结合课前小调查,如生活中影响你消费的因素有哪些?你或你周围的人有没有遭遇消费陷阱的经历?前置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于消费初具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初步审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和周围人的消费体验,既学会观察自身,也学生观察他人和身处于其间的社会。

以学定教,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设计上,朱老师根据学生前置学习中的问题,科学确定了教学起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借助“消费初体验”、“消费再判断”、“消费终主张”三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踊跃展示”、“合作学习”等方式,学做理智成熟的消费者,教学主线、层次脉络非常清晰。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材。在“消费初体验”环节,教师在教材处理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设计低起点的课堂模拟购物活动,将学生的消费体验引入课堂,为“消费再判断”环节深层次合作探究作铺垫。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模拟购物和其他同学的点评,暴露了部分学生在消费上的欠成熟与不理智等问题,如购买商品时不能很好地注意保质期、产品质量与实用性以及是否绿色环保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朱老师设计“消费再判断”环节,通过两个消费情境,引导学生从外部的购物行为,上升到内部的分析思考,即到底怎样才能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这一设计符合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舌尖上的诱惑”和“舌尖上的消费”两个情境,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其设计也是有梯度的。最后一个环节“消费终主张”,既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总结,也体现了“协进课堂”的引领提升要求,“炼就一双慧眼”让学生自己总结消费的建议,由抽象再到具体,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留一份清醒”,以消费顺口溜形式结束本课,水到渠成,使学生学有所获。

2.巧设活动情境,注重活动体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应在活动中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的背景、特征以及知识生成的思维过程,设计相关的情境,将探究活动镶嵌在真实或虚拟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加以展开。在“消费初体验”环节,朱老师设计学生模拟购物活动,给每个小组分配购物的任务,让每组推选一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选购,然后陈述选购理由,台下同学进行点评。这个活动关注了学生的购物体验,也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的热情。在“消费再判断”中,通过“舌尖上的诱惑”这一活动情境,截取学生日常零食消费行为,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反省,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消费选择中更安全,也更健康有益。

为突破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即如何理智成熟消费,朱老师通过创设一个相对集中的“舌尖上的消费”的体验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消费陷阱呈现于小力和爸爸在饭店消费的情境之中。如商家的价格游戏、霸王条款、虚假优惠、发票之“痒”等等,让学生依据情境进行小品表演,学生点评,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中感悟,在活动中明理。

3.主问题引领,提升思维品质。所谓主问题,是指对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引领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实践的重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主问题往往起到执一而驭万的效果。主问题引领课堂是我校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一大特色所在。思想品德主问题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让学生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实践的凝聚力。

本课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学做理智成熟的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由于部分商家往往利用一些消费者爱贪小便宜的心理,以及消费者不能全面了解商品情况等现象,故意设计一些消费陷阱,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帮助学生识别各种消费陷阱,学做成熟理智的消费者,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通过“舌尖上的消费”这一情境,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饭店的哪些做法值得提防?请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个主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充分展示,对于饭店的种种做法逐一分析,形散而神不散,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以主问题为抓手,辅之以一个个开放的小问题,如发票到底要不要?如何看待打折?预付卡是充还是不充?爸爸是不是一个成熟理智的消费者?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达到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第2篇: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

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始终都在不断地积极探索研究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绞尽脑汁的去思考如何实现我们的美术教育高效课堂。在积极探索研究高效课堂的同时,学和教的关系也逐渐明显起来,是以案定教,还是以教定教,还是以学定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师分析以案定教,教师心中只有教案,教学是为教案服务,而不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心理发展;以教定教则是教师心中只有自己,忙着灌输知识,忙着传授方法,全然不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这两种固然不可行,依然是上世纪教育初期的教学水平了。那我们只有依据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能力基础以及认知水准,然后再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来定教,也就是以学定教。高效课堂,势必以学定教,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教师从而去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高效课堂构建,以学定教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起点时需要思考几个问题,是否能够有利于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是否可以通过课堂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观察力,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想象力,解决掉这些问题,勾画一个完整完善的教学目标,确定一个新颖活泼的教学起点。例如,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家乡美》一课。我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家乡在这些学生的脑海中会是怎样的?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外地。我知道,孩子们眼里的家乡,不应该是教材范本画和我板书在黑板上的家乡,于是我会考虑在课堂导入时让孩子们先口头表述自己脑海里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脑海里勾画出一个属于自己家乡的图画来。于是,我再去搜集整理那些当地有特点特色的建筑、风景等,还有尽我所能想到的孩子们回答的相关文字资料图片甚至是视频资料备用,然后我该考虑,如何引导孩子们理解家乡这个含义,并引申到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名胜古迹等,让学生在这一轮活动中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家乡有多么美丽。然后同学们可以分组互相讨论,甚至还可以提出:“你觉得我们的家乡美吗?美在哪些地方?我们喜欢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为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们讨论,最后再通过大量的家乡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们展示以加深印象。当孩子们对家乡充分了解的时候,家乡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构图了的时候,我才会让学生打开课本教材,从欣赏的角度去,同时还是要抛开教材进行讲解如何构图,怎么分主次虚实,大小多少,怎么去确定特定的内容和取舍内容,按照代表性景物和景物特征去选择,哪些可以画哪些可以不画,在讲解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教师用词中避免出现“一定要”“千万不能”这一类的肯定词,这样便能更广泛的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在这个讲解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更多的问学生,这样好看还是那样好看?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画景物画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才让学生开始自己创作自己头脑中的家乡,教师便可以开始巡回指导学生作画了。这样的一节课,便能以学生为主体轻松愉快的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上述实例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起主导作用,而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学生双方在一个共同的目的下,自主合作,达到有效课堂也就是高效课堂的目的。

第3篇: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

审视当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多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参考有关资料充实自己的所知,与教材达到同一。于是,教学设计中常常出现“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检查预习、设置悬念……”其结果必然是教路优先,以教定学,把教师推上“先知”“先觉”的“神坛”。教师眼中只有自己做什么,而非学生做什么。这种设计理念的偏离会导致课堂失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学路,精心设计学生高效率的学路。只要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这一点就不难。学路优先原则意味着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导(学),而不在于教(书),教师如何导,取决于学生如何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活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前不久,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他是这样设计的。

板块一:自主读书(活动方式),读出课文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

板块二:探究学习(活动方式),体会课文的“言语智慧”(教学内容)。

板块三:摘摘练练(活动方式),积累课文的“特色语句”(教学内容)。

上面的教学设计,教师紧扣文本特点,以言语发展为核心,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呈现与学生学习活动融合,教学设计都是以学生学习为起点来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1.质疑课题法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内涵丰厚,不断揣摩、质疑,便能生出些许疑问。让孩子质疑课题,发挥它们的主动性,孩子们神游千里的思维能生出新鲜绮丽的问题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通过自读课文能解决这些自我生发的疑问,课文也便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便把握了。

2.初读摸底法

一些名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经常会问两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通过提问知道了孩子哪些懂了,懂到什么程度,哪些不懂,下面的环节细读文本,品悟课文,老师便可依据学情有的放矢,确定教学重点、教学内容了。

第4篇: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以学定教

总体来讲,在小学阶段中,数学课堂的整体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小学整体数学教学的水平,并且已经使其形成了落后的局面。在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需要针对小学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对教学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以学定教的整体教学策略应运而生,这种大胆的教学策略能够极大地刺激到学生,并且能够使学生产生投入的感觉。

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枯燥的教学内容

数学本身有着较为强烈的抽象色彩,这使得数学科目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艰涩难懂并且枯燥乏味的整体印象,自身符号化的语言以及逻辑性极强的内容,使得学生几乎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并且在与其他科目形成强烈对比的情况下,小学生更加丧失了对于数学科目仅有的新鲜感。但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还是具有一定的通俗易懂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杜绝对单纯理论性内容的讲解,这会对学生造成困扰,使学生难以对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将数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生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样能够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小学阶段的教材中,并没有将生活实例应用于数学的教学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知识与生活相脱离,使学生不能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对相关知识内容产生认知,并最终影响小学生对于数学的整体印象,阻碍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学习的同时,还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变得僵化,使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精髓。

2.陈旧的教学方式

灌输的方式依旧是现阶段小学教学的主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依赖于传统的讲解方式,学生还需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才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教师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唯一渠道,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已经在教学效果上显露无遗,学生没有主动的空间和能力,从而在被动的学习中丧失了活力,将应该具有的思考与理解,变成了最终的死记硬背。教师通过板书来对相关知识进行传递和讲解,学生只能够通过板书以及教师的口头表达来接受相关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难以对相关知识内容产生感觉,因此,就限制了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探索。

3.落后的教学手段

在很多小学校中,教学过程中所能够应用的工具十分有限,还停留在粉笔、黑板的层面,条件好一点的也不过是多一条教鞭,这种现状相对于日益普及的多媒体技术,已经明显落后,甚至很多农村学校不知道这一技术的存在。这使得学生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处于落后的位置上,这种先进教学技术的缺失,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了限制,失去了能够进行高效率学习的机会,并且始终被限制在传统模式之下。多媒体技术所能够为教学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并且强化教师课程内容教授的效率,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数学思维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

二、以学定教策略的具体应用

1.进行差异化教学

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以及家庭教育背景,这就使学生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系统性的,并且在学习生活中这种差异能够体现得更加明显。学生对相同的知识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掌握,并且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也会存在着深浅的差距,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就必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能够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教学,这种差异化教学要能够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能够针对学生的性格、年龄、爱好以及相关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效果将会十分显著。

具体来讲,在针对四边形进行具体讲解时,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预先的判断,判断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程度,然后再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就留给学生预习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并不断拓展知识范围,丰富知识积累。如果针对资质一般的学生,不能够对知识形成深入的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进行持续性鼓励,并且面面俱到地讲解,通过因势利导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上正轨,从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

2.注重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实施以学定教战略的过程中,不能够再继续占据课堂的所有时间,要改善这种挤压学生空间和时间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空间以及时间,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状态下,唤醒自身的思维活力,才能够有能力对相关问题以及知识内容进行思考以及全面的领悟,从而将传统“填鸭灌输”的教学方式进行彻底颠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将思维焦点集中到有价值的问题上,从而能够在相关问题的引领下进行主动自发的思考,并提出自身疑问,通过这种勤于动脑的方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如此,学生还将会这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将这种能力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使得相关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从而形成对问题深入思考以及领悟能力。

具体来讲,在针对小学阶段中测量以及统计部分的数学内容进行具体讲解时,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质疑的冲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如,让学生利用目测的方式对大树以及教室进行长宽高的测量,并且进行具体的验证。这时学生就会对各种测量方式进行设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指点,让学生利用测量影子的方式计算真实长度,从而使学生燃起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3.以兴趣为导向强化认知

针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刺激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将是最好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兴趣,从而强化数学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将数学之中奇妙的地方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得小学生对于数学枯燥乏味的整体印象有所改观,并且能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冲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教学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通过安排课外活动进行教学,或者利用数学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等等,这些方式都能够使得数学不再呆板和枯燥,变得更加生动,从而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使得“以学定教”的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学定教”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小学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来开展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强化教师对小学数学本质性的认识,让教师基于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这样一来,小学教学中的种种瓶颈都将被这种灵活先进的方式彻底打破,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黄晓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以学定教策略探讨:以上海市某学校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05).

第5篇: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

一、以学定教,学情学趣很重要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在小学生的思维体系中与知识关系不大,却是他们大语文观的起点,也是他们未来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我从三年级接手这个班开始,就让孩子们大量地积累背诵古典诗词。在老师的熏陶下,我们班的孩子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以学定教,找准教学重难点

“后茶馆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之一: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会的。

所以,在第一课时,我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按照“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和悟诗情”的“诗歌五步法”来自学。通过自学,我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了学生不会的问题。于是我大胆地将学生不会的问题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三、以学定教,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检查自学情况,分为检查读诗文和检查解诗题、知诗人

在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所有的同学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有一部分孩子还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第二课时的开始,为了检验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我设计了“汇报自学情况”这一环节。

片段设计一:

昨天,孩子们按照导学案自学了这两首古诗,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预设:

(1)我会读诗歌的题目

学生讲了诗题的意思后,老师追问: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之”和“使”互换可以吗?

(2)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

生:第一首,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第二首,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大声读诗题。

(3)我知道了诗人的相关情况

(板书:理解了诗歌题目,了解了诗人――解诗题,知诗人)

这正是基于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老师扮演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鼓励者、讨论探究的合作者及孩子发表独特见解的支持者这一应有的角色。

第二部分: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感悟它们蕴含的情感

(一)在处理这两首古诗时,我们的基本模式都是学生先质疑,再讨论解答

“后茶馆式教学”中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之二: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我大力提倡学生在自学中自悟,在自悟中理解,做到能悟则悟,不能悟则生疑,能生疑则质疑,能质疑则解疑。

(二)根据“导学案”所暴露的问题,将两首古诗教学的先后顺序上进行了调整

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发现学生对《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理解和感悟起来都要困难一些,于是我决定在第二课时先教学这首古诗。这首诗学生不会的问题主要是:“轻尘”“柳色新”是什么意思?“王维为什么要劝元二再喝一杯酒?”“西出阳关为什么就无故人了?”

我设计的是当学生们提出问题后,老师先请学生讲。我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讲得非常清楚,那老师就不需要再讲;第二种就是当学生讲得不清楚时,应秉承这样一个观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老师必须是“茶馆”里一名热心的服务员,为学生学习尽可能地提供资源,提供各种便利,为他们的学习服务。比如:解决“西出阳关”为什么就“无故人”了?这个问题,老师准备这么处理。

片段设计二:

我能解答。

1.刚才的问题中,有哪些你能帮他解决?(生答)

2.师讲解生讲得不到位的问题。

(1)“渭城”的位置

(出示地图)请看,西安,就是唐王朝的首都长安,王维和元二在此同朝为官。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命令出使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库车。于是,王维从长安一路送别元二,走啊,走啊,走到现在的渭河以北,古时候称之为――渭城。所以,诗中有这么一句(生齐声读):“渭城朝雨轻尘”。因此,这首诗也叫《渭城曲》。

同学们,常人相送,送到渭城就不能再送了。渭城以西的路实在太难走了。他们走到渭城,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夜里,他们只做了两件事:(请生答)饮酒畅聊至天明,所以诗中写(生齐读):“渭城朝雨轻尘”。

(2)“阳关”的情况

出了渭城,再往西走,元二就走到了现在的甘肃敦煌,古时称为阳关。

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族入侵的必经之地。汉代,皇帝再次筑起一道城关,称为――阳关。直到唐朝,这里仍然战争不断。这就意味着,一旦出了阳关,元二就远离了故土、故人。所以诗中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诗中有阳关一词,所以它又叫《阳关曲》。

阳关之外是什么样子呢?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这样描写那里的环境。(出示高适的古诗)

读完诗后,师问生前往安西的路,是什么样的路?

(3)感悟诗情

元二将在这条路上走3000多里,即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需要走半年之久!因此,诗中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千言万语化作杯中酒,王维举起酒杯:“亲爱的朋友,干杯!”这酒中除了辛辣味,你还品出了什么味道?

这么多的味道,一杯酒怎么能盛得下啊,让我们再次举杯!

师: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生齐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壮行的酒,生齐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饱含朋友深情的酒,生齐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读诗要把心放进去,要把情融进去,听老师读。

师范读(配《阳关三叠》)+生读(从“渭城”开始读)

事实上,此一别也真的成了永别!五年后,诗人王维去世,当身在远方的好友元二闻讯后,再诵此诗,分别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慨?(师转身擦掉黑板上的诗歌),学生再次读(背)。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更强调合作学习

如果《送元二使安西》我设计得更多的是“师生对话”的话,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就更强调“生生对话”。设计中以四人小组互助交流学习,来培养学生之间的“对话”,因为前一首古诗的学习,有老师方法的引领,学生们此时一定会有话可说,有问题可“议”。只有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争论中,才能真正体现有效中的“后茶馆式”,促进课堂学习的有效。反馈时,我要求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已经解决的问题就不再提出,而提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片段设计三:

1.我们再探讨另外一首诗。请大家现在四人小组中提出疑惑,看能否解决。

2.由小组汇报仍存在的疑惑。

预设:

(1)“故人”是谁?

(2)“西辞”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是“孤帆”?

(4)“碧空尽”“天际流”是什么意思呢?

刚才的问题,谁能替他解答?

生解答。

教师预设帮助生解答:

①当孟浩然远航之后,李白站在江边看到的是一幅流动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师:所以诗中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开始李白眼里只有一艘船,当这一艘船也消失在蔚蓝的天边时,李白为什么还不走呢?

生:依依不舍――读出你的依依不舍!

生:惆怅――读出你的惆怅!

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惆怅读这首诗――学生读!

师:让我们和李白一起,(引导学生读、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结:刚刚我们就是用(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两首送别诗。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大家可以运用它来学习更多的古诗!

对整个重点部分的学习,我都是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交流的策略替代传统的学生应答,使设计具有弹性,旨在适应课堂教学现场生成的特点。

四、以学定教,拓展延伸

在教学的尾声,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其他送别诗,前面已经提到,在老师的熏陶下,我们班的孩子利用课前精彩三分钟、队会、朝会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有的孩子更是能一口气背一百多首古诗。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延伸”的结尾,这也符合“以学定教”的原则。

第6篇: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阅读课堂;生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85-01

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打造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因此,教师要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高效课堂的根本在于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高效率地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而小学阅读课堂更加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其中包括“静态阅读”和“动态阅读”,“情境阅读”和“朗诵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利用多样阅读完成学习目标,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重视课前预习,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建立在学生所具有“学情”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预习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只有全面预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具体的课堂预习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方面进行:

1.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教师在布置新课预习内容时,要把阅读课堂中产生的生字和新词进行标注,然后设计成学生课前阅读预习的一部分,保证学生可以进行无障碍阅读。为了保证生字和生词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查字典的方式进行,将生字的读音进行标注,生词通过摘抄字典的词义解释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中抽出时间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为阅读课堂进行大略规划和制定步骤。

2.朗读和总结文章的必要。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强调朗读和总结文章大致内容的重要性,朗读是加深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文章讲解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进行课前朗读时会发现教师所标注难词的遗漏,学生就会自觉将难词解决,起到朗诵的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预习时,不仅可以通透文章,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有初步的认识,也方便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深入讲解。

二、丰富阅读课堂,注重“生本”理念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学习作用,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达到有效的“生本”课堂效果。

1.完成课堂生字和新词的总结和学习,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实现针对性教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在确保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下进行适合学生预习情况的课堂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个别学生和小组代表的方式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随机提问学生对生字新词拼音的标注和生字新词的默写、解释,或者在班级内划分适当的小组,并以小组检查的方式选出优秀预习小组,激发学生对于课前预习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风》中,教师可以重点检查“唤醒”、“明媚”、“生机勃勃”、“暖烘烘”和“凛冽”等字词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检查环节完成“以学定教”的教学准备。

2.强调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重要学习地位,发挥“生本”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利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作用设计成“小游戏”环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仍存在不容易集中、集中时间较短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环节吸引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在一些枯燥的阅读文章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兴趣。比如,在《新型玻璃》这一阅读文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自然段所介绍的不同新型玻璃进行归纳,让学生分别扮演“变色玻璃”、“吃音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和“防盗玻璃”等,然后通过对话的方式各自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扮演的乐趣,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加深阅读记忆。

3.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总结实现系统化学习。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在写作能力方面实现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文章的脉络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学会借鉴和利用。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阅读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例如,在《落花生》这一文中,问题可以设计为“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事件的简略和次要、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四要素”:时间、地点、任务和事件。“生本”课堂的优势不仅在于给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学习自由,还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不完善的时期,因此,系统化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的重难点所在,我们还应贯彻阅读课堂的根本,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学习下完成阅读的理解和总结。

三、完善以学定教,拓展“生本”内容

对于以学定教的完善不仅在于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课堂内容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关于在阅读课堂中拓展“生本”的内容,是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下通过多样形式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中选取的有效教学手段。总之,要在小学阅读课堂中实现高效学习,就要在教师“以学定教”的基础上根据丰富的“生本”教学经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从而为积累学习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课下阅读时间的规划,从而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让他们在阅读课堂的复习中巩固学习内容,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拓展课下的阅读学习应该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课下拓展中,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回顾课内的学习方法,强调课后对于运用能力的发展,从而最终形成能力型学习的发展。课后作业模式也是体现“以学定教”内容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情况布置课下作业内容,作业可以分为探究式作业、自主式作业和合作式作业等三种类型,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需要体现“生本”理念,突出学生自身思想的重点所在。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摘抄阅读中的优美句子并写下自身感悟,还可以通过家长和学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字词检查,对于拓展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内阅读学习写出相关题目的“文章”。

在新课标要求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实现“生本”理念的落实。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表明,只有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教学为基本的课堂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打好牢固的阅读基础和写作素材积累,最终实现高效科学阅读课堂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7篇: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以学定教;学理;分层;生成

1.引言

随着数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各种教学方法也逐渐不断的引入数学教学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学定教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依学生的学情为基础制定教学方案,并且将学生的状况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确保所制订的教学方案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素质教学的背景下,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逐渐成为教育的重点。教学中的课程是整合课程与教学概念之后的产物,主题式教学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并且突出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与教学的影响,符合“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能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探究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构建平等的课堂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理分析

以学定教的方式是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相比于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的教学方案,以学定教的本质在于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以学情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质是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与素质教学的要求相符合,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发展。以案定教是以教案为依据的教学方式,以教定教是以教学自身为依据的教学方式,而以学定教是在素质教学的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以学定教”教学开展建议

3.1 了解学情,把握起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的学情、个性特点以及学习进度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的关键,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该与学生多沟通,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并且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明确学生的学习难点与疑惑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1:比如在“两个点之间什么线段最短”的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笔者采用生活情境设定的方式,采用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走近,然后测量走过的路程,不仅能够或缺气氛,增进师生交流的质量,也让“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记忆。

3.2 因人而异,分层教学

在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织教学,从而进行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但是传统的课堂学生较少,所以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开展相对容易。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对众多不同层度的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进行划分,将学生分成基础扎实、学习踏实;基础一般、学习踏实;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的三组,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率。

3.3 合作探究 教学生成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学习方式,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在学习中实现资源共享与风险共担,从而有效的开展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建具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的主动给学生,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点拨,使学生得到启发。

案例2:比如在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设定情景等方式,并且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进行讨论,从而对平行获得直观的认识。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不同的证明方式,在引导的情况下,给学生正确的指引,最终得出正确概念。

3.4 当堂训练 及时评价

在进行学前指导与学习完成后的评价与练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检测练习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人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采用当堂训练与评价的方式,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情况,加强自我认识。采取分层次的随堂教学与教学评价,能够加深对课堂重难点的理解,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够得到提升,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课堂训练与教学评价,既能够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也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受挫时会产生放弃,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估,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教学有效性。

4、结语

数学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数学改革的持续进行,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满足当前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次林.以学定教的实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4).

第8篇: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

一、尊重和热爱学生,打造充满关爱的物理课堂

传统的教育以学科为主,学生被当作是“知识的容器”,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教师往往凭借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懂得比学生多的优势而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是课堂的权威和统治者,在课堂上发号施令,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因为大大小小频繁的考试的逼迫,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接受知识,任教师“满堂灌”,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教师心生憎恨和厌恶。

而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在新的理念引导下,教师应该积极地尝试转变角色,放下权威,平等对待学生,相信和尊重学生。因为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自我认知、思考和构建的能力,他们只有在获得关爱、获得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健康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注重情境创设,打造充满吸引力的物理课堂

物理课堂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环境,这个环境是荒凉、贫瘠还是肥沃、富足,直接影响到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引入和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适当的情景创设,那么学生就会在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课堂环境中去仔细观察物理现象,认真探索物理原理,科学地总结物理规律。

正如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样,物理课堂也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由情入境,最后达到情理交融。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知识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比较抽象,比如,密度、功率、比热容等概念,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尽量将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和物理规律借助一些比较具体、简单的物理模型或者可视性比较强的动画、图形来形象化。情景教学可以将物理课堂从“教师干巴巴地讲,学生干巴巴地听”的沉闷乏味气氛当中解放出来,起到“引人入胜”和“化繁为简”的神奇效果。比如,在上“光的折射”一课时,先给学生看“海市蜃楼”的图片或视频。当学生看到海边虚无缥缈的高空之中居然出现了一栋高楼大厦时,一个个都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觉得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我告诉学生这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光发生了折射)造成的,这时,学生联想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就会产生疑问:“光在空气(同种介质)中的传播方向怎么会发生改变呢?”通过情景创设,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新课“光的折射”的学习。

三、设计探究活动,打造充满活力的物理课堂

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接受性学习,学生很少甚至完全不去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讲,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物理课气氛是不活跃的,效率是不高的。江西省中学物理新课程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二期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倡“探究式学习”,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改变教学模式。

比如,在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的教学中,让甲学生分别透过空烧瓶和盛满水的烧瓶去观察乙同学的脸,通过观察,甲学生发现透过装满水的球形烧瓶可以看到乙同学脸的倒立、缩小的像(特别是观察到乙同学的脸是倒立的让学生觉得很新奇),而透过空烧瓶则看不到这样的现象。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因为装满水的烧瓶相当于一个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即凸透镜,学生看到的其实是凸透镜成的像,这个像是倒立缩小的。如果让乙同学的脸与烧瓶靠得更近还有可能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像。接下来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上的字,学生看到正立、放大的像。这时候可以趁机让学生猜测凸透镜成不同特征、不同性质的像可能跟什么有关。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必然会想到是物距、像距还有焦距的变化使得凸透镜能够成不同特征的像。那么接下来就要通过实验去探究物距、像距以及焦距之间要满足何种关系时凸透镜才能成某种特定的像。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内心体验,还有跟同学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通过探究过程由自己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不容易忘记。

第9篇: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

一、以问题为主线,“步步为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乃至理解、运用,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介入、引申. 在设计教学时若能以问题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来串接整节课,紧紧围绕问题解决展开教与学,必能使学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各种思维能力,最终落实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1 绍兴市优质课“浙教八(上)4.3中位数和众数”. 本课导入我以报纸上的两则招聘启事,引发小范到本山公司求职的故事. 根据情景创设的问题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提出的问题,又紧扣教学的主题,隐喻平均数的局限性和中位数、众数学习的必要性. 然后通过小范加入公司后工资表中中位数的计算,很自然地使学生发现了问题,对中位数概念的补充宛若天成. 接下去的问题情景既是对中位数算法的巩固,又是对众数概念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明白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此课以招聘为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变式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通过这些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让学生在这些动态问题情境中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情境的习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此节课教学主线的创设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了主要的作用.

二、以变式为主线,“引人入胜”

以变式为主线来设计整节课,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变式的练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拓展能力,提高其对知识举一反三,独立运用的能力. 这些由浅入深的变题再加上教师精彩的讲解必能让学生在折服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案例2 初一全等三角形复习:此课设计我以一个四边形剪开后两个三角形的不断变换为主线,设计自然清晰,过程流畅. 整节课看似由一道引题变化而来,但每个变式的设计却各有用意,且详略得当,梯度明显,囊括了全等三角形知识点的方方面面,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变化美,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

三、以情境为主线,“活化课堂”

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生活,并从教学法的角度去加工这些原始的生活素材,从而设计出一些可亲可近的、更能表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数学情境,并以这些情境为主线去设计教学,必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在这些熟悉、轻松、活跃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将不受任何约束,课堂处处闪烁着灵动的气息.

案例3 “浙教版七上4.2代数式”.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我市潘建德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参观鲁迅故里”为主线,参观情境贯穿整节课,在行程中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是学生平时确确实实经历过的,问题与情境有机相融,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 同时潘教师又充分考虑到了样例形式的丰富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代数式的必要性,而实质是数学本质的渗透. 抽象的数学学习与有趣的参观情境有机融合,突出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让学生在这个特殊的“旅程”中感受地方人文,体验学习过程,体会思想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以数学本质为主线,美化课堂

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也是进行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动力和方法. 能够把握数学美的本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待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数学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成绩. 所以我们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若能以数学本质为主线进行设计,必将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内涵,真正落实课程目标,使学生更加健康、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