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的心得

第1篇: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关键词】CSCL Moodle 研究性学习 智能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08-02

一 CSCL、Moodle、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1.CSCL简介

关于CSCL,最早要追溯到1989年,在一次国际的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一直到现在,它作为学习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广泛的关注。对它的定义,根据Koschmann等人的解释:它是一种教学技术模式,使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

2.Moodle简介

Moodle一词是Modular Object-Or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各词首字母的缩写。Moodle在国内被形象地比喻为魔灯,即能为教学带来福音的神灯,是一个开源的学习管理系统,它的出现为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搭建了一座桥梁,能使教师基于网络去管理他们的课堂、课程、作业、活动、测验、考试和资源等,学生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便可以登录学习。

3.研究性学习简介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和实际中确定适合的主题,以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狭义的研究性学习专指一门课程。

本文中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前者,是以一种学习方式存在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二 基于CSCL机器人创新教学研究性学习平台的设计

1.构建研究性学习协作空间

研究性学习中整个过程的进行都是通过小组协作完成的,因此平台中协作空间的构建尤为重要。

要确立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小组,首先要在Moodle上开设“人形机器人”研究性学习课程,其中小组模式选择采用分隔小组,且在“强制”中选择“否”,以便于对学生的分组管理,其中可以通过“选题我来说”讨论区和“分组聊天室”来确定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小组,这些由学生的共同兴趣来决定。讨论区和聊天都设置为“无”小组模式。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一般,在“选题我来说”讨论区中人形机器人外观结构研究性学习相关课题参考及思路,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区说出自己对人形机器人感兴趣的结构。聊天室是为了便于学生更方便地交流,找到志趣相投的学生自由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分好组,确定研究课题方向,将小组成员上报。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对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每一组都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并确定每一小组的组长,每个小组成员为5名学生。

协作学习小组确立后,进入研究性学习准备阶段的设计研究计划阶段,小组进行小组分工,确定具体选题题目,设计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性学习需进行小组协作、搜集整理资料、形成成果、评价这些过程。这只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每一过程的负责人,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具体分工。通过基于Moodle的CSCL平台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教师需要建立协作学习互动空间,包括“协作聊天室”“资源共享讨论区”、Wiki“小论文撰写”等,都是采用分隔小组模式,便于小组间的交流协作。Wiki“小论文撰写”是小组一起协作撰写论文,汇集了大家的思想。以上三种活动由指导老师及小组中的协作学习负责人建立并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除此之外,师生、生生还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互动。

2.构建研究性学习资源空间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搜集资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教师在Moodle上通过编写文本页、编写网页和链接文件或站点的形式资源;另一部分在聊天、讨论区、Wiki等协作模块动态生成,或学生通过讨论区将自己搜集的资源进行共享。在资源空间,教师如何根据机器人外观设计机器人结构的资料。动态生成的资源也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

在了大量资源后,教师需要对资源进行管理。资源中的文件夹创建要有条理,以便进行更好地管理。对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动态资源,Moodle能够保存聊天记录、论坛回复帖子以及Wiki的创作历史,并且教师可以管理信息,总结有效资源,形成新的资源并进行。

3.形成研究性学习评价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具有多元性、全程性、发展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在基于Moodle的CSCL平台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其评价也具有传统研究性学习评价特点,具体评价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第一,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有所了解,采用诊断性评价。“研究性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其中协作空间中的“聊天”“选题我来说”讨论区和“分组聊天室”,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测评。

第二,形成性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评价中最重要的评价,对于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多元性的,有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其中“互动评价”具备了这三种评价。教师添加“资源评价”的互动评价,学生上传整理过的资源,上传之后对自己的进行评价以及对小组中其他组员搜集的资源的评价,小组指导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打分。同时教师在平台上查看每位学生的学习记录并进行评价,通过“师生名录”查看学生的详细信息,包括最后登录时间、参加每个活动的情况和的帖子以及博客。

第三,总结性评价包括在研究性学结阶段进行的评价以及研究性学习结束进行的综合评价。其中,总结阶段的评价分为对学生心得报告的评价和成果展示的评价。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评价通过Moodle中的“报表”功能了解学生在平台上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情况。

三 小结

利用Moodle构建CSCL平台,充分发挥了在协作空间、资源空间和评价空间三方面的优势。此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面地展现了问题情境。同时,学习者的分组方式更加灵活,其中包括了交互性、协作性、开放性、个性化和资源共享等特点。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需要学习者之间进行小组协作学习与查阅资料,并需要新型的评价方式。将基于Moodle的CSCL平台应用于研究性学习中,能有效改善以往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更好地进行协作研究课题,学生将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技能,分享信息成果,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晓慧、阿不都卡德尔·艾买尔.CSCL定义的演变和国际CSCL会议的主题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9(5):21~24

[2]林军来.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应用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又是一种能够渗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课题选择

(1)课题及其类别

中学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致有以下四类:

知识探究类: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体验探究的具体行动,最终形成报告总结。

学术研究类:学生在课题教学的过程中,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小节感兴趣,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题目,最后写出研究论文。

社会调查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融入社会,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然后撰写调查报告。

创造发明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最深层次的目标便是创造发明,这也正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学生应该具有的创新能力。

(2)问题的由来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多数选取于生活实践、报纸杂志论文、热门话题、教参提供的课题。

(3)如何选题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拥有独立自,选题时也不例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

2.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表达交流和反馈阶段。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相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这个阶段是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或者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2)完成体验阶段

本阶段中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如何有效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资料的价值,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3)表达交流和反馈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成果,从中反馈出有效信息。

3.研究性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案例设计

在中学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课题研究属于一般的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了拓展学习范围,自主探索某一方面知识,获得学习体验后将其内容转化为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主动的探究,最后形成学习报告。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中《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一节为例。

(1)创设问题情境

李某上网时无意间进入一个国外网站,该网站介绍说,如果接受它发过来带有广告内容的电子邮件,上网就能免费,于是就在网站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邮箱等资料。两天后他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航空信件,说他中了26万元现金大奖,但需电汇250元手续费,且两天就能将现金送到。李某将信将疑,到银行咨询。银行职员告知他,最近到银行办理这种汇款的人特别多,怀疑这有可能是国际诈骗,目的就是骗取一定数量的手续费。于是,李某报了警,公安局通过跟踪调查,发现所有把钱汇出去的网民,均没有获得相应大奖。

(2)任务活动

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目不暇接,扑朔迷离。今天,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自己和老师鉴别评价信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如何鉴别和评价信息,并且最终形成一份报告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

(3)活动过程

分组:5人为一组,自由组合,选出组长并确定相应任务。

阶段一:收集并阅读关于信息的鉴别与评价的相关知识。收集资料是第一步,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相关知识,完成最终的报告需要大量查询相关资料。

研究指南:①课题背景中出现哪些问题?②为什么会出现大量信息的泛滥?有没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善信息泛滥的窘境?③“信息污染”与“环境污染”有何不同?为了防止信息污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④信息犯罪的构成有哪些渠道?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他人利用窃取信息犯罪的情况?如果有,你是如何处理的?

阶段二:实施课题研究。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付诸行动,按照之前准备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保存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将这些分析结果串联起来,最后小组选出一个比较擅长做PPT或Word的同学将所有信息制作成一份报告,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能够将了解到的鉴别与评价方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阶段三:展示、评价。参照评价标准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并以此对学生进行督促。

本文所述的设计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第3篇: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会 学习型 服务型 创新型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01-02

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作为全体研究生的代表,是研究生基层民主管理的表现形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会的组织功能,营造校园学术氛围,丰富课余文化生活,高校必须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研究生组织的建设,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完善,在创新中提高,打造一支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研究生干部队伍。

一、高校研究生会的定位

研究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层次,其具有较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较大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复杂的生源结构等特点,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挑战。作为开展研究生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高校研究生会的作用亟待充分重视和发挥。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研究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应该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此,高校研究生会应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密切联系广大研究生,发挥宣传导向作用,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研究生健康成长。

(二)沟通学校相关部门与研究生的重要途径。研究生会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桥梁和纽带,是沟通学校相关部门与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关注倾听研究生的呼声,切实为研究生服务,维护研究生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需完成传达、落实学校任务和协助日常管理的重要职责。

(三)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的重要力量。雄厚的学术资源和强大的学术支持是研究生会区别于本科学生生的最根本因素,也是其优势所在。研究生会可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主题征文等活动,推动校园学术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此外,建设良好的学术道德风气也是研究生会的工作重点,可通过宣传、稽查等手段,与学术不端行为作斗争,为预防学术腐败提供坚强的后盾。

(四)活跃校园文化气氛的重要载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生会应积极组织协调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广大研究生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平台和机会,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活跃的校园文化气氛。

二、高校研究生会的现状

(一)干部选拔机制不健全,模式单一。目前,研究生会大多采用“任命制”、“选举制”等方式选拔研究生干部,但由于这些机制自身或具体操作不严谨而存在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研究生会的群众基础,降低了其号召力和影响力,较大程度地削弱了其职能作用。

(二)自我定位不准确,缺乏服务意识。研究生会应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作为满足广大研究生需求的服务者。但是,部分研究生干部动机不纯,加入研究生会的功利性强,而不是为广大研究生服务,自我定位不准确,缺乏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这样,研究生会成员容易将自身利益置于组织之上,并且在组织内部滋生等级和特权意识。

(三)部门条块分割严重,缺乏协作意识。研究生会部门设置原是为强化分工和明确职责,依据历届经验和实际工作需要设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造成“各司其职”到“只司其职”的畸形发展,组织内部各自为政,缺乏相互协作和沟通,严重影响研究生会的工作效率。

(四)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工作稳定性。由于研究生学制较短,造成研究生会成员流动性大,往届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得到有效总结,工作缺乏稳定性和继承性,使每一届研究生会的工作都处于重新探索中,研究生会自身的不成熟势必影响工作的开展,其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五)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研究生需求。高校缺乏以研究生为主要活动对象的各类活动,忽略了广大研究生对于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研究生活动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整体质量较低,形式单一,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陷入恶性循环。

三、高校研究生会的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学习型研究生会的建构。学习型研究生会需以开展活动和制度建设为依托,通过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和培训系统思考五项修炼,达到建立持续学习机制和多元开放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组织氛围的目的,以实现学习型研究生会的建构。

1.实现自我超越,提升组织绩效。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研究生会的支柱基础,其从组织中的个人价值着手,鼓励所有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每位研究生会成员应该具备积极的心态,敢于追求突破,不满足于现有成绩,从而在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提升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增进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研究生会的整体绩效。

2.改善心智模式,创新工作方式。研究生会旧有的心智模式主要是被动保守型,仅仅满足于学校管理部门布置的任务和固有的工作方式,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改善心智模式即从思维方法着手,检视自身的思维,改变既定的思考规则,不断地反思自己,从而不断地创新研究生会工作方式。

3.建立共同愿景,强化组织凝聚力。建立“全心全意为研究生服务”的共同愿景,将帮助研究生会成员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学校与研究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组织各类活动,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活跃的文化气氛。鼓励建立共同愿景,并不是抹杀个性,而是强调将个人和组织的目标有机融合,使每位成员产生实现共同愿景的强大动力,进而强化研究生会的组织凝聚力。鉴于研究生会的非营利性,其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因此建立共同愿景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团队学习,激发集体智慧。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已非个人,而是团队。学习型研究生会的“学习”是研究生会的全体成员、全程学习以及相应的自我修炼,是发展全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可增强研究生会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由此而激发的集体智慧可以加速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使个人价值更大程度地实现,使研究生会整体绩效大幅地提高。

5.培训系统思考,淡化部门隔阂。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注重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研究生会成员改变习惯性的防卫心态和从众心态,逐渐消除部门之间的隔阂,提高组织的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促进研究生会工作的良好发展。

(二)服务型研究生会的实现。树立服务意识,构建服务型组织是推动研究生会发展的基础。服务型研究生会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寓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将服务广大研究生作为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各类服务手段和载体,满足研究生的切实需求。

1.规范干部选拔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解决研究生会成员的思想问题一定要从源头入手,合理、严格地初审,将明显动机不纯的申请者拒之门外,并通过试用、民主评议、末位淘汰等具体方式最大限度地保障研究生干部队伍的纯洁。研究生会应关注其成员的思想动态,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价值观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这样不仅可提升研究生会成员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保障研究生干部队伍的思想觉悟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研究生会工作的开展。

2.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作为维护广大研究生利益的群众性组织,研究生会应切实地向有关部门反馈研究生在科研、生活和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协助学校予以解决,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3.打造精品学术活动,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研究生群体不同于本科生,需进行大量科学研究和学术研讨。这一特点决定了研究生会应该作为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的重要力量,为广大学生打造精品学术活动,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研究生会应主动体现研究生的特点,在策划组织活动上注重不同层次的需求,以精品活动为主体,系列化、制度化地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满足广大研究生对于学术知识“精”、“深”、“博”的需求。

(三)创新型研究生会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会的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回应广大研究生的切身需求。

1.营造创新氛围。研究生会可通过网站、专栏、会议等多种形式展示创新理念、创新成果,支持研究生会成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效活动,搭建群众性的创新活动平台,如设立创新论坛,开展创新竞赛,深入开展“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2.优化创新机制。合理设立研究生工作的创新课题,鼓励广大同学针对研究生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优化完善课题管理办法和相关工作程序,确保创新项目得到严格立项、严格审批、严格管理、严格验收。同时,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群众性创新奖励机制,逐步形成你追我赶、奋勇创新的态势,以典型引路、由点及面促使创新活动深入开展。

3.强化队伍建设。抓好队伍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研究生会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积极倡导全员创新、扩大创新工作根基,大力支持小改小革,让每位成员得到更多锻炼,从中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要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系统规划,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条件,建立一支规模可观、结构合理的创新工作队伍。

高校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时展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必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全面加强研究生组织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研究生会,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赵健.新时期地方高校开展研究生会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百色学院学报,2007(4)

[2]陶莉.学习型研究生会新型工作体制的探索[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刘伟霞,李燕荣.关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2012(2)

[4]刘静,王锦麒.新时期高等院校研究生会工作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1)

[5]裴丰庭,王魁,周大进,等.高校学生干部选拔机制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第4篇: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内涵

我国的大学一般分成四类:“第一类是技术教学研究型大学,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主要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第二类是教学科研型的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根本任务的高校为代表。第三类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称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第四类是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是精英教育,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各类高层次专家等会从这类学校走出来”。

教学研究型大学属于应用型大学的范畴,正如孔繁敏(2006)所说:“要做到依托学科,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面向应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教学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理论源自于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所谓创新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被提出来,并得到了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Cook(1992,1996,2000)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并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地研究;Wiig(1995)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国内基本继承了Cook的理论体系,对此陈德宁、沈玉芳(2004)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区域创新系统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化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Holland(2001)认为大学的两种基本功能--研究与教学应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进行积极调整,提出了“参与型大学”(Engaged University)理论,“参与”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战略重心应优先满足所处区域的偏好,即大学承诺与群体共同开发和使用知识,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直接互动。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育人为先、科研兴校、服务为本、文化创新” 的办学思路中体现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

(一)育人为先,为区域创新输入合格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以教学为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人才资源的培养基地,主要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仅培养少量的研究生。与其他类型大学相比,其特点是设置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应用性的学术研究团体,在部分学科上保持竞争优势,同时具备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基础,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总体而言,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现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基础教育上。

(二)科研兴校,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先导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校企深度融合,这就为高校中研发出来的先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关资料显示,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了大量应用性人才,这些人才不同程度地参与应用研究和科学研究,参与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服务为本,成为区域产学研的主体

近年来,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受到关注,绝大部分研究把大学作为创新主体之一,讨论其与企业之间为实现创新而发生的某一特定关系,如企业专利中引用大学的研究成果、合作出版物、大学人员创办新公司以及大学产生的新技术(如专利,样机等)在企业中的使用(及影响)等。教学研究型大学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科研能力的建设,发挥其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充分利用咨询、合作创新、技术与成果转化等技术平台,促使企业更好地发挥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

第5篇: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情报学研究 影响

中图分类号:G3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16-01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情报学的关系

1.现代信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技术时代,撼动了世界科技和经济传统格局。这种局面是由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信技术为支柱,以信息应用技术为目标的科学技术群。主要涵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一些应用技术如数据仓库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知识组织技术、知识获取技术、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等领域。

2.情报学

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情报是能够满足主体特定需求的信息或知识,是被激活了的信息或知识。情报的根本来源是信息或知识,为了满足个体的特定的需求,达到特定的目的,解决特定的问题,特定的信息或知识通过一定媒介传递给主体(情报生产者),经过主体的思维活动(加工和处理)激活后,在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给其他的主体(情报用户)。

3.信息技术与情报学的关系

情报学自产生之初就是信息科学群中的一门应用学科,与信息科学群中的其他学科尤其是信息科学关系紧密。现代科技情报工作,其主要特点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知识服务为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个性化网络化为目标;以快速、高效、可靠为准则,以价值、增值、超值为品质。目前,情报学的技术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情报学对信息技术的被动依赖关系上,即信息技术推动着情报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情报学的依赖还没有体现,如目前网络上的信息组织无论是分类还是主题抑或是二者相结合,大都是信息技术界人员组织操作的。再如目前的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情报学界和信息技术界都在探索,信息技术界有没有借鉴情报学的知识。事实上,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仅靠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于情报学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情报学的未来发展中,信息技术界应和情报学界结合,信息技术对情报学的依赖性也将有所体现。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情报学研究的影响

1.信息技术是现代情报学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情报学理论和实践的向前发展,也推动着情报学与相关管理学科群的整合,情报学的发展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情报学的发展特点是,学科浸透、优势互补情报学积极参与到信息管理学科群的整合过程之中,如目前正在兴起的情报学研究新领域,信息构建师把传统图书馆情报学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主支线结合构建信息环境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已成为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引起情报学界的重视和关注。

2.信息技术催生了情报学研究的新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为情报学提供了许多性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从传统数理分析到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数据库及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据网络,使情报学研究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计算机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能情报系统与专家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报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现代信息技术是情报学研究获取最新最完整的情报信息成为可能。如链接分析法是网络信息计量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看成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网络超文本通过链可以将节点链接起来,一般使用了索引量和结构链进行链接,它既可以表示经济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网络的手段。在将网络相关信息资源内容连接起来形成性的信息量或信息集合的基础上融合了参考文献链接功能,并通过引文关系来分析链接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按照应用程度和应用权利信息,来人分析在网络信息组织、检索、评价、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转变了情报学研究的思维范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数字时代的出现,数字时代的思维是以实体化和虚拟化的双重世界为基础的,情报学的生存空间也由传统的“主体―客体”两级模式变成了“主体―客体―主体”的多维空间结构,它必须能够对真实的社会交流和数字化的虚拟交流做出解释。在数字时代,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拟的,对虚拟世界的研究除了采用客观方法外,主观方法的实用性也在逐步加大。

三、结束语

实现情报检索自动化后,情报学的发展一直是沿着技术这个方向展开的。对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解决了情报学学科体系面临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使得图书情报机构现代化技术研究从自动化管理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方向推进了一步。科技、经济和社会情报工作是情报学学科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科技情报、图书情报、经济情报、产业情报、竞争情报等都已初具规模,但是国家层面的情报意识和能力还十分薄弱,尤其是对世界上一些国家把中国当作窃密对象而熟视无睹,这与我国的和平崛起形象形成极不相称的反差。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各种利益以及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保证,确实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情报体系。情报体系的形成,促进情报工作更上一层楼,情报学学科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加强,显然就业之路也更广阔,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

参考文献

第6篇: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创新人格;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66-02

1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人格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条件,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1]。其根本特征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研究手法的体验、理解与感悟,加强与学习伙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培养具备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个体自主发展、解放精神与心灵的学习过程[2]。

创新人格的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人格是指个体固有的、比较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的长期行为所形成的稳定与持久的心理状态,包括需要、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个体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随着创新教育的提出与深化,在人格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人格这一新术语。从社会学视点看,创新人格首先是一种社会的人格,它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格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的,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对创新人才的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动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

创新人格是培养个体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个体心理层面的累积,是创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导因素。就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创新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敢于质疑和大胆创新的意识;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优秀的自我调控能力[3]。

研究性学习在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中的优势 大学时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创新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它以课题为导向,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创新时代所需要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更注重于非智力因素对创新学习的影响,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强调学习前人的成果和经验,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重在书本知识的掌握和间接经验的获得。而研究性学具有上述浅层目标外,更注重个体的自我体验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及不确定性[4],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和成就意识,唤醒其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满足感与愉悦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形成。

2)学习模式的变革。研究性学习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强调灌输给学习者多少知识和学习结果,而是更注重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建构,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信息的咨询者、学习效果的促进者。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亲身体验获取知识,逐步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乐于求知的积极态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课题,注重弘扬大学生的智力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3)学习评价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化,注重学习结果的量化考核,甚至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显然这种陈旧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既注重教师评价,又充分考虑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通过评价使学生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学习进程;既注重总结性评价,又充分利用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强化和发扬,提高学习的质量,更有效地进行创新学习,进而促进个体创新人格的形成。

2 在研究性学习中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构建基于“问题探究”的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醒其内在的成就动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时积极的情绪倾向。兴趣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它能高度凝聚个体的注意力,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浓厚的兴趣能使个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进行创造性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研究性学习将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这种学习方式下的课程不再是具体的、物化的、静态的。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系列基于“问题情境”的课题,激活和重构书本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沟通,形成开放的、动态的和生成的课程体系,促使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充分确立大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指导,将问题转变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唤醒自身内在的成就动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积极地从事创造性活动。

构建动态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大量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知识具有情境性,要保证学习活动有效的开展,就需要营造一个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创新思维的形成[6]。为有效支持和促进大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研究性学习要对学习环境进行动态多元化的构建,既要有硬环境,还要有软环境。首先,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从繁多信息中遴选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建构。网络学习资源多是生动形象的内容,且能与人进行交互,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索精神,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其次,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内在心理,实施多种学习策略。学习者不同,其智力、思维方式与学习风格也就存在差异。研究性学习要提供给不同学习者恰当的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保证每个学习者都能利用自身的特点,调动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大学生独立与协作、求知与创新的精神 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以往的教师“知识权威”形象,为大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研究氛围。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双方相互承认尊重、平等自由。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激励学生自由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教师的人格特质对学生的人格素养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带动大学生,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小组针对课题进行明确分工,自主学习并相互讨论、争议和协商,将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外显,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励,减少学生的受挫感,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信心,保证学习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促进学生独立与协作、求知与创新精神的养成。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陶冶大学生的创造情感 研究性学习评价不局限于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多地是注重过程的激励。首先,研究性学习注重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时间较长,其场所也超出了学校的范围,教师对学生的监控不能做到非常及时和准确。将合作小组引入评价主体,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发现小组成员的创新点并彼此欣赏和鼓励,从而共同进步。其次,研究性学习注重个体自身的差异评价。由于小组成员的智力和思维风格不同,教师对小组成员的评价要注重个体在活动前、中、后的比较,尽量减少小组成员之间的相对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最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学习者不同,即使同一个课题也会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而过程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积极探索,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7]。

3 结束语

创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格作为创新人才的特质之一,其塑造绝非一日之功。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继续加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5.

[2]邱德乐.研究性学习课程宏观价值透析[J].教育探索,

2004(9):23-24.

[3]桑春红.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26-128.

[4]胡中亚,程姗姗.论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孝感学院学报,2009(3):121-124.

[5]吴小鸥,潘孝富.论研究性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43-45.

[6]曾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3):81-88.

第7篇: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中 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的局面始终未能得以改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这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肇丰先生在《试论研究性学习》一文中指出,农业社会主要是个别接受式学习,工业社会则是集体接受式学习,而当今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研究性学习是适应当展的最有效学习方法,它更利于培养人的求知意识和创新能力。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加以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知与导向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主体性、研究性、拓展性和实践性。它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课堂的灌输式与被动接受式,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是数学研究性学习所重点关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华东师大教授叶澜也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导向是开放式、综合性的。它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学习方法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不仅仅是教师自己预设提供的,更主要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方向。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点,以兴趣小组为抓手

研究性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兴趣,最大动力是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以自我为权威的教学思想,善于激发学生活力,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注重知识的引导与激发,摒弃灌输与死记。课堂教学的延伸途径是数学兴趣小组,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学习中拓展知识,归类总结,联系现实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学术前沿或学校内外激发思维所产生的问题,提出课题,主动发现问题的切入点,发挥团队合作效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选题宜小不宜大,可以解决一个实际生活问题、进行一项社会调查、研究数理原理的合理性、运用数学推理设计一份产品、搞一次数学兴趣活动、探访数学领域的专家等等。

(二)以教师的学术钻研带动学生研究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专业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在选题、指导时就会感到困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已不仅仅是组织者、监督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引导者,甚至应该是该课题的前沿研究者。唯如此,教师才会有指导权和发言权。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已掌握的最新最有价值的材料来激发并带动学生参与研究,甚至展开师生之间的竞争,这样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推进。

(三)借助专业领域人员的帮助引领研究性学习

选择好研究题目后,学生决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学校,借助专业领域人员的帮助,问题的研究才具有实践价值。反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果真正解决了专业领域的棘手问题,我们的研究将会更加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比如金融问题找银行或证券公司,房产问题找房产公司,人口问题找统计局,车辆交通问题找交警或车管所等等。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

(一)基于教材内容的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常规课堂教学也可以融入研究性学习。将教师讲解变成设疑、激趣、探究、讨论、总结的新型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自然、主动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这是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常态方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有效学习。

高中数学课本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主要是对某些数学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比如,《集合与逻辑在化学推理题中的深入运用》《银行还款的最佳方式》《物理学中向量的渗透》等,这些课题是建立在学生不满足现状,有较高求知欲的基础上的。这些选题的提出尽量由学生自发完成,而非教师布置下达。

(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加强研究性学习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能活化研究学习资源,提高教学的真实性,提高研究性学习质量。离开社会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实乃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比如,从社会实践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研究性问题:(1)研究建筑工程“最省问题”。(2)购房贷款方案的确定。(3)对当地近年人口增长情况的调查,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4)调查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5)汽车保有量与城市道路的配置。

总之,高中阶段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解决当下教育困境的有力方式,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为载体,以课外兴趣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将彻底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代之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自然情境教学,有益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尚志,高定量主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第8篇: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从而不断完善学校的学习环境,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每个学生学习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展探索式学习空间,构建自主式学习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协作式学习的平台,达到资源与策略的最优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多次学习实践和大量的课例研究,梳理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几种新型学习模式。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内容整合学习模式

学科内容整合学习模式要求教师立足学科内知识、能力目标的相同点,整体设计课堂,达到横向纵向的系统训练,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这种整合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内容整合学习模式在高三复习课中的运用,做到了精讲多练;内容整合学习模式在新授课讲授中加强了知识点的梳理和课内外知识的拓展,强化了横向纵向的内容联系,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扩充了阅读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主题研究学习模式

主题研究学习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语文学习的序列性与网络资源的无序性的矛盾,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的教育学生循序渐进的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真正体现了“大语文”观点。其构成因素有:

(1)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兴趣,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合适的主题;

(2)确定研究目标和具体的研究内容;

(3)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

(4)小组分工,根据任务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信息;

(5)分析信息,运用信息达成研究结果;

(6)相互交流形成总的研究成果。

在这个实施模式中,根据网络提供的种类繁多的教育资源,学生借助Word制作电子海报、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汇报演讲稿,借助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和简单的分析,在老师的帮助引领下,利用课上或课下对研究的主题形成自己探究的成果,感受研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实时查阅信息资料,深入进行探究思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整个学习过程强调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基本环节如下: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查询信息―探究思维―意义建构―反馈评价。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别化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难度和教学重点。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能力起点不同,教师既要面向全体,也要关注个体,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而对学生个别辅导则可以通过网上交谈方式同步实施,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及时辅导和评价,师生之间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很好地实现了传统课堂难以达到的分层异步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第9篇: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范文

案例:《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二》探讨课

1.提出问题

等腰三角形,除了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呢?

2.实验探索

先用一张长方形纸片剪一个等腰三角形。将等腰三角形对折,使两腰重合,然后打开对折的三角形,观察折痕,猜想折痕有哪些性质,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3.设置问题

(1)这个猜想是等腰三角形所特有的吗?不等边三角形会不会也有这些特点呢?

(2)是不是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具备这个特点呢?

4.推理论证

(1)出示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用《几何画板》),画出同一边上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观察三线并不重合。

(2)慢慢拖动三角形一顶点,将不等边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发现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3)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证明发现的结论。

5.得出结论

本节探讨课变直接给出定理为发现定理,让学生人人参与定理的发现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

一、数学开放题是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例如,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法。

这是一道综合开放题,其条件、策略、结论都是开放的。(1)条件的开放性。可考虑的各种不同的条件大致有:旗杆的大小,旗杆周围的地理环境和测量者能涉足的位置、测量工具。(2)策略的开放性。可考虑的各种不同的策略大致有:直接测量、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利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巩固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以及如何创设条件将一个现实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

二、注重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周围的社会生活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延伸

教师在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教学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多思、多想、多探索、多领悟,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理解、分析、归纳等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

如,裁缝师傅要想在一块三角形的布料上剪出一个半径尽可能大的圆做裙子,应该如何剪才能符合要求?这个问题可归纳为怎样作一个圆和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的问题。又如,木工把一块直角三角形的木板加工成一张正方形桌子的台面,方法有很多,但若要求台面的面积最大,他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归结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