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设置问题,让学生的阅读更具针对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地投入到体验和感悟阅读材料中去。才会真正地思索内容中的内涵与文化价值。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亘古流传,并且享誉世界,这些作品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在于后人不断地去重新揣摩它的新意,同时赋予其崭新的灵魂。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设计问题关卡,不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打开心扉融入文章当中,还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探究性问题,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而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比如:在讲到《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做了大富翁的于勒叔叔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的表现会是怎样的呢?再如在讲解完《孔乙己》一文之后,可以设计问题如: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走”出了酒店,大家思考一下,他未来的命运会如何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反复地阅读文本,加深阅读体会,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二、拓展思维。表达体验
学生在反复地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相应的体验也会更加地深入,会体验到阅读强大的魅力之所在。学生会在阅读中不断拓展思维,能够与作者跨时空地实现心灵上的契合与共鸣,并且在这种体验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会产生情感表达的需要,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成功了。因为体验式阅读真正地实现了学生的思维迁移,他们通过有效的体验阅读不断地激发着自我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务必要充分地挖掘阅读文本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真正地打开思维,尽情地在想象的世界里去表达情感、体会文章中或澎湃、或细腻、或激扬、或励志的意境,促使学生去真正地感受和欣赏文章.并鼓励学生从中创新,用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来深化文章的情感境界。
三、构建情境。激发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结合了学生的感悟与思考。是二者有机融合的过程。阅读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中。有很多是学生并没有接触过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遥远而陌生的。再如。朱自清的《背影》,假使不进行情感的渲染和背景的交代,让学生去独自阅读课文,学生会对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攀越栏杆这一段文字,感到好笑,就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从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浓浓的父爱。因此,在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抛砖引玉地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积极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产生良好的体验。
四、构建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原初体验
【关键词】体育教师 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性
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的历史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成为一个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热点。当前参加在职进修、研习或研讨会等的方式,确实能增进教师的认知和教学技巧,但却忽视了教师本身内在的教学范式与自我对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美国运动与体育教育学会(NASPE)制定的三版“初级体育教师标准”中,反思能力均位列其中。但我国教师培养体系中,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尚缺乏重视。为此本文从教学反思内涵特点、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困境入手,对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升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方式。他认为,个体进行反思,三种态度非常重要,即开放的头脑、责任感和专心致志,正是这三种态度确保和推动了人们的反思行为。在杜威反思思维理论基础上,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倡反思性教学的运动于 20 世纪 80年代在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界得到蓬勃发展。
研究者对教学反思内涵有多种理解。后人在杜威和 Schon 的研究工作基础上深入探讨的一个内容就是反思的内涵是什么。对此,Grimmet 和 Erickson ( 1988) 通过文献综述,认为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两种分别是将教学反思理解为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或对各种有争议的“优秀教学观”进行深入思考并依此做出选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该观点认为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并由此达到三个目的:(1)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背景有新的理解;(2)对自身作为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文化环境有新的理解;(3)对关于教学的一些想当然的假设有新的理解。本文认同第三种观点,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其教学经验的重新建构,教学反思主要依赖于个体自身。
二、目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困境
结合实践,我们认为阻碍教师反思的有两类因素,一类是外在因素,有效的反思需要充足的时空、不受干扰的情境才能进行,但目前中小学中,许多体育教师不但带着超额工作量的体育课,而且身兼行政工作或运动代表队职务,工作繁忙、繁重的客观条件阻碍教师教学反思的进行。一类是内在因素:许多体育教师个人进行反思有能力上的困难或是习惯上的不适应。这是由于我国教师培养(含职前与职后体系)中不足导致的。教学反思早已融入在美国师资培育过程中,然而,我国大多数的教师仍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本文中主要针对第二类影响因素,提出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一些实践性策略。
三、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升策略
(一)加强专业对话
由于中小学中体育教师数量少,所带年级各不相同,教学过程中,缺少同事间的互动,形成了孤立状态。为避免此现象,体育教师平时可和相关教育人员进行专业对话,除了达成共识,亦能监控并建构其专业知识与观念,彼此互相协助解决教育问题,进而促进专业成长。特别是初任教师,可借此获得专业上的协助及经验传承。
(二)协同反思
协同反思是指个体与相关人员为求改进教学、促进专业成长,共同从事反思。成员间的信任和尊重,是完成协同反思的关键因素。陈春莲提出体育教师可采行的协同反思策略有:
1.实践辩证:协同反思小组中的一人担任发表者,呈现个人教学经验和观点;由其他人根据发表者的呈述内容提问,协助发表者发掘矛盾并寻求解决之道。
2.同僚辅导:由资深体育教师担任辅导者,协助新进体育教师强化教学技巧和知识,并形成不同的观点。透过互相讨论,可协助彼此检视个人的教学信念。
3.协同行动研究:依实际问题,主动搜集资料,组成行动研究团队,采取行动;除了可以有效解决问题,亦可促进体育教师同僚关系、避免孤立隔阂。
4.同僚教练方案:体育教师一对一合作,彼此观察教学并提出所得及建议,协助教学者以客观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思。
5.经验分享与同僚交谈:透过与其他体育教师的脑力激荡,可以学习批判反思,并可理解彼此经验的共通性。
(三)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为解决教学实务中所发现的问题,改进实际情形而作的一种研究。透过行动研究,教师练习专业判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与情境进行省思对话与自我分析。欧用生指出提升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有:
1.培养教师觉知问题的敏感:为避免将问题视为理所当然,体育教师可采多元思考方式,增加对问题的敏感性。
2.熟悉研究基本技巧:学校可安排教育研究法研习课程或讲座;体育教师于教学研究会共同讨论研究报告,彼此分享。
3.随时搜集资料并思考其意义:行动研究的资料是多元的,资料主要来源有非结构性观察、深入访谈、文件分析等。
4.扩充参与研究管道:体育教师应实际参与研究,才能提升行动研究能力。与专家学者合作研究,参与各类研讨会,发表研究成果等,使体育教师亲身体验。
5.教师角色的反思与批判:由于行动研究是属于自我评鉴,在研究过程中宜不断地检核、改进;此外,教师担任多重角色,既是研究者,也是观察者和分析者等,因此更要反思自己的角色,才能不受限于此局限。
(四)教学观察
欲促进有效的体育教学,须以客观的纪录取代对教学历程种种行为的主观印象,如此,可更真实地掌握教学历程(Doolittle, 1996)。所以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利用简单的观察工具搜集教学历程中的客观讯息,或透过分析本身的教学录像带了解其实际教学行为。相关研究发现体育职前教师藉由教学观察可知觉到更多发生在教学中的事物并思考如何改善教学(Palomaki & Heikinaro-Johansson, 2005)。
(五)教学档案
教学档案是教师对其教学知能、成长与成就,进行实际资料的搜集,并将之组织化、系统化呈现之文件档案。教学档案即是教师成果的搜集品,它可以用以证明教师的才能、展示教师的教学知能与技巧,它同时是教师自我反思的一项媒介。教学档案关键是教师必须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缺乏反思的档案,仅是资料的堆积而已。
(六)教学反思札记
撰写反思札记的思考运作历程依序是先描述教学事件、进而分析教师个人对此事件的内在反应与感受、体育教师连结当下经验与既有的理论和经验、经分析比对后形成新的结论,并归纳作为未来教学行动的指引。撰写札记除了可增进个人的记忆,也能使个人渐渐习惯于听到自己的内在声音,进而强化个人的反思知觉。教学反思札记可促使教师以真诚的情感与意向进行教学反思。Martin(1998)发现其中以录像带和反思札记写作的方式最能成功地刺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札记的撰写方式通常有3类:自由格式、固定格式与主题式反思札记。自由格式常是无焦点的,可自由发挥;固定格式则提供方向,使其有结构的深入分析问题;主题式反思札记采综合二者的优点,避免单一格式的缺点。
【参考文献】
[1]John Dewey. How we think[M].Heath and Company, 1933:30-32.
[2]Schon, D.A. :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3]Grimmett, P. P & Erickson, G.L. . ( eds. ) 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M]. Teacher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1988.
[4]陈春莲.体育教学的反思与实践[M].台北市:师大书苑,2004.
[5]欧用生.提升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J].研究信息,1994,11(2):18-25.
[6]Doolittle, S. Practical assessment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Recreation &Dance, 1996,67 (8):35-37.
关键词 语文教师 素养 教材 反思 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040-02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有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特别是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素养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之点,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树知识新素养
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更加丰富和完善。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学等,是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另外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你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使你在语文课堂上信手拈来,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教学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正确”,就是要讲求科学性,字词句章,听说读写,均不发生差错。其次是“深入”,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只浅层次地弄清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深层次地进而清楚文章是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应该引导学生学什么等问题。在正确深入地理解单篇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深入地理解单元课文的量、序、度。即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全册教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教育结构。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首先是“合理”,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课时切割的合理,一节课的密度容量的合理。再次是“巧妙”,教学突破要选择得巧妙,小设计得巧妙,启发引导得巧妙。再次是有新意,课堂教学结构的新意,听说读写能力组合训练方式的新意等。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是备课的两项基本任务,应该在培养和提高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上下功夫,真正把语文课上得有序、有理、有趣、有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理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这个“人”的因素,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理解是教育的基础,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教师的心只有与学生的心贴近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打动学生,才能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来自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作为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要欣赏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成功中获得自信。
四、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就要抓住学生的心,放开学生的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这样就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更好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五、注重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能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为人们归纳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以便对自己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凋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相辅相成。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应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教学中的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加以改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教学重点应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同时,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古诗教学除了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之外,更应该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做重中之重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充满动感、充满活力的课堂。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一、抓住想象的支点,强化情趣
学生是最有活力的群体,有着无限的生机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古诗教学课堂活力四射。诗歌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表现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艺术境界。
1.抒发感情的想象空白。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泳体味,感同身受,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有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不能为语言直抒尽传,而为读者设置下感情上的空白。如《春望》首联和颔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国破家散的惨相,内心创伤不可言状,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当时老百姓的同情,如假如你是作者,会对老百姓说些什么,会对当时的朝廷说些什么……
2.弥补形象的想象空洞。凡是艺术,都有引发想象的功能,而古诗则引发力更强,留有空阔的余地。诗的形象美,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刻画不细,留待师生共同补充想象创造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仅二十字,只闻言语之声,而不见回答之人。这是作者为读者留有的再造条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编写课本剧或小话剧的方式填补这一空白。
3.寻味哲理的想象空间。富有哲理的古诗,往往以写物象而寓于哲理,其“空白”地带更阔。小语课本所选古诗从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选了着墨素淡、不事雕饰,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深含哲理,启人思想,耐人寻味。苏轼《题西林壁》是一首深蕴哲理的古诗,作者的意图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体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体验诗韵的乐趣,强化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愉快地参与课堂实践和探索,使课堂活跃起来。
1.古诗可以这样唱诵。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千古流传的绝唱,诗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古诗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感,所以让古诗和音乐结合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如教完《暮江吟》后,我就请学生为这首古诗谱曲,我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用与古诗意境完全一致的曲子,不管什么曲调,只要把这首古诗唱出来就可以。于是本来不是很活跃的课堂一下沸腾起来了,有的单独创作,有的和其他学生合作搭档。稍作准备后,学生就一个接一个地表演起来。曲调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2.激情表演无处不在。小学生的特性是好表现、好动、好模仿。因此,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不妨让孩子自选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搭建互动平台。学生在表演中徜徉心境,在碰撞中迸发灵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在师生互动对话中体验诗的意境。
在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大意的前提下,我展开了如下环节的教学:元二马上就要赴西北边疆了,可能要很多年才能再与家人相逢,现在你作为他的家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的吗?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选五位学生分别扮演元二、元大、父亲、母亲、旁观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五位学生饱含热情地把这个送别的场面表现出来,获得学生热烈的掌声,原本沉寂的课堂又一次充满活力。
三、拓展意境的内涵,强化灵性
古诗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网络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理解诗文、感受诗境,打造动态课堂。
1.身临其境显“美”境。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境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运用多媒体,使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像。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不能达到的。如有学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鼠标再击键,就可随时欣赏到自己所需的图像。学生可在这些声像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2.轻松幽默入“趣”境。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诗文,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运用鼠标灵活地拖动诗句的前后位置,且具有判断功能。学生在理解诗句时,可以任意调换词语的顺序,如果拖对词序,屏幕便会显示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和一句“您做对了!奖你一个大苹果”的鼓励语言;如果错了,屏幕也会显示“别灰心,请再来”的文字。如《早发白帝城》的第一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倒装句,理解时要适当调换上下词序才容易接受,学生只需通过如此操作,就能理顺句子,较容易地理解它的意思,读懂全诗。
当然,这一实践和探索只是一个引子,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不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理念会一直鞭策一线语文教师。我们以此为起点,不断增强古诗对学生的磁性引力,不断引领学生共创更具活力的古诗教学课堂,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编著.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杭州大学出版社.
虽然历史学是一门比较传统的学科,但它也有自己的综合性特点,它包含社会科学的大部分,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基础平台。不过,由于历史学中的其它旁系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性、规范性、价值性和摆脱对主干的依赖性,渐渐从历史学中分离了出来。人们对历史学的态度也渐渐趋于冷漠。出现这种现象与社会中“经济唯一”的意识有非常大的关系。如今社会中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也会着重招聘应用性人才,因为这种社会需要,使得高校教育进入了一个较大误区,高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重视培养应用性人才,往往会忽略历史学这样的学科。
2提高高校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2.1树立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民族精神的树立离不开历史教育,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历史,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华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让历史教育成为了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一,并且历史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以史为鉴。我国高校的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多向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历史教育就是研究过去,获得经验,汲取教训,促进中华民族健康发展。
2.2急需现代化人才
现在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在不断转型,多元化发展的经济、文化等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社会上所要招聘的人才不会是过去那样只会动手的蛮干型人才,如今社会急需的是技术型+理论型的综合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例如: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等。所以,高校要紧跟时展的脚步,更换教育思想观念,对历史教育加以重视,让学生通过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其人文素质,提高文化修养,为自身未来的发展垫好基石,让自己朝着现代化人才发展进步。
2.3加强爱国主义的要求
国家开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弘扬爱国主义,让高校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其树立远大理想和奋进目标有极大的促进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是有历史记录的,注重历史教育,会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认识到如岳飞、梁红玉这样的英雄豪杰,提高高校学子的爱国热情。
3提高高校历史教学的方法
3.1要求历史教育工作者拓展视野
通过历史教育者在了解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关注热点,拓展教育视野,加强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展现出历史教育的综合特点,教育与众多学科融合,使其跟上时代脚步,突出人才的优势。
3.2要求历史教育工作者整合历史资源
历史资源是纷杂繁多的,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等特点,历史教育工作者不仅能赏析历史教育资源,还要具备发现教材背后的历史教育资源。同时要求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多方面创新,利用影像、图片、科学研究成果、问题动态等方式展开教学,并充分运用这些资源,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使之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历史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能策略
效能的意思是达到系统目标的程度,或系统期望达到一组具体任务要求的程度。电视上经常有这样一则广告:“买药不要看广告,要看疗效!”这同样适用于教学——“课好不好,看实效!”提升课堂的效能,就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民族地区提升教学效能面临诸多困难
一、宗教影响宗教作为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及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教育作为传播思想意识、文化知识的主要手段,受宗教的影响则更大。而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就要走出民族特色之路。
二、讲土话 东乡族目前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而聚居于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完全以本民族语言进行交际,不懂汉语。要在这样的地区提升教学效能,首先要使双方语言交流通畅,再想法提高文化知识。
三、经商意识少数民族群众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看不到教育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改变。有的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孩子辍学严重,在校也不认真学习,失学后大都做生意。处在这种状态中的教育,无异于进人了“死胡同”。
“有效教学”论——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理论支持
有效教学(effective tcaching)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的直接产物,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教学效能核定,否定教学是教师一种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
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有效教学是关键
一、教师的积极倾听能力——有效教学的基本心理能力。作为老师,怎样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确实是一种很难做到的而又是不可缺少的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心理能力之一,这种能力是需要经常锻炼的。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逐渐做到从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从对独白的关注转向对教学对话的关注,正如一句古训所说:“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心声,就像你希望学生倾听你的意见与心声那样。”
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定。是教师的自我画像,是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的表现,它能极大地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他们的教学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实验证明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等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三、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有效教学的根本指标。敢于经常反思过程的教师,正是象临产的母亲经过终身难忘的阵痛后才感受了新生的活力。他们有一种兴奋的感受,认为自己的实践是有目的的。在参与实验过程中,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教师的权威,打破了传统的权力机制和师生关系,通过自由民主的教学对话创造了和谐的情感氛围,促进了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教师应该把有效教学当作一种观念,具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意识。
四、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积极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认真研究民族学生个性特点,准确把握学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在研究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聚焦在有限的目标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提高教学实效。联系实际学情,作好教学预设。它是为教学服务的,理想的教学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现状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研究教学过程,预设弹性教案。
五、教师给学生灵活多样练习的能力——有效教学的实践体现。所谓灵活的作业练习是指能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练习,所谓多样的练习是指设计探险、寻宝、解难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选择、补缺题……习题形式的多样。教师既要研究课后习题,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
(一)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练习。那种盲目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往往是无益。我们在练习设计中,目的性和针对性往往是相结合的,既要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
(二)设计有层次和整体性相结合的练习。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制的,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
(三)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练习。我们都知道: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设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学校的德育教育、励志教育、文化艺术教育、阳光体育活动等,都是营造“幸福校园”的必要因素,也给课堂教学源源不断地补充着“氧气”。学校要成立管乐团、武术队、舞蹈队等学生社团,活跃着校园气氛,丰富着师生们的生活,如果舍弃了校园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感染,舍弃了阳光体育和艺术熏陶,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枯燥的说教,成为死板的传授,成为功利的敲门砖,也不会有真正的课堂教学。
参考书目
1、《教学论》李秉德主编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从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创新方面来进行,这也是高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提倡体育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思路和观念想方设法进行转变,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在教学中也不例外,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挖掘一切资源,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及意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
1.采用分层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中需要向学生灌输分层教学的意义,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定位,让学生明白人的意志能力及身体素质本身就存在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是为了给每一个学生找准发展的目标,从而使体育训练更好地开展起来。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等级:身体素质比较好的且具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分为一级,占总学生比例的5%;体质较好,能够对训练内容轻松完成的学生归为二级,占总学生比例的30%左右;体质与运动技巧一般的,但是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体育训练内容的分为三级,占总学生比例的45%左右;体质弱,运动技巧差以及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归为四级,占总学生比例的20%左右。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在体育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以外,体育教师还可以组织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的活动。如,小组研讨、竞争游戏、即兴发言、情景模拟等。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教学法,让竞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使课堂变得活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团队精神。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也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竞争机制,通过教学评价来对竞争的结果进行评价,这个过程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过程,创新无从体现,所培养出的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体现不出来,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检验。所以,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1.分组竞赛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竞赛,营造浓郁的竞争氛围。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差异,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分组,如果此时让学生自己单独进行训练,那么就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分组训练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竞赛中,从而使体育项目的训练高效地开展起来。如果某一层的学生人数较少,可以直接进行训练竞赛。例如,如果一级学生的人数比较多,可以分为多个小组进行训练,一般每组5个学生为最佳。训练活动要保证在学生的能力允许范围内展开,在教学中营造出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可以交流心得、合作学习,从而实现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提高的目的。
2.动态管理
学生上进心理的激发需要建立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基础上,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考核目标进行考核,从而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分层教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对学生间的差异能够兼顾;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分层教学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对于部分已经超过上一层次的考核要求或者已经达到上一层次考核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及时进行层次的调整,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倡导快乐体育教学
1.教学内容的精选
在进行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及内容,同时,也要与学生的体育兴趣及需求相符合。如,在篮球教学中,关于技战术方面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把每一个方面都训练到,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选择,注重实用性,如,可以多训练运球技术及投篮技术等。像运球后转身、胯下运行及背后运球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在课堂中只作简单的介绍即可,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而对于其他重点内容,就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力争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在实际运动中发挥其内在潜能。
2.用战术吸引学生
在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以足球课堂为例,由于足球和战术的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所有对比赛中队员的技战术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如,相互之间的配合、位置的变化等。在体育课教学中,举行足球比赛,能够让学生充分锻炼球技,并享受比赛的过程。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学生会不停地在球场上来回奔跑,不但要与对方球员进行竞争,还要和本方队员进行配合。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都高度融入比赛中,也能体验参与比赛的愉悦感。除此以外,还要教育学生不要过度关注比赛的结果,胜利了不能骄傲,输了也不能气馁,力争下次比赛的胜利,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体育比赛。
3.适当强度的训练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倡导快乐体育,开展阳光体育教学活动,其实现的形式就是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及既定的教学目标,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一定高度训练方法,还要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得到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最终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在足球比赛中,运动量非常大,而且比赛的对抗性也比较强,因此对学生的体能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此外还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战术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些因素,学生才能在比赛中享受高层次的运动乐趣。这些因素都是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组织比赛时,按照实际情况,把握好训练的强度。
对于学校而言,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发挥其引导、解决问题的作用,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扶持和解决的措施,为体育教师排除困难,从而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成效。对于高中体育教师而言,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标准来制订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当然,可以根据大纲要求适当地进行变革,不能一味追求与大纲的一致,使教学陷入僵化。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做到的时要采取创新型的教学策略,实事求是、因材施教,体现出体育教学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从根本上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立.高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1(7).
[2]刘兴川.浅论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化思路[J].体育时空,2013(8).
[3]张德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4).
关键词:教师学习共同体 学习型领导 合作学习 自我反思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成长的沃土,蕴涵着丰富的实践智慧。有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扎根在教师心灵深处的组织,教师在团队中获得自我认同、取得同伴信任、体会合作互助氛围、彼此交流内心体验、碰撞思维火花、领略团队力量、收获个人发展。构建一个适宜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习共同体,不但能够给教师提供良好的理论知识学习的空间,更加能够让教师获得跟同伴交流的机会。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建立能够激发教师实践智慧的教师团队,让教师能够在其中获得内心力量的觉醒,为自己的发展找到内部动力,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进步以及终身的发展。
真正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形式多样的,但是核心内涵则包括成员共同的目标、开放合作的文化、反思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本研究就构建良好有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出以下行动策略:
1.构建共同愿景
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首要步骤就是建立教师的共同愿景,让教师对于共同愿景产生认同,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共同愿景是考虑到每个个体的发展需要结合组织实际提出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且具有前瞻性的。树立共同的教育信念,建立双赢的发展目标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保证,只有个体都愿意为同一个目标奉献努力的时候,团体的力量才能发挥到最大。共同愿景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石。只有教师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同共同愿景,并且能够跟自我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不断努力,学习共同体才能保持持久的动力。共同愿景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
2.打造合作文化
学习共同体的成长需要教师合作文化的影响。教师的合作文化是教师之间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表现,是基于教师之间开放民主、相互信赖、相互支持所形成的一种关系形式。教师合作文化使教师处于一个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相互学习、交流分享他们各自的专长,从而共同促进专业发展。只有在民主开放共享的空气中,才能勃发出有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种子。构建一个教师之间同伴互助、相互依赖、相互欣赏、互相支持和合作的专业共同体,促使共同体中的成员分享不同的观点和经验,从而寻求一条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新的途径。
3.学习型领导者引领
学习型的领导应该是个多面手,能为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完善保驾护航。学习型领导自身应该是一个乐于学习的人,应该是一个善于倾听、鼓励成员的人,应该是有远大理想并能结合现实付诸实践的人。正如一位校长所说:“我觉得校长的主要作用就是给学校老师营造一个能够让他们感觉幸福的环境,他们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我就感到满足了。”学习型领导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才能促进组织的进步:具备不断学习的开放态度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反思个人的价值观并调整个人的行为;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果敢的决策能力,同时要有为组织变革发展设计道路、思考与沟通的能力,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学习愿望并形成组织的共同愿景;具有奉献精神,为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做出表率;重视非权力影响力,把学习和激励学习作为领导影响力的根源。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学习型领导才能带领学习共同体走向成功。
4.合作-反思的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是教师教研活动的重要方式,具体表现在教师教研活动的方方面面上,现在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形式为教师的合作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集体智慧可以给予个人发展更多帮助。教师通过分享资料针对任务共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个人的负担并获得同伴的心理支持,在工作中结成良好关系,形成融洽气氛。同时教师之间不定期的、随时随地的交流研讨又在常规的教研活动之外给予校本教师教育有力的补充,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在与同侪的交流中获得提高。
反思是当今中国教育界最流行的概念之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反思不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也成为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而自我反思是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基本途径。人只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才能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可以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在学校环境中,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的,反思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记录教学随笔、专业自我反思、教学日志等,或者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聆听他人发言并作出评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关注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是现代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教师发展、培养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策略和方式是要将教师教育的中心下沉,下沉到基础教育学校,构建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教师自我意识的点醒,促使教师寻找自我发展的的源动力,积累经验,结合自我特点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构建能够扎根在教师内心、能够激发教师内心力量的学习共同体,增进和发展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试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框架与教学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
[2]周耀威,王伯康.基于“研究共同体”的教师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5.
[3]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一、多媒体技术概述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电脑,借助投影仪讲教师所做的包含知识框架、具体内容、图片及视频等投放到黑板上的一种现代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吩咐课堂内容,调动课堂氛围灯优点,同时又有耗时、信息量过大、缺乏互动这些不足。为了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要避其缺点,充分发挥其好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因为历史学科的内容多为总结经验教训、获得启发、历史事实等内容,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板书,口头教学会让历史课堂变得枯燥、无聊,学生提不起兴趣,老师讲不生动,而且历史信息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如图表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故事很难表现出来的,而依靠多媒体技术则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可以集文字、图片、图表、视频图像于一体,可以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大大的解决了实际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尴尬问题。教学中一些需要通过表格进行比较学习,信息量比较大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将其呈现,直观、准确、规范,大大省去了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便于学生整理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各种条约时,条约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了避免混淆,需要将这些内容比较学习、记忆,这时,就可利用多媒体制作表格,将各个项目进行比较,这样既方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也便于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的动画,图片的呈现,视频的播放功能也方便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学习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件事情有个清晰的认识,深刻的记忆。在学习了这一节内容后,播放电视剧或纪录片《》,利用视频加深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另外,历史学习中的年份及对应事件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点,学生学习时往往会出现时间和事件张冠李戴的情况,为了避免错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将各个事件串联起来,加强记忆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不乏有其不足,有些老师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只是辅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再加以创新,才能发挥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良好作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活跃的教学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多课堂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历史学科枯燥、乏味的学科性质让它学习起来是很让人疲劳的,那如何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呢。这时,多媒体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教师上课前,可以准备一段由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视频或者是动画或者音乐,在上课之初和课间插入动画或视频,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是制作一段与教学有关的情景视频,再现历史情景,请学生在投影的视频这一背景下表演、想象,让学生置于当时的情境之中,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综合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学是将新方法与就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所达到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又不能仅靠多媒体。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基本的框架及相关视频、图片、图表,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展示课堂较教学内容,运用传统的口头讲述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而不是仅仅让知识呈现在黑板上,而学生对知识豪不理解。多媒体简单的知识呈现不仅不会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越发枯燥,对学习历史这一学科提不起兴趣,学习效率降低,影响教学。如,在学习时,利用多媒体呈现战争地图及交战双方资料图表,在丰富教学内容之余,让学生对图表进行分析,获得知识、信息,提高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只有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才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对教学起促进作用。
3、利用多媒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牢记历史,以历史为借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初中时的政治学科承担着思想教育的功能,但这并非只是政治这一学科之责任,历史无疑也承担着思想教育的功能。历史教学中,深入挖掘历史中的道德教育内容,选择有关道德教育的历史题材的影片,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