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管理科学的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科学的基础

第1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应用管理学基础 综合职

业能力 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69-03

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大类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及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愈加重视,不管是工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都普遍开设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职业技能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现代企业运行和管理进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这要求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岗位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可根据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遵循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实训教学结合市场、教学产品服务市场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其所蕴涵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企业管理一线业务的全过程,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各类专业就业必备的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效果不尽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缺乏专业针对性

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因此对课程内容的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侧重点、学时分配等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比如对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来说,其重要性就不一定相同。但目前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上缺乏专业针对性,没有很好地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配套。

(二)教学形式不能适应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理想信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采用“粉笔+黑板”、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不好

案例教学法又称哈佛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在课程的理论框架中探讨现实的问题。其中案例的讨论在本质上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散思维。这种教学法符合管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被广泛采用。但从各高职院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甚理想。纵观当前的管理学案例集可以发现,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具体情况的案例比较少,案例教学中很多案例为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或者是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这些案例要么综合性强,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正确分析,要么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差,不适应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且,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很多缺乏系统性,每部分都是一个小案例,很少有案例贯穿几个知识点,这样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效果欠佳。另外,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考核上大多采用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60%、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40%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因此,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皆忘记”的状况。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概念较多,理论性比较强,尤其是第一部分的管理概述和第二部分的管理理论,理论性更强,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吃力,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融入实践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管理学产生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的管理技能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且注意知识更新,在教学中尽可能把国际上最新的管理成果和管理经验纳入课程教学中。据此,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以学生为主体,理实一体,实训为主,理论为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教学中,多角度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实务化,实践教学真实化”,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及特点,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可确立如下:一是知识目标,即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二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三是素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重新设计教学思路

课程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管理寓言、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管理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以广西中小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内容。将应用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涵盖管理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也就是说,先获取技能,再体验知识。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管理知识。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实行以认识实习、课堂实训和仿真模拟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训模式。首先是开课前,安排2天的岗位认识实习,以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促进学生对管理岗位知识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其次是在阶段模块学习中安排项目化实训,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项目技能;再次是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仿真综合模拟实训,利用管理科学系的沙盘模拟软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管理的实践性,同时派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加每年省级或国家级的管理沙盘模拟比赛,促使学生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1.构建能力模块实训体系。取消以前的以章节为教学单位的教学体系,实行强化能力培养的模块式实训。在确立管理学基础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分解,构建若干个能力培养训练单元,即以一项(组)能力培养为一个实训单元,以系统进行该项能力的打造与培养;再由若干个训练单元组成训练阶段,即各模块的实训。

2.采用模块化、任务化、实战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故事+抛锚式”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在每一项目的第一节课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出课程的内容,把本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同时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应的项目,让学生组建管理团队,进行角色的分配,实现“理论教学实务化,实务教学实践化”,从而多角度地探索“工学结合”的途径。

3.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固然能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效,但高职生普遍具有学习惰性,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学习成就,更要追求学习过程的享受。教学中,可用人物角色扮演来取代冗长的文字案例或理论分析,比如在管理学第一部分的管理者相关知识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职业情境,将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职位更改为“总经理”、“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等管理岗位,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岗位的认识,同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还可以用电影片段来展示管理现场,用动画来展示讨论场面,用故事来解释一段流程。通过多媒体、角色扮演再现真实的管理现场,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也不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可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企业考核”的形式,即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主体不但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而且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把考核的场所扩大到企业。改革考核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考核主要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有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和实训考核,其中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占总成绩的20%,实训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分知识点掌握与知识点应用考核以及技能掌握情况考核,知识点掌握与知识点应用的考核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库由本课题组教师负责建立,成绩占终结性考核的50%;技能掌握情况以小组课题成果的形成考核,由课题组的企业专家负责评分,占终结性考核的50%。

(五)组织学生外出参观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性认识,可将部分教学安排在课外进行,比如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企业参观,进行专业认知教学,并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开讲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调研活动,比如在讲到管理者的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访问企业的管理者,使其通过调研访谈加深对管理者相关概念的认识,真正认识到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这也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的通力合作才。

【参考文献】

[1]胡卫东.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广西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下

[2]石丽.“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下

[3]程云行,何红光.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职场化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6)中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A370);广西教育厅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资质项目(2013JGB379)

第2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课堂效率的提高关系。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学生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

(2)、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3)、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正确表达数学知识,注意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与课堂效率的提高关系。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学生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

(2)、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3)、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正确表达数学知识,注意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3、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常规方法的关系。

课改中要用到多媒体,这是勿须置疑的。但是用了多媒体,并不代表课改了。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潜能。因此在课改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应该精心安排设计,不能为了“用”而用,要真正让多媒体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通常有的老师只是简单地把书上的例题通过幻灯或其它形式演示出来,要么就是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表面看来是用了多媒体,也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是作用不大,其实书上的例题,学生到课本上阅读完全可以。所以,多媒体应与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要让多媒体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教师细致于微的讲解。

但在实际当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在上面讲的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老师一味地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我们应该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课改要求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不同的情境,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互动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知识,让学生开动大脑,启动思维,一起动脑想,一起动手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不会再充当观众的角色。当然也不会听得迷迷糊糊了。

5、注重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跃不等于放纵。

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完全放纵学生,让学生充分享有自由。这样做,表面看来,课堂气氛确实很活跃,学生有了发挥的空间,个性也得到了张扬。但实际上这样做,时间一长,便会使课堂处于无组织、放任自流的状态,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会变得毫无主动性,甚至失去学习的目标,稍有自制力的学生,也会变得缺乏自制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精心的去组织、去营造,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各种情境。在课堂上,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带领学生一起步入课堂,一起去体会、去感悟、去领略,去质疑、去分析、去求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营造我们所需要的课堂气氛。

6、加强训练,巩固双基,力求精讲多练而不是题海战术。

课改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我们提倡精讲多练。但是有的老师把精讲多练简单的理解为题海战术。我们这里所谓的“练”,是指有目的的练,针对性的练,分层次的练,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练。我们要以练来巩固,以练来补充讲的不足。所以练的题目要进行精心的选择,应选对我们所讲的内容起巩固与提高、延伸和拓展类的题目;应该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随便找一大堆题目,丢给学生练习了事,更不能让学生沉溺于题海无法脱身,穷于应付各类习题,以致失去训练的真正意义。

第3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管理学基础 应用

案例教学是以客观事件为基础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需教师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对客观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并要求学生理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客观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的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高职的《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把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到管理实践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的方法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增强学生配合课堂讲授的积极性,接受课程理论知识的主动性。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多个切入点对案例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基础性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突出体现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教学的革新作用

案例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一次至关革新。传统教学是让学生刻板接受理论概念和知识,然后用客观实例演绎论证课堂中的基础理论,这种方法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滞后性明显。案例教学的方法是将在客观实践中得到的经验问题渗入课堂教学讲授中,把诸多经典案例运用到课堂知识概念中,并要求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这样使学生主动把接受的理论知识融入客观案例问题中,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真正对知识进行记忆和提高解决客观实践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轴的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主动角色的有效新型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教学在具体实践中的作用

在《管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前提是使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管理实践中得以应用,在实践中让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但是学生用于管理实践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真正意义上从实践中得到理论基础巩固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有效解决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实践中巩固基础的问题,因为案例教学是把客观的管理实践案例和管理活动情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解决客观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为学生进行管理实践提供真实的经验途径条件,做到在客观案例实践中巩固基础知识。

二、《管理学基础》的案例形式

(一)用客观案例引出问题

案例:讲述阿里巴巴公司提出未来五年对淘宝线上商品的假货率降低的质疑和材料,引出质疑问题和制定措施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并制定对策。

(二)用案例巩固基础知识

案例:三鹿企业的衰亡,证明管理决策的错误给全局带来的消极后果及给整体格局带来的重大损失的基本原理,从而得到决策者的决策必须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三、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基础》中的实施

(一)课前案例整辑

客观案例在《管理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课前教师必须对相关管理案例进行搜集,筛选与本堂课程相关度最高的案例进行素材整合,提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整理出自己或小组的独到见解和分析思路。

客观管理实践案例的选择不仅要与需要教授的《管理学基础》中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相吻合,还要考虑到学生接受分析问题的能力程度和教师的知识储备、问题处理能力。管理案例所传达的内容应有其真实背景,不能编造和虚构。最后案例的选择应与课堂时间相结合,所以案例篇幅应简洁精准、信息合理,否则不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

(二)课中案例讨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组织学生对课堂管理实践案例的讨论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首先需要把课堂理论基础知识用传统讲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也是进行案例讨论分析的基础。如果是没有理论知识的超纲案例,则不仅不能使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反而会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案例所述,误入歧途。分组是案例讨论的核心要素,分组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合作分析,这样使课堂讨论分析更加深入和多元。最后在讨论发言中,教师的配合和支持是课堂气氛组织的决定性因素,不能草率否定学生的讨论分析成果,因为案例没有限定答案标准。

(三)课后分析检验

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需要进行量化考核,这是衡量教学方法是否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进步的依据。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考核,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上是否进步及能够确立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不能刻板认知案例教学或者坚持传统教学拒绝教学方法革新。其次教师素质在案例教学中有很高要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最后教学手段决定案例教学质量,应多以多媒体为讲授手段,避免一味地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

把案例教学这种现代教学的手段应用到教学课程当中,是管理类专业教学的一种重要事件教学方法。但是高职《管理学基础》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必须紧密吻合教学目标和任务,灵活应用案例教学,真正提高《管理学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学校一位同事在使用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而且效果不错。由此与课堂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和课堂派零距离接触过程中,笔者被它深深地吸引,课堂的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学生课堂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也大大提高,整个教学活动可谓是生机盎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主性和有效性。

那么,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是何方神圣?课堂派在线管理课堂的应用趋势与前景如何?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下面笔者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一、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概述

1.什么是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

课堂派是一款高效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被用于国内的教育机构或组织中,为老师及学生提供便捷的班级管理、作业在线批改、成绩汇总分析、课件分享、在线讨论等服务。课堂派由北京爱课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还推出了移动端,基于云服务的资源管理,实现老师对课堂的随时掌控。 

笔者以为,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能有效用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特别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能作为网络教学的平台,有效地实现课堂的交互和协作。由于它安装容易,支持的用户数多,教师学生使用简单,所以正风靡国内的教育界。

2.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应用趋势与前景

在信息爆炸时代,数字技术、在线教育正以惊人的速度被应用到教育发展中,全球数字信息创新与共享的速度在过去5年内翻了9倍,因特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给教师与学生带来了新的视野。

课堂派——在线教育浪潮袭来时的新方向。在线教育作为一个互联网改变传统教育的新领域,方兴未艾,在过去的一年中显得异常火爆。目前在线教育领域人们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资源身上:教师、题库、课程、答疑。课堂派则恰恰是致力于“给老师减负、让教育更简单”,目前课堂派依托于网站和移动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管理。课堂派建立了在线作业發布、提交、批改系统,能够支持40多种格式的文档转码,从而方便老师在线批改。系统能够自动保存老师的批注、评语和评分,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快速生成成绩汇总,按照用户自定义的方式进行加成计算。

课堂派——教师指向型在线教育平台新思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从古至今,教师在知识的代代相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目前市场上所开发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多属学生指向型,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为主要目标,教师主体地位弱化。课堂派基于网站和移动端平台,提供包括在线作业批改、课堂点名、课程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及答疑在内的在线课堂管理工具,优化教师的在线工作体验。以在线作业批改为例,依托于世界领先技术,课堂派能够支持40多种格式的文档转码,加载速度优于普通文档,提高教师在线批改效率,同时自动保存批注、反馈和评分,并快速生成成绩汇总,省去誊写成绩的麻烦,更提供作业便捷功能,让作业抄袭行为无所遁形。

二、为什么选择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开展教学活动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法,随堂作业的发放、收集、批改与成绩的整理变得异常繁杂,这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而对于作业的及时反馈基本很难见到,这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调整极为不利。而课堂派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第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管理,我们经常把时间花在对学生的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统计、文件的管理等方面;如果用课堂派来构建课堂教学的平台,可以使信息技术整合各学科资源,同时还能为学生各实践活动提供综合性的平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之分,在二者的选择过程中,笔者把相关的内容轻松地放在课堂派管理平台的问卷调查中,学生通过课堂派管理平台进行选择和查询,可以顺利地开展模块的修习。

第二,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专家李永新在博客讲坛中指出,博客能为教师打造终身的学习平台,那课堂派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完美的学习园地;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被限制,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有趣的主题,提供人性化的帮助,提供交流和协作的平台,学生能在知识的实践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并能提升信息素养。在任务4.2《网络信息交流》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在课堂派课堂管理平台中创设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讨论主题为“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学生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深入理解并体验到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学会如何做一位合格的信息公民,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有利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常采用总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这只能反映静态时间点上学生的部分情况,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判断方面无法全面了解,这种评价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新一轮课改对教学评价倡导过程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以教学目标课程理念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各方面进步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的过程。在使用课堂派平台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采用课堂派平台中的评价功能,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有效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堂派让中国的课堂数据跑在本土的服务器上。“灰灰课堂课后援团”交流群中的工程师们实时收集中国一线教师的意见,及时更新平台功能,让课堂派变成中国师生想要的模样。北京海淀小学苏老师提出“展示实时互动数据”的建议马上得到了在线工程师的响应,次日便更新了平台。

三、如何运用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开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课堂管理

1.用户注册

登录到ketangpai.com網站,师生分别注册“老师/助教”“学生”等用户账号。

2.创建/加入班级

教师首先在课堂派平台中创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系统会自动给出6位邀请码,学生根据邀请码加入班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组或教师指定选组的方式进行分组。

3.教师备课

在“备课区”中,教师以每一课堂教学或以每一个任务为一个单元进行备课。课堂派平台中提供了交互式课程活动设计模块,如作业的提交、投票的设置、学生心得报告、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活动,还专门为协作学习开设了话题、互动等功能。

4.课堂教学

上课过程中,首先利用课堂派的在线考勤系统进行考勤。然后根据教案导入“备课区”中的作业、测试等相关内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可实时导入“备课区”中讨论、投票、互动等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5.课后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的管理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成绩的管理,通过其中的报表和量规的设计,就能客观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有效地开发分层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的实践反思

1.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平台提供了在线作业批改,对作业进行了大数据多维度分析,师生实时交流,分享资料,课中互动,数字考勤,各数据统计等功能,做到一账号云服务,满足随时随地可用的要求。能良好支持翻转教学,伙伴式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支持微信管理课堂,可以让老师通过微信沟通,互动以及提交作业。

2.学生对课堂派的使用存在着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

比如出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原因,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进入学校和课堂,那么课堂派平台只局限于上机实习和学生在家使用。再比如职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在线课堂上,学生们很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或干扰,降低了课堂管理和学习的效率。

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偶然相会,又一次点燃了笔者对教学的热情,有如枯木逢春。我们知道,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最讲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讲究全方位培训学生素养的学科,学生不仅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习相关的信息知识体系,还要涉及技术领域的伦理冲突,以及跨越技术心理的障碍,这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课堂里还面临着学生水平差异这一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更谈不上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建强.利用ASP+Access架设网上学生课堂自评即时反馈系统的初步实践[J].职业教育,2014(9).

(作者单位: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

第5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下面我谈一谈对物理教学实践的一些认识。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我首先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上课时收集同学们发现的现象与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隔一小段距离后才有“白气”?掀开壶盖看到水翻滚得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同学们亲自发现和提出来的,他们想解释这些现象,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再如: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摇视力的矫正》一节时,我提问:“我们班有很多同学的眼睛近视,针对近视眼,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近视眼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眼睛近视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近视眼?为什么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等等。我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由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国教育学家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提出的疑问。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我在课上首先安排各小组学生用筷子去点击放在盛水的碗底的硬币,有什么发现?同学们操作后发现在水面上用筷子斜着点击,不易击中;筷子不太倾斜点击,很容易击中。同时发现筷子斜着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偏折了。学生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体验到眼睛“受骗了”。科学探究的七要素,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学习平面镜成像时,有的学生提出:家里的玻璃窗,晚上在房间里面能看到屋内物体的像(屋内开灯),而看不到外面的景物;白天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而看不到屋内物体的像,为什么?再如,为什么冰棒周围有时有“白气”,有时看不到“白气”,为什么冰棒周围的“白气”向下飘?等等。让学生学会提问,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物理知识。我认为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兴趣。首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索性。例如学习体温计时,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学生马上答出:35℃到42℃。这个提问我们也常常称为问题,但它不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一看便知。如果我们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它们有哪些区别?这个提问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要认真观察分析比较甚至讨论才能回答得比较全面。其次,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例学习声音的产生时,用喇叭“舞台”上会跳舞的小人引出对声音产生的研究,学生的兴趣很浓,都会思索为什么喇叭响起来,小人会跳起舞来。最后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例如学习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时,我提出问题:“北极探险队在极地遇险,所带火种丢失,虽然处在阳光照射下,仍然寒风刺骨,如何取暖?你能为他们想想办法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很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我逐渐引入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并进一步提问:“如果没有携带凸透镜还有哪些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最后得出的方法有:可以用冰制作凸透镜,也可以把水充满一个圆柱形的瓶子做成凸透镜,等等。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要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放飞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在学习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智力会得到开发,能力会得到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把学生带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第6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设计学科 基础教学管理 实效性

一、设计学科基础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设计基础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在整个设计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和市场需求,因此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积极探讨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打破原有狭隘的以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教学模式及教学格局,才能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践教学

作橐帐跎杓平逃,实践是基础、是关键,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技能训练更加多,课堂教学中往往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在创作实践中锻炼绘画和艺术设计的基本功。艺术设计教学安排往往较其他学科有更多的动手和观察时间,这是培养艺术家和艺术设计师的必然要求。

二、艺术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高校作为专业性院校,在管理方面更加传统,普遍不太重视教学管理,只是简单地延续过去的传统习惯和方法。艺术高校多将绝大多数资源和精力用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上,不注重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这也就导致了艺术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普遍较之综合性高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不利于教学管理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教学秩序甚至教学质量。

正是由于艺术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学管理实践也就缺乏先进教学管理理念的指导,普遍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的现象。同时,对教学管理研究的匮乏,更加加重了管理理念的落后,制约了艺术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另外,由于艺术高校自身的特点,导致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并不完全适用于艺术高校,有些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艺术专业教学的灵活性与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因此更好地协调教学管理与艺术专业特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艺术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提高艺术高校教学管理实效性的对策

(一)教学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正确有效的管理方式应该是关心人和关心工作的高度统一,因此教学管理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管理面对的是教师和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体现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一定要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能从教师的立场出发,充分考虑教师的要求,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在对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关爱学生,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同时,也要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协调好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艺术高校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来说,有其独有的学科特点,艺术类专业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求异、创新,以寻求不同与前人的创意思路、设计理念,以及实践课程的比重相对其他学科较大。这些学科特点都成为影响艺术高校教学管理实效的因素,也对艺术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提高艺术高校教学管理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质量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就要注重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管理者的奉献、服务精神,不仅要有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既要靠教学管理者个人的不懈努力,同时艺术高校也要多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开阔教学管理者的视野,丰富、充实其头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艺术高校的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当前,艺术高校中的教学管理者在学历、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参差不齐,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所学的专业或之前所从事的工作同教学管理相差甚远,因此这部分教学管理者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教学管理的相关理论。显而易见,这些都将影响教学管理的实效。

(三)运用适合设计学科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与方式

设计学科通常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而且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提升,因此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与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在美国等国家已经在艺术学科普遍采用网络教学管理体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向课堂和网络相结合。

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管理合理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授课模式更新,研究成果既可服务于本校教学,又可为其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网络管理提供借鉴经验。

(四)教学管理的基础设施

管理队伍建设是教学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而作为“物”的因素的教学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教学管理的基本硬件。教学管理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合理、便捷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档案的存储空间等。尤其艺术高校的教学成果各式各样,很多都是艺术作品等非书面的东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因此,教学管理的基础设施也成为影响教学管理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五)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

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变化的,管理理念也在逐渐更新、进步。高校教学管理不是简单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堆积,而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的,是高校各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管理者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入研究艺术类教学管理的规律,并将新的管理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模式,来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以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另外还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切实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六)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

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办学重心全面转移到质量内涵建设的战略目标。

教学管理执行力的评价是教学管理执行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执行力考核和测评机制,结合利用目标管理考核法、关键业绩指标法、战略管理法等工具和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执行不力的状况运用多种方式加以规范、督促、指导等,才能不断校正和调整执行力运作轨迹,确保健康运作的执行之路。

教学管理是整个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教学秩序的有效途径。教学管理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设计学科当中,基础教学管理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由于其专有的学科特点,艺术高校的教学管理也与其他普通高校有些不同,对其实效性的探索也更加具有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小若.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锁谈[J].艺术教育,2005,(2).

[2]姚海燕,邓雪云.设计艺术类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中国包装工业,2002,(6).

第7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管理上仅仅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分数,致使很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使用机械式重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次反复进行枯燥的上机操作训练,一味的讲授和演示,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还只满足于讲授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日常办公软件应用。许多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也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甚至是基础技能缺乏理解和掌握,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应用于学习领域。另外对比过去,目前许多中小学逐渐普及了计算机基础课程,高中还对学生计算机技能进行了统一的能力检验。而许多大专院校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并未发生太多变化,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甚至是教材都完全一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差别很大,一些学生对基本操作非常熟悉,而有些学生甚至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没有针对性,更谈不上因材施教,让学生错过了计算机学习的大好时机。

1.2 教学方法滞后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仍然沿用课堂讲授和上机练习并行结合的两步走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课堂与机房的脱离,学生去教室上课兴趣不高,上机兴趣浓厚,但是上机操作目的性不强,实际效果不好。应该注意使用流行的模拟业务、机房演示讨论、案例教学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模式。

1.3 教学考核方式不完善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学校自己组织的期末上机考试为主,部分学生会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和等级考试。这些考试大多分为两大块,即笔试与机试。大部分水平考试主要包括两大题型,即客观题和主观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成绩多以水平类考试为主,对许多学生而言,这些测试简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去探究计算机技术。

1.4 学生实操水平不高 目前计算机的普及教学和社会化培训开展的非常多,许多学生通过不长时间的学习后就能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比如OFFICE的编辑操作。但是,由于学生实习机会很少,教学内容所限等诸多原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问题,比如报刊的排版很多学生掌握不好。一些学生的操作水平不高,高级操作技巧不能很好掌握。有些学生虽然掌握情况较好,但是不能学以致用。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管理的改革

2.1 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内容设置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但是不同专业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完全一样,教学培养目标也一样。这样设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适用于所有专业,一些专业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没有体现在教学目标当中。针对这种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人员应当重视该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同时根据学生专业讲授对应的计算机知识,传授适合的操作技能,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际应用。具体来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合理设置与实习应该把人才培养作为终极目标,从这个思路出发去合理的组织编排课程。例如,教师在应用基础课教学工作中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中可以设置操作系统、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在选修模块中可以设置程序设计、Autocad制图、flash设计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根据个人能力和爱好通过等级测评对选修内容进行探索研究。

第8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 人本管理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任何组织行为的管理都要把对人的管理放在首位,其核心思想就是在管理工作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能动性,进而提高管理功效,实现管理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也不例外。

1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运用

时至今日,课堂依然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一直就是传道授业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艺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1.1引人入胜上好课

上好课是管理的第一前提。使课堂教学环境为教学服务的最好办法是,教师要使自己的每一堂教学,都是一场“出神入化、引人入胜”的交响乐演奏,因为这样如诗如画、如痴如醉的教学,使学生有一种自由、和谐、舒畅、兴奋的心境,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快速和有效地开通一条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通道,获得科学文化知识。

1.2约法三章有纪律

(1)课程学习要求:如课前预习,课内外学习的时间分配、习题完成质量要求等;(2)课堂教学纪律:如认真听讲,不准迟到、早退、不准看小说、睡觉等;(3)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老师有权制止课堂中学生的一切不良思想和学习行为,有权对学生提出正当的学习要求,有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义务等。学生有权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正确合理要求的权利,有权对教师一切不规范和违反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行为提出异议和批评,有权就此向教务部门反映,有按教学基本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的义务等。

1.3明察秋毫重评价

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分层次地评价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多些表扬引导,少些责备。正确的评价观,绝不是以唯一尺度来评价学生学习的进步,而要坚持统一尺度与相对尺度结合的原则。应该更多地从相对尺度方面考察评价每个学生学习的效果。比如,对于一些优等生来说,我们更多地从横向尺度上考察评价;对于差等生来说,我们就应从纵向的相对尺度上评价其学习效果,多给些鼓励,可以使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看到学习之潜力,这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若老师总是用对优等生的评价尺度去评价差等生,势必使他们受到心智上的挫伤,看不到学习的乐趣,树立不起对学习的信心,从而被动学习,直至生厌,不予配合。

2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优化探索

课堂是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新课标实以来,通过不断学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新教材的使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应当认识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探索能力的人才,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1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关注

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差,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本人。因此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关注与培养是必须的,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和发展特征等方面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差异发展的原则着眼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研究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微观环节,着力于研究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2.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主动、探究、合作是课程改革在教学策略和方法层面的三个要素,而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探索知识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自觉围绕目标而学习。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2.3组织学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因此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和互动探索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式。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先前的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其次,交流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

3结语

人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核心,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积极性是管理的最直接的目的和最根本的需求。堂教学中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丁冬红.组织行为概论[M].五州出版社,2002(7).

[2] 余文森.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J].基础教育课程,2010(4).

第9篇:管理科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 人脸识别; MySQL; 学生出勤管理; 课程信息

中图分类号: TN919.8?34; 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01?0081?04

对于传统的课堂出勤记录都是由教师以点名方式进行记录,最终记录结果的准确性条理性不高,并且无法方便地进行最终的数据统计,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结合数据库技术的方法,可以在识别出学生的同时,结合数据库操作,对学生信息以及当前的课程信息在数据库中进行记录,方便进行统计与查询。本文采用C++语言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结合开源视觉库OpenCV中的人脸识别模块,进行整个系统的开发。

1 数据库整体设计

1.1 课程信息处理

为了可以正确获取当前时刻某间教室所上的课程,需要将所有课程信息存入数据库的课程信息表中,最后通过数据库查询语句获取当前时间。本文采用关键字段解析的方法对课程信息进行存储,对于汇总所有课程信息的Excel表格中的课程名称、上课地点以及上课时间等三个关键字段进行提取并且对上课时间字段进行解析,存储课程信息的数据表可以按照以下规则分为7个关键字段设计,如表1所示。从上到下的字段含义分别为课程名称、上课地点、课程起始时间、课程结束时间、课程起始周、课程结束周、本周几上课。例如某节课程的上课时间字段为:周1第9~11节{第1~16周},通过正则表达式"([1?9]\d*\.?\d*)|(0\.\d*[1?9])",将所有数字信息1,9,11,1,16进行提取,分别存储到动态数组中,并通过执行数据库插入语句将相应字段的信息写入到数据库中。例如某学期所有课程在数据表中的存储形式,这里选择了一些课程作为示例,如表2所示。

通过对课程信息Excel的遍历,将所有课程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

对于上课地点的存储采用教室PC的MAC地址与教室号之间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进行存储,即通过获取每间教室PC的MAC地址,从而选择出相应的教室,也就是如表2所示的Location字段。

1.2 当前课程信息获取

在学生课堂出勤信息写入数据库的同时,系统需要获取到当前时刻和位置正在进行什么课程,确定当前时间正在进行的课程由四个关键信息来判断当天是周几,当前的时间,当天是本学期的第几周,以及当前所在的教室,通过判断以上四个关键字段信息,编写程序实现将对应信息转化为相关的数据库查询字符串,对四个字符串进行组合从而得到最终相应的数据库查询命令,对课程信息表进行查询。

首先对于当前是本周几的获取可以通过C++中DateTime类的DayOfWeek属性进行获取,获取后用于匹配如表2所示课程信息表中的WeekDay字段,该部分程序返回结果,以当天是周一为例,返回字符串" WeekDay = ′1′;"。通过系统自带的system结构获取当前的时间,并将其转换为分钟,本文中的课程时间为每天上午课程起始时间8:00,下午课程起始时间为1:30,晚上课程起始时间为6:00,每节课程45 min,根据课程时间与当前时间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将当前时间转化为每节课程所在的时段,每天最多为12节课,所以通过分支判断结果可以分为12个时间段,进行判断的主要思想是若某节课程的起始时间段(Lesson_Time_min)小于等于当前时间段并且该课程的结束时间段(Lesson_Time_max)大于等于当前时间段,则在当前时间段必定正在进行该课程,再结合当前的日期和所在的教室就可以惟一地确定当前课程。

以表2中C++程序设计基础为例,若当前时段为当天第10个时间段则程序返回数据表查询条件的字符串为 "Lesson_Time_min=′10′",该语句表示在课程信息表中查询包含了第10个时间段的所有课程,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Lesson_Time_min字段的值等于9,Lesson_Time_max字段等于11,则该课程满足查询条件。对于当天是本学期第几周的信息,需要通过当天日期与本学期的起始日期相减,通过模7取余的方法获取当前是本学期第几周,通过switch?case语句返回不同的字符串,例如当前是本学期第1周,则程序返回字符串:"Start_Week= ′1′",该查询命令查询了所有从第1周开始上的课程。最后对于当前所在的教室,通过教室与PC的MAC之间的对应关系表进行查询,得到当前学生所在的教室,即课程信息表中的Location字段。

通过上述根据关键字段进行解析的查询方法,使用这6个字段的信息可以在当前时间和地点惟一的确定出当前所上的课程。下面给出通过四个字符串拼接而成的数据库查询命令,依旧以C++程序设计基础这节课为例,若当前时段和日期都满足这节课程则查询命令为:select Course_Name from 课程信息where Location = ′1教216′ and Lesson_Time_min=′9′ and Start_Week=′1′ and WeekDay = ′1′;通过上述查询语句可以惟一确定当前时间以及教室所上的课程(Course_Name)为C++程序设计基础[1]。

2 人脸识别模块设计

2.1 人脸图像预处理

在图像采集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例如光照、采集设备和距离的影响使得采集后的图像会受到一定干扰,这会对后续的人脸特征提取以及人脸检测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人脸图像识别时需要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图像预处理主要包括三部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直方图均衡以及中值滤波。

首先通过OpenCV库函数imageGray=cvCreateImage(cvGetSize(imageSrc),IPL_DEPTH_8U,1)创建一个单通道的图像容器imageGray,cvCvtColor(imageSrc,imageGray,CV_BGR2GRAY)函数将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如图1(a)所示。其中imageSrc为原始图像,imageGrey为转换之后的灰度图像,得到灰度图像之后,使用函数cvEqualizeHist(imageGrey,imageGrey)将灰度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如图1(b)所示,通过直方图均衡操作可以将图像的灰度范围进行扩展[2],从而体现出更多的细节信息。从图1中可以看出均衡之后的图1(b)显示出了均衡前图1(a)人脸周边的细节信息,最后为了去除图像中的噪声点,使用cvSmooth(imageGrey,imageGrey,CV_MEDIAN,3,3)函数将图像中的噪声点通过3×3的窗口进行中值滤波[3],得到最终处理之后的图像,图像处理结果如图1(c)所示。

2.2 基于Adaboost算法的人脸检测

2.2.1 算法简介

Adaboost算法在1995年由Freund和Schapire提出,该算法是一种将弱分类器通过弱学习的结果反馈适应地调整假设错误率,经过训练将多级弱分类器按照加权投票机制,即让分类效果较好的弱分类器具有较大的权重,而分类效果差的分类器具有较小的权重,将这些级联起来形成强分类器,最终将多个强分类器级联组成最终的分类器对待测样本进行种类的判别。

如图2所示,每一个弱分类器通过权值的不断调整最终级联起来构成强分类器H(x),因为每一个强分类器对负样本的判别准确度非常高,所以如果检测到负样本,就不会继续调用下面的强分类器,直接判别为负样本,减少了很多的检测时间。因为图像中大部分区域都是负样本,因此级联分类器在分类的初期就抛弃了大多数负样本,所以级联分类器的速度非常快,只有通过上级分类器的样本才会送到下一个强分类器进行再次检验,这样就保证了最后输出的正样本的概率非常高。

2.2.2 人脸检测的实现

本系统使用OpenCV提供的正面人脸分类器haarcascade_frontalface_alt.xml作为区分人脸样本与非人脸样本的分类器,通过cascade=(CvHaarClassifierCascade*)cvLoad(haarcascade_frontalface_alt.xml,0,0,0)函数将人脸分类器读取进来,cascade就是最后指向分类器的指针变量,加载完分类器之后,通过目标检测函数CvSeq*cvHaarDetectObjects(const CvArr* image,CvHaarClassifierCascad* cascade,CvMemStorage*storage,double scale_factor,int min_neighbors,int flags,CvSize min_size)对待侧图像中的目标进行检测。其中image是待测图像,cascade就是之前加载好的分类器指针,storage是用来存储检测到的一系列候选目标矩形框的内存区域,scale_factor表示在前后两次相继的扫描中,搜索窗口的比例系数,本文中设定为1.1,flag参数设定了目标检测时的规则,这里为了提高检测速度并且满足单一人脸检测的要求将参数值设定为4,表示只返回检测到的最大目标。最后通过cvRectangle()函数将检测到的目标即人脸区域通过矩形框标记出来,达到人脸检测的目的[4]。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

2.3 基于PCA算法的人脸识别

2.3.1 人脸库训练

首先通过之前的人脸检测算法,对待测试的目标进行人脸图像截取,这里通过摄像头获取人脸图像,将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并将图像进行归一化至92×112以便于后续识别,利用cvSaveImage()函数每隔2 s将图像进行截取并且每人保存5张图像进行训练,同时训练者个人信息要与其人脸对应,以便于后续识别时得到识别对象的信息。采集训练图片时的光照环境要尽量与之后进行识别时所在的光照环境相同,这样可以较为准确快速地进行识别。首先使用cvLoadImage()函数加载人脸数据库,之后调用人脸数据库进行PCA变换,PCA变换主要是将图像的特征值进行提取并且将特征降维后存储成特征平面[5],为之后新图像的识别做准备,OpenCV中通过函数cvCalcEigenObjects()进行PCA变换[6],求出特征空间,最后通过调用cvEigenDecomposite()函数将人脸库中的人脸图像在特征空间进行投影,将最终得到的特征向量保存到facedata.xml中。

2.3.2 人脸识别

识别过程首先要加载保存在facedata.xml中的训练结果,之后通过人脸检测程序将人脸图像进行提取,将截取的人脸灰度化之后进行归一化(归一化之后与人脸库中的尺寸相同),随后同样是通过cvEigenDecomposite()函数将待识别人脸投影到特征空间,获得待识别人脸图像最终的特征向量,计算待识别人脸的特征向量同训练部分的每一个训练样本的特征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7],将所有欧氏距离的大小进行比较得到最小的欧氏距离,这样就得到了和待识别人脸最为相似的人脸库中的人脸[8],通过计算5 s内被识别次数最多的目标作为最终识别结果,可以达到极高的准确率。通过cvPutText()函数将最终的识别结果输出到屏幕上,识别结果如图4所示。

3 系统测试

整个系统测试环境在教室中的PC机上搭建完成,通过USB摄像头与教室PC相连接来获取人脸图像。在程序中通过OpenCV中的摄像头控制函数开启摄像头并进行图像采集以及识别[9]。首先将系统时间调整为待测试的课程时间,这里还是以C++程序设计基础为例。将当前时间调整为2014年10月13日正好是周一,具体时间调整为第9~11个时段,将之前训练好的待测试同学的标识为学号与姓名的组合,例如本次测试采用的学生标识是以学号加姓名对应相应人脸进行训练,选取25名学生作为训练样本,每一个样本分别使用1,3,5张图像进行训练,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测试结果表明,每人采用3~5张训练图片可以得到较好的识别结果。

表3 识别测试结果

[训练样本数量\&成功识别人数\&识别率 /%\&1\&15\&60\&3\&23\&92\&5\&24\&96\&]

通过C++中string类的字符串操作函数分别将学号与姓名提取出来,分别存储成Stu_Num与Stu_Name,在数据库中提前创建了名为记录表的table用于存储最终的学生和课程信息,该表由学生编号,姓名,课程,教室号,日期等5个字段组成,每当识别出一名学生就执行数据库插入命令"INSERT INTO 主表(学生编号,姓名,课程,教室号,日期) select′"+ Stu_Num + "′,′" + Stu_Name + "′,′" + Course_Name + "′,′" + Class_Num + "′,′" + CurrentDate + "′ from dual where not exists (select学生编号,姓名,日期 from主表 where学生编号=

′"+Stu_Num+"′and姓名=′"+Stu_Name+"′and 日期=′"+CurrentDate+"′);";其中where not exists语句用于判断数据表中是否存在相同数据条目,从而防止重复插入。上述语句可以直接将当前识别出来的学生信息以及之前获取的课程信息插入到数据库中进行记录,截取部分数据库中的存储结果如表4所示。

4 结 语

本系统结合了当前流行的MySQL数据库技术与OpenCV中的人脸识别算法,可以较好地通过PC机上连接的摄像头完成学生身份识别,并通过数据库技术获取到当前的课程信息从而完成课堂出勤的学生信息的统计与记录,与此同时可以通过编写后续的数据库查询统计软件,可以方便地对最终数据进行排序统计以及数据导出,对于学生课堂出勤情况的管理具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缙华.MySQL入门很简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 秦小文,温志芳,乔维维.基于OpenCV的图像处理[J].电子测试,2011(7):39?41.

[3] BRADSKI G.学习OpenCV[M].于仕琪,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郭磊,王秋光.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研究及OpenCV实现[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9,14(5):123?126.

[5] 王威,胡永忠.基于ARM9硬件平台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与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6] 朱兴统,习洋洋.基于C++和OpenCV的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10(8):127?128.

[7] 周桐,牛夏牧.基于PCA的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8] 陶颖军.基于OpenCV的人脸识别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21(3):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