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篇: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理念;医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关键。医学高职院校在教育体制改革矛盾凸显的关键时刻,应更加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1.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

200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四大支柱支撑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医学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的单位,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时代精神,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构建,只有实现两种精神的理想结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交织着医学科学精神的维度,医学科学精神蕴含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1]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并重的现代教育观,人的思想影响着人的行动,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破除禁锢。

2.1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人格、品质气质、情操等方面被学生内在模仿,将会对学生未来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对教师的模仿首先是外在的模仿,即模仿教师的动作、语言、爱好等外显行为或外部特征而产生类似的举动,进一步发展成为内在模仿,即模仿教师的内心特征而产生创造性的行为。”[2]

教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高等教育的师者队伍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授业恩师及辅导员。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以其广博深邃的学术修养、敢于挑战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树立学者风范;以其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朴实诚恳的生活态度,成为学生树立人生楷模,润物细无声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存在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漠视心理,他们本身多是在实验医学的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本身就存在人文素质的缺失问题,这给当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

“素质,最关键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河南职工医学院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部的教师承担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人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伦理学》、《形势与政策》四门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设置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宽松的教育环境,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使得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交流时间最多,共同话题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个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摆脱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束缚,通过情感的认知和信息的传递,形成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高校辅导员通过“友师型”的角色扮演,参与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教育、专业知识素养的督促教育、心理健康行为的咨询矫正教育,成为其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故而,融洽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较好地开展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

2.2医学生观念的转变

笔者曾做过两份具有不同教育经历的医学生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一份是对2011年河南省卫生厅举办的全省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训班郑州、新郑、开封三地区352名培训学员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二份是对本院2012级药学班和护理4大班225名学生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

从统计结果看,无论是具有工作经历的培训学员,还是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人素质现状都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满意率仅在4%左右。“为迎接21世纪,大学最大的使命就是重新强调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把失落的‘人’找回来”。医学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是促进人类健康、拯救人类生命的特殊职业,它占据着自然科学的前沿地带,面对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面对一个个弱势群体,医务人员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妙手回春,更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慰藉心灵。这就要求今天的医学生,“明天的医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力争成为兼备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高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992年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C博士在《医学教育改革需采取全球行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观念,即保健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决策者(Decision Maker)、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社区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服务管理着(Service Manager)。[3]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提出。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4]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为医学生除了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应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端正人文价值取向、开阔人生境界,这种转变应贯穿于医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首先在学校理论教育阶段,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反思以往的教育经验,绝大数医学院校实行的是“灌输式教育”,纯粹的理论式教育模式,以河南某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一年级为例,每周五个工作日,每日八个课时,除去周四下午学生班会,每周共三十六课时,其中政治理论课四课时,英语四课时,体育两课时,剩余二十二课时全为护理专业课,该专业到二年级,不再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二十六课时专业课,很明显“半人”教育的产物,严重阻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鉴于此,医学生在入学开始,就应改变中学阶段被动接受知识的理念,主动涉猎个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知识,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锻炼和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在见习,实习过程过中尤为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见习期间所接触到的典型医疗病例,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维度进行人文层面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最后,在作为职业医务人员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作为职业医生,我们不仅要具有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望闻问切,知晓疾病根源;大医精诚,慰藉脆弱心灵;乐善好施,扶弱济贫。

21世纪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兼备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必须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在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并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融。

【参考文献】

[1]沈秀琴,杨同卫.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教师主体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3).

[2]王志杰,李振兴.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5(1).

第2篇: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Abstract: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painting's actual factor in performance which determines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status of the two. Starting from their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actual factor performanc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painting.

关键词:现实因素;儒道互补;人文主义

Key words: actual factors; complementing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umanism

中图分类号:J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73-01

1中国传统绘画的“和”与“逸”

根据李泽厚先生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是“儒道互补”。然而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对于绘画的规定却使中国传统绘画基本失去了表现“现实”的基础。本来儒家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是很具有“现实”基础的,但其对于“艺”却另有一套规定,即“乐从和”, 倡导一种宁静和谐,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儒家对艺术表达的“度”的规定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直接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总体风格的形成。由于中国艺术里要体现出“乐从和”的艺术主张,因此一切夸张放纵的、性格、行为、动作,各种贪婪,残忍、凶暴、邪恶的心绪、情感、观念一概要拒之门外,所以中国画在表达情感的力度上总显得力度不够,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多灾多难的,战乱、动荡、朝代更迭的次数大概要居世界之首,民生的苦难可想而知,在中国的文学与诗歌里有很多这方面的描写,但这一切从来没有在绘画中表现过。因为它们不是适于中国画的题材,西方绘画所追求的崇高感和悲剧意识从来没有体现在中国的画面里,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地位的低微。

儒家美学使中国画失去了表达社会现实的基础,而以“隐逸”为特点的道家美学与禅学则使中国画完全失去了表达现实生活的可能。道与禅在艺术中都追求意境的表达,极力体现画外之意,所以中国绘画是重“意”不重“形”的。离题材的现实意义愈远离艺术的目的就愈近。而在审美追求上也是避“实”求“逸”,宋、元两代文人画的兴起与繁荣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格局最终形成。影响及其深远。由于大量的文人士大夫的加入,绘画的文化地位有所提高,诗、书、画、印成为士人的基本素养。由于文人都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因此有助于提高绘画的整体水平,他们创造了很多美的形式与表现方法。但随之而来的也就产生了明显的程式化的倾向。画家们陈陈相因,固步自封。绘画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样的原因,由于具有文化上的优势,文人完全可以掌控绘画理论的发展,由此绘画就进入了一个文人“自画自说”的怪圈,对不符合文入画的画风一概加以贬抑,因此文人画以后中国绘画基本上没有了多元发展的可能,从而日益封闭与狭隘。

文入画之于文人完全是一种愉悦情性的精神游戏,因此文人作画也带很强的游戏心理。在“道”与“禅”思想的影响下,文人们更看重绘画的怡情养性、妙悟自然的作用,绘画的现实意义变得无足轻重。因此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山水、花鸟逐渐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而人物画则成式微之势。这种孤立于现实的发展状态使得中国画日益封闭与狭隘。诸种因素的结合最终引发了中国画社会定位的危机。

2西方传统绘画与人文精神

与中国画不同,西画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诚然,西方绘画在开始时的地位也很低,即使到了文艺复兴画家的职业也不被看好。但是文艺复兴毕竟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以及众多的大师们以他们杰出的艺术成就在西方文明的圣地里树立起绘画艺术的丰碑,正是在他们的感召下,西方美术史上名家辈出,杰作不绝,而绘画艺术的圣火也从意大利传到了弗兰德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而最后,西方绘画终于以其无与伦比的表现力与革命性成为了西方文明的完美的形象代言人。

说到西方绘画的成就便不能不说西方古典雕塑的成就,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巨大成功正是缘于古典雕塑艺术的影响与激励。但是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古代艺术的推崇决不仅仅局限于形式,更多是对其人文精神的向往。他们提出的“人文主义”是与古希腊艺术的精神相一致的。所谓“人文主义”,它的基本原则,就是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对人充满信心。这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肯定,与宗教所提倡的现世修身来世享福的思想是截然对立的。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因此这是一个人重新找回自信与尊严的时刻,有史以来惟有古希腊罗马时代可以和这一时代相提并论。因此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不仅表现为自身形式的完善,同时也完成了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承。自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一直是作为西方绘画的精神内核而存在并体现在以“人”为表现中心的绘画理念上,讴歌与赞美人性一直是西方绘画的主流。西方虽然也有风景画和静物画,但和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不同,相对于人物画它们并不具有十分独立的意义,西方的风景画不像中国的山水画那样要体现出隐逸的精神,同样静物画也不需要在一棵白菜或萝卜上体现出“禅”的意趣。它们仍是 “人”的视觉对客观之物的现实理解。

诚然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主要还是为宗教服务,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作品并不多,但是画家已经巧妙的将人性的光辉注入到画面里,他们已经在用人性的语言来描绘神灵了。因此,西方绘画从自觉之日起就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的生发状态,其文化境遇要远远优于中国绘画,绘画本为人的艺术,自然要表现人的思想,体现人的意志,这本是艺术的天性。但是中国文化对绘画的选择使却其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而人文精神的缺失也使中国绘画缺乏应有的动力与活力。西方绘画虽然起步也比较晚,但其对人文精神的执著追求总能使其生机勃勃并最终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定位。因此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在文化意义上的超越从文艺复兴时就已经开始了。所以说对人文精神的肯定与消解实在是中西绘画的最大不同之处,不同的文化选择促成了中西绘画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不仅如此,由人文主义内核而引发的绘画对于社会现实的逐步深入的关注也使西方绘画在历史上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与影响。与中国的画家复杂的身份不同,西方画家是比较纯粹的。。因此西方画家从一开始就要面对市场,而精湛的技艺自然也就成了画家安身立命的资本。在绘画题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绘画就成为了一种技艺的比拼。而艺术家为了立足,除了需要探索自己独特的绘画图式以外还要遵循社会的审美风尚,因此西方绘画总能与主体文化保持一种互动的关系,与中国绘画的封闭的、自娱的性质不同,西方绘画是开放的,创新的,而这种开放的精神正是西方绘画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第3篇: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中国油画艺术原有的创作源泉必定随社会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其将以特有的表达方式再现精神文化。中国油画艺术是体现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忠实守望者,其表达了精神价值,传承了文明。

一、探寻油画创作的“自由”程度

“人文精神”的核心问题就是“自由”。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自由”,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创作题材和形式的自由。对自由程度的评价,应该以人的精神解放的程度为依照。当代社会,精神解放的内容应该从三种文化角度理解:封建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和时尚文化。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中,主观人格被忽视,人的个性被压抑,形成了一种抑制自我的文化特质。因此,艺术家必须摆脱封建文化的长期禁锢,追求精神生活的个性与自由,寻求精神解放之路,依靠作品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长期失落的“人文精神”的追求。

殖民主义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一种惯性意识形态。这种惯性的根源是旧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经历,也即后殖民主义。人们不知不觉地认同并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和文化习俗,而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反省。中国油画艺术应及时地对这种社会现实作出反应,通过感性认识的创造力量达到精神解放的目的,实现国际文化交往中的并存和共享自由。

时尚文化是商品化时代的产物。油画艺术以其特有的实验性,获得了游离于时尚的身份。正是这种自由的“游离”身份,才使得油画艺术能够对时尚文化作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并作出有效的回应,通过对时尚文化、流行文化存在的危机的思考,提出人类文化新的价值取向。

二、保持油画艺术创作中的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评论人或事物是非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在对某种思想言行进行系统分析时坚持的原则和立场。

中国油画作品具有为宽广的艺术视角,一些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纷纷被油画艺术家捕获,艺术家通过艺术启迪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良知,批判社会中的丑恶,捍卫“人文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就是对民族、对人的关怀,是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追求与确认。”①油画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关注当代社会现实,表达他们对“文化制约性”的反省,维护了人的生命欲望、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油画艺术家要保持这种“批判精神”,在关注与批判中探寻“人文精神”的存在。

三、建构当代审美标准,引导油画艺术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油画乃至文化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来说,具有两种现实意义:一方面,为文化提供了较之以往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即从物质化到消费化,从大众化到世俗化。这两种倾向必然会造成人们对审美文化的审美标准的失衡,使审美趣味的低级走向愈演愈烈。

第4篇: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 人文奥运 高校 发展

1.引言

从三皇五帝始,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世人皆知。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源远流长,就是说,只要有人,有文明,就有人文。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宋明理学家把孔子所说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仁者,生生之德。”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在现代意义上,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2.人文奥运的源头、内涵、灵魂与特点

2.1人文奥运的源头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发祥地――古希腊,其崇高的理想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方式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奥运会的优胜者被视为善与美的典范而受到人们的崇拜。人文主义者以各种形式赞扬人的伟大和尊严,重视人精神和肉体的全面发展,这种极富人文色彩的体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源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恢复古代奥运会最美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活动,并赋予时代感的基础上创立的。奥林匹克运动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基础与内核。

2.2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

首先,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人文奥运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它是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人文奥运是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展开与发展;中国古老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惟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的瑰宝;人文奥运,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的盛节;人文奥运的内涵中还必然地包含着教育的深刻内容。

2.3人文奥运的灵魂

和谐思想,对中国、对世界、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资源性价值。和谐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中国是最有资格谈和谐的国家之一,因为自古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先民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传统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深厚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

2.4奥运会的特点及重要性

2.4.1奥运会的特点

广泛的国际性;全新的现代体育;追求男女平等;全人类的体育庆典;体系完整的现代组织机构;促进世界和平。

2.4.2奥运会的重要性

它是超越体育的使者,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奥委会提出促进世界和平的提案,向全世界表明,奥林匹克运动以“为建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的社会”为宗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比联合国还大的是奥林匹克大家庭,目前,得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国家(地区)奥委会有200个,其中非洲54个、欧洲48个、亚洲43个、美洲42个、大洋洲13个,它是文化与教育的杰出传播者。

2.5人文奥运精神在高校的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状况严重;体育教师人文知识缺乏;大学生上体育课不用“脑子”;人文精神的缺损正在向成年人的竞技体育延伸和扩散。

3.人文奥运精神在高校的发展

3.1人文奥运创新理念

“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最为核心的理念。奥林匹克主义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正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所指出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3.2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学人性化

很多教师认为,“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潜能和特长的开发,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对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3.3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互动关系

3.3.1实现人的价值是教育的目标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失落得相当全面。

3.3.2.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既包括教师的人格修养、精神世界,又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文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3.4教师人文教育的途径

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精神,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中“公开、公平、公正”的平等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应从打造育人理念开始;高校教育应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人文知识的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手段应人文化。

4.结语

总的说来,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强调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调过硬的技术和水平,这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现在,奥林匹克几乎调动了人文精神的所有资源,所以,高校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实现人文价值,从而使人文奥运在体育环境、社会环境和运动环境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孙葆丽.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4).

[2]王斌.民族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人文奥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第5篇: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文经济;属性;价值

人文经济,也称人本经济,是指为尊重人的生命及其本体价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严为目的,协调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达到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思考

一、人文经济的属性及价值

(一)人文经济的自然属性

人文经济追求人的本性和自然性的回归。人文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的一种现代形式。它的个体性表现在以“人”为经济生活的中心,提倡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尊重人权,发挥人的灵性、本性和创造力;它的社会性表现在追求把国家建设成为民本人道、仁爱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大家”。它强调从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宇宙观出发,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其追求社会的和谐、统一;人文经济坚决反对异化现象,反对物质、技术、权力对人的异化,反对人的大众化、功利化和标准化,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对人的摧残,提倡人道经济、公平社会。对待市场经济,人文经济反思商品经济二律背反问题,针对所揭示的异化现象,即因为物质文明丰富了人也就开始物化的问题,一方面坚持商品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寻找解决负面效应的办法,提出通过人文经济的创建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深刻地指出金钱不能代替价值,科学技术不产生伦理道德,工具理性不能取代价值理性。

对于人文经济思想,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早有论述。孔子所说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中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以及老庄哲学,如:“物物而不物于物”、“法天贵真”、“不以物挫志”的主张,其反对“丧己于物”、“以物易其性”、“以身殉利”、“见利而轻亡其身”,反对“人为物役,心为形使”的卓越见解,都饱含朴素的人文经济的哲学思想和对人文经济所强调的自然性的憧憬。

(二)人文经济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人文经济的本质是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价值规律配置资源和生产力、通过价格信号协调供求关系、通过竞争机制分配国民收入,又要建立保护人权、尊重人格、实行民主、保护生态环境、效率与公平协调、技术与人性兼顾的人文主义机制和环境。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比较符合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也比较符合人的实际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制约,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民主,不是由哪个领导、部门或哪个个人、国家所圈定的经济发展形式,而是按市场需要和供求关系运行的。那种把市场经济当作人文精神失落的起因是不合乎事实的。

人文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寻求对市场经济的超越。对待环境,人文经济不以牺牲环境、生态和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而是追求经济建设及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生态多样性的发展;人文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其维护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实现产权清晰化、财产共有化、管理科学化,促进自由竞争;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其核心目标是建立现代人文企业,企业管理的中心既不是利润也不是资本,而是人,企业力图建立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企业文化,倡导道德、关怀、仁爱、合作。但人文经济不是人治经济,它是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法治经济,强调竞争、效率和社会民主、法治、公平并重,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发展。

(三)人文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文经济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的第一要素,其目标是建立效率与人性、技术与人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以人为中心的崭新的经济形式。所以,可以预测,在知识经济之后人类应当会进入人文经济的新时代,人文经济才是真正的“新经济”。知识经济强调的仍然是客体知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主体一人,虽然知识的载体是人,似乎尊重知识就是尊重人,但知识主要是客体化的网络、信息、软件等,人格、人性被客体化,这与人文价值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人文经济从人的本体来探讨经济的发展,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自我完善来追求经济的成长。

人文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知识经济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穷,更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从人类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知识经济只是一个过程,而尊重人性和人文价值的人文经济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主流。

(四)人文经济因势利导的现实意义

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其经济、社会、环境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严峻,比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居高不下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同时,一些弱势群体的权利受到严重的损害。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改革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16,而到了20世纪初,我国的基尼系数则上升到了0.452。时至今日,情况未见好转,这种利益结构令人担忧。贫富差距的加大,是造成各阶层间矛盾的主要原因,这种包含着不满和愤怒的“嫉妒”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催化剂,如不迅速加以扭转,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人文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政府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而人文经济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经济模式。它强调“全面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以民生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改变物质文明畸形发展、社会不公日益加剧、环境生态濒于崩溃、道德信用陷入危机的现状。人文经济对创建尊重生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异化现象、纠正物质的畸形发展、深化人性化的改革、培养公民道德和政府责任感、打造“善治”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创建人文经济发展模式

应该说人文经济是一个理想的经济模式,它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现实的参照系,其为现实经济形式提供一个人文化的标准。笔者认为,从现在起,人文经济就应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增长模式,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战略思想

当前,我国一些部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使现实发展中出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问题,以及存在着分配不公、地区差异扩大、腐败、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等严重问题。依据科学发展理论,我国在解决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时,既要讲发展的序列性,又要讲整体性和协调性。经济发展具有首要地位,但它又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部分,它的发展也需要从社会其他系统中输入能量,必须进行人文调适。要特别注意因

-

急于求成而造成的经济失误,吸取建国以来几次因冒进而造成的国民经济大挫折的教训,破除经济建设中浮躁心态和某些官员追求短期政绩效应而产生的危险行政行为。

(二)当前人文经济模式发展的指导思想

人文经济追求民本人道、人行解放、个性自由、物我和谐、公平正义的经济发展,它不是寻找世外桃源的理想国,而是强调以“人”为经济发展中心。这就要求我国发展人文经济必须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能量互补。要处理好人文经济发展中人文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确保经济建设在各项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我们发展生产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使其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笔者认为,人的发展体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构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经济奇迹的可能不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单纯的劳动力,而是知识和人素质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中文化要素(信仰、态度、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源消耗的减少;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融合,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的根本性转变。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上说,发展文化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人文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其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如今,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精神、智力因素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一样都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信用文化、经济伦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物质产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人文经济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四)着重处理好当前经济和社会中制约人文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

一是环境保护问题。花大力气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努力节约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逐步推行EDP(绿色GDP)、MDP等指标考核体系,重新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二是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稳定。要进一步重视“三农”问题,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做好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流动;做好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减少下岗失业,提高工资待遇,健全社会保险,保障劳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人文中国”。三是纠正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过程中过度的市场行为。这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福利领域的责任和作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根本扭转“读书难、看病怕”的社会现象,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精神。四是逐步夯实人文经济的法治和民主基础。积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推动社会的高度法制化,提倡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积极发展民主政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将人本、人道和民主、法制等现念结合起来,为人文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民主和法治基础。

(五)关注人文产业的兴起

第6篇: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培养途径

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2012年4月18日,卫生部党组制订《关于深入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指出,医师职业道德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新时期医学创新精神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基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目的。

这一要求,不仅适用于临床医务工作者,也适用于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而言,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生职业情感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医学教育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追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即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是当前医学教育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精神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培养过程始终。

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首先要加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适合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

一是理论上的,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从医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及其对职业的重要性。明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倍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此外,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临床实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并铭记于心。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是实践上的,学生在实践、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我们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毕业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组织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医德教育专题影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

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其次要加强爱岗敬业教育。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爱岗敬业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在医学生中倡导崇德仁爱,精诚为医的济世精神;强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和尊重生命、追求纯粹的人文情怀则显得尤为迫切。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在医学生中大力弘扬以人为本、诚信和谐的道德风尚,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敬业精神。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驻进心里、融入行动、落到实处;真诚是医患沟通的桥梁,要真正做到一切为病人着想,依靠良好的职业与社会责任为患者服务;真正做到崇尚学术、精益求精,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病人。

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的思想观念,秉承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爱岗敬业,勤于业务,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把更好的服务献给病人,把更好的形象留给社会,用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努力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端正、人民满意的好医生。

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还要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

因此,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培养要从“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这一新的人才观念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树立创新教育原则,通过对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7篇: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72-01

从当代企业大力推行对员工人文关怀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人的思维与情感的重要性不亚于职业技能,甚至高于职业技能。当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于未来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在文化素质培养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共性培养,更要重视个性的健康发展,既要“求同”,又要“存异”。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此时要特别注意包容与引导,将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要注意继承和发扬和谐教育的思想,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在问题发生前及时疏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尊重、理解、信任为前提,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主线,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诚挚的人文关怀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但这种指导仅限于方向的把握,其活动创意、活动组织、活动主体仍为学生。在引导方向时尽量扮演解决问题的角色,创造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在思想开放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二 自强不息,树立身法典范

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人文意识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这种典范效应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典范的作用往往表现在细枝末节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自身的言行、仪态、治学思想等间接地、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由此可见,高校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文意识培养,首先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规范,使其成为人文素质的引导者,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格外注重自身行为的示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与学生一起开展文化素质培养理论的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体系,依托已有的人文学科,在论证充分的前提下开设适应品格养成的交互式课程,使自身学到的人文知识以及通过各种交互体验所获得的认识和感受得到充分的吸收、升华,真正转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使其成为自身行为修养的潜意识。

三 务实求真,端正价值观念

务实求真是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客观认识当前社会形势、动态、走向的基本前提。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地做好应对社会不良思想的准备。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对自身做客观的评价并联系实际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单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以客观实际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环境及条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只有将客观事实与自我潜质相结合,才能找到务实的落脚点。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内心的想法与变化,鼓励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和崇高的精神为准则,将更多的视线放在做人做事的过程,而不要只注重结果。对于每个人来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可避免,只有摆正心态,放低自己的人才会走得更远。

此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心理困难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时,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引导更具实效性。在家长的努力配合下使学生理性地面对社会、认知社会,更好地投入社会。树立求真务实的价值观要确立对诚实守信道德底线的坚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在当前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大学生必须遵守公平正义且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学生中出现浮躁、虚伪、急功近利的现象不但影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求真务实的精神能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构筑抵御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侵蚀的思想防线,最终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四 尚德知礼,提高文化修养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文学经典凝聚了无数的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诵读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是国民获得文化教养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都在进行国民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而我们国内的年轻人却对本国文化精髓毫无兴趣,似乎西方的传统文化更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提高文化修养最有效的途径来自于环境的影响,课堂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但它不能涵盖整个大学生活,因此在课堂以外的公众生活中创设“提修养、重道德”的文化氛围尤为重要,使传统文化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内,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自身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中,使思想道德修养真正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理解文化精髓的同时,真正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8篇: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57—02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发展成为人才的内在品质,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提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珍重[1]。”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是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不仅需要教授医学知识给学生,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去关爱和关心病人,这也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社会经济和现代医学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同时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所要面对的是有生命和有情感的人,医学的本质应该是使病人减轻痛苦、增加快乐。传统医学教育对于培养医学人才的弊端日益显现,而我国现在的医学教育模式更多的是注重专才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却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视而不见,这就造成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偏离了医学的本质要求,不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社会进步带来医学模式的转变,治疗疾病只是基本要求,医生更应该去关爱患者的精神健康,减轻他们心灵的痛苦。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深入了解社会和患者的需要。医学生要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此来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2]。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其在治疗各种疾病,揭示人类生命奥秘的同时,还包括对患者感情和心灵的理解。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了一些医疗暴力现象,究其原因,其中医患之间信任机制的缺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现代医学更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对于医学工作者的评价,不再单一地以业务水平为标准。如果一个医学工作者缺乏人文素质和对患者的关爱,那他给社会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灾难。现在有一些医学工作者对医疗难题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家庭条件差和高龄患者不能一视同仁,不愿多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等。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人文素质,否则单纯地追求高科技,只会沦为技术的奴隶,而在这样的现代医疗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则被简单地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医学人文精神也随之消失。优秀的医学人才需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人文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疗病人身体和心灵上的病痛。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从前是治好病,现在更多是向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宽慰转变。医疗卫生活动目前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掌握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从社会进步和自身需求的角度来讲,医学生必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这要求医学生不能只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还应该多学习其他的相关社会学科的知识,要多关爱有思想感情的患者,要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等高尚的人文精神。医学院校要多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人文精神成为其内在的品格,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深刻理解和体会患者的疾苦,尤其是患者心灵上的病痛。医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是对称和互补的。医学的人文特性是医学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石,所以应该让医学科学精神充满人文关怀,这是我们应该追寻的医学教育理念。

二、实施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这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先决条件。教育理念决定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打破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医学高等教育理念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的先导。医学院校要改变传统医学教育理念中只注重科学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达到文理平衡。医学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一流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培养素质,学会对人的全面关怀与尊重。努力把人文与科学结合起来,摈弃传统医学模式将医学仅仅视为是生物医学、自然科学的观念,更好地理解文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建立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以全面发展为指导,建立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在给医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把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医学院校需要调动全部力量来形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应该具有人文意识,齐心协力创造良好的学风、高雅的文化品位、浓郁的文化氛围。

第9篇: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1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高校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1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具有一致性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且需要营造以友好、理性、关爱与宽容为核心内容的和谐人文环境。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主要包含四对和谐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社会内部的和谐、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和谐。“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大致归纳出人文精神的科学、道德、价值原则、人本主义、终极关怀五层含义。体育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体现,它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伦理、体育思维方式、体育行为方式等,都是体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体育人文精神的标识。可见,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1.2加强和改进体育人文精神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是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它既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能够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体育人文精神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即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真实精神、人的真情实感、人的真实愿望,它提倡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以及学生的生命意义,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完成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际、学会生存,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实现健全的自我。它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促进社会文化更加繁荣、倡导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促进人际关系诚信友爱四方面。因此,体育人文精神在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是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

1.3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从加强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出发,体育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心理辅导、行为引导、认识指导、评价督导、审美诱导和道德劝导,关注高校体育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的体格发展与其人格完善相协调,社会实践与人格实践相协调,生命机体的健康及个性品质的提高,能够和社会及其时代精神的文明相适应,使体育的发展及人的发展能够和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相适应,以利于大学生身心和谐、知行统一和人文素质、综合创新能力的增强。因此,我们必须将高校体育人文精神纳入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最终培养出具有较强“能力意志”与“能力资本”、有相对完美而独立人格魅力及旺盛的生命活力的人。

2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人文精神是指属于人关于其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人的人性、人格、人生、价值、责任心和责任感的尊重、关心、关注、关怀和弘扬,是人及人类体现自身尺度,洋溢人生理想和信念,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人文精神实质上属于人的素质范畴,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实质上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学在目标的定位上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受到广泛的认同,体育人文精神伴随着其发展过程中,虽然总体发展趋势是前进的、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

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健康为首要目标,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虽然强调的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实践的结果却呈现出只重视“智力”和“德育”,而对“体育”是有之不多,缺之不少的尴尬状态。完全生理的体质关怀成了高校体育的唯一目标,对于更深层次的对体育的要求和理解成为一种无回应的呐喊,“人文精神”离体育教育已很遥远,我们的体育教育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可有可无的“体质教育”和“体力教育”。高校的体育教学这种偏重于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进行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导致有许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愿意主动上体育课,不能真正领略体育课程中所蕴涵的“真、善、美”的人文思想的真谛,逐渐形成了“重技术、轻精神”,“重成绩、轻人格”的恶性循环,以至很难达到完美技术和人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对“健康”理解不够全面深刻,对与体育相关的体育伦理、社会、心理、生理、人性、休闲、生命等诸多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3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高校体育人文精神的对策研究

3.1“和谐”思想指导下更新教学理念,突出人文体育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之根本,不仅要教给大学生各种身体运动,还要传授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伦理、体育思维方式、体育行为方式等,这些都是体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体育人文精神的标识,从而达到既健身又育人的目的。然而,在高校体育课中却长期存在着教学内容、形式、培养目标、评价方式等不科学的现象,追溯其根源,便是理念颇为陈旧,人文精神严重缺乏等问题。文献资料表明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只注重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教学活动失去了生活的特性,导致体育课堂呆板而缺乏活力,这势必造成学生厌学,不得不使我们要好好反思。体育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需要,要求高校体育必须努力在教学中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渗透,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使高校毕业生不但德才兼备,且智体双修。

3.2调整课程体系,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应当较全面的开发多种类学科,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土壤。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者在教材的编订中,不但要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而且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将又新又好而且实用性强的健身方法引进到学校体育中来。在实践中可将普通高校人文体育课程的体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多样化,以学生不同时期发展、不同心理、不同体质为根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舞蹈等项目,可以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美”的真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把过于竞技性的教材简易化,科学合理地修改其操作过程和难度要求,使得该运动项目更加适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接受能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在进行运动损伤处理以及营养卫生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意识,增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净化学生的心灵,能够使学生怀揣感恩面对周遭的人或事,以此达到培养其健全人格的目的。

3.3构建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识活动,它是人类对自身实践活动自觉的鉴定和反思的过程,其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日趋完善,从而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价长期以来均为针对课程结果进行的评价,对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关注不足,评价结论更多的用于对评价对象的甄别和选拔的目的。而在和谐社会背景下逐渐再变革的体育教学评价更体现人文精神,回归评价的本质内涵,即评价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不能为“评价”而评价,评价应该起到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即可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可使教师的发展和教学工作上得到改进;其次,评价的形式应该更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各种形式的评价有机结合,以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这也是评价中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其三,评价的内容应丰富多彩,不仅考察学生的运动成绩,要帮助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最大限度的实现其自身价值。

3.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人的发展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要实现人作为发展手段的工具价值到人作为发展目的的精神价值的飞跃,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洗礼,然而,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对营造体育教学的人文氛围,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大有裨益。我们可以将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纳入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完善各种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举行体现大学生特点、具有文化品味的各种竞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和体育精神;定期举行体育摄影、体育漫画、体育知识、体育主持人等各种竞赛活动,做到专业性与大众性结合、娱乐性与教育性结合、健身性与竞赛性结合、经常性与定期性结合,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都能间接地起到激励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