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体制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CDIO;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改革;产业结合
一、工程教育(CDIO)模式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中,对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以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一系列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产业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间过渡,完成自主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工程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具有以下工程核心能力:(1)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能力;(2)具有设计与开展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3)具有开展工程实践所需技术、技巧及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4)具有设计工程系统、组件或工艺流程的能力;(5)具有项目管理、有效沟通、领域整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6)具有发掘、分析、应用研究成果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潘颖司炜裴雪丹及综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7)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8)具有基本工程伦理认知,尊重多元观点。
二、课程目标与存在的问题
《制造》是面向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工程技术核心主干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半导体工艺流程、关键工艺步骤,以及相关领域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其目标是培养掌握基础理论,熟悉专业知识,了解技术前沿,拓展科技视野,并具有一定工艺设计、分析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应用型工程创新人才。随着电子行业对半导体器件微型化、高频率、大功率、可靠性等要求的提高,半导体科学近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制造》内容也随之不断充实,内容繁杂、综合性强、与实际工艺结合紧密。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制造》课程的教学难度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信息量大、课程学时有限,难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2)工艺设备昂贵,课程实践需求难以满足;(3)理论知识抽象,与实际工业联系不紧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提高;(4)课程考核形式单一,难以全面检查教学成果。课程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根本原因是当前《制造》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尽合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课程建设思路
《制造》只有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与实际工业生产流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帮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电路、版图、工艺等设计能力。《制造》内容繁杂,难度大,实践实习难以充分实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贴合产业的教材,突出重要知识点,合理分配学时,紧盯产业发展和先进工艺,更多的与产业实际融合,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实际制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制造》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材料、物理、器件、工艺),紧跟技术发展,用简单的试卷理论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够全面,课程考核方面也要打破固有的试卷核,避免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采用多元化的考察方式,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掌握、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外,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与产业接触的机会。
四、《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建设
1、教材选择
《制造》与产业结合紧密,所以我们目前选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由MichaelQiurk编著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该教材的特点是:理论扎实,详细介绍了半导体材料、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相关知识点;结合产业,突出实际工艺详细介绍了芯片制造中的关键工艺——理论、生产过程、工艺设备、质量分析等;紧随发展,吸收介绍了深亚微米工艺下的先进技术——槽隔离、平坦化、Cu互联等;容易理解,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工艺图、设备图、结构图,直观形象。
2、教学内容
《制造》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知识重点,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着重学习重点章节——材料准备、工艺流程、基本工艺操作、先进技术,对于辅助章节——化学品、沾污、检测可以采用简单介绍、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讲授。《制造》相比于其他电子专业基础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产业发展迅速,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远远落后,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让学生的知识跟随产业变化。
3、教学方法
课程教授过程中,希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所以采用传统集中授课与小组作业相结合的模式。在集中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采用如下方式:(1)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先导课程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2)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首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4)妥善处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学会逐步分解解决难点问题。
4、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板书授课、作业考察的方式,展现方式死板,考察不全面,现在可以结合多媒体工具的演示多样性,完成知识点与实际产业应用的结合,利用图像、动画、视频等展示和讲解复杂的器件结构和工艺过程,给以学生直观、清楚的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建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获取最新学习资料,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后沟通,同时教师可观察学生自主学习进度,适当提醒。
5、考核模式
课程减少考试比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增加团队大作业,锻炼学生合作分工、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程拓展
利用工艺流程仿真,以及校企合作平台等方式验证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增加学生与产业接触。综上所述,针对《制造》课程的特点以及现有的教学问题,笔者结合产业,采用工程教育思路进行教学改进,与传统模式的对比。
【关键词】刑法 总概念 教学 刑法学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01-02
刑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法律科学。由于刑法学知识点繁多,刑法学总论和分论体系都很复杂,具体的罪名也多达四百五十余个,初学者对于大部头的刑法学教材往往有畏难情绪。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界强调实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主张少讲理论和概念,多讲具体运用,这固然是回归法学教育本位的必要举措,但是,有的教师矫枉过正,在刑法学教学中连刑法的概念都不注重讲解,导致学生对于刑法学的知识体系缺乏基本的整体把握能力,也就必然降低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因此,在刑法学的入门课上,当然要注重刑法概念的教学,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作为刑法学研究对象的刑法究竟是什么,从而为以后的刑法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上,从刑法概念入手,深入挖掘刑法学的基本范畴,是使学生初步形成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捷径,也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刑法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树立起学好用好刑法的信心。
一 从日常概念入手,帮助学生确立刑法的科学概念
刑法的概念是统摄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总纲,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刑法学这一门学科的总概念。因此,在刑法第一课上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刑法非常重要,科学地确立刑法的概念也因此而成为刑法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建构的结果,这种建构是对环境中信息与刺激的应答,而不是复制或映照。这意味着,教学需要将学习者置于他们能够构建结构化知识的情境中,而不是采取灌输的方式将知识装到学生的头脑中。作为大学生,他们对于刑法的概念已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如果不注重对这些概念进行清理和引导,就不可能形成对刑法概念的理性认识。通过直接灌输的方式,最多只能让学生记住刑法是什么,而不能让学生明白刑法究竟是什么,只能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未受到系统而科学的刑法学专业教学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的零散概念,可称之为刑法的日常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日常概念的超越和升华,系统揭示刑法概念的内涵、外延而形成的概念,才能称之为刑法的科学概念。因此,正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刑法的日常概念入手,通过启发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刑法的科学概念应是刑法概念教学的基本思路。
在正式进入刑法概念的讲解时,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让任课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脑海中对刑法的日常概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刑法的感性认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犯罪;二是刑罚。这些日常概念与刑法的科学概念具有相似性。按照刑法学教材的通说,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而国外则有刑法(penal law)、犯罪法(criminal law)的称谓。一般认为,penal law侧重于刑罚规范的一面,criminal law侧重于犯罪事实的一面,二者称谓不同,但所指法律相同。实际上,这凸显出了刑法学的两大基本范畴:犯罪论与刑罚论。而“刑随罪至,罪因刑显”,初步揭示出了刑法中犯罪与刑罚的关系。由此引申出罪刑关系这一贯穿刑法学知识体系的红线,让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刑法学教材(上、下册)由罪刑本体论、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刑罚论)、罪刑各论四大部分构成。
但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任课教师应当趁机因势利导,进一步理清其中的知识脉络。应当简要介绍刑事古典学派的“行为中心论”,以及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新派)的“行为人中心论”,引导学生思考古典学派所主张的传统罪刑相适应和新派所主张的刑罚个别化的得失。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寻求协调二者关系的解决之道。于是,刑事责任的概念呼之欲出。作为犯罪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这一概念不仅预示着刑罚仅仅是承担责任的方式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刑罚仍然是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将二者的优缺点巧妙地协调起来,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结合而成的“犯罪――刑事责任――刑罚”刑法体系就更加科学合理。经过这种理性认识过程,学生对于刑法概念通说观点的理解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从刑法的日常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和飞跃。
二 从刑法的调整对象入手,明确刑法学的知识体系
需进一步追问的是:我国现行刑法的定义如何与古代所称的“刑”区别开来?其科学性究竟何在?《说文解字》中对“刑”的解读是:“井刂,罚罪也,从井,从刀。刑罪也,国之刑罚也。从井刀,刀守井,饮之人入井陷于川,守之割其情也。”《晋书•刑法志》中认为:“夫刑者,致生死之命,祥善恶之源,剪乱除暴,禁人为非者也。”中国古代的“刑”侧重于运用惩治的威慑力来禁非除暴,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中华法系“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特点,而近代刑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出现,具备了刑法文明、法制文明乃至法治昌明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趁机追问:“刑法为何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刑法究竟是什么?”
这时,有必要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在之前的法理学程中所学到的区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法理学认为,区别不同的法律部门有两个标准,一是调整对象,二是调整方法,从这两个方面最容易管窥部门法的性质与功能。在这个问题上,法理学课程的知识给学生带来了认识上的误区,有必要予以澄清。虽然法理学的基本立场是“任何法律都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否则就不成其为法律。法律部门就是以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作为依据来划分一部法律属于何一部门的”,即部门法区分的标准是不同的调整对象,一个法律部门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根据就在于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但在论及刑法的调整对象时,却出现了矛盾和分歧,足以让学生陷入思维的困境之中。例如,法理学家张文显教授主编的教材认为:“划分法律部门,(除了调整对象外)还需将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作为标准。可将凡属以刑罚制裁方法为特征的法律规范划分为刑法部门。”刑法学家赵秉志教授主编的教材认为:“刑法不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而是以特定的调整方法使它与其他部门法律区别开来。”再如,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主编的教材认为:“刑法与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表现在:对犯罪这类违法行为,根据法律所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不同,而不在于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也就是说,一旦具体地落实到刑法的调整对象上,无论是法理学界还是刑法学界都自悖其理、异口同声地认为,刑法没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不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自己的调整范围,刑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因为具有刑罚这种独有的调整方法。于是,在同一法律体系之内,区分部门法就同时具有了两种标准――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而由于标准本身的不统一性,法制的统一性就难免受损,而且导致刑法学知识大厦的根基不牢。只要追问一下学生“为何相同的法律关系要用不同的调整方法”就足以让学生觉得刑法学的独立存在似乎是个难题。难道刑法真是对第一次规范(如民法规范、行政法规范等)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进行再次调整的第二次规范?难道刑法只具有补充第一次规范的附属性,因而只能附属于民法和行政法等部门法?
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陷入思维困惑之中时,教师要立即回到正面回答问题的教学思路上。要告知学生,实际上,刑法在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两个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刑法学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也是以此为基础构建和发展起来的。在调整方法上,刑罚是刑法所独有的调整手段,也是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最显著标志,具有“不得已”的严厉性。之所以说刑罚具有严厉性,是因为刑罚的内容是剥夺犯罪人的基本人权,其他任何法律的强制力都不能与之相比,刑罚权可以说是和平时期一个国家最具有强制性和暴力性的国家权力。而且可以进一步将刑罚权分解为立法机关的制刑权、公安检察机关的求刑权、审判机关的量刑权、监狱等刑事执行机关的行刑权,并通过图表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刑罚权的运行流程,从而认识到刑罚权的运行过程是“麻子打哈欠,全面总动员”,即几乎动用了全部国家机关。这样,关于刑罚论的“知识树”就清晰地勾勒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但是,仅仅认识到刑法调整方法的特殊性是不够的,因为这仍不能回答前面抛出的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社会关系要用不同的法律手段来调整?换言之,它不能提供国家判断社会危害性大小的理性标准,也就不能回答国家发动刑罚权的正当根据,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滥用。要回答刑法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关键还得看其有无调整对象,要深入理解“刑法”这一刑法学的总概念,也要看刑法的调整对象究竟是什么。
我国著名刑法学家林教授在其主编的教材中针对国内外刑法学界普遍认为刑法不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因而无法有力地说明刑法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一基本事实的理论困境,曾经创见性地提出,刑法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即是一种特别的社会关系――公民个人的基本人权与保护,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的国家的法律秩序之间的关系。在介绍这一学术观点的来龙去脉之后,为帮助学生理解,最好能够举出形象、简单而生动的例证。例如:同样是10万元的经济损失,为什么盗窃10万元应当动用刑罚,而不能偿还10万元到期债务就不能动用刑罚呢?因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仍然只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侵犯的是债权人的所有权;而盗窃10万元就不仅仅是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关系,侵犯的就不仅是被害人的所有权,而是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所有权法律制度。倘若国家不用刑罚来打击盗窃,而是通过民事赔偿的方法来解决,即使双倍赔偿,但由于犯罪黑数的必然存在,盗窃者可能还有得赚,这样的法律实质上是鼓励盗窃!就是恶法。申言之,对犯罪行为如果不动用刑罚权,那么国家相应法律制度所保护的全体公民的相应基本人权就要从根本上受到威胁,其他部门法的权威就会从根本上失去保障。这就为发动刑罚权的正当理由给以了回答,同时也对刑罚权的范围予以了限制。由此,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刑法的独立存在价值,并可进一步引申出犯罪与刑事责任、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关系,从而为犯罪论和刑事责任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结束语
刑法学是一门富于哲学思辨的法学,杰出的刑法学家往往也是杰出的法哲学家,虽然刑法学教学不奢求培养法哲学家,但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刑法思辨能力则非常必要。在刑法学入门课上清理学生对刑法的感性认识,并追问“刑法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刑法哲学的问题,并不断地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刑法概念的科学内涵,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经常性地对犯罪与刑事责任和刑罚的问题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立法上罪名设置、犯罪构成要件设置、法定刑配置的正当根据,以及司法上定罪处刑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切实帮助他们掌握好刑法学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1
[2]赵秉志.刑法新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兴良.刑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6
关键词 公能素质教育 通信工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30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Based on "Public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ZHAO Yingxin, WU Hong, LIU Zhiyang
(Nankai University,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Opt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Reasonable orient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stablishing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s the key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needs and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content optimization,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our school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eaching system reform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with a Nankai University "public quality" feature curriculum structure in order to foster high-level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ublic quality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通信学科从知识和人才两个方面支撑通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传统的通信学科教育与通信行业之间存在着差异,飞速发展的通信技术使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建立一个全局的、系统的、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毕业生的关键。
1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合理定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助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竞争力。①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充分理解国家对通信工程类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南开大学公能素质教育纲要》为指导,根据现代工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和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从而制定我校具有“公能”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不仅要强调全面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而且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在制定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过程中,要体现出通信事业现状和通信发展的方向,培养出通信事业需要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因此,我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知识基础、优秀的专业能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技术科学的专业人才。依据“厚基础,宽口径”的育人理念,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型科学与技术人才。
依照这一培养目标,有必要细化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将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2 课程体系改革坚持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反映。通信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保证人才的知识系统性和学科前沿性的要求,又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特性。因此,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发展前沿,理工兼备、综合发展。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成功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突出我校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精神,凝练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特色、优化本科课程教学体系;(3)科学、合理的分类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考虑专业间、课程间以及不同年级知识结构的关联度,避免因人设课的现象;(4)在全体专业教师范围内选拔胜任的任课教师,组成课程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5)教授必须上教学第一线,承担并完成本科基础课教学任务;(6)深化教学方式改革,贯彻“讲一练二考三”要求。
3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3.1 组织调研
对国内外高等学校的通信专业进行考察与调研:国外高校主要通过网上调研的方式,通过访问各国外高校的网站,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等进行调研;②国内高校主要通过派出相关专业教师到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对无线通信技术、宽带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等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未来几年内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走进与通信学科密切相关的各大企业,充分调查研究社会企业对通信工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需求。
3.2 建设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是保证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将公共基础课分为数学类课程模块、物理类课程模块、英语类课程模块和计算机类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分为电子电路课程模块和应用设计模块,专业课分为通信理论模块、通信网络和专业实践模块。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创新。传统教学课程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彼此内容间有重叠。模块化课程可以使教学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和脱节,适度把握课程间的交叉与渗透,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各个模块课程的授课教师组成了课题组,以课题为引领,带动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课题组通过顾问专家指导、讲座等形式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此外,我们对课程体系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修订。全面考查专业课程名称并进行调整,对6门专业选修课的课课程名称进行规范;新开设4门专业选修课,补充了调整前缺少的相关领域的课程;将通信电路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两门课程由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陆续开设科技论文写作、通信技术系列讲座、实践类的一系列课程,形成一整套优质的课程体系。
3.3 优化课程内容
直接反映授课内容的是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首先由任课教师制定,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并修订,审核通过后,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如果主讲教师发现问题,或者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教材等,需要及时修改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系,梳理出相关知识群,形成课程教学的知识脉络和框架,明晰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同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通信电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将作为通信工程专业重点培养的精品课程,推出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包括课时的调整、理论讲授与实际练习比重的调整、授课方式的改革、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建设等等,最终实现“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理念。
3.4 增加实践比重
在综合考虑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开设时间和讲授内容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我们适当地增加了涉及通信前沿技术的选修课程,并着重加强实验和实践类课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适当开设或增加实习、实训的课时和学分,开设认知实习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由此,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立体思维的能力,强调宽厚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③国创、百项等实践活动,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形成研发设计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系统设计、电路焊接调试等动手练习,并组织专业教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3.5 加强教学管理
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听课、审核大纲等方式,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理顺教学管理体系,明晰职责,加强教学督导。实施院领导听课制度,明确教学系职责,强化过程管理。
建立课程建设课题组,以课题为引领,带动一部分教师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来,通过顾问专家指导、讲座等形式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4 结束语
通过基于“公能素质教育”理念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能够建立完善的具有“公能”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打好基础、全面发展的同时,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在未来发展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个人、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2014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注释
① 彭先桃.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探析[J].教育导刊,2008(3):56-58.
关键词 体质健康 教学改革 模块 身体形态 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Physical Health of Students
――Take Students in Dongfang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LI Hong, LI Yuejiao
(Dongf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ining, Zhejiang 21440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reduce the level of physical health each year, use of literature, interviews, measurement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Zhejiang Institute of Finance Act of 08 students in the East College "Sports and Health" modul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 health test results and significant progress over the 2009-2010 school year, the passing rate increased from the original 68.64% to 93.67%, excellent rate rose to 3.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our school, "Sports and Health" reform teaching modu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health of a 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 physical health; teaching reform; module; body shape; physical function; physical fitness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国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锻炼习惯,达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目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及评价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质状况。但从历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来看,虽然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呈增长趋势,但各项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却持续下降。
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为解决这样的状况,学校体育课程采取各种新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干预。就高校而言,学生体质的一大特点就是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逐渐降低,怎样提高高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进行了“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的教学改革,致力于改善高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08级全部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博硕学位论文库》《万方学位论文库》等各学术期刊文献和全国优秀硕博论文查询有关独立学院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的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相应的资料支持,并奠定研究基础。
2.2.2 访谈法
从研究需要出发,走访学校教学委员会各位领导和老师、各分院负责人以及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体育模块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进行意见交流。
2.2.3 测量法
2011年5月,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实施方法,对08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立定跳远、800米(女)、1000米(男)等7个项目的测量。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对获取的学生各项测试项目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 “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1 “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
根据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公共教学“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素质教育,习惯养成,终身体育。以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自我锻炼和终身体育的能力,健全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建立起“重在课堂教学,辅以课外活动,渗以体育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质。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公共教学“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试行)的通知》浙财院东〔2011〕9号文件中第四条的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历第16周之前,累计锻炼时间达15小时及以上,并且健康测试综评成绩合格者,体育模块课程考核成绩为“合格”,获得1个课程学分。”教学第3周开始到教学第16周,每周二下午13:00~16:30为体育模块教学时间,每学期共进行10周场地教学活动,2周专题理论讲座,2周健康测试锻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兴趣爱好,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选择锻炼时间和锻炼方式,并通过校园“一卡通”累计锻炼时间。
3.2 “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3.2.1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师资的实际情况,教学形式采用场地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体育竞赛、讲座等方式。10个学生体育社团,40名社团指导员,30名体育社团教学部管理人员,学生会体育部等共同参与锻炼指导和管理工作。在固定时间内所有锻炼活动和竞赛同时开设,遇到雨天室外项目改为体育专题讲座,室内项目不变。第六周、第十三周安排专题讲座《体重管理与健康》、《体力活动与健康》。
3.2.2 采用多种途径大力宣传
为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体育模块改革方案实施的目的,在本次改革实施的不同时期,进行精心组织和大力宣传。前期通过调研、座谈、论证会,中期通过各媒体报纸进行宣传,后期通过总结表彰等,通过以上宣传,不仅让学生了解体育模块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还对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 结果与分析
4.1 08级学生参与体育模块教学情况分析
我院08级学生有1993人,除去7个07级留级学生(已修课程学分并参加过健康测试),共有1986名学生参加了“体育与健康”公共教学模块的课程教学。据统计,全校08级学生参与活动的总时间为24427.8小时,平均每位学生锻炼时间为12.3小时,平均每位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为1.025小时,个人平均锻炼时间比原来上课模式大大增加。
4.2 08级学生“体育与健康”模块程考核情况分析
根据考核规定学生锻炼时间累计达15小时及以上并且体质健康综评成绩合格才予以体育模块课程考核成绩“合格”。经体育中心审核后认定,有1834名学生符合课程考核要求,授予体育模块课程学分,还有152名学生不符合要求,不授予体育模块课程学分。据分析,不及格的学生中,有1.3%是由于课程冲突或其他原因没有参与体育模块课程的锻炼,导致锻炼时间不合格。有6.3%的学生是因为健康测试不合格导致课程考核不合格,其中126名不合格学生中,100名学生健康测试成绩在50~59分,主要原因是肥胖或者800/1000m没有通过。这部分学生,完全是可以通过继续锻炼来提高成绩。
4.3 教学改革前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情况的对比分析
通过改革实践,本学年08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与前一年相比,有了明显进步,特别是合格率从原来的68.64%上升到93.67%,优秀率从原来的0.92%上升到3.4%。在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严密的组织和部署,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积极的宣传和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从以往被动的教学模式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转变,在自觉锻炼中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学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愿意活动到自觉活动,从单个活动到集体活动,自我锻炼意识不断增强,并能够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4.4 教学改革前后学身体形态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4-1 08级男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形态对比分析表
表4-2 08级女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形态对比分析表
从上文两表中可以看出08级学生两个学年男生、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身体形态并没有太大变化,虽然均值上有所变化,但经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已是成年人,身体发育基本成熟稳定,在身高体重上变化不大。
4.5 教学改革前后学生身体机能指标的对比分析
肺活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所以本校在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进行测量时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进行评价。
表4-3 08级男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机能对比分析表
表4-4 08级女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机能对比分析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0-2011学年学生的肺活量较前一年有很大提高,经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和0.007
4.6 教学改革前后学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4-5 08级男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素质对比分析表
从上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男生2010-2011学年的1000米和握力较2009-2010学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检验1000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0<0.01),握力有显著性差异(P =.019<0.05),立定跳远相对2009-2010学年虽然在均值上有所提高,但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804>0.05)。经调查,在模块教学期间多数男生选择篮球、足球、网球这些项目进行锻炼,在球类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比赛的形式进行,球类比赛要求学生在场上进行不停歇地来回防守和进攻,对他们的耐力素质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表4-6 08级女生09-10学年与10-11学年身体素质对比分析表
女生经过一个学年的模块教学,身体素质方面也得到了不少提高。据上表数据分析可知,女生的800米成绩相对2009-2010学年均值从242.50秒提高到234.97秒,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 .031<0.05)。在握力上女生并没有太大变化,虽然均值有少许增大,但经检验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立定跳远上女生有很大的提高,均值从169.15cm米提高到173.48cm,经检验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 =.013<0.05)。在模块教学期间除室内项目外,女生参加人数最多的就是素质拓展活动,在素质拓展活动区较多女生是进行跑步和跳绳的锻炼。跑步、跳绳等练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她们的下肢力量和弹跳力,促进立定跳远的成绩得到提高。
5 结论与建议
我校的体育模块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到积极影响,08级学生2010-2011学年健康测试成绩较2009-2010学年有明显的进步,合格率从原来的68.64%上升到93.67%,优秀率上升到3.4%。
经体育模块教学后,学生身体形态(身高和体重)变化不大,与2009-2010学年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学生肺活量较前一年有较大的提高,经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肺活量体重指数分值和大二时相比有较大提高,并且有显著性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男生1000米进步较大,和2009-2010学年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握力经检验也有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前后两年虽然均值有所提高,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800米成绩相对2009-2010学年均值有显著性差异;握力没有太大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有很大的提高,经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
“体育与健康”模块课程教学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都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和提高,表明教学改革对高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有明显效果。
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研究结果显示,教学改革对学生身体素质改善是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全面,如学生的1000米和800米都得到显著性提高,但是学生的上肢力量(女生)和下肢力量(男生)的变化却不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身体练习,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能够全面发展。
校级重大课题,课题编号2010JK28
参考文献
[1] 侯书健,王彤.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151-152.
[2] 崔秀云,由文华.新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9.3(1):60-63.
[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编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教育体制; 体制改革; 方向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
1.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指各级以及各类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内部的管理机构;而教育实施机构则主要包括各级别及各类别进行教育实施的学校。而教育规范则指建立起来并且整个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转的制度、措施及方案等。各类教育管理机构与各类别的规范结合因此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指的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改革,也就是是即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机构职责权限制度的改革。如果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进一步延伸,其外延是指各级别各类别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各级别各类别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而该改革则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
1.教育运行机制尚不成熟
现阶段,我国各类别的教育运行机制并未完全成熟。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我国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而相关的师资队伍尚待建立,相关的教材、实习实训基地还不健全,并且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因此,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连续几年进行扩招并达到了大众化的教育水平,却并没有为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作好准备,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教育经费筹措仍面临困境
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与力度,但是财政的教育投入占全国GDP总值的比例一直很低。并且,随着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财政性投入却并未实现同步增长。从总体上说,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提高收费成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却造成了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教育经费问题更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
3.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偏离
整个教育体制以理论教学为主,并未与整个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以高等院校为例,有些以学科分类为线索设置专业和课程,而相关的课程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偏离实用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整体需要。近几年来,纵使很多高校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却是单纯地进行教育灌输知识却忽视了能力培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高分低能问题的出现。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我国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十一五发展的阶段,“十一五”规划纲要表明,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三大主要任务。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阶段,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势必要进一步加强。“十二五”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如下:
1.科学规划教育发展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科学规划国家教育发展,遵循分类清晰、布局均衡、结构合理的原则,从而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逐步从农业大国向新型工作大国转变,并且逐步向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迈进。因此,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而言,人才培养必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也就是说,国家应该在力发展应用型、自主创新型人才,从而建立拥有自主技术与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2.建立教育的有效竞争机制
政府必须打破教育独家垄断格局,从而保证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公平竞争的教育供给机制。该做法的意义在于:1)强化教育与科研院所、企事业机构的联系;2)增加非政府部门与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比例;3)加强私立或民办学校的作用,从而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3.继续加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
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是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与手段。因此,我国还应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教育事权与财政权相匹配,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为实现该目标,我国必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我国应进一步协调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公共财政体制。也就是说,中英政府承担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并实现相对集中的公共财政机制,然而,教育的管理工作由地方负责。与此同时,针对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教育投入问题,国家必须建立经费转移的制度。
4.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模式
我国应该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的模式,可初步采取一年多次高考的制度以及学分制的学位管理机制。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兼顾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而在实践中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应该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即拥有两种培养潜质的人才都有机会被高等教育录取,而不能局限于参加高考的高中生。
5.建立间接的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将将教育权、行政权与学术权力分离,从而建立间接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教育行政的职责主要应体现为:确立国家教育的资源布局,制定国家公共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建立教育市场规范化管理体系。而对于教育行政机构与办学主体间的关系,不能够为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应为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谈松华. 制度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 杨东平.教育体制改革是核心[J].中国改革,2009.8
[3] 杜育红、梁文艳.教育体制改革30年的辉煌与展望[J]. 人民教育,2008.19
[4] 孙绵涛、康翠萍.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关系的探讨[J]. 教育科学研究,2009.8
中国劳动力面临“枯竭”,这是很多专家包括用工单位间形成的共识。
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出现如此声音显得有些荒唐,但根据报道,随着新一轮 “民工荒”的出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的日子已是越发难过,很多已经倒闭或者远迁。对此,有专家曾经建议国家放开“二胎政策”用以缓解“用工荒”问题。
自然,计划生育政策存在调整空间,可究于问题本质,是否“缺人”才是矛盾根源。国家教育体制、企用工制度以及诸多政策中尚未完善的部分容易被人忽略。
一方面是“用工荒”,一方面是“就业难”,看似矛盾的说法并不是混淆概念,因为这同时反映出国家教育体制上的短板。“目前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才的发展,中国的主流大学都是国有大学。而国有大学类似于国有企业,它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仅仅限于学生的所学专业,与市场衔接得并不太好。”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曾指出现行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大学最好不要设立行政级别”。但就在2010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有关温总理谈及的“教育去行政化”问题却没有具体涉及。由此不难看出,“去行政化”是一个点,动这个点,意味着改变体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一次“洗牌”。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这标志着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各级政府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在“用工荒”的问题上,教育体制自然是导致供需不平衡的一个方面,而对于不需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工群体,影响他们流向的关键点则是户籍制度。
谈到这个问题时,胡星斗表示:“中国目前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进城后往往受到很多歧视,造成他们不能更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不能够成为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农村生活得到改善后,也使得他们不愿意再到城市打工。这可以称之为假的‘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看似剩余劳动力已经没有了,事实上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还多得很,还有很多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市。”
然而,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现行户籍制度把劳动者限制在户籍所在地,使他们无法随着自己的职业、居住地的变化而移动。并且,户籍制度衍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等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强大阻力,农民难以自由流动。
此外,现在的企业仍然只把农民工当作廉价劳动力来对待是不合时宜的。人文关怀可以体现在,平等待遇、互相理解与尊重,现代企业恰恰欠缺这一点。对此,胡星斗表示:“企业有责任来创造条件帮助农民工实现自我,获得向前发展的机会,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把人作为劳动力来对待,自然无法在深层次与员工实现共识。”
关键词:教育评价体系;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评价及标准
基础教育评价就是对我国涵盖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现象及效果,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价值评测和判断的活动,达到教育评测的目的,改进教育活动,创新教育体制,完善中国特色基础教育。
自19世纪中叶起到现在,教育评价大约经历了四展历程,分别为“心理评测时期”“目标中心时期”“标准研制时期”和“结果认同时期”。教育评价制度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迅速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评价体系,成为我国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为主导,逐级检测,教育各方参与成为其重要的特征。也逐步成为完善我国应试教育的重要手段。其教育手段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育评价制度不断深入发展,教育评价体系发展自身有其规律性。以教育评价指标为基本内容,以权重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教育评价标准是其基本的运行过程。我国的基础教育评测标准以我国传统应试系统的不断完善发展为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参考国外先进评测教育标准的思想和方法,不断革新教育评测标准。
(GB3935.1-83)质量标准反映在教育中就是教育质量标准,是关于教育教学领域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定。我国教育质量标准以不断融合预设质量标准、培养质量标准及结果质量标准三大类型,构建了我国基础教育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宏观层面,以政府监督监控为主题;中观层面,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机构,课程标准及教学质量目标等作为教学质量标准;微观层面,建立具体而明确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标准和学业成绩考核标准,并充分体现时代要求,将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科学和人文素养及审美情趣的培养等列入考核标准。
二、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以九大评价体系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仍然倍显不足。评价理念落后,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轻视质化。评价组织单调,依赖性强。评价标准过于大一统,评价对象忽悠评价客体的反馈,评价结果缺少完整性。基于以上现状,在改变评价理念上要努力吸收国际先进的评价理念,多样化评价方法,多方组织关注教育评价,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完整体现评价反馈。最后尽量建立独立的评价机构。
我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在传统应试教育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育评价本身不能决定教育体制的性质,不论什么性质的教育体制,教育评价总能对其教育活动或效果做出评价。教育评价体系或者促进教育本身的发展,或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评价作用。教育评价本身具备导向、鉴定、诊断和育人四大基本功能。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国家宏观经济社会的转型,教育评价自身不断适应教育体制的需求越来越被提到日程上来。
三、课程改革下教育评价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所谓重建制度,即重新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这里所说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政府对教育部门、社会对学校、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老师、老师对学生,乃至社会对人才的评价等。
四、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体系
适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评测体系是相对于我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而言的。其突出特点是教育评价的社会化,教育评价客体的积极参与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独立的社会评价机构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在不同体制背景下,其教育评价体系发挥的作用会有质的不同,这是由于教育评价系统的机理虽然没变,但是其内部架构却发生了变化,适用外部的教育体制客体,教育评价体系也获得了突破性的提升。
在教育评价体系的“重建”过程中,参考美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加州旧金山联合校区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就很具概括性与代表性。该体系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教师应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并能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2)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和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教师能明了、加工与组织相关学科的知识。(4)教师要有计划地设计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评价方法,并能有效传授学习经验。(5)教师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6)教师能发展成为一个专业教育家。这六项指标对教师课堂内外各有侧重,并且要求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学校长 职业化 制度改革 措施
引言
我国大学校长大多是政府直接任命,到任后执行国家规定并以行政权力来管理大学事务,而我国官僚体系崇尚一元化的权力,被指派任命的大学校长往往带有行政官职享受行政级别,所以我国大学校长是职务化校长,更加注重于对学校的管理。随着我国越来越国际化教育也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传统的职务性校长体制已经难以应对,只有通过校长的职业化才能更好的是我国大学走向世界,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国际化。
一、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内涵
大学校长职业化主要是针对校长职务化这个概念提出的。大学校长职业化就是将校长视为类似于经理一样的职业,强调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大学校长职业化要求校长上任后在积极进行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校的经营,要注重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认可度。就是将学校视作企业,校长是被聘任的经理来对学校进行企业化的管理并对其进行经营。
二、校长职业化的必然性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大学的发展也必然越来越与国际接轨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职务性校长还按旧体制来管理学校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生存已经不能再依靠政府的支持,更多的还是要有自身的应对能力。而职业性校长所具备的能力往往能给学校带来更多的发展自和学校发展的方向。
2、弥补职务化校长的不足
首先,职务化校长主要是依靠上级的任命来对学校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执行上级部门的指令并对上级部门负责,自主性较差。其次,职务化校长的存在是一种官僚体制的存在,权力一元化使校长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缺少民主化。最后,校长的选拔主要是上级部门的直接指派,是严重行政化手段,这种行政化的存在使得学校原本应有的自由被束缚,学校的发展失去活力。
3、建设世界高水平高校和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大学国际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教育事业也原来越国际化。我国要建设国际高水平的大学,就要对现有的制约发展的旧人事体制进行改革,培养或选拔一些有先进管理理念、科学领导艺术和驾驭市场能力的大学职业校长,冲破体制的束缚向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学习提升自身竞争力,使教育走向国际化水平。
三、职业化校长的基本能力
1、开拓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善于发现并运用新的成果,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敢于突破有创新性思维并支持参与变革的能力。它包括对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预见能力,对新情况、新环境适应能力,对现行工作的改革突破的能力等。
2、战略规划能力
职业化校长必须从时代的高度上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潮流进行宏观的把握,同时也应洞悉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态势和方向,必须具有很高的全局意识,通过对实事分析做出理性的判断制定合理适当的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积极的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创新。
3、管理组织能力
管理和组织的能力是职业化校长应具备的基础性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要求大学校长将教育融人经济,用经济观点审视教育问题,摒弃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动态管理模式,不但要善于运作学校的有形资产和物力资本,更要善于运作学校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同时还要善于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创造经营效益。
四、实现校长职业化的路径
1、转变观念
观念转变主要是指由传统的职务化校长向职业化校长在思想上的转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高校的管理权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大学校长的产生主要是任命制。当前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校长主要实行聘用制,以能力为本的市场用人机制将逐步取代权力为本的计划用人机制。
2、完善开放性的大学校长遴选竞聘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校长的职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选任机制重点是以市场化为依据,通过面向市场公开招聘来促进竞争增加校长产生的民主化与透明化,改变以往依靠政治身份当选的模式而变为依靠能力与资质当选的形式,通过市场的优化进行选择。
3、职业化校长提供专业培训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似的大学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事务,这就要求职业化校长要不断的接受培训,增加新的能力来应对。为此,构建多元化、系统性的大学校长培训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4、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职业化校长当选后要遵循民主的形式来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外部由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以及上级部门共同监督,并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内部应当自省、自警、自勉,努力探索,恪尽职守,为深化高教改革,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懈追求。只有两种监督机制相互配合,实现监督民主化公开化才能保证职业化校长更好地管理经营学校。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到了转型期,改革势在必行。大学校长职业化是我国社会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大学的发展需要有职业化的校长来保驾护航,来给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只有大力推进我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化进程,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拓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杜红,女,1988年生于陕西西安,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牛维麟,李立国,詹宏毅.学校长职业化的探索与启示[J].热门话题,2010(2).
[2]王友良.大学校长职业化与职业化的大学校长[J].云梦学刊, 2005(6).
【关键词】理财教育 高中生 消费行为 成长
一、引言
在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之下,普通家庭的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给高中生的零花钱也日渐增多,但是很多高中生社会经验较少,且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念,容易导致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他人的蛊惑而胡乱消费,对其今后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广泛的吸收国外对中学生的理财教育经验,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消费和理财观念,引导正确的消费行为,从而为高中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高中生消费行为中的不合理之处
(一)缺乏正确的理财观念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得到了普遍提升,高中生的生活费用也更加富足,但是很多高中生]有接受过正当的理财教育,不知道应该怎样管理自己手上暂时用不到的资金,甚至不懂得应该如何进行消费,缺乏正确的理财概念,以至于将大量的生活费用用在胡乱消费或是自我享受之上,甚至利用自己手中的充足资金干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上,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和健康成长。
(二)消费行为不合理
由于高中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接触社会,社会经验严重不足,且正处于叛逆的关键时期,容易一时冲动或是在他人蛊惑下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目前,高中生群体中存在大量的冲动购买、盲目消费等行为,没有将有限的生活费用用在可以提升学习成绩和生活水平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另外,高中生的消费数额在家庭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即使是收入一般的家庭其消费也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左右,这种盲目消费的行为无疑大大加重了家庭负担,给监护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三)消费结构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中生将多余的生活费用用在了不正当的地方,如零食消费、模仿消费以及人情消费等占有很大的比重,反而用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金额较少,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不仅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带来明显的结果,反而这些不正当消费有可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如聚众酗酒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还可能在酒后巡幸滋事,甚至会为此而丢掉性命。
三、国外可借鉴的理财教育模式
(一)完善的立法
目前很多经济发达国家都将理财教育纳入到法律体系中,利用法律条文规范理财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美国早在1983年就制定了《国家正处于危机中》这一教育调查报告,明确提出了应该将理财教育纳入到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并推进理财教育模式的改革。到了2002年又颁布了《将理财教育与学校课程整合》的白皮书,一套完整的理财教育体制被逐步确立。几年来亚洲国家也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财教育理念,逐步完善本国的理财教育体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科学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财教育模式,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在理财教育上一般将金钱观、价值观以及消费观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并注重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让学生先具备基本的价值观与金钱观,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理财观念,进而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三)丰富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目前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财教育,并始终坚持“早期教育、循序渐进”的培养原则,让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金钱和货币知识,了解金钱的来源,并参与一些简单的理财实践。另外,他们也十分重视理财教育中的动手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充分体验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其理财意识。
四、国外成功的理财教育经验对我国高中生理财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完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高中生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消费和理财意识,让孩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消除虚荣心,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上。同时,家长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重任,教导他们尊重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推动作用。
(二)加强学校的引导和培养
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教育在促进高中生形成正确的理财消费观念方面至关重要。一方面,学校要在人格和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不良消费对个人成长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为学生敲响警钟;另一方面,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严重良好的消费氛围,形成健康的消费文化,通过创办主题海报、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摒弃不良的消费习惯,并加强对消费场所的监督,严厉打击那些引诱高中生进行不正当消费的商贩和行为。
(三)全社会共同配合
首先,学校主管单位要寻求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取缔或是迁走不适合高中生进入的消费场所,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其次,要将理财教育列入到国家的教育法制体系中,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理财教育体制,合理制定理财教育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吸取国外的现先进教育经验,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理财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进而提升学生的经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