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第1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范文

【关键词】技能比赛形式;高职;学生;学习影响

1 问题的提出

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促使职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技能大赛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如何组织技能大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是每个职业院校都面临的课题。本文所说技能大赛组织形式包括技能大赛级别、技能大赛的比赛形式、学生的参赛形式和技能大赛的内容形式等4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则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等7个方面。

本文研究目的有两个:一是,研究技能大赛不同组织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情况,即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是否提高了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是否提高了参赛者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否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二是,研究什么样的比赛形式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以使今后举办的技能大赛形式更加完善,效果更好。

2 文献综述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职业技能大赛的研究较为鲜见;在国内也不多见,相关研究一般以技能大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居多,对技能大赛宏观层面上的研究也比较多见;只有个别学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与促进进行了研究。王军、林辉吉在《技能大赛对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力研究》一文中,对技能大赛要求参赛学生所具备的稳定的心理状态、规范的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邬君芳、吴红静、黄丹在《职业技能大赛对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影响》一文中,介绍了技能大赛对该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并未就技能大赛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作出专门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014至2015年,我们课题组针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等4个职业技术学院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在校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学生,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14份。从总体来看,不论何种形式的技能比赛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比赛形式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不同,甚至有较大的差别。

3.1 技能大赛级别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我们按参赛范围将技能大赛分为了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4个级别。考虑到我国目前对技能比赛没有权威的级别划分,各个学校对比赛级别的认定不尽相同,我们将比赛级别按地域范围划分,不按主办方的行政级别划分;校级指某个学校范围内的比赛;市级指某个城市内部学校间的比赛;省级则是全省范围的比赛,而国家级指全国范围的比赛。各个级别的技能比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结果详见表1。

由表格1可以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市级、校级比赛对学生的学习促进作用更大。在回收的400多份问卷中,参加过国家级比赛的有19人次,参加过省级比赛的有30人次,参加过市级比赛的有57人次,参加过校级比赛的有191人次,校级比赛的参与数量远远超过其它级别的比赛。可见,虽然校级比赛级别低,但是其举办形式灵活、教师对比赛内容、比赛形式把控度高,对学生的影响范围大,其作用不容轻视。

3.2 技能大赛的比赛形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我们将技能大赛的比赛形式分为纯动手型、理论+实践型两种类型,本次调查中分别有131、290人次参加。在这两种类型的比赛中,认为比赛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或提高的比例详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纯动手型的比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动手能力的促进明显高于理论加动手型的比赛;而对自学能力的促进、相关课程成绩的影响、其它课程成绩的影响方面,理论加动手型的比赛则优于纯动手型比赛;在学习兴趣、个人意志力、理论学习等方面,两者的影响相差不大。

3.3 学生参赛形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参赛形式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两种形式,二者对学生学习促进的比例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个人赛优于团体赛,在提高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课程成绩、学习兴趣、理论学习方面,团体赛均优于个人赛;而在提高个人意志力、提高动手能力方面,两者相差不大。在参赛人数上,个人赛和团体赛的数量分别为126人、298人,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视。

3.4 技能大赛的内容形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技能大赛的内容形式分为全部在课堂上学习过、部分学习过和没有学习过3种形式,该3种形式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如果比赛内容全部都在课堂上学习过,则对提高相关课程成绩、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如果比赛内容只有部分在课堂上学习过,则对提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有更好的帮助;而如果比赛内容没有在课堂上学习过,则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课程成绩、个人意志力并促进理论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平时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需要老师多加引导,而如果产生了学习成就感,则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赛前准备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赛前准备指指导老师是否对学生进行了集中培训,从表5可以看出,有赛前培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此项调查也进一步印证了第四项中高职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依赖性较强的结论。

4 结论

4.1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形式的技能比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技能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程成绩、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个人意志力;团队形式的比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直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2 团体赛比个人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学习能力。团体赛中的分工合作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团体合作中又能产生思维碰撞火花,对学生开拓思路、改善思维方式非常有帮助。

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组织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54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74-01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实施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计划以来,学校在具体实施这门课程时,感到它和现有的学科教学有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流程、组织实施、管理评价、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关于学校意外事故防范和处理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面对一些行为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少校长、老师忧心忡忡,非常担心。这种担忧,使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凸现出来,成为整个课程实施中首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整个课程流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和结题展示,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课程实施的流程与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多不同。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育管理学中的这一定义界说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课程。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课程和教学,则完全由每一门课程组织实施本身固有的特征所决定。上面所举的种种不同表明,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课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统一管理到分散管理、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教师管理为主到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由单纯的校内管理到校内外相结合全过程跟踪管理为主。原来服务于学科教学的那套常规管理,如果原封不动地用于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显得无能为力,很不适应,设立新的课程管理规范迫在眉睫。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1.校长和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组织多种教育力量,监控和评价课程和各类人员的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在学校层面建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是研究性学习和其他课程管理的一个不同点。研究性学习虽然作为国家课程列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但是除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外,这门课程没有大纲、没有教材,其组织实施主要靠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因此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学校开发建设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这一任务单靠教研组、教导处很难承担,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领导小组来组织和开展本校的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由校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同时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参加。

2.教导处、科研处、政教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计划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的课程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聘请和组织校内外专家的讲座,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年级组。

学校现行管理的组织机构一般分教学、德育和科研三条线,各自呈单线垂直管理格局。各部门行使自己的职责,各自对自己的上级行政负责,横向间没有太多的联系。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校内以教导处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一门具体课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围绕着现实世界各种真实的问题而展开,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学习知识,但目的不是为了学会知识,而是为了学会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这一课程目标已经远远超出知识、智育和智能训练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必然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3.年级组。课程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上承校长和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级组内各班班主任和学科指导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它根据学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本年级的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在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及时提出和布置对各阶段工作的具体要求,安排辅导报告,培训教师并检查督促其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年级组则更多地直接介入课程教学的管理,如规定相对统一的课程进度,组织各种辅导报告,安排指导教师等,这是年级组工作和以往不同的地方。

4.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指导工作,要求随时了解学生课题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课程的积极性,负责与家长沟通联系、通报情况等。

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带领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直接责任人。和学科教学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知道学生是怎么学会的,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除了要了解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最后是否达到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预定的目标以外,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每次活动的具体情况,并给学生许多方法论和学习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不讲,就不是教学”的传统观念,将关注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当然的组成部分。

第3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连锁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选择了从组织行为研究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主要结合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社会角色的知觉活动问题和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具体层面,分析了连锁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等方面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探讨了连锁商业企业在新农村建设、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环境保护、社区关系建设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连锁企业 社会责任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从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来看,目前所提出的社会责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针对究竟企业社会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很多学者都提到了SA8000标准体系,张文贤(2008)、郑启福(2008)都提出,我国应该以SA8000为蓝本,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从立法上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张忠、刘春雷(2008)则认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认识要结合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社会责任来进行,他们认为,特殊社会责任才是企业社会责任最为核心的部分。李秋华(2008)则赋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以新的重大意义,认为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将有助于从多个不同层面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关于社会责任的途径问题,国内一些研究学者给出了多种思路,绿色营销、慈善活动、绿色物流等都成为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内容,缪朝炜、伍晓奕(2009)更明确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社会责任的评级体系,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将对绿色物流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张文贤(2008)认为,对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中应该包括财务指标、文化指标、公益指标和市场指标等多样化的评价指标。

连锁商业企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经济实体,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期,连锁业态的出现使得商业企业和社会的结合不仅仅局限在少数大中城市,更通过不断的圈地扩张和延伸服务,直接深入到了广大农村地区,将农村和城市的消费活动、生产活动通过连锁业态紧紧地联系起来,对于广大农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同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视野将有助于将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以进一步的认识和明确,以进一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履行的途径等重大问题,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围绕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

连锁商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组织行为理论认为组织行为必须重视环境的约束条件,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和决定作用,因此,组织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既受到组织秉持的价值观的影响,更严格受制于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连锁商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即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概念,首先有必要明确关于社会责任的定义,根据卡罗尔的观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囊括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决定的责任”;我国学者对于该定义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一般认为,所谓社会责任“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伦理道德规范,是指企业在谋取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责任和义务”。该定义主要基于道德规范角度给出的,从组织行为研究视野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企业基于某种特定环境交互结果的意识和行为反应。因此,本文尝试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给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基于对自身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的角色认识和责任意识,根据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着眼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提高组织成员和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质量而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反应。

(一)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

从组织行为角度看,组织的一切行为和组织自我的角色认知有很大关系。角色认知属于知觉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知觉表现,它反映了知觉主体对于特定角色的基本认知状态。通常我们认为角色和责任、行为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如图1所示:从角色认知的角度看,角色在社会活动中不仅仅只是知觉主体某种身份的代表,更要求知觉主体明确这种身份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并且具备和特定的责任意识相联系的行为模式并且付诸于行动。这才是角色知觉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在社会活动中首先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找准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定位,剖析社会赋予了这样的社会角色什么样的角色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来明确自己的角色行为模式。

(二) 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连锁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特殊性上,也就是连锁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一般认为,连锁商业企业和传统的商业企业相比较而言,有以下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其经营模式的连锁性。这样的经营模式,决定了连锁商业企业对于社会生活的渗透的深度和广泛性。其次是连锁商业企业的统一配送体系。这样的统一配送使得物流运输的成本大大降低,在连接农村和城市、田间地头和居民餐桌这一点上缩短了运输距离,使得降低农副产品的运送周期和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效率成为可能。最后是连锁商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对于当前提高社会的就业率,改善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人口的吸纳能力,尤其是对于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连锁商业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这些特点来全方位的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三) 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

组织行为研究要求组织重视变革与发展,而社会责任的履行是组织变革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的影响因素,确立了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也就确立了正确的变革与发展观,及企业变革与发展的方向。确立怎样的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前企业要将全面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所谓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最早起源于英美等国,主要是指针对改善员工和企业关系、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员工满意度的指导方针和管理哲学,笔者所提出的全面工作生活质量概念是相对于前面仅仅针对员工和企业关系而言的,指在重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将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也就是强调企业在发展和变革中不仅重视内部员工的满意度,更要重视企业之外社会成员的满意度,以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角色形象去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提高社会的工作生活质量。由于连锁商业企业和社会生活的距离非常贴近,对社会大众的示范效应也非常明显,连锁商业企业尤其如此。笔者认为,连锁商业企业结合自身的业态特点,履行全面的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责任将更具有社会的现实意义。

连锁商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

连锁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途径,如图2所示。

(一)积极建设良好社区关系,提升企业形象

社区,不管是城市的社区,还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区或者乡镇,是很多连锁企业的服务对象,也是重要的客户群体聚居区,建设良好的社区关系,开展积极的公共关系活动,有足于改善企业形象。连锁企业的超市和卖场,可以组织参加社区安全保卫、建立公益组织、扶危济困等活动,来倡导积极的社会风气和公序良俗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超市等连锁业态进驻社区,带来的不仅是质优价低的商品和服务,也会带来一些负效应。据国外一些研究机构以沃尔玛超市为例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型连锁超市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更方便更丰富的商品、服务进入消费者生活,但同时由于超市的挤压,导致超市周围原来倚赖出售日用百货为生的大批小型商店和居民便利店倒闭,这部分居民也成为失业人员,生活陷入困境。所以在发展社区超市时,也要关注这一现象,主动通过实施再就业等帮扶工作,使社区责任更细致和深入。

(二)发挥渠道优势,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

连锁商业有着统一的商品配送体系,经营网点又能够深入城市农村,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渠道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通过精密计划、集中采购,大量直接采购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和农副产品以及深加工农产品,将城市居民的餐桌、菜篮子和农民的田间地头联系在一起,既通过计划安排生产,保证了农产品供给的低成本、高品质,更可以改善农村农产品销售的一些信息、渠道等的瓶颈,帮助农民尽快实现销售,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

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人口,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的减小,大量农村原来流往东部的劳动力选择留在本地就业,但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普遍较低,无法向留在本地的农民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得这些农民工处于失业状态,形成新的就业问题,更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而连锁商业企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企业在向农村市场扩张过程中,注意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劳动力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更可以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地区的隐性失业问题,因此,连锁超市进入农村地区,既促进了当地的商品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对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改革实践有重大意义。

(四)倡导环保理念,履行环保职责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企业都要着眼于两型社会的建设来发展自己,连锁商业企业同样责无旁贷。企业在确保自身不向环境排放未经处理的“三废”之外,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点多、渗透深、接触面广等特点来向社会宣传环保理念,通过营业场所(超市或者卖场)的环境布置、垃圾分类回收、包装物的使用等方面向消费者传达绿色消费的理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积极参加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积极主动宣传和倡导环保理念和行为。

综述所述,连锁业态的兴起,是我国作为第三产业的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带来了关于连锁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问题,笔者在本文中仅就组织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连锁企业的特殊性以及建立在这一特殊性基础上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论述,试图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还有很多问题未曾涉及和深入的探讨,有待以后的研究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Carroll,A.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Will industry respond to cut-backs in social program funding?Vital speeches of the day,1983

2.李秋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浅议[J].学术交流,2008(12)

3.郑启福.SA8000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的影响与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12)

第4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

3. 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注重开发社区资源。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及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完成各自的论文。

2.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1)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一般要求。

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

第5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范文

一、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特性:

1.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书本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

2. 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不是学生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积极,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互相协助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3.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1. 根据研究内容分类。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1)课题研究类。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2)项目(活动)设计类。项目(活动)设计以完成一个任务为主要目的。

2. 根据组织形式分类。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小组合作研究;(2)个人独立研究;(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共同学习有关文章等。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方案、方法、收集材料的方法、采取的行动和可能的结果等等。

2. 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本阶段包括以下方面。(1)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2)调查研究;(3)进行初步交流。

3. 表达交流阶段。在此阶段,师生需要通过交流来互通有无,交流思想。

(三)学习实施中教师的作用

1. 设计者。有效的研究性学习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2. 组织者和建议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 资源开发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和利用对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第6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范文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的研究活动,不但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素质。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思路及任务。

各班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具体分工,并明确了研究思路,有严密的实施计划,确定研究方案。

2、确定研究方式,指导学生选题。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有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其组织形式也有小组合作、个人独立和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之分。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课题研究,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

3、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课题确定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给他们讲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活动方案,如何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研究中注重亲身参与,体验过程,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开题论证会,交流选题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印发了“活动记录表”,学生记录每次活动的情况,便于课题分析和总结评价。

二、经验和体会

(一)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探索出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类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研究主题下选择小课题的组织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

2、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摒弃了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成为了教师主动的教学行为。

3、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锻炼了学生意志,又增添了他们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

1、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们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研究性学习,不仅只是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更主要的是要把它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落到实处。

2、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处理好与学生平等、和谐关系的同时,也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实施。

3、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选题,因地制宜,联系生活经验,发挥优势,选择自已熟悉和喜欢的,有研究意义的课题。

三、存在的问题

1、我们在整体研究中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状态。有的主题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而有的主题却冷冷清清,无动于衷;有的课题小组热情高涨,成果不断,而有的小组却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第7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 研究性学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87-01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下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课题、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教学模式,值得在教学中推广与运用。

一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部分,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行为,适用于所有学科。从狭义上讲,它属于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主体,创造一种类似于科研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实质上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行为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寻找、选择研究题目,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在研究性学习中,其学习内容不是某种特定的知识体系,既可以是科学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涉及面较广,并且研究题目的确定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并不过分干涉。其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性为目标,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最后,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实”而不是“虚”,强调学生在学习经验的同时要付诸实践,实践性与操作性不同,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分析探讨、总结等都是实践,学生应将亲身经历和感受研究过程,与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于实践。

二 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

教学的实际是交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师生在学习中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高中英语的研究性学习教学也是如此。

1.教学原则

要想发挥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师应遵循三大原则:(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3)发挥学生的个性,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性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因此,教师应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教师向全体学生布置任务,课题由学生自选,学生独立地展开学习活动或由几人一组共同完成研究学习,若活动经过努力后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小组间联合攻关,完成任务。教师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只是定期检查各阶段的任务进展情况,起引导作用。

3.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立题阶段、实施阶段、展示阶段、总结阶段。(1)准备和立题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参考资料,为学生的背景知识做好补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其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选择最佳时机提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行选择,然后确定题目。(2)实施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设计研究方案,然后进行调查研究,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调查,最后整理信息得出结论。(3)展示和总结反思阶段,教师组织报告会、答辩会、成果会等形式,让学生用英语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教师对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则通过教师的建议来完善研究。

三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了生活的学习,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走向了富有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不能离开学生的主体探究,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支持,但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提供线索、引导思路,但不能直接给出结论。通过教学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对高中英语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高中英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超.谈牛津高中英语研究性教学的实施[J].青春岁月,2011(8):10~12

第8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范文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领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类活动;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等设计类活动。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依托社区开展的公益性义务服务。

社区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精神和情操。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义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参加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社区特殊人群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帮扶活动。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经历与体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学会交流、分享,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活动,班(团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内活动;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专项调查,进行社区环境考察等考察活动;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勤工俭学等体验活动。

二、认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严格按照规定开足学时,开好课程。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传统以及当地课程资源情况,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整合与规划,开发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时要求。研究性学习共270学时,每周3学时。学生在三年期间至少完成3个专题研究。学校可采用弹性学时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与某学科教学或专题教育结合进行。学校根据学生的研究过程、研究记录、研究成果等情况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予以认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究学习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一般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小组成员应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准备阶段。本阶段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一般可以通过讲座、网站、板报、访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等。

(2)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开展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过程。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讨中,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总结表达阶段。学生要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获取的其他相关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除通过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形式呈现外,也可采用召开辩论会、答辩会、研讨会,以及出展板、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应通过口头宣讲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既可由学校、年级、教学班统一安排,也可根据学校要求由学生自主安排。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种组织形式,主要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进行。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交流反思三个阶段。在活动准备阶段要分析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资源及需求,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安全知识培训、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活动记录方法培训等。活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开展活动、记录活动事项、总结活动经验等。交流反思阶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心得、进行活动评价等。

三、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一)学分认定原则

学分认定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征,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中应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要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分认定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在对学生参加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每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项目)、每参加一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都应将有关情况及时记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见附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动进行评价。学校要对学生三年中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合格的,才能获得规定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三)学分认定条件

学生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内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达到规定学时要求,完成至少3个专题(项目)研究,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15学分。学生热心参与社区服务,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在10个工作日以上,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2学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必须达到1周,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6学分。三年内,凡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条件的,总计可获得23学分。

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的领导,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提供政策、师资、经费、设备设施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普通高中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整体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协调并督促所属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校要立足实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逐步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要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办法及标准。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确有特长教师的作用,鼓励他们向专职教师发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师队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帮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新晨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争取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职业学校、大专院校、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条件。学校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课程研究。各地和学校要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管理,积极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教学观摩、优质课评选、专题讲座、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其指导的规律。学校要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指导水平和学校课程实施质量。教育科研部门要指导学校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

第9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范文

《xxxx的实验与研究》是xxxx年立项的xxx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xxx年立项的xxx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性学习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的基本经验是: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凭借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空间,依据自然、社会、自我三个取向,开展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其他领域的内容。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六个步骤”,即: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材料,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管理上“六个落实”,即:指导教师落实、时间落实、活动落实、管理落实、交流展示成果落实、评价落实。这些基本经验在全省发生了重大影响,该项成果已在省市全面推广。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四大转变: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观和教本观的转变;人才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