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石家庄学院 校园体育文化 突破与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03-02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校园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第一,物质层面,主要包括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服装等体育形态。第二,制度层面,指对学校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法规、条例、规章制度、裁判规则等。第三,行为层面,指师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构成的体育行为规范。第四,精神层面,主要包括体育思维方式、体育审美情趣和体育价值观念[1]。本文以石家庄学院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我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探究造成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

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尽管石家庄学院从2004年才升为本科院校,但一直以来都有着非常良好的体育传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1.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初具规模

尽管发展晚、起步慢,但作为一所新升本科院校,我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体育场地设施方面,拥有高标准塑胶田径场两个,土质标准田径场两个,室外网球、篮、排球场30个,球类馆、体操馆、武术艺体馆、舞蹈馆、游泳池、健身中心各一个,还有新建的拓展基地、攀岩基地及待建综合馆、游泳馆各一个。这些场地设施保证了体育专业教学与训练及其他专业学生学习与锻炼的需要。此外,学校在体育书籍、数据库方面也加大投入,满足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1.1.2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更趋完善

学校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要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和建设。学院的一名副院长作为与体育系联系的校领导,全力支持和负责体育系的工作。其他校领导也经常到体育系检查指导工作。体育系举办的大型活动都有学院领导到场观看。2012年学校成立了体育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管理学校的体育工作。此外,在资金投入,体育场馆的筹建与维修、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学校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与评优评先、各个项目的竞赛、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都有较为规范的规章制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开展。我校在2011年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部年度工作状态综合评定中,被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和河北省大学体育协会评为“先进体育工作部”。

1.1.3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第一,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从学校到各个院系都非常重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每年的学校运动会上,都会对在推动“阳光体育”活动中表现积极的院系进行物质和精神表彰。各个院系也非常重视,拨付经费,为学生配备体育文化水平,并积极探讨进一步深入推进“阳光体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先后开展了“宿舍对对碰”、快乐晨跑、系列优秀运动员选拔赛、趣味运动会、“阳光健身”健康主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提升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大型运动会与各种竞赛活动形成规模。

我校积极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项目的竞赛活动,并屡获佳绩。在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河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石家庄市跆拳道公开赛等重要省市级赛事中屡获佳绩,为院系和学校争得了荣誉。此外,每年我系都会陆续承办羽毛球、交谊舞、健美操、篮球、足球、乒乓球、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拔河、长跑等全校性体育赛事,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举办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健身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进一步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第三,学术讲座与论坛影响扩大。

学校和体育系不断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裁判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进行现场指导。如2010年邀请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约瑟夫・列维教授来校做了“体育文化认同”的学术报告;2011年邀请国际级篮球裁判汪梅执裁体育系“迎新杯”学生篮球赛决赛,并为篮球专选班学生作了“如何提高篮球执裁水平”的专题讲座;2012年体育系由陆续举办了博士系列论坛,这些讲座与论坛为进一步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专业和内涵建设。

第四,积极参与完成校外体育竞赛的执裁工作。

对外参加裁判工作不仅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发挥体育的窗口作用,向社会展示学校办学实力和良好形象的重要机会。近年来,体育系紧密围绕我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针,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先后多次承担省、市、区等各级各类赛事的执裁工作,得到了主办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

第五,重视教职工健康问题。

学校每年会定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教职工的体育娱乐活动,如全民健身“健步走、教职工运动会、出游”等等,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在2012年第十七届石家庄市普通高校校长乒乓球比赛中,我校代表团喜获冠军。2012年我校教工毽球队在石家庄教科文卫系统第七届职工毽球比赛中获得亚军。

1.1.4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地位凸显

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每一位学生体育观念的树立和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我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但强调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非常重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掌握科学健身及营养保健方面的常识,学校除了开设涉及营养、保健、推拿按摩及奥林匹克等体育理论知识的选修课外,还不定期开设体育学术讲座与论坛,利用橱窗展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等等,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兴趣和积极性,也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健身方法与保健知识。这无疑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存在的不足

1.2.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速度稍慢

尽管我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现有的场地设施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尚无田径馆和游泳馆,校园环境建设较为简单、单调,没有体育类的雕塑和展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校体育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迈进。

1.2.2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仍需加强

在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相关规章制度建设还需完善,在场馆的兴建与维修资金投入不够,某些行政部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与实施部门具体负责。

1.2.3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尚需加强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是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的,而体育社团组织和开展的各类活动是大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石家庄学院体育社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与省内大学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石家庄学院共有体育社团12个,其活动内容主要是配合学校团委和体育部门开展相关的相关项目的校级联赛,其他内容包括培训、联谊、沙龙及自发组织的比赛活动较少,在服务周边社区方面尚未有任何行动。至今也没有一个体育社团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进行社团的宣传与活动介绍。

1.2.4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与教育文化、专业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相比,体育文化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对于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校报、校广播台、校园展示台、网络等媒体在广泛、深入宣传体育知识、传播体育理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学生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了解不够、关注度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和发展。

2 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主观因素

2.1.1 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某些领导和部门存在不重视甚至忽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提高,乃至整个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是非常不利的。另外,有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参与体育活动,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不关心。从管理层到教师再到学生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种种误区导致了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困难性、长期性估计不足,从而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向纵深,高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高校体育文化功能的弱化和简单化[2]。

2.1.2 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内容不清晰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由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复杂的的系统。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多举办几次体育竞赛活动,多搞几项体育娱乐休闲活动,在大赛中多拿几块奖牌的是包括部分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的认识。这一局限性认识的结果,是对校园体育文化形式和行为上的重视,而忽略了隐性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建构和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这一局限认识也导致了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困难性、长期性估计的不足,从而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向纵深、高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弱化和简单化[3]。

2.2 客观因素

2.2.1 学校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我校每年的体育经费与教育经费比值较小,这导致了我校体育基础建设在经费使用上常常捉襟见肘,难以对体育文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施与环境作出更大的投入,造成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学校现有场地、设施与师资等之间的突出矛盾,制约了我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2.2 相关组织机构不健全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加以领导、管理和协调。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到制定具体的建设日程与安排,再到活动前的宣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及活动后的总结,目前我校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领导和管理,这也造成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2.2.3 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体育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建设。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目前我校60名体育教师除了要负责体育专业学生理论与技能知识的传授、运动队的训练外,还要负责全校近2万名学生的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师与学生人数比值为1∶300,大大超出了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此外,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了体育教师的再培训不够,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章罗庚.校园体育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20-21.

第2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区(县)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期科学规划

目前,区(县)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不明确,资源共建与共享意识不强。有的档案馆虽然制定了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将信息化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但是,没有紧密结合单位实际,缺乏科学性、操作性和针对性,只是根据上级单位的规定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开拓创新意识,导致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经费短缺、资金不足是长期困扰档案部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基层档案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较高、回报周期较长的工程,区(县)档案馆信息化建设软硬件设施配备困难,部分领导“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资金方面没有保障,以致不能确保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主观认识到位、客观经济基础较好的档案馆发展水平较高,反之则较差,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档案管理应用软件也不统一。有的档案馆建成内部局域网、档案信息网站和电子文件中心,与政务网互联互通,机读目录数据库和档案数字化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有的档案馆至今尚处于纸上谈兵和起步阶段,未见任何实质性进展。档案信息网站普遍存在信息含量小、更新不及时、内容不丰富、网站功能发挥不够理想的情况,特别是对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至今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四)档案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

基层档案人员毕业于档案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极少,多数人员的年龄、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虽也受过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培训,但掌握的信息技术和专业技能十分有限,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机关档案人员更迭频繁,兼职过多,缺乏敬业精神,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无力承担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档案馆人员难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基层档案部门对信息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相对薄弱,相关制度、规范还未建立或刚起步,培训教育工作开展不力,人员接受信息化知识机会少、层次低,制约了人员素质的提高。

(五)信息化规章制度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对管理、维护、安全等有很高的要求,否则将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大规模集成。虽然现在基层档案部门对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愈来愈重视,也出台了诸如安全等方面的相应制度规章,但在建设标准、规范管理和信息资料传输共享等方面还不够健全,给管理、维护人员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信息化的快速建设发展。

二、解决区(县)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

信息化建设重在基层,难在基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档案馆,其经费投入恰恰是信息化的瓶颈。因此,做好统筹科学规划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基层档案部门应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既要着眼于近期目标的实现,又要满足长期整体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一要搞清、吃透上级部门的规划精神,以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为指导纲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能各行其是。二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取长补短,杜绝“纸上谈兵、好高骛远”和“等、靠、要”思想,要充分听取基层单位人员建议和意见,立足现有人才和资源,扎实做好信息化工作。三要积极借鉴兄弟单位和其他行业部门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四要真正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电子政务建设规划,获取信息化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加大配置现代化管理设备的力度,力求在辖区内推广使用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努力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运转

把信息化建设搞好,投入到位是保障,各级领导应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基础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将网络线路费用、维护费用、硬件正常更新费用和软件升级费用等纳入正常事业费中予以保证,确保信息化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档案部门也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以较少的经费投入、低成本的运作,求较大的产出,用技术做支撑,向管理要效率,以花钱少、效益好来搭建运转自如的档案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三)以需求为导向,促进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为目的,整合档案信息资源,高起点、高质量地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一方面,档案馆要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质量和可利用性,优先选择重要且利用率较高的全宗进行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的采集,逐步对重要全宗开展全文信息采集。比如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应优先整理、优先数字化、优先提供利用。同时,注意收集利用者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反映,搞好调查研究,追踪反馈信息,避免关起门来搞数字化;另一方面,在电子政务网络环境下,依托政务网建立电子文件中心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加强现行文件和政府公开信息的开发利用,对各单位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时收集,减少信息录入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降低数据处理成本。适时对馆藏档案进行开放和解密鉴定,使更多的开放档案信息为公众利用,充分利用档案信息网站,将开放档案和现行文件上网提供给公众查询,满足社会各界的利用需求。

(四)加强队伍建设,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应立足档案工作发展需要进行档案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把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人才吸纳进来,同时强化对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将作风扎实、热爱信息化事业、能够静心研究问题的人员充实到信息岗位上来,鼓励档案人员参加国家承认的计算机资格和认证考试,适时组织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方法,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比较直观地迅速获取有用知识。

(五)建立健全配套规章制度,做到规范管理、运行

信息化建设要与实行规范化管理和配套规章制度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把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这样信息化建设才能保证各类设施和软件的正常运行;才能确保信息人员的稳定,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正确方向和源动力。一是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从人员、设施、软件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相关配套制度,特别是内部信息网络。二是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为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提供有效资料依据。三是建立健全奖惩激励制度,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机制,对信息工作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充分调动档案信息化人员的积极性。

(六)将档案信息化贯穿新馆建设始终,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

第3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我区数字化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数字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各行业、各领域多点开花,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智能智造发展方面基本情况。

在智能智造方面,主要调研了吉通机械、金冠电气等2家企业,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吉通机械引进了5条自动化冲压生产线,6000平方米的厂房30人管理就可实现年产值6-10亿元,人均年产值达3000万元,并且实现了人员零安全事故。此外,还引进15条全球最先进的铝锻、铝铸锻智能生产线,生产出了质优价廉的国产化智能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金冠电气通过引进1条德国通快钣金柔性加工生产线,缩短了生产周期,提升了产品质量,从而实现了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同时,引进了智能自动立体料库系统,实现所有生产数据由中心服务器管理,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控制,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二)数字政务方面基本情况。

在数字政务方面,“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服务审批平台现有入网审批事项714项,其中702项为“只跑一次”事项,占全部事项的98%。651项事项实现全城通办,37项事项可跨地域受理,网上办事大厅可受理510项,手机办事大厅可受理204项。创建“政企互动平台”20个,及时解决企业提出的疑难问题,并通过平台转发惠企惠民政策30余项。实施“并联审批”和“N证联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90分钟,88项工程建设类项目审批全部完成对接、即将实现一网通办理。“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模式基本建立,区政务服务中心铺设审批网络专线45条,对接政务外网3个,办事企业和群众只需通过“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申报,无需再到各部门进行审批。

(三)城市管理方面基本情况。

在城市管理方面,我区主要建设了智慧交警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及智慧综治系统,智慧城市管理雏形基本形成。智慧交警系统通过网络监控平台、视频采集系统,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在线报警、在线定损、在线定责、在线报险等创新服务模式。智慧城管系统通过整合现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设备、信息系统的共建共享,重点加强市场商圈、南北出入口等重要区域的视觉管理,实现了从动态巡查到日常监管、从末端处罚到源头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范,着力让城市管理无死角、监管无盲区。智慧综治系统在前几年投入的基础上,2019年又投入1800万元,新增了600个视频监控点位,其中50个监控点位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向城市感知智能化迈出了极具意义的第一步。

(四)民生福祉方面基本情况。

在民生福祉方面,基本实现了生活缴费、生活服务线上办理的智慧生活模式。从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水、电、气等方面入手,通过安装智能终端,利用物联网卡稳定传输,将用户相关数据实时回传,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同时,开发了线上缴费接口,用户可以远程缴费,方便了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城市智能物联。此外,通过手机APP软件,实现社区信息采集、社区事务管理、社区调度等功能,重点实施“1+N”行动模式,即建设一个数据中心、N个服务模块,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社会救助、退休人员认证、农合办理等50多个模块。

二、我区数字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区数字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实施了多项举措,切实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贵州等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想要高质量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一是缺少规划引领。从我区数字化发展现状看,各单位各部门“各自为战”“烟囱林立”现象普遍,都在建设各自领域的数字化系统,数据还未真正实现共享、开放,“数据孤岛”现象明显,未能实现统筹全局、协调有序发展。二是发展资金不足。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和企业综合实力制约,虽然有些数字化建设项目得以实施,但更多的项目缺少启动资金和金融扶持,仍处于设计调研阶段,进展较为缓慢。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化建设的基石。由于我区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加快数字建设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对我区乃至我省来说,都属新生事物,特别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而目前我区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强化人才培训和引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

三、关于加强我区数字化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数字化发展是当前的时代命题,数字经济建设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结合我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突出顶层设计,确保数字化建设统筹推进。数字化建设任重道远,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高位统筹解决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要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聘请权威机构,结合区情实际,高标准编制《数字双阳2020-2025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我区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为我区数字化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第4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务系统 

教育部于2016年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到“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点之一,为响应号召,各地各院校都正在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组—整合”教学管理信息化成为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在原先中专的基础上建院不到两年,作为一所新建立的高职院校,在浙江这个教育大省的环境下,无疑需要加快建设步伐,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建设相对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索最优的互联网管理平台。 

一、教学管理部门在探索建设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了现阶段存在的不少问题 

(一)全局化校园数字化建设,滞后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为响应校园数字化建设,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多次召集各部门对数字化建设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了相对功能强大的校园数字化平台。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所涉及到的信息化平台需重新进入顶层架构平台,最后实现完整的融通。而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缓步进行,这无疑拖慢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就学院相对发展滞后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而言,这个阶段正是需要加快进程的时期。 

(二)信息化意识模糊 

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各阶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都存在一定的疑惑,尤其是学院教师、学生规模较一般高职院校小,不少人员认为在不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下,存在数据库小、工作量少的偏差认识。教学管理不仅要适用于校内管理,还需要接轨教育厅、教育部的管理方式,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例如,早期的中专管理模式下,对课程及学生成绩的管理,只需要课程名称对应班级、学生、成绩即可。而我们在高职教学管理过程中,单“课程”就需要课程代码、课程性质、总课时、理论课时、周课时、课程类别、开课部门、归属教研室、教材、任课教师、开课班级、开课学期、上课地点、考试方式等信息,如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完整维护好这些信息,势必影响后期的各项教学检查、数据共享等管理流程。因此,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各高职院校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三)二级管理初步尝试运行,信息化推广存在权责管理问题 

之前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处于教务处单独运行,教学部采用教务处的信息,整合源头采集的信息,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模式。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来说,还未实现源头采集、二级权限管理、信息共享、双层监控的管理模式。例如:开课信息和任务落实这两项工作存在脱节,导致教材信息也存在不能实时更新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各部门之间对信息进行一个详细的分工,落实到每一步管理权责,可以实现层级维护、检查、审核、监控。信息化维护的初期,建议先从权限的角度落实工作,再考虑责任问题。 

(四)各处室信息化管理人员过少 

信息化的建设是为了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冗余,从而最终实现用最少的人员完成最理想的教学管理工作。然而在没有人手的前提下,要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学院而言,各系、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相当的大,在完成本处室的常规工作后,很难有时间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而相对于其他行政工作而言,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很难分化到各教研室(在教研室没有单独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前提下),教务处也同样存在教学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如此形成一个内扣式的循环,致使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停滞不前,如此循环的结果就是教学管理工作冗余量大,管理容易出现漏洞,数据库的存储不系统,资源达不到共享等问题。例如学生名单的管理:学籍管理人员在学籍网上实时更新,同步调整教务系统的学籍异动,按常规信息化的功能,可以实现所有部门对学生信息的实时共享。但由于教务系统的普及不够全面,导致学工线、财务、教材管理、系部乃至宿舍管理都不能实现实时的掌握第一手信息。为了避免出现差错,在办理平台信息更新的同时,需要将纸质的证明材料复印给各部门,各部门再通过收到的纸质文件,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更新。这个过程不仅加大了各部门的工作量,也更容易出现差错。而如何铺开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这就需要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完整的架构,这个过程仍然需要一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进行初期的信息维护。 

(五)教学管理信息化很难满足个性化管理 

学分制实施办法的正式推出,这对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学院目前的教务系统是采用2008版的正方教学管理平台,其功能已经很难满足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学分制实施办法参考了学院的实际情况,基本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方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管理平台也必须具备个性化管理的功能。目前这一问题正在进行探索,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需要所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摸索,提出需求,再进行平台建设的协商,最后尽可能的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满足学院的个性化管理要求。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学管理过程中重要的工作之一,从目前的现状分析,教学管理信息化呈现以下趋势发展 

(一)接轨数字化校园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架构就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参考省内成熟的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基本可以实现“一号全通”。教师通过教师号登陆数字化校园平台,从校园网可以进入各管理平台,根据教师的职位不同,权限也各不相同。在教学管理平台上可以维护个人信息、课程信息、教材使用信息、科研信息等,以及查看权限范围内的所有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学生账号进入教学管理平台,查看自己的学业情况,自助打印学业成绩、个人课表等,接收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通知。教学管理人员分权限维护教学管理信息,查看权限下的所有教学管理文件、信息、通知,监控、审核教师自行维护提交的信息。院级领导可通过工号登陆平台,进行审核、查看、监管等操作。 

(二)网络铺开化 

随着教师上班时间机动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全面网络化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学院因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暂未对校外开放教学管理平台,这一问题是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实现教学管理平台网络铺开化,既可以满足教师、学生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实时监管。同时,在教学检查过程中也可以起到简化的作用。网络铺开化的前提要求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三)扁平合作化 

“共赢”是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借助系统平台,不仅可以简化直线管理的过程,“扁平”管理实现的资源共享将应用得更为广泛。而在信息数据采集的源头,相互的合作必不可少,在落实的任务网内,涉及的扁平信息也将充分发挥整个校园信息网的功能,从而简化整个数字化管理的过程。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从90年代初期到现今,已经逐步发展完善。管理变化——提出需求——改进平台,从技术方面,这个过程是可以实现的。目前阻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在人力、财力上。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资金投入必不可少,由于缺少自行开发管理平台的能力,系统的维护就必不可少。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量饱和的情况下,只有克服难关,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工作冗余,从而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教学管理环节的效率。教师、学生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担任了重要的角色,管理部门应及时做好培训、宣传工作,从而提升整体的信息化素质。 

第5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提高群众文化的整体水平和素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搞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群众文化的整体水平和素质。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参与到其中来的群众的素养,能够让群众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提升其自身的文化水平。

2、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搞得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群众文化建设是影响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因素。群众的整体素质提升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够更快地发展。

二、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在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下面,笔者就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

1、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是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对群众文化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后期的文化建设工作由于匮乏资金而无法开展。有些农村的文化馆甚至是部分城市社区的文化馆因为资金的匮乏不能够购进相关的硬件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化馆的闲置,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是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就目前来看,很多地区的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劳动节、国庆节期间等较为重要的节日时开展相关的文艺活动。而且文艺活动也仅仅是趋向于唱歌、舞蹈这样的文化形式,相对来说,文化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

3、群众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匮乏。群众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或者社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在做。年轻人很少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即便是有,也不是专业性的人才。专业性质的匮乏就会导致文化建设的不专业性,不能够有效地确保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解决群众文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给出如下的解决措施:

1、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资。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资是解决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存在问题的基础。国家或者是当地的政府要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在今后的文化建设发展中,要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资力度,确保群众文化在发展中可以有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只有硬件条件设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够提高,相反,硬件条件不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就比较低,不利于当地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

2、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化发展。推动群众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红,要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除了基本的文艺节目之外,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演讲会、研讨会以及竞赛类的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中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所在的社区就举办过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餐饮竞赛。因为是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社区的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这个活动在结束之后,不仅达到了宣扬美食文化的目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促进和谐的群众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培养群众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群众文化建设专业人才是解决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性手段。培养群众文化建设专业的人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途径:

一方面在选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时候,要进一步提高用人的标准。我们要通过给人才队伍输入新血液来保持队伍的活力,可以选用艺术院校类的学生来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相对于社区的人员来说,他们更具有创意和执行力,有利于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要定期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只有不断对群众文化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才能够确保他们思想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所在的部门定期会组织工作人员到省文化部参与相关的培训,以不断提高其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知水平和工作技能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作出贡献。

第6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社区 文化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27-02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新型的现代化的学生公寓拔地而起,学生住宿条件得到充分的改善和提高,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选课制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时间自由化,原来的年级、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学生宿舍成为学生相对集中的场所,出现跨班级、跨专业文化交流的现象。然而,住宿条件的改善并不等于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的改善,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先进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的甚至根本就是空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如何建设社区和谐文化也成为一个崭新而紧迫的课题。

1993年上海大学开始探索的学生社区化管理的模式,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从此开始了高校学生生活社区建设的热潮。现今,在上海地区就出现了“三大模式”的各种学生生活园区。上海大学学生社区建设以“思想教育、学习指导、行为训练、文化建设、生活服务、安全防范”、“六位一体”的模式而独树一帜。

社区学院的建设有利于学校对社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六项功能的建设进行“专人专管”,提高社区工作的有效性,加强社区建设的长效性,是新时期加强社区教育功能的一项创新探索,有利于深化钱伟长校长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强化育人环节,有效提升学生住宿空间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是学生社区自身内涵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社区的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教育功能、以及指导能力学生文化建设开展的能力提升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学校实施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等一系列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社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区制度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却没能同步发展,其问题也越发突出,可以归纳为“两个分离、两个缺乏”,即社区文化的组织实施部门与文化活动开展阵地的分离、社区文化实施内容与学生社区独有特点的分离、社区文化专业指导教师的缺乏以及硬件设施的缺乏。此外,还有文化活动单调、文化管理不协调、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

1.社区文化的组织实施部门与文化活动开展阵地的分离

主要表现为学生社区文化缺乏开展和交流的平台。学生社区文化需要不断扬弃,在实践中积淀并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这就需要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搭建开展与交流的阵地。目前的高校社区组成简单,且各类体育场馆和活动设施并不属于学生社区的管理范围内,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社区文化实施内容与学生社区独有特点的分离

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和文化主体组成的复杂,社区文化活动单调、贫乏。因为社区文化设施不全,社区文化活动往往仅限于固定的几种形式,有些活动甚至流于形式无任何教育意义。同时由于在社区同一栋楼、同一楼层甚至同一寝室内,可能有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入住,群体关系相对复杂,致使性的活动较为困难,弱化了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凝聚力。

3.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的专业指导教师缺乏

主要体现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力量薄弱和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社区的组织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数量不足、社区党团组织建设不完善、社区大学生自我管理缺乏组织和引导,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种种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社区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贫乏,大部分学历比较低,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和教育,他们缺乏相关的心理、管理以及协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起不到育人的作用。总之,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缺乏有力的支持和必要的指导。

4.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的硬件设施缺乏

伴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学生公寓住宿条件相对较好,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却相对落后,公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不全,文化环境脏、乱、差,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很多高校由于建设空间的限制,公寓社区室外无青年学生活动所需的篮球、排球、乒乓球场地,室内少有或没有相应的文体活动室、图书资料室等文化活动设施。公寓社区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住宿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寝室,缺少应有的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文化氛围,更谈不上实现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目标。

另外,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责任不明确。许多高校对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尚不够重视,学生社区建设只强调“硬件”建设,重视物质环境的改善,却忽视“软件”建设,忽视了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不能正确指导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使学生社区的建设偏离了育人的目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学生社区由原来的学校“包办”变成了学校和后勤集团“共同管理”,许多高校存在着高校、后勤集团与学生之间关系不协调的问题。高校和后勤集团交叉管理,责任不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社区学院开展文化建设的途径

1.以“品牌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

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将原来在校园中开展的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以新的形式落户大学生生活园区,本着“品牌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原则开展格调高雅、层次丰富、学生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用校园文化熏陶和引导学生,营造园区健康向上的育人软环境,加强园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楼、星级楼、特色寝室和文明寝室创建评比工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在园区形成培养学生的校园精神,使园区成为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基地。有效防范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袭。

从2000年起,校党委宣传部和社区管理部共同组织在学生社区开展了争创“文明楼”、“星级楼”的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仅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提高社区学生综合素质和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平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谐育人环境的建设和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上海大学星级文明楼的创建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洁齐美寝室”和“文明寝室”,宿舍内外面貌一新,有近800个寝室被评为“文明寝室”、“文明寝室”占本楼总寝室的5%。评选规定中对学生成绩等要求有效地推进了学风改善,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创建活动中树立了信心,培养了毅力,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

社区学院将环境育人的重要内容融于文明楼、星级楼创建活动之中,在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强调学生生活、学习和休息场所的整洁、优美、温馨,是社区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让学生在创建星级楼活动中感悟道,活动的开展与自己休戚相关,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得文明楼建设持久地开展下去,成为社区建设一道亮丽的景观。

2.以驻楼辅导员的设立提升文化建设的“保障性”

近年来,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辅导员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思想政治工作组织者和教育者的地位,高校应多渠道、高标准配备政治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时代性、多样性、有序性;要落实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提高辅导员素质,创造辅导员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和实践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为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上海大学在社区学院每个楼栋设立了驻楼辅导员,让驻楼辅导员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社区的学习、生活,并第一时间解答学生对大学生生活存在的各种困惑。社区辅导员以学生社区“六大建设”为基本抓手,积极宣传校党委和社区学院的各项工作方针,履行对社区学生的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工作。具体岗位职责如下:①深入学生寝室,及时了解社区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反映学生的意见、要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②建立、健全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为主要节点的社区学生信息网络。带领社区自管会、楼管会学生干部对社区内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③对社区学院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考察,填写考察表,向社区党工委及相关学院反馈,并建立相关档案材料,作为预备党员转正、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的必要考察材料。④加强对社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社区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社区学生,努力完成本工作站各项工作任务。⑤带领社区自管会、楼管会学生干部带领社区内学生开展丰富多彩、高格调、高品质的社区活动,丰富社区文化,加强人际互动,提高社区凝聚力和学生对社区、学院和学校的归属感。

3.以“多样化”建立文化建设的“灵活性”

另外,社区除了给学生提供住宿外,还应该结合社区的整体规划建造运动场所,添置运动器材,以加强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分楼栋、分单元设立报刊杂志借阅点、学生阅览室、电视室。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深入社区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性强的文娱活动如卡拉OK、演讲、朗诵等比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各类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社区文化真正从宿舍文化建设、科学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入手,推进学生社区思想文化的建设,借助学生社区的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

高校后勤社会化后,高校社区的设施越来越先进,同时生活区和学习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加上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行,传统意义上因班级授课制而形成的班级组织、教室区域活动越来越淡化,大学生从中获得的团体归属感和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区先进的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时满足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和生活的双重需要,学生更多或更愿意在生活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生活区的社团组织,为他们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帮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体精神、集体荣誉感和生活中的人际协调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真正的基于生活的对他人的人文关怀。这些学生社团可以是参与社区管理式的,如楼层(公寓)生活者自我管理委员会,可以是学习型的,如生活英语沙龙、社区读书沙龙;也可以是生活服务型的,如物品(生活学习用品、收藏品等)交换沙龙等。所有一切在学习教室区的学生社团能实现的功能社区学生社团都能实现,同时因为它基于社区,基于生活,比学习教室区的学生社团更平实、更生活化,更能发挥实际效用。

4.以“三自管理”强化文化建设的“灵活性”

大学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态度,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社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社区学生的组织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有较强组织能力、有责任感和良好个人素质的大学生,例如,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区的党团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以此作为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党员宿舍挂牌,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发挥党员在宿舍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党员联系负责制,鼓励党员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与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及其职能发挥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可以填补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工作的空白,是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力措施。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仅可以保证管理渠道通畅,充分发扬民主也能让学生建立起社区主人的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刘晓青.对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2004(02)

第7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问题途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要保持持续繁荣健康和谐发展,必须建设包容性的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有特色、具包容的镇街社区文化,是沿海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

总的来看,绍兴柯桥的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协调同步的,绍兴县是全国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多次进入全国十强县行列,柯桥因全国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而显得更加繁华,全县70万固定人口,外来人口79万,超过了本地人口。在过去几年中,柯桥街道的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可圈可点的。至今,街道共有216多支文体队伍,3000多名文体骨干,在重大节日和大型活动中始终活跃着社区文体骨干的身影,街道每年承办的文体节日200余场次,参与人员10万人。已创建县一级文化社区19个、县二级文化社区8个、县三级文化社区4个、县级先进文化社区8个、市级先进文化社区6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2个,,市级文化示范社区1个。但深入调研,问题还是存在的。

一、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沿海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内地早和快,部量也相对较大,但要投入的社会事业建设资金也较多,范围也很广,其中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上的资金也不是很多。柯桥的社区文化建设虽然成绩不小,但碰到的难题也不少,这在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主要有:

一是对重要性定位不准。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社区居民的休闲和健身娱乐,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考核。且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职责不够明确。

二是硬件基础设施滞后。目前社区文化阵地面临的是独立使用少,混合型占多,且面积分散形。此外,现有社区文体场所、设施大都单一,活动场所不够集中,大面积活动场所不多,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是文化经费投入欠大。目前仅靠人民政府投入开展活动是不够的,有时到所属成员单位“化点缘”,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人员不断增加,装备费、交通费等逐渐增大,由于社区经费来源渠道有限,数额也不多,需要开展的活动又比较多,社区文化活动没有专项预算经费,目前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很容易断粮。

四是文化活动模式陈旧。目前大多文化活动模式陈旧,活动层次单一,仅局限于玩一玩、乐一乐。有一些团队,其组合的随意性很大,活动质量一般,在精品、特色文化打造上还比较乏力,没有形成一些在区域内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活动,多数文化活动一般化,地方特色不突出,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创作还十分欠缺。

五是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现实中,社区干部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社区文化专干缺乏,基层文化开展工作一般都是社区委员会干部凭借老一套经验或依靠社区中热心社区建设的文艺、体育人才等开展的,人才培训亟需加强。

二、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建设社区人普遍认同的新社区文化,这对于融合社区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是新的和包容的,文化必须也是新的和包容的,要做到这一点,探索出一条社区文化建设新途径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从本人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看,以下几种途径比较行之有效:

一是种文化。俗话说,春种怀粒粟,秋收万颗籽。庄稼要有好收成,没有播种是万万不能的。同样文化也需要播种。种文化的实质就是培育文化队伍。目前,在柯桥街道,从事社区文化管理的专兼干人员25人,辖区内单位也配有文化工作负责人及具体工作人员,我们以此为种子构成了街道社区文化工作的主心骨和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发挥社区居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柯桥作为县城所在地,居民素质普遍较高,特别是离退休人员中,有许多曾经是活跃在省、市、县的文艺骨干。因此,街道在文化工作中注重挖掘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街道积极创造条件,组建或扶持以退休居民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团队,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促进从行政管理向居民自发的转变。

第8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 文化建设 思路及对策

煤矿社区是矿井衰老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型管理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服务于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工病亡遗属、待退职工和广大职工家属,维护矿区稳定,创建安全稳定充满活力的和谐社区,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建精神家园。这是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问题及原因

一是离退休人员多、伤病亡遗属多,居住分散,流动性大。

铜川矿务局有离退休人员33000多人,六个社区就有离退休人员15600多人,约占全局离退休人员总数的48%;全局有伤病亡遗属11000多人,六个社区有伤病亡遗属4800多人,约占44%。由于居住和生活等因素,这些人员约有三分之一在社区居住,有三分之一依靠子女在铜川周边居住,有三分之一在外地或回原籍居住。而且时有交替流动,居住不定,增加了加强教育和开展文化活动的难度。

二是硬件投入不足,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差。

煤矿企业社区都是近几年先后关闭破产后组建的新社区,由于破产政策所限和经验不足,一些厂房和基础设施特别是过去职工较为集中开展活动的“矿工俱乐部”都随着破产拍卖或移交,致使社区加强文化建设的阵地缺失,必要的文化设施不齐,而且更重要的是各类文体活动精英也四分五散,各自谋生。随着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行,矿务局和社区都花大力气进行了完善和补添,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文化精神需求。

三是软件建设先天不足,后天乏力。

煤矿社区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大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文化应该与企业文化形成一个协调相容的良性互动。而在实际操作运行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吸纳不够,表现形式和意识形态较为落后,和谐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机制滞后,竞争创新激励机制不活,出现了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和协调不到位,注重经济效益的多,提供公共服务的少;习惯性文化思维多,创新文化思维少。

四是文化活动内容方式单一,范围辐射面小。

社区中老年文体活动,主要依赖于离退休人员原有的文体爱好者,尤其是享受破产政策提前退休的人员,他们的活动方式主要是自娱自乐,活动内容是社会上流行的秧歌舞、健身操、门球和象棋比赛等,还有秦腔、豫剧爱好者组成的自乐班,社区对中老年文体娱乐活动采取组织起来,“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力所能及地组织开展一些小型文体娱乐活动。但由于受场地的局限和资金的短缺,在社区内部活动的多,对外拓展训练少;老一套重复的节目多,编写创新的节目少;社区之间的双向文体互动活动也很少开展,“小天地”固步自封,进步不大,提高不快,激情不高,活力不足。

五是离退休人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期望值高。

随着煤矿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人们在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十分渴望同样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慰藉和寄托,消除退休后产生的失落感和寂寞感;同时也使自己劳苦一生打拼的百态文化底蕴和绚丽多彩的经验之花,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得以释放,再现当年的韵律风采。

二、思路及对策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充分发

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体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广泛深入地开展好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是我们必须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和创建文明和谐家园的共同愿景。

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营造煤矿社区的和谐文化,就是要紧密联系社区创建和谐文化的实际,坚定走创建和谐社区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地创造性地实施职工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工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风尚,在全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二要拓展阵地,健全体系,形成共建共管新格局。要站在为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服好务的基础上,在硬件建设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完善设施,利民惠民。在软件建设上,突出特色,彰显个性,积极营造社区文化特别是中老年文化氛围,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活动的标准化管理和量化考核,推动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形成党总支牵头、行政负责、工会配合和团组织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建、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建共管新格局。

三要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的优势。社区是离退休人员集中最多的地方,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矿山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著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

四要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采用社区之间文化活动,送出去参加学习培训的方式,拓宽视野,增长本领,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为他们展示才华、交流信息,活跃文化搭建“文化台”、塑造“文化人”,走出社区中老年文化建设的“特色路”。

五要积极开展中老年和谐文化的创建活动。按照局党委《关于重视开展中老年文体活动的决定》,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动员和组织离退休人员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以创建老年之家活动为载体,开展健身登山、门球、棋类比赛、秧歌舞表演、秦腔、豫剧自乐班演唱、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社区中老年文化生活的亮丽风景。从而增强离退休人员对社区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职工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第9篇: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区;社区群众文化;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37

1 社区文化的概述

1.1 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指以城镇街道为基本单位,由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群众共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建设形成的新型社区主要是指为了适应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社区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较高,相比传统社区管理更加有序、服务更加完善的以居民群众之间的认同感为纽带构建的地域性社区组织体系。

1.2 社区文化的概念

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方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地域心态等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为双向交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宗旨,发挥教育、知识、娱乐、美育的功能,提高全民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推动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指导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

2 当前社区群众文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型社区的构建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安徽省休宁县作为全国有名的“中国第一状元县”,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依然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大多数社区围绕社区文化的建设建立了相应的机构或配备了相应的负责人,但仍然无法发挥社区文化应有的凝聚人心、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作用。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上仍然重视不够

第一,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中部分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深刻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精神文明存在着核心作用,只注重关注社区经济建设,而忽视社区文化建设。导致普遍出现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

第二,社区居民认同不够。这表现为社区群众对社区普遍缺乏归属意识和集体意识,因而在举办社区文化活动时,表现出被动和冷淡,甚至有些不愿积极参与其中,使得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容易出现停滞状态。

2.2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不足严重制约者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过去传统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已经不能再继续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及时兴建新时期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已经刻不容缓。然而,当前对社区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的投资仍然相对较少,使得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兴建相对滞后。

2.3 社区群众文化教育较为薄弱

社区文化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主要是在地理区域范围内设立的社区之中通过利用区域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而开展的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当前社区文化教育薄弱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区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各省市社区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对社区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出现不一致。部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地区更加注重社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而经济较为落后,缺乏文化底蕴的地区相对更加重经济而轻文化。

第二,社区文化教育形式单一。由于社区文化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社区对发展社区文化教育的形式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对发展社区文化教育的宗旨也没有深入理解,只是片面的认为社区文化教育就是对社区群众进行“大锅”文化教育,导致出现社区文化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局限的现状。

2.4 仍然存在“社区火锅”的现象

我国从建设社区时起至今仍然存在着“社区火锅”的现象,即各部门对社区建设实行分块管理,各行其是的管理社区,造成现有文化资源浪费,难以产生整合效应。譬如,在社区建设中,文化局提出要建设文化馆、文化站和图书室;妇联提出要建设妇女活动中心;工会提出要建设工会之家;老干部们提出要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残联提出要建设残疾人活动中心等。不同的部门要建不同的基础设施,最终会导致资金浪费、资源重复。

3 完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3.1 树立社区文化建设新理念,增进社区群众认同感

社区应该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成员的文化价值取向等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具有个性的社区精神,使社区群众在积极参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时能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建设新社区。

第一,通过社会调查分析,加强社区文化服务。休宁县各基层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县内各社区成员空闲时间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广泛的了解和分析。

第二,加强多元化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根据上述分析的调查结果,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区基层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建设,建设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群众的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尽量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并充分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形成社区特色。休宁县有着数千年徽州文化的积淀,又作为我国有名的旅游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一千多年制茶技艺的传承创新使其成为“中国第一绿茶出口县”。因此,休宁县在加强多元化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时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展现出独特的社区文化。

3.2 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从“财和物”方面着手,政府部门应积极支持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首先应该对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预算进行相应的拨款,并且,每年必须对社区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纳入到当地提高发展的预算中,其次应该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加强对社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性。

第二,从“人”方面着手,应加强社区群众文化的人才培养。一方面,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引进文体骨干人才,从而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基础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从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积极组织社区群众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文化培训,或者省市县里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大赛,积极鼓励群众参加比赛,通过比赛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为社区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和创新奉献出一份力量。

3.3 优化社区群众文化教育形式

第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成员开展不同的文化教育。譬如,针对少儿,可以开展免费的歌舞培训;针对青壮年社区成员,可以开展免费的乐器培训、计算机及网络培训;针对老年人,可以开展免费的广场舞、棋类等培训;针对家庭妇女或者失业群体,可以开展再就业或者创业培训等。当前,休宁县文化馆已经启动服务民生工程,成功开办部分乐器兴趣免费培训班,在当地获得一致好评,部分社区群众成为受益对象。

第二,精心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社区书法大赛、歌唱大赛、美术大赛来吸引社区群众积极参与。休宁县多次举办全民健身长跑活动,并协同齐云山景区举办新春祈福活动,内容包括猜灯谜、龙狮迎春等,吸引了广大社区群众的参与,从而推动社区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给社区营造一个和谐的文化建设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