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S435.12;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32-01
为评价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效果示范方案对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和麦吸浆虫的综合防治效果,及其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特进行药剂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安徽省凤台县凤凰镇高皇村一农户的麦田。试验地为水稻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1.9%,pH值6.7,前茬作物为水稻,收获时间为2011年10月6日。小麦品种为烟农19。2011年10月21日播种,机械条播,播种量225 kg/hm2,2011年11月3日出苗,施药当天天气晴。防治对象为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和小麦吸浆虫。
1.2 供试药剂
爱苗(先正达公司提供),阿立卡(先正达公司提供),5%井冈霉素(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公司生产),啶虫咪(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分别于小麦拔节期喷爱苗300 mL/hm2、小麦齐穗期喷爱苗300 mL/hm2+阿立卡150 mL/hm2(A);小麦拔节期喷5%井冈霉素3.75 kg/hm2、小麦齐穗期喷5%井冈霉素3.75 kg/hm2+20%啶虫脒300 g/hm2(B);以喷清水为对照(CK)。不设重复。药剂处理区长105 m,宽15 m,面积1 575 m2,空白对照小区面积为340 m2。
1.4 试验实施
防治病害施药在2012年4月6日,施药时小麦处于拔节期;防治虫害施药在2012年4月25日,施药时小麦处于齐穗初花期。用机动喷雾器施药,用水量225 L/hm2,喷雾均匀周到[1-3]。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1 病害防治效果的调查。施药前和施药后7、14 d分别进行纹枯病病情指数调查,在处理区内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 m行长,在其内随机取10秆主茎,共50秆,逐秆逐叶调查记录,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4-6]。
1.5.2 虫害防治效果的调查。施药前和施药后7、14 d分别进行蚜虫虫口基数和残虫数量调查,在处理区内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 m行长,在其内随机取10秆主茎,共50秆,逐秆逐叶调查记录,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1.5.3 作物药害调查。施药后7 d观察是否有药害。参照药害级别,于每次调查中同时调查药害。
1.5.4 增产效果调查。调查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效果示范方案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实地测产,并进行考种,计算理论产量,同时评价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防效
试验区烟农19小麦品种未发现锈病、白粉病,因前茬是水稻,且试验地地势低洼,纹枯病发生较重。处理A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明显,药后7 d调查,防治效果达到58.9%,药后14 d调查,防治效果达到76.2%,明显高于处理B的防治效果(表1)。
2.2 虫害防效
各处理基本无吸浆虫发生,红蜘蛛虫量较少,主要是蚜虫的危害。处理A防治小麦蚜虫效果明显,药后7 d调查,虫口减退率达到79.2%,防治效果达到78.7%,药后14 d调查,虫口减退率达到86.4%,防治效果达到85.3%,明显高于处理B的防治效果(表2)。
2.3 对小麦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处理A对小麦具有刺激生长的作用,在小麦成熟期进行调查,处理A在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总数等方面,与处理B和CK无明显差别,但结实率、穗粒数、千粒重明显高于处理B和CK,特别是能够促进小麦籽粒饱满,增加小麦的千粒重(表3)。
2.4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用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效果明显,且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据调查,用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增加产量2 220 kg/hm2,增产率达到40.94%,用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可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表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用爱苗+阿立卡防治小麦病虫害效果明显,且能够延长小麦功能叶的作用时间,促进小麦后期生长,增加小麦的粒重,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可以大面积推广。
建议将方案中用爱苗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施药时间提前到小麦分蘖盛期。
4 参考文献
[1] 苏增朝.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主要病虫害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33(3):44-49.
[2] 李军,诸茂龙.化学药剂拌种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2(4):539-541.
[3] 李朝苏,汤永禄,吴春,等.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及病虫防控效果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6):2197-2201.
[4] 秦海英,程献云,谢文芳,等.药剂防治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0(8):58-59.
一、指导思想
以农药减量使用、保证病虫防治效果、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重点围绕“控、替、精、统”的关键措施和“药、械、人”的协调统一,探索建立农药减施增效长效机制。
二、目标任务
通过建立水稻、小麦、苹果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组织高效环保型农药新产品新剂型,以及精准施药、减施增效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形成作物全生育期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规程,使示范区内生物农药使用量增长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减少1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示范区。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湖北省潜江市建立水稻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在河南省临颍县、清丰县建立小麦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在陕西省洛川县建立苹果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每个示范区示范面积约500亩,辐射带动面积1万亩。此外,在示范区内设置减量用药、常规用药和不用药处理进行对比试验,调查验证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效果。
(二)开展试验示范。筛选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品种,替代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虫抗性强的老旧农药品种,开展N子包衣、秧苗处理、作物全程用药等新技术示范推广。组织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加强精准施药技术研究。
(三)加强技术培训。聘请植保专家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化防治组织、种植大户病虫防治水平以及安全用药意识,减少农药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四、主要技术
(一)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减少用药防治次数。强化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开展病(虫)情会商和预报,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要求,坚持适期防治,避免盲目用药。
(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因地制宜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选用高效环保型农药品种组成最佳用药组合,减少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另外,可选用有机硅、激健等助剂,增加药剂附着率;使用碧护、氨基寡糖素等,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
(三)推进专业化防治,提升农药应用水平。通过组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到位率,减少盲目用药,降低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应用高效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根据农作物病虫防治实际,应用新型高工效植保机械,掌握最佳用水量与使用方法,实施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专人。要将实施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项目作为工作重点,加强领导,明确专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关键词:病虫害;专业化;绿色防控;融合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脉腹地,境内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150~270d,正常年份降水量447~640mm。境内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同时也为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以马铃薯晚疫病、小麦条锈病等为主的病害发生日趋严重,以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红蜘蛛、玉米螟、夜蛾类等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实现病虫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通过专业化防治组织对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控推广农业、生物、生态、物理和现代高科技等绿色防治技术,以生态控制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防止其扩散和蔓延,将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1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
一是小麦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小麦条锈病、麦蚜、白粉病、麦红蜘蛛等病虫害,几乎年年发生危害,尤其是小麦条锈病在当地既能越冬,也能越夏,武都区是小麦条锈病的核心越夏区,也是该病流行的关键地带,被称为“锈病窝子”。条锈病不仅影响本区小麦生产,还直接威胁周边县、市以及黄淮海平原的广大小麦主产区。全区小麦播种从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北到南、由山到川,第二年收获从5月下旬延续到7月下旬,自生麦苗与高山区早播小麦的共生,使小麦条锈病菌在核心越夏区不断找到活体小麦寄生繁衍,从而为当地秋苗发病及周边地区秋苗发病提供了充足的菌源。由于条锈病在当地周年循环,生理小种易产生变异,使一批又一批的品种丧失抗性,造成每隔3至5年就有一次偏重乃至大病流行,其中2000、2003、2004、2008、2009、2013、2014年分别在本区造成大流行,危害严重。二是马铃薯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环腐病等,窖藏病害主要是干腐病、湿腐病、丝合菌茎基腐病、晚疫病、褐腐病等。春播马铃薯在6月上旬现蕾开花期降雨逐渐增多,此时昼暖夜凉,结露时间长,是马铃薯晚疫病大田显病期,7—9月份降雨较多,阴雨持续时间长,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使晚疫病每年在全区中度发生,特别是2007、2009、2012、2013年中度偏重发生,损失严重。三是玉米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玉米螟、大小斑病、玉米蚜、穗腐病、粘虫等,除玉米蚜每年发生较重外其他病虫害均轻度发生。四是油菜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蚜虫,霜霉病等,蚜虫每年发生较重;水稻种植面积较小,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叶蝉等,几乎年年发生,给生产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五是地下害虫主要发生的有蛴螬、金针虫及地老虎,这些地下害虫连年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蛴螬和金针虫在马铃薯上发生较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2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情况
武都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山大沟深,山地多,作物种植比较零散,增加了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难度,防治成本普遍较高,结合当前生产中的实际情况,除了成立具备专业化防治资质的合作社外,区域专业化防治主要依靠村级的农作物防治服务组织开展全程病虫害防治服务。目前注册的专业化防治组织有3个,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早、危害重的区域根据病虫发生情况进行整片专业化防治,控制病虫害发生流行。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节约防治成本,对病虫害进行全面统防统治,在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发生早、流行速度快的村组建了50个村级专业化防治组织,吸收村社农民加入专业防治队伍,每村挑选10~20名拥有综合防治意识,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强,乐于助人,长期在家的人员作为队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由农户自愿申请,村民委员会择优推荐,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由村级专业化防治队组织队员带动村民进行全面防治。通过建立村级及具备专业化防治资质的防治队伍,打造一批素质高、业务精、反应快、防效好的多元化专业化防治队伍,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植保理念,对病虫草害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合理用药,少用化学农药,努力实现农药减量控害、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保障农产品的生产安全、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
3专业化防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的主要措施
3.1加强宣传培训,开展技术指导
按照“科学、实用、实效”和培训村不漏户的原则,利用逢集,节假日和冬闲,入村串户走地头,通过新闻媒体、现场演讲、专栏墙报、咨询讲解、专题讲座、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对群众进行绿色防控系统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在种植、生长的关键时期,就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病虫的能力,开展轮作倒茬、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药剂拌种、高垄栽培,利用天敌、清除田间杂草,破坏害虫越冬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调整种植结构等集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宣传培训,做好信息公布与传达,适时开展病虫草害技术指导。科学选择、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科学安全用药知识,提高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通过专题培训、实地观摩、示范展示、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普及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绿色防控的覆盖率。加强专业化防治队伍的培训。通过实地观摩、示范展示、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使其能够准确识别全区主要作物发生的病虫害,学习农药基本常识、安全使用方法及喷雾器使用方法和一般故障的排除技术,确保每名队员能够熟练掌握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环境兼容、生态友好的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以生态区域为单元、作物为主线的全程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3.2加强病情监测、及时病虫害动态信息
植保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严格按照测报技术规范要求,实行定人、定点、定时的“三定”监测办法,采取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相结合,严格执行5天一查,7天一报的周报制度,按期农作物病虫害动态信息,确定防治关键时期,为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准确及时提供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服务。优化防治措施,推广应用高效、实用、绿色防控技术,并组织专业化防治组织与发生区群众按照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控行动的“五统一”进行防治,协助解决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中遇到的难题,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3.3推进全程承包式防治服务
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专题汇报,召开启动会、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强化对农民的培训,转变其思想意识,让农民自觉接受专业化防治服务。在原来村民自己防治、按病虫单次承包、阶段性承包的基础上,逐步向全程承包服务模式过渡,努力扩大防治面积和规模,建立整村、整乡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实现整村整乡联防联控。同时以专业化防治组织为载体,在使用化学防治的同时,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指导群众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加强农田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设置杀虫灯,针对作物病害推广生物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菊酯类农药,努力推进专业化组织与绿色防控相融合。
3.4加强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
关键词:小麦;农药;病虫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88-02
农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农药的使用,对农作物的高产稳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农药,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防治病虫草害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农作物的安全生长,抵御病虫草的侵袭,保障农业丰收。如果使用农药不合理,可能使作物遭受药害,不但使作物减产,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当代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的今天,如何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成为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就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重点介绍在小麦各生育时期农药施用技术。
1 使用农药的必要性
据统计,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及其它危害,可挽回粮食总产量损失的10%~15%。而我国的粮食单产由建国初期的36.6kg/667m2,到如今的343.5kg/667m2。粮食产量的剧增,其中化学保护的直接贡献率占20%左右[1-3]。
2013年沧州地区小麦的播种面积为38.7万hm2,其中,小麦白粉病发生1万hm2,吸浆虫发生5.67万hm2,小麦蚜虫发生30万hm2,红蜘蛛发生5.33万hm2,麦叶蜂发生3万hm2。对小麦生育时期的各种病虫危害进行了积极的防治措施,保证了小麦生产的稳定增长,保障了沧州地区小麦粮食生产的安全。因此农药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药滥用、乱用现象严重 农民是农药的直接使用者,而大部分农药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适宜的使用方法,必须按照说明要求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期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病杀虫效果。但有些农民缺乏农药使用常识,当农作物受害时,无法分清是病害还是虫害,所以无法对症下药,因此农民使用的农药种类繁多,心想总有一种能针对病虫,于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盲目乱用农药。更有甚者违反国家安全用药规定,大剂量使用高毒农药,这样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而且会造成严重的药害,严重污染土壤甚至造成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大剂量种类繁多的用药,还导致大量的有益昆虫死亡,反而加大了防治难度。如防治麦田阔叶杂草类用98%巨星在20世纪90年代仅用药1g防效达90%以上,而现在却要用2~3g防效只有80%~85%,虽然用药量加大了1倍还多,防治效果却越来越差。
2.2 农药残留量超标 根据农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呋喃丹等使用量偏高,甲胺磷、氧化乐果平均用量均在1 500g/hm2以上,而国家明令禁止的“三致”农药,在沧州个别地方仍在小麦上使用。如小麦,在灌浆后期发生麦穗蚜、红蜘蛛、白粉病等,必须喷洒农药,这样会造成小麦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据调查,我国粮食作物中农药超标率平均为6.20%[4],因此,要注重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适宜的使用农药不仅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大规模发生,还会降低农药残留量,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2.3 用药器械、技术落后 目前农民施用农药器械主要以农用喷雾器为主,其喷洒方式、喷雾技术都很落后,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冒、滴、漏、跑等现象,造成农药资源浪费,农民喷洒不均匀,出现“花斑田”大大影响农药利用率。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往往忽视阅读农药标签,忽略农药使用注意事项,缺乏科学的农药使用知识及有效的技术指导,也是造成农药药效降低的另一因素。
3 农药使用在小麦生产中的问题
3.1 播种前药剂处理 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时期,都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熟化,致使秸秆上残留的病毒病继续传播,因此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势在必行,有利于小麦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防治,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每667m2100~150mL,兑细土20~25。
使用包衣种子不但对蛴螬、蝼蛄、金针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包衣剂内有多种微量元素,能促使小麦出苗齐、苗壮。也可用粉锈宁、水、种子按1∶80∶8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或用50%辛硫磷乳油按药、水、种1∶50∶500的比例拌种,堆闷3~4h,对蛴螬、蝼蛄、金针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取12.5%禾果利100~150g,兑清水10kg,拌种100kg,对小麦纹枯病、叶枯病等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3.2 小麦苗期病虫草发生情况 在小麦苗期的病害有小麦锈病、纹枯病、全蚀病,当病叶率达到10%左右时,就应该采用药剂防治;对小麦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如没有采取杀菌剂拌种措施,应当在小麦三叶期喷灌杀菌剂。具体方法为用25%的敌力脱100mL、12.5%禾果利80g和50%多菌灵500g,兑水200kg,顺垄喷洒于小麦茎基部。在苗期有土蝗和蟋蟀等地下害虫。经调查发现,农民对这一时期的麦田基本不进行管理,造成后期病虫害的盛发。
3.3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防治 从返青到拔节期,是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侵染扩展的高峰期。也是地下害虫、麦蜘蛛和杂草的危害盛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时期。加强壮苗栽培,适当划锄铲除杂草,年前未化学除草的田块抓紧在3月中旬进行化学除草。纹枯病的病株率达到15%~20%时,应用药剂进行防治。667m2用12.5%烯唑醇20~30g兑水30~50kg,对准小麦茎基部喷雾,15d1次,连用2次。
3.4 小麦孕穗至扬花期防治 在沧州地区从孕穗到扬花期的防治重点是麦蚜、麦蜘蛛和白粉病等。当田间麦蜘蛛达到单行33.33cm有200头时进行防治,667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6~8mL兑水50kg喷雾效果显著,且可兼治小麦蚜虫。针对此时期流行性病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50kg喷雾,可有效预防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生。
3.5 灌浆至乳熟期的防治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危害的高峰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也是籽粒建成的关键时期。此期重点防治吸浆虫和黏虫。667m2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30~50mL兑水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白粉病、锈病,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在喷药时一次性混合施用再加上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能起到防病治虫增产的目的。
4 农药使用的安全对策
4.1 采用抗病虫小麦品种 麦类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选育和推广种植高抗病虫害品种,因此,在沧州地区要种植适宜该地区的高产、多抗小麦品种,如沧麦119,沧麦12等。
4.2 加强农药知识和政策的培训普及工作 农技推广部门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推广农药知识和各项政策规定,提高农民使用农药的技术,农药技术推广应该以科技下乡的形式实施新型农民培训,从用药时期、用药量、用药方法来提高农药的安全使用,进行普及宣传、示范与引导。使农药的使用达到安全、高效、经济。
4.3 做好小麦生育期病虫监测 搞好病虫测报与病虫草鼠的抗药性监测分析,针对田间小麦发病情况,因时因地提出治病虫方案,避免在不知具体病虫危害的情况下乱用药的问题,争取农药的高效利用。
4.4 提倡生物防治 积极做好利用害虫天敌、糖盆诱杀等手段,推行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理念,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环境。
5 结语
对小麦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 确保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的原则,实施农业防治,结合生物防治,强化环境意识,优化化学防治方法。推广药剂拌种、包衣技术和土壤处理等措施来综合防治小麦病虫害。在进行化学防治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参考文献
[1]周真,路奎远,于辉,等.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4):18-21.
[2]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安全使用知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第一版).
关键词 粮食增产;集成技术;安徽涡阳
中图分类号 S512.1;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074-01
为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发展,农业部决定继续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涡阳县被列为试点县之一。为确保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有力有序推进,早出成果,取得实效,根据农业部办公厅《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精神,结合涡阳县的实际特点、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重点抓好以下小麦、玉米成熟技术模式的推广[1]。
1 小麦集成技术模式
(1)推广高产半冬性品种。经过多年生产实践经验,涡阳县作为淮北地区小麦主产区,推广高产、多抗半冬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2]。结合实际要重点推广烟农19、济麦22、良星66等,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2)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技术。目前无论是旧式耕作方式还是机械翻地,普遍存在耕层偏浅的问题,一般为14~16 cm。对高产小麦而言,耕作深度一般应大于20 cm,否则会制约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将耕层加深到20~25 cm,提高土壤理化性状和保水保肥能力。
(3)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符合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增加了土地肥力,保护了环境,因此要推广大型农机具作业,粉碎秸秆,实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生产水平。
(4)推广科学播种技术。做到适墒、适期、适量、适深播种。半冬性品种播期控制在10月5—15日,基本苗控制在270万株/hm2左右,播种深度3~5 cm,行距20 cm左右,实现一播全苗。
(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测土结果,采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基施与追施相结合的施肥原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小麦产量、品质。在增施土杂肥的基础上,化肥施纯N 240~255 kg/hm2、P2O5 105~135 kg/hm2、K2O 75~90 kg/hm2,ZnSO4 15~30 kg/hm2;氮素化肥60%基施,40%拔节期追施。
(6)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技术,防治苗期病虫害,确保一播全苗。根据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蜘蛛、穗蚜等病虫害,最大程度减轻病虫危害。
(7)推广化除化控技术。小麦越冬前或返青至拔节前开展化学除草,对以色拉秧(猪秧秧)为主的地块可用5.8%麦喜225 mL/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均匀喷雾;对以播娘蒿(迷迷蒿)为主地块可用5.8%麦喜225 g/hm2+56%二甲四氯375 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均匀喷雾;对以泽漆为主地块可用36%奔腾112.5 g/hm2,或20%使它隆(氯氟比氧乙酸)600~750 mL/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均匀喷雾。小麦拔节前,对长势旺、密度大、肥劲足的、秸秆较高的品种,适时进行化控,用10%国光矮丰750 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喷雾,控制1、2节长度,防止后期倒伏。
(8)推广科学灌水技术。根据小麦需水特点及天气情况,合理运筹底墒水、分蘖越冬水、拔节孕穗水和灌浆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9)推广避灾减灾技术。针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提前制定预案,采取应变措施,防倒伏、防冻害、防早衰,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0)推广后期保健技术。小麦生育后期推广应用叶面喷肥和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保根护叶,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防止叶片早衰。
2 玉米集成技术模式
(1)推广高产品种。重点推广先玉335、登海605、隆平206等。
(2)推广科学种植技术。采取免耕机械直播,等行距种植,行距60 cm,6月15—20日播种,中高密度留苗,栽植6.00万~6.75万株/hm2。
(3)推广缓释﹙控释﹚肥技术。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速率缓慢,释放期比较长,可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生长需的肥料,通过各种机制措施预先设定肥料在作物生长季节的释放模式,使其养分释放规律与作物养分吸收基本同步,从而达到提高肥效目的的一类肥料[3-4]。特别是针对玉米生产,要推广施用缓释﹙控释﹚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5-6]。
(4)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推广新型植保机械,成立植保专业服务队,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重点防治大小斑病、粗缩病、弯孢霉叶斑病、褐斑病、玉米螟、蚜虫、棉铃虫、二点委夜蛾、地老虎等。
(5)推广适时延迟收获技术。玉米的产量、质量与收获有很大的关系。当籽粒没有达到生理成熟以前,灌浆还在继续,干物质还在积累,过早收获必然会降低粒重和减少产量。但收获时间延迟,产量同样会受到损失,部分原因是由于籽粒含水量下降。因为当籽粒生理成熟后,干物质积累减少并相对停止,但种子呼吸作用还在继续,要消耗一部分干物质。因此,适时收获可最大限度地保证获得玉米的产量[7-8]。在不影响小麦适期播种的前提下,适时迟收,改变习惯上的玉米授粉后40~50 d收获为授粉后55 d收获,充分发挥玉米粒重增产潜力[9]。
(6)推广机械化作业。集成统一行距种植、机械中耕施肥、机械喷药、机械收获等技术,全面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7-8]。
3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开展粮食增产模式重点科技攻关[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1):3.
[2] 张文玉.涡阳县小麦高产攻关机制创新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345-346.
[3] 王恩飞,崔智多,何璐,等.我国缓/控释肥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12762-12764,12767.
[4] 粟晓万,杜建军,贾振宇,等.缓/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234-238.
[5] 黄永兰,罗奇祥,刘秀梅,等.包膜型缓/控释肥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8(3):55-59,63.
[6] 王亮,秦玉波,于阁杰,等.新型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吉林农业科学,2008(4):38-42.
[7] 王玉倩.我国缓控释肥行业现状分析[J].化学工业,2013(6):34-36.
关键词 小麦;高产创建;经验;做法;夹沟农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90-02
夹沟农场位于国家农业示范区宿州市桥区东北部,土壤为砂浆黑土,耕作制度为一麦一豆、玉米,年降水量850~950 mm,年平均气温14 ℃。夹沟农场全场现有3个分场,计762 hm2,农户291户。场内基础设施标准高,灌排条件良好;农场职工种粮积极性高,物资投入高,科学种田水平高。场内地块地势平坦,成方连片,种植的小麦连续12年稳定在7 500 kg/hm2以上,2006年经省小麦专家组验收率先在全省突破8 000 kg/hm2,近3年小麦单产稳定在8 000 kg/hm2左右。
夹沟农场在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中,坚持政策引导,科技推动,示范带动,以狠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以狠抓小麦生产过程管理为重点,狠抓关键增产技术的应用为关键,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通过样板田,示范田等典型引路,大力推进了夹沟农场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周边农村的小麦生产[1]。现将开展高产创建工作经验与做法总结如下。
1 取得的成效
(1)通过实施高产创建,职工的科学种田意识和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常规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关键增产措施重点加强,如深耕深松,秸秆还田,配方平衡施肥,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科学灌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如2013年夹沟农场小麦在经历苗期长期低温阴雨、拔节孕穗期多次低温冻害的情况下,小麦纹枯病等病害的有效防治率达到98%,低温冻害损失控制在15%以下(个别品种较重),经组织高产创建技术小组人员田间测产和实产验收表明整体上夹沟农场小麦单产、总产基本维持在常年的水平,是夹沟农场开展高产创建的典型例证。
(2)通过高产创建,推动了农场万亩示范片和周边村庄的小麦生产,特别是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新型农民阳光工程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等项目的综合实施,都极大提高了职工的科学种田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促进了小麦生产,在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低温阴雨、多次冻害的情况下,夹沟农场万亩高产示范片的周边农村小麦普遍长势较好,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2 主要经验与做法
2.1 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领导
为了高质量完成夹沟农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建设任务,聘请知名专家,并成立了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及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小组,确保了高产创建的协调指挥和技术服务的有序顺利进行。
2.2 规范农场万亩高产示范片的管理,制定实施方案及技术措施
一是设计了场万亩示范片平面图,标明了示范片位置及毗邻的乡镇村等,在核心区场部科技园及二分场和示范区一分场、三分场建立了示范标牌;二是建立好高产创建示范片文件、方案、田间记录、测产结果、总结的立案建档;三是制定了《夹沟农场9 000~9 750 kg/hm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把材料发给示范片职工;四是建立“十、百、千”亩样板田、示范田。在科技示范园建立十亩样板田、百亩示范田,各分场建立百亩、千亩示范田,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建立数据库,向农业部全国高产创建网络信息与共享系统提供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2.3 推行麦、豆、玉米2季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育良田
夹沟农场高产示范片在坚持多年来大豆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逐步全面推广麦秆秸秆还田,目前夹沟农场已有12台碎草器、25台旋耕机械,每年对2季还田的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补贴,灭茬碎草补贴225元/hm2,同时旋耕费用农场也给予375元/hm2的补贴,调动职工秸秆还田的积极性,既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又保护了环境。2012年经安徽农垦寿西湖农场测土配方检测中心的检测结果表明,夹沟农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在2%以上,在安徽农垦居于首位。同时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增施腐熟生物鸡粪等生物有机肥,不断培肥地力,培育良田。
2.4 在全场内采用“五有、五统”的管理模式,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2.4.1 “五有”。①有组织保障。在农场高产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开展工作;场农业科农技人员负责具体技术上的指导。②有方案、责任明确。制定了夹沟农场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工作方案,同时也制定了考核措施,明确了奖罚办法,确保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③有典型样板田。每年在每个分场内建有样板田20 hm2,产量目标均在9 750 kg/hm2以上,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开展高产攻关的基础上2014年继续开展超高产创建,建有1块2 hm2超高产田块,目标产量10 500~11 250 kg/hm2。④有示范标牌。高标准高质量制作了示范标牌,明确了示范片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明确关键技术措施,扩大宣传效应[2]。⑤有优质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技术指导到位,辐射带动全场及周边村庄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2.4.2 “五统”。①即统一包衣供种。选择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小麦高产优质品种济麦22、皖麦52、连麦2号等,精选后包衣供种。②统一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促进了节本增效。如针对2012年4月寿西湖农场测土配方中心的检测结果,2013年在三分场(南)片增施了硫酸钾。③统一整地机播。全场土地每年约266 hm2进行了深耕25 cm以上,约530 hm2统一深松30~35 cm,切实打碎犁底层。④统一适期早播。样板田采用播量120 kg/hm2,大田播量180 kg/hm2。同时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播量适当调整。统一管理模式。在全场内全面推广统一播量、宽幅播种、氮肥后移技术、科学灌溉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3]。采用宽幅播种基本苗较少,群体动态比较合理,群体光照条件好,个体发育健壮,实现穗足、穗大、粒重、抗倒、增产。氮肥后移可以有效控制春节无效分蘖过多增生,促进根系下扎,增加穗粒数,提高籽粒产量;同时氮肥后移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淋溶。注意科学灌溉。根据土壤商情、作物需水规律及需水临界期坚持小麦“三水”:出苗水、越冬水、拔节孕穗水。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好全场病虫害预报预测,开展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水平。重点做好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的防治。⑤统一收购。家庭农场小麦产品,收获后直接进仓入库,杜绝因运输、储藏等原因造成产品的流失和损失,降低家庭农场职工劳动量和成本。
2.5 强化技术指导服务
建立农场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小组,制定技术方案,加强协调攻关,深入开展田间调查,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特别是做好关键技术推广与应用。以2012―2013年为例:2012年9月25日在三分场南片举办2012―2013年度全场测土配方施肥暨高产创建现场会,2012年9月30日,夹沟农场在召开了2012年秋种工作会议暨2013年小麦高产创建工作会议,农业科有专门制定了秋种工作指导意见发到各分场。在秋种期间,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小组的农技人员有深入到分场与分场干部共同指导小麦播种灌溉。2012年11月14日和12月10―20日,场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小组又和分场干部对全场万亩示范片的291户家庭农场田间的基本苗和茎蘖数进行逐户调查,为分类指导小麦高产创建提供第一手资料。2012年11月15日,场高产创建小组组织外聘专家、场内专家、农技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实现夹沟农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有技术指导的要求。2013年2月28日,利用阳光工程的农业专项技术培训高产创建示范片职工112人。进一步提高了示范片职工科学种田水平,4月23―25日,夹沟农场又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及高产创建示范片职工培训,培训职工170人,把知识优势化为生产动力,为夹沟农场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创建活动提供智力支撑。2013年3月3―5日,统一完成了全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小麦化除、化控、纹枯病、红蜘蛛等进行了统防统治,3月23―25日进行了纹枯病的2遍防治。4月27日至5月12日完成3遍的“一喷三防”。
2.6 强化宣传引导
通过高产创建典型示范与宣传,展示高产创建实施成效和工作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技术人员,广大职工、企业及媒体共同关注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每年4―5月夹沟农场组织地方农委、高产创建示范片职工进行中后期观摩。
2.7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更好开展专业化服务
夹沟农场成立了桥区垦地农机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入社社员65人,各类大型机械67台套,主要从事深耕、深松、植保、机收等专业化服务。
2.8 落实高产创建补贴资金
建立高产创建专门账户,专人负责。对高产创建示范片的职工关键环节应用种子包衣补贴,对小麦中后期开展的“一喷三防”物化补贴和专业化服务的深松深耕、秸秆还田、宽幅播种等补贴,对科技园等样板区植保等专业化服务补贴,对示范片职工培训学习补贴。
2.9 夯实基础设施,确保高产创建示范片抗灾能力
先后扩建了二分场排涝站,扩建后的排涝站是原先排涝能力的2倍;对全场388眼机井进行了检查维修,新打机井12眼;改建了科技园的机电井维护设施,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进一步提高了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抗灾能力。
2.10 组织测产验收
按照农业部要求的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严格执行测产标准和程序,夹沟农场每年5月底6月初组织场内外专家、农技人员开展田间测产。
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由于夹沟农场地处淮北地区,土壤为砂浆黑土,秋、冬、春3季易旱,而且初春倒春寒时有发生,严重制约小麦的稳产、高产,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保持土壤有较好的墒情。夹沟农场目前最有效的灌溉方式就是机井灌溉,随着场内及周边劳动力减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逐渐加大[5]。目前只有科技园区20 hm2。实行了机改电灌溉,全场灌溉实现机改电后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降低了柴油等能源的消耗,保护了环境。此外,鼓励扶持农机合作社购置中后期大型植保机械,实行全程植保专业化服务,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高产创建氛围。充分利用媒体宣传高产创建政策,宣传普及关键高产栽培技术,报道先进高产典型,展示高产创建效果,树立辐射带动样板。在全场范围内营造高产创建氛围,把高产创建活动化为全场职工的自觉行动,以夹沟农场万亩高产示范片为基础带动周边地区小麦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6]。
(3)多组织市、县、农场等高产创建单位之间的交流活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泽强.浅谈小麦高产创建的经验[J].种业导刊,2013(7):32-34.
[2] 李霞,车晋涛.泽州县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做法与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18):67-68.
[3] 申振宇.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主要做法与成效[J].种业导刊,2011(3):28-29.
[4] 李志苹,罗巨方,孙本义,等.小麦高产创建的经验和体会[J].种业导刊,2011(5):27-28.
粮棉高产创建活动是根据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统一组织部署,采取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等措施,依托科技创新,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项目管理等手段,发挥高产创建在粮棉生产稳定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市是全国粮棉主产区,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500万亩,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通过粮棉高产创建活动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能有效提高粮棉单产、增加总产,全面提升我市粮棉综合生产能力。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粮棉高产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把粮棉高产创建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二、开展粮棉高产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示范带动,切实改善生产条件,积极推进节本增效,普及应用关键增产技术,主攻单产,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市粮棉综合生产能力。
(二)任务目标。1.小麦。全市小麦主产区每个乡镇建立1-2个十亩高产攻关田(乡镇长指挥田),亩产过700公斤;建立一个百亩示范方,亩产过650公斤;辐射带动一个万亩片,亩产过600公斤。同时重点发展强筋专用品种。全市每个县区建立2-3个强筋小麦专业生产乡镇,每乡镇建立一个专用小麦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过650公斤;一个百亩方,亩产过600公斤;辐射带动一个万亩片,亩产过550公斤。2.玉米。全市玉米主产区每个乡镇建立一个十亩高产攻关田(乡镇长指挥田),亩产过900公斤;建立一个百亩示范方,亩产过800公斤;辐射带动一个万亩片,亩产过600公斤。3.棉花。全市棉花主产区每县区建立一个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过150公斤;建立一个百亩方,亩产过120公斤;建立一个千亩片,亩产过100公斤。
三、明确工作重点,落实粮棉高产创建活动各项工作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要切实做好布局规划,指导乡镇选择成方连片、土地平整、地力肥沃的地块,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整合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扶持政策等资金,优先支持各示范片和高产攻关田,提高综合建设标准。结合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秸秆还田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农业良种工程、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改善高产示范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围绕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项目建设,通过“三个结合”,力争每个乡镇建立一个农业服务站,加大对辖区农户特别是种植示范户的直接培训和服务力度。一是政府推动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农业服务站由乡镇派出1-2位技术员,面向社会聘用若干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专业人员,形成农技推广的基本队伍,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二是无偿和有偿相结合。农业服务站对农民群众无偿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在生产关键时期做好田间会诊、技术会商和技术讲座,同时有偿进行农资供应、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三是经营与服务相结合。农业服务站既对农民进行技术服务,平时也进行农资销售,以维持农业服务站的正常运转。通过三个结合,实现高产示范田整地、供种、播种、肥水管理、技术指导、病虫防治、机械收获“七统一”,达到播、管、收服务全覆盖。
(三)选用推广高产创建关键技术。根据高产优质、节本增效、资源节约的原则,促进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工作。小麦重点选择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的品种,重点推广氮肥后移、精播半精播、一喷三防技术。玉米重点选择耐密性优质高产良种,重点推广“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棉花生产重点推广杂交棉增密规范化种植、应用全程化控、“两无、两化”(无土化育苗、裸苗移栽、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栽培技术。同时在生产环节加强重大病虫草害防控力度,及时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组装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配套技术措施,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的统防统治。
(四)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粮棉高产创建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粮棉高产创建工程示范点建设,粮棉生产科技创新和高产攻关奖励,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展示田建设,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层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科技带头户和农民的培训等。各县区要从中央粮食奖励资金中每年至少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粮棉高产创建工作。通过资金投入和支持,确保粮棉高产创建顺利开展,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一批粮棉高产示范典型和科学种田典型,带动全市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快速提高。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粮棉高产创建活动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小麦、玉米、棉花高产创建活动是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市粮棉高产创建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对粮棉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抓好高产创建活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关键词 水稻;高产创建;河南信阳;平桥区;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070-01
1 水稻高产创建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集中力量,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全面提升全区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一是超级稻“三期”目标百亩攻关1个。地点在甘岸办事处二郎村,目标产量13.5 t/hm2以上。二是高产创建百亩核心区2个。地点分别为五里镇大堰村、洋河镇陈村,目标产量12 t/hm2以上。三是农业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个。地点是五里镇顾店、九店、大堰等村,目标产量10.5 t/hm2以上。四是整乡整建制推进1个。地点是甘岸硪底酆鲜匝榍,目标产量:一年稻麦两熟18 t/hm2,其中水稻11.25 t/hm2、小麦6 750 kg/hm2。
2 主要栽培技术
2.1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
以本区域主推品种为主体,引进示范超高产苗头品种或育种家最新潜力品种,推广Y两优2号、Y两优3218、扬两优6号等高产优质品种,落实种子补贴政策,百亩核心区免费供种。
2.2 强化秧苗素质
技术攻关点及百亩核心区4月5日左右育秧,采取药剂浸种、自然发芽、软盘营养土育秧;秧苗2叶1心时喷施断乳肥;秧龄20~25 d,秧苗4叶1心时移栽大田;移栽前3 dM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并施好送嫁肥[1]。
2.3 优化种植基础
技术攻关点和百亩核心区应冬翻冻晒。移栽前15 d,施腐熟禽粪3 t/hm2,东西行向按4 m宽做畦,畦间留工作行35~40 cm,田块四周做20 cm宽的围田边沟,畅通排灌系统。
2.4 实施群体质量管控
一是精量栽培。技术攻关及百亩核心区实行人工拉线定植,定植22.5万穴/hm2,基本苗45万穴/hm2左右。大面积生产机插秧要保证有效穴数在21万穴/hm2以上,基本苗在60万穴/hm2以上。二是合理调控群体。利用配方精准追肥,水分管控,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高峰,提高成穗率,高峰苗控制在390万~420万株/hm2之间,成穗率达75%左右。三是注重水浆管理[2]。各类型田块均应根据品种特性,通过穗肥调控和穗期水分管理及抗衰、抗倒栽培,保证根系活力和叶片功能,增加后期积累,提高结实率。产量13 500 kg/hm2肥水运筹模式:施纯氮255 kg/hm2左右、五氧化二磷112.5 kg/hm2左右、氯化钾225 kg/hm2左右。大田基施45%复合肥(15-15-15)750 kg/hm2或50%复合肥(20-10-20)675 kg/hm2或袁氏超级稻专用肥600 kg/hm2、硅钙磷肥(含锰、锌等)375 kg/hm2。移栽后1周施尿素90 kg/hm2。移栽后15 d施尿素75 kg/hm2。实行浅水分蘖,干湿交替,够苗晒田,有效分蘖临界期(11叶)间歇灌溉,追施尿素90 kg/hm2、氯化钾120 kg/hm2。倒4叶、倒2叶看苗酌情施肥,灌浆期间隔灌水,短期落干。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各施1次喷施宝,灌浆期根外追施磷酸二氢钾。
2.5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利用有害生物预警系统,切实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制订水稻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预案和综合防治方案,组装各种防治手段,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切实提高防治效果。
2.6 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
在万亩片和整建制推进上,要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加强农艺配套研究与推广,形成标准化生产规程,促进生产流程简约、现代、高效[3]。
3 水稻高产创建工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并组建由精干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攻关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高产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3.2 制定实施方案
各承建单位要选择具有高产基础的设施粮区建立样板实施点,结合肥力基础和种植模式,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力争实现5个统一,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方式、统一肥水运筹、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标牌标识。
3.3 强化检查指导
有计划、分阶段地抓好工作检查和技术交流。前期主要抓好各创建点的选择、人员组成、物资准备、方案制定、技术培训等[4]。中期重点开展关键措施落实和技术指导;后期重点抓好各实施点产量验收及总结、评比工作。
3.4 实施绩效考核
按定点、定方、责任到人的原则,组成各点创建团队,明确工作责任,落实绩效考核。百亩核心区单产率先突破13 500 kg/hm2的,奖励创建团队2万元;经验收产量达到12 000 kg/hm2的,奖励创建团队5 000元;产量在12 150~12 750 kg/hm2之间的,奖励创建团队8 000元;产量在12 750~13 500 kg/hm2之间的,奖励12 000元;创建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奖金数额与最高获奖团队一致。对百亩核心区验收单产不达标,给予通报批评,下年度不得参与高产创建。
3.5 逐月落实工作计划
3.5.1 1―2月。择优确定创建地点和承建单位,成立创建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主导技术和主推技术,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3.5.2 3月。做好种源和各类生产物资准备,分点建立创建团队,开展技术培训,落实前期筹备。
3.5.3 4―5月。做好育秧及栽插阶段生产指导和栽插质量检查,建立苗情考查点,定期做好苗情考查、分析、促控等。
3.5.4 5―8月。落实田间管理措施,重点抓好水分管理,落实追肥、晒田及孕穗应用措施,重点抓好病虫害防治和抗逆、抗倒栽培,开展阶段性技术培训、技术商研,组织中期检查。
3.5.5 9―10月。落实后期田间管理,抓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及促进结实增重的措施,开展现场观摩,组织内部评比,推荐省、市验收点。
4 参考文献
[1] 幸邦其,朱先利.江津地区水稻高产创建主要做法及经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63-64.
[2] 王世平,杜川.重庆市江津区水稻高产创建做法与经验启示[J].南方农业,2014(28):52-54.
关键词 稻套麦;零共生期;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063-01
稻田套播小麦是腾茬过迟或涝灾时的有效应变高产栽培技术[1],避免了水稻成熟期推迟、秋播季节过晚而影响小麦安全越冬的问题,并能保证水稻活棵成熟到老,缓解收种时期劳动力和作业机械紧张的矛盾,实现了麦作生产的节本、省工、简化、高产及高效,达到了稻麦双收的目的。现有稻田套播小麦,播种时间为水稻收割前5~6 d,稻套麦由于存在共生期,加之土壤板硬,易产生窜高苗和歪脚苗,对成穗和产量影响较大,播种后如遇阴雨天气,共生期延长影响更大。如共存期达8~9 d,收稻时麦苗处于1.1叶,也容易造成麦苗的机械损伤,造成缺苗断垄。
零共生期稻套麦就是在水稻收割当天在收割前撒播麦种,是小麦与水稻零共生期的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有利于延长水稻生长期,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同时能充分利用冬前的温光资源,保证小麦冬前生长,为小麦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2]。零共生期稻套麦高产栽培播种期比常规栽培早5~7 d。减少共生期防止窜高苗和歪脚苗,防止机械损伤,造成缺苗。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1 播前准备
播种田块为岗傍田,保水性差,田面较干,在水稻收割前7 d,灌1次跑马水。播种田块如是低洼田则在水稻收割前12~15 d排水晒田,保持田间一定湿度。
2 播种
水稻收割前播种、施肥,播种量为150 kg/hm2,播种过迟的田块,适当增加播种量。小麦生长前期容易窜高,为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强植株防冻抗倒能力,通常用15%多效唑0.6~0.8 g,对水1 kg稀释后均匀拌麦种10 kg。随种套施45%三元复合肥(15-15-15)600 kg/hm2。播种、施肥均匀,播后用竹竿轻晃稻穗,提高落籽、落肥率,基肥不提倡施用尿素,防止种肥接触造成的肥害。播种、施肥当天即收割水稻。
3 覆盖稻草
水稻收割时采用履带式、有碎草装置的收割机,秸秆切碎长度在10 cm以下,水稻秸秆留茬高度在6 cm以下,切碎的稻草要撒匀,防止草层过厚影响出苗,收割结束后的田块两头收割机拐弯掉头处覆草较厚,需人工摊匀,同时补播适量麦种。
4 沟系配套
稻草覆盖后,迅速用机械开沟,利用挖出的泥土,压在秸秆上。开沟畦面1.5~2.0 m,沟深25 cm,保证小麦播后遇雨能及时排水,遇旱能及时灌水。增加开沟密度,增加覆土量,提高覆盖效果。
5 适时化控
小麦二叶期用矮苗壮225 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施。喷施矮苗壮可控制株高,增强抗倒、防冻能力。
6 科学肥水运筹
肥料运筹应掌握“前狠、中巧、后重”的原则。稻套麦田应科学用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微肥配合,基肥、追肥、根外喷肥结合。除根据前述基肥外,小麦三叶期施苗肥,可施尿素75 kg/hm2,拔节孕穗期施45%三元复合肥(15-15-15)300 kg/hm2+尿素112.5 kg/hm2,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攻大穗。抽穗前后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2~3次药肥混喷,提高千粒重[3]。
叶面喷肥防早衰,灌浆阶段叶面喷磷酸二氢钾800倍液600 kg/hm2防早衰,也可改善小麦植株营养状况,提高其灌浆速度,增加籽粒饱满度[4-5]。
孕穗期和灌浆期是小麦需水的高峰阶段,若遇干旱,应及时浇水,浇水时要结合天气、土壤墒情、苗情等具体情况而定[6]。
7 病虫草害防治
稻套麦田病虫相对较重,一般2月底至3月初结合除草进行纹枯病、麦蜘蛛防治;4月底至5月初综合防治病虫害,以防治白粉病为主,补治纹枯病,兼治蚜虫。后期抓好药肥混喷,主治赤霉病、穗蚜、灰飞虱,兼治白粉病、锈病、粘虫等[7]。
适时化除,稻田套播无法进行土壤封闭除草,应适时化除控制草害。稻套麦田间杂草与稻麦连作田相似,以禾本科杂草看麦娘为主,在麦苗二至三叶期,用6.9%精恶唑禾草灵1 200 mL/hm2+5.8%麦喜300 mL/hm2 进行化除;3月上旬用6.9%精恶唑禾草灵1 200 mL/hm2+20%施它隆600 mL/hm2除草。
8 参考文献
[1] 束柏林,陈远红,华训成,等.句容丘陵地区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装备技术,2010(6):30.
[2] 杨彩云,赵海霞.稻套麦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4):51.
[3] 杨明,许鹏程.旱作冬小麦免耕播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106.
[4] 赵春江.北京地区小麦优化栽培技术方案的系统决策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2,7(2):9-17.
[5] 孙本栋,罗巨方,孙本义.冬季麦田化学除草技术[J].种业导刊,2007(10):30.
[6] 刘淑君,崔艳红,刘素爱.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