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任务书范文

计划任务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任务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任务书

第1篇:计划任务书范文

一、现象学的相关性研究

现象学技术哲学家,如海德格尔、伯格曼、伊德等,尽管他们对技术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如什么是技术、技术的本质和作用等等问题,他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他们不同的观点背后隐藏着共同的分析方法,那就是胡塞尔首创的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相关性研究的哲学,关于客观对象与原本的、主观的被给予方式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构成胡塞尔思维的内在开端。“在对象的自在存在与对象的主观的束缚在情况上的被给予方式之间存在着一个交互关系,一种相关性,它的具体特征依赖于对象性的种类。”(胡塞尔,1994年,第10页)海德格尔拒绝对“实事本身”作意识的主体性的理解,把胡塞尔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的相关性改造为存在与存在者的相关性。“在胡塞尔看来是具有意向构造的意识体验和行为的东西,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此在的联系。从海德格尔的发问来看,胡塞尔对意向行为的课题化是一种对联系的哲学分析。”(赫尔曼,第209页)但不管是解释为意向性还是解释为生存,现象学的核心方法是围绕着关系或相关性展开的。胡塞尔研究意识,但并非从意识自身研究意识,而是从意识与某物的关系来研究意识——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一个知觉是对某物如一个物体的知觉,一个判断是对某事态的判断,一个评价是对某一价值事态的评价等等。“在每一活动的我思中,一种从纯粹自我放射出的目光指向该意识相关物的‘对象’,指向物体,指向事态等等”。(胡塞尔,1997年,第210-211页)胡塞尔认为,只有从意识和其指向的对象的关系出发才能研究意识。离开与某物或对象的关系,意识不成其为意识。意识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意向性,意识总要“指向”某物,意识必然是有关某物的意识。不存在完全孤立、封闭和内在的意识本身,只有从人们可以本真地感知的某物出发才能研究意识:意识通过对某物的建构和构造来建立自身。现象学分析的核心在于一种关系的设计,在这种设计中被经验的对象严密地与经验它的方式相关。胡塞尔的现象学排除了对“对象本身”或“主体本身”进行简单和孤立探讨的可能性,因为现象学分析的是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经验者和经验对象之间的相关性。虽然这种相关性并不能规定在这一关系之中认识者或认识对象的构成中所包含的全部特点,但它作为替代传统实体性思维的关系性思维有着非常大的合理性。跟传统实体性分析方法相比,相关性分析不仅是一种更加彻底的哲学态度,而且具有更加确实可行的操作性。正因为如此,不同的现象学哲学家都把“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之间的相关性作为他们整个哲学分析的逻辑起点,只不过他们“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的内容并不一样。

胡塞尔本人的现象学分析是从“意识”(意向活动)与“某物”(意向相关项)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开始的。胡塞尔的分析具有几个十分鲜明的特点。第一,有一个明确的分析对象:“被给予之物”。“面向实事本身”在胡塞尔那里是面向直观的“被给予之物”。在《观念》中被给予之物是“意向性”,在《笛卡尔的沉思》中被给予之物是“思”。而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带有所有可能性的被给予之物的总体是世界,首先出现的东西是那些“在世界中”发生的东西。第二,世界(某物)“被给予”的方式也就是经历世界(某物)的方式。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没有世界(某物)便没有意识;同样,没有意识也就没有世界(某物)。“意识”和“某物”以及由“某物”所组成的世界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第三,在某物、世界与意识之间有一种严密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一个认识对象不可避免地与认识活动相联系,即意向相关项总是与意向活动联系在一起。在胡塞尔看来,某物的被给予方式就是构造某物的方式,世界的被给予方式就是构造世界的方式。意向相关项(某物或世界)是在意向活动中构造的,是在意识活动中生成的。“每一种存在有效性,在其完全的解释上都需要回溯到这种构造性的意识,需要分析地深入到意识起作用的多种多样的方式中去。”(胡塞尔,2002年,编者导言第3-4页)每一种存在,不管是某物还是由某物所组成的世界,其有效性的完全而彻底的解释都需要回溯到构造性的意识上去,需要深入分析意识起作用即意识的构造作用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意识并不是简单地‘拥有’它的对象,而是‘构成’对象,也就是说,对象是作为意义构成物而在本源的意义促创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上,第11页)某物之为某物,世界之为世界,离不开意识对它的构造。胡塞尔现象学最根本的特点有二:一是某物、世界和意识的相关性,也就是意向相关项和意向活动的相关性;一是意识对某物和世界的构造,即意向活动对意向相关项的构造。意识与某物(世界)的相关性、意识对某物(世界)的构造是胡塞尔整个现象学最核心的内容。

技术哲学并不研究意识问题,研究的也不是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之间的相关性,但胡塞尔分析意向性、分析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相关性的方法,完全可以用来分析人造物和人造物得以产生的生活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人造物产生、形成于生活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我们可以借助于人造物和人造物得以产生的生活世界的相关性,把人造物回溯到人造物得以产生或发明的生活世界之中去,并进而研究人造物如何聚集、反映生活世界和组成这一世界的各要素和关系。离开人造物和生活世界的相关性,我们不能从始源性上理解技术,也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虽然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在哲学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二人研究的对象也不同,但他们都重视相关性研究任务之提出与解决,都强调他们所研究的实事与构造或组建这一实事的其他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胡塞尔是意识与某物的相关性、海德格尔是存在与存在者的相关性;不同的是他们对相关性的看法又不同。对于胡塞尔作为意向性的关系,海德格尔是从机能或功能——此在去在或在世的机(功)能——的角度加以理解的。胡塞尔意识与某物、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中被“存在主义”地解释为“此在-在-世界中”。海德格尔的相关性研究也有几个引人注目的地方:第一,海德格尔在其此在的分析中得出了“世界”的首要性:此在只有在世界之中才能存在(生存)。胡塞尔强调意识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海德格尔则强调此在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在海德格尔那里世界对此在的存在具有奠基性和始源性的地位。“同胡塞尔合作的第一年海德格尔已经开始把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从意识的内在联系之中提取出来,放置到世界中去。”(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第118页)第二,此在作为“在-世界中”的存在,它的特点和性质根据世界的特性和此在与世界的相关性来了解。海德格尔研究的是存在,但存在不是“什么”,不能被直接感知。他通过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此在)来研究存在:“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尔,1999年,第11页),存在通过能去在(生存)的此在来组建自身。与传统哲学相比,在存在问题上海德格尔哲学最大的贡献是不再把存在者误认为是存在,而是在存在与存在者的相关性中研究存在。

因此,尽管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一样,也是从被分析的对象与构造这一对象的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开始自己的研究,但他对相关性的看法与胡塞尔有实质性的区别。胡塞尔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一种奠基性的实体性的东西,他的相关性依然是存在者层次上的相关性,具有很大的实体性关系的痕迹。海德格尔则是从功能性的角度来理解“意向性”(相关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或“无”并非不存在,“无”只是不是存在者而已。虽然“无”不是实体性的“什么”,但它依然存在着——它是一种功能性和关系性的存在。因而海德格尔不是用固定的、存在者层次上的实体来解说存在,而是用存在论层次上的功能性关系来解说存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是建构一种异质于传统形而上学实体本原的活的功能性的、意向关系性的存在‘本体’”,在海德格尔那里,“僵死的实体存在(存在者)变成了功能性存在,这个存在仍然是在本体上是最优先的东西。”(张一兵,132-133)

海德格尔在对存在的分析中用功能性存在(关系)取代了实体性存在,这一思路同样可用于对技术现象的分析。技术(“无”,存在层次上的技术)就是人造物(存在者)的否定(对人造物简单和现成的自然物理属性的否定),是从人造物(存在者)那里经验到的技术(存在)(即人造物与产生人造物的生活世界之间的相关性)。就像海德格尔不再用固定的、存在者层次上的实体来解说存在,而是用存在论层次上的功能性关系解说存在一样,我们也可以不再用固定的、存在者层次上的实体(人造物)来解说技术,而是用存在论层次上的功能性关系解说技术。要破除传统哲学对技术的实体性理解,就必须把技术看作是一种功能性(意向性)关系,而不再是一种僵化的实体存在。技术不是实体性的“什么”,但它依然存在着——它是一种功能性和关系性的存在。建构新的技术哲学就是要建构一种异质于传统形而上学实体本原的、具有活的功能-意向的技术“本体”——技术的本质就在于技术(作为技术实事的人造物)与生活世界的相关性。一言以蔽之,技术就是物化为人造物的技术,是生活世界和组成这一世界的诸要素和关系物化的结果。

二、技术总是物化为人造物的技术

胡塞尔的某物是在意识的意向性关系中构造而成的,海德格尔的存在是在此在去在的过程中组建的。在我们看来,人造物是由生活世界诸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物化而成的。技术哲学的实事是人造物,但人造物在人们把它们创造出来之前是不存在的,每一人造物都有在生活世界之中被发明和创造的过程。人造物在生活世界之中被创造和发明的过程,也就是生活世界或组成这一世界的各要素和关系物化、具体化在人造物身上的过程。

技术哲学追问的是技术的本质,也就是“存在”层面上的技术,我们已知的是“存在者”层面上的技术,即以人造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技术。从存在者层面、以人造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技术身上可以追问出什么样的“存在”层面的技术呢?或者说在人造物这一存在者层面上的技术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存在”层面的要素参与了它们的形成呢?用相关性分析存在,存在是“在-世界中-存在”;用相关性分析技术,技术也是“在-世界中-存在”,并且是“在-生活世界中-存在”。离开人的生活世界,离开生活世界中人的意向性活动,人造物不是“人造”物而是自然物。对于人造物,无论是其产生、演变还是消亡,都是在人们所生活的世界中发生的。离开生活世界谈论人造物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话题。此在在“存在论”上首先从那种它自身所不是的但却在它自己的世界之内来照面的存在者方面及其存在方面来领会它本身,也就是说,领会它的在世。凝聚和反映了此在的意志、意图和意向的技术(人造物)是“准-他者”、“准-此在”,同样可以说:技术在“生成论”上首先从那种它自身所不是的但却在生活世界之内来照面的生活世界诸要素和关系方面来“领会”它本身,也就是说,“领会”它的生成或产生。

生活世界中的每一个要素,或者说“天地神人”中的每一个成员,既限制和制约着,又促成或促逼着人造物的设计、制造和生产。在我们看来,不管是物质世界的结构,人的智力资源(科学技术知识及技术能力),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物质能力,还是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法律、心理以及生态环境诸方面的需要和要求,都被聚集、反映或物化、具体化在技术产品身上。在人造物具体产生或物化的过程中,生活世界诸多要素和关系从不同的方面限定着人造物被发明和创造的可能性空间。“自然法则和我们的能力、条件等等的限制实际上是限定了一个(或几个)可能性空间”,人造物的设计、制造和生产是一种在“可能性空间中的搜索、选择和聚焦的过程。”(朱葆伟,第31页)人造物的发明和创造,是生活世界不同要素“合力”或“角力”的结果。

生活世界被聚集或物化在技术之中,用伊德的话就是被“嵌入”在技术之中。“文化是被嵌入技术中的。”(Don Ihde,第124页)伊德的技术是盲人的拐杖、牙医的探针、伽利略的望远镜之类的人造物。而他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即我们所生活世界之中社会、传统、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整体。“文化是被嵌入技术中的”,说的就是生活世界中的各个要素和它们的相互关系都被聚集或体现在人造物身上。而文化之所以能够被“嵌入”技术之中,是因为聚集了人的意向的人造物也有意识的“意向弧”一样的功能。梅洛-庞蒂在谈到“意向弧”时认为,“意向弧”在我们的周围投射我们的过去和将来、我们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我们的意识形态情景和精神情景,更确切地说,它使我们置身于所有这些关系之中。在我们看来,不仅意识有其“意向弧”,聚集了人的意向性的人造物也有其“意向弧”,并且同样在我们的周围投射我们的过去和将来、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意识形态情景和精神情景——一句话,我们生活世界中的一切。

被物化在人造物身上的既有技术发明和创造者所生活的世界,也有技术使用者所生活的世界。一项技术发明,只有当它不仅揭示和展现了发明创造者的生活世界,而且聚集和反映了使用者的生活世界,这项技术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从工程学的角度看,技术的发明创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发明者通过直觉和灵感产生设想,“在这个阶段上,发明家同艺术家一样受到的是创造冲动和创造乐趣的鼓舞,外界对他们的行动并无影响。”(拉普,第4页)在设想或构思阶段,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直觉和灵感的活动,虽然设计者的知识、意图和构想均来自于他们的生活世界,都受到他们所生活世界的影响,是他们生活世界“天地神人”的聚集和反映,但是设计者在进行产品设计(概念设计)时完全可以像艺术家一样自由地设想任何他想象得到的技术。(2)发明者把通过直觉和灵感所产生的设想物化:“物化,在这个阶段,设想具体体现为样品,通过它来检验设计构思的可行性,并根据检验结果逐步改进样品。”(同上,第4-5页)在设计者头脑中通过直觉和灵感所产生的设想只是概念的和可能的设计,若要变成现实和可行的技术首先必须经过物化或具体化为产品(作为样品的产品)这一环节。只有通过客观的实践(实验)活动,将设计者设计的概念的和可能的技术物化、具体化为感性的物质产品(样品),通过这一产品在设计者自己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运行(试运行),才能检验通过直觉和灵感所产生的技术设计是否同生活世界相吻合、相一致。只有当技术设想——它们以概念的方式聚集和反映设计者的生活世界——同设计者现实的生活世界符合与一致,也就是设计者设计时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同他现实生活中的生活世界相符合和一致的时候,设计者所设想的技术在生活世界才有现实可行性。在技术的物化阶段,技术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由想象活动,自由想象的技术要变成现实可行的技术,必须受生活世界和组成这一世界的诸要素和关系的制约。技术设想的物化是技术发明和创造过程中最困难和关键的环节。(3)技术发明的应用和传播,即已经物化的技术产品的应用和传播。如果说设想的技术物化为样品只需同设计者本人的生活世界相一致,那么技术的应用和传播就不仅是被设计的技术所聚集的生活世界同设计者狭小的生活世界相一致,而且是同众多使用者广阔的生活世界的符合与一致。只有物化的技术所蕴含、聚集和反映的生活世界同使用者的生活世界相吻合、相一致,设计者所发明的技术才能不仅在设计者的世界之中具有可行性,而且在使用者的世界中具有可行性。也只有这样,设计者所设计和发明的技术才能够得到应用、推广和传播。 生活世界各要素之间的可能结合,特别是物的方面各要素之间的可能结合,“其客观内容在原则上并不随时间而变化,但是要有人的发明活动才能认识这些可能性……尚待作出的一切发明早就以一种可能的物质形式存在着,只不过人们还未认识它们而已。”(同上,第5页)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过程,物质世界的结构和性质,不同材料、能源、信息的可能性利用方式,这些都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它们原则上并不随时间而变化,人类所要做的只不过是认识这些可能性并把它们物化在人造物身上。如果生活世界完全不存在某种“可能的物质形式”,人类就无法做出具有这种物质形式的发明和创造,比如永动机。人类只能从已经存在的逻辑可能性中挑选出自己所希望的某些可能性,并不能创造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的逻辑可能性。比如生产火药的可能性在逻辑上总是存在着,不过是我们中国人早在欧洲人之前几百年就发明了火药。所有技术发明都在于生活世界中“物”(物质属性、结构与规律)和“人”(人类知识、情感和需要)之间的结合,就是揭示“物”与“人”之间相互结合的各种可能性。技术的发明创造既浸透着技术发明和创造者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又凝结着自然界的规律,是物的结构和规律与人的意向性和意志相互撞击的结果。

从实体范畴看,人造物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物理学实体,它的结构和性质是它内在固有的,它的运行服从于一定的物理和化学规律;从关系范畴即人造物的功能-意向看,人造物的形成离不开发明者的生活世界,它是生活世界诸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物化的结果。生活世界在人造物上的物化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而是以人类的意向性活动为中介实现的。通过人类的意向性活动,生活世界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才被物化在人造物这一“物象”之上。在这些被物化的各种要素之中,有的是人类所希望的、由人类有意识地精心设计而成的,也有的是人类没有意识到的,在各种主客观条件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促成或“促逼”而成的。

三、物象化的技术观

根据现象学的技术观,技术是物化为人造物的技术,是生活世界和组成这一世界的各要素和关系的物化。根据哲学的技术观,技术与生活世界不仅是物化的关系,而且是“物象化”的关系,技术是生活世界的物象化。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研究技术,但他研究资本时所采用的“物象化”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用来研究技术。在马克思眼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关系的物象化;在我们看来,人造物是生活世界和组成这一世界的诸要素和关系的物象化。

“物象化”是日本哲学家广松涉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时提出的概念。对于哲学,“社会历史的‘本体’惟有人的‘主体际的共同活动’(=关系),我们面前呈现的社会和历史不过是这种关系的物化,即社会关系本体的物相形态。”(广松涉,代译序第12页)物化概念是以物与物的关系乃至物的实体与事物的属性来表象人与人的关系,广松涉认为,这是在人们直接的日常意识中出现的物相的“错认”,即物象化。“物象化”在德文中是“versachlichung”,原意为使之具体化,成为某事情,为了区别于“verdinglichung”(物化),广松涉将之译为“物象化”。马克思的物象化是一种将人与人的关系以物的关系、性质、形态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核心就是在探讨关系如何被物象化地表现出来的……马克思的哲学就是物象化理论。”(同上,代译序第17页)物象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以客观对象的形式存在着的物象只不过是主体际的诸关系的折射映现。物象化理论在马克思那里主要用来分析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对它进行适当的“改造”之后用来分析技术。用物象化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现象是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用物象化理论分析当代社会的技术现象是的物象化的技术哲学,其核心是探讨生活世界和组成这一世界的各要素和关系如何在人造物身上被“物象化”地表现出来。如果我们把以人造物的形式出现的技术也看作是一种以客观对象的形式存在着的物象,就像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物象一样,这种物象只不过是生活世界诸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聚集和反映。

“商品世界首先作为物象的世界体现出来。然而,在物象的形态中,或者在作为物象与物象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是人们的共同活动及其关系。”(同上,第147页)《资本论》中用于分析商品的方法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加以解读:技术世界首先作为人造物的物象的世界体现出来;然而,在人造物的物象的形态中,或者说作为人造物的物象与物象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东西,实际上是人造物产生于其间的生活世界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当我们把马克思分析商品的方法用来分析技术时,就可以像马克思得出商品的秘密在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社会关系一样得出我们的结论:技术的秘密在于生活世界,在于生活世界诸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这样,一旦我们把马克思分析商品的方法用来分析技术,技术的奥秘就向我们敞开了:作为人造物的技术在人们面前把生活世界和组成这一世界的诸要素和关系反映成人造物的物的性质,反映成人造物的物理化学结构,从而把生活世界中丰富的要素和关系——自然、社会、历史、传统、经济、政治、科学、技术诸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成存在于人之外的物的结构。但在人造物身上所聚集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人造物单纯的自然物理结构或人造物之间单纯的物的关系,它比后者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人造物的物的属性只是人造物的“物相”,在这一物相背后聚集的是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物象化理论分析技术有两个方面的任务:第一,生活世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日常世界无反思意识的此在来说在物象上是“自立化”或“独立自在”的,我们需要追问“自立化”或“独立自在”的物象以什么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技术被物象的最常见、能够直接为我们感知的物质载体是什么。这实际上是对技术“实事本身”的追寻。第二,研究人造物被物象化的形象背后的真实关系态。“物象‘化’的这个‘化成’,不是在当事人的日常意识中直接体现的过程,而是在学识反省的见地上审察性地被认定的事情。在当事人的日常意识中,以物质的关系、物性、形态的形式出现的事物,如果从学理反省的见地看,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折射映现、假现现象”。(同上,第82页)人造物被物象化的形象背后的真实关系态(存在层次上的技术)在当事人(人造物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者)的日常意识中是不会直接体现出来的,他们看到的是物的“假现现象”(存在者层次上的,以人造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技术);这一真实关系态只有在学识反省的见地上,也就是在经过哲学的反思和现象学的还原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既然生活世界各要素和关系是作为人造物的技术背后所隐藏着的东西,人造物是生活世界各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物象化,那么,技术哲学的出发点,技术哲学所面对的实事是不是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关系都是不能具象直观的,人只能获得对‘关系’本身‘物’化所进行的表象。这就是所谓物象化。”(广松涉,代译序第16页)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生活世界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只能获得这些关系物化后所产生的“表象”——即人造物这一物象形态。关系本身并非我们在生活世界之中可经验、可体验和可认识的原初知觉。对于存在者层次上众多的技术现象,只能在存在者层面上进行还原,并不能把存在者层面上的技术现象直接还原到存在层面的技术。只有寻找到存在者层面上的技术的实事之后,才可能把它们还原到存在层面的作为生活世界诸要素和关系的技术。所以,关键是要用自觉的“关系主义”存在论去分析以物的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存在者,把物(存在者)放在关系态(存在)中加以认识和分析。

因此,对于技术是物象化为人造物的技术这一命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技术是物化为人造物的技术。作为实体性的人造物的技术是生活世界的物化,是组成这一世界的各要素和关系的聚集和反映。其次,技术不仅是物化为人造物的技术,而且是物象化为人造物的技术,作为人造物的技术是人们在日常意识中出现的“物象”错认。正由于技术是物象化为人造物的技术,生活世界各要素和关系被物化在人造物这一物象之上,技术的本质就被遮蔽了。生活世界诸要素和关系一旦物化为人造物,一旦以物象形态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们就逐渐具有一种理所当然的特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之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只管使用,勿需追问从何而来、为何存在的东西。与此相反,根据物象化的技术观,不能把物象形态的人造物当作真正的技术本身,它不过是生活世界诸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物象形态,它是“存在”层次上的技术在“存在者”层次上的被错认的物象。作为反思的哲学,有必要把在存在者层次上被错认的物象还原到关系态的“存在”的技术上去。

参考文献

胡塞尔,1994年:《现象学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

2002年:《笛卡尔式的沉思》,中国城市出版社。

海德格尔,1999年:《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北京三联书店。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1999年:《海德格尔——来自德国的大师》,商务印书馆。

F拉普,1987年:《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广松涉,2002年:《物象化论的构图》,南京大学出版社。

张一兵,2001年:《无调式的辨证想象》,北京三联书店。

朱葆伟,1995年:《技术与价值的两个问题》,载《哲学研究》第5期。

第2篇:计划任务书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

医药工人、经营人员中级技术业务培训是在初级技术业务培训的基础上,从医药生产、经营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出发,,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 对技术工人和医药商业经营人员进行的一种定向专业技术业务培训。它是提高医药工人、经营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改变医药职工队伍技术业务等级结构不合理状况的重要措施,是岗位职务培训的组成部分,是“七五”期间医药职工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医药工人、经营人员中级技术业务培训一定要紧密联系生产、经营实际,突出重点,强调针对性,保证培训质量,以促进医药生产、经营的发展。

医药工人、经营人员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目标,是使医药工人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达到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四至六级应知应会的要求,使中药、医药商业经营人员在业务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方面达到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药、医药经营人员业务技术等级标准三至四级应知应会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术革新的能力。

二、培训重点和培训规划

医药工人中级技术培训的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和实际水平已达到初级而未达到中级技术水平的技术工人,医药经营人员的中级业务技术培训的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和实际水平已达到初级而未达到中级业务技术的经营人员(指以五大员为主体的有关业务人员,下同)。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重点是工业企业的班组长、生产骨干和在关键岗位上操作的技术工人,商业企业的基层门店、柜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

专业对口的中专、技校等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和已取得中专及中专以上专业合格证书者可免于理论知识的培训。

通过“七五”期间的中级技术业务培训,力争医药工业(包括中成药、医疗器械)行业到1990年有50%左右的技术工人的实际水平达到中级技术水平,医药商业行业有40%左右的经营人员的实际水平达到中级业务技术水平,沿海、中部省、区应高于上述指标,边缘省、区可略低于上述指标。

大型医药企业可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自行确定培训的对象范围、进度要求,中小型企业由主管医药部门统筹规划,协助安排。

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各医药工种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理论教学(即应知部分培训)参照国家医药管理局所属各专业公司制定和编写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执行。为使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各单位在执行时,可从各自的生产经营实际和岗位职务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培训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调整,并报主管医药部门批准。理论培训总课时数不能低于600学时。在统编教材出版前,各单位可按教学计划、大纲的要求,选用或自编一些教材或讲义。通用工种可参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执行。

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即应会部分的培训),原则上实行逐级培训、逐级考核的办法,可采用以师带徒、岗位练兵、开展技术比赛等方式进行。

四、培训形式和方法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学方法上,有条件的医药企业可单独办班,没条件单独办班的企业可实行联合办学和委托代培。医药商业企业点多、面广、人员分散,更要提倡联合办学。各地各单位可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联合方式。有办学条件的地、市,可由地、市医药局(公司)牵头,组织县与县或市与县的联合办学;人数少的工种可由省医药局或专业公司牵头,组织地、市、州联合办学;个别专业还可以通过国家医药管理局所属专业公司实行跨省联合,如举办跨省的师资培训班或向师资紧缺的省、区选派讲师团等。在联合办学中,各级医药管理部门都要树立为行业服务的全局思想、热心牵线,办学单位要本着勤俭办学的精神,合理收费。对基础好的学员也可实行自学的方法,但要定期进行辅导或编写自学辅导材料,防止放任自流。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一定要坚持标准,保证培训质量。在培训时,要把好入学关,对不具备初中文化或双补时未补化学的学员,在培训前都要补习初中文化及化学课程。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抽调部分既懂专业知识又有教学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师资队伍,专职教师数量应占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到五。要办好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聘请部分有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师。要加强教学管理,要有专职管理人员及严密的教学管理制度。

五、考核、发证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考核、发证可以“哪里培训,哪里考核、发证”为原则,由大型医药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自定办法,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医药管理局(总公司)批准后执行。考试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有条件的可组织统一考试。要严肃考场纪律,各级医药管理部门要进行检查或抽查考试。

中级技术业务合格证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地方同级劳动部门统一印制。

第3篇:计划任务书范文

〔实例1〕某调查报告称,某村2001年出生婴儿10人,其中男婴6人,女婴4人,出生性别比高达150,严重失调。

〔实例2〕某乡给某村下达人口计划,其中一项指标是计划生育率,要求当年的计划生育率不低于95%,而该村一般每年出生不足20人。

〔实例3]某地计生委根据群众举报,查出某县一个超生5胎的情况,据此称该县超生问题严重。

〔实例4〕某县总人口不足50万人,近年来在孕妇中推广服用“福施福”。上级要求检查服用“福施福”后,人口缺陷发生率是否逐年下降。还有不少地方把孕产妇死亡率是否逐年下降当作生殖健康服务工作的考核内容。

这几个例子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以个案或少量发生的情况,说明一个地方宏观的情况。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所分析的对象(人口)或事例具有群体性,这个群体是由每个个体的人或事件集合而成。每个个体是否发现这种现象是偶然的,作为表现群体规律的统计数据,只有当群体具有相当的规模后才有意义。群体的规模太小,尽管对每个个体的统计是准确的,指标的计算也是正确的,但计算结果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群体的规律。

如实例1,一个村的出生人数仅为10人,计算的出生性别比要么是100(“绝对平衡”),要么就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实例2中计划生育率受出生总数的影响,要么计生率正好100%,只要有一个计划外出生,计划生育率就低于95%。例4涉及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或孕产妇死亡率一般统计时均以10万作为分母,对于一个县,每年出生几千人或1万多人,即使按照出生缺陷、孕产妇死亡发生的平均水平,每年也只有几例,偶然性很大,在统计数据上很难表现为逐年下降。至于例3,以一个特例说明全县的情况,更是欠妥。各种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教材上并未说明各项统计指标适用的人群至少要达到多少,但一般说来这些统计指标绝大部分不能用于分析规模在几百人到一千多人的村级情况,许多指标在县、乡级使用也不太合适。多年来各级是通过报表收集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报表由上级制发,基层单位按统一的口径填报每个项目,然后逐级汇总、上报。这样以来,上、下级的报表式样相同,只是数量大小有差别,于是,上级单位计算哪些指标,下级单位“照葫芦画瓢”计算相同指标。特别是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要逐级分解、落实,相应地,工作指标也被层层分解,上一级控制的指标(如出生率、计划生育率)也被一直套用到基层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群体性的要求很容易被忽视。

2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实例5〕1995年8月,在全国上半年人口形势分析会上,某省计生委分析本省当年上半年二孩出生数量比上一年同期减少的原因时称,由于自当年起全省广泛推行“三结合”,许多群众为了发家致富,主动退出二孩指标,于是二孩出生明显减少。笔者的同事立即对此理由提出了置疑:既然是主动退出二孩指标导致二孩出生减少,那么原来应在1995年上半年生育二孩的妇女至少在1994年上半年就应退出二孩指标,而那时候,该省并未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至于1995年上半年开展“三结合”后退出的二孩指标,其二孩出生减少的效果应在1996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群众退出二孩指标与二孩出生数量的减少在时间上出现了“矛盾”。

〔实例6〕许多文章分析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孩子越少。

这两个例子说明分析人口出生数量的变化应考虑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首先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口生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现象的发生既受自然属性的影响,也受社会属性的影响。从根本上说,社会属性对人口现象的影响和制约是有条件的、间接的。而自然属性的影响和制约是无条件的、直接的。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常常要通过自然属性来实现。在分析人口现象的时候,首先要解释人口的自然属性,然后再解释社会属性。就实例5而言,从妇女退出二孩指标到二孩出生减少,至少间隔10个月,即妇女的怀孕期,无论推行“三结合”力度多大,妇女10个月的怀孕期不能缩短。退指标的发生与出生数的减少在时间上不“同步”,至少要“滞后”一年。也就是说,1995年上半年因开展“三结合”妇女退出二孩生育指标不会影响这个时期的二孩出生数量。关于实例6,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属于社会属性,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的确会影响其生育行为。然而,影响生育的自然因素,直接因素是避孕节育行为,具体地说,影响生育的生物因素包括推迟结婚(不发生)、采取避孕措施和流产(终止妊娠)。妇女文化程度影响到上述生物因素发生变化(如文化程度高,能够更好地掌握避孕知识,可以提高避孕的有效性,减少怀孕的可能),并通过上述因素影响生育孩子的数量。直接讲文化程度与孩子数量的关系,未免有些牵强。

3定量与定性

〔实例7〕各地每年都要分析当年的人口形势,将当年的数据与上一年的数据进行对比。许多分析报告在列举了对比数据后得出结论:“今年的工作比上一年有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如果我们仔细察看各项指标的数量,发现变化并不大,如计划生育率由88.5%上升到89%,出生率由15.4‰下降为14.9‰(这其中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能导致出生率下降),多孩出生由165人减少为149人,多孩率由2.2%下降为2%等等。根据这些数据的变化,得出的定性结论应当是:“工作稳步发展,人口增长保持平稳的态势”。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分析主要是指对数据的分析,并由“定量”的描述引申到定性的判断。如果忽视定性的分析,那么,所谓定量分析不过是数量变化的文字描述而已。把握好定性分析的关键在于,定性分析应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即“定量”在前,“定性”在后。那种先“定性”,再计算数量变化的做法,违背了“定量”与“定性”的基本规律。这样进行的定量分析,只是给定性的结论加一些数量的点缀。

4模糊和精确

〔实例8〕某地区的一份材料称,根据20年来每年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推算本地区20年来少生了1831275人。

〔实例9〕某县计生委利用农村赶集日人口比较集中的机会,出动服务车,设置咨询台,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知识,提供咨询服务。县计生委的汇报材料称,“一个月来在集日上接受宣传、咨询的群众累计达到127328人次”。

乍一看,实例8和实例9中的人数和人次数的统计和计算十分认真仔细,数字如此精确,令人钦佩。但转念一想,不免生疑:实例8中利用总和生育率计算少生人口,需要以年龄别生育率与分年龄妇女人数相乘计算出生人数,一般来看,每个年龄组的计算结果都不会是整数,只好四舍五入。每一年若干个年龄组累计下来,个位数已经含糊不清了。再把20年的少生人数累计起来,怎么可能精确到个位数呢?况且20年间,该地区的人口并非处于“封闭状态”,各年龄组人数因为人口迁移而变化,也会影响到计算少生的数量。至于实例9,在一个开放的、人们频繁走动的集市上,如何判定哪个人接受了宣传,哪个人接受了咨询,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即使有标准,实际操作中也很难把握,因此,根本没有可能逐人统计。实例8、实例9中看似精确的数据令人感到滑稽,倒不如模糊一些,说“20年大约少生了18万人”,“一个月在集市上接受了计划生育宣传、咨询服务的人次达10余万”,或许有几分可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和计划生育所涉及的是宏观层面的事情,与此相应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是大致的状态或趋势,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做到精确。许多同志在应用统计方法时,往往注意的是方法本身的定义和计算过程,而对计算中数据的来源不了解。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属于社会经济统计范畴,很多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即使是全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全局报表),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或影响,存在着调查误差,这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的特点之一。新晨

5原因与结果

〔实例10〕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人口出生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提高多少个百分点”的说法。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利用相关分析法对全国各省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均GDP的数量变化进行计算,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关系数。把人口出生率作为自变量,看自变量的单位变化影响因变量(人均GDP)变化的数量大小。

第4篇:计划任务书范文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 量化考核 体系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经过不断改进,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但有些规定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考核仍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因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本人将工作中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考核方面的探索提供给大家,以期引起共鸣。

一、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法

由于“数”的概念有区分性、等级性、序列性、可算性和可比性,可更准确地反映人才,这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的缘由。而量化考核首要任务是科学设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不仅需科学地解决指标体系的组成及其权重系数的分配,而且要科学地解决组成该指标体系的每项考核因素的划等标准。即根据考核目的和对象设计考核内容并分解为若干考核因素,确定各考核因素的评分标准,并对各考核因素分配不同的权重,由同行专家对被考核者评价打分,加权计算,求出总分。但总分的计算方式需根据考核因素是否互补来决定,若有互补性,总分采用累加方式,称为“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累加法”,其计算见公式①或②;若不互补则需采取累积方式,称为“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累积法”,其计算见公式③。

二、考核指标体系组成设计

考核指标体系组成设计即是确定考核因素。依据王通讯的“人才考评三态说”,按综合性、针对性和简易性“三性”原则,考核因素可从持有态、发挥态和转化态“三态”方面设计,即根据考评目的和对象不同选择合适的一组人才特征要素作为考核因素。鉴于企业工作性质不同,有将“业务能力、工作成绩、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学历、外语水平、技术工作年限”确定为考核因素的。而我单位经多年实践,将学历、技术工作年限、外语水平作为申请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晋升人员必须满足的条件,围绕持有态、发挥态和转化态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考核因素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据“持有态”设计“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两个“考能”指标,为准确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和指导完成科研项目、产品设计的能力,在“业务能力”方面重点设计了“独立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决策能力”4个考核因素;在“技术水平”方面,为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中解决问题经验积累方面情况设计了“实际工作经验”、“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2个考核因素,同时为促进申请晋升的技术人员注重答辩论文的撰写,设计了“答辩论文质量”考核因素。

其次,据“发挥态”设计“考勤”指标,即“工作态度”,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事业心等,同时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工作的主动性,做好人才传帮带,让特殊、高端技术得以传承,设计了“事业心”、“工作作风”、“主动性”和“人才培养”4个考核因素。

最后,据“转化态”设计“考绩”指标,即“工作成绩”,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在科研生产中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创造出技术成果。结合“学术氛围和工程研制齐头并进”实际需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在工程研制中有所成绩,而且要追求技术前沿,积极总结经验和开拓创新思维,除了设计“工作完成情况”外还单独设立了同等地位的“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和“学术技术论文”考核因素。

三、考核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分配

考核指标体系组成确定后,各考核因素权重系数可按其不同地位和作用来确定。众所周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指反映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业绩成果的一种标志,表明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担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为突出业绩和能力,我单位将“工作成绩”、“业务能力”赋予了30%权重系数,对“技术水平”、“工作态度”赋予了20%权重系数,并对这些考核因素下的二级考核因素分别进行了权重系数设计(见表1)。

四、考核因素打分标准设计

考核因素和权重确定后,为降低考评人员随意性和确保考评结果科学性,建立统一的打分标准至关重要。经多年实践,按“时代性、导向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原则,我单位对14个二级考核因素建立了等级划分的分数段和每个分数段打分标准具体内涵。

1.二级考核因素分数段设置

根据集团公司“总分76分以上才允许晋升”的要求,本单位对14个二级考核因素均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其分数段设置原则定为:优(90%~100%)、良(76%~90%)、中(60%~76%)、差(0%~60%)(见表2)。

2.二级考核因素打分标准

按百分制确定14个二级考核因素分值的详细标准。

第一,“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和“学术技术论文”由主管部门组织答辩秘书据提供的证明材料按以下规定通过设计的软件计算相应得分:

——结合我单位科技成果管理要求以及推进专利与基金申请、职工经济创新与QC小组活动开展,将这些活动成果奖列入“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考核因素进行打分,并根据不同情况细化打分标准,不同项目的获奖成果累计计算,累计超过6分的按6分计算(见表3~表6)。

——考虑到单位保密性质,除了按期刊与会议、核心与非核心、国际级/省部级/集团级/地市(公司)级进行分类外,对单位归档技术报告、技术/管理标准以及成功引进现代化管理方法形成本单位特色管理理论系列文档,或国际/国家/国家军用标准,专业著作均包含其中,并按不同内容细化打分标准(见表7)。

第二,参照有关资料和单位实际确定了其他二级考核因素打分标准(见表8),由考核者直接打分:

经过两年多实践,我单位不仅选拔到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导向作用明显,职工经济创新成果项目连续翻番,专业技术人员更加关注技术创新,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撰写文章归档,数量和质量显著增加,有力推进了单位学术氛围营造和知识积累。总之,单位应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考核细则。

参考文献:

[1]叶忠海.人才资源优化策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航干函(1986)146号附件《量化考核方法》.1986,9

[3]王通讯.宏观人才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第5篇:计划任务书范文

关键词:网络社交平台;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图书馆官方微博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出现,读者无需亲自到图书馆也可以利用各式各样的移动终端设备获取图书馆各类资源。近几年来,社交软件的兴起又对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社交平台在进行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成了现代图书馆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网络社交平台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建立起来的方便相同需求的各类人群进行信息共享,数据资源的交流,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的平台,是当下最流行的信息交互模式。在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不能满足现有读者服务需求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实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迫在眉睫。

现在流行的网络社交平台有微信,微博等知名社交平台,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终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等进行客户端的登录以实现需求,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效利用这些平台实现宣传。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一、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1.微信公众号设计原理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时尚的社交平台,具有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化,用户群庞大,运营团队强大,成长潜力巨大社交网络属性等多特点和优势。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免费申请注册并拥有自己的公众号,因而图书馆通过注册有效的微信公众账号,把各种业务和应用延生到微信公众平台上,利用微信强大的客户群体实现其人性化服务。例如xx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建立设计模块(如下所示):

一般的图书馆微信公共账号建立后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基础模块,每一个基础模块都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模块设计及子模块功能项的添加,不同的图书馆微信公共账号建立之前都需要对用户进行需求分析。

2.微信公众号管理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如下图:

微信第三方消息接口已经由腾讯公司实现构架,因此在微信公共账号建立后只需设专属管理员进行管理即可。

管理员可以实现微信公众号用户管理、消息群发、素材管理、微信号的基础设置等功能。在实现用户管理功能时可以添加、删除、拉黑用户,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首页看到每日阅读量,新增的用户数以及各种系统消息,可以通过统计用户使用情况评判微信公众号的运行状态;通过消息群发功能实现系统信息的及时推送,及时更新公众号的内容及添加删除过期数据,并实现文字、图片、语音及视频消息的群发功能;在素材管理模块通过有效设置实现对文字、图片、视屏等信息的管理,此外微信公众号还应有一定的吸睛度,因而微信号的基础设置功能也不能忽略,通过设置管理功能实现微信公众号头像、功能说明以及二维码等多种信息的设置维护以方便用户直观感受。

二、图书馆官方微博

建立图书馆官方微博也是有效利用社交平台实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常见方式。通过新浪微博检索“大学图书馆”检索出实名认证的官方微博有117条,其中知名高校均有图书馆官方微博,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平台实现与读者的信息交流。

1.官方微博建立及内容特点

在开通微博服务功能的网站上建立xx图书馆微博账号,再进行实名认证。官方微博建立后要及时新书推荐,征文活动,读书感言等内容,配上各类书籍图片,学习视频等以实现趣味化服务。不同图书馆官方微博的内容的着重点不同,通过对检索到的“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中随机挑选20个样本,对其的100条信息通过整理筛选后可知一般高校图书馆官方微博内容如下: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高校图书馆官方微博多半是与用户群活动内容有关,一般是利用微博进行活动的实时播报以及相应的活动图片展,信息形式呈多样化(图片、音频、视频、投票、超链接等);互动性强,用户通过微博评论实现线上沟通和信息反馈。

2.官方微博的管理

与微信公众号不同的是官方微博创建之后并没有详细的版块设计,没有固定框架,通过每条微博的点击率及回复数才能有效反馈信息。由于目前并没有进行网络实名化,因而在微博评论中可能会出现言论过激的回复,其次不断的转发评论中难免出现刷屏,传播虚假信息等情况。很多图书馆官方微博建立之前并没有进行需求分析因此管理过程及难度均比微信公众号大。这给图书馆官方微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图书馆官方微博跟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一样应设置专门的管理员进行官方微博的管理,在图书馆官方微博管理专业团队未建立起来之前每个高校图书馆最好是建立唯一被认证的官方微博即唯一的微博账号,实现有效管理。

三、后期推广工作

无论是微信公众号还是图书馆官方微博,在其建立成功后都要注意宣传推广,在宣传初期,图书馆可以利用场地开办一些“基于社交平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讲座,联系校学生会或社团开展各类活动,以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在中后期已经有用户基础后要及时在社交平台上更新内容,打造在社交平台上有知名度的图书馆品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微信公众平台.

[2]新浪微博应用.

[3]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2010年度报告,2010-12-27 [2011-07-29].

[4]张雪梅.图书馆微博服务探讨[J].岩学院学报,2011,29( 5) : 127-130.

第6篇:计划任务书范文

一、读者服务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1.了解读者需求,主动为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信息参考

图书馆的出发点是为读者提供并获得文献信息与智慧,因此,读者问题是图书馆的中心问题,读者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着眼点。通过咨询台、BBS、读者问卷调查、学科馆员等多形式多渠道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主动为文献资源建设提供有效信息参考,做好文献资源建设,以真诚的态度去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使每一位读者都有一种被关注、被关怀的感觉。

2.提供读者自助服务

读者自助服务方式最初是以开架借阅的形式出现,如今读者自助服务从开架借阅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演变发展为在一定条件下,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灵活地完成以前由图书馆馆员所做的很多工作。在图书馆实行大流通、大开放服务中,实现自助借书,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读者将选定的书刊放在自助设备的平台上,便可自动进行识别、记录,只需几秒时间,即可完成借书。读者自助服务方式不仅能够方便读者,而且充分调动读者主观能动性,突出读者的主体地位,营造了自由、和谐的气氛,减少了读者与馆员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极大地增强图书馆对读者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3.实现“以人为本”的特色服务方式

图书馆通过改变借阅方式,延长开馆时间,开展多样化服务等方式来充分体现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影响人的行为。良好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现代化的图书馆实行开放式管理,如很多图书馆的书库既是藏书处又是借书处,同时又是阅览室、自习室,使收藏、外借、内阅有机地结合起来,室内开设空调,舒适、透气、宽敞,为读者营造一种宁静、宽松的具有人性化的阅读氛围。有些馆内也开设悠闲阅览室,内设小卖部,使读者品尝美食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吸取人类思想的精华,真正体现一种舒适、温馨、悠闲的阅读环境。

二、“以人为本,服务创新”改革的几点思考

21世纪的图书馆朝着数字化图书馆和纸质文献资料双重并存的方向发展,馆藏文献资料的开发利用的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的图书馆以收藏图书为中心的方式不同,现代图书馆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信息检索服务。图书馆的功能、结构、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外部环境的设计,均以人为中心,处处给人以亲切与关怀。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为最终出发点,给读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是最大追求。

1.改变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料购买模式,避免重复购买和盲目购买

以前图书馆的图书和报刊杂志等文献信息资料的购买都是由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订购的。但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专业设置不断调整和新增,加之读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任何一个能力和素质再强的图书馆采购人员,都无法掌握全校师生的阅读需求。如果采购人员单凭自己主观购买,必然导致购买的文献信息资料与读者需求的不一致。这样必然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开展邀请各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一同前往购买图书;或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杂志前,贴出告示,广泛征询读者需求。然后,根据读者提出的需求,有目的的购买和订阅。

2.改变现有的文献资料典藏模式,实现藏、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提高文献信息资料的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料典藏模式采用图书、报刊杂志和各种磁带光盘分开典藏。读者要查询某一学科或主题的文献信息资料往往要分别到不同的典藏地点。大多采用粗放型的排架方式,即按图书分类的一、二级类目进行排架,基本上就是一个大类的图书放在一起。既使是在本室工作的人员,想要查询到需求的文献资料也相当困难。而即不熟悉图书典藏情况,又不熟悉分类方法的读者就更难查询到需要的文献资料了。所以必须改变现有的文献资料典藏模式,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管理方式。

3.加重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投入,提高读者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纸质印刷物已不是文献信息的唯一载体,虚拟的网络资源和现实的馆藏共同构成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数字化的文献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评价一个图书的规模和优劣的指标已不再是强调“拥有”多少馆藏,而把重点放在能“存取”多少资源上。所以高校图书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加大电子出版物的存储,搞好本馆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利用。根据读者需求和学术研究状况,重点开发建设某些专题数据库,形成特色信息资源。购入一定量的信息资源库,搞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创造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环境。为读者提供一个网络信息内容丰富,查找方便快捷,具有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使读者进入图书馆网站,就能看到一个界面友好、内容翔实,查阅方便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平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4.对传统的图书馆内部机构重新进行组合

第7篇:计划任务书范文

【关键词】任务分析理论;使能目标;起点能力;学习条件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在浙江使用后,总体上评价,其作文指导比较概括、抽象,操作性不强,以苏教版必修三《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为例,教材这样说:“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就必须写出人物生存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要熟悉生活。”“写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就必须写出能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要注意描法的综合运用。”这些指导,可操作性均不强。几轮下来,课本中的写作训练体系没有被大家认可,写作训练的实际情况是随意、散漫。如何细化作文指导,提高作文教学实效呢?笔者试用任务分析技术细化作文指导,取得良好效果。

一、运用任务分析技术指导作文教学的可行性

任务分析是基于学习心理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任务分析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上世纪90年代初由华东师大皮连生教授等人介绍引入,产生了很大影响。

任务分析作为老师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环。同时,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蓝图,指导教学设计以后的环节。教学设计的接下来的环节,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都据此为依据逐一开展。尽管一份好的任务分析方案并不一定导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任务分析的效果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它仍是好的教学设计的必要条件。

任务分析有以下几个重要任务:“①将教学大纲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陈述得具体,具有可操作性;②对教学目标所蕴含的学习结果分类,并揭示学习的支持性条件;③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④揭示达到终点目标所要先行学习的使能目标和它们的层次关系;⑤分析要达到终点目标的关键环节;⑥进行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分析。”归纳这些任务,①与④⑤涉及到目标及关键点,③为学情分析,②⑥则是在达成目标的支持手段。因此本文就“目标”“学情”“手段”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但这三方面是比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时不能作前后时间上的区分,因为有些“目标”的确定,是由于“学情”在前;有些“目标”的确定,是由“手段”决定。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于写作的必修课程教学要求是“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培养多角度观察生活的能力,写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真切独特的感悟与理性思考。”作为必修课程,其写作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这是一种基础训练。因此,将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陈述得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要分析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指从原有知识基础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次级目标。分析使能目标,可以使用递推法。即从终点目标开始,揭示学习它们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学生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些条件就成为使能目标。然后再分析,学习这些使能目标,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这样一步步推理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止。即“起点能力――使能目标1――使能目标2――使能目标3――终点能力”。

二、运用任务分析技术了解学生写作的起点能力

使能目标的前提是对起点能力的了解,这是了解“学情”的一部分。学生的起点能力从起点上决定了他们后续学习活动的效果。以往老师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多是凭感觉和经验,对具体要分析哪些起点能力不能明确。现在我们可以运用任务分析理论中的“学习条件分析”来科学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刺激情境、认知结构和反应相互作用而影响学习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成为影响学习的条件,除了学习的外部条件(家庭、学校、教学),学习的内部条件更加重要,根据影响学习的成败还是影响学习的效率,将内部条件区分成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学习的支持性条件。学习的必要条件包括学习的起点能力和与新知识相关的前知识。而支持性条件包括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

就本次写作而言,学生起点能力即是指学生在学习记叙文时需要具备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记叙文体知识。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要写记叙文,知道写人类记叙文的基本要素,知道这种文体的一般写作顺序怎样,要知道这种文体的语言风格如何等等。另外,还应知道什么叫个性,什么叫有鲜明的效果。了解学生起点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往届学生同题的“作业样本”,这属于“学习结果评估”研究;二是对现届学生的作文水平的了解,主要通过批改每周练笔及课前的谈话。

高一学生写人一般存在着什么情况?①多“共性”而少“个性”。写人时,基本上还是共性化的:爸爸是辛勤的,妈妈是善良的,弟弟是调皮的,妹妹是可爱的,爷爷是慈祥的,老师是负责的。他们认为这便是有“个性”的人,这说明了他们还停留在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写作”上。②人物语言的“学生腔”。③缺少细致的描写,多记叙,甚至以空泛的抒情议论代替事实描写。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看“学情”。一些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往往对于人际环境的感知能力差,观察力低,兴奋度不高,思维力不强。具体表现在:尽管他们有完好的感官,但却不能精确地反映各种刺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于从背景中觉察出对象;对于周边的人与事的态度较冷淡,缺少兴趣进行细致的了解;他们在概念、分类、推理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对于同类人的特点的归纳,对于不同类人特点的区分能力与分析能力不强。

三、运用任务分析技术确定作文指导的教学目标

以上这些学情决定了教师在目标分析时要解决以下问题:①对“个性”的理解。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性格、文化教养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一个概念核心在教本中得到了体现。②对“特点”的分析。特点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特点也往往指“个性”。本来“特点”一词似乎不必再解释,但一次课前的谈话让我改变了看法。我校校园建筑很有“特点”,有一年我问学生:“我们学校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不能说出,说明学生对“特点”这个概念是模糊的。虽然他们经常接触此词,我们以为他们懂了,其实不懂。对于概念,如果迁移不够,就不能真正地化为基本知识的。③个性特点的表现。最主要的外显表现为:身体容貌特点,言语行为等。④促使人物“鲜明”的手段。

通过分析,笔者列出了这样的表格: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目标分析

注:如果某一点目标具备了,则不作使能目标。

通过目标分析,教师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会有更清晰的了解。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就有可能诊断出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发现哪些环节有缺陷,在教学时进行补救。教师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与关注,才有可能真正弄清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兴趣所在。

四、运用任务分析技术拟出作文教学的指导内容

通过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编写使能目标,将目标细化,我们就可以明确“教什么”:

要点1:人物有个性

笔者指导学生关注不同于一般人的外貌、行动等:

妈妈的鼻子也很大――那是遗传的,外婆的鼻子大外婆的父亲也是大鼻子,我妈妈的嘴巴也大,声音也响,打电话“震耳欲聋”。(江诗梦)

一身褐色的穿着显得有点单薄,虽然没有补丁,我却感到它的陈旧――它已被洗得发白。他的直筒裤腿往上翻着,夹杂着几点泥巴。一双白灰的布鞋贴在脚底,仿佛吸着他的脚似的。(蒋鹏迪)

笔者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缺点。人的优点往往是共性的,而缺点则可能更有个性,所以笔者让学生放开胆子,不粉饰自己的亲人:

我母亲其实是一个挺懒的人,她很喜欢躺在床上看电视,睡觉。家里如果还看得过去,她是不会打扫的。因此我爸也因为这个时常骂我妈,我也有时因为这个而怪她,怪她不爱干净,什么也不做。(林苗)

那年爷爷不知为什么住在长屿屿山上面,上面有他种着的一小片桔子树、一棵枇杷树,还养了一只鸭――拣的。我和父亲来到半山腰,找到了爷爷,爷爷开始很高兴,笑着说道:“儿孙都没忘记我这老骨头啊!”可不知为什么,当父亲提出要爷爷离开这里,来和我们一起住,他的脸一下子变得难看了,生气地拿出一把扫把,将我们赶走,我和父亲只好离开,到了山脚以为会没事了,哪知爷爷竟追了下来,手里还拿着一块比我现在的头都大的石头,就这么对着我们扔了下来,石头掉进了我们旁边的水沟里,溅得我们一身水,我们只得仓皇离开。(金天锡)

要克服人物语言的学生腔,笔者要求学生用方言来验证一遍所写的话语,看看我们平时是不是如此说话?

老妈使出当初生孩子的力气破口大喊:“吃饭了!”她冲上楼来,一脚踹掉她卧室的门,穿着高跟鞋,双脚踏在木地板上,每步的频率都快赶上心跳的速度了。接着,她掀开爸爸的被子,“吃不吃啦!我接连三天做每一顿饭,毫无怨言,还得辛辛苦苦地‘请客吃饭’,你们倒潇洒。”(施思)

要点2:达到人物形象鲜明的效果

加了鲜明,教师可以强化其特点,强化的方式有反复、夸张等手法:

“啊呀!我们家的爽爽回来了!啊呀!爽爽回来了!”每次回到家,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是奶奶。然后,奶奶便把我拉到她的跟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将我仔细打量一番,还时不时的用她那皱巴巴的手摸我的手,像是块粗糙的木头在我手上剐一样。她的嘴里还叨念着:“爽爽回来了,爽爽回家了。”接下来就是我硬生生地把我的手从她的双手间抽回来,径直向房间走去,直到我走进房间之后,还能够听到她在说:“啊呀!爽爽回来了,爽爽回来了!”(郑爽)

晚上,他沾床就睡,就像是一个快要病逝的人,在争分夺秒地休息,想要抓住所有可利用的时间,令自己舒适。(杨琴幼)

老人都是穿着一件中山装的,他不管天气寒冷还是炎热,外面始终都是一件中山装。冬天在中山装里多穿几件厚衣服,夏天,就是只穿一件中山装,要是大热,就多开个纽扣并挽起袖子散热。(赵嘉欣)

五、运用任务分析技术优化作文指导的教学策略

分析各类学习结果的学习条件,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怎么教”,从而优化作文指导的教学策略:⑴针对学生写作动机不强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如下一些话:我们的写作不单是为了高考,因为能够写出一个人的个性来,说明了你对一个人的观察到位。观察力提高,是极为重要的,福尔摩斯的破案能力,很大方面得益于他的“鹰眼”一般的观察力。如果你以后当了老板、领导……⑵针对一些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对于人际环境的感知能力差,观察力低,兴奋度不高,思维力不强的情况,可以灵活运用教学中的呈示手段。教师课堂呈示行为有“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和动作呈示四类”。而声像呈示手段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我放了一段街头VCR,叫学生来评一下一些人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兴趣很好,效果不错。⑶针对一些学生对“共性”与“个性”的机械认识,我说“就普通人而言,‘热爱生话’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也是相对的,因为如果写一个乞丐是如何热爱生话的,也就写出了他的独特之处”。这是蕴含了辩证的思想:对象变了,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而这恰是一种写作的智慧技能。

教材是这样引导:“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是真诚的写作态度。写出自己亲人的缺点,实际上也表明自己写作态度真诚。这便是加涅五大类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中的“态度”。

综上所述,用任务分析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使成目标,解析学习条件,可以全面地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剖析学习要素,可以科学地择定适宜的教学方法。经过上述操作,原先比较抽象的作文指导就更符合“教学内容教学化”的要求,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将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心德,徐钟庚.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计划任务书范文

[关键词] 计划生育;人工终止妊娠术;避孕节育知识;避孕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1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c)-0179-03

Intervention effect observation of post-abortion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provided by family planning institution

LIAO Dong-ju

Xiannvhu District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Station of Xinyu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Xinyu 3308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post-abortion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provided by family planning institution. Methods 428 cases of women seeking for induced abortion recruited in our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s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received regular service)and observation group(received particular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on contraception by family planning institution).Followed-up of 12 months,the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and contraceptive measure implementation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contraceptive knowledge scor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Family planning;Abortion;Contraceptive knowledge;Contraceptive measure

人工终止妊娠术导致的各种术后并发症对育龄女性的生殖健康和身心健康将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和谐幸福。减少人工终止妊娠和合理指导患者采取避孕措施,对减少重复流产的发生及人们的性健康及生育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本研究以428例行人工终止妊娠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人工终止妊娠术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本计生服务站进行人工终止妊娠术并愿意参与研究的女性患者428例,妊娠时间均≤14周,无流产禁忌证和慢性病变史。将4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4例。对照组年龄17~38岁,平均(24.28±5.37)岁;孕龄7~14周,平均(11.28±3.37)周;首次妊娠者121例,妊娠2次者53例,妊娠≥3次者40例;已婚者134例,未婚者80例。观察组年龄21~39岁,平均(24.74±5.62)岁;孕龄8~14周,平均(11.63±3.13)周;首次妊娠者133例,妊娠2次者47例,妊娠≥3次者34例;已婚者127例,未婚者8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龄、妊娠次数和婚姻状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服务,包括在候诊区播放宣传视频并发放宣传手册,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留观。观察组患者进行术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①术前了解患者意外妊娠原因,并分析其避孕失败的原因,推荐有效的避孕措施;对未避孕患者进行避孕知识教育,帮助其树立避孕意识,掌握正确有效的避孕措施使用方法。②术后交代1个月内禁止同房和盆浴,发放避孕知识宣传手册,并免费提供避孕用具。③组织患者男伴进行避孕宣教手册的学习,提高男伴使用避孕措施的积极性,并鼓励其坚持使用。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避孕节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避孕措施实施情况。

1.4 评判标准[3]

避孕节育知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一共包含13个题,每题1分,共13分,由经过避孕知情咨询技巧、人工终止妊娠术、生殖健康及避孕等相关理论知识培训的医师进行调查。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避孕节育知识掌握评分为(10.01±1.8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避孕节育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分,x±s)

2.2 两组患者避孕措施实施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主动避孕率为77.6%(166/2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2%(116/2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避孕措施实施情况的比较[n(%)]

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3 讨论

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婚女性面临意外妊娠、人工流产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的一大部分选择人工终止妊娠术终止妊娠。人工妊娠终止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子宫穿孔、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不孕等,给患者特别是未婚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育龄女性的身心健康[4-5],所以,减少人工流产,提高避孕意识和避孕措施使用率,对人们的性健康和生育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人工妊娠终止水平也是评价生殖健康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6-7]。人工终止妊娠术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的内容包括提供及时的咨询、合理的宣教,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避孕措施,争取患者男伴积极配合避孕。该类服务还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技术和免费的避孕设备,是保障人工终止妊娠患者生殖健康的重要环节[8]。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术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对帮助女性了解适合自身的避孕措施及其原理、优缺点和正确使用方法有很大帮助。在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者的帮助下,妇女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避孕措施[9]。人工终止妊娠术后实施计划生育服务干预,使妇女采取正确避孕措施,可有效降低意外妊娠率和重复流产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人工终止妊娠术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对妇女开展避孕宣教的同时,对其男伴也进行宣教,争取男伴积极配合避孕工作的展开,提高未婚青年避孕意识,并建立计划生育服务干预评价系统,定期考核绩效[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避孕节育知识掌握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人工终止妊娠术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可显著提高流产妇女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主动避孕率和避孕措施的正确使用率,减少非意愿妊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尚纯,邱红燕.中国人工流产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5):479-482.

[2] 尤彩琼.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6):763-764.

[3] Zhu JL,Zhang WH,Cheng Y,et al.Impact of post-abortion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on contraceptive use and abortion rate among young women in China:a cluster randomised trial[J].Eur J Contracept Reprod Health Care,2009,14(1):46-54.

[4] 罗秀兰,黄剑仪,李翠芬,等.人工流产后即时干预对患者避孕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50-51.

[5] 陈娟.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2):139-140.

[6] 甘玉杰,林霞,齐青萍.650例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生殖健康状况及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1, 3(3):56-59.

[7] 管爱芳.药物流产及无痛人工流产终止妊娠的效果及不良反应[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8):178,179.

[8] 马丽君.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4):366.

[9] 叶凤妹,陈文英,邹林秀,等.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1):19-24.

[10] 秦君璞,陈姗,狄娜.流产后咨询与教育对意外妊娠行人工流产的未婚青少年干预效果[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3):201-204.

第9篇:计划任务书范文

一、学情分析:

现已经完成了本学期新课教学任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不是令人满意,特别是学生在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和简易方程这两大块内容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比较多。为了使本学期的复习更加有效,特制订本计划。

二、复习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小数的乘、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位置,可能性,数学广角。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同时考虑了《标准》规定的知识领域和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小数的乘法和小数的除法集中复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同时,把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进行比较,加强两者计算法则的联系。

1.“小数的乘、除法”的复习。

小数乘、除法的复习分为两部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用小数的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小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在计算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因此把整数乘、除法与相应的小数乘、除法对比复习,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问题解决的复习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简易方程”的复习。

简易方程的复习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代数知识,这些代数初步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代数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标准》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与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关系来解方程的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复习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同时也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3.“多边形的面积”的复习。

着重复习已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本学期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可以转化为已学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而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又都可以转化为已学的多边形面积来加以计算。因此,复习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逐渐形成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位置和可能性的复习。

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过了可能性的有关知识,但那时只停留在“概化”的层面,只要求比较可能性的大小,而本学期,要求学生借助生活中的问题,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值,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平原则。因此,可把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复习,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由于可能性的知识与统计密不可分,复习时也要兼顾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四、复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小数乘法、小数除法、与简便计算。

(2)简易方程。

2、难点:

(1)简易方程。

(2)解决问题

五、复习的方法与措施:

1、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复习.要根据相关内容的提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通过灵活有效的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相关知识,达到加深体验与理解,形成结构,锻炼基本技能、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学习自信心的目的。

2、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3、重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自信心,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6、重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知识回顾

一、小数乘法和除法

1、

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

小数除法的意义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被除数的末尾添0再继续除。

5、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6、

循环小数的意义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7、

循环节的意义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中。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例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例2

明明和乐乐去文具店买笔芯,明明买4支黑色的和5支蓝色的,共付5元钱,乐乐买4支黑色的和6支蓝色的共付5.6元。每支黑色笔芯多少钱?

例3

7.9468保留整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知识回顾

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1、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2、

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

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

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

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

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例4

计算

例5

甲、乙两队学生从相距17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一个同学骑自行车以每刻钟3.5千米的速度在两地之间往返联络(停歇时间不计)。如果甲队学生每小时走4.5千米,乙队学生每小时走4千米,问两队学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学生共走多少千米?

知识回顾

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名称

图形

计算公式

平行四边形

面积=底高

三角形

面积=底高

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

例6

如图,梯形的面积是63平方米,高是7米,已知上底比下底少4米,求下底的长度。

例7

如图,长方形的面积是86平方米,宽为6米。BE长为6米,将弧AE平移到FC。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知识回顾

四、简易方程

1、

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

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3、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表示。

(2)

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

解方程。

(4)

检验,写出答案。

5、

数量关系式

加数=和

-

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

被减数=

+

减数

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

除数

例8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的7倍;

(2)的5倍加上6;

(3)5减的差除以3;

(4)200减5个;

(5)比7个多2的数。

例9

要修一段公路,平均每天修米,修了6天,还剩下米。

(1)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段公路有多少米;

(2)

根据这个式子,分别求等于50,等于200时,公路长多少米。

例10

指出下列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例11

某个数与9的和的12倍等于156,求这个数是多少。

例12

王晰买了2支钢笔和5支圆珠笔,共付17元。一支钢笔的价格是一支圆珠笔的40倍,求每支钢笔多少钱,每支圆珠笔多少钱?

知识回顾

五、统计与可能性

1、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件是不确定的,如何求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本节知识的重点。

2、

感受等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获胜的可能性。

3、

投掷硬币,每次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4、

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平均数=总数总分数

例13

说出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1、

盒子中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