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关于爱祖国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爱祖国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爱祖国的诗歌

第1篇:关于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学校】庆十一国庆的活动策划

一、 活动目的

国庆日益临近,不知不觉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国x周年,作为新一批90后的大学生,我们无比的自豪和荣幸。本期活动旨在进一步激发广大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们的优良传统,同时增强大家的团结意识。

二、 活动对象

xx理工学院各院系学生

三、 活动地点

中报告厅(乐之厅)

四、 活动时间

待定

五、 主办单位

共青团XX理工委员会

六、 协办单位

校学生会素质拓展部

七、 活动流程

1、 主持人开场白;

2、 播放历年国庆阅兵视频片段

3、 展示一组ppt图片(有关中国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各自感想;

5、 请几位嘉宾老师谈谈中国日益强盛的内部外部等多方面原因;

6、 作简短小结并致谢后,宣布活动结束;

7、 散会并清理会场;

8、完成活动总结和报道(注:素拓新干事认真反思活动流程,归纳总结经验)。

八、 活动人员

各院系学生会至少安排五人到场,其余观众在受到本次活动宣传后自发前来参加

九、 活动宣传

1、由各院系学生分会宣传部到各负责班级进行关于本次活动的宣传。

2、联系校学生会宣传部张贴大型海报帮助宣传。

3、通过校园广播站、五月阳光新闻网进行本次活动的宣传。

4、活动前两天发放邀请函至各院学生会主席手中,由其安排各自院系至少五人前来参加本次活动(各院系的参与情况关系各分学生会的年终评比)。

【学校】庆十一国庆的活动策划

活动时间:

20xx年9月30日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2、在庆祝活动中,感受节日的愉快氛围。

活动准备:

1、国庆节的由来

2、每个班级一种民族舞蹈

3、老师群舞活动流程:

一、经验交流

1、教师提问:明天要过节,你们知道是什么节吗?

2、教师介绍国庆节,幼儿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3、告诉幼儿五星红旗、天安门都是中国的代表,只有我们中国才有。

二、庆祝活动"祝愿祖国"

1、人们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开展庆祝活动,我们每个班的小朋友也想用自己的方式祝福祖国妈妈。

2、老师们也为祖国妈妈带来了礼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校】庆十一国庆的活动策划

一、主题名称

快乐国庆节

二、主题来源

每年的国庆节前后,到处都张灯结彩,洋溢在一片欢乐之中,电视、报纸、广播等等各种媒体会有很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报道、介绍,给我们的爱国教育带来很多的便利条件,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由此,我们设立了“我爱祖国”这一主题。

三、主题实施时间

9月30日下午15:20——16:30

四、主要教育教学目标

1、认识国旗、国徽、国歌,学习升旗。

2、知道祖国地大物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及伟大的建设成就,能参与收集陈列各地特产以及风景名胜,有爱祖国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散文等,复述故事时会使用不同的语气,学习归纳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4、爱护幼儿园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喊叫和奔跑。

5、能叙述自己的游览见闻,介绍自己熟悉的特产、民俗风情等。

6、了解国庆节的来历。

五、主要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一:学习与祖国有关的儿歌、歌曲等

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了诗歌“_”、“我去祖国台湾岛”,还学习了歌曲“国旗红红地哩”。通过谈话和分享交流,孩子们对祖国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孩子们在表演他们学习的诗歌“_”!

活动二:粘贴国旗、粘贴中国地图

邻近国庆节的时候,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布置我们的活动室,增加一点节日气氛。

孩子们在粘贴国旗!孩子们用手工做的小花粘贴中国地图!

活动三:庆祝国庆节

国庆节前一天,孩子们聚集在我们幼儿园的音乐室进行了庆祝活动。进行了节目表演,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孩子们在表演节目,庆祝国庆节!

六、活动小结

第2篇:关于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古诗;民族文化;联想与想象;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46-01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传承这一灿烂的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因此,小学课本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古诗的重视程度。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如何让这一文化瑰宝绽放流光溢彩,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首韵律极美的歌,而儿童从不排斥音乐,我找到了这一契机,先从朗诵入手,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韵律美。我先创设情境,用古筝做背景音乐,创设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接着我朗诵了一首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听着,被悠扬悦耳的古筝的声音所迷醉,被我所读的朗朗上口的古诗所迷醉。看他们这样已经被诗歌的音乐美所感染,我并没有急于讲诗歌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模仿我,伴着铮铮淙淙的音乐大声地有节奏的朗读诗歌。我能感觉到,一首大意还未完全弄懂的诗歌,一定有其神秘性,带着这种神秘性,诗歌的音乐美就更具魅力。

二、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诗歌是集音乐和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为了感受诗歌的绘画美,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我先让学生伴着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ǎo)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wu)赖,

溪头卧剥(bāo)莲蓬。

读完之后,我问学生们:通过读诗,你发现了诗中都有什么美好的景物或人物?学生们纷纷抢着说:有清澈的小溪,溪旁有青青的小草,有一间低矮的小茅草房,有一对白头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还有三个少年,一个在地里锄豆子地里的草,一个在编织鸡笼子,最小的那个在溪头草丛里趴着剥莲蓬玩呢!谁说孩子不懂诗呢?借助课下注解再加上孩子们敏锐地洞察力,他们已经走到了诗歌的灵魂里去了,我趁热打铁,建议孩子们把想到的看到的画下来,怎么画都行,愿意画小溪就画小溪,愿意画茅草房就画茅草房,总之,随性就好。孩子们兴致可高了,纷纷拿出画笔开始画画儿,你还别说,画的真不错,这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作欲望,不一会,诗中的景物都跃然纸上了。我高度表扬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为了给学生一种完整的画面效果,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这首诗的动画视频,好让学生们更加坚定感受诗歌绘画美得决心。学生边看边乐得直拍手,不时地把自己的画作和动画片做着对比,越看越觉的自豪。

之前,我也思考过多媒体的运用,但总觉得单纯的多媒体会影响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提高,他会把孩子们还没想象出来的东西直接展示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有惰性。因此,对于多媒体,不能不用,也不能光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让学生先自我想象和描绘,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逐句翻译诗意,尊重学生个性解读

在诗歌教学中,孩子们最讨厌枯燥无味的逐句翻译,诗歌也因为这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变得枯燥无味。其实,只要引导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和全诗的大意就行了,关键是学生们对整首诗的有创意的解读。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不能不说,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让人忧虑。看来,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解读,是提高孩子们欣赏诗歌能力的关键。

第3篇:关于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诗歌无疑有着一个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诗歌鉴赏首先是赏,即运用想象等主观体验感受、品味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然后才是鉴,是站在评价的角度,对诗歌作出审美判断,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诗歌的欣赏是欣赏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诗歌的意境深广,富于形象,长于抒情,它的抒情意蕴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具体鲜明的。鲜明的意象形象及细节,能深刻地凸现诗意的情韵和意趣,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增加了古诗词的隐晦曲折,也增加了我们鉴赏理解的难度。诗歌的抒情总是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诗歌的意象,凭借对诗歌意象的特征、艺术手法、民族传统审美心理来分析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能够在诗歌的欣赏中,最终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思想内容前提条件是要了解作者一些关于生平、所处的时代等方面的知识,诗歌的创造联系着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性格特点,也联系着当时的具体环境,是作者特定时期内的思想情感的一个反映,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动态、风格流派和写作动机,使我们的主观情意与诗歌中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以我们的心感应作者的心,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以“此时”“此景”感应“此人”“此情”,与作者一起共同去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启示,有了审美感应,才算是达到了对诗歌的鉴赏。

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深入体现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融入的审美情感以及我们从诗中所领会到的诗意,与诗人间的情意相通。具体分为景物审美感应、人物审美感应和社会生活审美感应。

景物审美感应。中国古典诗歌中写景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个篇章,诗人带着有情的眼睛物观察景物,借助客观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抒发主观情感,移情于景、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彩,景生情,情生景,情境交融,浑然一体,理解凝聚在景物描写中的诗人的主观感情,积极乐观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渴望建功立业;消极悲观的,怀才不遇,落寞悲伤。古典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文化发展中被赋予某些约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很多诗人往往都会有自己特定的意象群,比如屈原的诗中常用香草、美人、凤凰等意象~,李白的诗中多有明月、黄河等意象词,这些和诗人的风格是相关的,也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常见的写景诗有山水诗和边塞诗。山水诗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描写山水并且成就较高的一个诗人。山水诗的鼎盛时期则在盛唐,出现了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诗歌还寄托了诗人的志向与情感。而李白的山水诗则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将情感倾注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人物审美感应。人物形象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作为直接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细节,是刻划形象、展现丰富内心世界的―条重要途径。传神的细节除了能准确生动地传达感情外,往往又是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能调动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细节,可以是典型的动作,也可以是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以元稹的《行宫》为例: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荒凉冷漠的古行宫中,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着,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闲坐无聊,一个一个数说着玄宗昔日的盛世繁华。这首诗很平实,但很有概括力,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力,历经沧桑感不言其中。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第二句暗示出了时间:红花盛开的季节,第三句介绍了人物:白头宫女,第四句描绘出了动作:闲坐说玄宗,构成了一幅生动又蕴含深意的画面。诗人要表现的是哀怨凄凉的心情,却描写出红艳的宫花,红花美景与寂寥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情绪。元稹生活在盛世巅峰过后的中唐,他的诗平实中呈现绝美华丽,色彩浓烈,细节刻画真切动人,这与他的的性格特征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他刚正不阿,情感真挚。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末句“闲坐说玄宗”,白头宫女是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人,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酿成安史之乱。诗中宫女没有愤慨,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谈起自己的过去,就像是谈论别人的故事,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是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感慨,透过这淳朴的字面,我们其实是能感受到宫女苦熬了几十个春秋的寂寞孤独,青春年华就此葬送的哀怨。

社会生活审美感应。这类诗表述的是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主题通常是诗人对某一社会现象做出冷静、理性的思考,结合社会现实,抨击社会现实,达到讽喻的目的。阅读这类诗歌,重要的就是弄清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然后深入理解这一史实给人留下的深刻的经验教训。诗歌的欣赏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从动情到理解,再到再创造,它需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理解,用心去体会,由浅及深,由表象到实质,逐渐达到心灵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第4篇:关于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第5篇:关于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2021,感谢您的欣赏。

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1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这个古老的节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国被侵占,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无奈之下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样的精神促使这位伟大诗人纵身跃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颗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心。

祖国母亲用她的身躯为我们支撑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开辟出了一片成长的沃土。今天的我们无需用舍弃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我们只需把热爱祖国这一信念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行动上:努力学习,尊敬师长,遵守公德,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今天的我们重拾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吗?

棕叶飘香,又一个端午节就要到了,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粽子的同时,重温屈原先生的铮铮铁骨,继承屈原先生的爱国精神吧!

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2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3同学们,老师: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马上我们迎来的就是端午节,听到这个节日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但我还是要为大家介绍介绍!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天等。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吧!归纳起来,大概有几点吧:一,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诗人,他在这天汩罗江殉国。二,迎接伍子胥,当时人们把伍子胥视为河神。三,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她只有十四岁,每日每夜沿江痛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她父亲的尸体。四,迎涛神,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后来人们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节我们会吃粽子,都是用艾叶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乐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粽子的品种很多,有蛋黄粽,有肉粽,还有蜜枣粽等。我们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划龙舟是为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龙舟不是一个人在划,而是十几个人一起划,有一个人在前面击鼓。龙舟的样子更是美轮美奂,非常精致,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们都是精雕细琢。我们还会看到街上的妇女都带着艾虎,人们认为艾虎可以驱邪,小孩子们还会戴着香囊,可以驱避毒虫。今天就讲到这里了,端午节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绍喽!

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4尊敬旳各位老师、亲爱旳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__年的6月23日,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

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ji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__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关于端午节的演讲稿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多同学都喜欢过节,但是大家是否有想过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对于即将迎面而来的端午节,你是否去了解过它的来源呢?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要多去了解一些中华文化,慢慢的积累起来,我们就能在自己的思想上提升一个高度,也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加内含底蕴深厚的华夏儿女。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感受端午节吧!

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和大诗人屈原有关联的,屈原是一名振振有名的爱国大诗人,他爱国,最后投身于汨罗河,最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在端午节这一天向河里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他,爱戴他。其实更早大家是在端午节这一天祈求身体健康,祛病除灾。直到今天,我们依旧继承着以前的习俗,每每端午,就在耳朵背后带上一片艾叶,话说这样就不会感到头痛了。所以我也总是在这一天早早就带好了艾叶,为了祈求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6篇:关于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诗歌教学价值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这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的完满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审美有助于学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课标的一个最伟大之处,便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理念。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的迟钝和贫弱,审美能力还待提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体验的能力。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经常得到一定强度的实践锻炼就会增强素质和有所发展,反之就会衰老,会迟钝或萎缩一样,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得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当电视屏幕直观而又固定化地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之时,一种规定性的现实存在替代了无数个心灵的创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尽管表面看来,声、光、色、乐样样都有,似乎具有很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它给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狭小的。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二)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客观性,但是审美需要并不总是浮现于人的意识上层,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实用、科学、伦理的领域,忽略了审美活动。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从而使学生“嗜美上瘾”,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教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由悦耳悦目的低级层次走向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高级层次。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诗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诗性智慧作为一种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类的各个历史阶段因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使之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风貌,但是一直以来贯穿始终的想象性、创造性却亘古未变。诗性智慧是一种以想象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结果是创造。想象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因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是物体的复现,而是对物体进行重组与再造。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在想象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头脑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会生发出许多新的变化,这直接带来思维的创新。

(一)从诗歌的本体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是诗歌的本体,必不可少。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雪莱说过:“诗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形。”这指的就是诗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诗歌把生活表现得过于实在,太像生活的实际,这种照搬现实、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称不上诗歌的,比如说“这个少女很美丽”就不是诗,“少女如花”这一带有想象性的言语便具备了诗歌的质素。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光焰万丈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满了优美、奇异、丰富的想象。

(二)从诗歌的阅读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是其基本构成单位,上至原始诗歌,下至当代诗歌,都离不开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诗味的成分也就越浓,有没有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没有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也就不成其诗。读者阅读诗歌,也就是阅读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要闪现、组合,都必须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因为意象的存在形态是人脑中的一种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绘画、雕刻、舞蹈、戏剧等艺术所塑造的形象,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人们无需想象,只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就可以直接获得审美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飞禽走兽,还是鸟鱼花香、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等的呈现都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映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叠合,直至成为意境。所以,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的意象美、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三)从诗歌的语言特征看诗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三、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命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文情怀,为人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背景;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超越品格,为人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气魄、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人文精神。

(一)诗歌教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诗歌教学离不开伟大的诗篇,而伟大的诗篇之后站立着的正是伟大的诗人。诗人从自然的天籁和灵魂的启示中把倾听到的声音传达给人们,用心血谱写生命和灵魂的乐章。当我们年幼无知、或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诗歌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当学生们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横落兮雁南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还为我们提供活着的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诗歌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首先,国身通一是诗歌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情感大动脉。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这也就是平常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所写的诗篇往往是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奋起而抒发的一种激情,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其次,诗歌中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就是对故土、对亲朋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烈歌颂和赞叹之情。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诗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超越品格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边铿锵作响,它往往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即使身处严酷的现实困境,也能升腾起生活的信心,奋起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包含的这种超越品格,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2]袁爱国.诗意的消解与建构——新课程背景下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06,(11).

第7篇:关于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诗歌 教学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体对象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关于情感教育的内涵,我国学者鱼霞在《情感教育》一书中做了这样的界定:“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高级情感,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情感教育的实施不能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或心理教育课,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充满着很多的情感因素。新课标就指出,语文教学应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中学生应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丰富的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和探究能力,增强民族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而诗歌教学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培养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又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古人常用诗言志,用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学生形成丰富美好的情感,健康高尚的情操,最终形成健全人格。因此,通过诗歌来培养当代中学生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诗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它能以其优美凝练的诗句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

(一)培养学生炽热的爱国情怀

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曾指出:“我们对青少年、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要有中华魂,要有民族根,而中华诗歌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学诗歌教学中有很多爱国的诗歌,这些诗歌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情怀。如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里写道:“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充分表现他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诗圣”杜甫也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诗作处处流露出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目睹到眼前一片衰败景象,不禁为战乱未平、国势危急而忧虑。当前我们的很多学生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成天“哈韩”、“哈日”,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诗歌教学同爱国情怀融合起来,将爱国精神通过诗歌传递给学生,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激情。

(二)培养浓浓的亲情

亲情是建立在共同血缘关系上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深厚、最稳定的一种感情。它就像一把尺子,在任何一个社会,如果连亲情都遭受到损害,那么其它一切美好的感情就更加岌岌可危了。在诗歌中有非常多浓浓的亲情诗歌感人至深。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慈母博大、深厚、温馨的爱心与儿子的孝心交融互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也写出了儿子对母爱的理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登高,思念父母兄弟,由此而扩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共同心声。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父母长辈的宠爱,对此习以为常,认为别人为他们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引导他们理解诗歌中那份浓烈的至爱亲情,让古诗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感染他们,使他们学会尊老爱幼,关爱家人,理解并孝敬自己的父母。

(三)培养真挚的友情

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财富,古代有非常多优秀的诗歌中都表达了朋友间真诚的关怀和深厚的情谊。李白在《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情表露;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依依不舍;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深切关怀等等。当今中学生很重视友谊,也很渴望得到友情,但是却不明白何谓真正的友谊的困惑,以为友谊就是那种帮忙打架出头,误解了真正的友谊。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友谊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揭下蒙在友谊身上的那层虚伪面纱,让学生知道真正的友情就是要懂得真诚的关心、帮助朋友,而不是互相利用。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所谓的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反映。诗歌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诗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幽远的意境可以使人充分欣赏到生活中千姿百态的包括哲理的美和情感的美,所以说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中学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蕴含在其中的美感充分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又能接受教育。

三、中学生情感教育的诗歌教学途径分析

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建议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诗歌情感教育教学。

(一)反复吟诵,体会诗意。

朗读是学习各种文体都需要的教学手段,在诗词教学中尤为突出。通过反复的吟诵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实践证明,一首优美的诗篇,如果没有好的诵读,就无法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很难有较强的感染力。如读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循环动听的叠字、缓慢低沉的节奏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无限凄凉、悲苦、空旷、寂寞的心境,我们读着读着,仿佛看到文本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咬着牙根咽下的泪滴,仿佛听到作者那哽咽吸泣的声音,仿佛感受到诗人寻来觅去的沉重而迟缓的足音,从而体味到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置身于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吟诵诗词,深入分析,以作品情境作为情感的依托,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为情感触发点,迸发出灵动的创造力,让思想感情处于积极的运作状态,“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虚心涵泳,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

(二)琢磨字词,品味诗意。

诗歌的篇幅短小,用字少而精。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欲领悟诗歌的诗意,就要分析一些突出的字词的丰富表现力,领悟诗人在炼字上的技巧。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古典诗歌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最高的境界,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炼字的明证。因此,学习古典诗歌,应该首先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美,提高文学素养。

(三)意象分析,领悟情感。

文学作品能够深深打动读者,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而诗歌尤其如此。诗歌的情绪,往往是通过基本单位――意象表现出来。因此,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欣赏诗歌首先就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如我在讲解《沁园春・长沙》时,先要求学生逐一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层林、湘江、百舸、雄鹰、游鱼等,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色彩绚丽、动静结合的湘江秋色图情境再现,然后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大力渲染秋天欣欣向荣的景色?作者在这些景物上面寄寓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们对意象的赏析,就不难看出一代伟人对中国命运深沉的思考,学生对诗歌的内涵和意蕴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时,不必太注重“象”本身的特征,要注重“意”的内涵――即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理解。

综上所述,在诗歌教学中上述几种方法有时可以同时使用,有时可以侧重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审美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的。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借助课文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且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郑丽琴.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美[J].新课程(教师版),2007,(10).

[2]陈水献.古典诗歌与中学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2007,(5).

[3]刘著.品味古代诗歌[J].考试(教研版),2006,(8).

第8篇:关于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20xx端午节主题演讲稿范文一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在此佳节来临之际,我祝所有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

端午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 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演讲稿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0xx端午节主题演讲稿范文二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xx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20xx端午节主题演讲稿范文三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

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第9篇:关于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诗歌诵读 兴趣

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不读诗,无以言”。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多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不仅如此,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行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语文素养。同时,还对小学阶段背诵优秀古今诗文作出了明确的要求:160篇、段。

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可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从而营造一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我校语文组正在进行关于“加强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市级“十一五”课题研究,把古诗文作为优秀的、规范性的语言积累,把“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古诗文诵读作为语言积累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亢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就会带来疲倦,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的负担。”所以,兴趣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引路石”。那么,在实践中如何使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诵读过程“趣”味盎然?我们就此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巧妙揭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和吟诵古诗,巧妙揭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揭题的方法根据古诗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在向学生推荐曹植的《七步诗》时,可以以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揭题,给学生讲述发生在曹丕和曹植兄弟间的故事:三国时期,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自己自叹不如,更主要的是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自然令曹丕羞愧万分,无地自容。讲完故事后,学生的诵读兴趣也就来了,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新诗的诵读,那效果,那情形,定不一般。再如,在指导诵读白居易的《忆江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古诗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谓得心应手了,优美的影像资料展示迷人的烟雨江南的景象,使学生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烟雨江南、西湖美景、庐山飞瀑……学生便会产生心驰神往之感。然后再自然地由优美的影像画面导入新诗的学习,这样学生便以高昂的兴趣进入了学习的环节,相信学得定轻松。

二、创设优美情境,持续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人的个性倾向性范畴。稳定而良好的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动力,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如想使学生保持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必须不断地以直观刺激加以诱导。而情境的创设可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中与古诗文内容发生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能给学生提供声色俱佳的优美动人、身临其境的情境。当然,如受条件限制,教师也可利用挂图、音乐,再加之自身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例如学白的《静夜思》,多媒体课件展示静静的月夜、诗人身在异乡孤寂的生活、家乡双鬃染白的父母和情同手足的兄弟,以及山水草木等画面,同时播放缠绵凄清的音乐。这一切便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在诵读时,学生心中便能升起缕缕如游子的思乡情感。诵读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再向他们介绍时代背景,激发起他们对岳飞爱国品德的敬仰之情,然后有感情地吟诵。由于情境创设得好,诗歌的内容、意境易领会,记忆也特别深。而诵读《惠崇春江晚景》、《梅花》、《石竹》等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先根据古诗的意思,发挥丰富的想象,给古诗配上自己画的画,诗画相融,有利于激发诵读兴趣。

三、表演自娱自乐,增添习诗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聪明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具备较强的模仿力及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开展诗歌积累时,就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读读、背背、说说、唱唱、演演。教师注意常变换各种不同的诵读形式,以增添他们的诵读兴趣,帮助他们将诵读活动坚持开展下去。尤其是我们为古诗文配上曲教学生吟唱,让他们边吟诵边做动作,自演自娱自乐,学生的兴趣更浓,和着优美的音乐,在教师的指导下深情地吟唱。例如学唱李煜的低沉、凄婉的《虞美人》,岳飞的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的《满江红》曲和苏轼的饱含无限哀怨和感慨的《水调歌头・中秋》等。现在,课题组已将《课标》规定的70首和学校自定的90首,计160首古诗词收集整理了相关的配乐资料。当然,我们也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运用表演的形式来进行。在五年级组的诗歌诵读会上,学生们在诵读贾岛《题李凝幽居》时,让一个学生扮演贾岛,一个学生扮演韩愈。通过表演帮助大家来体会贾岛作诗推敲时,斟字酌句的情形。这样的方式,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们表演时的认真劲和有趣的模仿,令人忍俊不禁。通过如此方式的自娱自乐表演,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理解及背诵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开展诵读比赛,巩固吟诗兴趣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