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1.1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1.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
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
其四,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从而 ,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2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2.1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2.1.1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理解第四自然段的第三句话中的“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的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我把这句话与“榛树叶子全都红了。”进行比较。请学生说说哪句话比较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学生都认为第二句比较好,然后各抒己见,有的说写出了榛树叶子的颜色非常红。我趁机问是怎样的红?学生齐答像一团团火。有的说反映了人们的心情,我趁机问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不论他们回答的是否正确都一律给以鼓励。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表见解。
2.1.2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苏教版第五册《掌声》一文中写小英演讲以后,变的开朗、自信了,“她不在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此时,同学们有的说小英竞选当了班干部,有的说小英体育课上不再逃避,有的说小英通过这次演讲自信了,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总之,学生调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较合理的发挥了想象,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我引导学生发散想象,小英除了交谈、游戏、跳舞之外,还可能有那些变化?同学们有的说小英竞选当了班干部,有的说小英体育课上不再逃避,有的说小英通过这次演讲自信了,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总之,学生调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较合理的发挥了想象,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
2.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苏教版第五册的练习4的第三题:改正下面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这是这个单元练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第一句如何修改的基础上,其余4句,我放手以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说明原因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都积极投入,独立完成。每一句都有争论,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尤其是第二句“小刚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员。”一个同学说“光荣”错了,因为做了好事才光荣。马上就有人反对,说加入少先队也是光荣的,光荣没有用错,错的是“少先队员”应该把它改成“少先队”,“少先队员”指人,“少先队”指一个集体。所以应该是加入少先队。此时,我马上给予表扬,因为和教参上的答案一样。这时,我问有不同看法吗?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看法,说少先队员可以不改,把“加入”改成“成为”。这样就成了“小刚光荣地成为了少先队员”虽然他原因说的不是很正确,但我依然把他大加赞扬。同时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疑问要大胆的提出来。学起于思,多思考,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
3.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
3.2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
一、数学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数学阅读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言去巩固、深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开发智力,提高素质。数学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贯彻启发性原则,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他们自觉进行强化记忆的训练,做到动脑、动口,通过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数学阅读的基本内容
数学阅读以本课时讲授的内容为主,并加以选择,凡是可以启发思维的典型数学材料,都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以达到使学生理解知识,熟练掌握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
1.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一种规律性的思维形式,它是通过语言和特定的数学符号来表达的。通过对数学概念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概念、巩固概念,并建立概念相互之间的联系。
2.数学的发生过程
组织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的进程进行阅读,可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内在逻辑性,不易混淆知识点。
3.数学表达分析、推理、思维的过程
分析推理过程就是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其阅读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语言,增强其过程的严密性。
4.例题和解题思路及重点习题
教学中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会解答问题,还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解答。使学生避免解题过程中的粗心大意、生搬硬套的毛病,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数学阅读的基本方法
数学阅读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下进行;可以教师辅导阅读,也可以自己独立阅读。时间方面,课堂内要求一般以五、六分钟为宜,具体地讲,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教师领读
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适宜于教师领读,在数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教师精讲点拨后,让学生再熟读课文。因为学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开始时,教师要领读,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理解、记忆,获得的知识就会掌握得牢固、具有系统性,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根基。
2.重点阅读
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对容易被忽视、混淆的问题重点阅读。同时,要对关键的词句加重读符号,以加深学生对此类问题的鉴别、理解。如,长方形的“长”的定义,教科书中是这样说的:长方形长边的长叫“长”,可以在“长边的长”下面加上小圆点,使学生加深理解长是指长度而不是长边。在此基础上,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可以更进一步得到启发。
3.带着问题阅读
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
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表现为:(1)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2)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3)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甚至多次,当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结论一致且确信自己的实验无错,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样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自我独立性”。
二、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表现为:(1)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纵深一步,探求其产生原因;(2)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3)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特点与之相反的事物。
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感性材料越丰富,兴趣就越大,主动探索的情感就越强,而兴趣和情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所以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性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三、改“测量、验证”实验为设计型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它具有四种机智:发散机智、换元机智、转向机智、创优机智。而将“测量、验证”实验改为设计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向选择性”。
四、设立释疑排难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思维进程来说,省略思维的步骤,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2)从思维对象角度来说,跨越事物相关度的差距,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3)从思维条件角度讲,跨越思维可限度限制,迅速完成“实体”与“虚体”之间的转化,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疑难不仅是启迪思维的“钥匙”,而且释疑排难实验过程又是思维跨越的过程。适当设立释疑排难实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跨度性”的良好途径。在实验中,使疑难迎刃而解,它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进程跨度性”。
一、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如我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出示课题,指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提出:“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的尾巴为什么会断呢?它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这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学生寻找答案,在看书时发现疑难问题可以讨论,学生读课文后,又问“小壁虎为什么爬在墙上不会掉下来?”小壁虎的尾巴断了,痛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掌握了一些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二、发散教学,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采用发散教学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不人云亦云,敢于想它人之未想,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升华挖掘出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方面发展,例如:回答一些灵活题目或给课文分段,讲段意,只要学生思路正确,答案必然百花齐放,如教《乌鸦喝水》这一课,我这样问:“乌鸦真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学生更聪明,大家齐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我有更好的办法,乌鸦可以找来一根空心的管子就可以象我们喝可乐一样喝到水”。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斜着放,就可以喝到水了”……学生想出了一系列办法。引导结合当时情况,选择可行的办法,通过分析比较,推理,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展开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的提高,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狼和小羊》后,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同学们跃跃欲试,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想出了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不停啼哭,喊妈妈,唤起了母狼的爱子之情,狼不但未吃小羊,还给小羊奶吃。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教师相机点评,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营造气氛,激发思维兴趣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兴趣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可让学生做好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让学生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实验结果是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根据现象,让学生猜想其中原因。又如,上初二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四、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又如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
化学新课标指出,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实验和自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的本质就是求新,无新便无创造,“新”就是“异”,所以一定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精心设疑,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可见,设疑是诱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1.布疑要适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课怎样开头,怎样引出课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老师往往通过布疑来设置“悬念”开始新课,激发学生追求新知的强烈欲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课尾“暂别”时设下新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类似“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心理欲望,以及培养学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发探求新知识的开拓意识.
2.设问要巧妙
设问“巧”,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问“妙”,才能使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收到寓教于问的效果.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规律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或改进他人的实验方案.由教师启发、引导、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这样,既打破了单一枯燥的传统模式,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敏捷性是思维的主要品质,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有了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才能够在迫切的情况下积极思维和周密考虑,从而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得出结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地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多样性.
1.知识抢答
例如,在讲“碳的单质”时,教师可设计一些抢答题,并把这些问题提前一周交给学生做准备,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答案,小组成员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提出抢答比赛的规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抢答.结果表明,学生能在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紧张状态中,迅速分析、思考、讨论、抢答.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发散性.
2.中心发言
中心发言是指事先将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一些思考题,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寻找答案,然后挑选准备充分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中心发言,接下来由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补充和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指正.这种形式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3.挑起争议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已日益显露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人才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必须依靠创造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师应该大胆探索,充分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教育要培养学生综合创造素质(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技能等),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和单纯应付考试。那么,实施语文创造教育,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认为:
一、开发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创设良好的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开拓学生爱学、乐学的新天地。教师要将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向“探索——研讨——创造”,不但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教学生学会创造的规律和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创新教育应以正确的学生观营造新颖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和追求统一、标准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因此能否以正确的学生观指导语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目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就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更相信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新颖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可使声、像、文结合,打破教室时空的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相生,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创造教学时空。如在学习《新解质疑》一课时可以出示寒山寺的图片资料,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以深情、富有穿透力的《我心永恒》配合《泰坦尼克号》节选的学习。图像、绘画、实物等都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惊喜、陶醉、激动,在无形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增加丰富有效的学习信息。要让学生有所创造,须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教学密度,增加有效信息。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各门学科互相交融,加大科技含量。利用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上《醉翁亭记》时,有学生对课本彩图中醉翁亭建在一个园子里而没有如文中所说的“翼然临于泉上”提出质疑。我在充分肯定了他观察细致,敢于探索的同时,鼓励学生一起动手,查找资料。结果学生们在《文汇报》上找到了关于醉翁亭的介绍,了解到该亭历史上曾几次毁于兵火,多次重建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此亭非彼亭。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这件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开发全面立体的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运作,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交替进行。教学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心理审美场,使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主动参与。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质疑、讨论、辩论、复述,用图画出课文情景等。如在学习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设计正向和逆向的辩论作文题“逆境出入才”和“顺境出人才”等都可以锻炼发散思维和创造精神。作文教学是开展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如果引导得力,学生会有令人惊喜的表现。《我的老师》这样一个老掉牙的题目,学生却出人意料地写了邻居家的五岁孩子:“虽然他没有多高的学识,但他的所作所为却足以让我敬佩、效仿,他是我的老师。”
二、拓展课外的生活教学渠道
语文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生活,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创造教育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生活课堂中取得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音乐教学 学生 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教材中,具有很多可创作的因素,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给学生的创作提供机会和可能。
在三年级欣赏《森吉德玛》一课时,我描绘了一段诗一般的语言意境: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天上白云朵朵,地上牛羊成群,马儿悠闲自在地吃着青草。在这如诗如画的草原上,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是那么爱好舞蹈……学生的思维迅速被调动起来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我叫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管弦乐合奏曲《森吉德玛》,并展开联想。听完后,有位说:“听第一段时,我好像悠闲地坐在马背上,眺望着四周,风儿轻拂着我的脸,空气是那么地清新,心情是那么地舒畅……另一位同学说:“听到第二段,好像是在晚上,中间一个大火堆,周围由很多人围成了一个大圆圈在跳着舞,中间领舞者是草原上的舞后森吉德玛,她还邀请我跟她一起到中间跳舞呢!我跳得非常开心!”
在《山谷静悄悄》一课的合唱教学中,我潜心挖掘教材中描绘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内涵。为学生创设了感受这首艺术歌曲所表达的意境的学习环境:音乐教室的讲台前,布满了鲜花绿草。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投影出巨幅森林画面。照明灯上布置一些深浅不一的绿色彩条,使教室的光线适度,柔和。黑板上挂着工整,清晰的大歌片,十分醒目。当音乐声起,随之播放从电视片《动物世界》中剪辑下来的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录像片断:巍峨的群山、壮观的瀑布、静静的山谷、缓缓的小溪、山间的野花、林中的小兔……这首艺术歌曲的形象有静、有动,随之动感不断加强,后力度渐弱到最弱。在这音与像完美结合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的情感为之感动。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感受着祖国的名山大河之壮美。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准确漂亮的指挥手势,流畅而富于表现的钢琴伴奏等,无疑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使他们准确地捕捉到歌曲的艺术形象,并把自己听觉和视觉的感受,融汇到那有控制的、柔美和谐的发音中,那起伏的歌声,描绘出充满生机美丽山谷的形象,也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赞美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儿童的综合审美素质。
二、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天性好动,如果教师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或淡化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那么音乐教育无疑会失败。回归自我,让学生努力表现自己,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1.做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音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可依据参考书上的所述进行编排,但是这未免太狭隘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编游戏,通过自编游戏,培养其创造意识。游戏要注重与音乐相结合,注重多变(重复游戏,学生会厌倦)。如《接龙》游戏,就有多种玩法:可在座位上接;可将座位摆成圆圈来接;可在室外接。在游戏中,教师更多的应该是考虑怎样与孩子建立一种默契,顺着孩子的创造思路走,这样师生的身心均得到舒展。
2.做简易乐器。教师自制乐器屡见不鲜,如果让学生与你一起动手,学生会很乐意接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用竹筒做双响筒,用牛皮筋绑住金属片做竖琴,用塑料皮蒙住竹筒做鼓,用钢筋弯曲起来做三角铁……还有许多自己创造发明的乐器可以为你的课堂增色许多。通过这种教学,说不定以后我们的学生会成为新乐器的发明者。
3.做一回作曲家。在《儿童音乐》杂志上,我们经常看到儿童的音乐作品,虽然其中也有大人的痕迹,但基本是儿童的。我就经常让学生唱这些同龄人的歌,学生会觉得这类歌曲很贴近自己,学唱的热情非常高。于是我说,我们刚才唱的是和你一样大的儿童写的歌,你会创作吗?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张口就来,你会听到很好听的旋律,这就是学生音乐体现与创造意识相结合的作品。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上《小雨沙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雨声沙沙的录音,学生听声音画画面,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教师再用动画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根,长出绿油油的叶子,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看画面――听音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词意,同时也培养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力。学会了唱这首歌曲,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种子的发芽、生根、长叶。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在欣赏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
又如,《两只小象》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歌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电视上呈现象的迷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关键词:课堂;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10-02
一、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
笔者于2009年在兰州市榆中县的恩龄高级中学就“课堂管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对3600多名学生发放了400份问卷,收回386份,对9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对象,现场观察和记录了40多节课,之后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课堂管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义重大;开放型课堂管理比传统型课堂管理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度,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程度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意识;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的创造热情。那么如何进行课堂管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二、对策研究
第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知识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基础,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的。创造性思维实际上就是知识在较高层次上的重新组合的思维方式,因此,知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知识越丰富,知识重新组合的可能性越大,创新的可能性越大。但创新需要的知识不是“窄深”型的,而是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某一方面精深的理论知识,总之,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是其重要的条件之一,知识越丰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创新就越容易发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课本知识之外,应补充给学生相关的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提高个人综合知识水平。
第二,尽可能采用开放型课堂管理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采用开放型课堂,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允许、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环境。这样的课堂管理下中,教师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过多限制,学生就可以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表达个人看法。只有宽松的环境,人的身心感觉自由,思维才能驰骋,想象才能展开,创造性思维才可能处出现,创新才有机会发生。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表达想法的机会,不对其解决问题的过程预设任何圈套,课堂中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包容“唱反调”的学生,激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相信自己的判断,用各自独特的语言和思维对问题进行表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有创新行为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要及时表扬和奖励。
第三,提高学生的创造愿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创造愿望是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而自我实现是一种个体发挥自我潜能的要求,所以创造愿望越强,主体则越会尽力表现自己的能力,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意识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根本动力,更是维持创造性思维、克服思维过程中的困难、使创造性思维活动持久和深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提出一些开放型、多解型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多种解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存在唯一答案,解题方法不固定,具有多样性,学生在寻求解题方法和最终结果的时候,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更是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以及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就得到了开发和提高。
第四,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个章节或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之后,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来主讲。可以指定人选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推荐,也可以让学习小组共同准备、推荐代表,或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准备、每个学生都要走上讲台讲解,后面的学生对前边的讲解可以补充,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例如,当学生学完函数之后复习时,可以让学生主讲,当然为了上课时课堂精彩生动,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的准备工作进行预先指导、提供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第五,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不仅需要强烈的兴趣,还需要广泛的兴趣。只有知识深厚,兴趣广泛,才有利于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思维才能更开阔。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最大限度的挖掘。调查显示:由于老师对学生创造欲望注重程度的差异,班上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偏爱也就不同。注重创造愿望培养的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学生的创造力火花就容易点燃,学生在感受到创新的喜悦的同时,自然表现出对课程的偏爱。相反,如果老师忽略对学生创造愿望的培养,甚至在学生表现出创新想法或行为时教师给予否定,将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六,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创造天赋,只是程度不一。自信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心理基础,自信的人勇于挑战自我,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自信的人善于挖掘个人潜力,使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潜在的智力因素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促进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自卑感会蒙蔽人的双眼,经常会让人看不清个人的能力,忽视自身的创造潜能,很难意识到创造潜能需要自身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而时常认为创造与自己无关,与普通人无关,创造是天才的专利,最终使自己的创造潜能难以发挥,所以,树立自信心是创造潜能发挥的起点。
第七,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设一个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场景,提出一个问题,最好的情形就是能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回忆、联想或想象,从已有的知识中寻找解决办法,通过不断尝试,寻得最佳解决方案。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开放的,没有固定解决办法,也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或结论,而且多数情况下,已有的条件不完备、不明了,有待我们去发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开放型问题着手,要求学生发挥个人能动性,运用各种方法去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和合理结果。
最后,合理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做出合理、恰当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重要保障。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也就决定了培养出什么规格的学生。因此,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就要改进教学评价,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加创造性在教学评价中的比重,充分肯定创造性思维的内容,逐渐使评价的过程应由“检查”转移到“引导”上来。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季素月.创造意识的培养与数学学习环境[J].数学教育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