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

第1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一、正确认识数学思维的基本内涵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处处都包含着广泛的数学知识。而数学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定量描述与定性把握,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通过概括与抽象形成了基本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因此,数学的本质中带有明显的模式化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所讲授的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在生成完整记录之后的数学,是数学实践模式化的一种成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有效的数学思维锻炼,首先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数学能做什么?数学是怎样被模式的?数学的公式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模型的整体建立过程。教师可以举例如数字“7”是怎样得来的,教师可以为学生说一些常见的带与7有关的事物。如一个星期有7天时间,北斗7星,山下有7只小山羊,妈妈给了自己7颗糖果等。通过这些有关于7 的数量的列举,再通过抽象与概括后就建模成为了“7”这个数字。而学生要想真正地认识7,就必须分别认识什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7?什么是看不见却又存在的7?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数字的学习才算是真正地开始,数学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

二、充分把握数学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把握好数学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数学知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模型之间的连接和先后次序问题。举例来说,小明与爸爸一起摘果子,爸爸说:“我采了3筐,每筐12个”。小明说“我采了6个”。两人一共采了多少个?正确列式为12×3+6和6+12×3。两种算式是因为爸爸和小明有先说与后说之分。然而不管先后,他们所叙述的都是相同的事情,属于同一个层面。属于等价并列关系,均是对于数学逻辑关系的正确陈述。为什么不能列成12+3×6呢,因为3筐与6个没有关系;为什么也不能列成3×(12+6)呢,因为按综合法考虑,3筐只与12个有关系。没有同时和12个与6个产生关系。从分析法考虑,要求“二人一共采了多少个”,就必须先分别知道它们各自采了多少个,小明是6个很明确,爸爸是“3筐,每筐12个”,当然要先求出来。上述分析也证明了计算时为什么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四则运算规则,“二人一共采了多少个”的问题同时也阐明了二人采的个数的联系。通过类似例子的列举,使学生进一步锻炼了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数学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三、为学生开辟数学思维训练的空间

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思维训练必须有一个组织严密的“场”。在这个场里不仅要提供思维训练的材料,还要有思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如上文所述学生对于数字“7”的认知过程,不仅始终进行着形象思维的训练,而且从认识到应用的过程也伴随着内在的逻辑思维,那就是“客观事物―建立模型―再认识客观事物”。对小学生的思维训练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以逻辑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数学形象的借用来使数学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化,从而促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促进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促进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有机统一

第2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55-01

随着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断深入,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重视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呢?我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那么,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从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张师傅,任务完成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以此来激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渗透了“知识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鼓励学生有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教学民主,教育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大胆创新,敢于质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我在一年级教完20以内数的连加后,出示这样一道题:6+6+6+6+6+=?多数学生是推塔式:6+612+618+624+6=30,而韩静同学别出心裁,是这样想的:

思想奇特,闪耀着创造性的火花。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出这种独特的见解。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小学生感知和思考问题,以顺向思维为主,应用题的复杂性与小学生的顺向思维为主的特点产生矛盾。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进行应用题的逆向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在遇到逆向思维的应用题时,学生可能会发生思维障碍。因此,必须有意识地设计顺向与逆向的应用题训练,以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例如,一道顺向思维应用题:

水果店运来20箱梨,每箱25千克。卖出3.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此题改编成逆向思维应用题

水果店运来20箱梨,每箱25千克,还剩17.5千克,卖出多少千克?

让学生感知到问题和条件的改变后,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又发展了发散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也深化了对应用题的题意和理解。

四、运用知识迁移发展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用好教材,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如:教学被乘数的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时,教材中前两个例题是想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道理。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这部分内容的。

1、复习时光出示4个盘子,分别放着2个桔子

学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2+2+2+2=8

乘法算式:2×4=8

2、然后导入新课,老师现在把盘子里的桔子拿走,问:(1)每个盘子里有几个桔子?

(2)三个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桔子,写出加法算式:

0+0+0+0=0 乘法算式:0×4=0

(3)想一想:0×6=? 0×8……

6×0=? 8×0……

通过复习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授内容,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为新知识打下铺垫,这样,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学习就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秀花.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J].内蒙古教育,2014(04):14-15.

[2] 张 雪.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84.

[3] 张二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新课程学习(上),2013(06):75-76.

[4] 高凤连.浅谈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训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04):110-111.

[5] 张玉胜.让知识浸润着数学思维――《量与计量》思维训练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1(17):31-32.

第3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一、把数学游戏融入小学数学课程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中有什么吸引着学生呢?我们总结了六个原因。

有情境:游戏的元素包括了图像、音响、色彩、振动、效果、符号、角色、故事和情节……构成了多元化的情境。

有规则: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获得极大的满足。

有体验:学生在游戏中反复体验各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和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体验的经历。

有过程:游戏有不同的难度级别,学生在达到和通过一个又一个级别的过程中享受游戏的快乐。

有评价:游戏允许学生失败,更允许不断尝试,每一过程都能获得及时的评价。

有交往:游戏中可以形成无数的儿童交往“圈子”,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和竞赛,社交性和参与性是游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我们认为小学数学课程应尽可能多地融入游戏精神,只有让学生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好玩”和“有趣”,才能真正热爱数学。而在数学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和世界都有着许多经典的游戏,比如七巧板、24点、魔方、数独、数棋……这些游戏中蕴含的数学历史、知识和智慧都是数学课程实施和开发的丰富资源。另外,教师以当下的数学课程为内容自主开发的游戏,同样能让学生在玩中学。比如一年级教师发现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口算不感兴趣,就以此为内容,开发了“迷你计算牌”,学生人手一份,随身携带,常聚在一起“玩牌”,风靡一个学期后,班级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大大提高。

因此,我们根据一个学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整体性地选择、梳理和开发合适的数学游戏,数量一般为3~4个核心游戏。同时提供了现实中的数学游戏和电脑上的数学游戏,并将数学学习和游戏统整到一个整体反馈评价的系统中,即不把学生的各个游戏过程割裂开来进行反馈评价,而是统整到班级“数学吉尼斯”中统一反馈评价,并与全校“数学吉尼斯”对接。

二、把研究性学习融入小学数学课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多数是在课堂中进行,一般都只能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同样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同步学习。同步学习有其效率高、易操作的优势。然而,也有其突出的两个问题:第一,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关照。事实上每个人的学习水平和方式都不相同,在同步学习中,固然这些都可以成为差异性资源,但也往往有学习结果趋同的危险。第二,缺乏对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的关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常无法充分地经历应该经历的数学活动,也无法充分探索应该探索的数学问题,更无法积累应该积累的数学经验。因此,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数学课题引入整个数学课程,将同步和异步学习相结合,将可望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在不断的研究中,明确了以下认识。

经验:学生是有一定数学活动经验的人,并需要在自由和合作的数学活动中充分获取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自由: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合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群体研究的互动。

计划与任务:提供明确的研究时间、研究目标、研究指南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分四个步骤实施:

1.选择需要研究的数学课题

将本学期学生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系统梳理(低年级一般由教师完成,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选择3~4个核心的数学小课题。

2.提供数学课题研究的指南

包括完成研究的时间、研究路径的建议、研究过程的记录、研究成果的呈现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技术工具等。

3.学生规定时间之前自主或合作研究

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先研究某个课题,只要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即可。教师适时关注学生研究的进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尽量不干预)。

4.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展示和提升

学生用多种形式在教室墙上、研究性学习空间里进行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概括,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三、把科学的思维训练融入小学数学课程

数学教学的独特价值之一是学生通过对数学特有逻辑系统的学习和思考,在与现实生活沟通的过程中,在从具象到抽象的提升过程中,把丰富的体验和认识转化为自身的逻辑推理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的力量。作为一位有着20年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数学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如上述所言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我们应把科学的思维训练融入数学课程中,思维品质的提升将会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体验。

事实上,思维训练的课程早就有之,设置也不难,但是要想科学有效,就必须有“大数据”的“积累”和“挖掘”!

何为“大数据”的“积累”?比如,我们用思维训练的课程对一位学生进行了训练,我们得出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样本数据”。这好像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因为思维训练之后的评价还是只能凭人的经验来判断。但如果这个课程已经有10万人、100万人甚至更多的人完成过了,这10万人、100万人甚至更多人的“样本数据”积累起来就可以称之为“大数据”。

何为“大数据”的“挖掘”?有了“大数据”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多层、多维、多元分析,从而总结出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反过来指导以后进行同样的思维训练的人。

那么,思维训练课程的形态是怎样的呢?第一种是“游戏”方式,只有用游戏的方式才能吸引小至6岁、大至100岁,超过500万人完成整套的思维训练课程。第二种就是“新技术”和“新工具”方式,只有应用的“新技术”和“新工具”才有可能应用“大数据”的成果。

四、把新技术和新工具融入小学数学课程

新技术对小学数学课程实施和开发而言,除了构建利于学生充分参与和分享的环境外,还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教与学的先进工具,我们缺少的其实是对其进行整体的梳理和应用而已。我们初步分成了四类。

1.支持学生数学学习探索的新工具

比如,“Number Pieces”能支持学生探索数与运算领域,对于数的概念、运算概念的形成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如“Geometry Pad”能支持学生探索图形和几何领域,对于平面图形的性质和测量的研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如“Solids Elementary”对于立体图形的探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式,对于学生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又有很大的作用。

2.支持学生数学学习“类课程化”的新工具

这一类工具本身就类似于一个独立的课程,有些就是以先进的理念开发的,有些甚至包含了完整的课程评价。比如,“数学之王”就对计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几何、比较、疑难、测量、分数十个领域进行开发,每个领域又包含十个不同的等级,并内置了Game Center的课程评价工具。再如,“星宝贝数学”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对1~2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3.支持学生思维训练“类课程化”的新工具

这一类工具本身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相关度看似不高,但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数学思维的训练提供了“类课程”工具,比如“星宝贝思维”“Fit Brains”等。“Fit Brains”的开发就基于先进科学研究,特别是对“大脑科学”的研究,课程以游戏的方式提供,并同样内置了完整的评价体系。

4.支持学生数学练习巩固的新工具

比如“MathBoard”“C Addition”“尼奥数学”“小学口算”等。它们提供了某个数学学习领域内学生练习巩固的训练。“MathBoard”对数学整数计算的练习提供了灵活的设置,整数的四则运算的练习使用这个工具来进行。

第4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启发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从小学数学的学科构成来看,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启发、培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一种思维的过程;思维方法的运用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启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数学思维方法的启发不够重视,大多只是重视机械地教学数学知识,而忽视了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思维启发不够重视的表现有:重结果,轻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重教师“一言堂”,轻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研究;重标准答案,轻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这一系列灌入式的教学方法的存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反思的。启发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原动力,也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不竭源泉。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定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好奇特性,保护他们好奇心强的优点。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发问,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解决自己、教师、同学提出的问题。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更培养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生活中的实际素材或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一起讨论、一起解决。这样,小学生在认识生活、感知生活的同时,学到了应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更培养了他们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民主开放,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死板、严苛、偏心、凌驾于学生之上时,小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将被教师所限制、压抑,甚至扼杀。因此,只有当教师对学生民主开放,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时,才能真正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民主、平等的氛围里,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健全他们的人格。

四、注重观察和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实物,或演示教具、实验、制作等,直观操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数学定律、概念、法则等有一个清晰而直观的认识,有助于他们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此外,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放在实践和平常的训练当中,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年级的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上有不同的任务,但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小学一年级抓起,贯穿到每一节课中,无论是学习新知识、做练习,还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都要根据具体内容有意识地把思维训练放在平常的学习之中。

五、运用新的思想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启发,还应该运用新的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以上思想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启发和训练,不仅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他们能快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能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以上思维方法只是教学过程当中,较常用到的一些方法,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将更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知识广、善思考的人才。数学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学科,数学的发展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也能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在小学阶段就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有意义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的运用需要数学,数学学习更离不开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应贯穿始终。小学数学教师应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并有长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为他们创设积极、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思考,不断地掌握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春国,《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天地》,2011(12)

2.曹平,《小学数学思维教育机制》[J],《教育科学》,1995(2)

第5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课外阅读;阅读材料;阅读习惯

众所周知“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很多教师把这句话挂在口头上,而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从学生学习到教学评价,都要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本,开展富有实效的思维训练活动。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点粗浅的看法,主要从思考之源、思考之程、思考之法、思考之评、思考之习五部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一、把握思考之源,促其善思

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必定善于思考,而学生的“思”,是最先源于“问”。当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矛盾时,认知结构将会出现不平衡与不和谐,其内心深处会有懵懂的知识碰撞,就会产生一种力求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力,以及相应的质疑。此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把数学信息和提出问题有机结合,把质疑与提出问题融为一体,善于捕捉思考之源,深挖课堂中生成的思维训练点。

二、关注思考之程,使其深思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课堂教学的生发点,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对问题的思考全过程,并积极捕捉巧妙利用,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种数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关注学生个性化行为,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思维过程,并逐步引导其深入思考、持续思考。

三、授予思考之法,导其会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考的方法,了解学生思维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因势得导,教给思考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需要时间和耐心,教师要通过“望闻问切”全面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以及运用此方法时是怎样想到的。

四、开展思考之评,引其反思

反思评价是学习者自身内涵的充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评价,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和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又引发什么新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反思需与实践同行,关注并合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数学问题。在反思与评价时,要珍惜学生的点滴成功与进步,使其评出自信与喜悦,进一步完善自我认知,充实自身内涵。

五、培养思考之习,让其乐思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过:“懒于思索,不愿深入钻研和深入理解,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为此,我向学生讲述了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典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是坐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打在头上,我会怎样想。”结果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没有思考的习惯。牛顿因为喜欢思考,因此他会在别人没有怀疑的地方去怀疑,他生活在思考的思维世界里。

学生碰到问题时,教师不应急于帮助引导,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教师贵在适时和适度的点拨启发。再如常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班级活动或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时间。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训练学生的思维。总之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点点滴滴地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勤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养成积极的探索与深度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思考产生兴趣,富有思考的热情,数学教学活动过程才具有无穷的魅力。

参 考 文 献

第6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第7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数学素养

【分类号】G623.5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数学教育的作用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五种教学方法:

1、阅读学习方法,教师科学地组织学习材料,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提纲引领,抓重点,从而科学阅读,正确理解题意。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本。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资助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2、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探索――讨论交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

3、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4、数学思考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5、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综合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体的细节或成分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必须将学生引入整体和系统上。引导是否得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命题。

二,注重数学语言训练,提高数学语言能力

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教学中组织学生说算理,说思路,更要训练学生数学语言准确性、有序性,以数学语言促其思维。可以开展:

1、式题表述训练根据每个式子题,译成文字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述。如(7+2.3)×5译成:①7加2.3的和乘以5,积是多少?②5乘7与2.3的和,积是多少?③把7和2.3的和扩大5倍,得多少?④5个7与2.3的和,积是多少?

2、编题激发思维训练创建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思路去组织语言进行说的训练。如某农场原有化肥5吨,,农场现在存化肥多少吨?学生补充:①现在又买来化肥7吨;②已用去化肥3吨;③现在买来3车化肥,每车5吨。

3、用题教学时引导学生审题时说题意,析题时说思路,解题时说列式依据,训练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叙述。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出示: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卖11元,一共可卖多少元?首先让学生认真审题,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知道有5箱热水瓶,求一共可卖多少元?要先算5箱共卖多少个,或知道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卖多少元;要先算每箱热水瓶卖多少元,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思路,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解答出来。

三、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思维的训练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启发,引导和点拨。教师应不断分析、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改革中,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1、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如:在教学应用题“一台电视机价格是1500元,一台计算机的价格是一台电视机的5倍少40元”时,教师可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从不同侧面提出问题问题并乐于解答。学生用立体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维是多向的,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2、快速准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3、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筛选提炼出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例如,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以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

总之,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不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可以结合其他的途径进行培养。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有意识的教学活动,切实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束镇文. 摭议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数学素养培养[J]. 上海教育科研 , 2013年02期

第8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基本技能。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对数学的兴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许多教师都明白这些道理,于是积极响应课程标准要求,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将生活中的计算带入课堂,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在习惯了一套计算教学模式后,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还需要深入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1.1创设故事情境,培养计算兴趣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使枯燥乏味的计算课,充满了生趣。例如在巩固“7的加减法”时,我先出示小猫在草地上抓蝴蝶的情景图,一共7只蝴蝶,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小猫在草地上要做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出故事情境。让小猫继续抓,根据小猫抓的结果,列出算式。这样通过教材创设的小猫抓蝴蝶的情境,学生在全情投入帮助小猫抓蝴蝶的过程中巩固计算,不但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高了。

1.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3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

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给学生讲清计算算理

数学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3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数学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3.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

4.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第9篇: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

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思维规律,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字、图形、符号通过演示、观察、拆析来理解应用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欢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从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如下面这道题:绿草茵茵好牧场,一牛恰好吃1月(30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长,假定生长速度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析题目结构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头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两牛刚好吃一旬,也是指两头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长的牧草。但是,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不便计算。因此,我们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两牛10天就吃了20份。

四、对应用题进行反复系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