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生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三华李;病虫;特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9-0032-02
三华李属于蔷薇科,中国李属中一种。最早在广东翁源县三华镇种植而得名。信宜市于20世纪70年代从翁源县三华镇引种到钱排镇种植,后扩展到平塘、合水、新宝、茶山、旺沙、怀乡等镇,成为广东省信宜市的特色水果,以其果大、甜脆、质优深受顾客青睐。信宜三华李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凭借其独特的山区高寒气候环境优势,李果品质优良、口感极佳,享誉海内外。2006年信宜市荣获“中国三华李产业龙头县(市)”称号;2011年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农村报、广东营销学会、南方农产品贸易网承办的“岭南十大佳果”评选活动中,信宜三华李荣获“岭南十大佳果”第二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三华李种植面积达15 333.30 hm2,年产量达100 000 t,年产值约10亿元。信宜市已成为广东省最大的县级三华李生产基地,种植三华李已成为信宜市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三华李产业成为该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三华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三华李的病虫害已构成产业发展的威胁,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1 三华李主要虫害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1.1 蚜虫
1.1.1 为害特点 一般以成虫,若虫群集嫩枝叶、花蕾、果上吸汁为害,导致植株器官畸形,营养恶化,生长缓慢或停滞,还可诱发煤烟病及传播多种病毒等。
1.1.2 防治措施 首先是保护和利用天敌。常见的天敌有多种飘虫,草青蛉和食蚜蝇等,对蚜虫的控制作用很大,当天敌数量很多时,尽量不喷药,以促进天敌繁殖。其次要加强果园检查,掌握在春芽萌发花未开放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 %扑虱蚜WP 2 000倍液或10 %蚜虱净WP 4 000倍液喷施。
1.2 小食心虫
1.2.1 为害特点 小食心虫又名李小蠹蛾,是为害三华李果实的严重害虫,以幼虫蛀果危害。果实早期受害易脱落,中后期受害时在蛀入孔流出泪滴状果胶,果逐渐变紫红色,提早落果或失去食用价值。
1.2.2 防治措施 利用黑光灯、糖、醋等诱杀成虫,或用30 %桃小灵EC 2 000倍喷施。
1.3 李尺蠖
1.3.1 为害特点 为害新梢,取食叶片,食量大、暴发性强。如不仔细观察或防治不及时,会在1~2 d内将整株树的叶片吃光,然后抽丝下垂借风力转到其他树上为害。
1.3.2 防治措施 在尺蠖始盛期(即刚发生幼虫时)可用90 %敌百虫晶体800~1 000倍液喷施。
1.4 桔小实蝇
1.4.1 为害特点 桔小实蝇俗称“针蜂”、“蛀果虫”,是一种重要的毁灭性害虫。由于其成虫产卵于果内孵出幼虫,幼虫群集于果肉内蛀食,使被害果未熟先黄,造成果实腐烂落果,严重影响水果的产量和品质。
1.4.2 防治措施 及时清理落地果及被害果实,集中焚烧,或深埋地下,或用矿泉水瓶制成简易诱捕笼或果蝇专用诱瓶,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
1.5 金龟子
1.5.1 为害特点 多在晚间活动,成群聚吃叶片,白天潜入树头泥层。
1.5.2 防治措施 可用4.5 %高效氯氰菊脂EC 800~1 000倍液或2.5 %安杀宝EC 1 000~1 500倍液喷施树头泥层。
1.6 介壳虫
1.6.1 为害特点 一般以雌成虫及若虫刺吸枝干汁液,致树势衰弱,直至枝条枯死乃至全株枯死。
1.6.2 防治措施 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尽量避开天敌活动盛期用药;结合修剪清园,疏除虫枝达密枝集中烧毁;适时喷药,在初孵若虫期用48 %乐斯本EC 800倍液喷施2~3次,隔7~10 d喷1次。注意不宜使用40 %乐果EC喷施。
1.7 天牛
1.7.1 为害特点 先在树皮下蛀食为害至第二年,虫体长大后蛀入木质部为害,深达枝干中心,蛀成弯曲的孔道,蛀孔外堆有红褐色锯末状虫粪,造成树中空心,阻碍树液流通,使树势衰弱,以致枯死。
1.7.2 防治措施 冬季进行树干涂白。在4~5月加强果园检查,发现树干有新鲜虫粪时,用铁丝钩挖蛀入木质部的幼虫或在虫孔内塞入沾有50 %敌敌畏EC的棉花球,用粘泥堵住孔口熏杀幼虫。
2 三华李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2.1 炭疽病
2.1.1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新梢叶片和果实。叶片病斑多始叶尖或叶缘,半圆形或不定形、为淡褐色、有时斑出现水渍状晕环,新梢受害,初呈椭圆形或梭形小斑,褐色,稍下陷,若病斑扩大并绕茎一周,可致患部上下段枝梢枯死,叶片萎垂。果实近成熟期较易受害,果面出现褐色近圆形病斑,稍下陷,扩大后易造成果腐,潮湿时上述各患部表面场可出现朱红色液点。每年4~7月高温多湿易发病。
2.1.2 防治措施 结合修剪清园,改善果园通透性,清除病枝、枯枝、病果集中烧毁。在萌芽期及果实膨大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50 %多菌灵WP 500倍液或70 %托布津WP 1 000倍液防治。
2.2 穿孔病
2.2.1 为害特点 穿孔病有真菌性和细菌性两种。危害枝、叶、果实,主要为害叶片,初生赤褐色小斑点,后穿孔。严重发生时,引起大量落叶。真菌性穿孔病被害叶片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病斑周缘明显,稍具轮纹状,外周有时呈紫褐色,有些病斑联合成不整形的大病斑,后期在病斑的正反面均可产生灰褐色霉,最后病斑干缩,脱落而成穿孔。细菌性穿孔病叶片受害初期,产生水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天气病斑背面常溢出黄白色粘稠的菌浓。病斑脱落后形成穿孔或有一小部分与叶片相连。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互相愈合,使叶片焦枯脱落。干旱季节尤其果园管理粗放,肥水不足,有利病害的发生,因此干旱的秋季至落叶前发生较为严重。
2.2.2 防治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清除病原:合理施肥、灌水和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生长季节和休眠期对病叶、病斑、病果及时清除,特别是冬剪时,彻底剪除病枝,清除落叶、落果,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越冬菌源。药剂防治:在树体萌芽前刮除病斑后,涂波美25~30度石硫合剂,或全株喷施1︰1︰100~200波尔多液或波美4~5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从5月上旬开始每隔15 d左右喷药一次,连喷3~4次,可用50 %代森铵AS 700倍液或50 %福美双WP 500倍液。
2.3 白粉病
2.3.1 为害特点 三华李叶片正面现不定形褪绿黄斑,与黄斑相对应的叶背面则出现白色粉霉,粉霉斑扩大并相互连合,叶背面覆满白粉层,叶正面则出现褐色枯斑,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嫩叶受害还可致畸形扭曲。
2.3.2 防治措施 结合修剪清园,改善果园通透性,并注意清沟排渍降湿。于春梢抽发期及幼果期进行防治,可选用45 %咪鲜胺EW 1 000~1 500倍液或10 %世高WG1 000~1 500倍液或40 %福星EC 6 000~8 000倍液,每隔7 d施1次,连续施3~4次。
2.4 黑星病
2.4.1 为害特点 为害果实,病菌一般在果实硬核期上树入侵果实。
2.4.2 防治措施 冬季清园时剪除病枝及清理地面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在幼果期、硬核期、果实膨大期各喷1~2次杀菌剂,可选用5 %霉能灵WP 800倍液或75 %甲基托布津WP 800倍液或58 %雷多米尔WP 400倍液喷施。
2.5 流胶病
[关键词] 棉花 常见病虫害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137-01
棉花是从亚热带地区移植过来的作物,在春夏时段播种,夏秋季成熟,其生长过程需要有充足的光照和相应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河南地区的气候特点相对比较合适棉花生长。棉花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相应的病害和虫害,对其良好生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随着各类防治措施的实行,各类病虫害也在不断升级,给防治带来了难度。只有全面了解各类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依据实际情况,才能对相应的病虫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确保棉花的正常生长。
一、棉花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立枯病
立枯病是在棉花生长初期出现的病症。立枯病会导致没有出土的棉花种子形成相应的烂芽或烂种。而对于出土后的棉苗,立枯病会导致其根部产生相应的黄褐色病斑,并逐渐扩散开来,造成棉苗幼茎的凹陷和腐烂,甚至会棉苗产生相应的枯死。
针对棉苗出现的这种立枯病,本站通过相应的实地测验得出如下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1)分别用一半用量的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并用其600倍液进行相应的喷洒;(2)用70%用量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并用其600倍液到800倍液进行相应的喷雾;(3)用立枯净800倍液到1000倍液对棉花幼苗进行灌根和喷雾。
2. 细菌性角斑病
细菌性角斑病是棉花生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细菌病害,它是由油菜黄单胞菌棉葵产生相应的病变而引起的。棉籽是这种细菌病的主要浸染源,同时,病残体和土壤中残余病菌也是产生这种病害的因素。一旦产生这种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的相应部位会产生一定的菌脓情况,这种病菌还能通过风雨和昆虫产生传染性的传播,从而导致这种病害得到大面积的流行。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还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在一些温室大棚中容易产生相应的发病。
针对这种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种植户可以在苗期实施相应的中耕,使土壤的湿度相应降低,还要在施肥时增加磷钾肥的用量减少氮肥的用量。与此同时,棉花种植户还要加强相应的棉田管理,合理地整枝打杈,并及时清除相应的老叶和病叶,避免病菌的残留和扩散。此外,棉户可以用72%农用链霉素按3000:1的比例,按每亩60千克药液喷洒,也可以用12%绿乳铜600倍液进行喷洒。
3. 炭疽病
棉花生长过程中的炭疽病会使其植株根部出现相应的红褐色斑点,而后转变成紫褐色凹陷斑。与此同时,棉花的子叶和茎部也会受到影响,出现相应的病变情况。棉花的炭疽病在严重时会出现失水纵裂,甚至幼苗枯死的情况。
针对棉花中的炭疽病,可以用一些湿拌种或浸种方式来预防。首先,可以用70%代森锰锌粉按每100千克种子500克粉剂的比例进行湿拌种;其次,可以用40%的五氯硝基苯按每100千克种子1000克的比例进行湿拌种。此外,还可以用50%的多菌灵可湿粉按每100千克种子250克的用量,再兑250升的水进行浸种,浸种时长保持在24小时。
二、棉花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1. 棉铃虫
棉铃虫是棉花常见虫害中的杂食性害虫,其幼虫会蚕食或破坏棉花的生长点和棉花蕾铃,造成相应的虫蛀或腐烂脱落等现象;其成虫会取食棉花花蜜,并能产出大量的卵子,对棉花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威胁。
针对棉花生长过程中出现棉铃虫的现象,我站经过实地研究发现,棉铃虫在产卵高峰期每天可达30粒以上。棉农应在产卵高峰期出现以前就开始进行相应的防治,可在每百株棉花中发现6-8头幼虫时就开始用药,并保持5-7施药一次的频率,一直到8月底。针对棉铃虫的施药,棉农可选用1000倍液的40%辛硫磷或阿维高氯,也可选用25%的三唑磷500倍液,也可对其交替使用。
2. 棉蚜
棉蚜,俗称腻虫,主要是通过吸食棉液中的汁液来对棉花生长造成影响。有棉蚜的棉叶上会形成相应的蜜露。被棉蚜损害过的棉叶会出现卷缩变小,叶片凋落等情况,进而或造成受害植株发育矮小,花蕾少,现蕾和吐絮拖延等情况。
针对棉花生长中的棉蚜虫害,棉农可以用喷洒杀虫剂的方式进行防治,既可以用蚜虱灵、速杀威等高效低毒杀虫剂,也可以用“镇蚜”或“云大- 啶虫”等产品,并按照相应的药液比例进行喷洒。
3. 棉红蜘蛛
棉红蜘蛛是一种有害叶螨,它寄生在棉叶背面,通过吸食棉叶中的汁液对其造成相应的危害。被棉红蜘蛛危害过的棉叶在最初会出现相应的黄白斑点,随着危害程度的加深和棉红蜘蛛的增加,棉叶会变成红褐色,甚至会出现脱落和整株棉花死亡的现象。
针对棉红蜘蛛,棉农可以用1000~1500倍液的20%三氯杀螨醇或40%氧化乐果、久效磷等进行相应的喷雾,会达到一定的良好效果。
棉花生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病虫害,给棉花的生长和棉农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困扰。本文通过实地研究,对棉花生长中出现的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办法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希望能给棉农们提供一些帮助,从而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源图像;融合技术;棉花;病虫害;识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TP391.43;S4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555-0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事农业劳作的劳动力总数急剧减少,农业生产与加工的逐步自动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从传统的根据农业部的病虫害监测调查规范进行调查,通过人工调查、人工记录,到微小昆虫自动计数技术、昆虫诱捕自动记录装置来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这些信息收集和数据管理都存在劳动量大、效率低、数据误差大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像融合技术在军事、气象、医学、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如何将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在农作物病虫害中是极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 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研究意义及发展趋势
棉花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一直在中国和湖北省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品种、栽培制度、生态环境等变化及棉花生长环境日益恶化,病虫害有不断加重趋势。危害棉花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斑病、枯萎病、黄萎病等,炭疽病在长江流域棉区的发生尤为严重,一般苗期发病率为20%~70%,严重时可达90%;黑斑病在阴湿多雨年份往往猖獗流行,给棉花生产造成毁灭性灾害;而枯萎病在棉区一直发生较多,死苗严重,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末枯萎病得到控制后,黄萎病上升为棉花第一病害。目前黄萎病发病面积达到全国棉田面积的50%以上,发病后棉苗减产30%~70%,有的甚至绝产,而且严重影响棉花品质。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棉花病虫害有效防治及控制已迫在眉睫。
1.1 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的研究意义
在进行植物保护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各类方法中,化学防治是投入少、见效快、收效大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在大生态区域内可能暴发成灾的重要病虫草害,化学防治迄今仍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一般可以挽回15%~30%的农作物产量损失。使用农药(各种杀菌剂、除草剂等)进行化学防治在世界各国一直占主导地位,它投入较少,防治迅速,特别是当大面积、暴发性病害发生时,只有化学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样,在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化学防治仍然是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对棉花危害的最后一道把关防治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这些农药会通过空气、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又由于棉花病虫害症状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农业生产者受个体素质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正确合理地判断病情,导致滥用农药、化肥等引起更大的危害;此外,由于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在减少,由劳动力不足带来的农业减产问题已日趋严重。所以,精确作物病虫害管理和机械化变量施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行。为实现精确的棉花病虫害管理和变量施药,首先要能够准确地识别棉花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传统的方法主要依靠生产者或专家经验来判断病虫害原因及其危害程度,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做到对病虫害做出精确定量分析和判断,因而容易造成不合理的病虫害防治,也对生产管理者的农技水平要求较高。一些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虽然能识别诊断棉花病虫害,但是过程复杂,不能进行实时处理。随着信息技术、光谱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使基于生物信息的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诊断成为可能。通过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取棉花病虫害信息,对已发生病虫害的棉花区域根据病虫害程度实行定量喷施农药。这样既可大量节省农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大幅度减轻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棉花病虫害防治水平。研究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对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1.2 棉花病虫害诊断技术发展趋势
纵观近几年国内对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诊断的研究,目前对棉花作物病虫害识别诊断主要集中在以专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和光谱技术上,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棉花作物病虫害识别的研究报道较少[1,2],而结合光谱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研究的则未见报道。目标的高分辨率和高识别率是对获取目标信息的基本要求,仅仅利用可见光范围或在近红外范围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作物病虫害识别诊断,其单一光谱不足以准确、全面反映作物病虫害的差异,还需利用其他生物信息对其补充和加强,以达到全面地反映作物病虫害的差异[3]。
为了实现对低探测性目标的探测和识别,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目标探测系统,而由多源传感器组成的光电成像系统是最为常见的目标探测系统。图像融合就是利用各种成像传感器得到的同一目标或同一场景的图像,综合这些不同图像的冗余信息和互补信息,以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图像描述。为此,针对湖北省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综合利用光谱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及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基于多源图像信息(可见光和近红外视觉图像信息)融合棉花病害(炭疽病和黑斑病)识别诊断技术。深入研究作物在不同病虫害危害下的反射光谱特性及变化规律,确定光谱敏感波段及其特征表现,提取可以有效表征作物不同病虫害条件、不同危害程度下的计算机视觉图像的灰度、纹理、形态特征信息和近地光谱特征信息,探索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病虫害识别诊断方法,构建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为精确作物病虫害管理和机械化变量施药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2 多源图像融合技术
图像融合[4]是对多幅源自同一场景的图像进行综合,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易于机器识别为目的,产生比单一信息源更为精确、更完善、更可靠的图像。多源传感器图像是由成像机理不同的多种传感器获得的图像。由于每种成像传感器都是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的环境和使用范围而设计的,具有不同成像机理的多种传感器获得的图像之间存在信息的冗余性和互补性,通过对其进行融合,能够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图像信息的利用率。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采集图像数据的手段不断完善,出现了各种新图像获取技术。如今图像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遥感、计算机视觉以及军事等领域[5]。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准确地获取检测数据,如在医学图像分析中的超声成像、核磁共振、计算机层析、血液细胞自动分类计数、癌细胞识别等极大地提高了准确率[6,7];图像融合技术在遥感雷达卫星的发展后,已成为遥感图像处理和分析的重要研究热点,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形测绘等[8]。图像融合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目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农产品的无损检测和农作物生长态势及产量评估方面。如采用互信息最佳阈值迭代优化分割法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进行融合来对番茄成熟度进行无损检测研究[9];通过加权平均融合法对红外和可见光图像实现对苹果进行无损检测研究[10];采用蚁群算法的模糊C均值聚类图像分割算法的图像融合技术对作物几何参数进行测量。
多源传感器图像融合系统一般有3种类型: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2.1 像素级图像融合
像素级图像融合是通过对源图像进行预处理和空间配准,对处理后的图像采取适当的算法进行融合,得到融合图像后再进行显示和后续处理。简单的像素级融合方法主要有:像素灰度值平均或加权平均,像素灰度值选大,像素灰度值选小。简单的像素级融合方法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但应用范围有限,融合结果不理想。故现在的融合方法多采用基于对源图像的多尺度分解。这种分解方法是一种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图像融合方法,是在不同尺度、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分解层上分别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方法能明显改进融合效果[11]。
2.2 特征级图像融合
特征级图像融合是从不同的成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同一对象图像中提取一些特征,产生特征矢量,然后对这些特征矢量进行融合。特征级图像融合是中间层的图像融合,精度一般。其融合方法有基于假设前提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和基于知识的方法。
2.3 决策级图像融合
决策级图像融合是最高层次的融合,是首先依据每一个成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同一对象图像各自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识别和判决后,做出独立的决策,然后将这些独立的决策综合起来,给出最终决策。决策级图像融合适合于多类不同传感器图像的融合,但融合结果精度较差。其融合方法有多重逻辑推理方法、统计方法、信息论方法等都可用于决策层的图像融合。
特征级图像融合和决策级图像融合方法通常应用于某些特殊场合,像素级图像融合的应用更普及,融合所得图像更有利于人眼的判读、欣赏和机器识别。对于已经配准好的图像,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不需要显式地提取图像特征,在速度和鲁棒性上有明显优势。为此采取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进行融合处理,使其符合人类视觉特征,融合结果更有利于对图像作进一步分析、理解和识别。
3 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对棉花病虫害诊断的方法
1)在特定栽培条件下,培育不同棉花病虫害的试验样本及正常的对比样本。
2)对棉花病虫害样品的叶片和冠层进行光谱分析。利用便捷式光谱仪测量叶片和冠层的光谱,寻找棉花病虫害种类的敏感光谱波段及其反射率特征,分析不同病虫害种类和病虫害程度的敏感光谱波段反射率特征的变化规律。
3)根据光谱分析结果,构建多源图像计算机视觉采集系统,采集棉花作物样本多光谱图像,用VC或MATLAB编写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特征提取。
4)对所获取的特征应用模糊特征优选、主成分分析(PCA)和独立分量分析(ICA)进行优化组合和筛选,通过各种统计方法寻求作物病症与特征对应关系。建立图像特征与病种、病虫害程度的关系模型,利用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棉花病虫害种类及程度的模式识别检测试验[12]。
4 展望
棉花是中国和湖北省主要的经济作物,长期以来棉田病虫害对棉花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对棉花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对棉花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各种方法中,传统的方法是依靠人们的经验确认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区域、种类和发生程度等,且是进行手工或机械喷洒农药,这不仅劳动效率低,劳动成本高,而且常规施药技术会带来农药利用率低下、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药在作物及其产品中的残留导致对人类的危害等。所以,结合光谱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棉花病虫害的识别诊断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小燕,史 岩,李道亮,等.棉花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22(1):9-11.
[2] 严智燕,廖桂平,高必达.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 415-417.
[3] YUTAKA S,TSUGUO O.Automatic diagnosis of plant disease recognition between healthy and diseased leaf[J].农业机械学会杂志,1999,61(2):119-126.
[4] 何 友,王国宏,陆大金,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 王 宏,敬忠良,李建勋.多分辨率图像融合的研究与进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21(1):145-151.
[6] ZHENG Y F, ESSOCK E A, HANSEN B C.Advanced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fusion algorithm and its optimization by using the metric of image quality index[J].Optical Engineering,2005,44(3):1-12.
[7] 李秋华.基于红外图像信息融合的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
[8] 吉 微.多源气象卫星图像融合技术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9] 李明喜.基于多源图像融合的收获目标准确定位研究[D].江苏镇江:江苏大学,2008.
[10] 杨万利,沈明霞,严 君.红外图像处理技术在苹果早期淤伤检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149-152.
关键词 病虫害预测预报;水稻;江西万年
中图分类号 S4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116-01
病虫害预测预报,一是根据历史资料、病虫基数调查等分析,预先掌握病虫害发生期迟早、发生量的多少,对农作物危害的程度以及分布、扩散范围等;二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掌握病虫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数量变化,进一步研究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具体的测报指标和防治方法。根据预测预报的具体目的,可分为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分布预测、为害程度预测等[1-3]。认真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可以有效地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万年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8°30′15″~28°54′51″、东经116°46′48″~117°15′10″,全县现辖6个镇、6个乡和2个管委会,全县年平均气温17.5 ℃,年平均日照数为1 887.2 h,年降水量1 766.9 mm,全县总面积1 140.76 km2,其中耕地面积2.13万hm2,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油菜、花生、柑桔、葡萄、棉花、蔬菜等。多年来,万年县植保植检局通过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取得了详细的数据,基本掌握了当地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万年县水稻主要病虫害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卷叶螟、稻瘟病、稻蓟马、潜叶蝇等30余种,特别是水稻4代三化螟重发,万年县植保植检局针对以上病虫害的防治进行了预测预报。
1 开展预测预报,确保预报准确及时
1.1 设立稳定监督点,及时记载监督数据
根据万年县气候和区位特点,在上坊乡西山蔡家、陈营镇南岗设2个固定的灯下虫害监督点,每年派专人分别负责点灯及监督任务,点灯时间为4月1日至11月30日,坚持点灯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每周由专人整理报省、市植保站。如果遇到病虫害突发时,要确保信息及时上报到上级业务部门,根据上级部门指导意见,并结合当地详细情况,制定切实可行防治策略,确保病虫害得到及时控制,使损失降到最低。
1.2 分区设立监督点
根据万年县的水稻分布面积,在面积比较大的乡镇派一个具有30多年工作经验的植保员,每天到田间进行定点调查,在水稻生长期间负责调查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并且每日上报县植保局,局内由专人负责汇总留存,并定时报上级部门。如果遇到突发性病虫害时,植保局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勘查,成立万年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专家组及万年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组项目实施组,并制定详细防治方案,及时准确地发放病虫情报,为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害提供参考[5]。
1.3 开展调查工作
1.3.1 调查方式。采取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方式,测报人员在坚持每月观测记载的同时,及时开展水稻病虫发生、发展情况普查。一是冬、春季分山地、丘陵、平原做好越冬基数调查;二是针对越冬基数做好病虫害发生、发展、发育进度情况调查,对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每天定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气候条件,分析其危害程度,从而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1.3.2 主要调查方法。①定点调查法。选择田块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调查,确保数据准确、有代表性。②对比调查法。③鼠类调查方法。
1.4 由专人建立档案、完善数据
由专人对所有调查、观测数据及时记载、整理,分门别类存档,万年县植保局成立至今已有60年,刚开始开展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条件比较差,调查数据不太完整。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有灯下测报数据及一些相关调查资料,并且通过电脑建档,病虫害资料完整、详实,易于查找和使用,方便了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开展。
2 扩大测报队伍,提高测报人员的素质
2.1 扩大测报队伍,确保上报数据准确及时
测报工作投入工作量较大,具有连续性,需要有专职测报技术人员,万年县植保局现有正式测报人员4人,兼职人员4人,有的测报人员已在植保战线工作30多年。为确保万年县的病虫害测报工作能够持续进行,需要扩大测报队伍。
2.2 提高测报人员的素质
测报工作要求技术人员既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具备专职的技术,因此,每年都要对专职人员进行培训。一是派专职人员到省、市学习病虫害类识别、虫龄期划分等相关知识;二是请省、市病虫测报专家讲解相关知识;三是派专职人员到省、市参加培训。
3 加大测报结果的宣传力度
要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测报结果能及时准确地传播到全县95%以上的农户,可以采取以下宣传措施:一是电视台每周进行电视预报;二是设立热线电话;三是每月宣传车下到每个镇、乡,且病虫害严重时,增加宣传次数;四是定期发放病虫情报;五是通过惠农信息平台给农户及时发送相关的病虫害短信。
4 打造万年县数字植保
4.1 开发病虫数字监测系统
增加智能虫情测报灯,引进田间小气候分析仪、电脑、成像等设备,制作万年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地形图,建立县乡田间调查数据汇报网络,为病虫预报提供详实分析数据,真正使万年县中、长期预测准确率达8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
4.2 建立分析会商数字平台
为县、乡2级配备电脑,开发计算机病虫数据分析系统,建立病虫数据信息会商平台,实现网络化会商,从而简化办公手续,提高病虫分析水平。
4.3 着力推进病虫防治信息传递数字化
编制病虫电视预报制作系统,实现病虫预报可视化,开发病虫防治咨询电话语音服务系统,方便农民随时咨询病虫发生情况,并提出科学防治意见;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部分村委会和乡村农资服务商建立病虫显示网络,以及通过新农村巴士等传递病虫情报,使病虫防治信息家喻户晓。
4.4 打造防控指导数字化系统
用网络显示植保人员所在的服务方位,更加方便农民对病虫防治服务的需求。第一步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立植保服务网大屏幕,第二步在部分村委会与农资经销商建立植保服务网络大屏幕。大力培育扶持病虫专业化防治组织,实现病虫专业化防治;布局病虫监督“天眼”,建立重大病虫害政府数字化应急防控机制,有效防治大面积病虫危害,把病虫灾害损失减到最低。
5 参考文献
[1] 王坤.安徽省水稻主要病虫害预测及管理系统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8.
[2] 文颖.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167-168.
[3] 吴骞,易亮,温涛,等.信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389-390.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茎,有清热燥湿安胎凉血的作用,别名黄金茶,用来泡茶喝,有清凉败火、消炎去暑的功能。中医中,银花清感方等有关方剂及制品都要用到大宗原料――黄芩。
黄芩适应性很强,不畏严寒、干旱,荒山荒坡、树林、野地都能生长。有的地方将种子撒播于沙滩上,也有的地方撒播于山坡上都得到了成功,见到了效益。近几年,家种黄芩大受市场欢迎,价格也稳中上涨;同时近年来黄芩种植力度减弱,市场库存薄弱,支撑价格上涨。目前价格在17~21元/公斤,其价格后市依然看好,值得发展种植。
在平原地区选地以沙质或半沙质土壤为好,要有相应的水利条件,施足底肥,深耕后做畦,不论冬播、春播,还是夏播,亩用种都是2公斤左右。采取平畦宽幅条播种植,比种白菜还要简单,播后浇水,遇阴雨天可推迟浇水,小苗只要出了就不会再旱死,耐力很强。
干旱地区要在雨季种植,成功率很高,尽量多使一些种子。黄芩种植管理简单,采收容易,可用拖拉机作业,提高采收效率。黄芩亩产200~350公斤,亩效益高。
棉花怎样抗逆早熟高产
今年初,极端天气屡屡显露颜色,尤其是3月下旬,很多地区出现了异常高温,紧接着4月上旬,不少地区又出现了大幅降温和罕见降雪。在这种天气背景下,今年的棉花怎样种植才能抗逆、早熟、稳产、高产呢?
在采用措施上应把握以下几点:选好品种在品种选择上应以抗逆性强和稳产高产为主要着眼点,既早熟性好,又有高产潜力,而且受灾后恢复快,具备这几条的品种应成为首选。
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密植蕾期化控,控制株高,每株少留果枝,及时打顶,把结铃的任务由个体和群体共同分担。
协调好氮、磷、钾肥的关系磷有降低营养体和促早熟的作用,钾能防病防早衰,这两种肥料都能增强棉株的抗逆性,应在底肥中施足;氮肥应在棉株开花结铃后重点追施,在苗期和蕾期控制施用,以防营养体过大,影响棉株正常的开花结铃。氮肥不要一次用量过多,一旦氮肥、水分、温度碰在一块,很易造成棉株徒长,形成蕾铃大量脱落,脱落的结果是营养过剩,其办法是中后期多进行叶面喷肥,既及时补充营养,又不造成营养过剩和养分失调。
运用好促控手段促控棉花除靠水、肥、中耕等措施,还靠生长调节剂。喷施缩节胺主要是控制棉株生长过快,而当棉株受到不利条件影响造成生长缓慢甚至停滞,或因风雹等袭击破坏棉花生长时,就要喷施生长素促其加速生长;生长素只能加快细胞分裂,并不能给棉株提供营养,所以要结合施用营养剂。有时棉株生长快,但营养又不足,就需要既喷缩节胺,又加营养素,这并不矛盾。因为棉花同时受到的外界不良影响可能是多元的,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也应该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同时运用好促控棉花的各种手段。
及时严格防治病虫害极端天气对棉花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也产生着复杂影响,要不断地对新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和研究,加强预测,以防为主,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如棉花苗期病害、角斑病、二代棉铃虫、棉盲蝽、棉红蜘蛛等问题,近年来在一些棉区都有加重发生的趋势。病虫害一旦开始发生,要及时严格除治,不能贻误时间,不留后患;也不能盲目混配和加大药量,以防影响棉花正常生育。要通过深耕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培育壮苗壮株,增强棉花抗病虫能力。要改善棉田小气候,营造不利于病虫害暴发的环境。
中药材砂仁采果后的田间管理
割除老苗 砂仁结果后植株群体中的枯老苗,长势已经衰退,不但消耗水分、养分,而且易感染病虫害,影响群体中健株生长。因此在采果后,应立即将枯老弱株、病株割除,集中地外烧毁,每平方米只留下40~50健株,而利于砂仁地内通透光,减少养分消耗和病虫害发生,促进植株生长健壮。
调节荫蔽度 砂仁是一种喜阴植物,按其生长发育习性,只有在50%荫蔽度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荫蔽度过小或过大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因此,在每年收果后应对砂仁地内的荫蔽度进行适当调节,荫蔽过大的应将砂仁地内荫蔽树进行修枝或砍伐,减少其荫蔽度。荫蔽过小的地块则种上速生树种以增加荫蔽度,而有利砂仁植株群体生长健壮。
关键词棉花;苗期;管理技术
由于棉花苗期以生长为主,其长势比较弱,抗逆能力差,且棉花苗期常伴有低温、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如管理不慎,易导致棉田缺苗断茎,影响棉花的壮苗早发。所以棉花苗期应分类采取相应措施,既要预防低温冻害,又要防止高温烧苗,及早查苗、补苗,千方百计保全苗,育壮苗促早发,为夺取全年棉花生产打好基础。
1棉花苗期壮苗标准
一是主茎叶龄,要求主茎真叶片数越多越好;二是生育进程为4月出苗,5月现蕾;三是棉株现蕾时株高应达到50 cm左右;四是苗期主茎绿茎和红茎应各约占株高的50%;五是现蕾前主茎日生长量平均为0.5 cm;六是主茎顶倒4叶叶位为由棉株顶部第1片(平展叶)开始向下数叶序,4321或(43)21。
2管理技术
2.1适时打孔放苗
棉花出苗达80%以上时,可先扎眼放气(应在棉苗旁边扎眼,不要正对着棉苗顶部扎眼),调节膜内温度、湿度,既可避免低温冻害,又能预防高温烧苗,子叶由黄转绿,打孔放苗。高温时段应严格掌握打孔放苗时间,在每天9∶00以前和17∶00以后进行,且以17∶00后打孔放苗最好。放苗后要视膜内土壤湿度适时封孔,一方面增温保墒,另一方面还可防止大风揭膜和膜下杂草丛生[1]。
2.2查苗补苗,确保全苗
棉苗显行后,应逐行检查,发现缺苗断垄,应立即补种或移栽。缺苗20%时应采取催芽补种的方法,20%以下采用移稠补稀的方法;30%以上,可考虑翻种。在4月中旬发现缺苗时,用催芽补种方法,缺苗在4月20日后发现,应采用芽苗移栽法。具体方法是晴天选择刚刚出土的芽苗挖起,同时在缺苗处挖一小窝,浇少量水,等水渗下一大半时,栽植芽苗。这种办法简单易行,成活率高。
2.3适时间苗、定苗,培育壮苗
棉苗出齐后,应及时进行疏苗、间苗,防止棉苗拥挤,造成苗欺苗。3~4片真叶时根据品种特性和水肥条件确定留苗密度(留苗密度旱地瘠薄地6.0万~7.5万株/hm2,中等肥力田4.5万~6.0万株/hm2,间套棉田3.0万株/hm2以上,松散形大株型品种宜稀,紧凑形小株型宜密),确定株距进行定苗。定苗原则:留壮去弱,留大去小,去病,去弱,个别缺苗处留双苗。
2.4中耕松土,增温保墒
苗期中耕不仅能破除板结,清除杂草,减少蒸发与病虫危害,而且能促进棉苗根系发育,达到壮苗,促使早发。一般苗期应结合天气情况中耕2~3次,深度5~10 cm,天旱时应浅锄保墒,雨水较多时,应深锄放墒增温。
2.5追肥灌水
棉花苗期一般不需追肥灌水,但对底肥不足或土壤瘠薄,棉苗长势差,明显脱肥的田块,可在雨后或灌水前追施尿素45~75 kg/hm2。凡是补种补栽的棉苗,要偏施肥料,以促小苗赶大苗,促弱苗转壮苗。浇水要小水轻浇,采用隔行沟灌为好,浇后要及时中耕保墒。
麦棉套种田块,苗期正是小麦灌浆成熟期,耗水量大,容易造成棉苗缺水受旱,要及时早浇水。尤其在麦收后及时抢浇水,中耕灭茬,防治病虫害,促进棉苗生长。瓜棉套种的田块,应在西瓜收获后,及时清理瓜蔓中耕灭茬,施肥灌水,适时适量进行化调,防治病虫害,育壮苗促早发。
2.6化学调控
抗虫棉因前期生长发育较慢,应以促为主。化学调控应掌握轻控的原则,看天、看地、看棉花长势灵活应用,对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在盛蕾初花期用缩节胺7.5~15.0 g/hm2,对水300 kg/hm2,均匀喷洒棉株顶部,控上促下,控旺转壮,促使早长果枝早现蕾。瓜套棉田,尤其是大棚瓜棉套种田块提倡用缩节胺,可在定苗后用缩节胺溶液喷洒棉苗,解决高脚苗和抑制棉花过快生长,协调好其在共生期间与西瓜、甜瓜等间套作物争光、争水、争肥的矛盾[2]。
2.7病虫害防治
棉花苗期的虫害主要有棉蚜、地老虎、盲椿象、蓟马等;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茎枯病等。防治地老虎可采取堆草加敌百虫诱杀及人工捕捉的方法,大龄地老虎可采用桐树叶诱杀法;对于棉蚜3叶前期有蚜株率达到30%,定苗后有蚜卷叶株率达5%以上时,用50%久效磷2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倍液滴心,也可喷吡虫啉1 000倍液,或艾美乐15 000倍液,选择具有触杀和内吸作用强的杀虫剂进行防治。防炭疽病和立枯病等病害可用代森猛锌、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多菌灵1 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3-4]。
3参考文献
[1] 王秀萍,张国新,鲁雪林.冀东滨海盐碱地区水改旱棉花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26-5727.
[2] 王连平,王汉荣,茹水江,等.芦笋田杂草及地膜覆盖除草作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4):126-128.
关键词:大棚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治
棚室蔬菜栽培在人工设施环境下进行,与露地栽培的坏境条件有根本区别,既有利于蔬菜周年生产和供应,也为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良好条件。随着棚室栽培的迅速发展,病虫害种类显著增加,为害程度明显加重,并为露地蔬菜提供了菌源和虫源。
1土壤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土壤是蔬菜的根系环境,也是多种病原菌越冬场所。在正常情况下,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保持一定的平衡。棚室栽培的蔬菜种类比较单一,栽培面积有限,轮作倒茬困难,连作不可避免。由于蔬菜根系的分泌物质和病根的残留,使土壤微生物逐渐失去平衡,病原菌数量不断增加,诱使病害发生。棚室土壤比露地土壤光照少,温度和湿度高,病原菌增殖迅速,生产中又缺乏抗病品种,土传根病随连作年限增多而加重,例如新建棚室发生瓜类枯萎病后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一般从零星病株到普遍发病只需4~5a时间。在大型连作温室中,果菜类根结线虫病只需3~4a,病株率可达100%,减产50%以上,严重威胁多种蔬菜生产。近年来茄果类青枯病、草莓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分布在我县各蔬菜地区,为害加剧。
多种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是蔬菜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环节。露地环境病菌死亡率高,在蔬菜生长季节才能侵染,发病迟,为害轻,有的病害只在局部地区季节性流行。但在棚室栽培下,病菌既可安全越冬,又能周年发生,已成为发展棚室蔬菜生产的大敌。如瓜类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蔓枯病,黄瓜、辣椒、韭菜疫病,番茄早疫病、叶霉病,豇豆和菜豆锈病,芹菜斑枯病,多种蔬菜菌核病、草莓灰霉病、草莓白粉病等。此外,引起菜苗猝倒病、立枯病的病菌,既可在土壤中越冬,又能营腐生生活,故常在老育苗地的苗床严重发生,甚至毁苗,延误农时。
地下害虫如蝼蛄、地老虎等,也因棚室和苗床土壤温暖、潮湿、疏松肥沃而发生早、数量多、为害重。
2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防治策略
2.1病害防治
由于棚室连作多年,病害逐年加重,必须进行土壤消毒。
(1)农业防治。种苗脱毒,高温闷棚,茬口轮作,太阳能土壤消毒。
(2)化学防治。利用氯化苦、溴甲烷、菌线威进行土壤消毒。在移栽时用20%苯来特10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浸根或栽后灌根。
2.2虫害防治
(1)毒饵诱杀。在以蝼蛄为主的地块,可采用毒饵诱杀。具体方法是:将花生饼或麦麸炒香,每100kg花生饼或麦麸加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或50%的辛硫磷乳油1kg,再加10kg水拌匀,配成毒饵,于蔬菜苗期,在傍晚顺垄撒在地面上,用量225~375kg/hm2,不仅对蝼蛄诱杀效果良好,同时对蟋蟀、地老虎幼虫也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在地老虎发生较重的地块,可将上述某一种农药的10倍液喷拌在铡碎的害虫喜食的鲜草或鲜菜叶中,制成毒草(毒菜),于傍晚(以防止鲜草很快干枯)分成小堆施于田间,用量225~300kg/hm2,次日清晨拣拾死虫,防止其复活。
(2)喷雾或喷粉。种蝇可在成虫羽化盛期,在葱、蒜类蔬菜上和田间粪肥堆上喷洒80%敌敌畏800~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以杀死成虫,减少产卵和幼虫数量。用90%敌百虫晶体300~500倍液或50%乐果乳油1000倍液浇灌。浇灌在大蒜、韭菜种蝇发生较重的地块,于幼虫发生的关键时期施药防治幼虫。在韭菜移栽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浸根。
3空气湿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棚室在寒冷季节、夜晚密闭保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可达90%~100%,棚室屋面、壁面结露后可散落在植株上。黄瓜、番茄等蔬菜热容量大,叶面和果实可以形成水膜,造成高湿环境,对蔬菜生长发育不利,其抗病性降低,却适宜多种病原真菌、细菌的萌发、侵染和繁殖。如黄瓜霜霉病菌,必须在叶面结露3h以上,才能萌发、侵入寄主。病害一旦发生,传播、蔓延迅速,常引起流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以上多种病害为害加重,均与高湿环境有密切关系。
主要防治措施:①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②药剂防治,可选用百菌清、绿亨二号、绿亨五号等药剂防治。
4温度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蔬菜与病原菌长期协同进化,结果导致棚室温暖的条件,一般不成为病害发生流行的限制因素,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环境,通常可以引起发病。害虫和螨类属于一类变温动物,外界环境温度直接影响它们的体温及其生命活动。温度对害虫分布地区及发生为害的影响比湿度更重要。
主要防治对策:可选用阿维菌素、克螨特、虫螨清等药剂防治(以上药剂可任选一种)。
5寄主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论文摘要:切花月季生产是令人瞩目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笔者对沛县现有的切花月季品种作了实地调查,并根据本县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筛选出一批适合在当地发展的品种。本文对切花月季的繁殖、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还对沛县切花月季发展方向、生产技术的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月季切花生产有所帮助。
1 自然状况
沛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处黄淮平原中部,境内无山,地形单一,全部为冲积平原,地表坦荡。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干旱少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307.9小时,年平均气温13.8℃,降雨量766.0mm,无霜期200d。
2 沛县切花月季生产现状
沛县切花月季栽培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全县年产量300万支,总产值240万元。但档次低,品种、色系构成尚不完善;栽培技术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生产有待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沛县切花月季品种繁多,国内现有的品种或多或少均有栽培。笔者2005年春季曾经做过系统调查,红色系品种主要有:梅兰红、加希里拉、红成功、萨曼莎、红丝绒、莎夏、卡尔红、巴隆尼斯;朱红系有:卡巴莱、默尔塞得斯、天使、红火焰、红战船;粉色系有:索尼亚、婚礼粉、外交家、爱丽莎、贵族、维瓦尔第、奥斯亚那;白色系有:坦尼克、卡布兰奇、卞卡、依思摩;黄色系有:金皇后、黄金时代、金奖章、阿斯米尔金、x夫人、震惊的蓝。
3 月季的繁殖
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当年生且充实饱满的枝条,剪成10cm左右,插入稻糠灰中,插入部分约占枝条的2/3。剪口要平,勿伤剪口芽。此法繁殖,如管理得当,成活率可达95%以上。全年均可芽接。一种是用非休眠芽,另一种用休眠芽,此法成活率不如非休眠芽高,占据了温室的空间和时间,增加了管理费用,一般不采用。
4 切花月季栽培技术
月季一年四季可以栽植。当地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落叶后,以及3月中旬至4月中旬发芽前栽植。切花生产时还要以供花时间来决定栽植时间,一般定植5个月后开始产花。通过不同的定植时间安排,周年提供鲜切花。月季花期长,除积肥之外仍需要施追肥,月季需要氮:磷:钾比例是1:1:2或1:1:3。施肥要掌握好时机,在低温的早春或晚秋、雨水较少的干旱季节,视其生长情况合理追肥。施肥要薄肥勤施,不能施之过分,否则会使植株受害。用肥料的溶液喷洒叶面,由叶面直接吸收,其效果有时比土壤施肥还要快,并可以补充土壤中肥料的不足。溶液中含一种元素或多种元素,浓度一般不超过0.3%。浇水最好采用“见干见湿,浇则必透”的原则,也就是待土表几厘米的范围确实全部干透了再浇水,而且浇透浇足。灌水的次数,在生长季节取决于降雨量、气温及土壤的持水能力。一般情况下,春、秋季晴朗之日一周浇水2次。冬季上冻之前浇足冻水,然后根部覆盖,整个冬季就无须再浇水了。
5 温室切花月季栽培管理
月季是喜光植物,在充足的阳光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切花。夏季高温时要注意通风降温;冬季可以加温,保持温度10℃以上。整形修剪是切花月季栽培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合理修剪和养护是调节花期、延长植株产花年限的主要因素。修剪的方式,一种是逐渐更替的修剪法,另一种是一次性统剪法。 切花月季上市时间的不同,价格差异很大。因此,合理控制花期,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花期可通过修剪和控制温度来调控。
6 病虫害防治
6.1 灰霉病
该病主要在温室月季潮湿不通风,露地月季梅雨、秋雨时发生严重。防治方法:使温室通风良好;及时剪除发病部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大棚或温室内用一熏灵烟熏剂烟熏;发病前喷洒65%代森锌 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50%多菌灵、7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
6.2 黑斑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蔓延至叶柄、茎上。4~6月、9~11月发病严重,常引起早期落叶。防治方法有很多种。首先要注意通风,透气降温,及时摘除病叶;雨季每隔半个月喷1次0.5%~1%的波尔多液;或在病初期喷60%福美硫磺1000倍液;或福美砷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可杀得”1000倍液。喷药要均匀,雨后重喷。
6.3 白粉病
该病主要为害嫩叶、嫩枝、花蕾,多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以及秋季。防治方法:注意温室内通风、透光;保持土壤一定湿润;发病期间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生长期间发病,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在病叶上撒布硫磺粉,或喷洒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20%粉锈宁4000倍液。休眠期发病可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棉花病虫害;农田生态调控;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S43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56-02
棉蚜、棉铃虫、棉叶螨和棉花枯萎病、黄萎病俗称棉花的“三虫两病”,以难防治、难根除的特点严重制约着棉花的高产。利用农田生态调控技术对其进行综合防治,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次,保护有益生物和环境,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棉花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从而使某一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维持一定的种群密度,这种密度称为种群的平衡密度,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控制。据估计,自然界中97%的生物均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而种群维持在平衡密度的过程称为自然调节过程,它是生物密度制约因子(如种间竞争、天敌的捕食寄生作用和植物的抗性等)的结果。
在棉田生态系统中,棉蚜、棉铃虫、棉叶螨和棉花枯黄萎病严重制约着棉花的高产,属于棉田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受生物密度制约因子和非生物密度制约因子的制约,利用这种制约来防治棉花病虫危害即用棉田生态调控技术防治棉花病虫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农业生态防治为基础
1.1 种植玉米诱集带
棉田四周套种玉米,可引诱棉铃虫成虫在玉米上产卵,减少棉田落卵量。作为诱集用的春玉米应选择高产早熟品种,力求做到玉米抽雄与2代棉铃虫产卵盛期“二者吻合”,可利用棉铃虫成虫在玉米心叶中潜伏的特性进行人工捕捉[1]。调查发现,点播春玉米的棉田有天敌13~41头/百株,未点播春玉米的田有天敌0~8头/百株;6月22日调查,点播春玉米的田块,有蚜虫53~104头/百株,受棉蚜危害株率2%~3%,未点播春玉米的田块有蚜虫334~649头/百株,受棉虫危害株率为4%~11%。
1.2 杨树枝把诱蛾与喷磷驱蛾
利用棉铃虫成虫对半枯萎的杨树枝把有驱性的特征用杨树枝把诱杀成蛾[2]。这是由于杨枝中含有杨素(C20H22O8),它经过水解后所产生的单糖及邻位苯醇对蛾子有吸引作用。
喷磷驱蛾以减轻产卵,在棉铃虫产卵盛期,喷磷酸二氢钾,使其与棉叶分泌出的草酸化合物沉淀为不溶性草酸钙,失去诱蛾产卵的作用,从而获得驱除棉铃虫蛾、减少产卵的效果。
1.3 深翻与轮作倒茬
在秋季棉花采收后,将棉田地膜拣拾干净,用大马力机车带一铧犁深翻耕地,深翻深度保持60 cm左右。深翻后立刻打埂灌水,翌年浅翻28~30 cm,重施底肥,正常播种。
土壤深翻作业,使土壤的病原菌与秸秆中的病残体埋入55 cm的深土中,因原有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其很难存活,有效减轻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率。深翻使寄生在秸秆上的害虫、卵和土壤中的虫蛹被翻入深土中,减轻了翌年棉田的虫害[3]。
根结或根腐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可将棉花与禾本科作物如水稻等作物轮作;同时清除寄主杂草,越冬代棉铃虫、棉蚜、棉红蜘蛛集中在田边杂草上产卵或越冬,铲除田边杂草可控制越冬代成虫和1代幼虫。
1.4 加强田间管理
秋翻冬灌,破坏棉铃虫、棉蚜、棉红蜘蛛越冬场所,消灭土壤中越冬虫及病原菌,可提高越冬蛹或幼虫死亡率,减少棉田虫害1代的发生量[4]。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适时喷缩节胺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棉蚜危害。
2 以棉花健株栽培为重点
2.1 推广抗病虫品种
目前南疆地区推广的棉花品种,如新陆中28、606等不仅高抗棉花枯黄萎病,且对棉铃虫也有较强的抗性[5]。调查表明,种植这些棉花品种的田块枯萎病、黄萎病发病率较低,田间棉铃虫的危害率也较低。
2.2 增施有机肥料
增施有机肥,不仅能为棉花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而且其中有益微生物与之构成食物链,可大量杀死土壤中的细菌和病原线虫等,减轻枯黄萎病的发生[6]。
2.3 培育合理株型
合理株型可以恶化病虫害产生的条件。实践证明,合理的棉花株型和群体结构是抵御病虫危害的关键,以棉蚜为例,控制棉花氮肥投入,防止棉花旺长,可以预防棉蚜的发生;防止棉花受旱可减轻棉叶螨的危害[7]。
对于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来说,培育壮苗和合理的水肥投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其发生。
3 保护天敌,慎用化学农药
注重保护天敌,以控制棉花害虫。赤眼蜂、瓢虫、草蛉和胡蜂等天敌,对棉田害虫虫卵及初龄幼虫控制作用显著[8]。开发天敌的增殖技术和方法,是控制棉田害虫暴发成灾的有效途径。合理作物布局,种植诱集带,减少用药,改进施药方法;保护棉田丰富的天敌资源,以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发生为害[9]。
在棉花的“三虫”防治方面,使用化学农药时要特别注意对天敌的保护,使棉田生物生态保持平衡。采用生态调控技术防治棉花主要病虫害,相对于化学防治而言,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谢建新.棉花病虫害规范化综合防治[J].农村科技,2012(5):36.
[2] 王新民.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吉林农业,2012(3):78-79.
[3] 贺庆华,周凤礼,李慎环,等.棉花病虫害的特点及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156-157.
[4] 李学英.棉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76.
[5] 李子,朱朝阳,杜树春,等.新疆南疆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J].中国棉花,2011(2):35-36.
[6] 沙德汗·巴依吐拉克,王钊,迪丽孜拉,等.伊犁棉花病虫害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J].新农村(CN23-1552/S),2010(9):89.
[7] 曹喜正,王要伟.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07(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