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媒体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 教学媒体 要素 影响分析
人类文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对教育规律认识不断提高,由一般媒体产生出来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媒体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引起教学方式及教学观念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影响着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含义
从本质上看,教与学活动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应具备以教学为目的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传递、能够用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等基本要素。
2.教学媒体特性
教学媒体主要特性有:丰富的呈现能力,即教学媒体呈现教学信息的能力;强大的重现能力,即教学媒体对教学信息的重现能力;广泛的接触面,即教学媒体将教学信息传递到学习者的空间范围;良好的可控性,即指学习者对教学媒体操控的难易程度。教学媒体主要的表现形态有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3.教学媒体分类
教学媒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感官与物理性质分类是常见的两种。按学习者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可分为:听觉型媒体,如口头语言、广播录音等;视觉型媒体,如教科书、板书、板画、挂图、幻灯、投影等;视听型媒体,如电影、电视等;交互型媒体,如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按物理性质分类,可分为光学投影教学媒体、电声教学媒体、电视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媒体等。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内涵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事先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每位教师都要在充分理解教育思想及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各种方式、方法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安排,这样的规划与安排就是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模式
由于教学设计实践中所面对的教学系统情况各不相同,如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此而产生出众多的教学设计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它只能是教学设计者相互交流的方式、管理教学设计活动的指南及教学设计决策的规则系统。下图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3.教学设计要素
教学设计模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思想是如何处理好学习的结果、过程及环境的关系。影响教学设计效果的要素很多,但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
教学对象即指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学习者)。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与出发点,教师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教学目标即指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学习者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及心理价值取向等。教学策略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及管理策略等。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三、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
教学媒体的形态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它的教学功能及价值可以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它是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信息传递、交流和探索的主要渠道;它是进行教学资源的采集、加工及应用的主要形式;它使人们延伸教学活动、改变教学信息传播形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成为可能。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影响到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首先,要考虑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次,要考虑学习者方面的因素,如能力基础、知识现状、智力水平、认知风格等。再则,要考虑教学管理及技术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策略、学生反馈、软硬件及媒体维护等。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原则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中,应考虑到共鸣性、渐进性、重复性、可靠性及经济性等。所谓共鸣性,主要指所选教学媒体能够引起师生共鸣,这是师生交流的前提与教育传播的关键。如果教学媒体脱离任何一方的经验范围,教学设计都将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所谓渐进性,是指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中,所提供的教学信息必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从感性到理性、从一般概括到概念原理等,保持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及渐进性。所谓重复性,是指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要能够实现不同场合的重复使用及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所谓可靠性,是指教学设计中选择与应用的教学媒体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有权威、有信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经济性,是指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条件,争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设计要素的作用分析
在一个基于教学媒体应用的传授型教学设计模式中,包括有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需求及教学实践等要素。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诸多要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基于教学媒体应用下的传授型教学活动的若干要素
1.教学媒体的应用能与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互动
任何一个教学单元、课题及项目目标的实现,靠一种教学媒体都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所以,选择多种形态与功能的教学媒体,对于教学目标的阐明及实现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来支持;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可以促进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媒体的应用能为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教学目标的实现,渗透到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其表现方式一定有所不同,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不同的特性。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特性的一致性,是教学内容有效呈现的关键,也是教学媒体选择的主要依据。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可以为教学内容提供一个切合的情景,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表达,也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目标实现,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媒体的应用能充分尊重教学对象的学习特性
教学媒体丰富的呈现力、便捷的可控性及友好的交互性等特性,让教学设计更加多样化,以便能够更好地切合学习对象的需求。教学对象的学习特性主要包括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两个方面。教学材料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及网络化,使学习者获取更加便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环境的多样化,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形象及抽象)、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可以充分考虑到知识传递及能力培养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及认知两方面的特点,为有效开展教学设计提供支持。
4.教学媒体的应用能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及教学环境被称为四大要素,教学环境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更多关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教学设施,人文环境则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如学习伙伴、学习氛围等。为学生提供适合学习需求的情境,是所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5.教学媒体的应用可以制定出更好的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为既定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的策略。教学策略是要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及形式等因素的总体。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没有哪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只有根据教学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媒体的再现力、传播力、参与性等特性,使学生的自主式、控究式及协作式学习成为可能。教学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参与程度提高、反馈更为及时,教学策略因此可以制定得更加多样化与针对性。
6.教学媒体的应用使教学评价更为及时、全面及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按其目的,可以分成教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及诊断性评价等。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教学媒体应用,可以设计出互动式、网络化及多媒体式的客观及主观性试题,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有效性、及时性及广泛性。教学评价本身的教学、激励、调控及诊断功能,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要充分体现教学媒体的高效度、高信度及高效率。这里的效度是指教学媒体能够测得的评价信息的程度,它是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应用的最重要的条件。这里的信度是指教学媒体在评价前后的一致性程度,它是对教学媒体在专家评价中的可靠性的估计。这里的效率是指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应用所得到的信息与所需的资源消耗之比。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可获得的教学媒体综合考虑,尽量选择与应用高效度、高信度及高效率的教学媒体。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与应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及教学效果评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构建和谐教学环境的影响
教学系统中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情景的构建,进而对教学目标及其它要素产生影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学生的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在对教学媒体的应用与处理中,师生处于一个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状态。如何组织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等,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多元教学目标实现的影响
教学目标包括多个维度如知识、能力、技能及情感态度等。教学媒体构建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拓展了教学时空,让师生可以异时异地开展基于现代教学媒体条件下的教学活动。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策略制定的影响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等特征,选择及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可以实施个别化、合作式及探究式学习策略的制定。
————————
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盛群力.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知非.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王太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影响.中国电化教育,1999(8).
关键词:教学媒体;有效运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21-01
教学媒体: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目标都会影响您对教学媒体的选择。现我就在教学媒体运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比较各类教学媒体
1.1 非投影视觉媒体,基本包括印刷材料、静止图画、图示材料等,其优点可以概括为:学生可以自定步调进行学习;作用方便;制作成本低;易于分类、保存、修改和分发、易于得到、价格便宜、应用广泛。缺点是印刷制作的周期较长,信息不能及时迅速传播;不能表达运动的画面、抽象程度较高等。
1.2 投影视觉媒体包括幻灯机、投Z影机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优点是:价格便宜,重量轻;易于操作、管理和贮藏、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便等。缺点是:易污损;室内光线会影响画面的清晰度等。
1.3 听觉媒体包括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激光唱机(CD机)等到,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优点:听觉材料容易得到、使用简单;便于复制,需要多少就可复制多少。缺点是听觉材料的表述顺序基本上是固定的;由教师来制作听觉材料,质量难以保证等。
1.4 视听觉媒体包括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DVD、VCD)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 将视、听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媒体,称为视听觉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以及影碟等。 优点是可以将运动画面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两种感觉器官,可促进更有效地学习;可重现过去、展示过程等。缺点是信息是单向传播的;设备价格较昂贵等。
1.5 综合媒体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优点是对学生行为高速的个别化反应,能产生高比率的强化;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很容易地由教师和学生使用和支配。缺点是购置硬件的费用比较贵;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按照计算机所安排的程序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了解了各个媒体的优缺点,才能找到适应自己学科或某一具体课件的媒体。
2.教学媒体运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教学媒体不但选择合适,而且要使用得当,才能发挥教学媒体应有的作用。
选择媒体需要考虑的实际因素
备选媒体
实际因素 挂图 模型 幻灯 计算机 ……
能否得到
制作成本
复制费用
准备时间
技能要求
设施要求
维护要求
学生心态
教师心态
对表中各项进行分析研究,如果用4、3、2、1的数字符号分别作为"优先"、"其次"、"再次"和"最后"的等级分值,再考虑加权因素,我们就能以累计总分的多少作为抉择的准绳。
2.2 要制定媒体教学计划
2.2.1 课前教师要试看、试听,教师对课堂上将要使用的投影片、录音带、录像机等音像制品一定要试听、试看。各种音像制品,可能会由于存放或使用不当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在上课前及时发现,就会对教学产生影响。
2.2.2 教学媒体设施的安排。根据实际情况,教学媒体设施应适应教学环节的展示。比如一节体育课,教师在安排使用电教媒体时就应该考虑尽量靠近活动场地,减少转移的距离。媒体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内容上必须围绕理论课来制定,在课时安排上要注意,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授课比例应以1∶5为佳,切不可喧宾夺主,弄巧成拙。使学生大量沉溺于媒体教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中,而忽略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2.2.3 媒体教学与学科教学要紧密结合。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没有一种可以适合所有教学情况的"超级媒体"。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性,我们应该使媒体教学与各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体育教学中的技能课,在讲解短跑动作要领时,摆臂动作一直是一个授课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只能通过教师反复地示范和学生反复地练习进行学习,可是教学效果却不一定理想。学生们往往由于平时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过来,而且因个性差异,从而影响了整个短跑技术的学习质量。假如让学生通过观看网上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使他们了解到高级运动员的正确跑姿,通过课件的动画效果了解肌肉构造和动作的生理原理,让学生了解在摆臂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摆动角度才是最佳角度,它在整个跑的技术动作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当学生明白了整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在上技能课时就能够自觉地去理解和体会老师的动作讲解而不是单纯地模仿,整个技能课的授课质量也会得到质的突破。又例如,在语文《荷花》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调整焦距的方法,使画面虚化。学生通过对虚化了的画面的观察,无意识地进入了想象。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
随着教育技术普遍受到重视及其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学媒体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技术、新媒体。我们要科学地运用这一技术,合理的对教学媒体进行选择,,尽量做到科学、准确、规范。尽量避免因使用不当而造成失误,影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强化效率观念指导,并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效应,取得应有的效果,产生应有的效益,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本文拟围绕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内涵及提高策略作出初步的探讨。
一、增强效率意识
高中数学教师要能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经常反思自己教学活动,以寻找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由于缺少必要的效率意识,常常导致许多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比如,不少教师迷信于讲,迷信于练,迷信于死记硬背:不少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不少数学教师过分迎合学生的浅层兴趣,过分追求外在的操作活动,脱离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形式化现象严重。改变这些不合理的教学现象,亟需从数学教学的内容设计、数学教学的语言表述、数学教学的进度安排、数学课程的资源运用、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等维度强化效率意识。要注意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积极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以真正做到既教会又要会教。数学教师要在遵守正常课时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安排,真正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上狠下工夫。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前面的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应当是1个多元化的体系,比如,可思考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策略、教学组织实施策略、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教学技术应用策略等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忽视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必然会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能进行有效数学思维的禀赋,但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利用这种禀赋,不少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高通常与他们数学思维习惯不好以及数学思维品质不高有关。因此.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呼唤高素质的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必要努力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素质,这在本质上要求从“个人”与“集体”两个维度来衡量数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情意”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地,应当对效率低下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跟踪、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帮扶”、指导.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数学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数学教学艺术,并夯实以下诸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一,数学教学要素精益求精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这种能力才能使教师对数学语言和数学教学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精炼而富于启发性,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才能既有难度又有坡度、清晰度。
第二,高中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地,应当防止数学教学思维的片面性与简单化导致形式主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泛滥。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数学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是有所区别的,有的侧重于讲解、有的侧重于练习、有的侧重于探究,对数学教师而言,课堂上哪些内容该教师讲,如何讲,哪些内容该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如何进行自主性学习,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1个清晰的数学教学思维。尤其是对那些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要通过数学教师清晰的教学思维,及时地捕捉信息、重组信息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
第三,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数学方法的掌握克服解题的盲目性,透过不同现象抓住其本质,训练创造性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第四,妥善整合各种教学关系能力的培养。就教学对象而言。要能处理好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的关系,在面向全体的理念指导下努力面向每1个个体;就教学目标而言,要能处理好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4方面目标整体上的全面性、均衡性与具体课堂中的选择性、侧重性的关系;就教学方式而言.要能注意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建构学习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别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就教学过程展开而言,要能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努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在尊重数学教学文本的基础上超越和创新数学教学文本;就教学结果而言,要能关注学生的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四、最优化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传输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沟通了教和学两个方面,最优化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为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中的作用,基于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科学地选择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1般地讲,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大致有以下1些方面:复杂3维几何体的多角度展示,动态过程的演示,影像资料的放映,书写量过大和难于板书的内容,大量表格、资料、数据、图形的展示,数学人物、数学史简介,集体答疑,导学课,复习课等。
第二,要立足于学生有效数学思维发展的需要,适时适度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特别地,要能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运用,拓宽学生数学思维空间,营造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氛围,降低学生数学思维上行的梯度,创设学生系统性数学思维的条件,培养学生求异性数学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媒体;教学工具;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20-03
一、教学工具、教学媒体的概念区分
教学活动是教学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教学物质资源作用于教学客体而维持推进, 进而实现其目的的活动。这里的物质资源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最基本的硬件准备和设施,主要为教学活动的发生提供了物质环境,如:教室、桌椅等;二是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使用的教学用具,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的作图工具,化学教学中的各种实验器具、药品,教科书等。后者在特定的教学中甚至不可或缺,原因是它们本身承载了教学信息,我们常称之为教学工具或教学媒体。但是,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有无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有必要清晰化。
工具的出现从来就是为人的实践活动而服务的,它产生于人的实践认知的需要,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实践。工具可以被看作是人的器官的延伸,关于这一点,荀子在《劝学》中的论述颇为经典:“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这段话中,荀子说出了人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的原因就是“善假于物也”,这里的“物”,可以引申为认知过程中的工具,在教学中,就是教学的工具。随着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深化,必然需要工具的不断更新作为支撑,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工具可以作为衡量教学发展水平的明显标志。从人类历史以及教学的历史与发展沿革来看,教学工具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如图1)。
显而易见,作为教学活动的支撑,教学工具是从低级简易不断地向高级精密发展演进的,且这种演进是持续不断的。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新的、科技含量更高的教学工具产生。
图1 教学工具伴随人类的教学活动发展的大致过程
“媒体”一词来源于英文“media”,剑桥百科全书对其解释是:传播媒介、电视、广播、电影和报刊的全称……各种媒介的重要意义都在于提供娱乐和信息。[2]可见,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传递信息,是否承载了一定的信息是判断它是不是属于媒体的关键。那么,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时,作为承载教学信息的工具时,就成为教学媒体了。有学者指出:“广义的教学媒体是指承载和传递教学内容的介质,包括教师、黑板、教科书、教具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媒体,同时,也包括幻灯、电影、广播、教育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即一切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人、物和技术都属于教学媒体”[3]。教学媒体的本质还是教学活动中人们所选择和运用的工具。
日常我们谈到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时几乎将它们同一化,虽然二者联系紧密,但在概念所表述的范围上仍有区别。教学工具指的是教学中所运用到的一切实物和器具,而教学媒体更侧重的是本身承载了教学信息的实物器具,他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教学媒体是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不可或缺。
二、教学主体、教学客体与教学媒体的关系
叶澜教授在谈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说:“教育就像植根于社会这个大地的一棵大树,时时从社会大地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又时时结出丰硕的果实献给大地。为了生存,它必须适应社会土壤的特点,而他的生存又对社会土壤的改造起着特定的作用。”[4]由此得到启发,要对作为教学手段和工具的教学媒体以及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一定深度的认识研究,就显得必不可少。每个因素作为整个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谈及教学时,首先呈现在我们脑海的是一幕幕实际的教学场面。任何教学以及教学目的的实现都必须借助于一定形式的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得以进行,则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一是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的教师和作为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的学生,也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二是教学主体双方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或选用的教学工具或媒介,以及教学活动得以发生所必须具备的物质资源和环境准备,也就是教学物质资源。三是师生以某种方式组合相互影响共同产生作用的对象,也就是教学内容。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影响着教学的组织形式、进展状况和最终效果。当然,还有一些隐含的影响教学的因素,如师生心理状态、自然环境等。
1.教学主体与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搭建在教学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建构的巧妙性以及实用性将是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教学活动作为人的特殊的实践认知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表现出了各自的主体性,或者必须得表现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才可以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达成目标。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研究上、对教材的钻研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呈现方式的运用上、对教学方法的筛选与设计上、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有效地利用上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参杂了自己的“个性”,因此,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资源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面对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教”的时候教学效果也往往大不相同。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其获取知识的动态性和主动性上,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做出由过去直接“吞鱼”到现在的“渔获解剖烹饪享用”等一系列变化。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不管是借助于自己的肢体,还是五官获取信息,或是用大脑进行思维,总之,都得自己亲自出马,而不是守株待兔,改变静静地坐着等待教师“改造”的局面。之所以要对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进行说明,是因为任何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只有被主体所运用才能显示出其具有的功用。意在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学”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为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使用教学媒体打开思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体更多地被教师掌握,甚至是“独霸”的局面。
2.教学客体与教学媒体
叶澜教授在谈及教学时说:“教育内容的组成十分丰富多彩,从设计的范围来说,包括人类社会各种领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其价值来说,它具有发展人的智慧、品德、体力、审美能力和劳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就其表现形态来说,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5]
虽然,“知识”长期以来被当作是教学活动所要认知的客体的(教学内容)代表,但绝非全部。知识之外,教学的认知客体还包括未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自身素质所发生的“内隐的变化”。它不同于知识,能够直接被测量,但其却是存在的。例如:能力、人格、气质、价值观、情感、态度等较知识更为抽象的概念。尤其在新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之下,能力、人格、气质、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更加成为课堂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学活动“作用”的主要对象。事实上,包括传统的教学在内的任何教学中,以上提到的内容无时不刻不在发展与变化。他们都是教学活动产生效果的对象,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教学内容),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形成人”的价值。
在教学发展史上,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以及对认知要求的提高,总是作为重要的刺激力量,对新的教学媒体的产生和在教学中的投入使用产生促进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新的教学媒体的产生促进教学认知活动更加高效且深入地进行,而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以及教学认知深化的要求又刺激产生新的教学媒体,并作为教学认知活动的有力工具和借助。教学客体与教学媒体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教学的本质是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要获得好的发展,就得在对其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制定出有利于其发展的“教学环境”。于是,在教学中,要实现以上方面的发展,教学主体就得对其进行研究,形成对发展起点的认识。
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在不停地更新和发展,这是一个永恒规律。那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得善于借助新的,处于教育教学发展前沿的工具和媒介,这是教学内在质的规定性、规律性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媒体的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媒体的关系图
三、多媒体教学的本质
多媒体教学就是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作为支撑以实现教学更好地进行,取得更优效果的教学。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完全是基于教学有效性和需求的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整体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的提高,教学水平和要求与之同步,不断适应。尤其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往往要深入到“知识”内部去认知,就得依靠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媒介。现代教育技术的借助和运用,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知识的呈现生动化、形象化、本原化。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教学中“人体”这一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基本上都配备有“实物模型”。同样的教学内容,多年前主要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现在只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大胆地对实物进行“解剖操作”、“器官重组”或是“外科手术”,外加文字资料的辅助说明,教学任务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相比之下,不管是在教学的难易上还是教学效果上,新媒体的出现和运用使得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
对于多媒体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在意识上“约定俗成”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有电子计算机参与的教学(CAI),这种认识显然有它的牵强性和欠当性。对于多媒体教学,我们至少应该从两个层次的水平和实际需要去理解。一是在教学中运用到了多种媒体,不强调电子计算机或是其它电化教学媒体的参与;二是有电子计算机参与,并且配套有其他教学媒体的教学(在农村学校一般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现在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更多的就是指运用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即: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只能说,有电子计算机这个关键性媒体参与的“多媒体教学”是多媒体教学的其中一种。但它所具有的优势和更优化的教学效果,在现阶段教学中颇受欢迎,且占据着重要位置。
四、应重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人类的21世纪已悄悄地走过了十几年。信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可谓无处不在、日益加剧,人类正在走向全面的、难以抗拒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使得人们的生活高效而便捷,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和解读生命。信息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根本生产力和动力,正快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作为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信息化时代,也须以有效的方式和最优化的程度与“信息”进行有机结合。教育信息化既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必然诉求。教育作为人类社会较为独特的生产的方式和方法,“工具”同样是最为活跃和革命性的因素,而信息化时代提供给教育的最有力和有用的工具莫过于“信息”本身,包括师生的信息化观念,师生的信息操作技术,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等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可见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教育信息化道路之必然。
作为一线的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教学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如果教师不能进行教育信息化观念的及时更新和信息化技术的及时跟进,学校不能提供必须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设备支撑,在信息化进程的浪潮之前,将如何去建设未来教育的大厦?教育信息化在未来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比当下更为重要。所以,须用发展、变化、前进的眼光去分析和对待。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5.
[2] (英)克里斯特尔(Crystal,D).剑桥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友谊
出版公司,1996:763.
[3] 刘世清,刘珍芳,王冬.论现代教学媒体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应用
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5,148.
【关键词】媒体选择;教师自身因素;教学媒体;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70―05
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被引入到教学活动中,肩负起了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架设师生双边联系桥梁的重任。鉴于不同教学媒体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不同功用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不同的影响,要求我们对教学媒体选择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审视目前教学媒体选择的现状,却着实让人担忧,其暴露出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选择主体教师自身因素关注的缺失,从而导致教学媒体选择的准合理性。教学媒体选择的结果不是由单个内因或外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合力而决定的。
一 媒体和教学媒体的概念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1]一般的媒体发展成为教学媒体要具备两方面的要素:一是媒体只有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称为教学媒体;二是媒体要能用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才能发展成为教学媒体。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媒体定义为:在教学活动中用以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
二 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双向交互的动态的过程,它是由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授过程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教”与“学”双方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作为构成它的三个基本要素。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媒体被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教师通过教学媒体传输信息(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学媒体接收信息(教学内容),四个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图所示,把教师、学生、媒体三者之间连接起来的便是所传输的信息,即教学内容。[2]
2 教学媒体选择的必要性
“并不存在某一种万能的超级媒体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这就决定了教学媒体选择的必要性。各种媒体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有不足。所以,有的媒体在某类教学中能够发挥作用,然而在另一类性质的教学中就无能为力了。如语言教学能发挥电声类媒体的优势;展示事物和现象的教学就需要使用幻灯、投影等媒体;呈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变化的教学需要使用电影、电视;此外在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中也很好的凸显了这点。“经验之塔”理论把媒体传递的知识信息按具体和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等级。在不同的层次和等级上依据不同教学媒体的功用以及教学的需要辅之以不同的教学媒体,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是重要的、必要的!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子环节、子过程。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3]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会对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如何选择教学媒体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教学媒体选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媒体选择的现状
对于教学媒体选择的现状我们将从媒体选择的影响因素、媒体选择的依据和原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 教学媒体选择的影响因素
英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罗密佐斯基(A.J.Romiszowski)提出了一个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模型,如图2所示。[4]
也有人把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归结如下图3:[5]
(2) 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学习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是“实然”向“应然”迫近的过程。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三大领域。对于分属于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我们在进行媒体选择的时候就要区别对待。如针对心理运动领域的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媒体时,我们就要选择一些可以很好的呈现心理运动的媒体,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主动的意义学习。
依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性质不同,对教学媒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语文课的散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录像等视听媒体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情景,使学习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对事物接受能力不一样,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状况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媒体的时候必须进行合理选择。如小学生的思维为直观思维方式,他们对直观性的画面有更好的认知能力,这时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电视、电影、录像等媒体进行教学;而对于高中的学生就另当别论了。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以抽象思维居多,对信息的需求量大,此时应将投影、幻灯、教科书等媒体作为首选。
依据媒体特性: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的前提条件就是充分了解各种媒体的特性。只有充分了解各个媒体的优点和局限性,才能在使用中扬长避短,对他们进行综合应用。
依据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教学媒体选择的一个制约因素,是教学媒体选择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我们在教学媒体选择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对自己的 “家底”进行认识,势必会陷入“纸上谈兵”、空中论道的尴尬境地。
(3) 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
目标控制原则: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它不仅规定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美容和方式,指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吸收,而且还控制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
内容符合原则:学科内容的不同,使用的教学媒体也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各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对教学媒体的要求也不一样。以化学学科为例,同是化学学科,在讲解化学反应时最好用动画一步步模拟反应的过程;而在讲解分子式、分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时则以图形或图表的配合为宜。总之,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以符合教学内容为原则。
对象适应原则: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特征有很大差别。因此,在进行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绝不能套用某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
从教学媒体选择的现状的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其一,影响媒体选择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如图1可知,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影响因素,又有来自学习者的特点、教师态度技能方面的的影响,还有教学环境的影响,如教学的空间、光线等。同样的图2中,影响的因素有来自人、物、时空等多个方面;其二,在众多的媒体选择的影响因素中来自选择主体――教师之外的客观的影响因素居多,如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条件等。
2 存在的问题
教师与教学媒体是一种“我”与“它”、主体与客体、选择与被选择、操作与作、控制与被控制的的关系。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作为主体的教师要对客体对象――教学媒体进行客观系统的认识,合理的选择,尽可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最大功用;与此同时,各种教学媒体也会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制约和影响。这样才能凸显教师主体性地位,才能彰显教学媒体客体性。对于媒体选择行为来说,它存在一个行为的主体,一个行为的发出者,这个主体不是学生,也不是媒体,而是教师。教师是媒体选择行为的决定者和实施者。在媒体选择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来自于教师自身和其外部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合理分析、取舍,做出最终的决定。
然而,教学媒体选择的现状却并非如此,其暴露出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对选择行为主体自身因素对媒体选择结果影响的忽视。在教学媒体选择的过程中,只是把教师这个选择的主体作为了一个接收外界信息并被动做出反应的一种“信息处理机”,而对其自身影响因素却视而不见。在这样的选择机制下,教师的个性会逐渐的消逝,成为被动的“反应器”。众所周知的,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的人来说,每一个抉择都不只是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心理加工的过程。他是主体对来自于主体内部和外部客观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选择过程。
毋庸置疑,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是众多的,媒体选择的过程是复杂的,尤其是涉及到了行为主体的心理活动的时候,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因为它的复杂而将其忽视,将主体对象“工具化”,将主体内部行为“暗箱化”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样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对选择主体影响因素的忽视,使得教学媒体的选择变得程序化、简单化,这样的选择势必招致诸多对教学媒体选择科学性、合理性的质疑,势必会阻碍教学最优化的进程。那么,我们又当如何呢?
四 教师自身对媒体选择的影响因素
在对教学媒体选择的现状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其暴露出的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对教师自身因素这个盲点的忽视。在系统方法的指引下,我们将这些影响因素纳入到由教师自身的内部系统和客观外部环境系统构成的双系统的结构模型中进行考虑,从而得出了一个关于媒体选择影响因素的新的模型图,如下:
由图可知:其一,这是一个由外部的客观环境系统和教师自身的内部系统构成的双系统的模型图。教师自身也存在于外部的客观环境系统中,它会受到来自于外部客观环境因素的作用,同时他也会对其进行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外部客观环境系统中对媒体的影响因素有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内部系统有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态度、归因等的影响(注意: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是众多的,本人只是将一些自己认为主要的因素总结了出来,有什么不妥之处,请多多指教);其二,这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模型。存在于系统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没有特定的等级;其三,教学媒体的选择会受到内与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来自外部的影响因素我们已经熟知,无需多言。 而对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我们却不甚了解。
1 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6]在教学媒体选择过程中,如果教师对某种选择行为的自我效能感较高,就会情绪饱满、充满自信的去完成任务;相反,则会回避这种行为而趋向另一种行为。高自我效能感可能导致更为勤奋、忍耐、持久力,从而增强成功的可能性,为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的积极回报,形成良性循环;而低自我效能感可能带来更多的不利,导致更低的自我效能感。综上所述可知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同,必然会给教师教学媒体选择造成影响,导致行为选择取向的不同。
2 态度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某个特定对象(人、事物、团体、观念)所持有的评价系统和行为倾向。在一般的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他可以直接影响和决定个体的行为,并具有预测行为的功能。态度具有一定的动机作用,是一种潜在的行为倾向,它规定了什么是期望的,什么是渴求的,什么是喜爱的,什么是讨厌的,什么是想要避免的。因此,态度将驱使人们趋向或逃避某些事物。[7]
教师的态度在此指教师在媒体选择过程中对媒体的态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应用于教学领域中,担当起了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重任。面对众多的媒体,传统的和现代的、新的和旧的、热的和冷的媒体,教师会有不同的态度表现。如教师对待新媒体的态度:害怕和盲目的崇拜。一些教师在面对新的媒体时表现出的害怕和担心。他们害怕新媒体的介入会扰乱甚至是改变他们原有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组织形式,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另一些教师在面对新媒体时表现出了与前者正好相反的态度――盲目崇拜。他们欢呼新媒体的到来,对其狂热的迷恋,甚至于视其为“万能媒体”。
教师在媒体选择时不同的态度表现,会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3 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可能性和效率,并且表现在具体的活动之中。能力对个体动机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为的选择上和行为的效率上。能力高的人,感知准确、注意集中、记忆迅速牢固、思维深刻、想象丰富、勇于创新,喜欢选择中等强度且富于挑战性、竞争性的任务,其行为效率也高;能力低的人,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差、思维狭窄、想象贫乏、缺乏概括抽象力,趋向选择简单或困难任务,以保护自尊心免遭伤害。
教师的能力在此指的是教师操作运用媒体的能力,即对媒体的驾驭能力。能力会对个体的行为选择和行为的效率产生影响。教师对不同媒体的驾驭能力势必会造成教师在媒体选择上的不同的倾向性。
4 兴趣
兴趣是人的个性倾向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建立在某种需要基础之上的认识倾向和活动倾向,对一个人的动机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便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力,对它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清晰、情感深厚、意志坚定,以至于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特别是当各种行为同时可以满足个体的需要,他在选择何种行为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爱好的影响。
教师作为选择的主体,在面对多种客观存在的媒体时,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自己兴趣的影响。教师会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媒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感情投入,尤其是在多种媒体可以同时满足教学需要时,他在选择教学媒体时,会将更多的选择权交给自己的兴趣。
5 归因作用
当人们选择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导致失败时,都会有一种对行为结果有所探求的倾向。这种行为结果的原因推论就称为归因(attribution)。[8]心理学研究发现,归因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行为的反思或再认识,而且会影响到个体后继行为的动力。教师对媒体选择行为的归因,也会对教师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对这种行为结果成败的判断,我们要看它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影响行为归因的因素是众多的。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能力、运气、努力程度、任务难度使用方法等因素。一般说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或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如教师把媒体选择行为成败结果归因于媒体特性、任务难度等;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或可控的因素,则会增强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如教师把媒体选择行为成败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对媒体的认知程度、操作水平、使用方法等,教师就会在其后继的媒体选择行为中通过对内部因素的控制来对行为产生积极作用。
6 情绪状态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情绪有力量来推动人们去进一步反映客观事物,从而采取适当的行为,它属于心理动力方面。教师在进行媒体选择时会受到其所处情绪状态的影响和干扰,这是属于情绪效用的问题。情绪效用有增力性和减力性。情绪的增力性会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作用,而减力性会对人们的活动起到消极作用。当教师在媒体选择时处于情绪增力性状态时,他会对外界的刺激及时做出恰当的行为选择;而当他处于情绪的减力性状态,如教师在情绪激动时,就不能很好的冷静思考问题,常常被偏见所蒙蔽。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因为情绪总是和一定的需要紧密结合,当某种需要引起强力的情绪时,往往会使认识受到这种需要的局限,从而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所以在情绪激动状态下,由于认识被某种需要所局限,只去考虑与满足这种需要有关的事物,而模糊了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并且容易忽略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这就是情绪的减力性作用。不管是情绪的增力性作用抑或是情绪的减力性作用,它都会对教师的媒体选择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五 总结
教学媒体选择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教学效果的优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最终的行为结果是由多种内外因共同作用合力决定的。我们不能够只关注外部的因素而忽视内部因素,只有内外兼顾,多方考虑,才可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才更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太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1999,(8).
[3]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丁兴富.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认知负荷;教学媒体设计;教学效应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50-03
认知负荷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John Sweller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人们研究认知过程和教学设计框架的一个主要理论。在教学媒体设计时,设计者常常忽视了工作记忆有限容量的性质,给学习者增加了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也因而阻碍了他们的有效学习。认知负荷理论不仅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过程,还能为教学媒体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从而构建出适合学习者工作记忆加工的学习对象。因此,教师有必要自觉地将认知负荷理论应用到教学媒体设计中,积极探索减少认知负荷的教学媒体设计方法,使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也正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 认知负荷理论简介
1 认知负荷的概念含义
认知负荷的概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提出以来,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其涵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我们一般倾向于将认知负荷定义成: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心智活动所需的全部心智能量。可以认为,认知负荷的概念是建立在以下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①有限的工作记忆仅能处理一部分信息;②存储知识的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并可用来克服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③图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常被用来通过重组信息元素,把低水平图式合并成高水平图式的方法来构建知识,以降低工作记忆容量;④图式无论多大或多复杂,在工作记忆中都被作为一个单一个体来处理;⑤图式可以自动化并且可以在无意识下自动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工作记忆的有意识参与,因此降低了工作记忆容量。[1]
2 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负荷理论主张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与容量无穷的长时记忆是相互关联的一体。因此,教学设计必需以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为依托,将设计的原理及规则建构为适合工作记忆的加工对象:图式或记忆组块。[2]对于教学设计者而言,为了使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应给学习者施加精确水平的认知负荷,使其进行图式的建构。换言之,教学设计者应当确保在进行教学时,学习者的工作记忆负荷不会超载。概括而言,认知负荷理论主要有以下观点:①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很难同时加工多种来源的信息;②如果学习者所要加工的信息容量超出了学习者的工作记忆所能加工的信息容量,那么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将会丢失;③如果要学习的知识所引起的认知负荷相对较低时,那么教学设计所引起的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较弱。反之,这种教学设计所引起的认知负荷对于学习是至关重要的;④长时记忆系统中储存有大量的图式,这些图式能被提取到工作记忆系统中,并可以作为单个元素进行处理。所有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必须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信息加工。
3 认知负荷的分类
认知负荷可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首先,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内在特性即材料内部元素的交互性水平所决定的,它不易被教学设计所改变。因此,学习材料的不同,元素间相互作用水平也不同,也因而对内在认知负荷的要求也不同。对于低交互性的学习材料,由于在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其他元素的情况下,就能被理解和学习,因此认知负荷较低。而高交互性的学习材料,由于需要学习某些元素并同时理解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因此认知负荷较高。
其次,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及学习活动本身的缺损造成额外的认知加工活动所致。在通常情况下,外在认知负荷加重学习者的心理能量,降低学习效率。特别是,当内在认知负荷较高时,外在认知负荷有可能导致学习者认知负荷过载,阻碍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时,可通过教学设计来优化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或学习者的活动,以此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最后,有效认知负荷指与图式建构和获得以及图式自动化过程的努力程度有关的认知负荷。与外在认知负荷相似,有效认知负荷同样受到教学设计的影响,但外在认知负荷对学习起干扰作用,而有效认知负荷能够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要控制好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加学习者的有效认知负荷,同时保证总的认知负荷在工作记忆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即不造成认知负荷过载。[3]
二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媒体设计中的应用
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提出一系列可用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促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效应。这些效应归纳为:目标自由效应、样例效应、完成问题效应、分散注意力效应、形式效应、想象效应、独立交互元素效应、元素交互效应、变式效应、专业知识反效应、指导隐退效应、冗余效应等。[4]其中,有些教学效应能对教学媒体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下面将逐个解释这些教学效应及给出其在教学媒体设计中应用的例子。另外,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观点,在内在认知负荷较大情况下,研究如何减少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下面给出的用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的教学媒体设计方法,只有在内在认知负荷较高的情况下使用,才具有较好的效果。
1 分散注意力效应及其应用
在理解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信息源的材料时,由于这些信息源相互所指且分布在材料的不同地方,学习者必须综合各个不同的信息源,不断在材料中重复“寻找―匹配”的过程。这种频繁“搜索”不但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而且给工作记忆增加了工作负荷。例如,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章,设计者有时在阅读材料后附上生词意义注释。由于文章和生词注释是分开的,因此,在理解材料时,学习者必须在文章和生词注释之间来回“穿梭”,这种不断“寻找―匹配”相关信息的过程增加了学习者的记忆负荷。依据认知负荷理论,消除分散注意效应的办法是整合材料中相互所指的部分,以减轻认知负荷。
根据分散注意力效应产生的原因,在教学媒体设计中要将带相关内容的媒体以整合方式呈现,这样才能够使学习者较有效地获得信息。例如,对于包含相关内容的文字和图表材料,可将相关的文字材料放在图表合适的位置,这样可促进学习者对图表内容的理解(如图1所示)。对于只有图表的的学习材料,也可适当地在图表中加入说明性文字,尽管这样会使信息源增多,但却让学习者无需在工作记忆中对图表进行语义联想及猜测,也因而降低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2 双重感官效应及其应用
认知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记忆至少由两个信息处理器组成。这两个处理器一个处理听觉信息,另一个处理视觉信息,且以部分独立的方式运作。因此,通过使用两种处理器,可以扩大工作记忆的信息处理容量并增强工作记忆效率。为此,认知负荷理论主张采用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模式输入材料,以减少或降低记忆负荷。同样,已有的实验结果也表明,采用“视觉――听觉”双重感官形式输入材料的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视觉形式有效得多。[5]
在教学媒体设计中,如果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图像、动画等教学媒体,各种媒体信息就会相互竞争视觉资源,造成学习者的注意力被分散,各种信息都得不到有效加工。依据双重感官效应,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是将文本信息以声音的方式转换到听觉加工渠道,以减少视觉加工渠道的认知负荷。例如,在讲授动圈式拾音器的工作原理时,同时呈现动圈式拾音器的图形和文字讲解材料(如图2所示)。为了理解动圈式拾音器的工作原理,学生须综合两种材料,在图形和文本之间分配视觉资源,这种频繁的“搜索”过程给工作记忆增加了额外的认知负荷。此时,可根据双重感官效应对该媒体设计进行改进,即将文字材料改用声音方式讲解。当然,如果将图形改为动画,而文字材料改用声音方式来讲解,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3 独立交互元素效应及其应用
在呈现认知负荷较高的高元素交互的材料时,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些认知负荷较低的独立的元素,然后再呈现完整的材料。该效应对教学材料的呈现顺序和教材中章节内容的编排顺序有指导的作用,即元素低交互的材料先呈现,元素高交互的材料后呈现,这也符合学习者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规律,也因此减少了外在认知负荷,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根据独立交互元素效应,在教学媒体设计时应注意向学习者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即:先简单后复杂、先部分后整体。例如,在讲解扩音机的工作原理时(如图3所示),先分别呈现前置放大、混合放大、推动放大、功率放大等组成扩音机的各部分的教学信息,然后再呈现各部分如何共同完成扩音过程的工作原理教学信息。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学生理解扩音机的工作原理就不会再有困难。
4 元素交互效应及其应用
学习材料内部元素的交互性水平与想象效应相关。当使用低元素交互的材料时,想象效应消失,当使用高元素交互的材料时,想象效应又出现。想象是学习者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根据元素交互效应,在教学媒体设计时应适当给学生呈现一些复杂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这种高元素交互材料的呈现不仅要适量,而且还要以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做基础,否则易给学习者造成学习困难。
5 冗余效应及其应用
虽然整合材料中互相所指的个体信息源可以减轻认知负荷,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但这需以各种不同信息源不能被单独理解为前提条件。由于处理冗长文字和图表会给工作记忆增加认知负荷,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信息源中的任一个能够被单独理解时,整合包含多余或重复信息的学习材料并不可取,会造成冗余效应。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必须消除冗余的信息。
依据冗余效应,在教学媒体设计时应避免呈现无关的或带有重复教学信息的媒体,以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例如,在说明某学校高一年级各班的人数时,如果同时用表格和文字材料来描述(如图4所示),就会造成冗余效应。因为表格的信息已不解自明,文字部分的说明显然是多余的,所以删除文字说明部分,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认知负荷。另外,在媒体设计时还要注意减少许多装饰性的信息,如界面中突然出现的动画、声音等,因为这些信息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三 结束语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外在认知负荷和有效认知负荷都要受到教学媒体设计的影响。在内在认知负荷较高的情意下,教学媒体设计应尽可能地减少外在认知负荷,从而使学习者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认知负荷理论对教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提出了一些旨在减少认知负荷,促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效应,其中有些教学效应对教学媒体的设计有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媒体设计中,教师可依据这些效应进行媒体的选择、呈现及编排呈现的顺序等,以减少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心德,王小康.认知心理学视野中的认知负荷理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07,29(3):11-15.
[2] 常欣,王沛.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5,28(5):1115-1119.
[3] 张建波.认知负荷理论:教学设计研究的新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51-53.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教学实效、为电教而电教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为此,笔者就生物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药学专业学生;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学业情绪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c)-0146-02
Influence of application of vombin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aching media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teaching on students′ academic emotions
WANG Gui-fen
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ine,Medical College of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dia on the students′ academic emotions.Methods The students in pharmacy major were selected and assigned to the study class (class 2) and the control classes (class 3),with 51 student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class used modern teaching media and the study class used combined modern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dia.The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emotions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test the students on the 1st day of the 2nd semester of the first year,and then the data were processed (t test).Results In the study class,the score of each dimension of academic emotions after teaching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teaching (P
[Key words]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Pharmacy major student;Traditional teaching media;Modern teaching media;Academic emotions 学业情绪是德国Pekrun等[1]于2002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情绪是教育和学习过程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因此,大学生学业情绪问题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3]。对大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而言,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重任,如何让学生克服不良学习情绪,成为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又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卫生领域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时展和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无疑是医学教育领域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创新或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情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102例,均为通过参与全国高考被本院录取于2011年9月入学的药学专科学生。随机抽取2、3班学生作为被试者,将其分为研究班(2班)和对照班(3班)各51名。其中研究班男生31名,女生20名,年龄20~23岁;城市户籍学生25名,农村户籍学生26名;广东梅州地区学生32名,广东其他地区学生19名。对照班男生31名,女生20名,年龄20~24岁;城市户籍学生24名,农村户籍学生27名;广东梅州地区学生37名,广东其他地区学生14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户籍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班学生均由笔者任教,所讲授的理论课程均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实施。该课程均于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在此基础上,对照班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理论课教学,包括光学教学媒体、音响教学媒体、声像教学媒体、电子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研究班则在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基础上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进行理论课教学,包括光学教学媒体、音响教学媒体、声像教学媒体、电子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教科书、教学板与板书、图标、模型与标本等。在开学后的第1天,两班学生均首先采用以Pekrun等的学业情绪理论为基础,由马惠霞2008年修订编制的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进行施测[4]。该问卷共含88个条目、4个情绪维度、10种情绪因子。4个情绪维度包括积极高唤醒情绪、积极低唤醒情绪、消极高唤醒情绪、消极低唤醒情绪;10个因子包括兴趣、愉快、自豪、希望、放松、气愤、焦虑、羞愧、厌烦、失望。问卷各个条目采用五点评分方法,即“完全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肯定”记3分,“不太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积极高唤醒(兴趣、愉快、希望)、积极低唤醒(自豪和放松)两个维度所包含的分测验条目,得分越高则学业情绪越高(好);而消极高唤醒(羞愧、焦虑、气愤)、消极低唤醒(失望和厌烦)、两个维度,所包含的分测验条目,得分越高则学业情绪越低(差),最后的统计指标为各维度总分。然后采用上述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教学,并于期末结课后考试前再次采用上述问卷对两班学生的学业情绪重复测试。比较两班学生在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情况下学业情绪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该项研究针对两班学生均前后2次发放调查问卷各102份,收回问卷数与发放数等同,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班护生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班,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班教学前后护生学业情绪各维度测评结果的比较(分,x±s)
与对照班教学后比较,*P
3 讨论
目前,学业情绪作为一种与教学和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一种伴随学生学业活动的情绪体验,无论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考试、学业成就以及其他方面的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6]。学业情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成绩、个人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学校和班级的学习环境。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价值-控制评估、成就目标、认知能力以及班级、家庭、课堂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情绪;学业情绪具有领域特异性[7],已成为近10年来,众多学者对此研究后达成的共识。
当前社会大环境下,诸多的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困惑,表现为:①因毕业后难以就业,厌倦学习;②因学制短,需学的科目多,不知道如何去学习;③因经济条件较差,在校期间工学结合,甚至想快点毕业找到工作,或者在大三阶段已经开始联系或应聘工作单位而无暇学习。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因《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不是主干课程,认为不重要,将来的工作中也用不上,出现偏科现象,干脆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不学习。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知识结构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表达缺乏激情,课堂互动差致气氛沉闷压抑使学生兴趣缺乏,又碍于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不能擅自缺课或逃课,只能被迫或机械地学习等。上述诸因素加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具有知识点多、难记,部分章节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等学科特点,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故让学生愉快学习,主动探求,满足求知欲望,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8]。鉴于此,本项目及时改进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既避免了单一使用某教学手段的弊端,又使得课堂的气氛重新焕发活力,促使学生的学业情绪提高。该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班学生在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理论课教学后,学业情绪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结论
通过该项研究说明,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使用的媒体也没有一项是全能的。教学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尝试和实践,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产生和拥有更加切合实际,也更能带来良好教学效果、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从而使现有的不同类型的教学媒体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Pekrun R,Goetz T,Titz W,et al.Academic emotions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J].Educat Psychol,2002,37(2):91-105.
[2] 张爽,范永强.学生的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7):58-59.
[3] 余强,范翔宇,范起东.大学生学业情绪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111-115.
[4]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61-266.
[5] 杨艳杰,李亚洲,乔正学,等.小组教学对医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08-109.
[6] 苏世将,马惠霞.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大学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91-593.
[7] 徐先彩,龚少英.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92–97.
一、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内涵
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合理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量上表现为数学课堂内实际教学时间与有效教学时间的比率,它在质上表现为在单位时间内,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学思维训练、数学策略优化、数学情感态度价值孕育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其中,有效教学时间是指课堂L除去学生一无所获的、白白浪费的时间,这种时间主要用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并表现不同程度的有效性。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观需要强调效率的全面性、合理性与发展性等要素。就全面性而言,要充分考虑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效果、效益的多方面性或系统性,要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数学课堂教学结果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等多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就合理性而言,要遵循数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数学课程教学的规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预期目的以及数学课程教学规律的相互作用,强调数学课程教学效率评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就发展性而言,应强调通过数学课程教学效率评价引导,促进师生在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文化、价值等维度的共同发展,这种发展既有学生的,又有教师的。
二、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根据前面的分析,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应当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比如,可思考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策略、教学组织实施策略、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教学技术应用策略等等。限于篇幅,拙文自然不可能全面展开论述,仅结合本人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考察以及上述策略构建的相关要素,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1.增强效率意识。
由于缺少必要的效率意识,常常导致许多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比如,不少教师迷信于讲,迷信于练,迷信于死记硬背:不少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不少数学教师过分迎合学生的浅层兴趣,过分追求外在的操作活动,脱离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形式化现象严重。改变这些不合理的教学现象,亟需从数学教学的内容设计、数学教学的语言表述、数学教学的进度安排、数学课程的资源运用、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等维度强化效率意识。不过,这种效率意识的增强不应仅是数学教师和学生的事,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数学教师(学生)而言,要能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经常反思自己数学教(学)的活动,以寻找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要注意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积极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以真正做到既教(学)会又要会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而言,要引导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运用数学教育理论的意识和水平,引导数学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数学教育观念、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是否与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一致性,要考察数学教师是否真正运用数学课程教学理念指导自己设计教学并有效实施,引导数学教师在遵守正常课时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安排,真正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上狠下工夫。
2.关注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忽视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必然会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能进行有效数学思维的禀赋,但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利用这种禀赋,不少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高通常与他们数学思维习惯不好以及数学思维品质不高有关。因此.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呢?这自然有多方面的要求。从教师教的要素来分析,笔者认为应当特别重视以下3点:第一,教学中应尽可能拉长学生有效数学思维的长度,并通过教师自身数学教学思维的张与弛不断激发并引导学会归纳与演绎,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过程优化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第二,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数学学习过程,注意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方法的有效分析,注意在学生数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注意合理运用“激趣”手段进行“启思”,注意教给学生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加强思维策略的训练(包括复述策略、精制策略、组织策略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反思。第三,教学中应关注数学学困生群体。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效率,缩小个体差异是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平衡点,而缩小个体差异除了要分析学困生知识与情感两方面的因素(许多学困生知识表征不合理,存在知识缺陷,情感态度体验消极)外,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学困生思维品质结构与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关注学困生的数学思考及影响数学思考的各种因素,要有效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给学困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并教给他们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切实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呼唤高素质的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必要努力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素质,这在本质上要求从“个人”与“集体”两个维度来衡量数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情意”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地,应当对效率低下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跟踪、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帮扶”、指导.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数学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数学教学艺术,并夯实以下诸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一,数学教学要素精益求精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这种能力才能使教师对数学语言和数学教学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精炼而富于启发性,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才能既有难度又有坡度、清晰度。第二,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地,应当防止数学教学思维的片面性与简单化导致形式主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泛滥。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数学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是有所区别的,有的侧重于讲解、有的侧重于练习、有的侧重于探究,对数学教师而言,课堂上哪些内容该教师讲,如何讲,哪些内容该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如何进行自主性学习,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清晰的数学教学思维。尤其是对那些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要通过数学教师清晰的教学思维,及时地捕捉信息、重组信息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第三,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数学方法的掌握克服解题的盲目性,透过不同现象抓住其本质,训练创造性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素质。第四,妥善整合各种教学关系能力的培养。就教学对象而言。要能处理好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的关系,在面向全体的理念指导下努力面向每一个个体;就教学目标而言,要能处理好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方面目标整体上的全面性、均衡性与具体课堂中的选择性、侧重性的关系;就教学方式而言.要能注意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建构学习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别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就教学过程展开而言,要能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努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在尊重数学教学文本的基础上超越和创新数学教学文本;就教学结果而言,要能关注学生的学会与会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