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范文

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第1篇: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范文

一、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智慧活动中思维转换、灵活的程度,简化概括为“活”

在分类活动中,我们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1.观察摆弄,训练概括。首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几何体在颜色、形体、材料上的不同,使他们对已较熟悉的几何体产生新的认识兴趣,提高他们对颜色、形状、材料及大小、轻重、软硬的敏感度,并学习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形成初步类概:念,为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在按色分类中27个几何体可以分为红、黄、绿各9个,在按形分类中可分为方、圆、角各9个,按材分为铁、塑、胶各9个,按大小分为大、中、小各9个,按软硬分为软9个、硬18个,按轻重分为轻、中、重各9个。

2.深化操作,促进迁移。在引导幼儿观察、训练概括的同时,要注重打通幼儿获得规律的各种渠道,挖掘题型的内在联系,将题型排成系列,逐层深化,为幼儿的灵活迁移提供可能性。在一维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一维分类的变式训练,如按色分类,拿出:红――黄――绿,放入:红――黄――绿;其变式有,(1)拿出:红――黄――绿,放入:绿――黄――红;(2)拿出:黄――绿――红,放人:红――绿――黄;(3)拿出:绿――红――黄,放人:黄――红――绿……依据颜色的循环和互逆的规律进行多种变式训练,使幼儿掌握题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变化的规律,及时进行迁移。如把在按色分类中获得的经验、方法应用到按形、材等维度的分类中,灵活地 进行迁移,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二、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简化概括为“快”

在“3・3・3”教学体系中,“综合――快速”训练是培养幼儿思维敏捷性的有效途径。“综合――快速”训练题分为三类:以外部双手动作的训练为主的题型;以内部操作训练为主的题型;以训练对自己操作的认识、监控和调节为主的题型。在分类教学中,主要通过前两类题型来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通过第三类题型训练其对思维敏捷性的反思能力。

1.以外部双手动作的训练为主的题型作基础,先求准确,再提速度。在一维分类的基础上,把一维分类的题型及其变式有规律地进行排列组合,对幼儿进行“组合――循环”训练,要求操作过程简化有序、手的动作准确无误、心理状态快而不慌。通过训练,使幼儿对一维分类的标准、方法、每次分出类型、个数等有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准确思维的基础上,逐渐提出速度要求,使操作进入自动化的状态。

2.以内部操作题型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飞跃。敏捷性是以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为前提的,没有机灵的头脑和准确的思维,也就无法敏捷。因此,我们选择了快速抢答作为训练的突破口。

(1)发现要领,加速反应。把分类活动中的各环节以及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标准、每次分类操作环节、分出的几何体的个数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编成一系列简单的问题由幼儿来抢答,使幼儿在外部双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大脑内部的操作,借助具体形象、表象进行思维,进而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快速回答问题。每次训练都有一定量的快速问答练习,在单位时间内训练幼儿准确、迅速、合乎逻辑地达到要求。

(2)利用竞赛,综合培养,实现飞跃。大班幼儿,竞争意识明显加强,这为敏捷性的训练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们采用了“个人抢答”、“分组竞赛”、“集体游戏”等形式进行“综合――快速”训练,把分类的内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转换,促进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实现思维敏捷性的飞跃。

三、反思是一种以思维为基础的高级认知活动

反思能力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大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活动的认识、监控和调节的能力。反思是从人脑开发出的最高层次的潜能,同时又反作用于人脑,不断改变人脑结构和机能,从而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幼儿反思能力主要从行前思、行中思、行后思来进行。

1.行前思:做什么――明确任务、有什么用――主要指对身心的监控、怎么做――确定监控的对象。在分类操作前,要使幼儿明确分类的标准、顺序、分几次做、用哪些器官、这样做的好处、把意识的对象指向哪些器官等,做到心中有数。

2.行中思:认识身心――身心各器官如何配合、调控言行――监控调节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过程――成功的和失败的,即在操作活动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认识、监控、调节。对幼儿来说,行中思的最好方式是边说边做――通过语言对动作及心理活动进行监控和调节。如在进行交叉分类的过程中,幼儿就需要一边说儿歌:“拿出红――黄――绿(方――圆――角);放入方――圆――角(红――黄――绿)”,一边操作,通过儿歌对操作过程进行监控、调节。

3.行后思:总结成果――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发现问题――找出可以举一反三的“一”、及时纠正――为下次操作做好准备。在分类活动的“综合――快速”训练后,引导幼儿分析自己的操作:速度快还是慢、原因是什么?是手、眼、脑不协调还是监控不到位。针对自己的情况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让反思贯穿于分类活动的始终,不断提高反思能力。

4.在分类教学和训练中,儿歌是幼儿进行反思的最重要的工具,贯穿于反思的每一个环节,我们一定要恰当的应用儿歌引导幼儿进行反思。

第2篇: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16-02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思考

数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令人担忧,由于中职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自卑、依赖、焦虑、目标多变等障碍及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中职数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力,教学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一切皆起因于学生看不清数学的本质,也不知道数学思维对人的素质及其思考、处理事情的模式都有影响,没认识到数学的本质,对学数学缺乏内在的动力。

这种现象引发笔者对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笔者认为,应该对中职数学进行“舍末逐本”,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注重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因为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而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思维,交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金钥匙。

数学思维能力因素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数学的抽象性导致了极大的概括性,抽象以及概括构成了数学的实质,数学的思维是抽象概括的思维。因此,抽象概括能力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数学思维能力还包括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和探索能力。这些都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时也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现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总结如下。

单向思维训练法 一般的数学知识点是前后连接、环环相扣的,总是按照因果关系逻辑递进的。这种单向的一通到底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由因到果、由易到难、由直观到理论。这就是常说的逻辑推理。这个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教会学生抓住问题的起点。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起点。例如,讲解“三视图法”时,可先在讲台上摆放各种生活物品,例如粉笔盒、垃圾桶、水杯、汽车模型等。然后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生活用品,引发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不同结果”这一问题的讨论,进而得“三视图法”。又如,学习不等式的传递性时,定理:如果a>b,b>c,那么a>c。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这个问题,笔者当时选用的例子是:姚明比刘翔高,刘翔比成龙高,那姚明和成龙谁比较高。用比较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并知道数学是由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延续点,完善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思维辐射训练法 教学中,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去观察、操作、猜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及全局化的概念。例如,学习百分率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得出以下思维的放射性延展图(如图1所示)。这种思路的拓广能发现一些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向宽阔的范围作迁移,并应用于许多非典型的情况;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全方位探求,抓住问题的全貌以及与问题相关的其他因素,同时不放过其中有意义的细节与特殊的因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研究的习惯。

反向思维法 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即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到反向心理运算的能力。例如,母亲给三个儿子分苹果,大儿子得到苹果总数的一半加半个,二儿子得到剩下的一半加半个,小儿子得到留下来的一半加半个,母亲在分苹果时并没有把苹果切开,每个儿子各得多少个苹果?经过反向思维训练后,学生知道假设小儿子得到1个苹果,显然可以反推二儿子2个,大儿子4个,总共是7个。

转化思维法 转化思维法是让学生去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这种思维方法起点灵活,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全面灵活地做出综合分析;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例如学习抛物线的时候,可以如图2所示,概括不同类型的抛物线: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

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敏捷性使人能够适应在紧迫情况下进行思考,并迅速作出正确判断。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具有记忆的条理性与持久性,并在需要时能及时再现。教学中应首先注意信息的获取,这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关键。然后,教学应逐步使学生建立恰当的价值观念,因为它是思维敏捷性的根据。在解题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具有选择探求最优解法的欲望,不仅提倡一题多解,还要判断哪种解法最好,好在什么地方,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择优选取。

训练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数学探索能力是在前面几项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也是最难培养和发展的要素。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从具体的探索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探索过程中要广泛应用各种思维方法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发扬创新精神,提出独立见解,形成探索意识。

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作用

以上几种方法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批判性。这些数学思维品质的综合形成了数学思维的科学严谨的风格,是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因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数学教学中最实用、最有效的内容,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思维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还很多,有待于我们思考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丘维声.数学(基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康文龙,孙伟奇.让冰冷的数学成为火热的思考[J].上海中学数学,2010,(1Z).

[3]陈炳良.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2007,(8).

[4]曹江泉.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新课程研究,2008,(8中).

第3篇: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范文

一、在基础知识学习中提升思维的正确性

思维的正确性是指学生的思维指向正确方向的活动,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没有思维的正确性可言。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数位顺序及数字大小等概念,就不可能正确回答,十位和千位都是8的五位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它们相差几?”这些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多位数读法的知识基础,怎能正确完成?“用2、4、6、8和三个0组成的七位数中,能读出两个0的最小的七位数”这一填空,如果学生不懂得“数位”与“位数”的联系与区别,又怎么来回答?因此,要提升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必须防止相关知识的混淆,消除一些影响思维正确性的障碍。

1.加强知识的理解。许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一些性质定律,只有理解了,认知结构才不至于混淆出错,才能不断完善。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关键。例如,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计算时,应联系实际,用浅显易懂的实例弄明白为什么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再加,少减再减的道理,学生理解了,自然就不会出现,诸如273+98= 273+200+2的错误了。

2.加强变式练习,在提升学生思维正确性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的一些定势思维,习惯思维,顺向思维如果与练习所需要的思维方向一致时,正确性就高,反之,正确性较低,甚至很低。为此,我们要开展变式练习,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克服由定势思维及相关概念的交错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思维的正确性。

二、在达标式训练中提升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过程的速度问题,我认为,为了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对一些基础的知识,要在懂和会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速度的要求。

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不能只停留在学生能算出确的得数,还应该进一步要求学生算得迅速,使他们“对后求快”,最后达到“又对又快”,最终实现凭直觉说出得数,做到思维与计算同步。对二到六年级的学生既要求能又对又快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的计算,也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坚持“每日一题”。让学生天天接受分析数量关系思维训练,还要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计算练习,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解题速度。

三、在发散性练习中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多种思考方法。比如,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通过比较的思考方法加深认识:在解答分数(百分数),比例应用题,求平均数、相遇、和倍、差倍等典型应用题时可用对应的思考方法;用一般方法进行分析找不到正确的解题途径时,可用假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符号,如鸡兔同笼问题;为了把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更容易求解,可以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如求楼梯侧面的周长,我们就可以通过移动线段将它转化成求长方形的周长。为了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觉得还应加强发展性思维的训练。通过一题多解,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的发散性练习对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有很有帮助的。

四、在思辨过程中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指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其规律性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该就题论理。也就是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4篇: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范文

一、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如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例:9+2运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想:9加1得10,10加1行11"。9+2=11的思路,再引导学生把思路迁移到学习例2:9+3、9+7。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1)读说训练.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语言的经常磨练,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此有利特点和根据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注意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

(2)说理训练.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

(3)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例3:34+28=()。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学生开始计算进位加时,容易忘记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遗忘,强调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学生要忘记。为此,在教学的初期,可教给学生口头表述演算过程的方法: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写6;和是62。

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要重视双基训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基础题要教好练透。使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思路。

2、简缩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简缩思维过程,就是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这需要一定灵敏的瞬时暗记能力。开始小学生缺乏这些能力,通过训练,就能逐步适应,从而提高口算速度,达到了口算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例如第四、六册的减法与乘法口算例题:58-26=32(想:58-20=38,38-6=32),14×3=42(想:10×3=30,4×3=12,30+12=42)。

以上两道例题,分别是两步和三步的口算题,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口算训练,到了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口算中间环节--口算结果暗记来来,以最后一步口算出得数。

3、抓联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规律性的东西。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学时9+3需要详尽表述口算过程(9和1凑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经过一些练习,学生掌握口算步骤以后,引导学生在题组9+2、9+3、......9+9的练习中,找规律简化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领悟到"9"加几,只要把加上的数分出1与9凑成10,剩几就是十几。找出了规律,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果。这样既使计算准确又提高了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1、综合训练.例如,教学了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简算方法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训练题。如1÷125、1.25×8.8、180÷4÷5、18.74-1.45×2-1.51等让学生运用口算和简算综合进行计算:

1÷125[想:(1×8)÷(125×8)=8÷1000]=0.008

1.25×8.8=1.25×8+1.25×0.8=10+1=11

180÷4÷5[想:180÷(4×5)=180÷20]=9

18.74-1.45×2-15.1=18.74-2.9-15.1=18.74-(2.9+15.1)=0.74

以上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进行计算时,需要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较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灵活、准确地应用学过的运算规律、运算顺序与性质及充分运用口算能力,才能算得合理、正确和迅速。

2、变式练习.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四则计算,可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数,在训练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又能排除各种干扰,自觉认真审题,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变换叙述形式、变换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叙术顺序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应用题解答的能力。在几何教学中可改变图形的形状、方位等形式。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图形,更准确地感知其本质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性。

3、一题多解

(1)选择解法.小学教材中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多种解法。比较哪一种解法简便。在解法没有指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较佳的解法。

第5篇: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范文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制学具,人人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从而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提出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缓慢而不敏捷。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口算、抢答、游戏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长方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长方体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也是用面积×高求出。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速度训练,能促进思维发展。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口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勇的重要环节。农村的小学生更要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为此,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说,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所以,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

第6篇: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范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的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鲁子问,2015年12月)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将英语看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同时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智力、判断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个人整体素养。

本文以笔者观摩到的一堂公开课《三下Unit6 What time is it?》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一个人的思维活跃度就是其思维敏捷性。只要拥有思维敏捷性,就说明这个人思考问题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考虑的较多,自然也比较周全,所以其可以迅速且过断的对某件事下结论。

在Warming-up环节,授课老师给孩子们放了一首“洪恩GOGO”中的“What time is it?”的歌曲,并让孩子们快速记忆歌曲中的三个时间。“3:00、11:00、12:00”。开门见山的导入本课时间的主题。在本环节中,授课老师非常注重对孩子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授课老师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英语氛围而设计这个环节,也不仅仅是为了切入主题而选择此歌曲,她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找出歌曲中时间的任务,更为了培养孩子们思维的敏捷性而设计。

2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人思维的灵活程度就是其思维灵活性。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首先是起点灵活。可以根据事物的不同方面,监督来采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过程灵活。可以很快的在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之间随意转换。最后是结果灵活。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后,可以得出多个结论,而且这些结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区别同时也是质量上的区别。

在初读故事环节,老师设计了“Listen and number”的环节。

T:It’s a story about Liu Tao. Please listen and number.

认真给下面时间排序

6:00 11:00 7:00 9:00

( ) ( ) ( ) ( )

6:00 11:00 7:00 9:00

(2) ( ) (1) (3)

这个题型老师们经常用到,可授课老师的高明在于,其中11:00起到混淆的作用,故事中未出现。学生们认真、仔细的听课文全文,进行标号。在听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没出现的时间,此时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正是因为有这五点,所以人们才能加深对于自我的认识,才能够在通过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来进一步了解和改革自身的主观世界。

在最后的情感渗透环节,授课老师并非很生硬的呈现几句思想渗透的句子让孩子们一读了事。而是设计了“讨论”的环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纯英语进行讨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授课老师降低了难度,让学生不会的英语表达的可用中文表达,重在对学生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而非纯粹的教学语言。授课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觉得刘涛一天的表现如何?(2)你平时表现如何?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一起挖掘下故事的思想含义,又对故事进行了概括。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下,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也和学生的“思想品德”课进行了有效的学科整合。因为这些问题贴切学生实际,学生的回答非常的热烈,虽然没有呈F归纳性的英语句子,但情感的渗透是如此的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4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辐射思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散性思维。其主要指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思考,通过多种思考方式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授时,可以将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穿插在课程内容中,然后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展开思考,这样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有一次观摩活动中,“Story Time”部分, 前两段内容,老师都采用了“Read and underline”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读,通过划的方式寻找答案,第三段课文处理时,老师采用了跟前两段不同的方式,而是先在课件中出现这一段内容的插图,然后在妈妈的头像旁边出现一个大大的红色的问号,让学生自由的猜一猜妈妈可能讲的话,然后再呈现课文内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分散性的训练,学生各抒己见,迸发出了很多思维的火花。吉尔福特是第一个提出发散性思维这个概念的,其认为在发散性思维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创造性思维的标志。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听说读写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最基础的方式,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5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从学生这个角度而言,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多到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成果首先必须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第7篇: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范文

化学新课标指出,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实验和自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的本质就是求新,无新便无创造,“新”就是“异”,所以一定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精心设疑,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可见,设疑是诱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1.布疑要适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课怎样开头,怎样引出课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老师往往通过布疑来设置“悬念”开始新课,激发学生追求新知的强烈欲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课尾“暂别”时设下新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类似“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心理欲望,以及培养学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发探求新知识的开拓意识.

2.设问要巧妙

设问“巧”,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问“妙”,才能使学生在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收到寓教于问的效果.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规律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或改进他人的实验方案.由教师启发、引导、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这样,既打破了单一枯燥的传统模式,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敏捷性是思维的主要品质,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有了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才能够在迫切的情况下积极思维和周密考虑,从而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得出结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地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多样性.

1.知识抢答

例如,在讲“碳的单质”时,教师可设计一些抢答题,并把这些问题提前一周交给学生做准备,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答案,小组成员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提出抢答比赛的规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抢答.结果表明,学生能在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紧张状态中,迅速分析、思考、讨论、抢答.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发散性.

2.中心发言

中心发言是指事先将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一些思考题,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寻找答案,然后挑选准备充分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中心发言,接下来由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补充和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指正.这种形式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3.挑起争议

第8篇: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范文

【关键词】思维 迁移 合理想象 练习 逻辑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1 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1.2 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③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1.3 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2.1 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2 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例如,①10 5 210÷5 210÷(5 2)10÷5÷2;②8÷4+8÷48÷4 8÷48 4÷8 4;③32-8÷432÷8 432+8÷4.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第9篇:如何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范文

一、注重实验现象的反思,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实验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实验现象及其规律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认真反思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测电功率”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1.两个实验用到的共同实验器材是什么?2.两个实验需要测量的相同物理量是什么?两个实验的电路图有什么不同?3.两个实验根据的原理公式是什么?通过相互讨论,对比分析,寻找异同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注重实验条件的反思,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迅速提取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进行及时地转换变通,举一反三,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实验方案。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已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实验条件,促使学生及时改变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反思:1.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实验中若去掉滑动变阻器,能满足实验要求吗?2.若实验中没有电压表,增添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又怎样去测未知电阻的阻值?3.若没有电流表又怎样去测?4.如果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是已知的,电流表和电压表只提供一个,又会有几种方法去测?通过实验条件的变化,会促使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再如,“伏安法测定电功率”的实验后,引导学生反思,除了根据P=UI,通过测电流和电压的方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外,能否运用其他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学生经过思考,可根据欧姆定律,利用电流表和铭牌或利用电压表和铭牌来测定电功率。

三、注重实验器材的反思,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及智力的敏锐程度。思维敏捷性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问题的变换来积极主动地思维,纵横联系所学知识,快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依据所学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器材,打破常规,以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法实现相同的实验目的。反思一:给你一只量筒和适量的水,怎样测出一个小铁块的体积?反思二:给你一架天平,如何测出已知密度的小铁块的体积?反思三:给你一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盛有适量水的烧杯,如何测出未知密度的小铁块的体积?通过以上反思,变换实验器材去探索同一实验问题的解法,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四、注重实验设计的反思,训练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学生善于提取大脑中的知识储备,纵横联想,思路流畅,快速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本身的结构规律进行渐进的实验设计。例如,八年级上册“在光的世界里”一章中,通过“自制针孔照相机”“自制带透镜的照相机”“自制投影仪”“近视眼模型”等有趣实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光的应用的系统认识。在九年级上册,通过“自制小台灯”“改造你的小台灯”“制作亮度连续变化的小台灯”“测量小台灯的电功率”等实验,使学生认识了电路、电阻、滑动变阻器、电功率等概念。在从循序渐进的实验变换中训练学生思维流畅性。

五、注重实验情境的反思,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的分析和思考问题,集中表现为思路开阔,善于对物理问题做出广泛的联想。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物理实验情境,让学生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液体的压强”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反思实验情境:液体内部只有向下的压强吗?有没有向上的压强?侧面有没有压强?不同深度的液体压强是否相同?液体压强与什么有关?等等。学生用压强计模拟潜水器,研究液体内不同位置的压强情况,从而得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六、注重实验现象的反思,训练思维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