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的训练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103-06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学龄前儿童是创造力开发的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可预知的、普遍性的渐进顺序,包括身体、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各方面,3~6岁儿童正处于思维与认知高速发展时期,创新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并在其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有研究表明,人在5岁时具有90%的创造力,但在7岁时只具有10%的创造力,而在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到2%了。这一结果本身说明,由于儿童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与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固化,从而丧失了想象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在儿童创新思维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幼儿创新思维培养与发展的现状,基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寓教于乐”的角度通过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培养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新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结合文献法、观察法及访谈法这四种方法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优化现有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1. 研究假设
假设一: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有显著差异。
假设二: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假设三: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 研究样本及其抽样
本研究在湖南省抽取2所幼儿园(长沙市岳麓区教育局第二幼儿园、常德市第一幼儿园),并均有3~6岁年龄段大、中、小班的平行班,即实验幼儿园同年龄段有2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其中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大、中、小班实验与对照班人数分别达到30人,共约195名3-6岁儿童作为研究的被试,小班平均年龄3.17岁,中班平均年龄4.06岁,大班平均年龄5.12岁。实验班一周接受2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活动,对照班则不接受训练,仍按照原计划组织一日活动,实验为期3个月,即前测——实验——后测。
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3×2因素实验设计。因素A包括两个水平:A1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实验班),A2为没有训练(对照班);因素B为年龄段,包括3个水平,B1为3~4岁段,B2为4~5岁段,B3为5~6岁段;因素C为性别,即男孩与女孩两种性别。
4. 实验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 自变量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分为两个水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与无训练,分别对应于实验班与对照班。
(2)因变量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实验在三个年龄班同步进行,幼儿教师为实验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每个年龄段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师资方面尽量选择了教学经验、年龄、文化水平、个性较为一致的4位教师,其中2人为实验班教师,2人为对照班教师,实验班教师在实验前均接受过培训,以确保实验班教师真正掌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方法,对照班教师一日活动仍按原计划进行,教师亦不接受任何与实验相关的培训。
5. 实验材料
(1)训练材料 本研究以《创新思维游戏课程》作为3~6岁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训练材料,主要通过让儿童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观察、解决问题、自主操作等,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品质。
(2)测验工具 本研究中实验所使用的创新思维能力测验工具为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图画测验A卷(叶仁敏等编译、修订)。适用对象从幼儿到研究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该测验正式使用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无论从项目的设计与评分的规则上,都较为严谨且成熟,因而在心理测量中它的信度、效度系数较高。TTCT-A由三个项目构成:项目1要求被试把一个边缘为曲线的颜色鲜明的纸片贴在一张空白纸上,贴的部分由他自己选择,以此作为基点进行想象绘画;项目2提供十组画,每组都有不同形状的曲线条,要求被试应用这些曲线完成图画;项目3要求利用众多成对的短平行线尽可能多而新地画出不同的图画。本测验时限为30分钟,每个项目限时10分钟,实际操作加上测验指导语、解释、问答、收发卷,大概在45分钟左右。测验皆根据基础图案绘图,有5项评分指标:1)流畅性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图画的数量;2)独创性是所绘图画的不同寻常的水平;3)标题抽象性是对图画所起名称的概括、描述与奇特的水平;4)精致性是图画中对基本反映之外的细节的打分;5)沉思性(抗过早封闭性)是图画中对曲线的封闭与开放程度的限制性的比较水平。
6. 数据统计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呈现显著差异
根据E·P托兰斯创新思维测试卷《TTCT-A施测与评分指导手册》的评分标准,对三个年龄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情况分别予以计分,并对总体情况进行方差分析。
本研究将3个年龄水平的儿童创新思维测试的总分与5个维度分别进行t检验,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成绩得分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分别如表1、表2所示,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创新思维在总分与各维度上的比较如表3所示。
从表1、表2、表3可见,在实验前大体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实验后每个年龄班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创新思维测试的总成绩与各维度分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化,且实验班在实验后总体得分增加。小班、中班、大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无论是总成绩还是5个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上差异尤其显著(p
2. 3~6岁不同年龄儿童创新思维水平表现呈显著差异
本研究按照儿童的3个年龄水平作为年龄差异分析的标准,即大班、中班和小班3个年龄组。各年龄班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差异比较如表4所示。
表4表明,总体情况来看,各个年龄班之间的差异极显著(F=83.287,P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发展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被试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在性别上差异变化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如表5,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5和表6可得出,各年龄组在性别上的总分与各维度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接受虚无假设H0,拒绝研究假设H1,假设三成立,即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 论
1. 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品质发展总体上是有效的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有显著效果,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明显提高了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水平。这说明若通过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是能够提高个体创新思维能力的,以活跃儿童思维为主要目的创新思维游戏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创新思维能力。为什么创新思维游戏活动能促进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究其原因可从创新思维的4个特点来分析。
(1)儿童思维敏捷性水平有提高 首先教师采用低控制教学,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给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能性,这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其次,从实施过程来看,对儿童实施创新思维游戏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实施:一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二是让儿童充分表达,讨论问题的特征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自主探索操作,解决问题。知识学习并不作为创新思维游戏的主要目标,对儿童来说,信息量存在一个最优值,适中的知识量才最有可能利于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引导儿童观察与讨论,不仅为了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鼓励儿童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开阔思维的广阔性,加强逻辑性,这是与常规课程的差异所在。教师在活动中常留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思考时间,引导儿童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改变策略,摒弃以往固守陈规的教育方式,不断调整思维方法,使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加强,在细致观察、逻辑推理、开阔思路、灵活思维的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加强。
(2)儿童思维流畅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流畅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量的多少。首先从教学方式来看,更注重儿童多元化表现,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能与儿童展开对话,帮助儿童扩展思路,正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运用想象力来从事意义创造和分享的过程” [1 ],各种启发式、开放式问题,促使儿童思维更加流畅,教师的积极鼓励,让儿童更愿意分享与表达,成为创新思维的源动力。其次,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与儿童自由操作的时间。儿童的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活动性,在创新思维游戏的动手操作中,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想法更加丰富。活动中,教师常会鼓励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寻找一切可能的资源,虽然儿童有些潜在的想法可能缺乏现实可行性,但在想办法的前期阶段,数量比质量更重要。正是因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才为儿童以后的选择判断打下基础。
(3)儿童思维变通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变通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类别或方面。思维变通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教师,首先是注重活动内容的变通,活动不仅限于所使用的教材,而是更注重活动的迁移性,教师鼓励儿童学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之能在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培养儿童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注重教学方法的变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育,运用发现法、质疑法、讨论法、批判法、游戏法等多元化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变通性。比如:“南瓜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们都在吃的范围寻找答案:南瓜饼、南瓜汤、南瓜饭、南瓜冰淇淋、南瓜粥等。老师就启发孩子们,南瓜除了可以做成吃的,它还可以用来做成别的什么?孩子们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找到了更多不同类别的答案:南瓜灯、南瓜帽子、南瓜面具等。
(4)儿童思维独特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独特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首先,教师在活动中将儿童视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儿童主体性发展以及儿童各种个性化表现,并用开放型问题引导儿童大胆提出新质疑,启发儿童去发现“新”问题,并从多种不同的“新”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儿童的求异思维;其次,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并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现、解决问题,并在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动手操作中体验创造的愉悦感;再次,将游戏作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培养儿童创新思维。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再现,游戏更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创造力还处于初级层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思维对事物的理解去评判儿童思维的独特性表现。开展创新思维游戏时,教师应尊重儿童的创造性成果,给儿童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允许儿童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尊重其主体性发挥,由此提高儿童创新思维的独特性水平。如上例,孩子在教师引导下能想到南瓜可以用来做成碗盛东西,做成南瓜马车在马路上开行,就是一般情况下孩子想象不到的比较独特的答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创新思维特点,教师多多肯定和鼓励儿童,就能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1)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这三个方面都存在极显著的年龄差异(p
(2)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3~6岁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且大中小3个年龄阶段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男女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都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年龄发展具有一般发展规律,相同年龄段的男女儿童在认知水平、思维模式上呈现出普遍性特点,尽管男女儿童在机能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并存在个别差异,但在创新思维方面表现并不明显。另外,在社会文化方面,传统观念中成人对男孩和女孩在社会角色、性别期待、教养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差异,“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但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在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成人对女孩的教育同样重视,女孩同样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1)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从儿童观上来看,传统教育的儿童观基本上属于工具主义,把儿童作为工具或物品,是成人的私有财产,教育者可以任意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便为社会需要服务,突出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而极大地忽视了儿童本身。儿童必须学会顺从,不能随便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人的问题有预设的标准答案,而这种答案是文化传承下来的标准答案,儿童没有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儿童开始变得越来越“听话”,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符合成人的期望,失去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从知识观来看,“学科本位”的教育目标,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化知识,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与结构性。儿童一味地被灌输知识,学习写字、算术等等,成人很少考虑到儿童本身的特点、兴趣、个性、实际需要。由此,在深受“学科本位”、“知识中心主义”观念影响下的我国幼儿园教育,儿童发展水平高低总是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这里的“儿童”是被抽象化了的群体,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从教学观来看,教师只关心教材和教学方法,却不会考虑作为教育主体的“儿童”,教师根据上级要求确定预设的课程内容,将教学程序化、标准化,而不是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来灵活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适宜的教学方式,以致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多以机械记忆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并把知识由整体分割成部分,妨碍了知识随情境的变化而灵活迁移,儿童缺乏独立自主性,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思维僵化,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 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更容易摆脱过去的机械式教学模式,领悟性高,能准确把握创新教育的理念,根据儿童的反应做及时的教学调整,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师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在教育教学中也会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更能灵活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促进教育机制的发展。访谈中发现,教师对“创新思维”了解并不多,在此基础上,能否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教育中,成为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巨大挑战。很多教师对于创新理念的迁移表示存在很多困难,如果儿童一旦思维发散,常规教育管理便会受到阻碍,尤其对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难以驾驭。因此,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课程教学实施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守旧的教学方式使儿童易于形成“从众”心理,使儿童的思维模式呈线性发展。通常现有的幼儿园教学大多采用集体式教育,并以“活动”形式开展,这里的“活动”是属于低开放式的活动,即教师控制性强,过程刻板程序化,儿童活动范围狭隘,内容选择欠丰富,评价方式单一。真正的活动能充分地体现儿童主体性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以构建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幼儿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 [3 ]。由此可见,幼儿园现有的教学“活动”并未很好体现活动真正的价值。
课程实施中儿童缺乏动手操作探索机会。丰富的环境刺激能有效促进儿童多种感官的发展及大脑发育,为创造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常规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控制整个活动过程,无论是时间长短、空间区域还是活动材料,都由教师统一计划,儿童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自由空间”。常规课程中很少提供操作材料,大部分材料都由教师制作、准备,不仅给教师加重了工作任务,并且操作材料的利用率不高。
(4)超额班级人数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实施创新教育时,特别需要教师与儿童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以及给予儿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班级人数越多,人均的表现机会越少,互动也越贫乏,极大地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效果。从被试统计情况可看出,三个年龄组实验班的人数编制均超过30人,也由此在实验进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有位大班实验班Y教师提到:“创新思维游戏本身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游戏时还要给小朋友充分的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因此每次活动需要减少一定的人数才能保证实施效果,但班级人数普遍达到30~40人,因此要不就分批上课,由每周两次增加到4次;要不就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如果按第一个方案执行,实验课程每周增加到四次活动,必然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且影响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正常安排;如果按第二种方案执行,班级儿童分两组分开教学,教师仍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则课程进度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访谈幼儿园教师发现,各实验班在尝试分批教学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大班集体教学。
(5)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在世界中,人的身体向世界作感性延伸 [4 ]。儿童的活动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扩大,儿童受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儿童创新思维的表现在于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调控,使环境“符合”自身要求。尽管每个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但其在环境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却是一种可能性——创新思维不一定在环境中表现出来。成人需要给儿童提供的是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同伴、教师等等人及各种社会关系、群体效应,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创新力外显出来。由于家长时间、精力、文化程度以及与教师沟通少等问题,家长对待创新教育的态度不一,因此儿童本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儿童在教师权威管理下,由于怕老师批评,所以即使有新奇的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低创新力儿童与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低创新力儿童的创新力会被带动起来,创新意识与能力都能得到加强,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另外,大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如处于大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来自媒体,儿童接触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创新思维发展,大量直观的动画图像让儿童被动接受,限制了儿童主动探索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维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杨莉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师资保障体系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3,(9):62-66.
[3]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3-6-years-old Children’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ANG Li-jun,QIAN Yong-zhen,YU Xian-r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想象力
列宁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清晰严密的学科,就其本质而言,学习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有效方式. 另外,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人的思维发展也具有阶段性. 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既敢于创新、见解独到,又目标清晰准确;既思维开阔,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创新性思维是指一种有创见性和预见性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产生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所谓数学创新思维是指主动的、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是个人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将现有的知识予以重组产生新思路的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主席曾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一)通过统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特定阶段,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维训练,也就是统摄训练,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统摄训练对学生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单位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廓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牢固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 知识积累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良好的知识积累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拓展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 一方面,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训练,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潜在的因素,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创设类似的想象情境,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分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判、筛选、提炼、升华.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方式多样,例如,教师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对同一问题改变思维角度,特别是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大胆假设,联想多种结论;通过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可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的权威身份,鼓励学生提出正确的问题. 问题一经提出,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当一个简单的问题又被重新慎重地提出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了. 学生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正是问题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 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学生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四)通过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习以为常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方面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这种思维并不代表我们要否定惯性思维,从概率上看,惯性思维趋势外推的准确性很可能是各种预测方法中最高的,因为过去若干年教学中形成的趋势往往包含着某种规律. 但长期以来,学生受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的束缚,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某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数学问题,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从结论往回推,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练习,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用最有效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中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因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教师通过进行有目的性的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三、结 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注重对例题和习题的深度开发,挖掘问题的内涵及潜在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 教学悬念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显得尤为让人关注。创新思维不仅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和新课改的必然发展趋势。在高中数学教学进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等因素充实和补足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探究、创新等方面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得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时展的步伐并驾齐驱,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关于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训练,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好的说明。
一、发挥问题情境创设的独有魅力
新课改带动了教学手法革新进程的加快,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手法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教师要仔细认真地钻研数学教材,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的闪光点,并且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矛盾式的问题情境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的矛盾激发出来,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函数题:F(x)为R上减函数且关于(0,0)对称。f(x2+4x)≥-f(y2+3)恒成立,求y/x的范围。在讲解之前,教师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给予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讨论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寻找解题捷径,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出解题思路,教师再讲解所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引发学生现有认知与原有知识的矛盾冲击,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在严谨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模式下带动创新思维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现实作补足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教学和学生发展实际,只有依据现实情况进行合理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它在训练创新思维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结合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催化剂,也为数学教学的逐步时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典范说明。详细一点来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截面”的相关知识点时,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得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内涵。教师可以制作“长方体截面”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予以动态的展示,并且配以适当的文字问题:若用一把刀砍向长方体的木头,截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屏幕上所展示的截面之间有何联系?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中掌握所学知识的要点,而且开拓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创新思维的显现。新课标要求课堂上要充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结构设计上要把握全局,重视各个阶段思维的构建,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打好基础。教师适时地将基础性的知识点穿插到与学生的探讨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拓宽了思维空间,创新思维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和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充分运用并不否认传统教学手法的优势,只有恰如其分地使用这种教学手法追随教学的进展步伐,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质疑思维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质疑思维,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详细来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悬念的设置,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欲望,而且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为思维的不断发散和拓展提供了更多契机。例如,假设A型汽车的关税税率在2004年是100%,到2009年是25%,2004年A型进口车每辆的价格为64万元(其中含32万元关税税款)。那么,如果已知与A型车性能相近的B型国产车,2004年每辆46万元,若A型车的价格只受关税影响,为了保证在2009年B型车的价格不高于A型车的90%,B型车的价格要逐年降低,问平均每年至少下降多少元?在进行解题思路疏导之前,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积极的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独特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解题方法,从而最终的正确答案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得以寻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设置的悬念不宜过于繁琐和复杂,否则不仅不能调动学生质疑思维的发挥,反而会出现事倍功半的不良后果。总而言之,设置教学悬念的形式使得学生的质疑思维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为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涌入和参与,因此将创新思维以及能力的训练纳入教学进程中去是形势所趋。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和发掘促进教学创新训练的良好方式和途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社会的进步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小龙.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和活跃思维.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6).
[2] 肖冬云,罗明铁. 谈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才之路,2009(9).
关键词:创新思维;阅读教学;观念;质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灵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语文“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具体说来,其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创新的兴趣。
课堂阅读教学是学校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融洽的学习氛围。采取讲故事、师生竞赛、交流讨论、游戏、猜谜语、动手操作、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来激趣,让学生感悟到每节课都是新鲜的、有趣的,使学生的大脑都能处在积极的兴奋状态中,学习兴趣达到异常的浓厚,思维的活跃趋近于饱和,知识的掌握就更牢固,学生的创新思维容易开启。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地挖掘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实际,找准切入口,抓住教学重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情境中产生创新的机智和热望。
2.创设质疑的学习氛围,打开学生创新的心扉。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因此,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科学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学生的疑问是积极思考的产物,能提出问题是创新求知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奇奇怪怪、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也不要嘲笑、讽刺提问的学生。相反,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探求的满足,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如预习《草船借箭》后,我让学生提问。有一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好笑的问题:“周瑜是都督,掌握着军队,诸葛亮不过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臣子。周瑜妒忌诸葛亮,何必要设计陷害诸葛亮呢干脆派几个兵士把诸葛亮杀了就是!”我听了学生的质疑以后,及时地表扬了提问的学生。然后,我讲述了三国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知道:周瑜是吴国的都督,诸葛亮是蜀国的军事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所以周瑜不能轻易杀掉诸葛亮,更何况诸葛亮是蜀国的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呢于是,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的见解。
(2)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不仅要多鼓励,还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进一步教会他们思考和提问。因为学生受原有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完全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还需教师的引导和扶持。如教学课文《田忌赛马》时,教师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看着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哑然。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田忌赛马的对象、次数、方式、结果提问。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很快就提问:“
1)田忌跟谁赛马‘
2)田忌一共赛了几次马;
3)田忌每次用怎样的方式赛马的;
4)每次赛马的结果是什么;
5)田忌赛马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真是纸糊的窗子――一戳就穿。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让他们在质疑中提出深刻性、创造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循序渐进的提高。
3.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性是求异性思维。求异思维又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知识的前后迁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培养创新思维。
(1)逆向思维的训练。由于小学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小学生感知和思考问题以顺向思维为主。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形成。让学生从不同的立足点分析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答案。如在一次语文活动课中,针对《愚公移山》这篇寓言,以“愚公愚蠢吗”为内容,让学生开展了实话实说争辩会。在讨论会上,同学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了共识。学生认为愚公既值得颂扬又愚蠢。愚公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我们看到在愚公身上有一种征服和改造自然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愚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蛮干不巧干,不用搬家这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家人受大山阻塞的困难。愚公移山的作法实在愚蠢,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可佳。我就这样辩证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多触角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问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寻找不同解题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如在教学《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完整地分析廉颇这个人物。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交流讨论,找到了三个答案:一是廉颇武艺高超,作战骁勇。二是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三是廉颇居功自傲。这样让学生释疑,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积极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思维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强化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精心设计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的重要,而数学的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时机。为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强化口算训练,畅通学生思维
口算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口算的思维过程实际上要比笔算复杂得多,通过口算的训练快速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每天都会有口算的练习时间,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节中,我设计了一组练习:
(1)3×5 4×2 3×3 5×2 4×3 4×5
(2)2×4 1×2 2×2 3×3 1×4 2×3
要熟练而正确地通过这一组口算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须是敏捷的,必须是连贯的,加强类似对比的口算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强化联想中的训练,展开学生思维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强化联想中的训练是充分利用人脑意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大有益处。
创新思维也是联想的拓宽、形成、深化和发展的过程。要展开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想得远、广、活,从多角度、多功能上着重训练。而数学学科又十分有利于联想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时,针对学生学习三维空间知识,空间想象力薄弱的现实情况,应该着手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最终使学生闭上眼睛都能熟练地说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此之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通过强化联想中的训练,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展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三、强化多元的解题思路,发散学生思维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重点。创造性思维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我在教学中创设“多思考就是好学生”的氛围,保护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题多问”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强化多元化的提问思路训练中,我着重进行“开放式”训练,在问题不唯一的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中,如,减法应用题的提问中,我首先跟学生一起总结出了5种提问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针对出现的减法应用题自主提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问身边的小朋友。尽可能“简”,尽可能“新”的答案来。而这本身就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活跃,不断地发展着……
四、开拓解题思路,拓展学生思维
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呢?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中进行创新教育,激发、拓展、引导、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做到:①要求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②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例如,一些中文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近似短语,有的学生经常混用。如,be mad of ... 和be made from... ,都含有“由某种材料制成某种产品”的意思,部分学生不能准确使用。为了给学生加深印象,我就把这两个短语和它们的用法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区别:制成品能看见原材料 ―― 制作简单,用 be made of...(of 由两个字母组成――简单 );制成品不再象原材料―― 制作复杂,用 be made from...( from 由四个字母组成――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了,学活了,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教学,要求学生针对目标,做到读思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互补,活化语言材料,拓展创新思维
现行的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图文并茂,都有情亦有形,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教材中课文,插图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要还是靠文字表达思想,“形”与“情”寓于字里行间。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而枯燥的,如果单靠教师的朗读或单纯放一放课文录音来呈现课文,就会显得呆板而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心理学理论表明:凡是有鲜明的情绪色彩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学课文时,将这两种教材适当穿插、合理运用,就会烘托出一个自然的英语情景。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听课文,就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绪体验,既看到了“形”,感到了“情”,又听到了声。
三、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是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我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学生在回答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未来,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个个展开联想,答案不一,众说纷纭,有利地引导了创新思维。
四、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一、发挥问题情境创设的独有魅力
新课改带动了教学手法革新进程的加快,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手法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教师要仔细认真地钻研数学教材,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的闪光点,并且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矛盾式的问题情境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的矛盾激发出来,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函数题:F(x)为R上减函数且关于(0,0)对称。f(x2+4x)≥-f(y2+3)恒成立,求y/x的范围。在讲解之前,教师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给予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讨论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寻找解题捷径,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出解题思路,教师再讲解所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引发学生现有认知与原有知识的矛盾冲击,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在严谨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模式下带动创新思维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现实作补足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教学和学生发展实际,只有依据现实情况进行合理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它在训练创新思维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结合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催化剂,也为数学教学的逐步时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典范说明。详细一点来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截面”的相关知识点时,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得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内涵。教师可以制作“长方体截面”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予以动态的展示,并且配以适当的文字问题:若用一把刀砍向长方体的木头,截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屏幕上所展示的截面之间有何联系?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中掌握所学知识的要点,而且开拓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创新思维的显现。新课标要求课堂上要充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结构设计上要把握全局,重视各个阶段思维的构建,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打好基础。教师适时地将基础性的知识点穿插到与学生的探讨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拓宽了思维空间,创新思维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和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充分运用并不否认传统教学手法的优势,只有恰如其分地使用这种教学手法追随教学的进展步伐,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质疑思维
一、在实施了素质教育十多年的今天,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否定,而是要做大量的引导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具体培养,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室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做一个“排队”。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学生历史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学入手。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1.教师分析历史现象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认为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然后列举了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力,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有如此大差异呢?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市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己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质疑,看其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3.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过多的注意对“左脑思维”即抽象思维、言语功能的讲究,而轻“右脑思维”即非言语思维,形象思维的研究,因此,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历史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佢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的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我们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改革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通过小学数学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一、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个总“纲领”,新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薛道叶指出,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知识为核心教学观念,忽视了对学生能力、态度、创新思维、素质的培养
本文将重点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探究缺失原因,探索培养途径。
首先,新课改体现在教材上,就是要打破以往全国统一的数学教科书,允许不同地区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版本的教材,鼓励学校研发适应“校本课程”的“校本教材”,以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但目前现状是,教材版本太多,教材特点各有侧重,“校本教材”研发不足,很多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看重“双基”目标的落实,忽视数学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倡导教师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见证者和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校园里的“园丁”。但是,目前在欠发达地区小学,受制于大班制教学及升学考试的压力,“讲解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作为主角的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缺乏启发性的教学理念,无法给学生提供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体验。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局限于教师课堂教学。基于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面对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环节着手调整,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途径。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途径
(一)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课程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呈现和实施。《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可以说,课程内容体现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因此,课程首先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的未来就在于青少年。基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以及个人成才的需要,小学数数学教育要依据《课程标准》,积极革新数学课程内容,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呈现方式。
(二)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活动的概括,“教”体现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和见证;“学”体现在学生的自觉与主动。因此,石中英先生指出,“教”与“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获得,而且是指引起学生积极的思想活动。这种“引起”正是学生创新思维孕育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目前欠发达地区,教师教育理念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就是当务之急。
对教师来讲,革新教育理念首先就是要打破重视“技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以习题训练为途径,重视学生数学技法与技巧的训练,忽视数学教育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技法训练的实现途径主要是以机械重复为根本,以达到熟能生巧的自动化程度为目标,这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革新教育理念,数学教师就应意识到数学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价值,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创新思维。理念只有被执行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将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顺应新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讲解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生个性差异,探索启发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体验。
三、结语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课标更是倡导数学应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应该发挥其“思维体操”的作用,在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里,数学教育应以优质的课程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元的评价机制,培育学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