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方案的设计须从学习者实际出发,立足学习者群体特点,了解学习者群体的知识储备水平和实际需求,为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全面性和可实践性提供依据。学习者特征包括学习者基础和学习者风格。
1.1学习者基础分析
学习者之前没有接触过图像和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便和无需编程的优点,是一个独立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其内容对学生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学习者能否适应新的学习知识,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学习者的知识储备水平、认知能力、抽象思维和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1.2学习者风格分析
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具有善于质疑、渴望独立探索的特征;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抵触老化的教学内容,会有意识的借助网络进行学习;他们渴望打破常规,喜欢用新颖奇特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要尊重学习者个体风格,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知识需求,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网络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指为达到总的教学效果,要求学习者系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总和。《平面设计》课程学习内容分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科学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要合理选择、编排学习内容,注重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具体内容学习中应用。
2.1内容框架结构
《平面设计》课程中有很多陌生名词、概念,这些知识与原认知结构没有产生类属或总括关系,要实现内容框架结构难度较大,需要深入分析学习内容找到切入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依次把《平面设计》课程分成基本操作、绘制与编辑图像、选区、图层、图像色彩调整、路径、通道与蒙版、滤镜、综合应用等九个基本模块。每个模块既互相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2课堂探究学习内容
《平面设计》课程适用于探究性教学,课堂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选择能通过实验或实践获得的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是选择具有代表性效果的作品,并能通过多渠道实现,既要避免内容过易丧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又要避免内容过难挫伤学习者的学习信心。
3 学习目标制定
《平面设计》课程主要通过对国内外通用的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软件的各项功能,旨在培养学生对平面图像的规划布局、综合创意、应用开发等图像的整体处理能力,并为后期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设计奠定图像美工基础。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既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又强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来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如何甄选合理有效的学习资料,教师应加以设计,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不同风格的学习需求。
5 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依据学习目标,客观地对学习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在定性和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习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价值判断,同时也是对学习过程的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的过程。学习评价的重点不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而是学习者知识构建过程,学习评价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最终的学习效果。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特定的任务或项目为目标,让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既定任务,获得扎实、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新型教学及学习模式。众所周知,德国拥有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早在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就制定了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将学习的整个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包括专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国际商务专业而言,由于我国外贸企业的自身原因,无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还是校外顶岗实习场所的建设,都缺乏足够的企业支撑。因此,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如何使本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每位专业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而项目教学作为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项目课程,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以达到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课程既定总体目标。
二、国际商务专业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
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中,如何在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结合实训,有效地采用项目教学法,确定与选择项目,评估总结具体的成果,从而改变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被动学习、综合能力差等问题,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制单跟单、报关报检、货运等外贸基础业务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本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应当通过校企合作,了解相关岗位的专业素质需求。根据这些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将原有单一科目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进行项目整合,形成围绕进出口业务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学科体系的教材编写模式也要改成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项目教材和能够体现职业技能要求的项目实训课程的模式。
首先,可以将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例如“如何将我的产品卖出国去?”“如何与外商谈生意”“如何签订一份外贸合同”“如何顺利的交货和收款”等更多的具体项目,然后把这些大的项目细分为若干小项目,再分组制定出项目工作计划、工作程序和具体步骤。比如在“如何顺利的交货和收款”这个大项目下,可以将履行外贸合同所涉及的课程知识,例如《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课程,分解为若干子项目,例如分为采用海洋运输(或者其他运输方式)时,信用证(或其他支付方式)制单结汇等项目,每种支付方式又可按照FOB、CIF、CFR下的制单内容再进行细分,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会更加扎实和丰富。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被动学习、能力差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乐于探究新知识、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学时应当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掌握外贸操作技能。
3.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引导学生专业操作技能训练的场所,是能否顺利开展项目教学的前提。我们可以在校内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模拟实际业务,让学生参与到市场开发、接受订单、组织货源、租船订舱、报检报关、收付汇等业务的全过程,从而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环节及习惯做法,为将来“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在校外,我们要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枪实弹中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4.改革教学考核模式。职业院校应当改变现有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进行评价的方法,我们应当将校内考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多渠道评价方式。校内考评可以将笔试、口试、网上作业等形式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合起来,形成“课证融合”的综合评价模式。社会实践考评可以联合企业,考评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情况,从而达到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动手实践、重视交流与协作的目的。
5.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项目教学法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所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他们应当具备设计合适的教学项目、分析这些项目的学习目标以及完成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控制学生学习,应对学生各种未知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教育。
总之,在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实施以研究性学习引导的项目教学法,可以推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大胆引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项目教学法,精心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平衡的教学方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仙婷.高职院校研究性学习探索.现代企业教育.2009,2月下期
在数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大多数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仍停在浅层次、形式化层面,操作层面的偏差已经成为当前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战术性缺陷。另外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获取知识的技能差、意志力薄弱等,研究性学习开展起来困难重重。这些误区与客观因素有很大关系,有鉴于此,透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误区,寻找走出实施中的误区及对策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误区分析
(一)急功近利,流于形式。目前各地区各学校争先恐后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而且只会成功、不会失败,验收之时自然是“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没有过渡,也没有波折,其实结果并非如此。该误区的产生,缘于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人们对功利和实用的片面追求。
(二)不闻不问,望天盼收。部分教师对认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忽视了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差强人意,教师与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三)评价陈旧,新瓶旧酒。现实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实在是一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课程。”因而在实施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观念评价学生,在评价中仍主要使用侧重甄别的量化评价,测验题目固定、统一,测验题目孤立、非情境性,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缺乏联系,以教师单方面评价为主,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这样的评价严重滞后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对策思考
在数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建立可行、有效的操作方式,如何深化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的关键。
(一)坚持理性思路,加强指导力度。首先要使实施教师真正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实施不是应时即景,而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这是实施教师必需的心理品质。再次,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不能简单生搬硬套。在条件好的学校,可侧重尝试实验创新,条件一般的学校可重点推广有成效的实验,先模仿,后改造。
(二)转换教师角色,力促顺利进行。在研究学习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习者与参与者。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应是研究性学习启动的引导,教师要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情境,自然地引导学生发现要研究的问题,并及时地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分解和细化,指导学生确定研究的子课题,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图,避免学生选题的盲目性。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获得相应的资料,如何整理与筛选资料;随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鼓励与指正,保持学生的热情与研究的兴趣;捕捉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持久的研究问题。最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阶段性的小节工作,及时记录活动的体会和感想,在活动结束时开展整体性总结工作,启发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讨论与反思,营造有利于讨论的气氛,帮助学生流畅地表达,协助学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找出活动的成就与不足,与学生一起交流活动体验、分享活动成果。
(三)坚持多元评价,体现过程价值。研究性学习评价也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即对研究成果的报告、论文、作品、制作也进行评审。当教师评价学生研究成果时价值取向的重点是学生的参与,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时,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也重视评价的主体与目标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一个教师,也可以是一群教师组成的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社区或部门;评价中还要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创新勇气和综合能力发展。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网络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各校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组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丰富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说明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研究性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网络的开放性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印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在不断提高,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就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网络作探讨。
一、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
要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师面广,并且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严重缺乏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增加了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统一培训的难度。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学生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需要参考和借鉴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选题的自主性,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是不好的。
利用网络可以将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收集在一起,供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化培训和学习。这些信息包括:
1、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章。
2、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让人困惑的问题,如: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如: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检索和整理资料?怎样做好调查记录、研究记录、实验记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5、研究性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并为跨校间的合作研究创造条件。如:上海第六十中学"研究性学习支持网"(no60school.com),上海学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优异研究院"(ue100.com),上海师大二附中黎明工作室(wutongju.net)。
二、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不宜由教师指定,学生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 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课题,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都是这么做,不仅会大大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三、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
研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校都在大型图书馆附近,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工具书,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的期刊报纸……,现实的物质实体世界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需要更大的师生比,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的力不从心还表现为:一是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单个教师进行辅导,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杂而乱,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为此,学校最好能将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包括专业特长、电子邮件等),指导老师即可是本校的老师,也可是外校的老师和校外的专家。在网上最好开设一个校外导师自愿者注册的窗口,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明自己适合指导的研究领域,并注册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转贴于 四、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就自己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能进行相互的交流,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们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的想法是否有意义,会接受多于现实的评判,老师和同学会对此提出自己的评价。对于各方面的评价,被评价者又有权利进行取舍,取舍又决定了课题的深入走向。这样评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自我反思和激励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网络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 陈至立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在中小学大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中国教育报》 2000.11.6
[3] 谢树平 《研究性课程的构建》 《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4] 刘树仁 《试论研究性学习》 《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举国上下,无不对“研究性学习”推崇备至,尽管没有高考指挥棒对这个课程的考试要求,也丝毫没有减少广大热心改革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热情。著书立说为它鸣锣开道者有之,出版学生调查研究报告者有之,开设网站召集学生志愿者进行研究辅导者有之……
纵览“研究性学习”热潮在全国范围的中小学中的开展现状,我们到底是众口一词地唱赞歌,还是冷静地分析思考它的利弊呢?就目前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面临的教育形式的发展来看,在剖开“研究性学习”这颗“盛夏的果实”,并且品尝了它的酸涩之后,我们禁不住要说:“研究性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发现学习”对“获得学习”的叫板
学生从信息获得、接受到形成感性知识,直至自主思考形成理性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知识的获得和接受,也必定会有自己的发现。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获得、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就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发现知识的时候学习能力的就一定提高的很快、很高。
作为教学方式之一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不应该是以全盘否定获得接受知识为前提。否则,各门学科开设就没有“不知为那般了”,只要从小学直至中学、大学一路“研究性学习”下来,便可以在大学阶段顺理成章地培养出一大批经过“研究性学习”锤炼出来的研究生了。
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取舍
毋庸置疑,“研究性学习”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看成高考状元或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获得者,他们确确实实是学生中的精英,那么,他们在学生中的比例肯定是少得可怜,以他们的成绩来说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肯定就像“管窥全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广大普通学生成为绿叶,把精英学生衬托得“分外妖娆”。
而新经济时代不仅仅需要精英来引领时代潮流,更需要广大从业者的素质提高做支撑。没有了厚重的基础,那么精英们的成果就象是“空中楼阁”,对于社会的发展只能是“画饼充饥”。
三、“研究性学习”对阵“学科教学”
诚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在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但是,支撑它的还是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能设想让一个没有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去完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何综合性解决这样的复杂课题。
千百年来,我们积累的厚重的学科知识,不可能由那些肤浅的“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操作来替代。它最多是沟通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一座桥梁。至于开设一门专项课程,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为没有那个全才,能够上得好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我们还是应该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分化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才符合它的本来面目。
四、“尊重人”还是“糊弄人”
从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来看,它确定地是要尊重人的价值――由学生选题,学生自己选择指导老师、学生自己安排调查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学生自己撰写研究报告;考查“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也是重在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
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是一枚棋子。奥林匹克竞赛要参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集训;文艺会演要评比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排练;运动会比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做运动员临时上阵。现在,“研究性学习”开设了,一部分学生被重点培养成“研究生”。我们不可能根本否定这些活动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不难从学校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能够成为“幸运儿”被安排在这些活动中的必定是少数学生,甚至是相对集中的少数。且不说广大被遗忘的学生如何,单只是这些“幸运儿”是真的被“尊重”选择的志愿者,还是无奈地被糊弄的棋子,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的。
“研究性学习”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它是否能全部地适合每一个学生,这本身就要打上一个问号;现在,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硬性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做一次“研究生”,那么相当多数的学生就会像被赶上架子的鸭子――乱叫。
五、“学习能力”卡壳在“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帮助,因为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有自我体验、自主思考和自我选择。但是,中学阶段的各个学科庞杂的基础知识,不可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进行全面的实践和体验,所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任务,就无法由“研究性学习”来承担,它最多是一个配角。
冷眼旁观当前“研究性学习”的热潮,我们不难看到诸多“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壮举时刻发生在周围――似乎开设好“研究性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这正如提高了高考升学率之后就认为教育事业“百废俱兴”一样。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兴趣,学习自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查询与收集,合作小组的组成到活动的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自主选择。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学习伙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只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指导、研究难点的点拨、研究条件方面的支持和对研究结果的评价上。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个人独立研究,组成研究小组进行集体攻关,调查研究,实验验证,以及理论探讨等等.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课题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相应的学习形式.相比于传统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有了更多的“自选动作”,不再只是根据教师的权威进行单一的“规定性的动作”,学生的学习形式更为灵活,更显得丰富多彩.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和“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一是重实践,二是重开放,三是重探究,四是重自主,五是重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是研究和探究。学习活动中强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自助查询收集资料、搞调查、做实验、走访专家等,并对信息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形成研究报告,得出研究结果。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拓宽知识面,学会了研究的方法,获得了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更接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主动的学习,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通过发现和探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关爱自然、关心社会、尊重生命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研究的过程,以学生参与程度等为评价的依据。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它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学习活动,其重点不在研究的结果,而在于学习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过程,通过研究的体验,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情感,并以研究为依托,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达成学习目标。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为学生探究提供机会。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生活等方面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感悟,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在观察分析、探索等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品质,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和不断探求的进取精神。
(2)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收集,利用和整合信息,获取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进而获取知识,逐步提高收集、分析、利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成果。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相互沟通与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体验到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快速获取信息,达成学习目标,从而认识到合作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发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4)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那些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从而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5) 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我们的基础教育过于偏重于以应试为目标的接受性学习,久而久之,形成“两强两弱”(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弱)之现状。研究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的挑战,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强调实践体验,强调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归结为一点即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互动性和过程性是研究性学习呈现出的亮点。
关键词:儿童 研究性学习 体育教学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提到“研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科学工作者的那种“研究”,它需要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因此,有人会高声质疑:正处在启蒙学习阶段的儿童也能开展“体育课题研究”吗?让缺乏经验、知识与能力的儿童也来做学问、做“研究”,这样的课程改革是否有沽名钓誉之嫌?而实际上,所有的这些疑问,都是由于对儿童的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存在着误解所致,即忽视了儿童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开展的“研究性”活动。
事实上,儿童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并不是从事体育科研工作者的那种“研究”,而是一种以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领域,是儿童转变学习方式的一种媒介,儿童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所开展的“探究”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体育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当前改革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可行性
1、让儿童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儿童通过自主参与一些体育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
2、提高儿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儿童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儿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激活自己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3、 儿童在研究过程中学会与别人沟通与合作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儿童间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充分的机会与条件,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儿童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4、 儿童养成科学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儿童在从事体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会逐渐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同时也懂得了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三、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
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而是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解放军。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侵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学生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2、维持、指向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键,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2、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仅仅从老师的“教”中获得,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儿童面对纷繁的世界和层出不穷的新体育活动,更要求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和符合自身兴趣的体育活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地创造。
如游戏“老鹰抓小鸡”,原来的游戏方法学生相对太不自由,而且这种做法比较危险,很容易摔倒。于是笔者就让学生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进行游戏的创编,学生的热情都很高,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自编游戏案例:
游戏创编个案1
创编游戏名称 老鹰抓小鸡
方法:
两个小朋友分别为老鹰和母鸡。两人面对面站立,母鸡身后放一个篮球、排球或者足球等充当小鸡,老鹰只要能在不推母鸡的情况下,用手或者脚摸到“小鸡”,就算获胜。
试用结果:学生的灵活性得到了提高。
游戏创编个案2
创编游戏名称 老鹰抓小鸡
方法:
画几个圆圈当鸡窝,一开始鸡妈妈带小鸡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活动,小鸡和鸡妈妈都自由地活动,老鹰一来,小鸡可以快速地跑回家,也可以快速的躲到鸡妈妈的翅膀下避难,如果哪只小鸡没有及时地跑回家或躲避的话,就容易被抓到,等到老鹰跑远了,小鸡们又可以出来自由地活动了。
试用结果:学生感觉比以前玩得更有意思,还减少了安全隐患,并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不仅研究出自己所喜爱的游戏方法,潜移默化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
研究性学习有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研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研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研究中来。
如在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防止部分学生觉得无事可做的局面,要注意让每一个人都对研究活动有所贡献。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如课外体育活动中)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研究任务。
2 、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给予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或固定的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打破学校教育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另外,由于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因此,每周几天安排固定内容的固定课时制,它不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应给予研究性学习以弹性课时制,充分利用利用阴雨天或课外活动时间,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地开展提供条件。
3、研究式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能动性,即指促使学生能动地学习。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存在的疑问,自主地选择研究,能动地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批判和创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由此看来,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
2.问题性,即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会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语文学科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阅读文本的过程是问题诞生的载体。语文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即指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由于当前语文教学中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究、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必然发生思想上的碰撞,只有集中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生才可以自由地走动,相互参阅资料,以实现资源共享。
4.整合性,即指实现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传统的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整篇课文被肢解,毫无美感可言。而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某个问题而动,它通常包括三个环节: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达。它较好地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1.教师指导学习与学生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它的课程价值所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老师的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还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时,老师更需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要“少而精”,“指导要得法”。
2.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选课题,自我探究,自我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完整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但是由于学校图书的数量、学生个人的文化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和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3.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力图弥补原有教材的不足,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课堂教学独特的意趣。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和课题的研究与解决都会涉及很多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向着更深更广的方面拓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4.广泛阅读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书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研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思维相对活跃,他们总是对答案提出疑问,希望另辟蹊径,提出更新的见解,这就必然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或从事其他研究性活动,为他们所思考的问题提供足够的证据。而他们经历了信息的选择、分析、综合、表述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后,便以更深刻、更透彻的眼光解读课本中的文本。语文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教育,必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形成文化底蕴。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了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的要求。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当以教材为纲,以整理、积累知识为目的,重在知识的收集、归类、辨析,使知识条理化、集约化,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增加语文“内存”,夯实语文功底。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过程
1.通读课文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以后研究学习时能否选择主题和选一个怎样的主题。通读课文时可以依据体裁采取不同的通读法:诗歌可以采用吟诵的形式,散文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戏剧可以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小说可以采用播放电影的形式等。总之,首先要让学生对文本留下深刻印象。
2.确立课题
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它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境界。就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价值却并不是一样的。这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取决于学生占有资料的多少,取决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如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主题作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再如议论文,我们可以扣住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作专题研究,把论点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发掘出来,把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统一关系凸现出来,把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
3.探讨研究
这一环节是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搜索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提示查找范围,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商讨,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文学评论、考察报告、调研报告的形式出现,还是以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其次,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如对《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研究其诗文史料引用的学生,就会去查阅相关诗词选集或作家研究集;研究荔枝本身结构的学生,就会去查阅生物学书;有的学生还能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将荔枝介绍得明白无误。这一环节中,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共同研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4.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别人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过程中,赞同者和反对者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学生的资源开始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无论是采取小组会晤、班级交流或是其他方式,目的都是提供一次思想碰撞、资源交流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5.总结评价
这是进一步对本次研究成果的肯定,把学生个体的研究成果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零星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
6.课后延伸
这一环节让课内未能完成任务的学生继续研究学习,并且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
四、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1.新与旧的关系
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虽然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模式,但任何一种新的学习模式都有其理论背景,绝不会凭空产生。《中庸》就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学生个人能动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很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问题教学法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雏形。问题教学法注重问题研究、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于20世纪初在欧美风靡一时并传入中国和苏联,但后来由于未能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遭到尖锐批评而衰落。然而,“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又使人们重新考虑问题教学的合理性……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代表了这种趋势。”现在美、法等国,研究性学习都很流行,如美国“在课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研究性课程’,老师很重视指导高年级学生自己找题目,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也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以研究性学习模式绝不能算“新”,相反较“旧”,但“旧”并非坏事,我们可以从研究性学习模式发展的曲折道路上获得大量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及重复无效劳动。
2.主与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中,即使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但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仍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辅导地位,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必要时才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学生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费时过多,难度较大,若无高水平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辅导作用是很关键的一环,缺少这一环,学生的主体地位虽说似乎更突出,实际上,如果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是零散的,甚至什么也学不到。
3.精与泛的关系
“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语文学科拓展到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甚至注重了学生视野的开拓,语言文字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固然是好事,但这毕竟是语文教育,是教学生掌握好语文这“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吕叔湘先生在谈到“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时说:“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语文课绝不同于其他课程,而且语文课时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语文课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如果把数、理、化、天文、地理、自然、历史、社会等东西都往语文课堂里塞,势必会导致语文课宽泛无边,以致淹没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这就需要教师对研究性题目进行精选,但同时要注意题目的延伸性及对课文的深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主要是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文中精美的词语。如果研究性题目是“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深层动机是什么”、“这种精神与他的人格气质相符吗”能够深化课文主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如“岳阳楼的历史变迁”、“岳阳楼的历代名人”等题目就显得非常宽泛了。
4.深与浅的关系
一、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1、开放性在小学教育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不管是在确立研究的角度、选择的学习方法、表达成果的方式,还是对于选择的材料以及举办的时间和地点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堂以及课后的作业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内容,进行一个充满个性的学习方式。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学生会更加有激情去完成,促进作业完成质量的显著提高。
2、主体性和实践性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大大忽视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降低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注重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的不良现象,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化地进行学习,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相反,在小学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所喜爱的自主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乏实践性活动,在实践中更加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促使其在实践发展。因此,在小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提高学生寻求真理的能力。
3、合作性和创造性小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师生互动为主,是一种极具合作意识的学习方式。该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表现,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二、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研究”意识为了实现研究性学习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积极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到相关的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指引学生进行学科问题的研究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式的学习,对于书本中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学生应该研究的问题,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切身体会,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
2、利用课外活动、课外阅读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小学研究性学习最直接有效的课外活动便是社会调查。在教材内容的范围内,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安排一个他们有能力解决的研究问题,鼓励小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走进社会,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这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将学生分组,分别去调查不同社区的卫生情况,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过程,能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在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对于课外阅读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指导性阅读,另一种是开放式阅读。指导性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课堂上所涉及到的知识,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时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收集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开放式阅读则是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地方勇敢提出来,并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这种课外阅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对于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