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

课程改革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改革的内容

第1篇: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服装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工学结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服装设计项目课》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服装设计项目课》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将服装成衣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通过服装设计项目或主题设计项目的学习,对服装整体设计进行认识和研究,使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内在规律,培养用专业的眼光,独特的视觉角度观察与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具有服装创意设计、打样、制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设计师助理角色做好准备。项目的确立、制定和实施,需由主讲教师针对企业要求及相关部门的建议,提出整体思路,并与教学小组内的教师共同商议后,由教研室讨论通过。教师上课以指导性和引导性教学方式为主。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该企业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找出该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产品款式设计,并完成结构设计,完成样品制作,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任务设计

1.2013年春夏童装产品开发方案案例简介

1)设计主题

通过对流行趋势和童装市场的调研分析,进行设计主题的确定,包含灵感来源、色彩流行趋势、设计流行元素、标杆品牌市场调研。

2)品牌命名

通过对企业品牌的了解,对品牌文化进行诠释;了解儿童心理,以儿童作为主人翁来设计品牌的主题说明。借鉴标杆品牌把握品牌风格,根据品牌的目标市场确立品牌定位。

3)产品分析

根据流行趋势,注重不同质地面料的搭配,增加服装的层次感。产品分析内容包括色彩定位、面料定位、设计方向、系列商品构成等

4)设计人员及时间安排

1.每个小组设立组长、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和营销总监,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责。

2 .根据企业要求,制定详细的时间规划,确保按时交货。

2.开发思路

1)色彩定位:对2013年青青果春夏童装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说明,根据国家权威机构流行色发表信息和去年的流行色彩情况,定出今年产品的主色调,进行色彩定位。

2)面料定位:从生理特点看,儿童的皮肤稚嫩,易受不良物质的刺激。这就要求服装面料吸水性能好,能够充分吸收汗水而不会产生不舒适感。现在棉织物的功能开发越来越细,各种风格的面料性能都可以仿制,比如说仿真丝、仿化纤等棉织物。本方案选择绿色环保的棉类面料作为主要选择。

3)设计方向:根据面料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确定设计方向,结合成人服装的款式细节流行趋势,比如今年流行的肩部夸张造型等,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打造产品特色。图案装饰方面运用一些机绣、贴图、印染、立体化等工艺手段,要多注意图案的时代感、民族性、卡通感、立体感等。

三、教学设计

1.以能力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分五个模块进行教学:

模块一、项目任务分析,内容包括企业品牌特色分析、、企业2012年产品策划书案分析。模块二、服装流行趋势分析和市场调研报告。模块三、产品开发方案,内容包括消费对象定位、色彩定位、面料定位、设计方向(面料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和款式细节流行趋势)、系列商品构成、款式设计和系列拓展。模块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模块五、产品及评价。

2.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演练法,根据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设计,过程全部模拟企业产品开发流程,并按照企业要求设置相应岗位。人员组织: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设立小组长、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市场经理四个岗位,由学生竞争上岗。每个人拿出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显示自己的组织才能,竞选合适的岗位。由辅导老师团队进行考核打分录用。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企业招聘员工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推荐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展示方式的改革

1)面向学生和辅导老师的成果: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文本资料(包括设计主题、产品开发方案、款式设计、面料选择、样板工艺设计、产品照片、个人总结等)。学生准备ppt进行自己的产品设计制作过程的讲解,回答提问,作品介绍,由指导老师打分。锻炼学生的资料整理和表达能力。

2)时装模特秀展示,邀请专家企业媒体人士参加,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评分。模特秀由学生负责全过程的筹划,包括一些形象设计店家的广告赞助等。锻炼学生的展示项目筹划实施能力。

3)静态样品展示,要求合作企业有关人员参加,进行作品选择,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合适开发的产品。由各学生小组长负责进行产品陈列,检验学生对陈列营销课程的知识掌握水平。

4)由各小组的市场经理根据自己的设计报价和企业洽谈资金投入问题。学生从面辅料成本、设计价格、样板提供价格、样衣制作费用等方面做出自己的报价单。此环节锻炼学生的商务洽谈水平和交际能力。

四、课程改革的意义

1、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本项目课程为企业提供了4个系列共34套童装,款式结合流行时尚元素,色彩搭配协调,结构合理,面料选用纯天然的棉印花布和针织卫衣面料,透气性好,属于绿色环保产品,充分考虑了儿童好动的特性。表现手法上延续青青果的特点,设计各类卡通图案,并结合口袋等功能性设计,较好的体现了品牌特色。

2、以能力本位教学为主导,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项目的确立、制定和实施,完全按照企业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教师上课以指导性和引导性教学方式为主。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该企业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找出该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产品款式设计,并完成结构设计,完成样品制作,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从选题(任务书或主题内涵分析)、调研分析、(对材料、色彩、款式造型及各种装饰方法)进行设计研究、打板到完成工艺操作的综合性训练过程,深化女装产品外形、技术图、放样、编制技术卡、预算表等方面的知识。

服装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从面料、配色的选择开始,到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和样衣制作,每个环节的实施由具体的学生负责和指导老师及企业专家交流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检验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课程内容 改革 探索

无论多么完善的人才模式、多么合理的课程结构,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课程内容作为媒介,课程改革也不会有什么成效。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创新教育的新要求,课程内容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内容精练化

信息化条件下的创新教育,只有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为底蕴,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必须精简内容,学习知识中的精华,才能提高教育效果。那么究竟学习哪些精华知识呢?简单地说,就是宜于创新的知识。此种知识的获取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知识可迁移的程度和范围。应注意多选取那些最基本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要逐步克服原来仅从学科系统性的角度筛选课程内容的倾向。二是知识在未来的利用率。信息时代的知识总量日益激增,陈旧速度加快,必须考虑所要获取知识在未来的可利用率,选择那些利用率高的知识,以便为进行新的创造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课程内容背景化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课程。创新并非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产”出人类尚未取得的最新知识,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学生在课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态度以及创造性地掌握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作为人类科研成果、文化遗产的浓缩和精华,它的产生与一定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科技背景等紧密相关的。将这些制约课程内容的各种因素及理论来源融汇、加工、升华为复合化的指标规范,使科学与人文、社会与个体、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等指标之间形成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知识结构,这种“整合化”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本身,这正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三、课程内容过程化

课程内容过程化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历经知识和“真理”的探究过程,把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得充分的事实依据,如何预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如何形成合理的逻辑结构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教师在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可通过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动过程的复演,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其在科学创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课程内容新颖化

课程内容体系是一个系统,只有保持动态的平衡,保持开放性,才能充满活力。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的改革既要有对原有内容的继承,更要注重反映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与现实世界的紧密结合。对于基础课教学要在经典内容“少而精”的基础上溶入信息化的最新成果,用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去解释原有的现象和问题,解决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明显存在的先进科学前沿与陈泪内容体系的矛盾;对于专业课,要时刻跟踪本学科领域的难点、重点和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五、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可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称为科际模式:这是课程综合化的初级模式,是指在组织教学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在某些教学内容上组织共同的教学单元。改革初期,可多尝试这一模式,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种模式称为课题式模式:它是以学习、研究主题或其他内容与形式为焦点将各领域或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机组织起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或探索,集中指向特定课题的全面认识或解决,内容不再局限某学科,在实施上则包括课堂学习、集体讨论、实地考察或实际操作等所有可行的手段和方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形成学生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思维方式和能力;第三种模式即建立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将众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融汇于一门课程中,有利于打破传统专业教育模式所造成的“隔行如隔山”的封闭状态,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开拓视野,有利于学生异向、综合和发展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综合性课程知识容量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创造性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第3篇: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职;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计;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41-03

对工作过程导向中职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在设计上要定方向、重方略,重构中须遵“三性”,即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一、关于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设计

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设计是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并不仅仅是理性的产物,即在既定课程目标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清楚地界定它们之间的权重关系;又是非理性产物,即以长期形成的社会文化、教育传统、各种经验和习惯等为课程设计的“参数”。因此,在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中,要防止出现认识误区和处理偏颇的现象。一方面要清晰地界定各课程之间的权重关系,进行系统化设计,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兼顾到非理性要素在课程中的特色化体现,进行多元化设计。

(一)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的方向

在比较国内外成熟的课程以及我国近几年的实践中,不难发现,目前工作过程导向仍然是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最为有效的引擎之一。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思想就是按照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在职业活动情境中实施课程,并高度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是,工作过程导向这一引擎器推进的样式应是多元的。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引擎器,应根据专业、实施条件等因素,有选择地进行特色化推进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的研究。在借鉴、创设和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专业大类不仅都可以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而且通过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代表之一的江苏中职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实践证明,一定的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设计的样式完全可以个性化。

1.根据专业分类及其课程目标等对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进行系统化宏观设计。如机械制造、电气电子等专业,重在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际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经验性技能的获得,并强调实验与实习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岗位变动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因此宜借鉴“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能适应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又如管理、经贸、营销、服务等专业,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与各方面接触频繁的特点,所以这类课程应体现灵活、变通的特点,强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所以宜借鉴CBE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再如文秘、涉外、设计等专业,主要从事独立思维性较强的工作,对技术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于其他专业要高一些,所以一方面要加强传统的知识、技能训练,一方面要有现代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具有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想,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选择上,应重视现论与传统知识的互补,关键是结合本专业、本地区当前优势进行合理搭配,所以宜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样式。

2.根据宏观设计,对具体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多元化微观设计。如体育与健康、德育类、就业指导类、综合实践课程等,主要探索以活动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类,主要探索以学案导学、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类,主要探索以项目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

(二)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设计的方略

没有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动态化、职业化、典型化,从而体现工作过程导向下的系统化,就不可能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体系化。因此,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和企业特点,动态地从具体的工作过程切入,并从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中归纳抽象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准确选择内容、有序安排内容、客观呈现内容,合理组织内容,科学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

根据课题文献研究发现,国外职业教育中的CBE、MES和“双元制”课程较为成熟,并己取得相当的成就,但这些课程提出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都是根据他们国家的具体国情设计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也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但必须牢记应探索总结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只有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探索出适合我国的本土化、区域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才能深化课程改革。原因是:第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中职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应具有多样性、应变性、共适性、个体性和衍生性的特点。第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特点决定了不可能有一种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能够完全适用所有的专业类别。第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特性,决定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创新应基于学生终身学习,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本位,对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使其保持恰当的平衡。第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条件制约着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内容、不同课程实施条件等情况下,进行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时要着力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整个体系要体现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思想;二是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要在动态中科学设计,进而达到系统性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关于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

中职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主体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等,学校为社会输送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等,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结构是指特定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是一定理念指导下,各种要素“结构化”的结果。它是从课程的宏观编排、组织出发,确定课程的范围、地位和顺序而形成的结构框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在学校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课程,既有被决定被制约的性质,又存在着自主和能动特点。课程作为一个复杂对象,对其做出不同的理解和把握都可能是合理的,但从课程本体出发的认识是最具根本性和稳定性的。因此,应科学地认识课程内容和结构有其被制约的性质,同时又要看到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在重构实施过程中具有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把握重构过程中的这种辩证关系,是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健康、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这种辩证重构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应强调综合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选择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结构和设计课程形态时,应从“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质要求、服务终身学习需要”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既不能重知识轻技能,也不能偏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应体现“职业”和“教育”的双重特点,以培养现代社会人为课程体系目标,在课程重构中应综合优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并依据“工作过程导向”选择课程内容,序化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评价,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应突出选择性

第一,凸显学生主体的选择性。增加选修课及其比例,针对学生多元智能设计课程,使学生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第二,强化导向性选择。一是根据“工作过程导向”选择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来源,但课程资源并不等同于课程,只有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实施的课程资源才能够成为课程。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生成的课程资源,尤要看到广大教师是最关键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它是确保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二是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对课程结构进行序化时的选择性。

(三)中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构应体现均衡性

笔者认为,均衡化配置是指在同一课程整合目标前提下的差异性的均衡化。均衡化不是平均化,而是合理地、科学地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解构和重构。只有通过调研、规划,在实践中合理地确定各课程的权重系数,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不断的有机整合,才能使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不断地优化配置,充分地发挥其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第4篇: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林学;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化学是林业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常开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在1999年以前的教学中,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分为两期授课,各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也得到了充分重视,但课程之间相互协调不够,两门课程之间有重复的内容。

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在林业院校建立多层次化学课程体系的设想。第一层次是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四门课程。理论课教学以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适当拓宽知识面,简要介绍化学科学的新进展,特别是林业科学、生命科学中与化学相关的新进展;实验课以操作训练为主,以定量内容为主,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次是中级化学,包括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中级化学实验、现代化学进展等若干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完成基础化学层次的学业之后,再继续学习中级化学课程,较深入地学习化学理论,并受到较严格的综合实验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多种仪器的使用。第三层次是有关学科的一些专业课程和某些研究生的课程。

这种改革的思路已经纳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即“高等农林院校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04-8) ”课题[1-3]。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就是这项改革中的一个重大步骤,对原有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多的增删和重新组合,最终由北京林业大学拟定了教学大纲,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近两年,我们在林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溶液、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溶液中的平衡及应用,重点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现代测试方法,只讲授电势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对仪器分析进行简单介绍。与原有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相比较,理论课讲授减少了约20学时,删除了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等过于难深的内容。根据林业院校的特点,增加了生物无机化学简介、稀土元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纳米材料等内容。

2 讲课中注意前后呼应,让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讲化学平衡时讲清多重平衡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则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溶液中几种平衡相互影响的问题。又如对滴定曲线,重点讲清酸碱滴定曲线,而配位滴定曲线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自己分析计算,自己绘制。在教材中,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的内容安排在前后章,教学时结合在一起讲授。一方面将化学平衡的原理直接用于分析测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在遇到实际问

题时,如何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提高教学的层次与视点

例如讲授胶体时,提及宇航保温用品“轻如烟”的固体。讲gibbs公式时,让学生自己判断gibbs函数变与焓、熵和温度的关系,并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加深对gibbs函数变判据化学反应自发性的理解,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死记硬背。又如过去无机化学中讲杂化轨道理论,讲分子间作用力等时,基本上局限于无机化合物,现在则提及有机物的杂化现象,在讲分子间力时,把有机同系物熔沸点的变化规律也涵盖进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科学的完整性,了解到这些规律无论对无机化合物或是有机化合物都同样适用。又如关于酸碱平衡,过去重点讲授电离理论,介绍质子理论,现在将改为重点讲授质子理论,并用质子理论函盖电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视点。

4 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确定

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林学院和浙江林学院相关教师共同商讨,经过对以往教学内容的总结,新的教学内容和新教材的章节顺序确定为: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溶液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胶体溶液,表面现象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焓、熵、自由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三章分析化学概论: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有效数字,误差,有限

数据的统计处理,滴定分析计算,仪器分析简介

第四章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液ph值计算,缓冲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曲线,酸碱指示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六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组成与命名,配位平衡,螯合物,配合物的应用

第八章配位滴定法:edta的性质,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与电极电势,元素电势图

第十章氧化还原滴定与电势分析法:条件电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膜电势,电势分析的定量方法

第十一章物质结构简介: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分子间力与氢键

第十二章生命元素选述

第十三章分光光度分析法:物质与光的作用,光吸收定律,偏离光吸收定律的原因,分光光度法的应用第十四章化学与社会:化学和环境,化学和生命体,稀土与农林业,化学与纳米材料

与上一届高等林业院校合编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16开,约600页)比较,按以上内容新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其篇幅减少了约二分之一[4]。

5 改革实验课的教学

化学是实验科学。在教学改革的方案中,独立设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不再是理论课的附属和验证。实验课以训练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主,增加操作实验和综合实验。实验内容较密切地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依照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了基本操作的规范,适当增加了有利于培养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制备实验、常数测定实验和设计实验,压缩了部分验证性的试管实验。在设计实验中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并提交完整的报告,这种训练方法,学生不再是按照实验教材“照方抓药”,而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都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完成设计实验。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不断修改完善, 学生的知识更宽,实验室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蔷蕾. 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思考和体会[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1.6: 29, 55

[2] 陈勇智,廖建良,宋冠华. 生物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6: 117~120

第5篇: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数值代数 教学改革 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O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55-02

一、引言

数值代数课程是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主要包含:线性代数方程组和非线性方程与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数值计算等内容[1]。因此,它是一门研究并给出解决数值问题近似解的数学方法并与计算机使用密切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数学课程。

在数学建模中,最终模型的求解经常利用到数值代数中的方法,比如分解法、迭代法等。因此,在讲解数值代数的时候将数学模型的思想引进来,让数值代数成为有源之水,使得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更加感兴趣,所以如何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数值代数课程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引起重视,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二、《数值代数》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数值代数课程涉猎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其基础包含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微分方程以及泛函分析等众多数学课程。由于这些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学习之后往往只对感兴趣的知识点记忆深刻,而对于很多内容仅有模糊的印象,因此在学习数值代数的时候会有很多基础知识需要重复学习。

在数值代数中数值算法都是对具体问题离散化之后的方程(组)进行处理,其中涉及到数值方法的构造,格式的推导,理论的证明,因此计算公式不仅较多而且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熟练记忆、掌握与应用。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学习数值代数中的数值计算方法与相应理论分析是不够的,通常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科学计算软件Matlab、Mathematica、Mapple等。而在我国各高校,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思想普遍存在,学生通常只是埋头做题,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违背了数值代数这门课程的思想。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数值代数》的教学会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数值代数》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数值代数思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一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但大部分学生是走入工作岗位,其中很多都是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行业。因此在讲授数值代数这门课程的时候,重点给学生讲授算法理论的思想。例如在实际计算中往往都是近似计算,因此我们要研究算法的误差理论;迭代法虽然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但是要有收敛性保证等等。这样对于一些繁琐的定理证明可以仅仅叙述定理思想,讲清证明思路,对于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进行单独答疑。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思考数值方法的改造,方法的构造,方法的评价准则。可以通过科研训练、科技创新计划活动等培养学生查找阅读文献,发现与分析问题,应用数值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专业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视频资料等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问题背景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最速下降法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让学生明确地看到什么是最速下降方向,当增大条件数时,学生就会发现最速下降法的缺点:迭代解呈锯齿状逼近精确解,此时收敛速度极慢。

数值代数课程是一门理论与计算机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上机实践教学环节。每讲完一个典型的算法,都应布置给学生上机作业,每章结束后,应让学生总结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之间的计算精度、收敛速度、运算时间等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的改革

数学模型是应用数学符号对某一实际问题或实际系统发生的现象(近似)的描述,数学建模的过程是:获得数学模型——求解该模型并得到结论——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合理并加以修改,最后到模型应用的全过程[2]。

然而,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由于竞赛时间的限制,学生创建模型往往会花去一半左右的时间,剩余的一天半中,要数值求解模型并撰写论文,这对很多学生来说往往很难完成,其主要原因就是针对模型数值求解往往没有现成的算法,学生对于算法思路掌握不够灵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增强算法的来源的介绍,交代应用问题的背景,重点培养学生理解算法,掌握思想,进而可以灵活构造实用算法的能力。比如:如何确定权证的合理价值是证券发行商及投资者的首要问题,该问题可以建立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学模型来解决。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数学软件的不断开发,数值代数的作用不论在传统计算数学领域还是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中,它的作用和影响会越来越大。因此《数值代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改进,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并能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树功等,数值分析(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姜启源等,数学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服装色彩;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服装色彩对于服装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人们在远处观看一件服装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服装的色彩,继而才是服装的廓形、材质等相关因素,所以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色彩往往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色彩对于服装的整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服装色彩不同于单纯的绘画色彩,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色彩还需要和服装材质相联系,因为同样的色彩在不同的面料材质上也会显现出不同的特质,然而在以往的《服装色彩》课程的内容设置中只是单纯的从色彩本身的原理出发,很少联系到服装材质的相关内容,以至于学生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对于后续的课程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服装色彩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相联系的研究,探索《服装色彩》课程教学实践的新思路。

《服装色彩》课程的教学现状及行业需求分析

1.《服装色彩》课程的教学现状

《服装色彩》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目的在于将色彩的科学基础理论和现代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追求艺术美和技术美的高度统一的思维方式,继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设计能力。可是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服装色彩》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内容设置中色彩理论化的学习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作业内容大多是要求绘制色相环,练习邻近色、对比色、冷色调、暖色调等的色彩对比设计,作业大多是停留在纸面的练习上,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限于纸面的表述,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对于服装面料的色彩搭配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其次,课程的安排缺乏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学生在进行色彩练习的时候往往都是闭门造车,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以至于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都是天马行空,忽略了对服装风格、市场定位等因素的考虑,作品缺乏整体性的思维模式。

2.行业需求分析

服装行业在近几年可谓是蓬勃发展,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攀升。在如今消费者对于服装产品多元化需求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需要学会以市场的眼光来衡量产品的设计,否则只会是理论脱离实际,设计出的产品也是无法经受住市场的考验的。服装的三要素是:色彩、廓形、面料,三者之中,色彩往往是设计作品带给人的第一视觉要点。服装色彩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体现在服装设计产品的本身,对于后续的如产品陈列等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服装配色,关注色彩流行趋势的走向,对于服装产品的设计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内容及方法

1.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科技与艺术学院《服装色彩》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大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专业基础课,总课时为64学时,分8周完成教学内容,与之相配套的同步课程为《时装绘画》、《服装工艺》等课程,后续相关课程为《服饰图案》、《女装设计1》等课程。按照现有课程的规划,《服装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将作出以下调整:

第一周,色彩构成概述及色彩体系的讲解,主要是为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以及色彩的相关属性等原理;第二周,色彩的对比、调和与秩序构成的讲解,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了解了色彩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色彩的对比、调和的效果,熟悉配色的基本类型。第三周,色彩形式结构与重组的讲解,通过对色彩的提取与重组让学生掌握配色的基本技能;第四周,流行色与服装色彩的关系的讲解,介绍流行色的概念、流行色的研究与机构、流行色的变化与周期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流行色与服装设计的关系,同时在进行该内容讲解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流行色对于服装市场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逐步确立服装色彩的流行意识;第五周,服装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心理联想以及色彩表达的不同情感,能够在服装设计中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做到灵活运用;第六周,服装色彩与面料的讲解,通过大量的图例示范介绍面料的材质、组织、图案纹样等与服装色彩的关系以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色彩基础原理知识与实际服装面料设计的关联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服装色彩审美能力;第七周,学生通过系统全面的服装色彩知识的学习以及市场调研后,自主确立设计主题,通过灵感源资料的收集、色彩提取与流行色研究来完成一个主题的服装设计,同时在该系列设计中选取一款,以1/2小人成实物的制作;第八周,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与制作,在学生完成最后的设计成果后予以点评,最终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加以整理并进行展示。

2.加强色彩流行趋势的市场调研

色彩是服装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必须关注色彩的流行趋势及行业的发展动态,服装色彩流行趋势的调研工作对于服装设计工作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课程设置中,第三周将会重点介绍流行色与服装色彩的关系,届时会在课后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研,通过这种途径了解当前国内与国际的面料及服装流行色的趋势与市场的结合,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进行市场调研的时候,教师会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收集不同色彩和材质的面料样品,并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对于服装色彩的理解完成服装设计与制作。

第7篇: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数学 课程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现代学徒制下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G15EB10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4-01

人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每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数学课程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于是我们提出以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来改革教学内容。

在进行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改革时,教学内容改革应该坚持“一条主线,两大能力”。一条主线即“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这条主线”,“两大能力”为数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其中数学能力包括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能力、正确熟练的解题能力、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即把实际问题或专业课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1.重视概念的讲解。高职数学最基础的部分(一元微积分)中,务必使学生直观理解掌握几个重要的概念(极限、连续、导数、定积分、不定积分)及这些概念产生的背景、实质和应用之处,而不能只停留在会用公式计算上。例如有个管理系会计专业的同学导数计算很熟练,甚至连一些复杂的求导数题目,都能正确求出,可一碰到实际应用题,比如与边际成本有关的问题,就没有头绪,其原因是导数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弄清楚。概念的本质弄不清楚就不能将数学知识应用到专业课中,数学为专业课服务的工具性也就无从谈起。

2.高职教学内容的取舍遵从“必需、够用”的原则,作为基础课程还要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原则。以专业课教学目标为服务对象,根据专业需求设定教学内容,对高职数学课实施内容弹性化的教学。教师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淡化数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突出数学与专业的内在联系,根据专业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作进一步取舍和整合,必须加强它与生活、专业的联系,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比如讲导数一节时,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把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和边际利润引进来,对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介绍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给测量专业或者市政专业讲解观测值线性函数的中误差时必须要讲偏导数一部分内容。在给动物营养专业和畜牧专业讲解用逆矩阵法,高斯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时,可以把如何设计饲料配方引进来。在练习讨论或作业布置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应用数学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或专业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应加强高职数学实际应用的教学。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应用能力的知识教材中有,但比重较少,而这些又是高职学生最需要的。为此,我们可依据专业的需要和目前应用的需要适当合理地增加应用部分知识的教学,选取专业上、生活中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如对会计类专业可以在极限与连续教学后补充连续复利计算公式和住房按揭贷款案例;在导数教学后补充弹性分析和库存模型案例,在积分教学后可以增加消费者、供给者剩余资本价值的计算和投资决策。其次建议开设《数学应用》课。该课程以数学建模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为目的。在内容上建议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什么补充什么,外加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知识,案例,活动以及一些数学软件的应用等。此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进行。

4.对一些爱好数学又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开展数学拓展班,为这部分学生升本后的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Afzal Ahmed, Alison Clark?鄄Jeavons, Adrian Old?鄄know. How can Teaching Aid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J].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004,(56).

[2]王存荣.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23).

[3]任路平.注重高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1).

[4]张拓.高职数学课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

[5]解术霞.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定位与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第8篇: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26-02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推动,我国体育专业教学也在积极研究新的发展和改革措施。专业健美操课程其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健美操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的基础训练,并进行相关的体育拓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在我国传统的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并影响学习效果。在未来的教学发展中,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采用合作、创新等多种教学方式,改革健美操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发展现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健美操教材是教学中传输理论知识和掌握基础的操作方法的依据,教材选择的正确与否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目前的健美操学习中,主要以高校自己编写的教材为主,还有一部分是体育院系自己编写的教材,其中电化教学教材和其他教材所占比例较低。同时,一些学校为了实现教学互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选用多种健美操教材。不同类型的教材其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完全一致,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造成院校之间教学差异化的存在。

从教学理论方面来说,健美操课程教学的开展也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包括健美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创编过程、相关的概念和基础动作分解等,在调查中发现这些理论知识在目前的健美操理论教学中所占比例最高。但是收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比例在具体的教学中也会有侧重和不同。

从健美操技术教学内容来看,技术课程也是健美操教学中主要的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新型的健美操项目也不断被开发和应用到教学之中,这对传统的健美操教学的相关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从发展现状来看,健美操技术课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拉丁健美操、健身球操、排舞等多种形式的健美操逐渐推广到健美操体育课堂中。当然,新型健美操项目的教学和发展受到教师的专业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很大,大部分学校仍然沿用的传统的健美操项目。

(二)健美操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健美操教学中,健美操的教学方法因地区、学校、院系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很多不同。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在逐渐改变,但是从整体来讲,很多体育课程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居多,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动地位,教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等,都是老师来决定的,学生在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术,跟着教师的脚步走,很少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但是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新的健美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调查中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当前的教学方法持不太满意的态度。

(三)健美操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体育专业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和测试。在目前的考核中,为适应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很多健美操考核仍然以理论考核和技能测评两方面内容为主,也有少数学校开始采用先进的电教化手段进行测试的,这些都为素质教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新的发展时期,健美操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发展的措施探析

(一)结合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内容

我国教育部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中,也重视体育课程中开设健美操,组织好健美操教学的要求。结合教育部对体育专业教学课程的指导和要求,并结合时展的大背景,为适应多方面发展的要求,需要了解健美操教学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基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身体锻炼为目的,重视健美操技能和方法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的提升。针对目前健美操课程发展的现状,新的发展时期,为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合情合理,既要满足教育部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规定,还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将学生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其次,要明确在教学中的具体任务,结合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具体的教学任务为: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健美操理论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健美操技能,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另外,改善学生的身体姿态和整体素养,重视其身体的灵活性和灵敏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此外,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创建愉悦的学习环境等,最终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科学地选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

在目前的健美操教学中,教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方法的讲解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教材的选用要具有针对性,考虑到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选择内容合适、难度适宜的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健美操教学的技术;同时,要注意教材的权威性,目前,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材的类目繁多,虽然满足了教学发展对教材的需求,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质量不合格的教材充入市场,给教材的选择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因此,要选用高校教育部委员会指导下编写的教材,或者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在更新方面比较快,能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吻合。

在健美操的教学中,主要有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技术实践两部分学习。其中理论部分的介绍,涵盖了健美操发展概况和相关知识的链接等,实践部分是基本的练习。很多教学中将着两部分进行合理安排,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以理论学习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健美操的相关发展,并产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再在实践中对技能进行锻炼和提升。同时,要结合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创新,如在基本动作的教学中穿插新的动作,增强教学的新鲜感,从而让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兴趣不断提升,也让学生在教学中总结学习的经验,发挥创新思维,逐渐增加学习的难度和内容,从而使学习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最终在不断的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其发展的规律。

(三)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方法不断优化

健美操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其动作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技能学习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也是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学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一些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均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基本动作,并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要重视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起到强身健体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和素养。

第9篇:课程改革的内容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 武术课程 教学内容 改革

1 前言

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负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具有展现民族精神、弘扬历史文化、倡导新的道德观念、推动华夏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崭新的社会职责,其特殊的教育功能,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取代的。体育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全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师资队伍的重担,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如何能够在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下,掌握一定的强身、防身的方法与手段,对中华武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将其弘扬传播下去,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武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2 目前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2.1忽视拳种

武术课的内容泛化和竞技武术翻版化。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武术课程中所教内容称作初级拳术、器械,没有名正言顺的重视所教内容的拳种属性,其结果一是没有了拳种的概念,拳种本身的文化性大打折扣,仅从拳种名称就可见一般,如长拳,寓意了一种中国人比类取象的思维,取“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之意韵,称长拳,如果仅以“初级拳”名之可想而之。其二,武术课程内容泛化,如有的学校武术课内容设置增加了其他项目,或者是几个拳种杂合,教学主题不清楚,严重影响了武术内容逻辑结构,自然会影响健身效果以及学生对武术的喜爱。其三,所教技术风格都是竞技武术的翻版,就连贯以拳种名称的一些课程,由于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拳种的特点也被异化(如体育院校的传统武术课),造成同学厌学,遗忘严重,有的同学反映“没有感到传统拳的特色”,阻碍了学校武术的发展。

2.2偏视套路

先是长期套路,后是淡化以至淡出套路。自从武术进学校以来,普通大中小学的武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套路,直到现在多数学校的武术课程依然是以套路为主,长期武术课内容只以套路单一形式出现,而且,内容重复陈旧,确实没有得到师生的真正喜爱,甚至有人认为武术项目,“虽然己有30多年的学校体育开课史,但并没有解决武术进入体育课的实效问题,没有实效的教材,不应当再做安排了。

2.3弱视应用

中国武术式的技击攻防性长期被视而不见。武术本身具有明显的技击性,而且,颇具中国特色,可是由于各种“唯技击”等思潮影响,武术的这个特性长期被埋没,所以早期在学校武术中几乎看不到攻防练习,随着人们认识和思想的进步,终于意识到了武术的技击功能,如《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强调应用”,结果由于继承武术固有技击内容的匾乏和认识的表面化,一些人在武术课中增加“散打”就认为是武术的“应用”称其为“三双教学法”,意为“武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发挥了套路和散打项目的优势,弥补了二者之间的不足”把没有内在联系的套路和散打杂合在一起,其实是对完整意义上武术拳种技击性的抹杀。

2.4轻视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反映。我们常常谈“武术是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事实上武术确实如此,可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以简单的礼仪文化为例;由于缺少了应该的操作规范,使得象贻拳道那样的鞠躬礼仪被众多学生家长接受,显得贻拳道有文化品位,时尚,吸引了大批练习者,甚至对学校武术构成巨大冲击!

总之,由于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武术本质,造成武术的肢解与拼凑,学校武术长期名存实亡。学校武术的开展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从武术自身看,没有充分认识武术整体特点,肢解或拼凑武术是根本原因,肢解武术时,当套路沦落为与体操无异时,人们至少可以反问我为什么练武术(套路),当散打变的雷同自由搏击时,学习其他技击项目不也是可以的吗?拼凑武术时,试问这是武术的吗?怎么和别人一样呀?今天我们看到的学生喜欢学习跄拳道,喜欢健美操,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正视我们的武术吗!

3 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突出拳种。这是武术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众多拳种是中国武术重要的形态特征,拳种的内在含义是“技术和理论体系完备”,这里技术完备的含义是指武术所具有的功法、套路、应用三位一体的技术教学训练整体内容结构,这一内容体系可以产生出健身、娱身、防身的功效,而且这样的功效本身也是整体效应,即寓健身性于技击性之中,技击性与健身性又产生愉悦身心的作用,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为因果,这样可以满足健身、防身、娱身等不同学生的需求,理论体系完备的真正内涵,除了丰富和深厚的技击理论外,透过技术操作的理论层,更深层的是其中寓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中国哲学、医学等内涵,由此可见拳种的多重价值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健康的需要,所以必须正视和发展拳种,使拳种成为学校武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优化套路。这不仅是长期学校武术教学的延续,更是深化和发展,因为套路是武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富有民族独特性的运动形式,更是承载武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优秀的武术套路极具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也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内容,只是不要一味地重复没有内涵,缺少功效的如同嚼蜡般的劣质套路,因此,不是“淡化”以至“淡出”套路,而是,应该继承和整合乃至发展创编出优秀的套路,赋予套路特有的教育功能,所以,我们提出了优化套路,强调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武术的必然与回归,同时也是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武术的真正初衷,强调拳种化的应用是武术的必须和本质特点的表现,因此,无论从学生的需要还是武术的自身性质要求,都必须强化突出,纠正以往的唯套路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弘扬文化。前人发出了“技击乃末技”的感叹,并不是说技击不重要排列在众多技艺之尾,其实是说当你达到技艺之巅时,技击己经成为过去,获得的是“道”,这里的“道”是文化精神层面上思维、德行、境界的提升,传统武术之所以有“武艺”、“道艺”之分,一代武学大师孙禄堂先生之所以创立“拳与道合”思想,都充分体现了武术所追求和反映的文化精髓,而这种道的具体体现正是民族文化的弘杨和精神的培养,这不仅是社会对武术的要求,也是武术教育的必然,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

4 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确立

4.1“一体两翼”体系及其含义

一体是指功套用有机统一体,这是武术自身性质所决定的,舍此将难以称其为中国武术课程套用的具体内容是构成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体,这一主体结构贯穿武术课程的始终,可以具体情况在局部有所侧重和增减,但是,这一结构不能也不应该破毁,而且,就武术某一拳种的课程而言,其自身也要保持该系统的功套用特殊性。

弘扬民族文化是一翼。这是宏观上社会对武术的要求之一。武术不单纯是一种体育运动,肢体活动,他本身在传统文化中孕育产生,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武术教学训练本身就是弘杨民族文化,这也是当今社会对武术的要求,因此,这将是武术课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这一内容一方面寄托在一体上,一方面通过理论教授等途径实现,但是,要有具体的操作内容,如对武术动作名称的记忆,了解动作含义等手段落实到实际课程中。

塑造个性品质是另一翼。这是学生和社会双重作用的要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武术特有的民族精神对塑造学生个性、品质以及民族精神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样是武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不能缺失。

这一内容体系同样要有可操作的内容,如武术礼仪规范,行为要求,包括着装、仪表的要求,通过具体行为塑造个性品质,提高精神气质。

整个“一体两翼”内容结构反映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所要求的“健身性与文化性结合、科学性与可行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

4.2建构功套用本体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选编原则,我们选取有一定群众基础,且对青年身心影响作用突出的长拳类作为教学内容。

按照桩功――套路――用法结构编排。

具体程序为:按照基本功――单势动作――攻防练习――个人套路――对练套路――对打应用。

功法选择桩功,马步、弓步等练习。

优化套路。精选技法,精编套路。由于课时等条件限制,我们只选取主要的步型桩功动作,单势基本动作包括长拳中常用和基本的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四种步型,冲、贯、勾、推掌四种手法,蹬、弹、瑞、鞭、勾踢五种腿法和摔、拿等动作,体现出踢、打、摔、拿四类主要技法,但是,我们只选取最为基本的1~2种技法。

强调应用。单势练习紧密结合单势的攻防练习,又将单势动作以套路形式串联起来,再把攻防练习同样用套路的形式连接起来,最后,适当做无条件的应用练习,整个体系较完整地反映了长拳类的技术体系。

4.3提出弘扬文化利精神的措施

技术传承本身就是弘扬文化和培育品质,但是,我们还要用具体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和养成优秀品质,反映出文化精神!

突出武礼规范。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技术内容,还包括了武术特有礼节和行为规范,如上课前先行抱拳礼,对练开始与结束行抱拳礼。

培育个性品质。练习中,特别是在对打中,在正确的技术情况下,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怕苦的拼搏精神,如果对练中出现失误不得有相互抱怨责备言语,通过练习培养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老师讲解动作后学生要点头致谢,培养谦虚有礼貌的品行。

5 结论与建议

5.1.1目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问题:由于对武术本质认识的偏差,造成武术的肢解与拼凑,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忽视拳种、偏视套路、弱视应用、轻视文化等弊端。

5.1.2构建武术课程内容体系原则为: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杨文化。

5.1.3学校武术课程的具体内容体系结构为:一体两翼,功套用统一为本体,弘扬民族文化,塑造个性品质为两翼。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70-171.

[2]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17-21.

[3]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