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独立性;研究
近些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众多,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甚至出现惰性,对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性格带来影响,幼儿园是孩子走入集体,融入团队,与人接触的第一步,因而对幼儿的自主独立的性格培养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幼儿教育工作实践的分析研究,提出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格的方式和方法,让幼儿从感知到好奇,从依靠到独立,独立自主的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这些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长大后能够独立走向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独立自主发展现状
为得到科学的分析依据,我们通过对幼儿园的幼儿从入园开始进行跟踪调查发现:
1、幼儿进园情况:幼儿在家长陪同下没有哭闹的占12%,家长离开幼儿哭闹的73%,经过老师抚慰停止哭闹的是15%,这说明幼儿在家庭中独立性没有很好的养成。
2、幼儿进餐情况:幼儿自己能独立吃饭的占23%,幼儿需要老师喂的占49%,哭闹不想吃饭的有14%,边吃饭边玩耍的有14%。这表明大部分幼儿不能自己独立进餐。
3、幼儿看图书情况:幼儿自己独立看图书的有22%,和其他幼儿聚在一起看的占45%,根本不看书的占33%。幼儿看书的情况说明幼儿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很差。
通过以上对幼儿园幼儿情况的独立性调查发现,幼儿独立性的培养与发展是不容乐观的。“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立、自理的尝试”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要求的。如何使幼儿在幼儿园中得到身心健康发展的锻炼,培养起来独立自主的性格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幼儿缺失独立性的问题分析
1、家长的溺爱因素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在不断的加深,尤其是幼儿,只要一哭闹,家长就被迫投降,满足孩子的要求,如一些幼儿与父母走路,没有走几步就喊累要父母抱,这时的父母不是积极耐心引导孩子自己走路,而是主动抱起孩子,这就使幼儿有了依靠心理,他们会随时要求家长满足他们的条件,这不利于幼儿独立性格的培养。
2、物质条件因素影响
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出行条件,出门坐汽车,高层住宅坐电梯,幼儿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少了,独立自主性格的养成条件就少了,同样一些现成的玩具、图书根本不需要孩子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就能完成,这无法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不可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3、幼儿之间接触与融入的影响
当今家庭缺乏幼儿间的接触和融入,幼儿被禁锢在自己家庭的狭小空间内,无法接触到更多的小朋友,也就不会融入到幼儿世界中,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制约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三、培养幼儿独立性的研究
1、幼儿园要重视对幼儿独立活动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定要解放幼儿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
幼儿入园后,教师是幼儿独立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师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小手真能干,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在滑滑梯的活动中,教师应积极鼓励那些主动自己走上滑梯的幼儿和敢自己滑下滑梯的幼儿。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是从幼儿独立活动开始的。
2、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幼儿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要注意创造幼儿独立思考机会,要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幼儿的知识,要不断的给幼儿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从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如在幼儿早餐吃鸡蛋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小朋友告诉我这是什么啊?”一些幼儿会回答“是鸡蛋”,教师可以继续问:“那有谁知道鸡蛋是怎么来的吗”?引导到鸡这个动物身上来,同时让幼儿尝试自己剥鸡蛋,对剥的好的幼儿给予表扬,再号召小朋友要把鸡蛋全部吃掉,不浪费。幼儿从吃鸡蛋中不但动了手而且还进行了独立思考,获取更了多的感官经验。
3、幼儿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幼儿的最初独立学习主要是模仿,幼儿喜欢模仿老师、大人以及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动作,在这种模仿过程中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能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幼儿刚开始会做得不够好,教师要鼓励幼儿一次做不好没关系,要多学几次就能做好,比如:舀豆游戏,就是准备一个空碗及一个装一半豆的碗和调羹,让孩子把碗里的豆舀到另一个空碗里。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掌握了握勺吃饭的技能,给幼儿独立进餐提供了帮助。这种模仿学习很好地强化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能力。
4、家园有效配合提高幼儿独立性
幼儿园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要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家长要积极鼓励幼儿自己穿衣吃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没有惰性,不再依赖父母家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也不能忽视家长以身作则的作用,要做到深入了解幼儿,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鼓励、赏识他们,给幼儿属于自己的天空,让他们大胆朝前走去。幼儿园教师不仅要与幼儿沟通,更应与家长交流,从而深入了解幼儿,可通过家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有目的对幼儿加以培养,从而促使幼儿独立性的确立。
结束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是多方面的,幼儿园要不断改进幼教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发掘有效的幼儿独立自主的培养模式,不但给幼儿快乐的童年,更给幼儿良好身心素质的养成,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武霞.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J].发展,2011(3).
【关键词】幼儿 独立生活能力 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124-02
在我国,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幼儿对大人的依赖性极强,独立生活能力非常差。而大量的研究与事实证明,凡事都无法离开父母的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必然会面临各方面的问题,并且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康的。这就需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在培养幼儿智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一 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动作教育是幼儿日常生活练习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行为习惯以及责任感。通过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群的发展,使幼儿动作更为协调。比如指导幼儿进行独立的穿衣服、穿袜子以及洗餐具等活动,这能够提升幼儿眼睛、手、脑的协调性。
第二,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是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需求。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幼儿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则会导致幼儿难以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难以与其他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久而久之,还会对幼儿的性格造成巨大的影响。
第三,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减少对大人的依赖心理,逐渐形成自信、独立的性格特征。当幼儿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后,适应性一定会得到有效加强,能够在老师的赞扬和肯定下变得越来越自信、越大胆,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很多方面都会有很大提升。
二 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措施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一,要想让幼儿实现生活自理,就应当让幼儿清楚进行生活自理的具体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将生活自理的方法改编成歌曲、顺口溜以及游戏等模式,同时为幼儿提供极为丰富的操作工具,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方法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在娱乐与游戏中进行学习体验。比如,在娃娃家活动区当中,为幼儿提供鞋子、衣服、毛巾、床单、杯子以及床等材料;在操作区中放置废弃的塑料瓶,让幼儿进行拧瓶盖练习,放置勺子、小米、大米、绿豆、红豆以及黄豆等材料,让幼儿练习“喂娃娃”的游戏。
第二,因为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在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时候,应当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幼儿要避免“一刀切”的方式,不可以将自理能力突出的幼儿作为标准,针对自理能力相对不足的幼儿,应当适当降低标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标准。
第三,当幼儿已经掌握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后,教师应当注重提升幼儿生活自理的质量与速度等。教师在教会幼儿自己吃饭以后,针对部分幼儿掉饭粒的情况,应当进行提醒并教导幼儿吃饭的技巧,让幼儿通过练习逐渐改进。
2.给予幼儿独立思考与实践的机会
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正如上文所述,随着幼儿身心的不断发展,大小肌肉群也日趋成熟,从不会做到会做是必然的发展规律。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相信并尊重幼儿着手,将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幼儿大胆去尝试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班级中的倩倩从家中带来一个动物拼图,她根据颜色分为三个部分,拼版大小呈现递减的形式,而难度则为递增的方式。教师在与倩倩商量以后,让班级中的幼儿一起来玩拼图。然而,因为拼图本身的难度较大,除了部分在家中已经玩过拼图的幼儿能够勉强开展游戏,大部分幼儿都无法顺利地进行。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着急去帮忙,而是在一边静静地观察。这个时候,有一个幼儿将几块颜色类似的拼版拿到一起,一会就拼出一只小鸟,而其他幼儿看到这个结果以后,开始学习他的方法,将颜色相近的拼板挑选出来进行拼接,然而在拼接的进程中仍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进展极为缓慢。直到有一个幼儿拼出大象头以后,拼图游戏才有所进展。在游戏结束以后,可以看到幼儿已经拼出了七八种动物,尽管部分动物并没有完成完整的拼图,但教师还是给予了他们高度的赞扬。也许是教师的鼓励发挥了作用,之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带来更多的拼图,并且大部分幼儿已经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拼图游戏方法。虽然幼儿的这些方法在成人的眼中是那么的简单、幼稚,或者存在较大的缺陷,但是对于幼儿而言,这些方法都是他们在独自游戏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思考、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探索以及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方法,不仅是经验的有效总结,同时也是对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
缺乏内在的思考,自然也就不能实现外在的实践,只有当幼儿进行独立思考以后,通过自身反复实践获得的结论,才是真正属于他们可以熟练应用的活知识。相较于最终的结果,当中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东西才更为重要。从独立睡觉、独立穿衣、独立吃饭发展到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笨拙与缓慢”是每一个幼儿学习独立生活能力的必经途径。拼图游戏仅仅是幼儿园教学中极小的部分,要想真正提升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教师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与实践的机会,让幼儿进行独立的思考与体会: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具体的事情究竟该怎么做?
3.家校合作巩固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家长属于幼儿的第一任教师,而幼儿园则是幼儿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如果在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过程中失去了上述任何一方的配合,那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自然就难以实现。因此,应当进行家校合作,使幼儿能够在家庭与学校中保持一致,进一步巩固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积极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使家长能够意识到独立生活能力对幼儿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使家长的教育理念能够始终与幼儿园保持一致,能够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开展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与实际情况,以此来制订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比如,组织家长观摩日、通信平台、家访、家长学校、家园园地以及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生活常规与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并且提出相互配合的建议,让家长积极支持幼儿园工作,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辅导家长,在教导幼儿的过程中,要避免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要让家长明白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养成、不断巩固提升的进程,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养成,在对待幼儿独立生活能力方面,家长应当给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与引导,避免代替包办的情况。作为家长,应当从生活中的点滴着手,避免剥夺幼儿动手的权利,要保持决心与耐心,敢于放手让幼儿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去体验自我服务、亲自实践的快乐。
三 结束语
未来是属于幼儿的,未来的道路需要依靠幼儿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也需要依靠幼儿自己去创造,家长与教师不可能一直给予庇护。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给予幼儿细心、耐心的引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敢于放手,给予幼儿思考与实践的机会。当幼儿有所进步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当幼儿面临困难的时候,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如此,才能够不断提升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保障幼儿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凤姣.石林县幼儿园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现状――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
[2]杨霞、戴丽萍.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留白”艺术对幼儿能力培养的探索[J].华夏教师,2014(11)
[3]张满香.浅议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J].学周刊,2015(28)
[4]黄淑真.抓契机 孕方法 用优势――《指南》背景下幼儿合作能力培养实践策略[J].科教导刊,2015(24)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在幼儿教学中,存在很多抹杀孩子创新能力的现象,如很多教师习惯用固定、单一的模式看待幼儿,导致幼儿以为在安静与没有创新的背景下活动是最好的表现等。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尊重幼儿的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激发幼儿创新意识的方法。
一、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
每个幼儿都有创新意识,而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的求知欲。当孩子们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时,就会对知识充满渴求,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当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充满探求的渴望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分析所见所闻,在不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得到提升。在与孩子的接触中经常会有小朋友向我提问,如:“救生圈怎么不沉到水里?”“太阳那么小,怎么会让地球很温暖呢?”“彩虹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小鸡也有翅膀,它怎么就不会飞呢?”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年幼孩子的提问可能荒唐,但也有可能是灵感闪现的时机,教师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对待,避免出现压制性的提问,如:“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面对孩子的提问,教师可直接回答,也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更可以引导孩子多角度地思考回答,在启发和引导中激发幼儿创新的灵感,捕捉创新的火花。每天的教学活动是孩子学习活动的主线,一个出色、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点,挖掘活动中与孩子有效互动的部分,以亲切的言语、鼓励的眼神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鼓励幼儿异想天开
创新意识的产生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当幼儿在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自信心会减退,甚至会自卑。其实每一位幼儿都渴望被赏识与关注,当幼儿得到赏识时,就会拥有自信,激发幼儿的正能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我在教育幼儿时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支持、鼓励幼儿,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聪明的孩子,在交往中也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如在活动中说“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你是个能干的孩子,老师相信你……”等话语,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充满信心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样,幼儿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孩子们的异想天开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就是这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蕴藏着创新的火花,在这个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泼冷水,而要赞扬鼓励,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强化幼儿的创新意识
创造发明的基础是想象,只有大胆地创想,科学才会不断进步,只有自由地想象,时代才会不断前进。很多发明都是因幻想、想象产生的,如莱特兄弟是靠幻想“飞”上了天。幼儿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他们的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主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幼儿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萌芽,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这种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现在有些孩子仅满足于接受老师、同伴的意见,呆板地模仿他人,而没有自己独立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勇气和方法。让幼儿大胆地讲一讲自己知道的知识,如鼓励幼儿说出多种鸟类、水果类、兽类、家畜类、各种形状的物品等,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幼儿的创新意识。如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中,我发现幼儿对故事《七彩虾》很感兴趣,为了为幼儿提供发挥想象、进行创新的机会,我让孩子们在知道故事环节的基础上绘画,并要求幼儿对故事的结尾有一个自己的想象,把想象的结果画出来。变化孕育着创新,教师要善于动脑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用自身的创新精神去感染孩子。
四、提高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幼儿大胆质疑
【关键词】学前教育;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
一、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作为幼儿活动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决定了幼儿活动的整体质量。所以,教师应该强化启发式教学的内容,确保自己可以拥有专业的启发式教学语言,进而为提升教学质量做准备。除此之外,教师的耐心也应该逐步增强,在活动中,要能够感受到幼儿的内心,尊重他们的个性,进而辅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应该强化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让教学方法趋于合理化、创新化,让学前教育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其次,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启发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幼儿,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形成新的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品质。
最后,要不断培养幼儿在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培养其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让幼儿能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认知经验及所学经验去解决问题。启发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要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在幼儿教学当中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在启发式教学当中,要明确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常情况下,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幼儿的教学活动都是以灌输式开展的。在活动中幼儿接受新经验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下,这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不再是一个活动的主导者,而是渐渐成为一个引导者。教育过程也要由简单到复杂,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确保幼儿在自身核心经验基础上浸润式地接受,从而促进其潜在经验的提升与发展。所以,教师在活动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时,应结合正确的教学目标,让教学观念得到更新,进而满足幼儿的学习及发展需求。
(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老师。只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幼儿愿意配合、參与活动的开展,实现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其中,对于幼儿的教育,如果过于急于求成,反而会让幼儿云里雾里,因为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是有限的,所以如何引导幼儿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及时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倦怠和抵抗的心理。所以,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合理恰当地开展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在学习上的兴趣,确保幼儿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达成教学活动目标,督促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展开。
除此之外,幼儿通常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游戏同样也会有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兴趣、游戏两个方面入手,利用游戏给幼儿讲解相关的内容,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给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对“空气的颜色”进行提高,幼儿会好奇:看不见、摸不到的空气究竟是什么颜色呢?然后就会踊跃发言,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让教师更快地找到引导幼儿进行探究的方向。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通常都能给幼儿强烈的代入感,让幼儿去亲身体验,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基于此,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应为幼儿提供、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让幼儿更好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例如对于树叶,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日常搜集一些相关的树叶,进而在活动中进行展示,提问不同树叶的形状,以及他们是否会相同。在这样的交流和讨论中,幼儿的沟通能力会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对自己带来的树叶进行分类或临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理解。创设良好的情境,将生活与学习真正结合,不仅能减少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难点,也会更好地激发幼儿在学习上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四)利用有效提问增加互动
幼儿虽然活泼好动,但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时,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培养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多方位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幼儿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好奇与想象,他们对日常事物充满好奇,渴望认识知识和学习知识。我们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与创新。教师也要注重幼儿的差别,让幼儿在创新中相互学习,他们对探索科学感兴趣,为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作能力打下基础。
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深受幼儿园的重视。幼儿园不仅要开展创新教育,还取得优异成绩。
一、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加强对创新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并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积极培养他们的求知心,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更好地挖掘幼儿的创新潜力。这种理念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对于幼儿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必要和可行性的。
开展创新教育过程中,在实施创新教育上有时也会步入误区。一些幼儿园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教育,建立部分科学宫,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让幼儿与教师创造各种发明与图画展览等。有的幼儿园开办了很多特长班,如跳舞、画画、跆拳道、沾泥土等,以为这就是创新教育,实质上这些都是创新教育的误区,造成特长班泛滥,虽然各种艺术教育和特长班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这些都不是体现幼儿园创新教育,幼儿园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由、探索、创新精神。
二、要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创新学习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必须转变妨碍幼儿发展的教育观念,把观察、分析、思维能力作为培养幼儿的教学切入口,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幼儿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中发现知识,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创新意识与潜能,教师要尊重与爱护幼儿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在幼儿的世界中,理解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许多幼教工作者习惯于用循规蹈矩的教育目标去抑制甚至放弃幼儿生气勃勃的发展目标。如何将教师的教育目标转换为幼儿的发展目标是目前许多幼儿园面临的最大问题,针对此情况,可以采取“弹性计划”: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建构的过程就是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幼儿的动态性、灵活性以及开放性,教师要有灵活地追随幼儿的思想。任何计划都应该有“弹性”,允许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机动地改变、创新。当然变动要有据可依,要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教师的劳动才称得上是一种创新劳动。
三、家园共同合力才能形成更好的新教育
幼儿园也要向家长大力宣传创新教育的意义与目的,以便于创新教育的发展,创新教育的建设需要幼儿园与学校共同的参与与配合,首先要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为教师开创创新教育得到了更大的保障,教师要将创新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统一校园与家园的教育步伐,共同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一个人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是其幼儿时期。与大人相比较,幼儿对事情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不会考虑那么多,敢去做。对幼儿开展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
思考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问题。正是牛顿对“苹果落地为什么不像上落?”的思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论。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好奇心。
1.教学呆板化
现行的幼儿教育带有应试教学特征,重视知识传授和教学讲解,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以硬性方式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
2.知识陈旧化
知识和科学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知识更新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幼儿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先进的知识,使用先进的教材,才能培养先进的人才。
3.教学枯燥化
幼儿正处于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初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不易集中,喜欢观察、玩耍。在教学中采用静态教学法,要求幼儿掌握既成结论,强调了思维的模式化和规律性,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老师要运用动态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4.教学封闭化
封闭化教学是指老师直接灌输结论,重视背诵和记忆,强调经验和模仿训练,缺少思考过程和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将学生思维禁锢在狭小空间内,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得不到训练。
5.学生学习被动化
幼儿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弱,局面容易失控。有些老师为了避免意外情况,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忽视学生的自我发现环节。主要由老师主导课堂,幼儿实践机会少,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或者按照老师要求全部照搬,缺乏思维过程。
6.课堂不规范
幼儿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简单易懂,一些老师便忽视教学的规范性,不重视课前准备和教材研究,课堂上自由散漫,思想发散,不能有效保障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二、针对上述问题,具体有以下做法
1.充分应用教材,研究科学教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即使是幼儿教学,老师也应重视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考察与研究,建立教材各章节的联系,提炼教材重点和精髓,将教材知识点烂熟于心。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就能充分利用教材,在进行教学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在知识讲解时,适宜插入引申知识点,扩展学生思维;抛出新颖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可以串讲已学知识,相互对比,相互参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记忆迁移;在知识回顾时,老师可以建立知识体系,梳理教学脉络,理清逻辑顺序,帮助幼儿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研究科学教法是指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高效地传输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注意研究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套符合幼儿特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然后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辨识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幼儿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积极思考,自我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开放思维。
3.因材施教
每一个幼儿都是优秀的,需要的只是一个善于发现引导的老师。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老师不能凭借个人喜好判定幼儿的优劣,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性格上的不足。例如,对于顽皮好动的幼儿,可以多带领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对于捣蛋的行为不能斥责,要慢慢引导,启发幼儿正确地创造、行动。
4.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较大,易于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带动幼儿的情绪,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意见,开发自身潜力,促进思维发展。比如,在进行水果相关内容讲解时,老师可以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使用真实水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对知识的接受效率高,理解记忆效果好。(本文来自于《理论研究》杂志。《理论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关键词:幼儿园 课程 现状与对策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幼儿园讲授的课程内容形式单一
如今,有些幼儿园打着一切为了孩子以后的学习或者是家长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向小学化发展。根据幼儿园的《纲要》中,在幼儿园阶段,不要求孩子会10以外的加减乘除法,但现在许多幼儿园为了各种因素,与小学更好地衔接,甚至要求孩子会许多超纲的算术题,例如:20以内的加减乘除法, 连加连减等。使孩子享受不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有的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导致厌学情况的出现。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集中力一般都在15―20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时间会增长,但有些学校为了和小学接轨,索性将幼儿园大班的课程学习时间改为30分钟以上,这不仅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还会导致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效果不佳。
(二)幼儿园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
幼儿园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今《纲要》把幼儿园课程分为五大领域内容,以及幼儿园的“区角”活动,家园合作等。但有些地区的幼儿园并没有这么实行,或者有些地方实行了《纲要》提出的内容,但教师运用到实际中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就说明了教师没有良好的利用新课改下对教师的职业素质的要求。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面临淘汰。教师要想使学生得到理想的发展,就要从自身出发去找原因,摒弃应试教育,提倡并尝试素质教育。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园课程不再单一,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得到全面的发展,才是当今时代提倡的教育要求。
(三)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不够明确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幼儿园课程的总目司褪桥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有的教师觉得写教案就是应付差事,没有真正从实际出发,把教案里的内容变成真正适合儿童所需要的内容,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内容,缺乏对教材的筛选。这样教师没有办法准确的把握教材的信息,导致幼儿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我认为,部分教师就应该去独立思考和反思,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例如:那些成绩好思维能力强的孩子和成绩拖后腿思考问题能力欠佳的孩子很少会被教师所关注,教师只能够注重大部分平均学生,从而忽略了“两个极端”的孩子。
二、幼儿园课程现状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推动力就是教师,如果教师的各种素质都极佳,那么教出来的也会达到当今新课改的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教师独有的“教育机智”去灵活的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学习兴趣所在,去积极地引导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我的妈妈》一课中,问幼儿爱不爱自己的妈妈,你理想中的妈妈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那我们再去课本中看看这位同学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好吗?等问题为导入,引导幼儿去学习课本文章,最后让幼儿画一幅自己心中妈妈的样子。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区角”活动的正确认识及合理开展
幼儿园教师要有主动创建“区角”活动的意识。要让还在玩耍中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教师就可以根据“区角”的创建满足幼儿的需求。将“区角”活动与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出课程的价值。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种轻松,愉快,更加多元化的区角活动,尽可能的满足幼儿对游戏的渴望程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要尊重幼儿自主选择“区角”的权利,让幼儿自主选择或分小组选择,这样孩子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材料,才会更加乐意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我是小小创造家”的区角中,幼儿要给毛毛虫穿上漂亮的衣服,而毛毛虫的衣服上都是数字的排列,这时就要孩子动脑筋,如何正确的给毛毛虫穿衣服。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孩子更加乐于接受的,也是当今教育提倡的素质教育。对比之前的应试教育课堂,教师讲学生听,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处在以具体感知为主的阶段,对于教师口头上的阐述幼儿可能理解不了,远远没有幼儿自己动手去实践得出的结果印象深刻。同时教师要保证“区角”活动是不断更新的,“区角”活动也要更加注重时效性。要保证“区角”的各种游戏类型均衡,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均衡的发展。
三、结语
如今幼儿园的教育不应该再以教师讲课为主进行,而要给孩子提供自主发挥的空间,培养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才使用幼儿教师需要做的努力。如何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对知识的学习也是当今幼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虹.幼儿园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一、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及个人创造力
童年是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不能只在乎哪些东西有利于孩子将来升学或从业,而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与感受。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正是孩子们当下最为需要的。戏剧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意才能得以呈现,因此。它能够培养孩子创新的品格素质。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现今的一些教师多以灌输式教育见长,很少用体验式及探索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自发思考,探寻真理。一些喜欢思考的孩子往往被他人视作“问题儿童”。被教师视为故意捣乱。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思考和熟练的自我表达能力?戏剧教育中就能找到充分的机会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戏剧教育模式大多是“工作坊”形式,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员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并被鼓励提出问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促进肢体动作协调发展
由于戏剧艺术要求学习者在“声、台、形、表”四个方面有全面均衡的发展,因此,相对于拥有课桌椅的传统课堂,戏剧教育更偏向在“动”中学,在课程结构中给予孩子专业的舞蹈训练及肢体语言开发。这样不仅能提升孩子肢体的协调性,更能培养孩子对于自己身体形体美的认知。我们针对小班学生设计了旨在锻炼孩子整体素质的“打招呼”游戏。主要做法是:先让小朋友围两个半圆对面坐下,教师引导两个小朋友之间相互打招呼:“你好,我叫……”然后相互握手;再让幼儿分散站立,请幼儿在全班内自由与同伴进行打招呼:“你好,我叫……”最后让幼儿分散站立,一分钟内请全班幼儿自由与同伴进行打招呼:“你好,我叫……”并请幼儿说一说,你与几个小朋友打了招呼?分别都是谁呢?通过这个游戏。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以后开展戏剧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健全幼儿情感。培养孩子自信
戏剧教育是通过虚拟的情境与人物帮助孩子进行直接的情感体验,在这些虚拟环境中,孩子能完全地抒发与释放生活中的压力与困惑,并得到专业教育人员的正面引导,对其情绪控制、情感认知与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戏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具有当众展示的特点,能帮助孩子克服紧张情绪,逐步形成注意力集中、信念坚定等特质。在观众不断的掌声中,孩子能时常感受到被接纳、被鼓励、被认可,从而也增强了自信心。
人类社会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取得进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迫切需要。寓创新教育于数学活动中是发展儿童智力、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精确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它是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人们曾形象地称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
1.走进社会,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法存在的,可以说数学教育无处不在。 因此,让孩子走进社会这个大校园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并用自己的创造去解决问题,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火花,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思想和创新。“商店”和“超市”是儿童经常和父母出入的地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分门别类的摆放整齐而有序,妈妈给孩子买一斤果冻和一斤饼干,“数一数果冻有几个?”“各种颜色分别有几个?”“把果冻分给小伙伴吃,可以怎么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咬一口会变成什么形状呢?”“怎样把饼干分成相等的二份、三份?……”这些问题都是儿童乐意去思考的,在自己或和他人分享食品的过程中,通过分一分、做一做、想一想,发展了儿童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扩展其发散性思维。
2.多种方法,培养兴趣,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动力,儿童年龄越小,越需要依靠直接兴趣来激发学习动机,特别是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具,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儿童学得轻松愉快,饶有兴趣,并能在学习中积极思维、发展智力。
2.1运用游戏,让儿童在感兴趣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将教学内容和操作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一是数学知识蕴含在游戏内,变得比较直观、形象。二是游戏的形式符合了儿童“爱玩的内在需求”。例如:为了帮助儿童巩固和加深对相邻数和数的组成的知识,可以采用“找朋友”、“配对”的游戏。在“感知5以内数量”的学习中,我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小兔种萝卜”、“小兔分萝卜”、“小兔找家”等,教学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运用游戏的形式,把儿童的学习寓于游戏活动中,使儿童轻松愉快的学知识,既激发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儿童在感兴趣的学习中积极思维。
2.2直观演示,让儿童在主动地学习中积极思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示范性的操作,把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儿童获得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从而加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当然在演示的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教师应用生动、形象、明确的语言加以说明,或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儿童思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例如:教儿童理解“四等分”的含义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个西瓜或一片饼干,先让儿童来分一分,然后教师进行示范演示,先把西瓜一分二,等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块,再把两块西瓜分别等分成相等的两份。教师边等分,边指导幼儿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再结合方形纸、圆形纸让儿童自己操作,让儿童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把一个圆形分成两个或四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就是二等分和四等分。
2.3组织讨论、让儿童在相互交流中促进思维。引导儿童在自由组合、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中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告诉同伴,让大家来评价,从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儿童的认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如:在儿童“认识三角形”教学中,可让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各样的三角形,互相进行分析比校,最后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使幼儿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这个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儿童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培养了儿童的思维,而教师要注意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幼儿求知欲,抓住最佳时机开拓儿童思路,多给儿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最佳信息。
3.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发展创造性思维
人的生活实践几乎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具有广泛性、概括性、逻辑性的特点,儿童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儿童的数学教育不但应注重启蒙性,更应该注重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同时,环境与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教师应慎重考虑数学活动中的材料选择和环境的创设,并激发儿童与物质材料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促进儿童积极地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
3.1利用客观环境,随机引导,发展创造性思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环境,不与环境相互作用,探索就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谈不上有创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像花朵、小虫、蜂巢等也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让儿童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学习并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或者巩固一些已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皮球是圆的,手指的长短、粗细各不相同,3只苹果加1只桔子共有几只水果等等,要充分地利用周围的环境,通过有意识地随机引导,儿童无意识的回答,在一问一答中学到或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又促进了儿童思维的发展。由皮球是圆的,由圆想到其它各种东西;再如在午餐时,每组请一个小朋友在每碗饭里放一把调羹,再把饭一一送到本组小朋友的手中,在送饭的过程中不仅让幼儿知道组上有几个人,拿几份饭,而且还能促进儿童积极思维,如果组上缺一个人,应该拿几份饭呢?借此来感知数量和对应关系。
3.2创设区角,提供材料,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儿童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材料来完成的,皮亚杰曾说过:“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数学活动中,一般都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材料,但在集体或小组操作活动中,老师不可能提供许多的材料来满足各不同层次儿童的发展水平。但要真正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思维只靠每周一二节的数学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环境和资源,在班级里开设“数学引导发现区”、“小问号区”、“智力大转盘”、“看看、想想、做做区”、“小博士区”……在每个区内投放各种材料,适合各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儿童,让儿童通过多种渠道,多方位地介入到数学操作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儿童动手摆弄,操作数学材料,反复进行探索,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某一数学概念及规律,发展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形成表象思维,并为抽象思维打下基础,从而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4.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