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范文

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

第1篇: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范文

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现代的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年龄满18岁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中华成人礼串连了自然、人文、古代、今朝,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时代跳动的脉搏,让中国的民族和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很好的落脚点。青少年在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启发心智,洗涤心灵,培养成心怀感恩、铭记历史、胸怀天下、勇于奉献、珍惜友谊的优秀品格,从而受益终身。

组织开展成人仪式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完成一名“未成年人”向“社会人”的良好过渡,是全社会人们共同的职责。“中华成人礼”的推出,不仅体现出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彰显了社会对于当今少年的期望。活动宗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行成人礼,宣传传统文化,使青少年在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启发心智,洗涤心灵,培养成心怀感恩、铭记历史、胸怀天下、勇于奉献、珍惜友谊的优秀品格,从而受益终身。活动目的

1、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寓教于乐;

2、 传达个体进入负有使命的成人社会时须具备的道德感和责任心;

3、 激发个体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的意识,促进心理觉醒,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4、 使社会和父母意识到孩子们作为独立个体的事实,促进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5、 为活动场地——大成殿吸引人气,增加知名度和人流量

6、 利用金陵汉服文化协会自身宣传优势以及庞大的汉服同袍(爱好者)为基础,给大成殿以及相关赞助商家带来后项收益

7、 通过此次活动,利用活动场地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地理位置,形成其自身的公园文化底蕴,并成为金陵汉服文化协会及传统文化爱好者长期的活动基地。活动时间

xx年6月5日 10:00-15:00 活动地点

南京市夫子庙大成殿活动流程

9:30——10:00签到(现场志愿者9点到达,分配任务)

参与者凭签到信息免费入场,参与者若有汉服请穿汉服到场(志愿者按区域帮助各位参与的同学列队,就位)

10:00——11:00 成人礼仪式(大成殿)流程如下:

1.陈服器

大成殿入口西南角房间为更衣间。(受礼者在此间更换仪式衣装)

更衣间内准备好:三冠(布冠,弁冠,梁冠)和三衣(深衣,玄端,公服)

2.就位

行冠礼前老师,嘉宾(孔子后裔数名),执事(学生志愿者数名)各就于各自的位置,老师于庙内台阶前,嘉宾们于大成殿西侧等待,执事在平台西侧放置嘉宾坐席,东侧放置冠者席。

3.迎宾及赞者

老师自庙内出,面向西朝嘉宾们作揖,一路引领嘉宾至大成殿平台,三揖三让。升座(执事引领各位老师,嘉宾入席)。嘉宾面东。老师面西。参礼人员(汉服爱好者,各高校学生)立于阶下。

4.始加

老师领嘉宾,执事盥洗,复位。

执事从更衣间领加冠者(每批5人)着深衣,顺时针绕行上平台。面北跪坐,执事端布冠上,嘉宾取布冠,由执事帮助冠者带冠。冠者拜谢起身,向南面展示仪容,执事引领由西侧台阶回更衣室。

1

5.再加

同上,换玄端,加弁冠

6.三加

同上,换公服,加梁冠。嘉宾起身还礼。

冠者四拜孔子,冠者入座。执事加酒。

7.宾礼冠者

嘉宾代表简短祝辞,向冠者敬酒。

执事再加酒,冠者答谢酒。

8.见老师

北面拜老师,老师还礼

9.冠者见同学

冠者由西侧阶下,绕行至大成殿平台南面,向参礼同学行礼,同学还礼。

(冠礼结束后,是女生笈礼。步骤同上)

10.礼毕

老师向受礼者发放加盖“南京大成殿”印的成人仪式证书。

列队恭送嘉宾。

(自由活动10分钟,受礼者与各位合影留念)

11.集体列队,到大成殿后院明德堂撞钟,击鼓祈福

11:00——14:00(民间艺术大观园)共庆端午佳节

学生志愿者协助老师,向参与活动的汉服爱好者,高校学生,分发赞助商家提供的小点心糕点用作午餐(期间会有一些商家的宣传,以感谢支持本次活动的形式出现,不会引起反感)

才艺展示(茶道表演,现场泼墨,古琴独奏,诗朗诵,汉服展示,合唱,汉舞,合唱)(在此再次向各高校社团征集才艺表演,参与者名单最后确定,请各高校负责人报于贾老师处,或单独致电贾老师13913866282)

互动游戏(击鼓传花游戏进行随机比赛,射五毒,用雄黄酒写王字,洒雄黄酒,分发艾叶、五色丝长命缕、鸭蛋,投壶游戏,斗蛋游戏,立蛋比赛,曲水流觞国学竞赛,文斗百草,斗蛋游戏,立蛋比赛,与民间艺术大观园艺术大师交流)

本次活动“爱心商城”也是赞助方,所以我们会用爱心商城微博互动,贯穿始终,随机抽取微博留言,读到者即可领取小礼物一份

14:00-14:30 全体游东市西市,最后在大成殿集合,集体拜孔子。

活动结束,结束后大家可自行安排之后的活动项目。

活动准备

1、 事前策划准备

1、成人仪式用汉服及道具(),签到登记表,嘉宾邀请,主持人讲稿准备,小食、签到礼品,互动游戏道具(),“汉服简介,成人仪式简介,端午文化简介”kt板,展架的准备。

2、仪式及表演音乐、音响多媒体设备。

2、 现场布置

1、门口放置签到处,于签到处及会场张贴宣传横幅

2、确定嘉宾席,张贴名牌和标语,x架,kt板展示

3、嘉宾席以及主席台准备饮用水(花)

3、现场流程

① 活动开始前半小时播放活动音乐活跃气氛

② 入场学生门口签到台进行签到

③ 仪式正式开始

a. 主持人: 由金陵汉服文化协会协调学生主持人并准备衔接上下活动

b. 相关嘉宾: 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孔子后裔会领导,各学校老师

④ 还原现场,回收可重复使用的宣传品,并之后一周内写总结报告

4、突发事件处理

1、准备2~3人组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事件的处理.

2、负责人以及各成员保持手机通讯畅通

5、参与活动办法

第2篇: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范文

一、学习和传播国学的重要性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国学经典中,读书、修身、立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强调的忠孝、仁爱、诚信、道义、廉耻是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操守;倡导的“慎独”,讲究“吾日三省吾身”,是自律,是价值取向,这些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迫切需要树立和弘扬的。

首先,学习传播国学,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雅人格,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广胸襟,培养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学习传播国学,能够提升我市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其次,学习传播国学,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的需要。国学有着非常丰富的道德理念,它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加强国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改变不良社会风气,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情况下,继承和发扬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找寻支撑人们精神的养料,是时代的需求。

最后,学习传播国学,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对公民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国学,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中汲取营养,继承国学知义明理、文明礼让的人文价值,对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质,对改变社会上人心浮躁、行为不文明等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少年情绪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和文化的积淀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国学教育已经很多年了,重点是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如,中小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走廊文化、食堂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了儒雅书香校园环境,课前背诵诗歌、《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特别是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实施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在中小学校开展了诵读比赛、书法比赛,并利用传统节日或重要纪念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学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不少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习态度开始好转,不良习惯得到改变。

但国学教育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全民蓬勃兴起国学热的大环境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国学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不论是大众意识还是相关部门,对国学的重要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没有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学习宣传国学“热潮”还没有真正热起来。二是国学教育学习宣传范围较窄,系统性不够强。仅在学校开展活动,且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教学时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强,不明确、不统一、不完善,做得还不够实,国学教育难以深入持久,市民国学知识欠缺,思想认识上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有较大差距。三是师资、经费缺乏,发展不平衡。仅就学校来看,目前,各学校基本上没有专业国学教师和专项国学教育经费的强有力保障,时间、效果不能得到保证,且发展不平衡,幼儿园、小学要好于中学,市区及县城内学校好于农村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好于村小。从社会层面上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工作队伍,使其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加强国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凝聚共识重引导,构建国学教育强有利社会氛围。国学教育关乎全市的道德进步和人文素养提高,需要党政认同及有关方面齐抓共管。把学习、宣传国学作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素质提升培训的一项工作予以规划和实施,给予经费保障;宣传部门将学习宣传国学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加大对高尚道德人物的评选表彰力度,丰富社会文化活动形式;新闻广电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依托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国学知识,对道德高尚的先进人物予以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国学和道德建设为主题设计载体活动。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起学习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其特殊使命,形成共识和合作,让国学教育的精髓照亮神州大地。

第3篇: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范文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目标。协同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系统围绕共同目标展开工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机制首先要构建协同治理目标。这个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种。总体目标就是:繁荣和振兴民族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良性传承与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目的,任何活动都要围绕这个开展。但同时由于各方参与活动的动机不同,都还有其具体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学界、媒体、传承人、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例如企业对利润的需求,学界对文化研究的需求以及社会公众对提高文化素养,丰富个人文化生活的需求等等。这些局部目标需要各方力量围绕具体工作达成共识。

2.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法规。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主,建立协同治理法规制度体系,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治理工作机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兼有公私双重属性,法规制定要同时考虑维护公众利益和权利主体的私权利益。首先,要明确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执法者和监管者责任,突出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明确对传承人、学界、媒体、企业、社会团体协同治理主体的行为限制,特别是对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保护单位的“不作为”,过度商业化、过度产业化等问题,要有明确的行为限制。再其次,要细化上述协同治理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只有在立法层面上明确了多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才能真正实现各主体在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合法地位,确保协同治理工作顺利实施。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传承与保护激励。要注重发挥激励的引导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激励表彰制度,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传播交流作出贡献、建立功勋、享有声誉的杰出传承人、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或其工作人员,进行精神、物质或政策方面的奖励,激发公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二、协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

1.规范现有传承人管理。进一步规范传承人管理制度,严格传承人认定及退出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形成公民个人申请、公民推荐、相关保护单位推荐等多种推荐渠道相结合的申报制度。开展传承人的监督及考核,对传承人进行常态化的考核和跟踪式的监督,对工作落实不到位,能力素质退化的传承人经过相应评审考核后及时执行退出程序。落实传承人的保障及支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医疗保障,积极改善传承人生活条件,长期稳定地为传承人提供补贴,保障传承人生活条件。

2.注重潜在传承人培养。坚持民族文化培养“从娃娃抓起”,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文化意识。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编写民族文化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以幼儿、小W、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中小学和大专院校的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积极在青少年中培养民族文化素养,培养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拓宽传承人培养渠道。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孵化器”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给他们提供资金、政策、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帮助。积极构建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将社会传承人聘用至院校担任教员,在博物馆建立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一方面可以解决院校教育理论功底扎实,具体工作实践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传承人提供更多的传承对象,同时还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更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达到“1+1+1>3”的目的。

三、协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投入

1.增加政府投入。各级政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部门,要认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文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经费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逐年增加资金投入,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优化资金投入和分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化的效用。

2.吸引民间资本。要大力鼓励企业、民间团体以及个人投资或者赞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政策引导、优惠等措施,鼓励民间组织、企业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或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柒牌集团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联手,成立的“柒牌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保护基金”,共支持非遗研究项目累计60项,研究项目遍布全国35个地区,柒牌更将中国非遗艺术元素呈现于服装、服饰设计之中,铸建了行业内民族文化弘扬的领航标杆,让沉睡多年的中国瑰丽艺术焕发青春。

3.争取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和个体的帮扶力度,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以政策倾斜,可参照大学生创业优惠待遇,对微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给予低息或无息贷款、在税收方面给以优惠等,促进微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不断发展。

四、协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传播

1.强化社会公众认知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子在群众,其传承、发展都离不开广大老百姓的参与,要从提高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意识入手,不断提高群众参与传承保护的主动性。一方面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培养,促使公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知识学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别、名录体系建设、保护措施等诸多方面,可以使公众进一步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的保护、传承中去。

2.科学整体筹划宣传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传播的整体科学筹划,样式上参照开封清明上河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公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体育竞技、杂技、手艺等整合在一起,整体宣传,提高宣传效益。时间上结合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构建贯穿全年的宣传主线。

3.大胆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非实体性,许多精湛技艺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紧靠传承人口口相传,在当前传承人较少的情况下,部分非文化遗产面临灭绝。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图像、照片等多种方式将其记录下来,确保文化的延续性。另一方面注意发挥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的优点,进一步丰富电视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产品,在互联网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网站,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号,建立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通过图片、音像、文字、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宣传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宣传质量效果。

五、协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

1.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沃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必须深入贯彻中华文化精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保持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防止发生变形走样。

2.不失本质搞好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要想科学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能人为地创新创造,防止“将淮南的橘,种到淮北的土”,而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去发现规律,利用这些传承了千百年之久的固有规律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试图通过臆造出来的某些“规律”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与做法,到头来只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致命伤害。

第4篇: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提升;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5000多年历史精华的积淀,人们常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传统文化更是支持着炎黄子孙不断进步的根本。而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问题不可小觑。中华传统文化又称华夏文化,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但是中国文明为什么在其他三大文明相继消亡之后依旧没有被掩埋在历史的洪荒之中?我认为,在中华五千年形成的政治制度、文化造诣、精神产物以及物质文明中,一代代炎黄子孙能够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将其发展且发扬光大的原因便在于总能够找到合适的、能提高自己中华传统文化素质最佳路径。但现阶段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高校只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本来就导致大学生在中学时不断接受来自书本上呆板的知识和只训练与考试匹配的习题,无法接触到关于继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步入大学后,由于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进行纯职业化教育,可有可无是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面临的最大的窘状,高校忽略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起不到应有的带头作用,大学生们逐渐失去了承担华夏文化传播的这份责任的意识。

第二,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浪潮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关于这点,最有力的体现便在于现在大学生很少有人愿意过重阳节、中秋节,反倒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倍受追捧和热爱。面对西方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固然可以学习借鉴,但由于大学生没有社会历练的经验,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国外的学校优秀,国外的教育体制完善,国外的文化经典才是精粹,等等言论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有过度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不愿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崇洋则会其失去本心,造成年轻人群体逐渐跟风,最终导致传统文化被“冷落”。

第三,科技产物剥夺大量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时间。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更新,其功能越来越全面,使用越来越方便,它们已经成为大学生身边不可或缺的工具。查阅资料、购物、娱乐游戏,一部手机都可以解决,大学生太多课余时间被消磨在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中,学生逐渐缺少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失去了找寻提升文化素养的能力,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匮乏。

第四,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社会上有关传统文化的典藏少之又少,图书馆里的文化读本不过是简单罗列,有些内容又晦涩难懂,大学生缺少了解传统文化的媒介,政府没有鼓励相关单位到大学里出资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没有给予文化应有的重视和扶持,使提升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大大减弱。阻挡着一代人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原因远不止这些。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提高对大学生培养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视,那么绝对不会长久地生存,我们都该意识到,国家如果要谋求更高更远的成就和发展,传统文化素养绝对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装备的最坚硬的铠甲。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能够实现,以下条件应是必要的:

第一,高校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吸收多元化文化同时,让大学生热爱传并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激励大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文化课绝对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鼓励大学生阅读经典,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大学生有平台去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传授太极拳、开展朗读文学经典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活动,时时处处让大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熏陶;增加从事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师队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困惑时,教师队伍能够帮助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继承传统文化观念,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第二,西学为己用,坚持尊重传统文化。大学生不能全盘肯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席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吸收利用。当代大学生应该秉承这种思想,理性看待西方文化,不可偏执的一味随西方浪潮逐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大学生应当积极了解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到多读经典,解其深意,从中感受到特有的文化魅力,始终坚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尊重祖国各地域或民族的不同的文化,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第5篇: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范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是理论界探讨和研究的重点话题,传统文化由“传统”和“文化”两个子概念组合而成指植根于中华大地,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引起各种文化思潮、价值取向相互交流、碰撞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载体、内容、价值取向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重道德与讲修养统一的特点,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公义胜私欲”的传统道德要求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和谐大同思想等各类丰富珍贵的文化教育资源,为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以及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理念的提升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的这些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条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丰厚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重要环节就在于能否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挖其蕴含的教育资源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时效性与科学性,进一步实现载体的优化创新。因而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之间积极探索新路径,把优秀传统文化“嫁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实现科学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我们在积极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同一切外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吸收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崭新路径。

二、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手机短信、微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如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等各类现象的出现不禁令人堪忧。同志曾经指出: “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树立网络化意识、树立传统文化意识、树立创新的意识,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紧随时展进步的步伐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路径总结新经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加强对传统文化典藏的学习,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该认真厘清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精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新的时代条件下载体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传统文化凭借自身的魅力教导人影响人凝聚人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濡化”的功能。所谓的“文化濡化”就是指通过传播的手段使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 其中的一种文化元素吸收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使这种文化元素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 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传统中国文化“儒”“道”“佛”三家并存,秦汉以后出现的全国大一统局面促进了民族国家间的沟通交流,经过“和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长为多元统一的世界文化,因而传统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性质, 而这一性质正好符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要求,把普遍性与特阿殊性相结合,既坚持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和以为根本指导思想,又实践了不断以科学创新的精神吸收借鉴西方各类先进科技文化。

第6篇: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44 ― 02

强调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调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教育氛围。

一、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全民教育的重大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浑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人类宝贵财富,它在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礼义廉耻,仁德善孝”是其核心内容。明末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认为“礼义廉耻”是人立本的根基,是为学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若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国家就失去了立国之基;国将大乱而招致灭亡。因此,他认为,要保持国家不亡,就要让社会全体成员保有礼义廉耻以使社会道德不沦丧。为此必须重视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为构建良好的社风气,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他主张开展全面社会教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净化人的心灵,洗炼人格修养,是人的心灵永远处于澄清真实的状态,不为庸俗、低级丑恶的思想玷污,进而能主动排除有违传统文化,及阻碍社会发张的可耻思想的干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为此,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在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目前教育部正在启动修订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之中,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适时启动。同时,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在高等教育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在教育内容上,《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人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经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健全人格。在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舒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从源头上净化民心民风,培育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时间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周秦到清中叶这三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的创造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自古至清晚期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涉及到全社会每一个成员与每一个国民,每一个单位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发动和各个机关单位,把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群策群励,努力做好这一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储存器,蕴含丰富知识。当然也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的宝库,它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自主也可与社会沟通,为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充分条件,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长期坚持下去。其次,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多样性,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浓厚,拥有一批对传统文化学有专长的专家教授队伍等优势。

1.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内容广泛,种类齐全。既包含文史哲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也包含数理化、生物、天文等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也包含外国的文化,构成了高校文献信息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充分满足高校师生以及社会成员学习创新文化的需要。

2.拥有系统性和多元性的丰富馆藏。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丰富,且在引进书刊,资料时视野开阔,资料先进。由于读书层次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不同,因而,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传统文化书籍层次不同,种类各异,数量丰富,足以满足全校师生及各种社会成员学习传统文化之需。

3.良好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高等学校,经过新建改建工程,使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宁静、优雅、舒适,更宜与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馆方为重视读书并爱读书的人提供宽裕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人们潜心钻研学问及互相交流,大有益于人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4.拥有一支客观的专业队伍。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数量大、质量较高的专业队伍,经过长期工作实践及不断学习有关知识,他们文化及专业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可以较好地帮助读者使用检索工具,使读者能更深入、更迅速准确地查阅所需内容,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为了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不同层次的讲座、读书演讲、专家专题讲座,以及开展论坛等活动,激发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充分释放出正能量。

三、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以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来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进行。

为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全方位的宣鞔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诸如可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博客、QQ群、微信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也可面向社会进行组合字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讲座、演讲比赛、好书推荐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使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以助推其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为了提高广大读者、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可以有选择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及千古不朽的警句写成条幅张贴在图书馆阅览室及学生自习室的墙壁上,亦可将相关座右铭置于学生阅读桌上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知识铭刻在读者脑海中,经久不忘。

2.高校图书馆应与社会各界互动,来助推全民的传统文化学习。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现代化的阅读设施,且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并拥有一批有着一定造诣的专业人才,这些条件都令人刮目相看,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慕名前来就读,产生令人瞩目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与有关政府部门,宣传媒体,教育机构,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各界加强互动、沟通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发挥自身的优势。

3.通过向社会开放,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相对来说却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而不为社会人士了解,这对图书资源实在是一个不应该浪费的浪费,因此,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向社会开放,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高校图书资源的社会认知度。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无论是对于学校师生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全体成员,要积极努力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李清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第7篇: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 校园文化 建设

《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但在具体办学中,或由于经费短缺,抑或认识不到位,存在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育人软环境建设,重视自然环境建设、忽视人文环境建设,重视提升学生技能、忽视职业素能的提升等现象,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底蕴丰厚的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突出技工教育特性,营造现代技工教育育人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具备一技之长的技工人才。因此,在学习期间,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技工教育的特性,感受技能技艺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一要强化建章立制,突出规范养成教育。在学生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校纪校规、学籍管理、评优评先制度等,使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增强自律能力。

二要强化技工教育文化熏陶和感染,突出技能荣誉感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校园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节、学雷锋进社区、青年志愿者技能下乡、学生实习作品展示等特色鲜明、参与者广、效果突出的技能实践活动,大张旗鼓营造“学技能、强本领、提素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学生技能荣誉感。

三要适应企业发展规划需求及用工岗位需要,突出职业责任感教育。分批次组织学生到企业观摩及实习,感受“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等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就业环境氛围,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及对技工的实际要求,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职业责任感。

二、凸显人文关怀,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提升德育效果

作为一名现代技能从业人员,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努力做到“德技双修”,提升综合素养,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弟子规》《三字经》启蒙经典诵读学习、传统文化讲座、历史故事重温、名人事例讲解等形式,利用板报、橱窗、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形式,通过“给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的一封信”等实践教育活动,大张旗鼓宣传传统文化,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善待他人,完善自我。

二要引申安全、法制教育。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通过进行安全应急疏散演练等等,对学生进行防火、防震、防溺水、防盗、交通安全、防意外伤害等系统教育,真正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三要教育引导学生自信自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校园文化节、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等方式,鼓励他们相信自己、重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增强生存能力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础。要让他们勤于钻研,善于琢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三、引入企业文化,实现优质稳定就业

技工学校的毕业生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环境、被企业所肯定,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技工学校要注重对企业先进文化的引入与整合。

一要加强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学校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载体,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就业方向、发展前途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强化就业、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二要强调针对性,找准切入点,积极吸纳先进企业文化。学校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大力倡导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协作能力。同时加强遵纪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第8篇: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范文

关键词:二胡艺术;群众文化;传统文化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是在党的十会议上提出的,近些年来的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人们的经济的水平,随着人们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则更大,这就需要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的传播的途径。二胡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其传播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且还是对传统的文化的继承。

一、普及二胡艺术的途径

社区的文化对社区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社区的文化就体现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的状态。现在人们的社区的生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资源。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社区就需要根据居民的日常的精神需求教授或者是传播一些比较常见的艺术表演。社区应该积极搭建一些平台为人们提供更表演额机会,鼓励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积极表现自己的特长,培养新的传承人。长时间的学习难免会产生疲劳,这个时候需要社区组织建立一些艺术团体或者是其他的组织,这样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艺术的交流,学习的过程就会有趣味性很多。

(一)开办社区离退休老年人培训班。社区活动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退休人员的生活比较单调,其剩余时间很多,所以应该针对这些老年人举办二胡的兴趣班。集中讲解二胡艺术的发展、起源,其艺术魅力。同时应该加强对二胡的教学的灵活表演,提高人们对其的兴趣。在社区举办的二胡的培训班时常进行一些小的演出,这戏小的演出就会刺激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对二胡的钻研学习。就当前来看,二胡在社区文化中是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的,但是当前的形势下,广场舞是等各种娱乐活动兴起,传统文化的兴趣班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大众的眼球,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兴趣度是其开展的难点。如何让社区的人员逐渐喜爱上二胡的表演,让居民的实际的生活和二胡进行有效联系,定位好传统艺术中二胡在社区活动中的位置,提高居民对其的欣赏能力和喜爱,是作为社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重要的工作内容。

(二)成立社区器乐演奏艺术团体。当前社区的娱乐艺术团体仅仅是舞蹈团体、合唱团体等这些常见的团体,但是在中老年的群体中,二胡等器乐的团体演奏并不常见,所以,应该积极的将几个社区联系在一起,就社区中具备二胡演奏知识和其他器乐演奏基础的人进行统一的培训,加强其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社区的表演中展示出二胡表演的魅力,吸引更多人的眼睛、宣传传统艺术。不但如此,其还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在二胡建立起团体之前,可以在社区中先做好铺垫。

三、二胡艺术学习要点

学胡的人多是一些老年人,这部分人虽然事先可能有一些器乐的基础,但是其在学胡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学习的困惑或者是理解上的误区。因此,需要专业的二胡演员对其进行指导。对一些有二胡基础的人,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更想要一些技术上的突破。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指导和学习。

首先,揉弦。作为二胡演奏手法中最具感染力的技法,它有着让单一平直的音符变圆润、丰满的作用。通常我们用三种方法进行揉弦:滚揉、压揉、滑揉。滚揉作为做常见的基础方法,是在原来按弦的基础上,用指尖的第一个关节为主导,以手掌为辅助,进行上下的均匀屈伸滚动,从而琴弦可以发出圆润、柔美的音波。老年人受到其自身的生理的特点,肢体的灵活性变差,尤其是手指,在演奏二胡的过程中,本应该是滚揉的动作用压揉取代,并且经常会用手指压着琴弦,导致其演奏出来的曲目不尽如人意。对此,其可以积极的联系手指的灵活性,慢慢练习,先快后慢,提高技巧。

第二,运弓。二胡旋律的基础就是运弓,老年人在进行二胡的演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拉弓快慢把握不好、左右力度不均匀、速度或者是方向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是对运弓的技巧没有掌握好造成的。让右肩、大臂、肘、小臂、腕关节与手指处在一个放松、自然的状态是正确的二胡运弓方式。从大臂到小臂,将力量传递,然后再传递到手腕和手指,带动弓字在琴弦上下游走。需要注意的是,弓子运走的方向要一直和琴弦垂直,力度要保持均匀、平稳。

第三,换把。换把是二胡演奏过程中艺术魅力突出表现的一个关键,其主要是将准确、完整的将宽于原来把位音域的曲子展现出来。要左手保持正确的姿势,手腕要带动虎口在琴杆上下移动,使手指能够轻松地在琴弦上演奏出原来把位的音。在许多中老年的爱好者中出现的问题是虎口夹琴杆过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左臂在琴杆上不能自然地移动,感觉手指很僵硬,音准失衡,这样的问题很常见。中老年爱好者在练习时应该左手的虎口尽量放松,减少对琴的摩擦,使自己的肩膀、手腕、手指都能够轻松地移动、变化、对于初学者,掌握好基本方法和要领,要循序渐进,从慢练起,等待逐渐成熟后再加快,不能急于求成。

二胡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在社区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社区人们的二胡的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建立二胡团体,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让二胡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提高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运用,促进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第9篇: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现实意义;不利因素;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43-02

收稿日期:2010-01-19

作者简介:王蕾(1981-),女,江苏徐州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德育教育一直以来是中国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不但能感受到来自经济方面的巨大冲击,而且中西文化及其思想意识的相互碰撞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青年学生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思想日趋开放。这对我们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要建立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有益成果的精神文明。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方面积极意义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德育教育的理论资源,对德育教育有着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多方面启示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着深厚的道德教育资源,不论是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传统文化都为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了非常宝贵资源,对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都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上,传统文化强调德育至上,以育人为中心。中国的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所谓圣人、贤人、善人、君子等等从各种角度不同程度地描述了这些理想人格。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都是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英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国家完整、经济进步、文学艺术发达等各个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育内容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把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体现中华民族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都是优秀的文化瑰宝。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完美整合,对德育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着多层次的指导意义。从学科角度上看,高校德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同时它又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必须从“母体”中充分吸收养料才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高校德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边缘学科,它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科学联系,都有相关的思想和知识。可以充实、丰富高校德育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对完整人格的追求和培养,所关注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的自我完善。人文教育中的理性,本质上是道德的理性,即道德方面的判断和选择 [2]。当代人文教育在继承传统人文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同样强调关心他人、社会及人类的利益和未来,尤其是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这与高校德育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对凝聚民族精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民族文化的同根性,民族传统文化则是最深固的民族文化之根。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文化而独立存在,每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过程,都是一个民族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影响传统文化传播的不利因素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青年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小,并且自主探索学习的热情不高。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从社会原因来看,西方消费至上文化的涌入,青年学生的现代娱乐思潮,社会风气的变异等等原因造成了当代部分青少年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认为“这些东西过时了”,学习、了解的热情不高。

2.从家庭来看,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父母,但是现在的部分父母,在经历了“”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以及现代社会全盘西化观念的影响,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亦有很大的偏差,再加上对学生抱有“学习为了工作”的现实希望,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更为漠视。

3.从学校看,中国加入WTO以来,高校特别是工科高校多偏重理工教育等实用型知识的传播,学生学习压力大,人文方面的文化课时间被不断挤占缩减,甚至被砍掉,学生没有课堂学习的机会。

4.从娱乐方式看,因信息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高校学生的日常娱乐方式多选择网络,各种电子游戏、电视剧、电影、电子阅读充斥着学生的休息时间,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图书阅读有不断弱化的现实表现。

5.从传统文化传播自身的传播途径来看,吸引高校学生关注的方式没有得到有力开发,网络资源多被国外开发的游戏、欧美大片、韩剧日剧占领,这也是传统文化没有被更多重视的现实原因。

三、对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

自己国家的民族思维、习惯和文化得不到坚持,是当前传统文化传播不力,青年亚文化、娱乐至死文化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建设积极地精神文明社会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怎样抢占青少年关注的制高点,是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在高校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1.利用高校优秀的文化资源,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塑造校园人文环境,最为重要的途径则是加强授课、管理教师的人文修养,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才是人文环境建设成功的关键。高校具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一些教师身上体现的熠熠闪光的主人翁意识和研究精神,是所有学生的好榜样,是学生探索科学、实现理想的照明灯。要重视发挥教师的奉献精神,以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为榜样来带动新教师的工作。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宣讲公共类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人文环境。

2.抢占网络制高点,吸引学生浏览、参与兴趣,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堵不如疏,禁不如导。对于美国文化通过传媒潜移默化的“和平演变”的威胁作用,已经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重点关注。在这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怎样合理借鉴这种文化传播的模式,在国内,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网络游戏、电子小说、电视剧、电影、舞台剧、话剧等吸引青少年关注的传媒相结合,在高校中针对特殊群体,用青少年学生乐意主动接受的模式大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稳固中华之基。

3.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主人翁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在每学年的传统节日或校园艺术活动中,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把文化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