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观的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展观的相关知识

第1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一、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1.所有者和经营者将加速分离

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只能通过出资人的代表行使所有者的职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国有企业要依靠职业管理者按照市场规律而非政府指令从事经营活动。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同样,作为非国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依靠所有者个人的经验进行管理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他们必须聘用专业经理人员从事管理,否则,也难于生存与发展。

2.职业经理人市场将迅速发展

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市场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显现出迅速膨胀的趋势。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也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职业经理短缺。这种供需关系一定会刺激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

3.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仍将作为主流

管理科学化是贯穿于工业化社会中企业管理的一条主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科学管理做基础,企业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各种经营活动。第一,科学管理思想将进一步普及。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法治、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将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第二,程序化与标准化工作将进一步加强。不论是在生产线还是在职能部门,员工工作的大部分将是程序化和标准化的,而且有科学的指标进行衡量。第三,建立科学的、有权威的管理制度也是我国企业管理在不远的将来必须完成的工作。

4.民主管理将更加流行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企业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并将其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优势。企业民主管理的趋势将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在充分信任基础上的充分授权,包括事、权、责三位一体的同时授予,也就是说赋予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以实现目标。第二,在减少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组织,包括增强管理跨度,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更多的任务团队,以及更多的事业部组织形式等等。第三,员工将更多地参与决策,员工参与决策将会提高企业的效益,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

5.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组织学习

人才竞争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处于核心的位置,企业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组织学习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改变对人才资源传统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用人是收益,培养人是成本。第二,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将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第三,向学习型组织演变,强化终身学习。只有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企业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才能使企业和员工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创新精神。第四,高层管理者将不断地加强修养。

6.更大程度地融入国际竞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范围向全球发展的过程也加快,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催化了这一过程。世界范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销售市场上,同时也体现在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上。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全球眼光,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所了解,着眼于全球大生产、大流通的角度匹配资源,以便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二、管理者的职业化

1.职业管理阶层的兴起

职业管理阶层的出现及其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管理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靠所有者个人的能力和经验要管好那些大型企业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管理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的时代,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人才从事专门管理工作的优势十分明显。像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一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管理者作为生产必须的要素,也必然通过市场来实现供需交换。

2.管理者激励的长期化导向

企业经营的好坏与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能力和态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不仅要让企业管理者存在市场压力,企业所有者还要为经营者提供足够的物质奖励,以此来保证他们忠于职守。企业中的研发、人力资源培训、品牌的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要使管理者不出现短期行为,就必须改进对他们劳动成果的评价方法和奖励方式。在发达国家,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方式越来越呈现出长期化趋势,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激励以年薪为主的方式,逐渐过渡到以股票期权制为主的方式。由于期权收益不是在当年就能够全部变现的,需要几年来连续的经营业绩,这就促使经营管理者必须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二者的利益实现了统一。

第2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发展;影响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知识管理应运而生。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必然走向知识管理。鉴于目前我国知识管理技术还不成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还是存在局限性。但知识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2.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使用、扩散、开发和创新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和将创造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以此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同时进行知识创新,并将其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知识从形式上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的。显性知识是一种规范化知识。而隐性知识指的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成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隐性知识正是企业获得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那么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成为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3.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1改变企业传统组织结构,激励创新思维

传统的企业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知识扩散中途径过于冗长,无法保证知识在扩散的过程中的准确性,同时也不利用知识的共享,往往存在部门的知识独享,从而造成知识浪费。在企业中融入知识管理的扁平化模式,可以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幅度,方便了知识的上传下达。同时它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突破了部门的限制,使得不同部门的人可以自由沟通,有利于知识创新,为企业注入新的动力。

3.2实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业务流程是为了完成企业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时空逻辑上的相关业务活动。该方式过于看重业务环节,而没有注重全局利益。在知识管理模式应用于企业管理后,可以通过知识流在知识链上随着自然处理过程的流动而流动,以此来测试业务流程合理性,体内实现调整或重组。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缩短工作流程的时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创造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3.3建立知识库,促进内部知识交流

采用知识管理模式的企业,及时建立专属的知识库以及知识共享平台。企业内部的知识在知识库的支持下,可以广泛地使员工获取到自己所需,同时个人拥有的知识也可以在共享平台上得到自由快速地流通和更新。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创新,并将员工创造的新思想,新方法加入知识库,以促进新知识的形成,隐性知识逐渐显性化,企业及时明确及利用这些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为企业创造财富。

3.4发掘用户需求,提升忠诚度

在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中,企业员工应转变思想,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的主诉求来调整对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主动发掘用户隐含未表现出来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企业要及时获得用户反馈来的信息,提炼出对企业有用的知识,对其进行再利用,以此反作用于用户,提升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获得并能够保持长久的核心竞争力。

4.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局限以及对策

在实际的企业中,知识管理模式还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现代企业真正实现知识管理模式也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对应于每个局限有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企业高层思想转变困难

知识管理模式是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高层在初次接触到知识管理模式时,难免会有些抵触情绪,一部分企业仍会继续延续原先的管理模式,而另一部分企业在慢慢接受这种新管理模式后,却又往往不能完全了解知识管理的思想,只是单纯地引入知识管理概念,而没有从根本上实施这种模式,造成企业知识管理新模式空有其表。

为此,首先必须使其明确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构建企业学习型组织,转变企业高层对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的态度,正确对待知识管理模式。

4.2新型人才的缺乏

对于企业来说,只有拥有一支具有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按照知识管理的模式来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而且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模式后,非常有必要设立首席知识官,即CKO。但是目前能够胜任该职位的人还很少。

企业在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应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新进员工提供完备的培训,同时定期为企业的员工组织培训,让他们能够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培训,为企业人才储备库积蓄力量。

4.3知识创新程度低

在企业中应用知识管理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知识的采集、提炼、利用、反馈、再提炼、再利用来实现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新,为企业创造出新的产品与服务,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实际中,企业在对知识处理这一过程中,缺乏一定成熟的技术来支持。导致知识创新程度不高。

为此,企业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知识创新,从而使知识管理模式能够在企业里顺利实施。

5.结束语

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着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的局限,但是考虑的角度并不是很全面,希望为企业研究提出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信息管理概论[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9.

第3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城乡差距并没有相应缩小,反而在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1.7倍扩大到2002年的3.1倍;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现金消费支出差距从1985年的2.2倍,扩大到2002年的4.1倍。如果将农民的实物收入、生产性投入和市民的非货币收入等因素考虑进来,则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达到惊人的6倍。而世界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l左右,在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时期,城镇居民收入一般是农民的140-160%。即使在一些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不像中国这样大。

城乡差距的扩大、“三农”问题的形成,都与城乡分割体制和“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要想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分割体制,放弃“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

(二)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之所以在小康建设中明显落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没有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了“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对“农业剩余”或农民的生产成果和农村的生产要素进行过多的强制性剥夺和转移。因此,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停止对“三农”的剥夺。

(三)统筹城乡发展是建立公平竞争、全国统一市场经济的需要

目前,公平竞争、全国统一、高效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远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的特权进行地方保护,以各种方式阻碍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二是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还没有放开,农村人口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迁徙;三是城乡的劳动就业制度不统一,进城务工的农民还受到一些城市制定的歧视性就业和劳动用工制度的限制;四是城乡福利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不统一,农村居民还没有获得平等的福利保障和受教育待遇,这成为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大障碍;五是城乡财税金融制度不统一,本来就较穷的农村居民反而承担着比城市居民重得多的税收负担和各种非税负担如提留、统筹、摊派、集资、克扣等。

我国要想成为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建立公平竞争、全国统一的现代法治市场经济。如果城乡之间继续存在种种制度差异和权利不平等,要想成为现代化强国是不可能的。

(四)统筹城乡发展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

我国近年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村需求不足,而农村需求不足,主要是由农村居民购买力低造成的。我国农村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多,但农村金融资产不到全国的30%,农村社会购买力不到全国的40%。

农村需求不足或农民购买力低是由农民收入水平低造成的。农民收入水平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资源少,劳动力生产率低等有直接关系,而所有这些又根源于城乡分割制度和“城市偏向”的工业化或经济发展战略,或者根源于没有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理解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统筹城乡的全面发展,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增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企业发展和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四个层面。

统筹城乡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统筹城乡GDP(或人均GDP)增长,要使农村和城市的GDP(或人均GDP)增长速度保持大致同步的状态,即使有差距,也要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主要是要使城乡之间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农村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城市主要发展二、三产业。但也绝不能忽视在自然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农村也会大量地产生第二、三产业。只是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第二、三产业越来越多地布局在城市包括小城镇。统筹城乡企业发展,主要是要给予城乡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允许城乡企业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主要是要按照自由选择原则,允许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自由流动,形成合理的劳动力配置和人口分布;按照平等交易原则,实现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

(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包括统筹城乡人口发展、统筹城乡科教文化发展、统筹城乡福利保障、统筹城乡资源环境保护等。

统筹城乡人口发展,主要是在尽快使农民享有国民待遇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城乡按照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按照城乡统一的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全民的素质。特别是不能忽视尚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城乡流动人口的生育控制和素质提高。

统筹城乡科教文化发展,主要是要按照公平的标准,统一规划城乡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文化事业,国家对农村的科教文化投入要保持在与其人口规模和人口比例相适应的水平上,使城乡的科教文化发展保持协调发展的态势。

统筹城乡福利保障,主要是要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特别是要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福利保障事业的发展,要按照公平的原则,统一规划城乡的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建设,国家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要保持在与其人口规模和人口比例相适应的水平上。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各种补贴制度也要逐步实现公平统一。

统筹城乡资源环境保护,主要是要按照基本相同的标准和协调一致的步骤来实施城乡资源环境保护,既不能将农村的污染转嫁给城市,也不能将城市的污染转嫁给农村;既不能将城市的资源无偿划拨给农村,也不能将农村的资源无偿划拨给城市。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制度

只有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才能走出城乡分割体制,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规范政府行为,充分调动城乡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

我国目前的城乡产权制度是不统一的,如城乡土地产权制度、住房产权制度、资金产权制度就不一致。具体表现在: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城市公有和混合所有住房多,农村私房为主;市民的资金所有权能得到较好的保护,而农民的资金所有权常常受到侵犯。

城乡不统一的产权制度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面临巨大障碍,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难以顺利进行,阻碍城乡协调发展。因此,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现有城市不断向郊区农村扩张,另一方面原有部分农村逐步演化为新兴城镇,两种土地所有制不断产生冲突,农民和国家的土地权益不断被侵蚀,因此,有必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城乡土地尽可能统一明晰到自然人和企业法人身上,政府只控制必要的土地。城市住房商品化的步伐要加快,特别是要加快放开和激活住房二级市场。要按照与市民同样的标准对农民的资金所有权进行保护,绝不允许各部门在国家法律规定之外随意侵犯农民的资金所有权(如摊派、集资、克扣等)。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价格制度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的价格制度不统一、不自由,如存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城市部分垄断行业存在垄断定价,农村部分农产品存在保护定价。

城乡不统一、不自由的价格制度,扭曲了市场信息,不利于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对农民有利的农产品保护定价,事实上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能真正保护农民的利益延迟了农民向更有利的产业和区域转移的进程。因此,必须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自由的价格制度,彻底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定价,减少对部分农产品的保护定价。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我国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是不一致的,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有一系列福利保障待遇甚至特权,而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则不仅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而且要承担比城市居民更重的税收和各种非税负担。

这种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理想,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即任何一个人,只要其在一地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有资格办理当地户口,并依法享受当地居民的权利,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职业状况。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城乡就业制度应是统一的。在城乡统一就业制度的引导下,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和工资率应趋于均衡。但我国的就业制度是明显城乡分割的,国家只负责城市居民的就业安排包括下岗再就业安置和就业登记,而基本不负责农村居民的就业安排和就业登记,农村居民基本上处于自发就业状态。进城民工一般不纳入城市劳动就业管理体系,不能享受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劳动保障等待遇。

这种城乡不统一的就业制度,扭曲了劳动力的价格和供求信息,破坏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因此,要想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利用行政手段将劳动力分割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以及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管理体制,统一城乡就业制度,承认和实现劳动力的择业自由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规定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法和不合理收费;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等。

(五)建立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

实行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即使是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保障待遇也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但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为了实施“城市偏向”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实行了城乡差别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改革开放后也一直未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医疗、养老、住房、劳动保护等福利保障待遇基本上只施惠于市民,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大大少于对城市的教育投资,很多地方的农村教育主要靠农民集资。这种城乡不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既不公平,也阻碍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吸收。这种制度致使许多城市为了维护本市市民的福利保障和教育特权,对农民进城就业、子女上学和落户进行排斥。

因此,要想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待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农民也应同样享有。考虑到农民进城面临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应规定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可继续保留原籍土地和山林承包权,并可享受原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继续保留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等。要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消除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与营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的巨大差别。

(六)建立城乡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

第4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 图书馆发展 多角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191-01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以知识为生产手段、达到用较少的物质生产较高品质产品的社会形态,基于这种形态之下的社会制度实现了对人和事的高效管理。随着图书馆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地位的提升,本世纪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运行机制的建立、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探讨、对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创新的研究等,而近年来开始的研究重点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工作的走向问题、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等,这些研究无不在显示着知识经济对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重大影响。因而本文的研究紧跟近年来的研究趋势,显示出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紧迫性。

一、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的新动态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行业的冲击在不同的领域呈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态,针对每个行业的面向对象和最终想要取得的效果,应根据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作出具体分析,以便发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的问题和制定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对生存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行业来说,已经发生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窥见主要动态。

1. 服务手段自动化

知识的推广普及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劳动者的内在素质,也为人类发明各种技术设备提供了智力保障,计算机技术、智能应用、现代信息传输手段的在信息服务行业的崭露头角及大面积使用,极大的解放了人力资源在推动这些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促使人力成本大为降低。在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和知识传播中,服务手段愈来愈显现出快捷化、自动化和高效化的特点,并且这些手段贯穿于图书馆信息与知识服务开发、整合与对外扩散的全过程,将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连接成为一个内外实现了良性运转和有效互动的开放系统。

2. 服务人员学者化

图书馆的基本工作环节包括图书和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传递等都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完成。在传统的图书馆操作流程的指导下,凡是具备基本能力的人就可胜任图书馆的图书整理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但是在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秩序之下,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必须要有专职人员各司其职,一切思想和行动都要以用户的需求为重,图书馆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努力使自己身份中的学者特色愈加明显。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身份上的学者化应当是学者思想和学者精神的外露,二者统一于他们提高自身能力、服务图书馆用户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思想境界和知识水平层面上的学者化是在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图书馆工作者的新趋势。

3.服务效果效益化

当知识作为一种资本的时候,就会产生和土地、能源等同等的经济效益,区别在于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事业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适当坚持经济效益原则。用知识带动社会人口素质和生产力水平的同时进步,这是经济时代的显著特点。就这一方面来说,图书馆应当充当好信息存储、加工和扩散的中介作用,在促进全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为社会创造附带的经济价值。随着观念的进步,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日渐高涨,这是图书馆作为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的中转站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显现的功能之一。

二、 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事业带来的深刻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对文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强调是史无前例的,知识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趋势深刻的改变着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格局和未来的变革路径,并且这些影响已经明显的挣脱出图书馆本单位的束缚,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着眼于事物之间无处不在的广泛联系,在看待知识经济给图书馆事业带来的影响时,应当从多角度、全方位、兼顾宏观与微观等层面加强认识。

1.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图书馆的产品和服务要可用、实用、易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要改变过去的被动地位,从被动等待读者上门变为主动提品和服务,而且为了集聚用户流量,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服务系统,力争让用户感受到图书馆所提品的可用、实用、易用。主观方面: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五层次理论是我们研究图书馆用户需求的理论基础,从图书馆生态链条中的基本要素―知识元素出发,图书馆对用户第一位的吸引力来自于满足用户渴求知识的生理需求。立足这一点,图书馆的存在首先要让读者感觉对其对自己是有用的,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然后才会出现重复使用图书馆的行为;在有用之外,图书馆还要在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上让用户感知到可用、实用、易用,在感知和使用心理上能够更高层次的满足用户的更高期待,这种使用舒适感和满意度会进一步激发用户接触图书馆的频率。客观要求:用户在主观上对图书馆服务工作改进的期待需要在现实中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配合,将用户的需求和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创造出有利于用户需求户需求生存的生态环境与运行机制。这种内在的机制制度调整虽然不在用户明确提出的要求之内,但是图书馆有责任将用户内在的主观需要转化为对自身的客观要求,以领先的变革意识和优质的服务打造精品,增加用户粘性,在赢得用户满意度的同时,实现用户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最大化。

2.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被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角色定位,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图书馆系统的发展,基本的功能并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局部的微小调整一直在发生。作为知识产品的提供者和附带经济价值的创造者,图书馆也需要资金来扩充自身的实力,而最直接、最重要的集资渠道取决于图书馆在创新知识产品和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中所能取得的经济收入,但是适当的经济效益必须以充分保证社会效益为前提,离开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是与图书馆的发展宗旨相悖的。强调经济效益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为了更进一步保证社会效益的全面取得,二者的协调、统一关系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图书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发挥国家智力库的保障作用

图书馆是我国文化共建共享工程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国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承担者。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图书馆肩负的使命不断加重,其在构建人文社会、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角色出现了多样化和某些方面的重叠,但归结到一点,图书馆在一个由知识为原生动力的社会中要为人口自我价值的实现、国内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出重要贡献。着眼当下我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在国家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当好排头兵,做好传统知识的传播教育工作、新式信息服务的检索和传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工作,在人力、设备和资金等方面具备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利用白身的优势协助当地的有关企业、机构、团体开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形成覆盖面广、基础设施健全、服务能力强、理念先进的现代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其他文化建设中心一期共同推动我国早日建成由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孙素娟.知识经济时代对医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启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2(06).

第5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企业 质量管理 新理念 发展方向

传统的质量管理仅仅局限于技术管理,并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经济目标的联系,导致企业的发展不平衡。要跟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前进脚步,必须在不断地发展中找出适应企业自身经济的发展目标及发展方向,制定创新、合理的质量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发展进步,不落后于其他市场竞争者,走在社会市场的前方。

1.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

企业质量管理已经从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企业管理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依据实际现状的需求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理念,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新的方式方法层出不穷。而且,检验把关仍然是许多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在质量管理发展的浪潮中,企业质量管理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也在探索中不断的寻求对自我认识、定位和管理的突破。

1.2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探索热情。我国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以检验控制为主的质量管理阶段。由于质量管理的检验过程中人员因素的不稳定性,企业质量控制的严格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1.3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的质量认证是发展的基本要求,当下企业质量管理的问题优于多种原因造成。企业质量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的产品的质量问题和顾客所反应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经济效益也没有显著的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革新方法缺乏持久性,没有做到长期坚持运行。质量管理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层面,没有全面的协调发展。

2.树立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

2.1以质量发展进步为核心

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经济市场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迅速进步的现代社会,在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创造以质量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发展理念,创新全球化市场,将质量与科技严谨的结合起来,深入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与质量水平。

2.2以顾客为先,开拓企业广阔前景

随着企业质量管理的环境、内容的不断变化发展,追求顾客满意和信赖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创新理念,顾客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决定因素。顾客的认可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前进动力,是企业长期长远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与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必须围绕顾客为中心进行,并由顾客参与其中。企业随时关注顾客的需求和心理动态变化,打造顾客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为企业开拓长远的发展前景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的管理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诸多企业管理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灵魂,企业应不断发挥出创新技术、创新质量与创新管理的灵魂作用。企业只有抓住了创新机制的“灵魂”,才能推动企业的质量和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企业应当尽快转变质量管理理念,强化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管理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管理精神支柱,提升企业管理文化,可以有效地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树立企业文化精神,激发企业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使企业管理与质量的理念不断创新进步,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3.1发挥企业最佳质量管理水平

企业的质量管理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在质量管理理念与技术创新为前提发展的今天,必须创造出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世界级质量”,创新全球化的质量管理水准,不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速度,发挥企业自身的最佳质量管理水平。

3.2以企业技术发展为核心

企业要发展,过硬的技术是关键,技术实力是让顾客满意、信服的最佳武器。结合社会市场的发展趋势,了解市场发展动向,随时准备革新创造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引进最先进、高科的技术设备,为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做好充分准备。

3.3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把握企业质量管理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完善企业质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明确提高和改善企业质量,迅速提高企业在全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更进一步的推动企业质量管理的深入实施和快速前进,相对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就自然而然的相对发展。

4.结语

企业的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要对质量管理给予重视,以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发展的规章制度,创新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认清发展前进的方向,以顾客为先,创造企业长远发展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朱业霞.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15):64-65.

[2]李海燕.浅谈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如何突破传统改进[J].创新活力.2010(6):279.

[3]张亚丽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我国质量管理的困境及策略.[N].科技创新导报.2009(20):215-216.

第6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问题;研究

一、我国实体经济的地位与发展现状

实体经济是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因此,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一个国家要想保持其经济在稳步中前进,就必须打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然而,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实体经济融资难、成本高的现状和企业经营发展所需资金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

随着金融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压力。近几年,房地产业,银行理财策略和虚拟经济领域的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流入,社会闲散资金更多的流向银行等金融企业,从而制约了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必要资金的融通,具体而言,造成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内部原因

1、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理念不完善,经营风险高。很多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权不明晰,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实体经济生命周期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一定程度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

2、大多数实体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不大。调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实体经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无序且运用效率低下,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产生质疑,从而降低对实体经济单位的资金供给。研究表明,68%以上的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这也不利于有闲散资金的居民对其进行投资。

3、市场失灵。由于有关资金融通的消息流通不畅,银行和实体经济单位人员对同一消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实体经济单位相对而言是信息贫乏者,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4、实体经济缺少必要的担保抵押资产,缺乏足够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体企业的融资。

(二)外部原因

1、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转化机制不顺畅。从信贷规模上看,由于我国居民大多偏向于保守型,更愿意将自己的闲散资金用于储蓄而不是用于投资,因此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从信贷结构来看,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实体经济的资金有效供给不充足和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找不到满意的投资渠道的问题同时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意识宣传不到位、机制不畅,导致资金周转率较低,二是信贷结构不合理,银行贷款在投资时存在偏斜,大多数流向大的国有部门而极少流入中小实体经济,从而形成了资源配置不合理。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我国以银行业间接融资为主,因为它灵活方便、安全性高;相反,筹资成本低、效益高但风险较大的直接融资比例较低。我国债券市场不甚发达,削弱了市场对于金融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使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3、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完善。金融交易机制和金融工具创新水平低,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但因其发展中模式单一,不能适应多样化的交易需求,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4、金融机构体系和融资策略的不合理。我国工、农、建、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其规模大,信誉好,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绝大部分资金聚集于银行,而银行为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减少不良资产的增加,减少对实体企业的投资与服务。

5、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的政策更多的向以四大国有银行为典型代表的虚拟经济倾斜,而很少有相关政策给予实体经济优惠与便利,或者即便是有,其实际落实也没有完全到位。

三、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办法与建议

1、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激励作用。引导货币信贷更多的投入实体经济,提高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关注度。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层次化、规范化、严谨化程度,使得货币的投向更加高效合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畅通有效。

2、促进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完善股权机制和上市机制。鼓励企业上市,能够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进行筹资,从而扩大上市融资规模,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服务于金融实体,为其提供更多的营运资金,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3、中央银行通过适时修改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市场操作业务,增强资金的流动,加快资金运转转速度,从而增强银行放贷能力,并有效增加流通中所需的必要货币量。

4、实体经济要对自身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促使实体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增强企业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尽可能达到更高的融资要求。银行也应注重解决对实体经济融资时程序繁杂,手续过多,附加贷款条件多等问题,减少实体经济融资中的阻碍。

5、促进金融信贷投向经济社会的重点领域。加强对辐射范围广、协动效应强的强的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例如,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因其创新强、技术高、前景好,当其优先发展壮大后,能更好的带动创新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发展。

6、切实落实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客观上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信心。

7、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鼓舞民间投资活力。消除个别领域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坚持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机会平等、准入标准统一的发展原则;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公正和谐的内部环境。

四、总结

为了切实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金融业要增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主动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在“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下,加快金融产品,业务模式的创新,促进金融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也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着力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使实体经济盈利增加,从客观上推动金融业更好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燕小青.民间资本、产业资本转化与实体经济发展[J].齐鲁学刊.?2013(05)

第7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为了加大执行力度,运用法律手段,惩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改善执法环境,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执行工作的良性循环,维护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根据中院关于“月至月集中时间开展全市法院执行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的部署精神,结合本院实际,提出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一、活动的目的

开展本次执行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目的是通过惩治拒不履行、拒不协助、非法处置财产、妨害执行等涉嫌犯罪行为,打造社会诚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执行氛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有力地推动我院执行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二、整治的重点

执行环境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是打击以下涉嫌犯罪行为:

一、被执行人涉嫌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二、担保人涉嫌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己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三、协助执行义务人涉嫌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四、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涉嫌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五、涉嫌其它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

六、涉嫌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或抗拒人民法院依法执行除判决、裁定外的其他法律文书,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七、涉嫌非法处置己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

三、活动的方法、步骤

本次执行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月日至月日:准备阶段。由本院执行分局对本院未执结的案件进行排查摸底,对涉嫌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案件,即被执行人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的、负有依法协助义务的单位拒不依法协助的、暴力抗法的、非法处置己被查封财产的案件,作一次全面梳理,并及时组织力量,落实责任,抓紧做好基本证据的收集工作,并报中院执行局备案。

()、第二阶段月日至月日:集中处理阶段。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具体实施整治活动,及时将有关涉嫌犯罪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关注己移送公安机关侦查案件的进程。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联系沟通,协调运作,拟对涉嫌犯罪的嫌疑人在月底集中刑拘、逮捕、、宣判一批,以配合好此次专项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震慑和教育之目的。同时,对拒不履行行为较轻,认为不构成犯罪,但应民事制裁的,准备好材料,在月初集中宣布采取拘留、罚款等处罚措施。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三、第三阶段月日至月日:舆论宣传阶段。挑选典型案例,集中进行公开处理,并借助新闻舆论工具,公开曝光,大造声势,扩大社会效果。

四、第四阶段月日至月日:集中执行阶段。要将本次执行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与集中执行活动相结合。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人大等部门或上级法院、领导关注的案件、社会反响大的案件等开展专项或集中活动,力争××年底前立案的未执案清理完毕,并借以促进××年度执行案件的自觉履行率。

四、活动要求

一、充分认识抓好这次执行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性,要主动向党委、人大、政法委汇报本次专项整治活动的情况,取得党委、人大、政法委的领导和支持。

二、将执行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与加大执行力度相结合。善于并敢于运用纪律、法律手段对拒不履行、拒不协助、妨碍执行的人和事积极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党政纪处理。要采用通过媒体对不守诚信者曝光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努力营造债务人自觉履行的氛围,以执结一大批案件。

第8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基本药物制度; 临床药学

[中图分类号] R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24-01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已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旨在为全体人民用药权益起到保障作用,促进合理、规范用药,控制过快上涨的医药费用,引导生产、经营药品的企业向群众提供经济、优质的药品[1]。新医改背景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模式,除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收入外,门诊药房也渐向社会化发展,对临床医师用药起到了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使临床药学工作从传统的药品供应型向技术、知识服务型转变,本文就基本药物制度与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药学概念 临床药学为具有一定综合性又相对独立的学科,指以人为本,理论密切与实践结合,以临床合理用药为重点研究内容,最大限度的达到用药驱病的目的为本质特征。通过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直接参与,参加病案会诊,对用药咨询进行解答,向患者提供多方位的全面药学服务。除对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保障外,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疗费用,为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打下了基础。

1.1 新医改背景下临床药学服务的发展方向 新医改以“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即包含了临床药学服务,具体要求为:1)推进合理用药方面,除医生在开展健康教育环节中起到宣传作用外,临床药师也有一定的责任。2)为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临床药师需依据处方点评制定对处方进行评定。3)加设药师服务费,推进医药分开,对以药补医机制进行改革。4)建立包括电子病历、条形码管理、电子处方及不良反应监测多方面的与临床药师工作相关的共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5)临床药师应对药品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在执业药师药品质量管理与合理用药方面起到指导作用,以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药学服务为目标。

1.2 临床药师工作性质 临床药师工作性质和职业定位发生转换,即从提供药品服务向直接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为药剂科的工作重点和药学工作的发展趋势。临床药师在调配、审方、指导患者用药等系列环节中,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对权力进行行使,并担负相应职责,协同医生完成治疗。同时,医师收取相应药师服务费,医师需在患者安全事故和不合理用药出现时承担一定责任,对临床药师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1.3 临床药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临床医学服务在我国尚为发展阶段,药品采购、供应、配置仍为临床药师工作的重心,临床药师除对药物的简单信息进行提供外,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和药物的选择尚有效意见和建议提出。使与临床医生的专业协调能力较弱,专职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并引起重视。

2 基本药物制度 WHO在2002年精确了对基本药物的定义,即是对人民群众重点卫生保健需要给予满足的药物。选择基本药物时要考虑公共卫生的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及相对的成本效益。在卫生系统运动良好的情况下,应随时获取适当剂型、足够数量、信息充分、质量有保证的基本药物,价格易被公众接受。其定义即从国家层面上对购买药物的基础进行合理化安排,又从不同层次的卫生保健系统为药物的需求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基础。

2.1 基本药物制度运行分析 基本药物制在新医改中归入医疗保险药物目录,受到人们重视,基本药物在医院临床药物中地位及发展趋势为研究重点和热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仅为单一目录,还包括系列基本药物目录在内的制度[2]。制度实施的要点,在于国家在管理政策上,对各项配套措施进行建立。基本药物为廉价、有效、安全的药物,对医改政策中的全覆盖和低水平给予满足。在制药工业呈迅速发展的现有条件下,同一类药物有不同品牌存在,故医生需要相应配套的政策进行指导。

2.2 基本药物内容分析

2.2.1 基本药物存在的问题分析 因基本药物中部分存在过低定价的情况,生产企业因经济因素而不愿生产。部分突发急事件的药品、罕见病和特殊疾病的药品因生产成本高、用量少等风险也少有企业生产。部分基本药物因生产供应和临床应用相关环节信息流通不畅,而出现断货情况发生。有高价的替代品参于同类品种的竞争中,使低价药品冷落。我国在2009年颁布了基本药物目标,包括医疗机构配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两部分,旨在对基本药物制度运行中的问题进行避免和解决。

2.2.2 基本药物价格合理制定 因各地区经济存在差异,加之各地为自定采购价,在配送价格上存在一定差别,药品标价不一,故地方招标采购价对实际交易中的基本药物最终价格起着决定作用。同时需推动基本药物的配备建设。

3 讨论 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和新医改方案颁布的背景下,对医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临床工作中需从我国社会因素的基础出发,对各种疾病的治疗路径给予足够重视,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进程,医疗机构需加强药师临床药学工作的转型和培养,在发挥原有调剂配药功能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好质量和更多时间的药学服务,使患者用药满意度和临床用药安全均得到提高。增加药师服务费,取消药品加成,将医院药师卖药的情况改变,创新药学服务工作模式,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取更人性化、方便网络和远程药学服务方法,使患者获得有效、安全的全方位药物治疗。

总之,基本药物制度为社会药学关注的核心和研究的焦点,是国家药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和基本药物目录的建立是医改方案明确提出的内容,而此制度运行的关键环节在于临床药品的使用,故需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方面的核心和骨干作用,对用药安全文化进行积极倡导,普及群众医药卫生知识,解决药品不对称消费问题,提高群众的药品安全意识,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服务。

参考文献

第9篇: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退耕还林条例》和湖北省《关于违反退耕还林政策党纪政纪处罚暂行规定》等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和合法合理、还利于民的基本原则,对全市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巩固全市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二、检查范围和主要内容

检查范围为全市2002年来重点是2004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内容为检查清理:计划分配、合同签订、造林管护、政策兑现、确权发证和档案管理等情况。

三、检查方法、时间和步骤

这次执法检查主要采取查阅档案、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法,分为自查自纠和重点抽查两个阶段。

(一)自查自纠。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为自查自纠阶段,各地要按照检查的内容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处理。要把自查自纠和加强管理、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成立专班、制定方案。各县市区成立退耕还林专项执法检查领导小组,下设若干联合调查小组,同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全面清理、重点调查。联合调查小组分赴各乡镇进行全面检查清理,重点调查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3、认真整改、依法查处。各地按要求整改偏差,进一步强化措施,完善制度。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的要立案查处。

4、深刻反思、全面总结。各地针对偏差和问题,深入剖析,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总结经验。2007年2月底将自查自纠报告一式两份报送市林业局。

(二)重点抽查。2007年5月至6月为重点抽查阶段,市林业局、市监察局将组织专班对各地各单位自查自纠情况进行重点抽查。

四、组织领导及有关要求

为加强退耕还林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的领导,市林业局、市监察局联合成立督办专班,具体负责专项执法检查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力度,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

1、各地要迅速成立由林业局、监察局联合组成的专项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落实好联合检查小组和实施方案,明确分工,抓好协调,精心组织,稳步实施。

2、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教育,通过对退耕还林政策法规的再学习和有关案例的警示教育,使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强化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观念,增强搞好退耕还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