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私立学校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私立学校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私立学校的发展

第1篇: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1.发展学力,数学教学要突出以学生的本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再现:当物价员,进行商品定价即把单价是整角的商品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单价。

1.媒体演示元与角的关系。1元=10角

2.媒体依次出示3件商品标好角数的图片。

铅笔每支1角 本子每本4角 小剪刀每把9角

3.师下发商品标价签。

A:要求学生根据图上角的单价改写成元为单价。(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

B:改写好汇报,幻灯出示。

C: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角1/10元0.1元

4角4/10元0.4元

9角9/10元0.9元

师问:(1)有人写分数,有人写小数,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可以?(相等)

(2)你认为在这里,用哪种数量表示单价比较适合?(小数)请你说出理由?(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

(3)请同学们把分数和小数连接起来读一下。

[设计说明]:让学生亲自实践活动,初步体验感受小数的意义。

预设设计的依据有两点,其一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生长点即对分数的认识,其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即购物经验。在这两种依据之下,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在填写售价时必然会出现两种数也就是分数和小数。而在实际教学时,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只不过填分数的略少一些,但各自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有的说1角就是1/10元,有的说1角就是0.1元……他们的说法都合情合理,这样就产生了两种认识理解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正是我设计的目的:化矛盾为和谐。

2.发展学力要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成评价。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根据学生的回答、思考、探索、讨论的情况加以即时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用得恰当、轻巧、精妙能使学生进一步进行有效学习。

再现:[学生:10×2-2=18(个) 教师即时性评价:]

片段实录:

师:(指图问)2行有多少个五角星?你是怎样想的?

生1:9+9=18(个)

生2:1×9+9=18(个)

生3:2×9=18(个)

生4:9×2=18(个)

生5:10×2-2=18(个)

品析:这位老师根据上面学生的回答快速地分别板书下来,教师立即对生5的算式10×2-2=18(个)加以评价:“这个方法真好!”随后又在上述算式后打上5个五角星。我通过对几位发言的同学仔细观察后发现,生5很高兴,而其他四位同学面无表情,显得无动于衷,他们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更没有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真可谓“表扬一个打击一大片”,更重要的是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研究三九、四九等时,大多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原创理解,以老师的评价为导向一律地说出如同10×2-2=18(个)这样的算式,课堂教学从一开始的个性发展迅速回落到共性认识上来。这种评价不要也罢。

建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肯定每位学生的正确理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法要给予充分表扬,让全体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就是老师不倾向于某种方法,大多数学生也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以使自己的探究更具合理性,这也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有自我调整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并且有着积极的学习的情感态度。

3.发展学力,数学教学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问题再现]:苏教版教材第九册82页第五题练习

5.调查你班同学最爱学习的一门科目,把结果填入下表,并制成条形统计图。

调查结果如下表:

课堂回顾: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1:我发现总人数不对,我班是52人,而合计只有49人。

学生2:可能统计时漏了。

学生3:是我没有参加。

我和全班学生疑惑地朝他望去。

师:还有谁没有参加?

学生4、5:站起。

老师:你们为什么没有参加统计呢?

学生4:我喜欢计算机,可是没有。

学生3:我喜欢科学,也没有。

学生5:我也喜欢计算机。

老师:原来是这样,那谁有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学生6:先把我们喜欢的科目登记出来,再统计我们班爱学各学科的情况。

……

上题经过学生的修改就成为一道学生乐于解答的习题,更是符合学生实际的一道好习题。

4.发展学力要关注对小学生的几种基本能力的培养。

(1)思考能力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小显露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停地思考。当母亲叫他吃饭时,盖茨置若罔闻。当母亲问他干什么的时候,比尔・盖茨总是说:“我正在思考!”

比尔・盖茨之所以有今天的巨大成就,与他从小养成的善于思考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以后思维方式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的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处处模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对学生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科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语言的必要性。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是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的典范。

③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和训练。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中注意剖析学生语言表达上的缺陷。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语言表达上的缺陷或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辨明陈述中的错误,找出原因,从中吸取教训,这对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3)倾听能力

数学倾听是一种数学思维过程与信息加工过程,它与数学记忆、思考、操作、联想、想象、分析、判断、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紧密相关,共同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方法的掌握和思想的领悟等任务。倾听能力的提高依赖于人的智力发展,应在教育过程中综合训练、协同发展。

(4)探究能力

请看《小学青年教师》中许新海介绍的澳大利亚数学课《关于100的减法》:请10人站成一排,每个人都将两只手举起,再请学生一人数手指,10个10个数至100,又请全体学生数一遍,接着让最后1人蜷曲2个手指,表示从100中去掉2个,教师写算式100-2,接着还是10个10个数手指,数到90后再1个1个数到98。让学生再蜷曲2个手指,再如此这般得到96,一节课就这样做减法直到下课。澳大利亚人不可能笨到不会教竖式计算,他们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目标又是什么?

第2篇: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学校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想谋求发展,必须解放思想。理念是发展之基,管理是发展之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发展之本。

规模发展是有限的,质量的提高和无形资产的增值是无限的,做大是发展,做强才是更深层次的发展。学校要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在做强上下功夫。先“强”后“大”,以“强”促“大”。强的基础是质量,强的手段是实干,强的目标是效益,强的结果是进一步发展。

文化理念是引领方向的灯塔,是提高质量的源头活水,是谋求发展的精神动力。教育者要始终树立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的理念。要用欣赏、鼓励的方法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精细管理水平。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强化落实意识、细节意识。二是要深入贯彻“有岗必有责,有责必考核,考核必量化,量化必奖惩”的工作原则,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和量化考核标准,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干部作风,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是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要把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基调。三是坚持“三主四尽”的工作作风,即主要时间、主要精力、主要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好本职工作,想事、做事、做成事,不出事;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建立一支团结进取、实事求是、谋事干事,重效率、重质量的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四是牢固树立“沟通服务,团结合作,传承超越”的工作理念,做到有效沟通、优质服务、精诚团结、通力合作。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因此,要强化“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的思想,“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要重视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重视科研成果的内移和转化,着眼于“大科研引领,小问题入手”,树立“问题即课题,破解即成果,行动研究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的观念,坚持校本教研的“三不四有”原则,即“不说学科难,不嫌学生笨,不说时间不够用”,把精力专注于解决学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上,做到教研活动“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总结”,使校本教研真正达到研究的目的。

面对新课改要不唯权威。要树立必胜的信心,要走自己的路子,坚持“不怠慢、不迷信、不折腾、不张扬”的态度。“不怠慢”就是要高度重视、不等不靠、积极探索、敢于实践。“不迷信”就是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专家,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校情。“不折腾”就是不搞形式主义,不给一线师生加重负担,三思而后行。“不张扬”就是不浮躁,工作中即使有了好的做法,也要低调、内敛。

第3篇: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其中,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形转换能力是“几何直观”的基础层面。“几何直观”以几何图形为研究问题的工具,这就需要对几何图形的特点有准确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此外,数形转换能力也是几何直观的重要内容,即在符号语言(数)与图式语言(形)之间建立联系,能熟练地进行互译。读图分析能力和画图思考能力是几何直观的表现形式。前者主要体现了借助图形描述数学问题,后前则是借助图形分析和思考数学问题。因而,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必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笔者将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孕育阶段过渡阶段萌发阶段生长阶段,各个阶段培养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本文试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孕育阶段――关注直观载体的逐步抽象

“几何直观”能力发展的孕育阶段主要是指小学一、二年级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为主,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直观教学。但这里的直观教学主要借助实物、图片、符号等直观载体,从严格意义讲还不能称之为几何直观(以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为直观载体)。因而适当进行抽象和提炼,由实物、符号直观逐步向图形直观过渡是很有必要的。如人教版一下“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材上借助回形针、小棒、第纳斯木块等实物帮助学生认识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图1)。

图1

这是以实物为直观载体来认识数学对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实物直观。从几何直观的角度看,这三种实物中哪一种最具价值?我们不妨做一个比较:用回形针计数,“10个回形针一小堆”“100个回形针一大堆”分别对应计数单位“十”和“百”;用小棒计数,则是“10根一小捆” “100根一大捆”;用第纳斯木块计数, 1个小木块对应“一”,10个小方块排成一行对应“十”,而10行拼成一片对应“百”。如果仅从促进本课时知识内容的理解来看,三者差异并不大,但是从后续发展来看显然第纳斯木块更有价值。因为尽管在这里小木块只是作为实物呈现,但它的构建方式具备了“点―线―面”的几何图形特征,并为进一步认识“千”(体)积累了直观经验(如图2)。这样的构造系列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与几何模型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

图2

二、过渡阶段――关注几何活动经验的积累

直观是对事物的直接判断,是属于经验层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何直观”就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积累所形成的数学素养。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实践的经验和思维的经验,两者均有赖于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切身的过程性体验。小学阶段的几何课程以直观几何、实验几何为主,包括通过直观感知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进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等。其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大部分编排在三、四年级,如线段、直线、射线、角、多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几何直观能力发展的过渡阶段。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开展“看一看、做一做、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画一画”等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反思和提炼,逐步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思维经验。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为例:

一般来说,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度量三个内角的度数,求和;

(2)把三个内角撕下来再拼成一个平角(图3);

(3)通过折纸,把三个内角向内折叠拼成一个平角(图4);

图3

图4

显然,这三种探索的方法都是基于实践操作的,探究过程远不如几何推理那么严密(存在操作的误差性)。但就小学阶段而言,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强调动手实践。它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在于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活动经验和获得的直观体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对这三种方法的思维方式进行沟通,即想方设法将三个内角拼起来,体现出“求和”的思想。这样,实践的经验上升为思维的经验,为初中阶段的演绎几何(图5)奠定基础。

图5

三、萌发阶段――关注几何直观意识的培养

一般来说进入第二学段――小学四年级,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进入了萌发阶段。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数学学习内容的抽象程度逐步提升,越来越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手段来提供支撑。由于简洁表达的需要,这时的直观载体逐步由实物变为图形,初步呈现出几何直观的特点。这个阶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意识,也就是说要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主动地与几何图形建立联系。意识的培养取决于价值的认同。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几何直观的价值和作用。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计算“+”,一般会出现以下情况:

(1)+=;(2)+=+=;(3)+=0.5+0.4=0.9。

在这里,理解为什么必须先通分才能相加是教学的关键,直指分数加、减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累加”的数学本质。我们可以借助“分数墙”(图6)这一几何模型进行解释。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由于每一份大小不同,不同的分数单位是不能直接累加的。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图上寻找与和相等的分数(等价类分数),发现1个相当于5个,2个相当于4个,由于每一份的大小相同,相同的分数单位可以进行累加,得到9个。而转化为小数进行计算,其原理是与通分一致的。

图6

四、生长阶段――关注数形之间的转换训练

五、六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进入了生长期。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形转换能力。数形转换,也就是数与形之间的互译,即能从数(式)想到图式,能从图式想到数(式)。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图式表征的训练,如“看图写数(式)”“看数(式)画图”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形转换的能力,感悟数与形的互。如“正方形数”的认识:

呈现图7,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点子图分别表示哪些数?点子图的排列有什么特征?通过讨论和交流,揭示像这样的数叫“正方形数”。进一步,通过图形操作(分一分、连一连)寻找“正方形数”的数学模型,如表示为“完全平方数n?”;可以表示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1+3+5+……+n;也可以“回”形构造:例如4+3+3+2+2+1+1;甚至可以表示为两个“三角形数”之和:1+2+3+……+n +……+3+2+1(图8)。

图7

图8

像“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等都是比较特殊的数,具有明显的图形特征。运用这样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感悟数的几何特征,反复进行数(式)与形(构造方式)之间的转换训练,对于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感悟数形之间的密切关联都是很有价值的。

第4篇: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一、广开“材”源,启动思维发展的“引擎”

科学课要准备种种材料,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因为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学生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是启动学生科学思维的一个好办法。

教师充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有结构的材料”是指精心设计、选择的,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通过相互作用、联系,蕴含着某些关系或规律。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问题,产生迫切需要知道的愿望,在脑海里产生“可能是什么原因才产生这样的结果”,或者是“是不是因为这样……才会这样”的预想,形成初步的假设。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 ——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学生前概念产生冲突。那么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广积薄发,寻找思维发展的“生长点”

1.关注“误差点”

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实验出现误差是一种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实验器材的因素,有实验过程中的外在人为因素,事实上就是科学家做实验也存在误差。既然是事实,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去一味回避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作为教师就要关注误差、积极引导,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富有挑战性、有真实收获的课堂。

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热单元》的起始课《热起来了》。有一位老师对该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要让身体热起来该怎么做”进行探讨,学生讨论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使人的身体热起来,如吃东西、活动身体、多穿衣服等。“多穿衣服真能使身体热起来吗?”老师很自然地将问题引到“衣服会不会产生热量”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会的32人,认为不会的16人。究竟会还是不会,学生自然想到用实验进行验证。老师设计了一张实验记录表供学生研究,记录测量衣服的温度。

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很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讲了这个实验的注意要点。再接下去长达12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作了三个实验:测一件衣服时温度是多少,两件衣服、三件衣服,而后进行汇报交流。

实验不难,结论也明显:衣服不会产生热量,也就是温度计的温度是始终不变的。但学生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12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两个组在测一件衣服时,几个数据是始终不变的,一组的数据都是22℃,另一组的数据都在21.8℃,其余各组测出来的数据都是不一样的。面对这样的数据,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衣服不会产生热量。”因为他们测出的温度都没有上升,老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大大表扬了他们。当第三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衣服会产生热量时,这位老师当即就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衣服是不会升温的。

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关注误差,加强对验证过程的指导,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在验证过程的指导中,教师务必要掌握好指导的度,不可过分牵制又不能太过放任自流,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层次性。针对刚接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一定要指导到位。至于高段学生,实验和观测的要求相对来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教师要既完全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指导以弥补学生行为及认知的缺失。

2.瞄准“解释点”

有效的科学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领与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规范的实验,形象的记录让学生获取了大量真实的数据。有了数据,就有了比较,就有了发现。但是我们知道科学解释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与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难独立进行的,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对于高段学生,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循序渐进。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对信息进行分析,寻找事物的共同特征,教师科学独特的指导在这里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直观形象的信息处理图表,通过多种形式的概念图表等有用的工具,进行加工整理,如唯恩图、网状图、气泡图、柱状图等。绘制全班的记录汇总表,让学生从中发现数据变化的规律。对信息进行分类比较也是一种好方法。

总之,对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办法,找准了恰当的方法,便能找准科学规律。

3.挖掘“意外点”

许多科学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教师研究意外情况,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维碰撞生动有效的途径。

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磁铁的两极》教学中,一位教师对一次意外事故的处理就值得我们借鉴。当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磁铁有南北两极,探究中还发现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教师把手中的磁铁递给一位学生,但是放手太快了,学生没有拿住,磁铁掉在地上,断了。说来也凑巧,刚好从红蓝中间断开。

有个学生叫起来:“老师,你的磁铁南北极分家了,一块只有南极,一块只有北极,哈哈……”其他同学一听这话也哄堂大笑起来。这时,教师举起两块磁铁,对大家说:“磁铁断了以后,真的是南北分家吗?”有的学生点头,有的学生摇头,还有的不知所措。

见同学的意见不统一,教师灵机一动,让学生用实验来辨别断的磁铁的南北极。只见他将断的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完好无缺的磁铁(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这时,学生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教师趁机提醒他用蓝磁铁(同学们认为只有南极)试一试,结果,蓝磁铁断的一端是北极。没等教师说什么,有的同学就嚷起来了:“奇怪,这磁铁摔断后居然能长出南北极。”

可是,有的同学还是不相信,提出要用别的方法实验。教师请了一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他用线系在断磁铁的中间,等它静止后,果然又指南北了。他连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长头,断了尾能长尾!”多么形象的比喻呀。

就在教师点头的同时,又有学生提出:“如果把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极会变吗?”教师兴奋地邀请他来为大家演示。他小心地将断开处接近,高兴地叫起来:“老师,它们又吸在一起了。”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他又将注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接近断磁铁的两端,“哈,断磁铁合在一起,南北极不变”。

这是个典型的课堂意外,教学设计中根本就没有预料到这样事情的发生,但教师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捕捉到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及时进行课堂调控,掀起了课堂教学。

三、广开思路,提供思维发展的“罗盘”

1.在想象中增强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象和幻想成分的参与。因此,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地球的卫星——月球》时要求学生制作“月球卡”,我让学生思考宇航员到月亮上去考察时,应该给宇航员准备哪些装备?让学生当起设计师,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要接一个氧气袋,我想制造一种像气球一样的压缩氧气件;还有的说:月亮上没有大气压,引力也很小,我就把食物、水压缩后装在胸前,要吃喝就用手捏一下……通过这样的引发,学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在反思和质疑中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信息是首要的资源,然而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海洋,当各种信息迎面扑来时,我们就必须具备选择信息、评价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种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不然,我们就有可能被信息的大海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迷惑,被那些真实谎言误导。

比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一课中,当有学生指着那从溶液中烧出来的白色粉末状物体说是盐时,老师往往用先在水中加盐再烧的方式验证前一次实验中得到的白色粉末状物体是盐。这样的验证真的可以说明这是盐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若在此时能问一句“你凭什么知道这就是盐?白色的物体只有盐吗?”从而引导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自身批判。

3.在不断延伸的后续活动中保持思维的稳定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稳定性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课堂上,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思考氛围,要坚持提问后的沉默,沉默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机会。课堂之外,也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小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因此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思维的起点和终点。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中,学生在大量的实验中发现淀粉有遇到碘变蓝的性质。在临下课时教师用“制作神秘信件”作为延伸,让学生课外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从课堂中延伸出来,学生的思维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4.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能根据问题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墨守成规。

例如在三年级上“动物单元”中“观察蚂蚁”、“观察金鱼”等活动的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观察蚂蚁、金鱼是怎么样的,而在于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想出有效的方法去观察蚂蚁、金鱼,在想方设法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5篇: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1. 激发求知欲,增强思维的自觉性 有许多学生误认为学英语就是死记硬背,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记什么,无需动脑筋去思考,这 种想法是错误的。英语学习也需动脑筋思考,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交际工具,若想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先思考,怎么讲得出?进行英语会话,做英语练习,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都需动脑筋考虑。在学习中一个 学生愿不愿意动脑筋,喜不喜欢积极思考,是他思维能力能不能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教师在 教学生完成时态和被动语态时都要用到动词的过去分词,过去分词的构成形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规则动 词的过去分词按照规则比较好记忆,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比较难记,也容易记错。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 动脑筋想办法,把那些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按一些规律进行归类记忆,如:“AAA式”“ABA”式、“ABB”式 、“ABC”式等。又如:学生把单词或词组孤立地去记,往往比较乏味,难记,若教师在教一些词或词组时启发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单词或词组进行造句,适当造出一些幽默甚至荒诞的句子来,则更容易记忆。如:在教 “deal with ”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老师说:“Yesterday morning you were late, your teacher asked you to copy the new words, this morning your tercherwas late, you asked him to copy the new words. ”That means:“Deal with him as he deals with you”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常言道求知欲与好奇心密切相关,可以说,求知欲是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学生学英语,对英语的特点、 英语的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人文心理等都有种好奇心,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心之 火。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单元的重点语法内容;课文中的难句、长句;与汉语文化背景、交际习惯、人文 心理大相径庭的特殊英语语言现象;学生容易混淆、弄错的语言现象;一义多句的语言表达现象;以及其它。 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强,就会自觉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其思维 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生 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可以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 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就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得好的同学,老师要给予表扬,当学 生能够踊跃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要求提高问题的质量,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 经验 、 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教高一英语Unit16 Fire,Lesson61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 出问题。“你会煮饭吗?(Can you cook?)”,“当你煮饭时油锅着火了, 你该怎么办?(When you are cooking the pan of oil catches fire,what should you do?)”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教材内容,找出答案,从而达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内容的目的。掌握了本课对话内容之后,启发学生去思考“发现火情怎么办 ?”让学生就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进行“会话练习”,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得到了 锻炼,同时也为学好下一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发展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 “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 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他认为,学生和科学家的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无论掌握一个概念还是解决一 个问题,发现一个科学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大力提倡发现法学习,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 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要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可见,教 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十分重要。例如,一般的英语教学,学生多是处于被动地位,听 教师讲解,识记单词、语法规则、句型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上课进行了教法改革。现举一课例。在教初三 英语Unit20The world's population Lesson77时, 教师在班上出示一幅世界人口分布图(1993),然后给出 下列国家的名称:Australia 、 Canada 、China、France、Germany、GreatBritain、India、The USA…让学 生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拥有的人口数量,提出问题并且回答:

A:What'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Do you think it will grow?

B:About 1,160,000,000.

I think Maybe it will grow.

What's the population of the USA?

C:About 258,300,000,I don't know if it will grow. Whatabout……?

在提问和回答这些问题时不能查阅课本,只能看出示的人口示意图,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展开讨论,讨论世 界人口的现状和将来发展的趋势。经过一场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了解到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情况,都能说出来了 ,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听录音,再读对话,讲解一下语言难点和句型。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 性,培养发现的兴趣与态度,使所学的知识牢固,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6篇: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案例一(量的计算整理和复习)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都有学过哪几种量?学生讨论,指名口答,教师板书:长度、面积、体积(容积、)重量和时间

师:每种量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你学过哪些常用的计算单位?教师引导,指名回答,回答中当学生讲到米、平方厘米、立方厘米等计算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比划,加强表示:(1)1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2)1平方厘米的面积大约是多大?(3)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约是多大?(4)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用吨来计算的呢?

师:刚才同学们回忆起了很多的计算单位。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计算单位像刚才这样全搁在一块,会有什么感觉?(零乱、无序、不便于记忆)非常正确。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对了,如果我们把这些计量单位分类,并有序地进行整理,使他们系统化,那就便于我们记忆和运用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整理方法。

[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量和计量单位进行整理,这一阶段突出了组内的同学互相依赖,互相补充,互相帮助,使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师:小组代表讲解思路,展示整理结果,总结规律。

学生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得出求ABC的面积,可以从

两个层次进行思考,一是根据BD=DE=EF=FC,且对应的4个小三角形一样高,所以4个小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二是从ABD的面积与ABC的比较入手,得出ABC的面积是ABD的4倍。

[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本质属性,训练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辨能力。因此,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安排4个题目,练习1隐蔽三角形的高,练习2、3给出重复条件,练习4需进行两个三角形的比较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思考解答,进而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图中每一小格为1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小组讨论后,交流解题思路。

小组代表发言:

①沿着横的虚线,可把阴影部分分成两个三角形,尽管形状不一样,但底和高分别都是3 厘米和1厘米。

②沿竖的虚线(中间一条),也可把阴影部分分成两个三角形,尽管形状不一样,但底和高分别都是1.5厘米和2厘米。

③还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3个空白的三角形面积来计算。

[这题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灵活,深刻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

课后反思:上述两个案例得益于:

第7篇: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一、构建和谐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理论精髓,科学发展观必定能够促进和谐企业的发展

现代社会朝着和谐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到来。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各个阶层都要以和谐为指导,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大家庭。中国企业在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后更要为建设和谐企业而努力,这是适应当前国内发展形势需要的。企业经过了改革创新的奋斗历程,在国际市场竞争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已经总结出了自己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方法和发展策略。

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在企业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将人本思想真正地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形成的理论,其中的精髓能够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真理,是国家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有效武器,是实现人民生活富裕的法宝。科学发展观首先解决的就是发展,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谋取更长远的发展。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发挥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构建和谐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有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做保证,科学发展观为企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必能形成强大的企业进步推动力,所以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突出科学发展的思路来,指导生产,进行实践。

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发展模式,一些很有指导性的思路和策略也都逐步形成了起来,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无疑是又给企业提供了更加快速发展的动力,所以企业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科学发展来展开。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效益,创造出丰厚的物质财富,满足社会群众的需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创造效益就要有指导性的纲领,这个纲领就是企业的准绳,使企业的发展不至于偏离轨道,总是在一个合理合规的范围内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企业发展的准绳,这个发展纲领企业一定要逐步完善和发扬。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阶段的主题,更是企业发展的理论指导。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就要扎实发展,稳步提高。在现阶段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各部门的理论指南,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这个指导理论集中反映了现在的发展前景,要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所以企业在这个阶段要将各项工作都纳入到科学发展的理论之中,科学发展观也必将能带领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也是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和谐企业要继续解放思想,谋改革大计,创新科学理论成果,为企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和谐发展的关键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将企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解放思想是企业和谐发展、人性化发展的理论推动力,解放思想是现代企业向深层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企业构建和谐的内核。解放思想是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我们能够认识企业发展的规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的规律性,掌握企业运动的脉搏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方针和策略,指导企业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企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汲取营养,以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为契机,加强各项工作的创新力度。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阻力如何进行发展的问题,这一理论的成功之处就是具有非常广泛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发展观需要企业进行创新,只有企业创新才能增加企业财富,才能构建和谐发展,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和谐,以人为本。企业要发展也要以员工为本,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员工也是企业创新工作的源泉。构建和谐企业就要将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起来,让员工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推动力。企业的员工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群众基础,企业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员工的思想形成共识,那么企业就能够稳定和谐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寻找良好的切入点,为企业向和谐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企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上下齐心协力,同心同德,这样才能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发展企业。企业要形成一个共同的信念,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人本思想,实现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给职工多么大的空间,那么职工就会发挥出多大的力量。只要企业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也就有了合力,这个合力就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这个动力就来自于职工,来自于集体的力量,这个力量就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永久动力。

现代企业在发展中注重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是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企业要发展就要有动力,动力来源于何处?就是企业内的广大员工。所以企业都在在寻找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方法,也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企业通过探索也都明确了目标,就是要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有无限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这就会为企业带来动力,而企业也在寻找如何更好的维护企业员工发展,塑造企业员工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人生观。每个企业都通过这次广泛开展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寻找到了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切入点,所以科学发展观为企业的发 展再一次的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力地指导了企业的发展。

五、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企业密不可分,企业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新思路,维护好企业的和谐发展

第8篇: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语言训练 操作训练

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黄金时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重视和加强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和操作活动,就能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并与学生的口、手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整体的活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一、设计多样化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发散思维的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如在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涉及到的植树问题“在一条长1千米的公路一旁栽树,每隔20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开始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加1,而知道加l后又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可以把题目变成(1)“在道路两旁栽树”,(2)“在两座教学楼之间栽树”,(3)“在操场四周栽树”等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就能设计出多种发散式的问题,借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二、加强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学生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应用题时,让学生读题后清楚地说出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要求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再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位同学的叙述(可多找几个同学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叙述解题思路,看谁说得好。这样全体同学对这道题的解题思路通过语言叙述已了如指掌。从而把语言的训练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巧妙地结合起来。

2.加强学生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应用题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说他人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一个班有45个学生,有一天带圆珠笔的10人,带钢笔的42人,两种笔都没带的有1人,问两种笔都带的有多少人?”这道应用题,他人有三种列式:

①10+42-(45-1)=8(人)

②10-[(45-1)42]=8(人)

③42-[(45-1)-10]=8(人)

在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各算式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结合算式正确解说每一种解题思路,即做题的人是怎样想的?在进行这种训练时,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把一个班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式的解说。即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以个人解说为主,他人给以纠正和补充,直到解说清楚、明白、准确为止。这种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解说,不仅克服了多数学生做题只求一解的惰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设计互逆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与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相关联。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个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会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会很快地回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会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在类此的思维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顺向和反向的积极调度的过程之中,得到良好的逆向思维的训练。

三、加强学生操作活动训练与指导

古语有云:“心灵手巧”。说明了手和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因而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和指导,不但可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具体做法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9篇:私立学校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人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 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04-03

一、人学理论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人学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学是一种通过对人的现实性存在的研 究,来探讨人的未来发展状况的理论形态。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 和 行为发展、变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其特定研究对象的科学。从人学层面看高校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就是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研究和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的方法论基础,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教育和各种实际活动,确立 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促进人的内在与外在、德与智 、知识与能力、生理与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具有整合发展思想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人学理论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提供的直接理论依据主要有:

第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人的问题存在的永恒性以及在当代的凸显性 、现实性使马克思 主义人学理论在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化、持续研究成为必要和必需。历史唯物 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 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56)。在这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又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起着决定性 的 作用。从这里导出入的最值得注意的本质特征是其阶级属性,这一结论表明:人的发展必须 把 人们从束缚他们的旧有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把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上人类发展历史的 日程。马克思之所以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上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正是因为他在 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观察到了人的本质的真正内涵,并进而发现了人的本质的多重规定性。

第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是人学理 论的最终落脚点。 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社会上每一个成员”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 方面的发展,它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其一,人的和谐发 展。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各方面发展处于协调一致 、同步运行的状态之中。其二,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摆脱了不合理 的束缚,真正做到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性,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其三,人的全面发展。在 人的发展中,人学突出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力、需要、 潜能、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表达 了人类对自身完美状态的孜孜以求。“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 294因此,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个人的全方位和谐发展,也包括 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理论。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自主性是核心因素,能动性是基本内涵,创造性是最高表现。社会 越向前发展,社会生活就越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联系,就越是要求社会成员发展 主体性,而社会成员主体性的增强,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一再强调:“人 始终是主体。”[2]130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一个显 著特征。从关于主体性与客体相互关系的视角来理解人的主体性,主体性则是人 成为主体的本质属性,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 和支配地位。当一定的人在与一定的对象的相互关系中获得并实现了这种功能属性时,则成 为这一对象的主体,对象则相应地成为客体。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思想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 于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人类历史不同于自然界和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人的 社会意识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功能,表现为通过自觉的实践活动改造 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这是人的主体性(或者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学理论的本质和核心,是人学理论的具体要求 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指出: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生活,而且还可 以保证他们的体力、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和应用。”[3]322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 创造条件不断改造人的自身,使人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使人的个性和群体得到全面 发展。恩格斯还指出:“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 性。”[4]625-626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体力、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而 且是人的 本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 体全面发展,而且是个体和社会协调统一发展。马克思把提高社会生产的社会目的和人 的全面发展的个人目的有机统一起来,使历史上以卢梭为代表的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和 以康德为代表的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超越。 马 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中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马克思 、恩格斯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针对资本 主义私有制下人的片面发展问题,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概括了人类个体发展的总趋势,揭示了每个社会成员在广阔的社会活动领域 中获得发展的根本方向、条件和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 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开始明确地提出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明 确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 [3]330。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

第一,目标的构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的理论为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新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 标、价值和定位必将产生深刻的变革。我们今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建,应紧紧 围绕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目标去构建,从而达到人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协调统一,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与 人的内在个性潜能最大程度地协调发展;二是这种发展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 会协调的桥梁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的结合。

第二,任务的明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揭示了社会发 展的必然趋势,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完美状态的孜孜以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 会发展目标的设想,指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它要求学校的一切 工作必须以学生为目的,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维护学生的实际利益,满足学生提 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它贯穿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 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这一切决定 了学生在高等学校中处于主体地位,决定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 展为前提,以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内容的创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入学理论追求的 目标和方向。根据 马克思揭示的人的发展规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把培育和发展人的独 立性摆在重要的位置。“市场经济在解放个人、唤醒个体主体意识、生成个体主体性的同时 ,也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发展”[5]114。因此,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凸现教育对象 主 体地位和作用的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时代和人的发展之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 程中,教育者要自主把握教育对象的客观特点和要求,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规 律,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精心选取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 法,创造性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满足教育对象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更为 重要的是必须尊重、发展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使其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将其加以内化,最终实现知 行统一。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育人的功能,针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实际、现 实生活、文化需求、价值取向不断变化的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 工 作,同时注意内容的开放性,求实进取,拓宽工作视野,从而培养具有主体意识、自立自主 精神 、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即培养有主体性的人。这是新时期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的客观要求。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人学理论”整合 发展的实现途径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经济全 球化浪潮的冲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 治教 育面临改革创新的机遇和深刻的挑战。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 的实现途径主要有:

第一,确立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的观。人学理论为 当代高校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途径与方式的理论论证,而对人的具体研究为思想 政治教育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和新的理论模式。首先,根据关于人 的发展过程理论,人的发展是人的主体性社会基础不断改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主体性日 益增强的过程。发展人的主体性,培育人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是现代社会入的发展的 重要价值取向。其次,我们当前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 象物,而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对象,我们必 须要 在对社会关系的把握中把握人的本质并在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实现社会群体的全面发展。因此 ,思想政 治教育必须统筹兼顾,高度重视和全面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社 会和个人的关系。

在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念,把个体价值纳 入 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轨道上来。人是社会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 性发展 ,对主体人的素质、能力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社会主义培养高质量建设人才恰是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当前社会现实的实 践活动,所以要以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为基础,确立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人们的主观思想认 识水平,从实 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是靠知识的传授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受 学生的 具体活动的内容、形式所制约。笔者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主 体性 ,但是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并没有适时调整或者调整得不尽如人意,学校教育往往变成 了工具教育、利诱教育。在变革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中,要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注意 德育与生活教育、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做事中教会学生做人;处理好 个性培养与群性(或社会性)培养的关系,在愉快、合作的情境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处理好 知识掌握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编制、实施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处理好家庭教 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使之一体化,成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场所,而不是课堂负担的转 移地。

第二,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古”与“今” 即历史传统和 时代特色的关系;“中”与“外”即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应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其发展的模式和变化的特点与 社会的发展模式和趋势紧密相连。在现代社会,社会、自然与人的关系复杂多变,需要人的 全面发展,也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而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提供 了条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 作要打破科 学 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走向目标多元、功能综合、协调而平衡地发展。其一,市场经济条 件 下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并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研究如何尊重主体 的需要,要用主体性发展去衡量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转化为教育目标。其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知识储备、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技 术的迅速推广和日益普及,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 法、方式亟待变革。其三,文化激烈碰撞的新形势,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 课题,如如何保持本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如何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 何打造传承古代并具有现代气息的本国品牌的民族文化,提高本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何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与时俱 进的关系等等。

第三,充分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资 源是教育者(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某种形式、手段、方法或者载体向受教育者(客体)传输符合我国 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这些资源承载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 关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随着社会时代条件的发展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高校学 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根据 时代、社会的变化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丰富和更新我们的教育内容,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 育社会化的需要,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性。比如,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 内容方面,应在继续坚持把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的基础上,整合人与自然 协 调共存的世界观、生态道德观、全球意识、网络道德等教育资源,用新的发展的内容去教育 和 武装学生。再如,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运用课堂教学、开会、办学习班 这样的载体,其局限性很明显,效果是很难让人满意的,因而需要创造 覆盖面广的新载体,如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载体、活动载体以及管理载体等教育的方式。而 目前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文化建设的空前兴旺以及全体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普 遍提高,又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这些资源提供了条件。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除了继续运用开会、办班、党员活动等载体外,还应特别注意运用文化、管理、活动、大 众传媒等新资源、新手段,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