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科学观念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观念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观念的培养

第1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化学学科;化学教育;化学反应原理;学科观念;培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该学科就难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及生活。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就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不太可能从事与化学相关的事业,他们只需要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正确态度、观念和方法。化学教学的重心应从过分注重事实性知识转变为事实性知识和观念两者并重,这已是时代的需求。本文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为载体,突出“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笔者的化学新课程实践,就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观念作一探讨,力求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运作。

一、学科观念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组织和呈现

1.学科知识类观念的集中体现。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反应原理》中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三大主题,这种大章大节式的编排体系,清晰地形成了一个利于学生接受的知识网络,突显学科内涵、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学科知识类观念在各主题中得到集中体现,且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教材通过介绍能量变化的基本原理、化学平衡基本理论、离子反应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适应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快慢与限度、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能量转化等方面认识化学反应。这样的编排体系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和意识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理解这样一种编排意图,不断概括提炼出“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化学观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学科价值类观念的分散渗透。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没有像必修模块那样,开设相对独立的主题学习学科价值,但是挖掘教材,处处都有渗透科学精神的好素材。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理论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是目前被审查通过的教材版本中最贴近实际的一个,STS 教育渗透较深。教材关注核心观念的建构过程,改变原来过分强调事实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同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如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就通过一系列定量实验活动来强化“实验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方法之一,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研究的灵魂。教材用大量的图片和语言的描述展示了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前沿、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增进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对化学学科的创造性与实用性的赞赏,不断提升“化学价值观”。

《化学反应原理》是为学习理科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该模块,不仅能完善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体系,而且能使这些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在不断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树立研究化学的志向。《化学反应原理》所蕴含的学科观念是丰富的、多元的,教师只要选择出最适宜渗透的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一定能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强烈感受并建立相应的观念。

二、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

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不能立足在一小节、一课时上,而应就相关内容进行整体的单元设计,通过一个相对连续的阶段来建构观念。教师对教材本身要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统领课程单元的观念,以此为核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将贯穿于教学单元的化学观念随教学进度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然后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逐一建构。这样既保证了每一教学单元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化学观念作为起导向作用的单元目标,每一节课又有不同层次的、具体的、易操作的基本理解作为起执行作用的课时目标,使化学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采用“专题―单元”式结构,共设 3 个专题 10个单元,内容基本按照课程标准的3个主题顺序安排。课程主题是课程内容的“脉络”,学科观念是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审视各课程单元,观念的连续性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来。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原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教师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做深入的思考与统筹的安排,并以对学生观念层面的理解为目标来统整相关的问题及活动程序。以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围绕化学平衡常数,建立了水的离子积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等概念;利用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分析了外界条件对水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这种从单一到复杂的内容体系,联系紧密、层层深入,除了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微粒观、平衡观、定量观系统地分析问题,一步步揭示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实质。

2.创设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学科观念的形成是在活动中发生、在交流合作中激荡、在反思实践中生成的。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不仅是促进知识向深层次观念发展的主要途径,也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复杂的行为表现。活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或是实验探究结合数据处理分析,也可以是课后的调查类活动。教师要及时把握实际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观察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推测其观念的建构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

例如实验活动是过程方法教学的重点,教师可设置“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中和滴定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等实验活动,通过设计并实施这些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学会了很多具体的实验方法,如实验数据的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和线图化处理等,提升了学生对于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教材为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信息,如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都是结合数据分析呈现;设置了定量研究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这些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更是学生个体理解、感受事实及其概念形成过程的质的转变。

3.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情境设计。

情境教学所选择的材料信息应以一定的化学知识点为依托,可以是日常生活常识,或是与社会事件相关内容,或是一段化学小史。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并能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应用观念的情境中认识观念的功能和价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观念水平设计情境,分析学生原有观念与将要建构的新观念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无论作为未来社会的普通公民还是化学专业人员,在思考化学与技术、自然、社会关系的问题时都能够自觉地根据化学基本原理乃至由此抽象出的哲学原则做出理智的决策,而不是简单重复别人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5.

[2] 张毅强.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10.

第2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课堂转型 空间观念 引导 观察

一、空间观念诠释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所以《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二、几个教学环节的转型

转型1:在引入课题时,从教师收集图片转向学生自己收集。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一些自己收集的图片来引出三视图的概念,学生没有参与,没有情感的体验,激发不了学习的欲望。

第3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习惯;低年级学生;课前准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习惯教育是现在家长最常说起的话题之一,也是我们教师最头疼的教学问题之一。为何现在的家长与教师都为这个问题而苦恼呢?其实这要从问题的根本开始说起,“习惯”亦作“习贯”。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 汉应劭《〈风俗通〉序》:“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莫能原察。”由此可知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否则将是麻烦的。

“习惯”是个大话题,一直以来我们大家每次说到习惯时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只知是习惯不好却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就习惯而言就有很多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到底你说的具体是哪方面?你有具体分析过吗?产生这种习惯的原因你分析过吗?你决心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但你有做到坚持二字吗?到底要怎样去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呢?

一、让学生明白怎样是好的习惯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我的做法是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等学生出现了不良习惯时再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因为对习惯来说,培养正确习惯总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得多。所以,开学第一天我就跟学生讲清楚了:课间应做好课前准备,如课前“摆好书本、削好铅笔、拿好本子……”这样可以帮我们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而且可以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做好第一次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材的首次学习。他认为:“学习教材的第一堂课应成为特别的一课。”因为“首次学习,就是从不知向知,向理解事实、现象、品质、特征的实质迈出的第一大步。”学生的第一次所学的东西往往会影响终身。所以,每带一个班,第一节课我就会教育学生如何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如:书本理好放在左上角,铅笔、橡皮放“回家”,并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学习、模仿。此外,我还编了一首让小学生容易记忆的“课前准备歌”:

上课铃声响, 赶快进课堂。

书和文具盒, 摆在桌子上。

起立要站直, 坐下不乱晃。

不做小动作, 上课要听讲。

发言先举手, 回答要响亮。

这首“课前准备歌”要在第一次课堂上就教给学生,让他们认真记忆并让他们学会,使他们懂得要学会守纪律做个好学生。但是还要注意这个一定要小心操作,一旦操作不慎,或马虎了事,其后果同样惨重。因此,形成约定后的第一天,我每节课前都特地来到教室,告诉学生下一节是什么课,帮他们做好课前准备。

三、现学现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虽然学生已经明白了应该怎样去做,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已经能够做好,还必须依赖于行为强化训练。有的学生前脚答应,后脚就出去活动了,早就把做好课前准备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必须通过实际演练,学生才能摸到门道,才能按规则去做,进而养成习惯。因此在每节语文课结束之后我都会创设一个情景:下一节是数学课,你该怎么做准备工作呢?数学课上要用到哪些东西?你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品?……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课前准备”。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反复演练,让学生做到又快又好。

四、相互督促

下课了,美妙的音乐声响起,学生的心已经飞到外面去了,哪还会想起什么“课前准备”有没有做?记得有一次,我刚叫下课,学生们就像快乐的鸟儿一样飞奔似的出了教室门,这时我什么“课前准备”他们都抛在了九霄云外了,果然第二节课我再去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就有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做好准备。之后,我每次就在“老师再见”这句话的后面,都会加上一句“温馨提示”――“下节课是什么?你做好准备了吗?”一说完这句话,他们就恍然大悟,做这些准备工作了。其实有时候,他们并不是不做,而是真的没有想到。起初,老师多一些这样的提醒,学生就很容易形成习惯了。

五、检查激励

小学生自制力差,忘记是难免的。所心我就在班上选了四个课前小检查官,比比哪组做得最好,检查时,发现不好的,尽量避开批评,教给学生正确的做法,并指导学生具体地去做。当学生做得规范时,并连续几天都做得很好,就给予奖励――一个“好习惯之星”。这样学生们的斗志就更强了,会时时以争星为荣,时时警醒自己要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前准备。久而久之,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就养成了。

六、营造氛围

第4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外科护理 无菌观念

无菌技术是外科护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技术,是通过清洁、消毒和灭菌等综合技术与措施,使手术环境、手术区域或局部操作部位的病原微生物尽量减少,以及所用的器械达到无菌,最大限度防止发生污染及感染。因此,学习和掌握无菌技术是外科护理的基本教学要求,而学习无菌技术必须要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和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在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由于无菌观念淡薄导致出现违规操作,本文针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并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学生出现违反无菌术操作的几个环节

1.1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无菌持物钳是用于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的,教学使用的持物钳是放在浸泡有消毒液的广口无菌容器筒内,学生经常犯的错误有:(1)取放持物钳时没有打开盖子和闭合钳端或是打开盖子忘记关闭;(2)取出持物钳后钳端朝上;(3)取出持物钳后远距离去取物品。

1.2 穿无菌衣和戴无菌手套 手臂消毒后只能清除皮肤表面的细菌,在手术过程中皮肤深处的细菌会逐渐移到皮肤表面并迅速繁殖生长。因此,在手臂消毒后必须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方可进行手术。学生在练习穿手术衣的过程中,双手高举超过头部或是向两边伸展超过腋中线。拿手术衣时未戴手套的手碰到手术衣外层。学生练习戴手套时易在一只手戴好手套而另一只手未戴好手套时,戴好手套的拇指习惯性捏住另一只手套的反折面。这些都会造成清洁区的污染。

1.3 手术区消毒铺巾 手术区消毒铺巾的目的是消灭拟作切口处及其周围皮肤上的细菌,操作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手术的质量。学生在这项练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1)消毒钳夹纱球方法不正确;(2)皮肤消毒的过程中留有间隙,或是同一消毒轨道来回涂檫;(3)铺巾顺序错误;(4)铺巾过程碰到非无菌区,无意识的挠头、挠鼻子、使用污染物品等。

2.反思与对策

2.1 明确无菌术概念 无菌技术不仅仅只是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手术区皮肤消毒、铺单等操作中的规程,更重要的是贯穿于整个手术的全过程的无菌观念。它是根据原理制定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否则就会造成感染的机会。针对学生无菌概念不清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举例、视频、图片等方法加强学生对无菌术概念的认识。

外科的无菌操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意义的无菌,而是从有菌再到相对无菌再到绝对无菌的过程。例如洗手前是有菌,泡手后是相对无菌,手套是绝对无菌的,戴手套时只能用手接触其内面,并且穿好手术衣、戴好手套的手也是绝对无菌的。教师可通过示范操作规范和借助显微镜讲解“有菌”、“相对无菌”、“绝对无菌”等概念。只有明确了无菌技术的概念,才可能养成良好的无菌观念。

2.2 教学中树立无菌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无菌观念和操作习惯。例如在动物实验中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在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学的动物实验中,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根据每组犯错误的次数、手术的时间和出血量以及手术后实验动物的伤口感染、愈合情况来综合评价整个手术的质量。对于好的手术组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给予适当的惩罚。在课后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并分析查找原因,从而可以使学员深深体会到每一个无菌操作环节都能影响整个手术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实验动物的生命,从而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在脑子中回想无菌原则,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无意搔痒、摸头;用污染器械夹取无菌物品,接触污染区取器械、取水;器械或纱布无意中被污染后再使用等现象。而且在今后其他课程的动物实验中,我们也应有意识的自觉运用无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树立无菌观念。

2.3 完善教学设计 无菌技术作为外科护的基础,开课较早。若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经常强化,即使纠正错误,学员也很容易遗忘,操作易变形。教学设计不周全体现在实践操作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反复强调无菌操作的原则性和重要性,没有很好的把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操作教学中。无菌术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知识是树立学生无菌观念的基础,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操作习惯的关键环节。此外,学生对无菌技术在临床医疗和护理操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违反操作后造成的严重后果。教师可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加入相关的知识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例举医疗事故的例子、视频展示医疗纠纷案例、挂图等。

2.4 采取多种方式巩固和加强无菌观念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而在课后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课堂上已掌握的无菌技术,强化无菌观念是非常必要的。课后学员书术记录时,应注意回想自己在手术课上是否有违反无菌原则的行为,并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研究改进方案,避免相同的错误再次出现。其次,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教学录像,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自己无菌技术的规范。另外,组织年级的基本操作技能比赛,让学生在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强化无菌技术。最后,可以进行实地的外科手术的观摩,能够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让护理学生深刻认识到无菌技术掌握的程度,不仅反映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而且反映其职业道德,更直接影响病人的健康和预后,这有利于护理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形成无菌的概念,培养无菌观念,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小结

感染会延误患者康复的时间,导致医疗纠纷,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家属和医院都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菌技术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无菌观念是护理人员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今是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无菌技术也是不断的,养成了良好的无菌观念,这有利于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发展新的无菌技术,为将来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1 正确的学习态度――物理学习观的前提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物理学习方式的驱动下,多数高中学生对物理教师有依赖心理,表现为学习不主动,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前等老师来、课堂上等老师讲、下课等老师布置作业等等,这种学习态度与新课改要求格格不入,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新课改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高中生应该主动投入到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头脑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也给我们物理教学和物理学习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必要性。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老师的引领下看书学习和听老师讲,学生学会的知识只是所占所学知识的最多是15%,而自己主动探讨、亲身经历的内容则可以达到80%以上。从这一理论来说,老师在多个层面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驱力,让他们以积极地心态学习高中物理,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改变被动的方式,积极投入到物理学习中,为高中物理学习成绩的提高,迈开坚实的一步。

2 找到学习支点――物理学习观的基础

如果将物理学习比作高楼大厦的建筑,支点也就是建筑高楼的脚手架,那么,脚手架搭在哪儿最合适,无疑是关键问题。对于高中物理来说,支点问题就是物理的知识点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掌握。

物理学科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之一,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都有“物”的基础,应重视其得出的全过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会追根朔源,否则,忽略了物理的“理”,想学好物理就是天方夜谭。

因此,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记忆概念、背诵规律、题海战术中走出来,否则,做一道题记住一道题的解法,没做过的见到就束手无策,使知识和应用支离破碎。如果每一道习题都能认真分析,明确求解过程的依据,清楚物理的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逐渐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碰到“生题”时,能快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生题”也就不“生”了。比如在力学问题中,滑动摩擦力是重点,它与两个相接触的物体间的弹力的方向垂直大小成正比。而弹力是被动力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其它受力情况有关,通常由此方向的运动情况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出。如果运动情况或者其它受力情况发生变化,弹力的大小都会发生变化,甚至方向都会变为反向。由于弹力的变化进而引起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改变了平行于接触面的运动情况。在这些概念规律和方法掌握后此类问题基本能够迎刃而解。

3 构建知识体系――物理学习观的核心

物理知识包括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物理方法,老师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可以采用以线串点的思路。高中物理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其中一条主线,主线上有三条支线,分别是力、运动和反应两者之间关系的规律。第一条支线线上有五种性质力,分别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和磁场力,主要各自产生机理、大小和方向、相互关系和特点。第二条支线主要有三个描述参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几个典型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类)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和简谐运动,弄清各自运动参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第三条支线有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和守恒定律等。几条主线再构建成网络,这样物理知识体系就初步建立。当然完整的体系建立还需做大量的其它工作,但学生只要有了这种意识并开始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一定乐于这项工作,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更需要这个过程。布鲁纳就把结构的重要性放在首位,他强调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的这一思想道出了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4 明确思路和方法――物理学习观的关键

笛卡儿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说出了方法和思路的重要性。物理学板块不是很多,每一个版块思路和方法都不同,比如在力学和电磁学中主体内容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解决这类问题有两种观点:一是力和运动的观点,在直线运动中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在曲线运动中,抛体运动和类抛体运动运用分解的方法转化为直线运动处理。圆周运动的运动学公式主要是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二是功和能的观念。主要涉及两种能量:动能和势能。两个功能关系:一是重力、弹力和电场力等保守力做功等于对应的势能的减少量,二是外力的总功等于质点动能的增加。这两种思路相辅相成,在中学阶段,有些问题由两种思路都能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就有方法优劣的甄别的问题。有些只能由一个观点出发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在解决力和运动的问题时,没有这些方法作指导,做题时务必出现思路枯竭,对题束手无策,望洋生叹之感便会油然而生。相反,如果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将这些方法和思路纳入一定的轨道,便可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问题技能进一步提高。

第6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摘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才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然而,我们常常发现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不如人意。本文试从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倾听现状出发,剖析原因,并阐述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倾听现状;倾听习惯;培养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倾听提出了具体要求:低年级能听别人说一段话或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话习惯。但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除了一小部分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外,绝大部分存在着倾听习惯不好的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针对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重要性,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进行了一点思考,总结了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低年级数学课堂倾听习惯的现状

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顿时,教室里到处是叽叽呱呱的声音:有的是小组长一人演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没有任何补充;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发表意见,可谁也听不清楚别人在说什么;有的意见不一致,但在讨论时不是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不同意见的同学,而是争吵不休;有的小组中的学困生则是无聊地做自己的事情。讨论之后,反馈交流意见,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一个劲叫:“老师,我!我!我!”待老师叫了一个同学,其余同学则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在一部分学生的唉声叹气中,指名的同学开始发言:“我是这样……”没等发言的同学说完,另一个学生在下面就大声叫嚷:“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也有不同意见……” 其他的学生也吵起来。经过这几个孩子一闹,下面的学生就纷纷把各自的“意见”都说开了,因此,整个教室里是乱哄哄的一片。像这样的例子我在课堂教学中碰到过多次,于是我就想:这样的教学有效吗?

二、低年级数学课堂倾听习惯的培养策略

倾听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倾听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倾听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那么,我们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自己,学会倾听呢?

1.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当一年级孩子一入学就反复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我经常和孩子们说:“我们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巴,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多听、多观察。”“看看‘聪’这个字的结构,“耳”字旁,说明一个聪明的孩子首先要做到的是会用耳朵听,并且是用心倾听。”要让“倾听”二字深入学生内心,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化作行动。

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孩子,可以得到及时表扬和“笑脸花”。我会不断地激励孩子:“你听得最认真。”“你听得真仔细。”“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有时也抓住“闪光点”进行褒扬:“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孩子们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上,有时我还专门设计一些是非题、改错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讨论,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出“好啄木鸟”、“优秀评论家”等,这些荣誉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当然,更多的激励是在无声中随时进行的,它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孩子是敏感的,教师的一些细微改变,他们都能感受到。所以,在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中,教师从内心流露出理解和欣赏,这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2.指导方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1)指导倾听的姿势

我在课堂上会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平时在课堂上就训练一些口令:“手放平,身坐直”、“小眼睛,看过来”、“小耳朵,认真听”。将这些口令进行师生对答,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自觉地倾听。

(2)树立倾听的榜样

老师是孩子们的心中偶像,老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随意打断孩子,甚至做其他事。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我们都要专心去听,自始至终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倾听,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3)营造倾听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着手。尊重是倾听的第一要义,没有尊重就没有倾听。只有每个学生的表达都得到尊重之后,才有可能敞开心扉、大胆表达、畅快交流、互动生成。如何营造出相互尊重的倾听氛围呢?我们可以先从不善表达的孩子入手。为了不伤害这些孩子的自尊心,我先对他们进行谈话、培训和预演,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技术水平。

比如我在教学《100以内两位数连加》时,让一个学困生刘徐榴课前先预习例题,课上让他到黑板上板演,并说说这样计算的依据。一开始,当他站到黑板前的时候,下面就开始窃窃私语,这时我扫视了一下教室,教室里很快安静下来。接着,这个孩子的正确板演,以及运算顺序的阐述,吸引住了下面的孩子。由于刘徐榴同学事前预习、训练过,不至于使他过分紧张,而他的正确阐述,又使倾听者保持了应有的耐心和兴趣。尽管有缺陷,但他的出乎同伴意料的超常表现获得了大家的掌声。发言者所获得的尊重增强了其表达的自信,倾听者尊重别人也获得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课堂上相互尊重的品质就一点点建立起来了。而同伴之间相互倾听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3.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课堂上孩子倾听的持续性也需要教师想办法保持好。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贯穿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动静搭配。讲授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动嘴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调整学生听课情绪,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就会自然而然地增长。

第7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 课外阅读 习惯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13-01

1 渲染环境——萌生学生阅读幼芽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在我班的图书角,有这么一句话:爱读书的孩子最美丽。其实,我是想告诉我的孩子们:书是最美丽的,它是人类最忠实、友好的朋友,只要与她为伴,那么你也会变得更美丽。平时只要有空,或是课余,我都会做这么一件事:在投影上把我最新挑选的绘本故事带介绍给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欣赏精美的图画,阅读生动的文字。精妙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从那一双双清澈、美丽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已深深喜欢上了这种新颖的阅读方式。意犹未尽时,他们会央求你:“老师,再让我们看一会吧,就两页,行吗?”这时的我会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同时鼓励他们自己去书店挑选最爱的书,阅读完后可像老师一样把它介绍给伙伴们。这下,孩子们的积极性更强了,课余时间,如饥似渴的阅读已代替了原本无序的吵闹。孩子们都知道只有和好书交上了朋友,爱上了看书的孩子才是最美丽的孩子,是最有魅力的好孩子。

2 以身示范——激起学生模仿欲望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我班的图书角,里面大部分的书都是儿童读物,但有一小部分书是我的。阅读时间,我和孩子们一样,挑选好我想读的书,便“迫不及待”地进入我的阅读时光。在我的“表率”下,孩子们也受到感染,纷纷拿起书本看起来。每天晨读,教师也一定要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潜移默化”至关重要。

3 海绵挤水——保证学生阅读时间

一年级孩子进入入学准备期,我就常常跟他们说这么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只要去挤,总能挤出来的,而我们,就要做快乐的小海绵,挤出时间进入我们的阅读时光。”我要求学生一年级时每天不少于15分钟、二年级不少于25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假期周末也不间断,为此,我特地设计了“今天你读书了吗”这张记录单,要求每天记录阅读的书名、页数、时间,学生由“强制”变“习惯”,由“习惯”变“兴趣”,由“兴趣”变“热情”,真正激起了孩子们“爱看书、乐看书”的内部读书动机和愿望。

4 针对需求——保障学生阅读书源

没有哪个老师能判断,哪一本书能够满足学生个体的智力需求或感情需求,因此必须有大量的书供选择。也就是说,读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首先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为此,我校广开书源,建立了“三级”书库,以保障学生有书可读。一是用好学校大书库,确保学校图书室定时向学生开放,满足学生借阅图书的需要;二是建立家庭小书库,引导学生节约零用钱,用好“压岁钱”,购买一些课外读物;三是充实班级小书库,就是鼓励学生把自己在家看过的书带到班级,让大家传看。我们把班级小书库也叫做“图书小超市”,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书籍“源源不断”,学校还提倡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活动。同时,号召高年级的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不再读的书捐给低年级的学生,以丰富和充实班级小书库。多种举措,保证了学生随时有书可看,有新书可看,为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5 积累表达——评价学生阅读成效

我们知道,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语言积累进行合理表达。因此,我们在养成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同时,要考虑学生阅读成效的评价,以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5.1 设计考查记载卡,评价学生阅读成效

年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如表1)。

定期检查记载卡,能了解学生阅读量;能发现学生阅读兴趣点并灵活调整学生阅读书源;能从学生的阅读感受的表达中了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轨迹。

5.2 关注课堂表达,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效

阅读是输入,而表达是输出。评价学生阅读成效最常见、方便的做法莫过于课堂中学生表达的关注。有效的课外阅读定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广度,理解深度。课堂中积极关注学生表达的畅度、表达的美感、表达的亮点,及时发现及时鼓励,在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珍视和激励中,提升阅读的情感和成效。

5.3 开展各类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效

第8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真倾听;“敢说、会说”;认真书写;认真思考

一、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主动参与的习惯

倾听是接受知识的第一道大门,是获取信息多少的重要因

素。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听、愿意听、学会听,才能够为顺利地进行交流奠定基础。

1.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童趣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生动、准确、有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课堂上教师使用一些成人化的语言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听来索然无味,低年级学生好动、贪玩的本性就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相反,如果教师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语言亲切和蔼、生动形象、娓娓动听,能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轻松愉快,让学生感觉上课就在听故事一样兴奋,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牵动学生的心。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扮一扮、演一演,这样,学生听得快乐,学得快乐!

2.建立激励制度

低年级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多实施赏识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的赞扬。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红五星激励的办法促进学生认真倾听。上课专心听讲得一个红五星,记录本中满五个红五星者在墙上得一个红五星,最后比一比谁的红五星多。

二、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习惯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进行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也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反映出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的理解能力。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说”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要和善、愉快地教育儿

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哭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这就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变身”为亲切的大哥哥或大姐姐,与学生平等交流,营造一种充满民主和谐的课堂。在这样平等、民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感到轻松、坦然、自由、愉悦,从而在课堂上才会“敢说”。

2.积极引导学生“会说”

我们在上低年级的数学课时,你会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不能完整地回答问题。比如问:“图上有几只小兔子呢?”“有8只。”不能完整地回答说:“图上有8只小兔子。”因此,课堂上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会说”。这里的“会说”,是指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在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模仿说。比如:“图上有什么小动物呢?”“有小猪。”这时,教师可以教学生说:“图上有小猪。”然后让学生完整地说几次。接着又问:“谁能像老师那样完整地说一说图上还有什么小动物呢?”学生这时已经有了模仿的经验,就能比较容易地说出来了。这一阶段掌握得比较熟练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再观察物体的数量,慢慢地学会寻找图上的数学信息,并表达说“天空中有12只小鸟”……

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插图十分丰富,充分发挥插图训练学生说话,日积月累,学生的说话能力必有很大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郭沫若认为:中小学生,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通过写数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

1.教师以身作则,认真书写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时都应该注意书写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数字的结构,注意数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教育。

2.引入评价机制进行激励

每次作业面批时,我都让学生把写的字与上次作业进行比

较,并适当地进行语言激励。比如:“比上次有进步,继续加油哦!”“你真棒!”“写得真漂亮!”……对于一些进步比较大的学生,适当地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并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认真书写的兴趣大大提高,整个班级也因此会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思维是人的重要特征,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否则只是人云亦云,无独立的思想可言。所以,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社会不能进步,科学不能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先自己动动脑筋,等会儿交流时听听别人的想法是不是跟你一样?”“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比比谁的想法更有道理?”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评价。在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和相互补充、共同评价中,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对比,学会发现优点、弥补缺点,在一次次的训练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会慢慢养成的,当然要注意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易造成学生心灵的创伤和惧怕学习的心理。

总之,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能身体力行,多一分耐心和热情,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嵇辉.浅析小学生学习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0(24).

[2]田文华.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这里起步[J].吉林教育,2011(18).

第9篇: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踏入小学门槛,许多习惯都还停留在幼儿园时期,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好动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设计并实践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和重要的,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很大的催化作用。如今的教育不再是过往单一式灌输性的被动教育,现在的教育是多元化的,主张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的接受知识;更要在这基础上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的学科。即是是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概括的。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他们的年龄一样还是很稚嫩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练习上还是需要教师、家长在一旁讲解才能完成。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也比较薄弱,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7岁左右的学生,天真烂漫、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在教学生中创设生活中身边的数学情境,这不但密切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更能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说、听的学习习惯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有限,语言贫乏,因而表达能力也有限,这就需先在教学中培养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1、要培养说的习惯就需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使教师能及时的掌握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每一个班总是会一些不大敢发言的学生,为了激励这些较怕发言的学生,就需给那些爱发言、敢于表现得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一年级学生语言贫乏,要他们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又一定的难度,尤其对数学语言就更难准确的表达了。这就需要把枯燥的数学只是创设在一定的情景中,让他们在直观的情境中边操作边说,慢慢说,教师可以在一旁辅助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

2、要培养学生说的良好习惯,就要先培养学会听的习惯。要让学生尤其中差生会说,而听就更为重要,只有只听清楚别人说什么了,才知道要怎么说。刚上一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好动的学生就更难坐下来安静的听,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总是爱动个没停。而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的画面能更好的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这时候,他们对于老师提的问题听的即清楚又明了,如:生活中的数的“动物乐园”开学的第一天,生动的画面让他们兴趣盎然,专心致志的数;同时身边的数学素材更能唤醒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更有利于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在听的习惯上,除了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也要学会专注倾听其他人的讲话。作为教师,把握住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促使其在今后的课堂上听课更专注。培养学生的说、听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