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激发;习作教学;创新思维
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天马行空的年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创新性思维,将大大有助于其他知识的学习。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极其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倡导“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几组词语编故事,写想象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对此,我认为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上,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大胆想象,鼓励思维创新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童话、寓言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童话最接近学生的内心,反映着真挚的童心。因此,编童话故事给了学生一个释放心灵、宣泄情绪的机会。怎样顺利地打通学生想象的通道呢?课伊始,进行故事接力,创设了故事情境,激起了思维的涟漪;听声音,想故事,提供了充足的思维空间,学生浮想联翩,神思飞动。再让学生说“111”是什么,利用简单的图形,从形及物,由此及彼,想象的大门随之洞开,而这“111”又正是这次习作内容所在的页码。这一巧妙的设计使学生兴趣盎然,引起和调动了学习主体的积极情绪,产生愉悦的心理反映。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良好的听说习惯得到培养,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然后,以一组组词语为载体,一个个事物为主人公,由物及事,架起了思维的立交桥。大自然的鸟兽虫鱼、名山大川、文具五官都赋予了生命与灵性,在学生的想象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二、要求学生加强自主选择,鼓励彰显个性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在对待习作内容时,学生可以选择习作中提供的词语.也可另选词语来编故事;从学习的方式上看,学生可以有个人空间,独立思考,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故事接龙,共同表演故事;从交流的对象上看,不仅可以和同学、和自己的科任教师交流,还能向听课老师或其他人请教、交流。
所以,让课堂呈开放格局,凸现教学信息的立体化,教学过程的开放化,交际形式的多样化,将很好地鼓励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同时,通过组织双向、多向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和谐、自然、开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三、注重生活中的知识积累,鼓励学生积极表达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写作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虽然童话可以海阔天空,驰骋万里,但是,它仍然与生活、与时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指导编写童话,不仅要充分联想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应调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写得有意义、有新意。
此外,在学生自由组合活动时,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联系此前学习过的一些课文,加上平日要求学生对生活的这个小城生态环境的调查,以及口语交际“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的讨论,来关注环保这个主题;联系学生不爱护眼睛,体检中视力不达标者越来越多这一实际;联系个别同学不爱惜文具,不爱惜学校财产等行为;联系社会的旅游热等热点问题……一一反映在童话故事中。这样必将推动学生学会观察、敏于思考,更多地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心态,除采用智慧果、智慧书签等激励手段外,还给足学生思维的时间和创新的空间,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开始,我设计了“故事大赛”,那样,竞技性强,课堂活跃,但可能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活动,而大部分同学只能当听众。基于这种考虑,我在教学设计中改为自由地把所编故事讲给别人听,在小组内让小主持人主持“小小故事会”,尽量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而把起点较高的“故事大赛”放到第二课时。课中还鼓励学生向听课老师请教,并且把交际活动拓展到课外,把同学当作邻居的小伙伴,通过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意识,在竞赛中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大纲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树立自己也是一位学习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的理念,构筑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和学生共同接力,合作表演,一起讨论,一同习作。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流畅 灵活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1.1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1.2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2.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激发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城市,由于其缺乏足够的资金及师资支持,使得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难以提升,对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校原因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素质较低,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滞后,片面追求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导致重智轻德,让小学生盲目的识字、机械式的做题、无休止的测验,使其本该轻松、快乐的童年被作业和分数压得抬不起头,同时不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小学生本就注意力不集中,如此一来更加重了其对语文课的反感心理等。
2.家庭原因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些家长过度的宠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听之任之;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一辈子待在农村,对其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自身素质有限,觉得语文课无关紧要,只要孩子能识字会说话就够了;有些家长工作繁忙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学习,而是由文化素质较低的老人照看孩子,但是他们不是管不了,就是不会管;还有的家庭环境不和谐,家长间冲突和争吵不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些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策
1.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
学习环境的优劣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轻松自如,避免学生因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影响思考。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自学时间,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分享出来,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可以随时提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创新性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中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另外,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做游戏、辩论赛、观看影片等内容,此类活动更能引起学生兴趣,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创新思路与创新行为会层出不穷。这就是开放的课堂环境带给学生的在提升创造力方面的积极影响。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只有起疑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创造性思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在学习《恐龙的灭绝》这篇文章时,文中介绍的一种说法是恐龙身上没有皮毛来保暖,使他们难以度过严寒,走向灭绝。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质疑:很多动物都没有皮毛,可是却没有灭绝,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要给予肯定,然后让学生们开展讨论,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提出创新见解。再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学生会问:主人公阮恒在抽血时表示不疼,那为什么要抽泣呢?抽血的疼痛感并不强烈,阮恒为什么会那么痛苦呢?学生有了这样的质疑,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读透课文,在研读的过程中去创新,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拥有求异思维,开展全面的思考,在此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观点之后,可以问学生有没有其他的想法?或者抛给学生两种以上的思路让学生进行对比,阐述自己为什么支持这一种思路,以此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拥有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七色花》这篇文章时,就可以问学生:如果你也有七个花瓣,你会用它们来实现什么愿望呢?学生们会立刻展开想象,产生很多与众不同的新奇想法,如要让天空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要拥有一个永远装满零食的房间,要去月球探险等等。有的想法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但这正是一个拓展学生思维的大好时机,在创新求异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4.关注课外实践引导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应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堂基础内容与丰富的课外活动联系起来,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课外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在课外实践中,学生的视野将更加开阔,思维也会更加活跃,且有了广博的知识与经验积淀,学生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将会更加有的放矢。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思维性强的课外读物,给出探索性的作文题目或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三、结束语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应当给予农村小学更多的资金投入,并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不断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季晓瑜.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年05期
[2]王玉国.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5期
[3]赵玉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科学大众2008年04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逆向思维;数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逆向思维的思维形式是相对于顺向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因为在逆向思维的训练中,它能够排除在顺向思维中所产生的一切的困难。在有这些作为前提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去思考和理解问题,不仅能对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也更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一、学生逆向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逆向思维克服了保守性的所有的思维,转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激发了我们在创新时候的能力,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想要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行培养,这里,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把知识作为第一重要的条件,把逆向思维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以使学生们能遵守着逆向思维的原则。在数学教学的时候,不能按部就班,死搬硬套教材上所排版的教学顺序。要想学生很快的理解教材里面的内容,有很好的一个办法值得老师们去借鉴,有的时候,教材里面的顺序会乱,顺序一乱,学生们的思维也就会跟着一起乱了,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消化,所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看看有没有章节与章节之间相互有联系的地方,在发现有的情况下,把里面的内容整理一下,放在一起,这样在讲解内容的时候有些内容就会融会贯通起来。学生们在听课的同时也能理解并很快的消化,他们理解了内容自然对数学的兴趣也就有了。另一个就是在数学的公式中多注重逆向思维,比如,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一般的数学公式都是从左到右算的,这就是所谓的顺向思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有很多题目需要把公式转换一下才能解答,但是有很多在解题的时候缺乏这种思维方式,教师们应该帮助学生理顺教材里的顺序,努力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积极和主动性。
二、数学逆向思维教学策略研究
(一)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剖析,要演示一些有关运用逆向思维的比较经典的例题,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并且要用这些经典例题说明逆向思维在数学中的作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关于数学的智慧;另外还可以举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这些事例来说明逆向思维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以便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逆向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用逆向思维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使解题过程简捷、新颖。
(二)在教授基本知识过程中注重逆向思维的渗透
数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的几个重要方法:如逆推分析法,反证法等都可看作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主要途径。比如在证明一道几何命题时(当然代数中也常用),老师常要求学生从所证的结论着手,结合图形,已知条件,经层层推导,问题最终迎刃而解。养成“要证什么,则需先证什么,能证出什么”的思维方式,反证法也是几何中尤其是立体几何中常用的方法。有的问题直接证明有困难,可反过来思考,假设所证的结论不成立,经层层推理,设法证明这种假设是错误的,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本身应明确哪些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才能适时给学生以训练。
在平面几何定义、定理的教学中,渗透一定量的逆向思考问题,强调其可逆性与相互性,对培养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大有裨益。于许多定理、法则等都是可逆的,因此许多题表面看起来不同,但其实质上是互相有紧密地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整理,包括公式的整理,习题的整理等。教师在分析习题时要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某些具有可逆关系的题对照起来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方法上加强逆向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正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方法上的指导和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但是,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习题的讲解和训练得以进行的。因此要在这个部分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第一、要更多的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以便为学生提供逆向思维的基础感性认识,使之成为理性认识的基石。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具、模型、以及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的积极性,更多的获得感性认识,以提高其思维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将逆向思维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更能加深学生对逆向思维的印象,更能够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逆向思维的重要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正向思维清晰明了。第二、要加强逆向思维在分析法教学过程的渗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分析法是从命题的结论出发进而寻找充分条件的证明方法。在数学证明中,按一般的逻辑推理顺序来说,应该从题设条件开始,根据已知的定理逐步推出所要证明的结论。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缺陷,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有些时候如果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战略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从想要证得的结论出发返回到题设条件,然后再依此途径就能够完成一个由条件到结论的证明。这就是逆向思维指导下的解题方法,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关键词:中学生 课堂思维 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那么,采用哪些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呢?笔者整理、概括成以下几条,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新课改下,老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使学生消除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处于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就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注意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式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可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才可能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在这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要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鼓励他们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从而激活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的多向交流是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进而闪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基础。
二、巧设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活跃使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思维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的启发才能达到积极思维的程度。而思维的活动往往使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但必须注意杜绝“满堂问”,因为它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厌倦,导致学生的思维游离与于课堂之外。
教师的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把它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探究把它们逐一解决。
三、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探索、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数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欲,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四、训练优化、调动热情
教学活动中,教师须全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课堂练习更加重要。因为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基础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深度就有所不同。如果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统一布置要求,势必会让学得好的学生觉得太简单,没有意思,让学得差的学生觉得太难,无所适从。因此,要使课堂训练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训练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创造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参与的课堂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选编练习时,教师可选编几个“题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这样具有弹性的练习方式,不仅使学生有了做的自由,提高了训练效率,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善于教会学生判断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思维
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如果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的正确性加以判断、加以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要做到这点,除了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外,还应教会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什么”,特别时经常问自己,题目还有没有别的解法,题目还能不能变化、引申,即进行“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思考,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显然,这是从正面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还要注意,教学中搞一题多解,解法的安排应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由笨拙到巧妙,否则,不仅学生越听越不爱听,没有兴趣,更主要的时学生看不出解题时思维之变化,思维之发展,思维之深化。反过来,利用学生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特别是概念教学中的反例、例题教学中的错解,来矫正学生错误的思维,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正确的解法是什么,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正确性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语文 有序 讨论 引导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6-01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妙手偶得的结果,许多影响甚至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创造也往往产生于“灵光一现”之间。钱学森曾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灵感学,那么创造力将普通地极大地提高,而且人人都成为‘天才’。”那么,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灵感思维是潜藏于人们思维深处的活动形式,它是否可以培养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巧设论题,激发灵感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讨论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把握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彼此交换经验、集思广益。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新颖别致的论题,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灵感能应运而生。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火的巨大作用、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方便以及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后,我是这样引生入境展开讨论的:“不用再吃血淋淋的食物了,有了温暖,也有了较先进的工具,多好呀!人们摆脱了困苦,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们肯定高兴极了,欣喜若狂,你们说当时人们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人们高兴极了,不禁大声欢呼,那欢呼声响彻山谷,在山谷中久久回荡;有的说,人们挨家挨户地奔走相告“我们有火了”;有的还说,晚上人们举行了一个篝火晚会,把白天捕来的食物在火上烤着吃,拥着篝火边唱边跳;有的说,人们把普罗米修斯雕塑成神像摆在家里,表示对他的感谢;有的却说,人们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很为普罗米修斯担心,盗取天火可是触犯天规的行为,主神知道了一定会惩罚他的。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水平。
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讨论,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如此完整的语句,并富有一定创造力,这就是讨论促发了灵感。
当然好的讨论题目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论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应变而生,也就是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而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新问题,教师应沉着应对,指引讨论的方向,使课堂中全部的讨论表现出生动活泼而富有创造性的气氛。
二、科学组织,合理引导
通常情况下,讨论在小组活动或邻近座位的同学中进行。一个学生就论题发表言论后,即刻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应,有的会表示同意,予以支持;有的会以为不够完善,加以修正或补充;还有的甚至反对,自己另提出反面的意见,认为自己的观点更加妥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引起辩论。原提议的学生就会发表更多的意见,维护自己所提的原案;其他同学可能表示更分歧的见解,以致全班同学都受到影响,而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灵感将得到很大的激发。例如教《舍身炸暗堡》一课,我问学生:如果不“舍身”能否炸掉暗堡呢?学生纷纷“献计”,真是令人拍手叫绝,最终通过联系上下文内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积极独立思考,认识到在当时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这就是科学组织,合理引导的结果!
语文课堂上的讨论,还需要教师做出种种技术上的安排。例如,在讨论中,教师只处于观察与指导地位,尽量少发表自己的观点,问题的性质,并非以“是”或“否”可以做定论,必须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各方面,而且要求学生能提出理由或证据;接受所有的意见,不论质量的好坏,留待讨论完毕评定;教师的发言应简短精到,不宜过分冗长;学生若有疑问,教师可不直接回答,将学生的疑问转让给大家讨论,使全体学生参与思考,获得答案。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讨论,真正从讨论中获得灵感和收获,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切忌放任学生的思维随意“发散”,甚至跑题。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随时关注讨论的进展,了解学生的观点,捕捉学生在讨论中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并及时予以肯定。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上这种讨论、辩驳与争执中,教师还必须站出来维持课堂秩序,防止激烈的言论或争吵,使课堂呈现和平进取的精神。
三、深化讨论,多元评价
中高年级学生往往自尊心强,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富有联想,充满幻想,而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但是,他们的情绪较为复杂,思想波动很大,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因此,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成果,我们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新课程改革后的许多课堂都多了“讨论”的教学环节,以此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标志。但事实上有很多讨论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就某种语文问题或语文现象产生分歧,从而引起讨论。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把握机会尽可能让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兴趣;激发
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学科是最为枯燥和乏味的学科,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感觉非常吃力,甚至产生厌倦感。因此,数学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其关键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学“对0的认识及有关0的加减法”时,我以故事《小猫钓鱼》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0的认识。故事的内容如下:有一天,小猫一家在河边钓鱼,忽然不知从哪里飞来了几只漂亮的蝴蝶,“好美的蝴蝶!”小猫情不自禁地要去捉蝴蝶,但是蝴蝶却飞向了远处,于是小猫就拼命追呀追,最后还是让蝴蝶飞走了。小猫非常沮丧,垂着头回到了河边,一会儿的功夫小猫的家人都钓到了鱼,猫爸爸钓到三条,猫妈妈钓到两条,小猫什么也没钓到,他非常后悔自己做事情不够专心,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听完故事,我引导学生用数学分别表示小猫一家钓鱼的数目,猫爸爸是3,猫妈妈是2,那小猫用哪个数字表示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这种状况下导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必须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游戏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活动方式,利用游戏实施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调动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因数等数学概念,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拿着自己的学号,听老师念的是哪个数,然后马上站起来,通过游戏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弄清各种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一技术具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等优点,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无形为有形,帮助学生明晰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与数学的抽象性相矛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施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正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相结合,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苏翠霞.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2]达坤霞.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J].学周刊,2012(9).
关键词:课堂提问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18-01
1 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方法。加德纳曾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象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在于教学的乐趣”,“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有力而正确的把重要内容传授给不同心智的学生”。加德纳盼望教师能够有“引人入胜的切入点”。“问题教学”也是利用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数学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教学互动的桥梁,是师生情感沟通的纽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其目的在于:
1.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索的条件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要求,提出问题,给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1.2教师通过问题的反馈,了解学生学情,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部分学生因为知识网络的不全和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考虑问题不全使问题受阻的情况。通过问题解决情况的反馈,及时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克服难点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顺利进行。
1.3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部分学生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缺乏操作意识。因而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听课的疲倦。适当地设置问题,将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起来。
1.4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学会构思并能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表达能力也同样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培养。不断地让学生通过课堂问题学会思考、分析与表达,才是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所在。
2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策略
提高课堂的艺术性,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提问,使之能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问的方法和艺术可以说也是因人而异,变化繁多。笔者将以几种常见类型的问题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2.1激趣性的提问
数学课由于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听来则索然寡味。若教师能有意识地适时的提出问题,创造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例如:在集合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提问“我们班级同学能不能构成集合?我们班的高个子同学能不能构成集合?”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2.2新颖性的提问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一个问题,平淡的“老调重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提炼一下提问的方法与角度,让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有会如何呢?那种场景一定也是大多数老师向往和追求。
2.3启发性的提问
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思考、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时,可先回顾椭圆的几何性质。可设置这样如下问题:①我们主要研究了椭圆的哪些性质?②椭圆的这些性质是如何研究的?用图象还是方程?③类比研究椭圆性质的方法,如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由此,不但回顾了椭圆的几何性质,同时也体现出了圆锥曲线内在的联系。
2.4设疑性的提问
教师若能在学生易混处及时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思考、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数学新内容、数学概念的学习,还应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几何画板,对学生进行启发、引申:①若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什么条件?②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动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③将绝对值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④令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动点轨迹又是什么呢?⑤将括号中的小于去掉,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通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中提出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对于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以至整个概念都有了比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对性质的理解。
3 数学课堂提问中的评价机制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评价机制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一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做好及时、客观、准确的评价。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可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教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建议”;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可用婉转的语言采取探问、转向或者重新设问等教学处理策略,让回答错误的学生也能“体面”地坐下;当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预设不一致的时候,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能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M].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只有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能立大志,创大业。美国英才比尔盖茨眨眼功夫令人咋舌的财富,得益于什么?那就是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学科,数学教师如何立足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创造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数学王子高斯在上小学二年级时,面对1+2+3......+......+99+100=?,直接得出5050的结果,足以看出小高斯独特的创造思维。他后来能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就是从小培养了创造意识;当代数学家陈省身读中学时,曾把一道题用8种方法计算,表现出超群的创造智慧。故此,有识之士认为,创造意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灵魂。
然而,现在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还用压抑学生思维的"一言堂"教学,显然,这样教导学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首先必然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意识的枷锁,培养学生想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再者,要放手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平时练习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尝试创造的意识。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设计问题力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讲授几何第二册"等边三角形"的例1,已知三角形ABD、三角形AC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略。把例题变形得出三组思考题:
思考一:原题中的AB、AC都是三角形ABC的边,如三角形ACE绕A点逆时针转至AB在同一直线上时,结论:BE=DC是成立。
思考二:原题中AB、AC为边的正三角形换成以AB、AC为边的正方形,结论:BE=DC是成立。
思考三:当以AB、AC的边作正方形,正六边形时,是否有相应的结论?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光辉,一道题也常常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只有激发学生创造意识,才能启迪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启迪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有好奇心与爱思考"上,牛顿对苹果落地的现象尝试好奇,后来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观察一棵小草到锯的发明,都是好奇、思考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好奇与思考、发现、获取紧密结合在一起,启迪创造性思维方法多样,要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发展,教师可创设能引起学生观察和探索的情境,并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找到答案。
如果采用"发现法"教学"浓度比应用题",把课本中的一道练习题改为下题。先提出问题,"把含糖15%的糖水配制成20%的糖水溶液,应怎样配制?"这是灵活性较强的应用题。打破了陈规旧习的束缚,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它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溶液中的糖变多--加糖,使溶液中的水减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需要加多少糖?蒸发多少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这种教学内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一次青少年想象发明国际大赛中,中国选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学生得了个三等奖。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学生想像力哪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竟然这样差?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呢?
1.多提供具有发散性问题的素材。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第一个要解决好的问题。这种素材可以从多方面去索取:可以从教材本身去挖掘;也可以从问题的类型、结构、变异去考虑。可以是一题多填(填空)、一图多画(画各种变式图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通过让学生学习、练习这些具有创造性问题的素材,可使学生不拘泥于常规方法,突破思维定势,使他们思维灵活、通达、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2、恰当地选择发散点,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例如在几何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不同角度引辅助线的问题作发散点,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尝试,以求提高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