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1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刻理解,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什么是校本?有人把它更简练清晰的表达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基于学校,是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开展的一切活动。理论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定位:一是校本的课程开发,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课程开发,是学校对课程进行独立自主的开发,目前,这种课程开发对于学校来说并不适合,能够进行绝对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几乎是不存在的。与此相对应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则具有普遍性。目前比较认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二、数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论基础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与新的学习方式。⑴问题解决: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⑵做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⑶现实数学教育:情景问题和数学化是现实数学教育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既是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源泉又是应用这些概念和方法的领域。

三、数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

⑴丰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有个性地发展。⑵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⑶实验国标教材校本化处理的原则和策略,落实知识内容领域的课程目标。⑷实验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涵的理解、素材开发的原则及教学策略,落实该领域的课程目标。

四、数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框架

第2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问题一:观念认识上的欠缺

校本课程能否顺利推进,在学校层面上关键取决于领导和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目前的问题是学校领导与教师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认识上的欠缺。

一是对校本课程定位的认识。由于受传统课程观念和思维惯性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教科书及高考考试范围的确定化,因而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抵触心理,只能将其视为课程改革的附属物,随便开设几节课以应付上级检查,根本没有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倡导一种新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开发出具体的课程产品,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逐渐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得以满足,学校的办学特色更趋鲜明,办学品位得到提升。

二是对课程中心论的认识。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必要的补充,在帮助学生发展潜力,实现自我等方面更具有可行性。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既不能开发出象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积累、能力提升的教材、课型,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特长开发出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其三是对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认识。大多数学校领导与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无非是在国家统编教材之外开设几门兴趣课,组织一些活动而已。这种认识上的欠缺,导致校本课程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达不到其应用的目的。

问题二:知识功底与开发能力的欠缺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师长期以来在统编教材的束缚下习惯了“照本宣科”,在高考压力下,只能机械地训练学生,整日埋头于教科书和批不完的试卷,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他们缺乏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而具备较强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必备条件,面对新一轮课改,教师们只有束手无策,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仓促上阵,疲于应付,不可能开发出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问题三:实施条件的欠缺

首先是场地的限制。学校规模越大,场地限制越严重。对于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学校而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自愿选择校本课程学习,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有足够的空余场地(多为教室);二是将原有行政班教室当作教学班使用。第一种情况对绝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不存在的,既是有部分学生选修室外活动课,也难以满足剩余学生的需求。第二种情况是现今多数学校采用的办法,但其弊端是必须把校本课安排在同一时间,以便于走班,而且学生的选修自由度将会受到限制,否则会出现几百人选同一校本课而出现无法安排教室的困难,这就违背了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理念;另一个问题是行政班教室临时替作教学班,学生丢失物品的现象非常严重,原行政班同学在修习校本课程时被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班,而他们离开教室时不可能将堆积如山的教材、资料等财物全部带走,丢失物品的事件经常发生。室外活动课也存在问题:有些学校占地面积狭小,学生活动场地有限,五、六十人选择一个体育项目(如乒乓球),每节课除去课前活动外,剩余时间也就半个小时,一节课结束,有些同学连球都没有摸着,教学效果从何谈起。其次是资金的限制。这里所说的资金并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单就课程实施过程中貌似零零碎碎的资金,一般学校也难以承但。诸如校本课程的研发,从人员组织、印刷、课时津贴、器材购置等环节都需要学校支付,物价部门从没有这类项目的收费规定,意味着学校不可能向学生收取,如果是一次性支付也就罢了,年复一年,学校的财政负担就成了大问题。

对策思考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学校领导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学校领导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引领者,只有学校领导真正愿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把校本课程的开发视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正确有效地引导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果把校本课程视作应付上级检查课改实行情况的摆设,认为校本课程只是一个点缀,则是非常有害的。

(二)钻研业务,提高开发能力与水平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关系到校本课程的质量优劣,因而要不断的加强学习,钻研业务,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的知识,提升开发技能。尽管平时工作量大,时间紧缺,也要想办法挤时间,花精力,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师德修养,教师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课改,才会有动力去钻研,去拼搏。

(三)建立校本开发专业团队

就目前一般中学的师资力量现状,教师个体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是有限的,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团队成员必须经过认真选拔,必须是经过培训对课程理论有相应的掌握,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知识、技能。同时,还应具有对新课改的赞许态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的优秀教师。我校自2008年实施新课改以来,已开发出30多种校本课程,大多都是依靠团队合作完成的。

(四)加强校外联系,完善考核机制

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条件,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弥补本校之不足,特别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挖掘与学校教育相关的非学校单位的资源,加强校本课程队伍建设。同时,要完善考核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激发教师的开发积极性。

第3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师生;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40-03

世界当代课程研究已经超越了普识性课程原理的建构,转向师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在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境中探寻意义、追求超越。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发生地,于是,校本课程问题成为各国关心的话题。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2001年,我国首次提出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至今十年有余,但成效不容乐观,由于我国教师教育长期以来重“教学论”,轻“课程论”,多数教师难以扮演校本课程决策者和开发者角色。因此,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顺应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的要求,积极介入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一个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本研究经历了2008年的起步期、2009―2010的探索期和2011―2013年的完善期。在此期间,我们随着对校本课程研究和学情研究的不断深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理念,以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重实践、重应用为特点,以选修课程、教育实习和学生科研为实施的切入点,不断完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深入调研,把握学情,为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调研是我们行动研究的起点,其目的在于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为培养方案的拟定与实施提供依据。我们借助问卷和访谈发现:第一,近几年来乐山师范学院在教育学、语文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中提及过校本课程,但学生对之的记忆和理解模糊,特别是不能廓清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概念的区别。第二,学生所获知识均来源于书本,且为陈述性知识,没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体验,不具备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第三,学生对自己首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训练充满好奇、兴奋和期待。不过,基于课程开发的难度和陌生感,部分学生有担忧或畏难情绪。为此,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用很重要。第四,大三学生已修完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课程和多数中文专业课程,基础教育方向的必修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法已学过半,正在或即将学习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语文教学改革、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等基础教育方向的选修课程,这为他们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二)不断完善培养方案,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和个性化

1.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主要是中文专业中今后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大三、大四学生。这主要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能力要求较高,其学习效果与学习者的学习情意、职业生涯规划和知识能力基础至关重要。

2.培养目标:三维一体,凸显实践性

我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角度设置了凸显实践性特点的目标。

培养的总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有一定课程理论素养与课程改革情怀,掌握了校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基本技能,具有校本课程研究意识和一定研究能力的语文教师。

具体的教学目标有:

(1)理解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基本概念,能阐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了解校本课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转变传统角色,形成课程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规和课程资源观。

(3)通过案例教学、任务教学,加深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程序和基本方法;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训练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分享、研究和创新,初步形成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4)能自选主题,以新编或改编的方式,编制一个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或能为某校本教材的建设开发丰富多样新颖的课程资源。

(5)大四学生可根据教育实习环境需求,参与、体验实习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开展实地调研,形成校本课程调研报告或毕业论文。

3.培养模式:分段实施,教学模块化

培养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大三学生,先后在基础教育方向选修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材研究”中分别设置了“校本课程”模块和“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建设”模块。侧重于学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制能力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完成学习目标1―4。第二阶段:针对大四学生,利用教育实习和学生科研,侧重于他们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完成学习目标5。

(三)课堂教学六步骤,循环推进

课堂教学六步骤是:了解学情,确立教学起点;任务驱动,激发学习热情;学习课程理论,奠定能力训练基础;案例研究,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纽带;实践训练,内化理论,培养能力;评价与反思,巩固教学效果。其中,第四环节实践训练活动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它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达到知识内化、能力形成的目的。训练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自选主题,从教师的角度,以新编或改编的方式,编制一份结构完整、内容具体、形式较多样、有一定创意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方案主要由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第二,为某校本教材的建设出谋划策,并为其开发丰富多样新颖的课程资源。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学生常常遭遇到很多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问题,如课程开发思路褊狭、课程资源匮乏、课程内容单薄、课程实施方式模式化、整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此时,教师需及时跟进,扮演好帮助角色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训练质量和学习心态。例如,训练时学生对开发专题的选择感到难以突破思维定式,主要局限在文学体裁范围内选题。于是我们及时跟进选题思路的指导,提供了基于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设计思路、基于课型(活动课、欣赏课、阅读课等)的设计思路、基于学习专题的设计思路、基于认识世界(人、自然、社会)的设计思路等。由此,学生的思路大开,产生了语文能力类《记者我来当》、《入乡随俗,学说乐山话》,课型类《(聊斋)故事会》、《影视名作欣赏》,学习专题类《历代咏物诗鉴赏》、《莲文化的魅力》、《梦回红楼――女人如花,花如梦》,认识世界类的专题最为丰富,有《品读庄子》、《走近郭沫若》、《峨嵋天下秀》、《古代姓氏名号与称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等。

(四)运用动态评价理论实现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不断完善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赢

动态评价是教师运用“前测-教学介入-后测”的主动介入模式,通过充分沟通的互动过程,持续地评价学生反应与学习的过程,剖析教学前后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改变,进而提供发展或改变所需要的教学介入的一种具有发展性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方法。它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能力提高;在师生双向交互活动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交流者、促进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还是一个反思实践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者。

为此,在本课程中我们以前测-确立方案-教学介入-再测-调整、修改教学方案或对策-教学再介入-后测-总结反思的动态程序展开。前测具有诊断性评价性质,再测具有过程性评价的性质,后测具有总结性评价的性质。我们主要借助问卷、谈话、作品分析(如开发方案、学习后记或反思),检测学生教学前后认知历程、认知情意、认知能力与学习迁移变化的特点与潜能。为促进学生最佳发展、改进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例如,再测时,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话题感兴趣,但基于开发难度较大、缺少相应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完成训练任务的自信心不足。于是,我们专门研究了学习动机理论,领悟到学习动机既可来自学生本人的特征(如好奇心、求知欲),也可来自学习材料的本身(如学习材料的吸引力),还可来自教师的强化(如鼓励)。因此,我们在不断肯定他们进步的同时,特别调整了教学案例选用策略,不仅选用在全国范围有一定影响的案例,而且大量提供了往届高师生在校期间尝试编制的较好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作为他们学习的参考。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极大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刺激了他们的竞争心理,学习质量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也随之提升。再如在行动研究的完善期。培养方案强化了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凸显实践性、问题性,在实践训练中理解和内化校本课程理论知识;为满足教育真实现场和个人研究兴趣的需求,培养方案将大四的教育实习、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指导纳入其中,新增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研究内容,凸显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级刘×同学,受往届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影响,十分关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问题。她在四川省汶川中学实习期间发现,汶川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富有特色,但汶川当地的中小学未引起重视,遂产生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为汶川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服务的想法。在我们的鼓励与帮助下,她以此为毕业论文选题,其论文获得了乐山师范学院师范生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竞赛文科组一等奖。毕业后,她与2010级学生合作继续进行研究,其论文《汶川本土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探索》现被乐山师范学院选送参加2013年四川省师范生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竞赛。

总之,在动态评价理论的观照下,历时6年的行动研究,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理论与实践统一、理性与感性相连,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实现了共赢。

二、对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批判与辩护

(一)批判――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质量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且需要充分论证,以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我们以模拟编制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任务方式让高师生凭一己微薄之力建设一门校本课程开发的做法无疑会遭到质疑,似乎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视为儿戏之嫌疑。既然高师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其质量不能保证,那么也就可能对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可行性、合理性加以怀疑。

不可否认,高师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存在主观、随意、粗糙等质量问题,与真正意义韵校本课程是有距离的。仅以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课程背景分析为例,限于高师院校的客观条件,对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形成进行的专业发展存在远离具体实际情境韵不足,更多是在校内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模拟的方式训练,缺少真正实施和验证的平台,这会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副作用,可能影响他们真正明晰校本课程“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含义,缺乏对学校和学情真实教育情境的关照,表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共性”和开发者的“主观性”、“理想化”,错误地认为从学校所在地域和学生生活环境中寻找资源构建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违背了当下基础教育设置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我们培养的初衷。我们在高师生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发现,多数学生热襄于将地方课程资源课程化。我们知道,校本课程可以开发地方性专题,但地方性专题课程不一定都能成为校本课程。我们进一步研究又发现,这些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意蕴和生本意蕴明显不足,他们对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做的课程背景分析大量集中在地域背景分析上,学情的分析流于概念化,校情分析严重匮乏。以2009级40位学生提交的40份方案为例,有28入利用自己家乡的地域特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占70%;但只有两人详细地引用了拟实施预设方案的学校情况,其余学生几乎没有提及自己的方案是为哪所预设的学校开发的,分析行为草率。可以说他们没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背景研究的重要性与价值,未能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基于学校”“基于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辩护――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需求问题

我们对高师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是有认真考量的。正如在本文开篇所言,基础教育新课改需要今天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而我国长期以来“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学习的是无课程的教育学,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而校本课程是一种自下而上“草根式”的课程,是基于学校、一线教师为开发主体的课程,因此,高师院校课程改革中介入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一系列的课程开发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设置,有利于高师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树立新的课程观,更新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掌握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唤醒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今后有能力参与到将“理想的课程”转化为“现实的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去,而不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旁观者、被动者或无能者。

同时,我们采取让高师生以模拟编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任务方式培养其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策略,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实际考虑: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一般包括学校与教师两个层面的方案。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总体规划;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则是具体的某一门类的课程方案。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编制某类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应该成为多数教师必备的能力。第二,该模块的课时有限,学习难度大和内容多,任务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闯题情境,围绕问题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它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建构新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能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缄默性知识,校本课程开发专题的选择、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内容的筛选、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计、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得到训练,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探究精神、意志力得到培养,方案的出炉能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三)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质量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需求之矛盾的解决思路―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保证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综上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遭遇的困难多,而开发者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为了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质量与高师院校培养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需要的矛盾关系,我们提出一体化的培养思路,包括:第一,纵向意义的一体化,即教学、训练、见习、实习、科研一体化。校内的教学、训练,侧重于校本课程开发技术性训练,校外的见习、实习,侧重于课程开发真实情境分析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的训练,提高课程开发方案的适切性,二者相互衔接与补充;科研是指导学生对校内外获得的知、能作理性的研究与反思,从技术性人才向研究性人才转化。第二,横向意义的一体化,即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校一体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互利互惠,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为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系统。第三,发展意义的一体化,即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与个体性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0.

[2]崔允.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1.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7.

第4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院校;校本课程;对策建议

一、校本课程的概述

校本课程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近现代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它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编制定制理念,以学校和教师为核心进行课程开发,力图真正的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开发决策各个方面要求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进行课程评估与测量。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名称或者类型,它实质上是一种课程管理体制,是国家现在推行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重要一环。国外校本课程与国内校本课程相比,在课程开发与实施及方法上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国外校本课程开发以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为主,理论方面的分析建构较少;在观点或者结论上以体现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居多,在时间上国外校本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呈减少趋势。

校本课程在国内的发展相对来讲起步较晚。总的来讲,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在理论、政策及实践上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其中在理论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政策上,保障了学校教师拥有制定开发课程的权利;实践上,就义务教育阶段来讲,很多小学、初中及高中都认识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严肃性,并对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样的政策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和反映,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综合来讲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广泛的发展,校本课程作为其中一个亮点及重要突破点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以北京为例,校本课程的不仅走入了高中的课堂,很多民办的中小学也积极的参与并加入其中,走上了课程改革的前列。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颁布,从政策角度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二、民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本研究选取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该校作为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它的校本课程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高一(8)班作为个案,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该班级每星期都有两节的校本课程,课程名称为《唱三歌》,即国歌、校歌和民歌。《唱三歌》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展示了民族风采,既诠释着各美其美,又演绎着美美与共;《唱三歌》既唱祖国的山川草原、基层边疆,又唱民风民俗民情;《唱三歌》既唱过去的同舟共济,又唱现在脚踏实地,更唱未来仰望星空。纵所周知,民大附中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来自56个民族且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未成年人,所以通过《唱三歌》可以有效的抚慰他们思乡之情,唤起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

我们以高一(8)班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收回52份,问卷回收率93%。其中包括男生27份,女生25份,少数民族学生50份,汉族学生2份。该问卷一共设计了8项客观试题,2项主观性试题。并随机选取其中三名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虽然民大附中开设了关于校本课程的相关科目,但通过整理问卷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并不是非常了解校本课程,它们仅是知道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开设这样的课程。另外我们还发现,大部分人喜欢学习校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且高达85%的同学有意愿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当中。并有70%的人认为开设的校本课程对自己有很大提高,仅有4%的人认为校本课程对自己没有提高。在“您认为阻碍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一题中,有15%的人认为是学校、教师不够重视,23%的人认为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有62%的人认为是没时间、经历不够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民大附中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整体情况较好,学校和老师已经意识到了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开发和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一)相P概念认识不清晰

当我们问及“你是否了解校本课程”时,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的第一反应是校本课程是不是兴趣课程、校本课程是不是实践课程等等。这样的理解可以说是对校本课程认知的一种极大的误解。另外,对“多元化”的理解的存在偏差,认为“多元化”与“一元化”相对应,因而很多人会产生误解,认为“多元化”就是没有重点的发展,这是对概念的极端认识,是一种扭曲的理解,这也是很多学校排斥新鲜事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原动力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也能够体现学校的特色办学。然而在大环境高考制度下,受到应试教育体系影响,传统教育过于重视学生成绩、升学率的提高,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的。尤其是在高中,课程压力比较大的环境下,与高考不相关的课程一向不受重视,校本课程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的。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有意无意的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了第一位,教师在课程安排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制定校本课程最原始的目标难以得到实现。

第5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舞蹈;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33-01

我国现在虽然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小学舞蹈艺术教育体系,但小学舞蹈教育的意义已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意识到舞蹈对小学生的影响及重要性。本文将通过舞感培养、力量培养、表现力培养三方面,阐述舞蹈校本课程开发中舞蹈与兴趣结合点即游戏中培养舞蹈精灵。

一、舞感培养――“森林里有谁”

在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最有效的让孩子们认识舞蹈,喜爱舞蹈的方式即趣味性,在舞感培养方面本人引用动物模仿法。孩子们在音乐中,通过语言引导使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你们想做哪一种小动物呢?例如: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带孩子们感受森林里的快乐,提出“如果你生活在这美丽的大森林,你会是什么动物呢?”找到很有姿态的同学让孩子们欣赏他的动作,进一步模仿。在此过程中,不仅有创作的欢乐,还有对孩子基本身体协调性的把控。最后,教师总结动作,带孩子们进行模仿创编,形成一个小型舞蹈。这种游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更提高了孩子们的舞蹈学习热情,孩子们的舞感培养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力量培养――“勤快的搬运工”

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为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伊始,需打好基础才能有效地继续培养,因此,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先教开胯、压腿、踢腿、甩腰等基础动作,w力耗费大的同时比较枯燥,学生会有倦怠心理。在训练中结合力量训练要求和孩子们爱动的天性,现研究出一个有趣的比赛游戏,既能锻炼各部分肌肉力量,又可以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首先,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大组中再两人一小组地。然后讲述动作要领:两人一组,先一人趴地蹦脚,同组伙伴双手搬起其脚背,此同学将手臂撑起,向前爬行,到达目的地后换人以同样动作爬回原位。两人小组结束后,换大组中的另一组同学出发。三大组中,全部同学完成任务后,先完成的组获胜。就是这样一个力量游戏,孩子们乐此不彼,虽然很累却还想继续玩。游戏中,孩子们不仅手臂力量有了明显提高,在甩腰中发现腹部力量也有很大提高,这对于基本功、协调性的训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使孩子们初步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三、表现力培养――指令与问答游戏

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要在校内各项活动中发挥作用。舞蹈是具有观赏性的艺术课程,需要最精炼的肢体语言、最精确的韵律节拍、最精彩的舞台呈现等,而这些要素对表演者的要求即为“表现力”。对于孩子们表现力的训练本文通过两个游戏进行。

首先,面部表现力,孩子们对于丰富的表情都不陌生,但是将每一个表情做得漂亮又恰当便需要教师的训练来把控。对于表情的把控,在实践中本人琢磨出一段节奏指令词:“舞蹈娃娃笑啊笑――微笑、八颗牙、大笑、找塞牙,舞蹈娃娃上台时――害羞、受惊吓、撅嘴、不高兴……”这一系列训练孩子们可以对照镜子找到最漂亮的自己。在排练舞蹈《欢天喜地》时,需要很多惊讶及大笑的表情,在排练过程中,平时的训练起到很大作用。

第6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广西高职高专 音乐校本

课程 开发 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70-0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以及人们对音乐的追求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应用已经成为了当前音乐教育的趋势。广西拥有大量的民间民族音乐资源,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这些音乐资源,开发音乐校本课程,以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状态。

一、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课程的界定。要对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课程进行改变,应对课程进行界定。因为校本课程本来就是针对本校音乐课程进行的修改,如果对课程没有清楚的认识,那么改革的过程当中就没有针对性,也就未必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课程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从校本课程的角度看,课程的界定就没有那么复杂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课程是指教育机构为了达到具体的教育目标,对该教育目标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与组织,这些选择之后的知识内容以及进程,就是课程的含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课程仅仅是指一门具体的学科。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上课程的含义,只是针对音乐课程。

(二)校本课程。在英文的字面上,校本的意思就是“以学校为基础”,更进一步地说就是对于课程的制定要结合学校本身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作为课程的改革基础。而我国对于校本课程的解释是,对于课程的改革需要是为了学校本身,改革的内容要在学校当中实行,也就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个学校之内的校本课程到了另一个学校就未必适用。和课程一样,校本课程也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广义的校本课程是指当前在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学校本身开发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这两种。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仅仅指的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改革课程。目前,人们对于校本课程的定义都是趋向于狭义的,而本文所要讨论的也是狭义定义的校本课程。

二、地方特色对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校本课程研发的影响

(一)广西民歌的丰富资源。虽然校本课程这种课程模式的提出本意并不是专门针对音乐教程的,但对于音乐、体育或者影视鉴赏这样的副课具有更加现实和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我们的着手点相当明确,即是针对学生的兴趣还有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在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当中,音乐课并不同于其他的主修课程,其他主修课程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但是音乐课却是学生因为感兴趣才会进来深入学习的。众所周知,学生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时候能够对自己要进修的科目自主选择,无论是主修音乐还是后面因为兴趣而进修的,学生都必须对于音乐知识要有兴趣。

在广西,虽然音乐的校本课程只是处于探索的阶段,但是广西有着丰富而且深厚的音乐资源。特别是广西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让学校进行选择。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作出了尝试,通过本校的音乐课程结合当地传统民歌进行音乐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广西区域及学校本身的归属感,而且使学生对广西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说,广西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在传授着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对于广西本地的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壮族民歌对广西音乐的影响。在我国,壮族广泛地分布于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壮族本身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对于壮族人民来说,唱歌已经是他们生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壮族本身的民歌,可以说是代代相传,而且山歌的内容十分丰富,遍及他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种田砍柴、逢年过节还是追求恋爱等。壮族本身的这种对于音乐的追求对他们所处的地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广西。广西壮族人数众多,所以广西本地的文化很大部分都表现出了壮族的文化内涵,在音乐方面受到的影响较为深远。

因此,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壮族民歌的因素。因为壮族民歌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广西本身因为壮族而享有“歌海”的美誉,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时融入广西民歌文化,能够让学生学习的音乐领域更加广阔,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广西本地的深厚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广西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校本课程是建立于广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对广西音乐歌曲筛选时要特别关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广西民族民间的歌谣有很多,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播放具有很强广西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这种节奏轻快而且内容有着启蒙含义的歌曲一下子就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正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因此,要研发广西高职高专的音乐校本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地方特色出发。

(一)引入广西曲艺文化。在广西,曲艺文化是一门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没有任何一门曲艺文化单纯只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所演变而成的,必然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吸收其他的文化曲艺特点再转化为本身的特色,所以说音乐课堂当中引入当地特色的曲艺文化是一项很重要的改革。曲艺文化的内容是综合的,在学生进行曲艺文化学习的时候必然要对其他的音乐因素文化有所了解,这样就扩展了学生本身的眼界与视野。音乐并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够了解的文化,它需要人们广泛地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文明才能够有所掌握。广西高职高专院校要让学生学习音乐也并不是单纯地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音乐的知识而已,而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且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对音乐有着继续研究的精神。

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广西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是必要的事情,在课程当中引入曲艺文化正好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曲艺文化虽然是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它本身蕴涵的丰富知识文化、极高的表演性质、让人沉迷的欣赏性以及严谨的科学性都是学生培养自身音乐素养的素材。经过实验,引入广西地方曲艺文化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课堂当中不仅不会让学生和老师感觉到压力,反而有利于推动教学课程的进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施这样的课程安排之前,教师也要充分注意学生在教学模式当中的主体地位,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收集本土曲艺文化的资料,这样更加能够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入广西地方民歌。广西最为丰富的音乐资源就是民歌,特别是壮族的民歌更是多不胜数。单纯从形式上对壮族民歌进行分类就有勒脚歌、排歌以及散歌,等等。我们将广西壮族民歌引进高职高专的音乐教程当中,首先就要对广西壮族民歌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有目的地对当中的一些歌曲进行筛选。

音乐是表达自身情感的最好方式之一。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对音乐所传达的感情特别注意,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面就是表示为对音乐当中感情的鉴赏能力。在壮族民歌当中,对于感情这种因素十分看重,一首歌当中如果没有表达出情感,对于他们来说这不能够算是一首歌。所以壮族的山歌当中蕴涵着身份浓厚的感情在里面,对于一些对音乐鉴赏能力不高的广西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也能够轻易地感受到壮族山歌当中所要表现出来的感情。民族和上文所提到的曲艺文化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曲艺文化讲究的是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而且曲艺文化对于本身的延长技巧更加的注重,虽然广西高职高专学生能够从曲艺文化当中培养自身良好的音乐素养,但是如果不能够理解音乐当中情的重要性,那么高职高专的音乐教育就不能够算是成功。广西壮族的民歌当中并没有特别注重技巧的运用,而是很简单地靠着自己的一张口将自身的感情表达出来,很多时候壮族的民歌表达的可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感情真挚自然,轻易地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得到,因此易于引进到广西高职高专作为音乐校本课程素材开展。

(三)注重教师特长。在以往的课程编排当中,只是学校的编写组和专家一起进行讨论然后编写课程教材,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按照教材里面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老师的教学才能受到压制,因为无论是学校本身的编写组还是相关部门的专家,都不能够彻底地了解学校里面老师的真实情况,编写出来的教材虽然也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却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老师本身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要让音乐教师进入到课程的开发当中,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编排。

从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教学的内涵来看,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歌曲或者是曲艺这么简单,还有舞蹈、乐器等。每一个音乐老师自己总是掌握一种自身熟知的音乐元素。例如有的老师本身擅长舞蹈,那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就能够将舞蹈引入音乐课堂当中,定期地组织舞蹈比赛、舞蹈表演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音乐掌握的途径,也是开发音乐校本课程的有效手段。

当然,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校本课程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音乐校本课程本意理解不透、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新的校本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完整。虽然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校本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变化,因此广西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家、决策层、音乐教师、学生要协同做好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研发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彤.浅谈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青年文学家,2011(14)

[2]邓乐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3]陈润中.开发音乐校本课程应注重地方特色[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

[4]高方东.论农村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美与时代,2009(7)

[5]张文昊.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设想[J].青海教育,2006(3)

[6]彭剑萍.广西“京族民歌”的分析与考辩[J].艺术百家,2011(2)

[7]韦桂喜.广西壮族民歌演唱风格的探析[J].民族音乐,2012(1)

【基金项目】2011年度来宾市教育科研所课题(LBJK2011B005);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0JGB136);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201204LX507)

第7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学校发展;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16-04

一、调研背景

2010年4月,为全面了解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一年来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影响和制约高中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找到我省高中教育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的策略与思路,河北省教科所高中课改工作小组结合国家哲社一般课题“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省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问卷调查并撰写、发表了系列研究报告。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也是调要内容之一。两年过去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实施的情况如何?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如何?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否适合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连续跟踪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真实情况,2012年春季,又在全省范围内作了第二次问卷调查。

为了使调查能全面反映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客观现实,获得比较真实可靠的材料,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仍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调查范围包括全省11市,每市选取10所省、市示范性高中、城市普通高中及农村普通高中,回收问卷1314份,有效问卷1314份。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在第二次问卷中,增加了对学校规模的调研。现有各年级轨制,5轨以下5.56% ,5~10轨17.81%,10~20轨44.67%,20轨以上31.51%;

(注:比例累计大于或小于100%,是因为有重复选择或漏选,以下同)

2.教师基本情况

3.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情况

4.教师与外界交流情况

(二)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调研的主要结果

在第一次问卷中,我们侧重设置了关于校本课程表层的一些问题,诸如开设校本课程的情况、主要内容、开况、评价方式等。第二次问卷我们着力设置了一些校本课程内涵的问题,目的是了解高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知程度,调研发现:

1.对校本课程内涵的认识

在所有问卷中,有75.42%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15.53%的认为是使用学校或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所上的课程,5.25%认为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来的一项工作,4.72%认为校本课程等同于选修课程。

2.对开发校本课程价值的认识

有62.33%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19.33%的认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观念,19.03%的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1.37%的认为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在第一次问卷中,教师对校本课程仅限于有着良好的开设愿望等表层的认识上。以上问题的调研结果表明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努力,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观念发生了变化,认识到校本课程是新课程计划的必要组成部分,国家力图通过这种形式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逐渐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新的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改变了以前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在原则上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和地位。

3.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认识

有86.99%的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具有特色性,有4.19%的认为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校本课程才有特色,有8.8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4.形成校本课程特色的条件方面

有81.43%的教师认为需要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有13.62%的认为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传统是重要条件,有4.41%的认为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很重要,有2.28%的认为学校应该有良好的声誉。

5.成熟的校本课程应具备的特征

有47.41%的教师认为必须有确定的名称、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有31.89%的认为需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19.94%的认为需要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13.85%的认为需要有固定的任课教师和教学时间。

6.好的校本课程的认可度

有59.82%的认为应该得到学校领导满意,受学生的欢迎,有31.43%的认为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该课程的教学,11.19%的认为应该得到家长和社区人士的支持,4.57%的认为应该得到专家的认可。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大多数教师已经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看作是校本课程的重要指标,而彰显校本课程特色的关键在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了解到校本课程所具备的外部条件及内部机制,思考并酝酿着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这些都说明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师已逐步领悟到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体现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7.所在学校是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校本课程

8.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对课程资源的利用

44.06%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设施,30.97%的认为利用了本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有18.72%认为利用了当地的文化设施,14.76%认为注重了学校的历史传统。

9.所在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工作

有63.55%的认为学校为开发或完善校本课程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及课程展示,22.37%的认为学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的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料,7.84%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部门,有7.76%的认为学校有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在第一次的调查中,有80.08%的学校仅提供了相关的校本课程理论培训及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10.所在学校对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考查方式

有46.96%采取了检查教师的教案及相关资料的方式,有29.98%的采取了任课者说课、专家或同行评课的方式,22.22%征求了学生的意见,2.74%的聘请专家学者予以评估。

11.所在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采取的评价措施

有57.76%的学校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课程进行评价,17.66%的组织教科研机构、高校等专家进行评价,14.31 % 还没有进行相关工作,有11.19%表示不清楚。

12.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有47.11%的表示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有31.2%的认为缺乏经费及相关的资料,21.23 %的认为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5.56%的认为缺乏规范的评价。在第一次的调查中,因为课时不够的占43.71%。因为教师没有精力完成的占37.46%,因为学校领导不重视的占18.83%。

13.目前是否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

有52.36%的教师表示有能力,有25.8%的表示没有能力,不清楚的占21.39%。

调查发现,经过努力,有60%的学校能够有计划地实施校本课程,有近20%的学校尝试开设校本课程,相比上一年提高了30%;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几乎都体现出地方化、多样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基本上以本学校的教师为开发主体,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表现为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部门,有相应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及课程展示等工作,注意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并通过检查教案及相关资料、说课评课、征求学生意见、专家学者评估等形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监控。但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少学校也遇到了教学精力有限、课时安排紧张、教学硬件不足,缺乏校本课程的专业提升等困难。其中还有近五成的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也导致了校本课程的研发质量、实施程度在浅层次、学科化、趋同性徘徊,这说明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虽然提升了,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和差距。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校本课程意识,促进课程走向民主

从这两次问卷的整体情况看,涉及到的学校规模、类型基本一致,参与问卷的教师基本情况也大体相似,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情况及对外交流信息、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这是新课改带来的喜人变化。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对校本课程内涵有较高的认识,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提高学校知名度,改变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最终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搭建平台。但仍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开设校本课程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某种程度上还会“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因此,对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学校虽然开发实施了校本课程,但课程开发的功利性过强,为了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目标要求,简单照搬他校的课程,套用他校的经验,而不是考虑如何发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但在开发过程中却没有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的实际,只是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角度考虑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内容,致使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科类拓展为主,开发课程单一;一些教师表现出课程参与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发展,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作用十分有限。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加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应该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攻坚工作。课程开发能力既包括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的能力,也包括教师编制校本课程的能力。目前,教师的课程工具意识很强,他们认为新课程就是新教材,教学才是课程的核心。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多样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更能针对社区、学生的差异性,有助于社区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程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又不是局限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它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教师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的实践来了解校本课程,并在设计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提升课程意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增加学校发展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参与,促进课程走向民主。

(二)确立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彰显学校特色

在高中阶段,创办特色学校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均衡教育、优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学校的内涵和文化品性应该是其灵魂和核心。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鼓励高中学校“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因此,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探索个性化、特色化办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过程。

在很多高中对特色、多样化还无从下手甚至充满质疑时,河北省宣化一中的特色课程的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学校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如通用技术课程与当地企业联合开设,通过常态化的实践学习,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通过简单的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实施校本课程常态化、开展校本课程开放日活动、实行校本课走班制等尝试。薛桂凤老师开发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创新实验》中《利用粉笔改进五则高中化学演示实验》一课,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化学实验创新比赛荣获一等奖;心理主题活动、书法、地域文化概览、走进名著、诗歌中的地理知识、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式学习、数码摄影技巧等校本课程都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目前已经印刷成册并已投入校本课程开放日活动的试验校本教材27种,有5种校本教材已经公开出版。一个个鲜活的主题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更激发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使学校摆脱了“千校一面”的窘境。

一位校长说过“教师教的改变和学生学的改变是特色高中转型的关键点。学校多样化、特色化的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反过来再看高考,不过是一件简单的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课程的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各级教研机构要切实研究校本课程,加强引领,采取先推进后规范或分步推进的方式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工作性质决定了各级教研人员既对基层学校和教师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可以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但长久以来,教研人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帮助教师如何教学,并没有真正关注课程。调研发现,我省一些高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于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很强的积极性,并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开发出一系列校本课程,如石家庄一中的《校园文化教育》《热土风流》《体悟生命》,邯郸春光中学的《峰峰乡土文化》,保定三中的《历史上的女数学家》《宝石鉴定》《文字溯源》,衡水中学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有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科技探究类、学科知识拓展类、生活技能类、传统文化类、生命教育类等8大类95门课程,如《大学专业与职业介绍》《走近衡水湖》等等。各级教研机构的教研人员应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和把握校本课程的内涵,逐步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明确省、市、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中的不同职责;同时加强对当地校本课程的研究,积极支持和引导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可选择部分学校作为试点,分层推进,同时组织校际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再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确定共性问题,提出管理意见,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各学校的办学特色,最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实现教育公平。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的督导检查,促进校本课程的落实

通过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可以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零散走向整体,从个别经验走向系统规范。建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如校本课程的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议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评比制度、校本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等。

第8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职;体育;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概念最先由菲吕马克等人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会议”上提出来。当时是这样给它下定义的: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

体育的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落实国家体育课程的前提下,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的有特色的课程,可以有以下三层含义:

(1)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基础上,利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本校体育资源自主开发;

(2)必须是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个体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体育课程开发;

(3)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治学思想、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二、中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一) 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有利于办成特色学校。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单一的国家体育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生的教育需求。根据不同学校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则能真正利用学校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让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达成体育课让学生得到快乐、得到健康的课程目标。如山区的孩子可以增加“爬山”“攀岩”项目,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北方的学校可在冬季增加“溜冰”体育项目,丰富体育课的内容。

另外,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还有利于办成特色学校。如我校每年一次的体育文化艺术节,其中的体育竞技项目,很多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而这一活动也成了我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都吸引不少兄弟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二)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要以学校体育教师为开发主体,因此,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就是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过程。另外,因为充分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体育课程的最终受益对象是学生,有利于本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为学生提拱更多的选择,所以更能实现因材施教。当学生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时,他们能更加认真投入、积极参与,从而达到体育课健康、快乐的目标。

(三) 有利于突出职教特点开发实用性的中职体育课程。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毕业后都工作于生产第一线,因此,结合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操作姿势、操作动作、操作活动的性质等开发校本课程将能有效缓解他们职业病的形成,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如针对我校女生较多的特点,体育课增加有氧体操、健美操、瑜伽等课程,不仅迎合女生的时尚需求,更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四)除有利于地方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地方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比如潮汕地区就有“英歌舞”“南枝拳”等地方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优势是:既有群众基础便于开展,学生也乐于参与。这样不仅学生得到了锻炼,传统文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五) 有利于中职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中职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合理地开发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有更多切合自身实际的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学生也更愿意主动投入到某项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中去。这样便能实现从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的接轨,为他们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 主要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课仍是各级各类学校不被足够重视的学科。中职学校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体育课同样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来说人们更关注的是专业实操课和招生人数、就业率,而体育课则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样就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和水平都比较滞后。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缺少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虽然中职学校较一般中小学来说有更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体育课程可供开发的资源相对来说较其它课程丰富,课时也能得到保证,但体育教师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比如对课程的选择、改编、整合等方面的水平都有待提高。

(二) 解决对策。

1.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必要的支持。

(1)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多和兄弟学校交流取经,汲取他人之长,送体育教师到高等学府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职业素养。

(2)增配体育设施创设良好的体育环境。中职体育是课改的前沿阵地,地方教育部门应适当加大体育设施的配置,为体育课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 中职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1)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学生健康发展的服务者、指导者。

(2)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鲜明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3)要具有创新能力,有能力设计独到、新颖的教学活动。

3. 充分挖掘体育校本课程资源。

(1)新兴项目的挖掘。当今社会,大家都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一些体育的新兴项目应运而生,层出不穷,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现有条件及社区影响,逐渐把它们加入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选择范围,如有氧体操、瑜伽等。

(2)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传统的、民族的体育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既有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如踢毽子、跳绳、太极拳等都可引进现代课堂,以此补充校本教学资源,同时也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在揭阳市“万人太极拳”表演的活动中,我校选派了800名学生参加此项活动,指导教师准备充分,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训练,整个过程就是一次校本课程的演练,效果很好,在全校形成一股“太极风”。

(3)对体育人力资源的挖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发挥体育特长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请他们作示范、当辅导员等。在组织800名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校就挑选了三十名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各带小组进行比赛训练,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取得不错的效果。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是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一件好事,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体育课程改进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持之以恒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9篇: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西南地区 中小学

一、 调查目的

当前,我国有关的课程政策已经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并且在制度上予以了保证,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缺乏课程开发的经验,因此,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切实推进。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四川、重庆、云南及贵州四个省(直辖市)中进行随机抽取样本,参加调查的对象是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实践的中小学。共有重庆20所中学和20所小学的400人,四川10所中学和10所小学的200人,云南10所中学和10所小学的200人,贵州5所中学和5所小学的100人。样本的抽取在保证代表性的前提下,也考虑了操作的可行性,故样本的大小在四个省市中有所差异。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问卷,是根据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对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校本课程的特色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办法等方面来编制有关问题,在试测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主要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经验和问题,在单项及多项选择题中设有开放式选项。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参加我校校本课程培训的领导及教师为访谈对象,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委托他们将问卷发放给他们各自学校的教师填写且给予寄回,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7份,回收率为90.78%。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意义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内涵

调查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及不够全面,43.1%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或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有26.6%的教师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还有18.4%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来的一项工作。

2.校本课程的价值

82.1%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79.6%的教师认为可以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观念; 75.8%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38.7%的教师认为是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有93.9%的教师表示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只有3.4%和3.7% 的人表示没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和不清楚。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

调查结果表明,有43.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由教研组或年级组开发,28.3%的教师认为是由教师自主开发,21.3%的教师认为是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开发,也有6.5%的教师认为是专家学者开发。

以上问题反映出一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的重要价值,因此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开发主体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

(二)教师对校本课程特色及质量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特色

调查发现,有93.3%的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就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有4.3%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是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校本课程,只有2.3%的教师认为不清楚。

2.形成校本课程特色的条件

有90.8%的教师认为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74.1%的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传统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4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悠久的历史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46.1%的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声誉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

3.校本课程特色应如何体现

有81.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77.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76.1%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63.3%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目标上;1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应体现在课程的名称上。

4.成熟的校本课程应具备的特征

有 9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要有明确的目标;86.4%的教师认为有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76.4%的教师认为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67.3%的教师认为有固定的任课教师和教学时间;63.2%的教师认为有确定的名称。

5.好的校本课程应该具备的特征

有90.1%的教师认为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好的校本课程;85.4%的教师认为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该课程的教学是好的校本课程; 68.4%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家长和社区人士的支持;45.8%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专家的认可;29.1%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学校领导满意。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大多数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性,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整体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考了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体现出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数教师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看作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指标,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而凸显校本课程特色的关键在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

1.参与者

关于所在学校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成员的调查表明,有93.9%的人回答有教师;84.3%的人表示有学校领导;39.2%的人回答有专家学者;36.6%的人指出有家长和社区人士。

2.管理者

通常,学校主管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主要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调查发现,选择校长或副校长为校本课程管理者的人占全部问卷人的48.3%,选教科室主任的占23.0%,选教导主任的占20.6%,选学科带头人的占8.1%。

3.对自身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估计

对自身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估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把握度及自信的表现。调查表明,有66.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有21.1%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也有13.0%的教师对自身能力于开发校本课程不清楚。

4.开发校本课程所做的准备工作

调查表明,76.9%的人表示所在学校调查了本校的课程资源;66.2%的人表示本校开展了掌握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工作;63.6%的人表示本校分析了学校在本社区的地位和作用;58.4%的人表示本校进行了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工作。

另外,83.1%的人表示本校开展了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工作, 62.7%的人表示本校接受了专家学者的培训或辅导,55%的人表示本校征求了同行的意见;44.7%的指出本校征求了家长的意见。

5.课程资源的利用

调查发现,72.8%的人指出所在学校利用了本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 66.8%的人指出本校利用了当地的文化设施;66.1%的人指出本校在利用课程资源时注重学校的历史传统;65.3%的人指出本校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设施。

6.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

调查发现, 84.8%的人表示所在学校安排了教研组或课题组研究;62.3%的人表示本校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了专门的教师、时间、地点等;57.6%的人表示本校要求教师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教学,53%的人表示本校安排了领导同行的听课。

在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上,有48.1%的教师选择每周安排1课时,26.7%的教师选择每周2课时,8.1%的教师选择每周3课时或3课时以上。

7.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困难,76.5%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64.1%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关的资料;62.8%的教师认为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50.1%的教师认为缺乏规范的评价。

分析困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 83.4%的教师认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经费的缺乏;70.4%的教师认为缺乏专家的指导。4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能力有限;15.4%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14.8%的教师认为是家长不支持;

8.开发校本课程面临问题的解决途径

76.3%的人回答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解决;75.6%的人认为教师相互研讨解决;69.5%的人回答向专家咨询解决;63.8%的人回答是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解决。

9.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监控

调查表明,有72.5%的人表示所在学校为开发或完善校本课程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有49.6%的人指出本校通过现场课等方式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展示;49.3%的人表示本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的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料;41.9%的人表示本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37.9%人的表示本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

另外,对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考查,有75.4%的人指出所在学校采取了检查教师的教案及相关资料的方式;73.6%的人表示本校采取了任课者说课、专家或同行评课的方式;52%的人指出本校征求了学生的意见;45.8%的人认为所在学校是聘请专家学者予以评估。

10.校本课程的评价

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有36.8%的人表示本校组织专家、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已开发的课程进行了评价,42.5%的人表示学校还没有进行相关工作,20.7%的人表示对此事不清楚。

调查发现,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基本上以一线教师为开发主体。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表现为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和明确的负责人,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开展了课程资源调查、校情分析、学生兴趣调查、专家培训等相关准备工作,注意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并通过检查书面材料、征求学生的意见、请专家学者评估等形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监控。同时,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都能够将校本课程付诸实施,一般保证每周1-2课时作为实施校本课程的专门时间,安排了专门的教师,并有教研室或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和听课评课活动。但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少学校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专家指导不够等困难,其中部分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可能导致教师被动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实施不能深入进行、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有限等问题。

四、讨论与建议

(一) 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访谈中发现,真正尝到开发校本课程“甜头”的学校不多,还是有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校本课程。其原因既有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其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表现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鉴于学校工作头绪多、各项工作彼此分离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实际情况,以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将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作教师培训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 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校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等差异而决定的。

首先,明确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通常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的现实需求、学校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学校举办人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等而确定的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既有与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又有适合于本校实际且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为“圭臬”,努力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体现并实现学校办学宗旨。

其次,资源与优势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开发什么和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认清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

再次,特色资源的开发。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如重庆市某小学,因毗邻本地的一个气象站,多年来坚持开展名为 “红领巾气象哨”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采集一些气象知识,进而了解气象科技,逐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基于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传统,该小学开发出独特的名为《气象与生活》的校本课程。

最后,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评价措施的完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估制度来予以保障。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与监督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监督,明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责权意识。如重庆市北碚区设立由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专家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的课程审议委员会,专门审议评估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引导学校开发出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要保证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学校围绕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常规的自我评价工作,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

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重视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追求与打造,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效实现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可分为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可分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但是,目前这种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多数学校忽略了同伴教师、教师自我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形成果,即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产品──“文本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等,而忽略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查等。

要克服以上不足,首先应该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多样性的原则。这就需要在评价过程中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

其次,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一是关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要进行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等。例如,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参与程度,了解教师的知识能力能否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发展,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步骤是否完整和规范等等。二是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否满足,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体验与收获等。

再次,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分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崔允氵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