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抽象思维如何提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抽象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相对于理科生来说,物理是高考升学的必考科目,目前,我国素质教育虽然被逐渐推广,但是考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学生学习物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伴随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从抽象型转变为经验型,逐渐发展并成熟,在此之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进入一个瓶颈时期,想要继续发展就会一定难度.高一初始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阶段.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来看,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来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而学习是需要老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进行知识传授以及行为指导的课堂活动,其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影响,实质上是老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其中,量变主要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变则是在学生量变的基础上使得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举措
1.完善教学计划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对物理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不断发展和完善,构建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体系.老师需要根据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将物理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整合,并将物理的历史起源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与此同时,需要将物理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实验原理的同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老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物理习题,加强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印象和了解,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除此之外,需要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做到举一反三.
2.利用多媒体设备
高中生正在处于升学压力较大的阶段,因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等现象.老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紧抓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多媒体设备积极运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HJ1.65mm]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老师讲授离心运动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奥运会中我国著名链球运动员比赛时的场景,并引出本堂课的问题:链球在离开运动员手中后继续做什么运动?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思考和研究,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加强实践与理论相融合
从实际生活中走向物理课程的学习,这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物理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老师可以在具体教学中,为学生创建符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增强自身抽象思维能力的感性教材,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通过上述离心运动出发,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实际生活中洗衣机的脱水原理、关于棉花糖的制作原理等,内筒与洗衣机的脱水原理相似,在里面加如白砂糖,通过加热使得糖融化成汁.内筒的高速旋转,融化的糖汁就做离心运动,从内筒的小孔洒落出去,以丝状到达温度较低的外筒,并迅速冷却凝固,变成我们口中美味的棉花糖.其运作原理如图1所示.
伴随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学趋势,需要物理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同时,需要将物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以达到培养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4.布置相应的物理题目
一、通过高中物理教材,切实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让学生构建物理的知识结构和框架
物理知识框架包括力学、电磁学、声学、光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等全部的高中物理知识,在每一个小框架里,含有每一部分知识向对应的实验部分。另外,教师应善于通过这些实验来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研究有时往往会超出学生正常逻辑思维的范围,特别是近代物理学中的实验,越来越抽象。再加上高中实验器材有限,学生又缺乏理论的误差分析,往往不大重视实验中的原理及数据的误差,而只重视实验的操作上,这种不严谨的实验态度对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把实验的重点放在实验的操作与观察上,而应把实验的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原理、数据处理上,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概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物理课本中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概念是基础,就去忽略它。概念真正意义上不仅仅是物理这门学科的基本要素,更是支撑起整个高中物理框架的节点,宛如物理学习中思维的“根部”。另外,问题的解决能力实际上就是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它在整个物理知识框架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宛如物理学习中的“枝叶”。通过一定的调查统计得知,学生对于通过自然中的现象和实验总结出的原理及规律,往往具有很好的吸收能力;而对于运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去解决物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则相对较难。这大概因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低,加之其又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定的问题。
3.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对物理学史的讲解,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史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正常逻辑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并且,其结构往往随着一些物理思想和概念的理解程度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选取物理学中的某一部分知识来向学生进行介绍它的发展,如教师可以选取电学的知识进行讲解。从“磁生电”的产生讲起,一直讲到当达而又丰富的电学知识。在为学生介绍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改善以往的物理教学方法,使之更加适合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打造一个适合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课堂环境。在这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发展自己的思维,使之不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因为在物理学习中,任何思维模式的基础都是直觉思维,因为任何物理现象只有先通过直觉思维的处理,才能跨越到其他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培养抽象逻辑思维的同时,一定要先注重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二是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习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及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与方向性,以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让学生按照思维方式的规律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概述准确、推理恰当、判断合理,进而创造出更为深刻的思维方式。
三是学会灵活运用物理概念、规律,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每一门学科都是由概念、规律、方法组成的。物理学科更是这样,物理中的概念及规律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能体现物理现象的实质,并且物理规律使各物理量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如果仅单独地死背物理概念,脱离物理中的规律,最后在表面上记住了概念,但当去使用这些单独的概念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注重对概念及规律的综合记忆,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规律来理解、记忆物理概念,或可以通过概念来掌握物理规律。这种综合记忆方法,会使学生的记忆效果更好,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去运用这些概念与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说,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可以组成一个独立的结合体,并逐渐形成一种不断变化的独特的逻辑结构。人们的思维逻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反应。其次,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的功能,但不仅仅等于各独立结构功能的相加之和,因为各孤立结构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它们的互相联系间,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功能。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可行的,还是有可能控制的。
【关键词】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教学;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并接受电子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生产劳动中运用电子技术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今,随着生源数的不断下降。原本生源素质就较差的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的分数也显逐年下降的趋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年下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差。为此,在电子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内含和关系
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定义。抽象思维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进行表达,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的理解。它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联想﹑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它是数学思维的先导。
2.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均以感知作为起点。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共同基础都是客观世界,但它们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前者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反映世界,后者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以观察、理解、想象、记忆等智力心理要素为条件。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发展成熟起来的,形象思维包含着抽象思维的萌芽。两者的形成过程与思维要求不同,在从感知到思维的数量、思维形式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前者以形象为思维手段,其过程为:感性形象认识—理性形象认识—实践—反馈;后者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规范,有概念、推理、命题、证明等抽象思维形式。
所以,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不近相同,但密不可分。它们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在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在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在电子课程当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电子课程以数学计算为方法,以中学物理电学知识为基础,以概念、定理、公式为知识点,以电路图形代替实物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抽象思维能力去分析、推算电路,求出相关电流电压值;学会应用形象思维能力分析电路图形,形成直观表象,进而形成数量关系和计算等式。
2.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其基本形式,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电子课程当中任何电路定理、公式、计算都要用抽象思维进行表达,因此它是最重要的并且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其基本形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电子课程中电路图形的感知,空间观念和数量关系的形成,在头脑中反映出正确形象或表征,再现想象表达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
三、全面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1.全面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职业学校教学的形式已由“传统理论讲授”转变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的目的已由“传授理论知识”转变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电子课程是工科类课程,它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电子课程目的就要掌握在生产劳动中运用电子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生源数不断下降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成绩逐年下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普遍偏低,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时看不懂电路图,不会将略微复杂的电路图简化成常见的串并联电路,更不会根据电路图和公式列出计算等式。全面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有着十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全面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探索
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呢?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反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日常教学有机的结合,应用多种方式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①用概念教学培养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概念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充分挖掘概念教学中各环节的潜能,引导学生运用抽象和形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以“电压和电位”的概念教学为例,两者的定义相似但又不同。经过抽象地向学生阐述了两者都是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后,再形象结合“高度与海拔高度”两个概念,指出“电压”好比“高度”,是一点相对于另一点的差值,“电位”好比“海拔高度”,是一点相对于绝对零点的差值。这样引导学生将抽象和形象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②以电路模型培养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电子教材中的电路图形都是电子专业教师经过多年教学总结出来的典型电路。这些电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许多电路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可以将教材或其它书本上的一些经典电路作为电路模型或模块。在分析实际电路时,往往可以将实际电路拆分成几个模型或模块来分析。
比如:电子教材中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是我们比较典型的电路,我们可以给学生总结成一个模型。而在分析讲解电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时(如下图),完全可以启发学生将电路分解成两个独立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来分析,然后再找出两个三极管的联系,发现多极放大电路电压放大系数等于两个独立放大电路电压放大系数之积,输入电阻等于第一个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路等于第二个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③重视实验教学,降低学生思维坡度。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电子教学,注重理实一体化方式,实验在教学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注重实验教学,降低学生思维坡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抽象问题时,如果能够设计一些合适的实验,可使实验结果较快地形象地显现出来,让学生从感观上获取信息,建立概念。如果实验难度高,学生无法观察到实验结果,学生既不能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还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比如:电路焊接实训中,过于复杂的电路图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根本不能将电路图转化为电路板上的实际电路。所以,实验内容应选择学生易接受,能思考的模块实验。通用电路板选用B型会比A型更快让学生连成实际电路(B型比A型简单,减少连线),而又不影响教学效果。
A型B型
④优化习题讲解,培养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在习题教学中利用比较和类比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路的串并联”知识教学中,电路的简化是关键。在这一节习题教学中,重心放在如何利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将电路简化成最简单串并联电路,让学生一眼就能辨出电路的结构,而不是将重心放在计算数值上。这样既可成功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完成教学任务。
实践证明,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在学习电子课程中成绩都较好。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整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更好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摘要】古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单单的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现实意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来培养、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问题。文中通过解读抽象思维的含义,来阐述在古诗词知识教学、篇章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培养;抽象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通过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学习思维方式。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本质和意义
1.1抽象思维的含义
抽象思维就是凭借概念进行的思维, 也可称为逻辑思维,包含形式和辩证两种逻辑思维。其中抽象思维的初级形态是形式逻辑思维,高级形态是辩证逻辑思维,初级形态强调反对事物的自相矛盾,高级形态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抽象思维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决定着抽象思维可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形成知识的概念、理论、体系必要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系统、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方式。
1.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共同要求,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融入逻辑思维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有效地教学效果。而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可塑性强的阶段,通过具有逻辑思维方式的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对个人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古诗词知识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培养
2.1归类技能的培养
知识的识记要靠系统的归纳分类,这样才能记得牢固、准确。对高中古诗词知识的总结归类,是掌握古诗词知识点的基本方法,高中古诗词主要包括时代背景、抒情方式、叙述手段等不同方面的知识,适当引导学生使用归类的方法学习知识,是实现古诗词教学高效性的必要手段。在古诗文学习中,词句的积累是教学中的重点,掌握词句含义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运用归类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词句的类别、含义,从而高效的掌握古诗词中的词句知识。高中语文课程中选取的古诗词,都是蕴含着大量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从内容分析,有忠贞报国的,有忧国忧民的,有写景抒情的,有壮志未酬的,从题材类型分析,有豪放、婉约、边塞之分,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根据内容的不同、题材类型的不同,进行归类学习,这样的归类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把同一类的古诗词进行结合、整理、分析,更方便知识的记忆,古诗词的意境学生也能强化掌握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归类技能,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2运用抽象法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的教学知识,在历史演变中,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但与当今学生普遍接触的现代诗歌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为了实现古诗词知识的活学活用,应当采取具体和抽象的讲解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突破古诗词简短的限制,结合知识内容、时代背景更好地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的意义。通过运用抽象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很好的为学生讲解更多与诗词有关的意象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3.古诗词全文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培养
3.1古诗词语言的抽象思维
古诗词的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与古人思想,与现代的语言环境有着较大的区别,合理的分析、概括古诗词的语言意境,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透过分析来看到更广、更多的语言环境,融入逻辑思维,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更具现实性、拓展性。
3.2古诗词结构的抽象思维
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会随着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进行不同的难度改变,高中阶段选取的古诗词更具有教学难度,这就教师要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分析古诗词的结构,从而了解句式的变与不变,了解诗词结构的逻辑性。通过具有抽象思维方式的古诗词教学,可以使诗词更有条理性,诗词的意境可以如身临其境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印象,使学生能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4.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选取的古诗词,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优化古诗词教学,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学生思维进步的要求。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以后人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拥有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系统、演绎、归纳的思维方式,对以后学习、研究、成长都有着很大的利好作用。
参考文献
[1]任皎雪.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常洁.高中古诗词教学之意境挖掘[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课程差异 方法差异 教学措施
初中毕业学生升入高中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存在着差异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处理好这些差异,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衔接,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手段。
一、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 课程要求的差异: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中大多数多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比例关系的运用;高中物理课程,大部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的,甚至相对复杂的定量计算。
1.知识呈现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的呈现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的知识的呈现,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问题研究的实验不再是以直观直接得结论,而需要在实验基础上,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结论。
2.初中课程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归因的逻辑关系;高中课程的问题的归因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且是以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分析问题时还需较多使用假设、判断的推理逻辑手段。
3.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运用数学工具的要求不高,主要使用算术、代数方法;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使用数学工具提高到了需大量使用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图像、向量(即矢量)运算、极值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上。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在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简单问题”的“简单理解”上;高中物理的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要求学生要能(把课本作为工具)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逻辑分析,学会寻找知识点的“连续性”关系。
2.初中物理知识的简单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较多运用记忆方法掌握知识,对理解、分析方法使用的程度要求不高;高中物理知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以理解、分析、归纳为主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同时,还需“形成物理学思想”,寻找物理课学习的门路。
3.高中物理习题的求解,要求学生在数学工具使用上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物理问题,学会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实现大量定量分析的自如化。
二、克服差异的教学措施
加强新旧知识同化,顺利实现学生升级学习的过渡: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无论是教材理解方面、思维活动方面、研究物理的方法方面、完成作业应用的手段方面等,与初中阶段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在备课时就应该认真思考初中物理课程与高中物理课程的差异,切实了解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仔细琢磨高中课程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课程曾研究过的相关问题,在语言、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让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减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困难。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早入门:
针对高中课程的知识呈现多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能从教师的课堂引导中,快速形成抽象思维习惯,形成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早入高中课程学习的门道。例如:高一年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关于加速度的教学中,对加速度概念的确定,采取引导学生分析此运动现象的特点(轨迹是直线,速度均匀变化),寻找速度变化量,寻找速度变化有快慢的规律,归纳出a=Δv/t的物理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a”的定义的要素,充分理解“a”的意义。实现从现象特点规律“知识点”的抽象概括。
加强演示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增加演示实验,并且要注意对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进行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处理,让学生能够从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学会研究,尤其要学会对有形的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并能归纳结论,形成研究习惯,培养研究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在课堂演示中,可着重引导学生充当研究者,教师扮演工具操作人员,从实验读取数据绘制图形寻找物理量的数学关系得出公式的程序实施过程中,把研究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充当“引路人”,让学生来完成研究,得出结果。使学生从研究中产生兴趣,形成研究习惯,训练研究能力。
化整为零,消化知识硬块:
针对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硬块”的现象,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消化那些在思维上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硬块。具体采用编制一些小型的、概念性强、不需要什么计算又针对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训练题,把抽象思维具体化,把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分割成数个简单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差异。化硬块为软块。如: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对刚进高一的学生就是一个知识硬块。对这一知识采用“正交分解法”来处理,化互成角度为同一直线的力的合成,再转成互成90度的力的合成。对学生来说就易于接受。
上好习题课,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高中学生,尤其是刚进高一的学生,不会做题目的现象较为突出。上好习题课就成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习题课教学中应该着重讲思路、讲方法。告诉学生“我的思维过程――寻找问题现象、分析问题特点、归纳已知条件、确定所用知识、建立解题模型(方程或图形等)、完成具体运算。”让学生明白解题的根据是什么?怎样联想?如何推算?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如何进行判断等分析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以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利用好教材工具,加强教材阅读辅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的新挑战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与2001年版相比,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和全面. 其中对数学的定义中,提出数学是“作为对于客观抽象概况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其中还特别提出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 挑战一:如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众所周知,幼儿园阶段,学生建立的数字概念和数量关系主要是借助实物(手指或代表数字的各种图片). 而到了小学阶段,他们需要突破两位数加减法,理解十进制、乘法和除法等用抽象符号而非实物代表的数量关系,从“客观”走向 “抽象概况”,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建立实物之外抽象符号的数学意义. 如何使小学生顺利从幼儿园阶段的“以形代数”教学过渡到“数形结合”阶段――不借助实物,建立抽象的数的概念、明白数量关系;同时理解“形”的数学含义?这给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实践带来很大挑战.
2. 挑战二: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和幼儿园阶段的第二个很大的不同是理解形状的数字含义,也即几何的基本概念:形状的数量单位,如毫米、厘米、米等概念,角的度数、面积,等等. 在幼儿园阶段,形状只有一个意义,就是帮助他们数数、做简单的加减法. 而在小学阶段,他们则需要更加精细地知觉和量度形状的具体区别,并用数字和数量单位表达出来. 如何帮助小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不同“形”的属性规律,以及背后的数字含义,并有效运用在生活中,形成良好数学习惯,是小学数学的巨大挑战.
二、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展互动实践,应对小学数学新挑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其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最后,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有效表现抽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媒体(教材、黑板、粉笔)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较多地局限在抽象的经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可提供丰富的观察经验.
案例一 信息技术在互动实践课程应用,丰富了学生观察体验和做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例如,在新教标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什么是面积》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对面积的讨论往往有些抽象. 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图形进行生动展示和比较,通过对图形面积以及面积切分的计算机模拟演示,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真实物体的面积图片展示,同时借助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同形状的面积,使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的了解更为直观. 就这一课堂案例而言,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做的经验”) ,多媒体教学(“观察的经验”) ,到最后通过概括、总结,抽象出基本的概念,完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案例二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计算图形的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图形的周长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二个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接着把这些图形打开成一条线段,分割成了哪些相等的部分共有几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些部分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为原来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些图形的打开成一条线段长度与原来的图形长度是完全相等的. 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从而导出求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使得这堂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预示着“板书课变成实践课”趋势的到来. 尤其对于较少涉及“实践课”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师而言,正是把数学课变成学生体验式的互动实践课的契机.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围绕关键的小学数学的数形结合挑战,制作出最适合小学生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数学思维的过程. 当教师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工具,就可以把课堂适度地“让”给学生,更好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张林琴.“数形结合”思想的解读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年第10A期.
关键词:抽象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教师
所谓抽象思维指的就是和抽象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渗透进抽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原理及概念的获得,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原理本质及概念的掌握及理解。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分析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逐步的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进行转变,所以其依赖于感性和直接的经验。总结起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有下面几点:
1.数学思维逐渐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进行过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思维具有可逆性及守恒性,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并且正由着形象具体的思维向着抽象性的思维进行过渡,这一过渡期一般是在10-11q的时候。
2.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发展性:学生的具体思维向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时间大约是在三年级的时候,而四年级的学生会进入到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并且开始向着代数运算水平发展,数学思维发展中每个时期都有显著的变化,并且一直处于发展中。
3.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灵活性、严密性及情境性,其中灵活性表现在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数量在增加,情境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要在一定的生活情境或者是数学情境中进行,自觉性、深刻性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检测、观察及调节。数学思维的严密性表现在学生注重直观性的感觉,注重合情合理的推理。例如在奥数的学习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思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抽象思维的过程
1.教师在教学重要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尽量的运用形象思维去引发出抽象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丰富化,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例如在讲解“火车过桥”知识的时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有效的理解这一问题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身边的才来哦,将讲台当作桥,将粉笔盒当成火车,演示火车过桥的过程,演示后学生就可以看到“从车头上桥到最后的车尾彻底的离开桥”才是真正的“火车过桥”。然后接着教师会继续进行火车过桥行程的讲解,因为有利上面的演示,学生就能够自己抽象出火车过桥的行程等于桥的长度加上火车车身的长度,这就是一个直观的演示到最后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在直观中渗透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去构建知识和理解知识。
2.教师要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当中的抽象思维。
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抽象思维,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哪些教学内容当中涉及到抽象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的设计教学。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比大小”的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图画是比较混乱的,于是教师会先要求学生进行分类,将同类进行归类,然后在计算每组物质的数量,在进行大小的比较,从而引出“>”“
3.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学习素材进行研究,挖掘抽象思想渗透资源。
《标准》建议,“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常常依赖于具体的学习素材,第一学段学生尤其如此。小学数学教材中所选择的学习素材也往往是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现实,但这些生活现实只是“举例”,只是数学知识载体,是数学学习的“桥梁”,教材选择这些生活现实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这些“例子”引领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例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而这些数学知识要通过“抽象”才能获得,因而要求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学习素材进行研究、挖掘,即从这些具体的学习素材中要抽象出那些学生要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如何让学生感悟到抽象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以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认数》单元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分析为例,从课题中我们已明白,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认“数(自然数)”,而这些“数”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中抽象产生。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教师节快乐”节日现场为主题图,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数数)为支撑,学生边数数(数气球个数)边抽象出自然数 1、2、3、4、5……由于单一的数学现实不足以完成抽象思想的形成过程,况且学生的思维也会因“单一”而“定势”,鉴于此,教材又在配套练习中选编了不同个数的黄瓜、辣椒、红萝卜、菠萝、草莓、香蕉、梨、树、花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进一步抽象概况出数字 1、2、3、4、5……的数学模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抽象出的数来说说这些数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数量,以此再把“纯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也因此隐约体悟到抽象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4.教师注要重抽象思维渗透的逐步性。
首先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得具体思维转化成为抽象的思维。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加法教学中,当学生进行了凑十操作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回到抽象算法当中,例如要算出“9+?”学生就需要知道9加上几可以得到10?然后再将第二个数分解,最后需要计算的就是“9+1+?”的运算。
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概括及抽象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有这样的一类题型:“有一匹布,如果上上衣的话能够做20件,如果只做裤子的话可以做30条,那么这批布如果做成套的衣服,共可以做几套?”“班级的学习委员为班级采购学习用品,如果他买铅笔的话可以买24知支,如果买本的话可以买15本,如果他一进门就买了10支铅笔,那么余下的钱学习委员能够买多少个本?”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抽象成为工程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将问题熟悉化,引导学生采用抽象的方式来解决。
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的抽象过程,但是还需要注意该阶段的学生思维仍旧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要想保证渗透效果就需要教学重要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当中的抽象思维、注重渗透的逐步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如何对跨世纪的人才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了解学生的特点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对象、生动活泼的形式、色彩鲜艳的目标、新奇动人的事物等非常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过程的活动教具,有更浓厚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通过眼看、口说、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9加几”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操作示范直观感知。出示一个可以让学生明显看出有10个空格的纸盒,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再一个一个地往盒内放9个乒乓球,盒外2个乒乓球,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怎样算?谁能到前面来摆一摆乒乓球,说一说移动乒乓球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启发帮助,把盒外的1个乒乓球放入盒内,凑成了10,盒外还剩1个乒乓球,一共是11个乒乓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凑十法”。
2.动手操作,巩固动作思维。指导学生在画有10个方格的纸片上先摆上9根小棒,再拿出3根摆在桌上,求一共有几根小棒?怎样列式?怎样移动小棒?为什么拿桌上的1根放在方格纸片中?说说“9+3”怎样算?学生自己动手摆,想想“9+7”得多少?使进一步感知“凑十法”。
3.操作明理,强化形象思维。让学生看算式先摆后算,然后说说“9+4、9+8”的推理和运算过程,使学生加深理解“凑十法”。
4.理解算理,形成抽象思维。让学生想一想“9+5、9+6、9+9”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凑十法”计算“9加几”要想“9加1”把第二个数分成1和几,9加1得10,10加几得十几,至此完成了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学习能力。
二、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1.把式题口述成文字题式应用题
如:“26-12=?”可以口述成文字题。(1)26比12多多少?(2)12比26少多少?(3)被减数是26,减数是12,差是多少?(4)比26少12的数是多少?(5)一个数比26少12,这个数是多少?(6)一个数与12的和是26,这个数是多少?也可以口述成应用题。(1)红花有26朵,黄花有12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2)白兔有26只,灰兔有12只,灰兔比白兔少几只?(3)有26个苹果,苹果比梨多12个,那么梨有多少个呢?(4)商店有26个书包,卖出一些后,还剩12个,卖出多少个?等等,这样通过语言叙述,既弄清了题意,理清了数量关系,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2.口述运算过程及算理
如:(1)“15-8=?”引导学生口述:“因为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2)“河里有25只鸭,鹅比鸭少7只,河里有鹅多少只?”引导学生口述:因为鸭子只数多,所以把鸭子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鹅的只数一样多,一部分是比鹅多的7只,从鸭子只数里去掉比鹅多的7只,剩下的就是与鹅同样多的只数,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思路,既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加强口算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天天练,课课练
口算常用于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者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设计制作形式多样的口算卡片。如:填数、组合、分解等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游戏,加强口算训练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形式运算;抽象思维;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其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是十分不同的。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与其他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相比,有着其特殊的心智(心理与认知)结构。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初中生心智结构的基础上,不但能顺利地开展数学教学,而且能通过适当的数学教学设计,促进初中生心智能力的成长和成熟。
一、教育与青少年心智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教育要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其认知特质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是否尊重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其认知特质。在青少年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其心理发育特征和认知特质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有一定的把握,把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的好坏。实验证明,在青少年某种心理发展特征即将出现的前一段时间,引导和启发的效果最好。所以,这就对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但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而且要对他们的心智能力形成适度挑战,这样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促进青少年心智能力的发展。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心智能力状况不仅仅是如何适应的问题,而且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和引导的问题。
2.教育促进初中生心智发展的功能
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促进他们心智能力的发展。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阐释了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心智发展的问题。“最近发展区”指的是一种人类心理发展的差异,即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所达到的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同在没有成人帮助下相比较,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个差异实际上就是由教育带来的发展,被称为“人为的发展”。所谓“人为的发展”,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价值所在,它证明了教师在学生的心智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任何助力的过程,而教师的辅助能够对学生的已有心智能力提出一定的挑战,并引导他们积极寻找应对挑战的方式。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心智能力迈向更高的台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其认知特质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按照主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知运动方式来认知外界,协调并适应外部环境;在前运算阶段(2~6岁、7岁),儿童开始具有表象思维的能力,并能够使用符号;在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2岁)儿童能够获得稳定的概念,可以进行一定的逻辑运算,具有了可逆性思维;在形式运算阶段(11岁、12~14岁、15岁),青少年的思维能够摆脱具体内容,提出假设,借助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11岁、12~14岁、15岁,基本上就是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也就是说,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心智水平,基本上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思维在脱离对具体事物感知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抽象的形式推理。当然,这种抽象能力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即还处于“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经验型抽象思维”是相对于“理论型抽象思维”而言的,是抽象思维中相对较低阶段的思维能力,它更多地依赖于形象思维的支撑。
2.初中生心理发展所处阶段及其认知特质
既然初中生基本处在“形式运算阶段”,那么这个阶段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况呢?皮亚杰引用现代代数中的“四变换群”和“格”的逻辑结构,刻画了“形式运算”图式。所谓四变换群(INRCgroup),指的是一种整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四个基本变换:正面或肯定、反面或否定、相互、相关。每一个正面运算,从分类上必对应逆反运算。四变换群可以穷尽命题的各种关系。所谓格(lattice),就是在四个变换群的基础上,通过集合论(settheory)的“并集”(A并B)和“交集”(A或B)而组合起来的命题组合系统。对于11~15岁的青少年来说,虽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变换组合系统,但他们已经能够运用组合、包含、比例、排除等形式运算结构来解决所面临的逻辑课题了。青少年(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非常快,他们的抽象思维逐步处于优势地位。当然,这里的“优势”,并不是说初中生只有抽象思维,而是说在思维的具体成分和抽象成分的统一关系中,抽象成分日益占主要地位,与此同时,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具体思维也会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改造。但少年期(初中生)和青年初期(高中生)的思维还是有所区别的。在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尚处于经验型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则处于理论型阶段,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抽象的理论来分析各种具体事实了,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三、针对初中生心理发展阶段及其认知特质的初中数学教学
1.初中数学教学的双重任务
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与认知特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初中生的心理,在教材选择、课堂设计和授课方式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有的放矢,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的心智能力朝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是双重的,不但要在尊重学生心智能力的基础上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导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
2.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