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遗传学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蒙医;传统疗术;现代医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56-01
1 理论体系
蒙医药学是在蒙古民族传统的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长期的临床经验,借鉴了古印度医学、藏医学的部分基础医学理论及汉方医学的哲学思想,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为指导,逐渐形成的相对独立的蒙民族医学。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重视从宏观层面上动态地来研究人体的各种内在联系。该医学的特色是阴阳五元学说,三根、七素理论,蒙医学以病因依据把疾病总结成六基症,分析疾病的本质把疾病分为寒热症,按照入侵部位归纳为脏腑、五官、黑脉、白脉等疾病。蒙医学认为,人体发病时因为三根七素(正)在与外因(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失去了相对平衡而导致。在治疗上坚持“平衡三根”、“扶正祛邪”的原则。蒙医传统疗术是蒙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蒙医发展的现代化,蒙医传统疗术的基础及临床发展也渐趋完善,形成了一门特色的相对独立的临床学科[1]。
2 蒙医传统疗术的特色[2]
2.1 民族特色比较鲜明 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游牧、狩猎为主,主要的饮食为乳汁品、肉类、奶茶、马奶酒等。蒙医疗术就和上述的生活习惯及饮食联系在一起,还与蒙民族居住区环境、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不断地实践发展和完善直到到现在。蒙医传统疗术至所以能在游牧民族当中广为流传取决于以下几个特点:器具简陋,易于掌握;应用范围广;治疗效果快;安全系数大,副作用小。
2.2 独特的治疗原则
2.2.1 平调寒热原则 矛盾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规律,蒙医传统疗术中就有寒热相搏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这种观点在其认识自然界、研究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探索生活规律及疾病治疗等各个领域均有所体现,蒙医传统疗术中始终把“平调寒热”作为重要的治病指导原则来坚持。
2.2.2 引病外除原则 在蒙医临床上,始终坚持着引病外除的原则,以此为指导,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灵活使用拔罐、发汗、放血贴敷、缠、蒸、涂抹等传统疗法,以将病毒直接引出。其中拔罐疗法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能够直接引出病毒,使疾病得到快速治愈。在蒙医近代临床上相互配合使用拔罐、放血等疗法,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引病外除原则指导下的烙法在消除恶血和风湿病毒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疗效确切。
3 蒙医传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3]
3.1 蒙医放血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作用 蒙医放血疗法是应用特定的器具刺破沿人体表浅静脉特定的穴位,通过直接放血,使气血循环得到调整,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包括术前近行与远行准备及结扎、穴位选择、具体操作、观察血量、血色等内容。术前远行准备,是指服用三籽汤等“分离汤”,使正血和病血分离。放血疗法主要适用于血和希拉引起的热症疾病,如疫热、伤热扩散、疮疡、疖肿、黄水病等。该疗法的禁忌症主要是孕妇、产妇、浮肿、胃阳衰退等体弱寒症。蒙医认为放血疗法可以把病气和病血同时排除体外,具有泻下病血、引病出外、去腐生新、消肿止痛、干涸黄水、根治脓液等功效。
3.2 蒙医针刺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作用 蒙医针刺疗法是使用特定的针具,刺入人体特定的体表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疗法的刺激性较强,还能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还被称为火针疗法或穿刺疗法。蒙医常用的传统针具主要是金针、银针,所用穴位有110个,现代蒙医在临床用穴上也有中医的一部分穴位。蒙医针刺疗法多用于治疗赫依性疾病、不消症、巴达干性寒症、黄水症。功能抑制赫依、疏导气血运行、调理寒热、增强胃火、散积消聚破痞、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排除脓液、消肿止痛、干涸黄水、平衡阴阳、调理机体。
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讲,针刺疗法具有针灸麻醉、消炎镇痛、提高局部体表温度、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传导、修复神经损伤、通过调节神经传导负反馈的作用促进脑细胞的结构重组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面肌痉挛;还能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退行性膝关节病、中风、失语症、面神经麻痹、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劳损、末梢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总之,骨科、神经科、风湿免疫系统疾病通过针刺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3 蒙医灸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蒙医灸疗法是用艾草炷烧灼、熏熨体表的特定穴位来防治疾病一种疗法,该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对皮肤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灸疗所用的穴位据古书记载有224个,部分穴位和针刺用穴相同。该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为痞症、不消症。其禁忌症为男女生育脉道疾病、一切希拉性热症、血症、及五官疾病。蒙医灸疗法的功能有守护脏腑之门、防护脉道要隘,抑制赫依、消除黄水、增强胃火,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 蒙医传统疗术的未来发展及展望
蒙医传统疗术主要是指蒙医中的五疗法,这是蒙医治疗学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蒙医学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该疗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放血及人工药浴等,这些都属于外部疗法。这种疗法一般不用太长的疗程,且起效较快,费用比较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简单易学,对特殊的疾病还有其独到的疗效,因此,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肯定。
今后要想使蒙医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找出蒙医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并进行综合研究。现在,蒙医传统疗术在理论和临床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突出的不足,就是其所用的器具比较落后,这严重影响了蒙医传统疗术的发展。要推广研究蒙医传统疗术,需要重新应用现代的医学理论、方法对传统疗术中的指导理论及临床诊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其中有些落后或错误的理论或诊疗方法一定要予以摒弃,还要应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来研究更新提高传统疗术中所用的各种器具,使之适应现代医疗市场的形势,不断地更新换代,这样传统的疗术才能取得持久的发展,才能在医学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分册汉文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
关键词:自主;合作;遗传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9-02
21世纪生命科学方兴未艾,遗传学发展迅速。其研究范畴大幅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遗传学》是一门推理性的学科,涉及数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繁多。目前高校《遗传学》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践,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新教学态势。
一、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最初为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所采用。如今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多数西方国家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并逐步发展为一种具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体系[1]。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自主与合作的辩证统一。自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个体认识上优势的过程。合作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形成了一定的看法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流,是个体的感知能力、感知方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个体智力资源、思维能力的优势相互整合、相互开发的过程。[2]
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1.提高遗传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我们正处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适应需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而应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自主合作理念在《遗传学》教学中的贯彻,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自主合作教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该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观念,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成“我要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学”且“会学”。在课堂上把学习知识和学生的自学、归纳、阐释、论证、探究等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变知识的传授过程为知识的自我吸取过程。
2.提升《遗传学》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遗传学》是生物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而学时又十分有限。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采用,使主讲教师获得了灵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将宝贵的学时用于讲授本课程中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其他教学内容则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3]。例如在《真菌遗传分析》一章中,学生对真菌的生活史、特点、着丝粒作图都能清晰地阐述,但对于更深入的真菌连锁交换一节均表示茫然。笔者用了半小时的时间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其余一笔带过,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在该模式中,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能学会的以及和组内成员合作学习能解决的内容教师不用讲。抓住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习惯。
3.培养生物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与人文教育应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发挥、完善人性。从古今中外的成功实例看,许多科学家既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又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往往是科学与人文思维激烈碰撞的结果。为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国教育部专门成立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着力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因此,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已刻不容缓。高校生物专业历来注重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教育,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和缺乏人文素养。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遗传学》课程中的实践,为在生物专业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该模式既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素养的积淀。学生在自主合作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开展深入交流和合作,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锻炼了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使个体与集体实现了空前的互动。
三、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对生物专业来说,将自主合作教学与《遗传学》课程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分组。基于自愿的原则,学生4~5人为一组,如果自愿分组有难度,则由教师综合性别、成绩、爱好等因素进行分组,力求分组保持平衡[4]。
2.选择论题。以《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从重点和难点出发精心选择论题,如:真菌的遗传分析、核外遗传等。
3.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核心,查找资料,制作PPT,在课堂上将信息反馈给全体同学,教师和同学再对反馈的信息进行评析、扩充、矫正后,形成准确的信息,由此也可在小组间开展竞争互动,以此推动学习进程。在《真菌的遗传分析》一章中,笔者组织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分组对课程进行阐述。课前,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并制作了精美的PPT,课堂中学生兴趣盎然,互动积极,对同学阐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5]。
四、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遗传学》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遗传学》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生物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做法,难免存在些问题[6]。例如:对某些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成了台上同学的“一言堂”。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问题加分的形式,激励同学认真听讲,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当然,论题选择也值得反思。吸收学生共同确定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学生阐述和解答问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况,需要随时加以解决。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和完善。主讲教师也应夯实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紧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并在《遗传学》教学研究中有新的突破,从而更好地促进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生物专业教学中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饶兰兰,李元.合作学习法在高职院校法学教育中的研究[J].理论导报,2010,(8):59-60.
[2]陈奎.自主合作学习法探讨[J].考试周刊,2007,(06).
[3]黄晅.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4]杨立梅.许金波,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中如何管理学生[J].校长阅刊,2008,(01).
[5]李光浩.自主合作学习策略及其运用[J].文学教育,2010,(2):129.
[6]韩守宏,陈民生.自主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9,(2):66-67.
摘要:目的观察甘草酸对小鼠哮喘的防治作用及对哮喘小鼠的血清IgE和IL4的影响。 方法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观察甘草酸对小鼠哮喘模型及哮喘小鼠血清IgE和IL4影响。 结果甘草酸治疗后与哮喘组小鼠相比较小鼠肺组织的炎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 血清IgE和IL4的水平均降低。结论 甘草酸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发挥其抗支气管哮喘免疫炎症反应。
关键词:甘草酸; 支气管哮喘; 免疫调节
Effect of Glycyrrhizin on Mice Model of Bronchial Asthma and Immunology Mechanism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lycyrrhizin on mice model of bronchial asthma and serum IgE and IL4 . MethodsThe mice model of bronchial asthma was built up. The effect of glycyrrhizin on mice model of bronchial asthma were observed, and the level of serum IgE and IL4 were tested.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decreased in the group of glycyrrhizln inflammatary cells infiltration in pulmonary tissue slices of tiny bronchial wall and serum IgE and IL4 level.ConclusionGlycyrrhizin have immunosuppressive action, and can inhibit bronchial asthma immuno-inflammation by regulating organism immune function.
Key words:Glycyrrhizin; Bronchial asthma;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甘草酸来源于中药甘草,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已有报道证明甘草酸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等作用,并具有安全无毒的特点[1]。甘草酸可显著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对T细胞的过度激活作用,抑制由TNFα介导的细胞免疫作用,调节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使Th1/Th2 保持平衡,从而调节免疫反应[2]。甘草酸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在体内可延长或增强泼尼松的作用,研究证明甘草是通过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发挥其皮质激素样作用[3]。甘草提取物甘草酸胺对超敏反应中的免疫亢进, 如IgE,IgA和IgM等抗体的生成, 免疫复合物的产生及活化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等均有调节作用[4]。甘草酸则对免疫调节介质的产生具有一定作用,并具有较强的补体抑制作用。甘草酸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应答修饰剂,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同时抑制变态反应的发生[5]。临床上将甘草酸胺氯喘用于哮喘病的治疗。为了深入了解甘草酸是否有防治支气管哮喘作用,并探讨其平喘的免疫药理作用与IgE和IL4 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设计用卵蛋白建立小鼠哮喘模型,以泼尼松为阳性对照药,对甘草酸的平喘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8周龄昆明种小鼠40只,雌性,体重(25±5)g。按随机原则分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哮喘组、强的松组、甘草酸组。
1.2 试剂和仪器卵蛋白(OVA,V级,美国Sigma),甘草酸:Adrich 公司, IgE和IL4 ELISA试剂盒(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C-A型超声雾化器(辽宁鞍山医疗电仪器厂)、HM202型电子天平(日本 Tokoy A&D 公司制造)、酶标仪(美国Bio Rad450) 。
1.3 小鼠过敏性哮喘动物模型的建立小鼠于第1,7,14天给予腹腔注射10μg卵蛋白+2mg氢氧化铝凝胶,用生理盐水稀释到0.5 ml。第21天开始用1%卵蛋白雾化激发,通过人工调节雾化量使雾化吸入箱里卵蛋白颗粒浓度维持在10~20 mg/m3之间, 1次/d,30 min,连续7 d。对照组小鼠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和雾化。每次雾化前泼尼松组小鼠按1.5 mg/kg剂量给予泼尼松0.5 ml /只灌胃,甘草酸组小鼠给予50 mg/kg甘草酸0.5 ml/只灌胃, 另两组小鼠给予 0.5 ml/只生理盐水灌胃。
1.4 标本的收集最后1次雾化吸入后6 h,小鼠眼球取血, 收集血清, 70℃保存备用。取左上肺HE染色,用作常规组织学检查。
1.5 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取小鼠胸腺和脾脏称重, 并计算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脾或胸腺指数 = 脾重或胸腺重(mg)/体重(g) 。
1.6 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lgE将小鼠血清100 μl分别加入待测品孔每孔中, 将反应板充分混匀后置37℃ 60 min, 用洗涤液将反应板充分洗涤4~6次,向滤纸上印干。每孔加酶标抗体工作液100 μl, 将反应板置37℃ 60 min。再次洗板同前。每孔加入底物工作液100 μl,置37 ℃暗处反应15~20 min,每孔加入1滴终止液混匀,在492 nm处测吸光值。
1.7 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分别将小鼠血清或不同浓度标准品(100 μl/孔)加入相应孔中,空白孔除外。用封板胶纸封住反应孔,37℃孵育90 min,洗涤4次。除空白孔外,加入生物素化抗体工作液(100 μl/孔),37℃孵育60 min,洗涤4次,除空白孔外,加入酶结合物工作液(100 μl/孔),37℃孵育30 min,洗涤4次。加入显色剂100 μl/孔避光37℃孵育20 min,加入终止液 100 μl/孔混匀,在450 nm处测吸光值。
1.8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以±s表示,采用SPSS10. 0统计分析软件计算相应的统计学参数。
2 结果
2.1 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对照组(图1): 细、小支气管及肺泡结构正常, 支气管粘膜上皮完整, 未见炎症细胞浸润; 哮喘模型组(图2): 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 气道上皮下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气道黏膜下组织水肿, 纤毛上皮剥离,平滑肌增厚。肺泡隔水肿、增厚。泼尼松组(图3): 病理变化基本接近于对照组, 支气管及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 病变与哮喘模型组比较,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少。甘草酸组(图4): 支气管及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 炎症细胞浸润减少。
图1 对照组(HE×100)(略)
图2 哮喘模型组(HE×100) (略)
图3 泼尼松组(HE×100)(略)
图4 甘草酸组(HE×100)(略)
2.2 甘草酸组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 甘草酸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略)
与对照组比较,*P
2.3 甘草酸组对小鼠血清IgE和IL4的影响结果见表2。
表2 甘草酸对小鼠血清IgE和IL4的影响(略)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本研究应用卵蛋白致敏小鼠,再给予1%卵蛋白雾化吸入以激发哮喘。结果发现哮喘组小鼠在雾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腹肌抽搐、二便失禁等表现。HE染色切片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 气道上皮下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气道黏膜下组织水肿, 纤毛上皮剥离,平滑肌增厚。肺泡隔水肿、增厚。小鼠血清中IgE和IL4明显升高。以上结果充分说明本实验建立的小鼠哮喘模型是成功的。近年来随着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学功能的改变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支气管哮喘病主要表现为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IgE的增加与哮喘的触发有关,亦与哮喘的严重程度有关 。机体正常状态时Th1和 Th2细胞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而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间失衡是哮喘发病的关键机制[6]。目前对相关细胞因子参与哮喘炎症调控,其中,IL4是由T细胞(Th2细胞为主 )、B细胞、MC、EOS等免疫细胞与过敏原结合释放出来,参与效应细胞的分化、趋化和激活。IL4又名B细胞生长因子和分化因子,在B细胞合成IgE和Th2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IL4对于变态反应性哮喘的重要效应在于, 它能够促进EOS的生长和通过上调内皮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EOS聚集到气道[7]。在本实验当中泼尼松可明显减轻小鼠哮喘症状,病理变化基本接近于对照组,支气管及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病变与哮喘模型组比较,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少, 小鼠血清IgE和IL4明显降低。甘草酸治疗后, 哮喘小鼠肺组织的炎症病理变化减轻,能降低哮喘小鼠血清IgE和IL4。泼尼松治疗组和与甘草酸用药组相似。哮喘小鼠使用泼尼松激素后免疫器官,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减少,甘草酸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而无明显改变。以上研究表明甘草酸有效抑制哮喘产生的气道炎症,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发挥其抗支气管哮喘免疫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1] Park HY, Park SH,Yoon HK,et al.Antiallergic activity of 18beta-glycyrrhetinic acid30betaDgluccuronide[J].Arch Pharm Res. 2004,27(1): 57.
[2] 李 ,金亦涛,邱蓉丽.甘草酸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作用[J].抗感染药学,2004,1(3):103.
[3] 王 访,苏耀海.甘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5): 303.
[4] 梁 薇.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6):674.
[5] 李 明. 甘草的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3):59.
[6] 黄建宏,郭欣然,钟世湖,等.成人哮喘患者血清IL4、IL5、IL12及IgE水平的变化[J]. 中国新医药,2004,3(6):32.
关键词:艺术教育 大学生 影响 高校 现状
艺术教育是伴随素质教育提出的一个名词,顾名思义,这种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受教育人群进行的艺术传输,以起到间接辅助文化传承的作用。关于为什么要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艺术教育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提升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可以在每年的青歌赛上发现愈是歌唱水平高的选手其综合素质考核愈不尽人意,我们笑话他们的同时反过来问下现在大学生,有谁能说清“元曲四大家”、笛子与箫的区别、《清明上河图》的朝代这样同样是常识的问题。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大学生的个人内涵,利于他们将来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传统艺术的发展。
二、扩大传统艺术和古老文化艺术的影响力
当代传播艺术的人员主要是各大艺术院校中的毕业生,普通综合性大学中的人很少去加入这一行业中去,在当前流行文化艺术盛行的近日,在高校中开展传统的艺术教育,无疑是给受到新文化冲击摇摇欲坠的传统艺术打了一针强心剂,其实任何一种新的艺术都离不开传统和古老艺术根基的承托,在高校中开设传统艺术教育的同时也是给新的艺术注入非同一般新的血液。
三、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艺术遭遇历史的瓶颈,其主要问题在于传承上,在当前大学生的思维之中,从小被灌输了大量的自然学科理论,对于艺术,尤其是传统艺术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概念,何谈理解。现在,不少中小学生在选修中国乐器的时候已经向民族传统乐器回流,其实相比较艺术专业的学生,艺术教育在普通大学生中所能引发的认知作用也会反作用于那些研究传承和发展的专业人士身上,这也减少了其发展的阻力。
四、可以有效的起到保护传统艺术的作用
传统艺术教育在让大学生认知艺术魅力的同时,以其高素质的文化底蕴也会意识到民族传统艺术面临的危机,所以就会有部分人参与到这其中去,去保护传统艺术,艺术教育不仅仅在专业的艺术院校中起到了作用,在那些特有的综合性乃至纯粹的综合性大学种同样引起了反响,他们开设的艺术系别教授音乐美术等,这样就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事业的发展,
另外,在大学生中开设传统艺术教育也有利于新的艺术如电影艺术的发展,当然,这也有限于电影学院以及一些学校中电影专业的学生之中,在此不做多述。传统艺术百废待兴,而艺术教育则是指路明灯,给传统艺术教育发展的船道照亮前程。
下面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开设的现状以及该课程中传统音乐的缺失总结有如下现象:
一、开设传统艺术课程偏少甚至没有
据调查显示,河南一所本科大学开设的60多门选修课中,除了中国诗词鉴赏、影视鉴赏和舞蹈鉴赏之外,没有一个专门以传统艺术作为对象的选修课,大量的选修课则以政治、科学技术、自然地理为背景开设的。以点看全,推测出全国范围内能够开设专门传统艺术的课程更加是少之又少,这是当前传统艺术教育不能很好地体现其效果的主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学生反映热情不高
由于受到应试和固定思维的限制,即使有传统艺术课程,学生也很少选修。而更多的去选择影视类、音乐类的艺术课程,而且他们主要是为看电影听音乐去的,这就从侧面反引出传统艺术教育的最大缺点:不能很好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吻合。笔者认为,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从中寻求二者的异同,并加以利用和展开,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技术以及丰富的物质文化内涵来寻求好的方法,或许是好的解决方法之一。
三、传统艺术课程的内容单一
教育部规定将《红灯记》、《沙家浜》等十多部新京剧选入中小学音乐课本时,就有专家质疑这些时期的样板戏有在艺术性和选择性上的错误。当前各大高校中开设的传统艺术课程很多都犯了这样的错误,内容空板老套,不符合年轻学生的心理,在传统艺术也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这种停滞不动的教学材料,也大大使得传统艺术的教育课程缺乏新意。
四、艺术教育开课堂。缺乏真实直观性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遗传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自然界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学科之一。它也是生物科学中一门最具活力,发展最迅速的理论科学,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应用科学,对探索生命起源和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物信息学专业开设遗传学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末,由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和结合产生了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它是基于分子生物学与多种学科交叉,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相关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近20年,特别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不断拓进,生物信息学作为跨越和融合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新兴学科已成为生命科学核心领域和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生物信息学专业应运而生。国内单独设立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少,且普遍较晚。
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两个学科之间关系密切。有国内学者利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web of science,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8种权威生物信息学期刊2001年至2010年于2011年1月15日之前上传至wed of science的全部文献进行统计及分析。对施引文献按跨学科强度排列的结果显示,遗传学及基因与生物信息学跨学科文章发表量居第二位,仅次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说明,生物信息学与遗传学直接的跨学科研究较多,二者交叉学科的发展关系密切。因此,生物信息学专业开设《遗传学》课程十分必要。
二、遗传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不同专业的《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是,学科拓展深化与课时压缩之间的矛盾。随着遗传学研究范畴的不断拓展,新的学科分支相继涌现,信息量逐步扩增,待教授内容逐渐增加且显得零散。但随着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更多新的选修课、实验课被引入,遗传学理论课时被压缩,课时减少与内容增多的矛盾日益突显。二是,遗传学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与组织易重复。学科交叉为科研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在教学工作中学科渗透也造成教学内容重叠,基础和关紧技术重复教学的问题。例如,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遗传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与生物信息学关系最为紧密,它包括的遗传物质的本质,基因的调控,基因重组等内容也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课程中作为讲授重点。如何利用有限的理论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思考。
与此同时,生物信息学作为比较新的本科专业,开设各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比较突出。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开始全面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相关程学习。在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如何应用缺乏概念,学生达不到共鸣,这也是生物信息学专业低年级学生面临的通病。遗传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讲授,对于刚刚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而言本来就陌生,而且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独立讲授,二者貌似是两条平行线,怎样相交碰撞出火花,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结合,必须由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引导。传统的《遗传学》课程教学注重以杂交分析为主的经典遗传学理论的讲解,很大篇幅集中在三大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以及连锁和互换定律)的教授上。遗传学课程教学重点集中在经典遗传学定律,经典案例跟不上学科发展。这个问题已经被一线教育工作者认知。
综上,由于学科本身发展迅速,涵盖知识范围越来越广,课时压缩等原因,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课程产生“内容太发散”“课时进程快”“知识跨越大”等认识,不利于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能造成,内容广泛且繁杂“抽象且深奥”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觉得难或者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存在的差异,不同专业《遗传学》课程教学应在知识体系、内容侧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各专业间有所区分。特别是生物信息学这种学科交叉性强的专业,如何实施该专业本科生遗传学的教学,以达到即符合本科教学难易程度的要求,又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同时能符合生物信息学学科自身特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将结合资深授课教师经验及笔者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遗传学》教学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三、教学过程中的探讨与实践
1.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关注专业需求
生物信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遗传学相关知识是需要讲授的重点。传统遗传学课程教学将重点内容集中于经典遗传学定律及其相关知识的讲授,其优点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打牢遗传学知识基础,缺点在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没有包含遗传学重要分支的最新知识,无法与当前的研究热点联系起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随着国际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遗传学的知识体系。为了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国内许多高校对遗传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在经典遗传学教学的基础上,纷纷加入了分子和群体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专业研究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遗传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结合生物信息学专业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借鉴了以“遗传信息”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涵盖了“经典”“分子”和“群体”三类主体遗传学内容。在现实教学中,受遗传学课时限制,对所有遗传学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必要的删减,既把握三种遗传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好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衔接,同时注意区分三者的不同,突出教学重点,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结构清晰”,使学生在掌握经典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最新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2)生物信息学专业遗传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以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为研究对象,是生命科学的主干。因此,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有交叉或重叠无法避免。同中求异,突出遗传学的特色,是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遗传物质的本质、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遗传调控等章节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内容重复较多,可以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淡化这些内容的分子结构和生化过程的讲解。例如,结合孟德尔定律和摩尔根定律案例,着重从染色体和基因角度切入,增强遗传学色彩,同时对其他课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结合生物信息学,引入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前沿性
在处理好学科衔接之后,还需要关注的就是内容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想了解的莫过于,这门课程与我的专业有什么联系?因此,在讲授内容中加入生物信息学手段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新成果既体现前沿性,又能提高遗传学课程的专业针对性。教师平时要多注意积累教学素材,对于现阶段比较热点且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应用性强的问题,要在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后,进行一定拓展。例如,在讲授基因定位和遗传图绘制时,引入用EST进行基因定位及遗传图谱绘制等内容;在讲到遗传家谱时,引入通过对患病群体或家系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小家系孟德尔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进行鉴别和定位的例子。通过引入生物信息学教学例子,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还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信息学最新进展,激发对后续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遗传学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性强,不易理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上必须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研讨教学等,将传统抽象、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具体、生动的参与式教学,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1)多媒体教学方式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模式。多媒体通过实时可交互的多维动画及图像展示,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展示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容积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枯燥晦涩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比如Holliday模型是分子水平上关于遗传重组机制的重要模型,很好解释了基因转变现象。在讲到Holliday模型时,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单链交换重接及分支移动后的Holliday交叉旋转180度形成Holliday异构体的过程,采用了动画、图片、电子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空间旋转互换的过程,以及基因转变产生的原因等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反响较好。此外,声音、视频、动画、图片等便于学生拆解枯燥内容。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开放课堂、增强互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需要结合本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着眼于达成课程教学目的,编写和准备基于一定事实且具有一定场景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将从外部学习的知识吸收转化内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案例是“教”与“学”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使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活泼有趣;“教”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是启发学生如何去思考,对学生针对案例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进行引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性思考,找到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学”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思考和创造,通过与他人而不仅仅是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将知识内化在符合实际又富于想象的故事情景中,使得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学会如何用概念性和原理性知识在实际工作和研究中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对特定原理和概念内涵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先以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兴趣,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的分析,深化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对于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的内容,通过案例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举案例应具有针对性,要考虑案例产生的时间、背景和条件,要贴近生活,耳熟能详,与时俱进。在处理问题的同时,获取知识。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围绕教学目的,选择合适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性。教师不能一味平铺直叙的讲案例,还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只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以往课程中,往往针对经典类型习题进行讲解,参考“标准答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思想禁锢,学科交融性不够。特别是对于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统习题课或者讨论课,没有实用效果。习题课及讨论课应注重实用性,关注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学科发展与融合,设置开放性答案,突出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即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模式的引入,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专题自学,规定材料与学生自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展研讨,充分体现学生观点。同时,教师只起到点评引导作用,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研创新意识。教师如何正确引导是开展研讨式教学的重点。首先,应明确课程在相关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课程中适合研讨的内容,并将研究与讨论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选择题目时,要考虑专业相关程度及考虑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难度适宜。
四、结语
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遗传学的教学,以孟德尔定律为基础,分析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传递、保存及变化,课程脉络更加清晰,通过案例教学的等教学模式,激发兴趣,并有利于与后续课程连接,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生物信息学专业的需求与传统生物专业有差异,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这给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同时,在期末考核时,由于讲授侧重点不同,考试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在师资允许的前提下,引入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学侧重点突出。后续课程如果设置分子遗传学,将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李巨超,李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遗传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6.
[2]巴恩斯.遗传学工作者的生物信息学[M].丁卫,李慎涛,廖晓萍,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3]皮妍,林娟,侯嵘,等.国内高校遗传学教材发展研究[J].遗传,2009,31(1):109-112.
[4]武妍,胡德华.生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37-141.
【关键词】遗传学 网络 课程
【基金项目】《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项目)和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南京师范大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1-01
1.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遗传学教学的重要性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科学中一门体系十分完整、发展十分迅速的理论科学,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学科,对动物、植物、微生物育种以及遗传疾病防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从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至今,遗传学已从个体水平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纵深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速,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尽管传统遗传学教材为了适应其发展,也作出了相应的内容扩充,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数的安排上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光靠书本教材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遗传学应该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和固有的内容体系进行组织,应体现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及时地更新其内容,然而传统教材很难满足如此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轻松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具有容量大,可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作用与特点
随着遗传学科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改善教学质量
借助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学时被压缩、内容相对局限、师生交流少等缺陷。例如:教师将授课讲稿要点放到网上,供学生在线浏览,解决了学生不能同时兼顾听课与记笔记的难题;教师也可将一些参考资料、补充习题或辅导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邮件或网上论坛,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已使学生具备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条件。而且,网络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信息量大、视听一体,比较符合新一代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知识获取方式。因此,开展网络教学将网络引入课程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3)有效补充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阅览室、图书馆、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与招生人数快速增加相比,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遗传学网络课程是解决遗传学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既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学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到遗传学这门课程,学到更多遗传学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提高遗传学教学水平和适应教学发展的一种手段。
(4)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本校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通过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交流教学和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用于教学的各种资料,而且使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够分享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把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3.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遗传学的网络课程,但是我们在比较、调研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网络课程在促进和推动遗传学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
在已经建设的遗传学网络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错误地将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界定混淆,有时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未能根据遗传学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2)缺乏互动性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更是能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然而目前的一些网络课程仍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不够完善,互动平台上很少有人发问,回答问题的老师就更少了,讨论版块也没有讨论的话题,没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表现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的呈现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电子书本,二是PowerPoint课件,三是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及讲稿。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资源,打开时还需要密码,或者只能打开其中的一部分。既没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4.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面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在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应该突出如下重点:
(1)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设立、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学,并积极参与网络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
(2)及时更新,加强管理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固然重要,但之后的更新更为重要。学校在开发网络课程后,需要安排专门的团队对此课程做定期的维护,各任课老师也应该定期上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资源。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PPT 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PT作为一种可视化沟通工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医学遗传学课程结构复杂、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发展快、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广泛。①因此,开展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研究,使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趣味性,使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愉快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思维、想象的心理过程,有助于开发学生智能,有助于将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有助于将模糊的概念清晰化。②
1 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原则
医学遗传学PPT课件是根据医学遗传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医学遗传学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是医学遗传学教师按教学思路设计制作的、前后连贯的、有系统性的授课课件。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交互性、技术性、艺术性原则。
(1)科学性。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应以教材为依托,以讲稿为蓝本,体现教材的科学体系。要求教学内容正确,具有时效性、前瞻性;课件内容无科学性错误、政治性错误。在课件标定范围内知识内容规范完整,知识体系结构合理,逻辑结构清晰,层次性强,具有内聚性。
(2)规范性。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应体现教师的执教规范。在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使用上符合国家标准,符合出版规范,无侵犯著作权行为。例如,标点符号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要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破折号、省略号占两个字位置,连接号、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位置,且这四种符号要上下居中。
(3)合理性。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新和批判能力。课件教学目标清晰、定位准确、运用教学方法规范,适应于相应认知水平的学生。课件重点难点突出,启发引导性强,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4)交互性。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应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课件有较好的交互性,有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互、讨论。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研究性或探究性实践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和教学内容配合的各种资料、学习辅助材料或资源链接,引用的资源形式新颖。有对习题的评判或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价。
(5)技术性。PPT作为一个应用软件,具有极强的开发价值。课件应操作方便、灵活,交互性强,启动时间、链接转换时间短。课件设计工作量大,软件应用有较高的技术水准,用户环境友好,使用可靠、安全,素材资源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课件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并符合多媒体认知的基本原理。
(6)艺术性。医学遗传学PPT课件作为沟通软件工具,应表现出高度艺术风格。课件应界面布局合理、新颖、活泼、有创意,课件整体风格统一,导航清晰简捷。课件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符合视觉心理。课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切合教学主题,和谐协调,配合适当。课件各种媒体制作精细,吸引力强,激发学习兴趣。
2 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方法
PPT是可视化交互沟通工具,在教学中起重要作用,使看不见、摸不着、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原理等转化为由图表、图片、动画及声音所构成的生动场景,通俗易懂、栩栩如生,形象活泼,便于理解,轻松愉快,容易记忆。对于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而言,主要用下列方法。
2.1 紧扣教学要求
PPT课件制作是为医学遗传学教学服务,因此,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必须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利于教师、学生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首要的要求是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标准的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以此作为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基础。
2.2 课件设计
课件设计是对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屏幕布局、图文、色调、音乐、显示方式、交互方式等。一是课件必须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医学遗传学PPT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语言组成,课件必须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提高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较好的交互环境,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必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三是课件必须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必须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四是课件必须提供多种学习路径。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必须符合人类对遗传学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进行遗传学联想思维,便于学生课后知识拓展。
2.3 课件素材准备
好的医学遗传学PPT课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进行课件素材准备。一是图片素材。一般情况下使用JPG格式的文件,大小控制在100~200Kb。GIF格式的文件,大小控制在100Kb以下。二是视频素材。一般情况下,医学遗传学PPT课件使用WMV格式的视频文件,流量控制在250Kb/s左右。三是动画素材。一般情况下,医学遗传学PPT课件使用GIF和SWF格式的动画文件,小卡通动画,大小控制在100K以下,SWF格式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动画,而且交互性很强,大小一般控制在10M以下。四是音频素材。一般情况下,医学遗传学PPT课件使用WMA或者MP3格式的音频文件,流量控制在16~128Kb/s。
2.4 课件制作
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体现教师综合水平与能力,制作方法与要点因人而异,主要应避免一般PPT制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要文字简练。简单即是美,医学遗传学概念、案例较多,必须从教材中提炼出精炼的文字呈现,文字是PPT的天敌,能减则减,能少则少,能转图片转图片,能转图表转图表,每页最多6行字。遵循 “用图不用表,用表不用文”的原则,这样更加能够加深学生对医学遗传学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要和谐的颜色搭配。颜色搭配和谐,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兴趣,改进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和理解,最基本的原则是视觉上感觉舒适,内容上便于理解。色调整体统一,局部对比鲜明,对于要强调或者重点内容可以局部使用对比强烈的颜色,一般单张PPT的颜色不要超过3种,有时纯色更具震撼力。背景不要使用花哨的图片,应该尽量使用纯色的背景。背景选取可以视演示环境而定,主要满足好的视觉效果。三是合理的页面布局。页面要字体字号整体统一,图片合理摆放,动画简洁适当。字体清晰整齐,设计意味深长,一般单张字体不要超过3种,大标题、小标题、正文字体美观协调,标题迷人。图片要清晰漂亮,尺寸大小合理。优美动画比单独静态的文字更有吸引力,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四是结构层次清晰。第一,知识结构层次清晰。第二,PPT演示结构层次清晰。第三,每张PPT内容结构层次清晰。③④
2.5 课件检查
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完成后,应当进行整体检查。一是知识性检查,主要查看有无知识性错误,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知识网络是否明晰等。二是结构性检查,形式是否生动、内容是否丰富,结构是否清晰等。三是演示性检查,幻灯片切换是否合理,内容呈现是否恰当等。四是趣味性检查,主要是看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对学生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新颖、活泼、有创意等。
总之,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必须倾注教师大量心血和汗水。体现医学遗传学知识情境的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探究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思考。以图形化交互学习环境,构建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用明晰的内在结构,促使学生学习多样化、立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的医学遗传学知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从而锻炼创新思维。通过文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促使学生归纳或概括所学医学遗传学知识。
3 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注意事项
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是根据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和任务,通过教学活动结构及PPT课件界面设计等环节,找寻和解决实现教学目标、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认知、理解、记忆和掌握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的教师备课过程。因此,也有注意事项。
一是医学遗传学课程复杂,肿瘤遗传、免疫遗传、药物遗传、行为遗传、辐射遗传、群体遗传、表观遗传等条目较多,必须注意不同内容的承上启下,体现课程的内聚性。二是PPT不是教学的唯一。在教学中,不能把传统优秀的教学手段束之高阁。能用语言表述的不用板书,能用板书表达的也可不用PPT。三是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应体现教学目标,所有着眼点是在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 优质的照片、意味深长的设计、迷人的标题、使人发笑的夸张等技术手段均必须为知识点服务。四是医学遗传学PPT课件制作应体现每位教师的授课特色。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PPT课件,不同教师讲授教学效果不同。因此,课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或者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⑤
注释
①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杨俊宝.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3)15:212-214.
②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母波.《医学遗传学》趣味教学法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2.129(7):166-167.
③ 韩宇,李刚,朱伟丽.PPT应用于文检课教学的调查与思考.图书馆杂志,2010.10:55-89.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自主性实验
《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农学、园艺、林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从遗传因子到群体遗传的多个层面,对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以及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遗传学实验不仅仅是验证遗传学理论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担负推动遗传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角色[1]。因此,遗传学实验的教学要打破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束缚,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导向,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本文结合前人经验及自身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感受,谈谈关于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遗传学教学中实验学时相对偏少。虽然理论课教材内容非常多而且大体跟得上最新研究成果进展,如基因工程、基因组学、分子标记等内容,系统性也较强,但实验课教材内容却较为陈旧[3-4],基本上都是多年前的内容,大体上是关于细胞学验证性实验,比如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观察、染色体核型分析等验证性的实验,跟不上最新的遗传学研究进展,缺乏创新性,虽然增设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也多是关于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且该实验在其他课程中也多有设置,存在实验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此外,实验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考核评价体系。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遗传学实验不够重视[5],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科研意识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2整合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实验教材内容过于匮乏及偏验证性的问题,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应精选基础性实验,开设具有遗传学特色的实验,同时拓展分析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自选实验。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整合实验内容,增加自主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实验能力。精选的遗传学基础性实验内容可以是“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及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基于强化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和提高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从实验的选材、材料的预处理到最后的制片观察,学生都应参与。为避免与其他课程的实验内容相冲突,可开设具有遗传学特色的实验,如“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植物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等。自选性实验的开设是基于学生对遗传学某个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希望通过具体的遗传学实验来研究,其实验方案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相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学生自主实验的开设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基因工程”这一章内容时对基因工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么就可以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自己制订实验方案,包括如何进行受体系统的构建、表达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转基因检测、表型观察与基因表达分析,并且根据实验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进度,自己动手开展系列实验。当然,这样的自选系列实验是无法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学时里完成,也需要较多的实验资源。这就需要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而实验室则要面向学生开放,实现实验教学的资源开放与时间开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应该改变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实验原理时采取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关于实验步骤的讲解可以贯穿老师提问和学生问问题的方式进行[3]。实验成绩的评价不能只凭实验报告,而应更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可以将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技能、实验结果等各环节赋予一定的分值,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实验指导教师不仅要客观地给出学生实验成绩,而且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为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不仅在实验内容方面要进行整合,精选基础性的实验,开设具有遗传学特色的实验内容,拓展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自选实验,而且实验教学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上要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
参考文献:
[1]严晋清.论科学假说在遗传学理论中的先导作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4,20(5):52-54.
[2]王娟,黎双飞,余少文.遗传学实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精细与粗放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44-245.
[3]熊大胜,席在星.本科生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遗传,2005,27(5):811-814.
[4]皮妍,林娟,郭滨,等.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86-88.
一、要讲好绪论课
绪论是第一节课,是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教师的水平、性格、态度、语言、情感、衣着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绪论课上,可精选一些典型的遗传学学史事例,以及一些对遗传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事迹,同时结合遗传学在当前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中所起的作用,展示其重要性,让学生在了解遗传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同时,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更多的研究信息
照片、视听媒体具有形象、动态、生动、直观的优势,学生对它有新鲜感。就心理而言,新鲜感会因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退,其学习态度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就教师而言,单纯利用视听媒体的优势向学生灌输知识信息,或依托媒体照本宣科,势必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追求“直观”也不能限制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而迟滞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预先注入媒体的图像、视听造型及媒体的组合之中,确定启发式精讲与媒体的启发式展示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三、对于不同的章节,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例如,对于遗传的三大定律、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异等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做习题或者上习题课的方法来掌握。在布置习题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而不是采取题海战术的方法。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通过习题的解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四、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遗传学是一门古老的又不断发展的学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绝大部分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学习过一些遗传学的内容,例如孟德尔遗传、连锁遗传等,如果老师仍然照本宣科、娓娓道来的话,学生很可能会失去兴趣,觉得厌烦。许多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都与遗传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这些科研成果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 转贴于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及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讲授这些章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备课和准备幻灯的过程中,将会对这些内容进行很好的复习。教师再根据学生在讲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予以纠正。而对于新发展起来的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人类遗传疾病的遗传控制等内容,则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实验内容,更形象、更生动地为学生讲解。
五、精心准备遗传学的实验课
遗传学在农业、医学、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实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实验教学在育人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不仅可以授人以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影响人的世界观、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而实验教学又是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人才的最佳途径。在遗传学课程的安排中,实验课占了1/3-1/4。实验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分析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仅仅停留在以果蝇为材料的实验方法上,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结合生物科学目前发展的趋势,为学生开展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实验,例如DNA的提取、基因克隆、DNA测序、转基因等等,让学生对当前的实验技术有所了解。这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在生物科学领域深造的欲望。
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