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20-01
在艺术设计中,在日常的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不断为教学注入新鲜的时代元素,创新教学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素描理论知识,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一、技工院校中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一)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在技工院校的素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将素描教学的基本目标设定为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时展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较强的时效性,是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专业素描教学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又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现目前,在技工院校的素描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基本上只是用铅笔、素描纸、石膏像和画板这些传统的教学用具,来设计教学场景。无论是写实,还是创意,或者起形、铺色调等,都是凭借想象将绘画对象进行换肌理、打散和重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时效性与吸引力大打折扣,与实际脱节,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不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素质问题
技工院校由于入学的门槛较低,导致学生的素质与绘画基础都是良莠不齐的,有些学生的基础较好,在素描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速度也较快。但是有些学生的基础较弱,也没有学习兴趣。素描教学不仅需要学生由浓厚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学生素质问题,对于素描教学的进度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课时量较少
在技工院校的素描教学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素描教学只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之一,导致教学的课时量较少,而且课时分散。加上素描教学的知识量不断地增加,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学习内容,导致素描教学时间有限。素描教学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为了奠定学生的造型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随之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紧密结合技工院校的实际情况,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对于课程中的各个环节,应该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环环相扣。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针对同一个绘画对象,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创作,自由发挥。同时对于评价标准也要发生变化,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素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素描教学。
1.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开拓视野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例如,可以选择一些素描创作的视频,让学生去观看素描创作。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写生,让学生去领略大自然的魅力,进而丰富想象力。还要定期的带领学生去欣赏名家著作,参观一些美术馆或者绘画作品展览会,这样能够让学生不断地开拓视野,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2.对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
对于艺术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是对传统表现模式的大胆突破,为艺术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与新鲜的形象,具有非理性和非真实性的艺术特点。在日常的素描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陌生化处理能力,鼓励学生在素描创作中,不要过于重视那些可见的形象,而是要创造出可见的艺术形象。陌生化处理,是对真实的客观事物,在艺术上进行夸张变异,将客观物象与画面形象之间的距离拉开,不仅具有真实效果的视觉感知,还具有极强的欣赏趣味。
所谓变异,就是在素描创作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破坏、颠倒、添加、残缺以及错位等艺术手法,对创作对象进行艺术性的再造,从而达到新颖怪异的效果。这需要作者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刻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针对荷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即可。
3.素描材质的肌理表现
所谓肌理感,指的是物象表面的质感和纹理特征。其在绘画中有着质感美、色泽美和纹理美的特点,已经成为现代绘画中的重要内容。在素描中,为了表现肌理感,需要多样使用线条笔触,掌握不同质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材质,运用不同的笔法进行创作。例如,为了形成特殊肌理,在学生创作时,可以选择不同的颜料、水墨以及笔具,可以采用拼贴、拓印、点染以及涂抹等方式。不同的笔具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选用铅笔塑造,就会刻画充分,明暗层次较为细腻;选择炭笔,就会突出形象,黑白强烈;选用钢笔,装饰性较好。
4.培养艺术个性
在素描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的掌握专业知识,锻炼创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学生在学习别人的优点时,还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对于自己的画风特点,要有清楚的认识。画作只有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魅力。所以,素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特点与创作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离不开自身的发展,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并且逐渐培养出自身的艺术个性。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学生的入学考核中,技工院校应该加强考核力度,尽量保证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例如,对于素描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进行简单的素描创作考试,从而对学生的基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技工院校应该紧密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同时,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素描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的联系,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这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增加课时量
素描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素描的创新思维需要从基础入手,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素描练习,才能进行创新。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因此增加课时量,是培养创新思维最基本的保障,在充足的学习时间内,学生能够进行大量的素描绘画练习,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从而有效的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素描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效果
从改进后的教学效果来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学生作业质量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得以增强。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多种先进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升,过去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对素描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课时量的增加,使得院校内的学生有了充足的素描练习时间。学校内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接触自然,打开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对于素描来说,亦是如此,需要学生大胆的想象,不断的创新,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新颖独特的作品。教师在素描教学中,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从知识讲授,到能力锻炼,再到个性培养,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技工院校的领导层,应该加大重视力度,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加课时量,教师也应该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万红,堵永国,白书欣.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看中外教育的价值取向差异[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1).
[2]李玉珍,王喜贵.大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业不良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3).
[3]张静淼.广告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研究之一――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辨析[J].美术界,2009(11).
关键词:创新;语文教学;思维;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53-2一、培养创新意识是前提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制度的不断完善,都离不开创新意识这个核心。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会去观察生活、反复思考生活中引人注意的问题,并设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愿望。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技校生将来是各企业技术岗位操作的主体,在技术改革、设备创新中,技校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条件。因此,技校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利用语文教学基础课程,加强创新思维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创新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创新教学是关键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的课堂是发现、探究、讨论和开放的课堂。在进行发现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进行讨论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己充当主持人,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在唇枪舌战中相互影响,使灵感相互触发。在进行开放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利用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把学生置于开放、动态、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优化教学问题设计。对学生个体而言,所有的问题都是“新”的,因而学生个体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具有、也都需要“个体化”的创造性。提问是问题在课堂上的外显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善于提问,多设计些扩展性思维问题,长期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如何创新性地设计课堂提问?一是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步步深入。一般采用“为什么”、“怎么样”、“何以见得”、“有何根据”等提问结构。二是要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多元思维。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耳听、口读、眼观、心想,从多角度形成立体思维。三是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比较方法设计提问,让学生发现矛盾,激活思维。四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入开掘。教师在教学中,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用递进的方法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开拓,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
3.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必须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可以在这些时间和空间中,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要求教师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尤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保证高效完成必需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源于实践,必须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课外语文教学活动是一块大有作为的天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文艺沙龙”、“专题辩论”、“征文”、“演讲”等活动,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通过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可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愉悦课堂气氛是保证
1.注重教学用语的幽默。教师应加强教学用语的幽默性与情趣性,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缓解紧张、慌乱的情绪,融洽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新火花。如教学《项链》,教师可发挥想象,给故事增添一些细节,形成喜剧效果。当然课堂教学语言除口头语言外,还包括表情语言、姿态语言、手势语言、板书语言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语言,使课堂气氛愉悦,充满欢乐。
2.注重班级关系的融洽。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思维火花迸发的温床。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引导,融洽班级关系。一是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由于学科的原因,语文教师更易形成信任、平等、民主、互动的创新教学师生关系,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以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二是要促进良好同学关系的形成。教师应正确引导班级舆论导向,营造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公平竞争的局面。三是要善于控制教师自身情绪。研究表明,教师以高兴愉快的情绪教学,学生学习效果比教师一般情绪的教学效果要高,原因是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了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积极情绪。因此,教师不应将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上,也不应让学生的情绪左右自己,保证课堂教学充满激情。
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语文课上要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直观演示、音乐情境、动漫效果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形成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学生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四、创新思维训练是手段
1.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可以另辟蹊径,独特思维,开发其创新能力。在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时,教师可以反向提问学生,“假如我们失去三天光明,将如何度过?”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学生热情高涨,引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独立见解,收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动学生创新思维的马达,使学生思维训练拾级而上,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关键词] 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01?05
早在1916年,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就率先提出了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学说[1],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美国教育家特尔曼(L. M. Terman)从1920年开始探索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吉尔伏特(J.P.Guilford)为首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参与了创造力的研究[2],创造力与教育的关系受到重视,创造性教学受到关注。特别是,吉尔伏特提出了著名的智力结构模型,并对揭示了创造力和创造性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育论专家赞科夫(Л·В·Ванков)则从1957年至1977年通过长达20年的教育实验研究,提出了教育应发展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3],即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创造教育趋向了系统化。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4],科学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说出了广闻博览的价值,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属于应试型教育,各层次教育总体上都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实践训练。近些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但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弱仍然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5]。因此,变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创新教育,是中国大学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广泛意义上的知识包括思想、理论、技能、方法、工具等。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发现、创造与积累的过程。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进行知识的总结、创造、积累并能加以传承。
知识是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古人云,“知愈博则思愈远”,创造需要知识原料,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创新才能的培育离不开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知识可以让人学会如何实践,让人了解未知的事物,从而激发好奇心,然后才会衍生实践与创新。而且,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成功经验往往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快速取得成就。
知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创新成果应该是知识树上开出来的鲜花。然而有了知识,拥有很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就能产生创新,创新能力与知识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创新往往要在较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基础上才能进行,这种学习和积累既包含了知识方面的东西,也包含技能和思维等方面的东西。创新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更需要掌握创新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此外,开展创新工作还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充沛的体力、精力和智力、好奇心,以及坚忍不拔的品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我们理解的创新思维能力。传统的大学教育只注重知识学习,而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造成我国大学生普遍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较差。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知识与创新之间的桥梁就是实践。知识是一种高效益的创新资源,知识通过给予新的模型、方法、观念等方式参与创新,但知识的创新功能只有借助于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所谓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同时,知识积累既是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头又是其归宿。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知识的创新,而任何创新成果最终都必将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
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悟”强调的是个体经验激活在理解、吸收、构建和掌握知识过程的意义,丰富的想象力、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是知识拥有活力的前提;“躬行”是通过指活动、实践,实现知识的领会、掌握与应用。可见,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存在着必然的、有机的内在关系,见图1。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而实践既是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桥梁,也是人类创新知识的源泉,还是人类知识积累的目的所在。
图1 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缺少了创新实践锻炼,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实践途径有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创新活动、创新基地实习等,此外,金工实习、毕业设计、拓展训练的等其它方式也是大学生很重要的实践方式。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此了解社会、 增长见识、完善人生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在接近社会和自然中认识事物特征,分析现象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是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路径。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意义。
社会实践的形式很多,如教学、科研、生产的校外实习基地锻炼,社会调查活动,社区活动,义务劳动,参观学习,自愿者活动,等等。校外实习基地锻炼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往往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让大学生认知事物、了解社会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社会调查活动是了解社会问题,提升大学生认识社会及其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也可以是社团、学校、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活动。社区是城市的基层单位,是与百姓生活可以密切接触的地方。社区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参加各种社区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社区送温暖活动,社区科技环保活动,社区宣传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等。走进社区,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此外,参观学习,参加义务劳动与自愿者活动等对于完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社会服务精神、创新精神与专业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兴趣为导向,学校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训练与研究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究式学习习惯,提高其观察想象能力;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证,可以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计、研制过程,可以改善其动手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撰写科研报告、论文,可提高其文字写作水平、科学表达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观念的形成,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改善,有利于增强其沟通交往能力,培养其团队的合作精神,培养其面向未来职业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和经验。
科技创新活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并在大学里将其建设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基本的、常规的机制。科技创新活动是全面综合性的活动,是一项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活动,其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1. 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5年基础上,于2011年正式启动的,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面向本科生申报,原则上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毕业前完成项目。
2.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该项目于2007年全面启动,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推进创新性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主要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大学。资助这些学校的在校本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共资助15000个学生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万元。这一项目注重探索性、创新性,旨在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未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渐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素质。
3. 省、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这是在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背景下,由省级教育部门、各高等院校配套实施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其每个项目资助资金没有国家级多,但项目数量大大增加。
4.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这项赛事已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不仅各高等院校重视,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挑战杯”竞赛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旨在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旨在引导大学生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5.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该赛事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
6. 其它赛事
由有关部门、地方、协会等组织的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各种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等等。
7. 校园内的科技创新活动
例如,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专业设计大赛、科技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假期科技体验活动等,还有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发表学术论文、艺术作品的活动等。
(三)实验创新活动
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优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引导下,大学里普遍建立起了校、院级的遵循“兴趣导向、自主实验”原则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或创新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必须的空间、场所和物质支撑。创新实验课题可以包括:结合学校有关重大研究项目或与行业结合紧密的课题;开放实验室或创新教育基地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寻找的相关项目;从课程学习和学科竞赛中引申出的研究课题;社会调查及其它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
实际运作中,许多高校通过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有机结合,以创新实验为主线逐渐建立起了完整的实验实践教育体系,见图2,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进程。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因为基础实验侧重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认知能力培养,专业实验重视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而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强调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三者的有机融合更加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使大学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系统训练,从而更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图2 以创新实验为主线建立的实验实践教育体系
(四)创新基地实习
创新基地实习是由学校自己创建或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创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实习基地,它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真实、前沿性的认知训练场所,为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综合性实践平台。
学校自建创新基地实习是开展实训教学的稳定场所,甚至可以成为大学生创新成果技术转化与创业孵化的平台。大学生可在此进行生产实习,完成一些创新性专业设计,或开展科技制作与研发活动。从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训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专业技能。
校外创新实习基地一般由企业提供的实习基地,他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可以将学生与社会、市场、就业创业和社会报务实现有效的沟通。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在真实的工程训练背景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产品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真实的生产性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这种“产学研”有机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教育体制、企业、政府、社会等多层面综合思考,构建与完善系统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见图3。
图3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从个人层面看,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牢固树立“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不仅重视书本、课堂的知识学习,更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刻理解各种科学原理、巩固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大学生要追求的自尊、自强、自立、自律人生境界,要以为人类、社会、国家做贡献的崇高理想引导自己的行为。为此,大学生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探究的精神、不怕困难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科学献身的精神,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家庭层面看,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非常重视子女的知识学习,但对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发生着重大影响。子女升入大学后,仍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的思想、言行,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对子女仍有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有心理上、思想上的很大依赖性。就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而言,学生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大学开展实践性教学、创造性教育。要鼓励子女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支持子女参与科研、科技竞赛、科技制作的活动,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子女帮助,还要从思想上、情感上乃至从创造环境条件上支持子女的创新实践活动。
从学校层面看,现代大学要以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为战略导向,以面向社会需求、服务于国家发展要求培养“崇真求实”、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办学理念,遵循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教研结合、传承与创新的原则构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大学创新型教育体系。大学校园里要形成学术自由、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教学方式上提倡探究式教学、实践创新式教学。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提升研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在产学结合中增强动手能力。
从教育体制层面看,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重传授知识轻知识探究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应用,使得我国大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已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教育体制转轨,但知识型、应试型教育的状况还未得到彻底改观。因此,只有不断进行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继续深化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改革,才能消除不利于创造人才培养的各种障碍。
从企业层面看,要积极变革育人、用人观念,不能只把企业理解为一个用人单位,而认为没有承担育人的责任。我国的许多企业总是抱怨大学生创新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但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上却很不积极。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他们不仅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许多企业甚至在大学生入学时就签订了就业意向书。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在培养大学生的态度和做法上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学生要走出校门,企业要敞开大门,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实践性教学需要企业的支持。企业是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训场所,企业创新实习基地是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平台。因此,提供实习与考察机会、建设创新实习基地是我国企业支持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
从政府层面看,要牢固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全民中倡导崇尚科学、创新为魂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观念,以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政策引导创新型国家建设。要建立长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激励机制,并通过不断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全民族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层面看,要摒弃诸如“学而优则仕”“惟有读书高”等不良传统文化思想,将尊重科学、实践出真知、科技强国等思想理念融入当代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教育中,在高层次教育中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文化氛围。同时,社会的各阶层、各种力量要从民族兴旺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从舆论宣传、价值观引导、资金资助、条件支持等各方面,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J. P. 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JI.B.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创新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以及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创建小学数学的创新意识和策略,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在此谈一些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转换思想,培养的习惯。
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这是历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中所追求的根本。所谓的创新,就是从以往固有的学习模式当中走出来,开拓新的思维方式。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本文提出了应该转换教师的思想,改变教学固有模式,培养学生的习惯。
例如,在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中,可以利用加,减,乘,除运算中本身具有的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将数字30减去6,连续减几次结果才能得0?在这道习题当中不仅可以利用减法不断的从数字30中减去6,即:30-6-6-6-6-6=0。也可以是利用除法的形式进行计算,这道题也可看成在30中含有几个6,那么就是30÷6=5。换一种思维方式进行解题,不仅思路简单,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案。杜绝了以往片面的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掌握其问题,进一步的追求不一样的解题答案。
二、引导学生善于利用逆向思维
一般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都会很好的利用顺向思维,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
在二年级开始学习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在和学生一起分析应用题题意的过程中,从条件着手,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注重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向解题方式和逆向解题变化的练习。
例如:1、小明家有20只小狗,小鸡比小狗多9只,小鸡多少只?2、小明家有20只小狗,29只小鸡,小鸡比小狗多几只?在这两道题中,乍一看几乎是相同的,但是仔细读,两个题中虽然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其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两道题中,应该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道例题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根据题的内容,进一步的分析、对比.就第1小题进行分析,在这里说小狗有20只,小鸡比小狗多9只,那么小鸡的数量就是小狗的数量在加上多余的9只,即20+9=29只。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案就是小鸡减去9只就是小狗的数量。利用这种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思维的转换,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在小学数学当中,所能够运用到的数学模型很多,其涉及的内容也很多。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过程可以从几个方面说起,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提供有助于构建数学模型的情景模式,然后通过对学生分析和研究,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构建模型。然后针对模型和思维的关系,创建的一定的情景模式,最后构建数学模型。
比如,在“倍的认识”这一课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其教学内容创建一定的情景模式,然后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利用教师给学生发的学具摆出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数一数,摆出一个长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在摆出第二个长方形,然后接着在仔细数一下两个长方形需要的小棒数量是多少?然后在摆出第三个长方形,然后接着数一下三个长方形的数量是多少?
创建情景模式,假设摆出一个长方形需要a根小棒,摆出两个长方形需要b个小棒,摆出三个长方形需要c根小棒,那么摆出N个长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研究的欲望,从而扩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模式。
再比如说,生活中在夏天一般都会吃冰糕,买一个冰糕是一元钱,那么买两个冰糕,三个冰糕……N个冰糕多少钱?在生活中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的锻炼学生的侧面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勤思考,多动脑的好习惯,从而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习惯的养成,本文提出了转换思想,培养的习惯,提出了引导学生善于利用逆向思维,提出了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利用这三个小点,举出了具体的事例和内容,诠释了本论文中的所提出来的方法,这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养成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广大一线的园丁们,能够继续研究和发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习惯,以期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彻底的转换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进行培养,而学生创新思维是影响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对学生创新思维加强重视,并且要积极探索有效策略及途径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较好培养,使其创新思维水平得以提升,最终使其数学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促进其更好发展。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所谓创新思维所指的就是一种新型思维过程,也就是通过对新颖且独特方式进行利用,使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及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对于创新思维而言,其能够使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将常规思维限制突破,可利用与常规思维不同方法及方法对相关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及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独特及有效方法与方案将问题解决,从而使最终所获得结果具有较强创造性及独特性。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社会上各个行业及领域对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要求,并且在具备这种素质的基础上,个人竞争能力也能够得以有效提升。所以,在当前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就十分必要,其能够使学生更好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学问题,更好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对学生创新思S进行培养,对于学生今后更好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就十分必要。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2.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更好培养,十分必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加强重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均认为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将相关数学知识掌握,能够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解题,对于创新思维培养并未能够加强重视。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在充分认识传统教学理念中存在缺陷及不足基础上,将传统教学理念转变,应用现代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充分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加强教育,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创新思维在今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更加注重培养自身创新思维,最终使创新思维培养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2.2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在传统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往往都选择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所以应当改变以往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教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主动积极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得以提升,并且能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其实现思维创新,从而使创新思维培养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另外,数学教师可加强课外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相关数学知识内容及内容,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将数学问题较好解决,增强使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3强化课堂互动交流
在以往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听讲并记录,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比较少,学生主动性较差,往往都是被动学习,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会产生严重阻碍。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积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进行思考,使其思维能力得以较好锻炼,并且能够使学生扩展自身思维,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另外,通过加强课堂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可更好相互了解,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法及模式进行数学教学,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及水平得以提升,最终可提升学生数学整体能力及素质。
三、结语
在当前高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培养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一项必要内容,对于教学效果提升及学生数学素质提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数学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对创新思维培养加强重视,并且应选择有效途径及措施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从而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及水平提升,促使其得以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丽格.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学周刊,2013(29)
【关键词】地理创新教育 内涵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46
一、为什么地理学科要进行创新教育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要依赖创新型人才去实现。正如同志所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彻底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这些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既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判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趣,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提出创新观点积累素材。其次,地理学科讲述了人口、环境、资源、粮食等问题,这些着眼于未来的全球性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状、展望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强烈责任感。第三,地理学科着重培养学生地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有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未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二、地理创新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维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不同水平的学习,有不同水平的创新。对中学生而言,做一道习题,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独立求解探索新法,也是创新;制作一件小工艺品,搞出一个小发明,也是创新。地理创新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采取了新的方法,寻找新的途径、涉猎不同的领域,以掌握完整的手段解决日益纷繁的地理环境问题。
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就是根据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把地理学、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一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中学地理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以新颖、独特的地理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创新的方法、途径来处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因而,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是纯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途径
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项教育,它需要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诸方面的全方位培养。因此,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地理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地理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突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的特征,还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于4个品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心、想象力等。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在发动维持创新活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地理学科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作为学习研究对象,它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能帮助学生进入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好奇心与想象力,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转换角度,促进变通,活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和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过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思维的培养。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地对地理事物的现象的观察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信息,并在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中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成份,对地理创新思维来说,二者缺一不可。由因导果,通过对大量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综合,寻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叫集中思维,是一种经常而普遍运用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并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寻找更好更新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训练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3)逆向思维的培养。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地理知识,这些知识的运用有正向和逆向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正向思维的运用比较习惯。逆向思维往往是违反常规定势,由果溯因提出假设进行推理。这种思维有助于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许多地理事物就会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形成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并且教师想要培育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摒弃以前封建的思想观念,正确的认识到学生是语文教学中的中心,只有在围绕学生中心进行讲述的时候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学生的创新才能被激发出来。教师在讲述的时候,适当地可以打破传统的模式,更改教学的观念,选择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潜能也能被教师发现,教学才能得到进展,一成不变的教学迟早会被社会淘汰的,要想在发展的日渐迅速的社会上生存,就必须更新教学模式。
二、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教师的自我素质也有了明确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中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努力的提升自我的素质,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提升自身的素质时,应该做到:1.严格地在生活中要求自己,保证自我的良好品行。2.陶冶自我的情操,丰富自我的素养。这样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不仅自我的能力达到提升,而且学习的学习也会随着教师的步伐前进。
三、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必须注重和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
在进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时,必须让学生进行自己独立的学习,一个人在独处时,很有可能会产生新颖的点子,有助于创新的应用。高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尝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不要只是依靠课本进行对讲式的教学,让学生踊跃的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实际的生活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想,让自己的创新能力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
四、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姿势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因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课堂的环境气氛对于创新思维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利用一定的方式与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利用一些自己的想法去发现问题,努力的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指引,引导学生警醒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变向式思维、逆向思维等新的思维方式。
五、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全方面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高中教师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的活动,不只是在课本中探索知识。在课外的活动中,尝试一些新的冒险,新的学习。例如:可以举行一次有意义的课外旅行,可以去图书馆、博物馆等具有历史行的参观地方,在一项又一项活动中把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起来,进而在实践中把学生引入一种良好的创新中,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综合来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从而认识创新到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的进行自我的不断学习,给祖国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真正的内涵。
六、多阅读一些课外知识刊物
要想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仅仅依靠课堂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求高中教师在课下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书刊阅览,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创新能力的不断学习。文学作品纵横几千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在这些作品中肯定会有不少文学方面的知识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在阅读文学刊物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评价及想法,不要将想法扼杀在摇篮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增加高中学生对新型事物的认知与学习,增加创新型思维的转变,为祖国培育更加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以上几个方面主要从创新的培育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具体的问题依然需要高中教师同学生一起去理解解决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素质教育下的高中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祖国赋予高中生殷勤的希望。
七、结束语
[关键词]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 地理 地图
在新课程改革中,主要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能否得到体现,关键在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一、通过带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创设带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学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关键性作用。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当思维者直接获得想要的结果后,思维的惰性就会逐渐增强,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无法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且学生能接受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知识点时提出:假如黄赤交角变零时,那么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昼夜长短、温度带的范围、气候等将有何变化?再如,讲《天气与气候》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导言: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常看到沙尘暴、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你能说明它们的成因吗?这些天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生活有哪些影响呢?诸如此类的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导着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然后主动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二、运用和掌握地图为创新思维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工具,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它可以将大量的地理表象信息和各种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健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运用地图,如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有地图的话,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城市的大量信息。因此,教会学生读图,是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的金钥匙。教学生读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指导学生学会辨别方位,认识图例,让学生用比例尺自己动手量算实际距离。二是教学生观察地图上的事物分布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三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比较、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四是教学生怎样用图。
三、通过电教化教育为创新思维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结合学科内容,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对于激活创新思维比较有利。因为传统的教学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图像。只有通过电化教学,才能更加充分地把事物或现象展现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于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并把学生有意识地带到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去。如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对火山喷发的讲解,单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很难把“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解释清楚,而学生也较难理解,如果教师利用下载的资源整合制作成课件,把发生的一瞬间的火山喷发的景象通过电脑播放出来,再结合课本知识,加入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也就很快地进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来。
四、通过适时提问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可以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要及时调节气氛和节奏。教师还要以鼓励和理解的态度引导讨论双方达成共识。比如,学生对全球化问题的认识存在悲观和乐观两种态度,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五、利用实践能力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的地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结合书本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把理论与乡土地理、时事、重大事件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养成。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 学习兴趣; 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28-001
在知识经济大潮来临之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位化工专业课教师,在化工单元操作教学中,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创设体现创新的情境,在成功与欢乐中去感受创新,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觉得对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常言说:兴趣乃成功之母。兴趣是形成好奇心的基础,是一切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化工单元操作作为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对初学者具有很大难度。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之首要任务,具体做到:
1.首先应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融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心情。教学中应注意多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化工原理最新科技成果去刺激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探讨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过程中体验到喜悦和快乐。
2.良好的氛围还需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化工单元操作的学科特点,关键是体现其规律性以及与实际生产的紧密联系性。规律性体现在研究方法的规律上,紧扣化工过程的四大重要概念,即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平衡关系和过程速率。每一个单元操作都可以从这四个重要概念上来总结,从而找出规律,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举一反三驾轻就熟。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则又体现创新性,各个设备的更新,新工艺的产生,都为学生的好奇心的聚集、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教学中不断设些趣味性的问题,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提问大致分四类:(1)判别性问题;(2)叙述性问题;(3)述理性问题;(4)扩散性问题。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加大对后两类问题的提出,同时对问题的提出要注意有序性和阶梯性,同一问题,也应注意用几个小问题提出,使问题切入口较小。例如:对板框式压滤机原理的分析,可作这样分步提问讨论:(1)过滤板、洗涤板与框有怎样特点?(2)板与框之间如何组合?(3)如何形成悬浮液、滤液通道?(4)滤液流程如何?(5)洗涤液的流程如何?通过这样五个问题的分析,足以清晰分析板框式压滤机的工作原理,如果再加上让学生结合过滤原理及板框压滤机的优缺点,猜想如何对板框压滤机进行改进,则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同时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展开丰富联想,推动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来源于创造性思维,而没有丰富的联想则没有创造性思维。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是记忆的再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而且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及最新科技成果,用直观的实例,来唤起联想的灵感,对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学好化工单元操作都大有益处。例如:讲翅片式换热器联想到暖气片,讲蒸馏原理联想到实验室中无水酒精的提取,学习蒸发原理联想到粗食盐的提纯实验等,这些直观实例,都能大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了充分发散性思维的锻炼。另外能够同时通过联想进行聚合性思维,则更能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学习精馏塔的两条操作线方程和进料线方程时,鼓励学生进行聚合思维,不难发现三个方程的获得仅仅是对精馏不同范围进行物料衡算的结果,这样可以非常清晰地使学生了解三条直线的含义,将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理解知识,推动创新思维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另外,丰富的想象,可促进知识的迁移,并以其推动创新思维。如推出吸收速率方程时,可让学生联想所学过的多层壁的导热,以及传热方程式,不难发现两者有惊人相似。讲吸收的气膜控制和液膜控制则可联想到传热数K与管内、管外对流传热分系数的关系,这样不仅使所学习的知识得到了迁移,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达到了较高的锻炼。
总之,我们应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尽可能提出更多的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解决问题游刃有余,同时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也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插上翅膀。
四、参观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化工原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能熟练了解各种单元操作及其设备的原理,离不开实践观察,要能够从学习中提出创造性建议,更离不开实践观察,而对于能够帮助学生学好化工单元操作,从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参观实践则是最佳途径。例如:(1)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看见过与没有看见过板框压滤机的同学相比较而言,学习时看见过的同学很快就能了解其结构和流体通道及操作原理等问题。(2)学校组织参观化工厂,学生看到换热器、旋风分离器、管道及阀门、反应罐、离心机、干燥器等设备后,学生能够针对实际设备与书本知识进行比较提出了大量问题,并自觉地联想。进行科学猜测,并能通过适当途径去论证,真正做到科学思维的过程,通过参观实践,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挥。
当然,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要平时有心去做,点点滴滴地积累,那么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心将都能体验到创新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